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品质

2024-10-20

新闻记者的品质(共8篇)

新闻记者的品质 篇1

茶陵红色新闻产生于井冈山、湘赣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时期。

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 周围五百余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县。湘赣革命根据地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 在湘赣边、赣西南、湘东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茶陵既是湘赣省连成整块苏区的十县之一, 又是湘赣省三个重点县 (永新、茶陵、莲花) 之一。茶陵处在湘赣省西边与国民党湘军斗争的前哨, 红军和白军的斗争常常在这里拉锯式进行, 地位重要, 斗争残酷。

这一时期茶陵创办的红色新闻报刊和报道茶陵红色新闻的报刊主要有《茶陵实话》、《茶陵列宁青年》、《茶陵红报》、《红色湘赣》、《红旗周报》、《青年实话》、《湘赣红旗》、《列宁青年》等。其中, 《茶陵实话》、《茶陵列宁青年》、《茶陵红报》为茶陵创办的红色新闻报刊, 《红色湘赣》、《红旗周报》、《青年实话》、《湘赣红旗》、《列宁青年》为湘赣省委的相关部门创办, 这些报刊对茶陵的红色新闻也予以了报道。

歌颂人民的武装斗争

这一时期, 茶陵地方革命武装或配合主力红军作战, 或单独作战, 在战斗中壮大自己。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何长工曾深情地说:毛泽东当年经常讲, 茶陵的斗争很艰苦, 茶陵人民很能打, 很有方法, 斗争坚决。

这一时期的茶陵红色新闻, 反映了残酷的斗争环境, 记载了茶陵地方武装的迅猛扩大, 歌颂革命武装及红军的英勇斗争。

歌颂茶陵地方革命武装不畏牺牲、发展壮大、英勇斗争。国民党军队在茶陵进行疯狂的屠杀, 凡属被捉到的革命群众都被污蔑为土匪, 遭到杀害。《红色湘赣》第七期 (1933年9月18日) 《白军近在茶陵的屠杀》一文报道了反动派对茶陵人民屠杀的消息。报道说:“在家的工农群众, 凡属精壮勇敢的, 被反革命捉到指为‘土匪’, 即行杀戮, 老弱残废小孩, 一律驱逐。”最后, 报道说:“我们要救护白区的工农群众, 只有当红军去, 做担架挑夫 (伕) 去!多买公债完税收, 筹足红军战费, 参加红军作战, 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 迅速消灭进攻湘赣苏区的湖南敌人, 夺回莲、宁、茶、攸县城!”呼吁群众争当红军, 消灭敌人。

为了抵抗国民党的屠杀, 茶陵地方革命武装迅速发展。《红色湘赣》第十二期 (1933年12月1日) 《茶陵地方武装猛烈扩大》一文报道了茶陵地方革命武装迅猛扩大的消息。报道说:“在今年十月革命纪念节, 严尧区成立了一个独立营, 人数二百四十余名, 新战士的勇气万分高涨, 同时茶陵准备在高陇区在广暴纪念节同样成立独立营, 并在该纪念节成立茶陵团。”

在斗争中茶陵地方武装不断夺取胜利。《红色湘赣》第十期 (1933年11月4日) 《茶陵地方武装捷讯》一文报道了茶陵地方革命武装夺取胜利的消息, 报道说:“茶陵讯:我县严尧区最近新成立了三个游击队, 他们经常深入尧水市骚扰敌人, 有一天在该地捕杀了反军班、排长各一名, 当地反革命首领刘笃良一名, 获敌炸药弹、马刀等军用品甚多。高陇区游击队进攻敌人, 缴获敌人战马一匹, 俘虏连长一名。”

歌颂茶陵地方革命武装与红军互相配合, 英勇战斗。茶陵的群众积极配合红军作战。《青年实话》 (少共国际师专号) 刊登王龙光的文章, 对茶陵群众配合红军的战斗给予了高度赞扬, 报道说:“最近茶陵一仗, 又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茶陵的群众听到红军打胜仗, 集合了七八百人, 配合红军在前方, 继续缴到敌枪一百多支, 特别是模范少队, 真的英勇无双, 用石头打死敌人九名, 缴获机关枪一架, 步枪九支。”

红军与茶陵地方革命武装并肩作战。《红色湘赣》第十一期 (1933年11月13日) 《在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决战的开始湘赣红军已获得了初步伟大胜利》一文报道了红军配合茶陵地方革命武装并肩战斗的消息, 报道说:“本月八日, 我湘赣红军之一部, 配合茶陵地方武装和工农群众, 与湘敌彭逆位仁之四十七、四十八两旅, 及王东源部之汪旅两团, 共六团之众于五佛岭一带激战约六小时之久, 结果将敌全部击溃, 我军大获胜利, 缴获步枪五百余支, 机关枪八挺, 子弹十余万发, 其他军用品甚多, 俘虏敌方官兵二百余名, 毙敌约三百, 打伤敌六百以上。”

宣传造势:拥护红军、扩充红军

蒋介石对根据地的疯狂“围剿”, 使红军兵力受到较大的损害, 扩大红军兵源、充实红军队伍一直是苏区工作的重点。茶陵县响应中央号召, 在拥护红军、支持红军、参加红军方面一直表现非常出色, 对创建湘赣红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体为拥护红军、扩充红军进行了宣传造势。

赞扬茶陵群众拥护红军、支持红军。群众拥护红军。《红色湘赣》第二期 (1933年6月) 《被敌暂时占据区域的群众拥护红军的热忱把红军公谷送到政府来》一文, 赞扬敌占区的群众把红军公田收获的谷子变卖成大洋送到县苏财政部的感人事迹。报道说:“茶陵舲舫区, 现被敌人暂时占领两个年头了, 工农群众还耕了红军公田, 并把收获红军公田的谷子, 变卖大洋, 送到茶陵县苏财政部来了。”

群众送饭到前线慰劳红军。《青年实话》 (少共国际师专号) 第二卷 (1933年11月) 《湘赣省的工农青年———茶陵群众前方后方齐努力》一文报道:“……后方的青年及成年群众, 热烈地送饭给红军, 甚至宁愿自己不吃, 送去给红军, 并为红军担架运输, 他说:‘红军是自家人, 是保证我们利益的呀!’”

群众自动地募集慰劳品慰劳红军。《红色湘赣》第六期 (1933年9月8日) 《一片慰劳红军声》一文报道各地群众主动地热烈地募集慰劳品慰劳红军, 文章具体报道了茶陵县十一个行业捐赠的毛巾、手巾、草鞋、布鞋、牙粉、扇子、大米、小菜及洋边、花银、大洋, 并组成洗衣队、补衣队替红军洗衣补衣。

赞扬茶陵群众积极参加红军。子代父、父送子参加红军。《红色湘赣》第九期 (1933年10月19日) 《勇取 (敢) 加入红军的群众》一文报道了一个子代父、一个父送子参加红军的消息。报道说:“茶陵高陇区浦江乡周则元同志, 年将五十, 坚决要求政府介绍去当红军, 其子周雷生说:‘父亲, 你年老了, 不适合去当红军, 不如我去好些!’则元同志说:‘你去也好。’并亲自送到区苏。又该区马首乡刘头古同志, 年约四十, 在县保卫队工作, 一天回到家里督促其子当红军, 并亲自到茶<陵>县苏开介绍信, 送到独立一团去了!”

模范赤少队整连加入红军。《红色湘赣》第十四期 (1933年12月30日) 刊登的新闻报道说:“模范赤少队整连加入红军:高坑区野营演习的模范赤少队一连, 在广暴纪念日, 全体通过加入茶陵团。”“茶陵高坑区少先队三十余名, 茶陵野营演习的少数模范营, 高坑区少先队八十名, 他们都在最近光荣地英勇地加入红军了。”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政治思想教育

1929年12月, 毛泽东在《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中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 就是扩大政治影响, 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 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 武装群众, 建立政权, 消灭反动势力, 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 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 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 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把宣传工作看成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和“主要任务”, 可见毛泽东对宣传工作的重视。

我党对宣传工作极为重视, 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体自觉地承担起了宣传真理、教育群众、引导舆论的重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分析形势。《列宁青年》第二十四期 (1933年2月20日) 刊登王炳生题为《茶陵团四全会英勇精神》一文传达了茶陵团四全会的精神。文章充分肯定了自我批评的精神, 毫不客气地揭发了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同时, 分析了目前政治形势的发展与今后茶陵团的斗争任务和工作方针。

指导工作。《茶陵实话》第三期 (1932年4月24日) 刊登了时任县委书记的曾毅之撰写的文章《切实执行新的工作方式的建立》, 针对各地新的工作方式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一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一是建立列宁室的工作, 二是建立墙报的工作, 三是建立读书班的工作, 四是建立识字牌的工作, 五是组织各种工作研究组的工作, 六是举行共产党员礼拜六工作制, 七是组成革命竞赛委员会小组, 八是普遍地建立轻骑队。

解疑答难。《茶陵实话》第三期 (1932年4月24日) 刊登了段苏权的题为《建立党与团正确的关系》的文章, 阐述了党与团的关系。文章首先从总的方面阐述了党与团的关系, 指出:“共产党是代表整个劳苦群众谋利益、求解放的政党, 共产青年团是代表青年群众谋到特殊利益的, 所以它有单独的组成必要, 但是在政治上要接受党的指导, 因此党与团的关系应如何密切起来。”接着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指出:“党应经常给团政治上、工作上的指导, 青年团应诚恳接受党的政治指导和执行党的一切决议与指示, 反对党忽视或不注意团的工作的取消观念。”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列宁青年》第十八期 (1932年9月1日) 《这样才是党对团的政治领导吗?》一文, 对党对团的取消主义思想展开批评。报道说:“我们自脱离立三路线转变到执行国际及四中全会的正确路线过程中, 还表现着党对团的取消主义继续存在, (如茶陵高陇区泥江支) 介绍一个女团员交区委批准后, 泥江的党就对该女同志说, 加入共产青年团又要做这样, 又要做那样, 真是苦楚, 你肯加入共产党去。这样党不但不能加强对团的政治领导, 反而破坏了团的政治影响。”

歌颂人民的革命斗争

在湘赣苏区, 各项革命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尤为突出的是土地分配和查田运动、公债推行和节约运动等。各报刊对此作了全面的报道。

报道土地革命和查田运动的成效。《红色湘赣》第六期 (1933年9月8日) 刊登谭余保的题为《社论:怎样来拥护二次全苏大会与三次省苏代表大会》的文章, 对查田运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文章指出:“很迅速地完成查田运动, 切实登记土地, 大家铁面无情地完全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财产, 收回富农的好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肃清苏区封建残余势力。”

《红色湘赣》第七期 (1933年9月18日) 刊登的新闻《查田运动》报道说:“茶陵讯:我县坑口区, 查出了富农七名, 严尧区同样查出了三名, 这些富农的好田没收了, 补给坏田。”

歌颂茶陵人民支援苏区的经济建设。随着国民党军对苏区“围剿”的加剧, 苏区范围日渐缩小, 经济势力被步步削弱, “围剿”与反“围剿”斗争日趋加剧。苏区支持战争的费用越来越大, 苏区为缓解供求矛盾, 财政借用金融手段筹措资金, 同时开展实行节约。

购买公债:《红色湘赣》第二期 (1933年6月) 刊登的新闻《各县预购公债数目增加》报道说:“茶陵全县第五次工农代表大会, 对于扩大红军推销公债问题, 有了很详细的讨论, 各区代表热烈竞赛推销公债, 严尧区原认四千六百元, 又增加六百元, 高坑区原认一万一千五百元, 又加五百元, 三、四区被难群众斗争委员会, 七、八区挺进队、一分医院, 看守土豪后方, 都有新认数目, 个人竞赛, 只经点多钟, 购买二百余元。”

节约运动:《红色湘赣》第十五期 (1934年1月16日) 撰文赞扬说:茶陵县节约运动取得初步成绩, 在十二月份, 县一级节省一百多元, 内县苏三十六元, 县委十四元, 县工会十一元, 县裁判部三十元, 县保卫局三十元, 各区乡节省尚未统计, 有的除了自给外, 还准备交给上级, 为了大大节省, 充裕红军给养, 已召集了县一级工作人员会议, 计划开办工作人员合作社, 已募集资金六十余元。

茶陵的红色新闻报道, 是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红军部队和军事机关、群众团体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 在提高军民政治思想觉悟方面, 起着宣传和教育作用;其二, 在苏区革命和建设事业中, 起着舆论指导作用;其三, 在反映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成就方面, 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其四, 在帮助干部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方面, 起着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新华出版社, 1983年版, 第15页。

[2].《毛泽东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259~265页。

新闻记者的品质 篇2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频道《第一新闻 今晚8:00》应运而生,一开始,王广群台长就对新节目提出了“大视野、大民生、大情怀;出思想,出观点”总体要求,基于此,新栏目设定了“热度、温度、深度”的栏目性格,凝结众多编创人员智慧的多个子板块也一一浮出水面:《第一封面》、《第一关注》、《第一温度》、《第一搜索》、《第一资讯》,这些个性化强、特色明显的全新板块撑起了整个节目的主骨架,它们相互穿插、各有侧重,形成一股新鲜而有力的合力,力争在晚间8:00到9:00这一电视剧争斗狼烟四起、竞争惨烈的“黄金战场”上突出重围,用差异化编排的思路、有品质的制作,为您打造一档好看实用、有视野有观点的一小时电视民生新闻杂志。栏目采用特色版块与单条新闻穿插播出的方式,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下面介绍一下有性格的特色版块:

第一封面:《今晚8:00》第一个特色板块,选取当天最感动人心、或触动人心的新闻画面做成定格,制作成本期新闻杂志的封面,由两位主播“聊天式”讲述这张封面背后的故事,夹叙夹议的表达形式既是对新闻本质的深度挖掘,也让那些隐藏在画面语言下的新闻情绪有了良好的释放空间,从而引起观众情绪上的共鸣。

在已播的节目中,《爸爸 我安全出来了》讲述的是榆林煤矿冒顶事故中十多名被困矿工井下自救的感人故事。叙述从当天媒体一张被救矿工哭泣着给老爸打电话报平安的照片说起,当讲到一个矿工发现出现异常时大声招呼工友向外撤离时;当讲到12名矿工互相鼓励、为节省燃料只点燃一盏矿灯时,观众的情绪跟着讲述人一起起伏波动,些平时新闻中不容易看到的背后故事就这么被讲述式地挖掘了出来。在《诚心老爹:替子还债》中,浙江一位老父亲三个儿子在台风中丧生,而他却毅然肩负起了儿子买渔船欠下的巨额债务,当说到老人“用六年时间还清了所有债务,相信儿子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由衷地为这位诚信老爹竖起了大拇指。

第一关注:这个版块主打深度,通过记者调查的方式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层层调查,最后再配上本台评论员的独家点评,为选题“画龙点晴”,以期到达透过现象剖析本质的目的,用详实的分析调查、清晰的观点主张来凸显媒体的话语权。

这一板块的内容根据各个选题本身包含的多个层次也分为多条报道,各报道间由主持人串场,形成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组合报道链条。所选话题要么是当日热点新闻,要么是社会热点话题,选择上有两点标准:一是受众关注度高;二是有话语评论的空间。已播出的数期节目中不但关注了《榆林在建工地坍塌 多人被埋》这样的突发事件背后的安全监管问题,也关注了《西安廉租房小区竟然在建大型停车场》这样近期在社会上引起争议的热点话题,同时还加强策划,在七夕“中国情人节”当天推出了《晒晒你的结婚成本》这样的议题,形成媒体热点,通过评论员的点评正面引导,鼓励量力而行,提倡节俭婚礼的新风尚。

第一温度:是《今晚8:00》的溫度体现,它通过关注个人命运,展示人间冷暖,体现媒体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挖掘。“生活从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以往的民生新闻栏目较多地聚焦在那些所谓有眼球吸引力的事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社会中一直存在的正能量。这个板块就是要将这种正能量弘扬出来,让人间真善美发出光彩,让人看到世间的真情真爱,让人相信事件的真情真爱。播出以来,一个个娓娓道来的小故事感人至深。《穷人大夫》中小诊所医生免费看病被老人认成儿子的细节;《不离不弃十年》中妻子十年照顾截肢丈夫和瘫痪婆婆,品学兼优的儿子也要求放弃读书,打工为爸爸挣医药费的故事都让人为之动容,观众留言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家,也是一个幸福的家”,周围邻里无私的帮助更是让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一搜索:记者带您寻找好吃好玩的地方,突出趣味和服务性。这个版块轻松活泼,观众不但可以跟记者品味各地特色美食、也可体验激情运动带来的刺激,版块最后把地址、价位,甚至是联系电话留在屏幕上,体现“把服务进行到底”的特色。

和谐社区行,百姓达人秀:这个版块有着良好的观众基础,它直接走进各个社区,通过人物故事,展示社区生活,和谐之美。观众在屏幕上能看到自己的邻居秀才艺,讲故事,顿时倍感亲切。

热辣随手拍:这个版块和网络进行互动,通过微博征集观众随手拍视频,并将其经过后期编辑制,作成电视节目播出。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拍客”,拿起手机就能记录身边最鲜活的新闻,这个版块可以说极大地调度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媒体的新闻素材。《摩托“叠罗汉”》、《为120开道的老外》都生动而鲜活,如果不是拍客及时拍到,等记者接到线索赶到现场很可能现场早已没了。

极速浏览:快速梳理当天国内外大事新闻,将选题的重大性与兴趣性相结合,力求在两分中左右的时间内让国内外大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形式上突出节奏感,配以音乐的版式,有种搭乘资讯快车的感觉。

《第一新闻 今晚8:00》推出后获得了各方好评,大家普遍评价是“好看、大气、清晰”,即,内容丰富好看严肃不失活泼、形式大气凸显省台风范、板块清晰逻辑严谨。同时也对节目提出了多方意见和建议。作为一档还在成长中的新节目,表扬和意见同样重要,都是观众热切关注的体现,下一步,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必定要在不断改进中继续前行,但不管怎样,“坚持做有品质的新闻,打造有观点的民生新闻栏目”这是主创人员不会改变的坚持。

作者简介:[1]王翀(1980.5.22-),男,陕西汉中。

提高校内媒体新闻信息的品质 篇3

毋庸置疑, 校内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方式, 版面 (节目) 的形式、风格同样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校内媒体面对的受众主体是思想先锐、求知及求新欲极强的年轻大学生, 他们对新闻信息的实用价值以及报道形式的新颖性追求不容忽视。

本文主要是针对如何改进“简报式”新闻报道写法、提高新闻信息价值含量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校内媒体新闻采写和传播的目的

高校里的校级新闻媒体通常都是由党委宣传部统管, 通常管得很细, 从报道的选题、内容、文字到标题甚至稿件的版面位置都要一一把关, 所以从主编到采编人员基本都是在一个模式、一个套路中作业。这样的模式和套路与社会上大众新闻传媒的运作不同, 也与新闻价值观及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不尽相同, 但却自成体系, 有效运转。之所以“不同”和“不尽相同”, 源于两类媒体的经营机制及信息传播的目的有着质的区别。

因此, 我们不必简单地按社会媒体的运作方式来要求高校媒体。我们可以在明确了高校媒体新闻信息采写和传播目的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高新闻信息的采写和传播质量。

总体上说, 校内媒体的新闻信息采写及传播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记录学校大事要闻, 作为本校历史资料记载;二是沟通信息, 宣传理念, 全校共享信息中的有用价值。校内媒体不存在经营问题, 所以不需要去取悦资本拥有者, 即广告客商及消费者。另外, 校内媒体所服务的受众对象是一群年龄、文化程度、信息需求倾向都明确而固定的群体, 媒体也不必去通过革新争取更多的受众。因此, 不管是报刊还是网站, 其新闻信息采写和传播, 长期以来只需采用一种本校受众对象能够接受、能够产生预期传播效果的形式即可。这就好比一个无经营压力、只为内部职工服务的食堂, 菜肴是咸是淡、是好是差终归肯定卖得出去。这就是校内媒体的发展为何与社会媒体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但是作为校园内的媒体人, 我们还是有责任借鉴社会上新闻媒体的成功理念和做法, 改变校内新闻信息传播载体的老方法, 提高新闻信息的价值含量, 让校内媒体的传播效益上一个台阶。

校内媒体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

校内媒体既要报道校园大事要闻, 同时又承载着通过新闻进行宣传教育的功能。这种特有的传播目的决定了特有的文体特征——既区别于纯粹的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体裁, 也区别于纯粹的大事记和简报的表达形式, 大体是工作简报与新闻报道的综合体。这种体裁的新闻报道内容, 往往具有自上而下宣传、灌输和管理的特性, 在报道重点的选取及内容结构的安排上不太符合其主要受众——年轻大学生在信息接收上的价值取向。

试举一例:

4月12日下午, 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杨定华在市委副秘书长姜樑, 市政府副秘书长李逸平, 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副书记李铭俊, 市教委主任沈晓明及副主任王奇、张民选、尹后庆, 市教委秘书长蒋红等领导陪同下视察我校。殷书记、杨市长参观了国家级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陶艺实训室、电视摄影制作实训基地、教学用计算机房及信息图文中心, 听取了董事长周星增、校长黄清云有关学校情况的汇报, 肯定了我校办学7年来的成绩, 表示建桥学院在短短7年内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里程中都是少见的, 上海的民办高校不仅是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不可缺失的部分。陪同参观的还有市教委、市民办高校党工委有关负责人。殷一璀、杨定华等领导还在我校与上海民办学校的有关董事长、校长进行了座谈。

这则消息没有导语, 也没有分段, 报道突出的是有哪些领导莅临学校, 这是典型的简报式写法, 而非新闻写法。加上文字平铺直叙, 面面俱到, 报道显得很呆板, 难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如果改一种写法, 在导语中突出其新闻价值要点, 恐怕就更能吸引阅读, 在读者心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七年磨一剑!建桥学院的发展成绩获得上海市主管领导的关注和赞誉。4月12日下午, 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杨定华等市委、市政府及教委领导视察我校, 殷一璀指出:建桥学院在短短7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中都是少见的。

问题很清楚, 校内报刊如果仅仅是为记录学校大事要闻而办、为领导而办, 则维持现状即可。如果要扩大宣传报道效果, 为校内学生而办, 就要从读者角度出发, 将“读者需要了解什么”与“我希望读者了解什么”结合起来, 报道重点符合读者需求, 报道形式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 进一步发挥校内媒体的传播功能。

如何提高新闻信息的品质

校内媒体注重于新闻报道的宣传和教育功效, 往往会忽视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成分。其实两者并不尖锐对立, 深挖新闻信息的价值含量, 有利于提升宣传教育理念的传播效果。一方面, 现在的新闻信息含量高, 将来作为历史资料的价值就高;另一方面, 新闻信息的价值含量挖掘得深, 受众获益就多, 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就强, 宣传教育效果就更好。

第一, 抓取读者关注的新闻点。

要点:采写新闻信息时, 心中要有读者, 尽量满足读者对有价值信息的需求。

举例:

4月2日, 文化传播系开展上海法国服装节演唱会伴唱招募工作, 共有100名女生报名参加。该系党总支副书记冯建秋老师在动员大会上介绍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性, 鼓励同学们认真排练, 为学校争光。4月3日~6日, 报名的同学参加了演唱会伴唱排练。

点评:100多字的简讯, 更要突出读者关注的新闻要点。书记的“介绍”和“鼓励”不必突出, 而下面这些内容却不可或缺:时间——什么时候正式演出;地点——在什么地方、什么舞台演出;人物——最终组建多少人的演唱队伍、有没有男生参加;动作——他们将为谁伴唱、演唱哪些歌曲、有哪些演唱形式。

第二, 信息的概括不要流于笼统, 要有事实依据。

要点:不要用笼统的概括代替事实, 不要用“合理”的想象代替事实, 不要用抽象的原则代替事实。

举例:

近日, 管理系组织2005级各专业期中考试取得前三名的同学, 深入2006级各专业班级开设巡回演讲, 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学习方法, 传授学习经验。此次交流活动旨在帮助2006级学生查找不足以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成绩。

点评:介绍了哪些学习方法?传授了哪些学习经验?2006级学生查找了哪些不足之处?这些才是读者希望了解的有价值的信息。

举例:

近日, 信息系学生党支部召开学生党员支部大会, 党支部书记孙振亮主持会议。会上传达了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工委第二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学习了毛泽东《向群众的实践请教》和《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等理论文章;针对学生党员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学习, 大家一致认为不论是学生党员还是入党积极分子, 都必须接受党的纪律约束, 遵守校纪校规;必须保持和同学、和班级的联系, 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

点评:这两篇理论文章中有哪些理论论述、理论精髓是针对学生党员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学生党员都存在哪些“一系列问题”?慎用“一致认为”、“普遍感到”, 这些表述看起来热闹, 但其实新闻信息的价值含量却不高。另外, 对“受到启发”、“受到教育”、“收获很大”、“获益匪浅”等, 要有具体的事实、人物、言论的客观支撑。

第三, 编辑要作一定的追加采访。

要点:核对事实的真实性, 对重要的新闻要素要扩充其信息含量。

举例:

本报讯由中国高校校报研究会举办的“2005年度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日前揭晓, 本报选送参评的新闻作品有3件获奖。3月23日, 本市高校校报研究会召开理事会议, 对本市高校的获奖作品进行颁奖, 会上还研究了下届全国和本市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事宜。我校作为该研究会会员单位, 参加了这次会议。

以新闻佳作提升新闻品质 篇4

所谓新闻品质, 就是媒体通过新闻传播所反映出来的新闻运作理念和品格。受众可以从中感觉一个媒体在新闻理念、政治品格和业务水平诸方面的优劣, 从而对新闻媒体做出综合评价。新闻工作者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最终落脚点和关键点应在于创作出更多的新闻佳作, 提高新闻的品质。那么, 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能是新闻佳作呢?

首先, 新闻佳作要有鲜味。新闻重在新, 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见解、新知识的新闻作品必然是一款“新鲜美味”。

要实现新闻的“新”, 就必须有鲜活的素材, 掌握第一手资料, 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

一是带着真诚的心走基层。

基层是新闻实践的好课堂, 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好老师, 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我们新闻作品的重要源泉。走进田间地头, 坐上乡亲的炕头, 走近老百姓的身边, 就会收获到“鲜菜”, 打捞起“活鱼”。就会让群众真正向你袒露心扉, 你就会获得“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而运用群众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 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 自然会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同时, 走基层不仅是走底层, 它代表一种深入探寻的态度。走基层要有典型性, 需要聚集矛盾突出的领域, 走基层还要见微知著, 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脉博。走基层更多的是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关注什么, 了解老百姓存在什么问题, 并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报道选题的内容, 有的放矢地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气息的新闻佳作。

二是强化与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能手的沟通。

基层通讯员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一线, 他们或许是农民、工人、教师, 或许是一线科研工作者、离退休人员, 在他们的身边时刻会出现新人新事, 让他们去当“千里眼顺风耳”, 何愁抓不到鲜活的新闻素材?何愁捕捉不到好的新闻线索?

党的群众路线一贯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新闻的真实性和纯粹度是新闻品质的最基本要素。新闻工作者要获得更多的新闻资讯, 更多的生动新闻源, 就应当多与基层群众联系和沟通,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真实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 真切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真情体会他们的安危冷暖。新闻人就应当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在无距离有感情中, 传播民情民意民声。

其次, 新闻佳作要有温度, 要充满人情味, 传递人文关怀, 而不是冷眼旁观, 或者自说自话。

新闻工作者每天生产大量的精神产品, 这些产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报道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并让你的新闻作品富有感召力吸引力, 富有温暖的人性光芒。

南非著名新闻摄影家凯文·卡特为了真实再现战乱中的乡村景象, 赶到一个叫伊阿德的村庄, 拍摄了一幅因饥饿已无力行走的瘦弱女孩的照片, 当时女孩正被一只凶狠阴险的老鹰盯着, 它似乎时刻都有扑向女孩的可能。第二年, 这幅照片获得当年度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卡特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领奖台。但就在这无上荣耀的时刻, 他仿佛听到了许多人严厉的质问:那个小女孩呢?于是, 他怀着深深的愧疚, 再次来到伊阿德寻找那个小女孩。在遍寻无果的情况下, 年仅33岁的卡特在他拍摄女孩与老鹰的地方自杀身亡。

卡特以自己的生命给新闻界同行提出了忠告:我们的新闻作品可以欣赏自然、欣赏艺术、欣赏情感, 但唯独不能欣赏苦难, 在苦难面前, 新闻工作者必须拥有起码的怜悯之情, 让自己的新闻作品不单单是吸引人们的眼球, 而且要传递一种暖暖的人间真情, 传递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那份关爱之情。时下有一些媒体工作者不仅不懂得人文关怀, 往往为了成名成家, 为了一己私利, 不惜拿当事人的苦难当笑料, 拿广大读者的痛楚来戏说, 这是人道主义缺失的表现。要创作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必须坚决抵制暴力血腥、低俗灰暗的新闻, 让新闻更温暖更阳光更有力量。

普利策曾说:“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 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 而不是随心所欲。”

再次, 新闻佳作要有担当, 有社会责任感, 不能人云亦云, 造谣生事。

新闻媒体是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媒体工作者担负着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 其新闻作品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 对净化社会风气, 对引领时尚潮流, 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目前的传媒生态并不健康, 不少媒体存在追求轰动效应、放弃媒体操守和职业原则的做法, 为了“万恶的收视率”, 用造假的手法, 把新闻都做成了“电视剧”, 以致新闻造假事件时有发生, 虚假报道令人深恶痛绝。新闻贵在真实客观, 为追求效应而造假, 不仅媒体人自己身败名裂, 更让整个新闻行业为之蒙羞。

不久前,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为显示自己有能耐, 获取更多个人名利, 受人指使未经核实的情况下, 连续发表针对一个单位的大量失实报道, 致使造成重大社会损失。陈永洲因此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因此, 要创作新闻佳作, 必须坚持负责理性的精神, 担当起引导时代风尚的职责, 不能只追求眼球经济, 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 而放弃应担负的社会责任。避免迎合低级趣味, 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

新闻记者的品质 篇5

摄影报道以其形象记录现场真实情况、能对读者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天然优势, 倍受读者和编辑厚爱[1]。体育摄影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第一时间内呈现体育新闻的纪实性, 许多体育新闻摄影记者为了能够抓拍到“表现事物变化的决定性瞬间”, 时常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往往会诱发各种心理危机。体育摄影记者在面对此类事件时, 除了要承担常人的心理冲击外, 还要控制自己情绪, 进入最真实的现场环境, 甚至寻找最具有视觉冲击的现场画面, 以完成本职工作, 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一切不仅要求记者要有健康的、精力充沛的身体支撑, 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做保证。本文就体育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为研究切入点, 研究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如何培养为研究主题, 为有效应对和及时调整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2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重要心理品质

几乎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质, 而且心理品质的优劣往往最能表现人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低[2]。体育新闻记者心理品质是指新闻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以及由这些心理品质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特征。它是完成记者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条件, 通常是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征。这些都做好了我们才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和传播者。

2.1 敏锐的洞察能力

新闻意识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功, 他要求体育新闻摄影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 提炼新闻的亮点, 而且还要研究和正确把握受众的心理, 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 选择最佳拍摄方式, 使体育新闻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一个称职的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善于运用画面镜头语言, 加强新闻意识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作品的传播质量, 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使新闻多出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

2.2 果断的判断能力

体育动作及比赛场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瞬间性, 摄影记者的心理品质当中如果不具备果断性, 那么在犹豫过程中许多时机都会一闪而过。体育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性, 体育新闻图片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第一时间内体现新闻的纪实性, 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2.3 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每天都同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打交道, 如果缺少应变能力就难以出色完成工作任务[3]。社会交往能力, 在采访活动中主要体现在适当的自我表露, 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倾听三方面, 与拍摄对象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 摄影记者应主动、积极、坦然地向对方敞开心扉, 通过适当的自我表露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采访气氛。没有适当的自我表露很容易造成官差式、审问式的采访。

2.4 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就是心理承受力。承受力是相对压力而言的[2]。心理压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同样的刺激或事件对某些人可能不构成压力, 但对另外一些人则可构成强大的威胁与压力。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角色, 时常要面对体育运动中的暴力冲突, 暴力事件的场景, 往往会引起他们自身的紧张、不安、焦虑等心理, 给他们带来压力, 心理承受力强者能够直面挫折, 积极参与竞争, 即使在较大压力下亦能借助自身调节能力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弱者如果长期处在压力条件下, 常常表现出适应不良, 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身心疾病, 他们遭遇挫折后更是一蹶不振, 常常因害怕失败而不敢竞争[3]。

3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重要心理品质的培养

3.1 运用注意转移训练方法, 使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摆脱应激状态, 防止压力超出个人的心理承受力, 会破坏人的身心平衡。

3.2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正确面对压力源, 要有正确的分析与认识, 了解压力对个体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3.3 提高自己体育新闻摄影的职业认同感, 减少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势差的存在, 培养自信心。

3.4 要学会合理安排生活, 消除压力源, 使用积极自我防御机制, 学习自我放松技术等, 确保记者能在各种压力下冷静、高效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凌凌.论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J].新闻爱好者, 2005 (7) :13-14.

[2]谢瀛.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J].职业教育, 2013 (3) :139-140.

新闻记者的品质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延安时期,新闻工作,时代品质

延安时期许多优良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新形势下我国的新闻工作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扬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时代品质,以帮助我国新闻产业积极面对新形势的挑战,从而促进我国新闻工作得到更好发展。

1 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时代品质

1.1 实事求是的品质

实事求是作为党一直以来的思想路线,其在延安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更加明确了实事求是在党思想路线上的指导地位。党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的精神得以较好地发扬并延续,其中有很多人员都具备较高的实事求是精神。如刘少奇在1948年10月发表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地指出记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笔,记者还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耳朵、眼睛与舌头。记者应该以严谨、客观的看法、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人民、为党工作[1]。

1.2 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工作的基本理念,还是每个共产党人的工作宗旨。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在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由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将新闻事业的工作宗旨制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延安时期党将新闻工作作为为人民说话、为人民监督的一个机构。因此,新闻产业在延安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新闻事业也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许。

1.3 发挥正确引领舆论导向的作用

新闻作为社会上的主要信息传播机构,其对社会的舆论导向的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要求新闻产业利用其舆论导向的作用正确引导群众。在延安时期,党对新闻产业要求严格,新闻产业在党的监督下也严格遵守用舆论正确引导群众进而影响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延安时期新闻产业的影响下,延安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延安时期社会处于一片和平安宁之中。延安时期,新闻产业所处的环境十分艰苦,落后的新闻传播技术、简单的新闻产业设施、低下的信息传播能力等都未能阻碍延安时期新闻事业对社会及人民群众产生的积极影响;而新形势下新闻产业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新闻产业的发展却受到较大阻碍,部分受众对新闻产生了信任危机,新闻产业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我们不得不深思当下新闻产业发展的问题。新形势下,新闻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应该以延安时期用正确舆论引导群众来要求新闻产业的发展[2]。

2 新时期下发扬延安时期新闻工作时代品质的措施

2.1 创新新闻工作路径,秉承延安时期新闻工作思想

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理念是以坚持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以正确舆论引导群众及社会为走向。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思想使延安时期的新闻产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并奠定了新闻事业引导社会走向的地位,因此延安时期的新闻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在当今新形势的挑战下,新闻产业应该秉承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思想,秉着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发挥新闻产业正确引导社会走向的作用,才能使新闻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新形势下新闻产业除了要秉承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思想外,还要积极创新新闻工作方法,以促进新闻工作的长远发展[3]。

2.2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发扬延安时期新闻的公仆精神

延安时期新闻产业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党的领导下新闻产业成为人民的公仆,在这种工作理念的引领下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认可。因此,新闻产业在发挥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职能时有强大的群众人民作为基础,然而新形势下新闻产业却失去了广大人民的信任,这对新闻产业的发展影响非常之大。因此,在新形势下,新闻产业想要得到更好发展就必须树立延安时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发扬延安时期新闻产业的公仆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

3 结语

新形势下,新闻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只有顺应延安时期的新闻产业发展趋势。当前的新闻产业才能得以蓬勃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扬延安时期新闻产业工作的时代品质,以帮助新闻产业克服新形势的难关,促进新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边志辉.新形势下发扬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时代品质[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4).

[2]赵小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3).

[3]郭维刚.延安时期毛泽东新闻实践的历史经验及对“走转改”的启示[J].新闻知识,2013(10).

新闻记者的品质 篇7

一、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新闻报道的内涵

1. 有思想新闻报道的含义

什么是有思想的新闻报道?首先,“有思想”是指新闻报道的核心,想要传播给受众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理念,作为主流媒体,在题材选取上,一定要注意导向的正确性,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选取有争议、歧义的典型,引起读者误解。

2. 有温度新闻报道的含义

什么是“有温度”?这个温度就是37度———这个温度是记者的体温,只有记者怀着一颗热诚的心,带着对采访对象的关切,踏踏实实地走进田间地头,坐在百姓的炕头儿,做到和采访对象心贴心,这样的稿子才有人情味儿,体现党的关怀和人性的关照,散发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3. 有品质新闻报道的含义

什么是“有品质”?“品质”指“品格”和“质量”,有品质的作品应该是有着独特的新闻视角、新鲜的人物和事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飘逸的行文风格。这些,都会为记者的报道刻上不同的烙印。有些著名记者的经典报道,读者不用看署名,读上几段文字,就可以猜出作者,这就是新闻报道不同“品质”带来的效应。

二、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重要意义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会有非常强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吸引力,读起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读后会引起深深的共鸣,甚至流下感动的泪水,进而,受到熏陶和感染,不自觉地内化为自身行动的动力。这样的作品会以较小的切口,生动的事例,滴水见太阳,展现时代风貌,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因真实生动地记录历史而载入史册。

2011年11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人物通讯《6年间走遍平凉资助500多名贫困生于成学:“豪饮孤独”的大山义工》,反映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职业中学副校长于成学6年间,与蓝天助学”志愿者徒步走遍凉山,走访上千贫困户,通过网站联络资助500多名贫困生,累计发放助学金超过60万元,建54个“蓝天”图书室的感人故事。这篇报道写的是一个6年如一日,关注贫困孩子的西北男人的故事,平凡的事迹本就带着主人公于成学热心助人的灼热温度;作者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这个常年在羊肠小道上奔波的人身上,在字里行间能明显感受到记者对好人好事赞赏、支持的温度。因为采访得详尽、扎实,记者从于成学的事迹中看到他对自己和家人“抠”,对贫困孩子慷慨的思想根源,把握了这个热心公益事业典型的思想内涵,并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推出于成学的话,“是大山净化了我的灵魂,是大山让我感到生命的卑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活得不浮躁、活得踏实。”如此,不动声色地点名了记者的导向。使文章的思想性如春夜喜雨,润物无声,深深地感染和打动读者。

三、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新闻报道的要素

我理解,要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起码要具备以下几点:

1. 牢牢掌握党和国家大政方针

作为主流媒体,只有熟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当前的工作重点,才能找准时代脉搏,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作出正确判断,挖掘符合主旋律的人和事作为报道对象,讴歌时代,讴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2. 深入基层了解实情

现在,通讯技术发达,有的记者满足于蹲在办公室,靠接收邮件和传真、打打电话获取信息,应付交差。这样“漂浮”的工作作风,根本不可能获得新闻行业所谓的“活鱼”和“大鱼”,至多会得到一些不疼不痒的过时信息或者没有多少价值的工作总结。近些年,中宣部等五部委提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很多新闻人身体力行,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采访对象中间,采写了很多鲜活的事例,记者被他们的生动事例感动,又带着那份感动,把鲜活的事例用来自基层的原汁原味的生动语言转述给受众,使报道有了“思想”“温度”和“品质”,自然会使人耳目一新,入脑入心。

3. 具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仅仅是第一步,在采访过程中,还要善于挖掘,把他(或她)的闪光点挖掘出来。这就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问能力。采访中,记者遇到很多这样的采访对象,事迹很突出,可是不善言辞,或者十分谦虚或者非常紧张,说到自己的经历,一句话带过,然后就是沉默或者微笑。对待这样的采访对象,一定要善于观察,从他(或她)身边的事物找到突破口,化解对方的紧张情绪,开启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设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使他(或她)不知不觉跟着自己的思路,把自己需要的素材全部提供出来。最令人欣喜的采访经历是,越深入挖掘,越体会到采访对象的闪光之处,并被这些朴素而闪光的思想感染、激动———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深入基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觉不虚此行。

4. 力透纸背的文字功底

挖掘到基层的新鲜“活鱼”,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平复心情,缕清思路,用一根金线把挖掘来的素材统起来,再用生动的语言把一个个细节串起来,成为一篇水到渠成的报道———就像一个珠宝设计师,要把系统颜色、大小和色泽不一的珍珠挑选出来,配上合适的丝线,缝制成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这样经过艰辛的跋涉、深入的思考和生动形象的语言采写而成的新闻报道,一定带着作者独特的思考感悟和创作痕迹而具备了不同的特色和品质。

摘要:有思想就是要注意报道的正确导向,有温度是指和采访对象贴心,要体现党的关怀和人性关照;有品质是指有独特新闻视角,新鲜的任务和事件。“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会有非常强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吸引力,读起来引人入胜。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新闻报道一是要牢牢掌握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二是深入基层明察实情;三是具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四是掌握力透制备的文字功底。

新闻记者的品质 篇8

关键词:翻译批评,新闻翻译,文化品质,不平等

1、引言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传媒方式具有较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以及它对格式、版面的要求使译员在对外翻译中易将新闻的内容跟形式割裂开来。这就涉及了翻译中的文化品质问题以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不平等问题。

2、翻译批评理论下的新闻翻译

从翻译批评的角度来看, 翻译中译者需要结合文本在源语言及目的语中的功能, 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翻译批评主张翻译中坚持内容原则, 形式原则和情感原则。

多数新闻文体含有较高的目的性, 客观性和事实性。由于译者在翻译新闻文本中会无意识地省略修饰性的信息, 使译文与原文不可能到达完整的对照, 因此在新闻文体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翻译不平等的现象。

要在对外新闻翻译中做到:

准确, 客观地传递新闻事实。

翻译中要避免过于“雅”, 不能使得译文显得过于矫揉造作, 不具有可读性。

3、翻译批评视角下文化品质现象

3.1“中国红”

在对外新闻翻译中, 译者会遇到很多涉及文化异同及翻译问题。

比如, 在世博会期间, 中国报道了许多与世博馆相关的新闻, 这部分新闻的对外翻译中就涉及了与中国元素相关的表达。翻译中, 我们既要考虑到这些词汇本身所传达的含义, 也要考虑其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容易引起的歧义。

以下是两个实例:

我知道, 这条通往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 因为唐文化, 因为大明宫, 因为中国红! (原文)

I know that the door leading to the world has been opened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Tang culture, the Daming Palace, as well as Chinese red color! (原译)

the Chinese red. (改译)

the Chinese red, the symbolic color of/in China. (改译)

世博会期间, 中国馆以典型的红色为主题色, 红色也成了世博期间代表中国的文化元素。那么如何翻译这个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词汇呢?

首先, 译文中的‘Chinese’的意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或"中式的", 有人将"中国红"译作Chinese red, 也有人将其译作“Chinese red color”。若采用第二种译法, 容易让读者以为"中国红"只是一种类似"苏丹红"的染料, 容易引起歧义。 (chinadaily, 2010) 。从传统的意义来讲, 这里的"中国红"指的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大红色。红色经常用于喜庆和幸福的象征。在某些场合下, 也可以用来指称中国, 因此这里的红色包含某种象征意义, 不妨将其解释性地译为red, the symbolic color of/in China。

“中国红”本身含有多种文化内涵, 从语用角度看, “红“被赋予了多种神秘的色彩, 在译文中其意指中国馆, 实则象征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第三种译法更符合源语言文化, 有利于译入语读者正确理解它的内涵。

3.2“三个代表”

另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词汇是“三个代表”, 它有多个版本译法:

简约版

1.the"Three Represents":"Represents advance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Economic production"Represents the progressive course of China&apos;s advanced culture"=Cultural development"Re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majority"=Political consensus (版本一)

复杂版本

2.“三个代表”

The Party must always repres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apos;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apos;s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China (.版本二)

该译文更详细和忠实, 但内容冗余。

新闻翻译的目的是将新闻内容准确, 形象地传递给读者。“三个代表”作为一个政治色彩鲜明的词汇, 译文的目的是能让读者领会其背后的精神含义。因此, 应尽量采用翻译加释义说明的方法, 例一将内容归纳为economic production, cultur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consensus, 使文化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4、从翻译批评角度审视新闻翻译中的不平等现象

从新闻文体的特点角度出发, 新闻讲求的是形式与内容并存, 也就是在翻译中兼顾文体的内容与形式。但现实的新闻翻译中, 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的不同特征和表达方式, 往往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不完全平等的现象。

从翻译批评理论来看, 新闻翻译除了要正确的传递信息外, 还要注意语言的格式, 就是要保证翻译过程中译文能正确的反映源语言及目的语特征。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语义特征因素

在翻译中会面临多义词和同义词的选择。要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误译, 错译, 漏译的发生, 我们要仔细考察好语言环境, 即语境因素, 它对于语意及其角色的确定非常重要。其次语言环境既包括了微观语境, 和宏观语境。

(2) 词汇因素

要保证新闻的准确客观性要求, 对于新闻体来言, 就要正确的选用符合新闻体特征的词汇, 使译文能够在词汇层面上准确的反映源语言。这也是区别与新闻体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

(3) 语法因素

正确使用语法要素是保证新闻的严肃性, 准确性的一个衡量标准。

5、结语

本文从翻译批评的角度探讨新闻对外翻译中遇到的文化品质问题及新闻形式与内容间的不平等现象。它引用了典型的“中国红”和“三个代表”的翻译例子作说明, 只有充分的把握语境并采取释义性翻译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其文化品质。文章也指出译者有必要采用详略得当的策略, 使译文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有形式并符合新闻体规范。本文从翻译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该问题, 目的是让译者更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对外翻译中潜在的问题, 从而为译者的翻译校对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Katharina.Reiss, 《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端木义万, 《美英报刊阅读教程<高级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复合材料传动轴下一篇:机务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