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报道的采访技巧

2024-09-10

连续报道的采访技巧(共6篇)

连续报道的采访技巧 篇1

摘要: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新闻采访是传播新闻信息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新闻记者必须重视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和交流,把握好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才能提高新闻价值。笔者主要对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概念,技巧

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素材、了解客观情况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查活动。为了向人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记者必须对新闻素材进行广泛的采集,去伪存真,并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地访问。采访是记者工作的必备条件,是了解事件真相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记者必须重视与被采访者的沟通和交流,以人性化采访为前提,注重创建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只有把握好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才能提高新闻价值。

1 新闻采访的概念

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新闻采访是一切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新闻写作的必备前提。它具有新闻性、公众性、时新性和广泛性。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也是记者为了完成新闻报道,根据相关的客观事实对新闻素材进行采集、分析、传播的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2 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

新闻采访是传播新闻信息的必要手段,是一切新闻活动的源头。新闻采访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采访过程中要讲究艺术手法。新闻记者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新闻素材进行广泛采访,才能深刻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具有技巧性的采访方式不仅能提高新闻采访报道的质量,还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2.1 把握正确的新闻采访动机

新闻具有迅速和真实的特点,在新闻采访中记者采访的内容不能偏离这两个特点,必须紧紧结合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在新闻采访报道中一定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并将其作为新闻采访的依据,做到对受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在坚持真实性的同时,还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健康性,不能传播淫秽无良的新闻信息,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进行新闻传播;此外,新闻记者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决抵制有偿新闻。

2.2 提问应满足受众的需求

采访是新闻记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新闻在采访报道中传递出的不仅是信息,还有受众对新闻事件了解过程中思想及心灵变化的过程。采访技术的高低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水平,还能展现其个人魅力。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要有目标对话,还要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有价值地提问。这样才能与受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

新闻记者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问题要准确、鲜明、具体。同时,还要从既定目标和受众的角度出发,避免采访时冷场的尴尬。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做到时刻紧贴新闻报道的主题,在采访提问中和后期编辑中要时刻想着受众,做到“想受众之所想,问受众之所需”。

2.3 采访对象不同,方式也不同

无论是新闻采访的哪个环节,都要围绕报道的主题进行采访。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新闻记者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还要随机应变。

在新闻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所以采访前一定要做好基本准备。在采访中还会遇到不愿意透露信息的采访对象,如对矿难的新闻采访。在这样的采访报道中,当采访对象是矿主或管理者时,他们都只会对事故发生后人员的营救情况进行强调,对受众关心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状况则闭口不谈。因此,为了使采访对象表露心声,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必须采用具有技巧性的采访手段。首先,要顺着采访对象的思想进行简单地提问;然后,对其进行由浅入深的语言引导,进而提出受众想要了解的矿难伤亡人数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只有这样提问,记者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

2.4 注重采访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更是如此。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要善于观察、要抓住采访的细节,在采访前必须先表明身份,并将采访的具体动机告诉采访对象,才能给采访对象留下好感,采访对象才会积极地配合。同时,在采访中,新闻记者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公平、公正地看待采访事件。在提问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提问方式和语气,注意简明扼要。当采访时间有严格限制时,可以围绕新闻主题选择一两个细节问题进行提问,不能长篇大论地一直问个没完,这样只会遭到采访对象的拒绝。

3 结语

新闻记者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新闻素材进行广泛地采访,才能深刻、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在新闻采访报道技巧的选用中,要正确把握新闻采访的动机,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受众的需求。还要特别注重采访细节,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确保新闻信息的质量,才能采访成功。

参考文献

[1]许利敏.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技术手段应用的多样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李京芳,李长江.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长治学院学报,2005(6).

[3]刘小渡.素质·技巧·激情——新闻工作者三要素[J].军事记者,2011(9).

[4]张龙梅.关于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2011(9).

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要素和技巧 篇2

一、把握采访原则

首先, 要明确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电视新闻传播依托电子手段, 具有时间同步性;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形式, 对记者的角色定位也显得更加多样;电视新闻采访对设备的依赖性较强, 是集体工作的产物。

其次,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计划原则。采访之前, 采访者需要明确采访目标, 制定采访计划, 这样在采访过程中, 才能循序渐进地完成采访任务。二是研究原则。采访之前, 采访者需要了解受访者的相关信息, 并且对其进行研究, 对其经历、性格等方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三是倾听原则。采访者一定要善于倾听受访者的声音, 不要一味地追问。四是同情原则。采访者一定要针对受访者的实际情况, 提出合理的问题, 充分考虑受访者的情绪, 这样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

二、抓准采访要素

(一) 做好访前准备

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 有人称其为“静态采访”。这种准备包括理论、政策、情况、知识、心理和摄录设备等方面。

采访者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 可以客观、准确、高水准地反映、再现客观事物。因此, 采访者对大政方针要及时消化、领会, 要可以很快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对报道的人、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和内在联系要有较为透彻的了解, 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十分清楚的立体线条, 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电视记者来讲, 访前准备不可忽视的还有对摄录设备的检查。

(二) 端正采访态度

一般而言, 采访者的态度将会直接决定采访及素材的质量。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需要具备三种态度:采访之前的认真准备态度, 采访过程的尊重、平等、谦虚态度, 采访之后的严谨态度。受访者作为当事人或者知情人, 需要受到采访者的尊重, 并且两者保持平等的关系;如果采访者无法端正自身态度, 就会导致受访者隐瞒或者避开事件事实的情况, 最后对采访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 掌握采访节奏, 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采访现场是动态的, 尤其是事件性的采访更加千变万化。在采访过程中, 可能出现“有时设计的问话根本就没发生, 而没列入计划的事情却出现了”的情况, 这是最考验采访者的时候。此时, 掌握采访节奏是提高采访效率、避免采访失误的要求, 而采访者需要注意的采访要点是:话题集中, 不可离题;适可而止, 不可重复;循循善诱, 不可拖延。同时, 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是顺利采访的关键。采访者要想搜集到新闻报道所需要的大量事实, 就必须与受访者搭建起心理沟通的桥梁, 让隔阂的坚冰消解, 获得受访者的信任, 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友好、诚恳的采访气氛, 保证采访顺利进行, 此要点包括尊重坦诚、守时守信、求同存异和与人为善。

(四) 选用恰当的提问方法

一些采访者将采访活动当成是一场富有思想而生动活泼的交谈。在交谈过程中, 采访者需要选用恰当的提问方法与受访者展开有效的交谈;在提问过程中, 为了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采访者一定要多对受访者进行启发, 让其适应并逐步回答相关问题, 最终得到想要的信息。

三、运用采访技巧

(一) 正面提问

在采访活动中, 正面提问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方法, 也是最为重要的采访方法。正面提问的特点主要就是在采访活动中, 直接告诉受访者此次采访的目的, 经过适当的沟通来达到此次采访的效果。采访者一般都会直接进入主题, 询问想要知道的答案。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就广泛应用了此种采访方法。

(二) 启发性提问

启发性提问对采访者的职业水平要求更高, 并且采访者一定要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发散思维、逻辑思维, 这样在进行采访的时候, 才能抓住时机, 进行有效的提问。一般而言, 采访者需要对受访者进行思维追踪和合理的设计, 保证前后呼应, 引导受访者按照其思路完成问题的回答。一些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 往往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话, 但是在面对记者、摄像头的时候, 就会表现得语无伦次;此时, 记者一定要掌握受访者的心理, 不要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其说话, 从而获取所需信息, 完成采访工作。

(三) 激将法提问

在采访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受访者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者回避问题的现象, 此时, 采访者就可以采取激将法来扭转局面。例如, 采访者可以提出一些相对尖锐的问题, 逐渐刺激受访者, “逼”其不得不回答相关问题。但是, 在使用此种提问方法的时候, 一定要掌握好“度”, 要谨慎选择语言, 在看似比较激烈的状态下选择一些比较委婉的语言展开激将式提问;而不要因为急于想得到答案, 过度刺激受访者, 这样不仅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更易激怒受访者, 并且也有失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与素养。

四、结语

就电视新闻而言, 采访不仅是为了收集新闻素材, 其还是报道新闻的表现手法, 是节目的特定样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 记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在遵循采访共性规律的同时, 把握好采访的个性特点, 以便更好地完成采访的使命。

摘要:电视新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对采访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者一定要掌握相应的要素和技巧才可以敏锐地获取新闻线索和信息, 为电视新闻报道提供有用的文字和同期声影像资料。本文在学习业界同行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采访实践, 对新闻采访中的要素和技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要素与技巧

参考文献

[1]万红, 李浩鸣.拓展新闻采访新视域——现代新闻采访理念与实践研究[J].新闻界, 2012 (09) :31-32.

[2]沈正赋.观察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与意义——基于我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J].新闻界, 2012 (20) :17-18.

浅谈战役性宣传报道的采访技巧 篇3

战役性宣传报道顾名思义就是新闻宣传工作中具有一定采访规模的宣传报道工作。由于宣传报道时间相对集中, 相比日常采访, 需要投入大量采访人员和采访精力, 犹如新闻宣传战场上的一场战役一般, 故称之为战役性宣传报道。就主流电视媒体而言, 无论媒体大小, 都承担着战役性宣传报道任务。

二、战役性宣传报道在地区舆论宣传中的重要地位

战役性宣传报道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 各媒体之间相互联动, 多种节目形态、报道手段配合参与的, 具有一定规模性的舆论宣传活动。以国家级媒体中央电视台为例, 2016年开展的G20杭州峰会、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报道等, 都属于战役性宣传报道范畴。以笔者所在的县级电视台为例, 区委全会报道、望儿山母亲节、世界温泉论坛大会、鲅鱼圈国际马拉松赛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报道, 也属于战役性宣传报道。由于战役性宣传报道是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或一个时期、一个阶段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任务、重要活动安排以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所组织开展的配合性的宣传报道, 对于正面鼓劲的社会舆论引导、推动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 战役性宣传报道在整个舆论宣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战役性宣传报道的采访技巧

(一) “精心策划”是完成好战役性宣传报道的基础

战役性宣传报道都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 所以提前细致周密的策划, 就成为决定报道工作完成好坏的关键所在。离开了策划, 战役性报道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策划,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战役性报道。在战役性宣传报道策划中, 首先要明确报道主题和思路, 所有的采访报道都要围绕报道思路进行, 为报道主题服务。其次, 就是要明确报道形式。以2016年鲅鱼圈地区的望儿山母亲节和国际马拉松赛为例, 由于两项活动是该地区全年最重大的活动之一, 举办时间相邻, 并具有广泛关注度, 因此, 鲅鱼圈广播电视台以“温馨母亲节激情马拉松”为主题, 以活动前期氛围营造报道、活动当天盛况报道以及活动后续报道三个部分, 对两项活动进行集中报道。不仅如此, 为了确保两项重大活动新闻宣传有声有色, 高潮迭起, 该台还在策划中注重创新, 在“温馨母亲节激情马拉松”栏目中策划推出了“扮靓家园”“我的马拉松”“我和妈妈的故事”“大爱之城、坚定奔跑”几个子栏目, 采取消息、特写、评论、人物通讯、新闻综述等多种采访手段, 做到了高密度、不间断、广覆盖、多样式宣传,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 “细化分工”是完成好战役性宣传报道的关键

干好任何工作, 人是关键。对于战役性宣传报道来说, 如何细化分工、合力调配采访力量是完成好报道工作的关键所在。以重大活动战役性宣传报道为例, 一般这类重大活动规模大、系列活动多, 采访报道时间集中、任务集中。人员分工是否合理, 能否将采访任务细化落实到人头, 落实到机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员、机器紧张的情况下, 如何用好每一位记者, 用好每一台摄像机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一般地区的“两会”为例, “两会”是地区发展的重大会议, 两会日程紧凑。一般人大会议开幕当天日程是最为紧凑的一天, 除了要召开相关主席团会议外, 还要召开开幕大会, 进行分组讨论, 关注大会反响。这样的战役性报道要做到万无一失, 必须思想统一, 分工明确, 每个记者都要根据分工, 把好自己的关口, 把应该采访的内容、拍摄的画面顺利采制回来, 才能确保整个战役性采访没有遗漏, 精彩圆满。

(三) “流程科学”是完成好战役性宣传报道的根本

所谓“流程科学”, 这里是指新闻采访的流程要科学有序, 不能忙乱无序。一般重大战役性宣传报道规模大、任务重, 采访环节纷繁复杂, 每个记者都要肩负多项采访任务。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新闻采访制作流程, 就不能保证日播新闻的正常播出。从采访到写稿, 再到编辑改稿、主持人配音、摄像编片、后期剪辑合成等, 一系列新闻流程都要衔接紧密, 科学合理安排, 这样才能保证节目播出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除了新闻管理流程必须科学外, 采访报道的流程也应该科学有序。例如, 某摄像记者在重大活动当天肩负多项采访任务, 当第一个采访任务结束后, 应该在第一时间将新闻素材采集上传到公用编辑空间内, 由后期编辑抓紧进行剪辑, 为新闻合成做足准备。科学合理的新闻管理流程, 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战役性报道采访制作时间, 为后期编辑合成预留更多时间, 确保节目准点准确播出。

四、结语

电视涉农报道采访技巧探究 篇4

一、通过熟人牵线

由于有些宣传报道的内容对农民个人而言并无直接关系, 此时如无熟人牵线搭桥, 受访者往往不太愿意配合。而如通过熟人牵线, 情况往往就很不一样。笔者在采访实践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例如, 笔者工作单位所在地福安市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畲族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正在渐渐地被人所遗忘, 畲族婚礼便是其中之一。为了记录下这一行将消失的民族文化遗产, 笔者和几位同事平时备加留意富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婚礼。有一次, 我们得知福安穆阳畲族开发区红坪畲族村一对青年男女即将举行传统婚礼, 便打算抓住这一机会, 采制一条表现畲族婚礼的专题片。但婚礼当日前往拍片时主人却婉言谢绝我们的采访。为难之际, 我们了解到穆阳开发区主任就是红坪村人, 而且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 于是赶紧将他请到婚礼现场, 邀他当此次采访的牵线人。经他与主人协调、沟通, 主人终于消除了思想顾虑, 答应了我们的采访要求。可以说, 要是没有这位开发区主任的牵线搭桥, 我们是无法拍摄到此次婚礼的全过程并顺利完成畲族婚礼专题片的制作的。

二、巧用情境采访

采访的情境性, 指的是情绪或情感与环境的融合, 即采访地点应选择在让受访者感到轻松和亲切的地方。78岁的老农民赵子铃连续二十余载义务看守过溪山生态林, 他不求名、不求利, 只为了一个朴实的想法, 保护好这片生态林, 为子孙后代造福。笔者和同事们最初采访赵大爷时, 把采访地点选在他家里, 但是, 面对陌生的记者和摄像机、灯光, 老人顿时显得十分紧张、拘束, 以至思路混乱、口齿不清。这样的采访即使勉强完成, 后期也要做大量的剪辑工作, 而且片子必然显得生硬造作, 无法打动观众。怎么办呢?我们决定换个环境, 即把采访地点转移到过溪山生态林。果然, 一进入这片生态林, 赵大爷看到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二十余载的树木, 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看到被人盗砍的树, 他抚摸着树桩, 伤心得老泪纵横, 又是痛斥盗树者, 又是呼吁人人都来种树、护树, 字字句句发自肺腑, 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可以说这次采访是一气呵成的, 摄像机完全、真实地采撷到了老人真实、自然的一面。选好采访情境、为采访对象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他身心放松地接受采访,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用聊天方式

笔者经常经历这种情况, 绝大部分农民一听说要采访他, 情绪、语气马上就不一样了, 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说不上几句。在这种情况下, 应采用迂回战术, 采访前先与受访者寒喧一番, 谈天气、谈农事、谈兴趣爱好、谈家人亲友等等, 待受访者消除陌生感、放松情绪后, 采访即可正式开始。采访尽可能在聊天中完成。聊天时, 应尽可能谈闭合式的话题, 忌谈开放式的话题。例如, 在采访水稻种植户时, 如果记者问“一亩地效益如何”, 受访者可能会不知所措, 如果改问“一亩地要投入多少钱、能卖多少钱、净赚多少钱”, 他回答起来就要容易得多。倘若要了解一些比较大的问题, 应尽可能将之细化为几个小问题, 使之具体、明白, 便于受访者一一作答。

四、适当使用方言

连续报道的采访技巧 篇5

从2002年4月1日起,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按照这一规定, 在不违背社会公德和侵犯隐私的情况下, 新闻记者“暗访隐拍”是合法的, 所取得的证据也会被酌情视作法律依据。现在媒体和老百姓对隐性采访中揭露的各种腐败现象, 都大感痛快。那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将新闻报道事实化, 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 把握好尺度。

1. 材料选取要确凿详实

因为体验式隐性采访在采访时记者不向被采访者和社会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 就会涉及到公民隐私权的问题, 所以并不是所有线索都可以采用体验式隐性采访的形式。要进行体验式隐性采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有证据表明, 正在调查的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新闻界, 这一点是暗访获得合法性的根据。若不是基于“公共利益”, 而是出于媒体或个人的私利, 那么任何形式的“隐性采访”都是不应该提倡的。如中央台新闻节目中曾播发过《利用非典疫苗, 赚取不义之财》, 记者在得到线索后, 经过调查走访获得了大量的证据, 于是记者以购药人的身份进行隐性采访, 获得第一手材料, 并以此为证据检举揭发了利用加高非典疫苗价格获取不义之财的一些企业单位。二是没有其他正常途径可以收集材料, 一旦暴露身份就难以了解到真实状况, 如果不采用“隐性采访”, 记者就不可能到事件现场, 目睹一系列事件的来龙去脉。三是必须报领导人同意。由栏目统一把握节目的尺度, 为节目统一规划, 为防止“隐性采访”的滥用设立了一道坚实防线。

2. 前期准备要周到细致

任何采访都要求记者前期作大量的准备工作, 以便能采访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但“体验式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不同, 它是一次性的, 显性采访如果一个问题没有问到可以后期再补, 但“体验式隐性采访”一次不成就不会有第二次, 因为采用体验式采访的大都是批评性的反面问题, 它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对被采访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采访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问题都有一定的准备, 否则你的一个停顿都有可能让对方警觉, 从而导致整个采访的失败。例如, 在一次采访中, 笔者以旅客的身份去暗访站前违法经营的业户, 正在暗访时旁人无意问了一句:“你坐的是哪个车次我也去石家庄”, 在一瞬间, 记者想起两个月前曾帮朋友买过一张去石家庄的票, 顺口将车次说了出来, 才算有惊无险。因此, 由于隐性采访区别于其他公开性采访的特殊性,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 我们要做比其他采访更多、更细致的准备, 这样才能做到在采访中有备无患, 也会避免因为小的细节差错而导致整个采访的失败。

3. 表现手法要真实灵活

一篇报道, 采得的声音、文字、图像信息只是零碎的散片, 如何将它们烹制成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就得看后期的制作了。“体验式隐性采访”的写作不求篇幅结构的宏大, 不求音响图像的冗长, 而是比较注重镜头感。只要具有说服力, 哪怕是几秒的音响, 哪怕只是一个画面也已经足够了。在细节的描写中, 用我们采集到的最原始、真实的场景, 让人们自己去找到消除误会或疑问的根据, 真正作到“用事实说话”, 真正成为“舆论监督, 群众喉舌, 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总之, 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和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 决定了记者必须具备较多的采访技巧, 这些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技巧训练和实践磨练才能逐步提高。从新闻采访的改革与创新上看, “体验式隐性采访”能培养记者深入基层的好作风, 增强记者的平民意识和责任感, 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焕平:《隐性采访的滥用及其规范》, 《传媒》杂志。

[2].余剑锋:《让隐性采访立足更稳》, 《中国记者》1998年第6期。

[3].顾理平:《隐性采访论》, 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连续报道的采访技巧 篇6

1 新闻采访活动

1.1 新闻采访活动的概念

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编辑、新闻写作、新闻发表的基础和前提,新闻采访活动为新闻的写作提供资料和素材。新闻采访活动是指采访者,通常是记者,为获取新闻素材对采访对象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考和记录等活动。可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始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制作的唯一桥梁。新闻采访活动由于其获取素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新闻编写区别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采访方式是观察和访谈,记录新闻的主要方式是默记、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形式。新闻采访活动的方法可以是个别采访、集体群访、分段采访、隐性采访等。新闻采访的目的是将这些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制作成新闻报道,向大众进行传播。

1.2 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使其区别于一般的新闻活动。首先,新闻采访以公开报道为目的,采访者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取证,进行研究的过程,采访者通过观察、倾听、记录和交谈等形式进行采访,目的都是获取大量真实有效的新闻素材,制作成新闻报道,最终将这些新闻报道公开传播给大众。其次,新闻采访的过程具有广泛性、伸缩性和独立性,广泛性是指新闻采访不受行业的限制,新闻采访的对象可以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可以指采访的焦点不仅仅集中于一个问题上,可以根据一个核心问题,在更广的范围中进行研究和分析;新闻采访的伸缩性是指采访者根据采访需要,可以针对大量的社会现象进行采访,也可以针对一个事件进行采访,还可以对一个事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人物进行采访;新闻采访的独立性是指采访者的采访活动不受行政单位或某个部门的左右。最后,新闻采访在内容上要保持新鲜性、新闻性和真实性。我们之所以把某种特殊的消息称之为“新闻”,说明这些事件是最近发生的,在时间上有新鲜性;采访的新闻性是指新闻必须受到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关注,是大家都很想知道事件发生原委,事件最新动态的新闻,新闻内容在选择上不能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关注,这样的新闻不具有新闻性的价值,因此,新闻采访在内容选择上要关注到多数人的需求;新闻采访内容的真实性是指新闻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和出发点,不能是采访者的主观臆造,更不能为了新闻效果而添油加醋,要用最客观的眼睛观察和记录下真实的事件、问题和情感。

2 基层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2.1 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的重要前提,采访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新闻采访和新闻制作的效果。目前,在基层新闻采访中,很多采访者的准备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采访器材准备不充分,不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采访开始之前,对整个新闻发生的原因和新闻势态把握不够,对现场的具体情况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导致了在采访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不能提出大众想要了解的问题,甚至使受访者产生负面的抵触情绪,造成尴尬的采访氛围。这样的采访最终会导致新闻事实不清晰,报道不够真实,甚至会影响新闻的品牌价值。

2.2 采访过程重点不突出

采访者通过对受访者的提问可以挖掘出大量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事实,对新闻细节的提问甚至可以获得有影响力的独家新闻,因此,在采访过程中,突出采访重点是十分重要的。部分采访者由于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不够或者对新闻采访技巧的把握不够熟练,因此,在采访过程中比较盲目,问题范围过于宽泛,不能很好地集中在事件本身,提问的重点不够清晰,这会造成采访对象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出问题的实质,甚至对采访对象造成压力。很多采访者在采访中都喜欢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这种问法就是典型的不够突出重点的提问方式,提出这种问题后,受访者往往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进行回答,给出的回答也比较空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将这种问题的提问局限在新闻反映的某个点上,并给出受访者几个灵活的选项,让受访者通过提示进行自主延伸,这样采访出的新闻效果可以更加突出重点,反映实际情况。

3 基层新闻采访中新闻采访技巧

3.1 做好准备工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新闻采访是具有时效性的,为了获得即时的新闻线索,采访者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新闻发生地点进行采访。一些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的新闻,比如打架斗殴事件和交通事故,距离事件发生时间越近,事件的清晰度和还原度就越高,可采访的对象也越多,新闻的真实性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反之,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那么新闻价值就会降低,新闻可采访的细节也会减少。因此,采访者必须尽量排除困难,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赶到采访现场,了解事件发生的环境、原因等。可以通过开设新闻热线,通过市民提供的线索,及时联系在现场附近的新闻工作者,让他们在封锁现场之前赶到,以便尽可能多的拍摄到事故现场,采访到目击者。还可以培训“公民记者”,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他们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可以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事件有个把握,并采访到最实时的信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了解采访事件的原委,制定采访提纲,准备采访问题框架,检查采访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如果采访者没能做好准备工作,那么他们就不能和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

3.2 注意言行举止,尊重被采访者

采访者要在新闻采集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穿着、语言表达、行为举止,要尊重被采访者,这样才能让受访者感受到重视和被尊重。首先,采访者应该在着装上给受访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在基层采访的过程中,采访者的着装应该正规、整洁、协调,不能过于随意和休闲,不能着奇装异服,不能佩戴过于个性的首饰,女性采访者尽量不要化浓妆,不要佩戴首饰,发型应该整洁,尽量不要美甲,以免这些因素干扰到被采访对象的注意力和分散观众的注意力。采访者着装的大方得体会给受访者成熟稳重,亲切的印象,良好的印象给后续的采访铺平了道路。在采访正式开始之前,采访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受访者建立联系,接触到采访对象的第一时间就表明自己的身份,出示相关的证件,可以通过与受访者进行握手,表现出对受访者的尊重,握手力度要恰到好处,眼神应该从心底透露出真诚,不应该东张西望,眼神飘忽。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被采访者,注意提问的礼貌性。应该尊重受访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受访者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对于受访者回答的问题应该及时记录,认真倾听,不能随意打断受访者,不要出现心不在焉或者激烈的反对、讽刺等表情或言行,对于迫不得已要中断采访过程的情况,要及时对受访者表示歉意,征求受访者的同意,尽早完成采访活动。

3.3 针对采访对象的特点进行提问

在基层采访中,采访者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采访对象,针对这些采访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访问,可以反映出事实的不同侧面,使新闻更加真实和立体。想要获得真实有效的新闻素材,采访者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采访对象的言谈举止,找到有用的信息,形成和受访者的交流感。面对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受访者,采访者应该选择是开门见山的提问,还是循序渐进式的提问。比如,面对性格比较豪爽、逻辑性较强的受访者,采访者可以开门见山,以比较快的速度进入主题,直接抛出问题进行采访,反之,如果受访者的性格比较内向,采访者就应该考虑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问题由浅入深,在受访者心理逐渐接受的基础上展开采访。在新闻事件中,受访者的身份不同也会影响采访的形式。比如,在一个新闻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急需寻求一个表达悲愤情绪的出口,并且他们的情绪比较激动,这时,采访者应该先安抚受访者的情绪,引导他们阐述事件经过,并对他们的描述进行客观的分析。而案件中的加害者可能为了逃避责罚而选择拒绝采访或不愿意多谈,这时,采访者应该选取隐性采访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受访者接受访问,语言上也要尊重他们,尽量不要先入为主,要注意礼貌,不能采用攻击性的语言。

3.4 提问口语化,加强提问逻辑性

采访者在基层进行采访时,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在语言表达上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词汇,表达方式尽量口语化,这样可以让受访者感到自然和亲切。口语化的表达可以让受访者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有种平等的感觉,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采访者和受访对象的互信感。采访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出现盛气凌人的态度,不能感觉自己是凌驾于受访对象之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访谈。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咄咄逼人,尽量不要涉及到受访者太多不愿意透露的隐私,如果采访条件和时间允许,可以先和受访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再切入正题。此外,采访者应该注意加强提问的逻辑性,对待新闻事件的了解要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逐一了解,从新闻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了解,对重点问题要突出加以阐释,采访过程由浅入深,切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盲目进行采访。

3.5 营造和谐互信的谈话氛围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采访者应该注意掌控采访氛围,尽量为受访对象建立平等、和谐、轻松、互信的谈话氛围。良好的谈话氛围可以让受访对象感到轻松、愉悦,从而更加专注、真诚地回答采访者提出的问题,这样,采访者才能更加接近新闻事件本身,采访的新闻能够更加真实,可靠。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起到主导作用,而受访对象是采访过程的主体,采访者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不是诱导受访者回答问题,而是把引导暗藏在问题中,让受访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愿意倾诉自己了解的情况。在受访对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为受访者树立自信,哪怕他们社会地位不高,哪怕他们语言表达不流畅,采访者只要用心和他们交流,让他们通过真诚的交谈信任自己,认真倾听受访对象的诉求,就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谈话氛围,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

4 结论

基层新闻采访区别于一般的新闻活动,它需要新闻工作者真正地走进基层,倾听来自百姓中间的声音,对待基层新闻采访工作必须要加以重视,这不仅是要重视基层采访工作本身,更应该重视基层新闻采访的采访技巧。只有正视基层新闻采访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了解采访者应该具有的新闻技巧,并努力培养自己掌握这些采访技巧,才能让我们的新闻更加具有新闻价值,更加能被百姓喜爱。

参考文献

[1]杨超.新闻采访技巧在基层采访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5(5).

[2]张教其.浅谈基层新闻工作者采访技巧的实践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3]崔继英.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微探[J].科技传播2012(11).

[4]范增友.基层采访中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新闻传播2013(11).

上一篇:新闻五要素下一篇: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