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记者时代

2024-09-01

全民记者时代(通用5篇)

全民记者时代 篇1

一、全民记者时代来临

如果说过去十多年互联网的兴起是对新闻传播的挑战, 那么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则无疑是对新闻传播的颠覆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 同时也抢走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和资源, 传统媒体正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

自从2007年智能手机问世以来, 互联网和手机成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被业内认为是自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目前, 手机已经大幅超过了电脑PC终端, 成为群众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介。

新闻具有时效性, 自媒体诞生以来, 就在为了抢新闻而分秒必争。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 记者不可能准备好采访设备前往事发地点守株待兔, 这时智能手机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智能手机的使用者可以将自己的见闻、经历用手机图文并茂的记录下来并在网络上发布, 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记者, 打破了时间、空间甚至媒体对新闻传播的限制。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发生后, 通过手机QQ, 从灾区传出了第一批信息, 许多灾区的画面都是用手机拍摄后发布到互联网的。

2011年7月23日的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 当时正在动车上的博友“羊圈圈羊”于事发后9分钟发出的求救微博成了大众知道这起事故的第一条“新闻”。

2014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中, 私家车主王璐通过一条微博号召了300辆私家车自发前往机场接滞留乘客, 引发正能量爆棚。

……

在许多的新闻事件中, 智能手机都发挥了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 而发布者并非专业的媒体记者, 这就意味着受众接收信息已经不再依赖传统媒体, 全民记者时代已经来临。

二、利用新媒体巩固舆论阵地

全民记者时代来临了, 社会就不再需要专职记者了吗?非也, 在新闻的权威性和深度方面, 传统媒体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诚然, 智能手机让人们能以更快的速度接收信息, 但是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低门槛, 也容易让更多的虚假信息充斥其中。网络红人秦火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0年至2013年期间, 秦火火用添油加醋、夸大事实、捕风捉影等手段造谣传谣, 炒作7.23动车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等,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也暴露了新媒体的弱点, 相比之下, 传统的纸媒和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就要高得多。面对新媒体的迅速便捷, 传统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可以说是完败。但是, 就舆论影响力而言, 受众还是比较信赖传统媒体。于是, 就有不少传统媒体打新媒体的主意, 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兴媒体, 抢占“网络舆论阵地”, 据悉, 重庆多家区县报都已经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注册并进行了实名认证。

这样一来, 新闻事件发生后, 首先就通过新兴媒体简要的将事件告知受众, 再通过时效性稍差的传统纸媒作详细、深度报道予以补充, 既满足了时效性, 也保证了权威性。所以, 传统媒体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 善于学习和运用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来巩固主流舆论阵地, 扩大影响力。

三、提高引导舆论的水平

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说:“在微博时代, 如果你有100个粉丝, 你就像一个小规模报纸的编辑那样, 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你有1000个粉丝, 你就像是街头海报、大字报的创作者那样, 可以把你的声音传递给相当数量的人。如果粉丝数到了1万, 你就会有创办一家杂志的成就感。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 你发出的每条微博就像刊登在地方性报纸上那样受人瞩目。”在全民记者时代, 传统媒体要如何才能争取都“粉丝”呢?笔者认为, 提高引导舆论的水平是关键。提高引导舆论的水平, 不光是要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的水平, 还要与时俱进, 迎合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和习惯。

当前,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变得“快餐化”, 已经很少有人会安静地坐下来阅读一张报纸。如果我们的传统媒体还在对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件进行长篇累牍的报道的话, 无疑是在浪费自己的纸张和读者的时间。

“快餐化”的信息需求就要求传统媒体树立一种碎片化思维, 就是要让受众接受信息的时间、地点变得碎片化, 让他们可以用在街边等车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完整的接受一则信息, 让受众在一分钟内就“一见钟情”进而形成一种习惯。

全民记者时代 篇2

从2006年开始, 王斌就走进小巷茶肆, 深入乡村院坝, 关注川剧这一传统地方戏剧的命运, 拍摄了川剧变脸吐火等绝技, 拍摄了川剧艺人的失落与坚守, 还有观众的不了之情。从《乡戏》联想到传统摄影与川剧的处境有点相似, 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摄影需使用胶卷准确曝光, 然后冲洗制作,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活。今天, 数码摄影结束了传统摄影 (胶片) 的时代, 迎来了全新的全民摄影 (数码) 时代。人人拿着手机或卡片机, 轻而易举地拍下画面。数码摄影让摄影记者技术优势不复存在。

目前国内不少报纸图片稿的主要来源早已不是摄影记者, 而是图片库、通讯社和微博。比如,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4分钟, 旅客第一条求救微博及图片已出现在网上, 半小时以后最敬业的记者才闻讯匆匆出发。摄影记者的活动空间在萎缩, 摄影记者图片的采用量在下降。

图片编辑, 版面编辑越来越识货, 他们选用最好的图片, 不会过多考虑是否为本报记者所拍, 记者拍啥报纸用啥也成为过去时。

面对困境, 王斌带了一个好头。他从事摄影20余年, 镜头大多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记录身边悄悄发生的变化, 拍摄了《一个人的篮球》、《沱江大污染》、《补习》、《川剧之困》等一系列好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实录, 更是他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他相信越是平淡的、“渐变”的, 越能历练摄影师的眼力。

全民摄影时代摄影记者拍什么?我认为多挖“渐变”, 少等突发。《乡戏》这类“渐变”的、深挖的新闻更见记者功力。

全民记者时代 篇3

一、“全民记者”现象对当代传媒方式提出的挑战

(一) 信息内容不真实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在促进新闻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 也出现了很多难以忽略的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平台, 肆意传播一些虚假信息, 意在煽动民众情绪、激化社会矛盾。而普通民众由于辨别能力有限, 很容易被这些虚假信息所欺骗。例如, 2015年8月, 有媒体在网络上刊登了《老汉开房遇儿媳》[2]的新闻, 由于内容比较新奇和低俗, 该新闻迅速在各大媒体中传播开来。但是经调查, 这些内容纯属虚构, 并没有事实依据。这类“黄色新闻”的传播使得人们对媒体公信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转发此类新闻的媒体也面临读者不断流失的局面。

(二) 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在网络兴起之前, 人们主要通过阅读报纸和收看新闻节目来获取新闻资讯, 传统媒体报道什么, 民众就只能被动地收听什么。普通个人虽然也是信息的发声者, 但由于力量有限, 很难引起社会大众的注意。如今, “全民记者”时代来临,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及网络发帖等形式, 评价或者传播某类新闻, 社会大众的信息可选择性显著提高, 使得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受到极大威胁。网络的兴起在促进新闻自由的同时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 但与此同时也容易煽动一些不良情绪, 有利有弊。

二、“全民记者”现象对当代传媒方式的影响

(一) 促进传统媒介的完善

“全民记者”现象在挑战传统媒体话语权、威胁其主流地位的同时, 也促进了传统媒体的改革和创新。首先, 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不断上升, 这也是促进新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在这种形势下, 新兴媒介即全民记者的兴起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其次, 传统的“灌输式”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传统媒介应该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 积极利用各项新科技和新技术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新闻报道模式。客观来讲, 权威性仍然是传统媒介最大的优势。因此, 应该在与新兴媒介合作的同时, 更多地听取社会大众的意见和建议, 以此来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可读性。

(二) 促进新兴媒介的完善

新兴媒介的兴起, 是社会进步的代表, 但是其在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同时也面临许多的问题。首先, 新闻的专业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新闻报道和过去相比, 其品质有所下降, 表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过去, 报道新闻需要经历层层审核,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人们只要通过编辑文字、图片等形式, 就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公布在网络平台上, 这使得新闻信息的生产过程更加主观化。其次, “把关人”观念缺失, [3]容易使一些不良信息肆意传播, 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从而导致“把关人”的处境十分尴尬。面对这些问题, 很多新兴媒介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在提高新闻真实性方面也在不断进步, 这对完善和发展新兴媒介具有积极意义。新兴媒介的发展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获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应该加强对新兴媒介传播方式的规范和引导。

(三) 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发展

跨媒体合作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常用手段, 这种媒介融合的方式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 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基础在于传播技术的发展,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信息整合平台不断扩大, 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 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媒介合作环境。这种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也给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 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文字说明、照片、视频等基础的信息, [4]并坚持客观报道的理念, 引导公众对此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其次, 在传播方式上, 应该充分利用“全民记者”的优势, 将信息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出来, 实现对新闻的深度开发;最后, 完善信息反馈体制, 多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设置评论区和讨论区等模块, 收集普通民众对此类新闻的喜好程度, 方便进行模块调整。

三、结语

“全民记者”不仅是一种现象, 还是一种趋势, 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不管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 都应该借助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和手段, 将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呈现在公众面前, 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检验和壮大, 发挥新闻传播的实际作用。

摘要: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 “全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 人们能够利用手机、电脑、录像机等工具记录并传播各类新闻。不同于传统媒体, 全民记者的及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更强, 参与的主体也更加多样化, 人们可以将遇到的新闻及时传送到各大网络平台上, 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新闻真实性更强。全民记者时代在弥补原有新闻传播缺陷的同时, 进一步促进了当代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为此,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了“全民记者”现象对当代传媒方式造成的挑战及影响, 希望能够为新兴媒介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全民记者”,传媒方式,网络新闻,挑战及机遇

参考文献

[1]孟浩, 赵娜.“全民记者”现象对当代传媒方式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 2012, 03 (09) :85-87.

[2]钟克勋.全民记者语境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根基与视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06) :170-175.

[3]刘兰明.“全民记者时代”报纸的应对策略[J].今传媒, 2011, 11 (23) :47-49.

全民记者时代 篇4

最早的互联网新闻是当博客产生的时候, 一些记者将自己的新闻稿试着放在网上让更多的人看到, 却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人们像拼图一样将看到的听到的从不同地方收集来的新闻片段拼凑成一个整体, 新闻从未如此丰满, 这就是Web1.0时代, 在这里,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看到的新闻, 让全世界都看到都能参与讨论。互联网改善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各大媒体也纷纷跟进, 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手中拿着一份报纸, 一个收音机, 或者飞奔回家看电视, 只需一个越来越小却越来越细致的媒体终端, 他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新闻。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技术更加的成熟, 现代网络已经走进了一个更加主动, 更具有交互性的Web2.0时代, Web1.0到Web2.0的转变, 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 人们可以随时发表新闻, 可以更加即时地与他人沟通。新闻变得没有门槛, 变得更加草根和大众化。

二、“自媒体”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与影响

自1987年,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 由此中国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之后迅速进入互联网发展最快的20年, 也诞生了一大批领军式的互联网企业, 浪潮, 搜狐等等, 他们为后来社交媒体的传入铺平了道路。也许, 当时的人们只是为了兴趣, 为了新鲜将互联网这样一个事物传入中国, 但却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新闻格局。

1995年10月20日, 《中国贸易报》走上互联网, 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媒体。就是从那天开始, 中国的互联网新闻, 迈向了发展的快车道。到现在, 我们接触的互联网媒体有着数百家, 其中既有腾讯, 新浪, 雅虎这些纯粹的互联网媒体, 也有各种杂志开办的电子新闻, 这些新闻使得过去只能靠看报纸听广播的人们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人们享受着新闻的快捷和多彩。2002年, 博客走进中国, 网民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发布信息。从此, 人们不再只能被动地在网页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 而是直接与作者进行交流, 甚至如果想要就可以自己发表一篇评论或文章让别人观看, 参与讨论, 新闻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7年, 饭否成为大陆第一家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 2009年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在观望许久之后纷纷开启微博, 最普遍的容量为140个汉字的微博, 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实现了人人都是记者, 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转换。新闻传播进入了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微博对许多重点、热点事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华南虎事件”等由网络舆论引发出的公共事件, 对网络可信度的监督提出了迫切要求。新媒体促进传统媒体变得更快、更敏感, 而在管理方式上, 管理部门则愿意给易于监督管理的传统媒体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三、自媒体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现在, 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事件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而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 它的弊端也渐渐浮出水面。媒体具备传播信息的功能, 然而同样需要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制约, 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把关。现在虽然人人都能“传播信息”, 但要真正成为“媒体”, 还要拥有采集、核实所发布信息来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因为大众媒介除了拥有人力物力外, 还有自己独特的信息网络和渠道、核实纠错把关和考评机制。而这些, 恰恰是“自媒体”的软肋, 现阶段“自媒体”仅仅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 其不足表现在:

其一, 在海量自媒体信息里, 自媒体“报道”多是转发, 或是道听途说, 缺少原创, 受众无法即刻确证这些信息的真假, 容易使虚假信息流传。

其二, 缺乏核实的机制, 以及核实求证的驱动力, 容易造成虚假信息滥发, 影响公众的事实判断力。

其三, 基于新媒体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自媒体作者对自身的言论缺乏责任压力, 容易形成网络言论混乱。

总结

步入“全民养猪”时代 篇5

也谈“丁磊养猪”

时下, 关于猪的话题, 最火的莫过于前段时间广东省人大代表、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养猪事件, 并且, 此事件至今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得到持续的关注。

2月中旬丁磊透露, 今年他将在浙江湖州、金华一带投资生态养殖场, 且养殖方式采取圈养和牧养的方式相结合。虽然, 湖州婉拒了丁磊在当地投资养殖场的请求, 但丁磊投资生态养殖热情仍不减。

丁磊缘何偏偏要选择养猪?当媒体首轮雪片式的报道尘埃落定后, 冷静下来的人们纷纷抛出此问, 丁磊对此的回答是:直接的原因是受到“一盘猪血”的刺激。2008年4月12日, 我们在重庆最好的火锅店吃火锅, 点了一盘猪血, 服务员进来, 二话没说, 就把一盘晶晶亮的猪血往里一倒。血应该是暗红色的, 哪有晶晶亮的?那顿晚餐我就特别感叹, 连这样的火锅店里的猪血都可能是有问题的, 用各种添加剂加工出来的。一方面, 做农业要靠天吃饭, 农民收入很低;一方面, 我算有钱人, 吃到的却是最不安全的东西。我只养一万头猪, 只是希望探索出一个可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提供农村工作机会的又能全国推行的养猪流程和模式。我不担心猪肉卖不出去, 大家并不是吃肉吃腻了, 而是现在这些吃混合饲料长大的猪, 其口感实在不怎么好, 那些吃绿色饲料长大的猪相信能卖个好价钱。

在人们如火如荼的辩论丁磊养猪是否是不务正业, 是否是在作秀时, 我们从中所看到的是:首先, 猪肉, 乃是关系到民生之本的商品, 其次, 现阶段的猪肉食用安全上存在的很多问题, 其背后反映的是农民养猪的现状比较原始, 仍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无论丁磊养猪最终的结果如何, 从其养猪的初衷、魄力和独到的眼光来看, 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它”者之重

与丁磊相映衬的是, 其他争食“猪肥肉”的行家皆大有人在。2006年, 以“天地一号”陈醋饮料打响第一枪的天地食品公司抢先转战生猪养殖领域, 并推出绿色环保猪肉“壹号土猪”, 上下游通吃。在其连锁档口, 一斤猪肉可以卖到28元, 一度让广东食企界叹为观止。

2008年上半年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就指出:“在中国, 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话音未落美国艾格菲集团, 就在中国收购了26家养猪场和多家饲料厂。而高盛同时也做出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全资收购养猪场的战略部署, 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 德意志银行也一度被传要注资6000万美元豪夺上海养猪场30%股份。与此同时, 泰国正大集团已进入了中国养殖业, 其现代化养殖项目也遍及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湖南等地。在河北, 2008年7月份正大集团与秦皇岛政府签约, 在秦皇岛市抚宁县建立百万头生猪养殖加工项目。

是什么原因让投行们纷纷盯上了养猪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猪肉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国人中以汉族为主, 汉族食肉则以猪肉为主。在中国的主要菜系中, 猪肉无不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卫生部2008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记载, 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动物性食物的摄人量为132g, 其中猪肉50.8g, 占38.5% (城市33%, 农村42%) 。我国居民各类动物性食物的消费率比较, 以猪肉的消费率最高。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 也是猪肉消费大国。据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生猪存栏数约占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 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总量的46.7%, 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是第二猪肉生产大国美国的4.8倍。“十一五”期间, 我国肉类产量需要年递增2.1%。

事实上, 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PE渗透的不仅是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 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国际资本在投资方面更懂得如何通过资本与产业的结合获得超值利润。而近年来, 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农业问题对于全球经济的利益攸关, 中国的农业及食品产业链正在为国际资本创造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虽然目前的养猪市场状况的确不乐观, 猪肉价格有所下降, 但外资的“圈地”步伐并未放慢。外资进入, 绝不仅是觊觎养殖领域的利润, 深挖上下游才是根本目的。专家指出, 生猪价格处于下降通道的最直接后果, 就是价值分配向价值链后方倾斜, 肉制品加工企业将迎来高利润。另外, 外资选择在此时进入中国养猪市场,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看好中国的长期发展以及对中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趋势的判断。所以, 看清了这一层, 也就不难理解高盛们为何要去养猪了。

由于物价上涨, 关键的不是石油的价格, 不是地产的价格, 当然更不是上证指数, 而是食品价格。而能够让老百姓切身感到CPI在上涨的关键性商品便是猪肉。因此, 在中国, 猪肉具有农产品或居民生活物价水平价格的指标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且又是一个猪肉消费大国, 可以说, 谁掌握了中国的养猪业, 或者说谁控制了养猪业的产业链, 谁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或影响中国的农业安全。

投资:从金融市场到猪肉市场

“投资最保值的是猪肉。”这是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出的精彩言论。他认为金融危机的时候投资猪肉比黄金可靠多了, 因为黄金可以不用, 但猪肉不能不吃。

4月11日, 备受瞩目的一季度信贷投放数据出炉。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几个月, 由于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 存贷比上升到66%左右。对此,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宋逢明指出, 存贷比的上升表明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释放的流动性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3月末, 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同比增长17.65%, 而M1是最能衡量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的指标, 这至少意味着实体经济流动性明显改善, 投资生产活动的欲望强烈。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各国和各个企业的影响巨大, 中国的股市更从2007年10月份的超过6000点直泻至2000点以下, 人们对过去狂热的虚拟经济的投资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反省, 逐渐变得冷静与理智, 并更加谨慎。这也许就是此波投资以养猪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吧。

此外, 2008年上半年开始, 另一个占用大量投资的楼市的观望气息日渐浓厚, 银行对房企放贷审批也非常的严格, 不少的房地产开发商, 不仅新楼盘“难以为继”, 要想获得心仪的土地更是难上加难。而与此同时, 养猪却可以获得中央财政的资金扶持, 还有母猪保险, 基础设施补贴等一系列优惠的政策, 不少的中小型开发商都把目光投向了生猪养殖。

20世纪80年代, 人们期盼瘦猪肉, 90年代呼吁“放心肉”, 进入2000年以来, 社会普遍关注“安全肉”。然而, 与消费者要求极不协调的是在国内发生的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使肉品难以安全, 在国际贸易中, 我国养猪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疫病和药物残留已经成为我国猪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难以逾越的技术性壁垒。同时, 在国内市场, 我们可能将面临国外安全猪肉产品涌入或国外企业在我国建场生产猪肉, 与国内养猪业者争夺国内市场的问题。因此, 生产安全猪肉, 发展绿色畜牧业已成为当前养猪生产的首要问题。

上一篇:频率间抗干扰分析下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