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建议(精选7篇)
全民阅读建议 篇1
1 2012年全民阅读调查结果[1]
2013年4月23日第18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2012年即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结果:
(1)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为4.39本,阅读率54.9%,比2011年上升了1.0%;期刊6.56期(份),报纸77.20期(份),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在下降;70%国民的阅读形式仍是纸质阅读,有9.4%的读者在读完电子书后仍购买该书的纸质版。
(2)电子书人均阅读量为2.35本,与2011年1.42本比增幅达65.5%。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40.3%,比2011年上升了1.7%。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
(3)手机阅读的国民有31.2%,比2011年增加了3.6%;每天平均时长超过40分钟,平均每年阅读费用23.31元,阅读群体以年轻人为主,阅读内容以娱乐为重点。
(4)五成国民阅读少;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下降。
(5)七成国民希望当地举办阅读活动,这一比例比2011年增长了6.6%。但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比城镇居民高。
纵观统计结果情况不是太悲观,正如网友所说:“漫卷书香也好,手机阅读也罢,总之大家都在阅读,总比一点都不看的好。”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看到数据后欣喜地谈道:“之所以纸质图书阅读量能够有所提升,我想和电子图书在阅读时没有纸质的审美快感,没有触觉的享受有关。”她认为碎片式阅读目前已经开始向书卷式阅读的快感转移[2]。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比率与2011年相比均有上升,说明全民阅读之风在图书馆、出版社、作家、读书者等组织的各种图书宣传活动的助推下逐步形成。笔者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看到2012年全民阅读调查结果,引发了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下面做一些简单的叙述。
2 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全民阅读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尺度,阅读与国民的文化素质是成正比的,国民文化素质高的民族一定酷爱阅读。阅读是指人通过读书、读文章,吸收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心智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升民族素质的基本活动。全民阅读就是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读书的机会、读书的条件和读书的愿望,并且通过阅读活动能有所得[3]。图书馆是藏书最多的“大书房”,是政府部门投资,保存人类知识、传播科学文化的公益性、社会化文化服务机构,具有教育职能、情报职能、文化娱乐职能、服务职能等。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其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是倡导全民阅读的中坚力量,但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其在推进全民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2.1 馆舍覆盖率低,馆藏资源偏少
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一个社区、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在人们阅读生活里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图书馆建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还没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40多万人才拥有1座公共图书馆[4],多分布在市、县区,资金投入也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比较现代化,馆藏比较丰富,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有限,图书馆建设比较滞后。在总体上我国的图书馆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需要,且馆舍覆盖率比较低,特别是欠发达或农村地区,图书馆的数量不仅不足,文献数量也少且更新的速度非常慢。
2.2 服务理念陈旧,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越来越要求个性化服务的今天,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和对读者的人文关怀成为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主流要求。图书馆作为面向大众的服务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大众,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挖掘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内在需求,为读者提供贴心的一流服务。但是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受到工资低、图书馆硬软件条件跟不上等因素的影响,服务理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人文关怀。有部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认识不足,存在服务态度差、效率低下等现象,造成部分读者的流失,给图书馆的形象带来了不良影响。
2.3 缺乏资金支持,数字建设滞后
进入21世纪后,网络迅速普及,各种电子书籍大量出现,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人们阅读中的重要部分,引发了阅读领域的一场巨大变革。传统的以纸质材料为主的文献,其功用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图书馆面临着数字化进程的巨大考验。为了适应数字化生存的需要,部分图书馆加大对网络信息建设的投入,开发了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服务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大多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都比较滞后,后期的管理跟不上用户的需求,数字文献的更新速度非常慢,有的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没有资金图书馆与局域网或互联网的连接就会断开,电脑设备设施建设与维护就无法进行,先进的自动化集成系统、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声像资料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就不能使用,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阅读的喜好和需求,影响了读者的积极性。
3 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的举措[5,6]
创新方法有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需建立长效机制,需依靠社会力量。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化文化机构,应主动承担起为国民提供最便捷、最廉价服务的职责,在倡导阅读、组织阅读、服务阅读中弘扬当代书文化,为推进全民阅读进程发光发热。
3.1 加大宣传造势力度,推进全民阅读活动
3.1.1 对图书馆的宣传
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和图书馆自身组织的展览、讲座、培训、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对图书馆进行全面宣传,不断扩大图书馆在社会的影响力,把图书馆可供自己使用的意识逐步灌输到国民头脑中,促使他们热爱图书馆,亲近图书馆,主动走进图书馆,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了解图书馆、认识图书馆。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图书馆的阅读气氛能激发自己的读书兴趣,馆藏文献是自己最信赖的阅读保证,工作人员是自己最无私的良师益友。图书馆与他们共享阅读快乐,通过这一重要平台既可将图书馆存储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国民,又可将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传播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口碑胜过任何一种宣传方式,这一宣传形式能够进一步吸引国民汇聚在图书馆周围,形成良性循环。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形成是全民阅读风气兴起的重要基础。
3.1.2 对全民阅读的宣传
“走进图书馆、亲朋好友互赠图书、家家关闭电视一小时,共享阅读快乐。”这是“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活动,在“4.23”世界读书日向全社会发出的号召[7],活动影响范围广,收效佳,对社会各类出版发行机构、文化教育部门及科普部门积极展开系列阅读活动产生了引导效应。图书馆当仁不让,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我国国情、民情,以激发国民阅读行为为立足点,寻求国民喜爱、乐于参与的阅读活动,如在节假日、寒暑假走出图书馆大门,到闹市区、商业区开展新书展览、发放宣传册、播放科普片等活动;在馆内举办公益讲座、读者联谊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及新片展播等。通过形式多样、有声有色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引导国民的业余趣向,帮助国民养成阅读习惯,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自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实现全民阅读。
3.2 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推进全民阅读活动
3.2.1 环境设施建设
图书馆环境设施建设的优劣,是其免费服务的内容之一。(1)图书馆营造一个优雅舒适、书香四溢的文化空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进馆的欲望。好的阅读环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催人奋进,读者在图书馆阅读,不仅能获取知识养分,还可静谧深思,获得书本以外的文化体验。(2)要不断完善馆内设施,特别在对残疾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设施建设上,要考虑方便性、亲和性、平等性,无歧视,易于操作,最大限度地亲近他们,吸引他们。(3)网络阅读盛行,多元化媒体高度发达是传统图书馆环境设施建设未能顾及的,图书馆要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搞好数字化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为电子阅读、数据库应用、自动化集成系统的采用等提供基础保障,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服务。
3.2.2 馆藏资源建设
“电子书人均阅读量为2.35本,与2011年1.42本比增幅达65.5%”,说明国民阅读倾向有了变化,阅读观念有了延伸,阅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国民阅读方式已向数字阅读发展,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面临着数字化进程的大考验。读者的满意度和利用率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恒动力,馆员要研究读者需求、习惯。尊重他们对阅读方式的选择,根据馆藏情况,调整各类文献资源的入藏比例。在馆藏资源建设中,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并行不悖,互补共存,平衡发展。
在收藏传统纸质文献时,既要保持藏书系统的连续性,又要注重文献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既要考虑馆藏结构,又要满足读者需求,尽最大努力保证经馆员精心整合筛选的书籍是各学科领域成就卓越的论著、最新研究成果。
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一要加强传统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提高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服务能力;二要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更新其内容,注意多元化载体资源的融合。由于网络信息海量,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选择上的困难,因此,图书馆应利用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对各种网络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的使用,不能违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规定。
总之,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上,不论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不论经典著作精读还是网络资料浅读,都要给予关注、包容,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读者都能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去获取知识和快乐,为全民阅读提供物质保障。
3.2.3 人才队伍建设
图书馆自身工作也好,全民阅读活动也罢,都要人去“做”,因此,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发挥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合理地培育人才、造就人才、使用人才,让每个人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在人员岗位安排时要量才为用,对管理层和技术层人才,主要考虑其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对一线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还应注重其个人的职业道德、文化修养。图书馆只有培养一支结构优化、个性互补、团结协作、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才队伍,才能不辱使命,完成引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艰巨任务。
3.2.4 图书馆网建设
目前,我国图书馆建设现状是,分布广,但主要位居市县城区,数量及其馆藏已无法满足13亿人口的需要,特别在乡镇、村组,难以保障当地人们的阅读需求,他们没处读书,无书可读。创建全民阅读氛围,图书馆是倡导人,是组织者和执行者,面对这一问题不是某个图书馆能独自解决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整个图书馆界凝聚力量携手打造的事业,所以建设图书馆网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图书馆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将全国各地条块分割的图书馆连接起来,形成总量丰富、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超大型数字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具有面向全国国民提供电子阅读、信息查询、智能移动终端等全媒体服务功能。同时,各地公共图书馆应借政府“文化惠民工程”之力,在农村、社区和人群密集区域建立书屋、流动服务站点等,使图书馆遍地开花,真正敞开大门,融入社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培养一个个书香社区、书香家庭。
3.3 发挥图书馆社会职能,推进全民阅读活动
3.3.1 阅读习惯教育
“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与2011年比有所下降,阅读率77%也有所降低”[1]。构建学习型社会,未成年人阅读率的高低对推进全民阅读的持久进行具有战略意义。阅读习惯教育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具体实施。国民阅读习惯要从娃娃抓起,阅读是儿童成长、智力发育的基础,流利阅读才能获取书籍知识,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技能。青少年是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应纳入我国教育体系中,但多数中小学图书馆无力开展阅读相关活动,因此图书馆要履行教育职能,必须与家长、学校联手开展趣味性的阅读课、阅读游戏等,通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兴趣。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不断成长,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终身受益,对成人终身读书学习,高尚做人、理性工作、智慧生活大有帮助。
3.3.2 阅读方法培育
科学的读书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现代人不仅要有古人悬梁刺股、读书破万卷的精神,还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书海茫茫,文献资源检索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是科学读书方法的金钥匙。指导读者有效地使用图书馆目录、掌握本馆的检索系统、熟悉网上文献资源特点、数据库检索方法等是图书馆教育培训不可或缺的内容。图书馆要根据不同的读者教授不同的读书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指导,指导读者根据自身需求制定阅读目标和系统的阅读计划,选择合适的阅读书刊,正确理解、鉴别阅读内容。有了目标就有阅读动力,有了计划就有阅读安排,有了选择就不会盲目、随意地读书。一旦读者博览群书,运用新知识解决了实际工作、生活问题,就会延续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进而求知氛围兴起,阅读风气流行。
3.3.3 阅读推介服务
图书馆学、文献学著名学者来新夏说:“读书不是一日之功,要有翻书的习惯,才能有选书的能力,读书是没有范围的,但是一定要多读好书,用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避免在种类繁多的书海中无所适从。有的书是用来翻的,有的书才是用来读的。”[8]当今知识更新周期短,文献老化速度快,各学科领域研究动态新,科研成果多,导致图书名类繁多,人用一生的时间也读不完所有书籍。多数人不知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也不知道图书内容的“好”与“坏”,造成了选书的盲目性。图书馆推广有益于国民的书籍,“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运用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研制图文并茂的导读软件,以及利用图书馆网站、博客、宣传栏等多种途径进行优秀图书、社会热点图书、新上市图书的推介,延伸图书馆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阅读推介中的导读服务作用。
4 结束语
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氛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多个人,更需要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图书馆要抓住新的发展契机,争做构筑书香社会的顶梁柱,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责无旁贷,发挥柱石作用。
摘要: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2012年全民阅读调查的结果引发了关于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文章分析了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全民阅读的举措。
关键词:阅读,全民阅读,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新浪读书.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研究成果公布[EB/OL].http://book.sina.com.cn/newsyc/v/2013-04-18/1257454088.shtml.
[2]童桦.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公布:更多时间,大家在阅读[N].浙江日报,2013-04-19(13).
[3]黄玲.高校图书馆与全民阅读[J].图书情报研究,2012,5(2):17-19.
[4]韩永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EB/OL].http://www.xj71.com/2011/1103/642314_7.shtml.
[5]詹福瑞.推荐好书是图书馆的责任[N].光明日报,2013-02-28(07).
[6]搜狐网,中国新闻出版网.全民阅读是实现中国梦重要途径[EB/OL].http://roll.sohu.com/20130419/n373272893.shtml.
[7]黄唯.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主体作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109-112.
[8]董京.图书馆与书香社会[J].图书馆工作,2007(4):1-3.
全民阅读建议 篇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运兴,学习盛则民运盛。
党的xx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全体市民知识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XX市是全国最早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的十个城市之一。三年多来,各级政府部门努力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终身学习环境,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创造条件,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广大市民响应号召,积极投入终身学习活动,有力推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值xx年全民学习活动周开幕之际,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继续大力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各新闻媒体和有关单位,要广泛传播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需要。世界国力之争乃学习力之争,只有勤奋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终身学习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将为国家富强,个人发展提供可能,为建设美好、和谐、进步的社会文明提供不竭的动力。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信息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要通过持久深入广泛的宣传,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投入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活动中去。
二、积极开放社会资源,使人人都能平等共享社会学习资源。现代的学习是开放的学习、自主的学习和创新的学习。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社会机构和团体要主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开放一切有利于市民学习的场所并提供便捷的服务,使学者有其所。
三、要规范办学,规范管理,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各类从事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单位,特别是从事成人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其它服务项目的学校、社会机构和团体,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规范管理,积极为市民提供门类齐全的学习培训课程和安全方便、设施先进的学习场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让广大市民在优质教育服务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享受到学习的益处,体验学习的快乐,用学到的知识奉献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广泛动员,吸引各年龄阶段的市民投入终身学习活动。终身学习已成天下大势。顺者兴,从者强。国家如此,民族如此,个人也如此。学习创造机遇,知识改变命运。终身学习是个人全面发展,对社会有所奉献,创造快乐人生的需要。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为谋生,而应成为每个人的自然需要,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终身学习,人们的知识、技能、品质、素质将得到较大提高,人生将成为充满阳光的快乐之旅。所有处于大中小幼学习阶段、工作阶段乃至享受退休生活的各年龄层次的市民,都应投身于终身学习,通过学习获取新知,更多地奉献社会,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把“学习、奉献、快乐”作为自我的追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美好人生的新动力。
五、要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普及现代教育,制定并完善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成为真正的现实,并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
“全民舌尖时代”说“全民阅读” 篇3
在没有电视网络的几百上千年里,人类各民族的学问和文化,口口相传。由于所传播的时空十分有限,于是图书和文字承载着文明社会最大的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功能,保证了文化的规范性与丰富性并存共生,这也使得世界上众多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奉图书为精神家园,视读书为人生好习惯。20世纪20年代,电视媒体问世,仅几十年工夫就发展到天下传播唯此为大的态势,图书瞠乎其后。近年加上微博、微信等电子平台的侵入,中国城乡举目所见,中青年不读书的占到了八成以上,各年龄段不会用电脑、手机的几乎没有,这等高科技产品全能玩得转,似乎就长了大出息似的,就连中青年文化从业者也大多迫不及待地把书本丢到了爪哇国。
有人喜欢用历年图书发行量或总码洋数据去力证图书市场的繁荣。乍看每年各出版社的经营数据,纸质书逐年增长,电子书蒸蒸日上,中国出版业似乎就要迎来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第二个出版高潮。但行内人却在苦笑,纸质书靠教材和教辅书支撑着,电子书还在酝酿期,国民阅读量的提升难以得到实证。再多说一句:即便是销售额在递增,但增幅与通货膨胀相比,孰大孰小,不比也罢。
当代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理由。有过那么长时间读书传统的中国人,近现代以来,实在被战乱和饥饿折腾得太苦了,学富五车不如黄金满籝。当一个民族的饥饿记忆最终被“写”进DNA生物链而读书程序被“改写”甚至“删除”的时候,一旦有了足够的进食条件和做食花样,很容易像木马病毒一样以无限大的形式爆发出来。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到了今天,却没有几个人去考虑吃了之后要做什么,似乎吃就是一切,变本加厉地吃多吃好似乎成了人生的终极追求。所谓饮食文化,这“文化”二字不过是给人的饮食本能添上一个优雅的花环罢了,傻瓜才拿它真当文化。中国人的爱吃,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即窥见端倪。两年前,《舌尖1》火得不成样子,今年《舌尖2》又再度火爆,尽管《舌尖2》因其拍摄真实性的问题,近期被网友 “人肉”得厉害,但这样的过激反应,正是国人爱吃之心大爆发的一个明证。可悲的是,在读书这件事上,连这样的争鸣和争议都少得近乎可怜,国人与“读书”之间,形成了一层厚重的隔膜。
近几年关于全民阅读的口号宣传阵势不可谓不大,但读书之道,一不是生存所必需,二没法像“一胎上环、二胎结扎,三胎墙倒屋塌”那样依靠法律的强势来“上手段”,再好的宣传也难收到应者景从的效果。尽管历史上有过读书犯法的年代,但却不会有因不读书而犯法的事情出现,即使将全民阅读奉为国策,也没法像查酒驾一样,两个月不读一本书就给关到局子里去。要想提高全民族的读书意识、养成读书习惯,靠“全民阅读”的口号很难成事。政府没有呼吁过“全民看电视”,但《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等电视节目的影响已深入人心;政府没倡导过“全民舌尖”,但全民已经舌尖而且还将继续舌尖下去。
还是回到全民阅读的缘起。“世界读书日”的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阅读只占其一,只有当一个社会上有相当比例的人拿起笔(键盘也算广义的笔吧)来写作时,触碰人们眼球的文字才会更带有温情和智慧,人们对文字的感觉才会更亲切、更细腻,文学发展也才更枝繁叶茂、汁液饱满。因此,“全民阅读”只能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素质走向及格的初级阶段,尽管要达到这个目标,路程其实并不近;而让更多的人形成写作习惯,则是它的高级阶段。在奥运会短跑项目,中国只出过一个冠军刘翔;在诺贝尔文学奖赛场,中国只出过一个冠军莫言。一个没有广泛田径和写作基础而只靠国家养着几个“专业运动员”“专业作家”的国度,能有刘翔和莫言的昙花一现,可以知足矣。老实说,在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全民舌尖时代”,“全民阅读”只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低奢内”愿景。
手机阅读全民阅读时代来临 篇4
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基地设在杭州,自2010年5月5日手机阅读业务在全国正式商用以来,到目前为止,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数已经超过1.55亿。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牵动着多个层面的变革与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改变了;传统出版业借力手机阅读迎来了第二春;在互联网上写小说的作家有了收钱的渠道;以手机阅读为主导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机遇无限;甚至包括文学的面目,也将因为手机阅读的兴起而改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手机文学的出现,有可能让衰退的中篇小说和诗歌在中国复兴。”
手机,更新你的阅读方式
手机阅读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手机为载体,通过访问WAP站点直接浏览,或者在手机上下载一个手机阅读的客户端软件进行阅读。在WAP界面上可以方便地升级到客户端,使用手机客户端不仅可以在线阅读,还可以将图书下载到手机上进行离线阅读,操作更灵活。客户端还能兼容漫画和杂志,图片展现的效果更好。由于手机随身携带方便,因此适合利用等车、坐地铁等碎片时间进行阅读。
另一种则以专用的电子书如G3阅读器为载体来阅读,更接近于看纸质书的体验,适合一些需要进行深度阅读的人群。中国移动的G3阅读器只有普通书本大小,比一般的书本还要薄,完全可以随身携带。开机后,可以在“无线书城”海量的图书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可以在线看书,也可以将书籍内容下载到自己的阅读器上随时翻看;手机阅读还有记忆功能,你这次看到哪一页,下次打开这本书时,会直接从这一页开始显示……由于阅读器使用了Eink电子墨水技术,因此“看书”的效果和看纸质书类似,没有反光,不像盯着电脑屏幕那么费眼力。
一本标价几十元的纸质书,通过手机阅读只要几元钱就够了。如果包月,花上3~5元就可以阅读1000本书。看书也不用在包里背上几本沉重的书,只要带上手机或者书本大小的阅读器;作家的新书首发、出版的新书上市、报纸杂志的发行等,都可以通过手机阅读来进行。据悉,目前手机阅读客户端软件适配的终端达到774款,覆盖1.8亿用户。与此同时,让iPad、Android用户高兴的是,这些机型的客户端适用版本也已经开发成功,并嵌入杂志、漫画引擎……手机阅读的特点决定了它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市场调研发现,33%的用户、95%的手机上网用户愿意用碎片时间进行手机阅读。通过手机阅读,有望养成全民阅读的好习惯。温总理说过:“我希望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总理的这个愿望,通过手机阅读一定能加快实现。
麦家为什么在手机上过生日
前不久,因《风声》等小说走红的作家麦家,把自己的生日同乐会搬上了手机阅读“名家馆”,与众多粉丝热烈互动。
麦家为什么把生日会搬上手机阅读平台?据悉,《风语》的第一部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创造了130多万次的点击量,为此麦家乘胜追击,将进一步在手机阅读上推广自己的新作。
手机阅读的迅猛发展,给不少作家开辟了吸金的新渠道。比如网友鱼人二代的连载小说《很纯很暖昧》是在手机阅读平台上走红的,点击量超高,一个月就收入了100万元。
手机阅读的走红,更是给面临困境的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互联网文学解决了盗版、收费等问题。
据悉,在此之前,传统出版产业面临着纸质图书市场停滞,印刷和仓储物流等中间环节成本高,库存积压严重,出版发行门槛高等问题。以互联网出版为代表的数字出版面临着版权、盈利模式、支付等诸多发展瓶颈——互联网上新推出一本书的新章节,不到3分钟就能发现盗版。
而手机跟阅读结合以后,能够打通内容到用户这样一个通道,内容直达用户,这样就可以为现有图书开拓一个低成本的内容发行渠道。此外,新的图书发行模式——新书首发,即新出的书首先无线发行,出版机构再根据用户订阅的市场反应,及时调整实体书的发行策略,也就解决了目前传统出版业面临的高库存问题。同时,手机阅读作为一种互动的阅读模式,能够实时了解读者需求,降低出版风险,提高出版企业的运营绩效。此外,手机本身拥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付费模式,使手机阅读不仅方便收费,还能有效地控制盗版问题,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解决了后顾之忧。
据悉,手机阅读平台排行榜前十名原创书籍的总销售收入为同类原创文学网前十名书籍总销售收入的14倍,部分图书收入超实体书。
手机阅读以其无所不在和付费便捷等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互联网出版的不足,从而成为数字出版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业务形态。出版产业的总体格局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已发生改变,未来手机出版将成为数字出版从有线互联网向无线互联网发展的更新层面。
把15万册图书握在手中
平台建得再好,也需要吸引人的内容。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图书入库超过15.4万册,整合图书、杂志、漫画、专业书籍等内容,平台上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的书有566本,点击量排名第一的图书点击量达到8.2亿次,累计收入945万元;收入超100万元的图书36本,超50万元的61本。
手机阅读生动地展示了长尾效应等经济学理论:比如二次发行效应,经典老书通过手机阅读二次推广形成第二波增长,老书《平凡的世界》在手机阅读平台上发行两个月,点击量超过130万次。长尾效应:低成本出版和发行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给内容提供商和集成商创造可观的收益。截至去年10月底的数据,用户阅读10章以上的图书有6.70万册,占总数的57%,平台上产生订购的图书有8.47万本,占总图书量的72%。此外还有首发效应,2010年在手机阅读平台上首发的作品有202本,包括畅销名家郭敬明、麦家、天下霸唱等的作品。
手机阅读打造了一条全新的图书发行渠道,基本实现了手机阅读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目前基地已与作家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长江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盛大、方正、新浪、中文在线等91家优秀内容提供商合作,并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编辑学会、国家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还拓展了拥有优秀漫画资源的出版单位,引入5部优秀国外漫画,完成500种主流杂志的引入。
目前在浙江省的30个手机类阅读网站中,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的省内访问流量、用户数遥遥领先,月访问用户已超2600万,业务推出以来累计访问用户数超过9500万。
未来:用户体验是核心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兴起,眼下,淘宝推出了淘花网,要打造全国最大的视频、文档和音乐交易平台,腾讯已经上线了手机QQ阅读,在2010年7月,百度也推出了手机版的文库,无线阅读领域这些巨鳄的身影正渐渐显现。手机阅读广阔的市场前景正日益清晰,中国移动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据悉,中国移动经过10年的发展累积了超过5亿用户,应该说,手机阅读用户的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中国移动有关人士表示,未来的用户之争,核心就是用户体验的争夺。为此,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业务将大力提高用户体验,包括加强产品体验,实现手机阅读的多种载体、多种形态、多种应用。比如创新移动电子书开发模式,通过产业合作,降低开发成本,打造低成本的优质电子书、彩屏电子书等。
加强内容体验,提升用户吸引力。打造基地与全国出版社的全面合作,合作出版社达到200家,汇聚图书25万册,包括图书、杂志、漫画、专业书籍等,同时向图片、听书、报刊延伸。
加强服务体验,提升门户的动态运营能力。将图书更新由“定期”调整为“依据数据及时响应”,及时上下架图书,创新“贴身书童”等用户服务,即结合用户阅读频率,定期向用户发送偏好内容推荐和预订更新内容,针对部分高价值客户,及时开展隐性营销和阅读关怀。针对细分群体定位到不同首页,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提升活跃度。
改善张家口市全民健身状况的建议 篇5
作者简介:任立峰(1981―),男,满族,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摘 要:全民健身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和生活,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张家口市于河北省内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经济上都比较特殊,全民健身状况不容乐观,未成体系。张家口市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依托高校资源,改善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条件,加强政府管理,形成全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体系。
关键词:改善;张家口市;全民健身;建议
为了更加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我国陆续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锻练标准施行办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全民健身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和生活,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人文思想、场地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和大城市相比,张家口市投入到体育事业的经费相对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市民人数相对较少,人们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张家口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镇化后的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参与程度、体育消费观念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城镇化后的健身器材和体育场馆建设也呈现短缺的状况,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从整体上讲,张家口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快张家口市全民健身体制的建设,基本建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民健身体系。
一、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体育锻炼氛围
(一)增强意识,培养观念
由于张家口市城市急剧发展,农民演变为城市市民的人数一步步增多,这些人虽然融入了城市居民之中,但他们的认识包括对体育的认识还不很全面,虽然他们也参加体育锻炼,但对于体育锻炼的功能认识不足,大多数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只认识到体育的健身作用,对体育的其它功能如对体育的娱乐功能、交际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认识还很不到位,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项目、季节、消费等还不能够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所以在全社会,要倡导建立健康的、科学的现代化生活观念,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如政府、社区通过电视电台、书本杂志等多方面媒体路径对体育锻炼的功能加以宣传,逐步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二)建立制度,完善机制
社区应利用节假日不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或竞赛,并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来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树立体育锻炼目标的典型,对一些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增进娱乐、促进社会和谐、创造文明社区的体育先进人物给予大力的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
(三)规划场所,合理利用
目前张家口市群众性的体育锻炼场所还很缺乏,群众锻炼主要是在公园广场、街旁空地进行体育锻炼,而这些场所是群众自发选定的,如在冬季或遭遇恶劣天气条件时,这些自发性的体育活动往往就自行停止了,如果社区能够修建一些能遮风避雨的场所,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会大为改观。再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社区的力量,加大体育场所的建设力度,使简易的锻炼场所、有一定规模的公共体育场所、收费体育场馆形成体育锻炼场所的网络,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水平就会进一步提高。
二、依托高校资源,改善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条件
张家口市主城区目前拥有4所高等教育学校,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学院和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的4所高校体育设施状况也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讲,这四所高校的体育设施基本上能满足本校的教学、科研及日常的体育活动,再无多余的活动场所专门供社区居民活动运用,但从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与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资源共享。
(一)体育场馆共享
社区居民在节假日可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设施,举办一些大型活动,高校每年大约一百多天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集中的空余时间比较多,可充分利用这段闲暇时间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二)体育师资共享
高校的体育师资相对社区来说,专门人才较多,体育健身、体育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指导能力有明显优势。高校和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以上两个方面必须由社区和高校管理者形成共识,制定方案,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才可得以实现,有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认真去做。一是高校要有足够的认识,学校派出专人与社区组织者进行联系,充分管理好高校的体育设施,使高校体育设施真正的发挥作用。二是社区组织者,也要有足够的认识,能够积极的与高校管理者进行沟通联系,管理好参加利用高校体育设施进行锻炼的社区居民。三是社区居民能够充分的利用、爱护高校体育设施。四是高校体育设施的利用不能够日常化,而是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和非教学时间举办一些的活动,应以群众性的比赛活动为宜。
三、加强政府管理,形成全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体系
(一)逐步引导,科学发展
一是要社区成立专门的体育活动管理机构,目前张家口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多属于自发的、群众自我组织、自我领导的阶段,政府、社区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缺乏组织和领导,这样必然出现形式单
一、项目不能持续的情况。为了提高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条:一是政府、社区要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给予充分的指导,制定专门机构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给出运动处方并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给予测评使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规范化、科学化。二是根据张家口地区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使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更科学,更规范,从而整体发挥体育锻炼的功能,使体育锻炼的优势、作用、功能让参与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认识到、感受到、享受到。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办法真正的使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趋于科学化。
(二)认真组织,科学指导
目前张家口市社区体育锻炼除大型的收费的体育场馆,具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指导人员,而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多数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体育锻炼指导,未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到:一是社区应配备专门的人员对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居民给予指导,只要有社区居民活动的场所都要给予不同规格、不同方法的指导;二是培养一定数量体育锻炼积极分子,这些积极分子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社区体育锻炼的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下使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逐步趋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把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充分利用中小学体育教师、高校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活动的人力资源,让他们在社区居民的日常体育锻炼中以及大型的体育比赛中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从而形成一支适应于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指导队伍。
(三)加强管理,形成网络
张家口市社区体育管理应形成一个网络,从政府到社区到街道到体育活动场所形成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要有专人管理,一级对一级负责,最后落实到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一层一层的负责制。应从几个方面进行负责:一是对体育项目的负责;二是对体育锻炼场所的负责;三是对体育锻炼的人群的负责;四是对全年性的群众体育活动的整体的负责。总的来说就是一是对人的负责,二是对事的负责。只有这样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管理才能上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因地制宜,改变现状
每年到10月底,张家口市社区居民多数人进入到体育锻炼的“冬眠”期,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应积极引导适时的进行冬季体育锻炼,要广泛宣传冬季体育锻炼能够提高抗寒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大脑氧气供应量的好处;组织冬季体育锻炼的带头人,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逐步推广到所有的社区居民;科学规划冬季体育的锻炼项目,根据张家口市实际情况和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适时的组织一些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易普及的、群众参与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
调整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结构。“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要全民大众都参与到健身中去,而并非只是针对青年人或老年人的健身活动,通过调查不难发现,31-40岁和41-50岁的两个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加在一起都不如其它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多,而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因为家庭或工作原因,缺乏体育锻炼时间,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社会和自身两方面入手。首先居民自身应提高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在不影响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将有限的闲暇时间合理规划利用,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达到健身目的;其次对于单位员工,企、事业机关单位要重视体育锻炼,积极引导员工参与体育锻炼,有组织、有目的的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促使员工从根本上重视体育锻炼。可以考虑给员工提供机会,比如举行一些小型的体育比赛,或者组织员工周末参加一些室外拓展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其更好的工作,创造更高的效益。
(五)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市、区政府要切实增加体育经费投入,确保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随着张家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争达到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1986年下发的关于体育场所规划的标准即张家口市应该有一个可容纳2-3万观众的体育场,一个可容纳4-6千人的体育馆,一个可容纳2-3千人的游泳馆以及相适应的其它体育设施。
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标准指标的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新建小区,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规划行政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衡阳市推进全民创业的对策建议 篇6
关键词:衡阳市;就业;全民创业;对策和建议
1 衡阳全民创业现状
(1)就业促进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总量稳步增长。衡阳市政府每年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为政府“十件实事”,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劳动保障、财政、经贸、工商、税务等20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全市劳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成立“衡阳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抽调专门工作人员开展全市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劳动就业工作体系,保证了各项促进创业、就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2)加大创业帮扶力度,使再就业工作不断推进。把创业培训对象扩大到全市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解教人员。针对大学生、复员现役军人和失地农民开展培训,近两年全市先后开办创业培训班120多期,鼓励他们自我激励,引导参培人员结合自身实际创业,真正实现了“促进一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的目的。2007年到2008年,衡阳市先后帮助2万名40岁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3000户“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2.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
(3)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一是对新办证的创业者,帮助他们联系工商,协调税务,沟通银行和担保公司,从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到申报税费减免、享受社保补贴,全部实行“一条龙”服务。二是是依托培训中心和定向培训基地,采取就地就近办班等形式,对想创业和有创业能力者开展“订单式”培训。
(4)形成了有利于全民创业的发展氛围。衡阳是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体制退出较慢,经济发展还有差距,企业包袱沉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衡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千军万马勤奋创业已成为共识;团结向上、政通人和、人心思进、追求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干事创业已有很好的气氛和环境;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民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衡阳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全民创业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硬件条件,特别是“一区三园”为创业提供了有效载体;连续不断的软环境整治,促进了机关服务质量和效能的显著提高,为全民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凡此种种,都充分表明衡阳推动全民创业的条件基本成熟。全民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创业实践如火如荼,民营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就业倍增效应充分显现,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市新涌现企业主近700人,创业带动就业10万余人,筹集创业资金400亿元,激活民间资本368亿元。
2 衡阳市推进全民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全民创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湖南实际,审时度势,围绕实现加快发展、湖南崛起、富民兴湘这个宏伟目标而作出的重要决策。通过对全民创业思想的深入学习,综合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富民兴衡”的主题,笔者认为,加快推进衡阳全民创业的步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创业舆论宣传、创业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力营造衡阳浓郁的全民创业氛围。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老百姓思想观念中普遍存在着等靠要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缺乏变依赖为自强、变安贫为求富、变畏难为拼搏、变守摊为开拓、变过得去为过得硬、变小成为大业的创业精神。因此,加快推进衡阳的全民创业,首要的一点就是营造一种浓郁的尊重创业、尊重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创业氛围。一是加强创业的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对衡阳传统的等靠要思想、小成即止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进行大剖析,全面解析这种思想存在的危害性,进而大力宣扬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同时大力宣传衡阳市的创业典型。二是努力培育创业文化。衡阳创业文化的底蕴不厚,发展的空间不广,氛围不浓,创业主体也相对较窄,因此,衡阳在今后创业文化建设中要在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大胆探索。要破除"等靠要"思想和小富即安的观念,牢固树立自强不息、敢创一流的思想;破除妒贤嫉能、求全责备的观念,牢固树立帮人一把、成就创业的思想;破除唯书唯上、本位主义的观念,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服务创业的思想;破除保守僵化的观念,牢固树立平等对待、放开创业的思想。
(2)以开展创业教育和开展创业培训为着力点,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创业队伍。一是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衡阳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有130多万余人,但走上创业之路者屈指可数。为此,要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优秀人才进行自主创业,要通过不断完善创业培训机制——公民职业化工程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等不同创业主体进行培训。二是培育创业队伍。坚持大开放主战略不动摇,同时要引进外地创业者与培训本土创业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创业队伍。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外地老板来为衡阳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矿产品深加工企业、旅游工艺品加工业等产业,通过这样带动本地创业者,进而推动衡阳整个全民创业步伐。
(3)以制定创业优惠政策,搭建好创业平台,降低创业成本为切入点,真正优化全民创业环境。一是从机制入手,建立创业机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要从管家婆的角色中转变过来,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为创业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上来,放手让创业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自主发展,形成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市场调节的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在创业者权益保障制度改革中,要切实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法律、经济、社会舆论等手段,保护各类创业主体合法投资所获得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让创业者能够真正享受到自己的创业成果。二是从搭建创业平台入手,推动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当前结合衡阳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主要是搞好创业载体建设。一方面加快推进华新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白沙洲工业园区、松木化工工业园区和深圳工业园区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还要加快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并加快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的配套功能,提升市场档次。三是从创业政策入手,推动全民创业。在推进全民创业的过程中,放活全民创业政策,这是推动全民创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在对待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上一视同仁。要让非公有制企业在税收、土地使用权证的办理、技改等方面与国有集体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要在税费问题上继续探索,鼓励个体创业者的发展。要在管理上给予宽松政策,坚决杜绝一些管理部门的“三乱”行为,不要动辄予以处罚,更严禁“以罚代管、以罚代教”。
(4)以推进全民创业为契机,多措并举鼓励百姓创家业。全民创业主体在民众,只有充分点燃民众的创业热情,全民创业活动才会呈勃发之势。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必需结合地理、资源实际,突出百姓创家业这个主题,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按照“各显其能,适度规模,绿色环保,增收就业,持续发展”的原则,鼓励全县广大城乡群众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创建家业,形成“百姓创家业,人人当老板”的氛围。创业内容包括:农家观光休闲业、精品园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农产品包装业、市场营销业、小食品加工业、农产品精加工业、小型商贸业、社区服务业以及其它产业。一是示范引导,激发创业激情和活力。大多数百姓创业致富的愿望都很高、很强烈,但怎样创,路在哪里,很多人都茫然不知所措或是有想法、没办法。为了让群众真切感受创业的成功与喜悦,激发百姓创业活力。衡阳应在全市范围内从不同行业,每个区县选择有代表性的创业典型20户,全市共240户,以通讯报道的形式,把240户的创业经历在《创业动态》上分期刊发,用鲜活的事例宣传和引导农民明确什么是创家业,怎样去创家业,使广大农民从典型的身上得到启迪,鼓励引导农民从切近家庭实际的种、养、加、运输、服务等项目进行选择,先小投入见小钱,再大投资赚大钱,循序渐进,滚动发展。二是开发潜力,培育农民自立自主自强的创业能力。市里应成立百姓创家业技术培训学校,以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坚持每月对农民进行两次以上的集中培训,让农民及时掌握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创业素质。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有关部门要组织好专门放映队,根据农时需要和创业动态,逐村为农民播放科教碟片,多方满足百姓创家业的科技知识需求。同时,在教育和鼓励农民单家独户创业致富的同时,引导提升创业层次,拓展产业范围,即从单一的家庭种植和养殖走出来,以协会、入股或多家协作等形式,进行集体创业,扩大产业范围。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创业扶持,积极拓宽农户小额信贷覆盖面。对确定为县级示范户的创业户,按照个人自愿申请,乡镇、村居推荐,县百姓创家业办公室审查,县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按照信贷管理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提供贷款支持。四是制订激励政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设立全民创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鼓励百姓创家业。县农村发展局组织专家组,对全县各镇初评出的镇级创业户的创业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确定为当年的百姓创家业县级示范户的,每户给予1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一年后,实现创业目标,经专家组验收认定为优秀的,给予5千元奖励。对发展势头好,成效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每年评选20户,由县委、政府进行表彰。五是加大工商、税收政策扶持。对农民新办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在3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对新登记成立的营利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年内免收工商登记费。对农业产业化市级、县级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业、农林产品加工业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在3年内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六是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对农民群众创办企业的,积极提供用地保障。愿意入驻工业聚集区的,享受工业聚集区的优惠政策。七是建立奖惩机制。逐步探索百姓创家业评估体系,定期对示范户的创业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审。对经营管理不善、成效不明显的,取消扶持资格,并部分或全部追回扶持资金;对发展势头好、成效突出的,每年评选20户创业示范典型,由县委、县政府进行表彰。
参考文献
阅读风尚阅习惯与全民阅读 篇7
全民阅读活动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自觉性。阅读行为不是先天带来而是后天养成的。阅读者的差异主要是阅读自觉性的差异。阅读不能靠强制,不能靠灌输,而只能依托阅读者主观的自觉,以及客观的启发和诱导,使阅读者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无知到热爱,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衣食住行一样,成为个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方式。
正是千百万人对阅读的渴求和自觉养成的阅读习惯,影响和促进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阅读、自觉阅读,形成全社会的阅读风尚,全社会的阅读风尚又为一代又一代阅读者的成长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因此,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要十分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风尚的形成。它既是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的基础,又是检验全民阅读活动是否富有成效的试金石。
应该看到,全民阅读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关方面大力倡导,舆论媒体积极宣传,读书活动经常举办,阅读书目大量出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民阅读活动的基础还不够扎实,阅读风尚尚未充分形成,阅读习惯尚待大力培养,阅读自觉性尚需进一步提高。据“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09年,我国18至70周岁的国民阅读率为50.1%,这说明还有近一半的成年人没有阅读习惯。国人为何缺乏阅读习惯?识字率低是一个重要原因,提高识字率还需要做大量的艰苦工作。然而识字率与阅读习惯并不完全成正比,识字不多者仍然可以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识字多者却往往没有或不能保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校教育中,读书仅仅被视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借以谋生就业的手段,而没有同时使学生通过读书认识社会、领悟人生、提高境界、培养情操,以致学生只求“安身”,不求“立命”,有些人一旦毕业,实现愿望,读书便被置诸脑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也就成为空谈。成年人阅读率低近50%,说明社会中坚阶层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全民阅读活动任重道远。
全民阅读活动最重要的是在成年人中努力形成阅读风尚,养成阅读习惯。阅读不是一朝一夕和人生某一阶段的事,知识常新常进.阅读必须与时俱进。阅读是生活的常态,是一辈子也是每日必需的作业。钱钟书终身爱书,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以致把名字也改为“钟书”。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人人都能像钱钟书那样爱书读书,坚持学习,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风尚,树立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形象。深圳市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从2000年起迄今十年,深圳市经常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每年举办读书月,为阅读提供各种周到的服务,如今读书已成为这座过去以淘金闻名的城市新的文化风尚,不仅全国人均GDP第一,人均收入国内大中城市第一,同时连续二十多年人均购书量全国各城市第一。是全国平均购书量的十多倍,个人藏书量以每年增加1000多万册的数量攀升,被誉为一座书香浓郁的城市(见2010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18版)。
每个人都有自觉的阅读习惯,每个地区、单位都有良好的阅读风尚,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能整体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充满希望。
【全民阅读建议】推荐阅读:
全民阅读11-26
全民阅读服务07-25
倡导全民阅读11-08
全民阅读工作汇报05-21
徐寨小学全民阅读06-09
全民阅读活动计划11-19
全民阅读与读者服务11-10
公共图书馆与全民阅读06-07
图书馆与全民阅读推广12-12
读书日全民阅读倡议书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