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表效应

2024-07-17

报表效应(共4篇)

报表效应 篇1

如何将财务会计教得生动有趣, 不仅仅要将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更多地去培养学生们对会计学的喜爱, 这是我们作为教学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 教学效果的差异可能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会计分录教学, 其在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中占用的课时量都要超过一半以上, 因而在财务会计中, 会计分录教学的好坏直接成为影响财务会计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充分吸取其他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提炼出了会计分录的报表效应教学法, 并将其积极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会计分录的报表效应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1. 两类会计处理与两种报表效应。

会计本质上是一种计量科学。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首先就是通过会计分录进行确认与计量。会计分录是对每项交易或事项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与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会计科目, 记账符号, 变动金额。在课堂教学中, 要讲清楚会计分录应计的会计科目和金额, 仅仅就分录论分录很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记而不那样记, 也很难让学生记得牢靠。所以可将会计分录与会计呈报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无论是按照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 财务会计的目标都是要对利益关系人提供有用的信息。生成怎么样的信息才是有用, 具备何种质量特征的信息才是有用, 站在不同人的立场来看, 显然不一样。正如威廉·H.比弗所说的:“财务呈报有很多潜在的经济后果。由于这些后果可能对不同的利益关系人形成不同的影响, 所以, 财务呈报制度的选择是一种社会选择。在利益关系人之间, 也许很难就何为‘最佳’财务呈报制度达成共识”。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力, 努力设想各种情境下某一个具体经济业务在会计呈报中的“应有”表现。

在法学中, 依据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约束的程度, 可以把行政行为划分为“羁束的”和“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条件作出严格规定, 行政机关在采取时基本没有选择余地的, 是羁束的具体行政行为;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予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裁量余地的, 是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与之相类似, 我们也可以依据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受会计规范拘束的程度, 把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分为羁束性会计处理与裁量性会计处理。会计规范对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严格规定: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基本没有选择余地的, 是羁束性会计处理;会计规范对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给予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裁量余地的, 是裁量性会计处理。典型的裁量性会计处理, 就是会计人员在存货发出计价与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选择。

所谓的报表效应教学法, 就是在会计分录教学中, 要紧紧围绕报表的期望效应与实际效应来讲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所规定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对于羁束性会计处理, 要侧重于讲授经济业务的期望报表效应,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准则制定者为什么没有给予或者较少地给予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选择空间。对于裁量性会计处理, 要侧重于讲授会计分录不同做法的实际报表效应, 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实务中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时实施盈余管理的情况。

2. 羁束性会计处理下会计分录讲授举例。

例1:天山厂销售产品一批, 按价目表表明的价格计算, 金额为50 000元, 由于成批销售, 销货方给购货方10%的商业折扣, 金额为5 000元, 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账款52 650;贷:主营业务收入45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7 650。

收到货款时编制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52 650;贷:应收账款52 650。

报表效应教学法讲授要点:

(1) 首先要讲清楚商业折扣在会计处理上的一般规则。价目表价格只是要约价格, 有商业折扣存在, 就意味着成交价格比要约价格低, 在很多情况下这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很显然, 即使从普通人的常识来判断, 利润表的“营业收入”的数据□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应该是打折后的价款总额, 而不可能是按价目表计算的价款。实际上这需要学生去设想在这种经济业务发生后, 学生应该“期望”利润表的有关项目的披露结果会是何种模样的, 如此就和现金折扣在会计处理上的一般规则区分开来了。

(2) 在讲了应收账款的确认后, 还要启发学生, 如果这笔应收账款在年底还未收回, 那么12月31日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还是52 650元时, 资产负债表资产总额的数值是不是有水分?因为有可能出现对方赖账或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而导致销货方收不到或不能足额收回款项, 资产负债表中是否应该充分考虑这种风险?

这样就把坏账准备相关知识的讲授前置, 在这里作了一个粗略的介绍 (比如简单介绍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这实际上也是从报表的普通使用者与准则制定者对企业会计呈报的“期待”来反推具体经济业务究竟应该如何处理。

(3) 最后, 还可以将结转主营业务成本的会计分录的教学也前置, 在这里作一个粗略的介绍, 进而让学生明白销售的确认与计量对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实际影响究竟是怎样的, 如此, 学生学习会计分录时就不再是死记硬背或静止、片面、孤立地看待每一个会计分录, 而是把做分录、登账、做报表看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连续过程了。

3. 裁量性会计处理下会计分录讲授举例。

例2:甲公司在2007年1月3日购买乙公司股票10 000股, 每股价格为11元, 另支付相关税费1 100元, 一并以银行存款支付。乙公司在2007年7月1日宣告分派2007年上半年度现金股利。每10股派2元, 共计2 000元 (10 000/10×2) 。甲公司在购买乙公司股票时, 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乙公司股票 (成本) 110 000, 投资收益1 100;贷:银行存款111 100。

甲公司在实际收到股利时, 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2 000;贷:投资收益2 000。

假设例2中的乙公司股票, 在20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12元。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乙公司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10 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000。

报表效应教学法讲授要点:

(1) 要透彻地解题。首先, 就要从将购买的股票划分为不同的金融资产对报表会产生的不同实际效应来解读。比如买了股票, 到年底股票涨了, 账面浮盈到底算不算赚的钱?激进的会计处理会认为应当算赚了钱, 保守的会计处理会认为股票变现后才算赚了钱。到底哪一种处理好?事实上很多时候无法给一个定论, 只能给企业管理层选择权去进行选择。比如12月31日浮盈了6%, 次年首个交易日就出现跌停板, 那么在12月31日时选择激进的会计处理好还是保守的会计处理好?

(2) 要把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结合起来授课。比如, 学生在看到上面的案例时, 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 将买的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对交税有没有影响, 这就需要对税务会计的基本做法进行一个粗浅的介绍。

二、运用会计分录的报表效应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 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 特别是

不能片面地按照教材顺序一步一步来授课。

例1、例2所涉及的对应收账款和金融资产的讲授问题, 在一般教科书中都是被安排在前几章内容中。但要把课堂教学讲好, 就要把教材靠后的内容拿到前面作介绍 (不需要很系统、细致, 只用介绍基础知识) 。在进行前面两三章的教学时, 要及时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框架和主要报表项目的内涵做一个大致介绍。也就是说,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 不能教条地认为报表的内容一定要最后讲。并且教学中有粗讲, 也有细讲。教材后面章节的内容在按正常进度讲授到时才需要细致地、系统地讲解。在前面章节附带地讲授后面章节的内容时, 只需要花五至十分钟概要性地讲解就可以了。

2.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 让

其思维灵活地在不同的利益关系人角色与准则制定者角色之间进行转换。按照常识来理解, 财务会计的呈报首先是给投资者 (股东) 看的, 那么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是由职业经理人来操作的情况下, 投资者 (股东) 会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报表呢?其他的利益关系人又会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报表呢?这就需要让学生知道和理解不同的利益关系人的正常心态。至于准则制定者的心态, 可以从曾经发生的真实会计案件与会计规范的发展史中去解读。

3.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 还要把会计问题尽可能通俗化讲解。

在会计学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中, 为了表达严密, 常常会使用到日常生活中不经常使用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但会计学绝不是局限在象牙塔里的学问, 它是紧密服务于现实经济生活和商业实践的, “反映”始终是会计最本质的职能之一。在对学生, 特别是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通俗化、口语化地讲解会计问题。这就对教师授课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照着PPT讲读, 只能让学生感觉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生活离得太远且枯燥、乏味。

三、结论

由于会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一般只能看到报表 (信息加工的最终产品) , 看不到报表数据的整个处理过程, 所以对会计报表的编报有可理解性的要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怎么把报表各项目数据计算出来, 就要经常从最终产品的各个部分讲起, 反过来推导出这种信息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性要求, 这点在讲授羁束性会计处理时比较容易做到。而在讲授裁量性会计处理时, 则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讲解会计分录的不同做法下其实际效应会如何, 从而让学生理解会计人员是怎样进行实际账务处理的。

【注】本文受上海电力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项目《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朱开悉.会计报告、会计方程与会计误差.会计研究, 2007;9

[2].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3].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 (第二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4].刘海燕.中级财务会计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财务杠杆效应在报表分析中的作用 篇2

一、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

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是因存在的固定费用所导致的, 在企业的资本结构及总额固定的情况下, 从息税前的利润对债务的利息支付也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较小浮动变动时, 企业所负担的固定财产会较大幅度的变动。因此, 息税前利润在增加的同时, 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 (银行借款、优先股、利息等) 会随之减少, 带给普通股很多的盈利;相反, 固定财务费用会增加, 带给普通股相对较少的盈利。因为存在的固定财务费用, 致使杠杆效应中的息税前利润随之变动或者普通股的每股收益随之变动的现象就是财务杠杆。

(一) 财务杠杆的效应分类及界定。

财务杠杆的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 财务杠杆正效应指的是企业通过对财务杠杆的合理使用, 提升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其可以理解为, 负债能够定期并且定额的税前付息, 企业息税前利润比负债资本高, 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利润。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能够直接反映出节税的成果, 是企业总资本成本降低的直接体现。但是, 财务杠杆具有双面性, 在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会给企业的股东带来财务风险。财务杠杆会使每股收益变动大幅度提升。如果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问题, 会导致企业的利润率大幅度下降, 随之股东的收益也会降低, 这种现象就是财务杠杆的负效应。因此, 如果企业的预期息税前利润已经确定, 那么无论是股权还是负债等筹资方式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每股收益。在差别点较高的情况下, 则会出现财务杠杆正效应;在差别点较低的情况下, 则会导致财务杠杆负效应的出现。

(二)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

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浮动率与息税前利润浮动率的比值就得出了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是财务杠杆作用的直接体现, 其系数大小可以反映出企业税后所得收益以及随着息税前利润浮动每股收益的变化幅度大小。其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在这个公式中, DFL所代表的就是财务杠杆系数, EBIT所指的是息税前的利润, I指的是利息。由公式可以看出, 企业所支付的债务利息 (固定费用) 的大小决定了财务杠杆系数值的大小。如果企业动用债务资金, 那么财务杠杆系数必将比1大, 随之负债筹资变大, 股东普通股每股的收益风险也随之增大, 也即负债筹资额变大导致利息费用也随之增多, 最后得出的财务杠杆系数也将会增大, 导致增加了股东的每股收益风险。

二、财务杠杆在报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一) 财务杠杆对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常是债权人分析报表的主要依据。其能够体现出企业的借债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大小, 是企业资本结构的直接反映, 也是债权人衡量企业清算时收益程度。如果站在债权人的立场分析, 企业的债务比例越小, 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债权人风险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杠杆效应所反映出的情况并不能体现出企业的贷款风险大小, 因此要将财务杠杆系数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结合进行有效分析, 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好坏才能够有所掌握, 并能够分析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对债权人的保障, 使债权人能够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全面的掌握了解。此时可以根据财务杠杆系数来判断, 如果DFL值将近1, 那么只要是企业的负债率不高于80%, 债权人就可以相对减少担心。因为企业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多于企业的固定债务利息。企业对债务利息的偿还能力还是很强的, 其负债经营风险大大降低。但是相反的情况下, 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小于30%时, 企业的偿还能力不高, 对债权人的保障度也不高, 在此种情况下, 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较大, 利润很少或者很可能已经没有利润, 由于企业的利润太少, 已经不能够承担起固定利息的支付时, DFL值变为负数, 造成企业亏损。

(二) 已经获得的利息倍数和财务杠杆系数。

在对企业支付利息能力衡量时, 企业已经获得利息的倍数是衡量的重要指标。如果息税前利润较小, 那么企业将很难长期支付资金的利息, 财务杠杆系数与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息倍数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果知道企业的息税前的利润, 就可以知道财务杠杆系数以及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息倍数。一般情况下, 人们人为已获利息倍数大, 那么企业的偿还能力就强, 债权人的利益就有所保障。但是, 实际情况已获利息倍数大到什么程度, 其可比性是需要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互比较之后才能说明的。与此同时, 将对已获利息倍数的分析作为基础, 对财务杠杆进行有效分析, 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个企业的承受风险情况。

三、财务杠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财务杠杆效应对企业的良好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不仅对企业的财务水平和利润水平有着重大影响, 也能体现出企业资本结构的好坏。企业在运营时, 如果对财务杠杆合理的应用, 那么对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上会有很大的优势, 从而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但是相反, 如果企业没有合理的应用财务杠杆, 那么其也会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与此同时, 对财务杠杆的合理应用也能够考验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其可以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 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减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 评判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程度。

现阶段, 一般情况下, 企业会利用MM理论来检验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化, 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企业的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是否维持在合理的比例内, 然后对财务杠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确定, 使企业的利润能够大幅度提升。

(二) 能够使企业合理的避税。

企业如果能够合理的应用财务杠杆, 那么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情况下, 企业在税前扣掉每期的负债利息, 企业就可以合理有效地避税。

(三) 能够使企业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来说, 如何科学、合理的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在企业正常运营中, 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力度, 风险管理水平要不断的提升, 加强风险管理控制, 合理的运用企业财务杠杆, 合理有效的控制风险, 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 监督管理企业的管理层。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合理的应用财务杠杆, 会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 债务信息会在财务杠杆中体现, 这样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加大, 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如果运用财务杠杆, 就要对债务的支付方法、支出利息的额度以及设置债务偿还期限、债务还款安排等诸多问题进行管理控制, 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一旦管理不善, 很可能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 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避免给企业财产造成损失。除此之外, 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公司的利益, 也要考虑债权人的利益, 使债权人和股东利益最大化, 权衡好企业的债务支出与股东收益, 还要考虑企业的代理成本等, 加强企业的管理力度。

四、结语

市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 企业的发展对稳定社会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有着重要影响。将杠杆效应有效运用到企业中, 合理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杠杆效应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 财务杠杆具有双面性, 既可以带给企业利益, 也可能把财务风险带给企业。因此, 在日益变换的经济市场中, 企业对财务杠杆的运用一定要谨慎, 严格控制风险, 为企业创造利益,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延艳.肖峋, 基于财务杠杆效应的资本结构优化分析[J].会计师, 2012.14.

[2]王晓龙, 企业经营效率与财务杠杆的纽带——对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思考[J].冶金财会, 2012.3.

报表效应 篇3

财务报表能为公司经营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通过对整个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的分析以及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对比, 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详细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本文主要以格力电器以及海信科龙为例, 对合并报表数据分析, 透视出公司控制性投资的资源占用与撬动效应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2 分析合并报表的作用

2.1 识别企业控制性投资所占用的资源以及撬动效应

通过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对比可以识别企业控制性投资所占用的资源以及撬动的增值资源, 所谓企业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是指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所占的资金, 对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子公司的控制耗费的资源, 从而分析母公司控制性投资的收益, 以及投资的本金所引起的资源增值量, 在确定了企业控制性投资的实际占用的规模以及资源增质量便可以确定撬动效应的高低。

2.2 展示企业集团的资源规模和经济实力

合并报表能更全面的对外提供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尤其是上市公司较少的进行经营活动, 以对外投资为主的企业, 仅通过对母公司报表的分析不能正确透视出企业的业务状况和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时候对合并报表的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 对整个企业集团而言只有将各组成集团公司的利润或损益相加才能才能真正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合并报表便可以使管理层、股东以及其他各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资源规模机器结构。

2.3 揭示企业内部关联方交易的程度

关联方交易就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合并报表就是母公司报表剔除关联方交易形成的。因此通过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的数据的对比便可以看出子母公司的关联程度, 合并后, 相关的合并金额越小则说明相关程度越高。如母公司报表其他应收款数据远远大于合并报表数据则说明母公司其他应收款的债务人主要是其控制的母公司, 不仅其他应收款可以受关联方交易影响, 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等也会受其影响。

3 控制性投资资源的占用以及撬动效应

3.1 控制性投资占用资源

所谓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是指企业对子公司控制性的投资资源, 然而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一般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表现的, 但是也并不是母公司报表中所有长期股权投资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为控制性投资资产, 控制性投资资产是母公司报表数据减去合并报表相应科目的差额部分, 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差额越大, 说明其控制性投资所占资源越大, 而减去母公司直接向子公司提供的资金之外。母公司还会向子公司提供资金, 往往是通过“其他应收款”“预付款项”提供, 与前者直接提供的资金相似, 也是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差额表示其向子公司提供的资产, 差额越大, 说明提供的资金越多, 其他应收款和预付款项属于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的经营资金。

3.2 控制性投资的撬动效应

撬动效应就是指母公司利用控制性投资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通过确定控制性投资所带来经济收益的多少来表现控制性投资的撬动效应, 控制性投资撬动效应增量是由合并报表资产总值减去母公司报表总资产值的数额, 即通过对比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即可。

4 案例分析

4.1 对格力公司2013年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及撬动效应的分析

2013年格力公司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及撬动效应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4.2 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

长期股权投资被子公司占用的资源=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合并长期股权投资=5978184120.05-97568533.30=58.8062 (亿元)

预付账款被子公司占用的资源=母公司预付账款-合并预付账款=597286598.10-1498649670.64=-9.0137 (亿元)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合并报表预付账款数额大于母公司预付账款数额, 并且母公司预付账款较其他款项比较数额较小, 因此, 预付账款不能明显表现出子公司占用母公司的资源。

其他应收款被子公司占用资源=母公司报表其他应收款-合并报表其他应收款=804546552.00-346419748.75=4.5813 (亿元)

控制性投资所撬动的增值资源=合并资产总计-母公司资产总计=133702103359.54-113462734030.31=202.3937 (亿元)

4.3 对海信科龙集团2013年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及撬动效应的分析

2013年海信科龙集团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及撬动效应相关信息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

资料来源: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

4.4 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

长期股权投资被子公司占用的资源=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合并长期股权投资=3535519488.35-997500673.77=25.3802 (亿元)

预付账款被子公司占用的资源=母公司预付账款-合并预付账款=833406962.27-304301601.58=5.2911 (亿元)

其他应收款被子公司占用资源=母公司其他应收款-合并其他应收款=1045453070.00-546337496.66=4.9912 (亿元)

控制性投资所撬动的增值资源=合并资产总计-母公司资产总计=11964709290.58-10451187516.52=15.1360 (亿元)

从上述案例我们对比可知, 格力公司以63亿元撬动202亿元, 撬动效应杠杆达到了3.2, 而海信科龙集团以36亿元撬动15亿元, 撬动效应杠杆只有0.74, 格力公司的撬动效应高出海信科龙集团四至五倍。从这个方面来看也就是格力公司的资产经营效率远远高于海信科龙集团, 同行业的两个公司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接下我们便对出现这种差别的有可能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5 控制性投资撬动效应差异的原因

5.1 对吸纳子公司少数股东入资的能力不同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子公司能吸纳更多的股东对子公司入资或者能吸引更多投资者, 则控制性投资的撬动增量也会越大, 即控制性投资撬动效应也会越高, 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也会下降。

5.2 子公司贷款能力的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假设子公司能够有较多的融资性贷款, 则控制性投资所撬动的公司资源就越多, 由于贷款融资有利息支出, 那么会使融资成本增加, 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不会变。

5.3 商业信用的利用能力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公司能利用商业信用, 能有较多的应付账款以及预收账款, 即既能欠上游企业的原材料款又能收到下游企业的预付账款, 这样就会使企业控制性投资撬动效应的资源提高。这也是格力公司能有如此高的撬动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格力能够做到这一点有多方面的原因, 技术、质量、服务和市场多方面综合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造成的。

5.4 盈利能力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假设子公司由于各种原因获得了利润, 则子公司的资产救护增加那么所能撬动的资源也就比较高。

5.5 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在子公司刚设立时, 经营活动还不够成熟, 其吸纳贷款、商业信用的利用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还没表现出来, 这时控制性投资所撬动的资源也就不会太多, 自然也会造成控制性投资的资源占用以及撬动效应不同。

6 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合并报表的作用分析引出企业集团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及撬动效应并用具体案例加以分析, 最后对其控制性投资撬动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总结, 是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控制性投资的资源占用及其撬动效应。

参考文献

[1]张桂玲.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报表效应 篇4

一、引言

的目的旨在提高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 方便报表使用者的理解, 从而增加其对公司未来经营的信心。然而报表重述的频繁发生势必会影响公司投资者的信心, 降低报表使用者对披露信息的信任度, 造成股价波动等问题。刘现春 (2011) 指出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可分为七类, 分别是技术原因、会计调整、敏感问题、审计报告调整、监管部门的检查和督促、法律法规的某些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董小娜 (2011) 指出报表追溯重述的动机是前期差错可能源于在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也可能源于会计舞弊, 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的预期, 或为了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 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 往往会借助于会计差错调整收益。Palmrose (2004) 证明在重述公告日和随后的一个交易日的两天时间里, 平均累计异常回报是-9.2%, 累积异常回报的中位数却是-4.6%。Scholz (2008) 发现重述公告日及其后一个交易日的累积异常回报率的中位数是-1%, 均值是-3%。本文从报表重述的不同内容和报表重述次数研究股票市场的短期效应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报表重述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 重述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崔刚, 姜英兵在参考GAO (2003) 、Palmrose (2004) 和Scholz (2008) 的分类基础上, 不仅从报表重述对合并报表项目的影响出发, 对与税费相关的重述进行了研究。曹阳、王京京 (2012) 研究发现从1998年到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中调减利润的比例占了一半以上。可见报表重述若设计公司利润, 主要是对前期利润进行调减处理, 说明前期利润存在高报情况, 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的负面反应比较强烈。与资产负债项目调整相关的重述公告不涉及损益调整, 因此发布该类公告对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影响不显著;如果重述内容涉及的是非会计问题, 多数报表使用者往往不予过多关注, 市场反应不显著。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重述的内容涉及到核心利润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假设2:重述的内容涉及到非核心利润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假设3:重述的内容涉及到与税费相关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假设4:重述的内容涉及资产负债调整项目时, 市场反应不显著

假设5:重述的内容涉及非会计问题时, 市场反应不显著

通常报表重述意味着重述公司之前披露的报表信息存在不实之处, 如果上市公司发布的重述公告次数越多, 预示着公司存在伪造财务报表的可能性越大, 或公司薄弱环节较多, 从而降低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的信任度, 最终导致负面市场反应。据此假设:

假设6:财务报表重述频率为多次时, 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2009年至2011年我国深市主板的A股上市公司。首先手工查阅了新浪财经网、东方财富网、巨潮资讯网以及国泰安数据库, 从而交叉补遗获取上市公司三年间的年度报告。然后通过查询“更正”、“更新”、“补充”、“补充更正”、“调整”、“修改”等关键词得到本文所需的样本公司。同时为确保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 剔除同时发行B股和H股及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 剔除资料数据等不全的上市公司, 最终得到127家公司共计158个报表重述样本。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变量

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 (event study) 来体现上市公司发生报表重述后的市场反应。将上市公司发布临时重述公告的当日或者第一个交易日作为事件日, 计算 (-5, 5) 窗口期间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每日收益率:每日股票收益率= (股票当日价格-股票前一日价格) /股票前一日价格;每日指数收益率= (当日的大市指数-前一日的大市指数) /前一日的大市指数;每日异常收益率 (AR) =每日股票收益率-每日指数收益率;累积异常收益率 (CAR) :, 其中ARit表示i公司第t期之异常报酬率, CAR则为特定期间内每日异常报酬率的累加值。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 (ACAR) 为累计异常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如果发布重述公告对上市公司股价没有影响, 可以假定平均累积异常收益 (ACAR) 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因此, 通过检验ACAR是否显著不同于0来判断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总体分析

整体看, 报表重述内容首先涉及的是非会计问题, 其次是非核心利润问题, 报表重述内容中有32.28%是涉及核心利润问题, 后续依次是资产负债表项目问题及税费相关问题。在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样本中, 涉及收入调整的样本量最大, 这可能与上市公司通过收入进行盈余管理相关。同时非核心利润里与关联交易相关的财务报表重述也较多, 基本原因应该同上分析。涉及资产负债项目的重述, 样本量为21, 占重述公司的16.54%。而核心利润中的成本费用略小于资产负债项目调整, 总数为15, 占总重述公司的11.81%。Susan Scholz (2008) 指出成本费用是会计差错频发领域。但并不是报表重述的首要内容, 这是因为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企业借助成本费用进行利润操控的空间逐渐缩小。由表 (1) 还可以看出, 财务重述涉及的问题中非会计问题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69.29%。如表 (2) 所示, 在非会计问题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与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员相关的更正, 补充问题, 主要与薪酬相关。几乎每年都会更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办法, 各公司的要求也随之变化, 由此而引发的重述增加。而涉及内幕信息知情人管理制度相关的重述占16.8%, 这是因为证监会在2011年发布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公告, 这一规定通过加强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要求, 促使报表重述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上市公司发生报表重述的次数见表 (3) 。在127家重述公司中, 101家上市公司发布一次关于年度报告的重述公告, 占重述公司79.53%;21家上市公司发布2次关于年度报告的重述公告占16.54%;还有5家公司发布了3次关于年度报告的重述公告。统计的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多会因为存在信息遗漏或错误而进行财务报表重述, 并且有20.47%的公司会多次发布关于年度报告的重述公告, 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二) 报表重述前后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统计

本文对2009年至2011年间关于年报的重述公告进行分析, 统计出累积异常收益率情况见表 (4) 。可以发现在2009年至2011年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股票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均在-2.1%以下,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重述事件所产生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为-0.87%, -1.81%和2.08%, 远远低于美国的重述公告前后几天大约-10%的股价波动损失。当天及其前后五个交易日的十一天里, 累计异常回报率的平均值是0.4%, 中位数是-0.67%, 绝对值远远低于美国的10%。且三年的均值、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变化微小, 可以间接说明报表重述连续三年的市场反应变化不大, 但累积异常回报率的极差相对于较大, 这可能是受公司选择性的重述影响。这种选择体现在公司重述的主动性、重述公告的内容、重述的时间等方面。此外本文统计了重述公告发布日前后5天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情况如表 (5) 所示。以发布公告当日作为分界, 观察平均异常报酬率的分布情况, 发现在事件窗口期 (-5, 5) 中异常报酬率的平均值, 负值多于正值。在事件日前5日至事件日后5日, 平均异常报酬率分别为-0.18%、0.12%、-0.29%、-0.10%、-0.23%、0.16%、0.14%、-0.13%、0.27%、-0.01%、0.41%, 这说明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发布财务报表临时重述公告是一个坏消息。从表中上市公司的日超额收益率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看, 三年间样本标准差离散程度均不高, 样本均值从事件日前的第二天开始出现负值, 且其后均值大多数为负值。由此可以初步得出, 上市公司发生报表重述会出现负的市场反应。图 (1) 描述的是报表重述前后十一天的异常报酬率均值的走势图。从每日平均异常收益率来看, 在发布财务报表重述公告前第二天或第三天, 发生重述的公司日平均异常收益率开始为负值, 这证明市场对重述公告具有提前反应的能力。

(三) 报表重述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区分重述内容和重述频次, 本文分析了报表重述的短期市场反应。 (1) 重述不同内容的市场反应。结合图 (2) 和表 (6) 可以看出, 当重述内容涉及核心利润时, 公司发布重述公告会具有明显的负面市场反应, 窗口期 (-1.1) 、 (-3、3) 、 (-5, 5) 的P值分别为0.320、0.155、0.028。随着窗口期的扩大, 在 (-5, 5) 间t值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验证了假设1的正确性。但是当重述的内容涉及非核心利润、税费、资产负债项目及非会计问题的重述公告时, 均未通过显著性检测, 这说明假设4、假设5正确, 即当重述内容涉及资产负债项目或非会计问题时市场反应不确定。同时还否定了当重述内容涉及非核心利润或与税费相关的项目时市场反应为负的假设。这可能的解释是, 证券市场信息使用人对涉及非核心利润项目及税费相关项目的辨识力还不够, 未能足够关注。

(2) 发布不同次数的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从图 (3) 可见, 当公司发布重述公告时, 各窗口期会出现明显的负市场反应。为能清楚说明问题, 下面利用异常收益率的均值检验来分析重述次数对市场反应的影响, 见表 (7) 。可以看出, 在 (-1, 1) 、 (-3, 3) 窗口期间, 累积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均未通过显著性检测, 但是随着窗口期扩大到 (-5, 5) 时, 样本公司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均值高达-7.3%, sig.值为0.043, 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财务报表重述次数为多次时, 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假设6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重述发生前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短期效应。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发生报表重述时, 重述内容涉及非会计问题的占最大比重, 后续依次是非核心会计问题、核心会计问题、资产负债项目及税费相关项目;有为数不少的公司在同一年度中发生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报表重述;研究不同报表重述内容的市场反应时, 发现涉及核心利润的会计问题, 投资者更加关注, 并且由于多数重述涉及年报中高估利润, 重述报表中纠正调减利润, 因此市场反应整体显著为负。即重述信息的发布影响股价向下波动的趋势明显;研究报表重述次数与股价波动的关系时, 数据显著证明发生多次重述的公司, 股票价格有明显下降。即体现出显著的市场负反应。由此可见, 报表重述确实会影响股价, 损害投资人利益, 也影响重述公司自身形象。因此, 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来规范约束, 同时也需要上市公司强化自身财务能力, 以减少发生报表重述的概率。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2009年至2011年在深市主板发生年度报告重述的A股上市公司的有关资料, 统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内容、重述次数等, 发现当重述内容涉及核心利润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而涉及其他内容时, 市场反应不显著;当报表重述多于两次时,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说明报表重述对股市有影响。

关键词:重述内容,重述次数,市场反应

参考文献

[1]姜英兵、崔刚、汪要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趋势与特征2004—2008》,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曹阳、王京京:《1998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趋势与特征》, 《财会通讯》2012年第6期。

[3]董小娜:《财务报表重述准则解析及其完善》, 《时代金融》2011年第6期。

[4]刘现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 Palmrose,Z- V.,V.J. Richardson, and S. Scholz. 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 2004. P59-84

[6] Scholz,S. The Changing Nature and Consequeences of Public Company Financial Restatements. 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Reporting.2008.

上一篇:校园网络安全隐患下一篇:经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