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镜(通用12篇)
新闻出镜 篇1
一般而言, 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 面向观众, 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 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 就是所谓的出镜报道。电视新闻记者出镜, 如同解说词、字幕一样, 是表现电视新闻内容的因素之一。可见,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已是当今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面, 笔者就工作实际感受, 对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报道谈些粗浅看法。
一、出镜报道的优势
一是增强新闻的可信性、真实性。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的新闻转播中, 记者站在新闻事件现场, 面向电视观众, 对所发事件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然后随着报道的深入, 镜头渐渐地转向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 让观众去了解现场的真实情景, 最后镜头又切回到现场记者, 由记者对事件进行简单的归纳和评述。记者的活动贯穿于新闻整个过程, 在新闻事件与观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
二是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出镜的记者, 本身就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和见证人, 这个时候, 记者一面观察, 一面报道, 能够很快将电视机前的观众带入新闻发生现场, 观众能够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伊拉克战争中,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背对着炮火而作的出镜报道相信让很多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三是有助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内容。有的新闻研究学者认为,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渗透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 这不仅对于新闻事件的阐述和解释有所帮助, 而且对于事件细节及时被发现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有助于观众对于记者报道的内容产生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
四是可以挖掘、延伸和搜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摄像机只能记录具体形象信息, 而那些人际关系、内心情感、思想观念等不具有直观形象的信息, 则需要电视记者以交流的方式进行激发, 使隐含的、微妙的现场信息得以外显, 成为能够被摄像机镜头记录的声音或者形象信息。
二、出镜报道常见的问题
出镜报道的好处显而易见, 许多的电视媒体、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并大量采用出镜报道的方式, 但是, 仔细审视当前的新闻记者出镜, 有些还存在着瑕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出镜语言貌似导语, 结构安排不合理
现在很多电视新闻记者在出镜时说的话都有一种固定模式, 或站在新闻现场简单介绍时间、地点、事件, 说一段类似新闻导语的话, 而导语又把出镜语言重复了一下, 编辑在拿到这样的稿子时经常要作大的修改, 不是拿掉记者出镜的镜头, 就是要对导语进行改动。
2. 出镜语言同画面语言雷同, 出镜成为败笔
记者出镜时不应该讲可有可无的话, 而应该讲电视机前观众急切想知道却不知道的新闻事实。一些经验不足的新闻记者在出镜的时候常常是描述观众一目了然的画面。其结果是, 观众一看画面, 在几秒钟内已经大概明白了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例如, 2008年8月7日, 奥运火炬在密云水库大坝上传递。记者最初拟定的出镜词是:“观众朋友, 我现在是在密云水库主坝, 再过一会, 奥运火炬在我县的传递活动将在这里举行。”记者在说这一段话的时候背景是波光粼粼的密云水库, 远处一个写着“庆祝奥运火炬在密云传递”的横幅也被收入记者出镜画面, 以当地人对密云水库的熟悉程度及对横幅的理解, 很容易会想到这里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后来, 记者也觉得不妥, 经推敲改为“祥云火炬在密云人民期盼的目光中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水上之旅’, 领略了山水一处的水库风光。包括我县6名先进工作者在内的34名火炬手将在这里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表达43万密云人民对全世界人民热烈的欢迎之情。”
3. 出镜语言专业化、书面化, 影响观众理解
一些经验不足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出镜的时候将新闻事件研究得十分透彻, 对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了然于胸, 并用在了出镜词里, 让观众听了半天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前些年, 某一沿海城市电视台记者在出镜报道台风来袭的新闻时, 将百帕、锋面、云系等气象专用名词挂在嘴上, 弄得观众一头雾水。当前, 太阳能利用在我县农村逐渐铺开, 我台一位记者在进行相关出镜报道时回避了“光伏发电、聚光率、能源回收周期”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 而用浅显的语言加以表述, 让普通群众也明白了太阳能利用是怎么回事, 有哪些优势。有些记者为了出镜时说得流畅, 事先写好书面语言, 在出镜时给人的感觉是背书, 显得十分生硬。
三、记者出镜技巧
1. 对比。
使用鲜活明快的对比手法, 使新闻事件可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 某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拍摄春季降雨很脏的新闻。为了证明雨点里含有大量的泥土, 现场出镜的记者摊开一个笔记本, 雨点打在白纸上立即变成了泥汤。再比如, 我县北部山区突降冰雹, 为了证明冰雹的个头大, 现场记者在冰雹旁边放了一枚硬币和一个火柴盒进行横向的对比,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比式出镜现场报道的关键是寻找参照物。有参照物的对比就可以将“非常脏”、“非常大”这样含糊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2. 体验。
就是记者在现场替观众进行合理的体验, 将体验的过程呈现给观众, 将体验的感受告诉观众。在报道车展上新推出的汽车时, 记者往往是采取体验的方式, 以此获得对汽车性能、空间、操控等方面的感受, 然后告诉给观众, 这样就会让新闻一下子鲜活起来。
3. 演示。
所谓的演示就是把新闻事件用特定的演练手法, 形象地展现给受众, 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前几年, 密云水库中学一名中学生发明了“冬季冰下自行式撒网器”, 如果用文字来解说, 观众很难真正明白这个器具怎么用, 记者现场出镜, 依照使用说明现场演示, 很直观地将这个器具在冬天捕鱼的好处、便利性体现了出来。
4. 捕捉细节, 以小见大。
在电视新闻中, 细节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通过细节的描述, 能够放大信息点, 凸显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特点, 增强观众的视觉关注。对于某些新闻, 抓住细节出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事例:面对一起惨烈的重大交通事故, 两个不同栏目的电视新闻记者来到现场, 并在现场出镜。其中一位在出镜词中只是讲述在什么时间、什么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而另一位电视新闻记者则敏锐地捕捉到了30多米长的刹车痕迹这个细节, 通过刹车痕告诉观众车祸的原因、后果。同样是出镜记者, 因为不同的新闻观察能力, 带来了不同的宣传效果。在我县深山区有一位“当代愚公”, 多年来带领家人修了一条山间路, 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 我台记者在对这位老人进行报道时看到老人那双手长满厚趼, 而且因为常年握锹而变得不能伸直, 就在出镜时介绍并展示了老人这双手, 从而刻画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
5. 利用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进行出镜报道。
电视记者在出镜时, 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 就是将最重要的、观众最想知道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这种重要信息包括画面所展示的内容, 也包括记者在现场感受到的一些重要信息。因为观众不在现场, 只能通过不是很完全的听觉、视觉从电视新闻中了解新闻事实, 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在出镜时可以调动众多感官, 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获得综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前几年, 县内云蒙山发生山火, 因为山高林密, 火势蔓延很快, 即使明火被扑灭后依然让靠近的人感觉炙热难当, 但是武警战士不惧危险, 依然在火场奋战,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面对镜头告诉观众, 即使明火已灭, 距离火场有五六米远, 但还是感觉热风扑面, 让人产生窒息感, 这使观众充分感受到了扑火现场的氛围。
某电视台记者在报道一则化工企业将污水排入河道的新闻时, 就是站在河边出镜, 从嗅觉说起, 从难闻的臭味说起, 叙说一条原本清澈的河水怎么被污染的, 效果很好。
出镜报道有很多优势, 但是如果想运用得恰到好处, 并非一件简单的事。记者要出好镜, 在实际工作中要“三思而行”。首先, 要注意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的选择。一般而言, 对于动态性的新闻事件, 尤其是突发事件适合进行出镜报道。其次, 做到在适当的时机出镜, 是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候出镜、发生过程中出镜, 还是在结尾出镜, 或者是在哪个环节进行出镜提问、采访当事人都要想清楚。第三, 要在适当的环境出镜。也就是说出镜地点要同新闻事件吻合, 笔者曾经看到过某区县电视台的一则新闻, 记者站在一个村子的街道上出镜, 报道村里加强环境建设、村容大变样等内容, 但是画面里隐约可以看到一堆没来得及清理的垃圾, 也许村里清运垃圾是有时间的或是有固定地点的, 但是没有选择和新闻事件相吻合的地点出镜显然是不妥的。此外, 要做一名好的出镜记者还需要加强知识储备, 注重仪容仪表, 出镜时大方得体, 精神饱满, 说话亲切自然, 吐字清晰。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观众喜欢、传播效果好的电视新闻。
摘要: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已是当今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作好出镜报道要掌握有关技巧, 从而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技巧
新闻出镜 篇2
摘要:电视直播现场参与实地采访并面对镜头的记者,即出镜记者,见证了新闻发生的第一时刻,对新闻事件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与经历,能够对现场的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报道,通过他们的实时报道,传达新闻事实的真实和较强的感知性。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出境记者
1前言
一位出镜记者的成长,需要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的训练,并能够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出镜记者最早诞生于1996年,央视播出《新闻调查》电视节目,参与新闻的实地记者,面对镜头从容不迫,这群表现出色的精英记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观众肯定,美誉广为流传。此后为迎接我国首届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北京致力于培养出京记者的广播学院,开办首期培训班。出镜记者作为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关注,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当下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放眼大局,出镜记者作为记者工作者的特殊应用型人才,在备受各界媒体关注的目光下即将走向壮大。新闻的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其播录技术日新月异,传播速度闪电般提高,观众对新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媒体技术提高了镜头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新闻的实时性、真实性没有改变的状况下,受众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即通过镜头画面的描述,体验到新闻事实较高的实时性和可行度,从而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体验就是一种现场感,它需要出镜记者作为第一目击证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在镜头中,通过肢体动作和口头描述、以及镜头对画面的特写,原汁原味的将新闻事实与场景呈现给受众。因此,采用记者出境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方式,给予地方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启发。
2地方电台新闻报道的出镜记者的处境问题
2.1面对新闻现场与新闻事件反应迟钝,无法及时明断是非。新闻报道的现场往往出人意料,或者比较凌乱,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往往以意外和差强人意而凸显新闻事件的价值,面对突发的新闻现场和场景画面,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首先应当注重与现实画面的良好结合。若记者面临一个吸引性较强的镜头画面,播报的语言和消息缺乏现场感和生动意味,不仅无法引发受众的关注反而导致观看的兴趣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新闻事件的现场无法通过镜头完全表达其真实状况,通过出镜记者生动的语言和阐释性的话语,对现场进行报道,不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新闻事件的价值,极大的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备极强的现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辨识能力,面对镜头能够及时的作出反应,给予新闻事件以明确的分析、评断,无论出于何种实地采访的现场,都应及时调整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镜头,与新闻事件和场景同步,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训练,达到心理素质和学识修养的提高。
2.2对自身肢体过于敏感,导致对新闻事件报道质量的忽视。由于基层电台不断更新和变革,各电台普遍努力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记者出境频率,地方台采用出镜记者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其经验和经历积累较少,本是存在实训与理论培养方面的不足,其表现往往差强人意,继续改进。围绕新闻事件的报道工作展开分析,新闻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的前后,需要对事件背景方方面面,及其报道的整个过程做好全面的准备,而一名出镜记者不仅要做好普通记者的一系列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各种现场突发状况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和判断,面对镜头其肢体表达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出镜记者的整体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往往表现出语气缺乏感情,过于紧张导致肢体呆板;此外有些记者存在过度自我表现而忽视现场,两者均缺乏将现场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导致新闻报道的失败。
此外,出境记者衣着与新闻现场气氛不相配套,自我要求过度放松,导致新闻报道效果较差。
以山区森林火灾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其现场较为危险极有可能有生命牺牲,消防官兵付出极大努力和一定的代价将火势控制,对做出英勇表现和伤势较重的战士进行采访,若出境记者着装过度鲜艳而时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喜悦,则与火灾事件的背景相斥,相反引发观众的反感情绪,使得观众对出镜记者产生其缺乏同情心和真诚心的误解。这种与现场相悖的着装产生了极差的新闻效果,不仅与现场气氛断裂,也会对被采访的人员产生不良影响,预想的新闻效果和镜头画面的现场感大打折扣,因此,记者着装应紧密配合新闻现场。3如何成就一名出色的基层电台出镜记者及其策略
3.1提高学养和素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地方电视媒体接触知识面有限,但不能单纯考虑实际问题,而忽视自我努力学习和进步,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带给媒体从业者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新媒体技术的更新需要更高的学识和技能,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镜记者应当加强学习和锻炼,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技术和视野,紧跟时代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判,能够给予不断创新的思路和观点,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对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对社会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提高对新闻事实的判断能力。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增强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敏感度,紧跟受众的思想观念和焦点话题。当下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现场画面或场景的事实重复和描述,而是对运用学识和综合能力的集中运用。因此,出镜记者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敏捷的肢体反应能力,灵活的思辨思维,良好的形象塑造,较强的镜头感的跟进,敏锐和明智的评判,带给新闻报道以耳目一新的良好效果。
3.2择机合理的出境。在一定的新闻实时报道的题材和场景中,其过程并不需要以记者为中心,新闻事实和报道是中式镜头所要传达的核心重点。因此,出镜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在新闻现场拍摄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机会和时刻,进行现场的解说和报道。首先,伺机出境。一定的新闻报道需要出境报道,则要求出镜记者选择合适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定的新闻报道是节目风格而定,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报道无需记者的干预,则没有出境的必要。因此,是否出境,既要看节目本身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机会。其二,采访技巧的巧妙使用。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为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出镜记者可加入对现场群体或个体进行实地采访,以谈话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获取新闻现场报道的最大信息量,这是对人物进行采访时,需要采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严谨性,既可以得到关键的答案和信息,避免谈话冗长而无用。采访的同时应当以礼貌的态度待人,做到一个倾听者的角色,给予人物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中获得激发灵感的讯息。因此掌握一定的提问与谈话技巧,在实地报道中尤为重要。
3.3合理控制情感。新闻报道中客观真实性,通过实地报道和一定的评判,是手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即合理的释放工作的激情,又有效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煽情、矫情、做作,影响新闻报道和采访的效果。合理控制情绪和感情,需要视一定的新闻场合而定,这同时也是现场感的强烈体现,融入新闻报道的实况当中,同时又不被事实所发生的状况所束缚和困扰,能够在报道的同时及时与现场脱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才是一个有素养和称职的出镜记者。
3.4充分做好现场报道的全面准备,明确轻重主次。新闻事件已发生状况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别,已发生的新闻事实相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围绕事实背景的方方面面展开材料搜集整理,从而对新闻事件作出明智合理的评判;而现场突发事件,则需要出镜记者保有量好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同样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成功男体面出镜 篇3
出镜造型
——发型篇
如果说出镜造型的话,头发的部分应该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了。无论什么发型,都可以塑造出正式感。亚洲发型师协会创始人赵劲松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在发型上我们不能改变造型,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质感」。比如你的头发相当短,那么运用造型发蜡或者啫喱会让其看起来更有光泽,这就是改变质感的一种手段,或者像很多人喜欢把头发梳光,看起来跟昨天办公室里发型松散的你判若两人。这就是变化的乐趣,也是造型的神奇所在。
BIZMODE:
可不可以介绍几种常见发型的打理方法?
舟舟:非常高兴能给《商界时尚》的读者推荐两种常规发型的打理方法。
超短发打理步骤:
头发洗净九成干时用刚劲啫喱直接梳理成想要的方向,通常两个方向斜向后梳理和直接向后梳理。中度发胶直接定型。
中短发打理步骤:
洗净头发九成干时用五角硬币大小发泥在指肚和指尖间搓匀,用在发根至发梢处,并配合吹风机按自己想要的形状吹干定型即可。涂了发泥的头发如同橡皮泥的道理想做什么形就可以做出来。头发吹干后有型而且蓬松、有纹理感。最后用干发胶定型。
主席头打理步骤:
头发洗净并等到九成干。吹发前先喷补水喷雾,目的是让头发不会变干。按照想要的效果吹风后用发胶定型。
BIZMODE:造型前后头发的清洁工作还有什么要点呢?
舟舟:清洁头发是最重要的,如同健身前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清洁好头发,即使你不用造型产品整个人都是清爽的精神抖擞的。
如何选择洗发水:
洗头发到不如说真正洗的是头皮。头皮通常分四种情况,了解自己是哪种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1.油性头皮:
鉴别方法——一天不洗头,头发第二天就变塌、出油甚至用手搓指肚上会有油光。这样的情况建议每天洗发并选择深层清爽型洗发产品,不建议用护发素否则会使头发更容易出油。
2.中性头皮:
这是最理想的头皮状况,不油也不干。如天天洗发,建议选择柔和的洗发产品。专业洗发用品会注明适合中性发质或日洗型洗发用品。
3.干性头皮:
平时会感觉头皮有紧绷感,建议选择植物型洗发产品,它有滋养消炎的作用,洗发不要太频繁。建议不要天天洗发,如有洗发频繁的习惯,建议洗完后头发吹干后在头皮处配合护理液来使用。
4.敏感性头皮:
容易起红点发生炎症的,可以使用生姜洗发水和药妆洗发产品来调理头皮,同时也要放松心情注意休息不要压力太大。
BIZMODE:头发如使用造型品如何清洁呢?
舟舟:温水是化解造型品最好的方法。如选择的是啫喱造型品用温水将头发打湿是很容易清洗的,遇水则化。如使用发泥、发胶的造型品洗发时不建议选择二合一的洗发产品。只要采用单洗单护的洗发产品就会很好的起到清洁效果了。
BIZMODE:如何吹发头发才更蓬松?
舟舟:把头发洗净后在吹干的过程中将头发向左右方向吹,当头发干时得到自然蓬松的效果。如果想头发最蓬松可以将头发向打理的反方向吹干,比如头发向后梳,那就把头发倒者往前吹,这样蓬松度也是最好的!
T3天玺羽量轻型吹风机 RMB2025
来自美国的T3羽量轻型吹风机独创SoftAire?专利柔风科技及Tourmaline?天然碧玺石融入组件专利工艺,无惧时间推移,持续释放百万负离子及远红外线,比普通吹风机干发速度快60%,抚平毛糙;发丝健康强韧,柔顺易梳,丰盈柔亮快速干发同时呵护秀发健康,尽显低调奢华的极致美发体验。
Fancl无添加健发洗头水 香港有售
这款洗发水具有优秀洁净力及补湿力,让不同性质的头皮都能回复健康状态。选择性洗走多余油脂及定型剂等污垢,保留头皮必需的水份,令毛囊更畅通。
Bioderma贝德玛丝妍日常温和洗发露 200ml/RMB288
世界首款无皂护理深层修复技术产品,糅合洁净、修护及重整发质三重功效,令发丝回复净透光泽、强韧有弹性,弱酸性,无皂碱,即使是婴儿也可以使用。
Fancl无添加健发定型乳 香港有售
质地清爽不黏腻,塑造柔顺贴伏自然造型。定型同时修护、滋养、呵护发丝。
Stenders施丹兰男士双重精华沐浴洗发露 250ml/RMB230
专为男性设计,富含杜松子、薄荷和甘菊精油,有效地清洁身体肌肤、头发和头皮。具有除臭和抗菌性能。用后头发松软,散发出清新芳香。
出镜造型
——妆容篇
其实妆容用在这里是一个相对官方的词,早年间如果说男士的造型恐怕只有在拍摄结婚照的当天那唯一一次人生中的造型了吧。但是现在思维逆转的大数据时代里,喜欢包装自己的男人甚至是喜欢将自己的性别模糊化的人越来越多,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但是无可厚非的是越来越多的男士喜欢修剪自己的眉毛、给自己的胡须做造型、涂抹BB霜、做手部指甲保养等等。他们越来越像女人一样爱惜自己,这无论如何都应该归功于这个时代。
不管是不是纯爷们儿,在面对媒体的曝光时你总是希望自己体面一些。我们不需要你有一个非常夸张的造型,只是希望在强烈的灯光下拒绝油光满面,毛孔粗大。只需要几样非常简单的造型产品,你就可以迅速为自己打造专业「上镜妆」。做一个造型的最基本产品应该是粉底、润唇膏、眉笔。
什么是BB霜,男性可以用吗?
近年来掀起一波自然裸妆风潮,底妆完美无瑕却毫无妆感,皮肤呈现晶亮透明的光泽感,因此BB Cream成为新一代裸妆美人关注焦点。BB Cream,为Blemish Balm Cream的缩写,也就是「伤痕修复霜」,原先是由德国专家研发应用在医学美容上,提供给做过激光治疗的人使用,不仅修饰术后肌肤,同时修护保养受损肌肤。减去传统繁杂的化妆步骤,保养妆容一瓶搞定,适合忙碌的都市上班族,更被众多明星喜爱并将之视为素颜的秘密武器。当然若选对适合自己肤质,男性使用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很多品牌也专门为男性研发了BB霜。
粉底:
男士粉底的颜色一般比较深,相对来说遮盖力要更好一些,如果你觉得侧影啊什么的产品实在太麻烦,那一款好的粉底就足够了。如果是室外活动的话你最好事先涂上具有一定防晒指数的隔离霜来保护皮肤。这里需要一个善意的忠告,如果你是直男就不要选用有镜子的湿粉饼,不然看起来太娘了。
GIORGIO ARMANI阿玛尼柔亮自然粉底液 30ml/RMB650
阿玛尼明星产品柔亮自然粉底液拥有最为轻薄的质地,能够满足任何最为挑剔的妆面要求。突破性Micro-fil?专利技术,以高度精准的方法糅合轻盈无重的色素粒子与晶莹剔透的虹彩因子,创造高度遮盖、色彩浓郁及质感亮丽的自然无妆感妆容。打造出全无瑕疵,晶亮剔透的第二层肌肤。
Avène雅漾焕彩无油遮瑕隔离粉底乳 30ml/RMB238
防晒指数SPF15,可有效抵抗紫外线的侵害。蕴含维生素E成分,可抵御自由基伤害,并预防光老化。无油乳液质地,防水防汗配方,产品具低过敏性,不引发粉刺,适合所有类型的敏感皮肤。
SISLEY希思黎植物轻柔粉底液 30ml/RMB780
秉承SISLEY独创的「植物保养彩妆」理念,是一款真正无油持久的粉底液,适用于任何肤质,尤其适合油性肌肤使用,无油、不堵塞毛孔的水脂配方,感觉轻柔、清爽且极易涂抹均匀,有自然、轻盈的遮盖效果。
宠爱之名亮白净致无瑕裸妆霜 50ml/RMB350
同时具有美白、修复、遮瑕三大效能,添加世界知名药厂专利Lumiskin?、维生素C醣甘、薏仁萃取、玫瑰果油等优异保养成分,完美净白修护,即使痘痘肌或敏感肌也可使用,并含有智能型追踪显色因子,自动追踪定色,创造柔焦自然光感,轻松打造透感裸妆肌。
唇膏:
什么?唇膏?对的,我们说的男士用的唇膏当然是没有颜色的。嘴唇皮肤开裂、出血和脱皮不但影响你的形象,当然还会让你更不舒服。其实唇膏完全没有性别,无论男女都可以使用。坚持使用唇膏还是可延缓唇纹的出现,在公众场合男士的唇部只需要适度滋润即可。
Fancl润唇膏
2.3g/RMB95
蕴含氨基酸天然补湿成分,高效补湿锁水。植物SOD成分能去除因紫外光所产生的自由基,保护唇部肌肤免受日间紫外光的伤害。玫瑰果油则含丰富维他命E,可以改善粗糙,保持唇部肌肤健康润泽。
Avène雅漾润唇膏
4g/RMB98
欧洲经典冷霜成份(蜂蜡、法兰西精华玫瑰油、杏仁油)长效舒缓,防护和滋养双唇,显现水润效果。特有的硫糖铝成份,快速促使唇部裂纹愈合。内含遮光剂,为双唇遮挡阳光,避免紫外线侵害,抵御唇纹的滋生。
Erborian艾博妍修复唇膏 7ml/RMB140
一款滋润度很好的万能膏。润泽唇部娇嫩肌肤,即可带来舒适保湿、滋润功效。不仅用于唇部,该款唇膏也可用于唇部以外,例如指甲、手部,以及其他干燥的部位,起到修护,滋润,保湿效果。
DHC橄榄护唇膏
1.5g/RMB120
保湿效果超级赞的明星单品,富含天然橄榄精华油、人参、芦荟等植物精华及成分纯净温和,构造接近唇部皮脂,能迅速渗透唇部肌肤,锁住水分;配合维他命E等抗氧化成分,让双唇免受紫外线的伤害,预防粗糙与皲裂,减少唇纹,并改善脱皮现象。
SISLEY希思黎舒护润唇霜 9g/RMB490
迅速修复、滋养双唇。舒缓干裂、脱皮等不适。对于皲裂的唇部有急救作用。保湿并迅速补充水分,并于唇部形成防御薄膜,持续发挥修复及润泽功效。精纯无水配方,双唇倍觉柔润丰满却无油腻感,涂上唇膏或唇蜜不会化开。
Bioderma贝德玛赋妍润护修护唇霜 15ml/RMB95
这款是可做唇膜的修复型唇霜。乳木果精华重建及修护干裂受损唇部,牛油果精华滋润干燥双唇。专利D.A.F.?皮肤科学高级配方强化肌肤抵御外来刺激的能力,舒缓绷紧及不适感。含维他命E,保护唇部皮肤对抗游离基,抗敏抗氧化。无香料,适合任何人士,特别适合干性、过敏性的唇部使用。
卸妆:
对于很多男士来说卸妆似乎显得比化妆更重要,觉得不好意思,不敢见人,卸妆的速度越快越好,那么一瓶优质的卸妆产品当然是你必备的。如果经常需要出镜,可以选择小瓶的旅行装或者自己分装到小瓶子里随身携带,与之配合的当然还有化妆棉片。如果用卫生纸来代替不但有纸屑,也容易摩擦过度伤害皮肤。
1.倘若你是干性皮肤或者在换季期一直遭受着肌肤干燥的困扰,不妨考虑使用乳霜或啫喱质地的卸妆产品。
2.为了让卸妆乳霜彻底发挥功效,可以先让脸部温度升高:首先将毛巾于热水中加热拧干,或者将湿毛巾放入微波炉加热30秒至1分钟,然后轻轻敷于脸上2-3分钟。
3.加水乳化。取适量卸妆乳或霜放入已揉搓加热的掌心预热,稍等片刻后再涂抹到脸上,去污功力就会得到提升。
4.当完成乳化和按摩的步骤后,用可以取棉片将脸上剩余的乳液擦拭干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擦拭」严格意义上我们应该称其为「按压」,轻轻按压肌肤,拭去多余液状体,在带走污垢的同时,也不易产生过多摩擦。过度摩擦肌肤反而会破坏肌肤的表层结构,同样也会擦走更多水分,加速肌肤衰老。
1.Bioderma贝德玛舒妍多效洁肤液 250ml/RMB228
说到卸妆产品怎么可能不提到贝德玛?这是世界上首款销量领先的肌肤清洁水漾产品。独有Micelle胶束科技洁肤配方,含水油双分子统一体,可高效清除面部污垢,不添加色素、香料、酒精、皂剂、防腐剂,并且无须过水,方便使用。
2.DHC橄榄卸妆油
200ml/RMB218
这款卸妆油拿过很多奖项,是DHC的明星产品,以橄榄精华油为主要成分,亲水又亲油的特性,不但能深入毛孔,融合并浮出彩妆和毛孔中的污垢,而且用清水即可冲洗干净。强大的卸妆力,连防水型睫毛膏、浓重的舞台妆也能快速卸除。
3.Fancl无添加净化修护卸妆液 120ml/RMB228
又是一款畅销的明星产品,运用「以油溶油」的原理,只需轻轻涂抹,无须棉片等额外工具,就能轻松溶解、卸净各种油溶性彩妆及防晒露。特别加入的「白池花子油」,能溶解毛孔中的角栓及污垢,还原毛孔的净透细腻。玫瑰果油、绿茶儿茶素油及荷荷巴籽油,可进一步为肌肤抗氧去黄,润泽呵护。
4.sisley希思黎植物净颜卸妆液 300ml/RMB810
全新上市的全效合一卸妆液,源自希思黎,轻松快捷,一步卸除所有彩妆。极致温和的卸妆液宛如爽肤水,却又像洁面乳般柔和清洁肌肤,无须水洗的配方令肌肤干净清爽。同样适用于眼部。
5.花王SOFINA透美颜净透保湿卸妆油 150ml/RMB180
配合最新「SPEEDY OFF极速卸妆技术」, 轻轻涂开及打圈便能使基本面部妆容浮起,减少摩擦的次数及力度。不会给肌肤增加负担。同时,蕴含35%保湿及抗老化成分,使肌肤保持水莹剔透。
6.CPB肌肤之钥高级化妆棉 120p/RMB100
「吸收力」和「释放力」超群。质地如绢丝般细滑,如羽毛般轻柔。含诸多精华成分,在补水的同时更能修复受损细胞,维持保持肌肤美丽之关键的「酵素」的正常活性,其他单品配合使用可发挥最佳护肤效果。
一年四季的保湿课题
新闻出镜 篇4
关键词:电视,现场新闻,出镜技巧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飞速发展, 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也更为直观、真实, 而“记者出镜”就是作为展现新闻真实的一个“着眼点”而成为当今电视新闻的“第一看点”。近年来, 回想我们的电视新闻, 无论是抗震抗洪救灾, 还是奥运会、世博会, 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突发事件, 到处都会有“出镜记者”匆忙的身影。记者出镜打破了以往电视新闻单纯现场图像配画外音的方式, 使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倍增, 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同感, 深受观众好评。那么, 作为一个基层电视台, 我们也十分重视记者出镜, 要求记者每月的新闻中必须有出镜稿件两篇, 但出镜的效果良莠不齐, 究竟记者该如何出镜?出镜的技巧在哪里?是我们电视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里通过借鉴中央台重大现场新闻报道的成功做法, 再结合我们县级台民生新闻工作的实际, 浅谈一点自己
众、市场需求的期刊发行, 增强新闻报道的强度, 制定报道的方案, 实现新闻报道的最新传播效果。
4结语
通过以上对期刊编辑创新思维的分析, 可以看出编辑的创新思维是期刊杂志迎合市场需求, 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解决途径。期刊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而且更要有对期刊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 要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把编辑的市场观的看法。
1“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
1.1 出镜要有强烈的现场感。
近几年来, 中央电视台对一些重大突发性新闻就大量地采用了记者出镜法, 其中, 记者张泉灵就是一位有着极其敏锐观察力的出镜记者, 令人折服。不论是抗震救灾现场, 还是洪水受灾区——她常常深入事件现场一线, 用真实、感人的现场画面, 让观众了解最真实的新闻事实。记得在汶川抗震一线, 张泉灵以女性独特的敏锐视角, 捕捉到别人容易忽视的细节, 如:野地里因疲劳而熟睡的战士、在寻找震后生还者时, 抢救人员用手扒废墟的特写细节等等, 而这些特写细节则成为众多抗震救灾新闻中关键的因素, 给广大观众留下了很强视角冲击力的印象, 这也让张泉灵因此而好评如潮, 成为观众心目中最具魅力的“出镜记者”。
念融入到编辑创新过程中, 与时俱进把握期刊市场变化规律, 充分实现媒体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为期刊创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国栋;刘勇.浅谈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能力与思维[J], 《新闻传播》, 2010; (07) :16-17
[2]何佳.纸质媒介的突破与创新——论互动式杂志广告设计方法[J], 《装饰》, 2011; (10) :22-23
1.2 出镜要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这里的真实即真实再现新闻实事, 是新闻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新闻不能凭空想象, 更不能虚构乱写。特别是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解说必须要与新闻现场的实况声音融为一体, 让电视观众感到新闻报道的真实可信。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 在报道美国空袭巴格达时, 他站在离轰炸现场不远的楼顶上, 背景火光冲天, 耳边隆隆轰炸声, 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和听角的冲击力, 此条新闻让观众如亲眼看到了异国的战火, 真实可信。
1.3“出镜记者”要有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
一般图像加解说的电视报道往往采用的是第三人称, 。而现场报道则采用的是记者第一人的形式, 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电视观众与。也许有人会说现场出镜的记者的普通话不十分标准, 有时还会带点方言话, 但由于出镜记者在事件现场, 受现场或喜或悲或感人的
[3]鲍卫敏.辽宁传媒产业价值链构建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6 (2) :242-244.
[4]陈建权.发挥优势创新模式实现互动发展——浅析网络化时代纸质媒体发展与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
[5]向坤.过度管制将削弱互联网电视优势[J], 通信世界, 2010; (17) :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南京210092) 特殊气氛的感染, 当时的情感肯定会自然流露, 那么, 现场出镜时的语速往往比较快, 讲话时语调就会抑扬顿挫, 定会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所以说就十分像我们平时讲话的习惯, 就很容易让电视节目观众接受, 所以给观众的感觉就会是亲切、自然的。例如, 我台《鲁山民生》新闻节目的每位记者都有出镜的锻炼, 他们朴实、亲切的形象, 成为《鲁山民生》的亮点, 观众挺喜欢的, 所以大家有烦事、难事, 都乐意找我们民生频道的记者帮忙。
2 记者出镜须把握的技巧
2.1 出镜记者要把自己当观众“想”观众之所想
一般电视新闻中多以叙事为主, 而作为地方台民生新闻多采用平民视角, 细处着眼, 展现的是故事性, 反映的是人情味。因此, 作为出镜记者这时就应当把自己当成是观众, 那么, 出镜时所出的内容就应当是观众最最感兴趣的内容了,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出镜的效果和目的。例如:我们鲁山台记者在街头采访一卖假“人身果”树苗的商贩时, 就是作为一个买者, 出镜问:这是西游记传说中的“人身果”吗?这种树好种吗?会结像你们图片宣传的那样像“人身”的果子吗?……最后通过现场采访林业专家等得到了科学的证实, 商贩所卖的“人身果”树苗是骗人的。整条新闻就像“剥洋葱”一样, 层层相连将事实真相告诉了观众。所以说只要用心采访, 一个小小的民生新闻, 群众照样乐意看, 因为观众获得的是他们想要了解的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大量信息和知识。
2.2 出镜时要抓“活鱼”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若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 人们对世界了解欲望也越来越强, 一些刚刚发生的重特大新闻, 其新闻的动态性发展或事件新闻越来越吸引世人有眼球, 因而, 像这样的新闻就十分适合记者来出镜。例如:抓捕案件、火灾救援、交通事故、车祸等突发新闻, 由于这类新闻的内容比较单一、相对时空集中、况且事态也在不断在发展, 那么这一类事件的现场就更需要电视镜头来充分展现。但在现实中, 这些新闻往往会因为其事件的突发性, 等到我们记者火速赶到时, 新闻现场已成为“定局”。我们一般将已成定局的新闻称之为“死鱼”。但往往这类新闻最受观众关注, 那么我们怎样将这一类变成“活鱼”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记者用出镜来调动, 像这类新闻, 记者出镜时最好采用‘动态形式’出镜:采用边走边说, 甚至可以边跑边说, 来记录记者接近事件现场的全过程, 即使我们当时拍摄的图像是晃荡不稳的, 但恰恰这些推进式的电视画面却是最符合电视观众看新闻时紧张的心理节奏, 这样的报道方式就将现场从静止变成了运动的了, 因而此时的新闻也就变得鲜活了。例如:我县山区一辆三轮车翻入沟中, 造成十几位中学生受伤, 事件重大, 我台民生记者火速前往采访。但记者赶到现场时, 部分受伤学生已被送往当地医院抢救, 只剩下几个伤势较轻的村民和车翻后的惨像。针对此种情况, 我台记者采取边跑边介绍看到现场情况的出镜法, 到达现场后又通过目击者的描述实况, 将已成定局的车祸事件还原后呈现给观众,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角冲击力, 让人们怵目惊心, 新闻带给大家的是“安全警钟须长鸣”的警示!
2.3 以“点”出镜, 抓住“细节”
在当今电视新闻中, 细节已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也成为当今优秀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细节的展现不仅仅是靠画面镜头来表现, 也可以通过出镜记者来实现, 因为, 记者通过出镜能够进一步拓展新闻, 从而将新闻细节进一步放大。那么, 实际新闻采访中, 我们如何抓住细节这个“点”去很好地展现, 这就需要我们现场出镜的记者要善于观察。比如报道‘特大雪灾’这一自然新闻, 如何让观众感受到当地雪下的之“大”, 你在新闻中解说的再多就不如“出镜记者”在现场踩在深雪中, 看积雪没过腿、甚至齐腰的深度来证实“雪之大”、“雪之深”更有说服力。又比如报道狂风来之凶猛, 记者可以站在室外狂风中出镜, 镜头中被风吹得站立不稳的身体, 再加上背后剧烈摇摆的树木和刮落在地的东西作映衬, 让观众一目了然, 更具现场感, 这样会让观众在看时也瑟瑟发抖的, 这就是“记者出镜”给观众带来的震撼!
3“出镜记者”需具备的基本修养
单纯作为记者, 只要对新闻事件拍摄好, 然后写好稿子即可。而作为“出镜记者”, 所具备的除了记者的修养外, 还要兼有播音员、主持人的特质, 这样才能彰显“出镜记者”的个性魅力。
3.1 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
有人说记者的眼睛非常厉害, 被称之为“最敏锐的武器”。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说呢?是因为我们的记者在新闻现场做出镜采访时, 不能光凭别人说, 而是靠自己的眼睛去获胜真实、准确的新闻材料。只有我们观察的细、观察的深, 我们在现场出镜时才能问得到位、说得感人、讲得出彩, 才能赢得观众, 提高收视率。
3.2 具备出口成章的口语表达能力
采访中, 新闻现场往往稍纵即逝, 你不可能有那么时间去反复斟酌语句。这就要求我们的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出口成章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还应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这样才能让观众一听就明白。但也不排除在特殊的场所、特殊的区域也可适量使用一些方言。
3.3 要注意自己出镜时的形象
出镜记者的屏幕形象虽不比正规播音员那样要求的那么严格, 但也不能太随随便便, 记者出现在镜头里, 代表的就是我们新闻媒体的屏幕形象。所以就要求“出镜记者”一定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 让人一看感觉特别职业。所以出镜记者在出镜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仪表、着装应与采访的环境、气氛相一致, 切不可随心所欲, 更不能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带到屏幕上。
总之, 飞速发展的新闻传媒也在不断考验着我们每一位新闻人, 让我们成为一个多面手, 所以作为新闻记者决不能懈怠, 要博学谦虚, 准确掌握电视传播规律, 既能写又能主持, 在采访中充分运用记者的出镜技巧, 彰显“出镜记者”的个性魅力, 报道出更多优质的精品新闻, 无愧于记者的职责。
主持人出镜123 篇5
主持人出镜:观众朋友,白云区第九届人们代表大会第六次会将
于今天上午九点开幕了,我现在是在区会议中心门前,大家可以看到,出席会议的代表们正有序的进入会场,可以说历届人大会的召开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次会议又是我区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形势下召开的,这对我区经济社会在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天,区会议中心三楼会议厅内气氛隆重热烈,灯光璀璨。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赵兴民主持会议。大会执行主席
在主席台前排就坐。
上午九点,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兴民宣布大会开幕。(同期声国
歌同期声)。
区委副书记 区长黄昌祥 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
告。报告共分三部分。一是,“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二是,“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三是,2011的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综和实力上了新台阶,在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使我区发展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十一五”期间,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批特色优势
产业企业纷纷落户我区,可持续发展得到新加强,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00余个,更新改造投资94.52亿元。城乡环境得到新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得到提升,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由省会城市郊区向中心城区的转变。改革开放得到新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惠及农户1.76万户。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五年来,围绕水、电、路、汽、房、医、学等民生问题投入资金达16.4亿元。
在对“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时,黄昌祥说:(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1235”的发展思路和打造“产业高地、黄金商圈、双宜城市、绿色家园、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在逆境中化危为机,在挑战中克难奋进,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奋力战胜百年不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有效应对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面夺取百年不遇严重旱灾的胜利,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建设、整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成就)。
会议对“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展望。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新型工业发展要实现新
跨越。二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的首要任务,强力扩充经济重量,经济加快赶超要取得新进展。三是,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任务,千方百计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四是,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发展的承载平台,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城镇化发展要展示新形象。五是,坚持把统筹“三农”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的发展基础,采取措施合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迈出新步伐。六是,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升内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要取得新突破。七是,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建设生态白云,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新目标。八是,坚持把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崇高职责,努力建设和谐白云,社会事业要取得新成就。
2011年,我区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项目建设,加快扩大投资总量,大力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二是,强化提速增效,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三是,强化品味提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确保“三创一办”目标实现。四是,强化结构升级,加快打造商圈平台,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五是,强化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大力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六是,强化服务提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改革开放水平。七是,强化打防管控,加快构建平安白云,大力提升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八是,强化民生保障,加快构建幸福白云,大力提升全区人民幸福指数。最后,黄昌祥说:同期声(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白云取得了非凡业绩;展望未来,白云充满着无限生机。新一轮干事创业的号角已
经吹响,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重托,是历史赋予文明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百折不挠的坚强、心无旁骛的信念、全力以赴的投入,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为白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出席区政协八届六次会议的委员列席了开幕式。
职场巧“出镜”,打造光明前途 篇6
给别人一个“干练”的形象
出境人:宋美霞 32岁 营销主管
事件:气质高雅的宋美霞有个特别的习惯,不仅对自己清洁成癖,还非常注意“包装”。有时候和客户或上司见面,哪怕迟到一两分钟,她总是要用这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容貌装束。所以,在公司,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的她总是那么引人注目。
宋美霞还练就了“微笑神功”,很多时候,她一个善解人意的微笑就能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这种无形的心理距离的接近,会让她轻易就能获得领导或客户的肯定与赏识,也无形中增强了自身的亲和力。很多时候,只见过一面的客户都会对她印象深刻,宋美霞的订单量也因此而稳居公司首位,为她的职场提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分析:很多时候,个人的仪容就是驰骋职场的通行证,得体的服饰、大方的仪容,不仅能令你显得精神百倍、充满自信,也很快赢得客户的好感和认同。在客户眼中,你看起来更像一个标准的、成功的职业营销经理人,他们自然愿意与“抢眼”的你打交道。
成功缘自会议中的“出境”
出境人:宋悦 28岁,策划助理
事件:毕业后,宋悦被一家知名策划公司聘用,勤恳的工作态度让她顺利度过了试用期,但在这种大公司里,如她一样的佼佼者多如牛毛,想脱颖而出也不容易。
不想一直默默无名的宋悦为此十分苦恼。后来,公司每一次举行会议,宋悦总坐在最前面,让自己时常处于会议主持者的最佳视线内。不出两个月,大部分公司上层领导就对这个新来的学生妹有了印象,加上平时的表现,她很快得到提拔和重用。原来,宋悦在台下不时表露出赞许的微笑和专注的神情,给台上的领导以最大的肯定和无声的支持,上司自然也格外留意她了。
分析:公司会议上惯于坐在后面的人很容易被别人忽略,自信地走到前排并坐下,这样一个看似很正常的行为动作,却提供给你一项可超越那些还像个小学生般躲在后排之人的竞争优势,你所表现出的兴趣和礼貌,能让台上的领导对你多加注意。其实,在人才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凸现自己的个性与品位,让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格外“出境”,才能引起上司关注。
另类行为的“曲径通幽”
出境人:艾艳 35岁 营销副经理
事件:公司的同事们都在闷头做一份西部营销的计划书,这项关乎公司来年命运的工作成了扫尾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于压淡了外面渐浓的春节气氛。
此时,入职才两年,平时工作极其负责的艾艳却逆水行舟,大煞风景地递上了提前订票的要求。就在大家瞠目结舌之际,一贯以严厉著称的老板出乎意料地并没有训斥她忙中添乱,反而痛快地签字让她提前回家。更让同事们大跌眼镜的是,春节过后,艾艳还得到了提升,老板的理由很简单:“一个连亲情都不顾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又何谈工作?”
原来,一直苦于无法在职场上得到长足发展的艾艳在无意中得知:老板曾因过年无暇回家而遗憾终身这个秘密时,就不失时机地上演了一出另类的小插曲,从而打动了重情重义的老板。
分析:无疑,个人的行为方式不仅是一个人好习惯的延续和伸展,也是她如何对待工作的行为方式的基础。艾艳通过这种另类行为方式的“出境”,实现了让自己“声名大噪”的目的,此举虽有走钢丝之险,但她却因把握了老板“软肋”而成功。
适时亮出自己的“旗”
出镜人:方芳,28岁,总经理秘书
事件:半年前,法学系毕业的方芳成了一家公司总经理的秘书。面对这个让很多同事艳羡的职位,方芳清楚自己的处境:虽然身处公司核心阶层,有潜力无限的升值机会,可一旦失误,就会前功尽弃。
方芳的工作烦琐而忙碌,除了日常的迎来送往,对总经理生活上的小事也要一丝不苟。虽然工作上她力求完美,和同事也相处融洽,但升职的事却一直与她无缘。
一个偶然机会,让方芳终于得到了总经理的认可。在一份重要合同中,出现了一些很难发现的法律纰漏,但方芳却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在将合同送给总经理审批时,她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拿出了修改方案,让公司避免了损失。很少表扬人的总经理称赞道:“你做得不错。”
很快,方芳被安排到策划部任副经理,除了日常工作,还担负着相关法律事务的监管。
分析:一般而言,秘书的工作只有“协助”“陪衬”和“传声筒”的作用,似乎与具体工作关联不大,这也是很多秘书工作出色却迟迟得不到“升职”的原因所在。在工作中适时亮出自己的长处,既点醒别人,又突出了自己,这种智慧“出境”獲取成功的概率极高。
总结:事实上,如今很多职场中人都具备了很高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水平,但限于个性等原因却不善于展现与表达,一直默默无闻、无人欣赏。
“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昔日江湖好汉的豪言壮语,在如今的职场同样适用。的确,适当给自己“亮相”或“出境”的时机,不仅能凸显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因这种别具一格的“出位”方式而备受领导的关注。
新闻出镜 篇7
1.来到现场,渲染气氛型:这种类型多用在领导人出访,国家或地方的一些重要会议、活动等内容的新闻现场,由记者在现场介绍时间、地点、活动的简要背景内容等。这样的现场往往很简单,主要还是为了渲染现场的气氛,说的内容与导语差不多,建议可以结合观众的需求来进行,比如说两会,记者可以在现场说“在这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会围绕群众关心的住房、教育、养老等问题进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将会确定一些新的目标任务,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样有些具体内容的话,以调动受众的收视兴趣。
2.深入现场,挖掘信息型:这种类型多用在事件、灾难等方面的新闻现场,由记者深入现场从不同角度、层面,挖掘现场镜头不易直观体现出来的信息,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南方出现大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深入受灾村,站在受旱非常严重的田地上是这样说的“现在像这样的水塘有两个已经完全的干涸了,剩下的三个也只剩下中间的这样一汪水,在这个水的四周我们看到土地已经是完全的干裂,在这些地面上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蚌壳,有这么大的一些蚌壳,当地人说长这么大的蚌壳需要有三年多的时间。我们看一下这个开裂的程度,那它的宽度可能会有四五公分,开裂的深度有这么深,大约有三十公分吧。”这个现场就非常到位,记者通过眼睛看,通过听老百姓说、通过手上的动作把灾情的严重程度表现出来,也激活了一些被掩盖的信息。还有的记者灵活运用现场内外的信息,使得现场讲述更加直观生动,比如央视记者在北京世界草莓大会现场上说的“又赶上了一个大周末,来参观的人特别多,这个智能大棚里的温度也是在急剧地增加,这些可爱的、金贵的小草莓们它们会受得了吗,我们来看这里有一个长得像电话一样的东西,会发出这样的一个声音,我们来听……这个东西被大家称为温室娃娃,在温度湿度不适宜的时候它就会发出这样的警报声来提醒工作人员,该给草莓们加温了或者是加湿了。”这段现场,一般的记者会直接介绍温室娃娃的作用,可是这位记者却先说到现场的人多,温度增加,再说到草莓会受不了,然后再引到这个温室娃娃,可谓是十分巧妙,应该提倡这样的现场介绍。
3.感受现场,发表评论型:这种类型多用于新闻综述、大型报道、系列报道,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全面的分析能力,将现场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以印证新闻报道的内容或者预见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事件发展的方向。比如白岩松在《岩松看日本》中《多元编织的二战史观》中,依托现场并对现场信息进行积极加工、认知和评论,他在靖国神社采访出来时这样说“在我结束了几天的采访,即将走出靖国神社大门的时候,突然发现就在靖国神社大门的正对面就是东京理科大学这样的六个大字,其中一个理字深深触动了我,任何的一种历史观应该讲理,有道理,要有理性,因为我们所有人应该信奉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还有一段“这个壁画的名字叫火的鸟,但是我突然奇怪地发现这不是一幅,在对面还有一幅,一共是两幅火的鸟的壁画,为什么是这样的设计呢,看到刚才的介绍我才突然知道,这一幅代表的是过去,也是战争所留给人们的苦难,而在前方是每一个人所希望的将来,就是拥有和平的,那么设计者设计两幅壁画,就是希望参观者能够坐在过去与未来的中间来思考我们究竟向哪个方向走。”这样的现场就需要有冷静的观察,有限的介入以及积极的加工,使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有机结合,做出感悟和评论。
以上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常用的三种介绍类型,当然提倡经常使用的是第二种和第三种。这就要求出镜记者真正走进现场、融入现场、发现现场,因为现场是事件发生的逻辑原点、关键节点和高潮点,要还原事件就要提高发现能力,把现场的信息发掘出来、传达出来。而要让出镜记者具备这样的素质,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做好前期策划。对于一些大型报道、主题报道是可以进行周密的前期准备的,一旦确定了题材的电视现场报道,要对主题的构想、新闻的背景、报道的细节制定细致的策划方案,这样可以避免现场报道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也要一边走进现场一边进行了解构思,在心里形成简易的策划,按照报道的需要挖掘现场信息,进行报道。
二是要提高记者把握现场的能力。这需要出镜记者必须发现新闻现场中的重要线索,有着良好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快速整合能力,主动娴熟的镜头前语言表达能力。在现场报道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常常是猝不及防的,有时事件发展会打乱记者预先准备的方案,这就要求记者要迅速地做出反应,从容自如地处理,随机应变,根据现场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采访报道的思路,从而把握全局。
三是要求记者要博学多识,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记者的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开阔,联想越丰富,在现场采访中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就越多。在遇到突发性事件、事件重大转折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事实时,还要将即时报道与即时评论结合起来,做到边播边评、夹叙夹议,所以记者还要口齿清晰、伶俐,层次分明,要紧扣现场,顺序解释。
四是要注意屏幕形象,提高自我修养。每一位出镜记者,都要注意自己的屏幕形象,穿衣打扮要与采访环境和报道现场和谐一致,要对报道充满信心,落落大方,同时不要情绪化,出镜记者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塑造一个观众喜欢、信赖的屏幕形象。
总之,现场报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总结,以更科学、更完美、更形象、更生动地向受众报道新闻。作为新闻现场的中心人物——出镜记者来说,应该从多方面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休养和能力培养,这将是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摘要: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利用各自的记录手段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产物,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受众更多的信息需求,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发展和环境状况。但是不能否认,有许多电视记者的出镜采访过程,有的内容苍白、肤浅,有的千篇一律,因不能提起观众的兴趣而失去了现场报道的意义。围绕现场报道,出镜记者应该重点说什么,报道中需要注意什么,以便做好现场新闻报道。
新闻出镜 篇8
新闻出镜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播音主持技巧, 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播音主持技巧的锻炼与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效果, 吸引更多的观众, 引导观众了解报道事件的真相, 体现新闻本身的实效性。现阶段,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加强对新闻出镜记者播音主持技巧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新闻出镜记者掌握播音主持技巧的重要性
新闻报道讲究真实感, 而现场新闻报道能提升真实感, 同时也能够体现新闻报道的实效性、感染性等。现场直播能将事件更加直观地报道出来。在此过程中, 需要出镜记者的配合, 这对新闻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出镜记者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政治水平, 热爱本职工作, 敬岗敬业。同时, 出镜记者需要用语言将事件表述出来, 因此要求其语言功底较高。而播音主持技巧正好包括了以上素质要求, 可见, 播音主持技巧是新闻出镜记者必备的技能, 也是提高新闻报道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新闻出镜记者需要掌握的播音主持技巧
(一) 新闻出镜记者需要具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下, 记者在完成一篇新闻稿后, 还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 为报道做好准备工作。但是, 现场报道模式下, 记者要对现场环境迅速作出反应, 敏锐地思考, 快速组织语言, 并传达给观众。
播音主持人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播音技巧, 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与超强的写作能力。同样的, 新闻出镜记者不仅要具备文字撰稿能力, 同时也需要具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掌握丰富的播音主持技巧。口语表述相对于书面表达语言来说, 对记者思维敏捷度的要求更高, 颇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味道。出镜记者在描述新闻现场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构设, 确定好中心思想以及主体词语, 之后逐渐形成阶段性的语言, 然后经过迅速的思维转化过程, 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在现场直播的过程中, 由于新闻现场不断发生变化, 记者和现场之间有了迅速而多次的信息互动, 现场的变化也刺激记者不断产生新的思维, 记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思路等。这种过程正是即兴口语表达的过程。在刺激与反刺激中, 即兴口语的魅力体现出来, 给出镜记者带来了第一时间的思维冲击。
(二) 新闻出镜记者需要准确地描绘现场
出镜记者要通过自身的报道为观众展现一个真实的事件, 就必须注重报道的事实性。一方面, 在推送新闻信息的过程中, 记者必须保证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 现场直播方式以及媒体放大效应的存在, 将记者推向了新闻报道的风口浪尖, 使其成为报道的主体与焦点。
新闻出镜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将现场准确地描述给观众。第一, 普通话作为我国流传最广的语言, 是我国的通用语, 我国的对外交流也主要以普通话为主。出镜记者需要采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报道, 让更多人能够听得懂, 能够接收到新闻信息, 也为新闻信息的二次传播提供方便。第二, 普通话是否标准是新闻记者综合素质的直观体现。观众心中对出镜记者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预期, 抛去新闻事件本身以外, 记者的普通话是否标准, 会影响观众对新闻报道的评价。可以说, 普通话是否标准已经成了评价一个出镜记者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
(三) 新闻出镜记者要有镜头感
电视传播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出镜记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播出的效果, 观众对出镜记者的屏幕形象十分关注。良好的形象能够给观众营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吸引更多的观众接收新闻信息。因此, 出镜记者必须加强对自身屏幕形象的注重, 增强自身的镜头感。所谓的镜头感, 也是平常所说的表现力, 但这种表现力表现在镜头前。为了提升自己的镜头前表现力, 记者不仅需要建立在镜头前的信心, 对报道有十分强烈的欲望, 保证自身肌肉的松弛, 也要在平时对着镜子进行面部表情训练, 选择自己舒服并且适合屏幕的动作与表情。在现场报道中, 出镜记者以正面中近景镜头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 出镜记者的眼神也是至关重要的表情达意的手段。成熟的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会把摄像机镜头当成是家人、朋友的眼睛, 出镜记者也可以把摄像机想象成自己熟悉的人, 并像对朋友说话那样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镜头来表述。出镜记者只有真正地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信息, 目光才可能专注, 眼中才可能有神采。此外, 出镜记者应了解自己面对镜头的视向, 找准镜头上最适合自己的视点部位, 避免眼神偏高或者偏低。
另外, 服装也是出镜记者需要重视的因素, 它是塑造记者屏幕形象重要的一方面。新闻出镜记者的服装必须与报道的主题相符, 同时贴近新闻报道的内容与现场。出镜记者选择合适的服装, 不仅能够增强节目的效果, 塑造良好的屏幕形象, 同时也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 体现了自身的职业素质。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新闻出镜记者不仅需要具备传统记者的新闻编辑能力, 同时还必须掌握播音主持人的主持技巧。具体来说, 其不仅需要有较强的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准确地用普通话将新闻现场描述出来, 同时还需要具备镜头感。这就要求新闻出镜记者加强自身的锻炼,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保证新闻现场直播的效果, 为我国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摘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电视广播事业得到改善, 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 这种方式能够给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受, 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新闻出镜记者掌握了播音主持技巧, 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 能够增强新闻的效果。本文首先对新闻出镜记者掌握播音主持技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然后探讨新闻出镜记者需要掌握的播音主持技巧, 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闻出镜,记者,播音主持,技巧
参考文献
[1]尹珊珊.关于新闻出镜记者播音主持技巧的若干思考[J].科技视界, 2015, 26 (08) :99-100.
[2]张敬涛.对新闻出镜记者借鉴播音主持技巧的几点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5 (09) :65-66.
电视新闻记者应重视研究出镜技巧 篇9
一、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作用
首先, 现场报道中电视新闻记者出镜能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在电视新闻中, 常常可以看见新闻记者在事件现场面对观众, 将事件简单向观众做一介绍, 随后, 镜头就切换到事件现场, 并采访目击者、当事人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 新闻记者再对整个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并提出自己对事件影响力的看法。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问到的某些问题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鸣, 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其次, 能增加观众的现场感。现场报道的新闻出境记者本身就是事件的目击人, 甚至是事件的主人翁。记者一边观察一边报道, 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 能帮助观众认识事件。在新闻记者出镜报道中,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记者对事件进行分析, 解释。某些事件可能会涉及一些新的概念, 有些观众并不知道其含义, 这时候记者的解释就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情的原委。
二、目前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存在的问题
1. 报道内容混乱, 同一词语出现频率高。
在现场报道中, 有些出镜记者自己还没有理清思路, 就对现场进行报道, 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对观众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有些记者习惯于使用同一词语, 导致观众听觉疲劳。
2. 介绍内容不够精辟, 浪费时间。
在现场报道中, 往往会配有视频画面。一些出镜记者在观众能直接从画面中获取的信息作大量介绍, 浪费时间。明明在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出镜记者若再描述一遍, 显得过于累赘。应该直入主题, 对观众无法获取的信息进行介绍, 语言要精辟易懂。
3. 报道内容过于书面化, 影响观众的理解。
现场报道的目的是让观众在最快的时间内理解并接收新闻。有些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喜欢用一些专业术语或者一些少见的晦涩难懂的词汇, 使观众听起来感觉有些费劲。如果出镜记者没有做到出镜的优势, 就说明出镜报道是失败的。
三、电视新闻记者的出镜技巧
1. 因地制宜。
电视是传达现场画面最直接的工具, 但其拍摄角度毕竟有限, 出镜记者应根据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角度或者方法, 给观众带来最大的视觉冲击。比如, 要对新疆的大雪现场进行报道, 出镜记者可以选择骑在马背上, 这样不仅可以让观众看到积雪的深度, 还可以让观众看到被大雪覆盖的大山。
2. 力避虚词浮语。
出镜记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现场交待清楚。有些记者在报道时重在评价, 而疏忽了描述, 大量使用一些抽象词汇, 使观众听起来味同嚼蜡。
3. 善于发现细节。
事件的细节才是电视新闻的点睛之笔。出镜记者要随时保持一颗侦探的心, 善于发掘现场的细节问题。在报道中, 要善于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事情之大, 而不是使用“非常”, “特别”等词语。比如对一场明星婚宴进行报道时, 应注意观察宴会的桌数, 具体参与人员, 特别要注意新人的表情。
4. 置身其中。
曾经有人说过, 某些出镜记者报道时的表情永远千篇一律, 不受事故现场环境的影响, 无法让观众感觉到其内心的感受。比如说在报道汶川大地震时, 记者应该带着悲痛的感情对逝去的生命进行报道, 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5. 适时配合肢体语言。
在现场报道中合适的肢体语言比口头报道更有说服力。比如若要对某一地区的大风进行报道, 观众从电视很难直接感受到风力的大小, 记者可以凭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风级预测, 还可以配上肢体动作进行演示。可以在报道结束时用纸巾擦下脸上的灰, 并在镜头前向观众展示灰土斑斑的纸巾, 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四、结语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灵魂, 出镜记者要做好现场报道的工作, 其个人对技巧的把握非常重要。除了以上提到的技巧之外, 出镜记者还应提高个人的修养。出镜记者在接到采访任务之后, 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事故的背景做相关的了解, 所以记者平时应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包括天文地理, 什么都要略懂一点, 否则在接到自己从没有涉猎过的突发任务时会手足无措。除此之外, 记者的仪表神态以及谈吐也很重要。穿着要与报道场景要相符, 不能格格不入。报道时要落落大方, 吐字要清晰。总而言之, 出镜报道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并非可有可无, 而应该成为电视新闻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孟爱峰.试析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国科教博览, 2010, (09) .
[2]王政华, 刘庆仁.出镜记者如何做好采访.青年记者, 2010, (07) .
浅谈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现场把握 篇10
一、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应具备较强口语表达能力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进行新闻采访、事件转述、信息传达和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可见电视出镜记者和主持人一样, 在电视新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视记者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表述新闻事实本身, 以实现与观众或采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记者在事件现场所作的报道要想做到准确表达, 有新闻价值, 就需要记者首先做好前期准备, 对新闻事件有个初步了解。再把要提出的问题整理好, 以备不时之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采访看似简单, 其实需要记者有较强的驾御语言的能力, 并且能够准确地提炼新闻主题并清晰地加以表达。这种表达就是声音与神态的有机结合, 要求电视出镜记者不仅有声语言流畅自然, 有节奏感, 表情、手势、动作、姿态都要做到恰到好处, 不做作。电视记者出镜时间不宜过长、所以这就要求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 表达出最重要的、含金量最好的信息, 否则转瞬即逝, 无法修改。目前, 我国一条电视新闻的平均长度在2分钟左右, 记者必须利用这短短的两分钟进行现场报道、采访, 最终把信息真实、生动、客观地传播出去, 如果电视出镜记者不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就不能把电视新闻做得既简短又好看。
二、电视出镜记者应做到反应迅速
出镜记者要在屏幕上“出声露面”, 着力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要根据新闻现场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评述, 反应迅速, 保证在现场说的话能直接用到节目中。在现场进行采访时, 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发情况,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随机应变, 反应迅速的能力, 这样才能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从容把握全局。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 是我最欣赏的一位出镜记者。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看见》, 里面用最真挚的笔触描写了她采访过程的点滴, 很有共鸣。一个个小细节都不难看出柴静作为一名出镜记者, 她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有多到位。她的随机应变能力也来源于平时工作和生活的积累。同样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拜读后很有感触, 认识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电视出镜记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镇定自如, 这种随机应变能力是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必备的。
三、电视出镜记者的现场把握
出镜记者要在新闻事件现场迅速准确的选择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 所以就要求记者对现场有充分的了解, 以便在整个采访活动中做到准确驾驭。在出镜当中的有声语言表达要注意语句的停顿、节奏、语气、语态等等, 语速过快容易使得电视机前的受众产生心理压力, 还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对于重要的信息, 出境记者要适当的加重语气, 以强调需要受众接受的信息。另外, 出镜记者在面对镜头和事件现场要保持镇定, 切勿慌乱或者过度紧张, 避免出镜时出现语无伦次, 大脑空白的现象。出镜记者还要时刻把握现场的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是新闻现场报道的亮点, 所以出镜记者对于现场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现场反应力。
以上关于电视出镜记者的现场把握是笔者工作十几年总结出的点滴经验, 如何真正的把现场报道做好, 想必每个出镜记者也都是各有特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继续学习, 不断总结经验, 做一名像柴静那样优秀的出镜记者。
摘要:如今, 电视新闻形式层出不穷, 一档电视新闻是否办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本身的价值含量, 而这种价值又多数由传播者来挖掘, 来体现。在一档电视新闻栏目里, 最大的看点多数是新闻现场部分。而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镜记者的现场把握会直接影响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效果,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准确地发挥电视新闻及时、客观、真实、有效的传播特点, 出镜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 把握好现场事态, 作为一根主线, 牵引着受众去看、去想、去体会;应该把自己融入到整个新闻事件之中, 用心体验, 用心用眼用脑去捕捉细节。这样, 真实、生动的报道才会有力呈现出来。
记者出镜要“画龙点睛” 篇11
【关键词】出镜记者 现场报道 敏锐观察 知识积累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近20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出镜记者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笔者踏入新闻行业有6年的时间,从最初在镜头前的紧张背词,到如今逐渐知道了该如何在新闻现场发现、表述和传播。作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初探者”,笔者结合实践中的经验探讨如何做好出镜记者。
一、不做“画蛇添足”的出镜
出镜记者是新闻事实的传达者、现场细节的发现者、关键人物的采访者、事件的评论者。从传达新闻事实到发现现场细节,从采访关键人物到最后对事件的评论,这都是出镜记者在现场需要做的事情。现场报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鸡肋式出镜
这类出镜只注重形式,无视出镜效果。打开电视,越来越多年轻靓丽的身影出现在新闻现场,手拿话筒,口齿伶俐、字正腔圆的播报着正在或刚刚发生的事情。他们是出镜记者,其中不少还是主持人。他们的报道,有的就像是新闻的口播,就是把播音员在演播室内的台词,搬到了室外新闻现场,起到报幕员作用。这样的现场报道就好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
例如,某市一大桥仪式上,记者以大桥为背景,在现场说到,观众朋友,这里是某某大桥通车仪式现场,该项目总投资多少钱,施工工期多长时间,建成后将给两岸人民带来极大的方便。这样的报道没有现场感,如走马观花。如果记者能够参与进去,步行或者乘车通过大桥,计算通行时间,然后再采访当地居民过去过河需要的时间,通过对比,大桥发挥的作用就表述明白了。
2、照片式出镜
此类出镜只注意镜头,不观察现场。一些地方台由于优秀出镜记者的缺乏,许多出镜现场都是由节目主持人代替。主持人固然普通话要好一些,但是由于长期的镜头前播音,注重着装、声音,但缺乏现场感。许多出镜记者在镜头前一动不动,就好像等着相机给他拍照一样,这种照片式出镜,自然很难给电视观众带来现场感,更难以在现场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点。
3、唠叨式出镜
唠叨式出镜只有信息,没有态度。在做关于某一现象报道的时候,记者把自己要说的词说完了,只强调问题的重要性,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其实也是对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记者在现场对事件进行点评,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不该出镜的出镜
不该出镜的出镜只注重报道行为,无视新闻报道伦理。有些场合,记者不合时宜的出镜,会给观众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在一次事故新闻的追踪报道中,某记者在重症患者的病房,非常大声的进行现场报道,甚至采访正在为病人会诊的医生,画面中还出现了病人的面孔。这种报道就是无视新闻报道伦理,这种关乎生命的现场,记者根本就不应该进入。
二、出镜体现记者的综合实力
电视新闻竞争比拼的是时效性,比拼的是记者现场报道的实力。现场报道是出镜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或者参与者的身份做出图像报道。报道以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声响、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使观众如临其境。
谁能做出镜记者?这个人首先形象要不错,普通话至少让人能听得懂,满口方言的报道,受众面太窄;在现场有发现能力,知道如何利用画面展现现场;会采访,知道遇到突发事件应如何应对;善于观察,知道在某一具体事件中,观众到底想知道什么;会表达,知道在镜头前如何让观众喜欢看自己身在的现场。
究竟怎样的现场报道,才是出色的现场报道,什么样的出镜记者才是观众喜欢的出镜记者呢?2008年5月12日,当汶川大地震的灾难瞬间降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的现场报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从海拔五千多米的珠峰,直接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成为第一个深入灾区的央视女主播。她的报道以细致入微、敏锐观察取胜,讲故事生动感人,点评具体独到,体现了一名记者的不凡实力。
三、做“画龙点睛”的出镜
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个习惯,凡是适合出镜的新闻,绝不采用其他形式去报道。“出镜记者”一词本身就是个舶来品,英文“出镜记者”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但归根到底,出镜的最高追求是观众爱看、愿意看。
1、弄清报道的是什么
不同的新闻有不同的出镜方式和理由。我们所做的新闻大致分为4种:车祸、起火、坍塌、燃气泄露、城区积水等城市动态;公安、城建、工商、质检、物价等常规报道;领导活动、党政会议、新闻发布、听证会等时政新闻;洪水、干旱、地震、沉船、矿难等灾难事故。首先要辨明所报道的新闻属于哪一种,做符合新闻定位的出镜。
如突发新闻的出镜,就需要还原现场,看见什么说什么,有的放矢抓细节,多用动词,方位词,适当使用名词,切忌使用很、非常等形容词;而灾难报道需要以人为本,发现鲜活的现场,感人的细节,动情的故事,选择报道的小切口,报道灾难本身、现场救援和灾后重建等;还有一些新闻,比如主题平淡的一般性会议,总结式典型报道等就不需要记者出镜。
2、“眼鼻口耳”总动员
电视媒体是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闻、不能摸的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记者应把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以弥补有声语言信息传达的缺憾。如现场看到最清晰的、听到最多的、闻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等等,这样的现场出镜,能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如某记者在动物园做一条关于熊猫的新闻时,饲养员正拿着一瓶熊猫最爱吃的东西,却卖了个关子,不告诉记者是什么。为了探明真相,那位可爱的出镜记者,就现场尝了一口,然后知道原来是蜂蜜,熊猫也爱吃甜食。这样的出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语言表达要有张力
以恰当的方式,贴切的语言,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语言的表达要有张力,敢停敢放、虚实、强弱、高低、快慢相结合。报道的节奏要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而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抑扬顿挫,爱憎分明。这样,报道才能以情感人,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4、依托现场细节
现场报道之所以观众爱看,是因为人物声音、画面和新闻现场同步播出,未经过后期编辑加工,原汁原味。所以记者在出境时候,要善于利用现场,尽量依托现场的细节、道具、背景、人群等。如:在唐家山堰塞湖,一般记者报道容易用数字展现,“底下将近3米,高度将近2.5米。”白岩松的方式是,“我现在身高是1.79米,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样就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和真实感。
5、知识积累至关重要
一条好的现场报道应该描述细致、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即席发挥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这些都是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神六”“神七”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张泉灵在发射基地流畅的现场报道。其实早在三年前,她在一次去美国出差的机会中特地自费去了肯尼迪航天中心,那时的她就开始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报道做准备了。□
(作者单位:亳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出镜报道在电视新闻创作中的作用 篇12
出镜报道在把握观众心里的基础上, 运用较强表现力, 穿透力和感染力的语言等传递因素, 引领观众进入新闻当中, 引导观众注意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 关注报道中的重要信息, 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和现状, 让观众和记者一同感受新闻事件现场的氛围;同时, 灵活地调动新闻的每一要素, 如新闻导语、电视画面、新闻配音和同期声等, 以出镜记者为中心, 把这些类型的信息编排和组合起来, 做到相互补充, 相互映衬, 使报道内容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到引领和掌控的作用。
画面加解说的新闻报道, 观众完全感受不到报道者的情感, 而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则是由单一的, 具有距离感的宣告或播讲新闻转变为直接的人际化交流, 把观众作为交流对象, 这种交流是语气、情感和心灵的交流, 大大缩短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心里距离, 使新闻的报道形式不再是“冷冰冰”的, 而是充满了鲜活而具体的人的个性, 使观众在收视过程中产生心理和现场参与感, 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亲切感, 这也是出镜报道的天然优势, 这种最接近、最符合人性人本的传播方式更接地气, 更加贴近现场, 贴近观众。
2 出镜记者对细节的把控
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 应当完成采访、观察、描述、分析和评论等一系列报道任务。因为观众不在现场, 只能通过不完全的听觉、视觉从电视新闻中了解新闻事实, 所以, 在整个报道过程中, 出镜记者既要通过采访让受众获得必要的新闻信息, 还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 包括视觉, 听觉, 甚至是触觉, 嗅觉等体味着周遭的一切, 敏锐地捕捉到让观众感到新鲜的事物和细节, 最大限度地迎合观众对信息的需求, 调动观众情感, 使观众感同身受, 产生强烈的共鸣, 然后适当就观众关注的问题作分析和讨论, 将记者在镜头前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新闻作品更加鲜活, 新闻记者更有魅力。
通过记者出镜, 以问答或访谈的方式深入挖掘、延伸和搜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 如新闻当事人的想法和考虑, 内心世界的挣扎和彷徨, 以及新闻事件中涉及到的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等, 使这些隐含的、微妙的现场信息得以外显, 成为能够被摄像机镜头记录的声音或者形象信息, 使新闻事件中的更多的细节被及时准确地捕捉和展现, 使新闻作品更有打动力, 说服力。
3 基层电视台的发展探讨
作为基层电视台, 在新闻创作时受到各种资源的制约, 对后期新闻配音的依赖程度较高, 但是民生类新闻和社会类新闻逐渐呈现出了出镜报道比重加大的趋势。目前, 县级电视台的出镜报道处于录播式的出镜报道阶段, 但其所展现出的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还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尽管如此, 出镜报道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多情况下, 在整个新闻创作中, 出镜记者由播音员担任,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形象上, 但从始至终由一线记者处于主导地位, 留给出镜记者的自主空间很小, 即使有效沟通, 也不能对新闻现场或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自主有效把控, 为了出镜而出镜, 缺乏有效参与, 造成出镜记者与新闻事件的脱节或滞后。
面对较复杂的新闻事件, 采访前准备不充分, 拎起话筒机器就走, 匆匆上阵的现象时有发生。准备了什么样的料, 决定了将做出一桌什么样的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手忙脚乱, 没有头绪, 作品质量可想而知。
对于可预测性事件, 出镜记者一般会事先对拟定新闻稿做充足的准备。提前准备好的新闻稿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但可能导致出镜记者出现机械背稿的情况。在背稿中难免会一板一眼, 表述平淡, 缺少感染力, 甚至忘词磕绊。
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肢体语言, 情绪表露拿捏不到位, 不自然, 甚至有时不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 这样的情况下, 观众就会将注意力从新闻事件的本身转移到记者本人的姿态上, 从而影响了宣传效果。
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往往会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内容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 在提问的同时, 缺乏认真聆听, 没有从被访者的回答中灵活寻找新闻新鲜点, 再进一步发起提问, 导致被访者的回答与提问之间的逻辑关系大打折扣, 新闻作品深度不够, 呆板生硬。
4 结语
【新闻出镜】推荐阅读:
出镜记者05-14
出镜记者报道09-25
出镜记者语言规范问题06-02
出镜记者语言表达能力10-13
出镜记者的形象塑造07-10
出镜记者的素质与修养论文09-09
新闻新闻播音10-27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09-06
新闻制作新闻传播09-12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