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2024-07-12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

摘要: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此,高校应建立基于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平台,实现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当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布局系统不完整、教师综合素质低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高校扩招和专业增多等原因给其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如何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管理的规范性是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信息化管理实际上就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高校教育的现代化管理,其管理内容重要包括课程库的管理、教学运行的管理、专业计划管理和教学任务管理等。基于现阶段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速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布局规划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信息化管理方案的制定应以高校的办学目标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规划。就目前形势看,我国高校在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全局观念,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分散,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一些高校以企业发展规划为依据进行管理流程制定,但同样没有从全局出发,导致其信息化管理缺乏整体规划观念,不便于统一管理。

(二)缺乏网络信息风险意识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存在一定的风险。信息化时代促进了管理系统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多数数据需要保密处理,因此必须建立内部系统的权限设置,要求管理人员采用固定的身份登录,防止信息丢失。并且要对系统数据进行加密和备份处理,防止由于病毒侵蚀导致的信息数据丢失。目前,我国多数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管理权限设置不明确等问题明显。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在信息化系统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管理者,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的管理技术,又要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我国高校教师多为教育改革前招聘的教师,新生力量较少,对管理软件的熟知程度不高。这导致高校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者,影响了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另外,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更新较慢,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案。信息化管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水平和信息化操作能力都具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关于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不多,导致教师对新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方法认识不深,操作能力不强,制约了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的实施进程。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策略

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从而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分析如下:

(一)树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念

树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念要求高校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将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作为改革依据。逐步更新高校的管理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构建满足我国高校发展的管理方案,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

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教学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的管理和协调环节。因此,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高校应对教学管理者进行培训,使其正确理解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抓好队伍建设这一工程,选择优秀人员担任教学管理任务,确保其专业性、全面性。实施考察上岗制,对符合规定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其管理能力,采用合理的职位晋升制度和薪资发放制度,以激发信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要以实践为主,以增强其对新技术的掌握,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构建信息化校园,实现数字化的教学管理

科技的发展使高校教学和管理进入数字化时代。为了满足信息发展的这一需求,高校应建立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先进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实时的信息,它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校园作为社会经济信息时代教学创新的主要场所。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平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信息的输入或输出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管理和教学具有新的要求,实现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校园的构建,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新的社会信息,拓宽其视野。从而使校园内部各种信息更加流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的基本目标。实现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效率的提高。即时信息的提出,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加方便。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这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具有专业的技能,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在认识到信息管理重要性的同时还应逐步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教学管理的需求。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另外,相关部门还应重视高校信息时代管理的重要性,扩大高校的管理投资,为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提供基础。在高校内部逐步建立具有独特特色的信息管理模式,促进我国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2

一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1.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效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加入信息化元素, 可以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下一部分人力和物力的手工工作, 节省出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可以用来完成其他方面的工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2. 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

在高校课堂中加入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模式,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思想观念。现今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创新和复合型人才, 而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的产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逐渐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3. 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 教务人员只管理校内或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 无法将资源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享到知识库和讨论平台, 而融入信息化后的教学管理方式可使资源和知识共享在相关专业的网络平台和对应的知识论坛中, 各个院校的教授可通过讨论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式, 这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生成绩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院校还未认可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

一些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在多年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内扎根, 部分稍年长的教务人员不愿放弃娴熟的传统教学模式去学习新的网络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 这使中国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处在封闭的授课模式中, 课堂效率也相对较低, 这显然不适应当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要求。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一些高校虽已经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但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 高校教务人员不愿花费成本定期更新系统, 导致系统运行缓慢、缺乏维护, 不能实现教学管理和高校内部相关部门间的有效配合。这不仅对信息管理系统和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教务人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对抱有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思想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做法。

3. 部分教务人员系统操作能力有限

在中国,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和升职制度落后,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授级别的教务人员都稍显年长, 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 以至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设备出现闲置现象。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亟待提高。

三针对问题, 提出对策

1. 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可

为适应中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部分认可传统教学方式而不愿接受新方式的教务人员要进行疏通指导, 使他们认识到教育改革下, 新教学模式中加入信息化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比国外名校进行举例和耐心疏导, 目的是提高全体教务人员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可, 以便全校师生都能融入一个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氛围中。

2. 更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

无论在哪个行业, 旧的系统始终将被替代,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也不例外。针对高职院校中陈旧的、无法正常使用或跟不上信息更新步伐的系统要及时换掉, 学校要投入资金更新系统。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料全、平台广, 会让教师和学生们开阔眼界、创新思维, 有利于他们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对分享资源兴趣的提升。

3. 高校针对教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针对部分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接受融入信息技术新教学模式的教务人员进行无条件培训。首先培养他们对新科技新信息的兴趣, 再分情况对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同的教务人员进行分批授课, 最终达到全体教务人员都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目的。

四结论

对中国高职院校来说, 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未普及, 将信息化建设融入教学管理中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根据新教育改革制度和今后高校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必须提高信息化程度, 每个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应立足于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 促进教学信息管理的系统化, 更好地完成信息化的管理职能, 这样才能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金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5) :45~46

[2]宁毅.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策略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33~34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 篇3

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高校扩招和专业增多等原因给其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如何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管理的规范性是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信息化管理实际上就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高校教育的现代化管理,其管理内容重要包括课程库的管理、教学运行的管理、专业计划管理和教学任务管理等。基于现阶段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速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布局规划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信息化管理方案的制定应以高校的办学目标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规划。就目前形势看,我国高校在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全局观念,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分散,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一些高校以企业发展规划为依据进行管理流程制定,但同样没有从全局出发,导致其信息化管理缺乏整体规划观念,不便于统一管理。

(二)缺乏网络信息风险意识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存在一定的风险。信息化时代促进了管理系统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多数数据需要保密处理,因此必须建立内部系统的权限设置,要求管理人员采用固定的身份登录,防止信息丢失。并且要对系统数据进行加密和备份处理,防止由于病毒侵蚀导致的信息数据丢失。目前,我国多数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管理权限设置不明确等问题明显。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在信息化系统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管理者,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的管理技术,又要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我国高校教师多为教育改革前招聘的教师,新生力量较少,对管理软件的熟知程度不高。这导致高校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者,影响了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另外,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更新较慢,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案。信息化管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水平和信息化操作能力都具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关于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不多,导致教师对新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方法认识不深,操作能力不强,制约了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的实施进程。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策略

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从而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分析如下:

(一)树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念

树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念要求高校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将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作为改革依据。逐步更新高校的管理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构建满足我国高校发展的管理方案,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

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教学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的管理和协调环节。因此,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高校应对教学管理者进行培训,使其正确理解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抓好队伍建设这一工程,选择优秀人员担任教学管理任务,确保其专业性、全面性。实施考察上岗制,对符合规定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其管理能力,采用合理的职位晋升制度和薪资发放制度,以激发信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要以实践为主,以增强其对新技术的掌握,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构建信息化校园,实现数字化的教学管理

科技的发展使高校教学和管理进入数字化时代。为了满足信息发展的这一需求,高校应建立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先进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实时的信息,它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校园作为社会经济信息时代教学创新的主要场所。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平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信息的输入或输出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管理和教学具有新的要求,实现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校园的构建,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新的社会信息,拓宽其视野。从而使校园内部各种信息更加流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的基本目标。实现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效率的提高。即时信息的提出,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加方便。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这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具有专业的技能,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在認识到信息管理重要性的同时还应逐步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教学管理的需求。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另外,相关部门还应重视高校信息时代管理的重要性,扩大高校的管理投资,为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提供基础。在高校内部逐步建立具有独特特色的信息管理模式,促进我国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亮.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0(01).

[2]高福成.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论文 篇4

(一)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为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广泛采用,并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更好的为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依据。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广泛,环节繁杂,涉及到所有的师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但有日常事务的管理,还有更多的是为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在有限的管理人员面临众多的服务需求时,信息化的引进,则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同步各种数据资源并形成共享,不但节省了人力资源,也节省了多方人员的时间资源,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筹安排,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以及师生的满意度。

(三)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教学管理是一个制度化、标准化的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学活动参与者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使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存储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方法统一、数据查询方式统一、数据打印格式统一,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稳定、高效运转,有效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软件以外包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影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发或引进了教务管理系统。但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了外包的手段,主要运行的是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正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等。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一般分为供教务处人员和院系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教务管理端和普通教师、学生使用的用户端。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一般

虽然信息化建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被高校提高到重要建设项目的日程之中,但对于负责业务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次重大的管理改革。管理者不但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对已经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模式的运行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另外,管理者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会因个人能力和责任心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主动的对软件进行扩展功能的开发意识,表现出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的一般化。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生技术性事物,其本身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建设初期可能着眼于本校当下存在问题的解决,而非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使得软件的基本数据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中,导致后期工作维护艰难。另外,因无统一规划,会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引进不同系统的软件,使得各模块、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进而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导致学校在上报数据等工作中出现口径不一等情况。信息化建设的零散性决定了各高校在后期进行整合时会存在诸多障碍。

(四)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领导对教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工作仅限于计划之中,投入的力度不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费用投入不够,致使学校设备陈旧,死机频繁,病毒侵入,不能及时清理,贻误工作。因不够重视而导致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瞻远瞩的引领性政策,缺乏有层次有针对的建设规划,进而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缺乏个性化、缺乏有序性、缺乏可持续性且进展缓慢。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采用外包和内建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进行建设,即购买某一家软件,在此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开发运用或者提出相关定制性的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外包的方式引进已经成熟的管理软件,固然节省了开发的时间,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即刻投入。但是,成熟的系统软件往往具有普适性,而缺少个性化定制,所以,并非外包的软件都能符合不同特色的高校在本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需求。因此,内部软件的开发建设便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该校在引进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软件的基础上,依据本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自主开发了“应往届毕业生课程重修报名系统”“大型考试网络成绩查询系统”“毕业生档案网络查询系统”等,有效地弥补了软件功能中存在的不足。

(二)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在明确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并要定期有针对性的对管理队伍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执行能力,有效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目前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扁平式管理还是垂直式管理,基本模式都是高层决策引领,中层落实部署,基层具体实施。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境下,要真正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教学管理科学高效,管理者队伍在信息素养上理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即提高高层管理者在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增加中层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的常识,培养基础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方应同时将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明确加入到对管理者的考核之中。

(三)要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实际,进行前期调研和沟通研讨,切实考虑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进行有质量的规划,切不可只满足于解决当下的业务内容。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同样要考虑本校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满足学分制、分层次教学的管理需求,满足将来人事处相关数据的对接,满足财务处缴费系统的对接以及数字化教学数据的对接等等。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标准化、规范性、科学性,还要考虑和高基报表以及国家教育部评估办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数据采集库等软件的对接。要注重数据的分析,确保信息化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于学校高层下一步的管理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确保信息化服务的便捷和共享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全局性规划十分重要,本文给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维模式图,供参考。见下图:

(四)领导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就最关键的一点是领导有极强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对其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其提高到校级重要工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第一所本科高校,其高层领导充分的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校方便开始启用乾豪教务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校方引进了“一卡通”服务系统,实现了学生网络进行课表、成绩信息的查询等功能。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20学校又引进了清元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与原有乾豪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合理整合和集成。学校又提出了“一键式”服务,安装了网络终端自助打印机,实现了学生远程打印成绩单与在读证明等各种常用材料的功能,有效地满足了学生随时办理相关证明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8月学校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了再次整合,与支付宝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东北第一所、大连唯一一所开通校园一卡通支付宝功能的学校,为毕业生远程申请相关服务创造了条件,并同步实现了学生网络端即可进行各种考试报名费用的缴纳,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五)以信息化为手段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本校服务

各高校要与网站联合协作创新教育,缩小本校短缺资源与外校优势资源之间的差距,通过非本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促进本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学校建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校级在线学习中心,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拓展了网络培训形式,采取交互式网络视频同步课堂的模式,主场设在北京,校方设立了分场,有效的将网络集中专题培训、网络直播讲座、网络直播课程、网络公开课等资源纳入教师的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使热爱学习的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我们要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倡议的那样,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上有所行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制定学分互换或替代等相关鼓励或优惠政策,引导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MOOC”学习。为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还引入了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修读合格便可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公选模块课程学分。开通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引进了法国欧姆龙公司(Auralog)研发的英语在线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引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也符合教育部对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紧跟教育变革信息化

我们除了要关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同步关注随着信息化的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变革。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提高个性化互动教学的教学水平。同时,要考虑本校将来发展中的跨校学分认定的信息化合作模式,以及本校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环节和评估、学生学习时间与效果的保障、学习相关资料的调阅和存档等。依据国家教育信息规划,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网站,-05-25.

[2]贾飞,伍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

[3]高福成.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

[4]代显华,胡屹.高校教学管理信号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

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篇5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为保障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明确全公司信息化整体管理,确保全公司信息化项目规范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山西焦煤集团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坚持“四统一、五兼顾”原则,对核心系统要坚持“统一规划、规范投资,统一标准、健全制度,统一建设、优化资源,统一管理、共享服务”,兼顾“整体与局部、先进与实用、近期与长远、集中与分散、建设与维护”的原则,在一个统一的架构下整体推进汾西矿业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全面协同。

第二章 组织职责及业务范围

第二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相互协调的管理方式。

第三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委员会领导组是汾西矿业信息化的权威机构,负责领导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全部工作;负责制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确定企业实施的重点项目和实施方案,负责信息化建设、管理、协调和监督。

第四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是集团公司信息化管理及运营单位,负责管理集团公司信息化管理实施、互联 网传输通道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施。

(二)负责管理集团公司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井下通讯联络系统及各类环境与生产工况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及运行。

(三)负责集团公司数字化矿井建设的有关事宜。

(四)负责集团公司网络的规划、建设、管理,所有信息化平台,井上、下网络与传输网络联接的接口建设及维护,各单位IP地址规划设定工作。

(五)负责集团公司OA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系统的管理运行。

(六)负责集团公司各单位室内外信息显示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

(七)负责集团公司各单位应用软件的引进、鉴定等工作。

(八)负责互联网用户授权(用户,IP地址)管理。

(九)负责集团公司通讯联络系统(地面通讯系统、调度通讯系统、井下应急广播系统、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井上(下)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

(十)负责集团公司整体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第五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所属各生产矿井、子(分)公司应设立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本单位信息化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各级信息化工作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对于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组织项目的实施、推广和应用工作。

(二)负责本单位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日常维护。

(三)各级信息化工作部门可根据需要配备以下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

(四)各级信息化工作部门应明确本单位工作职责,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本单位建设的信息化项目,要协同业务部门做好前期的需求分析、调研论证等工作。

(五)参与制定和贯彻实施信息化工作的有关标准、规范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六)协调解决本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硬件、软件问题。

(七)负责本单位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工作情况的监督考核。

(八)负责对本单位的网络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九)负责向集团公司信息化办公室汇报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情况。

(十)负责对本单位应用系统的具体使用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

第三章 信息化项目总体规划和需求管理 第六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工作要依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架构和发展规划。第七条 根据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各部门、单位提报的信息化需求,由信息化领导组确立公司信息化建设建议计划。

第八条 在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总体规划指导下,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根据需求调研结果,结合推广项目和已有系统运行评价,组织技术交流、厂家考察、信息化解决方案和立项报告编制,上报信息化领导组审批。

第九条 应用软件的开发必须符合行业对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可恢复性的要求。

第十条 应用软件购买时必须经过功能测试、试运行,确认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项目牵头单位做好系统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目标;优化业务流程,组织应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审定。

第十二条 需要软件变更(主要指对信息系统模块升级、功能完善等改变系统功能并对系统造成较大影响的活动,以及网络环境、数据库、操作系统环境配置变化)时,变更方案由信息中心审核确认后提交信息化领导组审核批准后实施并备案。

第四章 信息化项目评估和立项管理

第十三条 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按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关规定,在集团公司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对项目的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及初步设计、测试方案等向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 提出书面申请审核意见。

第十四条 各单位信息化项目,经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领导组审核后,项目报计划部门立项、审批。信息化项目需招标的项目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标并经信息中心审定招标技术要求。

第十五条 未经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领导组审核的项目,计划部门不予立项,财务部门不予拨付资金,项目不得实施。

第十六条 符合集团公司投资的信息化项目,经信息化领导组审批并组织招标后,组织实施;施工完成后,信息化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验收;必要时,可聘请第三方对工程项目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 各子(分)公司投资的信息化项目,由本公司信息化工作部门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并报集团公司信息化领导组审批后,原则上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组织实施、组织验收,本公司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实施过程及负责协调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事宜。

第五章 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项目建设必须按照现代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有明确的项目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推广和应用,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和成本。

第六章 信息化项目验收和后评估管理 第二十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组织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阶段验收,做好项目进度和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组织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项目是否有行业典型示范,具备可复制性,项目是否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了业务部门的需要。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项目的成本效益评估,项目的实施是否提高了流程运转的效率,是否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强度等。

第七章 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

第二十三条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的对象包括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存储设备、信息安全、安全生产与环境监测系统、机房及附属设备。

第二十四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计算机内联网是指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的计算机网络通过集团公司环网、网通专线互联互通形成的集团内计算机广域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信息安全、机房及附属设备的运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按照集团公司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各单位网络及相关项目建设方案须报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委员会领导组办公室备案。第二十六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中心负责集团公司内联网IP地址和域名的规划、分配、监督和实施。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擅自变更,不得擅自接入外部网络,以确保行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可靠。

第八章 信息资源管理安全管理

第二十七条 凡接入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内联网的单位要加强信息管理,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保证网络运行安全、可靠,做到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

第二十八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和部门必须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确保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九章 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十九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和部门要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储备,不断培养和提升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三十条 各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信息化工作部门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组织本单位、本部门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

第十章 标准化管理

第三十一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参与并配合。

第三十二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设施采用标准化接口、减少子系统之间的级连与耦合。第三十三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应当使用统一的名词术语、分类编码、数据交换格式和信息描述方式,保证建成后的信息网络、应用系统能够互联互通。

第十一章 考核管理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影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项目实施的单位,给予批评并责令改正;对严重违反项目管理和系统使用要求,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的,追究有关责任者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十五条 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每季度对集团公司所属单位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运行进行综合排名,对从事信息化建设管理、考核的有关人员给予适当奖励。

高校信息化建设之教学设备管理 篇6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学发展规模的扩大,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逐渐显示出了不足。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展教学设备管理,实现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建设与发展,对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和高校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具有借鉴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建设的合理性,完善教学规划与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设备管理的规范性,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中正在努力的方向。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学设备管理的意义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是近10年来教育产业改革的重点与核心内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率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积极发展高校信息化教学建设,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加强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优势,为现代化教学提供支持,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对接,提高实践教学的发展可行性,开展网络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合理发展,实施职业化教育实训l建设。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实践教育,提高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加强教学设备管理能力是未来高校教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帮助高校实现教育可持续化发展,提高资源共享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教学功能,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的价值,对于未来的教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思路与途径分析

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途径要从实践教学工作与设备管理的具体实行途径中得到开展,要深入调查与分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思路的贯彻执行,保证实践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合理规划与应用,并且以实践教学设备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完成实践教学设备的查询与管理功能,建立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库,保障设备管理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运用,其主要发展途径与思路分别为:

第一,建立教学设备管理制度,帮助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和级别的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当前的教学管理内容与运行状况,及时判断教学实践发展方向,便于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第二,要在设备现场做好指挥管理工作,保障每一位人员对设备仪器的了解和掌握,对设备耗材的情况掌握与了解,节约耗材,提高效率,做好服务工作,提高现场服务人员的工作动力,节省劳动强度与成本,最优化路线的保障设备仪器的科学管理;第三,高校各教师要随时查询相关的设备使用情况,对设备功能与使用作用做出分析,一方面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掌握好设备的各项功能,另一方面在实践能力上做出科学管理,控制设备资源;第四,提高学生自我的业余时间对设备信息及教学信息的学习能力,方便教师带领学生更好的开展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五,科学化的设备管理思路,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备管理思路,不断创新思路,实现设备购置、规划、利用率的有效提高,不断检查其维护情况和设备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实践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设备管理的功能模块

系统按实训种类设计:机械实习、电气实习、汽车实习等。对于不同种类的实习(如机械实习、电子实习或汽车实习等),根据对实践教学及设备管理的具体要求,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系统功能分为如下五大模块:1.数据管理;2.基础信息;3.设备管理;4.设备实时查询预约管理;5.系统管理。

下面详细介绍各项功能:

第一,数据管理,设备管理中的数据管理主要是负责数据的导入和数据的导出,在这些过程中关键是要掌握好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设备刮泥教学中要按照设备管理教学计划和设备管理消耗实际情况做出明确的分析,按照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书,教学完成情况分析表和相关表格,并且还要制定其相关的备份文件。

第二,基础信息:基本信息管理,如实习的开出情况,功能和基本情况介绍。这一项是按专业功能的类型划分,例如机械实习中的专业基础信息分以下各模块:

第三,设备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建立设备运行状况的记录,对增加和删除的设备进行记录,对设备维护情况和信息进行记录,对设备的名称与价格进行备案和记录,对设备的类型、功能、专业学习的发展情况、设备的大小与尺寸、检修情况、配备的附件、用途及使用说明书、设备管理的合理性和改进建议都做出明确的记录。

第四,查询预约管理:专业类型划分、各实训室的功能查训,指导教师情况查询、学期实习计划(根据教学计划预先录入的实践教学安排)、任一时间设备的占用情况、通过查询以便于教学管理或实习训练网上预约等。

第五,系统管理:系统设置,权限设置,系统初始化,系统维护等。以上功能模块是在以提高效率,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为中心的原则下确定的四、设备管理的模拟系统设计

以信息化管理方式对设备进行管理,必须要尽可能完整的收集设备信息,通过设计和制作系统原型内容和系统的基础数据,建立一个设备管理的模拟数据库,实现设备的优化与管理,提高管理系统整体的功能性与价值,加快系统的细致构造和物理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帮助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的后台数据库,通过ASP和VB为主要开发程序,嵌入开发方法为主,实现校园的系统无缝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五、结语

浅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7

1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需要工作人员以基本原则为依据, 随机应变, 做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两点:

首先, 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城市建设档案属于国家机密文件, 倘若出现外泄情况, 则有可能造成很大麻烦。因此, 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严格遵循安全性的原则, 狠抓每一个细节, 确保没有任何漏洞。在一些物态文档资料的数字化过程中, 需要对档案资料拆卷扫描, 放音放像等, 在这一环节必须严密保护档案原件的安全性, 保证其不因人为原因造成档案原件的污染、破损、断裂甚至失窃等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 还要保证档案资料内容的原真性和保密性。当前, 我国档案资料保密工作做得比较好, 但是仍然存在不法分子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和人事上的漏洞来探知资料的可能性, 因此, 应确保所用程序及操作人员的可靠性。

其次, 要遵循标准性原则。由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在具体操作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 很多的文件和资料、数据等都必须按照特定的处理方式来进行操作, 而绝对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处理。在城建档案信息化过程中, 必须考虑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操作后所得到的资料能否被识别;或者用于保存与传递这些数字资源的软件是否应用率较高;或者音频及视频档案数字化时数模转换是否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等。因此, 为了处理好上述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遵循相关标准, 从而保证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

2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途径

所谓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主要是指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当前的信息资源, 从而不断提高城建档案接收、管理、指导、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而言, 进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有以下4点:

首先, 要加快建设齐备的网络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它是档案信息数据、计算机、通信三者结合的产物。档案信息网络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档案信息的传输、转换和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城市档案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更是城建档案信息化程度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 应集中力量做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 要做好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也是衡量城建档案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要做好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一方面, 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充实和完善原有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互连;另一方面, 应该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对现有的物态档案进行电子化处理, 使城建档案信息能够通过压缩、扫描等方式转化为数字信息。

其三, 要构建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也取得深入发展, 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也给办公室信息安全带来隐患。为了确保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真实, 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建设实际情况, 同步跟进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与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主要涉及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 档案信息资源的标示、描述、查询、共享及使用等方面。标准和规范的构建是规范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也是进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四, 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主要是进行城建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管理、存储、传递的各种应用软件。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应用系统是进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做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保障。它集中体现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与速度有很大影响。城建档案部门在进行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时就应该着手开始相应的应用系统建设。

最后, 要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是档案信息化成功之本。城建档案管理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对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下, 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导致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复合型人才和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档案部门必须对人才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建设一支能驾驭档案信息化建设, 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队伍。

3 结论

本文结合当前城建档案的信息化情况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必要途径进行了论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应坚持统筹规划, 立足于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 努力提升城建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奎安.以创新服务为基础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3 (9) .

[2]王钰, 蔡羽.探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24) .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

0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2.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2.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用来解决如下问题:

3.1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法规文件为依据,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3.2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3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应该建设基于互联网及工程详细情况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主要功能:

4.1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4.2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为:①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划拨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②实现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③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④实行网上备案,网上创优申报,网上通知、公告等,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达到提高办事效率,公开办事程序结果,节约办事成本,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⑤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⑥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⑦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⑧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4.3工地检查系统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5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5.1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深入调查研究,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5.2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优秀软件的评议推荐、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等活动,逐步打通软件之间数据流通的瓶颈,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测评体系,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在行业的普及,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打好基础。

5.3研究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①加强建筑业信息化法制建设,制定有关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改革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提高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创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体制条件。②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比例。③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在监督机构资质条件审核中逐步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要求。行政管理中的各种申报、核准、统计等逐步采用电子申报和网上申报。④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和网站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商和信息技术集成商资质管理机制,促进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的产业化。⑤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科学课题研究,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决策水平。⑥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和经费支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分配科研经费或其它有关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费用时,应将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投资计划,以鼓励和引导监督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⑦开展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示范企业与工程项目的率先垂范,探索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并以其成功的经验和信息化模式,引导其它监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上一篇:教育资助工作计划下一篇:美甲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