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点

2024-07-07

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点(共9篇)

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点 篇1

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 自然对记者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每天众多的新闻事件, 记者需要快速挖掘新闻点。作为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笔者, 每天接触到的新闻人物与事件都是新鲜的, 进行新闻线索追踪与新闻信息报道已成为最基本的工作任务, 但如今要多方面进行新闻点挖掘才是真正为新闻服务。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认为要挖掘新闻点,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全天候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 新闻是瞬间就发生的, 它需要记者在第一时间深入现场, 若延误了时机, 新闻就会变成旧闻, 这样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要获得第一手新闻信息必须忘却时间与身份的概念, 不畏艰辛深入基层, 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从时间维度上讲, 全天候就是记者必须24 小时都处在警戒状态;从空间维度上来说, 就是要具有开阔视野。要做到这一点, 记者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获得高度的新闻洞察力与分析力, 通过不断积累, 不断提升自身新闻素养。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记者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对采访对象涉猎的领域也有所了解, 这样记者与其沟通时才能最快进入有效状态。例如, 对采矿企业进行采访时, 需要对企业本身进行了解, 这样在和工人与干部聊天的过程中不至于没有话题, 深入到他们工作与生活的真实环境中, 才能感受到他们的内心状态, 挖掘最真实的新闻素材。及时掌握新闻线索是记者能力水平的反映, 记者在寻找到一条线索时需要对其真伪进行辨析, 若潜藏一定价值, 就要对这条新闻线索进行扩充。练就这一本领, 记者才能报道独家新闻。当然, 这种职业态度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进行锤炼,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的。所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记者自身的职业态度才是最根本的关键点。

2 全方位的视角解读

对新闻进行多角度的内涵解析就能获得所需的新闻点, 更好地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 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同时, 要对多个新闻事实进行比较, 找出其中的共性, 从共性中再找出个性, 这样新闻的角度才会新颖。新闻报道的基础是客观真实的事件, 为了保障这点, 新闻工作者必须最大范围进行采访, 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新闻事件的中心任务进行报道。比如, 我们要报道某个人或是某事件的时候, 我们不能只是听说, 需要从中心事件与中心人物扩展开来, 同事、朋友等都是可以具体采访的对象, 只有这样深入进行调查, 才可以对一个人或一件事产生最详细的认知, 同时, 这样可以为新闻报道提供十分详细的新闻素材, 便于新闻写作时细节更加生动, 最大程度地将事件与人物真实还原出来。

新闻能否成功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新闻视角, 要突出某个具体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 就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新闻元素。换句话说, 就是新闻的吸引力, 这需要记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从各角度挖掘素材, 这样才能确保在每次的采访与写作中保持与众不同的视角, 成为创新性新闻活动。新闻报道的全新视角, 就是要深入挖掘新闻事件中不同的东西, 还原事实是一种基本要求, 但不能将剩下的东西全部丢弃, 而要寻找有价值的细节线索, 这样才可创作出成功的新闻。例如,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 矿工都是又累又脏的形象, 但随着采矿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一些采矿企业开始注意对工人进行现代化装备, 他们之前的形象已经开始被现代化的学习精神所掩盖, 这就是采矿工人报道方面的全新亮点, 我们需要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突出这一改变, 这样才能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光荣责任。

挖掘新闻点要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做起, 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小事都不能忽略, 这就需要记者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性, 从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去发现那些有价值意义的新闻线索。同时, 记者需要从不同角度来抓住人物与事件的主要特征, 使之具备相关能力与素养。此外, 记者还需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找出独特的变化之处, 这些都可能成为新闻报道中所需要的新闻点。总的来说, 新闻点一定是具体的、形象的, 能够让受众感觉到新鲜且易懂, 最短时间与之产生共鸣。

摘要:记者要做好新闻报道, 就必须抓住新闻点。对于如何挖掘新闻点, 本文从全天候职业态度与全方位视角解读两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方面主要涉及到工作态度与方法, 第二方面强调新闻角度的多方位与特色,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应予以关注。

关键词:新闻点,记者,报道

参考文献

[1]王玉森.浅议新闻工作者如何挖掘新闻线索[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1 (1) .

[2]孙宏, 邓丹丹.关于记者应该如何挖掘新闻点的几点看法[J].才智, 2013 (29) .

[3]唐海涛.企业新闻采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6 (1) .

[4]孙小临.人品与文品俱类——和青年朋友谈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J].中国记者, 2004 (9) .

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点 篇2

最为一名记者,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当然是做出好新闻,得到受众的承认和好评,并且还可以有机会参评获奖。那么做出好新闻的前提是什么?当然是要先有好的选题,有人甚至这样说:有了好选题基本就相当于好新闻成功了一半。好的选题需要有好的新闻线索,发现、挖掘新闻线索是一名称职的记者必须要下的功夫。如何挖掘新闻线索?在从业过程中,笔者形成了几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切磋:

一、从各种会议材料中捕捉新闻线索。有的记者不愿意参加会议,认为会议枯燥无味,只能平铺直叙的报道,出彩很难。那么会议材料中真的没有好的新闻线索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关键是记者要学会用眼睛采访,留心会议反映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练出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听不到的,领悟到别人领悟不到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做出受众欢迎的新闻。例如在2008年召开的山东省东营市残联工作会议上,记者在会议材料上注意到有这样一句话:2007年,全市成立各类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6家,其中民办非营利性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1处。民办、非营利性、自闭症这几个字眼极大的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后来通过市残联工作人员,联系上了这家康复中心的创办人常桂亮,在与之交谈中,得知创办自闭症康复中心的初衷,原来他自己就有个患自闭症的儿子,为给儿子治病,他和对象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尝尽辛酸,但是最终效果不大,自闭症孩子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常桂亮便有了一个念头:办一所康复中心,为自己,更为其他的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解除痛苦,历经波折、不懈努力,中心终于办了起来,然而在运营过程中也是困难不断,他都一个个挺了过来„„记者越听越兴奋,这是个不错的选题!经过采访挖掘,把它做成一期访谈专题节目——《天使的翅膀》,这个节目在后来的省市残联好新闻评比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一等奖。

二、从与群众的交流中获得线索。2012年,记者带着预先定好的题目,到山东省利津县刁口乡采访,在刁口乡的渔民村,准备结束采访时,村民谈起了他们村里的一个医生,这名医生腿部残疾,在村里一干就是几十年,说起他的医德医术,群众无不伸大拇指。听了村民的谈话,记者感觉到这应是个不错的选题,后来专门又来到这个村,对这个乡村医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终于挖掘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不为名利、扎根农村的乡村医生典型。乡里的宣传委员对记者说,这么近,这么多年,我们都没发现这个典型,一下子让你给发现了,眼光真毒。这个新闻东营电视台播出后,省里的电视、报纸记者又随后多次采访了这名乡村医生。

三、从事件的不同角度来发现新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黄河断流,山东省东营市持续大旱,不但造成庄稼浇水难,连有些村庄群众的饮水都成了问题,这时新闻部门的报道不是旱情就是抗旱。这期间,有一次,记者随团市委组织的送水队伍给缺水的村庄群众送饮用水,在回来的路上,记者发现有些稻田里水分充足,水稻长势良好,大脑里不禁起了问号:为什么这里水源这么充足?于是到稻田所在村里询问,经了解得知,这个村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建了三处水库,平时水库里都蓄满水,结果遇上大旱,这些水库便派上了大用场。记者马上把这个情况做成一条新闻——《大旱之年 这里不缺水》,当晚就播出了。没想到市里的主要领导看到这条新闻后,第二天就到这个村里去调研,后来东营市大兴水利工程,恐怕与此也不无联系。

四、从报道过的新闻里寻找新闻。有的人认为别人报道过的新闻再去做,就像别人嚼过的馒头你再去嚼,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一条新闻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2013年4月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晚间新闻》栏目中,播出了一条新闻——《冷漠背后的真相》,记者看后深受启发。这条新闻是针对前几天网上热议一条报道,从

另一侧面进行采访的。网上报道的新闻大体内容是这样的:今年4月5日,吉林长春的一家菜市场,一名老人突然摔倒,177名行人漠然从老人身边走过,只有一名过路女子出手相助,直到医护人员赶到,老人才得以救治。此新闻一出,网民哗然,纷纷谴责那177名行人的冷漠。但是央视记者经过现场采访多位当事人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原来老人倒地后,因为不明老人的病情,行人不敢贸然出手相助,但是很多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一名略懂医疗知识的女子对老人进行了护理,记者对医院医生的采访证明,老人得的是突发性脑梗塞,确实不宜贸然施救,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篇新闻之后还加了短评,“浮躁和冷漠一样有害,只顾眼球、不计后果的报道,会让更多的人依照残缺的信息,做出误判„„”,央视报道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

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点 篇3

1 纸媒在新媒体时代遭遇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传播, 互联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纸质媒介遭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在坚守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同时, 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目前的信息传播方式愈加多样, 人们获取资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 纸质媒介由于传播速度的滞后性和版面限制的局限性, 使得它的地位被动摇, 纸媒的阅读人数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根据我国有关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5年年底, 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5亿, 手机网民3.48亿, 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传播速度快, 且效率高, 人们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所要阅读的信息。另外, 在这种大背景下, 人们阅读的方式与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纸质媒介的购买力不断下滑, 读者流失量巨大。

2 纸媒应对新媒体时代以及挖掘新闻的科学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直观清晰地了解到了我国纸媒在新时代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 遭遇的巨大冲击, 以及它所面临的困境。想要解决这些不足, 纸质媒介的记者就必须对传播方式加以转型, 突出报道的深度特征, 重视挖掘新闻的内涵, 并体现其科学性, 从而更好地应对网络冲击。

2.1 坚持互动

从实际上而言, 我国最早遭遇网络冲击的纸质媒体是南方沿海地区。但是这种冲击从实质上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南方媒体也从中吸取到了经验, 对传统的报业发行和传播方式进行了改变。《南方都市报》调查发现主流读者的网络阅读量不断增多, 网络的影响力也有了增强。针对这样的现象, 纸媒记者坚持对报纸进行整合, 突出报网互动的优势, 颠覆了传统的报刊模式, 将报纸进行网络化处理, 扩充了版面, 也有助于将新闻评论向深度挖掘。

2.2 立足权威, 发挥传统优势

不可否认, 与传统的纸质媒介信息传递方式相比, 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 且依托于新的互联网技术, 能够实现全天不间断的播放, 且互动性强, 每个人都可以针对新闻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网络上传播消息。然而, 这种全民互动的资讯传达方式也有自身的弊端, 一旦监管不严, 就会发布虚假信息, 扰乱视听, 甚至引起社会骚动。纸质媒介的记者必须立足权威, 突出纸媒的优势, 严格检查所发布的信息, 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保证刊登信息的真实性, 杜绝不确定新闻, 从不同的侧面对新闻开展报道, 提出有见解的思想。

2.3 立足深度, 增加新闻厚度

从读者角度来说, 通过怎样的方式阅读信息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新闻是否真实, 是否能从中获取有益信息。从信息量上来看, 纸媒确实比不上网络传播, 但是纸媒有助于挖掘所要报道内容的深度, 提高新闻的厚重感, 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需求。以《垫江日报》为例, 该报开设“凤山小议”“桂溪论坛”“今日谈”等杂谈、评论栏目, 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国内重大事件, 及时展开评论, 大事大评、小事小议, 颇受读者欢迎。

2.4 报网互动, 满足受众需求

随着新闻传播媒介日益多元,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已经不可能在新媒体的包围下独善其身。网络不受版面限制, 可以随时更新新闻, 滚动播报事件进展, 可以弥补报纸“每天一更”的缺陷。因此, 报网互动可以通过各类网站、论坛、微博等自媒体获取新闻线索, 及时跟进采访, 做足深度文章。比如, 报纸可以通过网站发布简要新闻短讯, 对采访到的新闻进行快捷报道, 整合并相互培养大部分读者群, 并实现信息的交互性, 形成良性循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 传统的纸媒报道方式存在的不足逐渐暴露了出来, 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和资讯的传播, 与网络媒介相比, 交互性和即时性也较差, 导致纸媒的阅读人数不断下降。针对这样的现象, 纸媒记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 坚持报网联动, 注重新闻深度的挖掘, 增加新闻的厚重感, 并不断提高纸媒记者的素质和能力, 立足权威, 突出重点,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付聪.新闻阅读类App发展新模式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4.

[2]张新月.从现时代特征出发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5.

[3]吴志远.新媒体驱动下的报业“内容资源”挖掘策略[J].新闻爱好者, 2014 (1) :14-20.

播记者如何做好突发新闻报道 篇4

当前,广播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如何发挥广播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在媒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成为广大广播人急于去做并应当解决的焦点问题。我认为广播记者可以在突发新闻、突发报道方面下大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快”的优势,赢得最快的时效,以求在竞争中胜人一筹。本人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就广播记者如何处理好突发新闻的报道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近年来,笔者仔细留意并收听了国内各大电台的播出新闻,发现突发新闻报道正在成为各台广播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浙江之声电台在08年10月14日开设了《新闻110栏目》,在每个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九点到下午的五点整,安排了五个小时时间,和省内的地方电台互动,专做突发新闻的报道。这个栏目开设起来后,浙江之声的收听率直线上升,受众范围也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和理解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对出乎人们意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例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突然爆发的战争,突然生变的政局,不期而至的天灾(地震,海啸等)的报道。

突发性是突发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突如其来,毫无思想准备。而如果一条新闻的发生过程是循序渐进而非在瞬间发生,即便出乎人们的意料,也不是突发新闻;同样,如果一条新闻是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的,但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事先已经被意料到,也不是突发新闻。

事件性是突发新闻的又一个特点。所谓事件性,是历史上、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这里主要强调“不平常的大事情”。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突发事情不少,因为许多事情不是“大事情”,构不成事件,因而不是突发新闻。与事件性相关联的是突发新闻必须具备新闻性。时效性是突发新闻的核心。正由于它发生的很突然,时间慨念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类新闻都要清楚表达准确的时间慨念,几月几日,几点几分,甚至几秒发生了什么事,就是这个道理。突发新闻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出乎人们的意料,因而也是多变的。突发新闻的发展过程瞬息万变,不好预测。在前一个小时或几分钟里是新闻,转眼就会变成旧闻,又有新闻发生,这也构成突发新闻的特点。

一条突发新闻,通常有四个现场。以火灾新闻为例:烈火升腾是第一现场;火起之后人员疏散以及自发救火是第二现场;消防、救护车赶到并实施救援,是第三现场;伤员在医院,火灾清理完毕,是第四现场。作为一名记者,你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现场,争取赶到四个现场里面,更靠前的现场。比如,有人在大街上

打架,或者群众在街头抓住了小偷,如果广播记者当时正好在现场,采制到了同期声,那么这会是一条很鲜活的现场新闻。如果别人打架结束,小偷已经被带上车了,那么你采写的这条新闻就会比较平淡了。遇到突发新闻广播记者该如何正确处理并把它做好

由于突发新闻往往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以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第一,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畅通的新闻信息渠道,只有具备这个渠道,才能做好突发新闻。如果没有畅通的新闻信息渠道,几乎不可能做好突发新闻的报道。而对于这点,笔者在报道甬台温铁路黄岩段坍塌事故的新闻时,深有体会。2008年8月21日上午6时50分左右,还在睡梦中的笔者接到了消防部门通讯员的电话,说6时40分左右,在黄岩南城街道金寺堂村,在建的甬台温铁路发生桥梁坍塌事故,有施工人员被埋。听到这一消息后,笔者意识到这是一条新闻价值较高的突发新闻。马上睡意全无,立刻起床在第一时间驾车来到事故现场。在简单了解了事故发生时间、当时的施工人数、目前被埋人数以及人员伤亡等基本情况后,笔者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第一位媒体记者连线发布了这条新闻。随后,根据现场营救的进度情况,又发出了多条现场连线报道。这次经历让我感到“关系网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新闻关系网络”也是新闻资源,靠日积月累的培养和编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使有突发新闻发生,但是到你手里的时候已经不是突发新闻了,或许已经变成了旧闻。

第二,在突发新闻现场,记者必须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清醒的头脑。记者在赶到突发新闻现场之前的路上,心中对这个事件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图谱,只有这样,才能在你到达现场后,直奔有效采访对象而去,尽量避免在无效的底层采访对象身上耗费时间。笔者认为,记者在赶到现场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了解,基本确定事件大小、性质,然后,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采访对象,了解到突发新闻的基本情况,在第一时间内发连线报道,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快”的优势,或许,你发的就是头条新闻。还记得刚进单位那年,有一次甬台温高速公路上一辆运载化学物品的槽罐车发生了翻车事故,车上的化学物品发生了泄漏。接到这个采访通知后,笔者马上乘车来到了事故现场,发现高速交警、消防等部门人员正在对事故车辆进行喷水、施救,救护车停在路边等待接送伤员,双向两个车道中间的停车带上有许多人在围观。当时,由于缺少经验,笔者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应该先从哪里着手,也不知道应该找哪些人采访,也没有想到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消息发布,更没有想到做连续报道或者跟进报道,最后,只是做了一篇简单的录音报道在本台播出。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在去采访之前,心里对这个事件能有一个清晰的采访图谱,那做这个突发新闻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不至于那么慌张,乃至无从下手。

第三,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记者的状态决定突发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和突发新闻是浑然的整体,记者的亢奋状态决定突发新闻稿件的状态,四平八稳、不紧不慢地去抓

突发新闻,断然不再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记者一定要到现场,一定要立足于“抢”。“抢”是什么感觉? 就是动若脱兔、奋不顾身,具有老虎见到猎物一样的快感,瞬间激活所有潜能,保持昂扬状态。

第四,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对新闻要素的拿捏要懂得如何取舍。新闻要具备五个“W ”是常识,不论是普通新闻,还是突发新闻,记者理所当然该不遗余力地搞清楚新闻的所有要素。但由于突发新闻的突然性和多变性,在广播报道突发新闻的实践中,广播记者很难把新闻要素找齐全后再发稿。所以不必过分追求齐全的新闻要素,内容宜粗不宜细,这是突发新闻的突然性和广播“快”的特点决定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多少新闻信息,第一时间随时发布。

第五,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而不正确的舆论引导,容易造成民众思想和行为偏激,舆论引导一旦失误,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2007年2月4日凌晨1时43分,黄岩区东城街道绿汀路224号发生一起特大火灾,17人死亡,6人受伤。由于伤亡人数多,影响面大,一时间,黄岩坊间议论纷纷,人心惶惶。火灾发生后,笔者所在的台也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报道的重点放到了各级政府对这一事件的高度重视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受伤人员的救治、死亡人员的妥善安置等等,让这些受害者的家属情绪稳定下来,配合政府做好善后工

作,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正确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配合政府做好工作,使事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篇5

一、认真向学, 不断积累, 丰富知识结构

对于职业记者来说,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上岗从业的基本条件, 但考虑到其工作范围面向社会各个领域, 所以仅仅凭借新闻业务知识是不够的, 要涉猎社会的各个领域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为此, 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对每个记者来说十分紧要, 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 除了基本的读书看报之外, 还要密切关注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掌握各个领域动态变化的第一手信息, 并把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当中。除此之外, 还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 这里所说的学习包括自身经历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向其他同行虚心请教。作为记者, 其奋斗思想不可只局限于本单位, 还要虚心向同行学习,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同行之中一定有可学之处, 例如针对同一素材, 在完成本单位报道工作之后, 要关注其他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对于同行的优点要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借鉴, 对于同行的不足之处, 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丰富知识结构的方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1. 提高道德修养

每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记者也不例外,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基础。记者在工作过程中会时常发现“不见光”组织或个人的不良事迹, 此时的记者最容易陷入被诱惑或被威胁的误区, 作为一名具有道德修养的记者, 要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始于初衷, 坚持本心, 不畏惧恶势力的威胁, 伸张正义, 坚决把最真实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大家, 呈现新闻最鲜活的一面, 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真实的新闻报道中来。

2. 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当记者的工作面向国家、面对政治时, 就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 要密切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 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实事求是地陈述事实, 是每个记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报道的过程中, 记者要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进行切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所报道的新闻内容, 只有正确合理的解读, 才能将最完整易懂的时事信息传递给观众, 才能有效地提高政治方面的新闻采集能力。

3.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客观公正地做报道

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介质, 对人民群众的认知有导向作用, 作为一名记者, 除了具备基本专业素质之外, 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向群众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 传播准确的社会信息, 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过于追求报道速度和收视率, 在没有查清事实真相之前就向观众传递错误的信息, 那就会扭转舆论导向, 进而造成许多不良影响, 是极度不负责任的体现。记者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不要随意发表见解, 在发表自己的言论之前, 要充分考虑到言论是否得当, 是否是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考虑问题, 是否客观公正而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地分析问题, 价值观是否正确等等。

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度的敏感性

敏锐的洞察力、适度的敏感性, 是记者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关键点, 也是新闻行业工作者必备的特殊技能。世界上值得关注的新闻有很多, 但不是只有大事件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多数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平凡人, 奇闻骇事固然吸引大众眼球, 却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更多时候他们选择关注平凡人中的平凡事, 掌握了观众的这一心理特点, 记者们就能充分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特殊的敏感性, 从平凡人、平凡事中挖掘故事的深意, 抓住新闻要点。然而, 并不是所有人的洞察力与敏感性都是与生俱来的, 这需要通过广泛的调查采访, 多聆听观众的心声, 认真挖掘每个故事的发光点, 才能锻炼自己洞悉事物的能力与提高对新闻的敏感性。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 故而不会局限于新闻表面, 记者要站在各个方面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而不要陷入单一方面思考的误区, 要留心因微小的细节改变而引起全局的变动, 尤其是在各行业竞争都十分激烈的今天, 要想做出优于他人的成绩, 就应有傲于他人的实力。敏锐的洞察力、适度的敏感性都是实力良好的体现, 故而洞察力与敏感性是新闻记者提高采编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总结语

综上浅述, 记者要从丰富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新闻敏感能力三个方面入手, 逐步完善自己, 逐步提高新闻采编能力。与此同时, 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坚定的原则, 力求呈现新闻最真实的一面, 做好记者的本职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摘要:我国的媒体信息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媒体行业作为传播新闻信息的介质, 其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采编能力。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采编能力, 本文从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新闻敏感度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新闻采编能力,认真向学,提高自身素质,洞察力,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李利天.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高对策科技传播, [J].2014 (03)

[2]颜志强.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J].传播与版权, 2013 (03)

如何在新闻中挖掘新闻 篇6

近年来, 新媒体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 作为传统媒体人, 在做新闻报道时要把稿子当成互联网产品来做, 做到快速、极致和专注。

一、善于从新闻个体背后洞察新闻的典型性, 实现报道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 一件事情、一个人物,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和认识。 由于观察的范围和认识的角度、深度不同, 挖掘出来的新闻有时会截然不同。 新闻多有不同, 关键在于记者是否能从已有的新闻事实中, 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挑选出来, 在不让新闻漏掉的前提下, 进而挖掘新闻个体背后所具有的典型性。 2013年6月2日至16日, 《河南日报》共刊登了消息、通讯、图片、评论、采访札记等10篇新闻报道, 来报道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大学生邢二朋三跳黄河、 勇救3名素不相识的落水者的见义勇为事迹。 报道推出后,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90后成长的关注。

《河南日报 》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 对邢二朋的报道关注度之高, 可以说是近年来有关人物报道中比较少见的。 这个普通的大学生, 因为一次救人行动成为名人。 而成为名人的前提, 是他做完善事后默默离开, 当事人千方百计找到他后才使这个英勇壮举发酵。 对于邢二朋的报道, 《河南日报》不是首发的媒体, 但却是报道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媒体, 并引发河南团省委举行青年英雄群体现象的大讨论, 我也有幸参加了此次大讨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开封, 作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开封的记者, 我参与了这一新闻人物的报道, 并撰写了其中《1万元奖金捐给更需要的人》 《“他践行了90后年轻人的中国梦”———邢二朋见义勇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叫邢二朋, 我还是邢二朋》《70后和90后的英雄相会》《哦, 可爱的90后》等重点报道。

相识邢二朋, 是在他受到学校嘉奖的表彰大会上, 当天我采写了消息 《1万元奖金捐给更需要的人》。 会上, 邢二朋当即表示把学校颁发的1万元奖金捐给社会。 听完邢二朋的简短发言, 我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勇敢、睿智、谦虚。 更重要的是这样大的场面, 这位农家孩子说:“大难不死, 又成功救人, 因为八个字:幸运、技能、勇敢、智慧。 这八个字缺一不可。 ”

于是, 当晚在向编辑部发完邢二朋捐钱的稿件后, 我向值班总编辑交流了对邢二朋的感觉:“虽是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这种偶然的救人行为应该包含着某种必然。 这个人物可以继续深挖。 ”值班总编辑立即同意:深挖这位大学生身上不寻常之处, 并深入探讨一下以邢二朋为代表的90后精神世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于是就有了其后的陆续采访。 后来, 邢二朋荣获了2013年度十大感动河南人物, 也是历届感动河南人物中年龄最小的。

写好新闻人物,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更是先进人物层出不穷的今天, 新闻工作者不能回避的职业责任。 当一个人物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特色, 这种特色又能和当前的宣传形势结合起来, 对他的宣传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教化作用时, 这个新闻个体就完全可以成为新闻人物, 这时, 对他的报道完全可以做成典型人物报道。

从已发新闻报道的跟从者到新闻报道的引领者, 从对新闻事实的陈述到新闻典型的再塑造, 我基于以下几点把握:

第一, 紧扣时代脉搏, 突出时代感。 新闻人物让人可信, 首先要充分体现报道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塑造新闻人物, 能否从先进人物的身上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 具有典型引路作用的主题, 是新闻工作者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需要, 也是塑造新闻人物的目的和前提。 时势造英雄, 如果报道的人物剥离了所处的时代, 或者作品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不能反映同时代共同的价值取向, 就犹如鲜花无香, 文笔再好也会黯然失色。 90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感? 阳光、自信、时尚、有责任, 这些在邢二朋的人物报道中都有充分展现。

第二, 坚持真实性原则, 突出亲切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同样是做人物报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唯其真实才能感人, 在塑造新闻人物时, 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真实事迹和思想实际, 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情感, 并尽可能地选取亲见亲闻的第一手材料来缩短读者与新闻事实、 新闻人物之间的距离, 唤起读者因人物真实、故事可信而产生的亲切感。 在报道作为学生的他时, 我选取了邢二朋多年学习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也有学习排名倒数的经历, 选取了创业比赛失败的经历, 甚至也选取了他有一个女朋友的生活场景; 邢二朋又是一个英雄, 他有超乎常人之处:从小能吃苦、有一颗知恩图报之心、有自强不息的超强意志。 为突出人物的亲切感, 报道中运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 注意到了能表现情节和细节的材料的运用, 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还把人物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 弘扬主旋律, 突出崇高感。 邢二朋是一个英雄, 他的身上必然有着一种信念的支撑。 作为新闻的人物报道, 在提供一种社会规范的同时, 还要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 通过人物刻画, 展示一种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 这是我写作邢二朋这个人物报道的内在要求。 报道邢二朋, 不仅要关注邢二朋成长历程的各种社会行为, 更要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 着力凸显人物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 我认为, 深刻理解先进人物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引领作用, 把握新闻规律, 才能使典型人物报道常报常新, 永葆青春。

二、善于从枯燥的数字中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新闻感染力

我们天天和数字打交道, 要善于做数字文章。 《河南日报》2009年1月23日一版刊发的消息《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荣获了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三等奖。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河南人口突破1亿, 1亿这个数字本身就具备重要意义。 但是对于枯燥的数字, 是简单的数字播报还是精心谋篇, 这是考验一名新闻记者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体现。

用新闻手法达到宣传效果, 是这篇报道的一个特色。 党报新闻报道很容易直接就事论事、“开门见山”, 遇到重大主题宣传几乎用宣传口号来直奔主题, 效果常常事倍功半, 有时还适得其反。 有经验的新闻报道者, 在新闻写作中往往让事实说话, 用数据印证, 宣传的意图巧妙地隐含在事实和数字中。 这篇报道处处围绕河南人口突破1亿来说话, 数据翔实, 逻辑推论令人信服。 全文运用了20多个新闻数据, 按逻辑需要渐次推出, 一环扣一环, 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枯燥、生硬和累赘。 如导语一段, 先写河南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 读者自然想到每年会增加多少人, 以这个速度, 将来人口又是多少。 文章顺着读者的思维展开, 各个数据自然穿插, 内在逻辑点流畅而严密, 读起来很轻松。 结尾处作者没有按照常规消息总结式结尾, 缀上一串荣誉称号, 如河南省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 而是跳出藩篱, 巧妙引用了时任省委书记回答网友提问时的答话, 反映河南人口工作的成就和难度, 信手拈来, 尤其是最后一句“一松劲, 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 形象生动, 紧扣主题, 令人回味无穷。

新闻报道中, 数字作用显而易见, 而且多种多样。 但数字本身毕竟单调、枯燥, 所以使用数字需要讲究技巧, 最佳的境界是让数字活蹦欢跳起来, 起到与叙述、描写同样的传播效果。 具体操作方法:一是精心筛选数字, 要选择那些紧扣主题, 既有典型性, 又有代表性, 最能反映发展变化, 揭示事物本质的数字;二是使数字形象化, 数字不好懂, 又不好记, 如果用读者熟知的事物或知识作形象化比喻, 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巧用数字, 可以增强新闻可信性和说服力, 增加新闻背后新闻的张力。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除了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之外, 还应当生动、形象。 通过恰当的方法巧用数据, 用其做背景材料, 必然会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 会使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易懂。

2012年12月3日, 《河南日报》刊登了我采写的消息《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 说到底, 这是一篇反映县域经济的常规性报道。 2012年, 是焦裕禄同志到兰考工作50年。 如何把50年间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来, 如果用工作成绩报道的思维采写, 罗列成绩, 那么兰考50年的变化也就仅仅是一篇普普通通的经验性报道。

在这篇短消息中, 报道点放在了兰考火车站。 这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场景。 “兰考火车站上, 北风怒号, 大雪纷飞。 车站的屋檐下, 挂着尺把长的冰柱。 国家运送兰考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 正从这里飞驰而过。 也还有一些灾民, 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 蜷曲在货车上, 拥挤在候车室里……”这一幕, 记录在穆青等写下的著名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

50年的时光里, 兰考火车站见证了兰考的发展史:逃荒、打工、返乡、致富。 这四个极具典型意义的 “镜头”都让兰考火车站捕捉到了。 我在报道切口选择上, 对兰考火车站赋予生命, 让火车站来“诉说”兰考经济社会的发展。 800多字的新闻报道中, 我用了46个数字, 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 反映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运用数字的过程中, 我采用了换算、对比、求证等方法, 易于读者理解, 同时增强了报道的震撼力, 鲜明地体现了兰考50年的变化。 《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这篇报道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三、 善于从前后关联的动态新闻中触摸社会变化的脉搏, 在比较中提升新闻的价值

新闻报道做到独家不易, 但是如果一名记者善用比较思维, 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 一般来说, 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多是会议材料。 比如统计部门、某个部门权威人士新闻通气会上的发布等。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当中, 发现具有价值的信息呢? 那就是在前后关联的新闻中、在思维比较中找新闻、写新闻。 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运用比较手法, 可以提升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把最新、最有价值的动态信息报道出来。而从前后关联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实中做比较, 往往会得到最新和最有价值的新闻。 那么, 记者怎样才能运用好比较手段呢? 比较的基础和关键是了解情况。 如果对自己所负责的行业、地域情况和中心工作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比较就无从谈起。 为了进行有效的比较, 先要了解上情, 关心时事, 了解中央、 地方的政策及各个时期的部署和要求, 才能及时鉴别和捕捉当前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2011年8月, 我参加了在开封召开的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进会, 会议上有关省领导、行业领导说了很多和农民工技能振兴有关的内容, 但在10多份会议材料中, 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2010年以来,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455万人, 其中省内转移达到1360万人, 超过省外就业人数265万人。 我立即对这个信息进行了比较。 经查资料发现: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 河南省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一直是全国第一位。 资料显示, 2010年以前,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人数一直多于省内转移人数, 最多的一年有接近7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就业。

会后, 我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度采访, 多方面比较河南劳动力转移这一经济信息所带来的内在价值。 河南省发改委的同志说, “劳动力的流向, 反映出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 河南省经济专家指出,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首次省内转移人数超过省外, 意味着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不但有了量的突破, 而且有了质的提升”。 这些权威人士、专家的比较说明和分析, 使新闻价值得到大大提升, 于是, 就有了获得河南省主要领导批示的新闻消息 《我省农民省内打工首次超省外》。

抓住和报道好新闻背后的新闻, 除了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比较思维能力, 还需要有追根溯源的毅力和能力。 这个毅力和能力要求记者:或者一头扎到源头, 迎难而上逆“向”采访;或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不厌其烦, 不厌其细, 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一点或许能够让你采访到已有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事件和人物细节。

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篇7

关键词:新闻敏感,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工作实践,知识和经验,比较与分析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记者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需要记者在长期的工作与学习实践中不断地磨练。

新闻敏感可以说是新闻记者的生命, 那么, 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呢?

一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要想具有敏锐的新闻判断能力, 首先就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平时要多关心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 多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 多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逐步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新闻敏感性。

社会责任感对记者捕捉有价值新闻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越强, 捕捉有价值新闻的机会就越多, 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也越强。记者只有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才会随时对周围群众关心的一切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

因此, 只有具有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记者才能以是否能促进党和政府的工作, 是否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才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并采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二是要深入生活, 在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

记者的新闻敏感, 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起来的, 记者要深入生活, 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因此, 不管是在工作中, 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新闻记者都要使自己的神经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中, 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动笔, 注重掌握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只有多动脑筋, 反复研究, 才能从大量客观事实中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采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

2007年11月8日, 辽宁朝阳人民广播电台《晚霞情》节目播出了一个故事“河北承德人张国富捡个聋哑老人当亲娘养了五年”。节目播出后, 朝阳市龙城区联合乡听众陈涛把电话打到了直播间, 说节目中播出的聋哑老人的情况像自己的外婆, 希望记者帮忙寻找亲人。接到这个意外的电话, 记者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新闻采访线索。经过记者在朝阳及承德两地的详尽采访, 最终确认张国富当亲娘养了五年之久的聋哑老人就是陈涛走失了五年的外婆。记者就此采制了录音专题:《五年漫漫寻亲路》。节目播出后, 在冀辽两省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转载报道, 新华社就此发表了一则消息, 北京晚报进行了转载, 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因此, 新闻记者既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还要正确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 要时时刻刻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只有这样, 才会有敏锐的职业敏感, 才会随时抓到有价值的新闻。

三是要注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做到“厚积薄发”。

知识和经验贫乏的记者, 遇到重要的新闻线索, 也会和它擦肩而过, 很难意识到它的价值, 更难以产生采访创作的欲望。作为记者, 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越广越多, 就越能发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写作采访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因此, 记者要特别注意做好采写的日常积累工作。

范长江曾说:“记者写一篇报道需要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报道的时候, 别人提供的材料要尽量少用, 只能占三分之一, 其余的三分之二应该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可见, 对记者而言, 积累和观察是多么重要。记者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不仅能让自己视野开阔, 头脑敏捷, 而且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更有帮助, 能让自己在众多客观的社会现象中及时发现新闻线索, 增强新闻敏感。因此, 只有博学善学, 多方面吸收营养, 广泛积累知识和经验, 才能使自己厚积薄发, 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能力。

四是要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新闻敏感来自于细致认真的比较与分析。社会现象纷繁复杂、浩如烟海, 如何才能判断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常有这种情况, 几个性质相同且都具有一定价值的线索摆在面前, 要求我们从中判断、挑选出一个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予以报道。这时, 只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才能比较出大量的线索中哪一个更具有新闻价值, 才能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出最值得采访报道的。因此, 常常把各种不同或近似的社会现象放在一起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可以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培养新闻敏感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 必须依靠平日的学习和积累, 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准把握, 靠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准确分析, 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培养, 不断地总结提高。■

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篇8

关键词:新闻工作,新闻敏感,新闻实践,新闻价值

经常听到一些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记者们说, 我们喜欢这个充满朝气与挑战的事业, 但在实际工作中苦于发现不了新闻线索, 发现不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总有那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我觉得这就与记者自身的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 它是记者特有的职业敏感, 更是一种在深入思考过程中的思维顿悟活动。对于一个记者来说, 新闻敏感的确非常重要, 它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宝贵素质。

那么, 新闻敏感从何而来?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来说,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 去发现新闻, 捕捉新闻呢?

一、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记者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新闻敏感有着密切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 新闻敏感就是政治敏感在新闻实践中的反映。一个记者的政治思想水平的高低就代表着他的新闻敏感的强弱。我们都知道, 新闻舆论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新闻记者作为宣传工作的主力军, 要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去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 把握报道方向, 进而确定自己的报道任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农民正逐渐走出大山、走出乡村, 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2014年10月, 记者在辽宁绥中西甸子镇采访时发现, 这里的果农早已转变了千百年来传统的春种秋收、等客上门的旧观念, 而是积极顺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自发形成了产、种、销一条龙的新型果业发展模式。如今, 这里的果树品种是市场最认可的, 这里的农民经纪人队伍是市场最受欢迎的, 这里的农民也是地区最富裕的。市场经济的大潮让这里的农民成为真正的弄潮儿。为此, 记者专门采制了《走进市场天地宽》电视专题节目, 节目紧扣时代脉搏, 立意深远, 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二、要善于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做有心人

许多有经验的老记者在深入生活、感受事物时, 具有高度的敏锐性, 他们听到一件事情, 看到一种现象时, 就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新闻细节和情节, 体察到别人体察不到的有价值的新闻, 写出独具特色新闻精品, 这与他们善于观察生活有直接的关系。2014年, 辽西地区遭受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多路记者奔赴抗旱第一线报道农民抗旱情况。在抗旱现场, 一些老记者发现一些地区水利设施比较完备, 但实际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原因是一些建造的设施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于是及时提醒年轻记者改变报道思路,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些地区抗旱不力的深层次原因。《大旱后的反思》系列节目深刻剖析了农村基层工作存在严重的做表面文章、走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 对今后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老记者编辑的新闻敏感性是这次采访成功的关键。因此, 记者应努力做一个对生活时刻留意的“有心人”, 要关心、关注重大新闻的发生、发展和背后的原因, 在平凡之中挖掘不平凡,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

三、要胸有全局, 勤于思考

过去新闻界有这样一个提法, “立足本地, 面向全国”, 这虽然是指国家级媒体驻各地的记者说的, 但对本地区的记者来讲, 同样要有全局意识。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往往会采制出高水平的新闻报道来。2012年9月, 兴城青山水库大规模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展开, 为实现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为此, 我们抓住了这一带有全局性的重点工作, 适时采制了专题节目《“移”出一片新天地》详尽报道了各级政府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移民安置工作方式, 以及移民工作队舍小家、顾大家的先进事迹。节目站在全局的高度入情入理去报道、分析移民安置这一比较常见的普遍性问题, 对各级党委政府今后的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 立足全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对于挖掘事件的新闻价值有很大的作用, 是展现记者新闻敏感的重要标志。

四、要懂得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它蕴藏在新闻的事实之中, 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至少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新鲜, 二是重要。新鲜, 从时间上说, 是新近发生的事, 然而又非所有新近发生的事都是新闻, 还要加上重要这个因素。所谓重要, 就是从内容上说, 是与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民运息息相关, 是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我们在日常新闻报道工作中, 会面对很多新闻素材,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 仔细分析鉴别。对于哪些题材应该报道, 不应该报道, 是一般性报道还是深入报道, 这完全要靠我们记者本身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来判断。所以, 记者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记者一定要学会用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标准去分析事实, 剖析社会现象, 这也是培养记者新闻敏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基层新闻记者如何增强新闻敏感性 篇9

一、善于学习, 培养新闻敏感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在科技信息化的快节奏工作生活中, 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记者采写一篇新闻稿件, 从最初的选题策划、采访, 到事后的写作, 是自身储备的文化知识、新闻知识、社会知识, 甚至包括法律常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作为一名记者, 只有不断博学苦学, 才能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新闻敏感性也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培养。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记者是“社会的观察家”“时代的瞭望者”, 通过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等学习, 打好扎实的政治理论根底。

2、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通过加强新闻写作理论、语言文字、网络信息技术、历史地理、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 掌握包括新闻摄影、电脑操作等方面的技能。作为基层新闻记者, 涉猎积累的知识范围越多越广, 写作采访就越得心应手, 光顾的灵感也会越多, 新闻敏感性就越强。

3、要向别人请教学习。

新闻业务知识不但要靠自己刻苦学习, 还要向别人学习;不但要请教业务知识, 还要向各行各业的人请教各行各业的知识。

二、善于发现, 增强新闻敏感性

没有发现, 就没有新闻。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中的事件中发现新闻线索。在新闻采访中, 要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群众的兴趣;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许多事实重要性的排次;判断一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 是否可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那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1、要有一股热情。时时关心周围发生的事件, 一旦发生甚至将要发生新闻时, 马上能嗅到新闻味。

2、要有一双慧眼。在日常生活中, 善于观察, 善于琢磨, 慧眼识珠看清新闻的价值在哪里。发现新闻后,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脑袋去想, 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 对一个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视, 以发现其中更多新的内容、新的观点。

3、要有一颗好奇心。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从大同中寻找大不同, 从而挖掘出自己想要, 别人想听、想看的东西。

三、善于思考, 提高新闻敏感性

处处留心兼学问, 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不会思考就不会观察, 就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认真思索, 不但要贯穿在日常深入群众生活的过程中, 也要贯穿在每一次采访活动中。同时, 要时刻注意把自己所见所闻在脑子里过滤一下, 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加以分析、联想、思考, 把一般人往往不大注意的平常现象、偶然遇到的细节, 与政策联系起来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视, 从而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来。

1、学会在会议中找新闻。

记者参加的会议是多种多样的, 有表彰先进的, 有安排部署工作的, 有总结的……。在笔者的经验中, 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要认真听领导讲话、认真看会议材料, 在完成会议报道任务的前提下, 可以从领导讲话中、会议材料中捕捉到重要的新闻线索, 并就找到的新闻线索进行跟踪采访报道。

2、学会从领导活动中找新闻。

领导总是带着问题、目的或者观点深入到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 记者要围绕领导调研的主题、指导的工作多想想, 与党中央和国家的政策联系起来, 与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民生工作联系起来能找到新闻点。

3、学会到基层中找新闻。

透过现象看本质, “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我们平时要注重学习, 结合党的大政方针政策, 将上头的政策精神和下面的社会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站在全局高度, 来为新闻谋篇布局。同时, 紧紧围绕热点、难点、疑点, 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虑所盼来聚焦, 到群众中去, 到基层去, 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综上所述, 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在工作中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进行总结思考, 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性, 才能在纷繁的信息海洋中独具慧眼发现新闻线索。

参考文献

[1]、《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P84-86

[2]、张凯张福禄:《新闻写作与投稿的几点体会》, 山东黄河网, http://www.sdhh.gov.cn/index.shtml, 2011年3月18日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下一篇:不同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