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

2024-09-09

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精选10篇)

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 篇1

企业统计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提供统计数据资料来体现的。在参与管理活动中,要更好地发挥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基础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统计信息质量越高,统计在决策管理中的作用就越大。所以,及时掌握准确的、丰富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资料是统计优质服务和有效监督的先决条件。

一、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走进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将准确、完整、令人信服的统计资料公诸于众,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建起诚信,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营造优越的市场竞争环境,赢得更多的商机。

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也是提高宏观管理科学性的需要。宏观统计信息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单位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层企业,其统计信息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宏观管理部门正确认识国情和判断经济形势、把握全局、科学决策、有效调控的大事。

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质量上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体现了人们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是维护企业、政府、党的良好形象所必需,也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性标志。

总之,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广大员工的利益。因此,应把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视为深化企业统计工作改革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它作为统计工作中时刻牢记、努力完成的头等任务。

二、企业统计信息包括资料信息、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和音像信息等等,根据统计信息的特点,它应该具备:真实准确;全面系统;及时;方便。

真实准确,是指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准确说明问题。真实准确是统计信息的灵魂,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因为,如统计信息失真、失准,统计工作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把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放在统计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系统,是指统计指标要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数值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因为每一个单项的统计指标,都各自有特定的内容,只能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某一侧面、某一局部,因而,就必须借助于各种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指标来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系列指标的综合,就构成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来观察和分析研究,就可以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更能从全体上、内部联系上把握问题的本质特征。及时,是指按规定及时编填统计报表、报送统计数字。应根据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统计信息,及时提供咨询建议,及时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

方便,是指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的形式、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便于决策者抉择和管理者使用。

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企业统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和宏观统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做出了贡献。可以认为,企业统计信息质量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可靠、可信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错报、迟报、漏报,虚报、瞒报、不报、拒报、篡改、造假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统计信息质量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统计客体的局限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譬如,在改革开放前,企业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企业经济类型已呈现多样化格局,民营、联营、合资、股份制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处于不断整合、重组、改制中,不仅有资本、产权的分化,而且有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分化,有生产经营范围的多变,以及生产经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引起环境条件的变化,还有企业面对的市场也有一个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企业统计工作也就只能在所允许的限度内最大可能地适应,特别是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体系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要求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相对性。

2、统计主体的滞后性。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经济的武器,也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逐步认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认识过程中,不仅受着统计客体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也常常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认识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工作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需要修改完善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工作制度、工作方式方法,这也势必对统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

3、业务技术性差错。如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指标体系欠科学,统计调查方法不灵活,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统计业务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统计基础不牢固,以及统计人员素质不高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等,从而造成统计核算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影响了统计信息质量。

4、资料信息管理上的问题。如统计信息交流制度不健全,没有坚持信息共享原则,以及统计信息使用的随意性,数出多门,造成混乱,这种现象在企业里是屡见不鲜的。

5、私心杂念。表现在企业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方面,一是好人主义,怕得罪人.怕受打击报复,不坚持原则,不严格按章办事和依法统计;二是“唯上”,迎合、讨好领导,对于不合理要求,甚至违纪违法也惟命是从,一律照办;三是为了私利,数字造假。

四、保证和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程,涉及到企业内外的许多方面,需要上下左右的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统计工作环境,全面加强企业统计工作。

1、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在观念和操作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绝对求确,机械求全,盲目求细,这种思维方式和要求是统计原始定义的异化,没有实际意义,在操作上也无法做到;二是只追求及时和方便,而不顾及真实准确和全面系统的要求,这是对统计工作功能的错位,同时,还要转变那种只认为全面调查,层层上报的统计资料才是真实可靠的陈旧观念,采取更灵活多样的调查方法。总之,端正思想认识,摒弃僵化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按照统计工作运作规律,把统计工作搞活、搞扎实,有利于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工作水平上来,通过工作质量的提高,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

2、抓好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统计信息的形成需要通过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工作环节。所以,统计信息质量管理的重点,要从事后把关(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大检查)转移到检防结合、以预防为主上来,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这其中要特别注意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过程中的正确应用。

3、加强立法和执法,用法律手段刹住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歪风。在当前经济类型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容易催生个人行为唯利性的背景下,对企业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大大地增加了难度,一旦统计资料与“政绩”捆绑在一起,数字直接与利益分配挂钩的时候,数字弄虚作假就很难避免,所以,清除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采取法律手段刹住这股歪风。广泛深入地开展法纪的宣传教育,在企业里乃至社会上营造一个有法必依,知法守法的环境和气氛,增强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

4、搞好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堵住统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源头。统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统计信息质量,所以,深入进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并具体制定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实事求是的观念,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提高与弄虚作假行为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样,既能自律、拒腐败、不作假,又能成为造假者难于逾越的障碍,也使造假者易于曝光。

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 篇2

关键词:统计软件;企業统计;信息化系统;应用细节;验证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目前企业集团化格式迅速蔓延,下属公司布置形态也同步产生变化,统计报表工作为了尽量迎合综合化业务规整要求,决定将过往统计模式做出适当调整改善,规避业务量日益膨胀的危机结果。企业需要按照属地规划标准进行统计报表传输,同时向行业主管单位、政府部门呈递改革方案;其间包括异质化掌管指标等都不可脱离报表数据而独自存在,针对内部信息化统计工作实施完善处理,能够进一步推进各项统计工作的衔接进度,为企业今后多元发展前景开加良好的适应基础,这已经逐渐成为统计工作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具体面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细节上,必须主动获取企业各类统计报表以及软件支持条件。依靠特定筛选、分析流程,使得统计系统各类支持缺口得到有机填补,相信这也是创新历史时期统计活动的必要使命。

一、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特定软件功能特征论述

此类软件依照集成化管制理念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改造,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先进规划理念,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架构恢复;由于操作权限限制,单位数据控制效果都能得到科学规范,同时能够主动迎合异质化操作主体的喜好标准,令软件操作风格处于不断变化趋势之中;如若电力系统因为误导性结果产生任何断电反应,系统都能自动将前期记录结果保存起来,规避后期规模梳理的复杂交接状况,稳固现场调试进度。关于此类软件的细致化功能陈述为:

首先,报表设计工作更加快速敏捷,由于统计系统本身预留一套智能管制媒介,能够全面提供各类疏导模块,用户随时可以依照个人需求标准进行各类结构模式选取。按照一次永久性操作基准审视,报表制备系统能够这对各类指标进行无时空限制效果的批量审核、整改,包括既定阶段数据资料等。

其次,汇总分析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经过改良的报表公式主要采取C++编码程序,能够针对公式核心融入必要的创新要素,使其不但饱含基本架构堆积成果,并且能够将公式转化成为汉字函数表述形式,即便用户首次触碰,也能够轻松掌握复杂化的设计经验。经过统计编排的数据具体表现为以下形式特征:依照特定用户需求标准进行异质化指标数据的直接归总调试,整个活动显得轻松便捷,基本都能利用合并汇总功能就能全面实现。

再次,优化过后的检索查询功能,用户基本透过指标文件的双击,系统就可将各类指标在过往阶段的明细特征表现出来,同时提供任意年份数据的简单提炼功能。另一方面,在报表统一打印层面上,这类软件能够同时支持各类界面表述形式,涉及细化打印工作主要采用一次性设置和永久利用理念,确保用户工作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调试。

最后,数据传输接口显得更加开放,单位报表通常都可以转换成为DBF、SQL、

Excel等文件格式,对于用户重复开放利用动机无疑是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报表类型设置上较为丰富,包括年、月报表、数据记录资料等。基层部位验证人员在软件功能辅助之下将多元数据格式填充完整,后期便是将报表结果直接透过指定路径发送给专属集团公司,并统一安排接收细务。

二、统计软件在企业统计信息化系统内部的应用细节分析

这类软件本身饱含各类疏导功能,如何针对其做好长远规划便是目前统计系统调试的具体职务内容。依照过往调试经验研究,具体规划方向将呈现为以下内容形式:(1)数据编制前期的准备活动陈列。由于操作权限与专业基础限制,软件、报表操作人员大都不会产生过多交流机遇,因此在开辟软件功能应用前景过程中,有必要联合两类人员进行必要经验疏导、交流,主动规避瓶颈限制危机的滋生结果。双方必须提前制作规整方案,软件人员应该将软件操作理念、方式详细陈述给统计人员,而统计工作者便联合特定部门、报表格式、管制指标等内容实施软件资格验证、填报,单位、报表之间编码细则以及公式设置标准必须确保倾盘托出,避免软件编制主体错误地将不必要的指标进行汇总处理,耽误工程整体延展进度。(2)软件编制流程中的注意细节补充。在实施软件编制流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报表内部公式的设置形式,其动机标准就是全面提升操作效率,如若各类数据都依靠手工模式输入,统计职员工作量势必急剧暴涨,不能贯彻科学化软件编制要求。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能够利用计算获取的指标结果,就没有必要重复录入,包括企业总体产值和技术指标累计成果等,基本上透过阶段数据累加途径就可自动换算。软件编制流程中公式设置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行业、产品、计量单位等代码细节问题等,必须提前做好设置,之后将工业总体产值报表填充得更加完善。软件结构布置成功之后,便可尝试开展报表检验细务,及时查看单位阶段数据汇总生成的结果形式,验证基层单位集团公司业绩的贡献力度,同时将编制环节中衍生的各类问题做出及时更正。

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将软件编制好后要下发给各基层单位使用,基层单位通过软件填报数据,集团公司接收、审核、汇总数据。在下发给基层单位前要做好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由于该软件功能较多,并且统计人员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因此培训时间不宜过短,否则达不到培训效果,至少培训一星期才能熟练掌握。培训中要着重讲解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公式的设置、报表的传输等内容。有下级单位的基层单位,还要着重讲解如何新增单位、新增报表,以及报表的合并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透过对统计软件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细节实施细致阐述,确保各类节点工作人员经验能够得到有力交接,巩固特定数据汇总进度条件,使得基层单位人员工作绩效得到全面提升,为集团化企业多元发展创造更多适应基础。这将是统计系统全面改良、设计的必要出路,应该引起企业中心管制人员的全面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敏.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05):58-61.

[2]冯咏梅.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78-83.

[3]张新艳.企业统计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统计与管理,2013(06):99-105.

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问题探讨 篇3

1 统计信息及统计信息的特点

企业统计信息是企业各级统计组织工作的成果,是反映企业发展状况的数字、文字、图表和分析等统计资料,来源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及企业外部搜集的数据,是企业内外情况的综合反映。

统计信息的质量,就是统计数据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即: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

1.1 准确性。

所谓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是指统计信息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它是统计信息质量在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具体体现,真实准确是统计信息的灵魂,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如果统计信息失真,则会直接导致领导决策的失误,因此,必须把真实准确放在统计信息的首要位置。

1.2 全面性。

所谓统计信息的全面性是指统计信息应系统、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它是统计信息质量在内容含量上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统计信息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企业经济活动方方面面的信息,不能残缺不全。全面的统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产出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统计信息,也包括企业投入和企业活动条件等方面的统计信息。

1.3 及时性。

所谓统计信息的及时性,是指要按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上报或取得统计数据,及时向企业领导或决策者提供统计信息。及时性是统计信息质量在时间价值上的具体体现。

2 提高现代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2.1 进一步完善各项考核制度

当前, 绝大多数地区、部门干部的任免, 还是以年底的各项考核指标为依据, 尤其以当年GDP的增长为其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而年底的各项考核指标, 又是以统计年报上的各项数据为基础。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地区、各部门领导为了各自的利益,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 而要求甚至是强迫统计部门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 以至于不断出现偏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失实数据。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应变自上而下地制定强制性考核指标为自下而上地自主制定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规划。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并且保持目标、制度的延续性。坚决废止把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作为政绩考核的制度。不玩数字游戏, 不以统计数据上虚假的高产值、高效益作为提拔、考核官员的依据。

2.2 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为统计信息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依赖信息化,统计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统计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有效保障,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提升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水平,提高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

2.3 改变统计系统管理体制

目前, 各级统计部门都是受当地政府直接领导。上级统计部门只是对下级统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对下级统计部门人员的任用和调配不干预, 也没权干涉。在上述考核制度的影响下, 许多统计部门和人员不能坚持原则, 而屈服于当地领导弄虚作假。因此, 统计机构必须是依照法律独立设置的, 并且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统计部门和人员的管理体制, 实行下管一级、垂直领导, 本级统计部门人员的任用和调配、统计经费的使用均由上级统计部门来管理, 省统计局直接归国家统计局领导, 省管市、市管县、县管乡,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受当地只要政绩不求事实的领导的干预。

2.4 加强法制建设与执法力度, 完善统计信息的质量保障和监管制度

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加大执法力度。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保障统计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健全统计法制建设, 依法统计, 尤其要严格执法。强有力的法律实施机制将使得违法成本极高, 从而真正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加大普法力度, 各地区、各部门要像宣传《审计法》《税法》《会计法》那样, 进一步加大对统计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与人大、政协、监察局、法制、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大检查, 对违法案件进行处罚和曝光, 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意识, 统计数据质量将得到较大提高。要全民参与、全民了解, 使统计法规也像其他法律法规那样深入人心。不应把“不断加强统计的执法力度”变成一句空话, 对于弄虚作假者, 一经查出应予以严惩。同时, 必须追究其部门负责人、上级主管部门的责任, 尤其应追究当地主要行政领导的责任。建立健全统计信息质量责任制, 完善统计信息质量考核办法, 严格奖惩。

2.5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统计工作是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统计工作涉及的面较广, 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统计人员, 不单要有不畏强权的品质, 同时还应掌握过硬的本领。统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必然要影响到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质量。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运用各种措施来提高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要着手培养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 采取定期培训或考核的办法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使他们熟练掌握统计新知识、新方法, 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做到培训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树立行业职业道德的优秀典型, 弘扬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的精神。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的需要, 系统地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 做到认真施教、不走过场。使统计人员不但能真正了解掌握统计基础理论、统计法律知识等必要的相关知识, 还应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当今现代化办公条件, 系统地学习现代化办公的各项操作, 做好本职工作, 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提供真实的统计数据。作为统计人员基本技能的统计调查, 也是要求每一位统计人员要充分掌握的。针对不同研究的不同需要而运用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 得出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合理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赵红雷.加强统计信息管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J].上海铁道科技, 2008 (1) :86-87.

[2]王桂菊, 贾玉荣.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统计信息质量[J].辽宁经济, 2008 (10) :101.

[3]刘玉琼, 曹向兰.构建统计信息质量长效机制[J].企业导报, 2009 (12) :174-175.

统计信息质量提高方法分析 篇4

【关键词】统计信息;质量;体制

1.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讨

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为因素,如篡改、虚报、瞒报、伪造等;也有非人为因素,如调查人员认识能力的局限、调查方法落后、统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需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等。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统计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双重领导体制”,一是在行政上受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二是在业务上由国家统计局代表国务院负责和协调国家统计业务工作。当统计工作与行政工作相矛盾时,统计业务部门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经常是统计业务工作服从行政工作,当一些地方领导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追求时,极易诱导或迫使统计人员提供虚假的统计数据。因此,这种“双重领导体制”是造成统计信息失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2干部考核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近年来,统计数据在各级政府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中越来越重要。不少地方把经济发展数据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不能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没有建立起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致使一些干部的头脑中存在着“数字能出官”的观念。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在统计数字上大做文章,造成统计信息的人为失真现象,模糊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误导了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客观真实地分析和判断。

1.3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统计部门的机构一直不健全,统计人员待遇偏低,造成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在一些企业,统计人员没有专职专责,马虎了事,得过且过,形同虚设;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统计工作,根本就没有设置统计机构,使统计工作出现极大的随意性。部分统计人员素质偏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去工作,容易唯领导意志是从,结果成为领导造假的帮凶。

1.4统计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统计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规模、高效率、深层次地开发统计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统计信息网络,在统计信息的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面做得很不够。各级统计部门应加强网络建设,在全国形成完备的统计信息网络,使统计信息和市场信息有机地结为一体。

1.5执法不严,打击不力

《统计法》中明确规定:“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信息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但在实际统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级统计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执法力度不够,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规定执行,对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打击不力,致使“假数出官,官出假数”的现象屡屡出现。

2.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2.1改革统计管理体制

改变统计机构的隶属关系,维护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实行中央、省、县统计机构垂直领导的统计管理体制,各级统计机构对下一级统计机构的人、财、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服务于当地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使整个统计系统自成体系;实行内部管理,从根本上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数字的行政干预,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真正起到监督政府和企业是否正常运行的作用。

2.2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以及升迁、任免等,都要建立在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之上。组织人事部门在考核干部时,要科学地对待统计数字,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仅要看到数字,同时也要对社会发展、环境质量、群众意见等多种指标做出综合评价,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干部考核制度不全面而导致统计信息失真。对那些弄虚作假的干部不仅不提拔,而且还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2.3加强基层统计建设,提高信息源头质量

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基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统计信息的质量,只有基层的统计数字搞准了,才能使逐级上报的总资料准确;否则,即使科学再发达,使用再高级的电脑操作,也不过是假数真算、自欺欺人。因此,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必须把重点放在基层。具体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健全统计机构,配齐统计人员,统计机构之间要形成一个网络,保证统计信息的畅通传递;其次要制定一整套的统计工作考核办法,对统计数据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统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2.4提高统计设计质量

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以及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所做出的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统计调查方案、汇总整理方案等,这些方案对以后各阶段的统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产品的生产始于产品的设计,因此,作为统计工作产品的统计信息的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然后才是生产出来的。如果统计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那么就生产不出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来。

2.5不断改进和完善统计核算方法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最关键的是统计制度的创新、核算方法的科学和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首先,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统计制度;其次,要不断改进、规范现有的统计核算方法,对一些核算指标应增加其概念与核算原则;再次,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增加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有效地增加专项统计指标体系,以反映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6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决定性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干扰和影响统计数据的各种举动,最终能否实现,都会在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上体现出来的,因此,培養造就一支敢于坚持原则,抗干扰能力强、思想端正、热爱统计事业、技能过硬的统计队伍是统计建设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细化职业道德规范,以便于统计人员在业务工作中更好地执行、贯彻和操作,弘扬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的正气;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强统计队伍的自身建设,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

2.7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统计法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宜的治理统计工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统计社会关系的长期稳定和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各级统计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克服统计工作中的“人治”思想。首先,要加大统计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单位、部门领导人,真正在单位、部门领导人中形成统计法律意识和执法的自觉性,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出,要公开曝光,予以严惩;其次,要加大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频率和统计执法力度,使统计工作切实纳入法制轨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科]

【参考文献】

[1]仇洪江.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统计,2004,(3):37~38.

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 篇5

关键词:统计数据,经济信息,质量措施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准确、全面、及时的高质量统计信息是统计工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有效监督和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许多企业都忽略了统计工作, 加之统计工作本身就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统计信息的有效率, 更甚至严重制约了统计在信息整理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工作各个方面的不足, 并积极的予以改进。

一、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的概念及特点

企业的信息统计是企业发展状况最直观的表现, 是将企业发展状况数字化, 图表化的直观反映, 是企业内部各个统计部门统筹合作, 共同收集、整理的结果。是企业现行发展状态最有力的体现。统计数据要符合企业的客观发展状况, 才能够保证统计信息的高质量。故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等特点。

二、影响企业经济统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原因

统计数据的误差大部分来自于计量工作的不完善。企业的统计数据一般主要来源于计量以及核算, 那么计量的准确性就直接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精准与否。计量的准确性与计量设备是否完善、选取的计量点是否合理、以及计量工具的准确性、精密性和计量人员计量方法的科学性, 都有直接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分析主要原因为下几点。

1、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统计管理制度的建立, 紧紧是迎合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虽然大部分企业, 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都建立的比较健全的统计管理制度。大部分的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统计制度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管理, 对于工作职能, 工作目的都不明确, 更是没有一个规范的统计流程, 统计指标建立的不和实际, 原始记录保存不完整, 统计台帐不规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都直接影响到统计信息的可靠性。

2、统计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虽然各企业的统计工作已经不是单纯的人工统计而是依托于计算机, 但是, 计算机的统计发展并没有完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在当今信息时代, 统计工具以及被计算机代替, 而统计手段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建立在纸质原始记录和手工统计台账基础上的传统的统计管理制度和统计方法已不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统计工作管理的要求。

3、统计核算中出现技术性差错。

从统计员的主观意愿来看。统计员都希望将本职的工作做好, 但是由于统计员本身的认知能力、统计方法、以及单位统计制度和企业的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都会造成统计数据与实际的经济运行数据不想符的情况。有的是因为对统计指标的模糊理解, 有的是虚报、漏报统计数据;还有就是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些许的技术上的误差都会导致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降低;在数据的分析环节, 由于数据的使用不当, 还有可能导致错误的观点和结论。

4、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是否专业直接影响着统计数据质量。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有:负责人员的频繁调动、统计人员缺少专业的项目培训、统计知识陈旧及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来说, 统计人员兼任其他工作职务较多, 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参加培训。最终导致统计员对业务了解不够透彻, 从而影响了数据质量。

三、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1、建立企业计量管理网络, 促进企业计量管理,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企业计量管理网络的实施, 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需要, 是增加企业管理工作弹性的需要, 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需要, 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需要。它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计量管理过程中分散式管理、手工式作业的弊端, 有效减少计量管理的能级, 从根本上保证了信息的实时传递, 把计量人员从数据抄报、文件鉴发、报表传递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 有利于发挥计量人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完善企业统计管理条例。

首先, 要对统计员的工作流程要严格要求, 让其认识到本岗位的关键性, 同时也要加强统计工作的监督, 设立关键岗位的关键职责, 如此才能给统计信息的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3、极力促进统计信息处理技术现代化。

这完全可从根本上解决数据部门之间的差别、环节衔接不上等信息纠纷, 从而确保和提升数据质量, 使用电子技术处理信息和检查数据是极有用的。第一, 要充分使用电子技术完成统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工作。再者, 经过成立集中管制、信息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使管理工作与统计信息融为一体。为了使各部门信息达到统一组织模式、统一编译, 可以使用有关系统管理的软件, 最终达到反馈于管理控制与数据的收集处理形成一体。

4、提高企业基础管理, 强化统计人员培训。

基础管理是企业统计的重中之重, 然而大多企业却不注重这一方向的培养, 因此务必就其有力的加强措施进行实施。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主要在于统计人员较强的业务水平, 然而想要在这方面有所增进, 需要长期进行业务上的培训, 而且得组织考核, 使相关统计人员可以及时消化统计方面的新知识, 可以准确完成每项统计工作。

由此可知, 加强统计信息质量, 是改善统计工作的关键。然而对于统计信息质量, 不光统计工作每个细节对其有影响, 而且也受到其他多种因素制约, 归根结底统计信息质量其实是所有工作水平的总体反映。在企业统计中, 统计工作方法和统计手段需要不断创新, 同时, 统计工作需要企业总管、有关部门及社会各业更多的重视和扶持。

参考文献

[1]许明强.谈企业统计信息质量.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0) [1]许明强.谈企业统计信息质量.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0)

论基层企业实现统计信息自动化 篇6

一、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的概念

企业统计信息是指经过统计加工处理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统计数据, 它是企业经济信息的主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一般把企业统计数据, 如:原始凭证、记录 (工时、设备、货物进出等) 、账单、其他情况等, 进行加工处理的结果, 统计数据是生成统计信息的原始材料。企业统计工作任务就是把企业内外部大量、分散、无序的并影响或作用企业经营活动的数据加工成能反映或体现企业经营总体特征的信息。然而, 统计数据加工并不一定能成为企业的信息, 只有实际意义的数据才是企业信息。比如某企业的工业设备拥有量是该企业设备统计的有关数据, 这个数据是统计信息, 但这一信息对另一个贸易企业没有用处, 这个数据对该贸易企业管理就不是统计信息了。

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如同“工业自动化”一词, 是一种概括性、通俗说法, 指的是一种事业或目标, 它本身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统计信息系统的研制、推广应用来实现的, 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的一个分支, 它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 企业决策支持系统 (DSS)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基础。

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是指现代企业在传统的人工统计工作基础上, 运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 不断使统计人员一部分的统计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电子信息设备中, 并由这些电子信息设备与统计人员构成, 服务于企业目标的人机数据信息处理系统。

二、探索基层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的实际作用

实现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是统计史上的一场革命, 它对企业统计学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也是现代企业发展必然趋势。

1. 可以减轻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节省费用, 提高效率

由于统计信息自动化, 基本实现了统计数据自动采集, 除个别特殊原始记录人工输入外, 其余记录、整理、分组、汇总、报表编制等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能将统计人员从繁杂、单调、重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2. 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减少手工统计经常出现的抄报差错和计算误差及审核遗漏。

由于统计指标数据输入及指标之间关系, 由计算机进行检验和审核, 各种报表统计由计算机完成, 所以统计数据处理的结果更加准确、真实和可靠。

3. 提高统计数据时效性, 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

统计信息自动化可以缩短统计时差, 减少统计报表编制时间, 缩短周期, 节约时间, 提高统计报表时效, 及时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统计信息资料。例如企业工厂、车间、班组线的统计数据, 实现自动报表后, 可以缩短汇总时间, 提前1--2天时间。

4. 统计工作更趋科学

计量不准、数据不实、记录偏差、计算误差是手工统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统计自动化后, 由于输入数据的规范化, 处理过程的自动化, 这些现象将改观, 而且统计台帐、分组统计等可以设计得更详细, 以便各统计项目进行科学的调查和预测, 而手工统计由于分组统计的困难性, 不可能把级别分得很细。此外, 统计信息自动化的实现, 必然会使统计对象、内容、方法等统计理论和统计信息技术的发展, 促进统计制度的改革。

5. 提高了统计分析和预测的水平, 促进企业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由于统计信息自动化, 应用各种数据模型和多种计算方法, 提高了统计分析和预测水平, 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统计信息自动化又是多种科学交叉的边缘学课, 运用科学方法和高科技, 这就要求统计人员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的根本保证。

6. 有助于企业管理现代化

由于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的主体信息, 企业有70%的信息是统计信息, 如果不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的辅助管理来完成统计工作, 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统计信息自动化是统计工作发展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 市场规则不断完善, 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 通过增强企业管理来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计算机辅助企业统计工作的管理, 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使信息处理朝高度自动化转变, 提高企业管理的效能, 增加企业实力。

三、实施基层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的步骤

统计信息自动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借助于计算机统计信息系统, 运用收集、记录、分类、分组、计算、汇总、对比、分析、预测等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及时、准确、全面、方便、综合统计和监督, 提供企业管理上所需的各种信息, 考核过去, 监督当前, 并预测未来经济。建立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统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已经势在必行。实施步骤如下:

1. 加强企业统计改革, 缩短企业间制度差异, 推行通用性强的统一应用软件。我国统计工作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国家对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都有统一规定, 各部门也制定一套统计报表制度, 比较规范, 这是实现统一应用软件的有利条件。

2. 研制高质量的通用软件, 带动计算机在企业统计工作上普及, 开展计算机培训, 提高统计人员的统计信息系统知识水平。目前, 我国企业在统计上应用计算机开始普及但不够深入, 有些企业虽有计算机, 但应用率不高, 统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的能力比较低。以高质量、适用的应用软件, 促进计算机普及, 人员素质提高, 为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打下基础。

3. 建立全新的信息管理基础工作。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 信息编码不统一, 难以实现统计信息自动化。目前要整顿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改革旧的基础管理制度, 建立全新信息管理基础工作, 如企业要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机构, 制定信息标准, 信息管理规章制度。

4. 企业集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系统, 其属下企业建立统计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集团联网, 实现统计信息互动、互换、互利。

5. 企业统计信息系统要不断完善和补充。企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不是完美无缺, 在企业长时间使用后, 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毛病和缺陷, 如统计功能不够完善, 缺少某种模块等等, 我们要不断改进, 例如笔者自行开发并投入企业运行的”基层企业统计报表管理系统”之后又增加了电子统计台帐和统计分析因素库, 使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更加实用。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 网络日新月异, 电脑和操作系统不断升级, IT技术更新快, 原有系统不能够在新的操作系统下工作或运行不佳, 要对原有系统的改造升级, 逐步朝向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方向发展。

6. 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企业统计使用计算机不是独立使用, 应有信息安全意识, 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在应用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同时, 应采取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防止统计信息外泄与非法入侵。时常要上网报送报表、收发电子邮件, 或在互联网搜索信息等, 都会给外系统或网络打交道, 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随时会入侵你的电脑, 像木马变种病毒会隐藏到系统内部。对重要的统计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 切实可行保障统计信息系统运行安全, 维护统计网络公共秩序。

总之, 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涉及到统计信息应用的各阶段, 是一项长期任务, 任重道远。企业是社会统计信息的基本单元, 是国家统计信息的主力军, 建设好企业统计数据库管理平台, 结合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 , 充分利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平台, 才能使企业统计工作真正迈向统计信息自动化。

参考文献

[1]董逢谷等编著, 企业统计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06月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篇7

1.1 企业专业人员统计水平亟待提高, 经费投入有限

企业员工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败, 现代企业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严重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人才, 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现代企业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虽然对相应专业知识十分了解, 但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较低, 难以做到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兼顾的水平, 这些都阻碍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部分企业并没有注重自身的统计工作, 因此在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较少, 统计工作的资金不足也是制约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统计部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完善, 硬件设施老化现象严重, 经常出现系统故障。统计人员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数据统计方法单一, 依然采用传统方式, 不能用先进的统计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来支持, 进而阻碍了整个企业统计信息库建设发展滞后。

1.2 软硬件设备系统难以保证企业统计信息化高效运行

新时期统计信息化发展到网络环境下数据信息系统阶段, 传统统计工作中在硬件设备中安装分析软件就被称为统计信息化的时期已经过去。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购置安装的硬件设备难以跟上社会的潮流, 依然有许多企业使用已经淘汰的设备;软件系统也相对落后, 不规范, 难以处理统计数据信息的高级功能。例如某个企业内部, 使用的统计软件系统的版本、功能、操作方式不完全一样, 甚至同一部门的数据都不能兼容与共享, 就更不用说跟其他企业与行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了。另外, 许多企业使用的软件系统版本较低, 难以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处理与分析, 可以说统计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1.3 缺乏专业人才, 难以适应现代统计信息化要求

我们说再好的软硬件环境设备都需要人员来操作, 因此在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人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反观我国多数企业统计部门中的员工, 依然以老职工人数居多, 而这些属于元老级别的员工很多是从别的部门调过来的, 缺乏系统的统计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企业引进的大学生往往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却缺少相应的操作经验, 遇到紧急事件难以处理。企业统计专业人才的匮乏, 严重阻碍了自身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

2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2.1 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宣传, 提高员工统计信息化意识

我们说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最终目标是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撑功能。统计信息化建设是转变企业传统统计工作效率低下的必要手段, 也是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阻碍我国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原因有许多, 其中员工统计信息化意识较低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然而信息化观念树立, 是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所以, 企业需要运用多种方式, 多种渠道来开展统计信息化知识宣传活动与培训, 普及统计信息化知识, 提升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层统计信息化意识, 培养员工利用统计信息化的能力, 让更多员工深入了解统计信息化并支持这项工作, 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

2.2 企业要注重人才引进与培训

企业要通过多种渠道在员工中普及统计信息化知识, 让更多员工参与到统计信息化工作之中。其次, 引进复合型统计信息化专业人才, 通过上岗培训有效帮助他们熟悉企业自身统计信息化工作流程, 并且根据这些人才的工作能力来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中。企业还要定期开展统计部门领导的在职培训, 教授统计信息领域最先进的技术知识, 保证统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处在最前沿。

2.3 采取多种有力措施, 保障企业统计信息安全

在日常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统计信息数据的安全。例如通过设备密码权限来保证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企业的重要统计数据信息, 与负责人签署保密协议, 要严格划分与明确责任;企业要及时购买与升级杀毒软件, 对于现代社会中多种病毒做好预防工作;统计人员要加强企业重要信息数据的还原备份工作, 设置多道防火墙, 对于企业重要的统计信息处理与传送工作要有相关人才时刻监督与管理, 保证统计数据信息系统的顺利有效运行;日常操作中, 企业要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理方案并不定期演练, 以防遇到紧急事件可以及时处理, 从最大限度上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 并尽快恢复软件系统的正常工作。

结语

总之,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自身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需求, 并且也是企业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统计工作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加快企业信息管理工作发展,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然而, 我们在发展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企业必须要客观分析这些问题, 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才能让企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颖.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1]周颖.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柏连玉.关于林业会计改革的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年12期.[2]柏连玉.关于林业会计改革的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年12期.

[3]孙灿明, 姚利辉.浅议林业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11月.[3]孙灿明, 姚利辉.浅议林业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11月.

[4]岳建斌.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的思考[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4]岳建斌.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的思考[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欧响忠.试述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 (下半月) .2007年11期.[5]欧响忠.试述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 (下半月) .2007年11期.

[6]王桂芬, 马秀平, 张战峰.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与防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6]王桂芬, 马秀平, 张战峰.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与防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7]廉凯.企业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4年03期.[7]廉凯.企业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4年03期.

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 篇8

随着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企业中各个业务部门建设的IT管理系统越来越多, 而这些系统间没有进行资料的共享, 使有价值的数据变成了信息孤岛。因此, 如何克服业务管理的过度分散, 树立统一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策略, 建立一套基于企业综合信息数据成为运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共享达到全程自动处理

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将企业的统计工作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结合最终达到统计口径统一化、数据接口自动化、报表报送网络化、信息公布共享化, 从而达到数据全程的处理自动化处理。

根据业务模式将综合统计监测平台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为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在线报送系统、信息展现平台, 统计信息均采用“集中管理, 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审核、数据汇总、报表制作和数据生成等五部分。该系统由各个基层单位从多个业务系统中提取数据, 生成接口文件传送至综合统计系统, 既满足通信行业对于报表的需求, 同时业务满足公司内部需求分析。由于省分公司各业务系统中数据类型及数据格式不同, 数据接口开放程度也不同, 要对数据进行采集, 因此需要将多种不同的数据源及不同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 以实现采集所有现存系统数据源目的。

在线报送系统建立与公司内所有上报单位的网络连接, 通过浏览器在线报送, 同时通过系统审核模块定制各类审核公式, 对数据合理性进行自动判断, 从数据源头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对数据质量的监控和数据的分析应用上, 提高统计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信息展现平台定期向全公司进行信息发布, 以B/S架构实现, 具有维护成本低、分发形式多样便捷等优点。展现平台使用Adobe Flex SDK应用程序UI框架为基础, 应用Adobe Flash进行开发, 最终程序媒介为编译后的Flash二进制文件 (*.swf) , 该文件的平台无关性可以使系统运行在任何常用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之上, 从而实现跨平台特性。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集团公司与各省分公司采用软件分级部署、数据分级存储的模式。二者通过在线直报形式实现数据传输。即省分公司收集基层数据后进行初审, 然后通过在线直报系统进行上传数据, 此时在线直报系统会根据定义的审核逻辑再次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 如出现错误在无法提交, 直至数据正确才可提交。

数据流关系图

统计分析系统的总体数据流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公司和省分两个层次。公司层面为总体数据汇总存储层、省分公司层面为数据收集准备层、信息展现为数据展现层。

公司层面和省分层面均有各个独立的统计管理系统系统支持, 并实现数据的分级存储, 信息展现平台可以作为统计分析数据的展示。

数据仓库更面向实际工作的应用, 所以从应用的角度看要求加载的数据质量直接到关系数据仓库中数据的质量, 从而影响到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结果的质量。

ETL技术是综合统计系统的核心, 也是数据仓库建设的重要环节。ETL (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 Loading) 即数据的抽取、转换与装载ETL。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数据仓库和企业各类IT业务系统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确保将各IT管理系统中异构数据抽取到临时中间层后进行清洗、转换、集成, 最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 成为分析处理基础, 为辅助决策、分析、查询提供统一的数据依据。

因而将这些零散、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综合统计数据仓库需要的信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对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具体分为管理层面和数据处理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即对公司内所需要的统计指标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分类、统一口径。数据处理层面则利用ETL技术构建综合数据仓库。

因此将企业的综合统计分析系统与各类IT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结合, 也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一统计口径统一, 第二理清各个IT信息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严控数据源理顺信息报送顺序, 实现从基础的业务数据到绩效考核指标实现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系统预测的应用

数据准备完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分析与预测, 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 运用相关、回归和预测等统计分析方法, 建立统计模型以反映变量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

在实际的运用中使用了线性趋势预测法, 它是对观察期的时间序列资料表现为近似直线的上升和下降时采用的一种预测方法。关键是求得趋势直线, 以利用趋势直线的延伸求得预测值。这种关系中对于某一现象的每一数值可以有另一现象的若干数值与之相对应。因此计算相关系数测定判别变量与时间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量, 也就是说是否存在线性联系。只有存在线性联系时, 才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预测。

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 篇9

【关键词】医院 应急管理状态下 信息管理 数据统计

近年来,自然和社会灾害突发事件发生机率大大提升,面对此种情况,应急状态下,信息数据管理统计得到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了相对完善、高效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方法,并且其应用效果良好。当系统出现故障时,为了尽快的做出响应,将损失减少到最少,通过应急方案,继续保证我院各项业务顺利进行,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一、在应急管理状态下,医院数据统计基本特征

(一)人员认识上的问题

从职业道德层面上看,广大信息统计工作者具备为人民服务牺牲自我、奉献自我的思想准备,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但是,有些人认为一些应急的临时任务、附加的任务,不属于日常职责范围内,往往上级临时指派,下级临时应战。缺乏对应急数据统计上报的正确认识,更无从谈起日常的准备和训练,无法很好的遂行应急任务。

(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应急预案,往往是“一经制定、多年不变”,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今天,这样的预案也不具备任何实际作用。

(三)运行机制上的问题

缺乏良好的应急医疗运行机制,在经费保障、质量保证等环节得不到保证。

严重的影响了应急医疗统计工作的开展与运行。从总体来看,上报环节多,及时率低。

(四)待统计数据的报表种类多

在实施数据统计的过程中,首先收集统计资料,整合统计数据,然后形成一定的数据报表,同时将其上报。其中需要进行统计的数据报表类型复杂多样,涵盖了病患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入院途径、门急诊诊断、主要诊断、入院病情、患病的血型,一系列医疗花费、用药状况、手术实施的状况等[1]。不仅待统计的类型繁多,而且要求实施统计的数据报表所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五)待实施统计的数据复杂

一旦突发紧急事件,医院作为突发事件创伤人数以及伤害情况统计的场所,制定的数据报表可以作为第一手材料,提供给相关部门制定解决方案,采取科学的有效措施[2]。所以在应急情况下,医院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要求统计必须准确、及时、全面、高效。例如《北京市燃放烟花爆竹致伤人员情况登记表》,不仅要对病患自身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同时,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出现的具体情况、实施手术的次数、名称以及时长,手术结束之后采取的治疗方案、陪护人员的相关信息、是否伴有危及生命的合发症的情况、输血情况、住院花费、出院之后的情况等均必须进行统计,这就导致所要统计的数据涉及方面众多,内容繁杂。

(六)报表的格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突发事件性质并非一样,也并非固定,事件之间存在较大区别,这也导致统计的报表也会随着事件发生变化,格式会进行一定的调整,报表的格式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天津大爆炸和青海玉树地震事件,还有雾霾天气各医院门诊量日报等,这几件事本身具有的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成的伤害类型差别也较大,所以在进行数据报表编制的过程中,其编制的重点以及要点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七)报表中信息不定,附加信息较多

医院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对很多不固定的信息以及附加的信息进行及时高效的统计,并进行报表的编制[3]。例如,确认、统计受伤患者受伤的地点、确认伤者受伤和被救的时间、应急处理状况、止血、输血情况、截肢情况、以及截肢前后的变化情况、假肢的安装状况、是否摘除眼球、重度烧伤、脏器功能的健康状况、在接受抢救的过程中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发生情况等等。发生大型自然灾害或者突发社会事件,医院要求实施统计的数据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导致数据统计工作中不定信息和附加信息较多。

二、应急管理状态下医院信息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领导主导,部门科室协调的应急联动机制

应对突发事件,领导重视是根本保证,对于突发事件的紧迫性,要求在事件发生后,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部门职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有力的信息统计应急综合机制

设置专门管理科室,实现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的最新进展,把握好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上报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三)应急信息管理人员应具备应急管理的基本意识和协调能力

面对人力不足的情况,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培训频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其次引进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四)健全完善、落实应急预案和制度建设

预案编制是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制度的建设是对突发事件规范有效信息管理的应急处置的根本保证。扎实推进卫生信息统计应急上报能力建设。

三、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基本方法

目前突发事件信息收集方法主要是应急统计报告,绝大多数疾病的信息来源于医疗机构病人的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05)中要求,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责任报告者,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的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审核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四、构建完善的应急查询机制

进一步强化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建设方面,比如在原有的OA、FTP、感染监控、死因监控等系统,电子病历、影像、检验等医疗相关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一卡通、移动查房(RFID腕带病房服务系统)。在设计应急查询系统的过程中,必须切实遵循相关原则,保障系统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确保系统简单易行的原则。保障系统可以对医院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管理范围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全面的反映,而且系统的数据确保及时、准确、完整。例如,临床、管理、影像、区域等等数据中心,充分利于先进网络技术如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技术服务于医院的信息数据管理。建设物资运输体系,建立静脉配置中心,可以保障医护人员服务的有效时间。建立数字化、智能化医院;积极引进“智能医疗”理念。

五、建立应急查询系统、实行智能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一)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建立应急查询系统,使得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的资源等。该系统的建立,进行智能化的数据管理,提高了记录和查询信息的效率,可以转人工查询为电脑智能操作,原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完成的信息工作,现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

(二)提高统计工作精确度

智能化的统计技术可以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和精度,降低工作的失误率。数据统计工作繁杂,环环相扣,搜集、整理信息、数据统计,编制报表,人员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任何的环节失误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同时,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统计技术,使得数据统计工作效率非常高。

(三)智能化满足多种统计需求

可以自由组合数据信息,按照实际需求筛选信息。部门不同之间对于统计报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在之前需要按照具体要求编制特定的报表,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可以高效筛选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进而满足部门需求。

六、结束语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建立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发挥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为相关部分提供准确伤害信息,有利于制定正确决策;然后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管理,有效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大大降低了数据统计过程中失误率,提供了统计的精确度;再次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料使用效率实现最大化;最后便于医院对信息数据进行保留,为科研奠定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菊花.医院应急管理状态下的信息管理与数据统计[J]. 经营管理者,2015,31:220.

[2]王飞,邱海鸥,王乐民.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评估[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4,01:74-78.

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 篇10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建立一个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 系统建设中将研究如何从庞杂、异构的数据源中抽取需要的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如何有效、快速的组织, 以满足统计、分析、预警、辅助决策等业务需求;使风电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 有效地进行企业经营的统计预警、生产经营过程的跟踪监测、反馈调控和决策支持, 实现多方位动态管理的监督和完善[1]。

1 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系统总体逻辑架构如图1 所示, 系统的主要设计思想如下。

1) 以多维存储引擎为中心, 负责组织数据。数据通过采集接口进入到系统中并在存储引擎中以多维的形式规范化存储[2]。

2) 报表展示引擎取得存储引擎中的数据, 通过格式模板将数据转换成各种报表展示出来。

3) 上报接口负责将系统中的数据上报到相关的其他系统中, 如国际本部、分公司系统等。

4) 数据采集接口负责将系统需要的数据存储到系统中主要分2 种方式:界面录入 (Excel导入) [3]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 in plant level, SIS) 的数据采集。

2 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按照功能设计分为6 个板块, 系统功能设计如图2 所示。

2.1 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主要是针对与发电有关的主要指标的管理。按时间分有月计划、月度分解计划、年计划。按类型分主要包含基准计划、目标计划、创新计划;按使用时效分主要有年初计划、月滚动计划、日滚动计划。

2.2 统计管理

统计管理主要是针对已经完成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取样汇总分析, 生产报表用于辅助生产经营决策, 具体分为以下2 类。

2.2.1 生产统计

生产统计主要对与生产有直接关系的指标进行汇总分析, 如发电量、上网电量、风机情况、场用电量、场损电量等, 根据统计期的长短分为3 种类型的统计报表:统计日报、统计月报、统计年报。

统计日报主要用于日常生产实时监控, 发现生产上的问题及时处理。

统计月报对整个月生产相关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汇总, 同时也会表示出与月计划、月累计计划的完成情况, 用于进一步指导决策生产经营情况。同时也是公司各个部门进行数据发布;统计年报是全年汇总整体情况报表。

2.2.2 综合统计

综合统计对指标统计的范围不限于生产相关指标, 还包含财务指标、安全指标、环保指标, 并且表现形式也不限于报表, 还包含图形、文字分析以及图文分析[4]。

综合查询根据使用者提供的条件, 动态产生查询结果, 能够自定义的条件有口径、指标、时间等。

2.3 数据管理

数据是目标系统的核心部分, 主要完成的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上报、数据解锁、数据发布, 数据处理过程如图3 所示。

2.3.1 数据采集

目标企业采用的是多级管理, 生产经营指标需要上报采集到本部进行汇总管理, 涉及到的角色有本部数据管理用户和厂级用户或厂级系统。

数据采集的源分2 种情况:无系统的需要电厂手工录入、有系统的通过系统接口可以直接取得数据。采集的数据主要分生产日报和生产月报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影响电影因素指标、电价指标、对标数据指标[5]。

2.3.2 数据解锁

此功能是为了保证数据一致性, 在数据从厂级单位到管理结点后, 管理结点报表都会由这些数据汇总生产并发布, 因此数据的修改需要严格的控制。

2.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功能进行系统用户的管理, 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用户注册、角色划分, 并按照角色对系统各模块进行使用授权、任务的添加、行政日历设置等。

3 系统主要特点

统计数据是制定企业战略决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 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科学预测, 揭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企业统计的主要任务。科学的统计数据可以为企业的管理起到预警的作用。

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运用了较为先进的管理统计理念, 使用了较先进的开发技术, 这一系统是目前国内发电企业内较为先进的计划统计管理系统。系统于2012 年9 月试运行, 2013 年正式运行, 其主要创新点如下。

1) 数据源的自动化采集。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应用系统, 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生产经营数据。以风场为例, 本系统的基础数据源来自包括运行、设备、电气等多个专业系统, 单期涉及基础数据采集点通常为200~400 个。在未上本系统前, 电厂通常是安排手工抄录的方式进行生产指标的计算和统计, 其时效性和准确性以及精细小指标的数量无法满足管理要求。统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从抱着一大摞纸到现场到各个部门抄表要数转变为现在的在电脑前审核和分析相关生产数据。

2) 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组织引擎。电厂采集到的基础数据基本上都是状态值, 需要通过各种算法计算出各项指标才有其数据价值。同时指标有单项指标、综合指标、统计指标, 如发电量指标, 有机组发电量、全厂发电量、累计值发电量, 到分公司乃至总部一级, 还有不同口径的发电量汇总指标, 如全口径发电量、分公司全口径发电量、火电发电量、煤机口径发电量、权益发电量等。因此, 这些数据不仅仅需要计算出来, 而且往往需要从多个维度组织起来。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为此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组织引擎, 将这些指标计算和数据的组织变得更加轻松简单。过去由于工具的缺乏, 如对于风电, 在计算像平均容量、利用小时、负载系数这些关键指标时, 通常都是把一个风场当作一个整体机组而非一台台风机进行处理, 大大降低了这些指标的精确度。该系统的部署实施提供了迅捷的指标计算汇总统计工具和手段, 同时也为计划统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统计分析工具, 一些过去手工无法实现的统计分析和管理方法 (如机组增量存量数据分析等功能) 也逐渐在系统内实现。

3) 对数据流的管理和控制。网络时代, 大多数系统对于数据的处理仅仅是共享与传播, 且仅有的控制是针对数据访问的限制。但是对于综合计划与统计业务来说, 数据不仅需要保证其时效性和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发布后不可变更的特点。

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 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流管控机制, 采用工作流信息处理技术和消息通知技术, 增加了审批发布环节, 对已发布数据进行锁定只读处理, 同时对管理部门的系统自动化采集功能进行了调整, 从根本上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发布后不可变更的要求。

4 系统实施效果

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将发电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事先计划数据和事后统计数据进行结合分析比较, 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主要表示在以下几方面。

1) 统一规范的计划统计工作管理。配合公司三级管理主体组织体系, 逐步建立了发电业务全组织覆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得各级单位生产经营统计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同时对于新投产的电厂及新成立的区域公司, 通过系统的部署, 都可以快速清晰的进入工作角色。

2) 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通过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状态的主要指标进行统计跟踪监测, 让各级主要领导及时了解生产经营运行状态。同时通过对企业生产运行结果进行统计核算、统计分析、不同维度数据对比, 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下一个运行期, 让各级主要领导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或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划, 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行。

3) 通过系统建设, 建立信息的多层次多维度交流通道。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与厂级生产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厂级电量系统、厂级燃料系统等的数据采集通道连接, 使得综合统计部门和其他专业部门的横向协作交流有了更多的通道, 保证了数据一致性, 减少了资源浪费[6]。同时, 各单位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之间的通知公告功能, 也使得综合统计部门各层级之间的纵向沟通交流有了更多通道。

4) 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幅度的提升。从电厂侧的数据采集到各级单位的指标计算到各级管理单位的汇总统计, 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目前均已实现相应功能, 包括火电厂侧各计量测点或码表值的自动定时采集, 也包括各电厂机组乃至每台风机投产时间或起停时间都精确到秒, 以便精确的计算平均容量和运行小时等指标。

5) 减少无效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工作价值。通过系统的建设, 使得各级管理人员从大量的、繁杂的简单数据加工、校对、计算等工作中脱离出来, 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数据的分析和生产指导等价值工作中,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提升工作价值。

通过市场调研, 电力企业中基本上没有专门用于综合计划与统计工作的软件, 更多的是附属于其他系统的子模块, 在这种情况下仍需要大量的手工制作各种报表, 造成数据收集慢、报表时效性差、数据准确性不高。通过部署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能大大提高生产经营计划统计工作的管理水平。

系统采用标准的数据存储模式, 将生产经营数据指标化, 使系统同时可以满足非电力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要求, 像煤矿、再生资源、煤化工企业通过部署系统都可以使用计划统计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改善工作效率。

5 结语

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 大多企业采用ERP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但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在国有大型企业 (如电网、发电、石油等行业) 覆盖面并不广泛;另外, 大多数企业或统计机构存在人员少、数据多、统计任务繁重等现状, 致使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经常出现统计误差甚至失误, 更难以从事分析工作。近几年在数据的质量基础上, 多系统数据综合应用、数据分析、决策支持方面又成为当前计划统计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本系统的部署, 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这种局面, 通过使用系统可以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将精力放到分析工作中,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中国的发电企业近些年在信息化方面投资规模较大, 与此同时计划统计系统已经陆续在某发电集团下属的几十家发电厂和区域管理机构实施, 效果显著, 该系统经过修改也可用于其他行业和企业, 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综合计划与统计信息系统从庞杂、异构的数据源中抽取需要的数据, 进行组织处理, 以满足统计、分析、预警、辅助决策等业务需求。该系统功能设计以多维存储引擎为中心组织数据, 通过格式模板将数据转换成各种报表展示出来。本系统实施后, 风电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 有效地进行企业经营的统计预警、生产经营过程的跟踪监测、反馈调控和决策支持, 实现多方位动态管理的监督和完善。

关键词:系统,设计,实施

参考文献

[1]曹莉.大唐国际综合计划统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1.

[2]李娜.探讨建立电厂生产管理计划统计分析系统[J].广西电力, 2011, 34 (4) :53.LI Na.Discuss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planning statistic&analysis system in power plant[J].Guangxi Electric Power, 2011, 34 (4) :53.

[3]赵树锋.EXCEL报表在计划统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风, 2010, 23 (3) :268.

[4]刘丽丽.电厂计划统计系统分析与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5]杨良.电厂计划统计信息的分析与处理[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1.

上一篇:考点剖析下一篇:原发性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