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2024-09-09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共8篇)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篇1

关键词:甲状腺恶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

患者, 女, 78岁。颈部包块1年伴吞咽不适、声音改变1月余入院。近来自觉包块逐渐增大, 且有吞咽不适、声音嘶哑现象。PE:颈部不对称, 气管轻度右偏, 颈前饱满感, 甲状腺Ⅱ度肿大, 左侧可触及大小约4cm×4cm、右侧可触及约大小3cm×3cm界不清包块, 随吞咽上下移动, 质硬, 结节感, 无压痛, 活动度差, 两侧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 局部未闻及血管杂音。超声示:甲状腺左叶厚31mm, 右叶厚20mm, 峡部厚4mm, 形态饱满, 腺体探及多个结节, 部分结节为实型结节, 部分为囊实性, 最大者49mm×36mm, 为囊实性结节, 位于左叶, 边界清晰, 回声不均匀, 内见多个细小强回声斑及不规则液性暗区, 液性暗区内透声差, CDFI:最大者内见血流信号, PW:动脉阻力指数为0.90。甲状腺右叶探及长约3mm弧形强回声斑, 后方伴声影。双侧颈部探及多发低回声结节, 较大者22mm×8mm (右叶) , 20mm×6mm (左侧) ,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欠均。CT示:左侧甲状腺体积增大, 边界欠清, 密度减低, 呈等低混杂密度块状结构, 且内见点状钙化灶, 范围约4.2cm×4.5cm×5.0cm, 注射对比剂后行双期扫描见肿块非均匀性强化, 扫描野见双侧颈部肿大淋巴结影。CT诊断:左侧甲状腺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实验室检查:TSH、FT3、FrT4均在正常范围内。于 2012年7月19 日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术中见:甲状腺弥漫性增大, 质地硬, 与颈前肌群浸润粘连颈前组织水肿, 气管右偏, 左侧甲状腺体内有大小约6cm×5cm包块, 侵占整个腺体, 内有多个液化灶, 内为米汤样液, 混有坏死物, 外侧侵及颈血管鞘, 难以解剖, 肿瘤无包膜, 向后延伸至气管食管旁沟, 并侵及气管食管外膜, 右侧甲状腺质地硬, 并与左侧肿块连成一体。术中送快速病理示甲状腺癌。因肿瘤广泛浸润周围组织, 难以解剖, 将左侧甲状腺叶及颈前粘连部分肌肉一并切除, 行姑息性手术。术后病理示: (左) 甲状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癌组织大小为4.5cm×4cm×2cm, 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组织:CK5/6 (+) 、P53 (+) 、P63 (+) 、TG (-) 、Ki-67 (+) >40%。

讨论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 发病率仅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0.2%~1.1%[1], 临床上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该病早期无典型症状, 常易忽视。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人群发生率为2~3/10万左右[2]。发病率极低, 与性别无明显关系。肿瘤常位于腺体一叶, 肿大后常常侵犯两侧叶, 导致气管移位, 颈部淋巴结肿大。肿瘤侵袭性很强, 常会侵及临近的喉返神经、食管等, 导致声嘶、吞咽不适等。

甲状腺来源于内胚层分泌腺, 并无鳞状上皮成分。对于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组织来源存在较多争议,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滤泡上皮发生鳞状化生进而恶变; (2) 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舌骨、后腮体或腮弓的残留组织中鳞状上皮恶变形成鳞癌; (3) 甲状腺内异常的胸腺上皮恶变; (4) 甲状腺原基属外胚叶来源, 可以分化为鳞状上皮而发生鳞癌; (5) 直接从腺癌转变而来[3]。 多数学者更倾向于由滤泡上皮转化或化生而来[4]。

鉴于本病进展快, 早期诊断困难等临床特点, 对于该病的诊断应特别警惕。当临床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块及不明原因的声嘶、吞咽不适等症状时, 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及时行甲状腺超声、CT、喉镜甚或MRI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及周围器官侵犯情况。穿刺细胞学检查是一项简单快速的细胞病理检查手段, 有助于明确诊断, 但准确性因穿刺水平不同而差异较大。对于该病的确诊, 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本病需与来源于气管、食管、喉等邻近结构的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同时应与肺部、肾等部位的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相鉴别[5]。纤维喉镜、纤维支气管镜、胸部影像学检查及全身检查结果常可辅助鉴别诊断。另外, 某些甲状腺疾病, 例如腺瘤样甲状腺肿和慢性甲状腺炎鳞化现象也较常见, 滤泡癌中也可出现鳞化灶。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此类病变。

本例患者曾行胸部CT及胃镜、腹部超声检查, 排除其他脏器病变。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也支持原发于甲状腺。

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具有较强的抗射线辐射能力及药物不敏感性, 因此治疗方法较局限。有研究称,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与甲状腺未分化癌相似, 建议应用外科手术治疗加用局部放疗[6], 化疗药物的应用不能改变疾病的进程[7]。

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手术切除范围包括患侧腺叶、峡部及部分对侧腺体, 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目前认为, 术后辅助根治性或超量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并能降低肿瘤复发机会。对于丧失手术时机的患者, 穿刺细胞学明确诊断后施以放疗可以延缓病情发展, 提高生存质量。本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侵润广泛, 无法行根治切除, 遂行姑息性左侧甲状腺叶切除, 术中将左侧甲状腺体及颈前粘连部分肌肉一并切除。术后行局部放疗。

参考文献

[1]石景森.普通外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96-198.

[2]刘菲, 郑宏良, 陈世彩, 等.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 (12) :691.

[3]胡志雄.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 17 (23) :1960-1962.

[4]Sahoo M, Balcs, Bhatnagar D.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thyroid gland:New evidence in support of follicular epithelial cell orisin[J].Diagn Cytopathol, 2002, 27 (4) ;227-231.

[5]Young Sin Ko, Tae Sook Hwang, Hye Seung Han, et al.Primary puresq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Report and histogenic considera-tion of a case involving a BRAF mutation[J].Pathology International, 2012, 62:43-48.

[6]Sniezek JC, Hoitel M.Rare tumor of the thyroid gland[J].OtolaryngolClin North Am, 2003, 36 (1) :107-115.

[7]史业辉, 钱碧云.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27例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04, 31 (8) :456-458.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篇2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FEZ1;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32-02

食管癌在我国发病率比较高,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占第4位,也是世界上常见的十种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食管癌的癌变机制至今不是很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发现与食管癌的发生或演进有关的多个可能相关基因或相关的未知基因片段。近期很多资料也表明,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fasciculation and elongation protein zeta-1,FEZ1)是抑癌基因,并且FEZ1基因的异常表达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均可检测到。本研究通过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FEZ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食管癌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与患者病理指标间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120例标本均来自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手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选取20例食管癌远端病理证实的正常黏膜。所有标本术前未经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均常规固定后规范取材,将患者的性别及年龄、肿瘤长度详细记录,有经验的病理医师通过双盲法进行复诊,镜检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将4 μm厚的相应的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制成的切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资料分组

食管癌患者年龄划分为:年龄<40岁4例、40~60岁93例、>60岁23例;食管癌长度划分:肿瘤长径<3 cm 45例,≥3 cm 75例;根据肿瘤病理的浸润深度分为早癌组5例、浅肌层及深肌层组21例,纤维膜及周围软组织组94例。

1.3?SP免疫组化染色

小鼠抗FEZ1单克隆抗体购自Cell signaling公司,采用免疫组化SP法,FEZ1单克隆抗体稀释倍数为 1︰50,实验步骤按说明书进行,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分化,返蓝,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已知肺癌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1.4?结果判断标准

FEZ1结果评价,以细胞浆出现背景清晰的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参照文献[1], 在高倍视野下(400×)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观察不少于200个细胞),按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及着色强度进行结果判定:按着色强度评分: 0分为无着色,1分为浅黄色,2分为黄色,3分为棕黄色;按阳性细胞数占同类细胞数的百分比评分:0分为阴性,1分为阳性细胞数10%,2分为11%~50%,3分为51%~75%,4分为>75%。取两项评分的乘积作为总积分,0~3分为阴性,3分以上为阳性。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FEZ1蛋白在不同食管组织中的表达

FEZ1阳性表达可见于食管黏膜上皮及鳞癌细胞中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呈灶状或弥漫分布,大小不一,着色轻重不等。120例食管鳞癌中FEZ1阳性率为36.67%(44/120),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黏膜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织中FEZ1阳性与阴性表达见图1、2。

2.2?FEZ1的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鳞癌中早癌组、肌层组外膜组FEZ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0.00%、47.62%、31.91%,阳性率随浸润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P<0.05);实验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组FEZ1蛋白表达缺失,与无转移组差异明显;随着食管癌患者年龄的增长及肿瘤长度的增加,该蛋白表达亦呈降低趋势。见表1。

3?讨论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亦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Ishii[2]在8p22 的D8S261位点附近分离出FEZ1基因,研究证明,该基因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许多人类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原志庆等[3]发现甲状腺组织中FEZ1 蛋白和mRNA 的表達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和PTC 组织,Vecchione 等[4-5]检测了胃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EZ1 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所有的细胞系中几乎均不能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本实验中120例食管鳞癌中FEZ1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黏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上研究结果一致,提示FEZ1蛋白可能对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起抑制作用。本实验亦研究了FEZ1表达与食管癌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表明其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李娜等[6]研究发现食管癌中淋巴结转移组FEZ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陈刚等[7]研究表明,肺癌中恶性度较高的小细胞癌中FEZ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均与本实验结果一致。迄今为止,人们对FEZ1基因了解较少,一般认为在细胞周期中FEZ1通过cAMP 依赖激酶高磷酸化,阻滞细胞产生G2/M期,细胞的生长抑制,肿瘤的发生受到抑制。还与微管组分有关,通过S- G2/M期与P34cdc2的相互作用抑制生长,通过调节有丝分裂异常进而细胞生长失控。随着深入的对FEZ1基因和其他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具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许良中,杨文涛.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的判断标准[J].实用癌症杂志,1996,4(6):229-231.

[2] Ishii H,Baffa R,Numata SI,et al.The FEZ I gene at chromosome 8p22 encodes aleucine - zipper p rotein, and its exp ression is altered in multip le human tumor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 96 (7):3928-3933.

[3] 原志庆,陈晓磊,李娜,等.FEZ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36 (4):437-439.

[4] Vecchione A,Croce CM,Baldassarre G,et al.Fez1/Lzts1 a newmitotic regulator implicated in cancer devel-opment[J].Cell Div,2007,24(2):24.

[5] Vecchione A,Ishii H,Baldassarre G,et al.Fez1/LZTS1 is down- regulated in high- grade bladder cancer,and its restoration suppresses tumorigenicity in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cells[J].Am J Pathol,2002,160(4):1345-1352.

[6] 李娜.FEZ1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0):2955-2957.

[7] 陈刚,王小玲,刘月平,等.FEZ1 Survivin 在肺小细胞癌及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蛋白表达及其在凋亡中的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1):1209-1211.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选的研究对象均为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2006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NSCC患者29例,设立为NSCC组,均经病理诊断证实,29例NSCC患者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5~84岁,平均(54.2±2.8)岁;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2例,无淋巴结转移的27例;临床TNM分期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标准第5版(1997)方案[3],其中早期(Ⅰ+Ⅱ期)17例,中晚期(Ⅲ+Ⅳ期)12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1例,中分化12例,低分化6例;其中28例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1例行放疗后手术切除再放疗加化疗,1年内复发者3例。19份对照血清来自鼻中隔偏曲无其他疾病的健康人,设立为对照组,其年龄为42~80岁,平均(52.2±3.1)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血清中SCCAg,具体方法是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放疗化疗后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后测定。仪器采用美国雅培公司IMX酶免疫分析仪和SCCAg诊断试剂盒。试剂药盒提供正常值范围SCCAg≤1.5μg/L,>1.5μg/L则为阳性[4]。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处理均应用SPSS 11.0软件,NSCC血清SCCAg浓度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SCC患者SCCAg阳性率与分期、治疗的关系

NSCC组中25例SCCAg>1.5μg/L,对照组2例>1.5μg/L,SCCAg敏感性86.2%(25/29),特异性89.5%(17/19)。治疗后NSCC组有28例SCCAg≤1.5μg/L,半年后有3例SCCAg>1.5μg/L,3例为复发病例。NSCC组的SCCAg阳性率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NSCC组的SCCAg阳性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NSCC组的SCCAg阳性率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1可见,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SCCAg阳性率逐渐增多(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后比较,#P<0.01

2.2 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鳞状细胞癌抗原阳性的浓度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

25例NSCC患者SCCAg抗原阳性的浓度手术治疗后2 d检测下降至正常,术后放疗后SCCAg值仍正常,见表2,与治疗前相比,不同分期SCCAg抗原阳性的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与行放疗后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分期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NSCC在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测得SCCAg>1.5μg/L,再次行手术加放疗治疗后下降至正常。

注:与同期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头颈恶性肿瘤,由于鼻腔及鼻窦的黏膜相互延续,肿物病理性质一致,所以统称为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原发鼻腔时较早出现症状,易早发现早治疗,原发鼻窦时发现较晚,发现时已侵犯鼻腔或窦旁组织或远处转移,鼻窦鳞癌早期诊断率很低,不足10%,就诊时病变多己达中晚期,临床治疗效果差。局限于鼻腔或鼻窦的早期鼻腔鼻窦鳞癌可完全切除,配合化疗放疗,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一旦病变进入晚期,有周围组织侵犯,特别是侵犯翼腭窝或伴有远处淋巴结转移,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即使手术彻底切除病变,也会给患者带来面部畸形,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肿瘤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学的加速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广泛研究,应用于临床对肿瘤早期发现以及对治疗和预后监测,能显著提高鳞癌患者的生存水平和生活质量。

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分析病理、指导治疗、判断疗效、监测复发、转移和判断预后[4]。肿瘤相关抗原TA-4是从人类宫颈癌组织中提取的1种糖蛋白,分子量为48 kD[5],SCCAg是肿瘤相关抗原TA-4的提纯亚单位,最早由Kato等[2]从子宫颈SCC中分离出来。然后学者们在肺、头颈、食管、上皮等部位肿瘤中也相继发现[6,7,8]。广泛用于宫颈、食管、肺等鳞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6,7],分子学研究和基因克隆揭示SCCAg是由两列几乎完全相同的基因(95%的核苷酸序列相同)SCCAg1和SCCAg2转录而来的,主要是SCCAg1。

NSCC患者的SCCAg值明显高于正常值,检测敏感性为86.2%(25/29),特异性89.5%(17/19),SCCAg能作为NSCC检测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SCCAg值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变化有差异,说明治疗是有效的,充分破坏了肿瘤组织,减少了肿瘤SCCAg分泌,如无肿瘤转移或复发,SCCAg可长期保持正常水平,术后对肿瘤SCCAg的监测,可有效的预测NSCC的复发或转移[9]。SCCAg可用于监测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提供良好的监测疗效的方法[10]。在肿瘤分期检测中可见早期(Ⅰ+Ⅱ期)17例中有14例(82.4%)、中晚期(Ⅲ+Ⅳ期)12例中有11例(91.6%)SCCAg超过正常值,随分期进展,SCCAg阳性率增多(P<0.01),文献有一致报道[11]。早期(Ⅰ+Ⅱ期)患者SCCAg值为(4.98±0.56)μg/L;中晚期(Ⅲ+Ⅳ期)患者SCCAg值为(7.33±1.20)μg/L,个别病情较重或有远处转移者SCCAg值更高,提示SCCAg与病变分期及病变程度正相关,可作为判断NSCC病变程度的指标。本组实验结果显示,NSCC术后SCCAg值有显著降低,一般在术后2 d检测就降至正常,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再经过放疗和化疗后SCCAg值变化不明显,说明手术是切除肿瘤最有效的治疗,对于晚期有远处转移NSCC,术前术后SCCAg值降低不明显,再经放疗和化疗后SCCAg值可降至正常值,所以SCCAg也可作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随病情复发,SCCAg值再次升高,表明NSCC患者治疗前后SCCAg水平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判断及预后检测的指标。本组实验中有3例中晚期(Ⅲ+Ⅳ期)患者在治疗后半年到1年间肿瘤复发,表现术腔内表面不光滑新生物,取活检确诊,检测SCCAg值升高,Lara等[12]有类似报道,经再次局部手术肿物切除并术后放疗化疗,检测1年内SCCAg值正常。

因此,对NSCC患者行术前术后SCCAg检测,可以监测NSCC临床病情及治疗效果,在目前尚未有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的前提下,SCCAg值可用于NSCC可疑性筛查,判断手术加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在NSCC发现和疗效评价中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NSCC)患者临床分期及治疗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29例NSC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CCAg水平。结果 29例NSCC患者血清SCCAg阳性率为86.2%(25/29),SCCAg阳性率与NSCC的TNM分期有关。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SCCAg明显升高。结论 血清SCCAg可作为鼻腔鼻窦鳞癌的相关肿瘤标志物,对判断鼻腔鼻窦鳞癌治疗效果、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术前、术后护理 篇4

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护理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癌症。据WHO报道世界每年大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 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为我国妇女恶性肿瘤第一位。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尤其多发于35岁以上的妇女[1,2]。目前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 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对患者实施手术是一种身心创伤, 对患者在住院手术期间实施全面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3]。我科在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对122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122例, 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5~51岁, 平均年龄43.3岁。主诉:接触性阴道出血。宫颈检查可见表面呈鲜红色菜花状突起, 触之质脆。经病理活检证实, 全部病理均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其中原位癌31例, Ⅰ期患者76例, ⅡA期患者15例。

1.2 治疗方法

宫颈癌的治疗主要为手术, 采用放疗或手术加放疗, 并辅以化疗。手术范围则根据具体情况如病灶深浅、大小、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细胞分等决定。宫颈癌早期手术治疗后, 可以适当采用放化疗来帮助抑制癌细胞。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十分重要。宫颈癌手术是治疗癌症最常用的方法, 患者对于宫颈癌手术时暴露隐私会感到万分压抑、疑虑, 甚至认为癌症是绝症, 表现为悲观、失望、烦躁、忧虑。针对如上情况, 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谈心, 要关心体贴鼓励患者, 使之保持情绪稳定, 通过说明和诱导, 减轻患者恐惧紧张心理。学会关心体贴鼓励患者, 心理上给以安慰,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消除患者疑虑和悲观情绪, 另外要善于取得家属的配合, 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战胜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2.1.2 术前准备

(1) 阴道准备。术前3d开始, 每天用0.5%活力碘行阴道擦洗, 每天1次, 共3次。 (2) 术前1d遵医嘱做药物过敏试验, 检查交叉配血情况。 (3)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是否正常, 对于老年患者, 应训练其术后翻身、活动、有效咳嗽等。 (4) 消化道准备。术前3d开始进半流质饮食, 必要时口服肠道抗菌药。术前1d开始进流质, 如牛奶、果汁, 并口服缓泻剂, 要保证患者排便在3次以上。晚上8点后禁食, 10点禁饮。根据情况在手术前1d晚上和术晨行普通灌肠或清洁灌肠:为了保证患者睡眠, 在手术前晚给予口服镇静药。 (5) 皮肤准备。术前1d进行皮肤准备, 腹部手术备皮范围上自剑突下, 两侧至腋中线, 下至阴阜和大腿上1/3处。若经腹腔镜手术, 要特别注意脐部的清洁, 先用棉签蘸取液状石蜡湿润脐孔, 3~5min后用干棉签将脐孔污垢擦净, 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并擦干。 (6) 手术日准备。根据手术方式执行术前准备:阴道擦洗、1%的甲紫溶液涂抹宫颈、阴道填塞纱条、留置导尿。术前30min给予基础麻醉药物, 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减少涎腺体分泌。指导患者取下义齿、首饰及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并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腕带, 准备好病历、腹带、止血药等必需物品带至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患者回室, 给予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床边交接班, 向麻醉师了解术中情况, 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 检查静脉输液、各引流管道是否通畅。, 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准确判断出血量, 及时更换敷料。术后6h, 为患者取下沙袋, 协助患者翻身, 给予腹带捆绑伤口, 以减轻伤口张力, 减轻翻身时的疼痛, 指导患者自行翻身, 促进血液的循环及肠蠕动, 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2d可下床适当活动, 避免血栓和压疮的形成[4]。

2.2.2 严密观察

术后严密观测生命体征变化, 每30min观察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 血压平稳者连续测量6次后改为4h一次, 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师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术后氧气吸入3~4L/min, 以纠正因全麻引起的低氧血症。若腹腔镜手术可适当延长给氧时间, 可有效缓解因高碳酸血症引起的肩背部疼痛。术后连续3d, 每天测量生命体征4次, 正常3d者, 可改为每天1次。另对患者主诉疼痛给予反应, 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 给予止痛药或其他止痛措施。

2.2.3 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妥善固定好引流管, 留有一定的长度, 以防患者翻身或活动时牵拉移位。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色泽, 及时记录引流量, 准确判断拔管指征, 引流管一般于术后48~72h可拔除。

2.2.4 并发症护理

疼痛、腹胀、呕吐是术后既常见又复杂的并发症, 原因各异又互相促进, 在对症处理的同时, 应密切结合手术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原因, 严格遵照循证医学规范和临床围手术期护理路径规范处理。切记这些常见症状往往是重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千万不可大意。

2.2.5 功能锻炼

由于宫颈癌根治术手术范围广、创面大, 涉及盆腔诸多脏器, 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逼尿肌功能性障碍, 以致排尿困难, 形成尿潴留, 为防止发展成为顽固性尿潴留,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留置导尿, 术后保持长期开放导尿管7~14d, 拔管前3d开始夹管, 定时开放, 机械地充盈、排空以刺激膀胱, 拔除导尿管, 患者自行解小便后, 测残余尿, 若残余尿>100mL, 需重新上导尿管。 (2) 遵医嘱。给予恢复膀胱功能的药物和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可指导患者自行锻炼盆底肌肉、蒸汽熏蒸外阴和配合妇科微波理疗仪的使用。 (3) 预防感染。置管期间每日用0.5%的活力碘行会阴擦洗, 每日2次, 并更换尿袋一次, 指导患者多饮水, 每天2000mL以上, 促进尿液生成, 达到自身冲洗尿道的目的, 以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5]。

2.2.6 康复护理

(1) 饮食护理。一般在术后6h可进少量温开水, 次日进少量流质饮食, 如米汤、菜汤、鱼汤等, 禁甜食[6]。等肛门排气后, 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普通食物, 应以高蛋白质、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同时也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可起到增进胃肠活动、保持大便通畅的作用。而老年患者肠蠕动恢复慢, 应适当延长吃流质、半流质食物的时间, 以利于消化。 (2) 出院指导。术后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 勤换内衣裤, 防止感染。术后性生活应根据复查后阴道残端愈合情况而定。出院后要定时随访, 术后的前2年, 每3个月复查一次;3~5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一次。随访的内容包括盆腔检查、阴道刮片细胞学检查和血常规等。

3 结果

经过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 本组122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顺利, 均在1.5h内完成手术, 术中患者状态平稳, 失血较少。1例患者出现轻度胸部皮下气肿, 其余所有患者均全部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99.18%。

4 小结

宫颈鳞状细胞癌是中年妇女中最严重的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35~50岁, 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手术是提高生命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手术后护理不当容易出现并发症。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 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保持尿道通畅, 并密切注意尿色和尿量, 防止膀胱充盈, 影响伤口愈合。由于患者多数存在着上述较为复杂的护理问题, 因此给予全面的术前、术后护理对于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具有有效效果, 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到最佳心态接受治疗。术前要充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后尤其注意指导患者维持个人卫生, 护士要协助患者勤擦身、更衣, 保持床单位清洁, 做好出院指导。总之, 宫颈鳞状细胞癌围手术期及时有效的观察和康复护理, 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周益美, 洪晓华.13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术前、术后护理[J].中外医疗, 2010, 29 (19) :136.

[2]王联霞.宫颈癌患者术后放疗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20) :23-24.

[3]董西莲.108例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3) :720-721.

[4]王金红.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29 (34) :162.

[5]陈竹梅, 高敏.宫颈癌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的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11) :127-128.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标本来源于2003~2008年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的存档病例,均经HE染色,光镜观察、确诊。皮肤BCC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颜面部17例,背部1例;皮肤SCC组,男性13例,女性7例;颜面部13例,下肢5例,头顶部2例。两组病例临床均未提示有转移。正常皮肤组织对照10例。

1.2 试剂

兔抗人Cx43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Zymed公司;S-P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人Cx43原位杂交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石蜡包埋标本BCC 18例、SCC 20例,正常皮肤组织10例,连续切片4张,切片厚4μm,备用。

1.3.1 常规HE染色

光镜观察、确诊。

1.3.2 Cx4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以子宫平滑肌为阳性对照组织,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微波抗原修复,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经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干燥、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3.3 Cx43 mR NA原位杂交

切片滴加没有探针的预杂交液作为阴性对照,以子宫平滑肌为阳性对照组织。操作步骤按原位杂交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每张切片滴加20μL含Cx43 m RNA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液,40℃杂交过夜,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干燥、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4 结果判断

采用CCD成像结合图像分析系统,在200倍光镜下,分析测定每个显示屏的表达水平(阳性染色面积代数和/分析区域面积比值)和表达强度(平均灰度值:值越小,表明阳性细胞着色越深,表达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数据均以(±s)表示,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x43蛋白和Cx43 mRNA的表达

Cx43蛋白、Cx43 m RNA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为棕黄色颗粒。结果如图1-4和表1。

Cx43蛋白、Cx43 m RNA在正常皮肤表皮中呈强阳性表达,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图1,图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图2)。另外,在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癌巢中央的角化珠呈阳性表达,周边的癌细胞呈阴性表达(图4)。Cx43蛋白及其m RNA在正常表皮中的表达水平(阳性面积)、表达强度(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高于BCC和SCC,P<0.01;在BCC中的表达水平、表达强度明显高于SCC,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

注:S代表阳性面积代数和/分析区域面积的平均值;G代表平均灰度值;1)BCC/SCC与正常表皮比较,P<0.01;2)Bcc与SCC比较,P<0.01

2.2 Cx43蛋白与Cx43 mRNA表达的相关性

经过相关性分析,Cx43蛋白与Cx43 m RNA在BCC中的表达成正相关(r=0.744,P<0.05)。

3 讨论

Cx43是人体内1种主要的细胞间隙连接蛋白,由它组成的连接子在质膜上形成间隙连接斑,其数量直接影响功能。已有研究显示,肿瘤和转化细胞普遍存在GJIC的缺失,GJIC功能改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1]。有报道,在胃癌、宫颈癌、胶质细胞瘤等多种肿瘤中,Cx4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2,3]。另外,在鼻咽癌、宫颈癌及大鼠肝癌细胞中,还有其它Cx蛋白(Cx26、Cx32)表达的降低。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相比,Cx43蛋白、Cx43 m RNA在BCC和SCC两种肿瘤中都有低表达的现象,但是Cx43、Cx43 m RNA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阳性面积)、表达强度(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P<0.01,有显著性差异。经过相关性分析,Cx43蛋白与Cx43 m RNA在BCC中的表达成正相关。另外,在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癌巢中央的角化珠Cx43蛋白与Cx43 m RNA呈阳性,周边的癌细胞呈阴性。这些研究结果提示:(1)与正常皮肤比较,无论是BCC还是SCC均有Cx43蛋白水平的降低,说明Cx43蛋白的低表达,与皮肤BCC和SCC的发生、发展相关。(2)Cx43蛋白表达的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较差的肿瘤组织或癌细胞比分化较好的肿瘤组织或癌细胞Cx43蛋白降低的水平要高,提示Cx43蛋白与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有关。(3)Cx43基因表达降低与上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Cx43基因抑癌功能的降低有可能导致了肿瘤的发生,进一步支持Cx43蛋白具有抑癌作用,是一种抑癌基因的观点。

NICOLSON[4]首次提出,肿瘤组织中GJIC功能降低与肿瘤的转移有关。认为Cx43蛋白表达改变导致细胞间的间隙连接或GJIC异常,使肿瘤细胞间的结合力发生改变,还能逃避正常生长控制及免疫监视,所以易于生长扩散和转移。研究表明,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的转移均与Cx43蛋白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5,6]。本研究发现,虽然BCC和SCC都有Cx43蛋白及其m RNA的降低,但Cx43蛋白、Cx43m RNA在BCC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在SCC组织中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且BCC组的表达水平、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SCC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x43基因和蛋白在BCC中的高表达,与BCC生长缓慢及极少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提示Cx4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强度,可能在这两种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支持Cx基因具有抑制肿瘤转移功能的说法。

关于BCC局部浸润和极少转移的生物学特征,KANITAKIS等[8]研究发现,nm23-H1蛋白产物在BCC中表达最强,而在SCC中表达最低,认为nm23-H1基因对抑制BCC的转移起了一定作用。TADA等[9]研究认为,BCC侵袭生长的能力可能与桥粒芯糖蛋白(Dsg)有关,而转移能力的低下可能是E-cad参与了阻止肿瘤细胞从原发灶中的逃逸。还有报道证实[10,11]BCC瘤细胞均不表达CD44及CD44v6,认为BCC肿瘤细胞不能与基质中透明质酸相结合,限制了瘤细胞向基质游离生长。因此,BCC临床表现以局部浸润生长为主,基本上不发生远处转移。总之,BCC是人类机体所患肿瘤中几乎不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探讨BCC临床生物学特征的相关因素特别是分子机制,对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遏制恶性肿瘤的转移等,能提供新的途径与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娟,郭瑞珍.皮肤瘢痕与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研究现状,医学综述,2008,14(11):1617-1619.[1]WANG J,GUO RZ.Current study of skin scar carcinoma and GJIC[J].Medical Recapitulate,2008,14(11):1617-1619.Chinese

[2]PLANTE I,CHARBONNEAU M,CYR DG.Decreased 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hexachloobenzene induced gender specific hepatic tumor formation in rat[J].Carcinogenesis,2002,23(7):1243-1249.

[3]曹玉文,陆天才,潘晓林,等.间隙连接蛋白表达与宫颈原位癌生长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癌症,2005,24(5):567-572.[3]CAO YW,LU TC,PAN XL,et al.Correlation of expression of connexin to growth and progression of 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05,24(5):567-572.Chinese

[4]NICOLSON G.Tumor cell instability,diversification,and progression to the metastatic phenotype:form oncogene too ncofetal expression[J].Cancer Res,1987,47(4):1473-1487

[5]李磊,刘俊,钱伟,等.C-erbB-2蛋白和缝隙连接蛋白4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16(2):132-135.[5]LI L,LIU J,QIAN W,et al.Expression of C-erbB-2and Cx43protein in gastic carcinoma[J].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16(2):132-135.Chinese

[6]HAGERMAN H,RAY V,HABERMANN W,et al.Alterations in gap junction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prostate cancer[J].J Urol,2001,166(6):2267-2272.

[7]MALONE JP,FEDOK FG,BELCHIS DA,et al.Basal cell car-cinoma metastatic to the parotid:report of a new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ar Nose Throat J,2000,79(7):511-515,518-519.

[8]KANITAKIS J,EUVRARLL S,BOURCHANY D,et al.Expres-sion of the nm23metastasis-suppressor gene product in skin tu-mors[J].J Cutan Pathol,1997,24(3):151-156.

[9]TADA H,HATOKO M,TANAKA A,et a1.Expression of desmoglein1and plakoglobin in skin carcinomas[J].J Cutan pathol,2000,27(1):24-29.

[10]DINGEMANS KP,RAMKEMA MD,PALS ST.CD44is exposed to theextracellular matrix at invasive sites in basal cell carcino-ma[J].Lab Invest,2002,82(3):313-322.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篇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 40 岁。主因左下肢烧伤瘢痕处增生、溃疡2 年加重1 周就诊。患者7 岁时左下肢烧伤创面愈合后留大片瘢痕, 近2 年来自觉瘢痕中部瘙痒, 搔抓后易破溃出血, 渐高起, 破溃处反复结痂、破溃, 创面难以愈合, 曾在当地以“皮肤感染”治疗, 予以口服及外用抗炎治疗 (具体不详) , 症状有所缓解, 但仍继续增生, 近1 周来皮损加重, 伴有刺痛和瘙痒感。下左肢烫烧伤时未曾进行任何治疗。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肿瘤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压痛。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可, 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正常, 胸部DR片及双侧腹股沟超声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 左侧小腿可见约17cm ×11cm萎缩性瘢痕, 轻度挛缩, 中央见一8.1cm×3.1cm大小菜花样红色增生物, 表面有溃疡, 深浅不一, 可见淡红色渗液及少量淡黄色脓性分泌物, 有异味。皮损活检组织病理提示鳞癌。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诊断: (1) 烧伤瘢痕; (2) 鳞状细胞癌。治疗上予以局部肿瘤切除后皮瓣转移。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瘢痕癌患者创面经久未愈, 伴有创面感染者局部有异味, 患者心理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等情绪障碍。心理干预在癌症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术前应进行利用图片等资料向患者展示既往的成功病例, 积极引导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1.2 创面护理。瘢痕癌创面经久未愈且逐渐加重, 往往合并创面感染。入院后应留取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根据抗生素敏感结果, 合理进行抗炎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创面渗出情况, 有无肿胀、疼痛及异味, 还要注意肢端感觉、温度、色泽, 避免静脉回流障碍的发生。

2.1.3 健康教育。加强营养摄入, 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因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刺激血管造成血管痉挛, 影响移植皮片成活, 告诫患者戒烟。在减少活动的同时, 还要鼓励患者进行肌肉的收缩运动,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和保持患肢合适体位的重要性, 避免位置过高而影响组织血供;过低影响静脉回流, 进而增加植皮区肿胀。同时避免患肢受压、屈曲, 关节部位可予以搁空, 避免垫枕或其他物品, 以免移植皮片受压影响成活。

2.2.2 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移植皮片生长情况和全身状态制定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明确功能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及每日需要达到的目标。术后第一周以制动、预防切口感染为主, 避免切口疼痛牵拉以保证皮片成活。术后第二周, 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进行关节的伸展、外旋、屈曲等活动, 以防止关节僵硬。

2.2.3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坚持长期的功能锻炼, 防止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 提高关节部位的灵活性、反应性及协调能力。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术后3~6 个月避免过久站立或行走。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避免潮湿刺激、慢性摩擦和搔抓, 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增生及溃疡。定期行腹股沟或腋窝淋巴结超声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瘢痕癌有无复发或转移。

3 讨论

鳞癌系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若在原先皮损处, 如瘢痕、慢性溃疡等, 或外表正常皮肤上发生质地较硬的结节或斑块, 并向四周扩展, 增长迅速, 应考虑为鳞癌, 往往需要病理确诊[3]。烧伤瘢痕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皮肤癌肿, 在烧伤瘢痕区上皮组织增生过程中, 若发现假性上皮瘤样增生伴色素细胞、基底细胞的减少或消失, 是癌变早期。病理上多属高度分化的磷状细胞癌, 多为Ⅰ级, 基底细胞癌、纤维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均罕见[4]。

烧伤后瘢痕癌变应该是可以预防的[5]: (1) 正确处理烧伤早期的创面, 特别是深度以上的创面, 在四肢关节、张力较大的部位, 争取早期切除焦痂, 行皮肤移植, 减少瘢痕的发生, 减轻瘢痕挛缩; (2) 定期随访和妥善保护烧伤后瘢痕区, 避免瘢痕再次受到损伤。积极治疗不稳定瘢痕和溃疡, 以消除癌变的基础; (3) 对化学性及放射性物质等特殊原因造成的烧伤后慢性皮炎要提高警惕。

本例患者7 岁时下肢烫烧伤后遗留挛缩性瘢痕。33 年后于烧伤瘢痕增生并形成经久不愈且逐渐增大的溃疡。经局部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示鳞状细胞癌。经局部肿瘤切除后皮瓣转移手术的同时, 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创面护理和健康教育;术后的体位护理、康复锻炼以及出院指导后, 伤口愈合良好。笔者认为烧伤创面愈合后要早期进行瘢痕的修复治疗, 对于复发性、难愈性瘢痕应及时切除修复, 避免慢性炎症刺激, 一旦发现有变化的征兆, 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赵婷羽, 刘畅, 程琦, 等.热烧伤瘢痕继发鳞状细胞癌的护理[C].第十一届全军保健医学进展学习班 (临潼) , 2015, (4) :279-280.

[2]倪卫红, 章红英, 章金兰, 等.四肢关节部位瘢痕癌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护理学报杂志, 2012, 19 (1B) :40-41.

[3]李峰, 孙福生, 廖强, 等.烧伤瘢痕癌1例报告[J].西南军医杂志, 2008, 10 (1) :35.

[4]黎鳌, 主编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58.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3 月~2013 年12 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住院行手术切除的OSCC患者标本46例, 其中男32 例, 女14 例;年龄17~74 (平均56.12) 岁;≥55岁28 例, <55 岁18 例;舌癌21 例, 舌根癌6 例, 颊癌6 例, 口底癌9 例, 牙龈癌4 例。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组织学分化度标准将病例分类, 高分化32 例、中分化10 例、低分化4 例。 术后病理结果颈淋巴结转移者:17 例, 无淋巴结转移者:29 例。收集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化疗或放疗, 并经口腔医学院病理科术前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鳞状细胞癌, 无远处转移及其他恶性肿瘤病史。 手术切除下病灶后马上切取收集新鲜活体癌标本。 切除下来OSCC新鲜标本组织进行原代癌细胞培养、传代、冻存、复苏。

1.2 方法

1.2.1 进行MTT溶液的配制。

1.2.2 在96 孔板上接种对数生长期细胞, 参照化疗药物血浆高峰浓度 (PPC) 及通过预实验设定出5 个药物梯度浓度。根据实验设定方案, 参照陆新萍[4]实验方法, 使用MTT比色法检测。

上述药物的加入每孔最终梯度浓度如下:

5-FU:5ug/ml, 10ug/ml, 20ug/ml, 50ug/ml, 100ug/ml

PYM:2.5ug/ml, 5ug/ml, 10ug/ml, 25ug/ml, 50ug/ml

CDDP:10ug/ml, 20ug/ml, 30ug/ml, 40ug/ml, 50ug/ml

放入细胞培养箱中静置培养24h后, 观察, 继续培养4h, 终止培养, 加入二甲基亚砜 (DMSO) 按实验要求充分溶解结晶物, 测量各孔的吸光值OD;实验结果用细胞存活率表示。细胞存活率=OD药物组/OD对照组×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s表示。 同一种药物之间的不同浓度之间的比较及三种化疗药物同种浓度之间敏感性比较使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成功培养出28 例OSCC原代癌细胞。

2.2 MTT法检测28 例原代癌细胞对三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的结果

2.2.1 细胞对5-氟尿嘧啶 (5-FU) 的敏感性检测 同一种药物之间的不同浓度之间的比较统计结果 (P<0.05) 。 见表1。

2.2.2 细胞对平阳霉素 (PYM) 的敏感性检测 同一种药物之间的不同浓度之间的比较统计结果 (P<0.05) 。 见表2。

2.2.3 细胞对顺铂 (CDDP) 的敏感性检测 同一种药物之间的不同浓度之间的比较统计结果 (P<0.05) 。 见表3。

2.2.4 三种化疗药物同种浓度之间敏感性比较 表中各数值为百分存活率均值 (P<0.05) 见表4。

3 讨论

由于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 化疗药物广泛应用, 制定化疗方案时化疗药物选择随意性, 患者中断治疗或反复用药, 再加上治疗过程缺药后换用其它替代药物等原因, 导致临床治疗上化疗药物出现明显耐药及交叉耐药提高。 针对出现这些问题, 人们试图在行化疗之前, 治疗期间, 治疗完成后定期行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 用以监测是否出现明显耐药及交叉耐药。 本文通过实验, 进行临床研究, 希望能制定合理化疗方案, 使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显著。

本实验关键之处能培养出原代癌细胞用于实验,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本作者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培养原代癌细胞成功率较高方法。 在本实验方法中, 在收集活体癌标本时, 尽量远离癌肿溃烂坏死组织, 切取肿物硬结周缘, 该部位因为癌细胞生长旺盛, 成活率高, 不易污染, 尽量缩短取材到培养放入培养瓶时间, 清洗浸泡组织块最后使用两性霉素B, 能有效预防真菌污染。 大多数培养细胞学者认为培养癌细胞培养基血清浓度10%已经足够支持癌细胞生长, 但仅适用于培养成熟的细胞株。 经过本实验反复对比研究, 得出在含血清浓度为14%的培养基原代癌细胞生长最旺盛, 同时能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 纯化细胞使用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的手段, 需2 次以上, 所培养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显微镜下见癌细胞胞质丰富, 呈多角形, 细胞致密成片生长, 如铺路石一样紧密嵌合在一起, 细胞边界清楚, 胞质粗糙, 核仁不明显。 可排除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 同时经细胞HE染色鉴定, 证实培养的细胞为口腔鳞癌上皮细胞[5]。

平阳霉素临床上被认可为作用于口腔鳞癌 (OSCC) 疗效好及副作用少的常用的化疗药物[6], 其大部分作用于鳞状上皮组织中, 通过细胞毒作用和细胞凋亡能抑制多种癌细胞株, 在头颈部鳞癌最为敏感, 可单独使用, 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生素类化疗药物, Bloom DC[7]等认为应用PYM对OSCC化疗治疗效果良好。 同时PYM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有效化疗能提高手术根治率和治疗效果己经得到公认[8]。 顺铂 (CDDP) 归类为其他常用化学的抗肿瘤药物在口腔颌面癌瘤中常用, 可联合5-氟尿嘧啶 (5-Fu) 作为基础治疗方案, CDDP主要通过在DNA链内形成交联和加合物, 干扰DNA复制以及转录[9]。 DNA损伤修复系统可识别并清除铂剂所致的链内交联和加合物, 恢复扭曲的双螺旋结构。 过度修复则可对抗铂类的抗瘤效果, 导致耐药。 因此CDDP原发及继发性肿瘤耐药限制了化疗疗效。最早应用的抗代谢化疗药物是5-FU, 该药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实体肿瘤。 MTT比色法是一种常规用来检测细胞的存活、生长的方法。 对人体无损伤, 操作简单, 快速, 重复性较好, 灵敏度高, 成本低, 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 细胞毒性试验, 是目前最常用的体外肿瘤药敏试验方法[10]。

本研究通过培养原代癌细胞, 选择具有代表性5-FU、PYM、CDDP三种化疗药物行体外药敏试验, 检测各药物对细胞的敏感性, 了解各药物对细胞毒性, 通过MTT比色法检测, 得出三种化疗药物对OSCC癌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药物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 其癌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通过本实验, 临床上进行化疗时可以考虑选择这三者药物, 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耐药性研究可考虑体外培养技术, 当然, 体内环境与体外培养有很大差异, 主要是组织离体后, 在人工环境与体内完全不同, 但可作为参考有应用价值, 对化疗药物的合理选择和把握正确的剂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OSCC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耐药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 5-氟尿嘧啶、平阳霉素、顺铂三种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与药物浓度有关, 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在临床上值得选择及继续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家伟, 李金忠, 张志愿, 等.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 5 (2) :83-90.

[2]曹雨庵.我国口腔鳞癌的治疗现状[J].实用肿瘤杂志, 2012, 27 (2) :109-112.

[3]傅升, 樊丽娜, 周文土, 等.术前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中晚期口腔鳞癌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 (10) :619-622.

[4]陆新萍.si RNA-MDR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MDR1在舌癌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 2010.

[5]郑顺友, 李强, 朱翌, 等.口腔鳞癌细胞原代培养及其临床影响因素[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7) :408-409.

[6]赵作勤, 张君, 王旭霞, 等.口腔鳞癌综合序列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03 (8) :469-471.

[7]Bloom DC, Goldfarb PM.The role of intratumour therapy with electroporation and bleomycin in the management of advanc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Eur JSurg Onco.2005, 31 (9) :1029-1035.

[8]Maehiels JP, Lambrecht M, Hanin FX, et al.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FI000Prime Rep, 2014, 6:44.

[9]Wang HF, Liu ZP.Comprehensive mechanism and structure sensitivity of ethanol oxidation on platinum:new transition-state searching method for resolving the complex reaction network[J].J Am Chem Soc, 2008, 130 (33) :10996-11004.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标本

选择2003-2006年在湘雅附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78例, 对照快速冰冻切片, 术中切取同一患者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新鲜组织各1份, 放入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其余标本病理确诊为鳞癌。其中男性58例, 女性20例;舌癌41例, 口底癌8例, 牙龈癌15例, 颊癌14例;平均年龄55岁。所有患者术前未做放、化疗。

1.2 主要试剂

兔抗人ID-3多克隆抗体购自Santa Cruz公司 (工作液1:50) , En Vision二抗和DAB显色试剂盒购自Dako Cytomation公司。

1.3 实验步骤

石蜡切片4?m, 常规脱蜡至水, PBS洗3min×3次;3%H2O2作用2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PBS洗3min×3次;切片置于0.01mol/L PH6.0柠檬酸缓冲液中抗原修复, 100℃水浴煮沸20min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3min×3次;加1:50 ID一抗, 4℃过夜, 次日室温下复温1h;PBS洗3min×3次;加En Vision二抗室温下孵育40min;PBS洗3min×3;0.04%DAB显色1-5min, 镜下控制显色;苏木素复染, 脱水, 树脂封片。根据阳性细胞数量, 阴性记为0分;弱阳性=1-25%记为1分;中度阳性=26-50%记为2分;强阳性>50%记为3分。

2、结果

口腔鳞癌组织钟ID-3呈异质性表达, 主要定位于肿瘤的细胞质。在78例口腔癌组织中, ID-3呈100%阳性染色, 而癌旁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很弱, 两组之间表达强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1) 。ID-3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P<0.01) , 高分化鳞癌中表达较低, 中分化鳞癌中表达较高, 低分化鳞癌中呈强阳性表达。ID-3蛋白的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侵袭程度以及术后生存率未见明显相关性

(P>0.05) 。

3、讨论

ID蛋白的HLH结构域由两条兼性的α螺旋以及两条螺旋之间的绊环结构构成, 其中绊环结构的长度以及氨基酸序列在HLH蛋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在此高度保守的HLH结构域之外, 不同的ID蛋白显示广泛的序列差异性。ID蛋白靶蛋白之一的b HLH转录因子是多种哺乳类生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1], 故ID蛋白家族的差异性表达和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有其结构和功能基础。笔者对78例原发性口腔癌组织的研究未发现ID-3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随着分化程度的升高, ID-3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这些结果提示ID-3可以作为肿瘤分化程度的标记物, 为病理分级提供参考;同时也提示ID-3的上调可能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可能是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摘要:研究分化抑制因3 (ID-3) 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说明ID-3在口腔鳞癌中表达降低, 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组织分化有关。

关键词:分化抑制因子3,免疫组织化学,口腔鳞癌

参考文献

[1]Ruzinova MB, Benara RL.ID proteins in development, cell cycle and cancer[J].Trends Cell Biol, 2003, 13 (8) :410-418.[1]Ruzinova MB, Benara RL.ID proteins in development, cell cycle and cancer[J].Trends Cell Biol, 2003, 13 (8) :410-418.

上一篇: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管理下一篇: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