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024-09-10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精选11篇)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 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久而久之, 习惯成自然———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将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会让人终身受益。

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

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 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对阅读有兴趣, 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 因为有兴趣, 就会减轻疲劳感, 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 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 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二、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 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 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每课的预习目标。例如低年级, 在教师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查查不认识的字, 不懂的词, 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中高年级初读感知, 注重课题与内容的关系;再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然后画出新词、关键语句;最后读, 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搜集相关资料, 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只有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预习课文时才会有的放矢, 预习才能收到实效, 久而久之, 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

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把阅读习惯化、生活化, 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要求, 一开始要作为学生每天必完成的作业一样对待;二是要考虑阅读材料尽可能是学生喜欢的;三是要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活动。自觉读书的习惯贵在坚持, 在这当中,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 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 循序渐进, 慢慢进入正轨。

四、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读书动笔的要求包括“圈、点、勾、画、写”等。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 在书中勾画、圈点, 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 深入理解;通过在文中批注或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 丰富学生的思想;对语文功底比较好的学生, 还应当要求及时记下心得体会, 写简短的读书笔记。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从本质上讲, 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边读边思考, 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读得自觉, 读得深入, 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好。学生在阅读时, 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就能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教师要把这种习惯作为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来培养。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

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平时指导阅读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有默读、朗读, 有序读、跳读, 有精读、略读和反复研读, 有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在教学中, 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 让学生反复体会, 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 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 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

七、培养学生注重积累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积累, 要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来完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有注重积累, 才能成为丰富的“百科全书”, 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背诵, 二是抄写。语文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 其用意很明确, 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八、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阅读卫生习惯作为一种规范, 并落实在阅读课堂和课外阅读中, 这些阅读卫生习惯包括: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 不趴在桌子上看书, 不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默读不出声, 朗读要声情并茂。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 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 不断提醒儿童, 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总之, 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 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时期,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为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孙双金.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3]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将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会让人终身受益。

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地去学习,去探索。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韩兴娥老师“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为了让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有事做,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了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部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第 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等儿歌。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一个月下来,全班58个学生中有34个认识了这本小册子中的300多个生字,剩下的24个学生虽然不会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但课堂上他们用手指着儿歌念了一遍又一遍,对字形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儿印象,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小学的起步阶段就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课的预习目标。例如低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查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中高年级初读感知,注重课题与内容的关系;再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画出新词、关键语句;最后读,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搜集相关资料,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只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在预习课文时才会有的放矢,预习才能收到实效,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

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把阅读习惯化、生活化,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要求,一开始要作为学生每天必完成的作业一样对待,如要求学生做到每天早晨、中午、睡前的时间挤出一点时间读书,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也就成自然了;二是要考虑阅读材料尽可能是学生喜欢的,“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三是要求家长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在家庭自觉读书的生活惯例。自觉读书的习惯贵在坚持,在这当中,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

四、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动笔的重要性。读书动笔的要求包括“圈、点、勾、画、写”等。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在书中勾画、圈点,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深入理解;通过在文中批注或摘录文中的好 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学生的思想;对语文功底比较好的学生,还应当要求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写简短的读书笔记。这一习惯的培养一开始比较困难,学生会觉得麻烦,因此开始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旦尝试到了这种方法的好处,就会形成一种自觉,长此以往,读书动笔的习惯就会养成。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边读边思考,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好。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教师要把这种习惯作为学生的一种素养来培养。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如教学《草船借箭》,要解决“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勾划出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或语段,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找出了以下内容:诸葛亮知道第三天有大雾(知天气);返回时顺风顺水(知地理);知道周瑜心胸狭隘,妒贤嫉能,曹操谨慎多疑,鲁肃忠厚守信(晓人心);诸葛亮具备了这些优势,对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成竹在胸(会计谋)。找出了这些内容,对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也就找到了答案。

六、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

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平时指导阅读时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有默读、朗读,有序读、跳读,有精读、略读和反复研读,有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比如朗读。课堂上,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普通话,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起伏有致,读出汉语的美感。如《桂林山水》、《第一场雪》理解了景色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老师有时也要善于范读,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夜的工作》、《丰碑》等课文时,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的,悟出来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反 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

七、培养语感,注重积累的习惯。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积累,要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来完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有注重积累,才能成为丰富的“百科全书”,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因此,13岁以前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千百年来,国学经典和诗歌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读书气自华”。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的产生,无一例外不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过去的成功经验难道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启示吗?

八、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阅读卫生习惯作为一种规范,并落实在阅读课堂和课外阅读中,这些阅读卫生习惯包括: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不趴在桌子上看书,不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默读不出声,朗读要声情并茂;不要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边读书边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陋习。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不断提醒儿童,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 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要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成自然,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孙双金《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3]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生;阅读习惯

目前,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简单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得好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初中生的阅读现状

1.缺少资源

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的图书比较少,一般没有图书馆,尤其是在偏远和乡镇一级的初中,除了教科书之外,别无其他的图书资源。这就限制了学生阅读。一位著名哲学家曾经说:“我不是喜欢爬山,只是山在那里,我才不得不去爬,它对我有一定的诱惑力。”这同样适用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由于没有更多的图书资源,学生可阅读的书籍有限,因此也就无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下负担重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但是从目前初中教学的实际看,学生课下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比较多,由于教育体制未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注重的仍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学生课下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完成作业之后精力已经耗尽,无法再集中精力进行阅读,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3.读书无用论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的论调。在网络普及的时代,这种论调、这种观念对初中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这种论调的背后,实际上是功利化的心态在作怪。需要明确的是,阅读不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物质,而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通过阅读与写作,建立一个精神家园。这种功利化的观念,反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即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学生阅读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提倡学生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建议

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影响初中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障碍,或者说制约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图书资源

初中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中度过。因此,这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学校和家庭的藏书量。对于学校来说,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买图书,为学生阅读提供便利的服务,免费向学生开放;在学生中倡导热爱读书,在学校营造一种人人热衷阅读的氛围,可让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读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书籍是其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家庭方面,学生家长应鼓励学生读书,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比如学生如果喜欢阅读文学类的书籍,则可根据其喜好,购买一定的图书,并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阅读,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初中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需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自由阅读时间。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如果学生在课上、课下,课业负担比较重,则无暇顾及,在压力之下,对阅读可能提不起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量,引导学生阅读。

3.明确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为读书的目的

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教师在课堂上应向学生明确,阅读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获得多少的物质财富,而在于丰富精神,为自己建立一个精神家园。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其他的捷径,只能是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增加阅读量,经常思考和写作。因此,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尤为重要。鲁迅先生的阅读习惯是这样的:对于要翻开的书,首先列出这本书可能要写的内容、情节和背景等,阅读完之后,找出自己和作者之间不同的地方,然后再找出不同的原因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也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阅读指南,让学生参照这个阅读指南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通过不懈的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应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相关的理论文献,首先分析了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障碍,然后从增加图书资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分析了培养阅读习惯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袁雪梅,吴盼盼.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良好阅读习惯[J].教学天地,2013(9).

[2]张卫红,何艳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J].教育教学,2012(2).

如何养成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篇4

一、“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

“习惯成自然”。自制能力差、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读书是一种肢体相对静止而思维活跃的脑力活动, 天生自抑能力强、爱动脑读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故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性, 采用“鼓励+布置”的方法, 引导学生多读书。如鼓励并布置学生每天临睡前 (或每天中午) 读半小时左右的书报, 每天读一二篇美文, 每周背记一二首古诗词, 每月至少读一本名著, 等等。久而久之, 学生培养了阅读兴趣, 形成了爱阅读的习惯, 就会终身受益无穷。

二、“疑思查询”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浮光掠影, 囫囵吞枣的多, 善于疑思查询的少。引导学生读书时做到“敢疑、精思、善查、勤询”八字至为重要。敢疑, 即敢于对书中的观点做法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精思, 即在读美文或书中精彩片断要深入思考理解;善查, 即遇到不懂的字词、历史典故、专用术语等, 要善于查找辞书或上网查找解决;勤询, 即有些不理解的东西, 辞书或网上找不到, 要及时请教他人解决, 如果养成及时“疑思查询”的阅读习惯, 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质量。

三、“自主探究”的阅读习惯

由于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不同, 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报品种也有所不同, 根据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同人才理念, 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报进行重点探究阅读, 为自己成才打下牢固基础。如爱好文学的学生, 可以自主选择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等阅读;喜欢自然科学的, 可以自主选择物理、化学、天文、医学等阅读;喜欢军事武器, 可以选择有关武器类书籍阅读……总之, 学生要发挥兴趣优势深入探究, 如喜欢军事武器方面的学生, 要引导他们去探究现代常规武器和未来尖端武器的种类、名称、型号、功能等;喜欢考古的, 要深入探究各朝代历史、重要事件, 以及各时期科学发明、文化艺术、农业水利等方面成就, 等等, 让学生读书学习有专长, 有收获。

四、“摘抄剪贴”的阅读习惯

“摘抄剪贴是一门学问”。因为在读书过程中, 你总会发现并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如果及时摘抄剪贴下来, 做好积储, 加深印象, 以备引用。许多事实证明, 摘抄剪贴是丰富积累知识的好方法, 养成及时摘抄剪贴的阅读习惯, 不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 而且可以提高知识积累的准确度和取舍资料的能力。读书时要摘抄剪贴什么, 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书中的具体内容而定, 如书中的优美词句、谚语、古诗词名句、名人名言、案例分析、历史典故等都是摘抄剪贴的对象。

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 有目的地进行摘抄剪贴。

如喜欢文学的, 侧重摘抄剪贴优美语句、谚语、古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等;喜欢历史的, 侧重摘抄剪贴历史人物生平、历史典故、重大事件变革年月等;喜欢医学的, 侧重摘抄剪贴医药处方, 医疗保健行为方法等。

2. 摘抄要科学归类, 以便日后翻阅查找。

不要记成流水帐;剪贴要“剪”下来分类“贴”在专门的本子上或“贴”在卡片上, 做成资料卡, 分类放在盒子里, 以备日后阅用。但要记住一点:剪贴只能“剪”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 不能“剪”别人的, 也不要随便“剪”自己买的图书, 对以其“摘抄”为佳, 以免弄坏图书。

3. 要经常翻阅摘抄剪贴资料, 以增强记忆, 及时运用。

五、“主动批注”的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时, 一边读一边在书的边角空白处, 写上读书评语、心得、订误和注释等。列宁、毛泽东读书时非常重视批注。学生写批注要注意几点:1.自己购买的图书才可以写批注, 别人的图书不要写批注, 以免弄脏别人的图书。2.批注语言要极其简练省醒。像列宁读到精辟处写“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 读到谬误处写“废话”、“胡说”、“莫名其妙”等, 读到有所领悟处写“哦哦”、“原来如此”等, 在产生疑问处写“嗯, 是吗?”等, 值得我们借鉴。

六、“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

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 往往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或激起写作欲望, 如看了这本书, 产生了许多感想体会;读了一篇美文, 勾起了自己对往事的回忆, 心想:这样的事情我也有过……读了某一段优美的景色描写, 心想:用这方法写写我村口的老榕树——最好能及时写下来。“读写结合”的做法很多:写读书心得体会、仿写片断、仿写美文等。这种“读中悟法、读中学写”,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5

關键词:阅读习惯;低年级学生;读书兴趣

一、师生同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也强,但是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让他们静下心来看书,确非易事。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为此我常常和学生同读一本书,从《三字经》到《经典成语故事》,从《伊索寓言》到《安徒生童话》,从《追踪小绿人》到《不一样的卡梅拉》,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我都会推荐给学生,并且和他们一起读书。这样,我和学生在平时的对话中不仅多了很多话题,无形中也发挥老师的示范、熏陶作用。

二、教师引读,体验读书的快乐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往往缺乏耐性,有的学生阅读时翻阅几页就放下,或者是把其中的图画看看而已。为了让学生的读书不只是简单的浏览,而是真正的阅读,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如在阅读绘图本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书中的画面,画面中的事物,画面中的情节,从画面中想象的事物等等,读到高兴之处、说到兴致之时,还可以做动作模仿,和伙伴交流。学生读着自己喜欢的书,说着书上有趣的事,模仿着书上生动的形象,这就是读书的快乐。让学生体验读的快乐,回味快乐的体验。

三、推荐导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低年级的孩子对童话、寓言、神话等图文并茂、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经典,如《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这些名著、童话有绘图本,有儿童注音版本等。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不小的收获。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

四、以境入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由于低年级学生兴趣的持久性较差,因此,我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1.建立班级图书角

每个学生都捐出自己的课外书籍,放在班级图书角里。作为老师,我也将适合学生看的书放入其中。班中设立图书管理员,利用早读、午休及课余时间开放,让学生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2.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外展示儿歌、谜语,供学生阅读

每个星期在小黑板上抄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选择抄抄背背。每节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轮流讲故事,将自己读到的故事和同学分享。这样,我们的教室充满书香氛围。

3.每个星期都会有一节阅读课,这时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看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和同学交换

当然,我也会在这个时候,问学生“借”书读。适时的表扬读书认真的同学。有时还会鼓励他们,觉得他们的书比我的精彩。

4.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校开家长会时,我曾向家长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也要更新观念。既为孩子提供课外阅读所需的书籍,也保证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若有可能,尽量陪着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讲一个故事,同寻书中乐趣。

我想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读,自然就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五、互动评比,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召开

“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学生会带着自己所读的书,向大家介绍所读书的内容,或者读这本书的体会和感受。而在座的学生则在介绍的同学中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老师给予奖励——做图书管理员。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及简要内容。同时通过交流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胆量。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当学生养成对阅读充满兴趣的时候,不仅能加快学生阅读的速度,更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保质保量。当学生充满兴趣去阅读时,往往更加专心,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勤于思考,对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更加深刻,这样阅读轻松有效。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6

一、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现状

据调查, 农村教师及农村中学生因教学观念、能力水平、客观条件、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原因, 普遍对阅读不够重视。对于阅读时代感较强的文章, 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老师讲述及文章注释来了解, 而没有主动查询有关资料。这里涉及到学生主观努力的因素, 也不能排斥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校图书馆设施条件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 理不清文章脉络, 阅读兴味索然, 望而生畏。而指导学生勾画圈点、作摘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教师不愿耗时费力。

调查结果折射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阅读提高到一个相应的位置, 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明确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意义

1.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语言知识、文化知识、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储存与丰富的过程

阅读是从书本中讨教生活的感受和经验。对于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 有着重要作用。

2.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在阅读中质疑, 从而产生创新能力, 这些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 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首先,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 通过看注释、读课文等, 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 细读课文, 初步掌握大意。 (3) 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 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 利用课后练习,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 养成正确、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1) 听: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 多种感觉器官并用, 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 做到侧耳静听, 以目助听, 以思导听, 以写促听。做到边看边听, 边思边听, 边记边听, 专一聆听。 (2) 说:引导学生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条理的叙述下来, 有自己的见解。 (3) 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并且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与词语。 (4) 写:我手写我心, 写出真情实感。

2.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正确引导, 让学生产生扩展阅读的欲望, 使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能可在课堂中学习形成, 但要真正地把这些方法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则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 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有许多农村中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 是因为有许多学生不喜欢读, 但更多的学生是不知道读哪些书, 也不知道到哪里找这些书。所以可以用课内阅读引导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在课文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内容, 介绍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课文《龙宫索宝》时, 给学生介绍《西游记》;在学习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给学生介绍《水浒传》;在学习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时, 给学生介绍《红楼梦》等, 促使学生产生读这些书的愿望, 并能主动而有效地阅读。

课外书的来源可以通过个人购买、互相交换个人存书, 向图书馆借和建立班级图书馆。这样的做法不仅扩展了氛围, 同时也能解决书源的问题。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继续和互补, 是课内阅读知识引向社会的扩展和延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有关的阅读知识, 正需要到课外去演练, 去大显身手。

四、教育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笔记”是人脑有效的外存贮器, 是人的记忆能力的延伸。因此, 我们要教会学生作摘记、制卡片、写读书心得等,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五、要勤“记忆”

对于名言佳句、精彩段落, 不妨多背多记,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 通过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 不仅能培养农村中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而且能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7

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我认为, 加强读题能力的培养是解题的关键, 在平时的实际问题教学中,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完整阅读

经常发现有些孩子遇到题目不会分析, 但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 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 他就会动笔解题了, 有的在读题的过程中, 添字、漏字, 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 理解错误了, 直接导致题目做错。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 可以不注意细节, 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 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 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 领会其内容、含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 让学生把题目读完整再分析题意, 找准数量关系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改变一些教师喜欢亲自读题目的习惯, 让学生齐读或者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 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 提醒学生完整阅读是解题的第一步, 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如下:3千米及3千米以下9元;3千米以上每增加1千米收费1.50元, 另外每次付费需另加1元燃料费。李军乘车从家里出发到少年宫共付了19.8元, 他家和少年宫相距多少千米?这是一道逻辑性很强的应用题, 必须认真理清数量关系才可动笔, 对于总付款19.8元的计算是由三部分组成, 3千米价格+燃料费+超过3千米每千米1.50元。指导学生重点求出超过3千米一共付了多少钱?最后再将钱数转化为路程。

二、精简阅读

一道紧扣时代脉搏的应用题所包含的情景、数量关系等就像一篇内容丰富的短文, 更加个性化, 更贴近生活。文字多是实际应用问题的一大特点, 面对一大堆“非数学”形式的语言描述, 学生反而会感觉手足无措, 头脑中一片茫然, 望而却步, 退避三舍。其实应用题的很多文字是介绍背景的, 与解题没有多大关系, 因此, 要想解这类实际应用题, 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 然后进行粗略地阅读, 使自己对题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评价, 了解题目的情节梗概, 在完整阅读基础上, 有目的地对题目做出分析、理清框架、分清主次。去繁为简, 当学生面对数学应用题时, 应积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题目中哪些是数学条件?⑵已知条件有哪些? (3) 实际问题是什么?

三、关键词阅读

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 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 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 所以在读题时努力要求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句, 边读边找条件、提问题, 弄清题目的结构。例如, 一根长绳50米, 要剪成8米一根的跳绳, 最多可以剪几条?对于这类题目, 学生往往有个习惯思维是认为求“几条”才是要求。这时老师就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分组读、个人读, 以及多读、重音读“最多”,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最多”是一个关键词, 并用“。”好标记。指导学生多读, 重点读“问题”, 找关键词语, 直到学生体会其含义为止, 才组织解题指导。这样抓住关键的数学问题, 通过多读来理解题目, 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阅读转化

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 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 数学阅读重在理解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关联, 实现其与“内部语言”的转化。阅读应用题教学, 语义转换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4倍少8人, 这个学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有多少人?时, 我经常让学生摘录条件或画线段图, 同样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 以帮助解题。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如果你能把文字表述形式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 那问题就已解决了大半了。

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 篇8

一、营造阅读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 进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样,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就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校的图书室、走廊书架、敞开阅读点, 到处都有书,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阅读氛围。班级文化中悦读吧、学习园地、黑板报,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阅读的兴趣。

二、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习惯

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 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 个性倾向还不够稳定, 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 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 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 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或形成耐久的读书习惯, 即使上了高年级, 已具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 必须重视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1.学会精读和泛读。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 泛读是粗略的读, 为的是博采, 精读一般都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 所得甚少的现状,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 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泛读是采取浏览法, 即“随便翻翻”, 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 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2.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大海, 书多如沙砾。有些书需要精心研读, 有书要远离 (内容不健康的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 而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 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 我做到精心指导。根据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 向学生、家长推荐, 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扩大阅读视野。

3.学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去认真思考。

4.学会写读书笔记。阅读只单纯地去读是不够的,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 增强读书的效果。

三、运用各种手段, 提高阅读效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常言道:“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我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 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鼓励学生课内外阅读, 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 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 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指导学生从易到难, 从少到多, 循序渐进, 以点带面的实施原则,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 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

1.建立读书汇报制度。我每天上课抽出5分钟时间, 安排一名学生讲述自己读书收获, 其余同学评议。如此一来, 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内外阅读中的不足, 还能借助同学之口, 拓宽其他学生的知识面, 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集体读书汇报活动, 可口述、可展示。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形式让学生尽情吸吮精神营养。

2.形成制度, 确保读书时间。小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贪玩是他们的天性, 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课内阅读给他们提供充足时间, 要求课外阅读也要有一定时间做保障。我将课外阅读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 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经常把学生领入阅览室、图书室, 让学生在浩瀚书海之中自由泛舟。么每周给他们规定篇数, 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将自己感兴趣或觉得优美的词、句、段、篇记录下来。时间长了, 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 课内外阅读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了。

3.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我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 弄懂字词的意思,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 画出重点词句与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 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 再抓重点词句与段落读读、想想、画画、演演, 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 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探究语言规律。最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 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4.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多种形式。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的熟, 不释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 在读中整体感悟,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式, 以达到喜欢读书。

参考文献

【1】《科学咨询》。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9

当前我们正处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强势推进过程中, 这里的“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如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通过“活动单”这一平台, 使得学生在老师的“导学”下自主合作学习, 推动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抓好课堂主阵地, 全力以赴教方法

培根说:“一切学问中, 关于方法的学问最管用。”老子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是西方大学问家, 一个是古老东方哲人, 他们都谈到方法的重要性。我们攀登书山, 好方法是拐杖;我们遨游书海, 好方法是船桨。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 才能实现自主阅读、终生阅读的目标。我认为读书的方法来自课内, 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所以一定要抓好课堂主阵地, 全力以赴促使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 以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1 注重教材中的“金钥匙”

我们的教材几乎包含了所有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 安排了“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不懂就问”等内容, 课文中安排了《读书莫放拦路虎》、《精读与略读》、《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等等。这些就是教材给我们准备的开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我着重设计以这些教材内容为中心的活动单, 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并总结这些阅读方法,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 力图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道于课外”。

1.2 活动设计要指向阅读基本功

活动单的活动设计要指向阅读基本功训练。注意针对教学内容把众多的阅读方法细化, 科学系统地与活动内容相结合, 使每一个阅读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如教学《灰椋鸟》第二课时, 我这样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1) 自主。轻声自读第4自然段。

(1) 画出描写灰椋鸟归林场面壮观的语句, 仔细品读画出的语句, 在体现场面壮观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2) 你还听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从中体验到了什么?__________;

假如你是先回来的鸟, 会互相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后回来的鸟, 会怎样互相应和?___________。

比较最后一个长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 体会分号的用法。 (想一想:分号换成逗号或者句号, 行不行?)

(3) 练习有感情地读, 读出自己的体验

(2) 合作。

(1) 组内交流画出的语句及词语。

(2) 将第2个问题说给组内同学听听。

(3) 组长指名练习朗读。

(3) 展示。

(1) 交流所画语句及词语, 各小组抽号分别朗读。即时评点。

(2) 交流“听到了什么?”各小组代表交流想象的内容、交流分号的用法。即时评点。

(4) 完善。在交流、评点的基础上, 继续进行组内想象练读。

活动二:感悟灰椋鸟入林后的热闹场面

(1) 自主。

自由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要求:

(1) 把你的感受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在关键的词语下加着重号“·”

(2) 想象“我”会怎样欢呼?

(2) 想象灰椋鸟入林后的热闹场面, 练习朗读。

(2) 合作。

(1) 组内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3) 内轮转朗读

(3) 展示。

(1) 交流感受 (点评)

(2) “我”会怎样欢呼?

(4) 示朗读。单个同学读, 也可以齐读 (点评)

(4) 完善。

组内自由朗读, 并进行纠错。

两个阅读活动要求清楚, 方法明确, 尤其是带点部分, 学生一看, 就知道该怎么去读, 怎样找关键词句, 如何圈圈点点;怎样如何找关键语句, 如何感悟品读;怎样置身情境, 如何想象说话。这样坚持训练, 学生们基本能做到初读课文时注意力集中, 边读边想, 遇到生字生词能使用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精读课文时, 勤于动笔,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字里行间圈圈点点, 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片断, 做好批注, 写上感悟等等。

1.3 小组合作, 检查督促共进步

“活动单导学”很多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小组长发挥着小老师的职能。在阅读方法的培养促进上, 在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养成上, 组长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每个活动中, 每个人有多少自主阅读的时间, 多少独立思考的时间, 什么时候对基础性知识进行组内检测, 什么时候该合作交流, 如何组织组员讨论评价, 展示环节由谁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如何展示本小组对原词、原句、原文的读和品, 所有这些小组长都要能运筹帷幄。又因为我们很多展示、检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每个小组成员都会为了提高小组成绩而努力。尤其是对本组学习中下等的同学特别关注, 谁都想帮他们一把。所以, 课间我经常看到有些小组组长、副组长甚至普通组员在辅导同学扫除生字障碍、诵读课文等等。而那些学困生也不愿意拖小组后腿, 乐意接受帮助, 有问题也能主动请教。同时, 每小组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由小组长检查记录, 老师再逐组了解, 视各组情况具体指导强化。这样,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每个人都在进步, 每个小组整体水平都在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阅读, 才能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展。

2 利用课外零角边, 潜移默化求巩固

学生“课内打好基础”了, 还必须“课外谋求发展”。如何巩固课堂上的成果, 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零碎时间, 继续深入阅读活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巩固、运用各种读书方法, 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2.1 晨会5分钟

我班坚持每日晨会安排5分钟的听说训练, 每天一个小组, 每次不同学生做代表轮流上台, 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 让大家或介绍一则新闻, 或讲述一件趣事, 或背诵一首古诗, 或朗读一段美文佳句, 或阐明一个道理, 把阅读展示变成有趣的乐事, 学生兴趣盎然, 视野开阔, 语感增强, 更令人欣喜的是, 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 逐步达到厚积薄发, 有些学生说话能够妙语连珠, 写文章能够妙笔生花。

2.2 午休25分钟

不断更新班内图书角的图书, 我们利用午休时间进行阅读。教师每月推荐一本名著, 并随同下发一份活动单, 指导学生阅读: (1) 书名; (2) 章节目录; (3) 作者; (4) 扫除的“拦路虎”; (5) 好词佳句; (6) 文章主要内容; (7) 文章写作特色; (8) 文章主题思想。

比如, 我们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 推荐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设计四个阅读活动: (1) 通读全文, 解决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句段。 (2) 了解《水浒》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 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 体会小说的链式结构和巧妙构思。 (4) 结合创作背景, 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在阅读活动中, 小组所起的作用第一阶段主要是检测, 后来转为交流、补充、总结。小组解答不了的疑难问题, 由小组代表质疑, 全班共同合作解决。如有一组学生对“《水浒传》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持不同意见, 我们引导全班学生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加以讨论, 根据阅读理解为自己的观点找到论据, 从而加深学生对名著文本的理解。

2.3 晚上30分钟

做好家校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 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要求学生在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 随时翻看身边的报刊杂志, 读一读, 品一品, 了解一些社会新闻, 洞悉一些时事动态, 学习一些文化风情, 捕捉一些生活讯息。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 找一个本子, 分类贴上, 积累资料;要求诵读一些古典诗词、经典美文, 领略我国文化的源长和精美, 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 或精彩的片段, 要及时摘抄或写读后感。每天晚上的阅读可以成为第二天晨会课展示内容的准备。

2.4 双休日和节假日

我们提倡节假日、双休日读课外书, 可以组织居住相对靠近的学生成立假日同伴读书小组, 在活动单的帮助下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想一想, “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读了多少字的书?”在开始阶段, 要规定地点, 规定时间, 规定字数, 稍微加一点“强制”, 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久而久之, 就化为自觉行动了。

3 开辟活动新平台, 推波助澜促提升

良好的阅读兴趣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和关键。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 总要诸君亲自去晒, 别人却替你晒不来。”意即照亮个体人心的阅读是个人性的、非强迫性的。也就是说, 阅读兴趣和趣味的培养十分重要。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孩子的阅读热情能够持之以恒, 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 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 独立命题、编辑材料, 设计版面, 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 学生就办出了《绿色北京、人文奥运》、《相聚2008北京》《奥运你我他》、《百年奥运梦》、《北京欢迎您》等。

(2) 利用各种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朗诵、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 评出“故事大王”、“智慧之星”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3) 读书成果展评:阅读笔记、剪贴本、摘抄本与手抄报的评比与展示。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 看谁最好, 评出“最佳读者”、“最佳编辑”等。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 既鼓励那些善于读书喜欢读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 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 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4) 小组活动情况评比。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 小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小组成员为了小组荣誉齐心合力, 各显神通, 他们想出了许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金点子, 无论是合作形式还是合作成果, 五彩纷呈, 别具匠心。教师在活动中, 全程参与, 掌握每个小组活动情况, 评选“合作之星”, 并把该组的优点详细介绍, 加以推广。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 出色的表现, 带来了他人的赞许, 为小组争得了荣誉, 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成就感就是学生坚持读书的动力, 也是强化读书兴趣最有力的刺激。每当学生读了书、增长了知识, 产生了感想, 提高了能力, 获得了进步, 他们读书的自觉性、坚持性就会大大加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是当今学校一个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在教改这条路上, “活动单导学”异军突起, 让我们尝到了教改的甜头, 让我们的学生在喧嚣与躁动中静下心来走进阅读的世界。笔者希望通过努力, “活动单导学”模式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积极阅读、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成为承载学生由无知而睿智、由浅薄而厚实、由幼稚而成熟的一艘破浪航船!

摘要:在社会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 农村教育中孩子的阅读情况令人堪忧,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待于进一步养成。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强势推进过程中, 教师力图通过“活动单”这一平台, 扎实抓好课堂主阵地,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充分利用课外零碎时间, 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方法;大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以达到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终生阅读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习惯,活动单导学

参考文献

[1]袁玥.“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江苏教育研究, 2009 (30) .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26-02

2009年以来,我们对“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这一话题作了具体有效的探索,遵循学生心理内需规律,按照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三部曲”的培养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习惯的达成。

第一部曲:以“三大工程”为途径,营造“我想读”的氛围

我校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气、教师书卷气、学生书生气“三气”氛围的营造。在这种“气场”的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自主萌发一种“我想读”的心理驱动。

1.“视角冲击工程”。竭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站在我校大门口,一幅巨型大幅标语“书香校园、智慧人生;美好校园,和谐人生”就会映入眼帘。走进校园,左侧也有一幅大型宣传画:“让读书成为快乐,让学习成为习惯”。教室、走廊以及班牌上都可以张贴一些名言警句。

2.“藏书希望工程”。学校的藏书量基本就是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主要来源。三年来,学校网购和师生捐书约计1000册,争取上级图书项目约7000册,成都悦好美容医学院捐赠图书2000册……达到了每生25本的标准。

3.“阅读网络工程”。建立了“图书阅览室”,专人管理,本着“宁可读烂,不可放烂”的原则向学生开放。设立了“读书走廊”。开设了班级“阅读栏”或图书角。组建家庭“小书房”达学生总数的62%。这种校内“点面结合”、家校“互为补充”的阅读网络,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曲:以阅读教学为载体,掌握“我会读”的本领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真正的系统性的培训,只能在学校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得以实现。而阅读教学这个载体,正是小学生掌握“我会读”的主阵地。

1.制定目标:让“我会读”在循序渐进中完成。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良好阅读习惯的总目标,分化成三个分目标,分别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中完成。

低年级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每天阅读能坚持十五到二十分钟;中年级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兴趣,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与同学交流图书的习惯。每天能坚持四十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高年级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能坚持一小时左右的课外阅读。

2.推荐书目:让“我会读”从精品图书中品味。作为人生阅读的起步阶段,我们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或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向学生推荐进行课外自主阅读。

3.方法指导,让“我会读”在精心策划中实现。

(1)设计阅读指导课。在星期五的阅读指导课上,或介绍我们向学生推荐的各段阅读报刊、图书,或向学生介绍语文课本中课文的出处,如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读《动物漫谈》;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草船借箭》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

(2)抄读默诵齐动员。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课外阅读方法:掌握一般读书程序。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读报也要按阅读顺序,即先要通过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重点地看。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读书善于思考;读书贵在坚持;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选读法、浏览法、跳读法、粗读法、精读法、吸收性阅读法。

(3)做有个性的读书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读到写得精彩的文章、段落,词句。对于这些部分,我们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指导学生或做摘抄、或画图画,或向别人介绍自己所读的书,写“向你推荐……”,或写心得体会,如“感悟”“好书告诉我”等。

第三部曲:以阅读活动为平台,实现“我要读”的嬗变

一个人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为孩子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会自觉地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设计阅读活动“循环模式”:日→月→季→期→年→日,具体内容如下:

一设计了“日有所记,日有所背,日有所获”作为起点。坚持每天第一节语文课前,一名学生轮流到讲台朗读自己摘抄在阅读本上的精典的词语、片段、诗歌、文章等,一名学生到前台背诵自己在课外自主阅读中“斩获”的自己喜欢的文本材料,及时评价。

二是设计了“月末晒书会”,做到月月不同,班班不同,各具特色,贵在创新,以增强自主阅读强的吸引力。

三是设计了“季末书香漂流花落谁家”。教师、学生推荐一本书或名著,书中有“我来说两句”个性感言卡,发表内心的独特感受,形成了在阅读中合作,在阅读中探讨、求知以及升华。

四是设计了“期末亲子阅读”。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探讨、一起成长,让家长消除学生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的忧虑,支持孩子们课外阅读也变成常态。

我们深信,“让阅读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快乐,让自主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这种阅读境界和理想目标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高上刚,徐万山.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储晋.教会孩子阅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11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外, 主要工作还是要放在教学上。所谓的教学就是教与学, 两者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 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不配合, 你教得再好都是白费力气。只是一味地专心研究书本、教材, 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 虽然学生易接受, 但效果不太好, 因为记得快, 忘得也快。不如让他们学会自己读书!

一方面, 农村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相对较弱, 任凭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 他们听不懂, 也懒得动笔, 怎能指望他们自觉学习呢?还得老师天天督促, 这样的教学不仅师生都很累, 而且也削弱了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 学生比较活跃, 上课气氛积极, 但中等生、差生占大多数, 尖子生相对较少。教材中的好文章、好设想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学生来说离现实生活太远, 农村学生面对教材只能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上的内容, 不能及时感悟感知, 因此, 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不能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该怎样结合实际进行施教与接受知识呢?我看还是摘抄好词句与大量阅读教材来得快, 因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 每篇文章都是名人的佳作及经典故事, 能启迪人、教育人、能给人以智慧与力量, 有无穷的魅力, 所以学生更应该细心、认真地多读。

语文教学中摘抄与多读好处多多,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 他们每读一篇文章, 总要先抄下来再去背诵, 如此反复阅读就记住了, 知识就是在这样不断地练习中获得的。如初中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作者牛汉, 小时候也是用这种方法学习的。也许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 提倡摘抄不符合新形式下的要求, 都主张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解及自主探究性学习上, 其实, 摘抄与多读读, 既动手又动脑, 用心去读, 更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比如书中的好词好句, 经过摘抄后加深印象, 再进行朗读、诵读。久而久之, 便成了自己的东西, 写文章说话就会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出口成章。这几年, 学生素质越来越差, 有一部分学生在作文中错别字连篇, 句子不通, 还有少数学生整篇作文没有标点符号, 要不就干脆来个一逗到底。并且每次上课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就会发现正确率太低, 根本就没去查字典及有关资料, 老师还要花大量时间去订正生字词, 因此根本无法按计划上课。可回头细想一下, 现在的教学又有几次是认认真真练习写字, 认认真真读书的。

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强记。根据教材要求, 学生要熟读、背诵一些基本篇目或句段。在平时的考试中少不了实记题, 中考也一样。无论怎么实施新的教学改革, 都不能脱离阅读与抄写。而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也必须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才能完成。如在考试中, 拼音的规范应用和生字词的掌握及运用。当考试中出现句子仿写、病句修改、语言、能力提升和综合性实践题时, 有很多同学会在这些题目上丢分。究其原因, 无非是格式不对、错字漏字、有话说不出、少标点符号等情况。但摘抄与多读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为抄写可以让你注意格式写字规范, 可以让你全神贯注、精力集中。

要学好语文也要靠平时的积累:多读书、读好书、多动笔、写摘要很重要。读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 多读课文, 培养兴趣, 再广泛的阅读,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陶冶其情操, 也大大地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拓宽和活跃其思维,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读书的同学, 不但作文写得好, 语文成绩也好。所以说书是读出来的, 多读书成绩才好。

在读好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 养成记日记和边抄边读的习惯, 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记录下来, 在阅读中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时间久了, 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 说话、写文章就都不难了。

因此, 无论是素质教育也好, 传统教育也罢, 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只有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一切问题才能顺理成章地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刘宝瑞)

上一篇:连续报道的采访技巧下一篇:基底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