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报道

2024-09-25

出镜记者报道(精选10篇)

出镜记者报道 篇1

浅谈记者如何做好出镜报道

出镜记者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电视新闻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同时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我们的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电视记者频频出镜,以叙述者、提问者等多种身份,越来越多的起到串联新闻的作用,而记者在新闻中的出镜报道也逐渐在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记者的事实判断力的形成源于对新闻背景的翔实把握以及对现场信息的瞬息捕捉这两者缺一不可。而记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具备超凡的洞察力。目前许多出镜记者都是由普通记者或主持人转变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和记者都能优秀的完成新闻处境的各种任务,出镜记者不但要具备对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挖掘能力和控制能力,也要有较好的提问技巧和问题的提炼能力,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是为新闻增光添彩,而一些出镜记者由于缺乏对现场的控制与把握能力,表现往往令人大失所望,最后致使新闻事件本身的特色消失殆尽,令人遗憾。

首先,出镜记者要做好现场报道事前都要做好充沛的准备,即便是面对突发事情,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工作。现场报道准备决不是事前想像似的拟好稿子,到现场去变相地播读给听众听,而是要事前理解行将发作的新闻的背景、环境、人物、内容。而这也要求记者能够观察现场,擅抓细节出镜。出镜记者身处新闻现场,要学会观

察整体局面和事实状况,观察现场的细节,细节是最有说服力的。同样是出镜记者,因为不同的新闻观察能力,就会带来不同的宣传效果。其次,出镜记者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外,还应该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记者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新闻现场及结果进行概括描述,甚至要展开即时的评述,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明白,说得流畅,同时引导观众去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内容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积极洽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实现报道的流畅,记者在平时报道中应尽量采用提纲+腹稿的形式,抓要点,然后口头复述几次,加深记忆。不要背诵稿件,因为记者在写稿时容易使用复句,而口语表达多用单句。平时多做“说”的练习和丰富词汇的练习以加快语言编码的迅捷性。

最后,作为一名记者,工作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在西方的新闻学里,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他们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记者要把新闻事件做一番了解,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其次做设计好采访提纲,根据新闻事件,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在采访现场,根据现场事件变化和采访对象的回答随时增减、改动所提问题,向更深层次挖掘,从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总之,电视记者出镜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新闻节目需要优秀的出镜记者,好的新闻节目造就优秀的出镜记者。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新闻本身价值含量的竞争,它更体现于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记者作为媒体的主力军,他们体现“我在现场”能力的强弱,被看作是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于实力和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区级电视台来说,培养优秀的出镜记者势在必行。出镜记者只需从以上几个方面下功夫,不时进步本身综合素养和才能,播送新闻现场报道一定会做得绘声绘色,也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除了要有包含以上几点内容的、丰富成熟的报道方式,还要能够在不同的新闻事件现场,自如的控制、适当发挥自身的报道情绪。我们知道,出镜记者并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劳动者,在通常的采访中,出镜记者往往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个性的我就要求在采访中具备常人的常态,随情而动;职业的我要求记者的情感发生始终围绕采访主题,不可以让其恣意蔓延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我们在反复扮演这两个角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对角色控制的力度与时机。而一旦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往往会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容易受现场情绪的感染,不能从新闻事件本身的影响中脱离出来,从而成为客观的媒体人。另一个是把自己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气氛如何,从而容易使新闻采访停留在前层面上。而要想使新闻更加能够感染观众,出镜记者就必须首先要能感染自己,这就要求在现场的语言表述

中,出镜记者需要正确的驾驭自己的情感,并善于调整语言的速度、把控新闻的主题,将现场引向深入,从而提升新闻的价值。

出镜记者报道 篇2

一、出镜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现场判断能力

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 舆论导向必须正确。报道现场中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 出镜记者要具备很强的辨识能力, 对于哪些能报道, 哪些不能报道必须有个很明确的判断。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能快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抓住新闻点, 这样报道才有分量。出镜记者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要口吃伶俐, 有过硬的组织语言能力。出镜记者在开始录制电视新闻之前, 要做足“功课”, 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或者是采访对象的相关专业领域知识, 这样才能在变化多端的新闻事件现场, 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出镜记者在采访前必须要做好功课, 针对具体对象、具体活动都要有准备。一般不需要事先写好完整的稿子, 然后再出现场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这样容易死板, 失去了现场报道的真实性。通常事先有个叙述的大概提纲, 出现场时再根据现场情况, 用口语化的形式来描述现场, 挥洒自如, 一气呵成, 这样观众才能感受到镜头后充满真实性和可变性的精彩报道。

二、出镜记者要具有驾驭现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们有些出镜记者本身不了解现场报道的真正含义, 只是出于形式的需要, 为了出镜而出镜, 为了现场而现场, 套用万能的语言, 做一个开头介绍, 然后人就此消失, 声音画面不再出现。这样就完全不能起到捕捉新闻“点”, 连接事件的脉络的作用。我们如果只认为电视现场报道就是“记者出镜+现场画面”, 那么就是对它的误解, 就出现了声、画“两张皮”的现象, 这样的现场报道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现场报道的事件、信息、资料借助记者的出镜贯穿整个节目, 做到记者出镜、事件采访和解说一气呵成, 让事件中的真人、真事、真情通过记者的活动与观众面对面。例如我们频道的《美丽乡村行》的系列报道中, 通过出镜记者在乡村的走访, 亲身讲述所看见的事情、村民介绍身边发生的故事、相关负责人对一些事件的讲解, 呈现给我们多样化的乡村生活形态。我们在采访时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人或事, 许多情况都超出我们的预想, 这时候出镜记者要具备驾驭现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采访时要根据现场的实际状况作出采访报道思路的调整, 要对现场全盘了解, 对事件和采访对象进行重点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抓住高品质的现场报道。

三、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一般来讲, 出镜记者走进现场, 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件现场, 情感是很容易产生的, 因为他看到了报道现场事件的情形, 听到了现场的声音, 闻到了现场的味道, 这些都来得直接, 刺激着记者的神经, 此刻出镜记者自身情感把握失准往往使采访走向极端, 沉迷在现场气氛中, 或欣喜若狂或是悲愤不已, 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过于“入场”。要么出镜记者过于“出场”, 完全置身事外, 无论发生什么事件, 不管现场气氛什么样, 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这些情况都是职业素养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在采访中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 以更恰当的方式, 更贴切的语言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情。

四、出镜记者屏幕形象和自我表现能力

电视现场报道除了语言、画面、文字外, 外景记者的身体动作、着装等也都能表达一些信息。例如, 在一些灾难事件报道中, 现场一片凄凉, 而出镜记者要是身穿红色的服装进行报道的话, 尽管新闻本身有深度、有故事, 但是记者身上的那一抹亮红色和背景一下子就显得格格不入, 这条片子有了大硬伤。试想下, 我们的出镜记者在比较严肃的场合穿着随意, 打扮过分, 妆容化得妖艳, 服装暴露, 一旦节目播出, 就会引起社会反感, 影响媒体的整体形象。我们不要求他有西施潘安的外貌, 只要形象过得去, 穿着简洁大方就好。所以, 我们每一位出镜记者都要注意自己的荧屏形象, 注意穿着打扮要与所采访的环境和报道现场相和谐。出镜记者面对镜头一般都会注意自身形象, 那么对着镜头该如何自我表现?一个成熟的出镜记者会表现得很自然, 而对于一个新手来讲, 会因为自信心不足产生心理上的一些障碍, 就会对自身的形象过分苛求, 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自己的着装、语言、自己图像的好坏、背出来的话是否流畅上, 却不注重自己的提问有没有抓住重点, 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工作中进入“忘我”的状态, 那么你就知道你要干什么, 你要问什么。所以出镜记者要在采访中, 修炼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不断提高自我表现力, 通过巧妙的镜头副语言, 塑造一个观众喜欢信赖的电视形象。

出镜记者报道 篇3

出镜记者的出现体现了直播报道所需要的“喜闻乐见”的真实性

笔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本科专业,从事采、编、播十几年,无论是演播室的新闻主播还是采、编、播一身的新闻出镜记者,甚至笔者也同样是一名普通的电视观众,这不同的角色转换,感受自在心中。首先作为观众,笔者和大多数受众一样更青睐于有出镜记者的引领,而出镜记者最大的魅力也就是他们与纯主持人的不同:他们大多不是出身科班,不会过于正规地咬文嚼字,大多以本人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去为受众讲述新闻现场的点点滴滴,但这个“劣势”反而成为了现场出镜的优势。现在的观众不喜欢夸张和做作矫饰,他们更接受和生活工作环境一致的状态,哪怕是新闻的传播也不例外。主持人播音员的外景报道往往容易沿袭演播室聚光灯下的感觉,二度创作后的新闻现场反而没有了原汁原味儿的真实性,所以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和出镜记者通常是各不相扰、各司其职,以免反串后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感觉和分寸反而效果不佳。以笔者自身感受而言,从演播室的专业感觉中过渡到出镜记者的自然生动,也就是要还原到生活状态的“说话”和“讲述”新闻,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但一旦开窍了,就两种感觉随时转换和驾御,相得益彰。由此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现在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其他大专院校所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也鳞次栉比,而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全部回归“说话”的感觉,这又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笔者曾经带过很多播音专业的实习生,同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找一找同你母亲或家人打电话时说话的口气和感觉,要学会放下……把这种感觉延续到现场出镜的状态,你就找到生活中真实的自己了”。而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出镜记者的优势继续传承——真实。

直播报道中的受众“市场”的确更需要在新闻节点现场中驾御的出镜记者。当人们在关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无论从视觉感官还是逻辑思维角度都更倾向于人画合一,演播室简单地播报后即切入现场,现场喧嚣中的记者讲述远比演播室纯净的播报声音更真实可信,而且具备相当强烈的现场感和震撼力,其效果笔者在此不在赘述,因为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国庆盛典”“两会报道”等盛事中跟随新闻“狗仔队”不放过任何一个话题内的话题和话题外的精彩!只是这个“狗仔队”是极受欢迎的,它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尽知天下事,而且犹如身临现场。

对于爱好新闻的受众,即便新闻的播报形式枯燥些,也不影响他的关注;但是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受众(这部分受众的确存在,而且数量不菲),要想“挑”起他对新闻的关注就要假以手段。一个单纯的新闻直播现场报道也许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但如果出现了极具“煽情”的出镜记者(笔者在这里是绝对的褒义),那受众的范围无疑更广。笔者认为是因为出镜记者的存在相比较纯新闻现场更带有“主观介入性”,当然这是一个褒义的概念,尽管新闻是要客观报道的,但是为了增加新闻直播报道的可看性,出镜记者就好比是一个“主观视角”的出现,他的游动的引领会让你看到一个游动的相关现场环境、人物关系和新闻细节,通过主观介入的方式让你有声有色地接触一个纯新闻直播现场。这就好比是明星做广告,一个纯广告只介绍产品兴许会激发受众的腻烦和逆反心理,而一位“鲜活”的明星做的广告不知为什么就让人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只是认为“他(她)用了,肯定没错”。当然这个类比并不恰当,只是为了说明“主观介入性”能够引起受众无条件的兴趣感和信任度。

出镜记者的存在让直播报道更生动、自然、具有可信度

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知名新闻主播是“老爷爷”和“老太太”,而且年薪可观,不要觉得奇怪,尽管年轻漂亮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但人们大多在文艺性节目中去追寻“秀色可餐”。而新闻类节目观众更追求的是可信度。所谓的“老爷爷”和“老太太”都是有着多年新闻报道资身经验的出镜记者,正是由于这种信任度才能让他坐上新闻主播的位置,可见公众对于出镜记者所赋予的信任度是无以伦比的。以汶川救援直播报道为例,国人由于对同胞血浓于水的关心,大家更多希望看到的不是演播室里主持人的喋喋不休,而是希望在电视台不间断的直播中更多看到听到来自现场的状况和声音。我们的出镜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各个充满险情的地方讲述着救援工作的进程,现场解说着各种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受众还随时有可能跟随直播中的记者面临各种想像不到突发的新闻时刻,可信度由此而来,至少在观众看来这是原生态的未加雕琢和制作的新闻直播。记者的现场出镜的震撼力的确一度曾让“演播室”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据闻就在汶川地震报道时,有些地方台主持人都要争去现场做出镜记者,争不上的失落无比,笔者认为失落一方面是出于对同胞的人道关怀和新闻人的责任。另一方面是谁都想去第一现场感受大爱无边的震撼,出镜记者自身也不例外。

笔者身为珠海新闻人一员,有幸在2009到2010年岁末年初和这座幸福的城市一起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时刻的直播报道。“港珠澳大桥开工”、“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横琴大开发”等等,尽管直播前作为出镜记者会不自觉地想像很多现场的状况,但是一旦直播开始后的那种完全不同于想像的震撼首先冲击的就是出镜记者,然后是受众……以“港珠澳大桥开工”直播报道为例,笔者在出镜方面因为通常以煽情、温馨、感人和调动现场气氛见长,所以总导演把笔者安排在开工现场的大海边,负责采访港珠澳大桥的前身——伶仃洋大桥的建设者,导演在脚本上注明要记者注意煽情,并让摄像注意捕捉当事人泪水特写……苍茫的大海……直播现场……当笔者动情地回顾一番建设的坎坷历程然后问到“从伶仃洋大桥”到今天的“港珠澳大桥”几经挫折终于开工建设,珠海人二十多年的大桥梦今朝能圆,是否感慨是否激动是否喜极而泣时……我忽然极度失望,因为记者眼中看到的不是泪水,而是非常从容、笃定、祥和的目光……那一刻我知道我要让导演失望了……但是那一刻我忽然从那目光中感觉到了一种震撼,那是一种信念,一个大桥人支撑了二三十年的信念,是啊,为什么要哭呢,应该笑,应该发自内心地舒心地大笑,那一笑所有的建设者的委屈、辛苦、压力和希望都会释放出来……忽然那一刻笔者感觉到六年后大桥建成的那一天,如果还有直播,自己不再会像这次一样瞎激动,而是会同他们一样笃定、祥和、幸福、从容!当然,这一切的感受以及心理的反差作为出镜记者,笔者在直播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电视观众,许多观众在直播后与笔者交流:真实、感人、煽情、期待。

出镜记者报道 篇4

出镜记者是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成熟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产物,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促使行业内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我们的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出镜记者的诞生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调查节目中,他们其实和观众一样,都是以一种未知的心态寻找答案,在体验式的过程中一步步去探寻真理。因而比起主持人,他们扮演的角色更多,所负载的任务也更多,他们不仅具有媒介形象的传播功能,也代表着观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个人魅力。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开播,正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栏目催生出了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他们的杰出表现已得到受众的认可,好评不断。中央电视台一位领导曾说:“当下中国的新闻资源极大丰富,是记者的黄金时代,之前没有,之后可能也不会有,足可以做十年。”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它的直接生存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耐人寻味的是,第一批“出镜记者”尚未“出徒”,就已被北京电视台“订购一空”,其迫切心情可见一斑:“你培养多少,我需要多少”,大有“一网打尽”的架势。从长远意义上来看,这预示着出镜记者的队伍将在我国电视新闻界进一步发展壮大。

记者出镜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同时也能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正在发生的现场新闻。我们看到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目前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行为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而一个出镜记者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准确定位是需要在这两方面内外兼修的。那么具体起来讲,一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自己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呢。

下面,我们就结合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暴露出来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寻答案:

一、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有很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

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新闻事件形形色色,现场情景纷繁复杂,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善于观察,捕捉有

价值的事实与画面。在现场报道中,通常没有事前准备好的完整的稿子,即使对预知性事件的报道,事前的准备与现场情景是否吻合,也需要随时印证和检验;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则是不可能在事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全凭记者的现场观察、分析、归纳和构思,并及时予以恰当的处理和报道,而这一切又都是在瞬间完成的。记者的事实判断力的形成源于对新闻背景的翔实把握以及对现场信息的瞬息捕捉,这两者缺一不可。而记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具备超凡的洞察力。因此,任何一则现场出镜报道,都是对于记者的新闻素养的全面检验。

二、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忘记了自己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某些记者在现场时,往往受现场情绪感染,被现场氛围牵着鼻子走,或激动万分,或惊诧惶恐,或兴高采烈,或悲愤不已。自己不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事件的新闻,记者总是千篇一律的“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无表情)。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访谈双方的情感隔阂,使采访在浅层面上止步。这两种情况都是职业素养未见成熟的表现。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是采访学里的一个老话题,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如何处理自身情感。应该说在这个信息激荡涌动的年代里牵动记者心弦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首先我们应该对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情感投入持肯定态度。作为人民记者一定要有强烈的是非观作为情感表达。穆青同志说过:“人民的记者一定要有(和)人民群众一样的情感,你(人民)想的也就是我(记者)想的 „„”我们讲求记者的客观公正,讲求记者的情感控制,但决不接受情感狭隘、冷漠自私,内心毫无新闻热情!这是比记者如何控制情感更重要的问题。

那么,面对镜头我们的记者应如何把握自己的情感呢?我们知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个性的我”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的常态,喜怒哀乐、随情而动;“职业的我”要求记者的情感生发始终围绕采访主题,切不可恣意蔓延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反对角色扮演,但一定要有角色控制。中央电视台王志的采访一直以沉着稳健、不露声色著称。但也有例外,他在广州采访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时,观众看到了王志多次擦眼泪抹鼻子的镜头,但每次情到深处,他都能适时转换话题,把采访引向深入。应该说,这里的情感控制是比较到位的。敬一丹曾说,她在出镜时,总是把镜头所代表的观众当熟人,这样的感受是最正常,最舒服的,也更易于控制好自己的情感。

三、无法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大量的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者采访提问时,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有些记者在采访中有轻视被采访对象的心态,不是求教于他人而后明,俨然法庭法官,采访有如审讯。有时甚至使被采访对象紧张不已,回答语无伦次,以致严重影响媒体的客观公正。在我们的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而应该是“平视”。所谓“平视”首先是人文观念上的平等,即对被采访对象的充分尊重。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媒体和观众。怎样做到平视呢?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

对待强势的被访者应该压抑,对待弱势的被访者应该扶一把。这样才是平等的对话,平等的相互尊重。

同时,由于电视新闻的现场记实性,记者采访时的神态、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记者的采访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这是出镜记者尤其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在镜头前装腔作势,关注自己多于关注新闻

这种出镜记者多是新手,或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最终的结果是搔首弄姿,贻笑大方。出镜记者一般都会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镜头前自身的形象,一个是进行现场采访。一个成熟的出镜记者会很自然的分清两者的主次关系,但对一个新手来说,由于自信心不足就自然产生心理障碍,首先表现为对自身形象的苛求。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制片人王志曾检讨自己:“如果你过分在意自己的角度或神态,那么你会忘了你要干什么,你要问什么问题。所以出镜时最好的状态是‘忘我’,做一个具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本色记者。”

五、提问能力不足,随意性强

现阶段,我们的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模式化提问:“请问,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应该说开放式提问是采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采访方法,不可或缺,但它也是一种很懒的提问方法,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会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这就涉及到了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在西方的新闻学里,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他们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需要我们记者动一番脑筋。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准备。这里的准备包括大量案头工作,你得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做到心中有数。怎么设计采访提纲,凭空想是想不出来的,你得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要想得到有价值的回答,要想取得对手的尊重,只有做出艰苦的努力。出镜记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而且要有流利的口才、机智的谈吐,具有能够就现场发展变化作即时流畅地报说新闻事实的能力。这种边观察、边思考、边报道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语言材料,锤炼语言表达技巧的结果。现场出镜报道中,记者现场报道口语的魅力,还表现在他认识事物的思想深度上。这就要求记者做到功夫在于平时,在于积累。

六、没有倾听意识,只顾自己表现而忘了记者的本分

出镜记者的倾听,首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几乎可以是所有人,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所有这些被采访者都

希望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下进行交流,没有人愿意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更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被矮化。“倾听”是与人为善的外化,也是请对方打开言路的一种期待。采访中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此时“倾听”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你获得边缘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你进一步发问的起点。

其次,记者的倾听还是一种技巧。当记者遇到采访阻力时,真诚的倾听就变成了与被采访对象沟通的点化剂。记者的倾听会逐渐为对方培养起美妙的成就感,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愿意接受他的思想的人。一旦采访双方能达到这种心灵互动,那么你距离想要得到的答案也就不远了。同时,“倾听”也会让你真正地投入到采访当中去,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还有一点很重要,出镜记者的倾听本身就是胸有成竹的表现。这是记者传递给观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效果远远胜过你滔滔不绝的叙述,言之凿凿的结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曾介绍过自己的采访经验,采访的核心目的是得到新闻事实,记者要给对方说话的权力,自己对话题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就是要起到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让对方发出火花,烧出光亮。这才是记者的真本事。

以上六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了目前的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大量的出镜记者无法为自己的角色找到准确的定位,因此自身的努力就变得无的放矢。

出镜记者从传播本质上讲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三者,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拉近信宿与信源的距离,最理想的状态是零距离。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既要能够准确把握电视传播规律,又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电视镜头前挥洒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报道出新闻精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这个“第三者”的角色而不会在电视观众面前露羞露怯。

总之,电视记者出镜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力,同时要注意出镜时的屏幕形象。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化,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记者出镜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感和贴近性,也有利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但我们知道内容决定形式,记者千万不要为出镜而出镜,而应该根据具体新闻内容的表达需要,以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目的,选择适当时机、恰当的场所来出镜,才能展现出这一新闻因素独具特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电视研究》2005年新闻业务专刊

(二)《电视实践的理性思考》

[2] 《电视采访学》叶子 赵淑萍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99个问号》敬一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环球网综合报道记者李柏涛 篇5

马英九说,如果中国大陆是纯国内,“为什么我们的货品卖到大陆去,还要通关呢?还要缴关税?”。台湾人到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人民到台湾,有入境证、许可证,都是双方关系特殊的见证。

马英九表示,如果两岸是“国与国关系”,就不必设“大陆委员会”,中国大陆事务放在“外交部”亚东太平洋司就好。

马英九说,他一上任就宣布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希望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两岸可说维持分治64年以来最稳定和平状态。

出镜记者报道 篇6

人民网海口8月8日电月8日凌晨1点17分,认证资料为《南岛晚报》记者杨琼文的微博用户称:“因曝光海南校长开房事件,遭到了当地政府官员的压力和威胁,甚至逼迫其离开海南媒体,在报道之初就料想到这样的结果,昨天终于得到验证。”经本网海南频道记者调查确认,目前杨琼文已经确定将离开《南岛晚报》。今天下午,记者从《南岛晚报》方面证实,8月7日,万宁有关部门找到了报社领导,谈了一些对于此事的看法。同时,也证实了记者杨琼文即将离开《南岛晚报》一事,但表示具体原因不方便透露。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在此事的最初报道中,报社方面一直很支持杨琼文,然而,最终还是感到“压力太大”。

截至今天下午16时,本网“求真”栏目记者在查看认证为“《南岛晚报》记者杨琼文”的微博用户“雨夜浪漫”主页时,并没发现有关于辞职的微博内容。根据此前网民截图,微博全文如下: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呈现技巧 篇7

一、充分掌握背景资料

和普通观众相比, 记者的优势在于他更加接近新闻, 而记者的工作就是要尽量消除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因此需要记者事先充分地了解事件的背景资料, 理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把具体信息清楚而详细地介绍给观众。

(1) 多层次收集信息作为媒体不能左右事件的进程, 直播的记者只能根据现场的动态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内容。充分掌握背景资料是记者最重要的功课。要想获得第一手资料, 记者必须深入现场找寻信息, 甚至要具备和各阶层人士迅速联络的能力, 以拥更多有用的细节和背景资料。在央视对澳门回归的报道中, 记者柏杨为了完成降旗仪式的直播, 无数次到澳督府实地采访。和澳督府上下工作人员交流中, 他详细了解了澳督府的历史资料, 降旗仪式的流程, 各环节的衔接, 主要官员、乐队指挥和降旗手的背景资料, 演奏曲目。正是对背景资料了如指掌, 才让柏杨在现场报道中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2) 逆向收集信息现场直播的过程中, 前方记者局限性非常大, 他心中想着表达的内容, 耳朵听着演播室主持人的提问, 又要兼顾现场的变化, 实在是分身乏术。而且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 记者越靠近新闻一线, 看到的越具体, 因此对信息的收集也可能会出现盲点。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喀布尔采访的时候就曾经因为语言不通、缺乏一手资料而陷入茫然无助的状态。为了避免遗漏新闻, 她只能在外交部、酒店和其他记者交流信息。这时就需要后方的编辑团队协调各方面信息资源, 给前方记者准确的指示或者参考意见, 进行信息的逆向传递。而前方记者根据实际情况采集信息, 丰富自己的报道内容。

二、谨慎选择新闻现场

记者在出镜之前, 必须选择一个最能展示新闻内容的“标志性现场”作为出镜地点, 借助典型的环境、现场的气氛、独特的背景承载电视画面无法表达的细节。而这份选择, 需要记者对新闻价值准确的判断力和对细节敏锐的发现力。

(1) 有独特意义的地点一段成功的现场报道选择一个最能展示新闻重要性的地点至关重要。通常, 记者都会选择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作为出镜地点。1997年香港回归时, 驻香港部队先头部队将通过深圳的皇岗口岸出发进驻香港, 因此白岩松最初的直播出镜地点也定在了皇岗口岸。但在直播的头一天, 他偶然了解到在皇岗口岸附近的落马洲大桥上有一道特殊的“管理线”, 在回归之前这条毫不起眼的铁线把香港隔在了家门外。于是白岩松立刻决定把直播的地点改到了落马洲大桥的管理线上。正是这条可以让人“一脚深圳, 一脚香港”的铁线成为白岩松直播中的亮点, 他感慨地说道“今天驻香港部队越过管理线的这一小步, 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 中华民族等了百年”。白岩松套用了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的名言, 表达了中国人对香港回归的激动心情。从皇岗口岸到管理线, 白岩松的选择从“面”缩小到了一个具体的“点”。正是这条小小的管理线, 赋予这段现场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

(2) 最具现场感的地点2006年8月12日超强台风“桑美”登陆福建, 在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记者梵荣的“崩溃”现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画面中可以看到摄像机在强风中不断地晃动, 镜头上布满雨水, 记者身后一株小树已经被吹倒。梵荣紧紧地抱着身边的大树, 整个人在风中左摇右晃。在狂风暴雨中, 记者声嘶力竭的报道时断时续, 如果不是有字幕根本听不清楚他的表达内容:“我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 暴雨……暴雨……从四面八方不断砸到我的脸上, ……非常的痛, 我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这段现场在央视四套和新闻频道播出之后, 梵荣被网友戏称为“崩溃记者”。虽然记者的语言比较混乱, 显得有些急不择言, 但是不可否认这段狂风暴雨中的现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从未经历过台风的观众也可以透过现场的环境和记者的状态, 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台风将会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但如果梵荣把出镜的地点定在风平浪静的室内, 那么所有的观众都不会意识到超强台风到底可怕在哪里。

三、充分利用现场实物

报纸用眼睛看, 广播用耳朵听, 而电视却需要综合眼睛和耳朵的需要, 只有做到既好看又好听才能吸引住手握遥控器的观众。作为电视记者, 除了生动有趣的有声语言, 还需要借助新闻现场的实物展示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央视国庆六十周年的报道中, 记者张泉灵带领观众走进幕后了解工作人员的各项准备工作。在一处大帐篷的前面, 她停了下来为大家介绍国庆当天要放飞的气球。气球在普通人看来没什么秘密可言, 可是国庆当天要放飞的气球并不简单。张泉灵在现场用各式气球作道具, 亲自示范从气球充气到扎气球的绳子应该如何打结, 以及国庆当天气球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充气都作了详细的解读。观众看过之后会恍然大悟:原来在国庆六十周年这样一个盛大的庆祝典礼上, 一个小小的气球也要经过周密的设计计算, 充装的气体、气球的材料都要考虑到环保、天气等诸多因素才能粉墨登场。透过一个小小的气球, 整个庆典组织工作的细致严密不言而喻。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当下新闻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也更需要记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去更快、更生动展现新闻内容。记者可以借助大量的背景信息、生动的新闻现场、具体的现场实物帮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了解现场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让现场报道成为每天最具有冲击力的报道方式。■

记者出镜要“画龙点睛” 篇8

【关键词】出镜记者 现场报道 敏锐观察 知识积累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近20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出镜记者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笔者踏入新闻行业有6年的时间,从最初在镜头前的紧张背词,到如今逐渐知道了该如何在新闻现场发现、表述和传播。作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初探者”,笔者结合实践中的经验探讨如何做好出镜记者。

一、不做“画蛇添足”的出镜

出镜记者是新闻事实的传达者、现场细节的发现者、关键人物的采访者、事件的评论者。从传达新闻事实到发现现场细节,从采访关键人物到最后对事件的评论,这都是出镜记者在现场需要做的事情。现场报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鸡肋式出镜

这类出镜只注重形式,无视出镜效果。打开电视,越来越多年轻靓丽的身影出现在新闻现场,手拿话筒,口齿伶俐、字正腔圆的播报着正在或刚刚发生的事情。他们是出镜记者,其中不少还是主持人。他们的报道,有的就像是新闻的口播,就是把播音员在演播室内的台词,搬到了室外新闻现场,起到报幕员作用。这样的现场报道就好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

例如,某市一大桥仪式上,记者以大桥为背景,在现场说到,观众朋友,这里是某某大桥通车仪式现场,该项目总投资多少钱,施工工期多长时间,建成后将给两岸人民带来极大的方便。这样的报道没有现场感,如走马观花。如果记者能够参与进去,步行或者乘车通过大桥,计算通行时间,然后再采访当地居民过去过河需要的时间,通过对比,大桥发挥的作用就表述明白了。

2、照片式出镜

此类出镜只注意镜头,不观察现场。一些地方台由于优秀出镜记者的缺乏,许多出镜现场都是由节目主持人代替。主持人固然普通话要好一些,但是由于长期的镜头前播音,注重着装、声音,但缺乏现场感。许多出镜记者在镜头前一动不动,就好像等着相机给他拍照一样,这种照片式出镜,自然很难给电视观众带来现场感,更难以在现场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点。

3、唠叨式出镜

唠叨式出镜只有信息,没有态度。在做关于某一现象报道的时候,记者把自己要说的词说完了,只强调问题的重要性,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其实也是对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记者在现场对事件进行点评,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不该出镜的出镜

不该出镜的出镜只注重报道行为,无视新闻报道伦理。有些场合,记者不合时宜的出镜,会给观众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在一次事故新闻的追踪报道中,某记者在重症患者的病房,非常大声的进行现场报道,甚至采访正在为病人会诊的医生,画面中还出现了病人的面孔。这种报道就是无视新闻报道伦理,这种关乎生命的现场,记者根本就不应该进入。

二、出镜体现记者的综合实力

电视新闻竞争比拼的是时效性,比拼的是记者现场报道的实力。现场报道是出镜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或者参与者的身份做出图像报道。报道以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声响、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使观众如临其境。

谁能做出镜记者?这个人首先形象要不错,普通话至少让人能听得懂,满口方言的报道,受众面太窄;在现场有发现能力,知道如何利用画面展现现场;会采访,知道遇到突发事件应如何应对;善于观察,知道在某一具体事件中,观众到底想知道什么;会表达,知道在镜头前如何让观众喜欢看自己身在的现场。

究竟怎样的现场报道,才是出色的现场报道,什么样的出镜记者才是观众喜欢的出镜记者呢?2008年5月12日,当汶川大地震的灾难瞬间降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的现场报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从海拔五千多米的珠峰,直接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成为第一个深入灾区的央视女主播。她的报道以细致入微、敏锐观察取胜,讲故事生动感人,点评具体独到,体现了一名记者的不凡实力。

三、做“画龙点睛”的出镜

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个习惯,凡是适合出镜的新闻,绝不采用其他形式去报道。“出镜记者”一词本身就是个舶来品,英文“出镜记者”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但归根到底,出镜的最高追求是观众爱看、愿意看。

1、弄清报道的是什么

不同的新闻有不同的出镜方式和理由。我们所做的新闻大致分为4种:车祸、起火、坍塌、燃气泄露、城区积水等城市动态;公安、城建、工商、质检、物价等常规报道;领导活动、党政会议、新闻发布、听证会等时政新闻;洪水、干旱、地震、沉船、矿难等灾难事故。首先要辨明所报道的新闻属于哪一种,做符合新闻定位的出镜。

如突发新闻的出镜,就需要还原现场,看见什么说什么,有的放矢抓细节,多用动词,方位词,适当使用名词,切忌使用很、非常等形容词;而灾难报道需要以人为本,发现鲜活的现场,感人的细节,动情的故事,选择报道的小切口,报道灾难本身、现场救援和灾后重建等;还有一些新闻,比如主题平淡的一般性会议,总结式典型报道等就不需要记者出镜。

2、“眼鼻口耳”总动员

电视媒体是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闻、不能摸的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记者应把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以弥补有声语言信息传达的缺憾。如现场看到最清晰的、听到最多的、闻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等等,这样的现场出镜,能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如某记者在动物园做一条关于熊猫的新闻时,饲养员正拿着一瓶熊猫最爱吃的东西,却卖了个关子,不告诉记者是什么。为了探明真相,那位可爱的出镜记者,就现场尝了一口,然后知道原来是蜂蜜,熊猫也爱吃甜食。这样的出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语言表达要有张力

以恰当的方式,贴切的语言,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语言的表达要有张力,敢停敢放、虚实、强弱、高低、快慢相结合。报道的节奏要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而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抑扬顿挫,爱憎分明。这样,报道才能以情感人,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4、依托现场细节

现场报道之所以观众爱看,是因为人物声音、画面和新闻现场同步播出,未经过后期编辑加工,原汁原味。所以记者在出境时候,要善于利用现场,尽量依托现场的细节、道具、背景、人群等。如:在唐家山堰塞湖,一般记者报道容易用数字展现,“底下将近3米,高度将近2.5米。”白岩松的方式是,“我现在身高是1.79米,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样就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和真实感。

5、知识积累至关重要

一条好的现场报道应该描述细致、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即席发挥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这些都是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神六”“神七”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张泉灵在发射基地流畅的现场报道。其实早在三年前,她在一次去美国出差的机会中特地自费去了肯尼迪航天中心,那时的她就开始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报道做准备了。□

(作者单位:亳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出镜记者报道 篇9

英国15名女骑手裸体出镜,拍摄慈善日历照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4日报道,近日,英国15名女骑手裸体出镜,拍摄了一组20慈善日历照,为某空中救援服务机构筹款。照片中,这些18到65岁的女性仅着马靴,除用头盔、马鞍等马具遮掩重要部位外一丝不挂。她们在干草棚、马具室或猎人舞会上与猎犬和爱马摆出各种性感姿势。据摄影师介绍,女士们首先有些放不开,还冻得瑟瑟发抖,但后来就渐渐放松,享受起这一过程。据悉,这组慈善日历售价为13.95英镑(约合140元人民币),面世仅4天就售出了140份。

记者团实习记者工作计划 篇10

1.关注学院微博,加强网站宣传,记者团实习记者工作计划。每天花时间留意网站动态,加强网站宣传方面,及时转发网站微博。

2.了解学院动态,时刻做好新闻准备。时刻关注学院动态,网站本着立足学院的基本点,受众主要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及想了解新闻学院的人们。这样,传播学院动态的信息便能迎合受众的需求。故为满足受众需求,作为新传网的一员必须时刻准备着,不管是突发新闻还是常态新闻,都以最饱满的激情和最认真的态度将其完成!

3.多方位了解学校动态,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如看报纸时(如南都)多留意与广州大学相关的信息。立足学院,放眼学校,将相关信息记下,可以的话就进行编发及宣传。

4.主动提问,全方位了解团队运作。对稿件及团队其他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问。

5.积极协助洁莹姐广播方面的工作。

6.协助编辑工作,主动为网站分忧解难。

7.国庆回来之后,着手老师们资料的收集,陆续推出老师介绍。(设想:采访一下负责11级课程的老师们,看他们对这界学生的看法,有什么建议的地方等帮助11级新生成长)

关于如何在微博上更好地宣传团队

1.微博看图党。建议凡是报道性文章有图的尽量配,以吸引微博受众。

2.学习研究型。与@北大媒介观察相比,我们网站的微博更多地是宣传我们网站的内容,而非把微博当作一个学习和研讨的平台。@北大媒介观察 是由北大新传院硕士出品,他们微博的内容更多倾向于关注社会新闻热点,挖掘可以学习和研究的素材,进行研究讨论。其实这是一种集学习和宣传于一身的做法。学院的孩子们即可以通过我们的微博了解到值得研究的社会新闻案例,又可以借这种学问型的宣传方式将我们学院网站提高一个档次,让我们不仅仅立足于校园,更放眼于社会。

3.名人效应。可以通过转发一些名人的微博,当然内容是跟我们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或是最近的新闻事件,借助名人的影响力吸引关注。而通过这些内容也可以让同学们丰富专业知识,或者引出一种新闻角度,丰富同学们的新闻视野。

黄子立(摄影):

很荣幸能够在众多社团组织的选拨中成为新传网的一员。在新传网一个学期的工作和学习使我感受甚多。

我就读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但我并不仅仅想把自己定位于播主。主持人不是艺人而应该是新闻人,主持人完全可以在记者、编辑或社会上选拔。所以,必须提高自己采、编、播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走的更远。非常幸运,新传网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一个传媒人的工作状态:想策划、跑现场、跟采访、赶稿子,每个环节都必须有条不紊,每一次出任务都要全力以赴。过程非常的艰辛,但每当看到自己团队的新闻作品被更新到网站时,就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能弄出最新、最好的作品。

比起其他社团,新传网给我最大的体会是融洽的氛围造就较高的工作效率。在新传网里是没有部门之分,只有组别之分。每组都有自己主要的工作方向,但却又必须了解和参与各组的工作。这样一来,各组员能互相交流和学习,整个团队的工作任务和方向会非常的明确,工作效率因此得到提高。

回顾在新传网半年的时光,对未来有所展望。在新学期,我会给自己定位,全力以赴的做好摄影组的工作,学习拍摄和剪辑的技巧,参与协助各小组的工作。另外还要恶补理论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结合实践。希望新学期的工作学习能更上一层楼。

刘毅(摄影):

刚刚通过新传网的面试和笔试,成为一名实习记者,虽然我可能比大一新生稍微多那么些经验或者技术,但我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新传网的。我想不管是在一个月的实习期间还是今后有可能成为一名正式的新传网记者,我都应该有一份工作计划,能让我我效率地学习和工作。

在第一次新生见面会上我被分在了摄影部,这也是我初衷,现在能够实现我感到很兴奋。我首先就是学好摄影,大一一年我已经对摄影有了基本的掌握,但不能止步于此,还要继续学习。我自己有一台单反相机,所以我就要在平常空闲或者放假的时候出去拍照,练习摄影技术,同时把作品拿给师兄师姐点评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提高自己。

第二我觉得要提高我的新闻敏感度。既然我的专业是新闻,那么新闻的敏感非常重要,从事这行就要以新闻为重,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这就需要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工作都要时刻锻炼自己的眼力,仔细观察,挖掘可用的素材。对于我倾向于摄影,那就是要拍出有新闻性的照片,要持一种新闻性第一,艺术性第二的观点。当然,平常上课听老师讲也是必须的。

第三就是要学习其它的专业技能,比如写稿,编辑图像、视频等等,这些也是作为一名记者所需的技能;新传网也不是很对每个人的分工很固定,所以在特殊时候也要摄记写稿等等。所以我要在平常多练习,如在其它社团工作时也可以去写稿,自己写日记也是一种方法,这都需要自己去完成。

第四我要团结同事,搞好与同事的关系,特别是新生的关系,把新传网当作是个大家庭,和睦相处,共同奋进。我要让自己觉得在新传网工作是一种快乐的交流、快乐的成长、快乐的奉献!

新传网开通了新浪微博,我认为新传网可以通过发一些自我简介来介绍自己,然后平时自己部门有什么活动,新闻等等也可以用微博发表。我觉得大多数看微博的人只是想在微博这个版面上看个大概,而新传网在微博上面发的都是学校或学院的新闻,看微博的人了解信息后非常少会打开后面的网站链接仔细阅读,新传网介绍自己的微博却没有发过,自然很少人会了解。我认为新传网可以关注一些各地的报纸的微博,可以转发一些该报业微博发的新闻,像“今日关注”等等,自己学校,自己学院的新闻当然不能少,我认为也做的很好。我个人认为通过各渠道搜集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招聘实习生或者正式员工信息,通过微博发布这个很重要。

至于宣传我们学院的老师,我认为微博不足以较为细致地介绍,发多了读者又嫌多又嫌烦、不想看;我觉得就简单介绍老师信息,然后把老师的各种联系方式也发布,然后附带老师的照片。我们还可以去搜集各位老师对新生的期望寄语,制作成视频,在发微博时发布。这就是我的建议。

最后还有一个我看了我们新传网的官方网站,我发现没有介绍我们学校或学院一些关于我们专业的社团、组织;甚至没有总体介绍自己社团的基本信息。我觉得可以加上。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不足道的建议,里面或许有些不恰当的地方,请谅解,指正。我真心希望在新传网工作学习,真心希望能融入这个家庭。

陈欣欣(采编):

我很荣幸能够进入到“新传网”这个家庭中,我会好好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的。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工作的计划。

首先,我会努力上好我的文化课,认真学习老师教给的专业知识,因为文化课是我获取有关新闻方面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会认真地对待,尽最大努力打实自己的基础,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伏笔。

第二,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认真高质量地完成“新传网”布置给我的各项任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轻易say NO,因为“新传网”是我提高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是我锻炼自己,展示实力的好地方,所以我很希望能好好报答“新传网”。而且每一次的任务都能为自己积累一定的经验,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成长。

第三,我会时常通过微博,上Q,浏览网页等各种方式去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及时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积累更多的写作方式,培养新闻敏感。毕竟新闻是我的专业,所以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也能让我更清楚时事,更好地写作,更好地为“新传网”奉献一份力!

第四,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我会时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格,更好地在“新传网”中拼搏。

第五,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在工作上若遇到什么问题,我会多请教师兄师姐,勤学多问,让自己更加优秀。遇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的,也会虚心地接受师兄师姐的批评教育,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此外,我还会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大家能在“新传网”这个家庭中快乐地玩,快乐地学,快乐地工作!

第六,我会在自己空闲的时间多读点书,充实自己,让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更有文化底蕴,为“新传网”做出更优秀的成绩。

最后,我希望自己能通过这一个月的考核期,当上“新传网”正式的一名记者,我将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然后在大二大三的时候能像师兄师姐一样培养下一代,把“新传网”发扬光大!

如何在微博上宣传“新传网”

我觉得我们可以每天都在“新传网”的微博上发一条简短的在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每天都更新,这样自然就会吸引人。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出一系列活动,例如能@到五个人加粉“新传网”的可以获得什么什么奖励等等。我们还可以从内部自身做起,吸引身边的人加入到“新传网”的粉丝中来。

如何在微博宣传老师简介

我们可以先在微博上介绍一下老师,然后附上照片,最重要的是写上一些老师寄语,亲切生动,可以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以上只是我作为一个新生的愚见,有什么说得不对或不妥的地方请大家见谅,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加倍努力,让自己更成熟,做得更好的!

龙思璇(播音):

初步接触新传网时,它给我的第一感受便是能给我传递最及时的校园讯息、媒介信息、最新的就业动态和就业信息。不论是页面设计的清新亮丽还是网页内容形式的“不拘一格”,让我觉得新传网就像一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漂亮姑娘,能够成为新传网的一员让我倍感荣幸。

但是,我认为新传网还可以做得更好,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初接触新传网时的一些感受:

1、对学院各个专业的介绍不清楚。在网站上没有看到关于学院每个专业的详细介绍,不方便学生家长以及预备报考我院的同学了解专业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应尽量多发布一些我院优秀同学的作品,文章,视频、音频等资料,便于对外宣传和同学了解

2、各专业的分类链接不清楚。在专业实践版里有各个专业优秀同学的作品,但数量太少而且分类不清楚。例如我想查看一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的介绍、历年的就业情况以及优秀同学的作品展示等,都不能找到相关具体的链接。我建议应该将各个专业的情况分为不同的链接,这样便于查找。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计划:

1、在即将成为一名新传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这个职务和这个工作。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向师哥师姐学习并吸取经验。

2、对于为个人定的目标便是成为一个采编播一体化的传媒人,多跟师哥师姐学习,积极参与工作,对工作一直持有积极热情的态度。不论是摄影、编辑、文记、配音或是剪辑,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学习多了解,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能力,不是仅仅局限于视频配音而是可以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传媒人,为新传网出力。

3、关于广播节目的方案,我分为两个部分

a、前期宣传与宣传活动:可以以新传网的名义联合广播台举办配音大赛、朗诵大赛等比赛,然后将优秀的作品以广播节目的形式在网上播放,以达到对新传网广播节目的宣传。b、广播节目可开展推荐栏目,例如图书推荐、美文美乐推荐等。可开展一周校园新闻趣事节目,主要报道一周以来校园里的重要新闻,同学间的趣闻趣事。还可开展一个风土人情类的节目,介绍广州各地的美食文化、旅游景点等。

最后,我希望能与新传网的师哥师姐们,一起努力,一起开办新传网的广播节目,将新传网办得更好!

蔡丽旋(采编):

非常感谢新传网记者团给了“零基础”的我这样一个机会,话不多说,我会在此期间好好表现的!

一.目标

1.对新传网各方面加深认识,了解其运作方式.2.逐步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培养新闻敏感度.3.提高采编写作水平,对摄影及播音有所了解.4.学会一些基本的网络技术.二.措施

1.在实习期积极参与,多向师兄师姐请教.2.从图书馆借部分新闻书籍来阅读.3.利用空闲时间勤写稿.4.上网自学基本的图片处理及网页制作技术.5.经常浏览新传网及其它学校的新闻学院网站,多做对比,熟悉网站运作流程.三.建议

1.微博上对老师的介绍从个人特色着手,如代表事件 口头禅 上课习惯等,有图片或视频的话更好.2.勤刷微博,在原有基础上多报道学生日常碰到的新鲜事,适当聚焦社会热点,为大家提供讨论平台.3.网站可开辟一个平台,鼓励同学晒出日常作品,互相交流.4.设计一句口号(或直接用学院口号),每周一早上用微博向大家问好并传递一句新闻寄语.5.网站与微博设置“每周回顾”,跟进事件后续报道.以上是个人的计划与建议.我相信我会在新传网记者团度过充实的一个月,更希望自己能努力通过考核成为这个团队的真正一员!

陈聪聪(播音):

很开心能进入新传网这个大家庭来学习,非常感谢师兄师姐们的认可和信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一定加倍努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充实自己各方面欠缺的知识,努力为新传网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习期间,我有以下工作计划:

一、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尽心尽力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在短时间内了解新传网的运作,紧跟步伐,让自己尽早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经常关注新传网的微博、博客更新,了解新传网的最新动态,并时刻注意新传网的工作安排,尽自己的力量对新传网进行强有力地宣传。

三、每天坚持观看新闻,了解社会动态,培养自己的新闻敏锐性。坚持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原则,加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积累新闻素材。

四、融入集体,加强团结合作能力。与队友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出色地完成工作的安排,服从上级安排。

五、尽量协调好时间的分配,作为一名大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但学习之余要不断丰富自己,学习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以上只是本人短期的一些计划和目标,若最终能进入新传网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记者,我一定加倍努力,树立更为远大的目标和更为详细的工作计划。

pS:写得不好,文笔较稚嫩,但实在,哈哈。请上级指示。

赵子轶(采编):

关于对新传网的认识

新传网是学院党委领导下由学生社团负责运营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官方网站。是广州大学门户网站的一个子网站,主要负责学院的介绍与宣传。内容以报道学院的活动为主,加之招生就业,党群工作等信息。

新传网对比其他学院网站(如商学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新传网不仅有学院网站常规的学院概况,党群工作等板块。还有独具特色的校园面面观,专题报道等栏目。尤其专题报道栏目,丰富了网站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的人物专访中许多内容对学弟学妹们非常有借鉴意义。

关于新传网之于我

新传网是我最想进的社团,没有之一。从来到广州前第一次进新传网就觉得它与众不同——规矩却不刻板。来到学校看到新传网的介绍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从宣传视屏中能感觉到这个社团也许不高调,不华丽,却很踏实很温暖。很对自己的性格。后来知道新传网只招很少的人,自己却越发的想加入。现在能成功的进入真觉得很开心,希望在这里象报名表里说的那样,和大家一起奋斗,为把新传网做好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许我的能力还显稚嫩,也许我的经验还太缺乏,但我想通过虚心的学习去尽可能的弥补。

关于付出与回报

参加社团当然需要有所付出,比如时间,精力,如果全身投入了话还有心血,却是得不到最现世的东西。但我觉得回报不仅仅是指物质,有时候精神上的成就感会比物质重要很多,尤其在还年轻没有世故的时候。而新传网的付出与回报几乎是在同时进行的,当自己去投入花心血去完成一个稿件的时候,也会从中学到新闻的很多东西,锻炼到自己实践的能力。还有,大家在奋斗中培养的友谊,更加弥足珍贵。

关于新传网的宣传

我第一次听到新传网是听爸爸说,去看看学院的网站,上面有你需要的东西。我觉得通过对家长的宣传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在开学前,有时候家长比新生还有关注学院。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

1,在志愿咨询会(应该各地在填报志愿的时间都会有吧)现场,广州大学的摊位有人发名片,起到预先宣传的效果。

2,导生在联系新生时(如果有我们的人、比如今年车车姐),向新生推荐新传网,这样也方便新生了解学院。

3,报道当天,同学等候时,给周围的家长派发名片。名片的效果会好于传单,它不仅别致而且于当时漫天飞舞的传单不同。

在开学后的宣传则可以利用大众传媒

1,在新生群上发布新传网的动态,在军训中很多同学是看到这个去看网上新生日记。

2,利用微博平台,从编辑发布新的动态开始,每个成员开始转发,很快周围的同学们就知道了。

3,成员的口头宣传,比如军训视屏,给同学们说“你有没看新传网新的视频啊,XX上镜了来着!”类似的~

关于对新传网的建议

新传网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成熟的构架,有与自身定位相符的内容。如果还可以加东西的话,在校园面面观栏目下设一些更加贴近同学生活的东西,比如学校地图,饭堂介绍,校园趣事等等,一方面可以方便同学,尤其是新生的生活,做到学院网站服务同学,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团队的人多一些机会做自己的东西~ 罗盈盈(采编):

STRONG>不知不觉进入广州大学一个月了,在这个神奇美丽的校园里我学到了好多东西,现在更是有幸成为新传网实习记者团的一员,给予我更大的平台去认识更多的人和事,深感荣幸和自豪,工作计划《记者团实习记者工作计划》。在接下来的试用期,我会努力工作,在自己热爱的网络平台做一个兢兢业业的记者,争取早日转正。

在我的理解中,新传网是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官方网站,立足于本学院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及时准确地发布学院乃至学校的最新动态,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了解学院资讯的重要桥梁。如今,新传网在新起点上,依靠迅速便捷的网络传播平台,以“为把新闻与传播学院打造成广州大学的金质名片而奋斗”为宗旨。我带着同样的信念,所以我来到了,新传网记者团。

一、作为新传网实习记者期间的工作打算

1、更准确深入地了解新传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我会密切关注新传网发布的消息,并多多与师兄师姐交流学习,更好地理解我们网站发展的立足点以及内容的特点。

2、在培训中掌握好作为网站记者的基本技能

参与培训应该是这个月的主要任务。参加新传网的面试是出于兴趣热情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考虑,自己本身缺乏很多基本技能,所以,认真落实团队交待的培训任务是这个月的首要工作打算。

3、跟随师兄师姐外出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实践与理论结合才会学到实在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实习期间,师兄师姐外出工作能把我们带上,更加近距离地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

二、更好地利用微博宣传我们团队

1、完善新传网微博的标签

每个微博页面的右边都有显示微博主人的兴趣标签,很多用户都是通过搜索这些兴趣标签找到和关注相应的微博的。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尽量多的符合新传网内容主题的词语标签,并且尽量找指数较高的词,来吸引用户的关注,从而对我们新传网有更多认识和关注。

2、加强微博内容和网站内容的关联

信息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是吸引听众的首要因素。微博内容最好和网站发布的内容相关,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听众的需求,但不能简单地发布一条链接,可以把网站内容缩短再加上网站链接。另外,微博还可以时不时发一些如笑话等比较轻松的内容,迎合大众口味。

3、加强微博内容与听众的互动性和争议性

我们在微博发布与网站关联的内容时,可以留有讨论的余地,最好贴近我们学校师生乃至大学生的生活,可以充分调动听众转发和评论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进来,我想这将会是我们宣传团队的有效途径。

4、团队的每个人注重在个人微博上宣传我们的团队

我觉得比较实在的方法是,我们团队的每个人多多在个人微博上通过转发来推广我们团队,毕竟大家的粉丝数量不菲。

三、做好新传网的宣传工作

1、可以借助各校级或院级的网站,在其加上新传网的友好链接。

2、像上面说的,充分利用微博这个新兴工具。另外,可以在搜索引擎进行注册,会大量增加访问量,但是需要不菲的成本。

3、新传网主要是面向广州大学的师生,可以和其他学院加强联谊合作,扩大新传网在学校的知名度,因为其他学院大多学生都不了解新传网。

4、新传网可以争取与新闻中心交流合作举办活动,充分利用校级新闻中心的资源,达到宣传的目的。

四、对网站内容的构思。

1、作为学院的官方网站,其内容首先应该是立足于本学院,把学院内部各种动态及时准确报道,并在合适的地方用上更轻松幽默的语句。

2、我觉得我们的网站上的学院动态内容可以弄得更贴近学生生活一些,比如学生之间发生一些有趣却平凡的故事,这个可以通过办一些长期的投稿活动,设置一些小奖品来吸引学生投稿,其形式最好就是用微博@广州大学新传网啦,简单又有趣,还能加强新传网内容的互动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3、网站上可以增加图片视频等更直观的形式来报道,作为一个年轻的听众,一定更愿意看图看视频。

4、在微博上宣传介绍老师。

(1)、因为微博字数有限,要令这140字显得吸引有趣,我想不要介绍太无趣的信息,主要表现老师最最特别的一面,就是最讨学生喜欢的特点,再附上一张十分活跃的老师照片或者Q版漫画图片;

(2)、记者团可以分配任务采编收集各老师的资料,并对其学生进行采访,每天在微博上发布一到两个老师介绍,并且可以鼓励学生们转发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简介,最高转发的一位评为微博最受欢迎老师。

罗孝靖(采编):

一:目前心里的感受和认识

1:听师兄师姐的介绍,新传网运作快,任务多,还经常熬夜,加入新传网进步的空间比较大,进步速度比较快,发展比较全面。所以我很希望加入新传网,可以在积极参加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2:新传网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官方网站,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但它并不受官方性质的强烈控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

3:在新传网,人们的发展比较全面,摄影·美编·网编·写作等等都可以学习到。

3:第一次会议上师兄师姐的严肃态度让我明白新传网是一个认真做事,谨慎做事的平台。

4:新传网人在工作时是工作伙伴关系,是严肃的;但在平时生活中,大家是很好的朋友,是和谐而温馨的。

二:对新传网网站的感受和认识

初印象:

1:第一感受是首页有点花,图片设计过多,在右上角的“访客”不明显,给人感觉首页的排版不大好。

2:首页的“DV放映室”给人不好的感觉。

3:“学院概况”“党群工作”等页面很大方,容易让人接受。特别是“校园面面观”“新生专题”等页面给人一种青春偶像的感觉,学生会比较喜欢。

了解后:

新传网作为学院的官方网站,有上传下达的作用,让同学有多一个平台清楚学院乃至学校的最新消息,带有专用的权威的特点。

1:“校园公告栏”将学校和学院的通知·公告告知同学,显示了新传网的权威性。

2:“新生专栏”和大家分享学院的最新动态,显示了及时性。

3:对学院的概况,师生的动态有分别介绍,显示了全面性。

三:对新传网网易博客的感受:

初印象:第一感受是图文并茂,大方,让人接受和喜欢。

了解后:

1:博文有及时更新,显示了学院的最新动态。

2:首页的原创视频给人温馨,团结的感觉,很感动人,新传网的招新视频很青春,很有活力,给人一种鼓励的感觉,可以考虑首页展示,吸引学生关注。

3:首页的“网址收藏”给人不知道是什么的感觉,可以改为“相关网页连接”或其他易懂的名称。4:博客的相册·视频未及时更新。

四:对新传网新浪微博的感受: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通知和活动下放处,官方性强。

邓殷(采编):

新的学期承载着新的梦想,我带着中学的稚嫩来到大学,在丰收的秋季,我加入了新传网,成为新的一份子,虽然我只是一名实习记者,但我会以自己的努力完成培训和任务,让自己在新传网有所收获!

以下是我的个人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明白记者的基本任务·条件;记者的分类、责任;获得更多的关于新闻的认识和知识;培养自己新闻采访、写作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增强自我专业素养。

二:工作思路

端正学习态度,主动·积极学习和观察,加强自身的能力。

三:实际工作详序

1:平时上课认真听讲,特别是专业导论课和基础写作课。

2:作为新传网的实习记者,深入了解新传网的运行模式、网站规划等

3:积极参加新传网的培训,不迟到早退,不无故缺席,认真做好培训内容的笔记。

4:每次培训活动后都练习一下写新闻消息稿(关于这次活动的举行),提高写作能力。

5:积极参加新传网的活动,观察师兄师姐的工作,主动学习关于摄影播音排版等等知识,增强自身的能力。

6:主动申请参加各类活动,不怕苦,不怕累,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学习更多自己不会的知识和技能。

7:自己主动自主学习,多去图书馆看相关的书籍,多上网留意新闻消息,多读报。

8:每天认真阅读自己订阅的《南方都市报》,学习新闻稿的写作·摄影的角度·排版的细节。

9:学会发现问题,学会问问题,遇见不懂得主动向师兄师姐请教。

10:有集体观念,不独立独行,积极和同事相互交流,互相配合。

11:自省自律,遇见问题和矛盾要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促进共同进步。

12:多做事多练习,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目标、要求不是拿来看的,行动是根本,我,罗孝靖,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希望一个月后,我会成为新传网真正的一份子!

如何在微薄上宣传

1:及时更新微博内容,做到每天至少更新一次,以新鲜的内容吸引人。

2:把微博背景模板设置成新传网的LOGO。印有LOGO的模板主页面,无疑就是最直接,最好的传播方式。也可以选择最新拍摄的照片作为背景,包括这次招新的宣传单也可以,以新鲜感吸引同学关注。

3:利用人脉关系。新传网的每一份子动员身边的朋友,特别是那些有大量粉丝的朋友、同事帮你发微薄·转发微博,积累人气。

4:在每次的新传网活动中(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或者活动后让新创网的同学们都发一下微博,让更多人认识新传网,关注新传网,关注新传网的活动。

5:在每篇文章的下面提供评论框,可以鼓励读者评论文章,通过电子邮件或在自己的评论框回应他们的意见,以进一步讨论,让访问者意识到新传网非常重视他们的意见。

6:建立完善的微博链子。.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子微博,例如:@关注新传网·@新传网的官方微博,然后修改博友的显示名字,例如:@新传网编辑陈莉斯,@新传网编辑车怡雯等。

7:锁定目标,多更新校园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

8:关于师生的推介,可以推出校园杰出师生采访视频,介绍老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法。

9:关于新传网团队的推介,可以每月推出每月之星,在微博和博客上推介该成员。

10:个人想法:A:新传网的网易博客做得非常好,很吸引人,可以在新浪微博和网站上宣传一下,充分利用博客的潜力,增加大家对新传网的认识。B:新浪的微博和博客比较多粉丝,可以考虑开新浪博客。C:多多与好友交换友情链接,扩大自己的博客链子。D:新传网的新浪微博的粉红色模版不大好看,不吸引人,可以考虑给人眼前一亮的蓝色或者绿色。

邹颖欣(品管):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新传网,感谢您给的机会,让我可以在新传网这个大家庭感受温暖和学习能力。当一名实习记者的机会是非常难得,我给自己下的目标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一、学会与人共事、提高工作效率。品管,顾名思义就是要协调各方,保持质量。对于这份工作,要更注重与人沟通的能力,运用各方的能力最大化的完成工作。有句话说,效率就是生命,在强调效率的同时,更注重质量,把网站做得更好。

二、增强新闻人意识、培养新闻敏锐感。或许对于一个刚刚当上新闻人的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要很多。因此,有很多细节都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注意。身边的风景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材料,让新传网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

三、加强团队宣传、提高网站知名度。网站、微博、博客、扣扣都是很好的宣传平台,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日子为新传网开一枚礼炮,让新传网的名字撒向各地。

四、虚心向团队学习、汲取其中的营养精华。要使新传网走得更远,我想在不同的团队里调查研究它们各自的优点,借鉴它们的发光点,适当的融入到新传网里。

五、热情、信心、责任牢固记在心。我不敢奢求自己会怎样成功,但我会努力踏实地将工作完美完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新传网的发展。

关于微博宣传的几点建议:

1、我认为新传网在微博上所发表的微博有些少,我觉得可以一天一条,可以关注于我们学院的新鲜事,学校的以及是大学城的,当学院学校大学城里有什么重大的活动可以抢先宣传,这样可以赢得更多的关注。

2、微博宣传老师:介绍简介、功绩等等,可采用现代网络语言,官方却不呆板。

高珊(采编):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新传网这个大家庭。在进入大学之前,新传网是我了解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首要途径。新传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新生分班情况、第一学期课程表、军训提示、新生入学须知等等的温馨提示给予了我们家庭的温暖。然而,加入新传网的品管组之后,我希望能够在这里继承这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且进一步把新传网发展起来。以下是我近期的工作目标。

一、了解新传网的定位,熟悉品管工作。

作为新传网人,了解整个团队的性质、定位是入门的首要前提。团队现有的发展状况与发展目标也是我要迅速熟悉起来的。掌握了这些信息对我学习品管工作是十分有用且必要的。

二、积极参与团队的培训。

十月是我们新人的培训月,在这期间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培训。这些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我的工作能力,更多的是提高我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团队的每一次培训,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

三、进一步与前辈和工作伙伴的交流学习。

与人交流是新闻人很重要的品质,通过向前辈们学习,我能够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到新传网的各项讯息,以更好地上手工作。而与工作伙伴们交流能够更好地了解团队里每一份子的想法,有助于我进行品管工作,也能够学习同伴们身上的优点。

四、拓展视野,增强采写能力,学习摄影摄像。

很多情况下,新闻人很可能要一人身兼多职。虽然我是品管组的成员,看似与采编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既然是新闻学院的一份子,我们更加需要变得全能起来。在采写方面,我有一定的基础,但有有待加强的方面,希望能够利用培训和专业课程训练好自己。而摄影摄像是我比较生疏的领域,希望自己多些挖掘身边的素材,提高新闻敏感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成长起来。

在新传网我还是一个新人,希望能够多些向师兄师姐们学习,与同伴们共同努力发展好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网站。

朱嘉晓(采编):

我是11广电1班的朱嘉晓,十分荣幸的,我加入了新传网这个大家庭。当我拿到新传网的实习记者证时,我觉得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知道,这只是实习记者证,但我愿意接受新传网的考验。我也相信,自己不会辜负新传网和自己的选择。下面是关于我进入新传网后的计划。

进入新传网后的一个月内,我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和学习。首先要以新传网为单位,认识我们这个组织的性质、职能、工作等,了解我们网站的运行情况,然后是向新传网的师兄师姐靠拢,虚心向他们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多多搜集新闻素材,热心宣传新传网。我觉得这一个月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会是十分有效的。我会好好把握这一个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新传网亲密接触,向师兄师姐请教,补上自己欠缺的课,发挥自己的特长优点,争取一个月后,拿到真正的记者证,然后为新传网效力。

微博,一个新生的充满生命力的媒介。我们新传网肯定不能落下脚步,必须成为微博中的一员,并且要高度利用这个开放的平台,宣传网站的内容,提高新传网的知名度。为此,我们要勤于织围脖,不遗余力地在微博上扩大新传网的影响力和增加新传网的粉丝群。当然,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认真工作,客观真实及时中立地记录校园内外的大事小事,努力让新传网的内容充实高质又富有新意和时效性。只有这样,在微博上的宣传才会更给力。

我知道,新传网是一个优秀的官方网站,关于我们网站的内容,必须要服从党组织和学校的领导,这样就大大削减了新传网的娱乐性,但是我觉得必要的娱乐点是要有的,只要不违背党和学校的意愿。当然,我们的主流永远不变,我们应该抓住官方这一主线不动摇,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在原有基础上再添上娱乐的小枝小叶,新传网的前途一片光明。

加入新传网这个大家庭,我们除了要注重个人的能力外,团队精神至关重要。我会时刻铭记新传网是一个团队,注重提高团队意识,增强团队战斗力。并且,我也会以作为新传网的一员为骄傲,在平时的社团活动和交流中好好宣传我们团队。相信新传网会因为我们的加入变得更好走的更远。

我不后悔我选择了新传网,我也要好好奋斗,让新传网不后悔选择了朱嘉晓。

颜文璐(摄影):

新学期伊始,我们加入了新传网记者团,我们满怀着激情与理想,坚信着这里正是我们大展抱负的地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新传网能拥有一个辉煌的开始!

2011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新传网官方微博的宣传与推广

这一学期我们要在微博上宣传我们的团体,公开我们的工作进度、工作成果,以便我们记者团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互相配合,高效率的完成各项工作。除此之外,为了能把官方微薄成为属于新闻系同学的真正的咨询台,我们应该多关注院内学生的微博,收集每一则最新最快的消息,然后予以公布,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关注我们,我们的工作便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二、新传网官方网站的宣传与推广

经过一直以来的努力,新传网的官网得到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我们的官网,我们也该以此为动力,不断升华我们的网站。因此,这学期,我们应在官网上提供更多更丰富更精简的信息。所以,我们必须在每天更新的同时,开设更多的栏目。我们可以开设“爆料板”,在爆料板上同学们可以针对我们院我们学校的各种大小事进行提问或爆料,然后我们就这些焦点问题展开调查并予以回复,从而为同学们解忧解惑。另外,我们应在学生作品栏目给以更广阔的舞台,材料不限于学院或学校,节目不限于新闻,这样学生的更多才华将在这里得以展现,我们的网站一定也会更加生动,更受支持,从而成为人人知晓人人信服的权威网站!

三、我院师资的简介与宣传

我院的师资雄厚,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宣传,以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每一位老师的专长与特点,从而使这么好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首先,我们可以在官网、微博上发布每一位老师的简介,然后我们可以以人物采访的形式,采访每一位老师的教书心得、教学经验甚至是老师的日常生活或花边消息,从而让同学们从多方面了解老师,了解每一位老师的强大之处,从而与老师建立更深厚更深远的师生关系。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坚持,我们一定可以从各位前辈中学会各种技能,体验各种经验,认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相信新传网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启发与帮助,会被越来越多人的赞同,会以越来越强的实力去回应每一份期待!

黄文燕(采编):

在我还是不了解新传网的情况下,我怀着一颗尝试的心参加了新传网的面试,意外的是我居然通过了。就在我拿到新传网的实习记者证的时候,我深刻地知道责任就在我的肩上,我不能辜负了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记者证,我更不能辜负了新传网给我的宝贵的机会。

坦白讲,未来的工作计划我不好说,因为我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丁。但是未来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事,那就是认真地接受培训,学习专业知识,用心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但首先重要的是全方位深入地了解新传网,认识新传网,走进新传网,最后爱上新传网。最完美的结局莫过于最终真正成为新传网的一员,好好培育我们挚爱的孩子——新传网。

新传网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官方网站,我们就要把它打造成为最专业、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学院官网。依我愚见,我认为要做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官民结合和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就是网站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也有动态的图片和视频等。视听结合,就要把声音与图象相结合,把浏览者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把看新闻变成听新闻等,适当加入声音的元素,也许就不会过于单调了。(咱们的广播不是要起步了么?)官民结合,既要有官方正式的姿态,也要有民间自由的气息。既然是代表学院的,就要贯彻落实学院的方针与理念,做好代言的工作,必须严肃与专业。既然又要有民间的色彩,就要做得精彩,做同学们爱看的,做他们喜欢而感兴趣的。而内外结合,对外新传网要承担起宣传学院的重担,让所有人通过浏览新传网就可以直接快速地了解与认识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而对内,我们就要把新传网变成所有新闻学院同学的一个小家园,让学院同学找到归属感,这是我们的网站。让他们知道,这个网站不仅是做给外人看的,也是献给每一个新闻学院的同学和老师的。当大家有需要时,有疑难时,无聊时,或是想要知道院里发生的新鲜事时,新传网都是有用的,能及时帮上忙的。这就需要新传网多一些温馨与贴心。另外,新传网可否链接一下其他学院的网站,或者适当简单地介绍一下院外的世界?这样也许能够在大背景下衬托和彰显我们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吧?

在浏览过新传网后,我想提以下意见。1动态的元素似乎少了点,不够丰富。2首页不能很快找到焦点,热点。3更新要尽量明显点了。4分类不够明确,不够到位,有交叉的地方。5可以用微博的形式向同学老师征集改善新传网的意见和及时发布我们的更新消息.关于在微博上宣传我们的老师。首先为每位老师取一个既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又新颖特别的小标题。(噱头,要养眼,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的)。接着放简短的介绍和老师图片。一定要放视频(可以是老师的自我宣言,可以是截取老师上课的经典片段,可以是老师参与某个活动的片段,也可以是老师历届学生对TA的评价等)。然后可以考虑加入老师闻名的经典语录。最后别忘了推销老师的微博。

pS:可以发动认识该老师的所有人对该微博进行评论。

关于在微博上宣传我们新传网。制作一个精美的介绍小短片(视频,广播等)。发动新闻学院的童鞋老师加关注,并进行评论和转发。

以上都是个人愚见,望前辈们指教.杨诗豆(播音):

(一)工作计划

感悟:新传网在在我心中是个凝结智慧和汗水、洋溢蓬勃朝气的团队。每个成员都踏实负责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新传网输送精华和血液。无论是在骄阳下还是风雨中,总会有新传网工作者忙碌的身影。“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不仅是威武响亮的口号,更是新传网人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当我得知加入新传网这个行列中后,深感欣喜激动,而我更懂得双肩承载的责任。因此我对今后的实践工作做出了大致的规划。

(二)广播节目策划方案(注:以下用“电台”简称)

一、广播台部门:

A.台长副台长 1.负责把握电台发展方向

2.制定电台发展战略

3.协调各部门工作

4.对电台页面进行管理

5.审核新节目

B.节目部 1.负责安排电台节目播出时间

2.负责策划电台新节目,更新节目形式,使内容异彩纷呈

3.负责监听节目,防止播出事故(播音质量差、声音不清晰、网络中断、不良言论等)

(附)节目形式 新闻类节目 情感类节目 音乐类节目 娱乐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 美食类节目

节目表 朝闻30分

青春的足迹

新闻浮世绘

娱乐急先锋

美滋美味

走遍岭南

纯粹音乐风

C.采编部 1.采集校园新闻

2.负责节目的撰稿工作及导播工作

D.网络技术部 1.维护电台网站

2.上传新闻音频、负责音频后期制作

3.制作电台台标、版头

4.负责电台电脑技术维修

E.公关部 广告部 1.宣传电台对外形象,与外界建立良好关系

2.策划电台大型活动,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3.定期收集老师、同学们对电台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台长

4.负责拉广告赞助

二、节目总宣传片头:第一时间的资讯,第一现场的声音。最快捷的新闻,最前沿的报道。

三、节目受众(定位):广州大学城学生

四、节目宣传口号:聚焦新闻热点,关注校园动态。

(三)扩大新传网影响力之建议

1.借助新兴媒体来作推广。如在广大官网、BBS惠风和畅、微博上宣传。

2.利用传统媒体来作宣传。如向学生派发特刊报纸来宣传新传网的动态,以扩大影响力。

3.定时举行网络互动活动,加深外界对新传网的了解。

上一篇:语训部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春节加班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