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共13篇)
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 篇1
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
XX年8月1日,我还是一个刚走出校门的毛头小子,走进了报社的大门时,我的心里很忐忑:我的以后会变成铅字?想想那时的自己还挺有趣。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小菜鸟,在报社的实习生面前,我也变成了“老资格”。回想这两年来走过的路,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变得成熟了、职业了。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境界我是达不到了,也就借这个机会做一个两年来的工作总结吧。回头给那些新菜鸟们看看,我这个“老资格”还是有吹嘘的资本的。
依然记得实习期结束后的第一篇专访,当时采访的是一位女公交车司机。为了记录她的生活起居,大冬天的早晨四点多我便到了她家里,跟她一起上班,直到晚上十点多才结束采访。采访结束时,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可累坏我了。女司机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了句:抱歉,让你受苦了。我愣住了,我只是体验了一天,人家可是天天如此。看着她平凡的脸,我的心中涌上一份感动。
也正是从那天起,我的每一次采访都在寻找着感动的源泉。快递员、清洁工、交通警察、垃圾处理工、管道维修工……每一次的采访都让我热泪盈眶,我含着热泪去倾听、用奔放的激情去写作,我要让读者们都知道这些平凡的人的不平凡。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更加和谐与美好。看着他们的质朴,我对自己说,这样的报道,我要一直写下去。
XX年3月8日,我以《超越血缘的亲情》为题,率先采访报道了xx夫妇倾心照顾素不相识的脑瘫弃婴,自己终身未曾生育的事迹后,引起社会公众强烈反响。看着他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心里多了一份责任:我要用我的笔唤起身边的真情,我要用我的笔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XX年1月3日,我在新年第一期报纸上刊登了《宝宝你病好后妈妈带你看大海》的报道,报道了烟台宝宝陈峻熙患“胆道闭锁”的消息,xx人民看到陈峻熙的消息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截止至1月8日19点,短短六天时间,小峻熙便收到了社会援助18万元;XX年7月25日,我又刊发了《多难的孩子》的报道,五岁的孤儿姜东旭在不到一周时间便收到了无数善款及衣物……
每一次这样的采访对我的心灵都是一次净化;每一次这样的写作都会让我的思想升华。我庆幸自己是一名记者,因为我可以写许多这样的报道。就在不久前,我得知了王华堂、张翠兰老两口继获得了山东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之后,又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听着老两口对我说的一声声谢谢,我真心承受不起。我只不过是记录了他们让人钦佩的作为,他们才是真的伟大!看着他们的谦逊,我对自己说,这样的报道,我要一直写下去。
XX年4月4日,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我成为了《行风与民生》栏目的主持人。从那天起,我开始致力于听民言、知民愿、解民忧、顺民意的新闻采写,开始致力于推进行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闻报道。从那天起,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身为一名新闻记者,心中要始终有一把道德的标尺!
我报道的《董家骨科涉嫌违法》,彻底的揭露了虚假药品的面目,为受骗消费者追回了数千元的药费;为了采写《年检排号真闹心》,我到“车虫”中暗访,摸清了他们骗钱伎俩;我报道的《驾校收学员补训费合理吗?》,为众多学员找回了公道……这些报道不可避免的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曾给我塞红包,让我撤稿,我笑着对他们说:道德不能用金钱衡量。他们也曾恐吓我,说我造谣,我笑着对他们说:我可以和你们对簿公堂。我告诫自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你不仅要歌颂美好,更要敢于抨击罪恶。看着读者送来的一封封感谢信,我对自己说,这样的报道,我要一直写下去。
看着自己写的总结,我心里有一种小小的骄傲,看来我还是做出一点点成绩的。事实上,我也抱怨过。我想说出来也没什么丢人的,大热天跑新闻谁不嫌热啊,大冷天跑问暖谁不嫌冻啊,大晚上敲键盘谁不嫌困啊。只不过,我只是偶尔抱怨一下,偶尔而已。因为我知道,记者这个职业有多么的神圣,为了这份神圣的职业,我要一直写下去。
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 篇2
一、外化功能丰富传播途径, 构建贴近性
外化功能是指出镜记者通过自己的存在形态, 对受众的感知以及接受主题的效率产生的影响。
记者在新闻现场以目击者、转述者、引领者的身份进行口述报道时, 就在新闻现场与受众之间构建成了一个拟态环境化的传播模式, 他们的语态直接成为传播工具。根据所报道新闻现场与受众的心理需求, 找到合适的传播语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丰富了传播的语态和传播结构形式。
(一) 口语化架设沟通桥梁
口语化表达是出镜记者语态的最大特点, 受众更容易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出镜记者是充当受众在现场接收信息的载体, 实现拟态环境化, 口语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 记者由在现场播报转化为“我想对你说”, 大大增强了传播的对象感。
口语化语态要求记者的叙述句式短小、简单、书面语少、增加口头语的使用, 另外记者在口语化表达中对象感的建立还需要在叙事的人称、自我定位、叙述的逻辑顺序上下功夫。例如, 在浙江卫视2014年的联播调查系列报道《基层牌子何其多》中, 三个系列连续报道都遵循了口语化叙事的原则, 尤其在开篇的《挂不下的牌子》中, 记者的出镜从余杭庙前社区大门口由外而内数牌子开始, 在过程中交代事件要素:
(记者出镜) 1、2、3、4、5、6, 余杭的庙前社区是主城区里很普通的一个老社区, 门口就有大大小小的6块牌子, 我们再往里走, 你看这里还有两块。再看这里, 地上和墙上挂得到处都是, 这还有一个拉门墙上面是各种规章制度。咱们再往里走, 这些大概有1、2、3、4, 十张牌子, 挂不下了, 干脆照了一张照片。再看这个活动室, 大概面积不到20个平方, 可是在它的门框上我们数了数, 一共有19个牌子。那么这么一间活动室是怎么开展这么多牌子背后的活动的呢?
这个开篇, 通过43秒的出镜, 用行进式口语化的表述, 让受众直观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社区牌满为患的现状。在口语化的引领和确认中, 行进中的叙述, 增加了空间的张力:“这里”、“还有这里”, 让大家感受到牌子随处可见。受众的心中自然在前5秒就确立了疑问和好奇:这些都是些什么牌子?是哪个部门发的?这个社区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到达最后一个场景时, 观众的疑问和记者在现场的发问达成了共识, 并且点出了深化挖掘主题的起点, 为下一步的调查埋下了一根自然的引线。
(二) 借助新闻现场, 构建与受众的交流感
出镜记者与受众的交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通过语言的表述在传播的过程中直接与受众交流;第二通过对新闻现场信息的逻辑化梳理, 构建层次清晰、叙事结构合理的传播信息场, 其中第二种交流往往会产生最佳的交流效果。
在《基层牌子何其多》平湖篇《拆不掉的B超室》中, 记者抓住了在采访中偶然遇到的人物情节, 却形成了一个非常流畅自然的点睛之处:
(正文) 正在我们采访时, 社区的一位阿姨来这里办事, 当看到一楼这件从未开过门的B超室今天开门了, 好奇地走了进来。
(同期声) 平湖市当湖街道如意社区居民张大妈
从来没有进来过, 真的。这里还有装修的气味呢!社区有B超室, 怎么可能?形式主义, 典型的形式主义!浪费国家的精力财力!
通过这样的一个生动的生活化场景, 记者用现场交流, 不仅达到了和受众意识上的互动, 也使调查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在《绿色创建“后遗症”》一篇中也有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小段落:
(记者出镜) (配合航拍) 来!咱们来看看郑村这个1500平方米的中心绿化公园。应该说这里是一个标准的绿化台账, 为什么这么说呢? (非价目) 因为这里集中了乔木、灌木、草地、花、藤蔓等多个绿色创建需要的条件。在这个草地上, 我发现了两个没有草坪覆盖的地方, 明显曾经是两个树坑。
(同期声) 江山郑村村保账员王发明
(这个原来是种什么的?) 广玉兰, 总是死就拔掉了, 那边也有一个, 明年还要补, 只要一旱就要死 (这么娇贵的东西非要种不可吗?) 这个好看啊, 村里要搞创建的。
在配合航拍的记者出镜中, 空间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整个村中心公园的构成一目了然, 记者顺势点出了各个创建的单项, 并且借用发现的细节——两个树坑, 进一步明确了一个普通村在绿色创建中的困惑和尴尬。这样依托现场信息集群的出镜, 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 使电视化的表达更容易与受众形成交流.加深了受众对传播主题的直观印象与理解.
(三) 将碎片化信息段落化表达, 实现逻辑衔接
出镜记者的出镜部分大多是在开头、结尾、串场、现场采访段落, 这些出镜内容往往都是来源于新闻现场的碎片化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实现段落化的表达, 这需要出镜记者在对主题把握的前提下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再梳理、再表述。
《名不副实的“学校”》《填不完的“表格”》就是记者在对现场大量碎片化信息进行段落化梳理的产物, 在调查中, 记者发现在社区牌满为患的众多牌子中, 各种叫“学校”的牌子特别多:
(正文) 在位于余杭经济开发区的星光社区我们看到, 活动室门口挂有26块牌子, 其中署名学校和教室的就有11块, 由于辖区内多为企业, 年轻人和外来人口多, 搞一场活动更是难上加难。为应对考核任务, 活动室里的一场讲座或者活动常被冠以多个名目。
(同期声) 余杭经济开发区星光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承伟
下午的一个健康讲座, 我们结合了市民学校、科普学校、家长学校三个学校一起开展。 (为什么这样开展活动?) 因为我们社区的精力人力非常有限。如果单条开展, 满足不了一年的考核需求。
在《填不完的表格》中, 我们以上级的条线为线索, 梳理各个被调查社区正在填写的表格, 其中卫生、建筑、安全等部门的各种专业化表格被我们归类到一起, 这些表格内容往往是非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不能完成的, 完不成却要完成, 就构成了段落式的矛盾冲突, 突出了不合理, 引出了摘牌减负的必要性。将这些看似散落的信息, 通过调查叙事的逻辑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既达到了检查的目的, 也完成了段落化的主题提炼。
二、外化功能、深化主题, 促进传播结构的转变
出镜记者功能的不断增强, 使新闻“以人为本”的传播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从而带来了传播过程的结构性改变, 特别是对“贴近性”与“实效性”的进一步加强, 催化了新闻传播由宣传要求到受众需求意识的转变, 进而带来新闻传播意识结构的变革
(一) 受众需求意识的觉醒
在“走转改”活动的大背景下,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贴近性”在新闻中越来越被强化, 特别是主题报道叙事结构和叙事角度的转变最为明显。出镜记者从最初的只是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渐渐发展成贯穿在整个报道行进过程中的纽带。《走基层》、《行进浙江精彩故事》、《给诚信浙商点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近2年来浙江卫视一直在做的这些有主题依托, 强化记者行进中的报道,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标的确认——要反映基层人们的真实生活转变, 反映普通人的坚持, 塑造出了一批批鲜活的人物, 传播了一个个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场景。
《黄沙腰烤薯的网络逆袭》重点突出和营造的是通过网络销售带动的黄沙腰烤熟的加工场景, 这也是完成逆袭的重头戏。记者特别选择了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人巫林森, 以跟随他一起去农户家收番薯干为中心轴线, 展开故事。
【字幕】遂昌县黄沙腰镇?
【同期声】车行—— (记者:老巫, 现在要去哪?) 我今天要去大洞源村, 要收1000斤的烤薯。
【配音】这两天, 61岁的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巫林森, 在黄沙腰18个行政村间奔走。今天老巫要去的大洞源村, 海拔将近1000米, 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番薯。
【同期声】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巫林森 (一边走一边看到各家堆放的番薯)
你看他们家这个就有最起码两千斤, 就是我们的社员——走进一家正在烤的现场?
遂昌县黄沙腰镇大洞源村村民林在贵
(这个还是热的) 你尝尝, 我这里有三四百斤吧。 (原来这些番薯怎么卖?) 卖番薯卖不出钱, 都是给猪吃, 现在这么一加工可以有2万多块的收入。
【同期声】遂昌县黄沙腰镇大洞源村村民李樟玉
我是遂昌人我可以把这个变成宝。我这个现在都卖到维也纳去了, 他们老外听说很喜欢。
采访的过程中, 出镜记者紧紧围绕收购的场面, 和农民拉家常式地进行采访, 通过采访完成了黄山腰番薯干“以前”和“现在”的对比, 也完成了正在通过网络“走向世界”的主题, 自然流畅。
(二) 出镜记者强化了传播的过程化、故事化、情感化的贴近性传播效果, 加速了信息传播接纳速度
电视新闻信息传播在加强了出镜记者的融入之后, 显得更为生动和形象, 信息传输也更加通畅。面对现场庞大的信息, 出镜记者通过系统化、条理化、秩序化的信息梳理, 解决了传播过程中突出中心主题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大量使用出镜采访, 通过过程性的展现, 使用跟随拍摄的形式, 在最新鲜的场景里选取合适的时机提问, 更加深了受众对新闻本身的理解, 也为塑造人物、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奠定了基础。
故事化是对新闻叙事和新闻传播逻辑的新要求。从受众接受信息的一般兴趣顺序出发, 打破原来按部就班的论文式顺序——设置因果的第一、二、三信息集群, 我们可以反过来把第三块的“结果”提前设置, 形成悬念和追问, 引发受众的兴趣, 让新闻信息有更故事化的层次。
《常山:大山里的迷你学校》中在展现张启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时, 选取了在采访中突然学生爆发出来的不舍情绪:
【配音】我们的对话, 无意中让正在吃饭的孩子们听到了, 这个叫丁颖的小姑娘默默流下了眼泪。
【同期声】衢州市常山县前山教学点学生丁颖
你告诉阿姨, 为什么要哭啊? (沉默—) 是不是舍不得张老师? (点头)
【同期声】衢州市常山县前山教学点教师张启良
希望可以有一个就住在附近的像我一样的, 是个年轻的老师能来, 真的是不放心。
这样的细节自然生动, 充满真情。通过这样跟进式的故事化叙事采访, 记者在整个过程中既把事件背后的隐情调查清楚了, 又营造了故事化、矛盾化的氛围, 增加了可看性。
一个记者的灾难手记 篇3
我从伊春回到北京,有一阵子陷入沉默之中。很多朋友觉得我变了。在很多次的灾难报道之后,我会如此。不爱笑,不爱说话,时不时就发呆。
最近的上海大火,我虽然没有去,但心里始终悬着。在当天晚上,我就让几名实习生做好战斗准备,分头寻找资料,在QQ上不断交流信息,情绪非常亢奋。这是一个习惯的状态。每次遇到这样的大灾难时,作为记者,都会如此。
有人说,苍生不幸新闻幸,对于记者来说,常常走在去惨烈现场的路上,一面满怀忧伤,一面振奋自己去介入报道,这是一个痛苦纠结的过程。
眼看一年即将过去,是时候回顾一下了。这几天,我会想起过去的那些事,那些惨烈的灾难永远也无法忘记。
一
比如舟曲。
舟曲县在甘肃南部,汶川大地震时,这里也是重灾区之一,也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
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后,这里的山体就松垮了。半年多的时间里,又干旱不断。一场持续了40多分钟、降雨量达90多毫米的“瞬间性强暴雨”,这里的山体终于扛不住了。垮了。
8月8日,我到达九寨沟,然后转车到武平,接着坐上广元运送物资的卡车到达距离舟曲附近的大川镇。
这天,各地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我搭乘的从广元长途跋涉而来的一辆满载200多顶帐篷的卡车,经过整整24个小时的艰难山路跋涉,在9日下午5点半,到达舟曲县。
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武警战士、消防官兵和穿着黑色制服的特警官兵,他们在旁边休整,有一些已经非常疲惫,在那边睡着了。
还有很多当地没有受灾的居民,三五个人为一组往灾区里面送水。我碰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身边的人,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都提着水桶。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多地将水往上送,因为现在城区却水。在城区里还有很多幸存的人,他们还在那里守望着自己的家人,他们希望能够有奇迹出现。
你可以不时看见从山坡上有武警官兵抬下来的遗体,都被包裹着,有的露出了脚,也是满身泥泞。
空气中弥漫着很复杂的味道,走过他们的身边,你看到了会非常伤心。
居民也自发地寻找自己亲人的遗体。他们非常小心,把遗体挖出来之后,用当地特有的五彩布匹很整齐地包裹着。然后,六个人小心地抬着(遗体)从山坡上往下走。他们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非常凝重,还有人脸色很红,眼睛也很红。他们刚刚哭泣过。
主城区,全是断壁残垣。
原来城区的地方,现在是一片很平坦的泥淖,泥淖里面有木板、桌椅和碎片,还有一些孩子的鞋、衣服和书包,它们就那么躺在泥淖里边,很软。
在这片泥淖的四周,是原本看上去很坚固的房屋,有六层的七层的还有更高一些的。这些房屋被泥石流冲击之后,都呈现出很奇特的状态。
那些居民宁愿守在已经是泥淖一片的房屋残骸面前,他们就这么坐着,也不说话,很安静。你从他们面前走过去的时候,他如果发现挡着了你的路,就会非常礼貌地让开。如果你跟他们谦让,他们会非常客气地跟你说谢谢。
整个感觉非常地平静,让你有说不出来的感觉。
入夜。
整个县城没有什么光,县政府所在的地方是仅有的一些光源所在地,另外一些光源是散落在黑暗当中的救援车辆和发掘机的光。
还有一些当地居民,他们在一些干涸的路上燃烧着什么,可能是纪念自己死去的家人。
听不见哭声,没有人哭,很安静。
在这么一个巨大的灾难面前,所有的人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在一个外来者来看,我觉得非常地震惊。
二
还有伊春空难。
这是中国人很多年未遇到的空中灾难,我第一时间到了现场,伊春机场事发后的第二天,重启使用,我就乘着飞机飞了过去。
飞机缓緩降落到伊春机场,那里不远处就是灾难的现场,飞机的残骸就在那里,这是一个奇怪的感觉。
采访可想而知的艰难。
那天,我的同事在伊春第一医院门口采访,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躲在黑漆漆的奥迪车里,拿相机偷拍。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下午1点左右,我在伊春采访另一起灾难,前不久烟花大爆炸的现场,也遇到了“粗人”警察,差点也被关押。
采访遇难者家属时,我流泪了。
对方的家长拿纸巾给我,一切都是默默的。我忍着,忍着,努力不作出太大的异样,但还是被发现了。
我的同事坐在那里,给受到创伤的人们做心理疏导,我们是记者,但此时也是想帮助他们的朋友。
在我做记者的几年来,我经历了太多的灾难。每当我到一个现场,我都会过电影一样,想起很多类似的场景,和人。
每年的年末,都会有同行总结自己的一年,带着大事的日子,颠沛流离的生活。千里迢迢去见那么多悲伤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趣的人。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灾难见证,是孤独的。独自走在没有灯的荒野,刚刚经历灾难的乡村,是一个奇异难忘的经历。
记者节征文 篇4
新闻人,崇高而又不易驾驭,考验着你的心灵,磨练着你的灵魂。
凯文.卡特,一个出色的新闻人。,也是一个因新闻而自杀的人。一幅《饥饿的小女孩》让人们看到了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饥饿与贫穷,震撼了全世界。然而,他却因此而受到内心的谴责,遭受外界各种评论,以至于将他逼上了绝路,选择了自杀。其实,在拍下照片的那一刻,他也在挣扎,内心满是矛盾,愧疚与痛苦。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的确,职业的敏感告诉他按下快门,心灵也在呼唤救下小女孩,最终,他选择了前者。在世人眼中,凯文.卡特或是好人,或是坏人。作为一名新闻人,他确实出色。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的不只是追求真相的勇气,也需要善良的情怀。新闻人,肩上担的是发现美,传播美,揭露丑,批判丑的使命。
记者,记的是人生五味的繁杂,录的是繁华世间的沧桑。记者的笔,无须勾勒华美篇章,只需彰显事物本真。新华社的记者慎海雄说:“我的报道,大多反映百姓生活,哪里有部公,哪里有困难,我的笔就伸向哪里。我观察每个背后的故事,然后写进,让大众了解真相。”诚然,记者,需要朴实准确的文风,如此方可带给人们不曾了解的内幕。
人常言“一张图片胜过一千个字”“一张照片蕴含着一个故事”。的确,有太多美丽难忘的瞬间,它们或藏匿于城市的角落,或翩飞于天际,这时,便需要我们的图像记录者用相机去捕捉每一个镜头,将一瞬定格成永恒。徘徊于街角深巷,行走在阡陌小道,有写不完的故事,拍不尽的美好。然而,当我们单纯用文字去展现时,难免显得苍白,但若配上一幅恰到好处的图片,便增色不少,图文并茂,更添真实感,这就是图片的妙处。
“记者眼中的六十年”征文启事 篇5
为热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记协拟在全疆各媒体开设“记者眼中的六十年”专栏,以新闻从业者的视角切入,写记者的所见、所闻,亲历、亲为,感想、感悟,从一条战线,一个侧面,深刻反映新疆60年来的巨大变化,丰富庆祝活动的内容。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起止时间:
5月1日——8月31日
二、征文要求:
1、紧扣“所见、所闻,亲历、亲为,感想、感悟”,写记者采访经历中感受最深的人和事。
2、应征稿件每篇500字左右,力求文笔流畅,语言优美,人物鲜活,事件动人。
3、区级媒体应发表征文作品60篇,地、州、市级媒体不限发表篇数,应积极组织征文活动。
4、开设专栏,栏题:记者眼中的六十年。署名:新疆记协主办·×××报(台)协办。
三、评奖方式:
征文结束后,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奖,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获奖名额届时拟定。在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表彰大会上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四、参评程序:
区级媒体各报送20篇优秀作品参评,地、州、市媒体按发表篇目30%报送参评作品。209月10日前,将刊登有“记者眼中的六十年”征文活动栏题的作品及推荐表一式17份,报送新疆记协办公室,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广播、电视代表作品,除送文字稿一式17份以外,并送节目光盘一套。
地址: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新疆日报社新闻大楼7楼)。
联系人:*******
记者节主题晚会主持词 篇6
男:春华秋实,13年风雨沧桑,转眼间,我们就要迎来第13个记者节。
女: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一个光荣的称谓。记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承载着时代的重托。
男:我们且冒昧地将自己称为准新闻人,为每一次揭露事实真相,蓄积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决绝坚定;准备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浩然正气。
女:这里是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记者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新闻style主题晚会的活动现场,未来的记者、未来的新闻斗士们,就要展示出独属于他们的新闻风采! 男: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莅临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女: 男:让我们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下面有请新传院致辞并宣布首届记者文化节启动仪式开始。
女:在这场准新闻人的盛会上,我们还非常荣幸地请到了真正媒体人的到来,他们是 男:
女:非常感谢老师们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这将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下面有请上台致辞。
男:下面有请校致辞。
女:感谢的精彩致辞!
男: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上台,共同按下启动球,将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记者文化节大幕开启!
主题晚会正式开始:
男:文字,图片,声音,画面,每一种媒介都要承载记者的思想才富有吸引力。 女:喜庆,悲伤,愤怒,自豪,每一种情绪都要经过记者的传达才无限鲜活。 男: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记者和记者节
女:记者节特刊首发仪式现在开始,让我们有请 和 上台共同为特刊揭幕。
男:这份记者节特刊采写、编辑全部由20XX级新闻班独立完成,下面我们请学生代表 同学带我们走近《心闻报》。
男:挖掘一篇篇有价值的新闻 女:传播一曲曲动人的华章
男:他们的眼睛是一束光,照亮所有的黑暗和迷茫。 女:他们的声音霹雳般响亮,歌颂所有的美好和善良
男:下面有请20XX级新闻学子为我们带来合诵《那束光》。
记者,从来都是思想的巨擘(bo),他们引经据典,针锋相对,争执的是意见,坚守的是真相。下面要上场的几位同学,嘴皮子功夫可是了得,他们代表新闻班同学将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辩论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他们跃动的.思想,一起《针锋相对》。
他们为希望而奔波,为正义而主张,为秩序而思考,只为给弱者以关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只因为他们是人民的记者,是良心的代言。下面请欣赏反思轻喜剧《我和新闻在路上》
一个多月的辛苦操劳,30多天的艰苦奋斗,从策划到执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却又别样铿锵。这一刻,我们要用歌声表达出所有所有难以言说的感情。原创的歌词,经典的旋律,下面请欣赏歌曲串烧。
他们的足迹不止于河南大学,交流跨越了世界各地,当温暖与鼓励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你,HOLD得住吗?
(播放征集祝福短片) 男:新闻style主题晚会即将落下帷幕,我们的记者文化节活动仍在继续,明天大礼堂广场的新闻摄影展期待您的关注。
一个美国记者的正义揭证 篇7
一张中国舆论界最负声望的独立报纸,居然因为披露了灾荒而获重罪,这一事件,犹如“芒刺一样”,刺激了时聚山城的外国记者们的神经。28岁的白修德立马决定前往河南,他要到那片黄土地上去亲眼看一看灾情的究竟。白修德,英文名西奥多·H·怀特(Theodore·H·White),1915年5月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区的一个律师家庭,1986年5月病逝于纽约,生前曾荣膺普利策新闻奖。由于早岁失怙,家境穷窘,白修德的少年时代几乎是在穿街走巷的卖报声中度过的;后来,他凭着颖悟刻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专攻中国史政,成为“中国通”费正清教授的得意高足。1939年4月,白修德刚从哈佛毕业,便被美国《时代》周刊聘为特派员,来到重庆采访中国的抗战新闻,不久,晋任该杂志驻远东的首席记者。作为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西方自由主义者,白修德在其发回美国的大量的“中国通讯”里,虽然不无某些偏执抑或误解之处,但总的来说,还是做了鲜明的、诚实的、准确的叙述,经得住事实的检验,显示了他优秀的洞察力。而此刻,白修德则把自己的目光,敏锐地投向了惨云笼罩的华北灾区。临启程,他多年的同胞笔友、伦敦《泰晤士报》的驻华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也慨然拾掇行装,与之偕往。
数天以后,1943年2月上旬的一个寒峭的黎明,白修德和福尔曼经由宝鸡、西安,抵达了他们“中原之旅”的第一站:潼关。这里,是陇海铁路贯通豫、陕两省的要隘,也是河南罹灾以来,大批难民西徙逃荒的主出口。在火车站台上,借着熹微的晨光,白修德发现,车站周围几里之内,黑压压地,全露宿着逃难的农民。他们衣衫破烂,蓬头垢面,正等着爬上下一列路过的火车,以图能够快一点逃离河南,逃到兴许有食物的地方去。人群中,四处弥漫着呛鼻的汗臭、尿味,一个个身影在朔风里瑟瑟发抖,婴儿啼号,妇女啜泣,每一张萎缩的脸孔上,那眼睛活像是两道暗黑的伤口。待到天色逐渐透亮,白修德才看清了:原来,铁道两侧的平原上草木枯凋,荒凉得简直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只见灰蒙蒙的云幕下,离乡背井的农民成群结队,仿佛一拨又一拨长串念珠似的,无穷无尽地从地平线那边冒出来,满布在田间的小路上,悲愁和霜雪已经将这些人冻结成了缄口无言的一群。他们或者无力攀爬火车,或者根本就等不及爬火车,于是,像牲口一样,机械地移动双脚,步履仓促地顺着铁道往西,往西。独轮车载着他们一家一户的全部家当,当爹的推着,做娘的拽着,缠足的老太婆跌跌撞撞地跟着,孩子们泪痕满面地拖挪在后头。有的小孩象老人一样撑着拐棍,有些似乎是梦游病者。凄厉的冷风从荒野上追过来,扬起冲天的尘土,把难民们裹卷着带向望不到尽头的远方。据说,这种逃荒的人流,自入冬始,已经至少持续了多半个月,可难民还在潮水般不断涌来……
为了防避黄河北岸的日军炮袭,跌路方面特地用手摇巡道车将白、福二人由潼关送到洛阳(时为河南省会),而后,他们换乘卡车,复又骑马,前去郑州。在沿途数百公里的铁道线上,不时可以看到有一具具血肉模糊的肢体,横陈于路轨旁边。那都是逃荒者的尸骸:有些是在穿越日军火力封锁的危险地段时,被炮弹炸死的;有些是因为爬挤在列车的车厢顶上,身体冻僵了摔下来,掉到车轮底下被碾死的。白修德瞧见一个小腿被轧断的难民,趴在铁轨边不停地喊叫,他的腿骨像一节白色的玉米杆那样戳在外面;还有一个人臀部被轧得稀烂,已经奄奄一息了。白修德们路过的所有市镇,无不冷清萧索,街道上除了没有人管的粪土堆,就是一伙伙神色绝望、摊开了双手祈求着:“可怜,可怜!”的乞丐。这些瘦得像鬼一样的人,他们的声音已经退化为只管要求食物的哀啼。而村庄里十室九空的荒颓景象,更是令人恐怖。逃荒的人去屋空,家家死寂,即使偶尔听到一声婴孩的哭声,也是咽气前的抽噎。村路上,随处躺着饿死者的躯体,挖着坟冢的野狗,把人的尸首扒拉出来撕啃。白修德看见一些饥民用镰刀、菜刀剥下树皮,在路旁舂碎了作食物;小贩出售榆树叶,一块钱一把;有的村子吃光了树皮、树根,老老少少只好吃一种无法用杵臼捣碎的干柴;还有的就在池塘的死水里捞取青苔来吃。
两位记者到达郑州的前一日黄昏,天即下起大雪。途中,他们的马差点儿踩到几个夜宿雪地的逃荒人。次日破晓,呈现在白修德面前的那一座偌大的郑州城,竟然浑似一个被死神统治的白色荒冢!该城原有12万居民。在连遭日寇的侵略破坏之后,再加上灾荒围困,现在全市已不足4万人。极目眺望,所见者,惟有瓦砾与废墟。城内几处外国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医院里,住满了患着严重肠胃病的中国难民。这些人得病,全是由于吃了树皮、花生壳之类的可怕食物,许多人饿急了,还拼命把泥土(按:一种俗称“观音土”的白泥)塞到嘴巴里,来填满肚子。医生们告诉白修德,眼下这场席卷中原的空前大灾荒,实际上,还在它初始阶段,当地出现的种种悲惨情状,就已非外界的人们所能想象———饥饿有时甚至烧掉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人们为着求得一点食物,卖儿鬻女,逼妻为娼。有一对疯狂的夫妇,为了出去找食不受孩子的拖累,就将6个孩子全都绑在了树上。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婴儿和两个稍大的孩子长途乞讨,母亲走不动了,叫大孩子们再走一个村子去讨食,当孩子们返回时,母亲已经饿死了,那婴儿却仍在吮吸着死者的乳头。还有一对父母,在暴恼中举斧劈死了自己的两个幼儿,仅仅因为再也不愿听他们哭嚷着要东西吃的声音……医生们说,临近1943年开春之际,愈加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了:有个母亲把她两岁的死孩煮着吃了,另一个女人割食她死去的丈夫的大腿;在山区的偏僻路口,有人拦截难民,杀了吃他们的肉……对于这些惊心动魄的传闻,白修德他们当然无法去一一核查,但他们此番一路行来,听到同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以致不得不认同一个事实:在河南,人类吃着人类。
白修德知道,河南原本是华北一个丰饶的省份,肥沃的黄土地滋养着那里约3000万勤劳的民众。然而抗战以来,河南一直天灾频频,累年欠收,民生甚为艰苦。让白修德意想不到的是,尽管灾害已经那样深重,地方政府和驻军也心知肚明,可他们还照旧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勒索赋税!当局的“征实”,往往比农民田里实际出产的谷物还要多,并且“雷厉风行,决不宽缓”。结果,逼得吃着树皮、杂草的农民,被迫将他们最后一袋谷种也缴到税局;老百姓饿得走路都打哆嗦,还必须给军队缴马料,那些马料,其实比他们塞在自己嘴里的脏东西要营养得多。一个军官对白修德直言,他奉命在某区“征实”40万斤,而该区的谷物产量总共才35万斤,缺口的5万斤,他只能用“阎王手段”去敲榨了。有天晚上,一群灾民找到白修德的住处,恳求他把一个“条陈”带到重庆去。那“条陈”写道,当地15万人,7成以上早已绝粮,如今每天死亡的人数超过700。灾民们因之向重庆悲呼:“停止征税吧,饥荒我们受得了,但赋税我们吃不消。只要政府停止征税,我们是可以靠树皮和花生壳活命的。”(这个“条陈”,当场便被旅舍的守军强行没收了)。
在调查中,白修德获悉,对于中原灾荒,重庆国民政府曾在去年指派过“视察员”赴豫“踏勘”。那帮人蜻蜓点水地沿公路兜了一圈,回到陪都,请国府“拨放两万万元纸币作救济金”,就算应付了。后来,当局又供给大米1万袋,杂粮2万袋,平均下来,每个河南灾民还分摊不到1斤。而那笔“救济金”,至白修德他们抵达洛阳,才只有八千万汇到了省政府。就是这“八千万”,当地的军政官员们也蚂蟥见血,层层克扣,将之大半截留在银行里生息以私肥。白修德很奇怪:“不是说这两年,与河南毗邻的陕西省“存粮充足”么,最高当局为何不下令从那边紧急调粮,以就近救援豫灾?”有知情者暗示白:“如果因为援豫而触动陕西的利益,就会破坏了(中央)政府所需要的微妙的(地方)势力平衡,这种‘平衡’及重庆维系政局‘不可缺少’的;至于亦无从向接界的鄂省要粮,则是因为湖北的战区司令不准。”于是,整个事态就在中国政府上上下下的颟顸、腐败之中日益恶化,河南的农民只能眼巴巴地煎熬于水深火热,他们只能继续死在大路上,死在山沟里,死在火车站旁边,死在自己的泥屋里,死在荒芜的田野间……
白修德在他“中原之旅”的最后一个晚上,再也压抑不住久积心底的愤慨了。那一晚,郑州的军政要员们设宴,为白、福二位结束访豫饯行。主人殷勤地请他们品尝富有河南风味的莲子羹、辣子鸡、豆腐煎鱼,还有炸春卷、热馒头、栗子炖牛肉,外加两道汤和洒满了白糖的馅儿饼。面对这“平生吃到的最漂亮、也最不忍吃的一席菜,”白修德不禁联想起两个星期来在河南亲见、亲闻的一幕幕。他想起了沿途一些官员怎样毫不掩饰地公然宣称:“向灾民逼税是他们的一种抢劫的特权和薪水补贴。”;想起了汤恩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部队怎样将暴戾搜括的军粮,在市场上高价倒腾,趁着饥荒大发横财;想起了各县、各乡的土豪劣绅,怎样同当地政府虎狼勾结,以“罪恶的低价”恣肆并吞农民世代耕种的田地……所有这一切,令白修德越发清楚地认识了中原大灾的真正肇因。他坚信自己此行得出的调查结论完全切实:河南在这次大饥荒里,即使按最粗略的估计,也已然有两、三百万人逃亡,有两、三百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这,无疑算得上是中国抗战中最大的灾难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灾荒之一。这场天灾,固然由大自然造成,但是导致了老百姓如此大量死难的,却是国民党当权者!
两记者悲情辞别郑州,搭坐邮车返回重庆。途经洛阳,白修德迫不及待地赶到电报局,向纽约的《时代》周刊本部,匆匆发出了他连夜撰写的关于中国豫灾的通讯稿。电报局的新闻检查官那天兴许打了瞌睡,居然让这篇满含义愤的报道躲过“封禁”,顺利拍发,并且很快出现在大洋彼岸的公众眼前———至此,《大公报》对豫灾的披露,第一次在西方新闻界获得了异域同行的呼应和有力指证。欧美舆论顿时哗然。当时,宋美龄适逢在美国访问,穿梭各州,进行着“奢侈的筹资旅行”。她见到白文,气急败坏,连忙给《时代》的发行人亨利·鲁斯打电话,要求鲁斯看在“老朋友”交情上,“立刻召回那个鲁莽的小记者。”然而白文既刊,一纸风行,那些原先替蒋政权粉墨贴金的美国媒体,皆被其激起的汹汹谴责“冲击”得尴尬不已。
回到山城,白修德又马不停蹄,把自己的中原见闻通过美国陆军情报机构,翔实报告给史迪威将军(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官)及美国驻华使馆;同时,接连拜会了何应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孙科(立法院长)、张群(四川省政府主席)等。对于“任何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白修德都急切地倾吐他对中原灾民悲惨命运的忧愤。他苦苦吁请美国使馆和中国的权要们尽速给河南提供救济物资。可是,重庆几乎谁也不相信他。相反,因为白修德公开痛斥国民党政府的横征暴敛加剧了豫灾,重庆某些头面人物就“反咬一口”,骂他是共产党员,赴豫调查“别有用心”。白修德自然怒不可遏,又无可奈何,但没有退缩。他在一封致《时代》周刊编辑的信中表示:“我知道,这儿不是我制造自由的民意或者单枪匹马主张自由报道的地方。不过,我总得做些事情!”
白修德最后向宋庆龄求助。在宋的支持下,他终于透过重重障碍,走进了蒋介石黄山官邸的办公室。蒋介石起初对白修德描述的灾情依然无动于衷,他“手抚下巴听着,不流露丝毫感情”。白给蒋看了一些文字材料,并且告诉他他的政府是如何的腐败。蒋不时咕哝几句,随即就试图否定白修德的观点。蒋说:“白修德先生,人吃人的事在中国是不可能的!”白回答:“我还亲眼看见狗吃人呢!”蒋说:“这也是不可能的!”白修德就把一直等候在隔壁接待室里的福尔曼叫过来,从他们拍摄到的灾区照片中拣出几张,推在蒋介石面前。照片上,几条野狗正在坟茔中掏扒死尸。此时,白修德瞅见“委员长的两膝微微哆嗦起来,一种神经性的痉挛发作了”……
求你了,别说你是记者征文 篇8
从农村走出来,一晃儿从事新闻工作已经10 多年了。这些年,自己最注意的就是时刻要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
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听到一些这样的话:
“你是记者?你来采访要多少费用啊?”
“发稿要多少钱?”
“新闻就是那么回事儿”
听了这些,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更加努力,来消除一些人对新闻工作和记者的不好的看法。同时也为我们队伍中的个别人和个别现象感到遗憾。“你”不要以为“你”的个人行为没有什么,往小了说,是影响“你”自己,往大了说,“你”影响的是所在单位的声誉或者是新闻队伍的整体形象。
一:不注意新闻的真实性。“你”到一个地方采访一个节会,拿着材料带着礼品又急忙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回单位后你没有核实就按照材料上的议程发稿,结果出了纰漏。
“你”为了树立一个典型,说他工作忙起来一个多月没有和家人团聚。稿子发出后,他身边的人嘘声一片。因为很多人都可以看见他那段时间天天晚上和爱人、孩子手拉手散步。“你”认为这不算什么,可是这个事情在当地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人说:从这事儿看,你们新闻就是那么回事儿吧。
为了突出一个典型,“你”把别人做的工作都写到了这个典型身上不说,还把前任的工作写的一塌糊涂,最后导致“你”摊上了官司。
树立典型是应该的,可是“你”树立了一个典型却影响了一大面,就连那个典型自己也说:新闻就是造出来的,我没和记者说那些是我做的啊。
“你”出去录象或者是拍摄照片,碰巧你采访的那个单位大厅里没有外来办事的人,人家单位找来了几个本单位的职工站在柜台前做样子,你采访完之后就发表了。过后只要是有相似的画面,那几个当时参与的职工就会想起来:这些人没准儿都是本单位的.人呢。
等到我去采访的时候,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一位曾经参与拍摄的职工说:上楼上找几个人对付一下就行了,不就是要个镜头吗。被我拒绝之后,那个职工低声说:还挺能装的呢,谁不知道你们搞新闻的。
我的脸一下子就热了,他知道一件事情之后,却当成了全部。
“你”曾经把三年前一个单位做的事情写成了“日前”,并发表在省里一家报纸的头版。当我指出这样不可以时,“你”却说:你管的太多了,哪有人注意看啊。
实际上知情者私下里没少说这件事儿。
“你”为了一个“新闻”,设计了一次几个单位一起下乡送温暖活动,“你”是很有号召力,几个电话,就把几家单位的人找到了一起。“你”让参与下乡的医生带几盒感冒药,选了村里一位长年瘫痪在炕上的老人,让医生围着老人连按带敲打,最后把那两盒药给了老人,还把老人扶了起来。“你”一句一句的教老人说,“奇迹”出现了,很少能说明白话的老人说话了:感谢你们放弃休息时间送温暖,到村里给俺们义诊,还给俺们送来了药。
看到这个场面,我有点揪心的感觉,而且很是惊讶。我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而这个”新闻“的导演者居然是两个才参加工作不久的记者。我当时就指出“你们”这样做的后果,“你”却笑着说:这有什么啊?
我无话可说。
第三天,这个“新闻”就在省里发出来了,而且事情的发生日期也别改成了元旦。那天“你”还制造了很多的场面,让我很长“见识”。
二:拿来就是我的。“你”把很多的时间用在了看通讯员的稿子上,一发现不错的就把自己的名字加上。最近一个新参加工作还在见习的“你”,居然连幅照片也不放过,“你”竟然敢把摄影作者的名字去掉,写上“你”摄影,并在报纸上发表,要知道,“你”连那个地方都没有去过啊。“你”也没想到那个作者会把电话打到总编那里,最后“你”赔礼道歉才算完事儿。
做为省里知名画刊的记者和编辑,“你”的名片上还写着什么硕士。到我这里采访我陪同两天,最后“你”带着我的6幅照片走了,回去后在杂志上发表了11幅照片,其中包括我拍摄的6幅,可是我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我的名字,打电话找“你”,“你”告诉,估计是排版时落下了。“你”后来给我写了个证明,并盖了单位的公章。有朋友说,你拿着这个就可以起诉他们了,我没有那样做,只是在心里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无独有偶,作为中央一家新闻单位的“你”,看好了我的照片,我发给你之后,“你”在全国各大报纸发表,同样我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你”告诉我,是编辑忘记了写我的名字。
有时候“你”也“参照”以前的或者是外地的报纸,为了发表稿件“你”一点都不嫌弃别人的稿子小,“你”居然能把报纸上的一个图片说明拿来做一个小稿子发表。殊不知这样的稿子“你”“写”的越多,“你”的形象就越差。
三:不注意记者的形象。去外地采访,要车接车送还算正常,可是“你”感觉人家送的礼品不是太多,就让陪同“你”采访的当地人多“买”一些,没想到当地人居然真的收下了你“递”过去的钱。“你”在房间里骂骂咧咧,一起去的一位记者的朋友来了,隐约听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很礼貌的从房间里退了出来:我晚上要接待上面领导,就先不陪你们了。
其实那天他去的目的就是要请“你们”吃饭的,走的时候他对我说:这就是上面的记者?怎么这形象?
我说不出什么,只是说:他们中午都没少喝酒。
“你”的朋友很多,因为“你”是中央或者是省里媒体的记者。朋友遇见了挠头的事情找到了“你”,要求你和他去一趟,吓唬吓唬下面。“你”以新闻单位的名义转了一圈,“你”和朋友都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你”之后,有什么事情需要“摆平”就找“你”。最让我接受不了的事情是,一位下岗女工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她通过“中间人”找到了“你”,那个“中间人”在“你”去之前,就已经把找记者的费用拿来了,除了请“你”吃饭和给“你”表示之外,“中间人”毫不客气的留了一手。
最后那个女工的权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可记者的好形象却被“你们”破坏了。
5年前我打电话采访一个起死回生的小厂,它是省里的一个典型。得知我是记者,厂长问我采访需要多少钱,当听我说记者采访不收钱时,那个厂长笑了:怎么不收,来找我的多的要5000,少到要500。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记者,我也不是那么高尚,我自己做的虽然不是那么好,但是我注意保持和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我把形象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我采访过的地方的人说:这个新闻单位的记者还不错。
估计是我的虚荣心在作祟,我喜欢听那些真诚的赞美记者的话语。因为在我们的队伍里,有千千万万的记者为了自己心爱的新闻事业真心付出着,他们无愧于“新闻记者”的称号,他们树立起了记者的良好形象。
可是“你们”的所做所为却实在是让我看不下,我曾经想到离开新闻单位,主要是不愿意听到别人对记者发出的不好评论,原因就在于“你们”。可是我还痴迷于新闻,为了新闻事业,为了自己喜爱的新闻事业,我与家人两地生活;为了自己喜爱的新闻事业,我几乎就没有节假日的休息。我离不开新闻。
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 篇9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庆祝第十一个记者节。我谨代表县文广局和广电台向与会的各位来宾、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全体新闻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记者节作为继教师节、护士节之后,国家设立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和对新闻事业的高度重视。但同时,记者节又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这说明党和政府在赋予新闻工作者一份特殊荣誉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一份特别的责任。因此,有人说,记者永远在路上——这是对记者工作状态的一种描述;又有人说,记者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记者工作精神的一种赞叹;更有人说,记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记者工作重要性的高度评价。诚如所言,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记者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触摸着社会发展的脉搏,聆听着社会前进的脚步,用笔和镜头忠实记录着社会发展的轨迹。同时紧跟社会进步的律动,挥拍呼号,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潮推波助澜。记者,是一个神圣而又崇高的职业,我们应该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今天,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新闻界同仁汇报一下县广电台今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与兄弟单位进行交流,并希望借此抛砖引 1
玉,向各位讨教良策,诚请各位畅所欲言,不吝赐教。
今年以来,县文广局克服机构合并带来的诸多困难,坚持抓主
抓重,继续狠抓县广电台的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经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招商引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县城建设、民营经济、民生工程、承接产业转移、十件实事、莲花湖公园建设、防汛抗灾等一系列规模化、系列化宣传。截止目前,县广电台共发稿1029条,在市台发稿206条,在省台发稿18条,制播各类专题节目20期。
总结今年来的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主题宣传频现亮点
今年广电台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重要决策和重大活动,先后组织策划了“奋力冲刺目标,谋划良好开局”、“迎两会专稿”、“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枞阳崛起”、“推进强势招商,实现跨越发展”、“大力推进莲花湖公园工程建设”等主题宣传。在操作过程中,每次主题宣传从内容到形式都提早策划,形成详细报道方案,然后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篇幅进行报道,确保形成声势、集成亮点,起到营造氛围、推动工作的作用。
比如元月份的“奋力冲刺目标,谋划良好开局”报道,围绕工业、招商、项目、内需、财政、民生六个方面,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了我县2009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这组报道共发稿17条,采取现场报道切入选题、背景介绍、主要实事叙述、现场采访等多种报道形式相结合的手法,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匹配。观众反映,这组报道有深度,形式活,看了能鼓士气,提精神。再如六月份推出的“大力推进莲花湖公园工程建设”主题报道,负责报道的记者(主持人)提早深入了解莲花湖公园建设的项目背景、内容和意图,变被动参与为提前介入、提前谋划。通过“建广场供市民休闲”、“建环湖步道营造和谐居住环境”、“闪烁霓虹扮靓枞川之夜”三条报道,展现莲花湖公园建设成效及其带给市民的福祉,从而有效宣传了县委、县政府决策的意义,很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疏导了公众情绪。该组报道的选题与市民具有很强的接近性,同时画面优美
生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有力推动了莲花湖公园工程建设。
二、专题报道紧跟热点
今年以来,《枞川夜语》、《枞阳党建》等共制作播出专题20期。专题报道紧跟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追踪报道,特色鲜明。“力促民生建和谐”、“扶贫之路”、“机遇当前抢为先”、“承接的洼地”等,从民生、扶贫、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新闻事件入手选题;“防汛大考,我们准备好了吗?”、“不一样的六一”、“人生处处有精彩”、“湖光山色的背后”等,则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关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专题报道或立足事实,追踪采访,涉及相关;或立足现场,左右延伸,纵横兼顾。立意高远,内容深刻。在报道形式上,充分调动视听多元的技术手段,彰显电视优势和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三、多方合力形成看点
为提升电视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增强宣传效果,今年的广播电
视宣传工作注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的宣传实行新闻、专题、图像、字幕联动,优势互补,放大宣传效应。如承接产业转移宣传、莲花湖公园建设宣传等,实行统一布置,分头策划,做到新闻、专题相互配合,图像、字幕形式多样,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新闻立台的理念,着力提高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枞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进一步组织好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宣传报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舆论激励功能。二是探索、创新新闻宣传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观赏性。三是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画面留给群众,使新闻主题更加突出“本土化、民生化、社会化”。四是外宣工作争取实现大的突破。同志们,记者职业崇高而神圣、任重而艰辛。让我们永远珍惜这份荣誉,永远牢记这份责任,用最优质的节目、最精美的画面,感恩社会、回馈人民,争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重托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一个美国记者笔下的法美关系 篇10
这部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记者肯尼思·R. 蒂莫曼。他在法国生活了近20年,是“法国通”,专为《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和《读者文摘》撰稿。他在书中用“蜜月” “离异” “第二次婚姻”等充满感情色彩的字眼来形容法美关系,是因为西方媒体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法美之间的关系,就好比爱恨交织的情人关系。法国虽然多情且魅力无穷,但有时也十分任性,法国绝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蒂莫曼洞悉法美关系的内幕,他对法美之间的恩恩怨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法美关系的基石是什么?书中写道,法美是二百多年的盟友。“联结美国和欧洲的真正纽带是两者共享的价值观:民主、个体的自由、人权和法治”。“这些价值随着那些从欧洲启航去帮助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人跨越到了大西洋”。如今美国已成为第一军事强国,实际上独家肩负着世界警察的责任,而欧洲则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别说是打仗,就是在国防上多花点钱都会遭到强烈谴责。一些欧洲人承认,他们的国家已经搭了便车,他们的国防开支降到了最低点,至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无论如何,欧洲是离不开美国的,即使是特立独行的法国人,真正想离开美国,也做不到。蒂莫曼如是说。
那么,美法之间何以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发生如此尖锐的矛盾呢?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和法国就各说各话了。这里用得上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
根据蒂莫曼的分析,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并非出自正义,而是另有隐情。他指出,法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并不像自己宣传的那样,是依照原则办事,而是根据自己的商业原则行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指责美国,说美国对石油感兴趣,你看看法国的政策吧。那些政策完全只顾及自己,而且只和石油有关,很少涉及其他”。除了石油利益以外,法国在伊拉克还有武器销售的利益。这些武器既有常规武器,也有最先进的尖端武器,如幻影2000战斗机、超级军旗式导弹、尖端电子设备等等。法国甚至还要帮助伊拉克重建奥西拉克核反应堆,法国前外长谢松曾说,伊拉克的核反应堆是“和平的纪念碑”。据统计,“从1975年到1990年,法国对伊拉克的军火出口最少也达到1200亿美元,同时法国人还从大规模民用合同中最少还赚取了200亿美元”。
作者得出结论说,在这25年间,法国武装、援助并怂恿了萨达姆这个伊拉克独裁者。
最使美国人感到不平的是,法国的许多尖端武器包括核武器的开发都是在美国的协助下完成的。正是这一点刺痛了美国人,使他们产生被法国人背叛的感觉。而法国人最初许诺站在美国一边,甚至包括支持美国动武,但后来又改变立场,更使美国人怒气难消。而法国方面则强调,法国反战不反美、主张和平解决却不是和平主义者。法国一开始就表明,在解除伊拉克武装这个大目标上,法美是一致的,只是在采取什么方法上有分歧。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法国没有追随美国,而敢于说“不”,是符合“戴高乐主义”逻辑的。
法美关系的走势如何?蒂莫曼叹息道,法国和美国的婚姻似乎正在走向破裂,他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向法国发出警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达美国希望法国这个情人国家回心转意的期盼。美国和法国毕竟谁也离不开谁。在全球战略上,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记者日主题班会活动策划 篇11
新闻无小事,今日多关注
二、活动时间
20__年11月2日-20__年11月8日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__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
共青团__电力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__电力大学校团委__光网
__电力大学宣传舆论联盟
四、活动形式及要求
1.记者周主题活动(11月2日-11月8日)。通过记者节活动让同学们都用记者的角度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发现感动我们的人和事,在朋友圈传播正能量,全民记者。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围绕寻找身边最美发现校园中普通人的美好,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工勤人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 “一人一条朋友圈,记录生活每一天”为活动主题,参与者以新闻的视角发一条朋友圈记录你身边的人或事,立意新颖,主题积极向上,内容丰富,加上配图(配图里必须含一张活动官方图片证明参加活动,活动官方图片见东电54阳光网官方微信平台)并@__阳光网,发送到朋友圈后,截图发到东电54阳光网官方微信平台即可参加。本次活动参与者均可获得属于自己的“记者证”。本次活动参与内容需为原创,不得抄袭。若经发现有抄袭现象,取消评奖及参赛资格。
2.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暨新闻联盟会议及新闻影视新媒体讲座(11月8日)。在记者节来临之际,为鼓励一直为校园新闻默默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决定在记者节当天为学校优秀新闻工作者进行表彰。讲座通过介绍新闻上传与攥写具体要求,分享新闻、影视、新媒体的日常工作心得。强调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与准确性,为与会同学们提供了一些新闻攥写的技巧,解答各院系负责人平时新闻工作上的有关问题,营造良好的新闻氛围。
时 间:表彰大会 :11月8日17:15
会议及讲座:11月8日18:30
地 点:大学生活动中心403
本次表彰设有“优秀新闻记者”、“优秀摄影记者”、“优秀新闻组织”、“十佳新闻”、“十佳新闻照片”五个奖项。具体评选办法如下:
(1)“优秀新闻记者”、“优秀摄影记者”:各院系、组织按从事新闻工作时间、发表新闻数量、拍摄新闻照片数量等指标自行推荐,各奖项1人。
(2)“优秀新闻组织”:根据各个新闻组织、院系的新闻发布总量、微信平台推送数量从中评选出8个“优秀新闻组织”。
(3)“十佳新闻”、“十佳新闻摄影图片”:各院系、各组织参选的同学将作品上交,通过网上微信平台投票选出票数最高的十篇新闻报道、十张新闻摄影图片。
注:各院系、组织推荐名单及新闻作品或摄影作品发送至__网邮箱__,标注参选内容,11月4日晚6点截止报送。
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 篇12
“XX这一年”和“书香校园”小记者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6名
朱逸偲五(1)——读《小妇人》有感
林慧缘五(3)——《我的这一年》
陈丽怡五(6)—— 《笨 鸟 先 飞》
梁琦三(1)——《善良的阿蜜》
魏思颖四(5)——《爱要用心去体会》有感
李昊声五(4)—— 读《学会看病》有感
二等奖:10名
梁戈阳 五(5)——舅舅这一年
张越钧 四(3)—— 过年
陈丽怡 五(6)——《小青石》读后感
杨越四(5)——《单翼天使不孤单》读后感
邓慧溶 四(3)—— 闹钟的自述
张一洋 三(1)——读《我的友谊褪了色》
吕玮婕 四(5)——放风筝的启示
童慧琳 五(6)——我 的 表 弟
容怡五(3)——2012这一年
李肖冬琴五(2)——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三等奖:15名
王国达 四4——《爱的教育》读后感
魏静渝 五2——我和书的故事
陈宁远 三(1)——水晶公主
黄宇环 四(6)——《友谊VS恶魔》读后感
周德威 三(3)—— 我的妈妈
林昱均 三(1)——游长隆水上乐园
黄芊蕙 五(3)——新年采访录
黄子衔 三(4)—— 我的同桌
陈韬四(5)——美 丽 的 校 园
苏晓 五(7)——未来的汽车
童慧琳五(6)——读<<西游记>>有感
蓝雪 五(4)—— 《 落花生》读后感
记者节活动总结 篇13
“皎洁的月光洒在晶莹剔透的白雪之上,美丽的夜空绽放无数灿烂辉煌的星光”伴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记者节晚会拉开了帷幕。首先,通过一段幻灯片以及社团成员孟思平的讲述,记者团的过去便映入了眼帘,所有的成就与学生记者的不懈努力深深地印入每个人的心中,有关记者节的美好回忆也回荡在周围;接下来在记协会长秦立坤为大家就记者团的发展做了更深一步的讲述使同学们深深的了解到身为记者团成员,他们身上所负的责任。
在11月01号开始举办的09新生采访的活动中,每组同学都发挥得很出色,在这次晚会上,秦立坤等人给获奖同举行了颁奖活动,其中评出一等奖一名,为魏楠楠、张静涵、白莹璐、吴波四人的作品《拼搏进取,完美人生——访森林科学系园林专业教师周燕》;二等奖两名,获奖作品分别为采访稿《见证农经成长,勇为学院增光——记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杨兴龙书记》和《大爱无疆——访龙井市岛村慈爱院李熙英院长》;三等奖四名:《执着地走下去》、《把握机会,不懈努力》、《充实大学生活,演绎精彩自我》、《责任团结伴着鲜花烂漫》,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得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成果,并表示在今后的道路上会更加努力。
随后开始的便是游戏环节,2位游戏节目主持人为活动准备了踩气球、运气球、猜字等一系列的游戏使活动氛围更加的活跃,同学们也积极的配合把活动一度引入高潮,在游戏中成员们用幽默与智慧赢得欢笑与掌声,每个人都尽情的在游戏的海洋中遨游,别出心裁的游戏题目、让人一头雾水的惩罚措施让全场high翻天,继续游戏的欢愉,各种才艺纷纷亮相,这就是“才艺展示”环节,此环节为深有“绝技”的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学们积极踊跃参加,让自己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没错,这里就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殿堂,能把自己展示给大家,一起分享心中的喜悦,才不会心生遗憾。
此次晚会在记者团团长蔡卓荦的总结中走向了尾声,在场的所有人在欢笑之中收获了知识。任何一个美丽的开始都会有一个动人的结局,而这个动人的结局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而“收获”对每一个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此次晚会使同学们明白了:来到记者团,就要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要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记者,培养自己在平凡生活中的新闻洞察能力;要用一颗负责任的心面对现在和将来,同时努力去获得增强自己的能力,满怀信心地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记者节活动总结2首先,我代表大学生通讯社全体社员欢迎并感谢大家参加第九届记者节闭幕式。本届记者节涵盖了:“新星之火”记者风采大赛、新闻模拟发布会、“平安常州”摄影大赛以及《常州工学院报》第九届记者节闭幕式文艺晚会暨院街935乐队校园巡演等四个活动。在这闭幕的时刻,回顾本届记者节的全部经历,有欢笑也有疲惫,而最终都化成了心中的一份感动。
“新星之火”记者风采大赛
11月24日,“新星之火”记者风采大赛决赛在新北校区2号楼223教室圆满举行。本次记者风采大赛为招新后50位新加入的记者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给他们支一个平台。新记者们通过带有综合知识与娱乐元素的综合考核,不仅提高了学生记者的热情,同时也丰富了专业知识。
新闻模拟发布会
11月30日,《常州工学院报》第九届记者节新闻模拟发布会在校本部院士楼一楼报告厅隆重举办,来自常州四所本科高校的参赛队伍聚集于此。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新闻发布会。
新闻模拟发布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加强学生干部与大学生记者的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常州市本科高校校媒记者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加强我社与其他高校的紧密联系。
“平安常州”摄影大赛
12月4日,为期一个月的“平安常州”摄影大赛成功举办,本次大赛共收到摄影作品48件。经过专家评委的考评最终评选出3副作品获奖。
本次摄影大赛以“平安”为主题,激发了广大常工人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丰富课余生活,从身边出发,记录下在常州的生活点滴,展现常工人精神风貌,同时为摄影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本届记者节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李书记、周院长、熊部长、罗书记以及冯老师等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也离不开校学生会、各二级学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和我社全体骨干的辛勤付出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谢谢你们!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记者节晚会,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同样这也是20xx级新生第一次参与大型活动,他们的积极参与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热情,对老成员也是一次不错的考验,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全体一心共同开创杏林美好的明天。
记者节活动总结3前几个星期,我参加了第二届小记者节,收获真是非常大。
我参加的《感恩的心》节目,在前几个节目表演时我好紧张呀,心里像关了许多喝醉酒的小兔子——七上八下的。快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去后台做准备。“我很棒,一定会成功的,加油!”我暗自在心底打气,“下面是小记者为我们带来的《感恩的心》,大家掌声欢迎!”随着一阵激烈的掌声,我们队伍缓缓走上了台。“我来自偶然……”伴着着优美的歌声,做着手语,大家陶醉其中……
我们下了台,可我感觉这只是一瞬间,好留恋台上的感觉呀!
如果有下次,我一定更努力,做得更好!
记者节活动总结420xx年11月5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心理健康协会、通讯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个协会于机械篮球场联合举办第十二届记者节。本次活动以摄影展的形式展开,围绕“colorful day”这一主题进行。院学生会主席、自律会主席及各社团社长应邀担任评委,院全体班级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经过初赛的选拔,共有12幅作品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摄影展作品一亮相,机械篮球场俨然成为一个艺术殿堂,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作品,富有创意的设计格局,别具特色的摄影内容,和谐的生活瞬间,一幅幅完美的海报摄影作品让到场的同学赞叹不已。经过作品班级代表的精彩解说,最终,通过评委评分和实名制观众投票,双项评定的综合成绩作为最终结果。最后,热力0912班摘得桂冠,车辆0911班、机制0914获得二等奖,建环0911班、车辆0912班、机制1015班获得三等奖,并有6个班级获得优秀奖。
此次摄影展的成功举办,同学们学会了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和精彩点滴,展示了他们的艺术天分,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体现了机械学子的昂扬斗志和蓬勃朝气。
记者节活动总结5秋儿怀着留恋的脚步尚未走远,冬儿静悄悄的来临了。我们杏林站响应国家节号召,为了使社员之间和各社团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增加彼此的感情,丰富美丽的大学生活,在这个美丽季节里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节联欢晚会。
11月8日晚18:30以“杏林·我们的家”为主题的节联欢晚会在本院教学3区109教室成功举行,社团部部长冷雪,牛恒及23个社团负责人出席并观看了本次晚会。晚会于20:10在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中落下了帷幕,回想晚会从策划筹备到圆满结束,对于本社新老成员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而观众的反应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其总结:
1、全体社员都很尽职尽责,努力完成各个任务,特别是两个主持人和节目组成员。
2、院社团部和兄弟社团的大力支持,(给予我们工作上的指导和节目上的支持)谢谢你们,辛苦了!
3、动员全体社员(特别是新生)参加节目演出,并于演出前彩排3次,选出有意义有质量的节目进行重点指导和包装。
4、事前多次召开例会听取社员意见,并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学习。
5、提前为晚会所需物品做好准备(多媒体、教室、话筒、音响、相机等设备的申请)
当然晚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0级负责人缺乏相关经验在相互分工和磨合中浪费了太多时间。
2、新成员刚进入大学大部分都是首次演出,太过紧张没有自由发挥。
3、节目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彩排时间间距过短,过于频繁。
4、晚会时间和选修课有冲突,成员不能全员到场。
【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记者节主题晚会主持词11-22
记者年终考核的工作总结01-17
实习记者总结01-08
电视台记者的实习总结12-20
大学记者站的工作总结06-17
记者团的个人工作总结10-04
在记者节上的发言11-25
记者的素养01-12
编辑记者工作小结12-14
优秀记者年终总结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