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文化素养(精选12篇)
记者的文化素养 篇1
范敬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家, “新闻中的文化”思想是他对新闻学界和业界最为显著的贡献之一。他在《范敬宜诗书画》自序中坦承, “‘物艺相通’, 诗、书、画作为一种‘余事’, 对我的新闻生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经常在我审时度势、谋篇布局之际, 给我以灵感, 给我以启发, 其中的妙谛, 只可意会, 无法言传。”他提出了“新闻文化思想”, 认为“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
范敬宜先生的新闻文化思想在学界和业界得到广泛认同。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记者的本色是一个文化人。文化底蕴是新闻人成功的最后底牌。
新闻与文化, 是一个宏大的课题, 由来既久, 研究也已经十分深入广泛。在社会心态普遍浮躁, 新闻传播偏重于技术, 喜好短、平、快、俗, 媒介融合加快的今天, 重提新闻中的文化, 呼吁提高记者的文化素养, 确属必要。
什么是“新闻中的文化”?范敬宜先生下的定义是指“新闻作品中所呈现的文化气息, 以及新闻记者本身所具备的丰富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
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新闻记者本身所具备的丰富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 而“新闻作品中所呈现的文化气息”不过是记者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
学者熊志超认为, 新闻传播学除了阶级性之外, 还应从文化视角来审视, 看到的是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既然新闻是一种社会文化, 担负着传播文化和创作文化的职责,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新闻从业人员, 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来看, 文化素养之于记者的作用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1959年6月, 毛泽东主席提出:“搞新闻工作, 要政治家办报。”实际上, 在中国, “政治家办报”的历史由来已久, “一部中国新闻史就是一部政治家办报的历史, 就是一部政治家报人如何运用媒介充当喉舌、进行舆论宣传的历史。”放到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考量, 这里的“政治家”, 它更主要不是指某一类具象的政治人办报, 而是指以一种政治家的责任意识、远见卓识与人道关怀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这就要求记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对上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下要了解人民群众的感情、意见和呼声,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两头”。譬如, 中央媒体在报道著名政治人物去世时, 有的加“同志”, 有的不加“同志”, 有的用“享年”, 有的用“终年”。一字之差, 评价迥异。
二、发掘新的新闻线索。
新闻敏感无疑是新闻工作者极其重要的素质之一。新闻敏感从何而来?除了通常强调的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加上人生阅历等等之外, 还应该加上一条: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文化素养是影响人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记者的文化素养和新闻嗅觉是密不可分的, 站在文化的制高点, 俯视新闻事实, 外可揽全貌, 里可抵内核, 从而写出别人没有说、不敢说、说不出的特稿, 只有这样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发现新闻, 挖掘新闻。2012年, 西藏日报社组织开展“幸福高原·合家欢——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采访活动。我带队前往昌都地区采访, 在贡觉县, 我查找县志, 得知其在历史上以“三岩”和“帕措”闻名, 前者藏语指“恶劣地方”, 后者指“一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部落群”, 其特点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仇杀制度。这触发了我的灵感, 我前往采访, 以一个家庭的变化为主线, 讲述了“帊措”文化及其演变, 写成《走出“帊措”》一稿。2013年, 此稿作为“幸福高原·合家欢”代表作参评中国新闻奖, 该系列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三、开启新的报道视角。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景物的看法尚且如此, 更何况是新闻事实?同样的题材, 让不同的记者来写, 由于报道视角的不同, 最后出来的效果可能有天地之别, 有的味同嚼蜡、了无生趣, 有些新意盎然、引人入胜。报道角度单一、内容重复雷同、写作方法八股, 是新闻界由来已久的弊病。如何克服?还得依仗文化。2008年, 西藏日报社组织开展了“雪域边线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我随报社领导前往日喀则地区萨嘎县采访, 得知该县“甲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遂拟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角度进行采访报道。不料, 采访途中遇到两个村子的村民向我们争辩谁是正宗“甲谐”事件。我受其启发, 改变思路, 采写了《“甲谐”正源之争》一稿, 从农牧民文化意识的觉醒, 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2009年, 此稿作为“雪域边线行”系列稿件的一号代表作, 参评中国新闻奖。该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四、充实新闻的文化内涵。
新闻应当简洁, 是“干货”, 但不应该是干瘪瘪的, 毫无营养价值, 否则吸引不了读者, 更谈不上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了。2009年, 西藏日报社组织开展“最美藏乡行”大型采访活动, 我带队前往那曲地区采访。走前, 我认真拜读了著名藏学专家马丽华的名作《藏北游历》和加央西热的大作《西藏最后的驮队》, 从中汲取文化养分, 寻找采访线索。在此基础上采写了《草原深处驮队远》一稿, 记述了藏北的驮盐文化, 从食用土盐到加碘盐, 以一粒盐巴折射出西藏社会的巨大变迁。该稿件获得2009年度全国省市区好新闻一等奖。
五、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性命, 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必须在“报道”事实的时候, 记者有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 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 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 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 直到发现这个词, 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 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采写新闻也一样, 要求记者广读书、勤练笔、多炼字, 以精炼传神的文字来报道新闻事件, 使之更加客观真实, 更具可读性。
除了内容客观真实之外, 新闻的表现形式也影响传播效果。尽管新闻散文化的写作手法尚待商榷, 但是散文的白描手法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一篇好的新闻作品, 也必然在结构、文字、思想等方面是具有美感的。谢逸溪在《新闻美学》中说:只有用各种手法去写新闻的美, 让读者从中感受出美感, 看着喜欢, 读后才会有所思、有所得, 才可以说是达到了新闻写作美的要求。把美感引入新闻, 其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全能记者”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倡议。遗憾的是, 人们大多从技术层面来考量“全能记者”, 唯独缺失文化素养这一块。事实上, 在全媒体时代, 专业的“全能记者”, 还是要以自身文化底蕴为支撑, 以此抵御自媒体对传统媒介的强大冲击。
参考文献
[1]范敬宜.范敬宜文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梁横.《记者的文化责任是什么》,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4-27/3001892.shtml.
[3]熊志超.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J], 《传媒》2001年08期。
[4]谢逸溪.新闻美学[M],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年。
记者的文化素养 篇2
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所以说,新闻记者就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信息的传播者。
新闻和新闻记者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大体有5个方面。一是时间的不确定性。新闻事实具有突发性。这一特点决定新闻记者必须保持箭在弦上的精神状态,做到一触即发,召之即来。二是事件的亲历性。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进行采访,或与事件同步进行采访报道。只有如此,才能较大程度地了解和把握事实的真相。三是职业的危险性。这是其亲历性特点的衍生特性。新闻记者是世界上十大危险职业之一。如战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故的报道和批评揭露型的报道等,新闻记者随时有可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四是工作的独创性。新闻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与报道者的主观认识的有机统一体。报道者的学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报道的质量,别人无法越俎代庖。五是强烈的政治性。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阶级性,必须为本阶级的利益鼓与呼。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其政治性突出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工作上述职业特点,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个人素
养。这种个人素养,从总体上讲,就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将其分解,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化。
一、思想作风素养
新闻事业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每次采访,首先要明确活动目的,充分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服从于社会要求,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会勇敢地克服困难,排除艰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言行,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迫使自己排除干扰,直达采访活动的目的。
二、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职业道德就是记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新闻记者既宣传别人,又监督别人,自身就应该成为践行职业道德的模范。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坚持真理,尊重事实,不屈服于任何社会邪恶势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深入实际,体察民情,随时了解和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敢于和乐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互敬互学,共同促进,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文化知识素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观念、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新闻工作者应和着时代的脉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熟悉新闻采编业务,懂电脑操作、掌握多媒体技术。在信
息科技时代,记者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来迅速地完成工作,时代正在呼唤复合型记者,即能熟练地处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的复合型人才。
四、业务技能素养
各方面的修养固然重要,如果缺乏技能修养,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动作方式熟练了,一切就轻车熟路。增强熟悉和掌握方言土语方面的技能,对顺利进行人际交流、提高采访效率十分有利。在与采访对象交谈时,若能听懂采访对象用方言、土语叙述的新闻事实,则能加速自己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完成,若能不时说上一句半句的方言和土语,则必然活跃访问谈话气氛,加速双方在情感上的交流。
五、情感支配素养
新闻传播是一种事实的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符号与意义符号的传播。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受众在接受信息和阅听新闻作品时,固然要受到理智的指导,同时也要受到情感的支配。因此,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及具备思想深度、生活宽厚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新闻报道只有情理并举,才有感召力,才有指导性,才能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六、社交公关素养
新闻职业较之社会其他职业,具有信息灵通、交际宽广、服务面大、影响大责任重等特点。在平时的采访活动中,记者若是有意识地
在社会上编织起广泛的公关网络,同众多采访对象建立起深厚的私人友谊,则采访活动一定会更得心应手,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因为,建立起友谊的采访对象会主动积极地帮助记者,一有新闻线索便会及时提供给记者;再则,他们接受记者采访会无拘无束、倾心交谈,记者可以从中获得若干真实的材料。
七、身体素质素养
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规律更是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作要得以顺利完成,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躺在病床上,再好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再出众的才华也难以施展。所以,记者的其他修养和条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缺少良好身体素质这个最基础的修养和条件,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浅谈网络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3
【关键词】网络记者;职业素养
一、政治理论修养是对新时期网络记者的基本要求
由于网络记者可以单机独立成文,也可以多机联合成稿,绝大多数记者还是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敬业奉献,但也确有极少数新闻采编人员作风浮躁,有的搞有偿新闻,还有的违纪违法。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给网络记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网络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立式,记者的使命就是做一个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记者的使命是让全世界了解事情的真相。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即使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铁道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应只是句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网络记者要有较好的政治洞察力。没有政治头脑的记者成不了好记者。网络记者必须具有较好的社会主义政治素养。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实践,要投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吃透两头”的过程。党和政府目前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这些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思考,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写出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新闻作品。同样,社会的热点是什么、老百姓关心的焦点是什么。如果记者没有好的理论功底和政策水平,是不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来的。
此外,网络记者还应具有强烈准确的新闻敏感、不卑不亢的沉稳心态、沉着冷静的处变能力、卓尔不凡的创新意识、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审慎缜密的理性思维。
二、职业道德是网络记者的行为准则
对于每个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网络记者,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不仅要遵守普遍性的职业守则外,还应做到“公平”和“尽职”, 违背了公正,就是昧着良心说话,以稿谋私为特征的许多腐败现象也由此而生,所以,公正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石。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纯净的灵魂,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作为社会的眼睛,记者的新闻报道是让受众知晓外面世界甚至身边周围的事物。
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可信和有价值的新闻。这要求每位网络记者应当尊重事实,采写新闻时应客观、公正,坚决抵制虚假新闻,尤其要注意质疑和求证,对于不明的信息源一定要加以调查,在对信息真实性不确定的情况下坚决采写;网络记者不能为了博得点击率而采写低俗、媚俗的新闻,要脱离低俗趣味,为阅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条件下为广大人民提供新鲜、有活力的新闻内容。
三、媒介素养是对网络记者的更高要求
网络记者是在互联网的框架下,可以将信息即时、准确地送至受众手中。网络的媒介性质不同于其他,而且它是一种综合的媒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记者,就必须具备综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所有应当具备的能力中,基本的媒介素养是对每个记者的最基本的要求——要能够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传递信息,并了解每种新闻表现形式的不同表达效果,以形成能够依据新闻的不同,用合适的一种或多种表现形式来更好地呈现新闻。在这其中,还包括对数据的分析、图表信息的合理使用等。然而,网络记者仅仅具备以上的媒介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互联网,具有互联网思维和视野。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网络,几乎每个人都能很轻松地获取信息,任何一个网络新闻平台都有可能拥有很多的读者,但同时也意味着强大的竞争力,这也会导致丢失读者的风险性加大。网络记者熟悉各种社交媒体,并能够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网络记者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突发神器的作用。
四、新时期网络记者如何实现转型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经济趋向全球化,要求网络记者必须是一个现代型的记者,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掌握电脑技术和驾车技术。网络记者由单一写稿型记者,向掌握多种技能的社会活动型记者转型。
随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方向发展,会议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如何为企业、公司策划、组织一些大型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从而写出更多的好文章,加重自身的砝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为他们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必须增强我们的快速反应能力,不仅要有抢新闻的意识,在关键时候,听到一个新精神、一个新提法、一个新题目,就要马上在头脑中有所反应。新闻工作者的分辨能力渗透于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面前迅速识别哪个是新闻事件,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新闻的本质。
“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4
目前, 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 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 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 主要针对新闻事件, 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 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已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出镜记者, 既要具备一名合格记者的基本素养, 又要具备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某些素质。同时, 还必须通过职业素质的修养,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对现场报道的控制能力。
伴着电视新闻业务分工的细化, 作为现场符号的记者出镜机会不断增多。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表现出色能使新闻增色, 表现不当也会使新闻原有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大打折扣。当下的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常常是, 达到“职业”水准的出镜记者数量有限, 由于缺乏专业素养, 出镜效果大打折扣, 有时形式大于内容, 与新闻现场呈出一种“剥离”状态。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 它的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乎意料的是, 第一批“出镜记者”尚未培训结束, 就被北京电视台“订购一空“, 可见电视媒体对此类人才需求迫切。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其时效性强、真实性强、现场感强为特点, 深受媒体的青睐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现场报道中, 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灵魂。他在镜头前充当观众的向导, 是电视观众眼睛和耳朵的延伸。电视新闻采访中出镜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如下的职业素养:1.要有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2006年, 鸡西市供水管网出现了管道断裂现象, 笔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并在现场了解详细情况, 以出镜记者的形式把整个事件过程在现场进行了全面地报道, 并于当晚在本台播发了独家消息, 同时还用新闻背景向观众介绍了市区供水管网的状况。消息播发后市民纷纷采取应急措施, 这为市区供水管网抢修提供了必要的准备。2.要有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一次笔者到鸡西市恒山区民主乡采访, 无意间听村民议论, 说村里年近70多岁的妇女王桂芹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一位90多岁的非亲属老人, 记者被王桂芹的事迹深深感动。但由于难以把握自己的情绪, 放弃了出镜, 虽然这篇报道播出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但笔者还是认为这篇报道由于记者未出镜而有遗憾之处。另外, 自身情感把握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还有:事迹报告会、捐助现场、司法机关的审判现场等等。3.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记者出镜时, 说话的语句、情绪, 一定要客观公正。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出镜记者还要打好政策功底、理论功底、业务功底。5.做好前期准备, 提问有的放矢, 准备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一个好的记者应该在和采访对象接触前, 就要通过一些间接渠道, 对采访对象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以便在采访时提高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 做到心中有数, 以缩短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距离, 提高采访效率。6.采访对象各色各样, 为了收到好的访问效果, 不可不研究提问技巧。提问要善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 由易到难, 由表到里, 由此及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使访问步步深入, 问题要具体, 要抓住要害, 这样才能让报道更有广度和深度。
1963年11月22日下午,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遇刺。不到10分钟, CBS电视网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抢发了这一消息, 电视上一位头发有些凌乱的记者以微微颤抖的声音告诉美国观众, 总统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位时年31岁的记者一口气进行了17分钟的现场报道, 虽然不免神色慌张, 他却把达拉斯恐怖而混乱的现场交代得有条不紊。其实, 最早向世界报道这一重磅消息的并不是CBS, 而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两家通讯社之一的合众国际社。但绝大多数美国观众被这一现场报道深深震撼了, 那位叫做丹·拉瑟的记者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记者型主持人。
记者的文化素养 篇5
摘要:本文在分析记者型节目主持人较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较强的新闻专业素养、较高的主持人素养、深厚的文化素养,结合实际对提高记者型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对策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记者;节目主持人;新闻;职业素养
主持人是新闻节目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新闻节目传播效果,扩大其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在复合型新闻从业者发展态势的影响下,在碎片化的新闻信息海洋中,能够提高新闻节目深度、挖掘新闻背后故事真相的记者型主持人成为新闻节目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新闻节目及主持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记者型节目主持人较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可以促进节目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和扩散渠道迅猛扩大,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新闻节目必须紧抓主持人这一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深挖并培养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强化主持人及节目的信息分析、处理、评论与解读能力,在“质”的方面将节目做大做强,进而树立起主持人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推广新闻节目品牌。其次,满足受众期望与要求。在海量信息的现代网络环境下,人们并不一味满足快餐式、毫无生机、千篇 一律、呆板的文字朗读式新闻报道形式,尤其是在看电视新闻时,受众急需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专业素养,思维缜密、思想深刻、言谈举止等都能够让人产生信服感的主持人,这样才能增强对新闻节目自身的好感,愿意观看节目内容,接受节目传递的各种信息。再次,可以促进主持人自身发展。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具有广博的生活阅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化积累等素质,并能够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将自己深深地扎根于新闻报道过程当中,这样才能捕捉到新闻的焦点、难点与热点,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信息,得心应手地参与整个新闻节目的组织与策划,而不仅仅成为新闻的传达者,进而促进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较强的新闻专业素养。优秀的新闻节目不仅取决于较好的新闻事件本身,更决定于主持人的专业水准,因为主持人是新闻栏目的灵魂,对整个节目具有一定的掌控作用。这就对主持人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主持人不仅要熟练掌握新闻及主持人专业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还要求他们必须要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一定的新闻观察能力,能够准确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透过新闻表现看到背后的故事。
2.较高的主持人素养。主持人素养是记者型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是一名成功、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必备素养,也是主持人行业的基本准入条件。结合主持人素养要求及记者型主持人实践分析,记者型主持人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善于倾听,并掌握提问技巧,将问题引向深入,这样才能丰富新闻内容,避免自己成为冰冷冷的文字播报器。
三、提高记者型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1.提高主持人新闻专业素养。
记者型主持人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首先就是加强新闻理论学习,注重记者知识的接收,促使自己兼备记者素养,提高业务能力,在工作过程中紧抓新闻事实信息,选准主题,准确掌控节目节奏,用新闻工作者理性的`大脑追求新闻真相,记录每天正在发生的历史。其次,主持人要培养自身新闻敏感度,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新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学习优秀新闻稿件内容及其价值所在,及时发现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具有重要传播价值的新闻事件,以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透过现象发现事件的本质,提高人们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再次,主持人要提高思维逻辑及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悟性、灵性,要学会发现人们的关注点,关注社会焦点、热点新闻事件,在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要求下满足人们的阅读与观看需求。
2.强化主持人主持功底。
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轻松自如驾驭各种新闻现场,尤其是在新闻直播现场,要客服心理压力,确保自身思维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正确,避免紧张、混乱情况的出现。其次,要具有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主持人所讲语言必须要发音准确,表达节奏感与新闻画面保持高度的融合与统一,不能太过松散,让观众产生着急、厌恶感,同时,也不能过于紧凑,难以消化,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一种美感。在此,主持人要善于倾听,从采访对象的表达中不断提炼问题,提高提问技巧,精于提问,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深化节目内容,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结语记者是信息的收集及制作者,是信息传播的“原点”,主持人是新闻信息内容的传播者,是信息传播端口,所以记者型主持人要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新闻素养和播音主持业务素质,不断学习,强化文化内涵,端正并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新闻事业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
参考文献:
[1]别l婧.对记者型主持人节目创作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程雅.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自媒体呼唤记者角色与素养的蝶变 篇6
读懂自媒体的“信息”
对于社会信息传播而言,自媒体的“媒介信息”是什么呢?
首先,自媒体打破了机构与体制化壁垒,将社会的信息传播拉回到人际交往的形态中。比如,它克服平面化,运用多媒体,展开多感官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如在眼前”的人际交互式的、有活脱个性的信息交流。话语放弃书面语化,回归自然生态化,彰显出交流者的自然的生命力与个性。信息形态的碎片化,每一片信息作品都是“冷媒介”,需要人们的高度参与。信息交流场景化,犹如人际交往中双方或小群体谋面交谈。
其次,自媒体重构了社会传播关系。比如,它模糊了明晰的传受分工,抹平了机构媒体及其传播体制造就的传者与受者的地位差别,看看那些传播场中的网络大V多是在信息交流中自然形成的,基本不受机构媒体与社会体制等级的影响,许多大V并不是体制机构的权威人物。自媒体消解了机构主导的传播格局,变“传播”模式为“互播”模式,造就了人际圈层化的传播场。这些并不是社会信息传播上偶然的辅助手段,而是自媒体在坚定不移地改变我们社会的信息传播结构。
三是人缘交际规则与符号规则凸显其作用力。比如,在自媒体传播场中,个性投缘有决定性作用,不对路自然成陌生人,投缘可以互为粉丝;交际技巧成为重要尺度,那些网络大V多是交际活跃分子,并能很好地把握社会公众的心理诉求。符号的差异化逻辑直接发挥作用,那些没有新鲜感的信息,自然会被淘汰,同质化的信息没有竞争力,而差异化的事物特别引人注意。于是,在自媒体圈层内,传播者不断标新立异,一些原生态、体验化的新闻作品满足了人们对于真相感知的诉求。当然,符号规则直接发挥作用,也会导致人们的浮躁。
重新发掘记者的职能
事实上,我国目前社会信息传播是二元制格局,一方面是自媒体的汪洋大海,另一方面是居于社会高端的机构媒体。记者因机构媒体而存在,却要面对汪洋恣肆的自媒体的影响。在“人人都有摄影机、麦克风”的时代,记者必然要游走于自媒体和机构媒体之间,其传统的职能和角色地位似乎变得模糊了。新的社会传播格局,给记者赋予了新的职能。
其一,提炼新闻信息、提升新闻产品影响力的权威性职能。在传统机构媒体独霸的时代,记者是主要的新闻生产者。而如今,自媒体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新闻信息,但是大多只在自媒体圈层内传播,一般其影响力有限。记者能够利用机构媒体宏大的覆盖面,重新提炼、组合社会的新闻信息产品,并在机构传媒上传播,扩展其影响。
其二,生产新闻信息精品的职能。机构媒体作为专业的新闻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要能生产出高于自媒体上一般大众的新闻信息精品,满足社会的需要。一般化的新闻产品,自媒体就能提供,记者应把力量放在生产精确、高端的新闻信息产品上,深入挖潜,开发与生产专业化的新闻信息产品。
其三,求证事实真相的公信者职能。在人人都能发布新闻信息的社会上,虚假消息、半真半假、危言耸听信息,布满自媒体时空,人们需要有靠谱的职业人,来追索事实真相,传播理性的声音,无疑记者应担当起这一职责。
其四,调动与协调自媒体人参与报道涉及公共事务的新闻的职能。作为机构媒体工作者,记者还是居于社会新闻信息传播的中心位置的。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是机构媒体的天职,也是其合理存在的条件。调动人们关注公共事务,参与揭示事实真相,讨论公共事务,是记者的一种重要传播职责。
社会传播的二元制形态存在与记者职能的新变化,将会使记者由机构形成的稳定的职位角色变得含糊,而其新闻传播特质和业务活动能力变得更为重要。目前所见,自媒体达人被媒体机构高薪聘请的已不在少数,也有不少机构媒体记者做起自媒体,在自媒体圈子里亮了起来,他们多是因摆脱了体制话语和机构传播方式而获得成功。目前的困惑是,自媒体和机构媒体是两套话语,记者游走两界,处于话语分裂状态,不知如何结束。
听出对记者素养的呼声
历史上,新闻传播发展成为事业以后,记者的职业化逐步形成。在新闻教育的推助下,系统化地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新闻传播事业需要的记者职业素养要求。当下,自媒体异军突起,改变了新闻传播事业的格局,记者的职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其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必然发生变化。如今记者该有怎样的职业素养,这还真是不好说。然而,从社会信息传播二元制形态来看,如下的素质要求不可忽视。
其一,服务大众的平台意识。传统上,机构媒体是新闻信息产品的生产中心,记者有新闻信息主要生产者的社会教师地位。随着自媒体的扩张,机构媒体变成了新闻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之一。然而,其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威平台作用抬升了。这就要求记者,善于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更高价值的新闻,并在机构媒体传播。因此,记者要有做平台的意识,善于做平台,调动大家关注公共事务。目前看来,做新闻信息传播平台的社会效应比做新闻作品大,“决胜终端”主要靠的是平台,所谓“内容为王”的观念应当审慎对待。
其二,通晓自媒体业务和多媒体传播技能。作为机构媒体的记者,要服务大众的信息传播,或取得新闻线索,都需要在自媒体圈层交际,学会自媒体的传播方法,比如,会制作多媒体信息产品,特别是即时的碎片化的新闻作品。传统上由机构媒体定义的记者的信息传播影响力已经减弱,硬性的信息推销也已经失灵,记者必须谙熟自媒体话语方式及其传播规律,保持“天真”“有邪”,学会采集经验碎片,讲出戏剧化故事,玩转自媒体。常常,自媒体大V和机构媒体达人是互成互补的。
其三,具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和处事态度,它要求独立思考,并保持开放的思维空间,善于质疑辨析,严格逻辑推断,审慎做出判断,尽可能获得清晰、准确的事实和观念认知。面对来自网络或人际的、复杂的新闻信息,记者应当不偏信,不盲从,大胆质疑,多方调查,严密推理,审慎判断,以求得事实真相,做好“事实真相的把关人”,提高社会公信力。
其四,会运算大数据来发现潜在的动态,制作新闻精品。相对于自媒体而言,记者应该有超越的专业能力。会运算云端大数据,应当是一个专业追求。在这一点上,英国《卫报》的做法值得的借鉴。2009年3月,英国《卫报》成立了数字新闻部。数字新闻部记者针对新闻选题搜集、分析海量的数据,并在收集、过滤、分析数据之后,把图表、地图或互动效果图等形式进行数据可视化转化,以完成视觉化新闻叙事作品。比如,他们利用政府公开数据,做出大量高质量的视觉图表新闻作品:“2012伦敦奥运会数据图表”“你快乐吗?”“BBC是如何开支的”“英国人死亡的原因”“中国人每年有多长时间度假”等。这些可视化的图表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让读者快捷、轻松地了解深潜的新闻信息。近几年来,这种视觉化新闻叙事形式受到了世界新闻传播业界的广泛关注。
其五,坚守事实真相和社会公德的职业操守。相对自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者而言,职业记者的价值核心在于其权威性,他们要比一般社会公众更靠谱一些。坚持揭示事实真相,立足公共立场,守卫社会公德,做社会的良知,是记者职业的素质要求,也是维护记者社会存在必要性的底线。
(顾建明,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王倩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硕士研究生)
如何提升编辑记者的媒体素养 篇7
1. 编辑记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 职业道德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记者为了获得相关的信息不惜采取一些不道德手段, 比如, 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或者是收取钱财掩盖新闻事实, 这些行为都是对当事人的一种侵犯, 也是对自己行业的不尊重。还有一些记者编辑在获取新闻资料的过程中采用过激的手段, 与当事人发生冲突, 这些都是记者编辑职业道德意识缺失的表现。
2. 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编辑记者数量的增加也造成了这一行业竞争的加剧, 这就对编辑记者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记者就要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不仅要熟知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注重实践, 多多深入基层获取新闻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新闻本身的质量和真实性, 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报道的深度, 在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新闻点。
二、提升我国编辑记者媒体素养的方法
1. 提升编辑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 在获取相关信息时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不能为了获取相关的新闻信息而违背了自己的职业操守, 在工作的过程中, 要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和权利, 不能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同时,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 不能为了获得相关的关注而捏造事实制造虚假新闻, 侵犯当事人的利益。同时, 作为一名编辑记者还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 敏锐地发现或者是挖掘各种潜在的新闻信息, 发现新闻点, 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与交流, 在提高新闻信息质量的同时时刻告诫自己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 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取得更大的成就。
2. 提高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记者就需要广泛地汲取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只有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知识, 才能在完成工作的时候游刃有余, 这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当前编辑记者行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这就导致了新闻信息的相似度很高, 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面临更大的挑战, 还要紧跟时代潮流, 所以作为一名编辑记者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保持新闻信息真实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不同的新闻面和新闻点, 培养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这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 同时在一大堆新闻中脱颖而出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 在日常的工作中相关单位要加强对编辑记者的考核, 内容除专业知识外还有拓展能力, 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编辑记者学习的积极性, 为日后更好地完成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 提高编辑记者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记者, 很多时候都处在第一线的位置, 希望可以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 这对于记者的心理素质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 因此对于编辑记者来说,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在面临一些危险的时候做到临危不乱, 冷静地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相关的新闻信息, 从而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其次, 作为一名编辑记者还需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无论面临任何突发情况都能迅速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还应学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情绪问题产生差错。对于一名编辑记者来说洁身自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 不做有偿新闻、不掩盖新闻事实, 不做任何可能给自己的新闻事业造成污点的事。
4. 培养编辑记者复合型人才
编辑记者需要根据当前媒体形式的变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所以编辑记者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 了解网络, 并学会利用网络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网络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要求记者有比较快的反应能力, 能够做出快速的思考和判断, 以免在信息传播中落于人后。因此编辑记者需要掌握网络知识和电脑的应用, 学会应用各种平台寻找新闻线索、发布新闻信息, 在平时的工作中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学习, 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媒体发展的需要。
结语
当今时代给编辑记者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尤其是对编辑记者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在成就个人的同时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付昊, 商友海.浅谈主持人基本素质的培养[J].科教导刊 (中旬刊) .2010 (03)
[2]朱洁.对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J].记者摇篮.2010 (05)
[3]陈珏潼.节目主持人素质浅谈[J].琼州学院学报.2008 (01)
[4]由海梅.关于对编辑记者的素质要求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2 (19)
农业记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篇8
关键词:接地气,农业记者,基本素养
中央已经连续几年重点强调“三农”问题,并对“三农”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农业记者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传播者,也应在新时期提高自身要求,关注促进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尽可能的接地气,深入到农民的实际生活中,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获取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培养自身基本素养,切实履行自身职责。
1 关注农业发展方向
笔者自大学毕业就职于电视台公共频道至今已近8年,作为农业记者参与了多个节目的采访。2009—2013年担任《三农大观野》的记者,2014年至今一直担任《县域新闻联播》的记者,期间接触了众多农民朋友,所参与的节目也帮助他们解决了众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因节目涉及到众多“三农”问题,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欢迎。
要想真正做好农业记者,就需要为农民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对农业方针政策的宣传。目前,唐山市政府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构建起“以粮食油料为基础,以畜牧渔业为主导,以蔬菜果品为支柱,以地方特有和新兴产业为特色”的产业格局[1]。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各种“服务三农”活动,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作为农业记者,应充分了解现有农业发展情况,时刻关注农业发展方向,从多个方面对农民生活展开深入调查,找出农民真是想要了解的信息。只有跟随农业发展方向,围绕农民需求,才能够真正做出农民喜爱的农业电视节目。
2 详细了解采访内容
农业节目涉及领域特点鲜明,需要记者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详细了解采访内容,使整个采访报道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是记者未能提前了解采访内容,则会影响采访质量。甚至出现报道主观性过强,偏离事实,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2]。例如栖霞苹果事件、广安柑橘事件等,就是因为记者未提前对采访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刻意夸大事实,最终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导致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其中,栖霞苹果事件中,由于记者自身知识缺乏,又未能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或是咨询专家意见,直接对退菌特和福美胂两种药物药性夸大报道,致使一些对农药也不了解的消费者在看到报道后便不再购买,使农民苹果销量大大下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为维护农民利益,农业记者应遵循职业道德,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断补充自身农业专业知识,并在采访前,查找多方资料,咨询有关专家,详细了解采访内容,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
3 真诚与农民沟通交流
笔者出生在农村,虽然在城市生活,但是多年来接触“三农”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也具有深刻的感情。在实践工作中,笔者也有了很多思考,其中便是与农民的沟通交流问题。很多刚入行的农业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会感叹采访对象不配合,无法告知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农业记者便会发现,并不是农民朋友难以沟通,而是记者未能展现出自己的真诚。
例如在农业节目的采访过程中,记者经常会遇到不愿配合的采访对象,一些愿意配合采访的采访对象也仅仅是发表一些无足轻重的观点,不愿告知记者真实情况,甚至采取敷衍的态度,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记者未能付出真挚的感情。记者在真诚的与农民交流后,使其了解记者采访工作的辛苦以及这一部分采访工作的重要性,农民朋友便会很好的配合采访,甚至在了解记者真诚的为农民服务后,与记者成为朋友,共享农业方面信息。因而,在采访过程中,农业记者应做到与农民交心,在于农民沟通时投入真挚的情感,使其感受到记者的真诚,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4 真正服务于农民
推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农业记者的重要使命[3]。在实际工作中,农业记者应做到真正服务与农民,利用自己的笔杆子,帮助农民传达真实诉求。农民群众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封闭的情况,但是农民善良质朴,热爱家乡,能够向记者传达真实的感受。记者应切实深入到农民之中,了解“三农”政策实施的真实情况、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学会为农民说话,基于客观事实,用笔杆子表达农民诉求,真实做到服务于农民。例如现今社会中,经常会出现“侵农”“坑农”等情况,农业记者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公开报道,准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维护农民利益。
5 结论
总而言之,要想成为一名接地气的农业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时刻关注农业发展方向,不断学习,补充自身农业专业知识,提前了解采访内容,真诚的与农民进行沟通交流,用笔杆子为农民服务,切实满足农民需求,制作出深受农民喜爱的农业节目。
参考文献
[1]张锐.怎样做一名“接地气”的新闻记者[J].新闻传播,2015,9(9):88-89.
[2]孙江波.农业电视记者的基本素养[J].青年记者,2013,5(17):63-64.
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9
一、传统意义下的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一) 新闻记者必备的心理素养:自信、激情与冷静
自信是表演不出来的, 它由内而外渗透在记者的神情、语言当中。特别是在一些热点新闻现场, 各路人马汇集, 要敢于抢占有利地形, 落落大方地在众多同行面前作现场报道, 没有点自信是不行的。
新闻记者应该具有激情, 能够认识并调动一切因素, 来感染和影响观众。在进入新闻现场后, 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 接收各种信息, 有意识地激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调整出比较积极的播报状态, 通过语言、神态, 甚至是情绪, 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冷静与激情并不矛盾, 但绝不等于状态的低迷。出镜记者要学会在新闻现场控制自己的情绪, 尤其在车祸、火灾、比赛现场这些特殊场合, 避免跟着大家一起“乱哄哄”, 更不能在镜头前表现出失控的情绪, 相反, 更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寻找最佳出镜点, 理顺语言逻辑, 设想可能会出现的意外, 以防不备。
(二) 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修养:思想作风修养与道德修养
在新闻记者的修养中, 首先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从心理学角度讲, 新闻采访是一项活动, 必须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品质来, 也即良好的思想作风修养, 其中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持续性和自制性等。自觉性能要求我们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 充分认识到活动的社会意义;持续性要求我们坚持长时间地以旺盛的精力和坚定的毅力投身于新闻事业;自制性要求我们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言行, 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 并有独立见解。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新闻事业的确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 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
所谓新闻职业道德是指记者在采集、加工和传播新闻过程中, 与人、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简而言之, 就是记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俗话说, 正人先正己。新闻记者既宣传别人, 又监督别人, 自身就应该成为建设和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因此, 记者就应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修养。
二、新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新素养
电视新闻记者一般出现在新闻的现场报道中, 改变了观众与电视的“人机交流”模式, 强调的是“人人交流”。在时下流行在新闻报道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镜记者的身影, 比如央视2008年汶川大地震张泉灵的现场报道, 《新闻调查》节目中柴静的地震纪实节目《杨柳村七日》等。新时代新的电视新闻形式, 要求我们广大的电视新闻记者具备新的素养。
(一) 把握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电视报道为例, 各台一线记者大都采用无剪辑拍摄手法, 配以大段大段的记者出镜来报道新闻。为了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记录和传播, 有些记者甚至边行进边播报, 体现出较为深厚的现场报道功底, 大大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而作为灾难的目击者, 不少一线记者已经进一步认识到:现场报道并不完全等于现场出镜。在新闻的采制过程中, 他们不仅运用了出镜播报的方式, 还注意了各种同期声的原生态使用, 极大地丰富了现场报道的内涵和表现力。如废墟下微弱的求救声、敲打声、痛苦的呻吟声, 解放军战士救援的口令声、号子声, 还有搜寻小组的紧急商讨、心理专家的耐心疏导等等, 这些和记者的出镜播报一起组成了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的立体画面, 使观众感同身受, 如临其境。
(二) 跟紧时代步伐, 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新观念、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和着时代的脉搏,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必须熟悉新闻采编业务的同时, 掌握多媒体技术, 熟练运用网络信息的强大平台;而信息科技时代新闻记者, 更是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来迅速地完成工作, 即能熟练地处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等, 时代正在呼唤复合型记者。
(三) 加强新闻敏感性以及创新意识
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如果没有准确的新闻敏感, 不是在某个有价值的事物初露端倪之时, 对该事物从整体和发展态势上作出正确判断和预测, 具有很强的前瞻意识, 而是浅尝辄止, 是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而创新意识是一个记者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的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力求有“独家报道”, 力求有独到新颖的视角, 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力求形成个人的风格, 展示个性风采。只有那些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鲜活, 能揭示事件本质的节目才是不同凡响的精品节目, 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 一个电视新闻记者, 必须要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气质。成功的新闻记者, 不仅是业务上的佼佼者, 而且是心理上的强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新闻记者长期的工作之一。面对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实际, 针对各种传播媒体激烈竞争的局面, 广大电视新闻记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心理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 才有可能在激烈的新闻报道竞争中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彭菊华编著.新闻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德生著."新闻民工"现象引发的思考[M].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5.
从广播新闻创优谈记者的素养 篇10
1.使记者的新闻报道更具权威性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 人们的知识水平、生活水平均有了大幅提高, 人们对于广播新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新闻记者以往的“权威性”光环也逐渐褪去, 人们对新闻记者也有了更多的质疑、提防。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目前不少新闻记者的个人素质、专业素养低下,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无法让普通群众信服所引起的。目前, 社会上的媒体类型繁多, 新闻作品数量也多, 但是数量多不等同于质量高, 这些数量巨大的新闻作品背后, 必然需要大量的广播记者、新闻媒体单位, 这也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多而不精”的现象, 也是导致新闻记者素养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保障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近年来, 新闻媒体发展姿态迅猛,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几乎随处可见新闻媒体, 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一个广播新闻作品如果不具有针对性思想, 其实质和垃圾无异, 而不真实的新闻作品更会对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遭受严重毒害。
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1.敏捷的反应力、持久的耐力
广播新闻传播以“快”见长, 新闻所报道的是正在发生的或新近发生的事件, 要及时获得这些事件, 就要求新闻记者反应要快, 反应越快, 新闻价值越高。与此同时, 记者还必须有长久的耐力, 能够深入事实环境、空间, 涉幽探微, 发掘出新闻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也就是说新闻记者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度会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 任何优秀的新闻作品都不可能是记者坐等得到的, 也不是凭借投机取巧所获得的, 其都是记者“深挖”基层所得到的。作为新闻记者, 要想做出好的新闻作品, 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只有凭借敏捷的反应力、持久的耐力, 不断实践, 不断深入、不断总结方可达到。
2.敏锐的洞察力
采访并无固定模式, 每次采访活动的形式、内容都会有所差别, 所以在采访过程中, 需要记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采访就是实践观察的过程, 其观察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采访方向、进展及最终成败。在广播新闻媒体中, 信息传递依靠的主要是语言, 这也是广播新闻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广播新闻中, 记者采访录音是其灵魂, 一段恰当的、冲击力强的、震撼心灵的音响会给听众以深刻印象。所以, 一则好的广播新闻, 提升主题、表现恰当的音响是最基本的要素, 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把握好采访对象、采访时机、采访方式, 以获得最佳的新闻效果。
3.深刻的剖析能力
优秀的广播新闻作品, 其不但在表现方式上具有独特性、创新性, 更会具有深刻的新闻内涵,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抓取新闻事件时, 不光要看到事件的表象, 更要深入剖析, 关注事件背后的主体、背景。以某获奖作品为例, 其新闻事实看似简单, 即政府要求农民砍掉原来梨树, 改种枣树, 以优化种植结构。
4.丰富的知识储备
新闻记者在工作中, 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正所谓“行行有道, 隔行如隔山”, 如果新闻记者的知识面不广阔, 就很难在与这些新闻人物的沟通中做到有的放矢, 掌握事件真相。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想要有的放矢, 问得到位、想得到位, 就必须对所采访的行业有所了解, 特别是该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若记者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 提问没有重点, 说行外话, 不难想象在采访时肯定会受到采访对象的冷遇, 要么简单敷衍应对, 要么直接拒绝采访。
5.勤奋好学的精神
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是新闻记者的一项重要职业要求。目前,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媒体之间、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 已经不仅仅是经验、惯性做法、知识沉淀的较量, 更多的是创优、创新的角逐。新闻记者只有勤奋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丰富知识储备, 把握时代脉搏, 随时关注社会发展态势、改革形势、信息苗头、信息动向, 才能获得人无我有、小中加大、主题重大的新闻题材。同时在制作、采写、策划方面不断创新, 才可能创造出艺术精湛、思想深刻、有感染力、有引导力、有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
总结
浅议新闻记者的素养与社会责任 篇11
【关键词】 新闻记者 素养 社会责任 重要性
1. 提高新闻记者素养以及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新闻记者的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影响到新时期广播电视媒体队伍的质量的好坏。新闻媒体人逐渐意识到,广播电视品牌的竞争,新闻记者在很多因素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由于我国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理念更新迅速,各个媒体想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必须提高新闻记者的素质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当前新闻记者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文字功底不够扎实,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必须加强对新闻记者的培养,对新闻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解放思想,创新进取,发挥新闻记者主力军的作用。时代在不断发展,人才的发展也不断加强,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新闻记者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强的战斗力,不畏惧失败,深入到群众中去。未来的新闻记者应该社会学家,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超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深入接触社会,走群众路线,这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总之,一句话,以后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新闻记者需要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
2. 当前新闻记者的素质修养的培育
面对新闻线索,新闻记者应认真对待,客观评价事件,正确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要把关系到人们生活的事件报道出来,不畏强权,因为新闻记者的使命就是揭露事情的真相,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关系,避免产生矛盾纠纷,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说话,用笔杆子进行战斗。
对相同的事件进行报道时,新闻记者就要明白你是想为哪些对象服务,如果对象不一样,那么你所写的报道也会有所差异,这样一来所形成的评价也会不同。如果你选择的服务对象有误,那么大部分人都会不认可你的报道,只有少数关系到他們利益的人才会赞成你的报道。在现实报道中,新闻记者也会碰到社会的黑暗力量,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麻烦,但是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新闻记者的笔杆子都要为事件的真相说话,不畏强权,勇敢的说出错误的地方,这样做需要勇气和决心,还需要对事件深入的了解和调查,明白事件的真相,要仔细分析厉害之处,果断做出判断。
面对广播电视媒体竞争日益加剧化,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具备专业化水平。新闻记者应明确分工,每一个记者要细分一个报道范围,把新闻采访工作做细做精。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需要新闻记者要往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以及写作能力,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一种必然趋势。
此外,新闻记者要有探索事件真相的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对采访材料认真研究,创新思维,能清晰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写出来的报道要满足人们的求知欲。
3. 提高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具体策略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指的是新闻记者应该要履行和承担应有的社会价值,用笔杆子揭露事件的真相,信息化不断发展,新闻记者受到大众的关注,新闻记者的一举一动很容易引起大众的注意,直接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以及行为。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职业精神,经常保持头脑清醒,让自己时时刻刻处于理性思考状态,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产生独到的见解,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办事。
当前,我国有部分新闻记者存在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例如故意编造假的新闻线索,或者挖掘的新闻事件不是真实地,利用记者这个身份进行招摇撞骗,然而随着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新闻记者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因此新闻记者一旦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后,就会造成一系列违法行为。
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引导人们,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原则。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广播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很多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如果新闻记者用错误的舆论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思想,甚至会影响个人成长,那就使得人们会形成错误的理念以及看法,做出的行为也是错误的。
其次,新闻记者要以社会大众为关注重点,及时了解民情,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千万不可疏远与人民大众的距离,最先知道人民大众需要什么,有什么难题要解决,民生话题中群众满意什么以及不满意什么,这些都应该要深入生活进行了解,挖掘出当今社会的热点,找一些新鲜的材料,这样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成为公众的聚焦点。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美好的诱惑,新闻记者必须严于律已,面对自己的读者,要客观地进行报道,不偏袒任何人,做到公平公正。此外,还要面对社会,让社会和公众评判你的新闻工作的价值。
总而言之,新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新时期的新闻记者要面对诸多挑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前提基础,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以社会大众为关注重点,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做到公平公正,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把新闻媒体做好做强,发挥舆论工具的宣传作用。
新闻记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充当了主力军,也是电视广播媒体的先锋队,是文化传播的灵魂队伍,新闻记者对于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新闻记者的任务很艰巨,既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又要向上了解国家的举措,还要往下探寻社会基层最广泛的人民的喜怒哀乐。因此新闻记者们要认清自己的使命,看清自己身上的重任,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素质修养,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红霞.提高新闻记者素质修养的若干意见[J].记者素质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2] 吴锦才.如何增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J].论记者责任意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
试论加强电视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12
一、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由职业的性质、特点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电视记者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一定的新闻素养。新闻素养主要包括: (1) 能迅速构思、构图, 把新闻思考和画面思考结合起来。 (2) 较强的现场快速采访能力和技巧, 通过简短的采访语言抓住新闻的实质和要点。 (3) 电视新闻以秒为单位计算长度, 对时间长短格外苛刻, 所以记者必须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很强的概括力, 使电视新闻的画面和文字完美结合。
2.较强的审美意识。画面是电视新闻记者报道新闻的基础语言,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记者的审美意识, 因此电视记者必须有一定的美学修养, 使节目富于艺术的灵感, 并感应产生一种精神的升华。
3.电视记者的基本功。现代意义上的蒙太奇已不单纯是技巧, 而是叙述方法、创作方法, 它包含记者、编导对现实生活对事件的思考和解释。蒙太奇贯穿于电视记者工作的全过程, 开始于采访构思之中, 体现于拍摄提纲中, 是电视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4.丰富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现场采访是现代电视新闻的重要表现形势, 能否使受众愉快地接受、配合采访, 是采访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也是衡量有线电视记者水平的重要标志, 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经验积累外, 社会心理学是电视记者必修的一课。
二、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目前, 电视新闻记者的素养不能令人满意, 主要表现在新闻活动中:
1.等新闻多。电视台的新闻线索往往是送上门来的, 车接车送, 到新闻现场拍几个镜头, 带回稿件就是新闻。
2.会议新闻多。记者摄取一组镜头, 带回几份报告或者材料, 经摘录组合就是一条新闻。
3.给人新意的现场采访少。一些现场报道只是机械地让播音员出现在现场、背几句台词, 采访内容空洞无味, 不切主题, 可有可无。
4.被动采访多。一些记者到新闻现场后被人导演, 缺乏主动采访的意识, 更谈不上独立思考。
5.记者调度多。一些记者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去安排采访对象, 导演新闻, 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
6.“瘸腿”记者多。一些记者写不出成型的新闻稿件, 还有一些记者虽然能摄能写却没有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采访报道的能力。
7.间接采访多。记者到新闻现场脚踏实地地亲自采访, 直接取得第一首资料的少, 向采访单位要材料、要情况的多。
8.专题片设置水平不平衡。专题是衡量电视记者综合素养的晴雨表, 这方面的现状很不平衡, 两极分化, 而粗制滥造的背后是专业知识的匮乏。
类似现象还能举出一些, 尽管不是主流, 却不可忽视, 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是:
1.外行多, 专业人员少。有线电视系统中专业人员少, 现有电视新闻记者绝大多数是半路改行的, 文化程度低 (初高中文化占多数) 、专业知识素养差。
2.使用多、培养少。有线电视记者队伍基本是在边干边学、以干带学中形成的, 多年来始终处于使用多、培养少的状态。
3.满足现状的潜意识。电视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电视记者的地位, 被人羡慕的工作容易叫人满足, 新闻线索不用愁, 你不请他自来, 因此在相当一部分电视记者的潜意识中, 只有优越感没有危机感, 缺乏竞争意识。
三、提高电视新闻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1.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制约机制。建立建全目标管理, 以及定型和定量相结合的有关规章制度、考核方法, 使各有限电视台、站有章可循, 确定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纵向管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制约机制。
2.形成人才开发体系, 提高记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记者素质标准, 并根据素质标准培训、使用、考核、调配和奖惩, 形成人才开发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能否上岗必须经过操作性的标准考核, 达标后持证上岗, 不达标不可上岗。
3.运用激励机制, 增强队伍的活力。一是经常开展好新闻、好专题、好栏目的评选活动, 激励记者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二是较好地解决聘干、选干、职称评定、奖金评定等有关待遇问题。三是塑造良好的记者形象, 要树立行业典型, 使电视记者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四是记者队伍要通过竞争进行更新。
【记者的文化素养】推荐阅读: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07-02
中国文化报江苏记者站07-01
新闻记者的责任与素养10-16
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08-23
记者素养06-27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10-06
记者节主题征文:一个记者的工作总结05-26
体育记者的路口05-29
记者的心理危机06-02
记者的暗访技巧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