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2024-06-28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共12篇)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 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 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 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 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 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 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 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 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 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 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 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 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 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 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 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 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 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建设部于2003年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 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 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 (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 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目前,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 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 采用摄像监视系统, 覆盖整个施工现场, 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 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 提高工作效率。

2.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 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 然后进行纠偏校正, 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用来解决如下问题:

3.1 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

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 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 法规文件为依据, 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3.2 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 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 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 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3 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

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 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4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 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 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 应该建设基于互联网及工程详细情况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主要功能:

4.1 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

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 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4.2 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功能为: (1) 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 划拨分配监督任务, 制定监督计划。 (2) 实现政务公开, 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 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 (3) 接受网上投诉, 并将处理结果上网, 供投诉人实时查询。 (4) 实行网上备案, 网上创优申报, 网上通知、公告等, 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 达到提高办事效率, 公开办事程序结果, 节约办事成本, 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5) 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 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 (6) 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 (7) 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 (8) 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4.3 工地检查系统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 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5 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5.1 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深入调查研究, 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 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5.2 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优秀软件的评议推荐、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等活动, 逐步打通软件之间数据流通的瓶颈,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测评体系, 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 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在行业的普及, 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打好基础。

5.3 研究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 加强建筑业信息化法制建设, 制定有关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 改革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 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 提高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 创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体制条件。 (2)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 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比例。 (3) 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监督机构资质条件审核中逐步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要求。行政管理中的各种申报、核准、统计等逐步采用电子申报和网上申报。 (4) 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和网站建设, 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商和信息技术集成商资质管理机制, 促进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的产业化。 (5) 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科学课题研究, 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决策水平。 (6) 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和经费支持,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分配科研经费或其它有关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费用时, 应将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投资计划, 以鼓励和引导监督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7) 开展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示范企业与工程项目的率先垂范, 探索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并以其成功的经验和信息化模式, 引导其它监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虽然迫在眉睫, 但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整个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逐步普及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应用, 推进建设行业电子政务建设, 以监督信息化手段为我国建设行业“一流的规划设计, 一流的工程质量, 一流的人居环境, 一流的产业发展, 一流的典型示范, 一流的人才队伍”的目标, 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2

2018一级建造师考试《项目管理》

1Z207000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12207030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单选题]工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的目的。

A.为项目建设增值

B.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C.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D.提高项目建设综合治理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对一个建设工程项目而言,项目信息门户的主持者一般是项目的()。

A.业主

B.设计单位

C.主管部门

D.施工单位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下列项目信息中,属于组织类信息的是()。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A.工作量控制信息

B.编码信息

C.前期技术信息

D.合同管理信息

参考答案:B

4[多选题]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进度控制的功能有()

A.编制资源需求量计划

B.根据计划执行进展进行施工成本预测

C.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

D.项目估算的数据计算

E.确定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

参考答案:A,C,E

5[单选题]国际上项目信息应用的主流是()。

A.ASP模式

B.PSWS模式

C.PFF模式

D.PMIS模式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信息门户属于电子商务(E—Business)两大分支中的()。

A.电子支付工作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B.电子管理工作

C.电子共同工作

D.电子决策工作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电子商务(E-Business)两个分支:(1)电子商业/贸易,如电子采购,供应链管理;(2)电子共同工作,如项目信息门户,在线项目管理。所以C正确。

7[多选题]下列建设工程项目信息中,属于技术类信息的有()。

A.施工方案

B.进度计划

C.隐蔽验收记录

D.工程量清单

E.桩基检测报告

参考答案:A,C,E

8[单选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它()。

A.主要用于项目的人、财、物的管理

B.主要用于企业的产、供、销的管理

C.是项目进展的跟踪和控制系统

D.是项目信息门户(PIP)的一种方式

参考答案:C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参考解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的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用于项目的目标控制。它是项目进展的跟踪和控制系统,也是信息流的跟踪系统。所以C正确。

9[单选题]项目信息门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管理方式,其运行的周期是()。

A.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期

B.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C.项目施工阶段

D.项目决策期和项目实施期

参考答案:B

10[单选题]工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的目的。

A.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B.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C.实现提高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D.为项目建设增值

参考答案:D 学尔森整理“2018一建《项目管理》章节习题: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更多关于一级建造师模拟试题,请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

11[单选题]工程管理信息化属于()的范畴。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A.领域信息化

B.区域信息化

C.企业信息化

D.社会信息化

参考答案:A

1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建设项目信息的管理类信息的是()。

A.进度控制信息

B.工作量控制信息

C.合同管理信息

D.风险管理信息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考察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分类。工作量控制信息属于经济类信息。所以B正确。

13[单选题]信息化指的是工程管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A.信息编码

B.信息系统

C.信息资源

D.信息体系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所以C正确。

14[单选题]属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成本控制的功能的是()。

A.项目标底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B.项目合同价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C.投标估算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D.计划资金投入和实际资金投入的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C

15[单选题]“信息获取便捷”、“信息透明度高”以及“信息流扁平化”有利于()。

A.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

B.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

C.数据和文件版本的统一

D.项目的文档管理

参考答案:B

16[单选题]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成本控制的功能不包括()。

A.计划施工成本

B.计算实际成本

C.投标估算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D.编制资源需求量计划

参考答案:D

17[单选题]项目信息门户按照其运行模式分类包括()。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A.专用门户和通用门户

B.专用门户和公用门户

C.垂直门户和水平门户

D.共同门户和个体门户

参考答案:B

18[单选题]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可通过()实现。

A.“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

B.“信息存储数字化”

C.“信息流扁平化”

D.“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

参考答案:D

19[单选题]对一个建设工程项目而言,项目信息门户的主持者一般是项目的()。

A.业主

B.设计单位

C.主管部门

D.施工单位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对一个建设工程而言,业主方往往是建设工程的总组织者和总集成者,一般而言,它自然就是项目信息门户的主持者。所以A正确。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20[单选题]建设工程的项目信息门户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管理工具。可以作为一个建设工程服务的项目信息门户主持者的是()。

A.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B.设计单位

C.业主委托的工程顾问公司

D.施工单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对一个建设工程而言,业主方往往是建设工程的总组织者和总集成者,一般而言,它自然就是项目信息门户的主持者。业主委托的工程顾问公司在工程管理中代表业主。所以C正确。

学尔森整理“2018一建《项目管理》章节习题: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更多关于一级建造师模拟试题,请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

21[单选题]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用于企业的人、财、物的管理

B.用于项目的目标控制

C.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一个信息处理的平台

D.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

参考答案:B

22[单选题]关于项目信息门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于互联技术为建设工程增值的重要管理工具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B.是项目各参与方信息交流、共同工作、共同使用和互动的管理工具

C.可以为一个建设工程的各参与方的信息交流和共同工作服务

D.不可以为建设工程团体的管理服务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项目信息门户可以为一个建设工程的各参与方的信息交流和共同工作服务,也可以为一个建设工程群体的管理服务。所以D正确。

23[单选题]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成本控制的功能包括()。

A.绘制网络图和计划横道图

B.编制资源需求量计划

C.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

D.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成本控制的功能:投资估算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计划施工成本;计算实际成本;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分析;根据工程的进展进行施工成本预测等。所以D正确。

24[多选题]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合同管理功能应包括()。

A.合同基本数据查询

B.合同执行情况的查询

C.合同通用条件的编写

D.合同结构的选择

E.合同文本的查询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参考答案:A,B,E

参考解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合同管理功能应包括:合同基本数据查询;合同执行情况的查询和统计分析;标准合同文本查询和合同辅助起草等。所以A、B、E正确。

25[多选题]项目信息门户实施的条件包括()。

A.结构件

B.组织件

C.教育件

D.软件

E.硬件

参考答案:B,C,D,E

26[多选题]项目信息门户的主持者可以是()。

A.业主

B.总承包商

C.设计方

D.代表业主利益的工程顾问公司

E.施工方

参考答案:A,D

27[多选题]项目信息门户的核心功能有()。

A.项目文档管理

B.项目合同管理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C.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交流

D.项目各参与方的共同工作

E.项目风险管理

参考答案:A,C,D

参考解析:国际上有许多不同的项目信息门户产品(品牌),其功能不尽一致,但其主要的核心功能是类似的,即: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交流;项目文档管理;项目各参与方的共同工作。所以A、C、D正确。

28[多选题]关于项目信息门户的说法,正确的有()。

A.项目信息门户服务于一个项目的所有参与单位

B.项目信息门户是项目参与双方信息交流、共同工作、共同使用和互动的管理工具

C.项目信息门户按其运行模式分类,有PSWS模式和ASP模式两种类型

D.项目信息门户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其与实施有关的组织和管理问题

E.项目信息门户实施的条件包括:组织件、教育件、软件、硬件

参考答案:A,C,E

参考解析:项目信息门户的用户群就是所有与某项目有关的管理部门和某项目的参与方。项目信息门户是项目各参与方信息交流、共同工作、共同使用和互动的管理工具。项目信息门户按其运行模式分类,有PSWS模式和ASP模式两种类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处理设备的,为项目管理服务的信息系统,主要用于项目的目标控制。项目信息门户实施的条件包括:组织件、教育件、软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件、硬件。所以A、C、E正确。

29[单选题]项目信息门户实施最重要的条件是()。

A.组织件

B.教育件

C.软件

D.硬件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组织起着支撑和确保项目信息门户正常运行的作用,因此,组织件的创建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地完善组织件是项目组织门户实施最重要的条件。所以A正确。

30[多选题]建设工程管理项目的信息资源不包括()。

A.组织类工程信息

B.管理类工程信息

C.经济类工程信息

D.建筑类工程信息

E.行政类工程信息

参考答案:D,E

参考解析:工程管理的信息资源包括:组织类工程信息,管理类工程信息,经济类工程信息,技术类工程信息,法规类信息等。所以D、E正确。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 电子文件 保密性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来源及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档案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它俨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备因素。因此可以说,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就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一、我国档案信息化的成绩

由于政府的推动,档案信息化在全国信息化的浪潮中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档案信息化对政务公开的推动性。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现状,都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的方式来向群众传播,这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档案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档案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就是用计算机应用网络的技术对电子信息资源的记载。通过对档案信息的电子记录,可以提高工作人员提取档案信息的速度,有利于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3.档案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国家制定了一部分对档案信息管理与运用的行为规范与标准。防止不法人员对国家重要信息的窃取与不正当利用,维护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二、我国档案信息化出现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的“瓶颈”。目前,拥有最多档案信息资源的就是政府,而政府的资源公有化还迟迟没有进行。缺乏对政府档案信息的开发使得档案信息化遭遇“瓶颈”,对电子政务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2.档案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规范。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要进行全面的统筹与分析实践,然后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完成工作。而不是现在全国都在搞档案信息化,没有针对性,也没有经验,完全是各地政府艰难的摸索,这会走很多弯路。

3.档案信息化在法律管理上的漏洞。目前,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立法与规范还不够全面与完善,这还需要我们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对中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开发与研究。

4.缺乏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数小,且分布很不均匀,这对档案信息化在全国的建设与管理有很大的限制。

三、档案信息化的优势

1.档案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与快捷。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档案信息查询功能可以满足人们快速获得信息。

2.档案信息化使档案从一个封闭的状态逐渐开放,面向大众。服务于更多的群体,发挥最大的价值。

3.更多的将档案信息资源通过高科技进行管理与整合,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也减少了在档案管理方面耗费的成本。

4.档案信息资源的拷贝,使其服务于更多的领域与人,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产物——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就是指被归档后的电子文件,因此,对电子档案的认知首先是对电子文件的研究。电子档案的出现,则使档案管理呈现出科技化、效率化、易操作的特点。

1.电子文件存储的特点:易修改、易复制、存储不稳定。在计算机中很容易对电子文件进行修改与删除,而且不留任何痕迹;电子文件可以迅速复制到其他硬盘中,这会影响其保密安全性;电子文件主要在光磁介质中存储,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2.电子文件的真实性。由于在存储上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容易被更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令人堪忧。所以,在电子文件的收发、存档过程中都应该认真地参与其中,防止外界因素对其恶意的破坏。

3.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1)在電子文件的归档工作中,要按程序有步骤地完成,明确其内容与真实性,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要求。(2)电子档案的保密性工作。一些电子文件是不允许公开或者限制流通于某一个领域或区域。这就要求做好保密工作,控制电子文件的拷贝,并及时收回,防止其大范围的拷贝与传播。(3)通过对接受权限的审核,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信息免遭不必要的泄漏而造成的损失。

五、档案信息化状态下的保密管理工作

在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的现状下,电子档案保密工作势在必行,它是保护我国机密档案信息最直接的手段。

1.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规范。(1)对不同群体设定相应的权限,使档案信息之间相互独立,防止大范围的共享与传播。(2)明文法律规定对档案信息泄密行为严肃地处理。(3)群众监督与检举。

2.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1)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灌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工作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端正工作的态度,提高工作的热情。(2)对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培养工作人员的总结能力,使其善于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并及时运用于接下来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掌握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的效率。

3.电子网络技术的运用。(1)通过新的电子技术对电子文件的存储进行加密。(2)在网络上设立防火墙等来抵挡黑客与病毒的入侵。

六、我国档案信息建设与管理的趋势

为了便于人们简单快捷的查询到信息,就要求档案信息工作中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完善。主要策略有:

1.自动上传电子文件。在形成电子文件的初期,就进行自动归档与上传,将第一手的信息共享于群众之间。

2.档案信息网站的建立。虽然现在一些档案馆已经建立了局域网,但建立网站可以有效地使信息的覆盖面更广,传播更迅速。

3.在线服务。互联网的普及使在计算机旁完成信息查询成为一种可能,当在查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求助在线客服,使服务更加优质化。

4.创新与改革。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加工,提高提炼档案信息的能力,保障档案信息的质量。去除糟粕、取其精华。

5.归档能力的提高。加强对电子档案归档工作的监督,优化归档工作的程序,改革归档工作的方法,迅速有条理地完成工作。

七、结语

我国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今后要做的就是在总结前期经验与失误的情况下,更加完善档案管理的规范与制度,大力开发资源、拓展应用市场,不断创新。将电子应用网络技术全面地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之中,减小信息的存储空间,提高信息的传播应用效率。科学定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促进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为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芝.略论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档案保密工作[J]. 民营科技,2010,(01).

[2]陈瑞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08).

[3]单鹤舫.档案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建设与管理[J]. 兰台内外,2009,(0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应用分析 篇4

关键词:建筑行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

建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它不仅能够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技艺, 而且能够表达出人类的思想与感情。建筑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建筑工程的难度越来越大, 建筑技艺越来越趋向于繁杂化、精细化。与此同时, 施工方在施工时还要处理好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关系, 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监督。因此, 企业在建设工程时应特别注意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背景及价值

1.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背景

新时期里,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特别是近几年里,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的龙头行业,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受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建筑企业的建设工程存在着质量差、安全性低等隐患, 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安与恐慌。2009年, 上海闵行区一栋高楼倒塌, 被网友戏称为“楼倒倒”, 紧接着, 重庆忠县一栋高楼出现梁断墙裂的情况, 网友讽刺为“楼脆脆”, 随后, 在南京江北的一个小区又出现“楼歪歪”, 这栋楼房由于地基下陷而倾斜的十分厉害, 已经不能居住……这些现象并非偶然现象, 也并不是自然灾害导致的, 而是某些施工企业不负责任而建造的豆腐渣工程, 这不仅使企业自身受到了损失, 而且给住房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身安全威胁。

综上建筑业是一个拥有多种特征的行业, 项目多, 级别多, 区域广。这就使得企业在管理方面可能会有漏洞。而且许多企业在建项目很多, 有的企业甚至有上百个施工项目, 而这些工程可能分布于国内外的不同区域, 更加剧了管理的难度, 因此, 通过信息技术来传递信息, 实时交流, 了解建筑工地的状况就不乏为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这对于更好地管理和规范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推动信息化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并指出要大力建设领域信息化。那么, 什么是领域信息化呢?领域信息化就是在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化的方法与思想,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不分行业与部门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在建设方面的领域信息化推进上, 尤其要注意运用各种高科技信息技术, 为企业大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上述可以得知,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而信息技术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若要真正地促进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就要从根本抓起, 即改善与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与提升。

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 工程的质量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而且与许多主体有关。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 每个主体在利益影响下总是试图在工程建设期间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方法, 这就加剧了工程建设的不安全性。尤其是近几年来, 媒体曝光了许多违法违规的建筑企业, 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使用劣质水泥钢筋等, 建筑安全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同时, 有些施工方在建项目很多, 需要加大对其监督与管理, 因此, 如果单纯地利用人力来进行信息交换与传递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说, 要想真正的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 就要建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2 当前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2.1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纵观国外的其他国家, 绝大多数国家在建设方面已经涉及信息化, 尤其是发达国家, 他们在施工建设方面的信息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说到这一点, 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与德国这两个国家, 他们在这方面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信息化系统十分先进, 能够及时传递信息, 反映工地建设情况,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效率和保证建设质量。可以说, 国外发达国家对工程建设情况的质量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时管控企业的施工状况, 严格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对施工材料及时进行检查, 严厉打击不合格的建设工程, 以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 不仅保护国民的生命与利益, 而且也创造了新的收入。

2.2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水平

就我国而言, 我国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 而且大多数企业也都开始使用与之有关的技术应用, 但与世界的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管理信息化尚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管理信息的现状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 初级水平。所谓初级水平, 就是指信息技术在建设施工方面起辅助作用, 从而促进施工建设的完成。比如说安装相应的软件来管理施工情况, 这些软件为企业更好地管理内部部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促进了企业的更好的发展。当然, 这也是我国绝大多数施工建设企业所处的阶段。

(2) 中级水平。所谓中级水平, 就是指建筑方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信息化管理, 这其中包括很多系统, 比如说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能够将企业的各种管理信息进行分类与管理,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集团化规范管理。

(3) 高级水平。所谓高级水平, 就是指施工企业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和进行技术力量的创新, 能够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有效信息和管理资源, 使用高科技来与企业外部机构进行交流与处理, 实现企业建设工程信息化的发展。比如说企业利用一些新型信息技术系统, 对企业的资料与信息进行整合, 实现信息的管理与交换, 从而真正发挥其作用。

就当前来看, 我国绝大部分的施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尚处于初级水平, 某些企业仅仅在很少的部门安装使用信息技术软件, 相关信息不能相互传递与交流, 造成数据不完整或缺失, 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得到推广。虽然一些企业已经迈入中级水平, 企业内部各方面信息实现了很好的共享与交换, 但这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 与其他外部机构并没有任何沟通交流, 更不要说信息方面的交流了。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信息中的数据都是人工输入的, 难免会有弄虚作假的嫌疑,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经营方略, 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我国企业实行的分权管理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安全的, 工作人员很容易为了利益而更改信息, 不利于企业获取真实的信息。

3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路径选择

3.1 数据采集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众所周知, 完整的数据与正确的流程是保证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然而, 许多建筑企业往往认识不到这个问题, 他们大多不重视采集数据, 这就使得许多系统在开发出来之后最终成为了摆设, 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况且在当前, 许多企业面临着信息不准确, 管理不到位, 组织不协调等困境, 而要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 实现工程质量真正的有所保障是非常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就当前来看, 我国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 在建工程也越来越多, 建筑质量就自然而然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政府相关部门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力度也越来越大。广东省是国内最早建立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省份, 旨在运用信息系统对建筑原料与建设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督与检测, 保证人民住房安全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得到了不错的社会效应。

前面提到, 有些大型企业同时在建工程多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在建筑质量方面要格外重视, 要建立大规模的信息覆盖网络, 确保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交换更新, 以便能够及时准确的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预测, 从而及早地采取措施, 避免对企业和人民造成损失。因此, 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测下, 企业应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与改良, 利用信息技术相关软件, 及时获取建设方面的有效数据与完整信息, 掌握建设工地的实时动态, 从而促进企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进步。

3.2 创新是推动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动力

在当今时代, 谁掌握了创新技术, 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谁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广东省某一建筑公司与其他有关公司联合开发了一个信息项目课题。该项目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标准, 采用数据技术, 旨在研究创建一套与建设工程质量有关的信息平台。通过对获取的建设的细节数据、汇总数据和综合数据进行科学细致的研究, 估测在建工程是否达到质量要求, 以便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建设有质量有安全保证的工程。而且, 从开发到投入试运行, 该项目已取得了基本成功。可以说, 这些企业的创新措施对建筑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非常值得其他企业效仿和学习。

4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管理信息化用于建筑业, 一方面能够实现社会资源、建筑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更高的效益;同时又能分析出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使得不合理不安全因素及时被排除, 保障人民与国家的利益。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整个建筑业以致社会的发展, 是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 要大力在建筑业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亮明.关于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6 (01) :17-18.

[2]管建华.信息管理系统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中的开发应用[J].科技资讯, 2008, 48 (32) :21-22.

[3]李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 2006.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5

时间:2015-08-10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本文字数:8943字

内 容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竞争力的紧密联系,提出了如何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来提高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集成化;信息化;竞争力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2.1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5

2.2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6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8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的思索的问题„„ 1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17 4.1 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7

4.2 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 赢得竞争优势„„18 4.3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19

总 结„„21

参考文献 „„2后记

„„2第一章

当我们迈进21世纪的时候,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和重要内容而备受国人重视。加入WTO旨在使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主流之中,缩短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入世”不仅在经济运作层面和体制制度层面对我国产生冲击,同时,企业建设和管理文化层面也同样受到影响。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将采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基础工作抓起,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的管理、业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只有做好这些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企业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它涉及到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科学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商务活动电子化等等这些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办公自动化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件资料积累堆积如山,给文件保管、查询带来极大困难。传统的办公程序,从文件起草、传阅、审批、归档、借阅等各个环节,常常存在浪费纸张、文字不清、传阅不及时、文件去向不明等现象。而信息化下的办公自动化。只要一台电脑,将所有文件输入进去,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主题词和全文检索进行查询,这样做既安全又省时,又准确,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业务管理科学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业务从调研、立项、签约、履约到后期的服务,都可以进行科学管理,例如快速准确计算各种存在大量内部运算关系的业务报表,随时掌握大量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业务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对租赁合同、工程项目合同等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检索查询程序生成各种报表,绘制各种统计图形,实现日常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功能。

信息服务网络化

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于客户,并与其他企业建立实时互动的信息交换,达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的统一协调。

利用网站向客户提供详尽的企业产品信息和服务介绍,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利用网站向客户直接进行产品销售和提供服务。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网站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建立网站后还可以设置自己企业域名下的电子信箱,大大提高企业通讯效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极大降低经营成本。借助互联网,决策者得以迅速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新闻,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

商务活动电子化

商务活动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直接与分布各地的客户、经销商、供应商、储运商、银行、认证中心等团体和个人相互连接,进行各种商业交易活动。例如: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帐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

2.2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领导重视,引进人才

为更好适应发展,顺应大势所趋,企业应广纳贤才。作为信息网络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商务交流、巾场营销、贸易理论、相关法律与惯例等。重视自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大部分设备落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技术创新项目、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工作。加快从传统的技术开发方式向电子设计自动化方式过渡,变生产后的验证为生产前的验证,加快虚拟制造技术的普及和虚拟商店的开设。

虚拟制造就是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加工制造、性能分析、质量检测及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其结果是产品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应变能力强。企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在网络上建立虚拟商店,这样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收集、传播、反馈,连通干家万户企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消解了“生产什么、怎么生产、销售给谁”的问题。

总之,企业通过建立网站,开展电子商务,使管理、生产、销售融为一体,更加安全、准确和高效,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企业的领导人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各分厂的经营全貌,运筹帷幄,并可迅速下达各种指示到各部门和分厂,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建网,树立了企业形象,直接面对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潜在用户;通过上网,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厂竞争活力,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了与国际贸易接轨。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下基础,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快速。目前,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跟国际的先进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这样的那样的问题。下面就意识,需求,应用深度,技术实现,资金投入,应用效果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1、意识方面

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很多企业在创建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公司。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譬如说,棉纺行业。企业效益好的,行业竞争激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较为强列;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对来说就不太强烈。

总的说来,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以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而且,据统计,这样的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效果不好,成功的例子很少。我想这跟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滞后有很大的联系。在谈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延的时候,我们已经强调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

此外,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总的说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技术实现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就是,研究较深,实现较浅。我国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研究院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就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共享,进行交流,数据出现了脱节何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这一点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投入方面

企业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一步堆砌起来的。他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这么说,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硬件和软件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软件占的地位更重。很多国家把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软件的投入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软件的投入比例判定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从某个角度透漏出了信息化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向了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并重的局面。甚至在有些企业里面,在资金投入方面,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硬件的投入。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应用效果方面,总的说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在信心系统应用方面的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各个企业在大型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的思索的问题

1、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

在与港务局的信息化班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讨论到这么一个问题“就中国而言,目前,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在讨论过程中,有的人认为只有大企业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没什么大的意义。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因为一个企业是否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取决于它的外部的竞争状况以及内部的效益状况。对于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无疑可以让企业的发展空间更大,竞争能力更雄厚。改革开发以后发展起来的许多新型公司,在中国的信息化潮流中走在了前头。这跟其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有很大关系。此外,一个企业的效益状况也决定了一个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物质条件。没有强大的物质条件作后盾,搞信息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信息化建设对那个企业而言,都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企业的效益很不好,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满足。对于这样的企业,谈信息化建设是不切合实际的。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有很多企业的业务涉及到的文档,数据,图纸的数量极为庞大。如何存储这些文档,数据,图纸成为企业最头疼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迫切的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看了前面的论述后,可能有人就会问“那这些外部竞争不激烈,效益不好,业务数据量不大的企业是不是就不用进行信息化建设了”.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一定要等到外部竞争很激烈,效益很好,业务数据量很大的时候,那就迟了。我们对于这样的企业,并不是要求它们不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而是说它们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没有那么大。但是,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一步一步来的。我们从现在起,应该一点一点的开展,从点到面。否则,等到同行业的企业都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想取得明显的优势就很难了。

总的说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外部竞争环境不是很激烈,业务数据量不是很大,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应该从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开展信息化建设。

2、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的相应调整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作出那些相应的调整呢?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做的最大调整就是市场定位的改变。以前,对很多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是国内市场,而且面对的国际竞争也不激烈。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增强。而且,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从全球的市场出发。譬如说,在进行面向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时候,应该是基于全球的,而不是国内。此外,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立,最好能给与国际接轨。譬如说,在很多量化的值标,语言等方面,应该尽量的接近世界的潮流,或者是留下接口。

3、信息化和工业化

我国在十五规划中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样一来,信息化已经被提到了跟工业化一样的高度。总的说来,信息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并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

(1)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工业化主要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动力和机械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体力不能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解决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化主要解决的式信息的编码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繁重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在发展动力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发展是以资本为第一推动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显现出“资本导向”的特征。信息化的发展是以技术为主要动力的,以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业的进步,显现出“技术导向”的特征。

(3)在发展条件和手段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工业化主要靠竞争来实现,其观念是参与面越少越好。信息化的观念是参与面尽量的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不能盲目的仿效西方的信息化进程。因为中国的信息化现状决定了中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很多西方国家,譬如,美国,都是在完成了工业化之后,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期。但是,中国采取的政策不是等待工业化的完成,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重,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带动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如果固守旧的模式,等待工业化的完成,这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化作后盾,需要我们谨慎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效益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很多人都喜欢用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概念来衡量所接触的事情。于是乎,很多人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是多少,它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我个人认为,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是不科学的。首先,信息化的成本虽说能大概的估计,但是有许多的潜在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是无法衡量的。因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取得跟很多方面相关。想要定量的获取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这里,我想用港务局徐站长的那句话作为对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效益的最好诠释-我们的员工离开了现有的信息系统,是无法开展工作的。简而言之,成本有限,效益无限(当然,这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

5、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人的因素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大而言之,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也不是信息产业部的事情,它需要全中国的人民做出共同的努力;小而言之,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这个企业所有人的事情,上至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下至企业的普通职工,都应该为信息化建设作努力。我个人认为,可以把信息化建设中的人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开发层,执行层。这三个层次的人都可以为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是决策层,也就是企业的领导层。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强弱,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据了解,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到最后不了了之,跟领导的更新换代关系密切。那么,作为决策层的领导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首先是提高个人的素质,努力的增强信息化的意识。其次就是要大力扶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定期的进行成果检验。第二是开发层。譬如说,港务局的那一套信息化班子就算是开发层。这一层是决策层和执行层连接的枢纽。对于,开发层的人员来说,首先要做的是主动的与企业的职能部门了解情况,充分了解需求。其次是要主动的向领导汇报工作,做到上传下达,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了这样的基础,开发工作才能开展的顺利。第三是执行层。也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作为系统的使用人员,应该主动的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信息系统。对于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向开发人员反映。有了这三层人员的共同努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会越跨越大。

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4.1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 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 ”结构取代了原有的塔型结构。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4.2、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 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4.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

企业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人才储备、资金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企业要及时转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使之与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经营的集成化管理,从供应商、合作伙伴、生产过程到销售和客户关系的信息管理。因此,信息化是对企业经营流程的改造,也对管理模式革命和挑战。可以采取:(1)找好信息化建设突破口,“结合自身实际,结合行业实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进行改造,时信息效益最大化。(2)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支出和配置信息化资金,不断提高信息化资金利用效率。

2.加快信息化服务业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物理的保障。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企业因应在大的环境下把握信息化的方向和策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因此要把培养信息化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好。同时还需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持续教育 和岗位培训,加强重点企业信息主管队伍的建设。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在企业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特有的情况,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赢取市场的竞争力,为长远的更好的发展打算。因此,企业信息化须结合实际环境,更加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正热火朝天开展着。虽然我们信息化建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信息化的步伐走的有一些摇曳,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的解决上述的问题,中国的信息化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到论文中期报告,直到论文完成,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和指导,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经验都让我获益非浅。

在此,再次向老师的直到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各位授课的老师的悉心教导,还有同学的建议和分享,使我得到了许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

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电子文档;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模式和方法,给档案工作带来挑战和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档案信息化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绝非轻而易举,档案部门应以档案信息化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改革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切实把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原则

(一)“双轨制”原则。选择纸质和电子文档进行归档管理时,这是当前选择管理方式之一。这样可以确保文件资料有效利用和安全使用。形成了统一的实行信息化管理之后,保障管理质量。

(二)全程管理原则。这个管理原则主要指的是档案生命周期,在工作活动执行中,形成了一切原始记录。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档案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都需要更新换代,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及时组织系统升级,并且要考虑后代系统对前代系统的兼容性。

二、档案信息化的总体建设思路

(一)坚持政务主导。我国,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理念,还是提出的“需求主导”、“应用主导”建设模式,都昭示着技术对政务的渴望,核心是技术主导,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电子政务发展的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等“四重四轻”。

(二)坚持以人为本。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主体,应该是档案部门负责档案信息化的内部机构和相关人员;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主体,应该是技术保障队伍和相关单位。

(三)坚持突出应用。突出应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在档案安全角度,应突出危旧和重要档案异质抢救,围绕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利用者这些档案信息化应用主体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应用需求开展工作。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档案工作职能的转变。档案工作职能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首先体现在档案工作人员职责任务的转变,其次体现在档案工作范围的转变,第三体现在档案工作格局的转变。

(二)档案工作机构的改革。档案信息化建设催生的第一个机构就是档案信息化工作部门,有的地方甚至将档案信息化部门与档案数字化部门分立设置,足显其改革力度。

(三)档案工作流程的重塑。档案载体由原有的单一载体向多种、多质载体转变。档案传递方式由单一的人工传递转变为网络传输的普遍参与。归档方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电子归档任务。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系尚需完善。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现象非常突出。加之相关业务在信息化工作中的条条管理作用,致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条块交织,缺乏统领。

(二)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体系有待统一。各地、各部门中标的相关软件开发企业各异,各个软件模块设计不同,缺乏顶层协调,数据标准不同成为普遍现象,档案信息脱离本地的应用系统就难以整合应用,即便是单机应用都很困难。

(三)档案远程利用中的互相认证体系尚需建立。不同地区档案馆之间的档案远程认证协议还没有建立起来,局部的认证活动也仅限于区域内综合档案馆之间,在政务大厅和专业档案馆乃至部门档案室层面还没有得以实施,在基层单位实施则有更长的路要走,及至“足不出户”层面的网上直接应用几乎无从谈起。

(四)电子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来源不畅。在许多档案归档工作特别是基层的档案归档工作还没有规范开展的情况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基本处于无序和依赖状态,即有什么接收什么的状态。

(五)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档案部门在推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往往遭到相关单位以各种理由阻挠,更何况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本身也是一件费时、费力、费心、费钱却不讨好的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安全风险。

(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档案信息资源的电子化成果大多时候处于收储状态,档案信息资源的电子化成果长期闲置浪费,没有发挥信息整合优势,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发挥应有作用。

五、巩固和完善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系

(一)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统筹协调力度,形成以国家档案局为龙头,各地、各部门档案局为分支、各级各类专业档案馆和档案室为节点的上下联动、协同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系。要提升档案信息化工作在信息化建设及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的比重,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与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实施。

(二)健全法规制度,规范工作行为。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并按年度制定推进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取“以评促建”的方式推进工作开展,评估应用效果。

档案是记录重要信息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信息化档案管理应该立足构建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让档案在信息化时代更好的为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利于现实的经验、借鉴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楊公之. 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M].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2012: 33 -38

[2]陈燕欢. 积极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争议[J]. 图书馆论坛. 2012: 26 -32

[3]穆占一,李学广.档案数字化的长春模式[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4]曾培炎,曲维枝、刘鹤.信息化与电子政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高庆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J].航空档案,2002(2):18

[6]黄萃.从法律角度探讨电子文件的保护[J].档案学通讯,2002(1)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7

1 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1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表了《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强调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建筑业的推动作用, 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 进一步加强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 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 加快建筑信息模型、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推动信息化标准检索,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 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1.2 业务发展需求

工程建设活动中涉及到的标准种类很多, 从大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 从行业来分有水利、电力、交通、建筑、市政工程、铁路等领域的标准;从检测内容又可细分为:门窗、幕墙、混凝土结构、金属材料、涂料、玻璃、金属结构、验收和质量检验评定、无损检测、节能检测等、现场土工检验和桩基检测等方面的标准。近几年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 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多, 且工程地域性分布广, 对技术标准的需求量加大, 各工程组都根据各自的需求情况来申请标准, 这就意味着一份相同的标准可能分布在不同工程组使用, 加大标准的管理难度。而标准种类繁多, 容易造成部分标准变更遗漏, 进而影响工程质量。

1.3 创建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的优越性

计算网络化管理, 是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来管理标准。它无时空限制, 具有广泛性、快捷性、开发性, 是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技术标准管理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 (1) 速度快; (2) 计算机的存贮量大, 体积小, 节省空间, 使用方便; (3) 自动化程度高, 对解决不同地区间的大范围和远距离的标准检索, 提供了有利条件; (4) 适应性强, 具有一次输入, 多次输出的优越性。输入同一条标准资料, 可以检索查看、复制, 还可以导出目录等;同时,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如标准编号、名称等方面进行检索查看。

2 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

标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利用的需要, 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也是为了方便利用, 实现标准信息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对标准信息的需求。利用计算机平台创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管理系统, 设立不同的模板, 建立“一个中心、多点结合”的管理模式, 将分散的各“点”通过计算机平台连接起来, 建立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方式, 优化管理, 提升工作效率。

2.1 创建管理系统信息平台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研发属于自己的内部管理系统, 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然而管理系统的创建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买来硬件、软件、网络等来实现信息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管理相结合, 建立一套符合现代信息化管理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将日常工作纳入管理系统管理, 分模块创建, 每个模块均涵盖日常管理所需的基本要素, 例如标准管理模块单条标准信息的维护功能包括标准的删除、修改功能, 还可编辑标准的相关信息, 如标准的持有部门、标准的替代情况、标准作废日期、标准状态 (现行、作废、废止) 等;创建标准编号和标准名称关键词模糊检索, 使标准信息能被快速获取。

2.2 收集网络标准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利用工业标准咨询网http://www.csres.com/查询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行业标准批准发布公告、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建设部标准公告等;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网站:http://www.moc.gov.cn/查询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水路工程标准规范、交通行业标准等;利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网站:http://www.cecs.org.cn查询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相关公告信息;利用福建住房和城乡建设网:http://www.fjjs.gov.cn/查询福建省地方标准的相关公告信息。

2.3 企业标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创建企业标准信息数据库, 将技术标准信息 (包括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持有部门等) 录入, 形成企业标准信息体系。其中涉及的标准类别主要有国家标准 (GB) ,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50×××, 建筑工程标准 (JGJ) , 建工城建新产品标准 (JG) , 建材行业标准 (JC) , 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CECS) , 交通行业标准 (JT) , 其他类 (包括电力、化工、船舶、机械、铁路运输、通信等) 。

标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使得分布在各地区的利用者无须到资料室, 只要在自己办公的计算机上, 通过局域网按照标准号、标准名称、替代号等多个查询点直接浏览查询标准的分发情况和替代情况。节约了工作人员来回查询标准的时间,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现标准信息化管理, 为企业节约资源, 减少重复劳动。

2.4 信息的利用

通过管理系统来管理技术标准与以往的手工电子表格登记管理相比, 更快捷、方便, 利用者可以要求计算机对标准信息库中的标准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打印, 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创建的信息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 共享。所有的信息数据不仅可以在局域网内所有的终端上同时显示, 当接入互联网时, 还可以在所有与网络相连接的计算机上利用, 使利用者随时随地的利用。

权限的管理。由于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的便捷性, 因此就要通过一些技术限制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完整、一致。标准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的人员有标准管理员、标准利用者、数据系统管理人员等, 要根据所涉及人员的工作特点来设置权限, 进行分层次的管理, 标准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和利用者, 都应该有与其工作相关的身份认证、使用范围等控制措施, 使无关人员无法进行操作, 确保标准信息管理的严谨性。

信息的检索与统计。在标准管理系统上设置有模糊查询检索功能, 利用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检索:一是关键词检索, 通过标准名称中的关键词来检索标准信息。二是数字号码检索, 通过已知标准编号来检索标准信息。利用查询检索功能还能对标准的使用进行统计, 例如你想查询下某份标准的持有情况, 在管理系统查询界面上输入标准编号查询, 系统就可以统计出该条标准的信息, 包括标准的分发情况、替代情况、哪些人持有、现行的还是作废等。如果你想统计下某个部门总共持有多少种标准, 则在查询界面选择你要统计的部门, 系统即可调出该部门下的所有标准信息数据等等。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技术, 在技术标准管理、信息传递、检索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大大提高了标准管理工作的效率, 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给我们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的项目不断增多, 施工设计任务加重, 对技术标准、规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标准管理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 我们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 但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空前发展的大趋势下, 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仍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改进,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技术标准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往单纯的人工管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以标准管理系统为桥梁, 对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秀侠.技术标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 2006.

[2]罗锋盈, 胡啸.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持续快速推进[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6) .

[3]赵雪锋.建设工程全面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8

高校后勤管理的任务是负责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内容。提高学校管理服务质量, 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是各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职能。在这个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 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也应当有所提升, 因此更加需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使后勤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效率化。

2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本情况

2.1 信息化开发应用调查情况

普遍看来, 目前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情况不太乐观, 据电话记录资料显示, 2003和2004年仅有不到160通电话咨询有关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内容, 2005比例增加了46接到了235通咨询电话, 2006年截止到6月份就接到了210通电话, 据估计可能比2005年增加110。从这个调查数据来看, 说明我们重新认识了高校后勤管理, 并且急迫地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探究及不同程度的探索。我们在一些高校调查资料中发现, 他们正不同程度的对如何高效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探索, 他们也在实现部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小的收获。但他们在使后勤管理实现整体信息化时经验还是不够。据部分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各高校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比率较低, 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其实现率一定会有大大的提升。

2.2 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

在教育部发展规划课题“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分析报告”中, “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改革”、“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和“思想文化建设”这五项工作已被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高校后勤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引人注目的首次“全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于2005年6月份在重庆举行, 在会上进行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是全国高校后勤领域主要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技术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最近几年, 各高校的学生公寓专业部也曾多次举办过有关公寓信息化建设的交流会。山东、河北等省的学生公寓专业部也举办过相关的对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起重大推动力的研讨交流会。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北京发展的态势令人感到非常欣喜, 在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面北京市教委后勤处今年加大了推进力度和强度, 使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并且得到了可喜的成果。北京市教委后勤处还成立了“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课题组”, 对后勤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 并对岗位效绩评估与ISO9001、HACCP两个标准化的结合进行探索研究。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或正在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高校超过1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全国对信息化建设的越来越重视, 我们相信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开展的越来越好。

3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 各高校在利用信息化进行后勤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近年来, 大学生人数随着高校的扩招而逐年增加, 同时对吃、住和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 许多高校不断增加校区基础设施, 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内容和范围。再加上校区分散部门较多, 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后勤管理服务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现代社会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后勤队伍素质建设、服务意识, 并且有效地利用网络化、现代化管理手段。这是保证学生和教职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经之路。

在如今这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和更新, 社会上各种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并且日益完善。对于后勤服务管理来说需要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怎样有效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去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面对市场化运作我们必然要做的就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资源。高校后勤市场在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被社会各种竞争机制不断渗透, 这就促使后勤人员时刻保持警醒不能丢掉危险意识, 加强思想的转变。

4 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4.1 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后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更快、更好地为学生及教职工服务, 并且能更准确地掌握师生信息。

不同校区的不同部门在自己的电脑上都可完成上报和待审批文件, 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省去了大量的繁琐的程序。

4.2 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平台可以把后勤公共资源和各种信息统一展示调用, 各种信息、资料、报表等都可以在平台中进行资源共享, 而以前人工管理时的信息闭塞, 沟通不畅等问题都可以在信息化管理中得到解决。

4.3 信息化管理还有利于节省经费。

通过网上办公, 大家会减少对文件纸张、打印、复印和各种材料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的走动和一些核算部门的人工会相应有所减少, 而一些部门可能会精简合并, 各种经费、车费、汽油费也会有所减少。

4.4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

利于巩固社会化改革的成果, 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培养后勤队伍专业素质, 提升自身形象。有利于加强后勤服务安全管理, 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4.5 后勤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入, 这就对高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在范围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的单一、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激烈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只有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后勤管理, 才能有效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因此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极有力的也是急需的。

5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案

5.1 增强意识, 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领导和职工的意识, 从而可以为后勤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后勤各级领导和职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是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在提高整个后勤管理水平中信息化管理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 要想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掌握、运用好信息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自己的优势。

5.2 扬长补短, 逐步完善

要想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大力协助。借鉴有效的经验, 完善计划, 统一组织,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地区和适当的高校做试点, 一边探索, 一边完善。等到实验成熟后, 便可大范围的在全国推行。

6 结束语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 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而后勤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巨大价值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但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这一领域一定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杨沅潼.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 .[1]杨沅潼.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 .

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初探 篇9

关键词:班组建设,信息管理

一、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班组作为企业中最小的生产组织和重要的构成细胞, 其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一旦失去了坚固的基础, 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首先, 班组是企业实现自我发展壮大的有效载体。班组建设搞好了, 企业的基础才能够稳固;基础稳固了, 企业才能够生存, 才能够发展;企业发展了, 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会水涨船高。

其次, 班组是企业孕育、培养、发现各类技术人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 是企业职工锤炼提高、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不但要提高对班组建设意义的认识水平, 而且要自觉地投身到班组建设中去, 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紧紧联系起来, 激发和树立抓好班组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齐心协力, 积极协商和解决班组建设可能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为企业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此外, 班组建设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前提。只有班组建设的水平提高了, 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了,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才能整体提高, 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

二、当前班组建设的主要方式及弊端

(一) 班组建设的主要方式

目前, 各企业的班组建设大体从班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软件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

业务建设:以安全管理为前提, 通过“安全天天讲”、“安全会”、制定或规范操作标准及流程、开展技术比武、小改小革等方式进行。

软件建设:通过建立班前会制度、班委会制度、考勤、绩效分配、岗位责任制等方式进行。

队伍建设:把队伍思想建设与班组文化建设相结合,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 围绕企业生产目标, 自上而下有计划地提出指导意见, 定期进行业务指导, 并通过检查、通报、台帐等形式沟通协调。同时, 通过互帮互助、家访病访、传帮带、民主管理等方式加强班组队伍凝聚力等。

(二) 班组建设的弊端

1、形式单一, 缺乏自身特色。

企业在进行班组管理的过程当中, 大多以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 信息流量多纵向传达, 少横向传递, 班组建设只是一味地服从, 不论是生产型班组还是检修型班组, 都是按照上级下发的文件、制度等统一执行, 体现不了班组的自主管理和特色。比如:同一个公司, 其班组有检修班组 (电钳焊作业) 、生产班组 (生产流程设备操作) 、业务班组 (仓库管理) 等等之分, 但其班建园地内容、班建台帐和安全台帐记录等都是统一模式, 统一内容, 区分不出班组的工作性质和具体要求, 班组建设管理方法也统一固定。久而久之, 容易产生疲劳管理、照猫画虎、应付差事的现象, 激发不了员工积极性、能动性, 班组建设的实际作用和意义也就无从发挥, 此项工作逐渐变成班组工作的累赘。

2、班组建设工作与日常工作重复。

在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因为岗位职责分工不同、业务分管部门不同等, 往往会发生同一任务多个部门分不同方式布置, 同一业务内容要不同方式、不同形式记录。比如, 某公司一个系统维护班组, 它按照信息保密性的要求在机房内设有点巡检记录, 每次进入机房巡检必需要有登记, 每次处理的网络事件也要有处理时间、方式、处理人、事件关闭时间等记录, 而这些记录往往在班组建设的安全台帐和设备台帐上也要求有记录, 此类重复事件在班组经常发生, 而且是手工记录, 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3、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下, 难以形

成常态机制, 容易造成人、财、物资源浪费。传统的班组管理过程中, 班组的资料多是手工进行, 资料录入速度缓慢、不全面、不及时, 并且在需要查询的时候操作也不方便, 效率低下。资料因为多都是纸质资料, 保存方面也不容易, 有些班组往往新的一年刚刚开始, 去年的档案资料就随手丢弃了, 认为没有保存价值, 且保存建档与查询过程也浪费及大的人力与精力。特别是班组星级评定中, 一般都是班组管理职能部门带领相关专业人员到班组对其相关资料台帐进行检查。由于班组相关业务资料台帐不一定全部记录完整, 还需要迎检人员全程陪同并解释, 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时间, 而且检查组也不一定对基层班组管理工作掌握的及时、准确, 基层班组临近检查集中补资料、补记录的现象时有发生, 不利于班组管理的常态化进行。

4、班组建设与企业管理信息化脱节。

目前, 好多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在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 虽然也包含一些班组管理的内容, 但从班组建设管理的角度上来看, 体现出不系统、不规范、不统一的特征, 缺乏可比性和通用性, 也完全没有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 在管理层与班组之间出现了管理信息的断层与脱节, 班长与班组成员信息沟通脱节。

三、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要求与实践

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是适应新形势下班组管理工作的需要, 是保障班组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又是创建班组管理特色、调动班组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班组凝聚力的保障。

班组信息化管理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 班组管理过程的即时性。

采用ERP、计量网、设备预知预检管理等系统, 完善了数据源头采集, 辅之以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图像, 并通过》计算机的快速反应, 使得班组能够准确、及时地核算生产消耗、监控生产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车间生产经营管理日清日结的即时性。

(二) 班组管理系统的共享性。

通过计算机共享系统, 班组有了一定的生产安排和控制主动权, 普通班组成员也能够独立完成某些需要其他工种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 从而使班组管理工作更具连贯性。

(三) 班组建设的独特性。

以实用性为出发点, 避免重复作业, 既做到记录、台帐的统一化、规范化, 又要做到可以展示班组亮点与特色, 并且内容涵盖范围广, 可以分级别、分层次展示等。

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计控室网通车间班组利用自身网络系统开发与维护等人员和设备环境优势, 在中州分公司共有的ERP系统、计量网系统、设备预知预检管理系统、公文管理系统等有利于班组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 针对班组建设与自身管理, 做出一套班组建设管理系统, 是班组建设信息化建设实践的一个很好的开端。系统具体内容与实现功能如下:

1、班组管理标准。

将班组管理相关的绩效考核方案、班组人员信息、操作规程、检修流程、问题排除步骤等文件编制相关标准目录, 并按目录录入相关详细信息。

实现功能: (1) 保证班建资料的详细完整; (2) 便于体现班组管理特色; (3) 目录与相关内容可根据具体需要及要求进行即时修订; (4) 方便班组人员对班组资料的查询、下载和共享。

2、设立班组星级评定页面。

由考核项目管理、班组考核自评、部门审查、工会审查、班组星级统计五个部分组成, 形成一个信息化的班组星级评定自评、部门审查、工会审查、公司审查的信息化网络流程, 班组星级统计则根据班组自评和工会审查打分分数, 自动统计各阶段的星级班组数量和名额。 (因是试点性实施, 工会审查、公司审查等有些环节还不完善)

实现功能: (1) 考核项目及相关评分一目了然, 便于开展工作; (2) 便于上级部门评定检查, 了解班组工作; (3) 便于班组及时了解班组问题, 及进更正; (4) 节约人员、时间、检查费用等。

3、班组日常工作页面。

与班组标准管理资料相结合, 紧密联系班组的日常工作内容, 将班组的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学习记录等在此页面中不定时显示与修改, 便于班组人员及时掌握班组日常情况, 并设置业务提醒功能, 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将班组状态录入与解决。

4、职工互动平台。

就是设立像论坛形式的平台, 让班组员工随时可以进行技术交流、疑问解答等, 在完善班组建设内容的同时, 起到一个职工之家的作用。

四、结论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平台,船舶行业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 科研单位越来越偏向于精细化设计, 这样就对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质量管理是指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等方式来获取及时和全面的质量决策信息[1]。质量管理信息化是指结合质量管理思想与信息化技术, 改进质量管理工作, 目的是提高质量管理效果和效率, 降低质量管理成本的过程[2]。质量管理信息化是保证质量管理先进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也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重要环节[3]。若能有效结合信息化技术和质量管理思想, 可使得单位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提升。

1 质量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军工科研单位具有高技术、大投入、保密性强、人才集中的特点, 船舶军品属于复杂产品范畴, 其研发过程不同于普通民品, 具有多型号、多学科交叉, 边设计边制造的特点, 质量管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 传统人工质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进行有效控制[4], 因此单位应考虑如何依靠有效的技术手段, 辅助单位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信息化技术结合质量管理思想的碰撞成为新的管理火花:

(1) 规范管理过程, 实现质量数据的有据可查, 有迹可循。以往单位的质量记录以纸质方式为主, 根据业务分工或项目分块的不同, 由各部门分散管理相关的质量记录, 船舶设计制造过程基本都是多部门协同共同参与同一型号军舰的设计, 若各部门分散管理质量信息, 很难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管理。而且早期各部门均有自己的质量管理方式, 在没有统一格式的情况下, 各部门质量信息记录不规范, 甚至出现重要项缺项的情况, 给统计分析带来困难。以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 结合信息化建设, 可实现自动的数据处理和挖掘, 将数据分析结果以文字描述、图形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给决策者, 提供清晰的、科学的决策依据。

(2) 提高SPC (统计过程控制) 的应用效果。以往单位质量管理审批流程通常采用人工流转的方式, 导致信息传递缓慢, 无法让领导及时知悉产品的质量问题, 一线工作人员又无法据此作出判断, 往往出现产品故障信息或质量缺陷没有及时追踪和及时解决。基于信息技术实现质量过程管理, 解决目前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时滞问题[5], 真正做到实时控制产品质量状态和异常情况, 及时跟进质量问题, 最终达到预防为主的质量目标。真正做到实时监控产品过程的质量状态和变异, 及时调节, 实现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目的。

(3) 优化质量管理流程。实现质量管理资源整合, 使全过程、全范围的质量管理受控, 连续跟踪与监控质量事件处理过程。将产品的过程信息化, 各项工作制度化和标准化, 最终实现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 简单的工作流程化, 流程的工作定量化, 定量的工作集成化, 保证军品研制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

(4) 明确质量责任。以往使用纸质质量记录, 容易造成质量信息的共享、查询和追溯不便, 不规范记录造成质量信息的大量丢失, 容易出现质量责任混乱的问题, 借助于信息技术客观记录过程管理, 区分责任, 找出问题所在。

2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原则

科学化管理项目全过程, 以信息化手段提升项目管理的水平成为军工科研单位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在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下, 构建符合单位实际需求的质量管理协同管理平台, 才能真正将科学有效管理军品设计制造全过程,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军品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

结合单位质量方针:精心设计、规范管理、持续改进、发挥顶层优势, 分析可知要做好质量管理, 应从以下几点原则进行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2.1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在充分考虑单位军品生产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军品科研技术环境, 着重考虑信息化平台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同时考虑软件的兼容性和拓展性, 借以配合单位质量管理的长远目标和适应管理实时需求。由于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涉及范围较广, 建设周期较长, 建设过程调整范围大, 为降低项目实施风险, 建议分步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思路必须围绕单位质量管理理念进行升级调整。因此建设初期需根据单位目前的质量管理现状, 首先业务流程清晰、管理教规范的业务流作为突破口;另一方面, 选择当前大多数人关注的, 需求最迫切的, 且能尽快见到效果的模块进行优先建设, 完成该部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该目的主要是让单位领导和普通员工尽快看到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给科研管理带来的效益, 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这种方式有利于继续开展下一步工作, 有更多的人去参与和建议。后期再逐步根据管理需求的调整进行拓展建设。

2.2 流程优化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现纸质档案电子化, 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借此契机, 对目前成熟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细化。流程优化的主体思想是如何通过系统使得更快捷及更易监控流程。流程梳理过程中, 将大家平时提到的关于流程节点和流程元素的建议进行归纳总结, 研究其合理性和便捷性, 在信息化平台中予以实现和固化。识别采取传统管理方式时控制难度较大的过程, 研究如何基于信息化手段进行控制。为提高现有数据的资源利用率和效率, 在建设过程中需考虑到局域网中各系统内已有的基础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尽量做到一次采集数据, 多方利用。其它应用系统中的质量相关数据可通过数据接口方式直接调取到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中, 在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中进一步处理所需数据, 导出分析结果。借流程自动化的契机, 也可进一步梳理管理流程, 整合、合并和优化, 以最少的流程数量解决最多的流程审批, 以提高运行的效率和管理的效率。

2.3 系统集成、协同共享

缺少有效的质量管理思想和信息化手段, 导致质量信息不能实现及时有效传递和响应, 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追踪故障信息, 最终形成了质量信息孤岛。因此在质量管理信息化基础平台选型搭建方面, 必须考虑要能够与局域网内已有的应用系统集成, 如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PDM) 、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初期以利用现有应用系统质量数据为主, 消除系统间的信息孤岛, 减少重复数据建设, 以此减少平台搭建时的工作量和错误率。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应该选用成熟、主流的系统构件, 方便与后续应用系统集成, 实现数据共享。

2.4 持续发展、扩展升级

为满足单位质量管理持续发展需要, 以便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平台与管理思想的融合, 要求系统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例如通用的数据接口、身份认证集成机制等等。采取模块化设计, 将业务需求模块化, 分步在系统内搭建, 一段时期就只完成这一模块的业务需求实现, 不全面调整全系统所有模块, 为后续建设预留数据接口, 保证系统功能能够伴随着管理需求不断完善, 并可实现通过版本升级或功能模块开放的方式持续完善系统。

2.5 信息安全

军工单位是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随着国家提出“两化融合”的新理念, 我国军工单位逐渐走向了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 打破单位间信息壁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种形势下, 信息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质量管理信息化过程涉及产品数据, 尤其是军工产品, 信息安全就显得更为重要, 安全保密问题也是平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地方。

基于以上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原则, 单位由“事后追责分析”向“事前预防监控, 过程及时补救”的管理模式转变, 多角度挖掘质量信息, 为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决策信息服务, 推进军品迈向卓越质量模式。根据军工产品特点, 本文以质量信息化的“知、控、管、谋”为建设目标, 实现质量管控体系的持续改进, 制定符合船舶军工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如图1所示。

3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过程

基于单位现状和实际需求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 需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前期准备, 制定、修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根据GJB5000A提出符合单位实际的质量管理要求,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对人力资源、核心业务设计过程、产品制造、规章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调研, 据此形成专项调研报告, 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修订提供依据, 也为后续完成工作提供评价指标。提出质量管理体系建议。健全单位内质量管理队伍, 除专职质量安全部员工以外还应根据业务需要在各部门培养兼职质量管理员, 并实行年度质量考核机制, 为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工作做好准备。

3.2 体系设计, 开展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

制定质量目标, 联合人力资源部进行职能分配与职位职责的评定和完善工作;调整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 提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审批流程表单等管理体系文件目录, 初步形成质量管理信息化总体框架。基于完善后的质量管理体系, 设计信息化平台系统架构, 基于信息技术, 逐步加强和改进质量管理工作, 跳出质量管理旧模式, 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质量管理新常态模式。

3.3 平台搭建阶段, 编制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主要构架文件

按照体系标准的要求, 对各部门兼职质量管理员开展文件宣贯培训, 研讨拟订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第三层次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并同时在OA系统上开辟“质量管理”专栏, 在信息系统中固化质量管理过程, 在“质量管理”专栏里以较生动活泼的方式发布单位质量工作近况, 让更多的员工了解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 将严谨、专业性强的质量管理条例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 推行例会制度, 及时汇总反馈普遍存在的问题, 将质量管理要求融合于信息化平台搭建过程中, 这个过程需要质量安全部、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三方面的积极配合, 如果三方面任两者沟通不到位,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将与单位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会发生割裂, 或者出现信息化平台完成建设后员工不会用不想用, 达不到预期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3.4 试运行阶段, 开展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试运行, 调研试用情况

挑选典型部门试用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 对兼职质量管理员进行系统培训, 要求各部门兼职质量员熟悉掌握质量体系文件要求, 再向部门其他员工宣贯与其业务活动直接相关的质量管理办法和平台使用方法, 通过流程约束有关管理流程工作, 切实保障平台运行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5 改善阶段, 完善平台工作

向试用部门发放试用调查问卷, 统计分析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若是管理问题, 修改完善体系文件, 并基于体系文件对信息化平台的模块进行修改, 若是平台友好性或操作的便捷性问题, 集中解决大多数人的建议。组织开展试用期间的质量项目内审, 对不符合项逐项落实整改, 将相关质量记录按信息化平台模板进行填写, 为体系的完善和提高提供事实依据。在信息化平台上形成质量过程记录、质量绩效考核、质量目标评价、工作改进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情况汇总分析, 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适时调整质量管理体系, 这是适应科研生产的质量管理必要条件, 只有这样, 质量管理信息化才有明确的目标和应用的动力。

3.6 评审阶段, 通过体系外部评审认证

邀请第三方软件测试人员对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及性能进行评估, 邀请质量管理专家对单位质量管理进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现场审核, 结合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 开展不合格判定和流程优化。通过教育培训、理念注入、考核奖励等各项活动, 全面提升员工质量意识, 进一步规范单位科研管理的各项工作, 最终实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军工产品质量的目标。

4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船舶行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是以GJB9001B-2009、国家军用标准、船舶行业标准与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为基础, 以求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反查的管理效果。它注重的单位质量长效管理机制, 为综合管理和科研创新提供基础, 是创建质量管理体系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前提, 也是实现综合质量管理的基础。

在系统的集成方面,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实现数据共享, 并通过质量管理功能嵌入项目管理流程, 实现质量管理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一体化。平台主要包括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管理、质量体系管理、综合质量业务管理、质量管理工具和过程管理支持机制5个主要的功能模块。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 对产品研制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 把要点落实到研制生产的流程环节中, 有机结合质量要求和研制过程。质量体系管理主要是实现日常平台运行的动态管理和控制, 为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综合质量业务管理提供体系与战略层面的计划与控制依据。综合质量业务管理主要是支持和管控单位的标准化等基础性、综合业务流程, 为产品实现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活动提供支持。质量管理工具主要是收集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平台运行情况报告 (例如访问量、数据量、用户使用建议等) , 由信息化部门开发软件小工具, 为员工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定便捷, 内嵌在信息化平台中, 主要起到辅助设计的作用。过程管理支持机制主要是推送用户相关项目的质量报告, 建立里程碑式的质量信息公开, 使员工及时知道实时的或者阶段性的产品质量情况甚至是存在的不足, 从而快速做出响应。

通过信息化质量管理, 对科研设计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记录产品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相关问题, 利用信息化平台内嵌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一旦发现项目漏洞或偏差, 一则通过系统及时记录问题备查, 二则通过质量改进纠其原因, 找到解决方案, 保证项目始终可控。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如图2所示。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是以神经系统思想为核心思想, 针对单位管理和信息流的实际情况, 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整个信息化平台是由底层的基础数据库、中层的项目质量信息过程控制平台和位于上层的信息决策平台组成。对应到实际业务工作过程中, 又建立系统全面的质量数据采集平台、规范的流程控制平台以及智能高效的管理决策平台。神经系统思想贯穿于整个系统架构和具体的功能模块实现, 对单位所有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做到可知、可控、可管、可谋, 以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为基础, 融入符合单位产品科研任务的需求, 对基础数据、过程数据、历史产品信息等方面开展多维度多角度的统计、分析, 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

5 保障措施

军工科研设计单位的信息化平台在业务范围、管理流程、安全保密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要想使所构建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高效实施, 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1) 建立完整的体系文件制度是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有效运行的保证。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通过全员范围正式发布的工作规范, 规定管理流程中各节点“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明确岗位职责、人员工作范围、质量管理要求, 消除工作中的“空白区”, 避免出现质量管理的“灰色地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见图3) , 具体为:

完善的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后期运行维护, 覆盖产品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服务, 优化管理流程, 做到各个流程节点上各司其职, 而且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 避免出现推诿。信息化平台运行过程中不断对质量体系文件提出新的规范需求和改进方向, 所以质量体系文件是信息化平台有效运行的保证。

(2) 单位“一把手”的重视是保障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成功运行的关键。

ISO9001强调领导作用, 单位“一把手”领导对质量管理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 直接关系到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效果。因此, 若领导充分重视相关过程的建立和实施, 投入较多的基础保障资源, 积极协调各部门汇总管理需求, 将对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运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应本单位科研设计生产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指导质量管理活动, 确保顺利实现, 建立管理职责, 提供必要的项目环境、人力资源, 以及制度保障等。只有领导重视, 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工作, 才能让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顺利地建立起来, 并有效的实施, 而不是单纯建立一套使用人数较少甚至无人愿用的系统。

(3) 员工的宣贯培训是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础。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落实工作需要单位全员参与, 做好全员的宣贯培训是真正使得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落地的基础。质量安全部应拟定周密地培训计划, 安排时间开展培训, 培训原则是以“一人会, 一人传各人”的方式, 即质量安全部培训部门兼职质量管理员, 兼职管理员根据自己部门的业务, 培训其他员工。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确保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有相应的分管人员, 严格按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管理流程践行具体工作。在产品质量管理过程中实行信息化, 会冲击已适应传统质量管理的员工产生抵触, 抵触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因此, 在开展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同时, 需要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成功案例, 让员工用自己对质量管理的理解不断的提升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并融入到信息化平台的具体实现, 从而使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只是一本规章制度, 要指引单位沿着正确的质量管理方向前进。

(4) 建立一支过硬的兼职质量管理员队伍是保障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培训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兼职质量管理员队伍是保障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和运行的重要环节。这支队伍对质量管理实施效果的正确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质量安全部并不完全清楚各部门业务范围和工作要求, 最初搭建的平台只能满足基本需求, 如何不断提升, 对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和改进起到监督作用, 并据此对信息化平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实现信息化和质量管理的有机契合, 这部分工作只能由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员配合开展。在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之前, 应该挑选一定数量的业务具有典型特点的部门兼职质量管理员, 按照质量管理总体要求, 结合部门科研生产需要, 负责联系和开展各部门的质量管理信息化需求统计和推行工作。兼职质量管理员应熟悉部门业务、部门质量管理二级管理规定和信息化平台的操作方式, 思路开阔、成熟, 能初步分析判断建成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否与其管理需求有冲突, 具备整理归纳总结部门质量问题的能力, 以备质量管理例会上提出建议。

(5) 建立定期的例会制度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任何系统都是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完善的, 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运行例会的目的是在单位内部建立质量管理提升的渠道, 提高体系运行效率, 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定期例会上对业务工作中的质量问题进行计划和总结, 及时沟通和评议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存在的问题, 能够很好的把握信息化平台的日常运行情况, 避免信息化平台运行成为空架子, 不符合业务工作需要, 最终没有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反而在单位考核制度的强压下变成额外的工作压力, 让员工反感。

国家对“两化融合”理念不断提出新要求, 军工单位质量管理工作也在随着不断进步的质量管理思想不断推进, 基于信息化不断融会贯通现代质量管理思想已是不可阻挡的新趋势。军工科研单位要理解接受信息化与质量管理有效结合的新观念, 不断吸纳新的质量管理知识, 瞄准前沿技术, 结合管理经验, 不断创新, 在日常的管理和工作中,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 真正做到“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P-D-C-A”) 的循环, 并不断扩大质量管理的信息范围, 辅助科研生产需要,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率, 从而设计制造满足军工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提升我国船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船舶军工单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益海, 常文兵.做好型号设计质量评价控制武器装备质量源头[J].国防技术基础, 2007 (3) :11-15.

[2]张丽.产品数据管理 (PDM) 与质量管理集成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 (8) :220-221.

[3]马树玲, 周燕飞.基于QWF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分析与设计[J], 2013, 42 (1) :35-38.

[4]李成, 吴斌.面向大型复杂装备制造的单位级集成质量系统[J].系统工程, 2012, 30 (6) :117-121.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 篇11

【关键字】档案管理;管理问题;信息化

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在于城市之间的竞争。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以城市作为发展核心,发展整个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不断的增加,而城市的档案作为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产物,能够不断的丰富档案内容,更可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如何科学的整合城市档案。从而整体的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必须不断的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为如何更好的完成档案管理的工作拓展新的管理方向。因此在本中讲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与应用。

1、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要加强城建档案的建设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其重要意义。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不同于侧重于文书的综合档案,它是城市建设活动中专业技术和行业管理信息的积淀。对城市建设相关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信息资源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城建档案是包容城市建设信息最完整、最丰富,同时也是最真实可靠、最持久系统、最集中精炼的领域。

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我们常说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诗,可谓千年沧桑、百年兴废尽在卷中。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彰显也是其城市品位的重要表现,而搞好城建档案工作是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城建档案自古就已经存在,它与城市建设活动同根问源,既记录了城市的历史面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内容和走向。从古至今,很多著名建筑的建造过程都被详细地记载在城市建设档案中,这为后世对其修葺、管理提供了依据。

尽管城建档案的发展源远流长,但是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城建档案工作是应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在它的发展更多地依照城市建设的节奏,围绕着城市建设中心工作的服务展开。

2、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高效性。在信息化的条件之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将由电脑自动处理完成,代替了工作人员的大量的、简单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有的城市建设档案的较深一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这一对档案材料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通过对有关资料文件的提炼和精简,来将档案进一步分门别类地整理。更加有效地满足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需要。

(2)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共享性。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网络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资源共享性,那么在信息化环境中城市规划的档案管理系统也无疑具有非常强的共享性,使得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系统正在向不同部门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方向不断发展。

(3)档案资料管理具有虚拟性。在城市規划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之后。传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将实现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文件被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中,通过计算机指令的方式来完成整理、归类、查询、打印等等一系列的操作。这一系列的工作环节都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完成的,有效减少了相关珍贵文献资料的损毁.大幅提升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3、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1)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建立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健全内部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城建档案工作、开展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更新系统硬件设备。提高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推广,很多档案信息都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储。电子文件载体的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在传输之前,应当按照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文件格式的转换,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做好城建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能够对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有较深的了解和认识,能够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叮靠性。

(3)加强电子文件的保存。电子文件是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发展形成的时间比较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而且光盘、磁盘在读取过程易被磨损,所以,对于重要资料以及一些需要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检查,以防止信息损失。

(4)目前的城建档案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离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尚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必须把岗位培训放到重要位置,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4、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建档案工作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不平衡性。(2)发展的不稳定性。(3)发展的多样性。

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许多档案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会面对更多的以磁盘或光盘为载体的机读形式档案。这也要求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必须具有系统性、真实性、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地区差异以及历史原因,各地城建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系统软件移植性差,加之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无法全面实施、推广,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的电子化。

(2)数字化文件具有丰富的种类,如有电子表格、幻灯片、文本文档、图片、视频文件以及数据库文件等等,数字化信息文件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不少的困难。这些数字文件的复杂性加大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在没有对文件进行备份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由于工作管理人员的误操作而导致相关文件的永久性灭失,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大量的先进的信息设备的技术支持,这些设备往往价格高昂,给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一般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去购买这些信息设备,造成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上的严重缺失。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对一般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普遍不高,他们往往不能熟练操作电脑设备,而且对电脑设备的操作具有强烈的畏难和抵触情绪,因此即使配备了良好的信息化设备,但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进行设备操作,最终也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效果难以显现。

5、结语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2

(一) 项目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 一部分大型施工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还是运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 单纯的将档案当成文本与资料保管。而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也只是收集与整理档案资料。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的档案文本数量规模较大, 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必然会花费较多的人力与财力, 而且所取得的管理效果也不尽人意, 尤其是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同步性较大。

(二)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落后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部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开始在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引入计算机设备,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然而整体来看, 还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计算机应用的初级阶段, 比如计算机制表以及资料查阅等, 与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管理有着较大的距离,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落后, 数据信息缺乏完整性与准确性, 更新也不及时, 导致工程电子档案未能真实反映出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

(三) 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缺乏规范性

目前为止, 我国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尚未出台明确的规章制度, 导致了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缺乏统一标准, 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程序混乱, 使得信息化非但不能为工程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 反而成为了顽疾所在, 具体表现就是一些有着重大价值的电子文档以及资料等, 因为缺乏规范性而保存失当, 损毁问题屡屡出现。

(四) 工程档案信息化缺乏人才

工程档案信息化需要有人才队伍提供支持与保障。在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档案管理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成为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来看,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较低, 缺乏必要的档案信息化技能, 从而严重影响到了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二、对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一)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在实现电网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先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科学的规划, 具体的规划内容包括有:数据流量以及约束条件评析、网络类型选择、拓扑结构构建、安全方案与建设方案确定等, 同时还要对软硬件设备配置等做出规划, 比如服务器、路由器、台式机、操作系统以及手持设备等。在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 要实现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全方位覆盖, 充分利用高容量的存储载体来为档案管理提供便捷服务, 尤其是在光盘存储系统上, 更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档案管理信息存储难的问题, 大幅提升电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节约人力与财力。

(二) 做好信息存储系统建设

在存储系统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数据集中的客观要求, 通过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支持。再就是要考虑到存储系统维护升级的问题, 确保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与可维护性。同时, 为防止档案数据文件资料遭到不可逆的损毁, 还要确保信息存储系统具备良好的瞬间数据复制功能, 具体可以通过远程备份来实现, 这样就可以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稳定性。而那些有条件的项目建设单位, 还可以从存储系统的高性能建设方面入手, 构建集中的存储系统, 从而可以给多种核心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在信息存储系统建设过程当中, 必要时候还可以赋予存储系统以高恢复性, 确保存储系统遭到意外破坏之后能够保留原始的档案数据信息资料。

(三) 强化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网络的建设

在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网络过程当中, 要促使各个施工单位能够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从而给工程决策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通过工程档案信息网络能够提供良好的数字化服务内容, 同时还可以确保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与整体工程进度保持同步。在架构好的网络框架当中, 能够充分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功能, 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建设能够更具服务功用, 从而有效促进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稳定发展。

(四) 做好规范制度标准建设工作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作为维系档案信息化有效运作的制度保障, 是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基础。范制度标准建设工作具体包括有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标准规范以及技术标准规范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将标准规范视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交通法规”, 相关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要基于标准规范来开展。在具体的操作当中, 可以依据已公布的规范标准来开展日常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并落实好本单位的相关标准性内容, 从而给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五) 实现工程项目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就是工程项目档案与资料的数字化工程。当前阶段, 比较常用的数字化工程手段就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手段, 使用数据压缩技术以及扫描成像技术等, 把纸质或者是图片的档案转化成为数字档案, 再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在实际操作当中, 可以根据各个项目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特征, 建设结构化的数据库, 从而实现统一的归档。鉴于工程档案在分类上有着明显的复杂性, 所以应该确保已经建设完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从而能够适应工程施工以及档案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变化。

(六) 加大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具备较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支持。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开展电网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复合型人才队伍提供人力支持, 具备包括有档案网络服务人才、数据库分析人才、操作软件开发人才、网页制作人才以及业务管理人才等。所以, 目前必须加大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要通过岗位培训学习等大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同时, 各个施工建设单位还要将培养高素质档案管理信息人才纳入到单位发展规划当中, 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各项基础保障。

摘要:电网建设项目档案是电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项目建设管理过程的真实记录, 是项目竣工验收、达标投产以及创优的考核指标之一。与时代发展相同步, 积极转变传统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模式与手段, 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已经成为了焦点所在。

关键词:电网建设,信息化,工程档案,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云.试论数字时代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范琦.建立电子档案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管理[J].学术园地, 2011.

上一篇:全才下一篇:模块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