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报表

2024-10-09

统计报表(通用12篇)

统计报表 篇1

根据国家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以及计财司《关于林业统计调查项目申请批准备案的统治》,相关部门完善林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目的是要满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需要。 为此,各地应当高度重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切实做好集体临泉制度改革统计工作,并注意与相关业务部门沟通核实,确保林业财务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真实与及时。

一、林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林业财务报表制度的总体目标

使得林业局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员工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得林业局党建工作变得更加科学、规范和精细,确保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以便党政同心,令林业局各项工作向着健康、 快速、科学、有序以及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完善林业财务报表制度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首先, 完善林业财务报表制度, 应当坚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原则,由林业局领导总体负责,各部门分管领导负责主要环节,并让全体员工及各级干部共同参与。 其次,完善林业财务报表制度,应当坚持全面提升的原则,正对管理薄弱环节以及突出缺陷,各部门及各单位应当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加强党建工作以及企业管理的措施, 以便提高林业局的整体管理水平。 最后,完善林业财务报表制度,应当坚持将管理创新与巩固提高有机结合的原则,重视思想上的进一步创新,落实思路、 工作以及实践上的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二、建立并完善林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

(一)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的具体内容

作为以森林资源、 林地资源以及森林防火三项重点工作, 以及民生、湿地保护与恢复两项重点工程作为目标的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冷水鱼与林蛙养殖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党建管理以及企业管理两大方面。

首先,建立并完善对重点工作的考核。 将林业局各分管领导作为林业财务统计几项重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以及检查组长, 并将各部门的负责人作为第一具体负责人。 设置专人对具体活动的相关事宜进行监督管理, 并做好相关台账记录、 统计报表以及对相关部门的考核等工作。

其次,建立并完善对核心工程的考核。 其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第一具体负责人则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担任。 并将工程进度考核表设置在各责任单位与部门处, 同时让专人对工程进展情况作现场统计并记录。 此外,为保证各项重点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还应建立并健全各项工程的内业材料管理制度。

再次,建立并完善对重点产业的考核。 主要是对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进度落实的考核, 该考核的第一负责人及检查组长为林业局分管领导,其中民生、湿地保护与恢复两项重点工程的第一具体负责人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为确保各项产业发展的稳定、快速、健康以及可持续, 责任部门需要设置产业进度完成进度表, 并设置专人对产业进展情况等相关内业建设进行记录。

最后,建立并完善对两大管理系统的考核。 主要是对各基层单位完成党建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实际情况的考核, 其中第一负责人及检查组长为分管领导,第一具体负责人为责任部门,而被考核的单位需要设置专人对该项活动的相关事宜进行负责, 建立并健全与两大管理系统的考核相关的报表以及档案等。

(三)建立并完善林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

首先,林业财务统计报表的统计范围,统计工作者作为林业财务报表制度的管理者, 其在实际工作中, 主要是为企业及微观经济组织服务, 而林业财务统计报表的统计范围通常包括国家重点林业产业的收入与资产、国家试点林业产业的收入与资产等。 其中财务指标包括林业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以及长期资产等;固定资产原价包括林业企业在建造、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方面的支出; 累计折旧指的是在报告期期末林业企业所提取的各年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 本年折旧指的是在本年内累计林业企业累计提取的折旧。

其次,林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的调查表式以及内容,将调查表式分成《国家重点林业企业跟踪监测统计年报》、《国家重点林业企业跟踪监测调查问卷》以及《国家重点林业企业跟踪监测统计半年报》。 并将统计报表分成对林业企业概况基本属性指标的反映、 对林业企业财务状况指标的反映、 对林业企业劳动工资指标的反映以及对林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业务指标的反映等四种。

最后,林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的报送渠道及主营业务指标。 国家重点林业企业所建立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报表, 在年报以及半年报时, 其报送渠道为直接将调查表向省直辖市企业调查队进行报送的方式,再由各市企业调查对负责审核以及录入,最后向省企业调查队监测处报送。 林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的主营业务指标是指农林牧业的总产值,即以现价计算的全部农林牧业产品总量,其计算方法通常为 “产品法”, 也就依照产品产量与其产品单价对凡是有产品产量均加以计算,得出每一种林业产品的产值,最后将所有的产值相加得出最终的总产值。

三、结束语

综合参考林业财务统计报表的总体内容, 对国家重点林业产业的收入与资产、国家试点林业产业的收入与资产加以统计,在深入分析林业企业在建造、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方面的支出,并将林业企业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以及本年折旧进行有效统计的情况下, 采用 “产品法”,有效得出林业财务的总体产值。

参考文献

[1]俞言琳.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布置会在乌鲁木齐召开[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0,(12):42-45

[2]宗建国,严昕.如何搞好林业统计工作[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0,(9):30-33

[3]姚昌恬.2009年全国林业计划财务暨培训工作会议总结[J].林业建设,2009,(1):13-17

统计报表 篇2

发布时间:2009-11-5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点击次数:185次 IB-M-01表(受理与承保): “受理”项:

(1)本期件数:指当月柜台受理的交现金、支票的投保单与银行转帐成功的投保单的件数之和。

(2)累计件数:指当年各月柜台受理的交现金、支票的投保单与银行转帐成功的投保单的件数的总和。

(3)本期暂保费:指当月柜台受理的现金、支票暂保费与银行转帐成功的暂保费之和。

(4)累计暂保费:指当年各月柜台受理的现金、支票暂保费与银行转帐成功的暂保费的总和。“撤消申请”项:

(5)本期件数:指当月客户提出的撤消投保申请的件数。

(6)累计件数:指当年各月客户提出的撤消投保申请的件数总和。(7)本期暂保费:指当月客户提出的撤消投保申请的退费。

(8)累计暂保费:指当年各月客户提出的撤消投保申请的退费总和。“承保”项:

(9)本期件数:指当月核保通过的保单件数。

(10)累计件数:指当年各月核保通过的保单件数。(11)本期保费:指当月核保通过的保单的保费。

(12)累计保费:指当年各月核保通过的保单的保费。“撤单”项:

(13)本期件数:指当月在犹豫期撤消的保单件数。

(14)累计件数:指当年各月在犹豫期撤消的保单件数。(15)本期保费:指当月在犹豫期撤消的保单保费。

(16)累计保费:指当年各月在犹豫期撤消的保单保费。“扣除撤单后承保”项:(17)本期件数=9-13(18)累计件数=10-14(19)本期保费=11-15(20)累计保费=12-16 注:1、19、20项作为分公司新契约首期保费收入。

2、本表中的“累计” 是每月统计一次当年各月的合计,而不是“本期”与上月“累计”的累加。

IB-M-02(业务给付):

“疾病身故”、“意外伤害身故”、“疾病残疾”、“意外残疾”项:指因疾病和意外伤害发生的身故责任给付和残疾责任给付。

“重大疾病”项:指因重大疾病发生的重大疾病责任给付。

“疾病医疗”、“意外医疗”项:指因疾病和意外伤害发生的医疗责任给付。“满期终止”项:指保险合同期满后根据保险合同发生的给付。

“生存”项:指根据保险合同被保险人生存到一定年龄时发生的给付。“保额减少”项:指因客户减少保险金额和撤消附加险所发生的给付。“分红利差返还”项:指应计数。

“退保”项:指客户根据自身的需要解除与我公司定理的保险合同,公司扣除手续费或按照现金价值反还给客户。“失效终止”项:自保险合同中止之日起两年,投保人未向公司提出退保申请,也未交纳保险费,合同自然终止时合同所载的现金价值。

公司解除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公司因某种原因,主动解除与投保定立的保险合同。

“其它”项:指因上述原因以外的保全变更所发生的给付。

注:该表中“本期”指当月,“累计” 是每月统计一次当年各月的合计,而不是“本期”上月“累计”的累加。

IB-M-03(有效契约变动):

“期初有效”项:指当月初始时所有有效保单的件数及保险金额。“本期承保”项:当月核保通过的保单件数和保险金额。“复效”项:在当月复效的保单件数及保险金额。“保险金额增加”项:指在当月增加保险金额和附加险的保单件数及保险金额。附加险件数只计增加附加险的件数。

“失效中止”项:指当月因过宽限期未交费而失效的保单件数及保险金额。

“保险事故终止”项:指在当月因发生保险事故(身故、高残、重大疾病等)而合同终止的件数及保险金额。

“满期终止”项:指在当月合同期满终止的件数及保险金额。“保险金额减少”项:指在当月减少保险金额和撤消附加险的件数及保险金额,附加险件数只计减少附加险的件数。

“撤单、退保、解除合同”项:指在当月撤单、退保和公司主动解除合“期末有效”项:指当月末时所有有效保单的件数及保险金额。

IB-M-04(首年度保费明细)“首期保费(扣除撤单)”项:

(1)一般趸交:除“定期趸交”外的一般趸交方式的承保保费(扣除撤单)。(2)定期趸交:福寿两全险保险期间为3,5,8年的趸交承保保费(扣除撤单)。

(3)“5年交、10年交、15年交、20年交、30年交”项:指交费期间分别为5、10、15、20、30年首期承保保费(扣除撤单);

注:“小博士计划保险”、“ 希望英才教育”等少儿险,按照被保险人年龄,14岁计入一般趸交,13岁计入5年交,12岁计入10年交,11岁计入15年交,6-10岁计入20年交,0-5岁计入30年交。“首年度续期”项:

指公司收入的首年度续期保费(含新契约的首年度续交保费和旧契约的首年度续期保费)

注:“小博士计划保险”、“ 希望英才教育”等少儿险,按照被保险人年龄,14、13岁计入5年交,12岁计入10年交,11岁计入15年交,6-10岁计入20年交,0-5岁计入30年交。IB-M-05(续年度保费)“第n年度”项:有效契约在第n保单年度续期保费。

IB-M-06(计提管理费及佣金): “首年度”项:

(1)“首年度可提佣金”项:根据首期保费和首年度续期保费计提的佣金。(2)“首年度分公司可提管理费”项:根据当月首期保费和首年度续期保费计提的分公司管理费。

(3)“首年度分公司可提奖金”项:根据当月的首期保费和首年度续期保费计提的分公司可提奖金。

“续年度”各项解释同“首年度”。

注:本表中“本期”指当月,”累计”为“本期”与上月“累计”的累加。IB-M-07(实发佣金): “直接佣金”项:(1)首年度保费:当月各级营销员收入的首期承保保费与当月首年度续期保费之和(即:FYP);

(2)首年度佣金:当月向各级营销员实际支付的首年度保费的直接佣金;(3)续年度保费:当月各级营销员收入的续年度保费;

(4)首年度佣金:当月向各级营销员实际支付的续年度保费的直接佣金; “津贴和奖金”项:根据“营销基本法”当月实际支付营销员的津贴和奖金。“合计”项:指直接佣金(首年度+续年度)与津贴奖金之和。注:此表根据实际佣金发放情况统计。

IB-M-08(营销人力):

“上月末人数”项:指上月末留存各级营销员人数。

“本月新增”项:指在本月新加入公司的各级营销员人数。“本月复职”项:指脱落的营销员重新回到公司的人数。

“本月晋升”项:指在本月从本级别以下级别晋升到本级的营销员人数。“本月降级”项:指在本月从本级别以上级别降级到本级的营销员人数。“本月离职”项:指在本月离职的各级营销员人数。“本月转内勤”项:指在本月转入内勤的营销员人数。“本月末人数”项:指本月末留存各级营销员人数。

“破零人数”项:指期末留存的各级营销员中首期承保保费大于零的人数。“破零率”项:破零率=破零人数/本月末人数

“脱落率:项:脱落率=本月离职/(上月末人数+本月新增+本月复职)注:“学员”项:指已进入实战的学员人数。IB-M-09(营销员保费与佣金收入)

IB-M-10(营销员留存情况)

“本期培训人数”项:指在本月入训的学员人数。

“本期留存期满0月人数”项:指在本月新进入实战、到本月末留存期尚不满1月的营销员人数。

“本期留存期满1月人数”项:指在上月进入实战、到本月末留存期已满 1 月的营销员人数。“本期留存期满2-25月以上人数”项统计参照此以上定义类推。“破零人数”项:指本月留存的人员中首期承保保费大于零的人数。“破零率”项:破零率=破零人数/本月人数

“留存率”项:留存率=本月留存期满N月人数/上月留存期满N-1月人数 IB-M-11(支公司、管理处)

用于统计各分公司的各个营销管理处的人力、承保保费、佣金收入、破零情况 期初人数、期末人数、破零人数、破零率解释与IB-M-12表各项解释;(新契约):

“当月承保”项:指在当月核保通过的新契约保单件数(只计主险)及保费。“当年承保”项:指在当年核保通过的新契约保单件数(只计主险)及保费。IB-M-05(有效契约及失效契约):

“有效契约”项:指在月末时全部有效保单的件数(只计主险)和保险金额; “失效契约”项:指在月末时全部失效保单的件数(只计主险)和保险金额; 注:孤儿单:营销员已经离职的有效保单;

正常单:营销员仍然在职的有效保单;

IB-M-06(续期收费): 新契约续交费:本年度新承保的月交件和半年交件保单在本月的续交保费(此部分保费计入新契约保费)。

首年度续期保费:上一年度承保的保单在本期续交的第一保单年度保费。二次续期保费:指有效契约在第二保单年度续交的保费。

三次续期保费:指有效契约在第三和第三以上保单年度续交的保费。“当月应收保费“项:

(1)上上月:指当月应收的上上月的应交保费,即有效保单应在上上月续交但到本期初(上月末)还未交的续期保费。

(2)上月:指当月应收的上月的应交保费,即有效保单应在上月续交但到本期初(上月末)还未交的续期保费。

(3)本月:指当月应收(上月末统计)的应在本月续交的续期保费。(4)合计=(1)+(2)+(3)“当月实收续期保费”项:

(5)上上月:指在当月实收的上上月应收保费。(6)上月:指在当月实收的上月应收保费。(7)当月:指在当月实收的当月应收保费。

(8)复效及保全:指在本月收实收的复效补交保费和保全收费。(9)合计=(5)+(6)+(7)+(8)“当月累计达成率”项:(10)上上月:即上上月应收保费当月达成率=上上月应收续期保费在上上月、上月和当月的实收总额/上上月的本月应收续期保费。注:该达成率为KPI考核用的达成率指标。

(11)上月:即上月应收保费当月达成率=上月应收续期保费在上月和本月实收总额/上月的本月应收续期保费。(12)当月:即当月应收保费当月达成率=当月应收保费在当月的实收额/当月应收续期保费。“年累计”项:

(13)应收保费:指年初统计的有效保单在当年应收的续期保费(不含新契约续交保费)。

(14)实收保费:指当年实收的续期保费(含复效及保全收费)。(15)达成率=(14)/(13)

IB-M-07(续期收费-续表)

“应收”项:上月末的有效契约应在本月交纳的续期件数和保费(1)转帐件:应通过银行划转的续期件数/保费;

(2)人工件:未授权公司通过银行转帐的应收续期件数/保费;

“实收”项:当月实收的续期件数(不含复效、保全件数)和续期保费(含复效、保全保费)

(1)转帐件:通过银行划转的实收续期件数/保费(含转帐未成功上门收取的续期件数/保费);

(2)人工件:未授权公司通过银行转帐的实收续期件数/保费;(3)转帐成功率=当月实收转帐件数/当月应收转帐件数;(4)综合达成率=(当月保费达成率+当月件数达成率)/2;(5)当月保费达成率=当月实收保费/当月应收保费;(6)当月件数达成率=当月实收件数/当月应收件数; “当年实收累计”项:

解读物流统计报表关键指标 篇3

2010年物流统计报表主要分为三种表式:《物流企业经营情况》(109-1表)、《工业企业物流情况》(109-2表)、《商业企业物流情况》(109-3表)。笔者就以2010年《物流企业经营情况》(109-1表)为例,简单介绍如何填报物流报表,希望可以为大家填报物流报表带来收获。

什么样的单位需填报《物流企业经营情况》

《物流企业经营情况》(109-1表)的统计范围是从事专业物流活动的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专业物流活动”一词明确了法人单位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具体包括的行业小类如下:

1. 服务业:包装服务(7492)

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个小类(见下表)。

简单地说,如果您单位是法人单位,且从事业务活动涉及以上行业,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那么您单位就需要填报《物流企业经营情况》(109-1表)。

指标填报中应注意什么

在填报《物流企业经营情况》(109-1表)时,应对指标理解透彻,真正领会指标含义,才能避免填报错误。

物流设施部分

区别“自有”与“租用”。“自有仓库面积”和“自有货场面积”两个指标中“自有”不仅包括企业拥有的,而且包括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租用仓库面积”和“租用货场面积”中“租用”是指本企业租用外单位的或本企业租用本企业以外的。

区分车辆种类。“货运车辆数”指标首先要明确的是该指标包括本企业拥有的和租入、借入、代管的普通载货汽车和专业载货汽车。不包括客运及其他与货物运输无关的车辆,如单位车辆涉及客改货的,只填取得许可证的车辆。其次,区分车辆种类。普通货车与专业货车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特殊构造和专门用途。例如普通货车:厢式货运汽车、半挂车、板式货运汽车;专业货车:冷藏车、活畜运输车、散装水泥车。

区分“内外”铁路线。“铁路专用线条数”指标在填报时要注意,首先要求线路条数是企业拥有的,其次是要求和铁路大动脉相连的。如果是企业内部车间与仓库间自铺的铁路是不应算的。

区分计算机与计算机管理系统。“物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套数”指标不是指企业拥有的计算机台数。这里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对物流过程进行全面动态监控与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运营情况部分

区分“三量”。“三量”指的是货运量、周转量和吞吐量。一般的物流企业在填报这三个指标时会有一些疑问,以下逐一讲解。

货运量: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到目的地并卸完的货物总重量,货运量的单位是“吨”。请注意不要把货运量与配送量相混淆:货运量是针对货物运输活动而言,货物运输主要是指长距离、单点对单点的货物输送活动;配送量是针对货物配送而言,货物配送主要是指短距离、单点对多点、主要针对末端客户的货物输送活动。

周转量:企业按照运送货物的计费重量与其相应运输距离计算而来的,周转量单位是吨公里。计算公式:周转量=∑(每批货物重量×该批货物的运送距离)或周转量=货运量×报告期运输货物的平均运距。和货运量相对应,周转量同样主要是针对货物运输活动。

吞吐量:一般是从事仓储企业和有仓储业务的企业填报,吞吐量单位是吨。计算公式=入库货物重量+出库货物重量。

经济指标部分

区别“收入”与“成本”。《物流企业经营情况表》(109-1表)中“物流业务收入”和“物流业务成本”两个指标与企业在填报《服务业财务状况》(F103-1表)、《运输邮电业财务状况》(D103表)中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两个指标是存在区别与联系的。下面以“物流业务成本”和“营业成本”两指标为例说明。

区别:《物流企业经营情况表》(109-1表)中“物流业务成本”指标应根据企业财务账明细科目分析填报。物流业务成本不仅包括财务账“成本科目”的内容,还包括“费用科目”的内容。主要包含内容:①物流人员工资、福利等;②物流设施、设备本年折旧;③物流设施、设备检修、保养费用;④与物流有关的燃油、动力和材料消耗。

《服务业财务状况》(F103-1表)中“营业成本”指标应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报。

联系: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营业成本”是“物流业务成本”的一部分,也可以说“物流业务成本”不仅包括财务账“成本科目”内容,还包括“费用科目”内容。

物流统计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经时间短,物流统计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个别指标在填报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希望通过以上分析,对您正确填报物流指标有所帮助,统计报表数据质量更上一层楼。

链接

北京物流统计

为适应物流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掌握物流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及时监测分析物流业的运行情况,为制定物流业发展政策和加强政府引导提供可靠依据,北京市于2006年底建立了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报表制度。自2009年起,北京的物流统计制度在原有《物流企业经营情况》、《工业企业物流情况》和《商业企业物流情况》三张年报表基础上增加了《重点工业企业物流费用情况》和《重点商业企业物流费用情况》两张年报表。

统计报表 篇4

关键词:会计报表,统计报表,比较,联系

一、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内容形式对比

我们可以先从表面上分析, 会计报表呈现封闭式;对于统计报表来说也是封闭式的, 但它是封闭上下, 而左右却是开放的。再就是我们可以从它们的计算单位上分析, 财务的报表就是以货币单位通常用元来计算;而统计的报表则不全是以货币单位来计算, 即便是用货币单位通常也是以千元来计算, 而统计报表往往利用被统计的对象的单位来进行计算。另外, 我们可以从制作时间方面来分析, 财务的报表分为两种, 即年度报表与中期报表, 同时, 中期报表又被分为三种情况, 即以半年为期的报表、以一个季度为期的报表和以一个月为期限的报表。一般以一年为期限的报表要全面反映这一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情况, 当然, 中期报表也必须是全面的, 即便是时间短。而统计报表一般分为两种, 即一定时期的报表和一年的报表, 一定时期的报表包括三种形式, 此三种形式就是指以一个月为单位的报表、以一个季度为单位的报表和以半年为单位的报表, 它的特性就是, 它的指标比较少, 范围也不是太大, 细分要求不是太高, 但是要迅速及时;但以一年为单位的报表, 它的任务比较重, 指标多, 范围广, 内容多, 要求比较细、要精;最后就是它们要求的精确度不同, 会计报表精确度要求非常高, 不允许有误差, 而统计报表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有一定的误差, 精确度不是很高。

二、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的受体对比

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是每个单位都必须做的任务, 他们有着相同的作用, 那就是他们都为单位的决策者提供判断的依据, 它们的作用就是为上级领导单位和另外的一些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但是,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因为不一样的数据对于不同的决策者来说, 它们的作用和价值不一样。

财会报表可以分为单位内部的报表和单位外部的报表, 这种分类是依据使用人的职能划分的。一般来说, 需要我们报表的人主要是单位领导和单位外部需要我们报表的人员, 那么, 对于本单位外的使用者来说, 主要包括:上级领导以及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单位或个人。而对于统计报表来说, 也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 当然, 对外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报表。通过考察, 我们看到就统计内部报表来说一般分成两种, 即, 第一种就是企业决策层所需要的报表;第二种就是为上级主管单位制作的表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统计表格的受众就是本单位决策层和上级领导部门。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报表制度

以上所讲述的这两种报表是单位运行情况的晴雨表, 在单位的日常运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种各样的受众可以得到不同的需求。简而言之, 它们的作用就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所以, 该篇文章就是在受众者的立场上进行论述的, 下面我就这两种报表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第一, 当今的财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广泛、深刻、体系化、不间断性的对单位的运营情况及单位的盈亏情况做出了反应, 但是, 它并没有反映出单位的所有情况, 在我们单位领导进行管理时, 一般要把统计报表拿来一起看才行。比如, 领导需要把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更新, 则就必须调阅统计报表, 同时还存在这些信息有的可以直接看到, 有的还要临时汇总, 所以, 我们根据实践建议将分析完的统计报表, 尤其是对我们单位领导层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加到财务报表中, 当然是附注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那我们的财务报表就会更加详细、全面的体现出单位运营情况了, 更有利于领导的决策, 对管理者来说具有更大的价值。同时, 以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很容易地读取企业定期公布的会计报表, 而很难得到统计报表。因此, 增加部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重要相关的统计信息到会计报表中,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也意义重大。

第二, 大型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往往涉及大量的关联与交易, 以达到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目的。关联方交易通常包括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 (贷款或股权投资) ;租凭;代理;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以及关键管理人员、薪酬等。这些交易价格的公用性难以控制。对于企业集团来讲, 这些交易属于集团公司内部交易, 对外披漏相关信息时应当剔出关联方交易的因素。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会计报表作了明确规定, 偏离集团公司合并会计报表时通过抵消分录抵减掉内部交易。因此建议统计报表的编制原则, 识别出属于内部交易的经济活动, 将其影响剔除。简单加总得到的统计数据不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有些数据由于内部交易被虚增了, 对于大型的企业集团来讲, 虚增的数额巨大, 这样无法满足国家统计的需要。

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在报表体系、信息纰漏和保证真实性的法律责任规定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这些差异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提出完善会计报表体系与统计报表体系的管理建议, 使会计、统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牛芳.关于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异同浅析[J].青春岁月, 2012 (20)

[2]贾丹阳.浅谈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异同[J].会计之友, 2012 (13)

统计报表 篇5

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1.非公司制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指除公司制以外的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包含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合伙制企业等(以下各表同)。在填列G1表非公司制法人机构数量时,将一个合伙制企业视同为一个非公司制法人单位进行统计。

2.本市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是指年末本市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含视同为非公司制法人的合伙制企业)和分支机构的汇总数量。其中,已开展再担保业务的是指经监管部门批准可开展再担保业务的年末本市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含视同为非公司制法人的合伙制企业)的数量;在县(市)登记机关登记的是指在县(市)工商管理部门或民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年末本市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含视同为非公司制法人的合伙制企业)的数量。

3.国有控股的法人机构数量,是指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全资和控股(含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年末本市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含视同为非公司制法人的合伙制企业)的数量。

4.分支机构数量,是指在我省注册的融资性担保分支机构的数量,含我省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在我省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外省(区、市)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在我省设立的分支机构的数量,但不含我省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在我省外设立的分支机构的数量。其中,跨省(区、市)在我省设立的,是指外省(区、市)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在我省设立的分支机构汇总数量。

5.本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从业人数,是指年末本市所有融资性担保机构全部在职员工(含正式员工、合同员工和一年期以上临时人员,不含短期临时人员)人数。其中,按学历划分的研究生,是指年末本市融资性担保机构已取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同等学位的从业人数。

6.货币资金,统计口径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7.存出保证金,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协议约定,存入指定账户,在担保责任解除之前不得动用的专项资金,包括存出担保保证金和存出分担保保证金。

8.债权投资,是指各类债权性质投资的可收回金额,包含对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工具等的各种期限的投资,不含委托贷款。计算时应根据各类债权投资的分类,分别计算。对于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填列;对于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填列。

9.其他投资,是指除上述债权投资以外的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基金投资、信托产品投资等,以及委托贷款。计算时应根据其分类,分别计算。对于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填列;对于委托贷款,按摊余成本填列。

10.固定资产,是指固定资产原价减累计折旧,再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所得出的数额。

11.抵债资产,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代偿后收回的抵债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计算时根据抵债资产期末余额减去跌价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12.应收账款,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应收的各种款项的净额。计算时根据统计对象的资产负债表“应收款项”项目汇总填列。其中,期限在2年以上(含)的应收代偿款,根据“应收代偿款”科目中应收期限在2年以上(含)的期末余额,减去对应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后的金额填列;其他应收款,根据“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对应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后的金额填列。

13.借款,统计口径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14.应付款项,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期末应付未付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各种款项,应根据应付分担保账款、预收担保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项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15.存入保证金,统计口径包括存入担保保证金和存入分担保保证金。16.预计负债,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根据或有事项等相关准则确认的各项预计负债,统计口径包括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重组义务、亏损性合同以及固定资产弃置义务等产生的预计负债。

17.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责任未解除时,为承担未到期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统计口径包括融资性担保机构提取的原担保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及提取的再担保合同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8.担保赔偿准备金,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按有关规定提取的担保赔偿准备金。统计口径包括融资性担保机构提取的原担保合同担保赔偿准备金以及提取的再担保合同担保赔偿准备金。

19.净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合计。其中,实收资本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接受投资者投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实收资本,统计口径不含融资性担保机构收到投资者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一般风险准备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20.担保业务收入,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关担保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担保费收入、手续费收入、评审费收入、追偿收入等。其中,融资性担保费收入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承担融资性担保风险而按委托融资性担保合同、融资性分担保合同规定向被担保人收取的款项,包括融资性担保费和融资性分担保费收入。

21.担保业务成本,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担保赔偿支出、分担保费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其中,融资性担保赔偿支出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融资性担保代偿后净损失的支出;融资性分担保费支出,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分出融资性分担保业务向分担保单位支付的分担保费;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所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22.利息净收入,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取得的利息净收入。本指标应根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果利息净支出,前加“-”号填列。23.其他业务利润,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除担保业务以外取得的收入,减去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等的支出后的余额。本指标应根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4.业务及管理费,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业务经营及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本指标应根据业务及管理费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5.投资收益,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本指标应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投资损失,前加“-”号填列。26.营业外净收入,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的与其担保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的净额。本指标应根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营业外净亏损,前加“-”号填列。

27.资产减值损失,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的应计入损益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本指标应根据资产减值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资产价值回升而转回的金额,前加“-”号填列。

28.所得税,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按规定从本期损益中减去的所得税。本指标应根据所得税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9.净利润,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净亏损,前加“-”号填列。

30.融资性担保业务,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业务。G4表主栏融资性担保业务项目统计口径包含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及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但不包含债券担保和再担保业务部分。其中,票据承兑担保是指客户开出商业票据时,融资性担保机构就客户按期偿债能力向债权人提供的担保;信用证担保是指客户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时,融资性担保机构就客户依约偿债能力向银行提供的担保;贸易融资担保是指贸易商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与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时,如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打包放款、保理融资等,融资性担保机构就贸易商依约偿债能力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是指客户以特定项目的预期收益及资产、权益的处置作为还款来源而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时,融资性担保机构就客户依约偿债能力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担保。G4表中其他融资性担保项是指除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信用证担保以外的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及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31.担保金额,年初数、年末数,分别指年初担保余额、年末在保余额;本增加一栏填列本按逐笔业务统计累计增加的担保金额;本减少/解除一栏填列本按逐笔业务统计累计解除的担保金额。

32.代偿金额,年初数及年末数,分别指年初及年末的余数;在本年增加一栏中填列本年累计新增数量,在本年减少一栏中填列已代偿但本年累计追偿收回的数量。

33.损失金额,年初数及年末数,分别指年初及年末的余数;在本年增加一栏中填列本年累计损失(损失是指有诉讼判决书或仲裁书和强制执行书,或者其他足以证明损失已形成的证据,证明代偿已无法收回)新增数量,在本年减少一栏中填列原已确认为损失但本年累计追偿收回的数量。

34.非融资性担保业务,是指除前述融资性担保业务和债券担保、再担保以外的其他担保业务。非融资担保业务项目统计口径包含诉讼保全担保、履约担保及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非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包含对非融资担保业务的再担保业务。

35.流动性资产,统计口径包括:现金,三个月内到期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月内到期的各项应收款,三个月内到期的债权投资,在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证券投资,三个月内到期的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其他三个月内到期的可变现资产(扣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36.流动性负债,统计口径包括:三个月内到期的借款,三个月内到期的各项应付款,三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债券,三个月内到期的存入保证金,三个月内到期的预提费用,其他三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37.流动性比率,其计算公式: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38.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其计算公式: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净资产×100。本项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在是指融资性担保业务年末在保余额,即融资性担保金额小计的年末数(G4表_[1.1D])、债券发行担保金额的年末数(G4表_[3.1D])等项之和。

39.担保代偿率,其计算公式:担保代偿率=本累计担保代偿额/本累计解除的担保额×100。

40.融资性担保代偿率,其计算公式:融资性担保代偿率=本累计融资性担保代偿额/本累计解除的融资性担保额×100。

41.代偿回收率,其计算公式:代偿回收率=本累计代偿回收额/(年初担保代偿余额+本累计担保代偿额)×100。其中本累计代偿回收额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以现金或其他抵债资产的方式在本里累计收回的担保代偿额。

42.融资性担保代偿回收率,其计算公式:融资性担保代偿回收率=本累计融资性担保代偿回收额/(年初融资性担保代偿余额+本累计融资性担保代偿额)×100。其中本累计融资性担保代偿回收额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以现金或其他抵债资产的方式在本里累计收回的融资性担保代偿额。43.担保损失率,其计算公式:担保损失率=本累计担保损失额/本累计解除的担保额×100。其中本累计担保损失额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本有确凿证据(指有诉讼判决书或仲裁书和强制执行书证明,以及其他足以证明损失已形成的证据)表明已无法收回的担保代偿的损失净额(即本累计增加的担保损失金额减去本累计减少的担保损失金额)。

44.融资性担保损失率,其计算公式:融资性担保损失率=本累计融资性担保损失额/本累计解除的融资性担保额×100。其中本累计融资性担保损失额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有确凿证据(指有诉讼判决书或仲裁书和强制执行书证明,以及其他足以证明损失已形成的证据)表明已无法收回的本融资性担保代偿的损失净额(即本累计增加的融资性担保损失金额减去本累计减少的融资性担保损失金额)。

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修订内容 篇6

年报

1.增加《影视动画业务活动情况》(F102-9表、F602-9表)和《网络游戏业务活动情况》(F102-10表、F602-10表)4张表。

2.《会展举办或服务单位活动情况》(F102-8表、F602-8表)取消“在境内举办或服务国际会议个数”、“服务外省市在京举办的会议个数”、“服务外国及港澳台在京举办的会议个数”、“在外省市举办或服务的会议个数”、“在外国及港澳台举办或服务的会议个数”、“在境内举办或服务国际展览个数”、“服务外省市在京举办的展览个数”、“服务外国及港澳台在京举办的展览个数”、“在外省市举办或服务的展览个数”、“在外国及港澳台举办或服务的展览个数”10个指标;增加“国际会议个数”、“国际展览个数”2个指标;将“举办或服务展览累计面积(含室外展览面积)”调整为“在京举办或服务展览累计面积(含室外展览面积)”。

3.《服务业财务状况(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单位填报)》(F103-1表)取消“长期投资合计”、“长期债权投资”、“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3个指标;增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应付账款”、“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7个指标;将“短期投资”调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负债合计”调整为“非流动负债合计”,“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调整为“住房公积金”。

4.《服务业财务状况(执行行政事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单位填报)》(F103-2表)将“取暖费(降温费)”调整为“取暖费”。

5.《信息化情况主要指标》(F606表)更名为《信息化情况》;增加“拥有电子商务交易网站数”,网站1“名称”、“网址”、“电子商务交易金额”,网站2“名称”、“网址”和“电子商务交易金额”7个指标。

定报

1.《重点旅行社外联和接待情况》(F202-5表)取消“上年同期”数。

2.《服务业财务状况(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单位填报)》(F203-1表)取消“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指标;增加“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个指标;将“短期投资”调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调整为“住房公积金”。

3.《服务业财务状况(执行事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单位填报)》(F203-2表)增加“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标;将“取暖费(降温费)”调整为“取暖费”。

统计报表数据取整算法 篇7

统计数据是由下级向上级逐层上报。由于数据统计的范围不同,对数据的精度要求也不同。下级部门的数据精度高,上级部门的数据精度低。上级部门常常需要对下级部门的数据进行汇总取整。由于统计报表的横向和纵向是有关系的,取整常常会打破报表的平衡关系。

例如在一个统计报表中有数据关系:A0=A1+A2+A3+A4+A5。

如果A1、A2、A3、A4、A5每个数的小数部分均小于0.5且每个数的小数部分的和大于等于0.5,那么按照常规的四舍五入法取整后,取整后的A0将大于取整后的A1、A2、A3、A4、A5之和。

如果A1、A2、A3、A4、A5每个数的小数部分均大于等于0.5且每个数的小数部分的和小于4.5,那么按照常规的四舍五入法取整后,取整后的A0将小于取整后的A1、A2、A3、A4、A5之和。

通常情况下,如果A1、A2、A3、A4、A5每个数的小数部分的和取整与A1、A2、A3、A4、A5中小数部分大于等于0.5的数的个数不同,那么按照常规的四舍五入法取整后,取整后的A0将不等于取整后的A1、A2、A3、A4、A5之和。

通过例子可以看出,按照常规的四舍五入法对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取整,很容易打破报表的平衡关系,有必要研究统计报表数据取整的计算机算法。

2 统计报表数据取整的基本算法

假设在一个统计报表中有数据关系:A0=A1+A2+……+An-1+An,要实现取整后仍保持数据的平衡关系,其算法如图1所示。

基本算法流程图中函数ROUND表示按四舍五入取整;函数INT表示取数的整数部分;函数FRAC表示取数的小数部分;数组A存储原数据;数组AI存储取整后的数据;数组AF存储原数据的小数部分;数组AO存储数组AF的下标,便于数组AF排序后仍能指示对应的数组AI的下标。算法的思路是:将A[0]按四舍五入法取整存入AI[0],将A[1]……A[N]取整数部分存入AI[1]……AI[N],计算AI[0]与AI[1]……AI[N]之和的差D,最后将AI[1]……AI[N]对应的前D个小数部分最大的加1。

3 一维关系统计报表数据取整

假设有一个一维关系统计报表如表1所示,对这个报表可以按下列步骤实现取整并保持数据的平衡关系:

(1)对A0=A1+A6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2)对A1=A2+A3+A4+A5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3)对A6=A7+A8+A9+A10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4 二维关系统计报表数据取整

假设有一个二维关系统计报表如表2所示,对这个报表,可以按下列步骤实现取整并保持数据的平衡关系:

(1)对A0,0=A1,0+A4,0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2)对A1,0=A2,0+A3,0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3)对A4,0=A5,0+A6,0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4)对第二、三、五、六行(单独的数据行,不由其他数据行求和而来)的Ai,0=Ai,1+Ai,6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5)对第二、三、五、六行的Ai,1=Ai,2+Ai,3+Ai,4+Ai,5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6)对第二、三、五、六行的Ai,6=Ai,7+Ai,8+Ai,9+Ai,10关系按照基本算法进行取整。

(7)根据关系A4,j=A5,j+A6,j;A1,j=A2,j+A3,j;A0,j=A1,j+A4,j从求和关系的低层向高层计算第1到10列的A4,j、A1,j、A0,j。

5 逐月累加的统计报表数据取整

有的统计报表是逐月数据累加,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取整,取整后的累加数就会与未取整的累加数产生误差,为了避免这样的误差,需要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取整。

(1)第一个月按照一维关系统计报表数据取整方法或二维关系统计报表数据取整方法进行取整。

(2)每个月将未取整的数据与取整后的数据的差值存入一张表。

(3)以后各月将本月数据与上月的差值加在一起形成一张新表,再按照一维关系统计报表数据取整方法或二维关系统计报表数据取整方法进行取整。

6 结语

提出了统计报表数据取整的基本算法,并结合不同条件阐述如何应用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统计报表取整后数据不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何玉洁.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求是科技.Delphi7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医院统计报表管理系统的应用 篇8

1 医院统计报表管理系统建立及应用

1.1 统计报表管理系统的流程

搭建在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办工平台之上的医院统计报表管理系统,是由门诊挂号量、急诊挂号量、预约挂号量、惠民挂号量、医保挂号量(职工保健、公费医疗、门规等挂号量)以及病房工作量动态日报表六部分基础报表组成。该系统充分灵活地运用了办公平台中的角色、权限管理和工作流技术,结合医院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始终将管理这条主线贯穿于系统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各个环节,设计出了优化的医院统计报表管理系统,其流程如图所示。

1.2 统计报表管理系统的功能

医院统计报表管理系统,根据角色和权限可划分为下列八部分:

门诊挂号管理,主要用于门诊挂号室每天门诊挂号量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和汇总统计。系统自动提取汇总急诊挂号量、预约挂号量、惠民挂号量及医保挂号量,录入门诊每天总挂号量报表中。

急诊挂号管理,由急诊挂号人员每天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和汇总统计急诊各科挂号量,系统产生急诊科报表并自动将其汇总到门诊挂号量报表中。

医保挂号管理,用于医保挂号室人员每天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和汇总统计当日门诊各科医保挂号量、职工保健挂号量、离退休挂号量、公费医疗挂号量及门规挂号量情况,系统产生门诊医保报表并自动将其汇总到门诊挂号量报表中。

惠民和预约挂号管理,用于门诊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天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和汇总统计当日门诊各科惠民和预约挂号量,系统产生门诊惠民和预约报表,并自动将其汇总到门诊挂号量报表中。

门诊挂号监控管理,用于门诊部和门诊挂号室管理人员对每天全院各种挂号量汇总审核,由系统生成报表上报统计室。

病房工作动态日报表,用于全院各个病房的大夜班护理人员录入、修改、查询和删除当天病房工作量动态日报表,早晨交接班后,当班护士核对补录昨天病房病人的入院、出院、转入、转出情况,确认后将报表发送到统计室。

统计室人员每天上班接收并审核门诊挂号量报表和病房工作量动态日报表,同时监控全院报表的数据质量。

医院各级领导在办公平台上可以随时查询全院及各科的门诊挂号量情况,病房病人入、出、转入和转出情况,随时了解和掌握全院医疗工作量状况。

1.3 统计报表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

该系统在本省立医院已经运行了一年3个月,系统稳定,使用情况良好,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它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医院二十多年来手工制作上报和统计报表的工作方式,打破了医院报表的基础数据只能依赖HIS的模式。目前医院的统计报表、用于医院运营管理和经济核算的基础数据,已全部实现由网络实时上报、汇总统计。医院统计报表管理系统的应用,也为今后医院建立现代统计管理模式打下了基础。

2 医院统计报表管理系统建设引发的思考

2.1 改变医院统计报表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医院统计室是医院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谋部门,而统计报表数据则是医院运营和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提升医院现代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一直沿用着靠简单的行政命令索取需要的数据以及疲于应付的手工统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医院运营与管理的发展要求。为此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手段,优化统计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整合集成业务系统,建立适合信息化条件下的医院统计工作管理模式,使医院各种分散的信息按管理要求自动采集、归纳、分类整理和汇总统计,从而为医院管理所用。

实践证明,建立医院统计工作管理模式是一项贯穿于医院整体运营、管理、机构调整及改革发展全过程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作。它不仅要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要涉及医院制度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深层次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迫在眉睫。

2.2 必须统一定义和制定医院所有信息标准和规范

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支撑点和命脉。纵观我国二十多年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医院信息化建设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这好比盖楼不打地基,其结果可想而知。尽管卫生部主管部门早在两年前就已组织各方专家开始了信息标准化研究,且结果喜人,但时至今日由于忽视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而使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蒙受重大损失的案例仍然屡见不鲜,发人深省。

众所周知,医院统计报表数据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数据,主要来源于病历首页。但目前国内医院HIS还停留在“病房对病人的记帐系统”阶段,不能产生完整的病历首页。虽然现在已有部分医院为完善HIS而补上了电子病例,但结果不能令人满意。问题的关键是在医院信息系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标准和规范化问题,这也是制约电子病历在医院推广应用的一个结症所在。追根溯源,要使医院统计报表数据能为医院管理决策服务,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就必须下决心解决并落实HIS遗留问题─定义和制定业务信息标准和规范。

2.3 定位统计工作在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和管理决策中的位置

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和管理决策离不开统计数据的宏观指导,医院信息化作为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辅助工具,应该紧紧围绕医院管理的需求而建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勿庸置疑管理必须指挥信息化。医院统计是医院信息管理的主体,是医院科学管理的中心环节,不仅具有采集加工和信息反馈的职能,更具有监督、评价预测和决策咨询的职能[3]。如果医院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不能为医院统计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各种业务系统中大量的数据不能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使医院统计工作依然陷入靠大量的人员到不同的部门收集索取数据,那么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无从谈起。

为了强化统计工作对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必须确定以下六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一是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和管理决策与医院统计工作之间的关系;二是医院统计工作与医院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三是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管理决策与医院信息化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一辆承载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进列车,它清晰定位并确定了统计工作在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和管理决策中的位置和重要作用。这就是医院信息化是车轮,医院统计管理工作是方向盘,医院管理决策是驾驶员,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是列车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冬生,等.信息时代医院统计工作的困惑和对策.中国医院统计,2004,11(2):129-130

企业统计报表的可信性检验 篇9

企业统计表如工时报表, 物资、能源消耗报表等, 这些报表的主要用途除上报国家、省、市统计机关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外;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是供企业各级决策部门编制下阶段计划时作为主要依据之一。对于单件、小批类生产的企业, 情况更是如此;其技术指标变动频繁, 而工时、材料定额的修改周期远满足不了计划周期的需要, 故每生产一个新产品, 只有参考近期相似完工产品的资料编制计划, 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和避免延期交货。遗憾的是, 笔者在企业的生产实践和调查中发现, 这些厂家在利用过去的统计报表平衡任务之间的矛盾, 并预测执行计划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时, 常有很大的疑虑, 从而影响计划的制定。显然, 如实反映实际生产过程的工时报表, 对以后编制计划, 修订定额, 都有重大意义;而“水份”过多的工时报表, 只能起反作用。可见, 原始统计报表可信与否, 是科学编制计划, 加强计划对生产的指导作用, 落实责任制指标的关键;也是生产第一线深化改革, 向管理要效益的关键。

二、相对误差的建立

下面仅以单件、小批类企业工时报表 (简称工时报表) 为例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工时报表的数值往往有某些出入。如果工时报表内数值有过大的误差, 利用它就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因此, 有必要找出一种分析方法, 确认哪些工时报表是可用的, 哪些是不可用的。对于误差很明显的工时报表, 据经验可以否定其使用价值。但对于误差不明显的, 则不能根据经验得出结论, 需进行定量分析。

通常, 基层统计员统计工作时, 不论何时何地, 其统计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不变的。就是说, 在正常情况下, 其出现误差的情况应该是随机的, 其统计值始终是围绕实际值或多或少的变值。换言之, 如果我们建立:

则相对误差应符合正态分布。μ为相对误差平均值, σ为相对误差的标准差。对于正态分布的Y而言μ=1。

进行了上述处理后, 可通过对一个变量数据变化的分析来衡量报表中各种不同变量的大量数值在总体上的可信程度。那么, 当对工时报表的数值抽样进行假设检验后, 就可判定工时报表的可信性及决定对编制计划是否可用。

三、原理

统计表中数据的误差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系统误差, 表现为相对误差Y有规律的大于或小于1;另一类为随机误差, 用相对误差标准差表示, 记为σ。某一统计表, 如果数据存在某种系统因素而导致误差, 则数据总体的相对误差均值必然大于1或小于1。经抽样计算样本相对误差均值, 根据数理统计中假设检验原理, 可以对总体的相对误差均值是否为1进行判断, 如果通过检验, 认为没有系统误差。对于一个企业, 应有一个稳定的统计系统, 视其基础工作水平高低, 对于某一个变量的统计数值, 认可某一水平的总体相对误差标准差σ0。如果某一报表数据的相对误差标准差, 小于σ0, 则该报表数据的随机误差不大。如果报表数据的相对误差在均值和标准差两方面都通过检验, 则认为该表可信。

四、计算举例

例:已知某工厂以往生产进度统计报表中, 由于统计原则与方法相同, 其数值的相对误差y服从正态分布。其中:相对误差均值μ=1;相对误差标准差σ=0.0 4。

今收到一批新表, 从统计系统目前运行状态来看, 其相对误差偏差不会有多大变化。现抽出10个样品。分别与该批报表形成过程中计调员实际监测到的数据中有关对应数值相对照, 经初步计算, 如下表所示。

问题1:新报表的相对误差均值μ与1有无显著性差异?

问题2:新报表的相对误差标准差σ与认可的数据0.0 4有无显著性差异?

求解:

1. 检验均值

提出假设

H0:μ=1 H1:μ≠1

如果要求95%的可靠性, 取α=0.05, 查t分布表, 得tα/2 (10-1) =t0.05/2 (9) =2.262。由样本数据计算相对误差的样本均值和相对误差的样本标准差s如下:

其中:

检验统计量为:

由于t=0.207<2.262, 因而接受原假设, 即认为新报表的相对误差均值与1无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认为新报表的数据无系统误差。

2. 检验标准差

如果样本标准差s小于σ0, 则认为通过检验。例如本例的s小于0.04, 即可认为σ不大于0.04;如果s明显大于σ0, 则认为σ大于σ0, 这两种情况都不必再进行如下检验了。只有当s略大于σ0时, 才有必要进行下述检验。

提出假设:

H0:σ=0.04 H1:σ≠0.04

应用X 2统计量

如果取显著性水平α=0.0 5, 可查表得到两个邻界值:

且n=10, 然后查表, 得到:

X20.025 (9) =19.023和X20.975 (9) =2.7

显然:2.7

所以无理由拒绝H0, 则应接受H0。

3. 判断

因为μ与1和σ与0.04均无显著性差异, 故该报表可信。

当某次检验结果证明报表存在显著性差异时, 若能肯定计调员监测数据绝对可靠的话, 则应当让统计系统返工, 或判断该次统计报表作废, 这样合格的报表就可以作为计划的科学依据了。

五、结论

本文针对企业统计表中的数据, 提出相对误差的概念, 通过对相对误差均值和标准差的假设检验, 判断统计表的可信程度。并说明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摘要:原始数据是企业各决策部门编制计划的主要依据, 数据是否准确, 是否可信成为关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企业统计表数据的可信性。

关键词:可信性,统计,相对误差

参考文献

统计报表 篇10

一、高等教育经费统计报表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 高等教育经费统计应该包括高等学校基本情况表, 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以及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一) 高等学校基本情况表

高等学校基本情况表, 分两部分。一是学生、教职工人数情况表, 这部分数据来源, 可根据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基本数字表、机构人员情况表及学生学员统计表中的数据, 按照要求来填报;二是反映学校各项事业成果和其他相关资料, 如年末校舍面积、年末固定资产总值、本年新建和改扩建校舍情况、本年购置专用设备值、本年购置图书数量及金额等, 这部分数据来源可根据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资产情况表中有关数据并按照要求来填报。

(二) 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

1. 教育事业经费拨款:

按照报表要求, 应填报高等学校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取得的教育事业费, 即列入当年《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科目》第205类“教育支出”科目中教育经费拨款数, 且不含205类第09款“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这部分数据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中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数填列。

2. 科研拨款:

按照报表要求, 应填报高等学校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取得的《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科目》第206类“科学技术”科目的科学研究经费数, 这部分数据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中科研拨款数填列。

3. 其他拨款:

填报除教育事业拨款以外的其他属于财政预算内的经费拨款, 如医疗保障经费、住房改革经费等, 这部分数据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中其他拨款数填列。

4. 教育费附加:

填报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向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教育费附加。该指标应填报统计年度内学校实际收到的经费数, 这部分数据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收入支出决算表中教育费附加数填列。

5. 地方教育费附加:

填报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教育法》有关规定, 在征收教育附加以外, 开征的用于教育的税费。该指标应填报统计年度内学校实际收到的经费数, 这部分数据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收入决算表中地方教育费附加数填列。

6. 事业收入:

填报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并经财政专户回拨的预算外资金和学校取得的科研收入, 这部分数据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收入决算表中事业收入数填列。

7. 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

收入及基本建设拨款等, 这部分数据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收入决算表中经营收入数、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数、上级补助收入数、其他收入及基本建设拨款等数据填列。

(三) 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反映高等学校教育事业活动发生的各类支出的详细情况。

1. 事业性支出部分:

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四部分组成。

(1) “工资福利支出”, 反映高等学校开支的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 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这部分数据的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工资福利支出”数据与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工资福利支出”数据之和填列的。

(2)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反映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这部分数据的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的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中“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数据与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的数据之和填列的。

(3) “商品和服务支出”, 反映高校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不包括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 这部分数据的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数据与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数据之和填列的。

(4) “其他资本性支出”, 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 这部分数据的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其他资本性支出”数据与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其他资本性支出”数据之和填列的。

2. 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总支出部分, 反映各级发展与

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用于学校购置固定资产、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以及与之配套完成上述项目的资金支出。这部分数据的来源, 可根据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基本建设支出数填列的。

另外, 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基本建设支出, 只反映学校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取得的教育事业费, 这部分数据的来源可参考本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中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中当年支出明细数填列的, 或采用统计方法填报。

二、教育经费统计报表文字说明

根据教育经费统计报表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统计报告必须提供编制说明书, 在形式上它类似企业财务报表附注, 但内容上又有所不同, 相对而言, 要丰富得多, 因此, 借鉴企业财务报告说明要求的同时, 必须考虑高等学校业务活动和会计制度的特点及教育经费统计的要求, 明确应提供说明的主要内容。

(一) 重大会计政策

即对一些最基本的会计政策问题进行说明, 主要包括报告主体组成范围, 会计核算基础, 资产负债计价标准, 报表编制的特殊问题等, 这不仅保证学校信息的充分批露, 也有利于主管部门汇总报表和进行说明。

(二) 学校概况

主要是学校基本情况的介绍, 如院系机构专业设置, 年末在校学生, 教职工人数及组成情况, 主要资产情况等。

(三) 各项事业计划完成及发展情况

结合有关财务数据和统计数据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完成情况做全面总结, 主要是提供业务成果, 反映办学效益, 如招生工作和毕业分配, 教学和科研获奖, 学生工作, 后勤改革, 行政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

(四) 当年度财务情况说明及分析

这部分文字说明与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统计报表提供的数据联系最紧密, 是对报表各项目及其有关数字的直接说明和分析, 因此, 应注意前后一致性和相关性, 具体内容一般包含:

1. 经费收支情况及分析。

可以运用图表分析当年度总收入, 总支出的构成, 并与以往年度进行对比分析, 说明学校资金来源渠道, 创收能力, 经费投向及其使用效果等;对当年度的重要专项经费的收支情况及业务活动做出说明;分析单位的各项收入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是否执行了规定的收费标准, 是否完成了核定的收入计划, 各项应缴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 超收或短收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要了解掌握各项支出是否按进度进行, 是否按规定的用途、标准使用, 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等, 找出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 以节约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 资产负债情况及分析。

可以运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衡量高等学校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 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从债权人的角度看, 资产负债率反映贷给高等学校款项的安全程度;二从债务人的角度看, 资产负债率说明高等学校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业务活动的能力;资产负债率应保持一个较低的比例较为合适。

3. 财务状况分析。

主要是通过计算比较财务评价指标值, 如学校年末货币构成, 支付能力, 生均支出, 教职工人均经费, 收支结余率, 设备利用率, 师生比等, 分析学校综合财务实力, 资金运行绩效, 发展潜力等。

(五) 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

通过分析, 实事求是地肯定工作中好的作法和经验, 更要注意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做出正确的评价结论。分析报告的结论应突出重点, 避免面面俱到;同时, 也不要夸大成绩。

(六) 提出工作建议

根据分析报告的结论, 针对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上述 (五) 、 (六) 二个部分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 针对报告阅读者, 如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社会公众等, 围绕加强财务管理这各中心展开, 指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2012

[2]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说明[S].2012

对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的建议 篇11

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由企业集团监测,其存在具有现实意义。主要是可以监测企业集团的发展状况,为政府和社会了解和把握大企业集团发展提供信息,并便于我国企业集团与国际企业集团的横向比较等。

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实行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却没有变化。笔者结合湖北宜昌调查的实践,对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 调查对象

目前,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上规定,国家重点企业纳入了统计调查范围。从统计成本看,节约了费用,但使企业集团报表制度变成了不规范的统计报表制度。对于汇总数据,省(市)却不知道究竟是集团的数据还是重点企业的数据。因此,要明确企业集团统计调查对象为哪一级批准的企业集团或其他,原则是不能实行多重标准。它是一个全面调查,不是抽样调查,也不是典型调查。

■ 指标设置

总体原则,严格遵循会计表指标,尽量减少会计表指标外的指标。由于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加上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及责任心的问题,因此,数据质量可想而知。建议取消职工教育费、研究开发费、流动资产年均余额等指标。通过成员企业一览表,仅可对企业集团成员做一些了解,在分析和监测中,意义不明显,应取消该表。对问卷调查部分,对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调查,应根据需要,采用一次性调查,而不宜采用定期调查;对人力资源调查中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调查其意义不是特别大,也宜采用一次性调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获得的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以及购入原材料占全部原材料的比重,其数据不好把握,应考虑取消。

■ 数据质量

统计报表 篇12

1 企业统计报表质量评判办法

1.1 要保持报表的逻辑关系平衡状态

在企业的报表中有多重指标, 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那么各个指标的逻辑关系要保持平衡状态, 否则就是为质量低下。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就是跨级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公式。等号成立则表示三项指标状态平衡, 否则就代表这这三个指标不合格。

1.2 要保持相关指标变化趋势的一致性

企业报表里的很多指标具有相关性。如企业营业利润就会随着企业营业收入的变化而做着同向的变化;再如销项税额=主营业务收入增值税率,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所以主营业务收入和应交增值税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所以说我们在看报表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指标的趋势是否一致, 如果发现异常变动, 要及时查找原因,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3 要从整体角度关注数据的可行性

对于报表的质量的评判, 不仅要从数据发展趋势的一致性来看, 还要从整体角度来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对于企业数据报表的每个指标如果单独检查, 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只有通过他们之间的联系从全局考虑。

2 影响工业企业报表数据质量的因素

2.1 基础工作薄弱

企业数据统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现在的企业大多数只重视会计, 对数据统计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统计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 且调动频繁。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且责任心不强, 在日常工作中只是应付差事, 机械填表。数据的搜集、整理、汇总不规范, 影响了报表的整体质量。

2.2 指标设置过于复杂

在统计报表中很多指标是复合指标, 不能直接从有关财务资料中取得数据。需要会计人员查阅大量的会计明细科目才能取得。如果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 也会影响数据报表的数据质量。

2.3 使用报表的各方信息不对称

企业需要向不同的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报表, 而每个管理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有不同的作用。统计报表作为一种综合报表, 涉及的数据类型种类繁多, 企业在各套报表中选择数据, 容易导致数据混乱, 不用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工业增加值会有很大的偏差。因此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 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企业数据报表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政府行为不规范

企业会根据政府部门的关注问题, 对响应的指标人为进行干扰。如果单独提高相关联的指标中的一个, 而没有对相关的指标进行响应的调整, 这也会影响整套报表的数据质量。

3 提高工业企业统计报表质量的建议

3.1 加强统计法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统计工作相关管理人员的法律观念, 都影响着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也对统计报表的数据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企业领导和统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组织他们认真学习《统计法》, 定期进行培训工作, 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组织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让工作能力强的人经常学习先进的统计手段,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工作能力较差的统计人员, 通过培训, 加强基本的工作技术知识和提高统计能力, 让他们从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抓起。时下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工作各个方面,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所以要建立起一套有力的统计质量管理体系, 以维护统计数据管理相对独立性。

3.3 实现统计执法和规范政府行为的并重

一是严格执法, 杜绝弄虚作假, 对于违法者一定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二是科学设计统计指标, 加强有关指标的可操作性, 减少或者避免使用复合指标;三是淡化考核, 减少对企业统计的干扰。在数据质量的评估方面, 不仅要从指标方面进行分析, 还要考虑到数据的整体性, 不能孤立的评估各类报表数据, 深入分析其中的问题, 看是否与其他数据一致。

3.4 注重统计数据质量的抽查

在统计数据质量的抽查方面, 需要针对性来抽取相关的样本, 必要情况下, 需要回避部分企业, 如产值下降大的企业、增加值率偏低与毛利润偏低的企业。并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现场检查区域、企业海关信息情况、出口交货值等等。并对企业部门的数据进行调查, 到财务部门收集相关的会计报表、缴税清单, 看企业统计数据与会计报表的数据是否保持一致。此外, 要到人事部门, 了解企业人员数据, 并与财务部每月发放工资人员数据核对, 从中也可大致掌握企业的生产规模。到销售部门, 查看企业订单汇总及销售合同汇总, 以检查企业账面收入是否与销售合同一致, 有无账外收入。到仓库, 查看出货清单及仓库台账, 与财务部的存货进销存账进行核对, 以检查企业是否将所有出库商品计入收入。

4 结语

总之, 企业报表数据的有效性对于决策层的决策和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考核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企业到政府部门要重视企业的统计工作, 加强对企业工作的管理, 提高数据报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辛金国, 严兴良.网络直报条件下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3 (13) :31-33.

[2]Brian A.Rutherford.Obfuscation, Textual Complexity and the Role of Regulated Narrative Accounting Disclosur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2003, 7 (2) :187-190.

[3]赵学刚, 王学斌, 刘康兵.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 2011 (1) :145-154.

[4]宋文光.企业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28-29.

上一篇:方式和方法下一篇:舞台灯光的艺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