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中的文化素养

2024-07-04

幽默中的文化素养(精选7篇)

幽默中的文化素养 篇1

一、引言

幽默是给人们带来笑声或提供娱乐的一种认知体验形式。幽默已公认为是维持人们良好关系的一种秘密武器,其功能主要是提供娱乐,有助于缩短人们之间的隔阂,缓解紧张局面,避免争端,帮助人们实现成功交际。当幽默运用于广告时,幽默的这些功能显现出其巨大的优势,促进商品的销售,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以及外国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在宣传方面,幽默广告成为一种主流。幽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幽默广告在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解读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笔者分别以幽默,幽默广告,中美幽默广告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CNKI)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得出的相关数据表明:国内与幽默广告相关的研究很少,更不同提中美幽默广告的跨文化差异研究了。

在产品宣传时,中美幽默广告是否运用了同样的策略呢?两者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本文将以中美幽默广告实例分析上述问题。

二、中美幽默广告

笔者通过观看欣赏中美幽默广告的实例,考察中美幽默广告的异同,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在原因,给出相应对策,促进国内幽默广告的发展,提高幽默广告的鉴赏力。本文引用的中美幽默广告来源于《美国广告艺术大观》,《第14届时报广告金犊奖》以及《影视广告经典评析》。

通过比较,本文发现中美幽默广告有如下相似之处。

幽默是获取消费者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各商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幽默广告上。因而,中美广告都试图通过幽默元素在其广告中的运用,实现产品宣传的目标: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说服消费者相信其观点,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从而最终实现购买意愿。

如在“nur die”丝袜的广告中,疲惫不堪的一位相貌平平的中年妇女坐上了回家的公家车。随着车子的移动,她目睹了窗外一幕幕对她表示爱慕的情景。这位女士经历了最初的怀疑吃惊到最后的自信满满的微笑着下车的改变。对这种转变,观众们从车子经过她背后的一刹那得到了诠释:她刚刚正好坐在公交车车身上商家做的“nur die”丝袜广告宣传海报里身着比基尼打扮的火辣妙龄少女的头部位置。而此刻那里坐着一位秃顶的中年男子!这个广告通过悬念以及前后的对比让每一位爱美的女士相信:穿上“nur die”丝袜,你将吸引所有人的眼球,让你魅力四射!

在“Heineken”的饮料广告中,一名男子夜晚因为水龙头的滴水声而接近失眠状态,起身喝上一瓶“Heineken”饮料后,顿时进入美梦。随后家中的各种水声都成了美妙动听的乐曲!通过夸张的手法,这则幽默广告显现出这款饮料独特的镇静效果。

另外,中美幽默广告中运用的策略主要集中在语言修辞层面上。如在一款辣酱广告中,一名男子把辣酱涂在汉堡包上享受时,飞来了一只蚊子。面对蚊子的叮咬,男子自信的看着它,嘴里继续吃着沾着辣酱的汉堡。顷刻间,蚊子飞出去,在不远处爆炸!这种夸张的方式在此广告中醒目的表明了商品的主要卖点:辣!

在一则减肥广告中,广告词“清凉怡夏,享瘦一身”运用了双关的手法,通过“怡(一)”,“瘦(受)”,“身(生)”恰如其分的表达了炎炎夏日,苗条的身材在宣传产品的帮助下将受益无穷。同样的方法,在美国的一个著名饮料广告中,“Fresh up with 7-up”也得到了运用。7-up就是这款饮料的商标,在美国,数字7不仅仅被视为幸运数字,而且还有使人神清气爽的含义。因此,从这则广告的标语中,销售商的意图清晰明了:如果你喝了这种饮料,你立马会精神焕发,交好运!

在一则麦当劳的广告中,优美的音乐背景下,一个婴儿坐在秋千上随着秋千的摆动,一哭一笑。在观众们迷惑的时候,镜头一转,现出答案:只有在秋千荡起时才可以看见的麦当劳店铺并出现广告词;今天你休息了吗?不言而喻,麦当劳是一个可以让人开心愉悦放松的场所。

然而,通过中美幽默广告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中美幽默广告中体现的主题以及笑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幽默广告中,主题大多是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家庭生活,人和自然的统一。

在“黑人牙膏”的广告中,可爱的女孩用黑人药膏洗漱完后,给爸爸送上满是清爽气息的一吻,显现了家庭的和睦。舒肤佳的香皂广告中通过一位母亲给孩子洗澡的情景体现了舒肤佳香皂带给孩子母亲般的保护。

而在西方的幽默广告中,主题大多比较开放,大胆而且富有创造力。

如在“雪碧”广告中,领导人在检阅时喝上一瓶雪碧后又唱又跳,整个场面都沸腾起来,把雪碧带给人的新鲜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广告中,拿领导者作为笑点,这在国内是很罕见的事情。

又如,在“丰田”的广告中,美女头也不回的自信地走在街上,老少男女的眼光都为她停留,一位驾车的男子甚至因此而撞车。可是当一辆丰田汽车经过时,美女的目光却为之吸引,不觉撞在了路杆上。至此,丰田标记以及广告语跃入观众眼帘:小心丰田花冠!

另外,西方国家对个人主义的注重也体现在幽默广告中。在“威猛先生”的广告中,超人形象的出现体现了这款清洁剂的效果如同超人带给人们的感受一样:无所不能。

三、差异分析

Benedict(1934)提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后,很多的研究者针对文化的多样性给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Bennett(1998)认为文化有大小文化之分。Hu(1988)认为文化可以分为高级文化,流行文化和深度文化。根据对这些理论以及文化分类解读,笔者认为幽默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通形式,属于一种显而易见的高级文化。因而针对中美幽默广告的差异,笔者也将从文化角度加以解读。

在主题选择方面,中国的幽默广告倾向于家庭生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基于此话题的选择,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国传统的世界观认为,人和自然具有统一性,这意味着人们崇尚自然,顺从自然的规律安排其生活作息。同时,这些主题的选择也与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仁”相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可是实现家庭和国家的统一。因此,中国人特别看重家庭观念。关于人和自然的统一,很多人都相信天人合一,特别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中国的幽默广告中发现这些主题以及倾向也就不奇怪了。而西方国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海洋探索的历程使得西方人更加具有探索性,开放性,更加注重个人经验,因而更多强调个人的力量。另外,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分离的,这种人与自然的二元论受到西方人的追捧。因此,在西方幽默广告中更多的是个人主义的体现。

在广告宣传时体现的笑点上,西方的笑点多聚集在比较开放的目标上。这也与海洋性和大陆性所塑造的民族性格有关-西方多开放直率,中国多含蓄内敛。正如贾玉新(1997)提到的一样,中西文字在语篇方面存在差异: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是直线式的,级直接切题。这些都可以在上述的广告中清晰的看到。

四、结语

总之,对于中美幽默广告的解读,我们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下,人们对相关的文化意识也应该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中美幽默广告,观众们需要在欣赏的同时,注意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对这些作品加以解读,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欣赏中美幽默广告,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Benedict,R.,Patterns of Culture[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34:37.

[2]Bennett,M.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Current Perspective[A].In Bennett,M.J.(ed).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pp.1-34)USA:Intercultural Press,Inc.,1998.

[3]Hu Wenzho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What It Means to Us[A].In Hu Wenzhong(ed).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hat It Means to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C](pp.1-16).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88.37:12-1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幽默中的文化素养 篇2

1 理论依据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赋予目标语与源语相同的交际功能。然而,其难点并不是翻译文本的字面含义,而是文本的言外之意,或语用内涵。根据何自然的观点,为了在翻译中达到语用对等,译者不得不考虑语用对等的两个基木要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

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语言不仅有表面意义,还有隐含意义。语用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是指将语言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都转移到译著中.因此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即特定的语用意义,并且尽可能将这种意义完全转移到译著中。如果不能,那么译著读者将可能会失去已经被原著读者接收到的信息,从而达不到实现理解原著作者意图的目的。

社交语用等效是指文化层面的对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这就可能在相似的规约意义之下隐藏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指向含义。这就使得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交流时在文化指向上出现不理解。而语用对等目的正是要超越这种文化隔阂,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文化意象的互通。

为了达到原著与译著之间的语用对等,译者必须实现这两个等效。既然翻译是一种双语交际形式,就应该让译语读者真正领会到作者的意图,并能够尽可能多的实现作者期待的语用效果,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意义显然大于形式。如果能够以译语中自然、灵活、贴切的语言既再现原著中的语言形式,又保留了其语用意义,那是最理想的译文。但如果不能做到,笔者建议那只有舍其形而留其意,至少让译语读者领会到其意义,也就达到了语用对等。

2《佬友记》中文化幽默的翻译策略

1)采用直译法达到的语用对等

要达到语用对等,当然要保留其语用意义,但是,对等还要尊重原剧的风貌,如果完全以意义为中心,译语读者很可能不能体会到原剧的语言、风格特点,而失去了原著读者从剧中体会到的幽默感受。因此,在既能保留形式又能传达意义的情况下,宜采用直译方法来翻译。如:

例1:

(Phoebe):It's time for your massage.Put your face in to hole.

(Rachel):Wow,a real Swedish does a real Sweden massage.

(Phoebe):I am a Swedish

(Rachel):So,what's your name?

(Phoebe):A normal,normal Swedish name…IKEA.

菲比:你按摩的时间到了,把你的脸放进洞里。

瑞秋:哇,一个正宗瑞典人做的瑞典式的按摩。

菲比:对,我就是瑞典人。

莫尼卡:那,你叫什么名字?

菲比:一个普通的瑞典名字……宜家

IKEA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瑞典家具制造商,译者将其直译为被普遍接受的其相应的中文商标名称“宜家”,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并且把菲比情急之下把自己仅有的与瑞典相关的知识---该家具品牌名称当做自己的瑞典名字来介绍自己的幽默效果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直译的运用也需要恰到好处。某些时候,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直译并不能忠实传达原语的意图,还有可能造成误解和歧义,所以在翻译的同时,也需要灵活运用以下两种策略。

2)采用其他方法达到的语用对等

英语习语常常蕴涵着很深的文化含义,这种文化含义很难被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中文观众理解。在翻译这样的习语时,要达成语用对等,就不得不牺牲其表面形式。可以采取释义以及注释的方法来翻译。

(1)释义法

例1:

(Ross):So,I'm guessing you had an extra ticket and couldn't decide which one of you got to bring a date?

(Chandler):Well,we aren’t the Mr."The glass is half empty"

(罗斯):一定是你多了一张门票,找不到人一起去看。

(钱德):我们不是“悲观之人”

在西方有一种理论根据对有半杯水的杯子的看法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把这个杯子看成是半杯满的,另一种是看成半杯空的;普遍认为是前者是乐观之人,而后者则是悲观之人。因此乐观的人总是看到食物积极的一面;而悲观的人则关注消极的一面;这个英文谚语“The glass is half empty”如果被直译成为“我们不是看到杯子是空杯的人”,那么中国的观众很难明白该句的意思也起不到发笑的效果,而通过翻译做了解释之后,该谚语的意义就一目了然了。

(2)注释法

情景喜剧中的大量文化幽默经常会使用某位明星或经典小说的名字达到幽默效果。因此此类翻译的重点在于翻译前必须注意受众的认知环境是否能够理解原来的知识要素,否则必定造成交际失败。对于有此含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本文采取了一种比较自接的方法,先用自译法译出原文,然后再对其做一此释义,从而在形式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但同时,又使语用意义尽可能地传达给读者。如:

Phoebe:I'm sorry,it's just,I'm a little short on cash.

Joey:If you want I could loan you some money?

Phoebe:Oh no,no,no.I learned never to borrow money from friends.No,that's why Richard Dreyfuss and I don't speak anymore.

(菲比):我很抱歉,只是我最近手头有点紧。

(祖尔):如果你有需要,我可以借你一些钱?

(菲比):不,不,不。我已经得过教训“千万别跟朋友借钱。那就是为什么理查德·杜法斯(与刘德华在中国一样地位的美国当红明星)不再跟我说话的原因。

通过注释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原滋原味,而且采用与中国本土的元素进行类比来注释更能使目标观众对这个词在该场景中的作用和笑点也有清晰的概念。

3 结论

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英汉之间尤为如此。译者在翻译文化幽默时要充分考虑译文所赋予的语用意义和目的,采用相应的语用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文化传递的目的。语用对等是语用学理论与翻译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牢固的理论依托。在翻译中,能不能达到语用对等关系到译文的幽默效果能不能得到传递。在本文中,笔者总结了译者所采用的直译、释义和注释法来分析如何将《佬友记》中的文化幽默传递给中国观众。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6.

[2]Hickey,L.(Ed.).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3]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286-293.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幽默中的文化素养 篇3

一、中职教育及学生当前的状况

1.中职教育现状。在目前的中职教育课程中, 很多学校只是片面重视实践课, 忽视一些文化理论课的重要性。安排课程的时候过于片面, 只倾向于实践操作课程。这样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却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匮乏, 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造成了负面影响。只注意动手而不注意动脑,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 导致学生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容易出现片面和极端思想。职业教育固然要对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有所注重, 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学生对文化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所以, 中职教育要同时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

2.中职学生特点。来到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的学生, 大多数是因为对应试教育体制的不适应。他们对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已经有着很严重的抵触情绪, 文化课基础也比较薄弱。在他们的想法中, 顺利就业, 保障以后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他们对以后赖以谋生的实际技能感兴趣, 而对没什么具体作用的理论知识兴趣索然。而且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来自于农村。那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过英语, 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二、文化素养的培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1.能够促进英语教育的进行。文化的发展是语言产生的背景。如果对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理解, 就更加容易接受文章内容,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课文内容、语句、单词的讲解, 让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产生进一步的了解,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这样就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和探索欲望。

2.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思想上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很容易犯错。对于这样的学生, 思想教育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 因为他们对于空洞抽象的思想教育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科学研究表明, 文化素养的薄弱, 很可能导致一个人思想不健全, 看问题想法极端。对于这样的人, 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 更要从他们思想根源入手。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育的同时, 更要向学生渗透优秀的文化思想和品德教育, 是他们从思想根本上产生积极情绪, 树立正确人生观。

3.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英语教学应该全面渗透, 摆脱以往的束缚。以前的英语教育只注重学生读、说、写方面的能力, 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现代教育体系中, 学生不仅要能够阅读文章、理解内容, 进行一定的写作, 还要对历史、地理、数学、政治理论和哲学知识有着一定的了解。学生从职业教育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人格品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离开学校后融入工作,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着更好的发展, 不被社会所淘汰。

三、如何加强英语教育中的文化素养培育

1 . 树立人文意识。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语言教育的始终。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提倡树立人文观念,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英文知识, 还要注意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单词和语法, 还要通过文章内容, 宣扬内涵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树立起积极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提高教师自我要求。无论是在传统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教材研讨会等形式, 促进教师们交流心得, 学习经验。作为教师, 也应该不断地更新观念, 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 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不断充实自己。

3.鼓励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需要进行更新, 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比如在课堂的单元内容中讲解一些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 既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本堂课的内容, 也增加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等知识的了解, 间接提高了文化素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讨论空间, 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水平, 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运用这些方式, 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结论:培养文化素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提高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 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对此, 学校和教师需要具体结合中职英语知识的学习内容, 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考察。在确定文化素养培育目标, 制定英语教学计划时, 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在学校营造的良好氛围里全面发展。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各项素质, 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负责, 对社会交出的答卷, 也是对教育事业自身的一次洗礼。

参考文献

[1]李渊.浅析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素养培育[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 01:171-173.

试论英语教师教学幽默素养之提高 篇4

(一) 什么是幽默

幽默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一种气质、心情、精神、生活态度, 甚至生活方式;有人认为是一种性格、艺术风格、 审美形式;还有人认为幽默是一种语调、思维观, 乃至一种写作、讲话或行为技巧。在古人的字典里并没有“幽默” 一词, 现在我们谈的“幽默”一词是林语堂由英语音译过来的。他曾说, “幽默”二字, 原为纯粹译音, 行文间一时所想到, 并非十分计较考量, 然后选定。意为语言和行动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

此外, 东西方对幽默的理解有些不同:英美认为幽默的含义较广, 包括滑稽;而现代中国人则认为其含义较窄, 与滑稽同根而异枝, 也就是滑稽并不包含幽默, 同样幽默也不包含滑稽。笔者认为, 现代中国人除认为幽默的涵义较窄之外, 还有褒义。而相当多西方人则认为它是中性的, 这是由其涵义比较广所决定的。比方说, 美国幽默研究知名学者McGhee认为, 幽默是以对离奇、荒唐、不协调或者喜剧事件的欣赏或敏感性为特征的任何事情。“幽默”一词已渐渐失去其狭窄的含义, 而演变为宽广的含义, 是指所有与笑相关的现象。

(二) 什么是教学幽默

中国教师或学者给“教学幽默”下定义的时候, 受到“幽默”定义的影响很大。因此, 教学幽默的涵义较窄, 且具有褒义。比方说, 王凯旋认为, 教学幽默就是指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 以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 用谐趣的手段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 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 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的一类教学行为。教师幽默就是教师运用巧妙的、诙谐的、机智有趣、出乎意料的语言、体态, 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以活跃师生交往的气氛, 愉快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李涛认为, 教学幽默就是运用巧妙的、诙谐的、出乎意料的语言、动作与表情, 以活跃课堂气氛, 愉快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认为教学幽默具有教育性、综合性、审美性和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

二、教学幽默的重要性和作用

由于教学幽默的褒义性以及广大教师的亲身感受, 几乎没有人反对在课堂上使用幽默, 绝大多数教师和学者都提倡使用教学幽默, 更有学者把它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愉快教育呼唤幽默施教。一个民族有没有幽默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 同样, 一位教师有没有幽默感, 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标准。教学幽默的作用是正面和积极的。胡兴松对教学幽默作用的总结很好地概括了这方面的看法。他认为, 教学幽默至少有七个方面的教学功能: (1) 激发学习兴趣; (2) 消除教学疲劳; (3) 活跃课堂气氛; (4) 深化知识理解; (5) 和谐师生关系; (6) 发展学生能力; (7) 优化学生个性。王凯旋认为, 教学幽默主要有诱导功能、激励功能和陶冶功能。李涛认为, 教学幽默对教学具有调节、激励、批判的功能。

我们认为, 幽默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帮助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英语的最好的老师,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 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效果, 对英语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认为, 幽默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至少具有以下作用。

(一) 幽默作为一门言语的高超艺术, 具有高雅性, 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例如, 在讲授“hang”这个单词的两个大相径庭的意义时, 如果教师知道并能够引用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的名言“Wemustallhangtogether, orweshallhangseparately.”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着理解第一个hang的意思, 即“吊、绑、捆”, 引申义为“团结”, 第二个hang的意义是“吊死、处某人以绞刑”。如此这样, 老师不仅可以讲明单词的多义性,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轻松一笑的同时, 也对老师刮目相看, 肃然起敬, 树立老师的威信。

(二) 幽默具有和善性, 能够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黏合剂”

记得有一次, 我在上一节英语课时, 发现后座有一名男同学在打瞌睡, 我不想马上把他叫醒。因为当着这么多同学面会让他难为情, 有可能还会伤及到他的自尊心。于是, 我灵机一动, 给学生们出一个英语谜语, 打一人体器官:Whatisthemostpowerfulthingintheworld?Whenthey areclosed, theycloseeverything?我让那个打瞌睡的男同学来回答, 他深思一会说:“Itishumanbeing'seyelids (眼皮) 。Whentheyareclosed, theycloseeverything.”他回答完之后皤然醒悟, 我是在借此提醒他不要眼皮一合, 而把老师精心备的课拒之门外。他低声说了一声sorry, 他笑了, 我也笑了。这一小小插曲足可以说明幽默可以帮助老师摒弃传统的“唯我独尊”的严肃气氛, 代之以“以人为本”的温和的讲授。

三、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幽默素养

既然教学幽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因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幽默感很有必要。许多论文均涉及了如何提高教师的幽默素质、掌握教学幽默技法以及掌握教学幽默的时机等三个方面。

对如何提高教师的幽默素质, 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反映了教师和学者们的经验总结和思考。比方说, 李彩虹认为, 教师应首先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主要表现在: (1) 从角色来看, 教师必须是一个富有表演资质的人; (2) 从心理来看, 教师应具有宽容和理解以及自我解嘲的能力; (3) 从知识和能力双向要求来看, 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应拥有渊博的知识, 具有创造性的素质及对生活的积累和观察。胡兴松认为, 可通过如下途径培养教师的幽默细胞: (1) 培养幽默品质; (2) 领会幽默实质; (3) 积累幽默素材; (4) 把握幽默结构; (5) 掌握幽默技巧; (6) 领会幽默时机; (7) 把握幽默分寸。孙伟认为, 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需要: (1) 要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幽默者要热心。孙改仙认为, 教师要提高运用教学幽默的本领, 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 努力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 (2) 收集富有幽默感的格言、警句、妙语、机智之言、风趣的小故事、笑话等; (3) 要注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这些意见反映了教师和学者们的经验总结和思考, 有些方法像平时注意收集幽默资料是很有效的。但对幽默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争论极少, 基本上认为教师幽默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更未有通过实证方法证明教师幽默感的变化。

我们认为, 提高英语教师的幽默素养, 需要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一) 掌握教学幽默的时机

必须要强调运用教学幽默的时机。比方说, 必须把课堂的幽默放在一定的时空和度中, 也就是说, 教师在课堂上的幽默一定要掌握好幽默的时机和幽默的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教学对象的随时随地的了解和观察。一旦教学对象的情绪发生倾斜, 及时的幽默和风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教学幽默要时机得当, 为教学所需。一是为学生心理所需, 即在学生心理疲劳、注意力分散时, 及时插入幽默;二是为教学内容所需, 即在教学内容包含有幽默素材或可用以进行幽默创造时, 及时使用和创造幽默。幽默不等于滑稽更不等于幸灾乐祸, 幽默是为教学服务的, 所以在实行幽默教学时注意: (1) 幽默教学必须和教材紧密结合, 使学习内容深化; (2) 幽默不能演变为恶意的幸灾乐祸, 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3) 幽默是一种能力, 不能生搬硬套, 否则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4) 幽默是知识教学的一种润滑剂, 使用时不能过多过滥。过多过滥的幽默将淡化教学主题, 有碍于学生的深思, 有碍于教师的形象; (5) 幽默所用的素材应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运用幽默应注意的问题包括: (1) 幽默要水到渠成; (2) 幽默要适度; (3) 幽默要注意对象。强调运用教学幽默的时机, 其实就是对教学幽默的中性甚至是负性作用的认识深入了一步。幽默的时机如果运用得不好, 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二) 掌握一定的幽默技巧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 我们提出若干教学幽默技法。比方说, 可采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来增强教学幽默的效果。采用幽默定义法可以制造耐人寻味的教学幽默效果, 既给人以理性的启迪, 又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发人深思。可以用激疑解惑、制造荒诞、仿拟、杂糅等方法创造幽默, 用幽默包装生物课课堂。可采用因势利导法、调节气氛法、巧妙激趣法、自然引申法、偕趣调侃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幽默。可以通过谐音、错误、顺水推舟、形象比喻、教具、生活现象、诗歌、谜语和拟人手法增强化学教学的幽默感。教学幽默的表达技巧包括:形象比喻、巧妙移用、极度夸张、故意曲解、反语倒置、虚拟情境、婉言曲语。教学幽默的表达技巧可以是: (1) 借题发挥幽默术; (2) 经意自嘲幽默术; (3) 适度模仿幽默术; (4) 巧借生活幽默术; (5) 善意使谎幽默术。教学幽默技法很多, 但仍缺乏系统的归类和梳理。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 幽默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适当利用能够达到提高英语课堂效果, 那么作为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 学会应用健康向上、恰到好处的幽默语言来驾驭课堂,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掌握一定的幽默技巧, 顺理成章地成了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以下四点即使如果不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仔细思考至少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1. 积累英语幽默故事

英语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间, 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 广泛收集英语幽默故事, 其中可以有寓言故事, 也可以有当代的名人趣事, 甚至有趣的格言警句,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平时要做有心人, 积累相关素材资料, 做到去粗取精, 有的放矢, 未雨绸缪, 以备后用。

2. 双关语、成语、名人名言

本文中幽默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中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一句名言, 同时也是一句双关语。英语中的成语也很多, 如butterfliesinone'sstomach像怀里揣着只兔子, 七上八下, 而英语中是胃里的蝴蝶, 心里紧张, 七上八下;bullina Chinashop瓷器店里的蛮牛, 而英语是笨拙的人, 动辄弄坏东西的人;antsinone'spants裤裆里有蚂蚁, 而英语是坐立不安等等。这些成语在英汉情景相似的同时, 还能够搏人一笑, 容易给人留下深刻记忆, 不易忘却。

3. 比喻幽默

英语中有许多富有比喻色彩的幽默, 如likehotcakes像刚出炉的蛋糕, 来比喻很受欢迎的东西, 抢手货。as coolascucumber像黄瓜一样酷, 来比喻非常冷静。外国人说一贫如洗时用俗语“aspooraschurchmouse”。老师在授课时也可以把中国的俗语搬出来与英语用法比较一下, 中国人说“力大如牛”, 而欧美人不会用牛, 而会用“horse”:asstrongasahorse。英语中比喻有很多, 只要能够恰如其分地利用它们, 即可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幽默不仅在于语言的运用

英语教师要想用好幽默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除了正常的言语交际教学之外, 肢体语言或称体态语言, 英文为bodylanguage也固不可少。因为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忽视它不利于产生好的效果。老师滑稽的非语言动作, 夸张的表情, 或者简笔画等小技巧, 这些都有可能起到正常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惊人作用, 如果时机允许的话, 对这些小技巧都不妨一试。

结论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使用幽默固然能够起到活跃英语课堂气氛的作用, 使学生在“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使用幽默在很多时候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也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 不要舍本逐末, 更不能把英语课变成教师幽默“一言堂”, 而学生却云里雾里似听天书。为了避免出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局面,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 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幽默分子和元素, 注意培养自身的幽默能力和本领才不失为过,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创造—提高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理性地创造幽默、欣赏幽默、理解幽默, 把握好时机, 注意好分寸, 恰到好处地使用好幽默, 才能最终造福于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McGhee, A.H. (1979) .Humor: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San Francisco:W.H.Freeman.

[2]胡兴松.教学幽默艺术[J].政治思想教育, 2000, (2) .

[3]李彩虹.幽默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2, (1) .

[4]李兰萍.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

[5]李涛.教学幽默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20 (4) .

[6]吕光旦.英语幽默—理解与欣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幽默中的文化素养 篇5

关键词:动漫文化,大学生,媒体素养培育

毋庸置疑, 信息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习惯, 都不可避免地深受无处不在的媒体的影响。多样化媒体的迅速发展, 使得判断、理解、分析各种媒体及媒体内容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而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和提升受众的媒体素养。媒体素养, 就是指人们面对各类媒体讯息的识别解读能力、选择利用能力、评估质疑能力以及合理、合法地创造和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 是信息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1]从强化内在素质来弱化不良信息的影响, 培养受众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 才是根本的、长期效果的解决途径。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领跑者, 动漫借助书报、电视、电影、手机、网络等媒体, 逐渐席卷各领域, 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广告、心理治疗、视觉模拟等领域中, 依靠媒体的现代化而成为具有高度渗透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形态。作为动漫文化的重要受众群体,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变化的重要时期, 在此阶段并不具备完备的自控能力, 同时缺乏必要的批判观念, 因此较易受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必须针对动漫文化的传播特性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媒体素养教育。

一、动漫文化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 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 有利于优化媒体环境。

大众传媒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 因而传媒文化也便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行为, 在传播过程中也就无法避免对人性中的丑恶因素的迎合与宣泄, 产生一种传媒文化公害。[2]动漫文化也是如此, 在一些动漫产品中存在色情、暴力、血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不健康内容。虽然存在种种问题, 但作为富有极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大众文化, 动漫文化的传播同时为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平台。现代大众传播理论强调受众不再完全以消费者姿态参与传媒文化的生产, 更为重要的是参与文化的创造。因此, 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媒体的主要传播内容、传播主要取得的, 甚至传播生态的走向。动漫文化的传播主要包括漫画、动画和游戏, 可以起到同时拓展视觉、听觉、触觉感知的作用, 因此, 动漫具有其他流行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各种动漫文化活动既可以感受动漫文化的魅力, 同时进行了媒体素养教育, 这对于优化媒体生态环境, 提升媒体成熟度, 促进媒体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

(二)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动漫文化氛围。

动漫文化是指视觉消费时代以动漫形象为基础、以现代传媒为支撑的大众文化。[3]这种文化是由包括动漫作品本身在内的动漫产业和受众所共同创造和拥有的。但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动漫文化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我国当前媒体素养教育意识和条件的缺失则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抵制动漫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更重要的是逐步培育成熟健康的受众群体, 继而通过受众对媒体的反向作用对整个动漫文化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对培育健康的动漫文化氛围, 传播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抵御不良文化因素的侵蚀。

动漫文化包含了哲学、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 甚至是宗教的内容, 所传达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观念都会对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日韩等动漫强国主导的动漫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我国的大学生动漫受众群体, 输出的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受众的思想观念中。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没有完全实现, 还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体系, 对动漫文化只具有较强的直观感受, 而缺乏足够的判断、批评和利用能力, 这样充满娱乐化、通俗化、游戏化的媒体接触方式, 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平面化、排斥民族文化的后果。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针对动漫文化的媒体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二、动漫文化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

(一) 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方式。

基于参与取向的“超越保护主义”模式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法。“超越保护主义”目的是要培养受众了解和运用媒体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兴趣, 使之有能力自如地应对媒体。西方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成败得失让我们领略到教育与媒介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媒介素养教育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我国相关的媒体素养教育起步较晚, 起点较低, 更应当吸收借鉴各国的先进理念,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

(二) 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纵观世界各国的媒体素养教育, 各国概念的界定略有不同, 但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识别媒体及其所传递的信息和解读、分析媒体传播内容的能力;二是积极参与制作、利用媒体及其传播内容的能力。对媒体的科学认识是媒体素养教育的基础, 利用媒体、积极参与是媒体素养教育的提升, 双管齐下,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媒体与受众之间力量的均衡, 形成制衡。

(三) 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

世界各国诸多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 只有借助学校教育、家庭培养、政府扶持等多方力量, 聚力一处, 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效果。

1. 政府应当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教育部门, 应当将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战略高度, 在战略规划、政策环境、组织设置、资金监管、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完善, 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同时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和执行能力, 引导动漫文化的健康发展。

2. 高校进行科学的媒体素养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具有延续性的教育。由于我国的中小学阶段的媒体素养教育较为薄弱, 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应当开展科学的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中可以导入基础的概论型的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和动漫文化的相关课程, 再由大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学习。此外, 还应当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开展具有本国特色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 在国家级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标准制定、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3. 要重视家庭、街道社区、民间组织的力量。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机构、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和机构, 建立科学化、多样化、系统化的常态机制, 给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应当构建覆盖动漫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媒体素养教育立体化网络, 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从不同层面, 以不同方式, 结合多种途径, 整合各方有效资源, 大力开展课程教育、机构培训、拓展活动等各种途径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 全面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要悟, 刘灿.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3:31~34

[2]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70

[3]谭玲, 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1

幽默中的文化素养 篇6

优秀传统文化(或思想)能够流传下来,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文采。比如,启蒙读物《三字经》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故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自然也就得以很好地传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思想因优美的语句或文章而流传,如果离开了具体语句,思想也终将不复存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应该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语文素养,发现其中语文的美妙,才能为优秀思想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语文素养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训诂学

汉字源远流长,其义蕴含着先民原始性创造的智慧,《说文解字》等从汉字构造的方式中挖掘汉字的原始意义,对当今人们准确理解及记忆汉字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尔雅》《说文》等工具书,适时地对《论语》涉及到的关键字词进行“字源”解析,从训诂的角度来提升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就会加深学生对该字所蕴含的“思想”的准确理解。

比如,学书对孔子思想核心的“仁”的解说:

《说文》:“仁,亲也”又“亲,密至也。”《说文解字注》云:“《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仁,人心也。谓仁乃是人之所以为心也。”

据古书的说解可知,仁即亲爱。如此,学生对“仁”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音韵学

孔子不仅是儒家“乐”论的开创者,而且自己也能作“乐”。他认为“乐”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所以,他在说话时也会不自觉地展现其音韵方面才能。

富有音韵美词语的运用,能够使得语句具有音乐般的旋律美,从而能够永久保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其语句所蕴含的思想自然也就被人们所掌握。

1.叠音美

叠音词是一种同音重叠现象。它既有口语的朴实,又有音乐的旋律,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叠音词的使用,能够使描写对象的音、形、情、态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一章,运用叠音词“申申”“夭夭”,将孔子舒适自得、神色温和愉悦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慈祥的老人在自家庭院悠闲踱步的情景,那安详恬适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又如,《论语·伯泰》第十九章“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通过叠音词“巍巍”“荡荡”“巍巍”的运用,将尧的效法天则、恩德宽广、功绩辉煌的高大形象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且语气中充满着无限崇敬之情。同时,在表达效果上,使得文气舒展有度,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感。

《论语·子路》篇中“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一章,叠音词“硁硁”的运用,让人联想到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那种坚硬的石头,从而将“小宗之人浅薄固执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出来,指出这种人只能做一个普通人。换言之,就是说普通人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毫无疑问,当你读到叠音词“硁硁”时,清脆的敲击声仿佛在耳,坚硬的“硁硁石”恍惚在目。

2.回环美

回环又称回文,它通过变换次序的办法,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紧紧连在一起,用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同时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情趣,从而形成一种反复咏叹的音韵回环美。

采用回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态度的句子,在《论语》中有很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语句具有回环美,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在这种回味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就会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

3.顶真美

把前一句话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把话连续说下去,这种手法在修辞学中叫做顶针(顶真、连珠),这种修辞手法在音韵美上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使语句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增强语句的节奏感。

采用顶真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态度的句子,在《论语》中也有很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这种上传下递的顶真句,读来琅琅上口,背诵起来也就迅速快捷。

三、文章学

虽然《论语》中的文段大都相对较短,但其中也不乏在文章学方面的优秀案例,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

1.议论文方面

《论语》属于语录体,它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所以,议论性的片段就比较丰富。

(1)论点+道理论据

先亮出观点,然后运用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论证。

“曾子曰:‘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该章第①句是论点,第②③句为道理依据句,且分别对应“任重”与“道远”,顺序清晰明了,使人信服。

(2)论点+事实、名言依据

先叙述事实,然后引用名言,然后归纳出论点。有时也只有事实依据,或者只有名言依据。

“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②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③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

该章讲述曾子告诫弟子“爱护身体、免受刑罚就是尽孝”的一个故事。曾子先以自己的躯体没有被损伤这一事实来现身说法,然后引用《诗经》中的名言对弟子加以劝诫。该章中的第①句为事实依据,第②句为名言依据,第③句虽为叙述事实———从今之后(指的是死之后),我就免于毁伤自己的身体啦,但实则为劝诫弟子要向他学习。

(3)论点+事实依据+论点

先亮出论点,接着叙述事实,再次点明论点。这种圆形结构显得十分优美,符合人们的审美观。

“①贤哉,回也!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该章第①句为论点,对颜回的高度评价———贤哉,第②句为事实依据,且用对比的手法,第③句再次点出论点———贤哉,回也!

(4)比喻说理

《论语》中记载了一些孔子师徒通过比喻进行问答的情景。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该章中子贡以美玉比喻孔子的才德,以“韫椟而藏”比喻君子之避世退隐,以“求善贾而沽”比喻君子之入世行道,暗示孔子当入世行道。孔子心知其意,表明自己确实有意出仕,但必须等待识货而肯出高价的人。该章中的对话,除了表明各自观点外,还显得颇有情趣,使人看到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默契。

(5)依序说理

说理最重要的在于能够有一个合理的顺序,给人一个清晰的条理。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将人资质从高到低,依次表明其对待学习的结果,可谓层次分明。

2.记叙文方面

《论语》中不乏记叙类的语句,它们或描绘形象,或描绘情景,或渲染气氛。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里孔子用形象描绘来表明自己安于穷困、不慕富贵,文中“曲肱而枕之”的白描勾勒是多么地生动形象。

类似的形象描绘手法,在文中还有很多,比如,“侍坐章”中的“夫子哂之”,曾晳的“舍瑟而作”及其“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读来仿佛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还有《论语·微子》中的“长沮桀溺耦而耕”,仅仅“耦而耕”三个字,就让人想象到两人合作执“耦”劳作的情景。

四、修辞学

修辞就是选择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增强表达效果。

《论语》中运用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关注。

1.设问句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运用自问自答的设问辞格,提醒弟子“仁”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你的手上,就在你的脚下,只要你愿意去做,你一定会达到“仁”的境界。

2.反问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运用反问(兼有排比)的辞格,强调“习”“朋至”“不愠”的重要性———快乐、君子标志。

3.比喻句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将君子的过错比作日食、月食,形象生动地告诫君子不要试图掩饰自己的错误,要敢于坦率地承认过失。

4.对比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运用对比辞格,突出君子与小人在公私义理之间的不同表现。

5.排比句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运用排比辞格,突出君子的三重境界。

另外,对偶、夸张、双关等辞格,《论语》中也有涉猎,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格运用的妙处,了解其表达效果。

总之,努力挖掘孔子在表达思想时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优美文采所带来的音乐旋律、画面情境等方面的审美享受,还能使得孔子的思想也随之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最终达到思想境界与语文素养的双丰收。

摘要: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除了关注其思想内涵之外,也必须挖掘其语文方面的素养,否则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纯碎说教的政治课,进而削弱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它有着丰富的语文学方面的知识,值得关注。

幽默中的文化素养 篇7

一、传统文化缺失现象的分析

(一) 获取知识的现代媒介众多, 淡化纸质媒介经典。

随着知识爆炸的时代到来, 传统的阅读方式已不能满足“90后”中职学生的信息需求, 互联网上新奇浪漫的青春小说和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书上跟现代社会脱节的古文诗词, 则被他们视为老八股或跟不上潮流的东西。有时就连喜欢的学生也因为害怕被同学当作“书呆子”、“老古董”笑话, 不敢在人前阅读, 更别说当众诵读, 以致学生中学习传统经典文化的氛围不佳。

(二) 西方文化的大量渗透, 学生一味地崇洋媚外。

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渗透, 有些人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要圆, 断定传统文化是腐朽落后的文化理念。过洋节的风潮, 更是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认为这是时髦的表现。而逐渐被国人谈忘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却在他国“发扬光大”, 以致政府不得不立法来延续传统。学生中间更是形成了一种以讲英文、染头发、唱嘻哈为傲, 以啃书本、讲传统、不懂时尚为耻的不健康的风气。

(三) 功利当先, 认为传统文化不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中国人在生活的压力下, 古文诗词只能作为获取名利的敲门砖, 或者是功成名就后附庸风雅的装饰品。与畅销书不同, 古文诗词类经典门庭冷落, 无人问津。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它们一不能助其平步青云, 二不能助其排忧解难, 三不能助其熟知实事, 有亦可, 无亦可。加之古文艰涩难懂, 成为难啃的骨头, 不如有一技之长实在, 于是只能束之高阁, 列为摆设。

二、从经典文化中重塑传统人文精神

(一) 诵经典文化, 塑人格品德。

中职学生大多对学习失去兴趣, 成天脏话连篇, 在学校无事生非、打架斗殴。只用简单的说教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是行不通的, 只有依靠中华经典文化强大的优势, 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文质兼美的古文诗词理所应当承担起教化学生的重任, 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观点, 强调人的修身从学诗开始, 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中职学生要多读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 选择个性鲜明、人格伟岸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 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洁身自爱, 健康发展。诵读《三字经》、《千字文》、《游子吟》等诗篇, 教育学生文明知礼、尊老爱幼;诵读《论语》、《师说》、《弟子规》、《劝学》等名篇, 教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好学;诵读《过伶仃洋》、《狱中题壁》、《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 引导学生不惧权贵生死、弘扬气节。通过读圣贤书, 与圣贤为伴, 追求儒雅风范, 学习圣贤的行为美、语言美、气质美和性格美, 塑造文化品格, 厚积人文底蕴。

(二) 诵经典文化, 感人情百态。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人们抒

发情感最为有效的工具, 包罗了世间所有的情感美, 给我们带来了审美愉悦和情感冲击。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 吟咏性情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沉的爱国情。

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 涌现出多少流芳百世的爱国诗篇, 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到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壮志未酬, 再到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的豪情壮志……无论哪个朝代, 都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和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诵读这样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泣血之言, 是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教育他们继承和发扬精忠报国、爱国忧民的传统精髓。

2、浓烈的思乡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些耳熟能详的游子诗时常萦绕在耳边, 它寄托着旅居他乡者浓重的渴盼团圆的情感, 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 对故乡山水的依恋。这类诗歌没有华丽精致的词藻, 也没有奇特新颖的构思, 只有真挚无华的深情。却使诵读者感受到明月下思乡者客居的萧条, 感叹岁月年华的易逝。能够重新激发起学生正在淡化的家国观念, 树立热爱家乡, 不忘乡情, 回报家乡的人生追求。

3、动人的爱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数量繁多, 且流传广泛, 是古诗长河中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爱情呼唤, 《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 《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忠贞不二, 《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的追忆, 这种真情的自然流露, 让人感到痛快淋漓, 并深受感染。诵读这些情诗, 让学生认识到追求爱情时应报以真诚, 对爱情要忠贞执着, 婚姻中夫妻要互爱互助, 风雨同舟, 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这是爱情长久、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

4、质朴的友情。

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心灵的交流, 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 远离时要扬其善名, 快乐时要与其共享, 患难时则要共生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杜甫的“人生交契无老少, 论交何必先同调”……都寄托着诗人对挚友的依依不舍和即将远行的祝福。吟诵如此美好的友谊之诗, 应学习古人结交真正的知己, 建立质朴的友谊, 在思想上互相鼓励, 在品行上互相监督, 在学问上互相切磋, 在理想上互相支持, 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以上观点, 乃本人教学探索中的一点浅见, 希望通过加强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开展吟诵活动, 促使学生热爱中国古文化, 汲取前人遗产之精华, 学习其中的人格美、人情美、人性美, 潜移默化地注重自身修养, 增强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真正发挥经典文化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锐《含英咀华闳中肆外——关于学古代文学促进人格修养的几点看法》——《职业圈·现代软科学》2007年第19期

上一篇:评价客观下一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