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技巧

2024-06-24

采访技巧(精选12篇)

采访技巧 篇1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新闻技巧的合理运用,对提升采访效率和新闻质量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新闻记者应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在实际采访中科学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有效提高采访质量,为受众提供更优秀的新闻报道,以满足现阶段人们对新闻的需求。

1 新闻采访现状

1.1 无法充分掌握提问重点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采访有多种提问方式,需要新闻记者选取适当的提问方式来采访提问。而在实际采访中,很多记者因为采访经验较少、自身素养不足等,无法充分掌握提问的重点,导致所提问题缺乏深度且针对性较差,相对盲目,也导致采访对象所回答的内容也缺乏准确性,新闻整体质量较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提问时要能够准确掌握采访重点,采用适合的采访方式,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使采访对象感到舒适,回答的内容更加准确,有效提升采访效果。

1.2 缺乏充足的准备工作

充足的准备工作是记者采访前的必要环节。准备工作的不充足,会使采访任务和事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通过翻阅资料等方式对采访内容进行适当了解,减少对被采访者的陌生感,并通过分析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以保证采访顺利。例如,在进行法律方面的采访时,若是记者未能对事件进行详细了解,也未能认真分析相关法律条款,在采访中便极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导致新闻真实度降低,甚至造成事件双方的不满,引起严重后果。

2 采访技巧的运用

2.1 做足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新闻记者需要在采访前,对所要采访的人和事进行适当的了解,以便在采访过程中,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更深入地对采访对象的资料进行挖掘,使其有话可谈、有问能答。新闻记者首先需要通过网上查询、图书翻阅等方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并拟定采访提纲,同时结合采访任务设计问题,以保证采访过程顺利,避免出现尴尬的气氛和提问无价值的情况。

2.2 合理使用提问技巧

提问是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十分重要的沟通方式,一定的提问技巧是保证采访对象回答内容价值性和对话延续性的关键。提问技巧运用不当,不仅会使采访内容缺乏价值,甚至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而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则能够为采访双方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提高采访效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面对性格直爽、较为健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只需准备好相应的问题请对方回答;而面对性格内敛、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则需要事先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氛围,使其能够身心愉悦、放松,积极回应记者的提问。

2.3 灵活应对敏感问题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往往会遇到较多的敏感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很多记者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被采访者也会处于戒备心极强的状态。因此,记者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灵活应对敏感问题。例如,记者在进行敏感问题采访时,可以先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力,从其他方向入手,逐渐引导其向敏感问题靠近,最终实现采访目的。

2.4 善于观察采访现场

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生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采访现场,找出更具价值的新闻内容。现阶段很多刚入门的新闻记者由于经验缺乏,不注重对采访现场的观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遗漏,降低了新闻质量。因此,记者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采访过程中,通过对事件本质的思考,在采访现场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具价值的信息,从最好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实现采访效率的提高。

3 结语

新闻采访本身具备一定的技巧性,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合理使用提问技巧,灵活应对敏感问题,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从多个方面实现新闻价值的提升,并有效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和新闻整体质量,以促进我国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伟.关于采访技巧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2]杨锐.如何掌握好新闻采访的技巧及提问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

采访技巧 篇2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杨澜对于她所要采访的人物是有比较多的了解的,她采访萨马兰奇的时候,之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比如她知道NBC和ABC同时竞争奥林匹克的独播权,也知道获胜了的ABC的代表在获胜之后不开心“甚至不想和您一起吃饭”,等等都说明在采访前杨澜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这些对于访谈至关重要。

二:良好的开场。开场最重要的是迅速拉近与访谈者的距离,赢得信任,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在杨澜的采访开头,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能提起访谈者的兴趣,使对方在轻松愉快中开始交谈。如果对访谈者不了解,难以找到更恰当的话题,可以选择从访谈者的工作经历、工作范围谈起,这样至少不至于上来就冷场。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这一点很重要。

三:明确访谈目的、设计相关内容

采访前就设想一个主题,然后所有的提问,观察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采访中所取得的各种情节、故事、引语、证明材料都是为了支持这个主题。

四引导和控制:挖掘最有价值的消息

在杨澜的采访中,把一些平淡无奇的部分都省略到了,设置的问题一般都与萨马兰奇职业生涯的“拐点”有密切关系,比如刚当政的恶劣情况、比如丑闻事件、比如退职等等,都是比较有价值的消息。因为采访时间短暂,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采访到最有意义的内容。

五:分寸感的把握

我发现在杨澜在采访萨马兰奇的时候,有一些问题设置的非常好,略有些犀利却又不会让采访者感觉到很失礼,很生气。比如她问萨马兰奇在丑闻事件过后一次性开除了很多位奥林匹克代表的时候,问题就设置的恰到好处。

六:围绕主题提问,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而且从很多提问环节可以看出,杨澜抓住了很多细节,这些都可以被她用来提问,使采访更深入。而且提出的问题都很具体细致,不是泛泛而谈。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所以,杨澜的提问都很细致。七:善于运用层层追问的办法来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时候采访中,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被采访对象往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多细节不以为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杨澜就总是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问下去。这次不以采访萨马兰奇的来举例,以杨澜采访周星驰来举例,周星驰说:“笔者最初一开始做演员的时候,在电视台,有一篇很小的专栏评论笔者,其实当时没有人留意笔者,有人批评已经蛮好了,但是有人批评……”杨澜立刻追问:“批评你什么?”再例如:杨澜:“所以笔者觉得他留意你已经是一种鼓励。”周星驰:“就是一种鼓励。”杨澜又追问道:“因为在以前没有人留意你,是不是?”周星驰:“对,就是这个意思。”

思考:杨澜的采访技巧,有很多在新媒体情况下同样适用。比如采访前的准备,只有准备充分了才可以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才能让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一种交流的感觉,如果不提前准备,提错了问题,无疑会被被采访者轻视或者闹出不愉快的情绪,而这些,都不利于采访的进行。在新媒体情况下,这一步更加容易进行,各新闻媒体、网络渠道(比如微博微信贴吧)等都可以为你更加了解这个人做准备。

杨澜的话题设计上一般以“焦点性话题”为主,其中也包括很多思想性话题。杨澜的采访节奏感强,提问具有跳跃性,问题与时代联系紧密,因为杨澜的知名,她采访到的人也都具有较强的商业、政治的专业背景。这时候,杨澜也可以做到都听懂,并不会因为不是同一专业就很茫然。同时,杨澜也善于调节现场气氛,所以人情味的话题与故事性话题也能占到一部分,比如杨澜一般会以一些抒情与感性的话语作为采访的结语。我认为看杨澜的采访,就是看她的现场把握、思想活跃、充分准备、气氛调节、追问精神、缜密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也不会过时的东西。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3

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环节很重要。要做好新闻报道,可以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前,需要了解整个事件和人物的有关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初步掌握一些人物从事职业的常识,为采访做好准备。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新闻作品要想生动还应注意细节,做到机智应变。现在的电视新闻采访主要分报道式、谈话式两种,其中谈话式的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一些。记者在采访时必须善于挖掘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因此,采访时,记者的提问要具体,要根据采访的进展和当时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换提问方式,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找到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并作为切入点,然后再逐步引导,进一步了解自己想得到的采访内容。当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后,经过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路才会逐渐清晰,主题才会明确,采写的作品才能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详实而又具体、丰腴而又生动。

新闻采访要有针对性。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深入到采访对象所在的环境中去,和采访对象心心相映、打成一片。比如采访一位农民,记者千万别不要把他叫到乡镇办公室,而是要到他的家里或田间地头,和他唠唠家常,谈一些农民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消除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才能采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的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善于做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告诉他接受电视采访的一些常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都会影响采访的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有一次,在县“人代”会之前要采访一位人大代表、环卫工人,他叫周甫魁。小周是个转业军人,不善言谈。于是,我们决定到他清运垃圾的地点对他进行采访,顺便拍摄一些现场的进行时画面。清运垃圾又脏又臭,可周甫魁一点都不怕脏累,和他聊天,他只是报以一笑。情急之下,记者随手拿起一位清洁工人的铁锹帮他往车上装垃圾。这时,他赶紧跑过来笑着说:这可不是你干的活。我也一笑:那你就陪我聊会儿天,帮我完成采访任务。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顺势就和他聊起了清运垃圾的事情……谈到工作,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也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好,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即兴采访的语言技巧和气氛场合的把握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个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有一年春播现场会,按照先前制定的采访计划,要采访一位农村干部,于是就把目标锁定在召开现场会的村支书王三红身上。可是会后,这位村支书就是不接受采访,因为他对于今年的种植结构调整不理解,而且这个人性格僵直,对所观种植模式颇有微词。无奈中,我只好定定神,然后撇开采访一事,和他聊起去年的收成,又以晚辈的姿态,向他咨询怎样安排种植才能让农民感兴趣。这样一来,他的抵触情绪消除了,很自信地给我讲起了今年的种植计划和安排,我顺势发挥记者循循善诱的特常,示意摄像开机,很圆满地得到了我想要的采访内容。由此可见,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化解,让采访在融洽的氛围中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中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为下一步的新闻写作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采访技巧 篇4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应用 篇5

摘 要:新闻的播报离不开信息的采集,也就是相应的新闻采访工作,对于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来说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根据我国目前新闻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采访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对相应的新闻行业从事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采访;技巧;新闻;

新闻报道首先是对需要采访信息的认知,然后通过对时间的一系列研究探讨或是相应的采访工作,对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相关问题的询问,对采访对象话语的记录,对采访者的细致观察,从而思考采访者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写作将采访信息进行整理以及阐述相关的观点。从实质上来讲,新闻采访就是找寻新闻热点,查找事实真相的调查活动,可以说是对对于社会事件的研究活动。

一、采访中需注意的事项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并及时把握机会,准确捕捉到有效可靠的信息资源,及时抓拍重要图片。但社会新闻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预测的,因此,要求记者必须掌握抓拍的技能和具有善于发现的眼光。要和新闻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和互动联系,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被采访对象时进行进一步沟通,沟通中记者要始终把自己扮演成为普通人的角色,不能刻意拔高新闻事件或篡改新闻事件的本质内容。新闻事件本身有其发展规律,不可逆转,不可导演,更不能为了提高效率而随意去改变当事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就应做好理论准备、政策准备、情况准备、知识准备及应急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对方的心理动向和弱点,拟定采访计划,调查纲目,检查相关文件等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新闻采编工作。

二、新闻采访所需要的准备

(一)收集被采访者的资料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会面之前,必须先收集被采访者的基本资料,对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或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与被采访者在采访规定的短时间内,进行顺利有效的交流。

(二)遵循客观公正的采访原则

调整心态,把握正确的采访动机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是采访的重要前提。正确的采访动机,需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要求自己做到认真负责,报道出来的内容也要做到健康向上,为社会传播正能量。

(三)全面考虑采访的过程

新闻采访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紧急的突发情况,这就需要采访者对采访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对采访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设想,并进行相应的备案。在工作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确保采访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尤其需要根据采访内容,抓住问题的真相,做出吸引大众眼球的报道。

三、采访提问时需要的技巧

(一)拉近距离,投其所好

采访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提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消除被采访者紧张拘谨的心态,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交谈气氛,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

(二)平心静气,欲速则不达

为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有效的新闻素材,一些记者经常会一开始采访就唐突地问采访者自己想问的问题,过于开门见山,多少会让被采访者反感。所以要新闻记者要谨记欲速则不达,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采访方式有利于双方进行愉快的交流。

(三)学会随机应变

采访者要学会如何根据采访对象的情况来转换采访方式。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要注意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和态度。例如,采访对象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此时就需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适当放慢采访节奏;如果采访对象的性格比较外放,就可以抓住时机,适当问些大胆的问题和敏感的话题。

(四)注意场合和时机

新闻事件常常五花八门,发生的地点也各有不同。采访环节的差异性也是需要采访者注意的。例如:在采访重大自然灾害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时,采访者要尽量体谅被采访者的心情,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采访方式,注意自己的措辞,不要加重被采访者的痛苦。

(五)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学会换位思考是采访者需要具备的采访技巧。不仅要尊重被采访者的身份和地位,还要尊重采访者的情绪和心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记者和被采访者地位是平等的,要做到不因被采访者身份低微而瞧不起他人,也不因被采访者位高权重而过分谄媚。被采访者的情绪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被尊重。

(六)切忌不懂装懂

采访前应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只有全面了解了采访对象的特征才能根据这些资料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而当采访时遇到不曾涉足的领域或话题时,可以谦虚的向对方请教,切忌不懂装懂。

(七)控制自身情绪

要顺利地完成一次采访,需要采访者保持良好的情绪。过于紧张可能导致采访过程中错误频出,影响采访的质量;态度不够和蔼,用词不够恰当可能会影响到被采访者的心情,使采访无法顺利进行。双方只有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愉快地交流,也方便采访者在适当的时机引入更多的提问技巧。

(八)正确的提问方式

采访者在与被采访者的交流中,是通过提问这种方式来实现新闻的采访工作。提问就是采访工作的中心。学会正确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们顺利完成采访工作。首先,要认识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然而,在尊重被采访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直接明了,不要冗长复杂,这样既节约采访的时间,又不会让被采访者产生厌烦情绪。再次,提问不要带有个人偏见,要保证报道的公正和公平。最后,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在大范围将问题定义,使被采访者的回答有一定选择性;封闭式问题是让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回答。采访者要合理利用这两种提问方式来进行采访。

新闻采访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也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个过程,想要做好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新闻工作者长期的经验积累,运用娴熟的采访技巧,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表现出自己真诚与热情的态度,才能保证一份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8):11,9.

[2]沈艳玲.浅析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中国科技博览,,(27):214-214.

[3]陈卓.试论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5(5):48.

关于新闻采访技巧的探讨 篇6

【关键词】新闻;准备工作;采访技巧;现场;对象;重点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更好的新闻意识,对新闻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灵活运用采访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了解事情的真相,并能够采集到真实的材料。作者通过对采访技巧的掌握,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从而获得真实有用的新闻素材。

一、采访前的准备

记者在新闻采访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记者需要按照各自分工来组成采访团队,确保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还要重视采访前的良好沟通,争取能够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为新闻采访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责任事故现场采访工作中,往往事故责任人就在事故现,但记者很难从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来,因此在热线中通与与所料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责任人的相关信息,获取到责任人的相关资料和体貌特征,这样在现场采访中才能及时找到事故责任人,保证采访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采访中的技巧

(一)接近新闻现场。读者现场采访工作中,需要尽可能的走进采访的每一现场,这样才能与新闻事实更为接近,获取更高价值的新闻线索。特别是对于突发新闻,可以对新闻发生事件进行同步报道,这是报道的最高境界,对记者也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记者深入第一现场,对现场情景进行报道,并对新闻发生之间环境、相关人员状态及目前现场实际情况等都要有效的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闻的价值,使观念能够感受到新闻的震撼力和真实性。

(二)找到新闻重点。在现场采访过程中,现场人物较多,这就需要记者要将与采访无关人员进行过滤掉,从现场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将重要人物及采访重点采撷出来,并应用现场采访中的尖端理论,将离事实最近的少数人找出来。在现场中要记得时刻寻求最顶端的核心人物,并着重于第一手资料的搜集,这对于现场记者的判断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判断失误,则会在现场中无法第一时间采访到事故当事人,失去采访重点的时机。

(三)掌握新闻时间。为接近新闻核心人物,记者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特别是要在封锁新闻现场前赶到更是至关重要。记者要牢牢记住与时间赛跑,才能赢得新闻的理念,同时也是媒体人新闻采访的关键所在。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楼顶欲轻生的人的报道,当记者接到群众的热线电话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亲眼目睹了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场景,并将事故从头至尾的全过程全面真实地叙述报道,让群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在人们的心中对救援者产生敬慕,如果是事后补充新闻采访。那其新闻价值与新闻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四)在新闻采访现场目击者时,应注意提问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首先,要做到提问的具体性。记者提出有个性和有特点的问题,才能保证新闻更具个性化特点。因此在具体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将具体的问答变成单纯的交谈或是聊天,这样采访不仅会变得相对简单,而且也会更容易,有利于采访气氛的融洽。利用交谈或是聊天的方式进行采访,能够使新闻采访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性味和生活味,从而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记者采访过程中,在提问时要具有逻辑性,同时还要学会刨根问底,能够随机应变,保证提出的问题能够与一般人的谈话思路相适应。可以在采访将对采访的主题进行明确,这样在采访过程中才能保证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其次,记者在采访时,面对不同人、不同的情况,需要随机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采访。要善于观察和倾听,让被访者放下戒心,心情愉悦,愿意配合采访。在事件采访中,因为报道中会提及目击者姓名或者相关情况,或者目击者与事故核心人物相识等原因,因此采访时会受到更多的排斥。特别是新闻记者在记录时,被采访人往往更为敏感,不愿意接受采访。针对于这种情况,在采访的开始,可以不表明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进去并进行对话,在被采访人愿意与记者沟通交流后再说明来意,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比直接采访更好的效果。同时记者对被采访人进行采访过程中,需要以中立的心理状态,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于被采访人不在现场的情况,则可以通过采访周围人或是观察周围环境来获得更多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素材。

(五)照顾受访者情绪。由于被访者的年龄、职业、性格、个性、经历、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差异,记者在采访中要根据不同人、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采访提问技巧,灵活应对。根据采访对象的性格、情绪、素养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式、语言进行采访交流。采取因人而异方式,对性格直爽的人,采取坦率直露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性格内敛的人,采取含蓄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性情急躁的人,采取旁敲侧击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对专业性领域的采访中,记者在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从事的工作、活动和所研究的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要有专业性问题用来和采访对象深入交流,这样才容易被受访者接纳和打动,也容易使采访顺利进行。

(六)特殊的采访对象要用特殊的采访方式。对于一些特殊采访对象,特别是被采访人由于自己过失而产生负面影响时,面对记者采访则会推卸责任,并对事实真相进行掩盖,或者是缄口不语。针对于这些特殊的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采用先入为主或是陷性采访等手段,但在整体采访过程中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和遵守法律法规,采用特殊的提高方式和交流方式来还原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三、结束语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需要熟练掌握采访技巧,确保采访更加深入和细致,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深入摸索和运用采访技巧,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采访的效果,更好的完成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1]葛静虹.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09-10.

采访技巧 篇7

1 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

1.1 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便是具有真实性。新闻的传播就是让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去认识、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所以必须先有事实,由事实引导出新闻,也就是说事实就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作为采访者,要把握的第一点新闻采访特征就是真实性。要想顺利且完整地做出一篇新闻,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要经过多个环节来逐步实现。但在采访环节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环节,若采访本身没有具备真实性的话,那后期的所有环节都显得毫无意义。故此,在采访中,一定要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根本,确保整篇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

1.2 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时效性也是新闻的主要特征。对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而言,越早地掌握新闻信息,其价值就越大。换而言之,新闻就像是在与时间做一场激烈的比赛,作为一名新闻采访者,在得知新闻消息后,应立即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鲜活,才能充分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所在。

2 新闻采访的技巧分析

2.1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采访前,要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等做好沟通,并进行妥善的分工组合,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应对自如。采访者在采访前也应该对采访对象、采访地点和采访事情充分了解,达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掌控全局,进而更顺利地进行采访。

2.2 拥有端正的采访动机

在采访者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拥有一个端正的采访动机。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与真实。好好把握采访动机,如果带着动机或个人感情色彩去采访,是不可能做出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不能因夸大、敌意或者受人贿赂而扭曲采访内容,这些不端正动机都是采访者应该避免的事情。不以个人感情用事,公正、真实地进行新闻采访,才是一个采访者应该拥有的采访动机。

2.3 采访应尽量接近第一现场

在采访中,采访者应皆尽可能地接近第一现场,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现场的相关情况,从而采访到与事件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士,得到第一手的新闻采访资料,最终报道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新闻。

2.4 应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相应合理的采访策略

每个被采访对象都是独立存在的,因被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针对被采访者的知识层面、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运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采访方式,才能在短时间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2.5 采访过程中的深入洞察与思考

采访者在采访时,不但要进行深入采访和思考,还要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判断出大众所关注、想了解的信息。采访者对采访事件思考的深度是观察的关键,不但要求采访者了解事情的表象,而且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事情本质,最后将深入挖掘出来的本质展示给大众。由此可见,拥有高超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采访者。这样,采访者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大众大眼球,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2.6 在采访环节中避免假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应对突发性新闻和纠纷类新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附带感情偏向,更不能出现采访者的主观臆断,一定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避免假新闻。

3 结语

只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采访才能获得具备真实价值的新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应牢记新闻采访的特征,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去展开采访。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并能熟练地运用,才能促进采访顺利地进行,最终给大众一个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摘要: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前提,即任何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都需要优秀的新闻采访作为基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只有具有一个良好的采访思路、合理的采访技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高质量。因此,拥有优秀的采访技巧显得异常关键,笔者将在本文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特征,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郭晶.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4(4).

[2]李美楠.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情感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15(11).

采访技巧 篇8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以记者为主导的调查研究活动, 这种调查活动一般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完整的特点,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目前, 新闻采访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实际, 其所报道的是真实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 才能形成新闻。发生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前提, 没有事件发生, 新闻就成了绯闻、谣言,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因此, 真实性是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的前提, 新闻工作者如需报道一则新闻, 就要深入调查事件缘由,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剪辑和后期处理, 不能擅自更改新闻主体内容。时效性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事件发生后, 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采访现场或进行实时报道。可以说, 新闻工作者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第一手新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很多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时效性上。所以, 新闻工作者要拥有更高的新闻敏感度,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 并预估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 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价值。

二、新闻采访中的技巧运用

(一) 尽可能快地到达新闻现场

新闻的第一现场是还原新闻事件最重要的地点, 事件最重要的证据往往都保存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 观众也希望通过新闻现场的报道获得第一手新闻信息。因此, 只有抓住新闻现场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第一现场的报道是对新闻记者速度的考验, 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通过及时有效的报道, 提升新闻的价值, 还原事件的真实过程, 并得到观众的认可。例如, 在报道交通事故时, 只报道事故发生后的车祸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要及时赶到事故现场, 记录车主或伤员被抢救的过程, 还有周围的环境, 这样新闻才具有吸引力, 才能增强新闻的震撼力和真实性。

(二) 把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高超的新闻采访技巧是顺利完成新闻采访任务的前提。在新闻采访中, 首先, 记者要根据既定的主题设置问题;其次, 还要围绕主题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这些技巧包括正面提问、迂回提问、引导性提问。“正面提问”指针对某些新闻事件, 记者直入主题, 在现场直接对当事人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在一些正式的发布会场合比较适用, 当事人的性格一般比较开朗, 而且对新闻采访没有多少抵触情绪。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访, 也不能超过正常的交流范围和新闻伦理的底线, 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采访。不能使用具有侮辱性和歧视性的言语, 以免受访者心理受到伤害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迂回提问以及引导性提问是指直入主题不能达到很好的采访效果, 采用间接的提问方式却能得到想要的采访效果。这种方式要求记者抓住采访时机, 一边采访一些周边新闻, 在适当的时机切入主题, 引导受访者回答问题。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考验记者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采访技巧。

(三)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非常考验记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为倾听的过程就是获取新闻事件的过程。倾听技巧主要包括善于听取事件全貌、重点倾听被访者所阐述的关键点、善于倾听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以及受访者重点阐述的内容。通常采访时, 受访者会着重强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这些代表性的事件都是能吸引读者和观众注意力的话题。因此, 在采访时应该保持高度的兴致, 并且善于倾听受访者的叙述。在倾听过程中探寻新闻线索, 寻找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通过不断倾听还原事件真相。

(四) 加强对非语言符号的认识和实践运用

通常情况下, 在采访中, 受访者在表述事情的同时还会有一些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包括神态、表情、姿势、情绪等, 这些都表达出受访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这些细微的动作, 并结合语言发现这些动作背后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探寻被访者这些非语言符号的内容, 并通过这些信号判断其心理状态。同时, 记者在采访时, 也可以运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或提出问题, 这样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沟通交流模式, 拉近受访者和记者的距离, 促使受访者更积极地交流和阐述新闻事件。

三、结语

看似简单的新闻采访中蕴含了丰富的技巧, 而要更好地应用这些技巧则要注重把握其特征。因此, 相关人员要深刻把握新闻采访的特征, 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采访技巧, 更好地发挥出新闻采访的功效, 让新闻采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摘要:新闻采访一直都是新闻栏目的重要环节, 做好新闻采访可以让新闻栏目更加有深度, 更加符合民心民意。通过掌握新闻采访特征、应用采访技巧可以让采访更具时效性, 并提高采访效率, 对于优化新闻采访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采访技巧, 期望可以为新闻采访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特征,采访技巧,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凤.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5) :176.

[2]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 2012 (08) :11+9.

[3]谢蔚.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6) :207.

[4]依雅萍.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新闻传播, 2013 (12) :148.

采访技巧 篇9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创新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特征, 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最大的特点是真实, 新闻工作人员绝不可因利益而忽略新闻的真实度, 欺骗观众。报道不真实或者真实度尚不明确的新闻, 以此获取高的收视率, 这是一种对广大群众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侵犯国家和社会群体利益。

1.2 对象广泛性

优秀的记者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对每一位当事人进行采访, 精确分析事件成因。这个难度较大, 需要记者的采访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 尽最大努力获取最有利的资源。

1.3 内容突变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也因此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立足, 需要选取大的、影响力广泛的事件, 更加吸引观众的题材。这一类题材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变性, 不能提前掌握, 这需要记者对新闻内容实时跟进, 对新出现的问题, 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2 采访技巧

2.1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访前, 记者需要初步了解被采访人员。了解当事人的性格能加强记者与当事人的沟通, 避免沟通过程中不愉快事件的发生。记者还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分析, 设计相关问题, 巧妙避开冲突。要善于引导当事人回答问题, 而不能被当事人引导。当然, 当记者不能提前了解当事人时, 需要记者了解事件的新闻背景, 获取充足的信息, 方便提出问题。对事件背景的了解, 能对事件的分析起到一定的作用, 方便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形成初步判断。

2.2 采访技巧的应用

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 要直入主题, 问题要明确且具有针对性, 避免浪费双方的时间。同时, 记者要注意察言观色, 善于倾听, 了解并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深入探求事情始末, 抓住事件中遗漏的重点, 方便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并进行文字整合。

3 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采访内容的创新

在当前的媒体形势下, 创新是主要推动力。只有创新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记者要创新采访事件内容, 多角度分析新闻内容, 使观众通过别样的角度感受新闻内容, 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引起群众的关注。例如, 报道一场灾难事故时, 为使民众能够感受人间大爱, 采访事件相关负责人和寻找事情的原因时, 要从多角度进行解读, 使新闻更别具一格。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由于采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状况, 这也就意味着采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配合采访的当事人,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记者采取全新的采访途径, 对当事人进行多方面了解。也可以对当事人身边的人 (包括当事人的同事、朋友、亲人、邻居等) 进行采访, 并了解到当事人的特点, 获取当事人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信任。同时, 对当事人再次采访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关注, 察言观色选取合适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3.3 采访模式创新

随着现在的科技的发展, 采访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模式。面对面、一对一的采访模式, 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压力, 同时由于当事人的性格多样化, 这也就直接给新闻工作人员的采访工作带来难度的同时还面临一定危险。如今, 新闻工作人员往往可以采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对新闻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在一问一答中积极引导当事人, 得到答案。当然, 在这种采访过程中, 记者依旧需要保持对当事人的尊重, 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4 结语

新闻工作人员创新运用采访技巧, 能够对事件有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从而进行更专业地解读, 推动新闻采访工作的整体进展,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媒体的地位, 加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参考文献

[1]朱琳.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媒体研究, 2015 (16) .

新闻采访技巧刍议 篇10

(一) 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1. 加强自我沟通能力

要与被采访者顺利地交流, 记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必须要强, 只有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快速得到被访对象的配合。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 应做到既不盛气凌人也不低人一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和平等的交流。记者在采访时如能以亲切示人, 营造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就能使采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 合理分配提问

为了搞清一个事实, 会产生许多必不可少的提问, 但所提问题一定要简洁明了, 具有封闭性。

提问, 是记者与被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 提问得法与否, 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 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 还可融洽双方感情, 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

3. 提问的类型和方式

采访中的提问, 是对记者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采访时的提问可分为正面提问、引导性提问、追问、假设性提问及激将法式提问等。提问的方式有面对面交谈、侧面问、体验式访问、书面采访、电话采访和隐身采访等。

4. 提问的注意事项

(1) 提问前要做好准备; (2) 提出的问题要简洁; (3) 提问宜具体; (4) 提问要“口”“眼”并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问的工作, 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被采访者精彩的叙述和评论, 往往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 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之一。所以记者只有认真地研究提问的艺术, 才能让采访成为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碰撞, 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 取得最佳效果。

(二) 掌握采访中的语言技巧

一名称职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 在与被访对象交谈时态度要不卑不亢、谦虚、庄重, 如见了名人、领导、外宾不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见了普通百姓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之中, 事事留心, 随机应变, 遇到对方精神紧张时, 要设法缓和气氛, 遇有难言之处, 要巧妙引导。

为此要做到, 和什么人说什么话。如采访农民, 你就要掌握农民的语言习惯, 从家庭情况、种几亩地、收入多少钱等家常事入手, 一步步地引导;采访教师、工人或是法制工作者等, 要熟悉他们的业务语言, 才能交流和谐。其次, 要精心设计提问, 把了解到的内容经过概括、归纳后, 设计出能够触动被采访者兴奋点的提问, 使是被采访者按照你的要求说出你想要的内容。再次, 要尊重采访对象, 上至党政领导, 下至平民百姓, 都要从心理上尊重对方, 把其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采访是一门艺术, 要让自己在采访中获得成功与好评, 除了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更多的综合学科的知识。首先, 就是对新闻敏感度的培养。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成新闻, 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有发现新闻的意识, 除了靠热线电话搜集新闻素材外, 还要自己寻找新闻素材, 这锻炼的就是新闻敏感度。当你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度, 就会有发现更多好新闻的机会。其次, 笔头上的功夫一定要扎实。作为电视新闻记者, 你要将所看到的实事求是地告诉观众, 而不需要用太多华丽的语言去修饰。笔头上的功夫怎样锻炼?就是天天写、天天学。第三, 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同时善于总结经验。另外, 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在采访现场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前我总认为, 记者是一个受人尊重、光鲜亮丽的好职业, 可是在亲身体验后才发现其实不然。当我们报道负面新闻, 要给某些企业或个人曝光的时候, 有些人的态度十分恶劣, 甚至会发生强抢摄像机、辱骂记者、出口威胁等等现象, 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如果记者现场应变能力强, 表面配合他们、跟他们交谈, 但继续偷偷地录制, 我们就会拍到更真实的真相。

毋庸置疑, 记者的修养、素质是靠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 这种素质的积累成就了记者的个性化魅力。在这个注重个性和特色的时代, 记者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同时充分拓展自己的个性, 这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新闻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

浅谈农业类新闻采访技巧 篇11

大家都知道,只有掌握了新闻事实,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新闻采访就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才能知道好的新闻内容,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笔者来说,在黑龙江垦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可以说是天天与农业打交道,与种植户接触交流,多年的实践也让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如何写好农业新闻报道,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报道出精品,所以加强农业知识积累,提高自身采访能力,是创作出有深度、有影响力农业新闻作品的重要前提。

一、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为采访做好准备工作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任何性质的采访,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都必不可少,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要找相关资料,通过查找书籍、上网搜索等途径,找到与采访对象有关的大量资料,从中挑选有价值的进行归类整理。然后要拟好采访提纲,根据现有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比如在采访种植户更新购买农机具时,记者只知道看热闹,上来就问:“师傅,你的这个迪尔是什么时候买的?”接下来,种植户说:“我这个不是迪尔,是凯斯”。一下就让记者很扫面,而且也让种植户觉得这个记者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

原因就是有些记者觉得三农相关的采访,采访对象大多是种植户,即便是与领导或者专家直面交流,也没有过于难以把握的语言,只要心里有个大框,临时发挥也完全能应付。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不可否认,进行与三农相关的采访时,由于采访对象和采访事情的独特性,语言上尽量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但如果提前没有做好准备,一旦出现思路混乱,且不说记者这时候会忘记采访中的一些重要情节,那些想象中的“简单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会出现无法驾驭的局面。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洪河农场粮食处理中心的一次采访中,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架好机器后就把直接把两个问题一起问种植户:“今年你家产量如何,与往年相比增收了多少?”。也巧这个种植户今年的粮食产量不是很理想,他就直接回答:“产量一般,而且种地投入是一年比一年大,现在粮食价格也不高,没挣着啥钱。”种植户后面又说了一大堆诉苦的话。这一下我需要种植户说的内容他一句也没回答。后来一想,是自己所想的问题过于肤浅和简单,当种植户说到由于自己对此了解不足,无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只能充当了半个小时的“倾听者”。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

二、结合农业生产特点 注意提问的技巧

现在随着新闻宣传工作走、转、改的深入,记者提问与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则需要更多的亲情、通俗语言。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采访对象产生反感,无所适从,甚至可能拒绝采访。恰到好处的交流、采访,是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

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采访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

特别是对种植户采访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和知识面相对窄,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就怕回答不当,往往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采访记者可以和种植户一起在地头进行农业防病,休息时和他们坐在炕头上聊天等,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采访对象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氛围,然后记者再逐一提出问题。

三、有关种植户的采访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让其打开话匣子,并从其叙述中找到新闻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可用温和话语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记者理解他的意图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今年我們台记者联合农场拍摄了三期系列报道《我在米都当雇工》,用走基层的形式进行报道。这期间,我们深入到了多个种植户的田间地头,记者和农户一起劳动、吃饭,真实体验当水稻雇工的感受,挖掘典型故事,节目播出后,受到了业务部门和采访者的肯定。

同时,我们日常工作中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渠道、多方面了解第一主角,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优秀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对于农业新闻采访,更应如此,只有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作品。

四、要多记录好材料,积累“记”的经验

记者采访要做记录,或是脑记、手记,或是用录音机采录。采访用录音机具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一些不适应性,全凭脑记不用本,那是不可想象的。

笔记的内容要选择,笔记的方法要讲究。比如交谈时笔要简记,侧重于心记,既可多听多想,又不至于影响谈话的气氛。交谈后要追记,侧重于把谈话的情况补充上,以免忘掉。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機械地“记”,要记“实”,真实准确。在新闻采访中,首先要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不要漏掉这新闻五要素。二是理解地“记”,要记“情”,真情实感。包括记基本情况,脑要记全貌,笔要记概况;记住重点人物的身世。脑要记印象,笔要记特长;记故事梗概,脑要记情节,笔要记主线;记特色,如至理名言、风土人情、秘闻轶事,脑要先记,笔要补记等。三是分析地“记”,要记“点”,观点明确。着重记好要点、难点、疑点,上级精神和群众情绪的交汇点,采访者容易忘掉的易忘点。

笔记是采访的记录,是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笔记的技巧,把采访本变成“活档案”,对于提高记者采访业务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五、要学会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

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是记者采访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陌生人交谈不可避免地有所保留,而采访任务又要求采访对象无所保留,这就要求记者和新闻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采访时,记者应怀着一颗平常心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沟通,在较短时间内消除陌生,建立起融洽的采访氛围。要注意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在和谐的氛围中将会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遇到采访对象紧张时,要学会从侧面入手,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聊聊题外话,以缓和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遇到其难言之处,更要巧妙地进行引导。

六、采访时语言要有“农”味

作为采访农业新闻的记者要多点“农”味,采访时,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华丽辞藻。记者不应该把问话看成自己表现能力的机会,应该少用或者不用长句,多用短句,既简明扼要,也便于理解。

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篇12

电视新闻采访作为一种采访类型,有别于广播、文字等其他采访形式,其个性十分明显。第一,现代的采集手段;第二,独有的采访形式;第三,形象画面的报道,要注意避免万能画面,捕捉具有特征和个性的现场;第四,特定的思维方式,即蒙太奇思维方式,连续画面的形象思维,能够在特定的现场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给人以不紧张、事先没有摆布的真实感,不允许使用深奥难懂的语言。作为口头叙述或采访问答的语言,要简洁、通俗、易于理解;第五,画面、声音和文字是电视新闻的综合表现形式;第六,特殊的工作方式,电视记者要有集体协作精神,记者、摄像、灯光、主持人、录音等作为一个采访小组,协同一致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第七,复杂的工作环境,记者必须熟悉从线索、采访拍摄到播出的每一个环节。

由于电视新闻具有如此多的个性,操作难度也远大于广播和文字采访。因此,电视采访的技巧就非常重要。

其一,记者要具有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新闻敏感、知识阅历、政治素质、社会活动能力都要具备,还要有技术、心理和身体素质、平等和竞争意识也要多加训练。协作又要保证作品质量,快捷又要避免错失良机,爱护机器又要保证采访顺利,还要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其二,避免一些常见问题.比如避免“两张皮”、“满堂灌”和“一锅粥”的情况。“两张皮”是指画面和文字没有有机结合,画面讲画面的内容,文字讲文字的故事;“满堂灌”是指把电视当作宣传工具,用大量的文字语言说明画面,呈现事实采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一锅粥”指大量采用现场声而不加文字解说,貌似完全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其实是不加选择地堆砌,浪费观众时间。这些问题都十分常见,在实际操作中要尽力避免。

其三,提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各种资源了解采访对象。分析访谈对象,明确采访目的,把最好的表现机会留给对方,选择关键人物和典型人物访谈。注意分析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根据身份、性格、爱好等情况设计问题,扬长避短,利用好每一个可以提供新闻线索的机会。与采访对象进行镜外交流,拉近心理距离,花时间用日常生活的口吻同采访对象交谈,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可以拉家常、开玩笑,消除陌生感。此外,善于设计问题,好的问题可以把握采访主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采访的“一次最佳”原则非常重要,一次采访不会使被采访者产生厌倦感,具有即兴采访的独特光彩。

其四,提问的技巧也不可忽略,从发问到追问,再到发展问题深化主题,其中蕴含着许多技巧。发问时,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提问,巧妙地处理敏感微妙的问题;追问多见于即兴提问,表现在逻辑关系上为递进关系的问题。追问时要特别注意语气和态度,避免态度过于生硬而显得刁钻或故意刁难,引起被采访人的不悦。避免采访中带有个人情绪或倾向,容易失去新闻采访应有的客观和冷静,也不利于新闻事实的进一步挖掘。

发展问题和深化主题时,要迅速分析判断出正在进行的话题是否已经被充分挖掘.有没有再深入下去的必要,迅速判断出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有没有预定话题之外的更有价值的线索,必要时打断谈话,转换话题。调整提问方式的方法主要是具体化和词类替换,避免太专业化、文言或生僻的词语,调整用词用语。激将法通常用于被采访人“无可奉告”时,巧妙应用激将法,没准可以获得想要的答案。

其五,在运用电话采访和隐性采访等特殊采访方式时,有几点问题需要注意。隐性采访时要注意安全。隐性采访是指出于特定原因,不申明采访目的,不公开记者身份的隐蔽采访,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避免镜头前的紧张和不自然;拍摄社会不良现象和不道德行为;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认证性,抓取罪证;要取得特别效果的正面报道。

记者在做隐性采访时,要具备强烈的法制意识,不能滥用采访权;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关注弱势群体;要学会在采访中保护自己及录音录像设备;进行暗访调查,要学会与公安、工商、海关等相关执法部门配合。

电话采访与隐性采访都是特殊的采访方式,相较于纸媒,电话采访在电视领域呈现的作用尤其大。在报道突发新闻事件时,设备无法及时到位,这时可以应用电话采访;做国际新闻耗资巨大,为节省资金,多用电话采访;隐瞒记者身份以获取真实情况,以及事件当事人、亲历者等受访者不愿出现在镜头中时,都应该用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主要是演播室电话采访和电话隐性采访,有时沉默也是信息。要注意以下几点:精心选择受访人物;认真准备采访提纲;以电话那端现场情况为核心;要保护对方隐私以及控制时间。

上一篇:戏曲艺术下一篇:科技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