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采访技巧

2024-05-10

现场采访技巧(精选10篇)

现场采访技巧 篇1

文丨沈洁蔡圣洁葛海斌

1 采访前的主要事项

1.1 采访前需要的过程

在进行采访之前一般需要的是多元合作式, 就是在相同时间之中联合主编, 文字记录者及摄像师同时进行工作, 节省时间的同时又提高采访效率。电视台的客服经常是保持电话畅通的, 这也是电视台节省时间的重要步骤。电视台往往将客服热线, 新闻编辑者以及突发新闻记者安排在同一个地方, 这样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采访地点, 并且各方就位。派遣记者采访前准备过程如下。

热线接听——与信息提供者交流信息 (时间, 地点, 人物) ——携带好常备DV带 (最好DV带不离身) 同时联系固定的伙伴摄像师和司机。在热线接听的时候摄像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空档安排好去采访的司机师傅。最后, 在赶去采访现场的途中对信息提供者进行深入沟通。

1.2 采访前注意事项

在进行突发新闻的采访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事前沟通的任务。在接听热线时获得的有用信息越多, 那么在采访时就越发主动。例如:在一场责任事故的现场采访中, 现场鱼龙混杂, 记者很难一眼确认事故的责任人。因此, 在热线接听的时候, 需要进行初步有效的沟通工作。接听者需要记录下现场当事人的相关资料, 外貌特点, 衣着样式等比较详细的情况, 以便在记者赶到现场的时候能够在群众中认出当事人, 获取第一资料, 这样的注意事项可以使本媒体先于竞争者。二则可以先于警察, 避免警察对采访的干扰。很多当事人在第一次描述事件的时候都比较激动, 乐于倾诉, 而经过再三陈述之后, 当事人就会显得比较消极, 抵触, 甚至出现排斥行为, 不利于采访工作的进行。因此, 在短时间内认准当事人对于事前工作是极其重要的。然而, 不是所有的信息提供者都愿意给出很详尽的信息, 对于那些有意隐瞒者, 记者需要证实信息, 多渠道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对于简单新闻报道, 记者可按照事前准备的出镜词出境。但若是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 就不必按照原先的构思, 可按情况据实报道, 遇到需警员, 消防和救护介入的新闻要及时报警, 降低伤亡。

2 采访进行时的主要事项

首先, 采访时要尽量靠近现场。因为, 新闻无非就是抓住事实, 公布真相, 新闻的价值随着事实的逐渐揭发就会越高。突发新闻的采访最终目标就是报道与新闻的发生几乎同步进行。例如:一名记者正在赶往新闻大楼的途中遇到了一桩偷窃事件, 那么此时记者应拿出随身携带的DV或相机拍下作案过程, 并在小偷作案同时报告警察, 既帮助受害者, 又能第一时间报道, 使该新闻更具吸引力, 让小新闻受到广泛关注, 一举两得。如果说, 在偷窃成功之后, 记者根据信息情报员的情报, 赶赴现场, 得到的就是二手资料, 只能被认为是普通偷窃案, 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这就要求记者现场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收集信息。

其次, 记者赶赴现场的时候出现多个当事人记者应如何取舍是资料获取的关键。这就需要运用到“金字塔”分析法。往往“塔尖”就是最重要的事件人物 (也许仅一名当事人) , “塔体”是事件次要的关键人, 最后“塔底”就是事件的参与者 (目击者) 。最近北京出现一起当街挟持人质的案件, 我们进行“金字塔”分析如下, “塔底”是围绕在事件周围的一些群众, 或许能称得上是目击者;“塔体”就是参加调解的警察, 谈判人员, 稍微靠近“塔尖”的便是人质, 受要挟的妇女极其孙女;最后“塔尖”就是挟持者, 一名赤露上身的男子。当男子被警方击毙以后那“塔尖”便是受要挟的妇孺两人。如果记者先采访的是群众那么他就会得到一知半解的新闻, 若是警察, 并能得到大部分新闻, 要是采访受要挟的人质, 那么得到的新闻将是一手资料并且包括全部的过程。电视采访主要依靠画面吸引观众, 失去相关关键人物, 关键画面, 信息真实性受到质疑, 接下来的损失便是错失广大的观众朋友。

最后, 为更接近当事人需要飞速赶往现场。以2012年深圳出现重大的飙车事故为例。事故现场是在深圳的一高速上, 因此就近原则深圳的光电集团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现场, 拍摄到5.26日的事故照片, 即红色GTR以及宝马车的翻车情况, 被撞车辆比亚迪烧毁的样子, 以及血流成河的现场, 场面惨不忍睹。深圳当地记者立刻赶到了现场, 随后对生还的女乘客进行沟通, 获取了一手资料和详细信息。没过多长时间警方也赶到并封锁现场, 拒绝媒体的一切拍摄。如果说在记者迟于警察到达现场的话, 那么, 记者传达的资料将会是极其片面, 还是不完整的。因此记者在警方封锁第一现场之前赶到事发地是

作为编辑, 总是希望把版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即使不能让人过目不忘, 也希望能神清气爽, 让读者看起来愉悦舒服。就好比一名女性, 虽然先天不足, 爹妈没有把你生成大美女, 没有瓜子脸、没有魔鬼身材, 没有明眸善睐, 也可以通过化妆和穿衣打扮凸显自己的气质, 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就像人们所说, 世上没有丑女人, 只有懒女人。对于那些看起来枯燥、干瘪的常规新闻版面来说亦如此, 这样的新闻往往没有好的图片, 没有诱人的细节, 也没有你要的深度与内幕……但只要你愿意, 一样可以把版面打扮得生动诱人。当然, 这种打扮版面的技巧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提高。

1有形即有神

画人要画神, 和人一样, 好的版面也是有生命的, 它有自己的精气神。记得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过, 每个版面都要立起一个神, 这个神不是牛鬼蛇神的神, 也不是神仙, 就是指精气神。版面最怕的是平板, 重点不突出。就像人一样, 两眼无神。如何在版面上立起这个神?那就得有型有款。就像照像要摆个好pose一样, 版面也需要有形, 就是形式感要强, 要有一个造型把文、图、细节等组合在一起, 在版面上营造一个视觉中心。

平面设计就是通过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文字、提要、图片、图像、标题、数字、英文字母等, 一系列元素的排列组合, 营造出一个视觉中心, 一个亮点, 或者说是一种氛围, 一个气场……然后, 打动读者的心。

好的新闻图片往往可遇不可求, 尤其是对于时政新闻来说, 要么是枯燥的统计数字, 要么是刻板的会议配图, 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图。要想版面出彩, 就需要找造型, 图片效果不好, 也需要找个造型把这些图片整合在一起。

2 造型千变万化

造型的种类很多, 可以是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 把版面上的部分或全部文字与图片组合排

报纸编辑如何让版面出彩

文丨刘秀兰

摘要:那些枯燥、干瘪的常规新闻版面往往没有好的图片, 没有诱人的细节, 也没有你要的深度与内幕……编辑怎样才能把版面打扮得生动诱人?版面最怕的是平板, 重点不突出, 就像人一样, 两眼无神。每个版面都要立起一个神, 除了形象的标题, 版面也需要有形, 就是形式感要强, 要有一个造型把文、图、细节等组合在一起, 在版面上营造一个视觉中心。

关键词:版面设计;有形有神;标题形象

极其重要的事情。当然, 记者在采访时也要注意到第一事发现场的保护, 不要让采访造成警方查案的不便。

3 顺利采访当事人的技巧

第一, 很多时候, 当时人在事件发生后会感到后怕, 不愿意回想当时的情景, 不愿告知真相。因此顺利采访当事人应该也是采访中的难事。很多当事人对于要出镜一事会感到无比尴尬不情愿,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 电视台的记者事前先不要说明身份和携带相关大型摄像器材。首先要以安慰的形式介入询问, 询问深入的时候记者表明身份, 说明来意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采访, 这样的间接导入采访的形式更能够让当事人接受采访。再者, 记者采访的时候要客观不带个人立场, 还要尽量避免出现敌对阵营。也就是说, 在采访受害者之后要去采访肇事者, 那么请注意采访肇事者的时候要避开受害者, 这样可以防止受害者将记者列入对方阵营, 并怀疑的说话真实度。最后在撰写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 以陈述事实为主, 这样才能顾及到采访当事人双方的立场。

第二, 顺利采访遵循的原则。“妥当采访不错过, 不妥当采访不要有”。这个原则要以汶川地震的采访工作为例。当救护人员抬出一批批埋在黑暗中的病患的时候, 记者按照常规带着相机进行拍摄, 阻挠病人前去救治就是为了获得第一资料。可是很多病患习惯黑暗的眼睛很容易被照相机的闪光灯给刺伤, 还有, 病人的救治是不容耽搁不要因为采访妨碍救治工作, 这样也是不道德的。所以新闻采访工作应该妥当采访, 有序有规范的采访。采访足够合理, 才能够使当事人心甘情愿的接受采访工作。

4 总结

新闻采访结束之后, 记者的撰写和播出也是相关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新闻记者肩负发掘真相还原真相的重任, 在采访突发事件过程中要谨记采访注意事项, 合理规范采访, 不要触碰当事人的底线。一则合理公正的新闻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国良.媒体面对突发新闻的报道选择.青年记者, 2004 (6) .

[2]博野.应提高记者现场采访水平.新闻战线, 1996 (9) .

LPL现场采访 篇2

在昨日LPL的季后赛第一场比赛中,OMG干净利落的3:0击败了M3,而大哥、Uzi和伞皇的表现让人放心。赛后,本刊记者皮杰第一时间采访了两位选手,当谈到如何评价自己转型辅助时,伞皇有些动情,他说只要能赢,无论什么位置我都愿意打。在越来越残酷的LPL竞争中,换位置是很多选手都要面对的难题,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才能面对一切。

Q:刚才三局的比赛都是碾压胜利,在赛前有经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吗?

大哥:可能到了关键的时刻,大家都很渴望胜利,很团结,训练还是没有太多,只是求胜的心让我们获得了胜利。

伞:大家在关键时刻都是为了赢,所以爆发了很大的能量。

Q:近期OMG的阵容有了一些变化,那么可以给大家透露一下阵容还会有什么变化吗?

大哥:阵容的话我也不好说,还是要看队员的配合和当天状态吧,我也不知道……

Q:小伞也是很久没有出现在赛场上了,不知道从AD转为辅助有什么变化,是否适应呢?

伞:说来话长,其实这要追溯到S4的时候,小狗来和我们队聊天他开玩笑说要来我们队,我就也开玩笑说‘你来我就辅助你’,没想到竟然成为了真的事情。因为我自己也非常认可小狗的实力,所以在小狗刚来的时候,我已经在准备练辅助了。队友和朋友都支持我继续打下去,我也在积极的保持状态,赛季中期有一次我和夕阳打下路,迎战EDG还赢了。我也是为了上场,练习了三个位置(AD、辅助和上单)之后队伍的人员太多,所以我就替补到最近才上场。

Q:伞皇的回归状态还是不错,我看到很多网友都希望你回来,哪怕是换位置,但看到你就很开心了。你对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伞:我沉寂了大半年,我也没想太多,只想练习和想赢。现在我的想法就是我打什么位置都可以,我也想出一份力为了胜利。谢谢大家一直支持我。

Q:在大哥和伞皇以及小狗回归之后队伍的状态在回升,特别是在今天获得了3-0晋级,你们觉得这个比分对队伍来说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大哥:给队伍的积极影响很大,我们都认为只要相互信任,不抱怨就可以赢,相信OMG会打的越来越团队。

Q:季后赛对每支队伍都是一个考验,对排名第七的OMG来说更是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那么OMG对即将面对的VG战队有做什么准备吗?

伞:在没打季后赛之前我就很有信心,现在更有信心了。

大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BP和提升我们的综合实力方面,后面就要继续努力,能打到哪里算哪里。

Q:经过近期的升降级赛,我们看到LPL的队伍和LSPL大部分都是55开的。现在有没有感觉比赛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大哥:确实是这样,每一届都艰难许多,但我感觉OMG也是比以往更强了,我觉得我们队伍有无限的可能,就看此后要如何努力了。

皮杰专访厂长:希望队伍保持状态,将战无不胜

EDG昨日战胜了久违的“老”OMG,赛后厂长对我说“这支OMG或许个人实力是最顶尖的,但还需要磨合”,随后厂长还对季后赛的情况和对手做出了分析,他认为“我们BP做好,队内不出现矛盾,国内没有人可以击败我们。”

Q:你觉得这两场,赢的轻松还是艰难?

A:第一场就还好吧,都是按照我们的节奏在运营,第二场的话我们的BP出现了失误,不然赢的会更轻松的。

Q:第二场后期挺惊险的,诺导觉得是什么原因?

A:我刚也说了嘛,我们的阵容不太协调,我用了寡妇打野,辅助最好用日女或者安妮这种强开的比较好,我们后期一直抓不住OMG这种灵活的阵容,开不起来团,最后也是靠Deft大嘴点死了薇恩才找到机会一波的。

Q:今天有没有想过这支OMG会如此顽强?

A:他们的个人实力都很强,配合也很好,我们没有轻敌,很认真的去打每一局,只是说我们自己的失误还是多了。

Q:很多人都评价这支OMG是国内最强阵容,你个人觉得呢?

A:从个人实力上来讲是的,但是从团队实力来看还差一些,需要看他们未来的磨合,临场发挥和心态还是更重要。

Q:EDG以18连胜结束了常规赛,也拿到了常规赛第一,你觉得这个赛季EDG走的轻松吗?

A:不轻松,因为队伍伤病的一些原因,我们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我顶着压力去比赛,对自己也是有很大提高的,季后赛我们会发挥的更好。

Q:季后赛有什么准备?

A:我们打常规赛就是为了季后赛准备,就是尝试一些阵容一些打法。

Q:我在采访阿布时,他说你们虽然季后赛要到最后才打,但是中间安排了很多训练赛,你们不准备休息是吗?

A:不休息,因为从冒泡赛打上来的队伍都是很强的,他们会在实战中进步,所以我们要充分准备。

Q:EDG今年的目标还是S5,昨天阿布还说希望你们在季后赛遇到一些困难,你认同吗?

A: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希望有人可以击败我们,但是我们这支EDG不论是个人实力还是团战配合都是顶尖的,如果我们BP做好,队内不出现矛盾,国内没有人可以击败我们。

Q:这一周也是LPL的EDG主题周,你觉得怎么样?

A:挺好的,每次我们打赢了团战都会有人为我们欢呼,我们觉得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浅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 篇3

1 做好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保障新闻现场采访的基础质量

新闻现场采访是一项系统、繁琐的工作,因此,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地开展现场新闻的采访工作,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很有必要,是提升新闻现场采访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一般来说,新闻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新闻被采访人员的选择,采访主题的确定,采访问题的准备,采访时间、地点以及提问的顺序等。为了充分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应该提前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仔细思量,并且全面考虑到在采访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以及在进行采访时的情绪、语气和神态动作等。

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找好采访角度,才能有效地把握采访中的每一个细节,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信息,因此,在进行新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被采访者可能会回答的一些事情,进行更深层次的询问,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现场采访深入开展,提升新闻现场采访的质量,丰富新闻的内容,提高新闻的魅力。

2 在采访时,新闻记者可以适当地运用情感表达,有利于现场采访的高效进行

不同的情感态度在面对同一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或悲伤,或兴奋,或忧愁。进行新闻现场采访就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新闻现场采访时,要特别强调记者应该把握真实情感交流的呈现,适当地运用情感表达,与被采访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有效地提高新闻现场采访的质量,丰富新闻的内容。

首先,新闻记者进入采访现场以后,无论新闻事件是微小还是重大,都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记者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记者现场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对现场情境、声音以及人物变化等的观察力会明显降低,过于激动或亢奋的情绪也不利于新闻现场采访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采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将新闻事件真诚、真实地表达。

其次,新闻记者不仅是事件的采访者和报道者,更扮演着公众与新闻事件的中间传递者的角色,因此,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中的表现尤为重要。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行,这样才能保证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时能做到理性应对。同时,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还应注意把握好适当的情感流露,这样才能与被采访对象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新闻采访也才能更打动受众。

3 良好的语言技巧是做好新闻现场采访的重要保障

进行新闻现场采访时,除了要求记者具有良好的心态,融入适当的情感之外,还应把握好新闻现场采访时的语言技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记者应明确新闻采访的主题。

在新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围绕新闻采访的主体提出恰当的、尖锐的、敏感的问题,换言之,在进行新闻现场提问时,记者不应该过于拘泥,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新闻现场采访的流畅性。除此之外,新闻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真实性,这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有效地保障新闻现场采访提问的全面性,丰富新闻的内容。

3.2 新闻现场采访语言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一定的艺术性。

记者是新闻现场采访的组织者,因此,记者不仅要对主题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还需要灵活地应对现场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良好的语言技巧和语言逻辑性能够有效地保障新闻现场采访的开展和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这样才能引起新闻观众的兴趣,提升新闻的影响力。

3.3 现场新闻采访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动感,因此,在新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该保持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例如,同步地跟随时间进行报道,同步地进入观众的视线等。

这样不仅能对事件的即兴点做实时报道,还有利于挖掘更深层次的新闻信息,体现出新闻的动态感。

4 结语

新闻现场采访是电视新闻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体现新闻价值与信息量的一个部分,可以说新闻现场采访与新闻的魅力和价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具备驾驭采访现场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新闻现场采访的质量,才能有效地丰富新闻的信息量,提升新闻的魅力。同时,新闻现场采访也是一项非常系统、繁琐的工作,需要记者在新闻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求采访记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现场各种突发状况时做出理性的选择,才有利于新闻现场采访的顺利开展。最后,现场新闻采访,必须围绕新闻采访主体进行,层层深入,才能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摘要: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其采访能力和采访技巧决定着新闻的素材质量以及新闻内容的丰富程度,也进一步影响了新闻的信息量与可视性,可以说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决定了一个节目的成败,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很重要。本文主要研究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阐述记者如何做好现场采访的策略,希望能够有效的提高记者现场采访的质量,丰富新闻的信息量,提高新闻的可视性,进而提升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新闻采访,现场采访,采访技巧,注意事项,采访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丽.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浅谈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新闻与写作,2014,(1):86-88.

[2]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1,(4):6-7.

[3]冯晓明.采访技巧在实际人物采访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4,(13):129,143.

[4]常丹.基于民生类节目的电视记者一线采访情感把握策略集采访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4,(3):83

[5]王鸿良.故事是“发现”出来的——长篇纪事作品的采访与叙事技巧[J].新闻与写作,2013,(5):69-71.

[6]崔岩.浅谈电视人物专题片采访技巧——以《古稀老人的环保人生路》为例[D].河南大学,

体验式现场采访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篇4

一、体验式报道中的心理倾向应是采访心理和受众心理实现的统一

体验式报道中的心理倾向一般包括采访心理和受众心理两方面,前者是指记者在采访中应善于分析和掌握采访对象和自身的心理活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适当的调节,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后者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的变化。把握采访心理有利于采访的深入,把握受众心理则可以增加传播效果。

显性采访中,记者是以公开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此时记者的心理相对来说是居于主动,他可以依照自己预先的采访目的逐步接近、深入采访对象心理。在隐性采访中,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其言谈举止以至心理都对象化了,交流活动从当事人来看是“言者无心”,在采访者来看是“听者有意”。

新闻实践中,笔者接到群众反映,称新乡市工商局卫滨分局在正常的工作时间里居然大门紧闭不办公,造成前来办理手续或投诉举报的群众无法进入。笔者赶到现场后,并没有亮明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市民前来办理手续的身份,对工商局正常工作时间关门进行了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次日,以《卫滨工商分局工作时间“关门谢客”》为题进行了报道。一篇540字的短消息,由于事实准确、角度适中、批评得当,获得了当年度河南省新闻奖。

这个案例,是在采访对象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采访,无疑是一种真情实感的交流活动,记者对采访对象和事件本身也就更容易全面地了解。

从受众的需要心理来看,体验式报道能为许多读者认可,主要在于读者的好奇心理和移情心理的作用。移情心理,是指对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欲望或不存在的经历,经过对信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讲的是外地人来到新乡搞非法传销,这在当时肆虐一时,其中湖南人占有相当的比例。湖南《常德日报》记者周瑜打入传销队伍与笔者取得联系后千里迢迢来到新乡进行暗访,在摸清了传销分子和骨干的活动规律后,笔者及时联系了公安、工商及街道办事处上百人,媒体、执法部门联动一举端掉了数个传销窝点。随后,笔者以《记者赴豫卧底 解救迷途乡亲》为题作了连续报道,并获当年度湖南省新闻奖。文章见报后,许多读者打来热线电话表示,以后会关注生活社区里的租房户,提高警惕性,发现异常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二、在体验式采访中,要把握好“度”

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某种活动,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但并非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具备体验的条件和体验的必要。只有那些涉及情感性、趣味性、不触及个人隐私的新闻才可考虑采用体验式采访。

中秋节万家团圆之时,笔者同另外3名记者深入一线,到新乡市急救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分中心采访,紧跟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急救室抢救病人时除外)24小时,获得了大量鲜活感人的资料。但资料中包含有不少个人隐私,比如夫妻之间打骂导致受伤、家庭成员的非正常死亡等。笔者以不违犯法律法规、不侵犯个人隐私为前提,以《急救人员的24小时》为题,刊登了两个整版的文章,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向读者介绍了白衣天使不平凡的一面。文章获得了社会好评,更有患者家属看到了报道后,手持鲜花和报纸去感谢医护人员。

要想使体验式采访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采用这种方式采访时,记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任何暗访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这种采访尽管有不少优点,但只能是正式采访(一般采访)方法的一种补充,不宜大量采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隐性采访的禁区作了规定,指出下列领域是不允许使用隐性采访手段的: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公民的隐私;涉及个人隐私;涉及未成年人犯罪。而《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也规定了隐性采访遵循的四条原则:“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我们正在调查的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没有其他途径收集材料;暴露我们的身份就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经制片人同意。”

三、体验式报道需要“真体验”

在体验过程中,记者需要完成一些肢体动作,在展示动作的过程中借助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传达。事实上,体验式报道更加注重出镜记者的个人感受,个人感受表达得越丰富、越细腻,报道效果就越好。

一些体验式报道确实是完成了某些“规定动作”,但是,这种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的或是作秀成分明显,或者体验感受表现力弱。在报道西南五省旱灾时,为了报道老乡缺水的真实情况,记者跟着老乡一起去取水。有一位体重不超过90斤的女记者也采用体验式报道方式去取水,去时她还能帮忙背水桶,等装满水后她只能打下手。整个报道作秀成分过于明显,报道效果大打折扣。

四、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及对策

任何一种采访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体验式采访也不例外。辩证地看,体验式采访既有它独特的优势,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在采访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体现其魅力。

第一,容易有先入为主的新闻视点。由于体验式采访总是计划先行,在采访前先确定一个选题。也就是说,对某种新闻现象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然后意在通过采访验证这种观点。虽然名为体验,但实质上采访人是有备而来的,并不是随机的采访过程。因此,这种体验多少有种先验的性质。如果采访人员没有足够敏锐的现场驾驭和对新情况的捕捉能力,感性的真实并不能完全代表理性的真实,则采访过程容易流于形式,体验徒有其名。

近年来,一些媒体为了体现其舆论监督效用和提高收视率,委派记者随机到一些相关的场所进行体验式采访报道更是屡见不鲜。记者虚构身份,人物和情节全部是虚假的,或者是导演出来的,其真实度取决于策划者和执行者的道德操守。这无异于是对新闻内容必须要坚持真实这一基本规律的挑战。

第二,体验式采访很大程度上受采访人员本身素质高低的影响。对于体验式采访来说,可能主题的确定是代表了一种组织意志,但具体说来,采访从头至尾是在人的操作和支配下的个体行为,采访者的素质是决定采访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采访者的判断力、思想观点左右着采访的走向和深度及广度,有明显的主观性。越是个人素质比较全面的采访者,采访就越深入,反之,采访可能只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或者干脆偏离了主题,抓到的只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些都不能很好地凸显体验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可能为获取“独家材料”而作出超越法律或记者职业道德准则所规定的行为。如1992年美国ABC广播公司记者以隐性采访方法收集到美国“狮子食品公司”一些丑恶的内幕,公诸于众后,受到该公司的起诉,最终被联邦法院以侵犯该公司隐私权的罪名而败诉。这一新闻媒体败诉的案例对我国新闻工作者也具有警示作用。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所有的社会行为都必须纳入法制轨道,新闻工作者在获取新闻材料时,也必须依法行事,在采访过程中有法不依,以违法对违法的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务必以法律为准绳,以记者职业道德要求为准则,避免产生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等违法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如有媒体记者冒充普通市民拨打110,考验警察的出警速度,拨打120考验急救中心的急救速度。

总而言之,体验式采访报道的出镜地点应该选择在最有张力的新闻现场,记者不是为了出镜而出镜,是对现场的描述、提炼,甚至是评论。如果没有典型的可识别的现场为背景,记者的语言不是对现场的描述和提炼,对主题关键点的评论,报道后没有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体验式采访报道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报道的影响力。

现场采访技巧 篇5

1 怎样的现场采访报道才算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所谓“现场采访报道”就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观众),手持话筒采访新闻当事人,在现场及时报导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并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

现场采访报导一般由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第一,新闻事件刚发生或正在进行、发展之中;第二,记者进入画面,目击采访,口述报导;第三,具有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即真实而完整地再现新闻人物的讲话和新闻现场的音响;第四,通过有限的镜头表现无限的意境,其意义作用体现在:电视新闻现场报导方式能充分发挥记者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与新闻主题相吻合、与新闻人物身份相适合的环境、背景,进行现场提问,口头报导,回答观众所关心的问题,挖掘出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通过记者的语言传播突破了电视画面不能表现的内容和抽象概念等局限。另外,视觉冲击力强的镜头运用和能直接表达主题的镜头能够让受众对事物具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

2 采访记者和摄像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

采访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很重要。记者要把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细节等因素进行组合,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引导观众去看新闻事件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记者的解说要与现场气氛紧密结合,内容具体,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记者在报道中要尽可能地强调新闻事件的正在进行时,使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气氛。

在现场采访报道中,采访记者要用语言呈现新闻的看点,并带领观众揭开事实真相或原因,追根问底,揭露新闻本源。而摄像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中,也同样很重要。虽然摄像记者本身不出现在画面里,但是摄像记者也是用“镜头”说话,准确的将新闻事件中的要素表达清楚,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更能够让受众记忆深刻。

所以,无论是现场采访记者还是摄像记者,唯一的目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将最能表达新闻事件本身价值的内容和镜头用现场采访的方式展现并记录下来,以增加节目的深度和力度。

一次成功的现场采访报道离不开能够准确表达现场事实的采访记者和能够用镜头表现现场氛围的摄像记者。对于现场采访报道,新闻事件的本身,需要记者的现场采访和现场画面同时进行报道,缺一不可。在现场采访报道中,大多从业者都是通过协商来完成采访任务,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所以,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才能成功的完成现场采访报道的任务,一条好的现场采访报道必须做到相互配合。

3 怎样做一名出色的现场采访记者

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有较强的说服力,突出报道现场感是电视现场报道成功的基础。而对于采访记者而言,如何采访,如何报道,如何让受众接受认可,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3.1 利用电视的可视化注重体现亲切感:

现场报道就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语言、表情、形象,使被报道对象直接真切地出现在屏幕上,现场采访记者应该在现场报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情感、思想、形体综合素质的优势,靠自身的亲和力,展现、报道事件。

3.2 电视现场报道的交流感:

记者在现场还能充分调动现场人员的参与性。现场不应该是记者的一言堂,而是方方面面观众的多言堂。采访记者必须能够控制现场,提有意义的问题,寻找有分量的答案,突出节目主题。

3.3 电视现场报道对记者的现场表达技巧有高要求:

采访记者必须把握好对现场的观察、分析、判断,快速组织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在现场报道中应是自然、端庄、大方、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状态,给观众可亲、可近、可信的良好印象。

3.4 选定主题,突出核心部分:

要排除现场干扰,找准提问基点和目的性,做到循序渐进。还要善于驾驭现场,做到主题鲜明。记者与被采访者间要以诚相待,平等相处,即便是久经沙场,也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4 怎样做一名出色的现场摄像记者

电视现场报道是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所以镜头画面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拍出高质量的镜头画面清楚的反应新闻事实非常重要。因此,一名出色的现场摄像记者应具备有以下几种素质。

4.1 从业务的角度来衡量:

要与采访记者达成一致,构思明确、总体感强,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随时注意变动,用摄像机镜头抓住精彩的瞬间。要有较强的剪辑意识,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篇幅,尽可能地体现最丰富的内涵,要有精湛的拍摄技术,让镜头富于美感。

4.2 从职业品格来衡量: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不论前方是泥潭还是湖水,都应该想尽办法到达自己的采访目的。吃苦耐劳,具有团队的意识,才能最终完成采访任务,而要是过分的凸显个性,反而会影响团结本末倒置,影响任务完成。

4.3 心理素质必须过硬:

摄像记者要学会在较大压力的环境中工作,快速冷静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并做出判断,利用自己的业务技能无剪辑直接播出。

参考文献

[1]周家群《图像时代——新闻摄影传播学》2001年12月安徽大学出版社

[21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3]齐洁爽《摄影记者实战指南》2002年吉林出版社

[4]刘仁圣《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05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王莉《现场实况——著名主持人访谈录》2004-1-1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出镜记者的现场采访 篇6

我作为一名主持人经常深入新闻事件一线采访, 在采访的过程中常担任出镜记者这个角色。就目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分析, 从中获取一些思考:

一、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 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目前存在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是, 我们有很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 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 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 具备一定的镜头感, 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 他们就会变的语言迟滞, 神态窘迫, 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 在新闻现场的驾驭能力显得盲目而又无知。1997年香港回归, 中央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 一位小有名气的记者负责报道港督彭定康的活动。事件刚开始一切正常, 彭定康依计划乘车离开了港督府, 该记者对现场进行了描述, 发了感慨, 做了评论, 报道本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但谁也没有料到, 记者的话音刚落, 彭定康的车子竟然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该记者只好又拿起话筒, 把刚才的一番话重复了一遍, 最后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又回来了。”这次总算对付过去了。但不可思议的是, 片刻之后, 彭定康又回来了。这位记者只好把刚才的话第三次重复背诵。噩梦还没有结束, 彭定康的车子再次缓缓驶入镜头!这次, 现场记者彻底被击跨, 进入无声的画面状态。这无疑暴露出亲临现场的出镜记者缺乏应对现场报道变化的能力以及没有掌握大量相关背景的资料, 背景材料的准备和现场的观察与判断是出镜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

现阶段, 我们的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模式化提问:“请问, 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应该说开放式提问是采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采访方法, 不可或缺, 但它也是一种很懒的提问方法, 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会使采访流于表面, 无法深入采访主题。

这就涉及到了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 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 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在采访过程中, 可以运用眼神、简单的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来传达要提问的信息, 跟采访对象达成一种默契。在西方的新闻学里, 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 他们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因此, 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比如, 王志采访胡长清就是一个例子, 当时胡长清在伏法前一天, 已经不再开口说话, 刚一碰面, 王志给胡长清递了一杯水, 然后告诉他:“退一万步来说, 你还留了你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 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胡长清是怎样的, 不像小报上说的胡长清有十几个情人, 或者贪污了几千万, 你自己说出的话可能更权威一些。”简单的几句话, 说服过程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 结果采访进行了3个多小时。由此可以看出,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问什么, 怎么问, 需要动一番脑筋和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三、出镜记者的倾听意识

出镜记者的倾听, 首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可以是所有人, 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差异很大,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所有被采访者都希望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下进行交流, 处理好跟采访对象的关系对于整个新闻信息的采集及传达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当出镜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时, 也就是距离新闻最近的地方, 如果只顾自己提问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或者中途打断对方的思路和话语, 根本不听对方把话讲完, 也不理解采访对象所要表达的意愿, 很难跟采访对象达成默契。“倾听”是与人为善的表现, 也是请对方打开与你交流的一种期待。采访中, 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要的, 往往人家不愿意说;而采访对象想讲的, 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此时“倾听”就显得非常必要, 它是你获得边缘信息的重要渠道, 更是你进一步发问的起点。其次, 倾听还是一种技巧, 真诚的倾听是与被采访对象沟通的点化剂。能达到采访双方的心灵互动.同时, “倾听”也会让你真正地投入到采访当中去, 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做好一个倾听者亦是胸有成竹的表现。这是记者传递给观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 这种信息的传播效果远远胜过你滔滔不绝的叙述, 言之凿凿的结论。

四、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 忘记了自己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纽带, 被现场氛围牵着鼻子走, 不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 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 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 无论什么题材和事件, 总是千篇一律的“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或根本没表情, 造成访谈双方的情感隔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及时知晓新闻事实的需求, 但新闻程式化浅薄的背后, 缺少记者思考后的现场表现。出镜记者一定要亲身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去, 成为贯穿事件过程的脉络, 将采访过程的原生态呈现给观众, 增强“我在现场”的感觉。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自身情感。要有强烈的是非观, 不能随便的盲从。穆青同志说过:“人民的记者一定要有和人民群众一样的情感, 人民想的也就是记者想的……”讲求记者的客观公正, 讲求记者的情感控制, 但决不接受情感狭隘、冷漠自私, 内心毫无新闻热情的表达方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 一个是个性的自己, 一个是职业的自己。“个性的自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的状态, 喜怒哀乐, 随情而动;“职业的自己”要求记者的情感始终围绕着采访主题, 切不可恣意蔓延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这里要强调的是, 反对角色扮演, 但一定要有角色控制。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王志的采访一直以沉着稳健、不露声色著称。但也有例外, 他在广州采访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时, 观众看到了王志多次擦眼泪抹鼻子的镜头, 但每次情到深处, 他都能适时转换话题, 把采访引向深入。应该说, 他的情感控制是比较到位的。

五、采访态度的把握

在大量的新闻节目中, 有的记者采访提问时, 神态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 提问咄咄逼人。在采访中有轻视被采访对象的心态, 俨然像个法庭法官, 采访有如审讯。使被采访对象紧张不已, 回答语无伦次, 严重影响媒体的客观公正。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 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 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 而应该是“平视”。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 而是媒体和观众。记者的采访态度如何, 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这是出镜记者尤其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六、镜头前形象的适度表现

有些出镜记者是刚出校门的新手, 缺乏工作经验, 盲目的在镜头前表现自己, 有时会搔首弄姿, 贻笑大方。出镜记者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镜头前自身的形象, 一个是进行现场采访。一个成熟的出镜记者会很自然的分清两者的主次关系.记录片《侯家家事》的成功使该片的主人公小有名气, 后来她在记录片《侯家兵妹走军营》中客串了一把出镜记者。这位优秀的士兵在镜头前眼神飘忽、笑容僵硬、满头大汗、手势夸张、语言空洞, 神采尽失, 使片子的感染力大大减色。如果出镜记者过分在意自己的角度或神态, 那么你会忘了你要干什么, 你要问什么问题。所以, 出镜时最好的状态是‘忘我’, 做一个具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本色记者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出镜记者从传播本质上讲的是介于新闻事件 (信源) 和受众 (信宿) 之间的一个第三者, 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拉近信宿与信源的距离, 最理想的状态是零距离。对于一线的记者来说, 新闻的传播, 不是往常坐在演播室里转述的数据或判断, 而是进入到新闻第一现场.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既要能够准确把握电视传播规律, 又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电视镜头前挥洒自如, 只有这样才能报道出新闻精品, 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这个“第三者”的角色而不会在电视观众面前露羞露怯, 最大限度的接近新闻本身。

参考文献

[1]安舒《论出镜记者的现场采访》[1]安舒《论出镜记者的现场采访》

记者现场采访突发新闻的方法 篇7

采访作为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成功的新闻作品的前提。而现场采访突发新闻, 就是记者通过不同形式的采访来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活动, 这项工作的进行记者往往没有心理准备, 更加考验记者平时积攒的工作经验以及应变突发新闻的能力。成功的采访会给节目带来美妙的色彩和魅力, 给与观众极大的吸引力与好奇心, 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自然会有所提高。

那么, 记者如何做到成功的现场采访?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 要采用怎样的语言和提问方式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事件的信息?

1 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在采访工作中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和采访对象往往会在思维上进行交锋, 因此记者在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 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罗列出与采访主题相关的问题, 对采访内容进行层层剖析, 一步步深入。若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思路复杂, 文不对题, 记者本身不能自乱阵脚, 要对其婉转提示, 让采访对象迅速回到采访主题。为了充分利用采访时间, 记者要在采访前尽量准备大量有关采访的问题, 这样在采访时可供记者有更多选择来深入挖掘采访对象。尤其对于现场采访来说, 很多记者来不及准备了解采访对象, 就更要注意采访问题的准备, 做到通过自己的提问过程展现新闻内在的事实, 观众才能买单。

“冷场”是记者现场采访的大避讳, 导致冷场的主要原因就是记者访前工作准备不足, 采访时不是问题没有击中要害就是话题有限。由此看来, 事前准备工作充足与否决定着能否成功采访, 要避免这一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记者一定要做好案头准备工作, 一击成功。

2 细致采访, 步步深入

记者的本质工作就是对现场新闻进行深入挖掘, 探讨事物的个性和本质。采访若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无法深入并提炼主题, 便是一次失败的经验。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注意做到观点具体明确, 提炼深化主题, 这样不仅能更真实展现事件所要表达的意义, 也能够为后期编辑制作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观众对现场突发新闻所关心的是“事物本身说明了什么”, 而非简简单单“发生了什么”。尤其是调差批评类节目的采访, 采访对象往往会有意躲闪, 闪烁其辞, 掩藏事实真相。所以记者要有一定的采访技巧, 明确指向, 针对性强, 开始采访时不能太直接了当, 需要做到循序渐进, 步步深入, 逐渐扩大涉及范围, 挖掘事情真相, 并理性分析事实, 最终获取主题, 客观反映新闻涉及到的问题和现象。这就要求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到深入了解, 采访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采访过程中做到把所要报到的事件做到多角度、多侧面上考量, 让采访主题更加新颖、深刻、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 采取多样的提问方式

毫无疑问, 对于大多数的采访来说, 不管是记者还是采访对象都是以陌生人的角色进行首次对话。记者工作经验丰富, 不会因怯场而耽误采访进度, 但是很多采访对象可能会由于是第一次接受采访, 在短时间内不愿吐露心声, 一些普通大众更有甚者不愿意开口说话, 而他们的观点意见往往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碰到这种问题, 记者注意要在提问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可以放弃正式提问方法, 通过闲聊的方式, 侧面迂回。

2008年汶川大地震, 许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因心理受到严重打击不愿直面问题, 以致采访无法顺利进行。这时记者可暂时避开地震话题, 跟受访对象聊一些轻松的话题, 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在轻松谈话中逐步掺杂有关地震的话题, 把对采访对象的伤害降到最低;对于医护人员的采访可从他们的专业出发, 请教护理技能, 在闲聊中了解伤员得到怎样的看护与治疗, 医护人员克服了哪些困难和阻碍, 其中发生哪些有意思的、感人的事情, 从而一步步逐渐完成采访。

另外, 记者还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针对内向拘谨的采访对象来提问, 在采访过程中充当导火索角色。很多采访对象可能一时无法准确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记者就要运用通俗易懂的可被理解的话语引导采访对象, 在记者所提问的领域中以他们的思维、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4 力求客观, 还原真实

在现场采访中, 记者要针对不同身份地位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对于知识分子、企业管理人员等要规范化语言, 而对于普通大众则可以使用生活化口语, 做到采访对象的身份与现场环境氛围相融合, 以达到符合报道的目的。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决定着采访成功与否, 因此在采访时一定要做到语言精炼流畅、逻辑思维清晰, 针对不同个性和特点的采访对象与之做到双向交流, 感情互动, 记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从细节着手挖掘题材, 让采访对象能够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为采访提供一些新闻背后的东西, 而不是简单得应付记者采访, 从而达成新闻采访的目的。

5 采用多变手段, 完善提高

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记者, 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在采访过程中应用不同采访策略, 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能够在多变的采访环境中以变应变。记者再进行现场采访时要时刻注意采访对象的状态, 若发现采访对象紧张、无所适从, 要及时调整采访策略, 采用多变的手段, 可通过提示、舒缓情绪等方式在采访的同时安抚采访对象紧张的心理。这就要求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以失败的工作经验为教训, 不断丰富自己专业上和心理学上的知识, 汲取精髓来提高完善自己。

6 结论

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 是一个人与人打交道的行业, 做好这项工作也需要很多专业技能。记者在场采访突发新闻时要运用正确的观察、谈话方式来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交流, 让采访对象乐于接受采访, 并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以此来挖据新闻内涵, 顺利完成对现场突发新闻的采访工作。

摘要: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必须具备现场采访突发新闻的能力, 想要掌握现场采访突发新闻的技巧, 无论是从准备工作上还是从心理素质上以及提问技巧上都得注意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 才能逐渐领略新闻采访的奥秘, 深入工作。本文就多方面浅谈几项记者现场采访突发新闻的方法, 以指导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应对现场并成功完成采访。

关键词:记者,现场采访,技巧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伟民.心、眼、情的全方位投入——谈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J].今传媒 (学术版) , 2010, 18 (10) :92-93.

如何做好扶贫报道的现场采访 篇8

1 采访前期准备要充分,做到心中有数

记者现场采访以手持话筒的方式进行叙述访谈、评价,以其鲜明的目击式特点缩短电视报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扶贫报道要达到以上效果,记者就要做到对采访事件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1.1 熟悉掌握各级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进展情况

了解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是记者进行现场采访的必备条件,对于采访事件可以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指导,为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提供理论依据,防止采访时进入误区。

1.2 提前了解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

通过事先提供的采访对象的具体材料,对被采访者的致贫原因、家庭情况、当地提供的扶持项目等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尽量多地掌握与采访相关的资料,从中发现采访线索,为现场采访做好铺垫,以防临阵慌乱。

1.3 现场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找出报道需要亮点

到达新闻现场,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根据被采访者更加具体的实际情况,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2情感注入,营造融洽谈话氛围;掌握主动权,做现场的驾驭者

2.1 营造融洽谈话氛围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达到一种和谐提问的目的。扶贫报道中,采访对象多为淳朴善良的基层群众,他们在镜头前往往比较紧张、不善言辞。为了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需要记者以情感打动他们,使之产生情感产生共鸣。

营造和谐的气氛,与被采访者做朋友,记者可以先从日常生活聊起,将自己在其他地方了解到惠民政策、致富信息与受访群众进行分享,慢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以朋友的身份与之交流,当引起对方聊天的欲望后,随之抛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激发被采访者内心的感受。

2.2 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采访活动朝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记者现场提问的引导能力。受访群众往往都不是健谈者,基层干部的表达也往往拘泥于固定的回答模式,有的还要事先打好草稿照着读。这些都会让采访缺乏真实感,达不到采访预期的效果。当然,有时也会遇到采访对象沉浸在自己的叙述中,滔滔不绝,无限展开。

对于前者,记者先用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其开口,然后逐步引导采访对象打开思路,对于后者,记者应现场掌控采访的节奏、时间,实时委婉地将话题拉回。现场采访必须要自然、流畅,回答问题富有节奏感、感染力,受访者的表情、眼神到位不僵化,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进行多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采访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3.1 采访中问题要具体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采访,难以报道出好的新闻。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过于宽泛。例如,在采访贫困群众时,不假思索地拿起话筒就问:“你对扶贫政策有何感想?”这样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回答无从下手。

3.2 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

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

对于受帮扶的群众,主要询问他们的收入有何变化,家庭生活状况有何改善。对村支部书记,询问具体村里实施的具体增加集体收入的措施,对困难群众提供了哪些帮助。

4 结语

新闻采访技巧研究 篇9

[关键词]三个;分号连接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闻内容和新闻写作的资料来源,改进新闻采访的质量,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掌握发问、倾听等采访技巧,有效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不断改善新闻采访的相关技巧,才能够摆脱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满足新时期的新闻采访要求,提高新闻采访的意义和价值。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要想做到有价值的新闻采访,首先要有良好的准备工作。

1.充分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1.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为了保障采访工作的顺利与成功进行,记者在采访前应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接受采访时的心理状态。还应该明确采访思路,预先制定采访计划。在采访报道突发事件时,更要求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获得最真实的信息。例如突发交通事故,只有记者及时赶到现场,才能够获得受访人较为清晰的描述。因此,新闻记者要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系,构建起有效的新闻热线和市民热线,以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获得及时而准确的资料。

1.2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

恰到好处的提问,是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做到足够精彩的提问,就要在进行准备工作时,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只有根据受访人的性格、工作、经历、情感等具体情况来设计采访问题,才能提高新闻访谈的质量,否则会对新闻采访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对于地位较高的受访人,如过未能进行充分的问题准备,容易因敬畏心里产生紧张情绪,从而提出水平过低的采访问题;而对于普通群体采访时,又可能由于其对记者工作的新奇和崇拜,对记者的正常采访工作产生了干扰和约束。

2.采访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2.1非语言符号的实践运用

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的神态、姿势、表情等能够透露出内心情感的信号。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但要准确理解采访对象的有声语言,更要善于把握受访人的非语言符号,并在采访场合能够正确使用这样的信号。这样的无声信号又叫做体态语言,是用表情、手势、姿态来传递信息的工具,对于加强记者和受访人的沟通交流有着莫大的作用。在进行实际的新闻采访时,记者可以自身的微笑与眼神和受访人互动,从而有效地构建受访人的沟通、理解、认知的模式。借助默契配合、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以及借助这样的语言形式对受访人给予支持、肯定和激励,以确保记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采访成效。

2.2掌握发问与倾听技巧

发问与倾听是记者与受访人交流的主要方式。记者应具备过硬的发问技巧,才能有效的挖掘受访人的个人经历。记者在提问时要注意分清主次,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不可提问过于笼统的问题,如“你的感想是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只能得到泛泛而谈的答案,降低了提问质量和效率;在从小的问题发问时,要紧密围绕访谈主线,保持发问的鲜明生动,但要避免提出对于受访人过于敏感的问题;最后,要控制提问语气,保证提问的氛围相对轻松,以使受访人配合采访工作。合理的提问技巧,可以使受访人敞开心扉,与记者进行深入交流。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仅需要具备有效发问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不仅仅是单纯地听受访人的描述,而是根据受访人的话语,分析其中的内涵和受访人的心理状态。记者在倾听时,一方面不要纠结于受访人所讲的个别字词语句,而应该从大方向上分析受访人的思想情感,从而避免采访时对受访人形成过于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记者在采访时对于不同的采访事件,不应区别对待,只要受访人愿意叙述,记者就应该认真倾听;同时,记者应正确对待受访人与自己在认识观点上存在的分歧,尽量换位思考,求同存异,从而更有效地挖掘新闻素材。

2.3做好采访的记录工作

良好的记录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后续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采访時,记者应当懂得运用合适的采访记录手段,并且应当学会运用多种采访记录技巧,以提高记录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避免信息的遗漏。一般情况下,新闻采访的记录手段包括了录像、录音、笔记和心记等。其中最为常用的采访记录手段为笔记和心记,特别是一些比较简短的人物采访和会议采访中运用更为广泛。记者在进行采访记录时,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先是有效理解受访人对问题的描述,抓住受访人描述的关键内容。还可以根据记者的自身习惯做好采访记录,借助缩记等方式,确保记录的速度。同时需要保证采访笔记的条理性,清晰地记录受访人的描述、实际情况等要点信息。

3.有效提高新闻记者的自身素养

3.1培养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

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是使用文字进行服务的职业,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培养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练笔,只有坚持常常写作,积累素材,才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新闻采访的受访人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确保新闻采访的效果和新闻价值,记者应当加强自身新闻语言功底的培养,以保证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清晰客观地将采访结果呈现给新闻受众。

3.2树立吃苦耐劳的工作意志

记者作为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觉悟。新闻采访常常会面对比较恶劣和危险的工作环境,因此记者应该具备不畏艰苦的工作意志。同时,在内心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坚持自我,面对采访的种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精神。

3.3坚定客观公正的采访立场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明确自身的政治观念和道德立场。对于采访立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直接关系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客观态度。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采访立场,以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自律,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采访。

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是新闻记者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受访对象千变万化,这就要求记者能够不断地吸收和学习新的知识,灵活运用相应的采访技巧。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充实、提高、历练,才能具备对受访人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的发掘能力,相应地才能在采访工作中获得有价值的新闻要素,打造出有水平、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实现新闻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对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20.

论新闻突发现场如何开展有效采访 篇10

1 新闻突发现场的事前采访准备

在进行新闻突发现场采访前, 应该采取多线并行制, 主要是指文字记者、编辑以及摄像记者能够在同一个时间内, 按照自身的工作性质分工进行多种形式组合的方式, 以此来完成新闻突发现场的多组工作。在电视台的新闻中心

性的手法描摹新闻的真实, 更真切的展现新闻的事实。

3新闻性VS文学性

新闻性和文学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闻是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 让读者快速准备的了解事物真相, 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文学则是通过一定手法来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 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现实需求。新闻就其本身来说, 又属于广义的文学一类。新闻的很多表现形式也可以通过文学形式来表达, 因为新闻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迅速接受信息, 表达的手段获取突发新闻的方式主要是由热线提供。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节约采访时间成本, 把新闻编辑组、热线组以及突发新闻组一并设置在同一个空间内, 以此来方便电视台新闻中心在第一时间内将采访人员及时派遣出去, 主要的派遣方式为——文字记者派遣、编辑派遣、在突发组里面设置专门记者等。当文字记者接听到热线的时候, 应该在第一时间与新闻提供人进行沟通, 从沟通中获取突发现场的具体位置。文字记者在进行采访前应该带有固定的合作摄像、采访需要的DV带以及采访车司机等, 摄像记者能够在文字记者与新闻提供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去安排采访车所需要的司机等, 于此同时编辑还要根据所提供的新闻事件来分析这个新闻的严重程度, 然后再来决定是否派遣记者前往采访。

在进行新闻突发现场的采访中, 进行事前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记者从

不同, 但是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好的新闻工作者都是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的, 文学性与新闻性的结合无疑是对新闻的巨大推动。在高等院校我们经常看到学新闻的和学文学总会在一起磋商, 相互学习, 这种互补式的学习对双方是一种莫大的帮助, 体现了文学和新闻的有机统一。

通常来讲, 新闻和文学各有优劣。新闻的优势就在于他的快速性, 一个新闻出来抢的时间和报道, 让大众迅速了解事实真相等。新闻的劣势就是随时间的推移会失去新鲜性, 让人觉得乏味。新闻提供人那里获取的信息越全面, 则在进行突发现场的采访时, 就越能够获得主动权。例如社会中最普遍的责任事故现场, 事故现场的主要责任人一般都会在现场, 但是新闻记住在现场中由于围观的群众非常多, 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 而且新闻提供人往往都是与事故责任人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利害关系的主要当事人, 因此, 新闻记者在事前沟通中要获取当事人的主要信息、例如样貌特征以及相关资料等, 这样能够方便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就能够对其进行采访。相对于其他竞争体而言,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整个突发现场的主要当事人, 首先能够避免当事人被警方所控制, 难以进行采访, 其次能够避免当事人在心里产生排斥感。因为在整个突发现场采访中, 当事人在面对的第一个新闻记者在心里是没有排斥感的。而面对那些后来的新闻记者时, 当事人会比

而文学的优势在于“耐人寻味”, 让大众读者读一次还想读第二次, 第三次, 他持续的时间较长, 但是其新鲜性就逊色于新闻了。如果我们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借助文学之耐久和新闻的新鲜性反映出来的事实会让读者觉得眼前一亮, 会让你拥有更多的读者。

新闻的真实性可观性与其中的文学性, 并不充斥着矛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是可以将文学性作为一个很好的“利器”让其更好的发挥其新闻的价值。

(顺义电视台, 北京101300) 较不乐意进行事故的第二次或者第三次陈述。因此, 在事前沟通中第一时间将当事人找到对整个突发现场采访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新闻突发现场的事中采访过程

在进行突发新闻现场采访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接近现场的第一线。因为离新闻第一线越近所获得的新闻价值就会越高, 这已经成为所有新闻媒体人的共识。对新闻突发现场进行同步采访报道是其最高境界。例如对社会中的汽车自然事故进行报道。如果新闻记者只是将汽车自燃的过程进行拍摄, 那么所获得新闻价值就会大大降低。但是将汽车自燃过程以及之后的施救过程进行报道摄像, 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震撼力。另外, 监控录像、市民DV等等相关事故摄像资料都可以为新闻记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突发现场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首先对应该对谁进行采访呢?这是所有新闻记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里,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应该根据金字塔理论进行采访。所谓金字塔理论主要是指新闻记者所要采访的人, 正如金字塔的形状, 具有重要价值的人或许就只有一个, 然后次重要的人就会相对多一些, 最后以此类推。在整个突发现场中, 距离事故事实最近的人往往都是非常少的, 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新闻记者要寻找的采访对象就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距离事实最近的人。以社会中的责任事故为例, 在责任事故中, 新闻记者如果只是紧紧跟随处理事故的工作人员后面, 往往都会错失采访金字塔顶端的人的机会, 因为事故当事人相对处理事故的人而言, 更加具有采访性, 一旦在采访的过程中错失了一些非常关键的镜头, 就无法弥补, 有些新闻电视台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会采取例如摆拍以及补拍的手段, 但是这样播放出来的新闻就违背了新闻所具有的真实性。

在进行新闻突发现场采访的时候, 新闻记者为了更加接近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 要尽快的感到新闻现场, 尤其是要赶到警方封锁现场之前进行采访。与时间进行赛跑, 能够赢得第一手新闻。例如在进行犯罪现场进行采访的时候, 就会时常遇到封锁现场的情况, 新闻记者如果赶到警方封锁现场之前, 就能够拍摄到翔实以及丰富的镜头, 一旦现场被警方封锁, 犯罪者被警方所控制的话, 新闻记者能够采访的内容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有一些新闻记者, 尤其是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他们会经常抱怨突发现场的相关目击者不是很配合采访。如何才能够顺利的对新闻核心人物进行采访, 是在突发现场进行采访的主要难题。电视新闻采访会要求被采访对象出镜, 这种情况会受到很多人的排斥, 尤其是当新闻记者拿着麦克风的时候, 被采访对象常常会比较敏感, 不配合采访。

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记者应该要掌握好提问的技巧。首先在刚刚进行采访的时候, 新闻记者可以先不拿出麦克风,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到谈话中, 例如询问“这里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了”等话题。这种时候那些事故的目击者就会放下心中的戒备心, 与新闻记者进行沟通, 新闻记者可以在这个时候表明自己的身份, 然后示意摄像人员进行拍摄。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要先对事故受害一方进行采访, 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

其次就是不要再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预设敌对立场。因为当新闻记者进行突发现场采访的时候, 首先要对受害一方进行采访, 然后再对责任一方进行采访, 并且在进行责任方采访的时候要保证受害方不在身边, 这样能够防止责任方认为新闻记者的立场是在敌对阵营内。新闻记者要及时表明如实记录的立场, 这样才能够将采访进行下去。

3 新闻突发现场的事后播送

新闻记者在进行完突发现场采访以后, 所有的新闻记者都想将第一手资料进行播送出去, 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原则新闻记者要引起注意, 那就是“什么能发什么不能发”的原则。因为新闻媒体不仅肩负起将新闻信息进行公布的使命, 还担负着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过多的凶杀、车祸以及暴力新闻, 虽然能够为电视台赚取相应的收视率, 但是却与我国新闻媒体应该正面报道的原则进行违背。这种情况下应该对新闻进行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指不盲目, 不急躁以及不轻率的对新闻报道方式以及素材进行决定。而是应该在第一时间召开一次新闻决策会, 于此同时还要向相关部门或党委请示, 最后依据中央以及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再来对新闻内容的报道。

4 结束语

对新闻突发现场进行报道要具备迅捷、理智、人文以及真实等特征, 新闻记者在掌握采访的相关技巧的同时, 还要冷静、客观的对新闻的外延以及内核进行分析, 将履行社会使命与传递信息进行完美有机的结合。这样的突发现场采访不仅仅只是跑赢时间, 还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以及推敲。

参考文献

[1]辛香兰.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技巧[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2) :64-65.

[2]张晓静.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做好突发事件采访[J].新闻实践, 2011, (7) :56-57.

[3]魏燕.如何做好突发新闻报道[J].青年记者, 2008, (17) :66.

[4]侯莹.广播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怎样做好新闻报道[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1, (8) :15.

上一篇:板材中游离甲醛的检测下一篇:经济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