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养成(共12篇)
习惯的养成 篇1
预习一般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做基本的准备和学习。它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情况都有莫大的关系和作用。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呢?
一、明确要求注重引导,注重能力夯实提高
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但是我们都要积极加强引导,给出学生明确的预习要求和能力达成要求。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有着一定的预习习惯,如课前读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背背和写写优美的句子。但是,课文不同,学习内容相异,我们就要给出有差别的要求。对于三年级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也就是针对新课内容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看课文后做些字音、组词作业,并对课文的内容做些理解甚至主题、思想的感悟。但是关于一些基础的预习做法,还要给学生明确,如指导他们利用工具书在预习时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对重点词语进行必要的理解和意思的掌握,在疏通课文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明确文本中哪些地方自己不明白或是有疑问的地方,培养他们能够提出一些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能产生提高能力的机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有针对性和侧重的讲授和点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低年级学生预习应重在字词的积累和语感能力的提高,而高年级学生,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可以安排复述、背诵课文或文段的预习。
另外,我们要加强家校联系,注意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学生有良好的预习氛围,从而保证预习的有效性和质量。如此,日积月累,我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都会得到不断提高。
二、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自主预习提升素质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该也必须有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要指导学生如何让自己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其次重点教会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技巧,从而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养成质疑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关键靠我们教师主导的作用和我们的教学经验、体会以及教学特色甚至个人魅力来引导学生在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让学生形成自我的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我们在安排学生预习时,也要注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通过设置需要合作完成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合作交流提高能力,增强团队意识,达到合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小组在预习活动中,可以优势互补,解决个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学习压力,也有利于纠正个人预习中可能有的不良习惯,如果能够形成比学习、比进步的氛围,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我们老师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做成长报,让关系比较好的、住的地方比较近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彼此讨论怎么设计成长报更美观、更合理。这样就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与团结,另外,他们也能利用在一起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预习新学期内容的任务,孩子们在一起预习的效果要比一个人预习效果好得多。而且这样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和善相处、团结互助。可见,自主学习和预习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但是,让他们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预习的习惯之后,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提高了,行为习惯也相应的变好,因此,他们的素质、素养也会提高。
三、问题提升思维品质预习能力效果斐然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他们形成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在设计预习内容时,要针对预习课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发现并产生新的想法。学生能够在预习中解决老师布置的预习问题,说明他们预习的到位;如果他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时候,他们某种程度上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要肯定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要多对学生的预习成果予以肯定,因为小学生都有着渴望展现自我、获得表扬的心理。只要我们对学生的问题不断肯定,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思考,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和设问的能力。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说明他们思考了,如果我们解答得让他们非常满意,就能够让他们有新的问题的产生的空间。当然,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有怎样的深度和难度;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以鼓励为主,有道理的要给予高度肯定,对提出的问题思维不够严密的,我们要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如此,他们才能对预习更有积极性,更愿意开动脑筋。
总之,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要靠我们老师正确的、积极的引导,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鼓励和点拨,学生在预习中找到乐趣,形成思维,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同学融洽相处的能力都会提高,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甚至实施的素质教育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丹萍.对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思考[J].新课程, 2011 (7) .
[2]郦彩仙.指导小学生语文预习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21) .
习惯的养成 篇2
习惯之一,我每天打开电脑时,第一步就是点开360安全浏览器。说句实话,我也不知道我干嘛要打开它,有什么用。好像是很久以前,我偷玩电脑时,听见了老妈的脚步声,我匆忙之下,立刻打开浏览器,登录学习的官网。老妈一看,哟,在学习,就没有拿我怎么样。有时候我打开电脑时,也习惯性地打开浏览器。其实,那会儿老妈在单位加班或出门在外,我一人在家……
习惯之二,我每天准备去外面时,总要找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如果不戴帽子,我就会浑身不自在。你问我为什么戴帽子?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因为戴上更加帅气吧。我这个习惯连我舅舅都知道,所以每次我过生日,他都送我一顶帽子。我来作文课也要戴帽子,沈老师也早已司空见惯,仿佛我一旦没帽子,就一瞬间变成了“异类”。在我房间中,一共七顶帽子,都是不同的牌子。朋友们送我一个绰号:“帽子王”。
习惯的养成 篇3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句话,我是完全认同。决定孩子一生的神经通路都来自父母。所以,我们一直在喊,我们加强学校教育,在学校要教给孩子礼仪。但如果孩子的家庭,已经“成功”地给孩子建立起来一个骂人或是一有矛盾就打人的神经通路的话,他的认识永远会在行为之后。除非,学校的老师,这个学生敬佩的不得了,心甘情愿,要跟老师学,建立新的通路来抵御旧的通路。每个通路就像一个磁场,每一次行为都会加大它的威力。新建的通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自律性作为保证是很难与大磁场进行抗衡的。就比如说,你的懒惰通路被建成,每一次的懒惰行为都会加强懒惰神经通路的磁性,它会吸引你一直在这个懒惰通道中,如果你在通道中,你就会表现出懒惰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加强了你的懒惰通道的磁性,这种磁性又更强烈地吸引着你,周而复始,你会越来越懒。有一天你想建立勤快的通道,在这种时候你不像出生的婴儿那般,只建立新的通道。而你是在抵御旧通道的同时,建立新的。这真的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婴儿是在无毁坏的建立新的通道,而你是在有毁坏的前提下建立新的通路。就像在战争中修路一样,随时会遭到破坏。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知道,给孩子在一开始,就建立好的神经通路,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有帮助的。我经常听到,“这个问题我都给你强调了180遍了,你为什么就不改?”不要太责怪孩子,他的神经通路太强大了,他也不想这样干,但他抵御不了。
也许你会说神经通路过于强大我也不努力了,就这样吧。不要这样想,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请你建立一个好的通道,坚持21天,让它初步形成,90天得到加固。当你在这90天内加固积极的磁力,相反消极的磁力,在没有行为的同时,会被降低。如果积极通路如果有外力中断,或是主观中断,是很容易滑向它的对立通路,并且这个通路是很容易唤醒的,很容易恢复到它旧有的磁性,会把你再次吸引到它的通道中。消极通道就像关在瓶子里的魔鬼,你的积极通道就是那个瓶塞,你自己就是打捞瓶子的渔夫。如果你一直在积极的通道上,瓶塞是不可能打开的。记住了:就算你打开一点点,魔鬼都会化烟迅速而出。
还有,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自律性是有限的。在一个月,有两个需要自律性完成的计划就以足够,你感觉自律性稍差一天,一个也行。但三个以上,就会导致你的自律性下降,到月底一个计划都完成不了。这就是在年初你雄心勃勃的做了10个计划,一个都没有完成的原因。因为你在同一个月,同时在要求着自己去向这十个计划同时出发。所以要循序渐进,切不可贪得无厌。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4
一、一日活动都是课程, 课程必须生活化、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3岁—6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 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 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例如:我在教幼儿玩“世界商贸银行”游戏时, 把幼儿分成六人一组, 共分成五组, 每组发一种工具若干件, 制造不同形状的纸币, 规定在五分钟内完成, 然后把纸币存到银行, 数量越多就胜利。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一组把多余的工具相互交换成自己那一组所需的工具才能完成的, 这样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集体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二、一日活动中以表扬、鼓励为主, 少惩罚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多表扬少惩罚。一位哲学家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 只要不是弱智, 我就能把他变成优等生。”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 他说:“其实很简单, 就是表扬。”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 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 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比如:我所教的班是一个混合班, 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 有的不团结友爱, 有的不讲卫生, 有的没有礼貌, 有的没有整理玩具物品的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 我采取了一个“每天竞选班长”的行动, 由本班幼儿推选, 说出他的优点, 然后举手表决, 超过本班幼儿人数的一半就当选, 最后教师总结, 今天没有当选的幼儿还有很多都表现不错, 可能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 希望继续努力明天当选。这样既不让没有当选的幼儿感到不如别人而垂头丧气, 同时又教育了他, 使他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
三、一日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
我有一本很大的绘画书, 突然“不翼而飞”, 我“明察暗访”才发现是本班的一位家境有点困难的李美容小朋友拿的, 我问她“你喜欢这本画画书吗?”她点点头, 我说“老师就送给你吧!”她高兴地说“老师, 我错了, 谢谢!我喜欢画画, 可妈妈就是不给买, 这样我就把画画书带回了家。”我说“孩子, 以后你需要什么, 给老师说一声, 老师会尽量满足你的。”她搂住我说:“我能叫您一声老师妈妈吗?”我激动地说:“可以, 可以。”通过这件事, 让我感悟很深, 家长和老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正当要求, 不要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四、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 贯穿一日活动
习惯的养成作文 篇5
书中说:“长期盯着目标,会让它成为压力。”我们要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目标,而不是还处于完成的过程一样。当你处于戒烟期时别人让你抽烟,说“对不起我不抽烟”往往要比“对不起我在戒烟”成功率要高。这就告诉我们:把要实现的当作自己已经做到的要比把要实现的当作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要好得多。
习惯有一个特点:一启动就停不下来。就像系鞋带,只要你开始系了,后面的动作不必经过大脑就可以完成。但这也是习惯的可怕之处。好习惯是这样,坏习惯也是这样。可偏偏坏习惯的养成很容易,好习惯的养成很难。
习惯养成的核心是:提示,渴望、反应、减少。好、坏皆是如此,只不过坏习惯几乎都是及时满足,而好习惯都是延时满足。
有个养成好习惯的方法叫“习惯积分卡”,每天从早上起来,做了什么,就开始记,好习惯就写一个“+”,坏习惯就写一个“-”每晚一对比,第二天就更有动力了吧。
养成好习惯,我们可以把它简化,运用“2分钟原则”,把要做的是转化为2分钟,就比如想像别人一样每天跑步,可以一天跑2分钟,总有一天你会觉得,跑都跑了再跑会吧,慢慢的,10分钟、20分钟,半小时不等。还可以对习惯加以兴趣,像把“今天还得写作业”变成“今天又可以写作业了”。
乐学习惯的养成训练 篇6
关键词:乐于参与,锻炼胆量,树立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5.1
“乐学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特征的总和,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可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乐学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乐学习惯的养成训练。 一、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能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觉思考,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为:请学生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有6个苹果,如果平均分给李军和王平,他们各分到几个苹果?学生能很快取出3根小棒。教师接着说现在只1个苹果,还是平均分给李军和王平,请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许多同学被难住了,有的同学把一根小棒用手指握住一半露出一半,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新课程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自己主宰学习的认知过程,亲自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思索,以“动”促“思”,对所学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并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平方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量一量,发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秘密;找一找,找到了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摆一摆,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图形。经历亲身体验和感知,很好地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了认识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样,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促进了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二、尊重、理解、包容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策略,锻炼胆量,树立自信。
1、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说错,建立自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与自己不一样或方式繁琐就忽略。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 “自主”性,就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不要随便指责,只要学生以积极心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迁移通化了新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我们就应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减法、除法没有,老师在肯定学生问得好后再启发学生:“你能自己算算试试吗?” 学生敢想、敢疑、敢说,受到启发,通过努力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但认识上就会产生飞跃,也锻炼了胆量,树立自信心。 2、善待每一个学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多接触,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让学生在公平、和谐、竞争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1、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和潜能,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去获得成功。 如:在计算训练、统计操作中经常设计“夺红旗”、“找朋友”、“送回家”、 “开火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活动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几何知识、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中安排一些争当“小医生”、“攻坚高手”、“智慧星”、“红旗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 在学习上不仅比知识、技能,还要比习惯、意志、学法、思维和语言的表达。那就不能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依据。如一位学困生经历了认真努力,取得进步,那他就应该与考第一名的同学一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在学习中都按要求完成好作业的同学,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比谁的解法更优、思路更简,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不断努力,永不满足。 3、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养成乐学好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习了“利息”前,就可以安排学生去调查银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关存贷款、债券、建设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利息的知识,再结合调查情况学习利息,学习后又让学生回去跟父母交流,并与父母共同理财。这样把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沟通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价值,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情趣,在知识运用中养成乐学好习惯.
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 篇7
一、创设宽松环境, 营造良好倾听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保障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前提。无论孩子还是大人, 只有在平和、安静的环境中, 才会静下心来思考, 才乐于倾听。因此, 让幼儿遵守纪律、紧记规则, 才能让幼儿学会安静地倾听, 进而提高倾听的有效性。对于身体心理尚未成熟的儿童, 提供安静舒适的倾听环境, 并在该领域中安放录音机, 播放儿歌、故事、歌曲, 摆放幼儿喜欢的图画书, 随时在活动中进行倾听习惯的养成。
该倾听区域所设置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各年龄段身心特点, 例如, 为刚入学的小班幼儿提供内容短小、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 如《两只老虎》、《鹅》、《拔萝卜》等。中班、大班的儿童, 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 词汇量的不断丰富, 可为他们提供较长的故事和儿歌。其次, 可充分利用孩子睡前、饭前、外出的时间, 如午睡前为孩子们播放温柔缓慢的音乐或配乐故事和儿歌, 起床晨练时播放一些活泼欢快的音乐。与孩子一同出游时, 提醒幼儿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在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的同时, 感受自然带来的无尽奥妙。
二、调动多种思维方式, 激发幼儿倾听兴趣
俗话说的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是否愿意倾听, 关键在于幼儿的兴趣是否被激发。通过多种方式, 让幼儿内心产生积极状态保持情绪高昂,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没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就急于去培养倾听习惯, 那对幼儿来说, 将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 进而成为一种负担。因此, 我们应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合理选择倾听的内容及方式方法, 进而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
1. 游戏法。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 有着不可估计的魔力, 是调动幼儿活动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如“词语接龙”, 每个幼儿要求经过思考, 用前一个幼儿说出词语的最后一个字组成新词, 这时幼儿需要认真倾听, 提取前一个幼儿所说词语的最后一个字, 并组成新词, 这一游戏, 既可以调动幼儿倾听的兴趣, 又可以充分提高倾听的专注性。
2. 谈话法。
教师要充分研究幼儿心理, 善于捕捉幼儿关心的感兴趣话题。和成人一样, 幼儿关心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 幼儿喜欢的动画片、电视节目、儿歌故事等, 都是他们乐于交流的话题。明确这些后, 我们可以投其所好, 组织幼儿说说喜欢看的动画片的内容, 背背拿手的儿歌, 并让其他孩子听一听, 这些故事是否和自己看的、听的一样?不一样的在给与补充, 类似活动的开展, 既能调动孩子的倾听兴趣, 促使他们学会认真倾听, 而且对动画片和儿歌也会更有兴趣地去倾听观看, 在调动幼儿倾听积极性的同时, 也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发展其语言。
三、循循善诱, 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不能急于求成, 要因势利导, 让幼儿从不想听、不会听、到我想听、乐于听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教育契机, 从细节入手, 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 学会基本的倾听方法,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不断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1. 暗示法:
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在集体活动中, 总会有个别孩子倾听习惯较差, 这时, 我们要直接提醒他要认真听, 幼儿在被提醒后, 就会有意识的进行倾听, 更加专注。例如:请你仔细听!再比如有些幼儿在倾听别人发言时喜欢插话、抢话, 我们也可以善意可亲地提醒他:“先听别人说好吗?”还有一些幼儿, 在学习过程中, 认为这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 就没了兴趣, 开始东张西望, 做小动作。这时我们可以选择间接暗示, 突然的停下来, 看着他, 或摸摸他的脑袋, 这样会使他意识到自己走神了, 马上进入倾听状态, 再次调动幼儿倾听的热情。
2. 评价法:
对幼儿的回答和行为作出相应的评价, 可激励孩子有效的倾听。如幼儿对这一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时, 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充分跳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 对待那些倾听习惯较差的幼儿, 更要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 一丁点儿的进步, 给予表扬和鼓励, 有时可夸大表扬, 树立这些幼儿的自信心, 时间一长幼儿就会有意识地去倾听了。
幼儿排队习惯的养成 篇8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 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 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 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既包括培养, 又包括形成, 培养是途径, 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 因此, 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做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 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 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认为,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 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养成教育思想被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发展 , 他曾经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个词, 往精深方面说, 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 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 ‘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一、班级常规管理的含义
常规, 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规则。幼儿园的班级常规管理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 老师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 以保证幼儿在园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二、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1.幼 儿 教 育 的 需 要
在幼儿教育中, “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 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 幼儿常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地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像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 其实它无处不在, 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幼儿 发 展 的 需 要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教育, 而且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使之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 要求教师经常清点幼儿人数, 注意幼儿安全, 所以排队就显得尤其重要, 很多老师都为让幼儿排好队花了很多力气和脑筋。排队是抓好常规的一个起点。孩子进入学前教育阶段, 关键是要形成可以让自己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懂得按秩序排队是培养幼儿习惯的开始。
幼儿园的半日常规是我们一直要抓的, 在着手常规管理的过程中, 幼儿排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大班是由插班生组成的, 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较好动, 而自控能力又比较薄弱, 在和同伴近距离接触时, 情绪会突然高涨起来, 会因为不经意的触碰而引起同伴的不满或者误会。所以排队是幼儿最容易发生混乱的时间。然而幼儿要排好队, 教师的管理和指导是关键。
我们分两种状态管理幼儿排队:一是行进排队。一般在幼儿出操、散步、体育活动时会有行进排队。如果两个教师都在场, 那应该实行首尾管理的方法。如在我们大班出操, 总是一个老师在前面带队, 引领幼儿行进方向, 另一个老师在最后一边观察幼儿的行进情况, 一边提醒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 不要掉队。一直等到所有孩子都走到大圆圈上, 另一个老师才插到自己所带的小队。这时候, 跟在最后的老师非常关键, 要观察所有孩子的进程和状态。当队伍开始出动, 还没有轮到的孩子会有一个短暂的等待时间, 在等待时他们会和后面的同伴讲话, 或者被周围的一些事件吸引, 而忘记跟走。在行进的过程中, 孩子们非常容易被其他人或事吸引, 偏离行进队伍。再有幼儿的行进速度, 需要断后的老师关心和提醒。再如从外面回到教室, 带队老师在前面带队, 带到教室就应该管理好幼儿, 孩子们一般从外面进入教室有一种归家的放松感, 如果这时候听之任之, 就非常容易混乱。孩子有从众心理, 如果一进教室就告诉孩子做什么、怎样做, 那后进来的幼儿无需多说会跟着前面的幼儿很有秩序地处事。
如果只有一个老师, 那就应该随时注意整个队伍的情况。此时老师一定要在排前, 让幼儿明确行进方向, 不至于让他们感觉没有目标。同时也要随时注意整个队伍里的每一个幼儿, 及时提醒偏离队伍的孩子, 绝对不要在队伍的最后, 像赶鸭子一样。
二是静候排队。有时为了活动需要, 静候排队是不可避免的。静候是教育过程中最忌讳, 但是又不可避免的, 如在餐点之前, 一部分幼儿如厕洗手, 另一部分幼儿必须等待, 但是等待又不能听任他们随意交谈, 和同伴近距离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状况。这时候就应该妥善安排好静候的孩子, 可以让他们玩一些手部游戏, 动作幅度不大, 不要因为游戏动作而触碰到同伴, 但是又有一点趣味性。或者可以讲一些小故事, 还可以让幼儿表演小节目、做做小游戏等。“无事生非”, 总之切忌让幼儿无所事事。
摘要: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 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本文分析了班级常规管理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具体阐述了如何引导幼儿养成排队习惯。
关键词:班级管理,养成教育,排队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2005 (03) .
[2]刘燕.幼儿养成教育经验荟萃.
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9
一、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1. 一般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情绪大都多变且冲动, 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他们不善于掩饰,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刚入学的孩子意志力也比较差, 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毅力。他们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目标, 并且只有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他们不善于仔细而全面地考虑问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冒失的特征, 在遇到难度较大的活动时多持放弃或否定的态度。
2. 学习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 爱做小动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 比较笼统, 不够精确, 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 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 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 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只要老师对自己比较关心, 他们就很愿意接近老师, 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且由此而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3. 交往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大多喜欢跟同伴交往, 但他们对友谊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 他们认为朋友就是能够一起玩耍、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伙伴, 他们还在探索与谁交朋友是比较合适的, 但他们的择友标准又是自我为中心的, 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并不很稳定。他们对父母怀有深厚的感情, 有一种明显的依恋感, 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 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为依赖老师。
4. 生活心理特点
刚入学孩子处于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 他们虽有自立意识, 但因年幼而显得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依赖性强, 他们在学习用品的整理、学习作息时间的安排等方面常常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帮助, 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众所周知,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教育专家认为行为教育的“最佳期”是小学阶段, 尤其是低年级。所以当学生迈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 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抓好养成教育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刚入学儿童年龄小,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所以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教育计划, 需要全体教师及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老师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 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 抓住年龄特征开展养成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 小学阶段是他们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上小学之前儿童主要在家庭或幼儿园里受教育, 他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 而进入小学以后, 他们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学习。小学的环境和对儿童的要求与入学以前相比大不相同, 在小学, 儿童要坚持课堂学习, 遵守学校纪律, 学会过集体生活。为了让儿童很快地适应小学, 我主动和家长联系, 告诉他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心理上的准备, 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优秀小学生的故事, 让孩子向高年级同学学习, 激发他们过学校生活的兴趣和愿望, 使他们对上小学不感到紧张和害怕。 (2) 生活方面,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性, 如收拾文具、穿衣扣纽扣等。 (3) 注意学生在家作息时间安排。另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学习中还要注意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衔接, 注意学习的趣味性, 一堂课中随时加入游戏, 使他们逐渐地适应学习,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 立足课堂, 面向全体, 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 文道有机结合,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知道一点做一点, 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 各方面都养成习惯, 而且都是好习惯, 就差不多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 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 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学生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使其受益终身。
3. 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实践也证明, 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 而在于训练, 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法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 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 但是, 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 慢慢就理解了。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 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 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1) 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 不反复训练就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 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 需要长期抓, 持之以恒。 (2) 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 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 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 才能养成好习惯。 (3) 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 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 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 (4) 训练必须要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 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 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 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 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要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 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4. 在养成教育中教师注意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学生的习惯都是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渐形成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 他们的模仿力强, 可塑性大, 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道德概念的具体化身,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要想有文明学生, 就得先有文明老师。”因此,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坚持做好学生的榜样, 这样我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慢慢地他们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 在自觉不自觉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平时上课, 我每次走进教室后只要看到纸片, 就会立即弯腰捡起来, 孩子们看到后也会马上检查自己座位附近是否有纸屑等废弃物;讲桌乱了, 我就轻轻地整理一下, 孩子们也马上动手整理自己的课桌和学习物品;课间我有意识地拿本书坐在讲桌上看书, 学生就会自觉地读起课本来……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我们只有时刻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 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来指导学生, 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5. 开展评价活动, 强化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做到知行统一。因此, 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 我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其进行表扬和暗示。鼓励学生自己对照要求找出优点和不足, 然后利用晨会、班会课, 对他们进行专题指导, 给予评判, 树立典型并在全班予以表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周我都进行“明星”的评比, 树立典型;每周确立“纪律星”、“文明星”、“卫生星”, 以点带面。这样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就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6. 重视家校结合, 构建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 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三教和一”, 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不出现大问题班主任就不告知家长, 只有当其“屡教不改”时, 我们才会通知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这时候家长多半接受不了孩子“变坏”的现实, 会质问班主任,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不早通知我们?现在你们管不了、想推卸责任了才想起我们家长, 没那么容易。这样不仅有违我们的教育初衷, 而且还使教育环境更加恶劣, 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所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我理解家长的不易, 因此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把家长工作做在前面:每周向家长汇报一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得当、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成绩是进步还是有所下降、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 和在校表现 (是否迟到、是否早退、是否尊敬师长与团结同学、上课是否遵守纪律等) , 以便家长能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积极地参与教育和问题的处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 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 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班主任每周与家长沟通一次, 能够加深对每个学生的了解, 摸清学生在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之后班主任可以根据掌握的情况, 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 采用顺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模式, 净化学生的思想, 矫正学生的行为。
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0
一、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当代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高了, 他们渴望子女成才。因此, 他们开始关心、注重孩子的学习, 以为孩子学习好, 将来能升上重点中学, 考上高等院校, 自然就会有出路, 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殊不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孩子的学习习惯差, 最后结果必然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实际上, 凡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 大多是由于无心上学、不守纪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
绝大部分学生, 都在学习习惯上存在着不足。他们不会独立思考, 不能自主阅读, 对待作业抱以应付的态度,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用心去做。长此以往, 将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所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育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 便会终身受益不尽, 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一种经常起作用的积极因素。
儿童时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应及早培养。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丫、枝叉弯弯曲曲的小树, 长大是成不了大才的。学生要学会学习, 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提高学习成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 低年级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 应把握好这一关键期, 让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语文学科中的习惯培养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对语文课文感受、品味、领悟的最重要的手段, 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要读好书, 首先要有正确的读书姿势。在教学中发现, 有的学生捧书读时眼睛不是离书本太近就是太远, 因此, 教师要常常提醒学生应该双手捧书, 书本稳稳拿在手中, 还要稍稍往外斜。更要牢记:“眼离书本一尺远”。姿势摆好了, 学生读书的精神也就来了。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即“三读”:初读课文, 读准生字字音;再读课文, 读准词语、读通句子;三读课文, 读懂内容, 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并能提出质疑。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故不能专心持久地听老师讲解、同学的发言, 这样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久而久之, 也会使学生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说过:“要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我们还是从一年级就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身体坐正, 振作起来, 做好听课准备, 这样, 学生就会非常容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确实, 教师只有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
1. 明确目的, 正确引导。 为了让学生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作用, 教师要经常利用班会, 给学生讲中外名人和科学家的故事, 让他们明白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使他们明白道理、知道利弊, 教师要耐心引导, 启发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性。
2. 激发兴趣, 转变观念。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兴趣存在于学习动机中,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学生愿做什么, 几乎全凭兴趣左右。所以,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慢慢地转变不爱学习、不积极学习的消极观念。
3. 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儿童善于观察、模仿,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所以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要学生做到的事情, 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比如在要求学生写好字时, 教师首先要认真、端正地板书。因为, 此时无声胜有声, 端正的板书肯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学生的字迹。“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也需要教师自己先动笔, 做好示范, 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 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哈佛大学管理博士后,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余世维先生讲:“成功与不成功的人最大的差别是:前者早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想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需要不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专心致志、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全神贯注: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另一方面要以学习为中心: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要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要方向不相关的乃至相悖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可以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不仅能鉴别和选择书籍,而且还能够死书活读。通过思考可以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整个科学生涯中,始终信奉“怀疑一切”这句格言。正是凭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爱因斯坦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所以我们学习时要专心致志,认真思考。
二、养成一心向学的习惯
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向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瓦特平时一心向学,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了他们灵感的火花。同学们要有一心向学,真的要学好的准备;要有敢于吃苦,细微之处见真章的态度。
三、养成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事倍功半。若有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肯定是由不会到学会。那么,我们就要把预习、上课(包括听课、讨论交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复习、做作业周而复始的进行。如果缺少了上面的学习环节,就会逐渐的吃累,导致不会,听不懂,再厌学。所以必须养成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四、养成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时期,又是长身体时期,因此,中学生应该讲究学习知识和锻炼身体并重。在整个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智力和精力都是以体力为基础的。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想拔尖往往不是拼智力而是拼体力。为此,在学习计划中要包括锻炼身体,学习放松的详尽内容,并且要严格执行。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这美好的一天开始,认真对待你认为的那些不足以道的小事,每天擦擦桌子,每天整理笔记,每天给关心你的人一个大大的微笑。当然我们应该支配习惯,莫让习惯支配我们。一滴水折射万丈光芒,一粒沙孕育一座天堂,良好的习惯为成功奠下基石。学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人比较好的学习经验。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认真、努力地学习,早日达到胜利的彼岸。
习惯的养成 篇12
一、养成自主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
事实证明,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是有效的,在先复习的前提下再练习,是高效的。否则,不预习,直接进入课堂的学习,有时难免没有“如入云里雾中”之感;不复习直接做练习,也难免不有“眼高手低”之嫌。因此,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
如学习牛津英语8下Unit 4 Task时,课前应以“预习学案”的形式,精心设计预习任务,从单词habit、librarian、advice、classical、opposite等,到短语开启、不超过、多于、最喜爱的书的类型、像图书馆借书、作为礼物收到、为了提高我们的知识、从中获取信息、在书籍方面征求意见等,以及从范文的阅读,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如spend…reading、different types of books、before going to bed、be interested in、give me advice on、discuss what to read、open up a whole world to me……再让学生具体阅读范文——reading habits,学生会感到以上只是的不陌生,如果课前对这些一无所知,课堂上教师从单词一个个教、短语一个个画出来让背诵和默写,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的一节课教学,师生们都会忙得不亦乐乎,且收效甚微。
同样道理,如果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下课后,不及时复习,让学生直接写一篇阅读习惯的小短文的话,60%的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如布置一篇习作:Tom’s reading habits,如果学生不对范文再读,再次复习写作的方法,掌握类似的文章的结构,那么,学生也会只是翻译给出的要点而罗列出来成段罢了,想写出语句通顺、流畅,过渡自然的美文是不可能的。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不容忽视。教师应通过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以及监督和检查等,真正使预习和复习落到实处,形成习惯。
二、形成课堂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师们都会深有同感,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不高,注意力不够,更做不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和手到,更无从做到心动、意动和行动的完美结合。这些情况的屡屡存在,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状态不浓厚、学习动机的困乏等,主要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凝聚力和吸引力,教师的陈旧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不集中、总是游离于窗外,使课堂学生低效。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做起。
初中生喜欢动,通过巧妙设计活动,变静为动,促使学生动起来。如卡通对话的表演,speak up的背诵和创编对话,reading中的故事续写和“留白”处的联想和想象,都可以促使学生动起来。
如Gulliver in Lilliput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针对小人们开始和格利佛谈话,格利佛听不懂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细节,让学生想象小人们可能给格利佛说了什么,格利佛又可能怎么做、想说什么等等展开讨论和“补写”,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更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阅读和写作结合的习惯,实现读写结合
多数学生怕作文,可是,作文作为英语学习的展示,只有写好自己的英语文章,英语才算学会了。
对于英语教学,作文可谓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学中,从字词抓起,从句子的结构和用法抓起,从写作技巧上进行点拨,那么,英语写作就将英语“玩弄于股掌之中”。
如对于reading habits的写作,让学生通过阅读范文Millie’s reading habits,分析Millie的写作方法和使用的句式结构以及段落层次,…loves reading开篇点题,再以I like reading…books.And favourite book is…等,再介绍when to read、where to read以及发表对阅读的体会以及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其次,在写作训练中,应注意句子、短语的正确使用,如spead…doing…的用法应牢记,否则,容易出现单词用法上的错误,导致因用法错误而失分。
另外,让学生养成作文写好后“回头看”的好习惯,从单词的拼写、到固定短语的用法、到时态的准确运用、以及句法、谋篇等方面仔细检查,认真修改,使习作锦上添花。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英语学习习惯更需要培养和养成,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引导、创新导学,使学生不仅学习单词等基本知识,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形成不易改变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素养,习惯的养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就注重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助学生英语学习取得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