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2024-06-14

图书编辑角色转型(精选8篇)

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篇1

在王振铎先生的《编辑学原理论》中强调编者要有读者意识, 为广大受众服务。读者是期刊的消费者, 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读者是上帝”。这些观点, 站在读者的角度考察期刊编辑, 可将其角色定位为“服务者”。可是期刊不同于一般商品, 具有文化商品的特殊属性。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 百废待兴,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期刊的信息传播和教育功能凸显, 我国期刊迅猛发展。至20世纪末, 我国期刊走向成熟, 时尚类期刊异军突起。进入21世纪, 读者对期刊娱乐功能的要求进一步增加, 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期刊编辑这一“服务者”的角色, 也应随着读者的需求而不断改变, 在适应时代、贴近读者方面有所作为。

从“老师”成为“朋友”

虽然期刊编辑的角色是服务者,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于期刊的社会功能的要求也有不同侧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使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热情空前高涨, 期刊的信息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凸显出来。如徐柏容先生在《期刊编辑学概论》中指出, 期刊编辑应向读者进行先进思想的宣传教育, 以帮助读者克服、改造错误的落后思想, 要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 满足读者的正当需要。从“教育”、“改造”等词不难看出, 编辑的角色不仅仅是服务者, 还担负着“教育者”也即“老师”的角色。这在当时一些期刊的办刊宗旨以及很多读者来信中也可见一斑。

进入21世纪, 读者对于期刊的消费目的发生了变化, 有读者调查显示, 休闲娱乐已经成为读者阅读杂志的首要目的, 追求知识居第二位。49.3%的读者希望综合文化类期刊能够“在承担舆论导向任务的前提下传播娱乐内容”[1], 这表明读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期刊编辑教育读者承担“老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成为和读者平等相处的“朋友”, 因此, 在大众期刊中, 很多编辑自称“小编”。有些期刊还开设类似“编辑部的故事”的栏目, 展现编辑工作中的趣事和个人生活, 拉近和读者的距离。编辑在读者眼中从高高在上的“老师”变成平等的“朋友”, 成为时代要求。

1982年, 由湖北省文联主办的《今古传奇》创刊, 创刊十多年一直坚持致力于“将传奇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使文学能激发人民的社会主义理想, 振奋民族精神, 让读者得到教育和启发, 得到知识与娱乐, 得到美的享受”[2]。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 期刊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和启发读者, 期刊的娱乐功能被放在次要位置。如今的《今古传奇》已成长为全国文联系统唯一的报刊集团、中国最大的传奇文学基地。其成功的经验就是不断调整创新自己的办刊理念, 不断地探索贴近读者之路, 已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通俗文学期刊“今古传奇体”, 其编辑方针被总结为:中国气派, 民族风格, 大众意识, 时代精神。[3]其对“大众意识”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编辑与读者平等关系的一种肯定。事实证明这一编辑方针是正确的、有效的。

期刊编辑和读者是一样的, 但期刊编辑的优势在于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期刊编辑要将优势发挥出来, 就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和“老师”这一角色要求编辑要高于读者不同的是, 朋友之间更多的是分享。今天的大众传播, 需要期刊编辑放下身段, 从好朋友的角度考虑读者需要哪些信息, 怎样更好地和读者分享这些信息, 才能使读者体验分享传播所带来的愉悦。如很多大众期刊尤其是女性期刊的编辑, 在刊物中自称“小编”, 这一颇具平民化亲和力的自称, 将编辑的角色定位为读者的朋友, 编辑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在教育读者, 也不是在刻意地引导读者, 而是与读者平等的“朋友”, 在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中获取知识和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 从“老师”变成“朋友”, 并不是要期刊编辑放弃引导舆论和发挥导向作用, 而是要求期刊编辑要目光向下, 想读者所想, 在期刊内容上突出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 倡导构建一个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如在一些灾难报道、突发事件报道中, 期刊编辑如果以平民视角来选取内容, 以朋友的情怀来观照新闻当事人和读者, 会让我们的期刊充满理性和温暖。尤其是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组织上, 要平衡各方观点, 防止舆论暴力。有效避免舆论暴力, 尊重每个生命的基本权利应该成为媒体人的共识。尤其是期刊, 因为出版周期比报纸长, 有较充分的时间去核实网络尤其是微博上的爆料。微博是自媒体的典范, 信息传播速度快而碎片化, 很难将突发新闻全面详细客观地传播, 更缺乏新闻背景分析, 谣言大多是从微博传播的, 如果有编辑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对此进行核实, 读者会更加理性地看待新闻事件。

从“中介者”变为“分享者”

在20世纪80年代, 期刊的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各种精神食粮, 编辑常常隐居幕后, 通过刊发作者的文章来启迪读者, 虽然有些编辑进行相关创作, 承担作者的任务, 但也很少在期刊内容中成为主角。20世纪80年代编辑的服务性, 主要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强调其为作者服务, 督促作者创作、修改作者的作品等, 通过服务作者来更好地服务读者。编辑被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沟通作者与读者, 主要体现在期刊编辑对作者作品进行选择和编辑加工后刊发, 传播给读者。编辑隐身幕后充当“中介”, 读者所看到的内容都是由作者创作的, 编辑是隐形的。作为21世纪的期刊编辑, 则在联系作者和读者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之外, 承担了深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线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 并与读者分享的任务。

从“中介”到“分享”, 意味着期刊编辑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期刊编辑要更加了解读者, 才能知道新闻信息中哪些是读者最关注、最感兴趣的, 同时在选择内容时也会更加谨慎, 仔细辨别真伪, 力求客观公正, 以对读者负责。在很多大众生活类期刊中, 编辑为读者提供各种生活资讯, 亲身体验商品和服务, 介绍各种实用生活信息, 提供详细的体验报告和生活指南与读者分享。由此带来期刊的编辑理念更贴近读者的需求, 使期刊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播者和生活伴侣。

据相关读者调查显示, 期刊所传播的知识在帮助读者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中, “获得大量的生活实用信息”和“可以紧跟潮流, 掌握时尚信息”所占比重最大。[1]这一点在时尚类期刊表现更加明显, 从不同年龄读者购买时尚类杂志的目的来看, 多数读者是为了穿着、化妆以及美容而购买。[4]大量时尚生活类期刊的出现使读者的这一阅读目的得以实现, 也促使期刊编辑去主动了解读者, 像读者一样去思维、去看待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读者所想, 才能像朋友一样和读者分享他们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 编辑利用自身职业资源, 可以得风气之先, 敏感预测社会生活的各种潮流, 再传递给读者, 从这一方面来讲, 生活时尚类期刊对社会潮流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很多期刊在发布下季潮流新品的时候, 会附上商品的品牌价格等, 在一些电子期刊上, 甚至能直接链接到购物网站, 为读者提供了超便利的服务。

如《嘉人·美妆》等指导女性美容、购物的期刊, 自称“小编”的编辑深入大街小巷, 搜寻有特点的商品和店铺, 并作为一般消费者进行美容、购物旅游方面的亲身体验, 写出体验报告并配以效果图片, 这种服务分享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真实客观的消费参考。编辑通过这样的方式, 以“朋友”的身份与读者分享实用的生活信息, 已经不再是隐身幕后的中介者。

编辑从“服务”变为“分享”, 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所以作为编辑, 在编辑期刊内容之时, 要慎之又慎, 要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尽可能地维护读者权益, 以免造成读者经济损失, 损害读者身心健康。

从“幕后”走向“台前”

电脑没有普及之前, 期刊编辑的工作环境是剪刀糨糊, 其形象是埋头苦干, 与读者的联系大多通过书信, 虽也有编辑关心作者和读者的事例, 也大多是做了好事不留名型的。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一观点得到当时很多编辑的认同。如《读者》首任主编胡亚权认为:“刊物发行量与杂志质量有关, 跟市场有关, 杂志好了, 谁当社长都是一样的。明星是靠脸, 我们是靠脑子在做事情。”[5]《读者》正是在胡亚权主编时代走向辉煌, 这说明其思想是适应了当时读者和市场的要求的。

社会转型期和数字化时代, 读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媒体和明星等来张扬个性, 小众化时代的来临, 使出版业进入“粉丝阅读时代”。这也呼唤期刊的个性化和期刊编辑的个性化, 很多期刊的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 通过微博、电子邮箱、论坛等和读者联系。如《新周刊》主编封新城的新浪微博拥有100多万粉丝, 成为网络上的舆论领袖。80后作家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发行量超过100万册, 就显示了明星编辑的市场号召力。有意识地培养明星编辑, 成为很多期刊的一种营销策略。

如我国著名动漫期刊《漫友》实行明星编辑制度, 打造具备偶像气质的明星编辑。其资深编辑张澍被业内人士冠以“首席动漫策划编辑”的美誉。由她包装策划的《一天》、《记得》、《我的路》、《80℃》、《绘羽》等本土原创漫画图书深受读者喜爱,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漫友》中最典型的明星编辑落落为例, 她的小说在漫友旗下的《新蕾·STO-RY100》连载广受读者好评。《漫友》将其小说结集出版。如《那些生命中温暖而美好的事情》于2005年出版后一炮打响, 跻身全国五大地区畅销书排行榜前10位, 落落则成为《漫友》的当红明星编辑。《漫友》还邀请人气漫画家丁冰等为其小说配上漫画在《漫友》连载。落落由此成名, 并在郭敬明的策划下出版了《年华是无效信》等人气小说。许多人因为喜欢落落而成为《漫友》的忠实读者, 也有许多人因为喜欢《漫友》而喜欢上了落落的作品。《漫友》杂志用心打造“明星编辑”的思维理念, 已经成为期刊产业化进程中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6]

有的明星编辑还突破出版业, 在其他领域展现个人魅力, 吸引读者。2009年《ELLE-世界时装之苑》与湖南卫视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合作, 其主编晓雪出现在电视中成为一代“毒舌”, 其个人博客点击率甚至一度超过韩寒和徐静蕾, 虽然她的电视表现在网络上毁誉参半, 但是ELLE期刊成功在25岁以下群体中建立了很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美誉度, 这种通过展现编辑的个人魅力进行营销的策略可以说是成功的。

期刊编辑是期刊的创造者, 编辑期刊是为了读者。所以期刊编辑为读者服务是不争的事实, 时代不断发展, 编辑在为读者服务中承担的角色也不断演变, 但是这些变化都没有改变期刊编辑是为读者服务的这一事实, 期刊编辑要不断地变换自身的角色, 以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要。

摘要:期刊编辑是为读者服务的, 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要, 使期刊编辑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型, 以更好地贴近读者。对于读者来说, 期刊编辑角色要从“老师”变为“朋友”, 从“中介者”变为“分享者”, 从“幕后”走向“台前”, 以更加人性、平等、开放、个性的编辑风格来适应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期刊编辑,读者,服务,角色

参考文献

[1]孙聚成, 张泽青.期刊与它引导的生活——2004年全国综合文化类期刊读者调查报告[J].中国出版, 2005 (2) .[1]孙聚成, 张泽青.期刊与它引导的生活——2004年全国综合文化类期刊读者调查报告[J].中国出版, 2005 (2) .

[2]李传锋.传奇文学的历史使命[J], 今古传奇, 1990 (1) .[2]李传锋.传奇文学的历史使命[J], 今古传奇, 1990 (1) .

[3]吴乐平.塑造自己的传奇——评《今古传奇》的品牌创新理念[J].编辑之友, 2002 (5) .[3]吴乐平.塑造自己的传奇——评《今古传奇》的品牌创新理念[J].编辑之友, 2002 (5) .

[4]世纪华文.时尚类期刊读者结构分布阅读习惯分析[J].今传媒, 2009 (5) .[4]世纪华文.时尚类期刊读者结构分布阅读习惯分析[J].今传媒, 2009 (5) .

[5]张大伟.《读者》办刊宗旨、方针与历程——《读者》首任主编胡亚权访谈[J].国际新闻界, 2007 (4) .[5]张大伟.《读者》办刊宗旨、方针与历程——《读者》首任主编胡亚权访谈[J].国际新闻界, 2007 (4) .

[6]吴心怡.我国动漫期刊成长之路与《漫友》经营策略探析[J].中国出版, 2009 (9下、10下合刊) .[6]吴心怡.我国动漫期刊成长之路与《漫友》经营策略探析[J].中国出版, 2009 (9下、10下合刊) .

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篇2

编辑要帮助和引导作者树立“市场化”的思想

图书要做到畅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图书本身的质量;二是好的销售策略。“专家看了简单,老百姓看了深奥难懂”的写作模式是医学保健图书难以畅销的最大问题,因此,必须对医学保健图书稿件严要求、高要求,它既不能是医学专业知识的简单罗列,又不能是过于简单的大白话和大标题。要解决这种读者与作者知识不对等的问题就需要编辑帮助和引导作者,让作者充分了解读者群,不能基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去衡量读者。编辑要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只有这样出版的图书才能让读者看得懂,看得明白,才能激起他们购买的欲望。

让读者看得懂这只是第一步,畅销图书还具有另外一个特质那就是读者喜欢看。这就要求编辑与作者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通过有效沟通使作者了解读者的需求,进而写读者易于接受的内容。如何激励作者做好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版税递进制度,一方面通过版税把作者的酬劳与图书的销售联系起来,保证图书的质量;另一方面根据销量逐年适当提高版税增强作者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还可以通过出版社的平台加强作家与读者的互动,为图书销售提供帮助。

总之,好的作者是畅销医学保健图书的核心,没有好的作者,就不可能保证图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而好的作者很多情况下是编辑发掘和培养出来的,因此,编辑必须跟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编辑要有专业水准和广阔视野

目前市场上的健康书,很大一部分是民营文化公司策划,然后再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巨大的利润诱惑,使一些没有医学编辑的文艺、艺术出版社纷纷介入。某书商透露打造畅销健康书的“秘笈”:出书人先策划一个吸引眼球的书名,然后再“制造”出一个所谓的“专家”;更有甚者连作者都是假的,内容是策划者自己写的或抄的。这种现象当然不值得提倡,而且已经得到遏制。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现在医学编辑的一个弱点:过于专注于经济效益,而忽略图书的专业水平和可读性。

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外,编辑还要有整体和全局的观念,也就是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只有跳出本专业的“点”,才能抓住市场的“面”,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去策划和出版畅销保健类图书。

编辑要随时把握读者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保健类图书的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首先,很多人开始渐渐懂得养生,懂得了生命的完美和升华需要心灵和身体同时去滋养,所以关于心灵养护的图书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重视。其次,读者年龄年轻化:“80后”白领,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渐渐地颈椎就开始发酸、僵硬,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颈椎病;再加上饮食不注意和缺少运动,脂肪肝的患病越来越低龄化。这些都有着潜在的选题可挖掘。第三,出版形式的变化:“传统出版是草,互联网是羊,手机、移动是狼”这句形象的比喻充分说明了图书出版是个不断变化的市场。网络阅读逐渐成为主要的阅读媒介,也正牵动着图书市场的变革。编辑在传统出版与电子出版的定位与角色转换是畅销医学保健图书的新挑战。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一旦找到或者放大,那对传统出版的冲击是天翻地覆的。

而且针对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营销也是编辑的重要工作,组织社区健康讲座、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信息沟通都是医学图书编辑很好的作法。编辑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对图书进行深度营销,例如建立电子论坛、帮助读者开辟专栏、开通微博等手段把图书的销售做深做透。

编辑要重视图书本身的质量

新媒体形势下编辑角色的转型 篇3

1 新媒体形势下编辑素质需求分析

新媒体编辑除应该拥有传统媒体编辑所需要的较高的理论以及政治水平、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稿件加工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字功底等基本素质外, 同时, 还需要拥有符合新媒体特点的相关素质。

1.1 知识的全面性

新媒体编辑是“多媒体+全媒体”人才, 新媒体属于一个多媒体体系, 其为多类不同媒体手段的集中体, 各种技能全而且专;因而作为编辑必须要拥有多种媒体的编辑能力以及综合操作能力, 能够熟练地使用超文本思想实施稿件的写作以及编辑加工, 将各类媒体形式的素材实施有机的聚合以及编写;懂得文字、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多类媒体信息的剪辑以及编辑处理方式。

1.2 在编辑内容需符合新媒体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 编辑在实施内容编辑之时需要符合新媒体快速阅读、标题识别的特点, 因而编辑内容于标题、导语以及正文上面的写作, 页面布局, 图片处理均需要符合新媒体的阅读方式与习惯。具体如下:1) 内容选择上, 需要满足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四大特点。2) 内容加工上, 需要具备“精品意识”, 灵活地使用图片、图表以及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媒体工具, 以更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选题的内容。3) 内容聚合上, 利用时间、空间以及关键词分类等不同的形式科学合理地聚合内容, 不但能够实现内容强势, 还能够形成“1+1>2”的系统效应, 以提升产品价值。4) 内容推介上, 需要找准所负责产品的“版面语言”以及“空间位置”, 高度关注产品之间的互动,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色与优势, 结合不同手段实现对产品以及内容的推广。

2 新媒体形势下编辑角色的转型之路

2.1 丰富新媒体的编辑力

编辑能力指的是编辑于工作过程中的某类能力的综合素质。在新媒体形势下, 依然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 结合新媒体的特点, 整合各种资源。具体工作如下。

2.1.1 继续发挥以及利用原来的专业新闻优势

努力主动地实现新媒体形势下编辑角色的转型。当然, 转型之路并非一刀切的放弃原本个人的专业特长, 而迎合新媒体, 而是需要在充分理解运用数字技术基础上, 保持高质新闻内容的优势。

2.1.2 增强专业技术能力

编辑力当中还包含了一项能力便是技术能力, 这一种能力逐渐成为现今新媒体形势下, 编辑角色转型过程中值得培养的关键能力。在新媒体形势下, 编辑的流程也完成了全程新技术化, 传统媒体内容实施了数字化后, 便会转变成适用于互联网阅读的产品。另外, 新媒体下新闻内容逐渐摆脱原本的单一性, 常常融合了文字+ (图片、视频、动画) 等多种表现方式, 以提升阅读者的体验。因而, 增强新媒体形势下技术的运用能力, 已经成为编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2 增强运用新媒体的创新力

创新能力是所有编辑均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创新力不管是在传统媒体或者是新媒体环境均相当重要。编辑的创新力也是由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 涉及到编辑工作的所有步骤, 就一定程度而言, 编辑的创新能力对着选题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新媒体形势下, 编辑的创新力便是编辑角色转型过程中的重点与关键。

编辑为新闻内容的加工者, 编辑个人素质水平与主题内容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 创新强的编辑团队, 必然能够持续地碰撞出无穷的好点子, 开发出新媒体形势下受众阅读需求的精品内容。然而, 编辑的创新能力不但要有良好的环境来培训与熏陶, 还需编辑自身的不断提升与修炼。

3 结束语

传统的媒体正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而, 编辑角色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 适应新媒体技术的需求, 认识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 探寻自身角色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志发.新媒体背景下的报纸编辑创新[J].新闻传播, 2013 (7) .

[2]莫丹卉.浅论新媒体时代报纸版面编辑策略[J].传播与版权, 2014 (5) .

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篇4

电视编辑必须学习新的技术, 适应新的环境。在全媒体语境下, 电视编辑应该明确内容定位, 充分整合资源, 利用多种平台, 不断创新机制, 以实现更好地为全媒体提供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全媒体”, 这一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催生的“跨媒体”逐步衍生而成的。从狭义上理解, 是指所有媒介载体形式的总和。而更为广泛的认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手段带来了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新体验, 这类新体验都可以纳入到全媒体的范畴中去。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正是基于传统媒介工作形态对全媒体语境的主动应对。

在全媒体语境下, 传统电视开始将触角伸向新兴媒体, 这对电视编辑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发展趋势来看, 广播电视新兴媒体对节目内容的大量需求, 将带动媒体内容资源的重新整合, 这意味着电视编辑将融合媒体新闻等节目资源, 参与到包括新兴媒体的内容运营之中, 将不再仅仅从传统电视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问题, 而应掌握好不同媒体的特性, 有的放矢, 学会在同一平台上将节目资源进行组合与调配, 从而适应不同媒体的需求。因此, 从全媒体语境下进行考量, 电视编辑在整个电视内容运营中无疑承担着一种全能型的角色。

二、电视编辑的全新理念

新的编辑角色转型必然需要新的编辑理念来支撑。而编辑理念, 在我国指的是“编辑在编创媒体、结构文化时, 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形势的总体把握, 形成的关于媒体的主流活动与主导意识的思维灵智, 是对编辑活动规律的理性认知和意识的升华。”

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样, 电视编辑理念也是不断变化的, 而这种变化是环境体制改变的一个缩影, 是电视变革的一种社会反映, 同时导引着电视传播的创新。当前, 电视同业内部的巨大压力, 传统电视和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与融合, 都对指导电视内容生产的电视编辑“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激烈的竞争, 明确媒体定位与维护媒介个性是首要问题, 因此电视编辑首先要有“定位”的理念, 包括内容的定位与受众的定位。内容的定位最关键的就是媒体选择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受众, 它是编辑理念的具体阐述和实践指南, 也是各栏目风格与媒体个性及单个媒体内统一风格的基础。而受众的定位即媒体选择面对什么样的受众, 怎样更好地服务受众, 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 越来越趋向传者与受众真正的平等, 这就需要编辑在理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受众细分, 做到分众化与小众化。

此外, “整合”的理念也在全媒体时代得到张扬, 在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扩张的过程中, 往往在内容生产上会实行“大编辑部”的概念, 即同一媒体集团下的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的内容提供由同一个编辑平台来完成, 如上海文广旗下的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四套节目, 均是采用SMG开路频道的节目资源而加以针对性改造后播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将同一节目资源经过整合后应用到不同媒体也成为了电视编辑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为全媒体生产内容”的理念将越来越深入人心。

编辑理念是进行编辑工作的前提, 只有将编辑理念系统化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深化, 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编辑的角色转型才能顺利完成, 而电视编辑的各项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三、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

现代电视编辑, 已不是单纯的节目制作者, 而是在整个电视传播链环中充当着全能型角色, 其角色转变的原动力就来自它所处的全媒体语境。

1、电视编辑的全能角色

全媒体语境给我们分析电视编辑角色以全新的视角, 编辑与记者的角色界限开始模糊, 很多电视媒体都成立了由记者和编辑共同组成的报道组, 共同负责对某一主题的报道, 很多专题和专栏节目中的编导, 甚至已经取代记者, 成为编辑和记者合一的角色。如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中, 片尾字幕上的“编辑”往往同时指“编辑”与“记者”的双重身份。

随着商业化生产模式的引入, 一些电视媒体开始采用一种更大众化、更廉价的节目采编模式, 独家的、第一手的信息可能被更多内容来源的选择、加工所取代, 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等新闻性栏目, 都是通过对新闻资源再利用的“编”与“辑”形成栏目。与此同时, 电视编辑在节目制作中的地位得以加强。

2、平台的角色转型

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 电视已不再是每家放在客厅里的那台电视了, 电视的概念已赋予了新的内涵。视频传播方式出现了全新的变化。电视编辑工作主要在以下平台进行:

传统电视媒体:这是电视编辑工作运行的常规平台, 一个电视媒体往往是多个频道的经营者和多个栏目的拥有者。

移动电视:移动电视是以数字地面广播技术传播电视节目的新兴媒体。它支持移动接收, 即“机动人不动”, 在汽车、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上, 都可接收电视节目, 在我国, 移动电视还涵盖了“人动机不动”的楼宇电视。

网络电视:网络电视是通过宽带互联网传输影视节目等多媒体内容的新兴媒体, 它可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 (VOD) 、直播、录播、数据广播、游戏等服务, 如IPTV、网络宽频都属于此范畴。

手机电视: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 主要通过手机屏幕实现电视传播, 不管其技术手段是广播式或流媒体式, 其在手机电视节目编辑上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即简明清晰、特写多, 适应手机屏幕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 不同的平台对编辑角色的要求也不同。3G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用手机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多。

不同的电视媒介对象不同, 传输方式不同, 内容也应该不同, 我们的编辑应根椐不同的媒介制作不同的节目。

3、编辑话语的转换

话语的产生是一种综合而又复杂的过程。编辑话语是从编辑活动中产生, 对编辑主体、编辑对象以及接受群体同时产生影响的一种语言形式。编辑话语是蕴含在编辑活动中的一种话语实践, 它不仅是构成思考、产生意义的方式, 也是构成它们试图控制的那些主体的思想意识、心智活动及情感生活的要素。电视编辑话语是从电视编辑活动中产生并影响其发展的重要要素, 在全媒体语境下, 电视编辑话语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话语选择与话语构建。从传播学的角度讲, 编辑工作旨在调节信息的无序化和信息产品的有序化这对矛盾, 编辑通过自己的工作, 把纷繁的客观世界之中的知识信息系统化、条理化, 使无序的信息以体系化、知识化、有序化的方式存在。

四、结语

总之, 媒介的变化是为了创造出更好的内容。内容永远是灵魂, 不管传输渠道和接收的终端如何变化, 生产内容的电视编辑工作永远是电视媒体运营的重要环节。近几年, 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的竞合正在进行中。要进一步彰显电视编辑的重要作用, 获得中国电视媒体未来更大的提升空间, 就必须从当前语境下出发, 转变电视编辑的角色和功能, 从而进行电视编辑机制上的创新, 达到更好的“为全媒体提供内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石长顺:《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张组乔:《网络时代编辑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 《编辑之友》, 2007年第2期。[2]张组乔:《网络时代编辑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 《编辑之友》, 2007年第2期。

[3]王金茹:《论编辑话语的基本特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8期。[3]王金茹:《论编辑话语的基本特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8期。

[4]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 (修订版) ,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年。[4]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 (修订版) ,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年。

[5]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篇5

1 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

在新媒体语境中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电视编辑角色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负责单一的工作内容,而要向“全能化”转变。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不仅仅要负责电视节目的制作,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电视传播中发挥全能作用。例如,传统的新闻报道节目一般是将电视编辑和记者分开的,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果继续保持这种模式,电视节目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关键原因就在于效率上,电视编辑和记者分开的模式决定了新闻报道节目的制作必须在双方的沟通合作下才能够完成,但微信、QQ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各类新闻都能够实现即时报道,与其相比,电视编辑和记者分开毫无疑问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正在朝着“多元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视编辑不仅要负责节目图像和文字编辑,还要负责节目的编排和节目的定位,必要时还要承担记者的任务等。

其次,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理念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电视编辑理念对于电视编辑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电视编辑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电视编辑理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极大推动了电视编辑理念的变化。例如,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首先要学会定位电视内容和电视受众,在对电视内容进行定位的石化电视编辑也必须将电视节目的风格和潜在的受众开了进去,这一点和传统电视编辑理念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此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编辑理念也包括了整合理念,即为了不同的媒体整合同一节目资源。

2 电视编辑功能拓展

2.1 编辑内容

电视编辑内容主要指的就是电视编辑工作区间,一般来说,电视编辑工作主要包括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及媒体等层面,其中电视节目是基础。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这些工作层面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媒体编辑成为当前电视编辑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当前多种类型的新媒体来扩大电视媒体的受众范围。因此,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既是互相竞争的关系也是相互合作学习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决定了电视编辑内容必须紧跟新媒体语境的特点进行改变,将新媒体编辑内容纳入到全新的电视编辑内容范畴中。

2.2 编辑平台

如果说电视编辑内容的拓展对于电视编辑这一角色的影响不大,那么编辑平台的变化则对电视编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通过电视机来观看电视节目,但是新媒体语境下,手机、电脑和平板等都成为收看电视节目的终端。这种变化导致了电视编辑平台不仅包括传统电视媒体平台,更包括互联网网络电视平台、移动电视平台等,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因此,电视编辑工作人员应当时刻根据编辑平台的不同对播出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

2.3 编辑话语

编辑话语是编辑活动的产物,是电视编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因此,当电视编辑在新媒体语境下出现了拓展的倾向时,编辑话语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出现变化,主要体现在编辑话语选择和构建上。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媒体时代本身也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数据的无序化则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情况下电视编辑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从散乱的信息中挖掘有价值信息并对其重新的组合,然后将其播出。毫无疑问,这一过程与传统编辑话语相比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

参考文献

[1]张霞.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5(18).

[2]任忠.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转变与突围[J].新闻窗,2015(3).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 篇6

关键词:数字出版,图书编辑,转型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具有其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优势, 数字出版对于出版企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革新有着重要意义。如今, 数字出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传统出版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统图书编辑也开始面临各种全新的要求以及挑战。

1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来对相关内容编辑加工, 而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具备内容、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突出特点。

2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路径

2.1转变思想, 拓宽视野

数字出版时代, 传统图书编辑要想有所突破, 必须做到思想先行, 从观念的更新开始。对一些长期从事图书出版的编辑而言, 其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大多已形成定势, 对于数字出版尚需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为此, 传统图书编辑应树立科技化和现代化观念, 打开和拓展视野, 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对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以及分析, 从而及时来把握数字出版的动态, 并且根据上述内容来进行自我思维以及观念的更新。毋庸置疑, 数字出版形态丰富、技术多样, 作为编辑必须要不断学习, 对于国内外数字出版形式要密切关注,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研习数字出版的全新运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数字出版技术的新特点, 并且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形成独特的判断, 拥有清晰的数字出版思路。

2.2深入了解, 积极参与

数字出版的前提无疑就是技术, 而技术自然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 但是技术人员缺乏的是对产品内容的足够了解, 作为编辑, 在数字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就产品在呈现形式和功能等不同的方面与技术人员沟通。

对于传统图书编辑, 对于数字出版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去掌握专业技术开发, 而是对技术的实现功能、基本原理、呈现效果等有一定了解, 为后期的数字图书出版和运营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出版涉及到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不同的领域, 虽然传统图书编辑不能面面俱到, 但是对于一些常用技术、架构及基本的知识网络还是要尽可能了解, 并能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 编辑要对媒体加工技术有所了解, 初步掌握各种媒体加工软件的使用方法。 另外, 作为编辑, 必须要全面地来了解并且熟悉出版技术, 并且要亲自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主动, 从而不断来适应目前的工作。

2.3熟悉流程, 多元发展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在表现形式上有了较大突破, 选题策划也更为丰富。这就要求编辑在项目策划中打破传统的单一媒体束缚, 注重对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化方面的开发, 从而使得读者在体验上不同于以往。在策划阶段, 作为一名编辑, 必须要根据相关的内容以及市场来进行认真全面地分析, 进而明确面对的服务对象等在技术需求方面也要进一步明确, 与此同时还要对多媒体制作成本来做出基本分析。在编辑以及制作方面变化很大, 现在不仅局限在传统图书文字以及图片的编辑方面, 还需要对图像、视频等内容来进行进一步地深加工。

在现代社会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的工作内容以及难度和以前相比都增大, 面对的困难以及挑战也增加了。作为过去的传统图书编辑, 如果想熟悉并且能够融入到数字出版时代之中, 必须要对该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艰巨性有一个充分认识, 自觉适应该项工作的多元化以及高要求。

2.4积极探索, 善用营销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比较变化巨大, 在营销流程大幅度缩短的同时, 也进一步使得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 编辑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在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作为数字出版产品的策划者, 因此其无论是对于产品内容特点的了解, 还是对作者的了解上都很熟悉, 而这一点却是专职的营销人员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必须要具备并且掌握相关的网络营销方法, 主动来探析读者的需求, 需要根据产品的不同以及对象的不同来选择那些最为适合的营销手段, 只有如此营销效果才能够达到。

3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对出版社带来了大的冲击以及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大势, 传统的图书编辑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转变, 全面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新要求, 自觉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术, 适应数字化趋势, 学习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来提升营销效果, 不断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从而促使自我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兰兰, 王莹.浅谈传统编辑生存在数字出版时代[J].辽宁经济, 2012 (6) :88-89.

[2]张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新闻传播, 2015 (3) .

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篇7

1全媒体出版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所谓全媒体出版, 就是图书不仅以纸质图书的形式进行出版, 而且还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同步出版, 并且多种阅读载体能够同时发布。随着全媒体出版观念的出现, 人们阅读图书的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逐渐由原先的以纸质书籍为主转向为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和网络书籍共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从目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 尽管全媒体出版还未进入比较成熟的运作和盈利模式, 但是它显示出未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全媒体出版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 可以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出版模式, 能够让阅读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更加丰富多彩, 它的出现和发展, 势必会引领传统出版行业发生深刻的、 显著的变革, 在此背景下, 传统图书编辑的角色亟需转变, 编辑理念也亟需创新和完善。

2图书编辑理念创新思路

图书编辑理念是指在图书编辑工作中所持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编辑工作中, 图书编辑理念就如同其“灵魂”, 成为对编辑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意识升华和理性认知。在全媒体出版语境之下, 图书编辑理念必须是创新的、互动的、立体的。

1) 创新理念。随着数字技术在图书出版业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图书编辑亟需树立起创新理念, 不断学习新的出版技术和管理方法, 摒弃落后的理念和技术, 及时更新和创新自己的知识, 以适应数字化变革的新形势, 保障出版工作推陈出新、持续稳定发展。

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 图书编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不拘泥于现状, 敢于突破常规、 打破僵局, 及时进行反思, 在确定选题, 评价稿件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客观的判断, 不断发现和推广优秀的文化作品。同时, 图书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还应该密切关注出版行业的发展特征,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储备, 了解各种新技术、新思想, 运用新理念和新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 从而提高自己的编辑创新能力。

2) 互动理念。网络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互动平台。 同时, 在图书出版行业中, 互动化理念也应运而生。 图书编辑要树立起互动理念, 就要在平常的选题策划以及宣传营销中多关注受众, 并与受众构建良性互动关系, 以真正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图书编辑可以积极利用手机定制与网络互动这两种方式, 与受众建立起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 目前国外有大量出版商已开始御用CAT软件对客户销售记录、信息和兴趣进行筛选和分析, 通过收集用户及潜在用户反馈的基本信息和资料, 按照客户的特征、偏好来确定信息传送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率。再如, 出版社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构建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让读者通过微博、BBS随时写下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方便地获取图书信息;同时, 还可以构建作者与读者沟通交流平台, 让作者了解到自身作品所得到的真实反馈;此外, 编辑还可以借助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 实时获取有用的信息, 为更好地进行图书策划提供科学支持。

3) 立体理念。在编辑工作中, 选题策划是最基础, 同时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对图书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选题策划要求编辑要拥有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 同时, 全媒体出版语境之下, 选题策划过程中, 编辑还需具备立体化理念。立体化理念要求选题策划不能只局限于纸质图书这一种媒介, 还要放眼于全媒体。在具体工作中, 对同一选题内容, 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表达, 策划选题时, 要养成立体开发的思路, 在提高纸质图书策划的基础上, 积极地拓展和应用网络、手机、影视联动等出版模式, 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3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长期以来, 人们对图书编辑角色的定位, 一直离不开“助产士”“杂家”及“批评家”等角色形象, 但是在全媒体出版行业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未来的图书编辑, 将会成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选择者以及创意产业策划者。

1) 信息资源的整合者。传统出版理念中, 图书编辑能够对丰富、多元化的信息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在全媒体出版时代, 这种优势将会得到延续和发展。但是这种角色转换又与既往的定位有所区别, 编辑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文案加工, 而是更加偏向于内容、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策划, 而编辑的角色也将向着“编辑”“导演”等方向转变。

2) 信息资源的选择者。数字化技术引领了信息爆炸, 在未来图书出版行业, 编辑也将成为多元化信息和资源的选择者, 承担着筛选、过滤、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职业责任和使命, 从而成为信息资源的选择者。

图书编辑信息资源选择者角色, 一方面体现在其发现信息的能力上, 能够筛选出对出版有价值、 对受众有吸引力的内容,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其编辑信息的能力上, 能够将无序化的信息产品生产加工为有序化的信息产品。

3) 创意产业策划者。在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图书编辑的工作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组稿、审稿以及编辑加工等方面, 而是开始向着创意产业策划等新方向拓展。全媒体出版理念以及语境将赋予图书编辑更加广阔的创意发展空间, 使编辑创造力在纸质图书策划以及网络媒体营销等多个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4结束语

在全媒体出版时代临近的背景下, 图书编辑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 不断地转变自身的图书编辑思维, 引创意产业策划浪潮, 推动图书出版业向着更加科学化、高水平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泓.我国出版业转制背景下图书编辑创新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周文炯.试论图书编辑的发展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 :80.

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篇8

1责任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1.1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如市场调研员

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通过图书的传播和流通能够完成现有产品向商品转换的整个过程。在这一阶段,图书的转换过程适用于一般商品的市场法则。因此图书的出版还要求责任编辑在选题和开发设计中,需要面向市场, 牢固树立市场选题,明确选题思路,同时了解到读者内心的需求,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市场的脉搏。这些发展情况与市场的调研员相同,其中的责任还需要针对相关的项目搜集资料,并且就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而言,需要了解到图书出版的重要策划方案。由此可见,责任编辑在图书的选题和策划过程中,相比市场调研人员,更需要详细了解到读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够选择出符合群众需求的图书选题内容[1]。

1.2在组稿和审稿阶段如谈判专家

在图书的组稿和审稿过程中,责任编辑还需要约请到合适的作者。审稿则是需要仔细、深度地研究作者提供的稿件,并且提出相关的审稿意见,最终和作者相协调,决定稿件的取舍。由此可见,图书的组稿和审稿并不是简单的任务性的工作,还需要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知识,责任编辑可以通过与有经验的编辑人员共同完成。责编在选择稿件时, 为避免和作者产生一定的争议,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审稿眼光,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适当的时候要用合理的语言平复作者的内心,用巧妙的沟通技巧化解与作者产生的争执,保证作者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稿件的取舍,因此在这项工作中责编还需要像谈判专家一样[2]。

1.3在编辑加工整理阶段如行业专家

做好编辑加工整理工作是保证图书内容质量的前提,也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环节之一。编辑加工是在审稿的基础上,按照出版要求对稿件内容进行检查、处理图表、润饰文字、统一体例,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这些不仅检验责任编辑对出版业务知识的掌握水平,更要求责编详细了解稿件内容,以及检查其处理稿件的能力,同时这一环节也是充分发挥责编个人才能的主要阶段。因此,责任编辑如同图书编辑中的专家, 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业务知识,以及广博的科学知识。责编在稿件加工整理阶段不仅需要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还要保留作者的写作语言, 但也不能够盲目地相信作者的观点,要勇于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及时与作者进行商讨, 这样才能保证书稿内容更加完善。

1.4在装帧和设计阶段如挑剔的读者

责任编辑除了对图书的内容进行加工外,还包括对图书的版面进行“加工”。一本书既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完美的形式,只有把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才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装帧和设计的过程也是塑造图书美的过程,因此责编还需要参与到图书的装帧和设计的过程之中[3]。因此在这一阶段,责任编辑还是图书的第一读者,但其扮演的是一个比较“挑剔”的读者,这样才能够保证图书的装帧和设计达到出版的标准要求,使图书的整体能够达到读者的要求,从而使图书得以长期保存, 并具有收藏价值。

1.5在发行和销售阶段如精明的销售

在图书印装完成之后,需要把图书交给发行和销售部门,在这一过程中责任编辑更要了解其中的内容,同时也要了解这本书所适合的读者,因此在这一阶段,责编需要扮演的就是一位销售人员,把自己对于图书的了解详细地反映给发行人员,通过发行人员向广大消费者推广,保证读者能够详细了解图书的内容,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图书的购买中[4]。 与此同时责编还需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及时的把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作者,使作者能够感受到有读者关注其作品,增加作者的责任心和信心,促使作者在后期修订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尽心竭力。

2责任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职岗效能

2.1责任编辑在出版过程中的角色辨析

责任编辑除了对稿件进行初审之外,还要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和付清样的通读工作,并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并且对这些工作全面负责。而责任编辑并不仅是专业职称,还是一部书稿的具体责任的实施者。因此责编应该在选题策划直到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均应认真负责,把书稿的内容,包括文字水平和语言规范进行详细的检验, 消除政治性差错、技术性差错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任务[5]。

除此之外,责任编辑还需要对书籍的版式、最终的装帧提出相关的设想及建议,和技术人员相互协调,最终保证书稿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统一。同时责编也是图书在发行过程中制订相关价格和营销方案的管理人员,因此在出版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2.2责任编辑的职岗效能

根据以上内容,责任编辑的整个工作程序贯穿了图书从选题到出版的所有内容,包括了解图书选题的可行性论证及制定图书计划,其中还有成本的预算,图书运作阶段的营销计划,以及对图书的组稿和审稿进行统一的设计等。因此责任编辑还需要具有相应的职岗效能,以保证图书在最初的选题到出版等所有环节中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和责任,保证图书的出版工作顺利完成,并且确保图书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被读者所接受[6]。

3结论

综上所述,责任编辑需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 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需要参与到文字加工及文字校对等具有阶段性的工作中, 并且熟悉出版的程序及出版标准,同时还需熟悉相关图文编辑软件的用法,因此这就要求责任编辑不仅要有良好的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和务实作风,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逐步由单一的编辑工作者向复合型人才靠拢。由此可见, 责任编辑在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中,已经是作者、 出版社以及读者之间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康桂芳.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职责[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04-107.

[2]范莎莎.出版产业化视角下图书编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13(3):68-72.

[3]田雁.中日图书编辑异同之解读[J].编辑学刊,2013(4):51-56.

[4]和䶮.全媒体时代的出版“编辑力”探析[J].中国编辑,2012(3):24-29.

[5]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2014:41-200.

上一篇:食品包装那些事儿下一篇:差动保护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