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记者

2024-09-27

职业记者(精选11篇)

职业记者 篇1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 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 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在英文资料中, “出镜记者”原文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 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 这个词有两个意思, 一是要出镜头, 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我国的出镜记者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年20年, 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新闻从业人员所采用, 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目前, 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 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 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 主要针对新闻事件, 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 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已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出镜记者, 既要具备一名合格记者的基本素养, 又要具备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某些素质。同时, 还必须通过职业素质的修养,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对现场报道的控制能力。

伴着电视新闻业务分工的细化, 作为现场符号的记者出镜机会不断增多。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表现出色能使新闻增色, 表现不当也会使新闻原有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大打折扣。当下的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常常是, 达到“职业”水准的出镜记者数量有限, 由于缺乏专业素养, 出镜效果大打折扣, 有时形式大于内容, 与新闻现场呈出一种“剥离”状态。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 它的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乎意料的是, 第一批“出镜记者”尚未培训结束, 就被北京电视台“订购一空“, 可见电视媒体对此类人才需求迫切。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其时效性强、真实性强、现场感强为特点, 深受媒体的青睐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现场报道中, 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灵魂。他在镜头前充当观众的向导, 是电视观众眼睛和耳朵的延伸。电视新闻采访中出镜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如下的职业素养:1.要有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2006年, 鸡西市供水管网出现了管道断裂现象, 笔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并在现场了解详细情况, 以出镜记者的形式把整个事件过程在现场进行了全面地报道, 并于当晚在本台播发了独家消息, 同时还用新闻背景向观众介绍了市区供水管网的状况。消息播发后市民纷纷采取应急措施, 这为市区供水管网抢修提供了必要的准备。2.要有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一次笔者到鸡西市恒山区民主乡采访, 无意间听村民议论, 说村里年近70多岁的妇女王桂芹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一位90多岁的非亲属老人, 记者被王桂芹的事迹深深感动。但由于难以把握自己的情绪, 放弃了出镜, 虽然这篇报道播出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但笔者还是认为这篇报道由于记者未出镜而有遗憾之处。另外, 自身情感把握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还有:事迹报告会、捐助现场、司法机关的审判现场等等。3.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记者出镜时, 说话的语句、情绪, 一定要客观公正。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出镜记者还要打好政策功底、理论功底、业务功底。5.做好前期准备, 提问有的放矢, 准备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一个好的记者应该在和采访对象接触前, 就要通过一些间接渠道, 对采访对象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以便在采访时提高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 做到心中有数, 以缩短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距离, 提高采访效率。6.采访对象各色各样, 为了收到好的访问效果, 不可不研究提问技巧。提问要善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 由易到难, 由表到里, 由此及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使访问步步深入, 问题要具体, 要抓住要害, 这样才能让报道更有广度和深度。

1963年11月22日下午,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遇刺。不到10分钟, CBS电视网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抢发了这一消息, 电视上一位头发有些凌乱的记者以微微颤抖的声音告诉美国观众, 总统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位时年31岁的记者一口气进行了17分钟的现场报道, 虽然不免神色慌张, 他却把达拉斯恐怖而混乱的现场交代得有条不紊。其实, 最早向世界报道这一重磅消息的并不是CBS, 而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两家通讯社之一的合众国际社。但绝大多数美国观众被这一现场报道深深震撼了, 那位叫做丹·拉瑟的记者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记者型主持人。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方式具有时效快、可信性强、现场感强、可视性强等优势, 运用好这些优势, 观众仿佛被带入新闻发生现场, 能取得其它媒体达不到的效果。然而, 目前的许多电视新闻还远未将现场报道的优势挖掘出来, 不少记者主持人在进行电视现场报道时, 都面临着一个如何表现新闻现场的问题。记者出镜的增加是我国电视新闻的一大进步, 也是带给观众完整新闻现场的重要途径。■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2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

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新闻记者从事其职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政治立场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阶级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长期以来,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要求是确保导向正确,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新闻宣传的首要任务和最基本的原则。

在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中国一方面在加快融入世界的进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也面临着与多元文化的冲撞、融合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所以,新闻记者要打好扎实的政治理论根底,坚定政治立场,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经受实践的考验。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记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1991年1月19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于1994年4月和1997年1月进行过两次修订,准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提倡团结协作精神”等职业道德要求。

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今天,人们一刻也离不开新闻传媒,社会要稳定和发展,也需要新闻记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把群众的要求、困难和呼声及社会重大事件反映到各级党组织,直至党中央,为党的决策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同时,新闻记者还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绝大多数的新闻记者都能够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他们中有许多人为了事业的需要,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不图私利,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但也有个别新闻记者在物质、金钱的诱惑下,违背职业道德,工作敷衍,报道失实,甚至违纪违法搞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新闻记者道德缺失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工作的声誉,干扰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新闻记者要明确与牢记新闻工作的宗旨和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闻行业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强有力的新闻职业道德自律监督机构,增强社会对媒体职业道德的监督。

三.熟练的业务水平

新闻记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写出鼓舞人,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就必须具有熟练的业务水平。新闻记者的业务水平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掌握采访艺术,善于观察。通过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以确保新闻的准确性,抓住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细节,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加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第二,高度的新闻敏感。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见微知著,敏锐地识别什么是新闻,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一个记者要注重培养孩童般的好奇心,培养灵敏的注意力;第三,驾驭文字的能力。新闻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字表达能力,扎实的语法修辞功底,熟练地掌握消息、特写、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是一个新闻记者必备的业务能力。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邓拓等人在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都有独到的造诣。范长江的《塞上行》、邓拓的《燕山夜话》都具有以古论今、文笔流畅的特点。

四.渊博的知识储备

新闻记者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敏感度就不同:知识越广博,知识储备越丰富,就越能够认识到一个事物的意义和内涵,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相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其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 那么即使发生了重大的新闻事件,也极有可能无法认识到新闻事件的意义,与新闻事件擦肩而过。

因此,新闻记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动态监管,不断的扩充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其知识面要覆盖思想理论、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历史人文等方面,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相关理论和时事政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及外部环境有所了解;重视当代最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重视对知识经济、电脑信息等方面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大众心理特点;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

论记者的职业心态 篇3

记者这个职业, 既普通又特殊。普通, 是因为它是诸多职业中的一种;特殊, 是因为记者传播新闻事实, 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作为从事采集、播送、传播和评论描述事件中的新闻及信息的人, 其职业特点与工作性质决定, 记者更应该具备学习心态、事业心态、交流心态和传播心态。

一、记者应具备学习心态

应该说不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应具备学习的心态。但有些重复性的工作, 经过简单的培训后, 学会的技能“一招鲜, 吃遍天”, 可以长期不用更新。而记者这一职业明显不同。先不说其理论修养需要不断增强, 也不说其新闻专业素养需要不断深化, 单说记者需要面对大千世界, 需要采访各行各业, 需要报道各色人物等, 这就要求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新闻从业者大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1961年3月8日, 她飞抵纽约, 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可见“世上没有无用的知识”这句话对记者的重要性。邓拓为《燕山夜话》写了几百篇文章, 篇篇都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 且大都“倚马可待”。编辑到他家索稿, 他当场作文, 编辑只要坐等个把小时即可取走。他写社论, 边写边排, 写毕, 小样也已排出。邓拓何来这么大的神通?主要在于他一直勤学不辍, 且做且学, 且学且做, 因而知识渊博, 写文章时才能得心应手。

记者应具备事业心态。职业往往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事业则是由奋斗目标和进取心促成的并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一种“职业”。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84.5%的人认为新闻工作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56.0%的人认为“新闻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既然这样, 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记者对这份工作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呢?因为他们不是把记者工作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 而是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记者不仅要“妙手著文章”, 还要“铁肩担道义”;不仅要“才高学富, 妙笔生花”, 还要“秉笔直书, 为民请命”, 所以记者格外需要使命感、崇高感和责任感, 换句话说, 记者格外需要具备事业心态。具备事业心态, 也就是把职业当作事业做, 这样的话, 意味着胸怀壮志, 工作中渗透的是一种干事业的激情, 这种激情, 是成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已被炸断右腿即将告别人间还紧握相机的罗伯特·库柏, 还是三进三出战火纷飞的阿富汗的“战地玫瑰”闾丘露薇;无论是在报道希腊政府腐败时神秘遇害的乔治·伯克, 还是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的“一代报人”邵飘萍, 他们时刻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因而都在新闻史上留下了灿烂的轨迹。

二、记者应具备传播心态

1982年3月, 著名记者范敬宜到辽宁康平县两家子公社采访。他在办公室住了一夜, 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 没有来过一次电话, 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 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应该说没有任何事发生就没有新闻可写, 但范敬宜从中却看出了农村包干到户的伟大成就和形式主义作风的减少。一篇“睡出来的新闻”——《两家子公社干部开始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诞生了。为什么别人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现象, 范敬宜却能从中挖出新闻呢?这表明范敬宜时刻在分析、研究他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研判这些事情有没有传播价值, 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种时刻分析所遇到各种现象有没有传播价值的心态就是记者应具备的传播心态。应该说传播心态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心态之一。它要求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 充满着一种把它们传播出去的心理准备, 并进而运用新闻价值的标准去衡量事实, 识别哪些是新闻事实, 哪些不是新闻事实;哪些是重要新闻事实, 哪些是一般新闻事实。然后作出相应的处置。这种传播心态也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前提。

三、记者应具备交流心态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篇4

【摘要】: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无论哪行哪业,皆有其职业道德,就像文人要有“文德”,武人要有“武德”。记者,作为报人,理所当然地要有“报德”——记者的职业道德。我国的新闻记者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纪守法,维护新闻真实性,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新闻道德失衡的现象,为此新闻记者坚决要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条款,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衡原因解决方法

【正文】: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1991年1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制定了六条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纪守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其主要功能就是:他们都是当的喉舌,当然也是人民的喉舌,是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新闻工作中,忠贞不渝的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是高好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优势加强媒体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的根本前提。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立言,代人民立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舆论导向就是借助于社会舆论,引导或指导社会行动朝着某个方向或方面发展,作出反映社会实际,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广大群众,起着促进剂的作用。舆论导向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受命于和服从于本阶级和本政治集团的政治需要,首先为本阶级和本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导向就是要为中国共产党服务。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明确坚定的大局意识;坚持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做到服从和服务中心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究宣传艺术和引导艺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新闻工作者更应作出表率,更应有遵纪守法的法纪意识和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工作之需赋予新闻工作者“无冕之王”的美誉,但新闻工作者不能借合法的工作之由,办游离于法律之外事,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说廉洁自律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的道德“操守”,那么,遵纪守法则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应有的“本分”。很难想象,一个法纪观念淡漠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及时为媒体、为受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产品”。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关键在真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闻的内在要求看,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的事情未必可以构成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但真实存在的每一件事情不是都值得报道的,或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真实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行为的重要内容,真实的具体内涵:1,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必须是真实和准确的。2,坚持客观客观,公正的原则。3,当你认为已经获得足够的原始资料,可以动手写新闻时,叙述的客观性,公正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大优势,并且将其作为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包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等。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衡现象

(一):有偿新闻

1:随着我国媒体改革的发展,新闻媒体走向集团化,必将与经济更大程度的挂钩,出现了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出卖版面,用一定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2:收受红包。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二): 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三:失衡原因

(一)媒体竞争

这些年,全国的媒体数量大量增加,同质竞争、同城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的驱动,一些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遏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2008年的不少假新闻,乃数年前便出世作祟的孽种,而且当年已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谁知几年后又承蒙我们的记者慈悲为怀,借尸还魂,化为新鬼,贻害人间。如《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2006年5月30日 《信息时报》已经披露其为“乱弹”;《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2005年2月出世,当时就被判为假新闻„„古来就有所谓的嗜痂之癖,原不以为然,如今看来,同仁中嗜痂者众矣!

(二)经济利益

首先是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龙活现。在2006年、2007年的假新闻中“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大雨袭杭百舸归”“英皇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正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这也使得报纸发行量、网站点击率迅速飙升,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一方面,现在每年许多组织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能够获奖,提高个人地位和声誉,就想方设法修改自己的作品。“华赛”大奖作品造假中国高楼第一爆(后期修改制作),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记者找了两位青年假装成新婚伴侣),还有近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和《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获奖照片造假事件。

(三)媒体行业管理缺陷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工,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大量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性”、“可读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

四:解决方法

(一)建立起新闻界的新闻批评体系

由新闻界的专业人士发起组织独立的新闻批评机构。这个新闻批评机构必须

担负起监督媒体的责任来,其任务是受理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如关于新闻报道不公正或是有造假新闻或其他毛病等。如果该机构发现被指责的报刊确实有问题,它就把发现的情况公布于众。虽然这对犯有过失的编辑记者或刊物并不是什么判决或处罚,但它却能激起公众对这样的编辑记者或刊物进行谴责。相信这一“公开宣传”的武器会起一种促进作用。当然为了支持新闻批评机构的工作,新闻界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性的新闻评论杂志,这些新闻评论杂志定期对新闻工作者及整个大众传播工具的状况进行职业性评论,并向大众提供报告。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监管就是要发现假新闻,鼓励媒介之间互相举报假新闻。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二)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搞好新闻报道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新闻记者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诚于党,取信于民。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关键在于提高记者的作风。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所以说,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乃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

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实事求是。只有传播者、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素质坚持更高要求,才能不断地进步,加强自律。另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仔细核实新闻,许多假新闻还是可以避免的。

(三)建立惩处和制约机制

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的记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其结果就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因此杜绝

出镜记者职业素质缺失的现状分析 篇5

1、出镜记者的定义和分类

出镜记者于60年前开始出现在西方新闻界,到上世纪80年代才慢慢活跃于我国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西方媒体并没有对“出镜记者”给出一个标准具体的定义,他们认为记者就应该时刻准备上镜进行新闻报道,而不单单是幕后的新闻工作者。

我国有学者这样定义出镜记者:出镜记者就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这个定义显然有点局限,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出镜记者肯定是不够的。因为“电视采访”还包括访谈节目,比如《杨澜访谈录》》等等,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被称作访谈节目主持人而非出镜记者;另外出镜记者不仅只负责采访的工作,他们还需要根据新闻现场的情况展开描述,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还要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论,这些都应该包含在出镜记者的工作范畴之内。

通过进一步地归纳与总结,笔者认为最为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现场以报道突发事件或新闻事件为目的,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的电视工作者。这个定义正确把握了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即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的电视工作者;“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其实也就包含了具有人情味的个人评论以及客观的新闻事件报道。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日益丰富,出镜记者的分类主要是以下两种。首先是传统的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他们以电视直播连线的形式出现,用简短话语对活动现场进行描述;第二类是专题新闻中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对新闻事件进行梳理、评论的出镜记者,比如《新闻调查》的记者杨春等。

2 出镜记者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无論是时政新闻节目还是民生调查节目,出镜记者的存在都必不可少。然而出镜记者在为电视节目增添亮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出镜记者职业素质缺失的表现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1)提问前准备不充分

出镜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是新闻报道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出镜记者在采访前未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不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没有收集和深入分析相关资料就仓促上阵,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损新闻媒体的颜面的。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结束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一位中国记者一脸认真地向陈副导提问:“请问中国队进场时,姚明身边的那个小男孩儿是谁?”陈副导听到这样的提问,当即一脸尴尬。因为姚明身边的这位小男孩正是在汶川地震中感动国人的救人小英雄一一林浩。在地震发生时,年仅9岁的林浩为了鼓励害怕的同学们,他在废墟下给同学们唱歌,坚持着爬出废墟后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返回远处,救出两位同班同学。这个地震时的小英雄连很多国外记者都熟识,而这位中国记者却提出这样无知的问题,显然是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足。

出镜记者当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至少要去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和背景资料,努力实现良好的双向交流,这是对他人和自己职业的尊重。

(2)采访时情绪控制不佳

出镜记者并不是只顾机械报道的麻木机器,也需要有个人情感的自然表达。但出镜记者情绪失控的现象屡屡发生,情绪的把控与尺度的拿捏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

2010年10月21日,英国广播公司的政治评论员同时也是BBC时事政治记者的尼克·罗宾逊在威斯敏斯特正在进行电视直播,当时一些反战抗议者高举宣传标牌站在尼克·罗宾逊的背后喊口号,他在进行电视直播时似乎瞬间失去了理智,不顾直播镜头转身朝身后的抗议者走去,强行抢下他们手中的标牌并且用力撕扯并与抗议者发生了推搡。

作为面向镜头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合理控制情绪,避免失态,出镜记者要表达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

(3)提问失当缺乏换位思考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出镜记者又是新闻媒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出镜记者无论是进行新闻报道还是采访新闻对象,都必须讲究“恰当”两个字,在提问时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需要慎重考虑,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出镜记者必须丰富自己的阅历,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

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0米手枪慢射的颁奖仪式后,央视记者冬日娜居然在对铜牌获得者谭宗亮的采访时问:“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却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有愧于祖国吗?”每个运动员为了参加比赛、为了为国争光付出了数不尽的艰辛,难道获得一枚铜牌就是“有愧于祖国”吗?对于这些银牌、铜牌甚至是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我们都应该给予其鼓励与理解,因为他们都是英雄。最终谭宗亮逼不得已,悲伤地对着镜头说“是的,我四次参加奥运会,却只得到一块铜牌,对不起祖国的培养。”

(4)语言不够精练流畅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大多是在直播连线中出现,运用有声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报道、评论新闻事件。精练是出镜语基本的外在标准,因此出镜记者无论是在叙述还是在评论时都要保持专业语言的基本流畅,避免停顿,减少无用的语言。

2012年12月8日党的十八大开幕,央视的新闻频道于9日下午进行十八大的特别直播报道,当主播郎永淳连线央视记者冯韵娴,了解当前中东地区的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都做了怎样的关注时,冯韵娴说话一直支支吾吾。在说到中东一系列的主流媒体对党的十八大进行了相应的解读和报道时,冯韵娴就曾顿住,重复两遍相同的话语,介绍到“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令西方羡慕”的这个话题时,更是直接语塞,直愣愣地面对镜头手足无措。这一段直播画面在当时的新闻媒体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冯韵娴紧张忘词非有意为之,在以包容心态对待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反思出镜记者职业缺失的原因以及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办法。

由于出镜记者语言不够精炼、流畅而引发的播出事故还远不止于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仍旧是出镜记者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5)提出的问题缺乏主见

“七分采,三分写”,这是新闻媒体的业内行话,同时也是出镜记者的经验之谈。出镜记者的采访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采访的前期准备;第二步是与受访对象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来获取信息;第三步是根据采访的内容总结归纳,提炼出新闻主题。在这三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运用技巧与知识进行艺术提问。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现在很多出镜记者的工作量较大,每天都忙忙碌碌地跑新闻,为了完成采访任务,部分记者选择草草了事,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考与主见。

例如2010年的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一位记者在灾区现场采访灾民:“地震把你们家的房屋家具全埋了,你心里难过吗?”这位灾民看着记者,又看着镜头没有回答,只是悲伤地点了点头。

再例如 7月的重庆持续高温。某台出镜记者跟随道路执法交警,报道他们在高温下的工作情况,这位记者拿着话筒问正在执法的交警:“这样的天气你站在这里执法,觉得热吗?”此时额头还在不断冒汗的交警回答:“是的,很热。”

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篇6

一、出镜记者的心理素养

1. 兴趣

从小我就听大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看来, 的确是这样的, 万事只有兴趣, 往往就能够事半功倍, 对于出镜记者也毫不例外。我觉得一个好的出镜记者一定要对每一件新闻事件都有极大的兴趣, 如果说出镜记者对自己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完全无兴趣可言, 那这位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便只是在陈述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经过和结果, 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新闻事件当中, 更不能在新闻事实之外有所收获。因此, 我认为出镜记者必须要时刻培养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浓厚兴趣。

2. 激情

有激情才会有动力, 有动力才能有行动。作为一个好的出镜记者, 一定要能够快速的认识到并且能够积极的调动周围一切因素来感染和影响观众。记者本身就要喜欢“采访”这种随时有信息注入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享受这种现场报道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各种情况之下自觉的运用周围的一切, 点燃激情, 让现场的一切因素充实报道内容, 更好的为自己的报道服务。

3. 冷静

可能在这里有人会提出疑问, 刚刚说到激情, 为什么又要提到冷静, 前后者如何能够不矛盾, 又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呢?这就要求, 出镜记者一定要学会在新闻现场控制个人情绪。因为出镜记者每天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类型的新闻, 也不知道会在新闻事件过程中又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所以出镜记者一定要做到冷静的对待任何一件已经或者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说遇到车祸、灾难等等特殊现场, 记者不能在镜头前表现恐慌, 惊吓情绪。再如喜庆的场合时, 也不能过分兴奋。相反, 要头脑冷静, 最短的时间内, 安排最佳出镜节点, 语言逻辑通顺。

二、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

1. 掌握职业基础知识

想做好记者, 新闻业务理论知识是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知识。通过记者的现场出镜报道, 让即刻发生的新闻, 非常全面的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 引导观众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以及处理的结果, 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出境前, 事先收集好信息, 对事件发展有独特的判断性。

2. 新闻的判断能力

出镜记者必须做到要对新闻有最起码的判断力, 对现场的描述、提炼甚至是评论这是每一个记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现场报道中, 通常出镜记者手中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完整的稿子, 大多是及时的对预知性新闻事件或正在进行中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对于这种突发的新闻报道, 就需要记者具备很强的新闻判断能力。

3. 采访情感的把握

新闻是理性的, 但是在现场的出镜记者们的所见所闻却都是活生生的事实, 活生生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即便是再理智的人和新闻事件比起来都是感性的。所以, 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时, 既要体现出职业身份, 也要适当地掺杂个人情感。当然, 情绪的表达一定要和现场的环境, 气氛相融合, 决不能形成反差, 引起观众的反感。

4. 培养良好的提问方式

记者在做现场出镜报道时, 一定会涉及到与新闻人物的对话, 采访和交流。那么, 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要比较深入全面, 除了自己一部分表述外, 还要设计好层层深入, 抽丝剥茧, 能够深入新闻事件内核的问题, 让新闻人物的解答清晰明了, 直入主题。出镜记者的问题应是及观众之所想, 问之及所问。

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镜记者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不仅能说, 更要会说, 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预知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记者应该做到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句子怎么组织, 用哪些话语最合适, 怎么样表达才能符合报道的主要思想等等, 都是记者在出镜前应该准备的问题。而有些情况, 出镜记者往往是来不及思考和准备的, 能在突发的新闻事件中做到即兴的口语表达, 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要时常练习打腹稿的能力, 多进行现场报道的训练。

四、信息整合能力和新闻现场的应变能力

出镜记者在现场, 往往会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来了解现场的情况。在这一问一答中, 记者会得知许多的信息和线索。其实, 这看似一问一答的简单方式, 最能从中体现出出镜记者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对现场的驾驭、把握能力。出镜记者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新闻现场的应变能力, 能够集中体现出镜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每天都会发生, 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情。所以, 出镜记者一定要能够驾驭新闻现场, 不断学习、思考, 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机会。应变突如其来的新闻现场, 整合现场的所有信息资源, 发出最精彩的新闻报道。

记者职业道德失范因由初探 篇7

记者职业道德失范既有内在因素的制约, 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 既有新闻记者的主观原因, 也有监督制度的缺陷等客观因素。

(一) 社会政治的制约

政治永远是一个主导新闻的很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阶级都对自己的大众媒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新闻工作者的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不断修正方向、不断完善经济与社会政治体制的过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始终处于不断改革开放之中, 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的突出表现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变革快慢的交互性。这种交互性一方面促进发展与改革, 一方面滋生经济与社会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与不相适应。身为党和国家喉舌的新闻记者, 决定着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秩序的稳乱、经济建设的局势、体制改革的成败, 理应为党和国家服务, 成为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但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种种状况的影响与制约, 甚至面对一些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失去判断或被动认同。再加上某些记者对体制改革关注程度不够, 学习与领会不多, 政治立场不坚定, 大是大非把握不准, 也容易造成一些新闻报道失真失实, 甚至与体制改革的方向相悖、党和国家的精神相悖。这方面的例子不少, 教训也很多, 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 很多新闻媒体和记者成了“四人帮”妄图巅覆政权、祸害国家的帮凶。再如八九年暴乱期间, 很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二) 经济利益的驱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必然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建设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人们的追求也转变到经济利益上来。一方面, 新闻事业本身受到改革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 新闻界重新认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 即“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其竞争机制的引入实现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 受众成为新闻记者的衣食父母, 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成为衡量新闻媒体成败的标志。在这样的竞争中, 出于利益的驱动, 记者选择新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 而忽略了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 新闻记者受到改革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多种经济方式长期并存,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加之分配制度也并不完全合理,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 新闻业界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一些新闻记者面对巨大物质利益的诱惑, 忘记了承担的社会职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利用各种媒介资源, 通过各种传播手段, 或堂而皇之地为媒体自身和小部门、小集体谋取“正当利益”, 或铤而走险变相地谋取非正当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

(三) 人员素质的弱化

人的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得失。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政治国家, 新闻媒体肩负着宣传政策、展现成就、讴歌典型、表达呼声、推动建设等多种社会义务和责任, 这些都更加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记者队伍, 推动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改革的进程。着眼当前新闻记者能力素质的现状, 往往令人堪忧, 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新闻记者的能力素质难以承担起党和国家对新闻媒体的重托, 难以完成社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难以使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甚至成为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当前新闻记者能力素质弱化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闻事业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各种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使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数日益剧增, 由于新闻记者培训机构少造成的供需矛盾相对突出, 一些单位往往降低门槛招人用人, 甚至招用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员, 这些非专业新闻记者不但专业知识匮乏、能力素质低下, 更谈不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另一方面, 很多新闻单位存在着对新闻记者重使用、轻培训, 重管理、轻教育的情况, 使得原来一些能力素质较强的新闻记者, 也由于没有学习培训机会, 再加上没有抓紧个人自学, 能力素质不进而退。

(四) 法规制度的缺陷

社会约束历来分为道德与法律两种, 因此新闻记者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不能只停留在道德层面来考虑, 更要上升到法规制度约束的高度。我国各级新闻管理部门也做出了不懈努力, 先后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 加强了对新闻行业和记者的管理与监督。但从与西方先进国家对比来看, 一方面是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对新闻行业各个方面、各项工作, 没有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规范, 对新闻记者各个方面、各种行为没有达到多环节、多层次管理, 另外各种监督机制和制度也不健全。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改革进程加快, 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存在着跟不上社会和新闻行业发展脚步的情况, 致使众多规章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不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再者, 由于我国没有对新闻立法, 新闻行业规章制度往往表现为不统一、不规范, 不同级别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也存在不一样的情况, 从而造成政出多门、无所适从, 其他一些由各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更是存在很大差异, 给新闻记者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形成的人员流动带来行为与工作规范上的麻烦。

浅谈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8

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节目鲜活新闻的播发者, 作为离新闻现场最近的出镜报道者, 某种程度上担当的是观众知觉系统的延长线, 因而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随着全媒时代的到来, 出镜记者所要背负的任务也越来越多。因此, 作为一名记者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修养和过硬的新闻业务储备外, 还要注重自我修养。一个优秀的出镜记者要具备哪些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 浅谈一些看法。

一、正确把握出镜时的情绪和状态

情绪控制是一个出镜记者现场控制能力的直观体现。一个出镜记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 那么就一定不可能成功地进行出镜报道。出镜记者在镜头前应该放松自己, 把自己融入新闻事件中, 可以幽默、可以潇洒、可以欢快。不同的栏目, 记者的风格也不同, 因此不用刻意地去保持淑女或绅士形象, 因为出镜报道不是选秀。

身在基层, 编辑往往身兼数职, 既要看稿子, 又要上非线, 有时还要出去采访, “伺候”的出镜记者也不少。要想在镜头前表现得轻松自如是比较困难的。例如, 单位的出镜记者A是人们公认的大美女, 美得让人不敢直视, 外形符合出镜记者的一切条件, 可就是“不上镜”, 每次出镜都是双眉微锁, 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在她的嘴里都一个腔调, 我们在一旁看着都替她累得慌。又如, 美女B正规播音学校出身, 抽调到笔者栏目组, 镜头外她有说有笑, 可是在镜头前, 就“僵尸”了, 话不成句, 一个短短几十字的口播, 有时要录七八遍,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评, 竟录了一个多小时。依据上述来看,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两位记者太过在意自己的形象, 所以导致紧张, 不自然。太淑女或绅士会导致发挥空间较小, 若太随便也不可取, 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根据不同的栏目、具体内容, 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达到最佳的出镜效果。能达到“望月生情、见花落泪”许是最高境界吧。

二、出镜记者要有自己的思想

随着新闻宣传手段的多样化, 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新闻记者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 “出镜记者”也已经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一名记者, 不再只是记录新闻事件, 而是直接参与新闻策划, 对整个新闻报道起着主导作用, 是策划者、组织者、采访者, 编辑者、传达者。也就说, 出镜记者不仅仅是“传声筒”了, 他要有自己的“思想”, 要加入节目的构思中, 甚至对于细节也要了解, 因为只有主持人对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才能在出镜的时候应对自如。工作中笔者常见很多出镜记者“背稿子”, 记者写好访谈的内容, 或主持词, 出镜记者“照本宣科”, 因为不是自己组织的语言, 不是自己参与策划的内容, 导致出镜记者显得生硬不自然,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演”的。

一个出镜记者要想在镜头前神态自若, 就必须有较深厚的知识储备,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有渊博知识的主持人面对镜头能灵活地组织语言, 机智地应对突发问题, 思维也更活跃。但现在似乎有一个误区, 很多在校高中生成绩欠佳的, 大都选择走艺考的路, 他们认为有漂亮的脸蛋, 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就具备了当出镜记者的素质, 但笔者认为, 一个出镜记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靠的不仅仅是外形, 而是内在修养。

单位里几个年轻的出镜记者, 形象不错, 主持娱乐、美食节目, 可是每每看她们的节目听到最多的就是“哇塞”“太棒了”“好棒啊”等, 而且全场都是提着嗓子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一场下来让看者都觉得累。笔者就在想, 可不可以放缓一下自己的声调, 让观众歇一歇?或许不是她们不想, 只是肚子里“没货”, “书到用时方恨少”, 只能靠大声叫喊来撑场子。

三、注意和被采访者的互动

作为出镜记者就需要和被采访者互动, 因此出镜记者要学会倾听, 这也是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切不可因为自己是记者而有一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感觉, 这样就拉大了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 达不到良好的采访效果。新闻题材的广泛性, 决定了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的广泛性, 而每一个被采访者都希望能在一个公平的氛围下接受采访, 而不是被“审问”“质询”等。鲁豫的访谈亲切平实, 善于“倾听”, 她的话语不多, 但能hold住全场。但是一场成功的采访, 出镜记者不仅要会倾听, “课下”的功夫也是要做的, 出镜之前, 要研究采访主题、了解采访对象, 对整个采访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还要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意外, 并想好对策。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作为一个出镜记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 它是记者基本的条件。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机构, 记者是党的新闻工作者, 一个记者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 还代表他所在的电视台, 他的一言一行, 不仅关系到电视台的声誉, 更会影响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因此, 作为一名记者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

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9

一、传统意义下的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一) 新闻记者必备的心理素养:自信、激情与冷静

自信是表演不出来的, 它由内而外渗透在记者的神情、语言当中。特别是在一些热点新闻现场, 各路人马汇集, 要敢于抢占有利地形, 落落大方地在众多同行面前作现场报道, 没有点自信是不行的。

新闻记者应该具有激情, 能够认识并调动一切因素, 来感染和影响观众。在进入新闻现场后, 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 接收各种信息, 有意识地激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调整出比较积极的播报状态, 通过语言、神态, 甚至是情绪, 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冷静与激情并不矛盾, 但绝不等于状态的低迷。出镜记者要学会在新闻现场控制自己的情绪, 尤其在车祸、火灾、比赛现场这些特殊场合, 避免跟着大家一起“乱哄哄”, 更不能在镜头前表现出失控的情绪, 相反, 更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寻找最佳出镜点, 理顺语言逻辑, 设想可能会出现的意外, 以防不备。

(二) 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修养:思想作风修养与道德修养

在新闻记者的修养中, 首先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从心理学角度讲, 新闻采访是一项活动, 必须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品质来, 也即良好的思想作风修养, 其中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持续性和自制性等。自觉性能要求我们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 充分认识到活动的社会意义;持续性要求我们坚持长时间地以旺盛的精力和坚定的毅力投身于新闻事业;自制性要求我们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言行, 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 并有独立见解。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新闻事业的确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 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

所谓新闻职业道德是指记者在采集、加工和传播新闻过程中, 与人、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简而言之, 就是记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俗话说, 正人先正己。新闻记者既宣传别人, 又监督别人, 自身就应该成为建设和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因此, 记者就应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修养。

二、新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新素养

电视新闻记者一般出现在新闻的现场报道中, 改变了观众与电视的“人机交流”模式, 强调的是“人人交流”。在时下流行在新闻报道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镜记者的身影, 比如央视2008年汶川大地震张泉灵的现场报道, 《新闻调查》节目中柴静的地震纪实节目《杨柳村七日》等。新时代新的电视新闻形式, 要求我们广大的电视新闻记者具备新的素养。

(一) 把握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电视报道为例, 各台一线记者大都采用无剪辑拍摄手法, 配以大段大段的记者出镜来报道新闻。为了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记录和传播, 有些记者甚至边行进边播报, 体现出较为深厚的现场报道功底, 大大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而作为灾难的目击者, 不少一线记者已经进一步认识到:现场报道并不完全等于现场出镜。在新闻的采制过程中, 他们不仅运用了出镜播报的方式, 还注意了各种同期声的原生态使用, 极大地丰富了现场报道的内涵和表现力。如废墟下微弱的求救声、敲打声、痛苦的呻吟声, 解放军战士救援的口令声、号子声, 还有搜寻小组的紧急商讨、心理专家的耐心疏导等等, 这些和记者的出镜播报一起组成了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的立体画面, 使观众感同身受, 如临其境。

(二) 跟紧时代步伐, 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新观念、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和着时代的脉搏,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必须熟悉新闻采编业务的同时, 掌握多媒体技术, 熟练运用网络信息的强大平台;而信息科技时代新闻记者, 更是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来迅速地完成工作, 即能熟练地处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等, 时代正在呼唤复合型记者。

(三) 加强新闻敏感性以及创新意识

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如果没有准确的新闻敏感, 不是在某个有价值的事物初露端倪之时, 对该事物从整体和发展态势上作出正确判断和预测, 具有很强的前瞻意识, 而是浅尝辄止, 是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而创新意识是一个记者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的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力求有“独家报道”, 力求有独到新颖的视角, 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力求形成个人的风格, 展示个性风采。只有那些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鲜活, 能揭示事件本质的节目才是不同凡响的精品节目, 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 一个电视新闻记者, 必须要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气质。成功的新闻记者, 不仅是业务上的佼佼者, 而且是心理上的强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新闻记者长期的工作之一。面对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实际, 针对各种传播媒体激烈竞争的局面, 广大电视新闻记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心理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 才有可能在激烈的新闻报道竞争中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彭菊华编著.新闻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德生著."新闻民工"现象引发的思考[M].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5.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篇10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要求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7-01

新闻记者是大众传播的主体,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承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保证公正,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显得至关重要,但是面对媒介的激烈竞争,记者正在接受着新的考验与挑战。近年来,在新闻记者队伍中出现了种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不良现象,因此寻求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务。

“媒介”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很多时候,它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安危、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对公众的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也随之变得特殊起来,特别是记者这个重要的角色。当今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使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网络的交互性使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网民可以和新闻工作者共享新闻事件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新闻热线一类的栏目在不少媒体亮像,新闻线人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也开始萌生。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新闻源,不再是新闻记者的专利,独家新闻的发现将比以往更增加了难度;二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任何东西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和销售到世界各地的现象。”全球化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一个经济现象,它主要指的是时空转换。种转换中,信息技术和新闻传播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交流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记者是一群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群体。狂风暴雨中、冰雹大雪下、地震废墟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当感人的事发生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把人间的真、善、美传播给大众;当权利受践踏时,他们会站出来无情地揭露这些伪、恶、丑。也许你从没和记者打过交道,但每个人的生活和记者都息息相关。应该说绝大多数记者都能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底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闻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新闻界的种种不正之风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意见很大。通过参加“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自己对记者这一特殊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当好记者,必须具备能吃苦的基本职业素养

记者的职责就是报道新闻,一个好的记者,应该能用好的方式给受众讲述你看到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首先,用好的方式去讲述,这意味着记者要有很好的业务水平。要善于讲故事,要写出能够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的文章,需要长期的练习、实践和积累。其次,要看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记者就要到新闻现场去,去亲身感受和体会。

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深入新闻现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当中,与新闻事实面对面,与新闻对象心贴心,才能倾听到心灵的声音,才能使自己感动,才能激发热情、产生灵感,才能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才能写出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闻作品。

我身边有位同事,这几年,无论“抗击非典”还是“两会报道”等重大事件他都参加过,也拿过不少奖。按她的说法,深入现场是出好稿的唯一途径。他说:“如果我没有到现场,我最多从有关方面获得很简单的一点信息,但更多的东西无法了解也无从想象,更不会有深入心灵的感受。到了现场,就有了一辈子难以忘记的经历和磨练,有了对生命和职业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深入骨髓、难以磨灭的感受,有了通宵达旦、夜不能寐的创作激情。”

在记者生涯中,深入现场和一线,往往会遇到困难,遇到艰苦,遇到意外,遇到感动,遇到震撼,遇到惊奇,甚至会遇到生命危险。当这一切都成为你生命中的印迹,记者增加的不仅仅是阅历,而是心灵的净化和对生命的感悟,这种东西可以穿越名利,穿越金钱穿越生死,变成新闻作品的灵魂,终身受用不尽。

因此,能吃苦,为新闻报道经受考验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形势下,这种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你要搞农村方面的通讯报道,好,请你到乡村去蹲点吧。

二、当好记者,必须能够经受得起利益金钱的诱惑

做记者,在利益诱惑面前没有一点定力是不行的。2003年11月记者节前一段时间里,很多同行都生活在“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事件的阴影之中。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金矿爆炸事故,前去采访事故发生原因的新华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生活晨报》等11位记者记者因接受贿赂而隐瞒事实真相的情况,致使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诚信和社会形象受到很大影响。记者违法违纪虽是个别现象,但它却成为中国新闻界心中永远的痛。直到今天,我们还遗憾地见到,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殊性,有的记者没能经受物质、金钱的诱惑。有的记者收红包后没有特意搞虚假新闻,但也因为得到好处而为有权有势者歌功颂德。这些害群之马的行为玷污了“记者”这个神圣的称号。

三、培养清正廉洁的理念

记者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记者只有保持自身的“干净”,才能更好地“干事”,才能更好地为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鼓与呼,才能真正对党和人民负起责任。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应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不当利益的诱惑。

四、加强自身的学习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篇11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而职业素养又分专业素养和除专业以外的素养,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 有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能很好的胜任这个职业。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本文从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如歌提高新闻记 者的道德素养两个方面来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现当代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1.把道德素养放在首位的原因

第一,“德”是从古至今用来衡量一个人素养的重要标准,还记得《易经》中流传的千古的一句话“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从古至今一直都很重视品德,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完全影响一个人以后的发展。

第二,21世纪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论为:记者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记者, 作为个人,就应该显先出人道主义,应该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第三,记者队伍中一些人道德素养出现问题。例如,2002年6月,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金大矿爆炸事故后,当地负责人和金矿矿主人双方为了隐瞒真相,对采访事故的一些新闻单位记者送了大量的现金。在采访事故前后,《山西日报》《山西法制报》和《山西晨报》3家新闻单位的8名记者收受矿主杨某等人送的现金共5万元。

2.现当代记者应有职业素养

基于上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新闻记者应该要有四个信条:①消息要绝对真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②思想要正确。只有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看清出问题的本质。 ③要有群众的观点。④建立自我批评。同时根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记者应该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取新闻素材,不夸大事实及扭曲事实。发挥良好的作风,提高整体素质。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舆论的引导力和感染力,善于利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遵纪守法,要时刻把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放在心里,遵守新闻工作的纪律。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好记者应该要确立真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同时要有清廉的工作理念。在这些基础上要成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内部监督机构。

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为了保证我国新闻事业的完善全面健康发展,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该时刻记住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那么我们要做到哪些才能提升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本身的思想教育,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我们自己内在的思想觉悟。其次,把国家、人民放在第一位,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各尽其职,同时也各尽其责,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民。然后,在我们每天的工作中细心、勤奋的去调查与研究,要走进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再然后,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慢慢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在思想提高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身体素质上的提升,因为只有身体素质好了,才能把精力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加强业务能力。坚持多次反复的练习,养成每天看新闻的习惯,并且要有对重要新闻做记录的习惯。例如,“非典”期间 ,

人们谈非色变,不敢坐公交,不敢去商场,出门要戴上厚厚的口罩,市场上的消毒液也被抢购一空。为了消除人们对“非典”的恐慌心理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典”,直播中,我们不仅在告诉人们“非典“的形成、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同时,也告诉人们在“非典”期间 ,政府所做出的大量工作,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较好地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此之后,像2004年的禽流感爆发,我们及时制作了节目,详细介绍了疾病的传染途径以及如何预防。

结束语

上一篇:超分辨重建下一篇:信道编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