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场报道表达技巧

2024-08-04

记者现场报道表达技巧(共5篇)

记者现场报道表达技巧 篇1

出镜记者要根据现场情况面对镜头进行口头描述、现场分析、口头评论, 借助现场的图片和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载体进行最直观确切的报道, 作为电视记者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还是叙述者, 不仅是提问者、倾听者还是评论者, 如果说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是新闻的灵魂, 那么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就是整条新闻的眼睛, 所以要求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报到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才能发挥电视媒体传播及时、声画并茂的优势。

一、报道内容方面的技巧

作为一个出镜记者, 记者本身就是报道内容的一部分, 记者在接到采访任务后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最快的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相关信息, 运用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 积累的报道经验, 争取做到内外兼修, 为报道锦上添花。

到达事件现场后, 记者要配合出镜画面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 找准时机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人员及过程等进行必要的介绍, 出镜画面要集中、清晰,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让观众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境的目的和主题是什么, 再配合出镜记者的口头解说和现场采访的内容反馈, 事件的过程也就一目了然了。在新闻现场, 除了报道事件, 还要深入挖掘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是事件外观众最想知道的, 新闻记者要进行收集整理, 分析报道。对于报道内容的选择, 记者要做到心中有数, 该放大的内容不能少说, 该忽略的内容就忽略, 不要让过多的细枝末节削弱主题, 在有限的时间里, 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报道新闻事件, 抓住主旨, 用最少的语言释放最大的信息量, 引起观众的兴趣, 点评要简明扼要、公平到位,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收视效果和信息传播效果。

二、报道方式方面的技巧

1. 观察现场, 善抓细节出镜

出镜记者身处新闻现场, 要学会观察整体局面和事实状况, 而更重要的是学会现场观察的细节, 细节是最有说服力的。美国著名记者克海敦说:“好的记者要像侦探一样留心细节, 说明问题的细节能使稿件生色并赋予它现场感。”所以同样是出镜记者, 不同的新闻观察力, 不同的敏锐洞察力, 就会带来不同的宣传效果。

2. 依托现场, 利用物证出镜

作为出镜记者, 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还要具有巧妙的心思, 在新闻现场有许多能信手拈来的物证作为出镜的小道具, 可能是金融危机报道中的一张购车优惠卡, 可能是一场车祸报道中的汽车零件, 也可能是一次地震中的一块废墟, 这些道具都能增加现场报道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就看你能不能发现。

3. 借用参照, 相互对比出镜

运用简洁明快的对比手法, 让新闻事实在观众面前昭然若揭。对比手法出镜的关键是找参照物, 合适的参照物可以让新闻报道具体化、形象化。在一个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报道中, 记者夜访排污口, 由于是晚上, 无法清晰看到污染情况, 记者就在同一条河流的上游和排污口各装了一瓶水, 对比发现同一条河, 水的颜色竟有天壤之别, 让这一新闻事实铁证如山。

4. 现场演示, 亲身体验出镜

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 虽然新闻记者亲赴现场, 可也是在事后, 也未必能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过程, 为了再现新闻情景过程, 记者可以借助特定的手段演示给观众看, 一条关于商品房质量问题的报道, 记者在现场出镜, 把手伸进裂缝, 用手一搓, 沙子就不断往下掉, 同时强调这是一睹承重墙, 于是, 墙体松软, 沙子成分多的新闻事实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

5. 调动五官, 亲身体验出镜

新闻记者在现场的任务不仅是告诉观众现场发生的事件, 同时也要报道在现场感受到的信息, 毕竟观众不在现场, 记者要做的就是调动众多感官, 用丰富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帮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一场罕见暴风雪的报道中, 记者身着棉衣, 呵气如冰的现场感受, 让观众也似乎感觉到了寒冷, 让新闻更真实生动。

三、报道目的的效果

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 必然有它的原因, 而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 也一定有它的目的, 从电视新闻角度来说是为了增加收视率, 获得商业效果, 从舆论角度来说是为了传播实时信息, 满足观众的需求, 产生一定的舆论效果和社会引导力。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事实的同时, 做到边说边论, 夹叙夹议, 要求记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 超强的感情驾驭能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 还要运用巧妙的表达方式和采访方式, 引起观众的共鸣, 以达到现场报道的目的, 取得不同的效果。这样记者入木三分、独辟蹊径的理论剖析不仅会成为报道的闪光点, 而且其鲜明的态度也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就能达到更深远的传播效果。所以作为一个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只有这样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

参考文献

[1]黄匡宇.电视新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克海敦.60分钟[N].芝加哥太阳报, 2010.

略谈广播电视记者现场采访技巧 篇2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对象;采访准备;采访技巧;采访过程;应变能力;知识积累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1-01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的新闻采访工作经验,结合先进的新闻工作理念,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出一些分析、建议。

一、记者现场采访前的准备

记者在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十分重要,始终要树立“想受众所想,问受众所需,”的采访理念,例如策划采访提纲时,侧重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最想了解的问题,任何谈话和提问的问题要有侧重点,目的都是为采访主题服务。作为记者要在采访之前做好细致的工作,例如可以写采访提纲,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根据提纲发问,也可以提前沟通,把采访的目的、内容告诉被采访者,便于对方提前做好准备,达到心中有数,方便沟通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记者准备的问题越充分,采访就越顺利,越透彻。对于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成功的采访更是取决于精彩的提问,前提准备周密透彻,采访录制中,就越主动和灵活。另外,录制前要做好机器设备的检查。保证无机器故障,能顺利录制,电源电池要充足,有时因一时的疏忽,造成超时,采访中出现电池电量不足,带子用完没有备用带,造成采访失败的局面。

一名优秀的记者,应懂得以朋友的角度建立关系,在采访记者着装上要尽可能的与被采访对象相吻合,如采访党政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等,应穿着正装;如进村入户采访,在着装上应穿着得体大方,这样能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在融洽的氛围中,以聊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素材,其最大的收获是,不仅轻松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还有可能交到一个知心朋友。

因此,新闻记者明确采访目的,抓住采访提问重点,才是取得良好新闻采访效果的前提。

二、记者现场采访技巧的运用

1.选定提问的方式。采访中记者提问的高明之处在于如何让别人”说“的精彩,这就要求记者讲究提问方法。大体来说,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有多种方式,而每一种对话形式都可以运用不同的交谈和提问的技巧。正问法:是指记者在提问中直截了当的从正面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这种方法适合性格开朗大方,比较健谈的采访对象。反问法:指记者在提问时由于某些原因采访对此项不愿回答,就从相反方向提出问题,迫使对方必须回答。追问法:指记者在与采访对象谈话中,注意倾听寻找线索,并通过对方的回答紧紧追问下去。侧问法:是指记者侧另外的侧面角度提问,转个弯后再回到正题。设问法:指记者针对性的强调某种结论或看法,请被采访者讨论和思考,然后在进行回答。

对话的形式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在众多提问方式中,笔者以为,“正问法”是同行们在采访运用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因为大多数被采访者或许是第一次接受采访,自然对记者和采访本身很感兴趣而极为重视,一般都能主动积极地配合,可以说是有问必答,只要记者问得巧妙、问得到位,相信采访对象也会答得好。实践证明,“正问法”提问是最简捷、最容易掌握的现场采访方式之一。

2.精心设计第一句话。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现场采访中,至关重要的是第一句话,因为这第一句话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可以这么说,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采访也就成功一半。而有些人往往忽略了第一句话,匆忙上阵,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使采访对象产生厌烦心理,影响采访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采访的每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实际一些,最好采取采访对象和观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引发下去。

3.适当交流,以情感人。在被采访者当中,许多人是第一次上镜头、对话筒,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紧张。头上冒汗,语无伦次是常有的事。最近笔者到农村采访,对象是一位村主任,让他谈谈是如何带领村民修通道路,发展蔬菜生产,早日脱贫致富的。听镇干部介绍,这位村主任还是一个很健谈的人,可待我把话筒一伸,镜头一对。他竟然结结巴巴,语不成句,弄了半天也没有拍好。于是我说不拍了,把机器架到三脚架上。开始偷拍,然后再像老朋友般地询问他家里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样一来。村主任以为不拍了,和记者聊得热火,采访顺利完成。实践证明,在和采访对象接触时,消除对方的紧张感或是引发对方的谈话兴趣,使之愿意主动交谈。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的交谈起来,无拘无束。

4.善于倾听,尊重对方。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者是平等的双向交流,那么记者就必须聚精会精地听采访对象的回答,在听的同时,还要注意给对方以反馈和交流。在对方谈话时,眼睛要始终看着对方。其次是手势。在必要和恰当的时候,辅以一两个简单而肯定的手势,可以给对方信心和鼓励。给对方积极的影响,形成一个融洽的随话气氛。

5.言简意赅 ,表达准确。记者在现场采访中要用精练语言,准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尽可能地熟练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不能在镜头开拍后,才在现场进行了解情况。其次是有备而来,事先将提的主要问题,重要细节写在本子上,必要时可以拿来参考。在采访时,发现对方长篇阔论,跑题偏题时,应及时而又巧妙地转移目标,将话题拉到主题思想上来。

三、加强自身修养 丰富知识积累

记者,这是极富刺激与挑战的职业。有人说记者应该是党的宣传员,群众的代言人,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有人说,记者主持人不要求要万能博士,但只少应该是个勤奋,虚心的杂家。这就是说,要求记者主持人要有较高政治理论,文化修养,有丰富的专业和各种知识,这当中也包括生活,社会、文化修养,在采访当中,起码能做到提问自若,对答如流。

要提高采访的提问技巧,不是一蹉而就,而是靠日常的学习积累和自身的努力,不断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学习各种知识。正所谓“勤能补拙”。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沉淀。相信记者都能熟练的掌握和用运用提问技巧。圆满的完成各种现场采访,给人民以干练沉稳、机敏灵活的印象。

心理学上说:知识是万能的“力”,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促使能力的快速提高。事实说明了,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是记者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对于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经据典的敏捷性等,都离不开知识。

总之,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成熟发展仍然路长而道远,这就需要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一起努力,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遵循一般采访谈话原理的同时,还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通过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和不断追求新闻采访的创新。积累关注国家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责,创作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段存章著。独家新闻这样采写,世界知识出版社。

[2]黄鹭军,论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海峡科学》2009.9。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呈现技巧 篇3

一、充分掌握背景资料

和普通观众相比, 记者的优势在于他更加接近新闻, 而记者的工作就是要尽量消除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因此需要记者事先充分地了解事件的背景资料, 理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把具体信息清楚而详细地介绍给观众。

(1) 多层次收集信息作为媒体不能左右事件的进程, 直播的记者只能根据现场的动态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内容。充分掌握背景资料是记者最重要的功课。要想获得第一手资料, 记者必须深入现场找寻信息, 甚至要具备和各阶层人士迅速联络的能力, 以拥更多有用的细节和背景资料。在央视对澳门回归的报道中, 记者柏杨为了完成降旗仪式的直播, 无数次到澳督府实地采访。和澳督府上下工作人员交流中, 他详细了解了澳督府的历史资料, 降旗仪式的流程, 各环节的衔接, 主要官员、乐队指挥和降旗手的背景资料, 演奏曲目。正是对背景资料了如指掌, 才让柏杨在现场报道中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2) 逆向收集信息现场直播的过程中, 前方记者局限性非常大, 他心中想着表达的内容, 耳朵听着演播室主持人的提问, 又要兼顾现场的变化, 实在是分身乏术。而且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 记者越靠近新闻一线, 看到的越具体, 因此对信息的收集也可能会出现盲点。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喀布尔采访的时候就曾经因为语言不通、缺乏一手资料而陷入茫然无助的状态。为了避免遗漏新闻, 她只能在外交部、酒店和其他记者交流信息。这时就需要后方的编辑团队协调各方面信息资源, 给前方记者准确的指示或者参考意见, 进行信息的逆向传递。而前方记者根据实际情况采集信息, 丰富自己的报道内容。

二、谨慎选择新闻现场

记者在出镜之前, 必须选择一个最能展示新闻内容的“标志性现场”作为出镜地点, 借助典型的环境、现场的气氛、独特的背景承载电视画面无法表达的细节。而这份选择, 需要记者对新闻价值准确的判断力和对细节敏锐的发现力。

(1) 有独特意义的地点一段成功的现场报道选择一个最能展示新闻重要性的地点至关重要。通常, 记者都会选择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作为出镜地点。1997年香港回归时, 驻香港部队先头部队将通过深圳的皇岗口岸出发进驻香港, 因此白岩松最初的直播出镜地点也定在了皇岗口岸。但在直播的头一天, 他偶然了解到在皇岗口岸附近的落马洲大桥上有一道特殊的“管理线”, 在回归之前这条毫不起眼的铁线把香港隔在了家门外。于是白岩松立刻决定把直播的地点改到了落马洲大桥的管理线上。正是这条可以让人“一脚深圳, 一脚香港”的铁线成为白岩松直播中的亮点, 他感慨地说道“今天驻香港部队越过管理线的这一小步, 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 中华民族等了百年”。白岩松套用了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的名言, 表达了中国人对香港回归的激动心情。从皇岗口岸到管理线, 白岩松的选择从“面”缩小到了一个具体的“点”。正是这条小小的管理线, 赋予这段现场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

(2) 最具现场感的地点2006年8月12日超强台风“桑美”登陆福建, 在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记者梵荣的“崩溃”现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画面中可以看到摄像机在强风中不断地晃动, 镜头上布满雨水, 记者身后一株小树已经被吹倒。梵荣紧紧地抱着身边的大树, 整个人在风中左摇右晃。在狂风暴雨中, 记者声嘶力竭的报道时断时续, 如果不是有字幕根本听不清楚他的表达内容:“我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 暴雨……暴雨……从四面八方不断砸到我的脸上, ……非常的痛, 我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这段现场在央视四套和新闻频道播出之后, 梵荣被网友戏称为“崩溃记者”。虽然记者的语言比较混乱, 显得有些急不择言, 但是不可否认这段狂风暴雨中的现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从未经历过台风的观众也可以透过现场的环境和记者的状态, 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台风将会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但如果梵荣把出镜的地点定在风平浪静的室内, 那么所有的观众都不会意识到超强台风到底可怕在哪里。

三、充分利用现场实物

报纸用眼睛看, 广播用耳朵听, 而电视却需要综合眼睛和耳朵的需要, 只有做到既好看又好听才能吸引住手握遥控器的观众。作为电视记者, 除了生动有趣的有声语言, 还需要借助新闻现场的实物展示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央视国庆六十周年的报道中, 记者张泉灵带领观众走进幕后了解工作人员的各项准备工作。在一处大帐篷的前面, 她停了下来为大家介绍国庆当天要放飞的气球。气球在普通人看来没什么秘密可言, 可是国庆当天要放飞的气球并不简单。张泉灵在现场用各式气球作道具, 亲自示范从气球充气到扎气球的绳子应该如何打结, 以及国庆当天气球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充气都作了详细的解读。观众看过之后会恍然大悟:原来在国庆六十周年这样一个盛大的庆祝典礼上, 一个小小的气球也要经过周密的设计计算, 充装的气体、气球的材料都要考虑到环保、天气等诸多因素才能粉墨登场。透过一个小小的气球, 整个庆典组织工作的细致严密不言而喻。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当下新闻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也更需要记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去更快、更生动展现新闻内容。记者可以借助大量的背景信息、生动的新闻现场、具体的现场实物帮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了解现场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让现场报道成为每天最具有冲击力的报道方式。■

浅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 篇4

1 做好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保障新闻现场采访的基础质量

新闻现场采访是一项系统、繁琐的工作,因此,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地开展现场新闻的采访工作,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很有必要,是提升新闻现场采访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一般来说,新闻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新闻被采访人员的选择,采访主题的确定,采访问题的准备,采访时间、地点以及提问的顺序等。为了充分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应该提前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仔细思量,并且全面考虑到在采访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以及在进行采访时的情绪、语气和神态动作等。

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找好采访角度,才能有效地把握采访中的每一个细节,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信息,因此,在进行新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被采访者可能会回答的一些事情,进行更深层次的询问,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现场采访深入开展,提升新闻现场采访的质量,丰富新闻的内容,提高新闻的魅力。

2 在采访时,新闻记者可以适当地运用情感表达,有利于现场采访的高效进行

不同的情感态度在面对同一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或悲伤,或兴奋,或忧愁。进行新闻现场采访就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新闻现场采访时,要特别强调记者应该把握真实情感交流的呈现,适当地运用情感表达,与被采访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有效地提高新闻现场采访的质量,丰富新闻的内容。

首先,新闻记者进入采访现场以后,无论新闻事件是微小还是重大,都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记者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记者现场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对现场情境、声音以及人物变化等的观察力会明显降低,过于激动或亢奋的情绪也不利于新闻现场采访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采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将新闻事件真诚、真实地表达。

其次,新闻记者不仅是事件的采访者和报道者,更扮演着公众与新闻事件的中间传递者的角色,因此,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中的表现尤为重要。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行,这样才能保证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时能做到理性应对。同时,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还应注意把握好适当的情感流露,这样才能与被采访对象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新闻采访也才能更打动受众。

3 良好的语言技巧是做好新闻现场采访的重要保障

进行新闻现场采访时,除了要求记者具有良好的心态,融入适当的情感之外,还应把握好新闻现场采访时的语言技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记者应明确新闻采访的主题。

在新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围绕新闻采访的主体提出恰当的、尖锐的、敏感的问题,换言之,在进行新闻现场提问时,记者不应该过于拘泥,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新闻现场采访的流畅性。除此之外,新闻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真实性,这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有效地保障新闻现场采访提问的全面性,丰富新闻的内容。

3.2 新闻现场采访语言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一定的艺术性。

记者是新闻现场采访的组织者,因此,记者不仅要对主题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还需要灵活地应对现场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良好的语言技巧和语言逻辑性能够有效地保障新闻现场采访的开展和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这样才能引起新闻观众的兴趣,提升新闻的影响力。

3.3 现场新闻采访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动感,因此,在新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该保持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例如,同步地跟随时间进行报道,同步地进入观众的视线等。

这样不仅能对事件的即兴点做实时报道,还有利于挖掘更深层次的新闻信息,体现出新闻的动态感。

4 结语

新闻现场采访是电视新闻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体现新闻价值与信息量的一个部分,可以说新闻现场采访与新闻的魅力和价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具备驾驭采访现场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新闻现场采访的质量,才能有效地丰富新闻的信息量,提升新闻的魅力。同时,新闻现场采访也是一项非常系统、繁琐的工作,需要记者在新闻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求采访记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现场各种突发状况时做出理性的选择,才有利于新闻现场采访的顺利开展。最后,现场新闻采访,必须围绕新闻采访主体进行,层层深入,才能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摘要: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其采访能力和采访技巧决定着新闻的素材质量以及新闻内容的丰富程度,也进一步影响了新闻的信息量与可视性,可以说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决定了一个节目的成败,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很重要。本文主要研究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阐述记者如何做好现场采访的策略,希望能够有效的提高记者现场采访的质量,丰富新闻的信息量,提高新闻的可视性,进而提升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新闻采访,现场采访,采访技巧,注意事项,采访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丽.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浅谈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新闻与写作,2014,(1):86-88.

[2]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1,(4):6-7.

[3]冯晓明.采访技巧在实际人物采访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4,(13):129,143.

[4]常丹.基于民生类节目的电视记者一线采访情感把握策略集采访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4,(3):83

[5]王鸿良.故事是“发现”出来的——长篇纪事作品的采访与叙事技巧[J].新闻与写作,2013,(5):69-71.

[6]崔岩.浅谈电视人物专题片采访技巧——以《古稀老人的环保人生路》为例[D].河南大学,

记者现场报道表达技巧 篇5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是一种真实的文体形式, 不像是小说可以有虚构和虚伪的成分, 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和价值, 因此在撰写新闻故事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真实性, 这就要求在采访过程中得到真实的新闻消息。首先就是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否则在采访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错误。

1.1必须准备与采访相关的资料

一般情况下, 当我们遇到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访谈时, 会感到特别兴奋, 以至于在采访前沉浸在访谈的喜悦中, 没有及时的做好准备工作, 所以, 一旦到了采访的现场, 遇到自己要采访的对象, 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 在访谈的过程中会没有重点, 问问题也问不到点子上, 甚至会被采访对象怀疑, 反被访谈对象采访。同时还会在采访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素材, 这样, 即使访谈结束也没有可写的新闻, 访谈就是一个失败的访谈。

而对于一些著名的中外记者来说, 他们之所以可以在媒体行业做得风生水起,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 他们在采访前都很重视采访资料的准备工作。比如, 在外出做采访前, 首先要了解地区的风土人情, 搜集或者调查当地的地方志或者史书。让自己对于这个地方又一个充分的了解, 这样在采访中也会注意到当地人的一些忌讳, 并且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的面对采访对象。其次, 在做一些重要人物的访谈时, 要实现提前几个星期开始准备被采访者的背景, 以及他的一些经历。如果采访者有著名的作品, 也要拜读或者欣赏, 让自己更加了解采访对象的深刻内涵。阅读与采访者相关的材料和报刊, 并且做一些阅读笔记和研究心得。这也充分证实了, 访谈成功与是否充分的准备资料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访谈之前需要准备的材料类型就是文字资料。而这种文字资料也有着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两种。所谓的直接材料就是由被采访对象自己愿意提供的与被采访对象本人有着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比如采访者发表过的文章, 以及采访者本人的回忆录等。如果采访对象不是个人, 而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单位的某个部门, 那就应该搜集一些与所要做的报道相关的材料, 诸如采访单位内部会议材料、会议记录以及档案记录等。而所谓间接的材料, 一般就是指与被采访对象有关的一切的文字材料, 采访个人, 就搜集被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或者成就, 如果采访一个地方, 就要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 地理条件, 经济状况和历史背景等, 搜集到这些材料不仅仅对于访谈有很大的帮助, 对日后访谈内容的撰写也会有所裨益。如果要是调查一个工程项目或者生产企业, 就可以查阅企业所属的专业类型, 并且翻看一些与此相关的专业书籍。避免出现一些与行业本身无关的外行话, 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 就很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

1.2采访工作的重要环节就是必要的知识准备

在当代社会中, 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层出不穷, 而在学校里学到的的课本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都处于初级阶段, 记者的知识结构毕竟有限, 所以不能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 当记者要采访某个陌生的领域时, 就会临时去学习相关领域的一些知识, 虽然不能全面的了解, 但是对于采访来说已经足够了, 所以, 一旦确定某个采访的的目标, 作为记者就要立即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充分准备。

当然, 作为一个记者而言, 仅仅靠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一个记者的文化知识素养更多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 最主要的就是多读书, 多多涉猎更多学科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对陌生事物及时了解, 为更多的机会做准备, 这样才能避免面对新事物采访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只有平时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才能对突发性的采访任务应付自如。

2.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

作为一名记者, 工作核心和基础就是采访,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传递, 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 做一个高水平的访谈对于一个记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体现记者的专业水准, 而且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采访不仅仅是一个对话那么简单, 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工作, 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所以, 记者提问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直截了当的切入正题, 所以记者的问题必须准确、具体、鲜明, 这样才能把采访者的谈话引入正题, 达到访谈的目的。

2.1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群众关心, 想了解的情况

这样才能使采访受到群众的关心, 和观众引起共鸣, 所以, 从既定的目标问题出发, 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出发, 这才是一个记者提问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基本依据。因此, 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站在群众的角度, 想观众所想, 为观众所需。

2.2记者提问要灵活, 拒绝死板

有些记者因为之前做过一些准备, 以至于在采访现场只是按照剧本一样的采访, 这样的采访没有一点激情, 也不会让被采访者感兴趣。所以, 采访就是要随机应变, 围绕工作主题, 根据采访者的实际情况, 改变提问方式或者提问的问题。同时也要察言观色, 如果发现被采访者的情绪低落, 可以换一种问题或者访问方式, 如果发现被采访者的兴趣大增, 也可以适当的问一些不会使受访者方反感的问题。这就要求记者自身的能力。

2.3问题具有逻辑性, 按部就班, 由表面到实质层层推进

首先就是要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 问问题要有逻辑性, 不能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这样会使访问脱离中心, 要根据题材的主题, 可以适当的改变, 到是一定不可以脱离中心。即便是在访谈中遇到突发状况, 也不要忘记初衷, 时刻把握访问重心。

2.4提问简洁明了, 切中要害, 了解采访者本身

提问陷入空洞往往是由对新闻事件不了解导致的, 所以, 一定事先对要采访的对象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在访问中切中要害, 简洁明了, 没有其他的废话, 让访谈进入一个顺利平稳的状态, 这样简洁的提问不仅仅会真正达到访谈的目的, 还能给访谈者带来更多的信息, 并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

2.5提问寻找情感的根源, 通过提问体现

在采访时要找到被采访者的情感来源, 并且通过提问引发被访问者的情感共鸣, 调动采访者的积极思维, 使之在回忆中回答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使作品更加全面具体。所以说, 访问绝对不是简单的交流, 而是一个情感的互动, 做好这点才能展现人物特点, 使采访事半功倍。

结语

综上所述主要是对于采访前所需要的准备进行分析阐述, 在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被采访者的认识和了解。尽量减少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使每名记者都可以在访谈过程中得到有价值的资料。掌握采访的技巧, 不仅仅可以得到所需的新闻素材, 也会让记者的访谈风格得到肯定, 让被采访者的情绪受到记者的影响, 发挥出具有更高新闻价值的信息, 只要在采访过程中, 慢慢积累揣摩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自己成为行业翘楚。

摘要:在诸多的报纸相关的所有业务中, 采访最为重要, 因此, 笔者就从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和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两方面来初步的探讨关于采访技巧的分析。

关键词:采访技巧,知识准备,访前工作

参考文献

[1]裴丽.倾心倾情倾力——新时期国企人物采访感受[J].新闻传播.2002 (05)

[2]李冰.做足准备平起平坐写出性格——谈人物访谈的采访技巧[J].新闻与写作.2009 (08)

上一篇:音乐特色下一篇:初中英语写作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