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报表信息化

2024-08-01

统计报表信息化(共8篇)

统计报表信息化 篇1

关于填报2012年教育信息化统计报表的通知

各学校:

接上级文件精神,现将2012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报表电子版下发,各学校要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于2013年1月8日前,将三类统计报表统一上报教育局电教中心。并提出如下要求:

1.各学校必须如实填写,不得弄虚作假,虚报、错报相关数据。2.中心小学负责所属学校的填报工作,所有报表无需汇总。中心校将所属学校报表,收集、整理后统一上报。

3.《教育技术装备统计表》各学校依照自己学校性质分中学和小学分别填写。

4.各类数据必须和教育年报数据保持一致。职业中学(永昌职中和永昌农中)依据年报惯例需要将职业中学部分分离,单独上报。

5.从今年开始,所有报表都要求电脑打印,不再手工填写。打印、学校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所有报表均一式两份上报电教中心。

6.电子版上传到电教中心邮箱:ycjyjdjs@163.com。学校上报电子版统计表统一在统计表名前加自己学校简称(如永昌一中2012全国教育技术装备统计,中心校建立文件包)。

联系人:杨海剑 联系电话:7521635

二〇一三年一月五日

统计报表信息化 篇2

关键词:统计信息,失真,统计教育

统计作为信息分析、处理的主要工具, 在当前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国内国民经济管理、公司企业经营、投资决策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 也日益被社会各界所认识。然而, 与这一发展态势不相协调的是, 近年来, 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且相当普遍。这不但影响到对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的准确性, 而且也会影响到政府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进而可能对经济运行本身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也会导致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数据可信度的怀疑。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来讲, 统计信息失真, 不但会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准确把握, 同时也会对教育政策的制定、特别是教育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全社会都有责任净化统计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的科学公正, 充分发挥统计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完成这一目标, 归根到底靠人才, 关键在教育。

一、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所谓统计数据失真, 是指统计数据对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能做出客观真实的反映。目前, 统计数据失真已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不少专家学者对统计数据失真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 统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统计的主观性误差所导致的统计信息失真;另一是统计的客观性误差所导致的统计信息失真。主观性误差是在统计数据收集的过程中, 由于统计体制的缺陷及外部力量干预造成的统计数据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一般来说, 形成这种误差的原因并非技术力量, 而主要是缘于对虚假数据的需求, 如统计工作人员受到某种指令、暗示而虚报数据等。客观性误差是指由于统计技术和方法的缺陷而形成的统计数据与客观实际之间的误差。就我国现有的统计方法与手段而言, 统计的客观性误差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但当前造成我国统计信息失真形成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性误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统计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在现实中, 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统计人才十分缺乏, 且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许多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从事统计专业工作。这在客观上造成统计数据填报不清、审理不严、评估不准、偏差较大等诸多现实问题。同时, 从事统计工作的部分人员职业素质欠缺, 不能正确履行岗位职责, 不能执行国家统计制度, 缺乏“依法统计”的职业操守, 不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 只按领导意图选择、甚至修改统计资料。这种现象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大学生就业率统计, 以及硕士点、博士点申报中屡有发生。

要保证统计信息的科学准确, 充分发挥统计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责任, 完成统计改革和建设直至实现统计现代化的目标, 归根到底要靠人才, 关键是在教育。统计教育是统计事业的基础。当今统计信息失真是统计界的问题, 更是教育界的问题。统计教育缺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统计教育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统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院校统计教育走过了一条改革、发展、提高之路, 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中专、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统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了一大批统计人才, 为统计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 从全民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来看, 2001年10月17

日, 教育部颁布了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将“统计与概率”列为该课程的重要内容, 并将统计教学贯穿整个9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还在8个省、市部分中学进行开设统计选修课实验, 在全国职业学校开展统计上岗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工作。

2. 从大学教育来看, 非统计专业大学生统计素质相对薄弱。

统计学是数据的科学, 是数量分析的科学方法, 它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的研究领域。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 统计学不仅在经济学、管理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且在生物、医学、教育、心理、社会、工程、体育、法律等领域, 也成为基本的研究和分析方法。而在我国, 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统计, 在11个学科门类249个专业的必修课中, 只有30个专业 (不含统计学专业) 开设了统计方面的课程。统计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学校非统计专业大学生统计素养较低, 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缺乏用统计定量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从统计专业教育来看, 1998年我国新修订的专业目录

将原从属于理学门类、数学二级类下的统计与概率专业和原从属于经济学门类、经济学二级类下的统计学专业, 合并为从属于理学门类、统计学二级类 (一级学科) 下的统计学专业, 这一调整极大地提高了统计学的学科地位, 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目前, 全国共有170多所大专院校设有统计学院或统计专业, 每年招收统计专业本科生超过5000人。

三、对完善统计教育的几点思考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 愈来愈显示出统计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包含着对从业人员基本统计素质的职业要求。一般来讲, 统计素质是人们对统计数字所具有的悟性是运用统计理论、统计思想、统计方法指导个人实践, 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从整体看, 统计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普通层次的统计素质, 即要求每个公民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统计数字, 并了解其基本含义, 如同读写能力一样, 是每个讲求效率的公民所必备的基本本领;中等层次的统计素质则是受过中等统计教育的人员所应当具备的, 不仅要能较熟练地操作统计数字, 而且能对其进行必要的解释;高层次的统计素质要求能够运用统计理论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高等院校非统计专业的大学生, 应具有高层次的统计素质。为此, 我们要树立并强化“大统计”意识, 在全社会宣传、普及统计知识, 构建与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统计教育体系。

1. 普及统计知识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的统计素质和统计意识。

统计素质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优良的统计素质是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志。提高每个人的统计素质, 使全体公民认识统计、掌握统计、应用统计、推广统计, 是统计事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为此, 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统计宣传, 使社会各界能更好地了解统计、认识统计、支持统计, 努力营造良好的统计大环境, 充分发挥统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科学制订国民统计素质教育计划, 在各类学校、各类专业增设统计课程, 普及基本的统计知识、强化统计意识、提升统计素质。

目前, 我国的统计教育基本上是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有所发展。在美国, 统计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教育, 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其中初级阶段是指幼儿园到小学的统计教育, 中级阶段是指中学的统计教育。在美国的统计教育体制下, 每一个美国人都有接受统计教育的机会, 统计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不同程度地用统计思维思考问题。韩国的统计教育也是非常普及, 除了职业统计教育, 他们还非常重视各类公务人员和普通市民、甚至家庭主妇的统计素质教育和培训。从美国和韩国的经验可以看出, 把统计教育推广到基础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 在中学甚至小学中普及一些统计知识, 现实中也是可行的。

普及统计知识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的统计素质和统计意识, 更为重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改变统计知识只被统计专业人员掌握的局面, 使社会公众都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 这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公众统计监督力量, 使统计信息失真现象得到有效的制约。

2. 建立非统计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大学生统计素质。

统计学是数据的科学, 是数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从统计学的定义, 我们可以知道, 哪里有数据哪里就有统计。统计学在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统计学在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生态环境、保健、测量与评估等学科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 统计学专业虽然多设在文理学院或理学院, 但在各个主要院系都有统计教师并开设统计课程。而在我国, 统计课程在非统计专业开设的并不够广泛, 且与专业结合度较低, 教学针对性差, 导致了我国非统计专业学生统计素质较低, 这势必影响到我国统计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

因此, 我们有必要本着普及统计知识、掌握统计学原理, 能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对相关学科问题进行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分析与预测的原则, 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 兼顾专业特色, 设计普及型大学生统计课程体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提升大学生的统计素质, 以适应新世纪统计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统计人才的需求, 为统计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现阶段, 高等学校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统计思想与统计意识。首先, 对统计的重要性要有科学的认识, 懂得统计是从事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强化统计意识, 提高大学生对统计数字的敏感性, 使其能从统计角度去认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 能运用统计知识与方法去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 并探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培养大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观念、全局观念、动态观念、概率观念、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观念, 以及运用统计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培养大学生掌握收集统计数据的能力, 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能力, 阅读统计资料、掌握常用的经济统计指标的能力,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统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如前所述, 造成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统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有很大的关联。2001年初, 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国家会计学院时, 为学校题词为“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他特别强调不做假账, 可见国家对诚信的重视。统计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统计工作的从业者, 首先要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 要将诚信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统计教育教学中, 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与基本职业素养放在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诚信教育, 可以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 结合统计史的教学与研究,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诚信统计的思想。其次, 要通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加强统计法规教育。要警示大学生违反统计法规行事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使他们深刻认识到, 由于主观误差导致统计信息失真, 给经济分析、运行、决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要知晓如果没有诚实守信的品质, 即使有再好的专业技能, 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计工作者;要在统计诚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制度设计激励大学生养成自觉诚信行事的良好习惯和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1]卢治非.统计数据失真成因的博弈分析[J].统计研究, 2003 (06) .

[2]高强, 刘丽.统计数据失真的博弈分析[J].岱宗学刊, 2006 (09) .

[3]黄朗辉.中国统计改革30年[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51) .

统计报表信息化 篇3

关键词:统计软件;企業统计;信息化系统;应用细节;验证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目前企业集团化格式迅速蔓延,下属公司布置形态也同步产生变化,统计报表工作为了尽量迎合综合化业务规整要求,决定将过往统计模式做出适当调整改善,规避业务量日益膨胀的危机结果。企业需要按照属地规划标准进行统计报表传输,同时向行业主管单位、政府部门呈递改革方案;其间包括异质化掌管指标等都不可脱离报表数据而独自存在,针对内部信息化统计工作实施完善处理,能够进一步推进各项统计工作的衔接进度,为企业今后多元发展前景开加良好的适应基础,这已经逐渐成为统计工作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具体面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细节上,必须主动获取企业各类统计报表以及软件支持条件。依靠特定筛选、分析流程,使得统计系统各类支持缺口得到有机填补,相信这也是创新历史时期统计活动的必要使命。

一、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特定软件功能特征论述

此类软件依照集成化管制理念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改造,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先进规划理念,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架构恢复;由于操作权限限制,单位数据控制效果都能得到科学规范,同时能够主动迎合异质化操作主体的喜好标准,令软件操作风格处于不断变化趋势之中;如若电力系统因为误导性结果产生任何断电反应,系统都能自动将前期记录结果保存起来,规避后期规模梳理的复杂交接状况,稳固现场调试进度。关于此类软件的细致化功能陈述为:

首先,报表设计工作更加快速敏捷,由于统计系统本身预留一套智能管制媒介,能够全面提供各类疏导模块,用户随时可以依照个人需求标准进行各类结构模式选取。按照一次永久性操作基准审视,报表制备系统能够这对各类指标进行无时空限制效果的批量审核、整改,包括既定阶段数据资料等。

其次,汇总分析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经过改良的报表公式主要采取C++编码程序,能够针对公式核心融入必要的创新要素,使其不但饱含基本架构堆积成果,并且能够将公式转化成为汉字函数表述形式,即便用户首次触碰,也能够轻松掌握复杂化的设计经验。经过统计编排的数据具体表现为以下形式特征:依照特定用户需求标准进行异质化指标数据的直接归总调试,整个活动显得轻松便捷,基本都能利用合并汇总功能就能全面实现。

再次,优化过后的检索查询功能,用户基本透过指标文件的双击,系统就可将各类指标在过往阶段的明细特征表现出来,同时提供任意年份数据的简单提炼功能。另一方面,在报表统一打印层面上,这类软件能够同时支持各类界面表述形式,涉及细化打印工作主要采用一次性设置和永久利用理念,确保用户工作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调试。

最后,数据传输接口显得更加开放,单位报表通常都可以转换成为DBF、SQL、

Excel等文件格式,对于用户重复开放利用动机无疑是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报表类型设置上较为丰富,包括年、月报表、数据记录资料等。基层部位验证人员在软件功能辅助之下将多元数据格式填充完整,后期便是将报表结果直接透过指定路径发送给专属集团公司,并统一安排接收细务。

二、统计软件在企业统计信息化系统内部的应用细节分析

这类软件本身饱含各类疏导功能,如何针对其做好长远规划便是目前统计系统调试的具体职务内容。依照过往调试经验研究,具体规划方向将呈现为以下内容形式:(1)数据编制前期的准备活动陈列。由于操作权限与专业基础限制,软件、报表操作人员大都不会产生过多交流机遇,因此在开辟软件功能应用前景过程中,有必要联合两类人员进行必要经验疏导、交流,主动规避瓶颈限制危机的滋生结果。双方必须提前制作规整方案,软件人员应该将软件操作理念、方式详细陈述给统计人员,而统计工作者便联合特定部门、报表格式、管制指标等内容实施软件资格验证、填报,单位、报表之间编码细则以及公式设置标准必须确保倾盘托出,避免软件编制主体错误地将不必要的指标进行汇总处理,耽误工程整体延展进度。(2)软件编制流程中的注意细节补充。在实施软件编制流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报表内部公式的设置形式,其动机标准就是全面提升操作效率,如若各类数据都依靠手工模式输入,统计职员工作量势必急剧暴涨,不能贯彻科学化软件编制要求。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能够利用计算获取的指标结果,就没有必要重复录入,包括企业总体产值和技术指标累计成果等,基本上透过阶段数据累加途径就可自动换算。软件编制流程中公式设置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行业、产品、计量单位等代码细节问题等,必须提前做好设置,之后将工业总体产值报表填充得更加完善。软件结构布置成功之后,便可尝试开展报表检验细务,及时查看单位阶段数据汇总生成的结果形式,验证基层单位集团公司业绩的贡献力度,同时将编制环节中衍生的各类问题做出及时更正。

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将软件编制好后要下发给各基层单位使用,基层单位通过软件填报数据,集团公司接收、审核、汇总数据。在下发给基层单位前要做好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由于该软件功能较多,并且统计人员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因此培训时间不宜过短,否则达不到培训效果,至少培训一星期才能熟练掌握。培训中要着重讲解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公式的设置、报表的传输等内容。有下级单位的基层单位,还要着重讲解如何新增单位、新增报表,以及报表的合并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透过对统计软件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细节实施细致阐述,确保各类节点工作人员经验能够得到有力交接,巩固特定数据汇总进度条件,使得基层单位人员工作绩效得到全面提升,为集团化企业多元发展创造更多适应基础。这将是统计系统全面改良、设计的必要出路,应该引起企业中心管制人员的全面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敏.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05):58-61.

[2]冯咏梅.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78-83.

[3]张新艳.企业统计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统计与管理,2013(06):99-105.

浅谈统计信息化建设 篇4

浅谈统计信息化建设

货运车间 杜伟

(2011年4月29日)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是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目标包括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数据发布信息化。铁路企业目前的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为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需要从网站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进行建设。

一、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铁路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铁路经营业绩和运输畅通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现统计监督,为各级铁路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统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提高铁路统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就目前信息技术水平而言,统计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网络化统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储存和发布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统计部门作为铁路收集社会信息的主要机构,它承担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信息职能,即利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信息,并把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好,管理好,开发好,为铁路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为各级铁路部门提供更优质的信息产品。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铁路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数据生产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运输畅通发展服务。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铁路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

模,特别是最近几年,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信息网基本通达到各级站段,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各级统计部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也普遍有了很大提升,统计系统内网络传输方式已基本实现了数据报送。统计信息内部网已成为统计部门间信息交换的主渠道,网络化服务正在成为统计部门为各级铁路部门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方式。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统计职能设置、法律法规、制度方法、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还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统计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基层统计部门的信息化装备水平较低;统计信息化管理相对薄弱,统计应用系统仍然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开发,统计数据资源的采集、管理、服务共享机制仍不健全;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运行维护经费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障仍不足,没有建立存储备份机制;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网络通道不够通畅,资源不能高度共享;多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软件投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等,这些都阻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1.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要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简化统计指标,将其与业务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第二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第三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引人数理统计的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计量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各级铁路部门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2.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不实现信息化的统计分析,就无法领悟到统计数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含义。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实现在线数据处理工作模式。第三推动统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丰富统计信息为各级铁路部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第四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4.统计数据发布信息化。统计数据发布信息化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统计服务网络子系统,建立统计信息网站和综合信息反馈服务的统计数据库体系,开辟统计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领域,实现统计服务的网络化、快速化。

四、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1.构建科学的信息化决策机制。要推进管理一体化,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组织和集中领导;要推进业务一体化,对统计业务进行优化,建立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要推进技术一体化,统一相关数据口径、技术标准,建立规范的技术基础平台。要牢固地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实现信息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统计工作的促进作用。

2.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统计业务的紧密融合。统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探索统计业务建设与信息技术之间一条融合的发展道路,是超越单纯技术、融入统计业务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是让信息技术帮助统计业务部门提高核心竞争力,改进调查流程,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资源建设,真正成为统计改革发展的战略推动力之一。

3.加强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统计业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统计信息网站的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统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依托,是铁路统计部门自我宣传的窗口。统计信息网站应成为数据采集、信息发布、政务管理的平台,所以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

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网站的建设还应实现基层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4.做好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主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发布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发布库、宏观经济数据库、铁路经济运行情况进度数据库、铁路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职工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

5.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统计信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发布,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入侵、攻击,造成统计信息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还应制定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经常进行安全保密教育,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6.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是统计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统计信息应用的各级铁路部门,需要大量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又懂统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现阶段,应加大在职员工的各类信息化培训力度,以提高统计员工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等的应用能力。通过各类培训,为统计系统造就一支既懂现代化技术又懂统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统计队伍。只有通过全员统计信息化教育,提高系统内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才能使统计工作真正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铁路经济的发展服务。

区政府基层统计信息化 篇5

目录

目录 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项目概况

........................................15

项目建设概要.........................................................................................15

建设背景.................................................................................................15

项目建设必要性.....................................................................................16

建设目标.................................................................................................17

建设内容.................................................................................................17

1.5.1.

基层统计数据中心...................................................................................18

1.5.2.

区级统计联网直报系统...........................................................................18

1.5.3.

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审核系统.......................................................18

1.5.4.

统计资源管理系统...................................................................................19

1.5.5.

社区统计数据发布系统...........................................................................19

1.5.6.

统计区划边界维护管理系统...................................................................20

1.5.7.

地名地址维护管理系统...........................................................................20

建设预期.................................................................................................20

2.

项目社会效益

....................................21

3.

项目现状分析

....................................22

区现状分析.............................................................................................22

4.

需求分析

........................................23

数据需求分析.........................................................................................23

业务需求分析.........................................................................................23

性能需求分析.........................................................................................25

5.

系统总体设计需求

................................25

区级统计联网直报系统.........................................................................25

5.1.1.

元数据管理...............................................................................................27

5.1.2.

制度管理...................................................................................................27

5.1.3.

数据上报...................................................................................................27

5.1.4.

数据审核...................................................................................................28

5.1.5.

数据查询...................................................................................................28

5.1.6.

报表输出...................................................................................................29

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审核系统.....................................................29

5.2.1.

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同步...............................................................29

5.2.2.

准规模单位在线导入...............................................................................30

5.2.3.

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查询...............................................................30

5.2.4.

区划码匹配...............................................................................................30

5.2.5.

核查任务下发...........................................................................................30

5.2.6.

在线审核...................................................................................................31

5.2.7.

数据上报...................................................................................................31

统计资源管理系统.................................................................................31

5.3.1.

资源管理...................................................................................................32

5.3.2.

资源查询...................................................................................................32

5.3.3.

平台监管...................................................................................................32

5.3.4.

用户管理...................................................................................................32

5.3.5.

日志管理...................................................................................................33

社区统计数据发布系统.........................................................................33

5.4.1.

时间设置...................................................................................................34

5.4.2.

地区设置...................................................................................................34

5.4.3.

指标设置...................................................................................................34

5.4.4.

专题地图...................................................................................................34

5.4.5.

统计图形...................................................................................................34

5.4.6.

数据表格...................................................................................................35

5.4.7.

时序演变...................................................................................................35

统计区划边界维护管理系统.................................................................35

5.5.1.

区划划分...................................................................................................35

5.5.2.

区划合并...................................................................................................36

5.5.3.

飞地管理...................................................................................................36

5.5.4.

数据检查...................................................................................................36

5.5.5.

区划管理...................................................................................................37

地名地址维护管理系统.........................................................................37

5.6.1.

地名地址维护...........................................................................................38

5.6.2.

地名地址定位...........................................................................................38

5.6.3.

调查对象位置管理...................................................................................40

信息资源组织.........................................................................................41

元数据库建设.........................................................................................42

单位名录库对接.....................................................................................43

行政区综合数据库建设.........................................................................43

基础地理库更新.....................................................................................43

GIS平台升级..........................................................................................44

公共基础数据库共享交换接口开发.....................................................44

6.

系统功能设计

....................................45

系统设计原则.........................................................................................45

系统设计思路.........................................................................................46

区级统计联网直报系统设计.................................................................48

6.3.1.

元数据管理模块.......................................................................................48

6.3.2.

制度管理模块...........................................................................................49

6.3.3.

数据上报模块...........................................................................................49

6.3.4.

数据审核模块...........................................................................................49

6.3.5.

数据查询模块...........................................................................................50

6.3.6.

报表输出模块...........................................................................................50

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审核系统设计.............................................51

6.4.1.

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同步模块.......................................................51

6.4.2.

准规模单位在线导入模块.......................................................................51

6.4.3.

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查询模块.......................................................52

6.4.4.

区划码匹配模块.......................................................................................52

6.4.5.

核查任务下发模块...................................................................................52

6.4.6.

在线审核模块...........................................................................................53

6.4.7.

数据上报模块...........................................................................................53

统计资源管理系统设计.........................................................................53

6.5.1.

资源管理模块...........................................................................................54

6.5.2.

资源查询模块...........................................................................................54

6.5.3.

平台监管模块...........................................................................................54

6.5.4.

用户管理模块...........................................................................................54

6.5.5.

日志管理模块...........................................................................................55

社区统计数据发布系统设计.................................................................55

6.6.1.

时间设置模块...........................................................................................56

6.6.2.

地区设置模块...........................................................................................56

6.6.3.

指标设置模块...........................................................................................56

6.6.4.

专题地图模块...........................................................................................56

6.6.5.

统计图形模块...........................................................................................56

6.6.6.

数据表格模块...........................................................................................57

6.6.7.

时序演变模块...........................................................................................57

统计区划边界维护管理系统设计.........................................................57

6.7.1.

区划划分模块...........................................................................................58

6.7.2.

区划合并模块...........................................................................................58

6.7.3.

飞地管理模块...........................................................................................58

6.7.4.

数据检查模块...........................................................................................59

6.7.5.

区划管理模块...........................................................................................59

地名地址维护管理系统设计.................................................................60

6.8.1.

地名地址维护模块...................................................................................60

6.8.2.

调查对象位置管理模块...........................................................................63

信息资源组织设计.................................................................................64

元数据库设计.........................................................................................66

单位名录库对接设计.............................................................................66

行政区综合数据库设计.........................................................................66

基础地理库更新设计.............................................................................67

GIS平台升级设计..................................................................................67

公共基础数据库共享交换接口设计.....................................................68

7.

系统建设原则

....................................68

安全性原则.............................................................................................69

成熟性原则.............................................................................................69

标准化原则.............................................................................................69

易用性原则.............................................................................................70

开放及可扩展性原则.............................................................................70

可维护性原则.........................................................................................71

高性能原则.............................................................................................71

先进性原则.............................................................................................71

实用性原则.............................................................................................71

8.

总体技术方案

....................................72

标准规范原则.........................................................................................72

8.1.1.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原则...........................................................................73

8.1.2.

标准规范体系结构...................................................................................74

8.1.3.

标准体系中各分体系及其建设重点.......................................................75

技术架构.................................................................................................81

8.2.1.

总体架构...................................................................................................81

8.2.1.

HTML5.......................................................................................................84

8.2.2.

SSH............................................................................................................91

8.2.3.

权限控制组件...........................................................................................93

8.2.4.

报表组件...................................................................................................94

8.2.5.

工作流组件...............................................................................................96

8.2.6.

消息组件...................................................................................................99

网络架构...............................................................................................102

用户界面设计.......................................................................................106

8.4.1.

界面操作互动.........................................................................................106

8.4.2.

整合系统应用能力.................................................................................107

8.4.3.

强化系统扩张能力.................................................................................107

8.4.4.

界面展示标准化.....................................................................................108

8.4.5.

空间利用的最大化.................................................................................109

8.4.6.

操作最简化和可配置化.........................................................................109

8.4.7.

界面设计思路.........................................................................................110

数据库设计...........................................................................................111

8.5.1.

设计原则.................................................................................................111

8.5.2.

设计策略.................................................................................................113

8.5.3.

数据库设计规范.....................................................................................117

系统接口设计.......................................................................................121

8.6.1.

设计原则.................................................................................................121

8.6.2.

接口分类.................................................................................................124

8.6.3.

技术实现.................................................................................................125

系统安全设计.......................................................................................126

8.7.1.

数据安全维护.........................................................................................127

8.7.2.

系统安全.................................................................................................129

8.7.3.

网络安全.................................................................................................134

系统性能设计.......................................................................................135

8.8.1.

设计原则.................................................................................................135

8.8.2.

总体设计.................................................................................................137

基本流程设计.......................................................................................139

8.9.1.

总体流程描述.........................................................................................139

运行环境...............................................................................................141

8.10.1.

硬件设备.................................................................................................141

8.10.2.

接口........................................................................................................142

9.

项目实施与管控

..................................143

项目实施方法.......................................................................................143

项目实施目标与原则...........................................................................146

项目组织结构.......................................................................................148

职责分工...............................................................................................149

总体计划及关键路径分析...................................................................153

9.5.1.

项目实施阶段划分.................................................................................153

项目管理...............................................................................................154

9.6.1.

项目进度管理.........................................................................................154

9.6.2.

项目管理思路.........................................................................................159

9.6.3.

项目管理框架.........................................................................................159

9.6.1.

项目配置管理.........................................................................................160

9.6.1.

项目文档管理.........................................................................................165

9.6.2.

客户关系管理.........................................................................................167

项目控制...............................................................................................168

9.7.1.

项目变更控制.........................................................................................168

9.7.2.

项目现状分析.........................................................................................169

9.7.3.

项目需求管理.........................................................................................170

9.7.4.

项目沟通.................................................................................................175

9.7.5.

项目团队控制.........................................................................................176

9.7.6.

项目管理策略.........................................................................................177

10.

.............................................................................................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180

安全系统概述.......................................................................................180

系统的安全需求...................................................................................182

安全管理制度.......................................................................................184

系统安全技术手段...............................................................................185

10.4.1.

用户接入安全.........................................................................................185

10.4.2.

身份认证技术.........................................................................................186

10.4.3.

User/Password 认证...............................................................................186

10.4.4.

使用 Token 卡认证.................................................................................187

10.4.5.

数据安全.................................................................................................187

10.4.6.

防火墙系统.............................................................................................188

10.4.7.

系统入侵检测.........................................................................................190

10.4.8.

防病毒.....................................................................................................191

10.4.9.

主机/操作系统安全...............................................................................191

应用软件安全.......................................................................................193

10.5.1.

组织/权限/角色管理..............................................................................193

10.5.2.

数据加密.................................................................................................194

10.5.3.

应用日志.................................................................................................194

11.

..................................................................................................................验收方案

194

验收目的...............................................................................................194

验收对象...............................................................................................194

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195

验收方法...............................................................................................195

验收步骤...............................................................................................196

验收程序...............................................................................................198

验收依据...............................................................................................199

验收内容和标准...................................................................................199

验收结论...............................................................................................201

项目交接...............................................................................................203

12.

........................................................................................................项目风险防控

203

风险预防管理.......................................................................................204

风险控制...............................................................................................205

12.2.1.

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的组织机构.........................................................205

12.2.2.

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过程.............................................................206

13.

........................................................................................................售后服务流程

207

日常维护流程.......................................................................................207

故障处理流程.......................................................................................209

系统配置更改流程...............................................................................209

故障处理及响应方式...........................................................................217

处理流程...............................................................................................209

14.

........................................................................................................技术服务方案

220

培训.......................................................................................................220

14.1.1.

培训方案概述.........................................................................................220

14.1.2.

培训原则.................................................................................................220

14.1.3.

培训方式.................................................................................................221

14.1.4.

培训方案.................................................................................................223

服务质量保证.......................................................................................225

服务说明...............................................................................................226

维护期内的服务...................................................................................227

维护期后技术服务...............................................................................228

技术支持计划.......................................................................................229

14.6.1.

电话支持服务.........................................................................................229

14.6.2.

远程拨入分析.........................................................................................229

14.6.3.

快速的现场服务.....................................................................................230

14.6.4.

优先级服务与响应速度.........................................................................230

15.

..................................................................................................................案例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概要

建设 背景近年来,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区域功能定位,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的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加快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国家和北京市统计工作需要为主,缺少反映区政府域现代生态新区服务价值监测以及经济运行监测等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方面的指标,难以满足区级各部门等对统计信息服务的需求。

为配合区政府稳步发展,及时把握区内经济发展态势,准确获取区内社会经济信息,保障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打造服务型统计,现提出建设区政府基层统计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造区-镇街-村居三级新型的基层统计数据管理新体系,为区委区政府的区域发展规划及宏观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项目建设必要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而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区级各部门对统计信息有着迫切需求,但现有的统计数据管理及发布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要。通过建设区政府基层统计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新型的基层统计数据管理新体系,实现我区名录库新增单位、基层统计数据的一体化管理,贯穿数据采集、处理、审核、分析和发布全流程;将基层统计数据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发布,可通过生动、形象的可视化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统计数据,提升数据驱动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更好地支持区级各部门的科学决策与宏观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高效的服务,有利于提升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为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型统计,进行区政府基层统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极其必要。

建设目标 基于逐步完善的基层软硬件环境,实现统计数据的基层信息化管理,加强我区基层统计能力建设,推动我区提质增效发展,扩大优势,支撑带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新型的基层统计数据管理新体系,实现我区名录库新增单位、基层统计数据的一体化管理,贯穿数据采集、处理、审核、分析和发布全流程;提升数据驱动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更好地支持区级各部门的科学决策与宏观管理,为区级各部门提供更加全面、准确、高效的服务。

建设内容 区政府基层统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为了推动区内统计信息化改革,创新统计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统计服务发展能力的重点建设项目。

平台建设包括一个中心和六大业务系统:

1.5.1.基层 统计数据中心 构建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整合社区基本情况、人口、工商业及公共事业情况数据,建设统一的基层统计数据中心。

1.5.2.区级 统计 联网 直报系统 实现区-镇街-村居三级统计调查表联网直报,支持灵活的流程设置及严谨的数据审核;支持用户自定义配置报表,可动态配置报表指标;支持对基层统计数据的灵活查询、动态汇总(按行业、按区域汇总等)及进度查看,通过表格、可视化图表展示数据;支持报表输出模板定制,快速生成完整报表。

1.5.3.区级统计 基本单位 名录库 审核系统 实现市级和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新增单位的级联审核更新,支持实时对接市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动态生成区级新增单位名录;支持准规模单位在线导入;支持动态匹配、生成新增单位的村居行政区划代码及名称,并可按行政区划码将新增单位

核查任务下发到村居委会;在线核查名录库新增单位,并同步更新区级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至市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

1.5.4.统计 资源管理系统 提供对统计站(室)人员、资产、报表、指标及数据的管理维护,支持对统计资源动态地增删改查,可实时监管统计站(室)人员的平台访问情况、数据的操作状态及资产闲置和利用情况。

1.5.5.社区 统计数据发布系统 将社区基本情况、人口、工商业及公共事业情况等数据采用专题地图、统计图、数据表格的形式对外发布,以生动、形象的可视化方式揭示统计数据间关系,降低统计数据解读门槛,提高统计数据阅读趣味性,满足区级各部门使用政府统计数据的多样化需求。

1.5.6.统计 区划边界维护管理系统 系统用于统计行政区划边界的日常更新维护,确保区划边界与最新的行政区划代码一一对应,为区级统计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最新的区划边界,为区级各部门提供更具时效性的统计数据展示与分析;更新的区划边界可为名录库新增单位提供更加准确的行政区划代码匹配,使核查任务下发更加高效。

1.5.7.地名 地址维护管理系统 目前,名录库单位提供的地址信息均是文本描述信息,无法定位单位的空间位置。通过构建标准的地名地址库,实现单位与地名地址的关联,可为单位赋予准确的空间位置,也可为后继的楼宇经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打下坚实基础。本系统建设包括地名地址维护和调查对象位置管理。

建设预期 本项目在2017年10月31日前完成建设内容并推广应用。

2.项目社会效益 系统建成将有效提升我区基层统计信息化能力,为实现数据真实可靠、及时更新和全面覆盖提供了坚强保证,完善了以村居委会为维护和责任主体的名录库更新管理新体制;本项目与市统计局基本单位名录库实时对接,共享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提供的基础地图服务,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效率;本项目将逐步向区级各部门提供共享服务,为我区各级领导决策、各部门行政管理提供各类数据支撑和分析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着眼于大幅提升我区基层统计信息化能力,彻底实现我区统计数据从 Excel 电子化管理到信息化管理、从简单管理到全面管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重要转变。

3.项目现状分析

区现状分析 区政府共 9 个乡镇、4 个街道办事处,178 个行政村,2013 年12 月 178 个村全部建立村统计站。2015 年 11 月底,全区 118 个社区,全部建立社区统计室。目前村居统计站(室)建设情况如下:

1.办公场所。全区所有村统计站均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办公家具齐全、网络畅通。

2.统计人员。各统计站均配有专(兼)职统计人员,多由村委委员、会计、信息员等兼任,统计队伍稳定。

3.办公自动化设备。各统计站均配有市局统一配备的备计算机一台,由村统计员使用或由村官协助使用,主要用于统计资料的整理、保存及统计数据的填报核对等工作。其他如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各村统计站均有配置,均能保证正常使用。

4.需求分析

数据需求分析 为及时把握区内经济发展态势,准确获取区内社会经济信息,保障数据的及时性、正确性,务必制定完善的报表制度,实现对全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的有效分析。

为统一规范管理调查单位增减变动情况,及时更新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并为开展经常性的统计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科学估算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区政府特制定本统计报表制度。本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法人单位基本情况、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法人单位经营情况。

业务需求分析 为加强基层统计能力建设,构建统一的基层统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统计数据采集、上报、审核、展示及发布的统一管理,提升统计数据的使用价值及服务水平;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

论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篇6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大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使这些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缘何此说,其

一、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其

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其

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其

四、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统计办公电子化,统计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的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统计工作流程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发布→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统计,对策

近年来, 在南阳市统计局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南召县统计局的多方努力, 全县统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全面联网, 为发挥统计职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县级网络延伸的乡镇统计站信息化建设却比较落后, 主要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1.乡镇统计人员工作繁重, 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据对全县16个乡镇的全面调查, 虽然各乡镇都配有统计员, 但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兼任其他工作, 造成统计员工作繁杂, 精力不集中, 再加上乡镇统计工作本身任务繁重, 要完成农业报表、固定资产投资调查、商业调查、劳动工资、协助农调和各项普查等工作, 工作压力和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统计报表很多靠加班来完成, 哪还有时间来学习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虽然全县大部分乡镇统计员计算机水平在初级以上, 但仍与统计信息化要求相差甚远, 基本上不会使用较专业的统计软件, 更不用说进行网络维护和网络传输。

2.乡镇统计人员更换相对频繁。由于乡镇统计站与县局只是业务关系, 加上统计工作相对繁重, 地位低, 人员调整比较频繁, 统计工作交接不好也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水平。

3.开展对乡镇统计员电脑知识培训有难度。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科学管理的时代, 标准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但在目前统计系统的管理工作中, 还有较大差距。如现有的统计软件, 尽管实现了“三上企业”联网直报, 大部分专业进入了河南省统计数据交换平台, 有些专业有单独的数据处理程序, 但版本高低不一致, 文件格式不统一, 更新换代迅速, 这势必造成基层电脑知识培训的难度。

4.县局本身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虽然县局有自己的统计信息网站主页并接入了宽带, 而且有专业人员进行维护。但局内服务器的配置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 而且宽带带宽低、网速慢, 不能很好地实现统计网络信息共享。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提几点建议:

1.各项工作制度化。建立规范的乡镇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制度, 规范乡镇统计站的计算机设备的专人使用和维护;建立关于乡镇统计员在网站投稿任务要求的制度, “奖优批劣”, 鼓励乡镇统计员积级上报信息或分析材料;明确利用统计QQ群开展工作的制度, 规定每个乡镇统计员必须进入QQ群联系开展工作, 对于没有QQ号及不懂使用的要强制学习应用, 这样, 所有的统计信息交流就能及时快捷地传达, 乡镇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应用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进一步争取乡镇领导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加大投入力度, 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高科技的系统工程, 需要搭建网络信息通信平台, 集硬、软件管理, 办公环境等于一体, 方能正常运行。据统计, 全县绝大多数乡镇能够保证现有的计算机统计人员专用, 接入宽带网, 需整合各乡镇现有的电脑资源, 实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3.增强对乡镇统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全县乡镇统计人员相对年龄轻, 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大部分是大专以上学历, 都具有计算机初级以上水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信息技术培训, 特别是统计专业软件使用、网络维护和网络传输等技术的培训, 来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计算机培训要扶持“后进”, 对乡镇统计员计算机业务水平的落后分子, 要给予重点关注, “开小灶”也要将他们的计算机业务水平提上来, 减少各乡镇统计员计算机业务素质之间的差距, 促进乡镇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培训, 使乡镇统计人员独立完成数据处理、网络维护和网络传输等工作。同时县局计算站专业管理人员也应该经常深入各乡镇巡查指导, 解决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

4.强化协调力度, 确保乡镇统计队伍相对稳定。县局领导多出面协调, 达到一个乡镇两名专兼职统计, 严格执行统计人员调整交接班制度, 保持乡镇统计队伍相对稳定, 从而善始善终地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5.完善县局本身的信息化建设, 力求实现统计信息工程要求的标准化中心机房。应该对现有机房改造:申请一个固定的公网IP地址, 购买几个SCSI硬盘, 进行技术整合, 接入光纤基本完成县局信息化建设重任。对外提供网络服务, 使县局信息化建设基本达到省市各级标准化要求。

6.借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契机, 进一步提高乡镇信息化水平。县局在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 挤出经费给每一个乡镇配备电脑、办公桌、沙发、档案资料柜等, 并利用VPN技术完成乡镇与统计系统网络的对接, 实现全国统计系统网络资料共享, 为乡镇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探究 篇8

关键词 高校教育 统计信息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与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高校教育统计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纯手工方式,到后来各种教育统计工作软件的初步尝试,发展至今,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离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1 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高校的管理与决策离不开统计信息的支持

随着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不断扩招的形式下,对多数高校而言,生源问题,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而这一些问题都把高校推向了市场竞争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品牌战略,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面对竞争环境,高校充分利用统计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效益,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高校的管理与决策,有必要借助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手段。

1.2 统计信息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内在需求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对有限的办学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统计信息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出高校教育资源及其配置情况,因此做好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也是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力求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

1.3 统计信息是了解高校发展现状和制定规划的依据

高校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经费使用等各方面。对于这些情况的了解,就集中体现与统计信息。比如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投入,而这些经费投入的根本目标在于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果。可能是无形的资产,也可能是有形的物质条件。因此,这些统计信息在高校的发展决策中作用越来越大。

1.4 统计信息是高校教学与管理活动的监控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一切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总是体现在各类信息数据之中。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利用统计数据来监控管理活动的进行状态。包括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否,都在统计信息中的体现出来。比如对于某一项具体工作完成后,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的检验来判定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而评估工作效益。因此借助统计信息来对相关工作进行计划、调节和控制,有助于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 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2.1 当前统计工作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网络化发展需求

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实现网络化,从而提高统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但当前多数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是:首先,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抽样调查的检测程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难以保证。其次是调查组织缺乏自律性,缺乏统一管理,调查结果往往与事实出入较大。最后是,统计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得力,监督渠道不畅通,统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2.2 高校统计队伍建设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

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统计队伍人员的支持。他们是具体负责的,在工作一线的员工,(下转第26页)(上接第22页)因此其整体队伍素质,和个人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到统计信息工作的开展。但现实情况是,统计队伍一直是高校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面对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对统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是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2.3 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客观地看,对于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当前各高校、学者们缺乏统一的认识。因而导致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可能存在着理念上的差异。比如有的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有的高校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忽视应用系统等诸如此类的表现。①

2.4 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不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对于我国高校的办学层次而言,存在着公立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区分,同时还存在着本科院校和职业大专类院校的区分。因此对于这些不同层次,办学背景不一的高校而言,如何实践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统一与数据的连接,操作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建立起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实现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中亟待研究的课题。

3 推动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正确认识高校统计信息化工作,逐步完善统计模式

树立正确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是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解放思想,加深认识。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统计工作进行工程化管理,应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创建提升现有统计业务模式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健全统计法规,以适应统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逐步将高校统计业务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3.2 深度开发和利用高校统计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建立校园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行政办公自动化,这些都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在保证硬件的同时,必须重视软件开发。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最终让高校统计信息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社会价值最大化。

3.3 建立一支学习、创新型高校统计人员队伍

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在积极推进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必然需要从培养一批高素质、业务水平精湛的员工入手。②因此,要积极建立起相关机制和激励措施,来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同时,还要培养统计人员在统计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统计信息化工作规律,创新统计手段,提高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与科学决策,离不开统计信息的支持。在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本文针对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 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90-91.

上一篇:谁的青春不奋斗征文下一篇:道德和法律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