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改革

2024-08-01

企业统计改革(共12篇)

企业统计改革 篇1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猛, 企业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完善深化, 因此就会针对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但由于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缺陷为实现更高目标和要求制造了一些障碍,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为了实现创新, 必须使统计工作人员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用先进的思维模式进行经济统计工作, 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手段, 积极对未能准确反映工作活动的内容进行改革, 要始终保持经济统计工作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科学策略

1 改革必要性

1.1 更高要求的提出

由于确立了现代的企业制度, 我国的企业才有了新的发展局面, 并且使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企业经济统计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及时地将重要信息提供给企业的领导人员并为其提供决策保证, 并使得企业的各个环节能够正常运行。更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促使企业的信息现代化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 由于经济统计工作内容包涵了较多的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的完善等任务亟待解决。此外, 还要求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的指标体系, 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数据。

1.2 实施创新的迫切要求

根据前苏联的企业经济统计模式才形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统计。对于计划经济的年代, 企业的经济统计还作为了政府的统计基础, 仅仅使用一套表就可以完成由上到下的布置工作, 以及由下到上的报告模式, 完成了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信息采集工作。虽然近几年的企业经济统计进行过改革创新, 但是并没有从实质上进行改革, 一部分企业使用的仍然为计划经济制度下形成的统计方法, 使得一些企业不能充分地认识现代企业的统计职能。

2 改革可行性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作为最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以及世界观来促进中国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 创新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其最重要的观点。所有的企业都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的发展观点, 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不可一味地追求单方面的指标,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为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所以, 当今的各类企业都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思想保障, 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使其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要将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以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技术保障

科技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以信息科学以及高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浪潮,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经济统计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计算机技术为信息科学领域中企业经济统计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保障。在管理科学方面, 决策支持系统以及ERP技术给予了统计工作新的统计思维及手段。此外, 数理统计科学的高速发展则为经济统计带来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3 以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为环境支持

由于企业的管理与经济统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协调好、捋顺清各部门的关系, 企业的经济统计才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伴随着当今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 新思路、新方法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运而生。在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调整, 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令企业的经济经营环境得到了较高的改善。

3 改革科学策略

3.1 加强现代化企业经济统计意识

当前是创新的社会, 企业要时刻保持创新的思想观念, 抓住市场的动向, 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化企业经济统计意识以及风险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收获丰富的实践成果。在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当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制定出合理的统计规划, 使工作程序在保证质与量的前提下尽量得到简化,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培养全体企业工作人员的经济统计意识, 使每一名企业工作人员都成为经济统计科学性改革中的一份子, 使各个工作环节得到较好的协调与配合。领导人员要坚持以持续发展的观点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去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而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去追求工作指标。对于专项经济统计工作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巩固理论基础, 加强统计意识。与此同时, 还要保证思维创新、手段创新贯穿到经济统计工作当中去, 使企业始终以先进的、科学的发展模式发展。此外,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的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中国的关于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工作除了注重国内经济信息的统计以外, 必须还要对世界经济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从而使企业实力得到发展, 满足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

3.2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革新统计模式

对于变化多样的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要使视野得到更大的扩充, 口径要更宽广, 形成打同级、大容量的宗旨, 令经济统计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调入国外的统计, 对外部的经济、社会、人文、市场、法律以及资源环境认真分析, 加强了解, 可以根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及给予科学的研究。对于企业经济的通知模式, 应当不要受到传统报表体制的限制, 成立科学的并且和企业相吻合的管理中心, 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传输与处理技术, 完善企业的经济统计制度。企业的管理和经济统计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各个部门只有协调配合, 关系融洽, 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有较大的提升。所以企业必须要不断的进行管理模式创新, 调整结构组织, 使资源得到优化组合, 只有这样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张颖

吉林市教育局任贵宏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正面临着崭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压力。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对企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着重阐述了新形势下, 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崭新环境以及做好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指出了面临的关键问题, 并且对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等相关问题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13) 01 (b) -046-02

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主要应该包括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机构的职能、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等诸多方面的管理[1]。伴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 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当今企业发展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经济与科技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何适应这种崭新的发展环境, 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下获得企业发展的潜力是所有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 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便被很多企业提上议事日程。

1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整合经济资源、合理使用经济资源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可以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系统工程。经济管理不但是企业的管理手段, 同时还是企业生产力的作者简介:张颖 (1966-) , 女, 河北乐亭人, 大学本科, 副教授, 主要从

事经济管理研究。

才可以为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 同时提升经济统计及管理的水平。此外, 政策支持的工作要继续加强,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以及法规建设, 确立政策的优势辅助, 为企业的经济统计以及管理创造更为人性化的政策支持。

3.3 健全体系创新改革手段

传统的企业经济统计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投入的产出以及活动条件等方面的统计。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由于企业体制不断进行深化与改革, 使得企业经济统计的内容出现了一些不适应, 不相符等系列问题。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不断深化, 我们要不断丰富统计工作的内容, 充分展现出当今经济信息的新特点。譬如引进电子商务统计、周期统计、水准统计、科研力、创新能力等, 使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内容得到切实的扩充, 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至于关于功能建设方面我们要完善指标体系, 掌握各个指标的内在联系, 扩充测评、判断以及量化评价的功能, 及时更新统计工作使用的软件以及各类工具,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保证。由于当今计算机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这就为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硬件以及软件方面的保障, 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些优势, 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创造更高效的实践手段, 创建统一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监控体系, 从而可以加大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检查、监控以及预警。

重要表现形式, 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企业发展力和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 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商品流通都使得企业有必要进行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

但是, 经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也具有不同之处, 应该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不同企业经营环境、经营目标和管理体系的具体情况确定经济管理的具体模式与具体方法。从总体上来看, 经济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有所不同, 但是其基本内容和影响因素却大致相同。第一, 都是受到知识经济作为基本背景的新经济特性影响, 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第二, 都受到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影响[2]。企业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总之, 在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开放、更加复杂, 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的企业大都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不可否认,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企业已经做出了适当的经济管理理念的调整和转变。同时, 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面前已经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取得一定成就。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地

4 结语

当今是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 同时企业的改革也得到不断深化, 伴随着这些变化, 使得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 要使企业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 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 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所有的企业经济统计人员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琳.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2 (20) .

[2]李鸾鸾.企业经济中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 2012 (5) .

[3]姜海荣.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相关问题分析[J].财经界, 2012 (6) .

[4]赵飒.浅谈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2 (11) .

企业统计改革 篇2

在市场经济下,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要与企业的统计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统计的关注程度,将企业统计纳入到重点发展项目当中,之前传统的统计人员认为,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不太重视企业统计工作,之所以会让我们的企业统计工作人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主要是现实导致的,企业统计自身没能够满足企业全面性的发展需求,企业统计的作用只是作为计划经济中的附属品,也就导致自身的统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说,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常常就会忽视这一部门。像这样的一种想法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还算是好的,最起码企业统计部门还是发挥了一点作用的,更严重的.是一部分企业统计工作人员认为,反正企业管理者也不重视这一部门,对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就逐渐变得大意草率了,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则认为,反正统计出来的信息都是草率之中整理出来的,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也就更加的不重视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根本就发挥不出来什么作用。

2.2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的统计工作改革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而统计的方法和统计的手段也在逐渐的更新,统计工作的不断更新要求我们的统计工作人员要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分析能力,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也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不断招收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加入到企业统计队伍当中,这样不仅为企业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更重要的是使企业的统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3加强企业统计人员的市场理念

企业的发展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进行的,因此要求我们的企业工作人员也要具备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要知道企业的发展越好,工作人员的干劲儿才会越足,因此要求我们的企业统计人员在收集相关统计信息的时候,要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紧抓市场这一范围,仔细分析竞争对手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理念以及相关的营销策略,在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之后,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科学的统计信息。

3协调好企业统计与官方统计之间的关系

3.1确定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之间的独立性

自从政企分开之后,企业逐渐成为了独立的经济实体,所有的经济行为也不再受政府的指挥,企业的目标也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从此以后企业统计不再附属于政府,使得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逐渐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体系。

3.2确定企业统计与官方统计之间的关系

虽然我们说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二者并没有彻底的进行分离,也就是说其主体暂时还没有完全的分开。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是存在其滞后性的,有的时候还会导致一部分统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到最终的统计工作质量。

4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统计目标和统计主体如果不相同的话,那么最终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作为传统的官方统计,当它在收集相关统计信息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的去依赖企业报表,基于此种情况,我们要让官方统计多依靠自己的统计力量和民间的统计力量,这样一来所获得统计信息就可以直接对政府负责,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虚报假报等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官方统计的质量。而企业统计则要摆脱的是官方统计的限制,在最快的时间内创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统计行为,如果其他的企业或者是某一个部门运用了企业的统计信息,一旦出现了问题,本企业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我国的企业统计算算也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当中,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企业统计模式,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去发展企业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还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探索。

作者:张爱娟 单位:赤峰市自来水总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光,刘祖法.如何编制好企业统计技术的质量体系文件[C]//如何在质量体系中有效应用统计技术方法征文选,.

[2]吴启富.统计与会计比较分析[C]//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

企业统计改革 篇3

关键词:新经济环;企业统计;改革

前 言

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正文

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債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 統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转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3)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 企业统计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 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 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3、張彦伟. 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 南京经济学院院报1998年4期.

分析企业统计现状及创新改革 篇4

关键词:企业统计,现状,改革

自从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一体化, 社会市场竞争越演越烈, 企业面临着环境变化的挑战, 随之也有应运而生的发展契机。企业要想抓住这一契机, 就必须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 从而为企业进行决策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故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依赖感逐日增加, 对信息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复杂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统计信息, 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服务工作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 近年来,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相关政府开始重视企业的统计工作, 将其并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 企业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更是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政府对企业统计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统计报表的数量也是直线上升。因此, 企业统计人员中心偏向制作报表上, 导致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无法并轨。

2. 真实性要求与虚假数据的矛盾

统计数据直接反应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与企业职工的利益紧密相连。企业实行目标责任制后, 业绩数据与日后的薪资酬劳、职务升迁、个人荣辱息息相关。因此, 统计数据会受到人为的干预。统计工作的基础任务就是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但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些单位为了个人利益, 罔顾事实, 篡改统计数据, 使数据失真。

3. 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够

由于企业行业的不同、规模的不同, 此外, 部门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存在一定的差异, 统计数据难以从正规途径获取, 加大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无法顺利展开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工作, 仅仅借助统计管理制度进行推算或估算, 使统计数据时效性差。

二、企业统计管理的创新改革措施

1. 加快统计制度改革

企业采取的统计方法中, 大部分统计指标与企业自身没有直接联系, 导致企业统计人员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 常常敷衍塞责。因此, 为了完善企业统计制度中的不足, 积极推动统计制度的发展。除国家统计、部门统计以及地方统计, 还要做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经营的统计工作。这一系列的措施都能够改变政府对统计信息的垄断的现状。基于此, 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生产经营规模以及管理性质, 通过正规途径获取相应的统计信息, 并运用统计方法。

2. 提升统计违法成本

企业必须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及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运用, 加大在统计违法方面的成本投资, 让企图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者打消心思, 使之望而生畏。

3.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

统计部门需要畅通统计信息的获取渠道, 将收集来的统计信息整理并归纳, 将之逐级上报审核, 最后进行汇总分析。收集审核企业各部门相关的统计信息;搜集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最后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深入挖掘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 使企业管理者对其生产进度、盈亏情况、产品质量、销售目标、市场行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便于企业在管理、预测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4. 开拓数据分析覆盖面

通过统计方法中的定性分析, 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考虑, 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逐步开拓数据分析覆盖面。例如, 企业资产信用评估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经营数据分析、企业综合指标体系分析、企业并购或破产数据分析等。此外, 有条件的前提下, 还可在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媒介分析、网站流量分析等方面进行统计, 使企业的战略发展管理做的更好、更强。

5. 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

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专业、高技能的统计队伍, 是企业统计改革的重中之重。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完成:

(1) 改良。企业统计队伍中肯定会有滥竽充数的人员, 这些统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能, 职业素养偏低。但是企业如果将其全部撤换, 无疑需要较大的成本。因此, 只有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这样一批统计人员, 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组织他们进行相关统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企业管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方面重点学习, 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使统计人员参观企业的生产运营全部过程, 例如, 生产流程、产品结构、技术操作、市场营销等, 激发其主人翁意识, 鼓励其参加职业等级证书考试, 完善专业知识, 强化自我提升的意识, 使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

(2) 引进人才。企业在招聘统计人员时, 应设定一定的招聘条件, 例如, 统计相关的专业, 持有统计职业的等级证书等。此外, 企业还应制定一套健全的激励制约机制, 使更多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人员到企业工作。还可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教学, 使企业统计人员了解统计行业的最新动态, 学习最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相关技术, 并将其应用到企业工作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企业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 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形势, 相关统计工作人员要有自我提升意识, 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大力革新, 适应时代发展形势, 从而促进统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经济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王艳明, 薛伟, 苏永明.我国企业统计现状调查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4, 01.

企业统计改革 篇5

摘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基础薄弱,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更加强烈,乡镇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新形势,乡镇企业必须进行改革,而作为管理体制一部分的统计制度改革,必然会促使企业更好的面对市场。

关键词:乡镇企业;统计制度;管理水平;改革;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颁布以后,在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乡镇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当前乡镇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虚假性数字。近几年来在乡镇统计工作实践中发现乡镇企业统计虚假成分比较高,造成这种想象的原因主要有:

①统计得不到领导重视,企业没有规范的统计制度,甚至没有统计岗位,统计由会计兼任。一些统计指标难以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填报。②乡镇企业统计法律意识薄弱,对统计的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统计只为政府上级部门服务,只为了完成任务,对企业经营决策没有多大意义,抱着这样的想法,有时为了应付统计行政部门数据上报要求,部分企业采取虚假数字。③乡镇企业由于不懂统计法,生怕统计泄密,瞒报,漏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④部分领导对统计不够重视,对统计数字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台账和原始资料不健全。许多企业抱有侥幸心理,所以对上级要求的必须建立统计台账制度不认真执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

(3)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

(4)统计数字只停留着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服务作用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必要让我们认识做好乡镇统计工作的意义。

乡镇企业是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而乡镇企业统计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业务,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做好乡镇统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统计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企业统计是从数量上研究企业总体运行情况,它涉及到产、供、销、人、财、物、生产、经营、销售等多环节多领域,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企业发展的全貌,预测企业发展的未来。统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能为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加强,推动生产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有效的统计制度

统计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势必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统计工作的改革,那么,怎么样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效地统计制度呢?统计制度只有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才能具有活力,才能更好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完成统计的服务、咨询、监督的职能。

2.1 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使乡镇企业知法懂法认真贯彻统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在1983年12月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又在1996年5月15日第八次代表大会修订。法律的出台,为保证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及时提依法统计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要认真组织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教育,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进一步营造依法统计氛围,提高全社会法制意识,切实保障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同时也要规范统计岗位,加强专业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使统计人员能按照统计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填报统计资料。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要通过短期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使统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的要求;要求主

管统计的领导严格把关统计数据。通过以上途径确实保证统计数字的真实性。

认真学习法律业务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统计法的施行中存在种种原因,使统计法成为软法,所以我们又必要把修订统计法提到议事议程,通过修订统计法,使统计的真实性在法律上切实得到保证。

2.2 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规范企业统计台账制度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一方面规范统计行政人员的行为,加大对统计行政人员的查处力度,防止统计工作的玩忽职守,泄漏统计资料,商业秘密的行为,为企业安心如实上报资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执法检查规范统计台账制度。只有乡镇企业建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才能规范化管理企业,才能提高基层单位填报数据的准确性。

2.3 健全统计方法制度设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自己特色的统计资料,完善自己的统计方法。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有效地信息交换与共享进一步拓宽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和程度。在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可以考虑实现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使统计部门生产的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

2.4 要对搜集到的更重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分析,使统计真正为企业服务

统计部门要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生成新的有用的信息,利用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统计的参谋作用,促进乡镇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结语

企业统计改革 篇6

关键字:统计学专业;统计软件;教学改革

G642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重点,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主采取一系列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思维,面对统计学中各个知识点能够通过借助统计软件平台,有效促进自我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

决策是经济研究及管理中的关键要素,而预测又是决策的一大前提。《统计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对于研究经济及管理至关重要,做为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社会经济问题时,能够快速建立统计思维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而如今教学面临诸多困难,很多学生在接受《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时,感到学习吃力。导致这一因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基础,当课程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时,会有些力不从心。另外,《统计预测与决策》安排的课时较少,使得学生不能保证足够时间的深入学习。最后就学生本身而言,其对于相关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质量。

就《统计预测与决策》这门学科来看,其知识内容涵盖的很广,不仅包括数学、统计学还有经济学,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复杂多向的学科,需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坚实教学,另外为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兼顾统计学专业学生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时,合理运用统计预测与决策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全面培养学生问题的处理能力,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

对于统计预测与决策教学改革,深入分析相关模式的应用,在教学中探索课程教育的最大价值。面对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实施科学有利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1.经典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使用之前发生过的生活中一些经典的案例,可以利用时下最热的事点引入课堂知识教育,提高经济或管理领域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学生通过案例进行自我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结合统计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的实践性。

2.实验教学辅助法

理论是实验教学的前提,而实践教学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理论知识的彻底掌握,根据课改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在实验课上学生一人一机,通过自己收集或教师给定的经济数据,进行自我操作分析统计相关计量结果。结合统计软件的应用,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并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发现易错的环节,并及时改正。问题的发生是学习的开始,加深薄弱环节的处理,教师辅助完成任务,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理论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教师通过指定一些学习任务对学生产生“驱动”作用。通过一些客观存在的经济问题,引发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其自身思维方式寻找答案,在实践中发挥理论价值。从实际出发,学生对问题展开分工、整理、方案实施等过程,经过对实际问题的自我处理,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关知识理论的掌握也水到渠成。

三、借助统计软件实训平台实施教学改革

1.軟件实训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学数据的处理能力,考虑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的加强巩固。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最理论知识的加深认识,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快速进行分析处理,在经济或管理中得到更大价值的应用。

2.统计软件实训的现状

统计软件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经济系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济系统的聚类分析,统计质量控制图。以上是统计软件实训的四个主要内容安排,配合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是当下统计学教育的专业建设需求。

3.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的具体安排,进行统计软件实训。教师需要详细记录课时信息及进度,按照具体教学模块安排软件实训,使得学生紧密结合理论的同时借助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有效强化预测与决策的综合能力。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会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统计软件实训成绩考核

应该将统计软件实训的考核成绩设置入整体课程考核中,重视软件实训在课程中的应用。将课时实训与理论紧密结合,“趁热打铁”可以巩固《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更全面、扎实的学习功底。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概念性理解,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快速进行处理。

四、统计软件实训平台在教学中的改进

1.实训平台形式选择

教师应该考虑根据学生们在实训中的一些意见或实训报告,在实训中使用更容易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训形式。其中验证性形式和综合实训形式,是课堂实训重点采用的实训形式。操作性较强、独立性较强的内容一般适合验证性试验。在系统上更具优势的综合性实训形式,与前者相得益彰,教师根据课时结合实训形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中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适时调整实训形式保证统计软件的高效进行。

2.实训时间的安排

由于《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具有复杂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对于软件实训的时间安排,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可以继续探索相关领域的扩展性知识,提高学生具体分析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快速适应实训环境,体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结束语

将统计软件实训做为改革任务,实现统计学下课程教育的有效性,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和思想范围。充分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学习的兴趣感,主动参与到课程问题探索,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价值。经过调查发现,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介入教学,优化了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培养逻辑思维、统计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梅.浅谈计算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J].软件.2014(03).

[2]廖伟文.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1).

[3]周源泉.统计预测概述[J].质量与可靠性.2014(01).

企业统计改革 篇7

国有企业统计本来是国有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 国有企业统计人员是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的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统计人员的工资及统计工作的一切经费均由国有企业承担, 国有企业统计理应属于国有企业。但是, 几十年来, 国有企业统计却成了政府部门的附属。在服务方向上, 作为国有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统计, 应该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同时, 按照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 向国家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但是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统计主要是为上级服务, 成年累月忙于编报上级规定的统计报表, 检查监督国家计划执行情况。以致现在, 企业里的每一个职工都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而大多数统计人员只在企业拿钱, 却很少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在考核标准上, 长期以来片面考核国有企业上报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以及完成上级布置的其他统计工作任务的情况, 而对国有企业统计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情况很少过问。

二、附属体制的弊端

1. 国有企业出人、出钱, 主要为上级服务, 很少为本国有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认为是一种额外负担。

因此, 不愿意加强统计力量。这是国有企业统计不被重视, 统计力量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国有企业统计单纯忙于应付上级布置的统计报表, 统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所以国有企业统计的地位不高。

这也妨碍了国有企业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3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必须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这就要求统计充分发挥信息库、智囊团的作用,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然而, 国有企业统计由于受附属体制的束缚, 仍然忙于编报表, 无力参与国有企业决策, 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形势远远不相适应。尽管早已提出国有企业统计要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但上级要求国有企业填报的统计报表任务没减少。

三、形成附属体制的根源

国有企业统计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这一体制是怎样形成的呢?其根源是过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 政企不分, 整个国有企业都是政府部门的附属, 国有企业统计当然也就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了。同时, 在过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下, 计划管的多, 管的细, 自然也要求统计准、快、细、全, 于是, 繁重的编制统计报表的工作, 就成了国有企业统计的主要任务。

四、正确确立国家统计与国有企业统计的关系

当前, 对国有企业,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把经营权交给国有企业, 理顺国有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 以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在统计上, 也必须还国有企业统计给国有企业, 理顺国家统计与国有企业统计的关系,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统计人员的积极性。

1. 精简报表, 让国有企业统计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上。现行统计报表制度, 多是在过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那时计划项目多, 为了制定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规定由国有企业填报大量的统计报表。现在计划项目大大减少, 统计报表仍没有精简下来, 造成许多无效劳动。政府部门要求国有企业填报的统计报表, 只应该是宏观控制和宏观决策所需要的统计资料, 对于微观管理所需要的统计资料, 应由国有企业自主安排。

2. 国有企业按照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 向政府部门提供统计资料, 保证完成国家统计任务, 同时, 政府部门也应无偿地向国有企业反馈相应的统汁资料。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如果需要对方提供更多的信息, 则应实行有偿服务。

3. 对国有企业统计工作的评比奖励, 应该规定全面的、科学的标准, 既要考核完成国家统计任务的情况, 也要考核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情况。只顾一方面, 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国有企业, 不能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五、加强国有企业统计建设

1. 思想建设。

国有企业统计人员要更新观念, 首先确立企业统计既要完成国家统计任务, 又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理念, 明确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 应该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其次, 确立统计应该开发智力的观念, 国有企业统计不是单纯编制报表, 而应该成为国有企业的信息库、思想库、智囊团。

2. 组织建设。

在附属体制下, 国有企业统计的路越走越窄, 许多国有企业的综合统计被取消, 工业企业统计部门只搞生产统计, 商品流通企业统计部门只搞商品流转统计, 国有企业统计无法进行综合分析。为了适应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要求, 必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综合统计部门, 充实具有参与决策水平的统计人员, 使国有企业综合统计部门成为国有企业的情息中心, 成为参与国有企业决策的智囊机构。

3. 制度建设。

首先, 根据国家和国有企业的需要, 以及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制定本企业的统计制度;其次, 规定搜集企业外部有关信息资料的内容和方法;再次, 规定企业哪些方面的决策要由企业统计部门提出决策方案, 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4. 统计人员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统计建设最根本的是统计人员队伍建设。长期以来, 由于国有企业统计未能参与国有企业决策, 统计人员参与决策的能力普遍不高。因此, 必须努力加强国有企业统计人员队伍建设。要大批引进统计专业毕业生, 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统计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参与决策方面的岗位培训, 尽快提高国有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 以适应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以及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需要。

摘要:国有企业统计适应企业深化改革的要求, 关键是要还国有企业统计给国有企业, 改变统计附属于政府部门的体制。理顺国家统计与国有企业统计的关系, 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国有企业统计建设。

关键词:国有企业,统计工作,企业改革

参考文献

[1]统计与决策, 2006, 7-8

[2]中国统计, 2005, 6

企业统计改革 篇8

一、农垦统计工作者思维的转变

1) 统计工作应该由注重“生产型”转向注重“生产与经营型”, 要突出地反映垦区适应企业的情况。应从物、财、人等方面对垦区进行全面性、综合性分析研究, 以便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2) 统计工作应该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建立起开放服务式统计单位。统计工作由过去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服务向开放式服务转变, 为本企业服务, 过度到同时也为社会服务。

3) 统计工作者要更好地为单位领导的决策服务, 就必需调查与了解领导对信息的需求, 要学习关于经济工作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并深入实际得去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 才会使得统计工作者提供的资料信息切合领导以及企业的需要, 以做到适时对路。

二、农垦统计工作的管理

1) 稳定农垦统计工作者队伍, 提高基层的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针对目前基层的农垦统计人员的统计专业知识较差、业务水平较低, 适应不了企业需要的状况, 为加快农垦统计人员有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在职农垦统计人员的培训为核心, 开展多内容、多样式、多层次的短期性培训, 以全面地提高农垦统计员的业务能力, 造就出能掌握高水平的统计知识和综合业务技能的统计人才。并且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才能高效地为社会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

2) 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是垦区经济发展的保证。基层企业单位的台帐、凭证、报表质量的好坏以及原始记录和统计数据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需要对统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可靠性。

三、做好统计分析与预测

1) 统计分析与预测是依据大量的统计资料并结合实际的情况, 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未来的经济现象作出推断, 寻找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基本规律, 计算出准确的发展结局。为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生产和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 克服自身的盲目性与工作的主观意念提出重要的手段。所以, 积极地开展统计分析与预测, 以及开拓出服务的领域, 给企业提供有效的预测信息。为适应企业改革, 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以及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挥企业的统计参谋作用, 是很必要的。

2) 统计资料作为经济的信息, 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它的时效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作用与价值, 统计工作要想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其所提供的统计信息, 做为政策制定、计划编制、工作部署的重要依据, 应该在领导决策之前提供, 在政策、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满足各个方面对统计信息的急需, 使得统计工作真正地发挥出其“指示器”与“校正器”的用途。为提高统计信息的时效性, 也要做好统计预计与统计预测, 把事后统计变为事前统计, 便于领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完善统计方法体系

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是在计划经济下建立的, 近年来, 虽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仍没有从计划经济模式中脱离, 在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 对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体系进行了彻底的变动与改革。去掉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指标, 并增加了适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一些指标, 建立起完整的报表制度与统计调查方案, 才能适应企业改革后管理的需求, 才能为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实际作用的服务。

五、加快农垦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搞好统计信息的工作, 特别是那些市场的需求信息以及竟争信息。需要打破原有的统计手段。在搜集与整理企业单位的信息和同类型可以借鉴的外来信息的同时, 加快统计的计算方式的现代化转变。目前统计工作已经逐步走向了计算机电脑化, 实现了地区间、行业间的联网化, 逐渐满足企业对于市场信息的需要, 不仅解决了以往劳动强度过大的问题, 同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 做到信息的共享, 以及深层次、高效率、全方位、大规模地开发统计信息的资源。以提高统计监测、预测和决策水平, 与此同时, 随着新国民经济核算和新会计制度, 新的调查方法和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 统计业务核算与会计的内容相互地渗透。

企业改革后, 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统计工作的标准化、系统化、高效化。数据的统计、传递与处理的量越来越大, 因此及时性也越来越重要了。传统的加工整理、手工计算、统计资料的工作方法, 已不适应企业改革后的需要。利用计算机的优势, 进一步完善其在统计方面的应用, 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信息管理方面所具备的准、快、精等优点, 以提高统计的工作质量及效率。

为了满足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工作的要求, 就要建立一整套的统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储存等的信息反馈系统。逐步地实现检测的标准化, 报表、台帐的规格化和原始记录的系统化。只有实现统计工作的现代化, 才能适应企业改革中的变化。因此, 统计工作实现现代化, 是非行不可的。

六、结论

以上总结了农垦统计工作怎样去适应企业改革需要的。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加大检查工作的力度, 制止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 积极改善统计工作的条件, 实行统计工作的现代化, 维持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 充分地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 及时地向有关部门汇报与解决统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是适应企业改革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崔丽华.企业统计如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企业统计改革 篇9

关键词:企业,统计,改革

统计工作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了。但是由于政府经济职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其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为了让统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就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本文就这一问题做简要探讨分析。

1 企业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某些基层单位统计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 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 统计人员变动频繁, 整体素质低。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 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 统计数据质量明显下降。三是新企业统计制度不健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 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 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 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 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 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 或者说就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 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 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 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 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 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 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 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盈利为目的, 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 统计无能为力。

2 企业的统计工作存在的作用

统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 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 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 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统计信息, 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 既可横向对比, 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统计工作的作用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 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 那么, 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 将具有以下作用: (1)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 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 (2)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 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 等等。从结构上, 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 等等。 (3)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 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 主要反映生产 (包括产值产量等) 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 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 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 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 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4)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 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 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生产质量、产品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5)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 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因此, 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统计。

3 企业统计工作的改革发展

针对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和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 为更好的发挥统计工作为企业服务的作用, 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统计工作应该做以下几方面的改革:首先是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 统计对象是以政府为主体, 服务的目标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 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随着进入市场经济, 企业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企业统计的服务对象从根本上说就是企业本身, 企业的独立性决定了统计为企业主体利益的追逐性服务的作用日益明显。统计信息, 既可横向对比, 左右逢源;也可纵向比较, 知前鉴后。其次就是企业统计侧重点和内容发生变化。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 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现在企业统计就力求要达到两大目的:认识和服务。企业的统计, 应该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数量特征,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质量特征。第三, 就是要改革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现阶段企业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 以增强企业统计的实效性和准确性。统计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 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 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最后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笔者从事企业统计工作多年, 深感企业统计工作任重道远。企业领导要意识到企业统计的重要性, 意识到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应多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 组织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只有这样, 统计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 统计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

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 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健全统计法制, 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 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 规范企业统计工作, 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 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慧.企业要实行统计体制改革应届新经济的挑战[J].商场现代化, 2008 (10) .

[2]徐兴杰.浅议企业统计改革与发展[J].财经界 (学术) , 2009 (2) .

企业统计改革 篇10

目前状况下, 我国国家统计局所实行的工业统计制度从统计范围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 分别是规模以上类以及规模以下类。而对于报表来说, 它存在着多种分类方式, 最为常见的有两种, 其一, 按照报送时间进行分类, 主要可以分为月报、季报以及年报;其二, 按照报送方式进行分类, 主要可以分为综合报表以及基层报表。表1和表2分别显示的是工业统计制度分类以及具体情况与报表分类及其具体状况。

2 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运用工业统计方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其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下面我们做分别阐述。

2.1 挖掘市场潜力, 开辟销售市场。

当前状况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在这一体制之下, 企业要想获得利润, 必须要将生产的产品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销售, 并且能够从销售额之中收回之前生产环节中所投资的垫支资金。因此, 其实销售对生产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在对产品销售进行统计之时, 需要仅仅抓住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覆盖率这两个指标, 因为它们能够对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反映。对于市场占有率来说, 它主要指的是企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在市场之中的销售量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的比重。一般情况下, 产品竞争力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呈正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 某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高, 相应的, 这种产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了也就越强。如果保证市场上的需求既定, 那么在这一条件之下, 会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除此之外, 如果两家产品的质量相同, 而在价格上占优势的那家企业必然会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所以, 企业要想对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有序的提高, 就必须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之下, 想方设法对自身产品的质量进行提高, 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成本降到最低。而对于市场覆盖率来说, 它主要指的是某种产品的实际行销地区数占该产品全部行销地区数的比重。这一指标可以对产品的竞争能力以及辐射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映。通过对这一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企业能够从分析结果中了解自身产品的销售范围, 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对本企业产品的销售进行进一步的扩大。

2.2 改进生产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取得主动地位, 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对于工业产品的质量状况来说, 它并不是由某一个因素或是某一个环节决定的, 而是生产过程当中各个环节所共同决定的。一般情况下, 对工业产品质量进行过评价, 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指标, 分别是产品技术性能以及企业生产工作质量。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有效的统计, 可以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的调节以及产品质量好坏的分析。这样一来, 企业就可以找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并有效的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并加强企业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3 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思路

3.1 对入统工业企业标准规模标准进行有效提高。

目前状况下, 我国存在着固定的入统工业企业标准, 标准主要为: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事实上, 这种入统的标准相对较低, 这样一来, 使得入统工业企业个数逐年增加, 并逐渐饱和甚至趋于拥挤。而且相关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 且这些机构人员往往工作负担大, 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专业。因此, 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必须适当的对入统工业企业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 只有对入统企业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其达到最优化, 才能有效的对基层统计部门工业报表负担进行解决。

3.2 实行会计软件与统计软件对接。

从学科角度来看, 会计与统计本来就存在着较大的关联。而目前状况下工业统计之中所使用的大多数指标也来自于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因此, 相关统计部门应当将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可以设计一款统计软件, 在程序编辑时将工业统计报表与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接。这样一来, 在生成报表之后, 统计软件就可以迅速、方便、有效的直接从其中进行取数, 这不仅对工作效率进行了有效的提高, 同时又对数据源头的质量进行一定程度的保证。

3.3 推行电子报表。

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 各种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 尤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同样应该抓住机遇, 引进新技术, 促进工业统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于统计部门来说, 应该对原先采用邮寄、电话、传真等方式来传送报表的情况进行创新与改革, 并设计出一套统一的报表传送软件平台。依托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 推行电子报表, 实现无纸化办公。一旦实现, 必将大大的提高统计工作的高效性、及时性。除此之外, 还对统计信息化水平和上作质量进行了改善。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中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思路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工业统计制度的相关状况,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 从对入统工业企业标准规模标准进行有效提高、实行会计软件与统计软件对接以及推行电子报表三个方面分析了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思路。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企业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下, 抓住机遇,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取得主动地位, 必须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近几年来, 工业统计制度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被广泛运用, 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然会对企业经济管理造成影响, 企业对此问题十分关注。本文就企业经济管理中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思路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工业统计制度,改革,企业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梁雁斯.现行工业统计制度的优缺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13) .

[2]杨耿业.对当前工业统计制度修正的设想[J].中国统计, 2009, (01) .

[3]管旭青.工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法[J].魅力中国, 2010, (14) .

北京,改革催生大都市统计体系 篇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大城市正在加速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迈进。作为为城市发展与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各种数据信息的官方统计部门,也需及时跟进这一发展潮流、改革创新,构建符合大都市特点、能更好地服务于大都市发展和建设并与国际接轨的大都市统计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统计的决策参考作用。在此方面,北京政府统计部门已率先行动。

本期特别报道《北京,改革催生大都市统计体系》、《全面构建北京大都市统计体系》两篇文章向您展示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如何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走在前沿的国内外官方统计》则向您介绍其他国家和城市的官方统计工作服务大都市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一次性宣布任命了区县调查队52名处级干部!2007年10月8日,对北京统计系统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是北京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后,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以下简称局队)第一次召开全市区县局队处以上干部大会。北京局队200多名局和处级干部齐刷刷地相聚一起,共商统计改革发展大计。这是近年来北京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局长崔述强高兴地谈到,“今天的北京统计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54人,发展到现在市局和总队59个处室,全系统2600多人的队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和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的成立以及所属19支区县(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队的组建,全市街道乡镇‘撤科建所’工作的顺利完成,形成了北京统计‘局队融合、三位一体、两队两垂 ’的新体制格局,创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新工作模式。”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北京统计改革的实践印证了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的这段概述。北京统计人按照有利于统计资源整合、有利于统计力量加强、有利于统计事业发展的原则,以改革开放的思维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从而创造了统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成果。”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潘总队长如是说。

■ 高瞻者远,统计人紧跟改革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京华大地,也催生了统计改革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单一的报表制度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多元发展的需求。尤其作为首都的北京,中央经济、总部经济、新产业经济等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化经济特色日益显现,现实而强烈地呼唤着大都市统计的诞生。

最初构想萌生于2003年,这一年的几件大事对北京统计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是迎来了北京统计50岁生日,市局和原“三支调查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企业调查队)”搬进新的办公楼集中办公,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也为统计这个大家庭的融合,为局队的机构改革和力量整合创造了条件。其次,经受了非典疫情的考验,统计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给改革统计方法、完善指标体系带来启示。尤其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党的会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这给统计人以极大地鼓舞。就在这年的三季度局队务会上,崔述强局长首次提出建设大都市统计体系的动议。

正式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大都市统计体系是在2004年。这一年,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展大规模经济普查。北京统计人把这次普查当作建立大都市统计体系的一次实践。这一年,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全国各省市要建立调查总队,增加编制,扩充机构,为从整体上加强统计力量提供组织保证。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城市功能的新定位,即“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北京统计人积蓄力量,改革之箭开弓待发。适应国家统计改革大背景和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北京市统计系统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反复论证,正式提出:今后北京统计工作的重点是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局队务会讨论通过了大都市统计体系内容的8个方面。此后,被正式列入北京市“十一五”统计发展规划,包括三大基础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采集、统计服务)、两大支撑系统(人才支撑、技术支撑)、三大保障系统(法制保障、体制保障、宣传保障),涵盖32个指标群,计838个具体指标,展现出一幅气势恢宏而又具体可操作的统计蓝图。

■ 求变者通,大都市统计格局显现

管子曰:“不明于数欲举大事,如舟之无楫而欲行于大海也。”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离不开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北京统计部门建设大都市统计的构想和市领导、国家局领导想到了一起,这个方案在征得国家局领导认可的基础上很快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获准实施。

2006年6月23日,以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名义联合印发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京发[2006]9号)。这是自北京政府统计机构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首次以最高规格的发文形式专门对统计工作提出明确的意见。9号文件提出了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和加强统计工作等六个方面的意见,从而为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跨出一步天地宽。北京局队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由此步入到重要的实施阶段和收获季节。

收获之一,局队唱响和谐发展之歌

2006年3月,根据国务院及五部委的总体部署,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正式挂牌成立。此后,以国家调查队体制改革为契机,为补充国家调查总队在北京地区调查机构和调查力量的不足,市政府又批准成立了副局级规格的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一次性给北京统计部门增加编制495人。从北京的实际情况出发,北京局队按照“相融共议、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的原则,探索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工作模式。

“思于未萌之先,行于方萌之际。”还是在调查总队没有成立之前,局长崔述强、总队长潘就已经为这件事早早地思忖着、酝酿着。没有经验借鉴,没有范例参考。但改革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着眼于加强统计力量,提升统计水平,提高数据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在推进统计事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北京统计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充分发扬民主,局队内部和全系统上下反复酝酿,集思广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分则不利,合则为上,适应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的需要,走局队融合之路才是北京模式的理性选择。

走在融合之路上的北京局队,对外是两个牌子,对内是统计一家。重要事项集体决策,重大任务一起面对,平时工作合署办公,职工利益同城待遇……北京局队呈现出内和外顺、运转协调、高歌猛进的良好局面。

收获之二,区县走出一体化管理之路

解决区县统计“人少工作量大”的矛盾,以确保源头数据质量,是统计改革的攻坚目标之一。2007年9月,国家总队和市总队共同在北京市所辖区县相继成立经济社会调查队,这样,全市18个区县和开发区都有了新组建的调查队。而区县调查队与区县统计局共设一个党组,实行一体化管理,即“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三块牌子”是指区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区县设的调查队、北京经济社会调查总队在区县设的调查队,“一套人马”指上述人员和资源整合在一起。

据悉,北京局队在机构改革中先后增加的近500名人员编制,其中大部分被安排充实到区县局队,区县局队完成体制改革后,班子成员职数大大增加,多的达10多人;队伍明显壮大,少则百人,多的可达到三四百人的规模。区县局队“一体化管理”给统计系统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活力。

收获之三,街道乡镇统计机构完成“撤科建所”任务

全市18个区县310个街乡镇,改革前共有123个统计科,占39.7%。即便是这样,多数统计人员为兼职,工作精力很难集中。按照9号文件要求,2007年10月,全市完成街道乡镇统计机构“撤科建所”任务,原有的统计机构和人员从街道乡镇政府办事处剥离出来,由区县统计局垂直管理。“他们像轻骑兵奋战在统计一线,他们更像一根根神经布局在统计末端,保证了整体工作的上通下达。”北京统计人这样赞誉。

由此,北京统计在体制改革上形成了“三位一体,两队两垂”的大都市统计管理格局。北京统计人作了这样的诠释,“三位一体”即政府统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调查机构三方面力量有机整合。“两队”指政府统计系统调查队伍与市场化方式运作的调查队伍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两垂”是指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和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对区县调查队垂直管理,区县统计局对街乡统计所垂直管理。

■ 善建者行,高标准开拓统计的明天

和任何事物一样,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成功地进行机构改革和扩充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北京统计人本着追求卓越的理念,一步步把建立完备的大都市统计体系的工作引向深入。

用大都市统计的思维谋划大服务。北京统计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逐步建立起了反映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资源保护、科学技术进步的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开展了区县政府绩效评估、六大功能区监测评价、幸福感指数等反映大都市发展现状的调查。这些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充分展现了统计服务的更大作为。从2005年到2008年,北京局队在全市的委办局先进评选中连续四年被评为政绩突出单位,这是北京市政府系统评比中最高的荣誉称号。

用大都市统计的标准推进信息化。截至2007年7月,北京市统计信息化二期工程、宏观经济数据库和统计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三大建设项目已接近全面完成,现已从建设阶段进入技术应用阶段,并转化为现实成果。从统计部门到服务对象,人们在广泛享受着大都市统计带来的“一级平台、三级监管、多方共享”的便利。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首次将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型信息化手段运用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等大项任务。北京局队获得了“全国统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用大都市统计的要求打造软实力。着眼提升人的素质,北京局队把打造软实力放到突出位置,2008年,他们把加强人才培养和统计文化建设作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系列活动;借助全国统计建模大赛之机,在全系统持续开展学科学、用科学岗位练兵活动,北京局队组织的两支联队在全国建模大赛中双双获奖;从进入“十一五”起,北京局队每年选送20名符合年轻化、知识化要求的统计人赴发达国家培训(一年期),走出培养国际交流型人才的路子。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升华,于是乎,人才群、人才链、人才共生效应出现了,一大批中青年干部成了各个处室、各个区县统计的台柱子;于是乎,全系统逐步叫响也日益塑造起“忠诚统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乐见其成”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在统计服务的各个岗位和领域,展示着大都市统计时代北京统计人的新风采、新面貌。

用大都市统计的眼光拓展大开放。率先在全国统计系统成立统计宣传中心,通过整合期刊、网站,和电视台联合创办《数说北京》系列短剧、加强统计信息公开等,多措并举的大宣传网络使统计逐步融入开放的社会,北京局队作为全国统计系统的代表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率先成立统计执法检查大队和区县执法队,连续四年强力推进统计集中执法检查,促进统计法律法规普及,确保源头数据质量;运用两年时间精心准备,于2008年10月成功举办“大都市统计国际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大都市统计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企业统计改革 篇12

从今年开始, 规模以上企业的标准有很大提升, 例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起点标准从年收入500万元, 提高到了2000万元, 其他类型的企业标准也有很大的提高。从企业经营情况看, 目前山西省大型和特大型企业跨地区经营, 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 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企业兼并重组资产整合现象层出不穷。这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逐步增强, 经营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 为国民经济的繁荣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同时, 大企业集团履行政府统计调查工作义务的技术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在政府统计调查工作中, 特大型企业肯定会遇到“在地统计”的困扰。

一、目前政府统计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政府统计调查工作是以县区为基本报送单位的, 要求无论公司的行政级别如何, 都必须从所在区级政府统计部门开始报送政府统计报表。这么小的报送基础, 与特大型企业的“大”形成了一些“矛盾”。企业集团是按照资本关系形成的紧密型组织, 而在地统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法人所在行政区划的隶属关系报送报表, 这样的话, 经营范围遍及全省各地的特大企业就被分割为了很多的小的行政单元, 如果某一个行政单元内, 它只是一个产业单位 (甚至都达不到一个产业单位的标准) , 它就无法填报统计报表。类似的, 如果某一行政区划内存在一个统计上承认的统计调查单位, 例如某工业企业的法人注册办公地点, 但是, 假如这个法人主体只有部分产业单位在同一行政区划内, 或者没有一个产业单位在同一行政区划内, 那它应该如何履行政府统计调查义务呢?是否填报本行政区划内的政府定期统计报表, 并确认为该行政区划内经济总量的组成部分?是应该填报属于该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总量, 还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总量?或是不填报任何统计报表, 转而由所属的产业单位按照对应地区填报政府统计报表?由此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 一个集团总部高度控制价格和销售渠道的产业单位应该如何计算产值, 如何填报产销存报表?它如何填报企业经济效益报表?能耗类报表又该如何填报?

目前在工作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笔者以自已知道的本企业的处理方式来谈:我们在本市的经济总量全部由集团公司负责统计的相关部门从公司办公地点归属地的区统计局报出报表。如果按照“在地统计原则”, 这份报表里所包含的经济总量, 属于三个不同的县区级统计局管辖范围。其他的集团所属法人单位按照其法人注册地履行政府统计调查义务。显而易见, 我们集团被动地划分成了很多的统计区块。单从工业企业产销总值表来说, 由于各地区的工业品产量是肯定的, 所以产量产值是比较准确的。企业财务状况表由于是按照资本纽带编制的, 涉及到复杂的资本结构和关联交易, 所以集团总部的财务状况表只能做到相对准确。而且, 笔者个人认为这份财务状况表不能充分说明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综上所述, 跨地区特大型企业集团定期报表制度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相关对策

特大型企业集团的政府统计调查工作, 笔者认为应该朝大、小两个方向或者大小结合的方向来改:

1.“大”就是要起点大。

针对特大型企业集团, 政府统计调查对象应该改为集团整体, 而不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分割特大型企业集团。这样的好处在于, 作为被调查对象的特大型企业的集团会更加重视政府统计工作, 容易准确调查特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总量, 减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统计数据的行政干预, 避免出现重复统计现象。缺点在于, 由于特大型企业作为整体填报统计报表, 不利于准确计量各地区尤其是县区一级的经济总量。由于特大型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较长, 其内部抵消的经济总量很大, 有降低某市或某省的经济总量的可能。

2. 向小的方向改。

改变目前存在的特大型企业按照集团法人所在行政区划履行政府统计调查义务的现状, 完全按照法人资格来履行统计调查义务。好处在于:被调查对象的各种调查数据清晰可查, 有利于准确计量各地区经济总量, 尤其是最基层行政区划的经济总量。缺点是:不能从根本上反映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实际经营绩效;由于被调查单位数量的增加, 势必会加重调查主体工作负担。而被调查对象也要增设相应的机构和人员, 有可能造成调查对象的抵触情绪, 加上有可能出现的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 影响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长产业链条被切短, 地区经济总量短期内增幅较大, 地区经济总量有虚增的情况出现。

3. 折衷改。

特大型企业集团和所属法人企业同时按照在地统计原则报送统计报表。这样的优点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总量和相应地区的经济总量都可以得到恰当体现, 可以分别计量考核从省至县区的经济总量。在考察省级经济总量时, 可采用集团汇总报表;考察各区经济总量时, 用最基层法人的报表。但缺点同样存在, 最上层次的经济总量有显著的虚减, 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经济总量。产品产量可以对应, 但产值和企业财务状况由于有内部抵消的因素存在, 不是简单相加汇总, 所以不能简单对应。同样存在增加机构、人员的难题。

各国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发展阶段不同, 政府统计调查制度也应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笔者认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 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代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 我国的政府统计制度一定会更加先进、完善和科学。

030000)

摘要:文章对目前政府统计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及特大型企业如何履行政府统计调查义务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 同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上一篇:全符号传播下一篇:法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