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和记者的角色转换(共7篇)
编辑和记者的角色转换 篇1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 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多人同时在线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 出版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到利用网络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延续与发展的文化生产方式的传统出版业, 正受到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在生产流程、营销方式、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的影响, 未来, 只有新兴的出版形式才有可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如何应对数字化和网络化带来的出版业的挑战, 是出版业和编辑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出版编辑有必要研究数字化出版趋势下编辑的文化责任以及编辑角色的转换, 不断优化编辑工作, 提升编辑能力和出版物的质量, 适应现代化出版的需求。
一、数字化出版趋势下编辑的文化责任
数字化时代, 知识更新迅速, 要求编辑要以高度的使命感, 强烈的文化责任、职业素养和敏感性, 独特的视角, 从社会生活的变动中、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去挖掘和发现最新的动态、新兴的领域、前沿的成果, 把各类零散的无序的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及时转化为可以共享的文化成果。
(一) 编辑需要拓展编辑内容, 进行文化选择
当今社会的文化产品数量非常庞大, 质量良莠不一, 必须依据社会政治、道德、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的标准进行比较、鉴别、筛选和优化, 才能进入传播渠道、进入社会。编辑文化活动中需要对进入编辑视野中的繁多芜杂的文化产品进行淘汰—改造—发扬这样的筛选, 这就是编辑文化活动中的首要责任和功能——编辑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在具体运作时主要通过保留与剔除两种方式得以实施。也可以这么说, 编辑的文化选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即编辑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国情、方针政策、民俗习惯等背景因素, 把握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依照社会标准和读者标准、读者的利益和需求, 从自己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出发, 调动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智能结构, 对文化产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 去伪存真, 去芜取精, 把优良的文化成果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社会。面对纷繁多样的文化信息和千差万别的读者需求, 编辑不是按照个人的观点、爱好进行选择优化, 而要依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审美原则和职业道德, 择优而为, 不断推陈出新。
(二) 编辑需要拓展编辑话语, 进行文化组构
经过编辑的文化选择进入编辑的文化活动中的文化产品, 往往是独特的、分散的、个别的、无序的, 需要编辑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引导意识, 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标准, 按照出版宗旨和方针, 使用特定的符号系统,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辑、发排等合理的编排组合活动, 合理配置体裁不一、主题鲜明、内容各异、形式风格各有千秋的作品, 使原来的无序的、散乱的、众多的文化产品, 有机组合成一个新序列化的文化整体, 成为成熟的、可以大量复制传播的精神文化产品, 进入社会传播渠道。每个组成部分不仅保持着原本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而且带有在序列中所形成的新的意义, 带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影响力, 进入有序的整体的社会文化流通中。
文化选择与整合的编辑实践过程, 实际上也是编辑话语建构并拓展的过程。“编辑话语是从编辑活动中产生, 对编辑主体、编辑对象以及接受群体同时产生影响的一种语言形式。编辑话语是蕴含在编辑活动中的一种话语实践, 它不仅是构成思考、产生意义的方式, 也是构成它们试图控制的那些主体的思想意识、心智活动及情感生活的要素。”通过编辑的话语选择和构建后的各种出版物中呈现的世界, 是编辑这个“把关人”经过信息的判断和价值评估、经过选择之后的世界。原本是一盘散沙的各种知识信息, 只有经过选择与整合后才能被受众更好地接受和更充分地利用, 凸显出信息存在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 编辑拥有内容选择权与形式选择权, 即他要对内容资源进行整合, 对于整合对象, 采用何种形式改造、呈现, 即版式、装帧、风格等各个环节, 都包含着出版编辑出于自我经验和认知的设计和思考。在这些方面的控制与把关, 体现着编辑话语的构建。
(三) 编辑必须拓展编辑平台, 进行文化传播
“编辑过程以收集、筛选、组构已有的社会文化信息为始端, 以接受传播活动后的信息反馈, 对新的社会文化信息进行收集、筛选、组构为终端, 周而复始, 系统运行, 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过程。”编辑文化活动最基本、最广泛的功能和主体目标是文化传播, 人类制造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目的也是要进入传播, 进而影响人类的文明进步。让更多的人接受文化产品的唯一途径也是文化传播。文化必须依靠人们的传播而对人类产生影响。没有传播这个环节, 文化自身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对文化的传播过程就是对文化信息的转换和传递, 这是贯穿于编辑文化活动各个阶段的中心环节。
文化传播是编辑的主体目标。 (1) 编辑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组构等活动是文化产品传播的前提, 为文化传播构建了平台。经过编辑的选题策划、文稿审核、选择、组构、整合、编校、发排等一系列工作, 承载各种知识信息的文化产品才能变成符合要求的能够进入传播渠道的正式出版物, 这样才能为受众打造出绿色的健康的传播内容, 文化产品的传播才有可能实现。若无编辑的文化活动这个平台, 文化产品就无法传播出去。 (2) 编辑活动对文化起到推介作用。编辑经过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价值判断、整合, 充分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 把那些真正具有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出版物传播出去, 使之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可以说, 编辑获得了更广阔的创意和发展空间, “编辑以对时代精神和文化命脉的深刻把握和强大的辐射力, 对社会文化运动过程的方向、性质、前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数字化出版趋势下编辑角色的转型
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不但编辑的文化责任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其编辑角色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嬗变。以前, 人们常常用“助产士”“杂家”“为人做嫁衣者”等称谓指称或类比出版编辑, 而现在, 编辑不仅要完成传统编辑工作内容, 还因社会语境的变化而承担更为多重的角色, 成为多元信息的选择者、内容资源的整合者、创意产业的策划者、文化产品的传播者。
(一) 从简单的“平面化处理”转换成多元信息的选择者和编辑者
数字出版趋势下知识爆炸、信息泛滥, 每天会有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 而且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来自网络。传统的作者来稿不再是出版编辑每天的信息源, 编辑需要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 在网络、手机、报纸、杂志等蜂拥而来的信息中披沙拣金, 主动去发现、获取、选择信息, 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选题信息、作者信息、营销信息。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通过自己的工作, 将无序的、庞杂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文化过滤和文化选择, 将其体系化、知识化、有序化, 编辑合乎要求的有品质、有价值的内容, 从而为相应的读者群制作图书、期刊乃至数据库。所以, 网络环境下的编辑, 肩负着对繁杂的信息知识把关、过滤、选择、编辑、出版、传播的任务, 成为多元信息的选择者和编辑者。编辑从简单的平面化处理的“单一型编辑”转换成“两栖型编辑”。这就要求: (1) 编辑掌握更多的网络技术。比如, 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快捷、容量大、双向性等性能了解研究动态;利用在线服务提供的各种数据库等;利用各种在线资源, 如统计学数据库、百科全书、期刊网等, 进行数据检索, 验证文章的创新性以及是否有抄袭、剽窃现象等基本信息。利用网络提供的全面的检索功能, 初步审查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和水平。 (2)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提升编辑的拓展能力。数字化出版趋势强化了编辑的工作, 网络的速度快、范围广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 使编辑必须加快反馈速度, 对于作者发布的信息给予严格把关, 大大提高初审质量和时效;通过网络建立审稿专家库, 提交审稿意见;收集各方面的网络信息, 做关于社会需求和读者接受度的调查和分析, 据此调整选题计划和编辑方案;建立作者群, 稳定、充实扩大作者队伍并储存备用;数字化技术对出版的介入, 使传统常规的编校流程受到冲击, 编辑与校对合二为一。校对模式日益编辑化, 编校重组打破了原有编校分离的格局, 编辑可采取直接在电脑上利用专业软件校对、联网交叉校对或通过电子邮件发校样给作者校对等多样化的校对方式, 编校主体越来越智能化, 大大提高了校对效率;等等。
(二) 从“助产士”“杂家”“为人做嫁者”转换成内容资源的整合者
传媒大亨默多克非常看重出版物丰富的内容资源, 提出“优秀的内容永远是优秀媒体的主宰, 维系着我们与未来世界”。可见无论传播媒介、传播渠道、接收终端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内容仍然是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永远是“内容为王”。对网络环境下的出版编辑而言, 如何使自己手中掌握的内容资源价值最大化, 是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 出版社或期刊编辑要做到: (1) 不仅要深度加工那些经过选择的单一信息, 还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汇编, 构建有关信息的数据库。 (2) 要注重原创内容的建设, 对海量信息严格把关, 对原创性的内容进行整合, 剔除复制率超过出版或刊用要求的内容, 减少或避免抄袭行为, 以保证原创内容的发布。 (3) 利用网络构建起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期刊和网站上提前刊登策划的选题、栏目或题目, 使编辑、作者、读者之间有针对性地互动讨论;有目标地给专家学者或热心读者发送电子邮件, 在网上快速约稿和组稿, 向他们征稿或征求关于图书策划的选题、期刊的栏目设置、风格特色等方面的建议与意见, 或倾听他们的总体评价, 收集了解受众的反馈信息,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4) 学习网络图书或者期刊的长处。如在编排上, 模仿网络期刊的模式和特点, 提升编排的视觉性, 提高传统图书或期刊栏目的细分程度, 加强针对性, 使受众的阅读更为直观、便捷、明确, 出版物的生命力得以增强。 (5) 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 多维地、深度开发和利用期刊或图书资源。在策划出版项目或确定期刊的选题和栏目时, 在充分考虑多媒体运作的可能性前提下, 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 与技术商、运营商合作, 发挥系统策划、优化整合、创新增值的能力, 对选题进行综合设计和开发, 实现内容与技术整合的最优化, 实现出版社与技术商的双赢。这样, 编辑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从侧重于文案加工转化为侧重于内容资源的整合、策划和开发的变化, 其角色也由“助产士”“杂家”“为人做嫁者”变成了内容资源的整合者。
(三) 从单向性的“文本把关人”转换成创意产业的策划者
网络环境下, 编辑工作的范畴也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 突破了传统出版职能中市场调查, 选题策划, 稿件组织、审读、加工、发排、处理校样、宣传、市场反馈等工作环节, 而纳入创意产业的策划这个重要环节。新型编辑已不仅是对稿件进行修改加工的“工匠”, 不仅是单向性的“文件把关人”, 还要利用网络上大量实时的信息, 利用互联网的双向性等性能, 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热点与成果, 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 制订最新的选题计划, 以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 转化思维, 充当具有创新意识的策划人的角色, 不断拓展创意空间, 从纸质图书、期刊的策划、选择、过滤、制作到网络媒体的营销、影视传媒的运作、在社会的传播等每一个环节, 都成为编辑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和施展的阵地。
(四) 从期刊、图书的发行者转换成文化产品的传播者
在理智、积极、自觉地传播文化产品的过程中, 编辑始终是代表着社会进行文化活动。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之间形成立体的分工和合作, 打破了传统出版的编辑职能限制, 按照横向功能划分编辑类型与职责。 (1) 编辑要树立“大编辑”的编辑理念, 利用数字化传媒的优势, 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传播技术、新闻与传播学的专业知识, 对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舆论学等外延学科还要广泛涉猎。在已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框架内, 遵守新闻传播与出版的相关规章制度, 遵循传媒规律, 运用多种传播方式, 如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 发布选题信息、出版信息, 利用网络进行广泛宣传等, 引发网络热议或关注,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 增强传播效应。 (2) 数字化技术对出版的全面介入, 已经实现了纸质图书、互联网、数据库图书馆、阅读器、手机等多种媒介的同步发行, 文化资源经过了高效整合后, 覆盖的受众更多更广, “一种内容、多样化载体、复合式出版”的目标得以实现。编辑要努力发展为数字化出版的导演型编辑, 不但进行专题策划, 还要根据传播的需求, 结合不同出版平台的特性, 策划专题的表现形式或出版物的传播方式, 和各种媒体协调好以相互配合与补充。 (3) 积极进行数字出版市场的研究, 参加各种业界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和相关各界高效融合的基础上, 促进出版业务效率的提高, 扩大出版物的社会影响, 以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形势。
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承者, 编辑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把关、构建、传播等文化活动, 会对国家的文化形态、文化属性和文化氛围产生很大的影响, 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当前正在形成的数字化出版格局, 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 也对出版编辑的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这种文化态势下, 编辑的文化责任发生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变, 出版编辑应抓住时代机遇明确自己应承担的文化责任, 及时进行角色转换, 以更高的为文化服务的自觉性和更加宽广的文化视野, 为我国的出版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史春薇, 仲崇民, 朱伟.数字化出版对编辑活动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 2010 (22) .
[2]王金茹.论编辑话语的基本特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3]刘芳.编辑的文化功能[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论编辑与记者的角色互补 篇2
理顺采编流程强化角色分工
一份报纸好比一桌菜肴,记者是采购员,编辑是厨师。采购员要买回上等的食材,厨师才能烹制出美味的菜肴,缺一不可。所以编辑对某篇稿子不满意时,最常发的感叹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对新闻怀有本能的热情和冲动,这是一个共同点,也是最基本的职业信念。任何一个新闻报道活动,都有自己的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编辑部根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和宣传重点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大体框架,它是编辑策划的重要内容。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报道思想需要新闻记者深入一线“采撷原料”来实现。
《濮阳日报》目前的报纸运作模式是“采编分离”模式,即大多版面是按照记者分工而定的,譬如时政新闻部负责时政版面采访,社会新闻部负责社会新闻版面采访等。其优点是沟通简单,记者在写完稿后知道可以找哪个编辑联系,提前与之沟通;编辑也会主动与记者沟通。缺点是记者发稿没有竞争,编辑对于编好版也没有足够的动力。
采编人员在采编流程中担负何种角色,对一张报纸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应该说,编辑、记者明确分工是现代报纸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各自的工作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编辑的角色。在一个以创造性为特征的工作系统里,如果没有敞开的心灵、丰富的积累、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创造力很容易流于枯竭;但是,精神的生产有其复杂的一面,只有创造性而缺少对创造性的引导、矫正,则又有可能不着边际。因此,编辑首先要有较高的评判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执行者。其次,采访部门负责人的职责是重在采访的筹划还是改稿,他们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怎样与编辑工作很好地衔接起来,这些都值得探讨。笔者个人认为,记者应当受采访部门负责人和编辑的双重指挥,成稿前听命于采访部门负责人,成稿后则服从于编辑。
现在一些地方党报的编辑充当的是文字匠、校对员、组版工的角色,在报业竞争激烈的城市,这是不可想象的。客观原因在于,就报社采编工作的流程而言,记者的采写活动在前,是外向性的、先决性的,因而天然地需要主动性;而编辑的改稿、编稿在后,被认为是从属性的、第二位的,久而久之,被动便也成了编辑工作的内在特征。但是,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办报水平的提高和成熟,以及新技术运用带来的时代变化,编辑职业的主动性日益成为必要。去年在中报联举办的研讨会上,《新民晚报》一位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报纸,基本单位已不是一篇篇的稿子,而是一个个的版面,厚报时代就是编辑时代。”
到底什么样的编辑可以算得上是主动的编辑?笔者认为,主动的编辑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对报纸进行创造性的规划,使报纸更有整体感。究竟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报社编委会制定的编辑方针和办报思路虽然规定了基本的方向,但真正落实还依赖于编辑对每一天报纸的规划与执行工作。具体地说,记者的稿件只是原料,而至于出版什么样的报纸,编辑每天则要根据当天或第二天的情况进行通盘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对稿件新闻价值的评估、对稿件的改写和组合、对稿件进行得当的排列、对新闻图片的良好运用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划,编辑需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报纸容易阅读,并且建立起一种统一的、清晰的属于自己报纸的风格,让读者在报摊上可以一眼识别出来,对于订阅的读者来说,读某家报纸若能成为他们日复一日的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就是做得很成功了。第二,制作出准确、精炼、富有美感、直指人心并且具有时尚感的标题。编辑需要具备两项基本能力,一是编稿能力,二是制作标题能力。制作标题除了要求提炼出新闻点以外,还要求与报纸的整体风格相吻合,与时代的足音相契合。第三,恰当地链接相关资料。遇有重大新闻、突发新闻或者一些趣味新闻发生时,便需要用各种资料、评论等作为适当的配合,以便读者对该新闻有深入、全面、透彻的了解。第四,给记者采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由于记者与编辑所处位置的不同,编辑对于新闻事件会有与记者不尽相同的看法:记者与新闻事件各方当事人直接接触,不免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编辑置身于事件之外,更会考虑报社的办报宗旨,更清楚所在报纸的整体风格,同时,也更清楚读者对报纸的期待。即使采访部门的负责人会对记者稿件提出修改意见,编辑的意见仍是不可或缺的。具体地说,编辑的建议应包括对新闻事件采写的深度、广度的考虑,也应该包括新闻角度的切入和写作方式的选择等。
强化沟通角色互补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编辑主要以编稿为主,其能力体现在选题策划、对记者的引导和材料的开挖方面;记者以采写为主,其能力体现在自己采写的文章上。记者辛苦采访、认真写作,编辑严格把关、精心润色,两者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信任和尊重最重要,记者认同编辑的能力,编辑尊重记者的成果。
从采访到写作稿件,这是记者所要从事的两道工序,在这两道工序中,基本是记者独立完成的。稿件完成之后,便进入了向编辑供稿的程序。记者的稿件是否符合编辑的需要,就需要编辑来确定是自己修改上版,还是发回去改写。如果改写,那么记者就必须重新对其半成品再一次制作;如果编辑确定了发稿,随后就会完成报纸这个产成品。一般情况下,编辑与记者之间可以达成默契,但是,当记者与编辑对社会需求的判断不一致时,二者关系的不和谐便由此而生。
新闻学上有一条定律称,“版面上的一切责任归于编辑”,即编辑要对版面上的任一细节负责,它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必须敞开思维,全身心地投入。但目前来说,编辑的主动性尚未得到较好的发挥。很多时候是,版面上的稿件是预先分好的,头条是指定的,标题是记者拟好的。这样一来,编辑的工作是轻松了,但总的来看,这既不利于编辑自身的成熟,又不利于报纸的工作。因为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编辑就会形成懒惰的思维习惯。如果编辑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让报纸依赖于少数几个人的智慧,而不是将每一位编辑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报纸就会陷入困境。
实际工作中,编辑与记者的矛盾会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时而显现,时而潜藏,时而统一,时而对立。在某种程度上张扬了一个的积极性,就会抑制另一个的积极性,久之,则会造成报纸的僵化模式,以至于报纸质量提高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些矛盾,使编辑记者之间在业务上和谐地相处,就必须开辟新思路。首先要相互尊重。编辑要树立“新闻原始的作品是最根本的源头活水”的意识,要明白一切作品的改成都必须尊重原作的原则,相信记者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写出好的作品;而不要一见不符合自己风格或不对自己口味的作品,就马上不假思索地、习惯性地“砍杀”。尊重记者的劳动,不仅是编辑保护记者积极性的需要,也是编辑自己保护个人尊严的一种手段。不尊重记者风格、不尊重原作风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作为记者,也应当尊重编辑的劳动,明白编辑的良苦用心,明白编辑“为人作嫁衣”所付出的代价,相信编辑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有心的记者,总要把编辑的改稿与自己的原稿对照学习,得失便自然明了。相反,编辑的“补位”意识为做大新闻报道提供了保障。去年11月30日,濮阳市效能办对全市57部热线电话进行暗访。当时濮阳市4家媒体均对此跟踪采访,电视台、电台、广播电视报3家媒体都做了一条简单的消息发布,而《龙乡晨刊》的记者在和编辑沟通后,推出了一个整版的报道。除了刊发一篇消息报道外,又多角度进行新闻延伸,版面很抢眼,引发了读者和相关部门的热议和思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事例说明,编采多沟通,新闻的处理自然就更胜一筹,而编辑的“补位”多了,则必然会提升报纸的质。
其次,在轮岗中实现角色互换互补。在报社内部,记者与编辑岗位的互换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尽管这两种工作有很大的不同。编辑和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存在,二者只是名称的不同,二者之间交换后的缺失感会大大减少,他们可以从角色的互变中加强理解,这可以说是编辑与记者关系和谐的一种尝试。如此一来,编辑根据读者的需求编,记者根据读者的需求写,二者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自然话能说到一起,事能办到一起,即使有时因为一点小的差异也容易消解。
记者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角色 篇3
一、编辑是新闻策划的重点
(一) 媒体工作围绕编辑展开
在新闻策划中, 编辑主要负责集合和整理相关的新闻材料, 根据新闻材料, 编辑出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新闻报道。编辑具有对策划新闻选题和引导记者采访的作用, 并且在寻找新闻素材上编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编辑工作在新闻制作中不是最后一道工序, 其涉及新闻策划的许多方面, 在每个方面的工作中, 编辑均具有一定的优点与不足。如果人们片面看重编辑的优点而忽略其不足, 不但不利于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会对新闻策划的实际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现实中, 编辑是新闻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工作范围在新闻策划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对于报纸内容的编辑, 这就要求编辑具有一定的稿件整理能力, 对于综合性强的报纸, 编辑需要对其内容和版式进行整理, 使报纸的内容更加合理, 使其板块更加美观、得体。编辑需要选择和编写稿件, 并对稿件进行合理的排版布置, 还需要认真审核报纸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版式等。从报纸的编辑流程中体现了编辑的重要性, 其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都有所涉及, 是新闻策划工作的重点。
(二) 新闻策划中编辑扮演的角色
编辑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 目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指对新闻报道之后进行相关审查, 而现在的编辑, 对于新闻的审查是在报道之前进行。编辑工作位置的变化也是其角色的变化, 其在新闻策划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现在的编辑, 需要参与新闻策划的许多环节的工作, 不仅需要进行报道前的工作, 还要把握好新闻报道, 并且有效控制其不良信息的散布。编辑和记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两者工作上的良好配合, 有利于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的作用, 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所编写的新闻内容也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选题。拟定一个好的选题, 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 一个好的选题的提出, 自然离不开一名优秀编辑的努力工作。并且优秀的编辑能够促进记者队伍的良性发展, 提升记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记者是新闻策划的先行者
(一) 编辑策划离不开记者策划
所有的新闻报道, 均含有各自的报道思想。所谓报道思想, 就是指编辑部指定的关于新闻报道的总体思路与方向, 其是新闻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 新闻记者需要奔赴新闻前线收集原材料, 这样才能体现其报道思想。记者对新闻工作所做的采访与撰稿, 也就是所谓的“记者策划”, 其是新闻策划实现的重要途径。
新闻内容的采访与撰写, 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过程。例如, 对于较为重大的新闻报道, 就需要多名记者共同进行, 不然将无法体现新闻的报道思想。如1998年抗洪救险进入最重要的阶段, 《人民日报》发布的《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1998年中国抗洪抢险纪实》大型报道, 荣获1998年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一等奖, 其就是由记者集体采访和撰写的。在该新闻稿件的写作中, 部门制定相关规划, 分配记者去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采写活动, 最终由北京某位作者整合这些素材, 写出了这样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二) 记者策划对编辑工作起补充和拓展作用
报道思想规定了记者采写的方向, 记者的采写是为报道思想服务。并不是说记者只是纯粹被安排去完成任务, 其也需要将各自的主观机动能力发挥出来。而且, 记者不但对新闻策划起到参与和执行的作用, 而且其也具有一定的策划作用。记者在新闻现场表现积极, 在进行采访时, 如果所采访的内容和新闻报道思想比较吻合时, 记者就会深度发掘其新闻主题和新闻价值,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反之, 记者就需要整理思路、改变计划, 重新寻找新闻素材。所以, 记者策划对编辑工作起到了补充和扩展的作用。
(三) 新闻策划中呈现“编记合一”的趋势
现在, 因为时代的发展, 编辑渐渐体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网络的发展为记者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信息渠道, 同时促进记者角色的改变。由于现代新闻策划工作的需要, 记者往往需要客串编辑的角色。以往新闻报道的可靠性、规范性都取决于编辑, 现在记者需要在这些方面把好关。虽然传统的记者就已经需要具有这些相应的能力, 但网络时代的现在更加注重记者这些方面的能力。采写和编辑合为一体是未来新闻策划工作的趋势。
三、结语
新闻记者与新闻编辑在新闻策划中扮演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区别。在新闻策划工作中, 编辑是其工作的重点, 而记者则是新闻策划工作实施的先行者, 记者和编辑在新闻策划中均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和作用。现时代不断地发展, 网络媒体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 记者和编辑逐渐倾向于统一, 有助于增强其工作效果。记者和编辑的合二为一, 促进了记者编辑在新闻策划中角色的改变与转型, 从而编辑出更好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新闻报道, 使新闻报道更能凸显其报道思想。编记合一, 是未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有益于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和新闻行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威.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2) :139.
[2]杨威.记者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角色分析[J].新闻传播, 2014 (08) :19.
[3]许鑫峰.记者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角色[J].赤子 (上中旬) , 2015 (13) :79.
[4]丁竹.记者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角色[J].当代传播, 2007 (05) :118.
编辑和记者的角色转换 篇4
一、“数据新闻”概述
数据新闻是一个时代新兴起的产物, 对于数据新闻, 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简单地理解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新闻报道。尽管这个说法有些望文生义, 还不能够体现出数据新闻的独特内涵, 但是这还是与传统新闻的表现方法不同, 是各种领域相结合的产物, 这里的数据是对数字进行加工之后获得的, 既是消息的来源, 也是媒体工作的工具。
传统的新闻只是对时事进行报道, 要求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播放出来, 但是数据新闻则不然, 数据新闻更看重数据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据能够体现出事件的联系, 并能够揭示一定的道理。所以, 数据新闻使记者能够更加自由地运用他们的专业技能, 为人民群众讲述真实的故事。
二、可视化“数据新闻”的记者角色转换
(一) 新闻记者既是提问者, 也是民众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记者, 提问就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 在提问之后呢?在2010年的时候, 英国的《卫报》上出现了一条数据新闻, 是关于伊拉克战争的, 以日志的形式描述了伊拉克战争中的人员伤亡情况, 经过解密出的地图显示, 这条数据新闻包含了32万条信息, 每条信息都是一个红点, 用鼠标点击红点, 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详细信息, 包括时间、伤亡的人数和伤亡的原因等。这条新闻没有用语言来形容战争的激烈, 却用图表的形式将战争带给人民的残酷代价充分展现了出来。
这条新闻震动很大, 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英国政府从伊拉克撤回了军队。从此, “数据新闻”名扬海内外, 通过这条新闻, 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背后有着记者的人文情怀, 他们能以天下为己任, 为民众的安危和利益考虑, 让可视化的数据新闻使新闻报道实现了应有的价值, 进而促进世界的和平。所以, 在这个数据新闻的时代, 提问只不过是记者进行沟通和工作的一种方式, 能够为民众考虑才是记者的天职, 这是在当今的记者行业中最可贵也最难得的品质。
(二) 新闻记者的角色转换为解读者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各项技术都在不断地进步, 人们可以利用一切多媒体资源来发布新鲜的时事, 所以在这个时代, 人人都能够成为记者, 所以真正的新闻记者也不一定能够对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 这样就促进了记者角色向解读者和阐释者转换, 要从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中寻找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线索和故事, 并且通过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使公众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其目的。
在2011年关于英国的骚乱报道中, 有一篇利用数据来解读骚乱的报道, 名为《解读骚乱》, 就是记者角色转换的一篇经典之作。这篇文章用了260万条数据, 用可视化的手段进行了分析, 对一些错误的观念进行驳斥, 将人民贫困的生活和骚乱相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的公共政策, 《卫报》网站也因此在2012年度获得了数据新闻奖。
(三) 新闻记者既是媒体人, 也是“数据人”
未来的新闻是向着数据驱动的方向发展的, 所以, 新闻工作者都要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 获取素材的方式也不应该局限于和人的聊天中, 要对数据和数据工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钻研, 并从中筛选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处理, 使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正在发生的时事。在数据新闻的工作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数据的获取阶段、故事的讲述阶段和数据的分享阶段。
其实, 历史都是通过新闻得来的, 所以在这个数据时代, 新闻记者们要利用数据技术, 灵活掌握, 将这个时代的事迹记录, 使之成为历史。数据新闻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 所以对新闻记者的要求也有很多, 所以当代的记者要充分对数据进行了解和研究, 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数据人”。
结语:
越来越多的新闻活动引起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 国内的一些新闻媒体也开始尝试数据新闻, 在有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结合数据新闻进行实践活动, 这会成为一个新的方向, 为新闻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摘要:数据新闻的出现, 给新闻的传播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为新闻传播的未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数据新闻的出现, 预示着记者的角色要进行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数据新闻对可视化“数据新闻”的记者角色转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新闻,记者,角色转换,研究
参考文献
[1]邓莉琼, 吴玲达, 谢毓湘.基于时间信息的可视化表现方法研究[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 (HHME2007) 论文集[C].2007.
[2]曹楠, 刘世霞, 苏辉.Peony:一种轻量级交互式信息可视化组件工具包[A].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 (HHME2006) ——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 (CHCI'06) 论文集[C].2006.
[3]黄雅堃, 黄匡宇.电视新闻声画叙述双系统构建的观念革命[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
[4]欧阳照.评论类电视新闻与谈话类电视新闻的叙事模式辨析 (摘要) [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
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 篇5
一、加强新闻编辑多样化的重要性
(一) 是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电视新闻属于传播效果最好的一种,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闻编辑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实现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形式, 对传统的单一的模式加以改变, 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二) 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新闻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 网络新闻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其在手机上就可以满足受众的阅读, 但是电视新闻在真实性上也是无法比拟的, 对于那些年纪较长的受众来说, 他们不会利用手机新闻和网络新闻, 主要是通过电视来获取新闻, 但是如果新闻编辑的方式一直一成不变, 就会使受众感到视觉疲劳, 进而转向关注其他媒介, 使得电视的收视率降低, 所以必须要提高电视编辑的多样化形式, 保持收视人群的稳定。
(三) 是深化新闻中心的优化策略
电视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采编来的新闻素材进行编辑, 通过后期的制作来达到相应的效果, 近而对观众的思想进行熏陶。对于新闻自身而言, 编辑工作就是对新闻事件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化, 如果把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以一种播报国际会议的方式播报出来, 会让观众有一种距离感, 长时间就会形成一种抵触的心理, 而且也不会从中受益, 所以在进行新闻编辑时, 要更好地实现多样化的方式, 就是把采编来的新闻找到最适合的方式传达给受众, 进而实现新闻编辑的工作目的。
二、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
(一) 加大对艺术形式的投入力度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电视新闻在编辑的形式上也要利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很多观众家中的电视也都是三维立体的, 所以在编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3D成像技术, 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受, 通过一些三维立体形式的运用, 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新闻在不断的创新, 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
比如:在对火灾事故进行播报时, 为了把火灾现场的情况更加直观的呈现给观众, 提高对火灾危险的重要性认识, 新闻编辑就可以通过借鉴三维立体的技术, 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火灾现场当事人的描述, 借助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模拟, 这样就会加深观众对火灾现场的印象, 这样才能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在电视编辑的过程中使用三维技术, 主要是用来对事故发生现场的模拟, 以更好地确定新闻的取向, 与此同时, 动画还可以增强新闻本身的趣味性, 可以吸引更多的收视人群, 而且让新闻的内容变得更加贴切, 使得新闻的感染力得到增强。
(二) 对新闻采编手段进行创新
对于新闻采编人员而言, 要想实现新闻编辑角色的转换, 就要加强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在媒体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受众市场的碎片化现象也十分明显, 所以在进行新闻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一些小群体受众的需求。传统新闻媒体的编制形式都是千篇一律的, 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对于新闻信息的新鲜性要求越来越高, 必须要在采编的思路上有所转变。新闻采编人员除了要转变原有的采编思路以外, 还要对多种媒介载体进行考虑, 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新闻信息分配在不同的载体上, 具体包括新闻报道的角度、传播的方式以及传播的技术等, 通过对不同增值产品的培育, 可以使新闻本身得到延续。
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相比, 在时效性上存在极大的落后, 因为电视新闻要先对新闻素材进行采集, 然后再进行后期制作和编排, 之后才能呈现给观众, 但是在其播出以后观众就已经通过别的渠道了解到了新闻的内容, 就不会再感兴趣了, 针对这种情况, 电视新闻在编排上, 必须要创新编排的方式, 在时效性方面有所提升。
而且编排的模式也要相应的调整, 改变观众对电视新闻的看法。比如, 在新闻联播播出的形式上, 一直以来都是前半部分说领导人的工作繁忙, 中间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最后说人们的生活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 长此以往, 很多人都把这种播放的模式作为调侃的对象。但是近年来, 中央电视台开展了很多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 通过对百姓进行采访, 然后把采访的内容播放出来, 这种创新的方法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而且也提高了受众的新闻参与度, 在收视率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 增加对图片的使用
电视新闻给观众展现的是直观的新闻事件, 所以在播报的过程中, 如果采用口述或者是文字的形式对新闻的事件进行描述, 就会让观众形成视觉上的疲劳, 长时间就会使得观众观看的兴趣受到极大的影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闻在播报上也要跟上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通过加大对图片的使用量, 可以让新闻看起来有图有真相。因为图片可以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 在视觉上形成冲击的效果, 所以新闻编辑在使用图片时, 要注意把握好和新闻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要使用一些新颖的图片, 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工作, 还要提高新闻编辑者自身的图片欣赏能力, 对于一些不能够实地取材的新闻, 更要注重图片的真实性, 把一些真实新颖的图片展示给受众。
(四) 由新闻把关人向新闻解析人的方向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工作逐渐向新闻解析与评价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进行机械地采集、整理、播报。新闻在传播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以传统的媒介为主导逐渐发展为专业的媒介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模式, 使得新闻的传播与人际传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新的播报形式, 使得很多新闻信息都存在过剩的现象, 与此同时也增强了一些与新闻相关的服务内容, 因为不同的观众对新闻的关注点是不同的, 新闻在编辑的过程中就是要针对不同观众对新闻的需求, 来提供更多的新闻咨询服务。
编辑要懂得受众需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从多媒体数据库中提取相关的原始新闻素材和资料, 把它们加工成“适销对路”的新闻产品并通过最恰当的渠道发布到受众那里。在这个新闻生产过程中, 记者只是原始新闻素材的采集者, 编辑要负责对最终产品的设计、加工和制作。从这个意义上说, 编辑工作的重点已经从新闻能不能发和怎样发的“把关”转向了对新闻、信息和知识等多层面内容如何进行嫁接和整合的“解析”。
其次, 新闻编辑还需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 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在新媒介不断出现之后, 新闻信源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博客、播客等都是不容轻视的个人媒体, 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 新闻编辑必须从幕后走到前台, 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 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的内容范畴内。
三、结语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创新采编手段, 结合新闻的自身特点, 更好地促进新闻工作的多样化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既给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契机又带来了挑战, 所以电视新闻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把握好提供的契机, 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段金玲.新闻发展背景下对新闻编辑记者素质的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5 (24)
[2].杨灿英.如何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的核心竞争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5 (24)
编辑和记者的角色转换 篇6
一、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角色的特点分析
新闻记者与新闻编辑各有各的特点,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 新闻记者的职责定位
首先, 新闻素材获取。深入现场进行新闻事实了解、分析和深度挖掘, 以获取丰富、客观的新闻素材, 进而撰写对应的新闻稿件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职责。在稿件采写的整个过程中, 记者都应与编辑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在报道采访前, 要与新闻编辑进行报道方式、采访意图沟通;在采访中一旦产生采访困境或突发状况时, 记者要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编辑, 并确定新的报道视角和报道计划, 以确保新闻稿件的有效组织和撰写。
其次, 客观看待编辑工作。记者在实践操作中会对编辑产生两种否定态度:一种是记者不愿意让编辑对自己的稿件进行修改, 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另一种是记者认为编辑就是负责稿件组织和修改的, 自己只要把初稿提交给他们就好了。其实, 这都是对编辑工作认识不到位的表现。第一, 编辑进行稿件修改是为了宏观角度的节目收听效果, 对稿件进行适时的修改和删除是为了确保节目播出效果, 并非刻意刁难记者, 记者对此应予以理解。第二, 编辑进行稿件修改是为了二次加工、完善和润色稿件, 但这些必须建立在记者提供的稿件要具有齐全的要素和鲜明的观点上, 在稿件采编中, 记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第一责任人, 不能对编辑过于依赖。
(二) 新闻编辑的职责定位
首先, 新闻编辑是新闻采编流程的总指挥。在新闻实践中, 新闻传媒的中枢在于新闻组稿、新闻策划, 保证新闻策划构思的新闻编辑能通过上传下达的方式, 将新闻整体策划计划第一时间传递给记者, 同时把控和掌握记者的采访和稿件撰写进度, 并根据编排计划合理地体现编辑意图, 直到节目播出, 这些流程都需通过编辑的统筹协调进行具体安排。
其次, 对待和处理新闻稿件。在广播新闻采编中, 稿件的处理是一项复杂度高、难度系数大、要求杂乱的工作。作为采编工作的核心, 新闻编辑有权对记者的稿件进行选择、删减。通常来说, 那些采编经历丰富、熟晓广播新闻采编、了解记者采撰过程的新闻编辑, 会合理进行自身权利的应用, 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 尽量保留记者稿件的表达特点和叙述风格, 并在确保新闻节目播出效果的基础上合理处理和对待稿件。在此过程中, 编辑不能因自身偏好或主观意见对记者的稿件进行篡改, 因为, 这样很可能会将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扼杀在摇篮中。
二、基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记者编辑角色互换尝试
在新闻实践中, 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尽管具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分工, 但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即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 记者和编辑如果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和互相沟通, 角色互换可谓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所谓角色互换, 就是我们常说的“扮演对方的角色”, 就是为了共同目的的顺利实现, 隐蔽的或者公开的扮演对方的角色, 以体验和认知另一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角色, 进而激励双方更好、更自觉地进行自身角色扮演。对于新闻采编工作来说, 职业角色是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角色, 如新闻主持、新闻编辑、新闻记者、新闻播音和新闻采访对象等, 出于新闻节目的客观需要, 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有时候需要暂时放弃自身原有的角色, 想象充当或者实际充当另一种角色, 通过基于情感的移位对这一角色进行体验和认知, 了解和把握这种角色的实际需要、驱动力量和兴趣特点等心理活动。
角色互换主要体现在移情上。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 而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够实现感情认知上的角色转变。为此, 广播新闻编辑与记者之间的角色互换, 要求记者带着编辑的视角去采访, 而编辑也应该从记者的角度去分析新闻稿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三、正确处理广播编辑与记者关系的对策
要想正确处理广播编辑与记者之间的关系, 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新闻发展历史经历了记者主导制和编辑主导制两个阶段, 但无论是记者主导还是编辑主导, 都导致编辑与记者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其一, 在坚持记者主导制时, 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在以记者为主导的时代, 更强调记者的个人能力,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削弱了编辑的作用, 进而降低了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 坚持编辑主导制, 能够有效处理记者采集回来的稿件。一切广播新闻生产活动都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新闻稿件都能够由编辑决定, 那么这种模式只会降低记者的工作积极性。
当下, 要想正确处理广播编辑与记者之间的关系, 就必须认识到编辑、记者关系的对立统一性, 使记者寻找和发现新闻, 编辑能够依照采集到的新闻稿件作出正确的分析处理, 并制作出能够为大众可以理解的新闻稿件。另外, 编辑记者之间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 虽然分工不同, 但是两者应该认识到统一的服务对象是新闻, 编辑记者必须做到换位思考, 从而协同作战。
四、结语
广播新闻编辑与记者是新闻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让广播新闻取得较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就需要编辑记者做到角色互换、相互体恤、协同作战, 从而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摘要:广播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尽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分工, 但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即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就广播新闻编辑与记者之间的角色互换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闻记者,编辑,角色,互换
参考文献
[1]刘冰.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J].新闻传播, 2013 (06) :12-13.
编辑和记者的角色转换 篇7
一、明确定位, 转换角色
在理想状态下, 媒体及记者掌控着社会的话语权, 主导社会的舆论, 他们的报道能够改变舆论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记者作为一个新闻把关人, 责任重大, 换句话说, 记者确定了报道什么样的新闻, 就会让受众了解什么样的信息。媒体是党政机关的重要宣传阵地, 在以往的新闻节目中, 可以看到时政新闻所占比例很大, 而切实反映群众生活、群众心声的报道却很少, 在基层新闻这一现象更加的突出。中央提出的“走转改”将我们当下新闻报道的短板提了出来, 那么, 我们应如何来弥补, 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生动, 真正的实现“贴近”,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呢?
《人民日报》指出:只有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群众需求, 积极回应百姓关切, 从普通人的故事出发, 方能令人信服。新闻记者角色定位是否恰当, 直接关系到新闻事业的积极发展及国家、社会的舆论导向。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工作, 新闻工作者就要走出会议室, 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 将镜头对准普通的劳动者、社会基层群众, 真实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县级新闻记者本就身在基层, 与广大老百姓生活在一起, 更应该关注普通群众的新闻, 让老百姓看自己的故事, 看自己的新闻。如此转换新闻角色, 采访出来的新闻才具有鲜活性和感染力。
二、加强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舆论监督是媒体一定程度上代表公众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对权力机关运作的一种监督。舆论监督有助于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 监督的背后是广大群众的呼声、意见与利益。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在履行社会职能, 而媒介权力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媒介的中介性。媒介进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在于:舆论监督充当社会的“雷达”, 社会风气的“守望者”, 实施舆论监督以保证公权力的正确行使, 维护依法治国的社会机制, 有效揭露腐败和黑暗。总而言之, 舆论监督是增强媒介权威的关键, 揭露社会弊病的利器。
作为基层新闻记者, 更应该肩负起这一社会职责, 任何一种新闻媒介, 如果不提供人们需要的信息, 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们要及时、准确地将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大众, 服务社会。同时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了解他们的诉求, 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权力机关听听群众的声音, 让权力机关的政策、措施的制定人了解大众的需求, 从而提高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权力机关和群众之间形成一道沟通的桥梁。
作为桥梁, 基层新闻记者起着独特的沟通作用。一方面, 把党和政府的工作情况通过新闻媒介向人民作汇报,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通过新闻媒介传达给人民;另一方面, 把人民的意见、要求、愿望通过新闻媒介反映给党和政府, 从而密切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基层新闻工作者作为联系权力机关与大众之间的纽带, 一定要认清当前形势, 明确自身定位, 让我们的新闻更具可看性, 让新闻工作者真正发挥好社会职能。
三、深入基层才能出精品
“通过走基层, 把镜头对准百姓, ‘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这是大多数新闻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的深切感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记者的天职就是当好基层喉舌。“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基层一线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 真正的好新闻来自基层一线和群众实践。基层新闻记者只有以一线群众为主角, 注重群众的情感诉求, 了解人民所需所盼, 不断丰富形式、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 把基层意识、群众观点真正融入记者的血液中, 成为一种日常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才能源源不断地采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参考文献
[1]蒋能.新闻记者下基层重在倾听底层声音[N].央视网评, 2011, 09, 20 (2) .
[2]王建萍.文章出基层——新闻工作者走基层心得体会[N].云南网精品, 2011, 9, 27 (7) .
[3]翟参.走转改心得体会——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N].南阳网专题报道, 2011, 9, 21.http://zt.01ny.cn/2011/zjc/xxth/201109/1916.shtml.
【编辑和记者的角色转换】推荐阅读:
新闻记者编辑11-12
编辑记者工作总结08-15
编辑记者考试论述题09-11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笔记10-18
2011编辑记者培训会11-05
新闻记者编辑考试题库08-31
记者编辑部学期工作总结05-23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