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记者的路口(精选4篇)
体育记者的路口 篇1
随着社会的科技化和智能化,机器人在愈来愈多的领域解放着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如今,这股潮流已经扩散到新闻生产部门。早在2014年7月,美国联合通讯社就使用机器人进行财经新闻中突发事件短信息和公司业绩的报道。同时,雅虎新闻、国家橄榄球联盟也使用机器人撰写简单的体育新闻。新华社在2015年11月使用机器人快笔小新撰写体育赛事和财经信息的中英文稿件。媒介技术的更新催生体育记者职能的变迁,从形成之初的“采编分离”,到融合型体育记者的出现,如今智能化媒介(如机器人写作)又对体育记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 机器人写作流程
机器人实际上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撰写新闻报道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写作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和编辑签发四个流程。首先,数据采集基于数据库内现有资料或已采集到的新闻报道素材。这一采集过程类似于搜索引擎对数据材料的抓取和锁定,主要以新闻关键词、数据指标、时空维度等作为线索;其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包括对数据资料的系统化分析,探索数据态势,同时,持续性地将统计结果与机器内设定的新闻点基准进行比对,以确定新闻报道的方向;再次,基于选题和新闻点,根据系统内已有的写作固定模板生成全新的新闻稿件;最后,需要人工干预,由编辑在新闻出稿前进行稿件编辑、把关并进行发布。
在这个过程中,人工的干预行为必不可少,包括在新闻价值判断、新闻点选择、新闻报道角度等方面。在机器人记者生产新闻的过程中,因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算法的限制,在提供个性化和充满人情味的报道方面有着发展限制,扩大写作模版、调整遣词用句中的语言点,并有针对性地增加数据库资料可以大范围地帮助机器人写作。不可否认的是,机器人可挖掘的数据源类型更多样:图像、音频、视频、地理信息等。这也帮助机器人写作新闻形成更灵活的样式。
2 机器人写作对体育记者的挑战
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在201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报道的写稿测试中生成稿件的速度和内容得到了编辑和发稿人的认可。但是,笔者认为体育记者不会消失,也不会在大数据时代被机器人记者所取代,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记者需要面对更多挑战。
2.1 体育记者职能的重新定位
机器人记者在数据的整理和对内容关键点的定位方面,有着优势,但是却忽略了“数据新闻”之于“新闻”的特点。前文介绍的机器人写作流程中,人工干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把控新闻敏感、新闻角度和新闻价值等方面。例如,对里约奥运会的各项比赛,机器人记者是无法写出应情应景的连续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当然在对比赛的各项数据资料(包括运动员战绩、积分比较和赛事数据等等)把控上,机器人记者会比较灵活,但是在赛事分析和评论上,人工记者势必技高一筹。
在对体育新闻真实性的甄别上,机器人记者呈现短板,也为体育记者职能定位提供新方向。在公众的关注和新闻监督部门的监管下,真实性受质疑的体育新闻还是略见不鲜。例如,《宁泽涛疑似失去奥运资格》最初是由北京青年报刊发,在后续的转载中将“疑似失去”演变成“失去”,虽然宁泽涛仍出现在奥运代表团的竞赛成员名单中,但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挽回的。专业体育记者面对海量信息尚会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何况是无判断能力的机器人?体育记者要改变思维、转变职能,从单纯的新闻采集者转为全方位的新闻信息的提供者和甄别者。
2.2 体育传播内容的互动与反馈
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通力合作,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体育新闻信息的发布,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互动与反馈。在需求理性思维与受众互动方面,机器人记者显得非常困难。分析受众反馈信息这项工作只能由专业体育记者来完成。时下的受众更倾向于通过使用便携式设备接发体育赛事信息,收看赛事直播或转播,也更倾向于对体育的热点赛事进行评论,与诸多体育同好者进行互动。面对受众的评论,体育记者可以进行反馈。根据赛事进行中受众的观点反馈整理出不同的新闻内容。由于对赛事的报道有竞争性、国际性、同源性等特点,对不同的赛事报道都有特殊性,因此,机器人记者无法成为万能程序软件,无法准确地分析和归纳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更无法有针对性地与体育迷进行互动。
3 结语
机器人记者虽然已经在国外正式上岗,但在我国的发展还尚待观察。由此催生了新闻业的变革,产生了新闻写作规则的新命题。在重视数据分析和受众互动的体育新闻业,体育记者需要以更崭新的姿态面对机器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冉明仙,刘然然,邓利武.机器人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生存空间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
体育记者的路口 篇2
一、体育电视新闻中出镜记者职业素养不足表现
1. 专业知识缺乏和报道不准确
《温州晚报》报道, 央视公开承认奥运会开闭幕式解说不尽如人意, 在20日举行的“奥运电视报道与传播高层论坛”上,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主任江和平表示, 开、闭幕式的解说需要主持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现在的主持人还存在一定差距。他还提到, 在直播赛事时, 解说嘉宾的水平参差不齐, 个别解说员的专业素质也不高。个别出镜记者的提问, 用当下网络流行语来说很“雷”, 有的不够理性, 有的则过于理性。中国电视走到今天, 事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经验丰富、有着良好临场反应的职业化出镜记者。
2. 人文关怀不足
2008年奥运会上, 14岁的游泳小将李玄旭在400米混合泳决赛时得了第八名, 其实已经不错了, 但是一上岸就被记者盯上了:你换了新泳衣?是不是不适应?你比昨天预赛慢了6秒, 为什么?小姑娘被逼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都答不上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出镜记者与运动员之间的情感隔阂, 还有对体育价值观的不同认识。
3. 出镜艺术不足
我们常会看到记者对获奖选手热烈拥抱, 这就有失了记者的形象。还有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因激动而说不出话来, 也有因为紧张而不知所措。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 对该事件的报道平凡而缺乏新意, 这都表现出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艺术不足。
二、体育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不足原因
首先, 我国传统“求全”思想使新人得不到锻炼。我国的直播几乎都是大型的, 全台上下都非常重视, 唯恐出错, 于是只挑选有经验的老记者出镜报道, 这样就造成新人的锻炼机会很少。众所周知, 在体育电视新闻报道中, 出镜记者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去把握新闻, 一些有经验的老记者机会多, 能力强, 往往能把握新闻的实质。而很多年轻记者, 由于锻炼机会少, 现场出镜经验不足, 在报道中就有可能出现报道不准确, 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没有太大价值, 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等现象, 如果遇到技术和现场问题, 还有可能会造成直播失误。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出镜记者的总体提高。
其次, 体育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来源参差不齐。我国高校里对记者培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 都是大而化之, 统一培训, 导致很多体育记者都是在半路转型的, 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 更别说电视体育出镜记者了。为了完成对2008年奥运会报道, 还专门设立记者培训班对出镜记者进行培训, 以便对体育运动史、竞赛规则、运动生理学等体育专业知识详细掌握, 对国内外竞技水平、风格特点、重要人物等情况做到了熟于心。
三、体育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提高策略
1. 从源头上加强对体育电视出镜记者的培养选拔
出镜记者的培养, 不仅需要媒体的努力, 高校也不可或缺。学校可以设立相关专业为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使他们在走入媒体工作前就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如今中国传媒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在专业中就设有出镜记者方向, 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也开设了《出镜记者》选修课。我国体育电视新闻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专业出镜记者班为媒体培养人才。同时应建立更加有针对性的电视出镜记者选拔制度, 严把人才进口关, 进而全面提高电视出镜记者队伍整体水准。
2. 直播常规化, 给出镜记者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国外, 除非是一些大型活动, 一般是一个出镜记者一台摄像机就能完成现场报道。而长期以来, 我国在现场直播中通常会起用经验丰富的老记者, 而新人很难有出镜的机会, 这也是“求全”思想影响的结果。因此, 加快我国体育电视新闻报道的常规化, 小型化, 增设一些新栏目, 让新人能有更多出镜机会,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 设立一些专门的体育节目, 这在我们的地方电视台中很常见, 使得我们的出镜记者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车喜韵, 《记者职业素养浅析》, 载《新闻知识》2009年7月。[1]车喜韵, 《记者职业素养浅析》, 载《新闻知识》2009年7月。
[2]彭广京, 《浅谈体育新闻采访中的良性人际互动》, 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 2006年2月第1版。[2]彭广京, 《浅谈体育新闻采访中的良性人际互动》, 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 2006年2月第1版。
[3]李播、朱祯云《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新闻传媒, 2009.1。[3]李播、朱祯云《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新闻传媒, 2009.1。
体育记者要有创新思维 篇3
体育新闻的特点
大众性。体育新闻的大众性表现在它是一种跨越年龄、性别、文化、国界的拥有全球最大受众群体的传播文化。在世界六大通讯社中, 体育消息的发稿量约占总发稿量的1/4, 美国出版的《体育画报》杂志2000年在全球杂志销售量中排名第三, 每年在美国举行的NBA篮球全明星比赛的电视直播有超过25亿人在收看。另外2002年在韩国和日本举行的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全球有400亿人次通过电视机观看足球比赛, 也就是说, 全世界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人在看世界杯比赛;在巴西对德国的决赛中, 全球有15亿人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比赛, 创下了有电视以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记录。不难看出,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与传媒内容的丰富, 人们对传媒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已经被体育新闻占据了较大份额, 体育新闻将成为现代大众媒体传播内容中影响最大、最为大众所关心的新闻报道种类。
全球性。与其他新闻品种相比, 体育新闻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 全世界可以共享的媒介文化。体育新闻的全球性特征是由体育运动的全球性特征所决定的自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的召开, 标志着体育全球化的开始;到上世纪末, 在大众传媒的参与下, 体育运动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全球性文化。这其中, 像奥运会、足球世界杯、NBA职业篮球比赛、意甲、英超、西甲等, 都成为全球共享的体育赛事, 像约翰逊、贝利、乔丹、贝克汉姆、姚明、邓亚萍等也成为世界体育明星。正是体育比赛的全球化特征, 导致了体育新闻全球共享的特性。
娱乐性。体育运动的娱乐功能决定了体育新闻的娱乐性, 体育运动尤其是构成体育新闻报道内容主体的竞技运动, 其基本属性是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无论是早期的古希腊竞技运动, 还是近代户外体育以及现代奥运和职业竞技体育, 都是通过人们参与竞赛或者观赏他人竞赛来获得快乐和愉悦的。19世纪末, 美国传媒鼻祖普利策发现了体育运动所蕴藏的巨大新闻价值, 遂将其发展为正式的新闻品种。在体育新闻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中, 正是体育比赛所蕴藏的巨大娱乐性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体育新闻才成为大众与体育、体育与新闻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与桥梁。
体育新闻记者的创新思维
要有敏锐的新闻发现力。新闻发现力可以说是新闻采编的观察力和鉴别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记者的发现力》中写道:“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 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发现力’。”新闻发现力要求记者要捕捉“活鱼”, 对事件的报道要新鲜、及时、准确。如1986年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开幕式时, 新民晚报的一位记者注意到在开幕式预演中中国台北队入场, 乐队奏的也是中国队入场时的乐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她立即奔到新闻中心, 核实后迅速发出了《壮观、热烈、优美、有趣》的独家报道, 不仅新民晚报首发, 而且洛杉矶的所有中英文报纸和世界各大通讯社也纷纷转发。这位记者的成功之处, 就在于思维创新, 发现并敏锐地捕捉到了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事实细节。
积极捕捉创新灵感。灵感是这样一种思维现象:长时间思考某个问题不得其解而中断思考后, 却又会在某个场合突然对问题的解答有所领悟。灵感是在艰苦的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偶尔得之的产物。体育是体育新闻记者的创作源泉, 也是体育新闻采编捕捉选题、策划创新、激发灵感的源泉。体育记者只有在现实体育活动中仔细观察、细心体味、苦思力索, 才能广开思路、激发智慧、释放潜能、喷涌灵感, 才会发现新目标, 找到新素材, 确立新选题, 产生新思维。
具备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思维的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 不拘常规, 围绕某一问题多向思考, 通过知识观念和不同事实的组合, 探求尽可能多样的想法和结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它既无一定的方向, 也无一定的范围, 是对不同现象和观念比较、“嫁接”后产生新思路的重要手段。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 经得多, 才能见识广。有厚实的储备, 丰富的学问, 思维的“触角”才能多向发散, 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无疑拓展和掘深了思维的空间及深度。
灵活运用创新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是指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系列思维方法, 它是通过对多种思维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而推出的新的综合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必然包含着直觉的洞察与灵感的迸发、想象的发挥与理论的应用、类比的跨接与假设的试探、演绎的内推与溯因的沟通、分析的还原与综合的升华、反馈的利用与控制的运筹, 最后通过不断地融合与提炼, 形成新成果, 实现知识信息的增值。也就是说各种思维方法, 在创新活动中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优化组合、作用互补、综合起作用。思维方法本身是确定的, 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究竟选用哪些思维方法, 怎样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却是多变的,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方法之妙, 贵在相宜。
总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新闻工作者, 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政治素质、人格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以外,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体育文化素质、充沛的体能、公平的体育立场和平静的胜负观, 以敏锐的新闻触角求新创新与时俱进地做好体育新闻报道工作。
参考文献
[1].郝勤:《体育新闻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体育记者的路口 篇4
摄影报道以其形象记录现场真实情况、能对读者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天然优势, 倍受读者和编辑厚爱[1]。体育摄影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第一时间内呈现体育新闻的纪实性, 许多体育新闻摄影记者为了能够抓拍到“表现事物变化的决定性瞬间”, 时常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往往会诱发各种心理危机。体育摄影记者在面对此类事件时, 除了要承担常人的心理冲击外, 还要控制自己情绪, 进入最真实的现场环境, 甚至寻找最具有视觉冲击的现场画面, 以完成本职工作, 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一切不仅要求记者要有健康的、精力充沛的身体支撑, 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做保证。本文就体育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为研究切入点, 研究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如何培养为研究主题, 为有效应对和及时调整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2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重要心理品质
几乎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质, 而且心理品质的优劣往往最能表现人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低[2]。体育新闻记者心理品质是指新闻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以及由这些心理品质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特征。它是完成记者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条件, 通常是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征。这些都做好了我们才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和传播者。
2.1 敏锐的洞察能力
新闻意识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功, 他要求体育新闻摄影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 提炼新闻的亮点, 而且还要研究和正确把握受众的心理, 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 选择最佳拍摄方式, 使体育新闻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一个称职的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善于运用画面镜头语言, 加强新闻意识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作品的传播质量, 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使新闻多出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
2.2 果断的判断能力
体育动作及比赛场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瞬间性, 摄影记者的心理品质当中如果不具备果断性, 那么在犹豫过程中许多时机都会一闪而过。体育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性, 体育新闻图片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第一时间内体现新闻的纪实性, 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2.3 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每天都同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打交道, 如果缺少应变能力就难以出色完成工作任务[3]。社会交往能力, 在采访活动中主要体现在适当的自我表露, 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倾听三方面, 与拍摄对象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 摄影记者应主动、积极、坦然地向对方敞开心扉, 通过适当的自我表露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采访气氛。没有适当的自我表露很容易造成官差式、审问式的采访。
2.4 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就是心理承受力。承受力是相对压力而言的[2]。心理压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同样的刺激或事件对某些人可能不构成压力, 但对另外一些人则可构成强大的威胁与压力。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角色, 时常要面对体育运动中的暴力冲突, 暴力事件的场景, 往往会引起他们自身的紧张、不安、焦虑等心理, 给他们带来压力, 心理承受力强者能够直面挫折, 积极参与竞争, 即使在较大压力下亦能借助自身调节能力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弱者如果长期处在压力条件下, 常常表现出适应不良, 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身心疾病, 他们遭遇挫折后更是一蹶不振, 常常因害怕失败而不敢竞争[3]。
3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重要心理品质的培养
3.1 运用注意转移训练方法, 使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摆脱应激状态, 防止压力超出个人的心理承受力, 会破坏人的身心平衡。
3.2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正确面对压力源, 要有正确的分析与认识, 了解压力对个体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3.3 提高自己体育新闻摄影的职业认同感, 减少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势差的存在, 培养自信心。
3.4 要学会合理安排生活, 消除压力源, 使用积极自我防御机制, 学习自我放松技术等, 确保记者能在各种压力下冷静、高效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凌凌.论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J].新闻爱好者, 2005 (7) :13-14.
[2]谢瀛.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J].职业教育, 2013 (3) :139-140.
【体育记者的路口】推荐阅读:
体育摄影记者11-29
庆祝国际体育记者日活动方案08-03
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05-26
记者的素养01-12
记者的心理危机06-02
记者的暗访技巧08-18
记者的文化素养09-02
记者的提问技巧11-02
新闻记者的品质10-20
新闻记者的修养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