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质量(共10篇)
采访质量 篇1
一、新闻采访的特征
信息时代,新闻资讯涵盖了大众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新闻采访是实施新闻报道的必要前提与条件,也是进行新闻传播的基础。新闻采访的质量,在客观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水平,更影响到新闻的产出质量。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采访活动是独特而个性的,更是意志力的某种体现,新闻采访工作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空间广而流动性强
由于职业本身的特性,记者也被大众称之为社会活动家。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是人能够到达的场所,都会出现记者的身影,记者在进行信息收集、情况反映与新闻报道工作,为了一个新闻素材,有可能跑遍大江南北,甚至远赴重洋、四处奔波、舟车劳顿、马不停蹄,这些词语是对记者工作状态的真实反映。[1]
(二)工作时间的紧迫性与不确定性
新闻报道有极高的时间要求,尤其现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更是要求记者倚马可待。在第一时间报道相关新闻,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于工作时间的紧迫性,很多人经常因为采访任务紧而连轴转,有时甚至连吃饭都无暇顾及,同时,采访活动的时间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生的新闻事件无法预料,尤其是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往往让人始料不及。记者必须时刻保持待命临战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面对连续几天几夜的加班,以免错过任何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三)丰富多变的采访内容
尽管记者有岗位与职责分工,在实际的采访活动中,由于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多变,往往工作界限划分得不太明显,尤其体现在特殊事件的采访中。例如,车展活动的采访报道,现场布置了大量的气球、彩带、电子屏幕,人头攒动、声音嘈杂,让人不禁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记者在此时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智,通过冷静、细心的观察,有效捕捉能够引起受众兴趣、并且有意义的特色新闻素材。
(四)艰巨的采访过程
无论是抢险救灾的现场,还是战火纷飞的战场,随处都可以看到扛着摄像机、手拿话筒的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经历千难万险,承受的危险与艰辛,甚至不亚于被采访对象。在一些警察缉拿凶犯的采访中,记者往往全程跟随,与警察一起直接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如北约对南斯拉夫实施轰炸期间,记者始终坚守在南联盟的战场上,其中有3名优秀的记者不幸以身殉职,不禁令人感叹艰巨的采访过程。
二、采访质量的控制措施
(一)事前准备,有备而访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获取更多有用的新闻素材以及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对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年龄、职业、生活背景等,不仅便于揣摩对象的心理,还能够打动被采访对象,提高采访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详尽的事前准备,有助于体现记者的专业性与敬业精神,能够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取得其信任,以获得更佳的采访效果。应对被采访对象进行科学的分类,包括职业、社会地位、表达能力以及性格等,以便找到适宜的相处方式,增加采访的深度。[2]
(二)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
采访报道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过程中细节的挖掘,需要根据不同的受访对象,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以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第一种是直接式提问。采访的过程中,直接向被采访对象提出各种问题让其回答,具有快速、直接的特点。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即兴的,而是需要事先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准备,同时,受访对象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能够凭借其良好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满足采访的预期效果。
第二种是引发式提问。通过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提问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达到由表及里的递进效果。一般来说,引发式提问面对的受访者,不善言谈、对采访有抵触、不愿意透露过多,面对采访者时,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抵触情绪,需要逐步缓解氛围,消除其潜在的戒备心理。
第三种是擒纵式提问。反映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如何捕捉受访对象的实际心理,事前的准备固然重要,但采访的过程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引起受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需要细心观察受访者微小的动作、表情,准确分析其心理变化,营造轻松的采访气氛,控制把握住采访的话题,避免受访者逃避回答或转移话题,采取擒纵并用的提问方式,以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三)避免先入为主与急于求成
采访的目的是为新闻现象搜集相关的论据,是新闻内容的支撑与组成部分,而非新闻的全部。因此,记者在接到采访任务时,并没有绝对的新闻论点,采访任务的思路需要视情况而随时转变,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记者以主观思想引导采访的现象,忌蛮横口吻与强行逼问,否则会影响到受访者的情绪,严重时甚至会拒绝采访。记者应当因势利导地去平和稳定受访者的不安情绪,说话的语气要平缓、谦虚,通过切入其心理消除受访者的心理戒备,在愉快的谈话氛围中提出问题。
三、结语
新闻报道,既要保证信息的公正性,还应保证与倾向性相统一。作为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新闻采访的质量对整个新闻的产出质量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做好采访的事前准备工作,通过了解相关的资料,初步拟出采访思路,然后再进行采访。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采访对象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情况,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与受访者交流时,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从而保证更高的采访质量与效果。
摘要:新闻采访工作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如空间大而流动性强、工作时间的紧迫性与不确定性、采访内容的丰富多变以及采访过程艰巨,因此,对新闻采访的质量实施有效地控制显得至关重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做到有备而访;其次要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同时应避免先入为主与急于求成,以保障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新闻采访,特征特点,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田丽.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3(09):286-288.
[2]樊璐瑶.浅谈如何提高新闻采访质量[J].传播与版权,2016(02):23-25.
采访质量 篇2
图书馆界(Library World)2014年第2期(No.2,2014)王瑞珍:南京大学图书馆“Book+”个性化服务对纸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启示[摘要]随着数字资源和数字阅读设备的兴起和普及,人类社会进入后纸书时代。纸书采访所占的经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图书馆更应做好纸书的采访质量控制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对两所大学的纸书采访质量控制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南京大学“Book+”智慧图书馆服务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个性化服务,对高校图书馆的纸书采访质量控制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加强纸书采访质量控制,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发挥,提高图书馆整体的资源建设水平。
[关键词] 智慧图书馆;“Book+”服务;纸书采访;质量控制
1后纸书时代的到来
平板电脑、大屏幕手机的出现和普及,使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后纸书时代,这些便携式阅读工具的普及使电子阅读更加方便和快捷。2013年7月17日,CNNIC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 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44.1%,学生群体是网民规模中最大的职业群体,占26.8%,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1]。《2013互联网趋势报告》也显示,中国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服务的时间超过了美国(中国用户将55%的时间花到了PC和手机上,美国用户的这一比例仅为38%)[2]。再来看一组数据,1990―2001年,11年间美国纸书的销售额从150亿增长到250亿美元;但2001―2011年,纸书的销售额在原地踏步,电子书销售额却增长了1万倍[3]。兰卡斯特、?V本庆一郎、何飞鹏、周正浩、陈冰…… 都对纸书的消亡做过预测,在他们看来,以“纸”做载体的时代,终将一去不回。当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比如,美国第三大出版社的CEO简•弗里德曼就认为纸书不会消失[4];也有学者认为,只要图书馆存在,纸书就不会消亡,只要读者还有阅读纸书的需求,就有存在和购买的理由。后纸书时代的到来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给纸书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图书馆从业者,我们该如何面对曾经或现在仍为主要馆藏的纸书?让纸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2高校图书馆的纸书采访质量控制――以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1近年来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使用情况分析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对纸质书消亡与否不做评判。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购买纸书的经费在经费总额里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少,而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所占比例却在大幅上涨。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近几年的经费使用数据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表1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经费使用情况一览表
年份总经费
(万元)纸质图书纸质报刊数字资源金额(万元)占比(%)金额(万元)占比(%)金额(万元)占比(%)2007250***36200828011541.13512.513046.4200941511026.5358.427065.******5021.4557.949570.***6.652068.4201396017017.7505.274077.1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纸书所占比例为52%,数字资源仅为36%;到2013年,纸书所占比例降至17.7%,而数字资源购置比例升至77.1%。诚然,纸书的时代在急剧衰落,纸书的功能在逐渐弱化,但纸书在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促进读者的专业学习、培养读者的综合素质等方面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纸书采访仍是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工作。在国外,不少大学图书馆早已普及实行专家选书和学生选书模式,日本大学图书馆还实行三级选书制,在学校设立专家选书组织系统、系选书组织系统和图书馆选书组织系统[5]。后纸书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费在快速增长,而纸书的购置比例却处于下滑趋势。如何增强纸书对读者的吸引力,提高纸书的利用效率呢?实施纸书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是最佳途径之一,它可以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在纸书的选取和利用之间达到最优状态。
2.2 纸书采访质量控制形式案例分析
为提高纸书采访质量,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前采用的纸书采访质量控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家选书。图书采访人员因自身的专业性、兴趣爱好、接收到的读者需求信息等的不同,在选购图书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实行专家选书是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采访人员收集电子书目,根据学校专业设置进行分类、筛选,把甄别过的书目发给各学院资料室,待专业教师圈选后反馈给图书馆采访人员。另一方面,每年秋季组织部分学院的专业教师参加书展,补充专业图书,参会学院根据该校新增学院和新增专业做动态选择和调整,既要覆盖面广,又要突出重点。
(2)进馆现采。图书馆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举办一次进馆现采活动,书展由合作的图书供应商携带样本在二楼大厅布展,采编部对每次书展都会做精心准备,提前定制海报、条幅,在校园网和图书馆主页上发布公告,并将书展通知通过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发送给每位教师。进馆现采形式新颖,吸引了大量的师生前往,为图书馆推荐了大量的优秀图书。
(3)推荐教参书。图书馆从2006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教师“推荐教参书”活动,活动安排在每年4月份进行。活动接收专业教师个人推荐和学院集中推荐,由专业教师和学院相关负责人填写表单,表单涵盖推荐教师的联系方式以及教参书的书名、出版社、ISBN号等信息。采访人员将搜集到的表单进行汇总,由供应商匹配采访数据,查重后进行订购。
(4)读者荐购。图书荐购是图书馆长期坚持开展的工作,采编部公布了采访工作专用邮箱,在主页上设置了读者留言,随时接受读者的咨询和推荐。此外,采访人员还在读书月期间走进书库,设置资源荐购台,收集读者的荐购书目。采编部办公室随时接待师生到馆推荐书目,妥善地解决相关问题并及时向读者反馈信息。
3南京大学图书馆“Book+”个性化服务的纸书采访质量控制形式
“Book+”个性化服务是基于网络的服务平台,将图书馆书目信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给读者提供了全新的登录体验,读者可使用校园一卡通登录,也可使用QQ号、微博账号等登录。“Book+”提供了丰富的书目信息和互动服务,增加了读者的参与度,加入书籍封面、豆瓣评论、添加标签、给图书打分、分享到微博等新鲜元素,使之更加贴切用户的使用习惯[6],提高了纸书采访质量。“Book+”平台主要提供以下服务。
图1“Book+”服务登录页面[7]
3.1 推送个性化的借阅排行和“新书推荐”
借阅排行是某一种或某一类图书借阅量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衡量纸书采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提高纸书采访质量就要经常关注借阅排行,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尽量避免“零借阅”率的图书。读者走进图书馆,面对众多门类的图书,会有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新书推荐起到引导读者阅读的作用,“Book+”会自动判别身份、主动推送“新书推荐”,依据读者账号中的学院信息,自动推荐相关学科的热门图书与到馆新书,使读者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图书。特别是关联学科还可以自己修改,读者可以随时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3.2 实现与书评网及网上书店的互联互通
读者通过图书馆OPAC系统查询,所得到的书目信息比较有限。“Book+”为读者提供豆瓣网的互通服务,不仅可以看到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封面,还可以看到其他有趣的信息,如豆瓣网上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以及网络导购等,并在页面上提供本馆是否收藏有该图书,如果确认“图书馆还未购买本书”,则可直接点击“荐购”。如果读者想购买该书,还可以直接连接多家网上书店,并在左侧显示该书的价格,方便读者进行价格对比,提供快速的购书通道。这进一步拓展了采访工作的服务范围,解决了读者对阅读图书的需求。
3.3 展示征订目录和分类浏览服务
为提高采访工作质量,使每位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采访人员要充分征求读者意见,“Book+”服务在网上提供图书征订目录,目录更新及时,书目数据字段齐全,读者可以选择目录文件进行下载,详细查看书目信息。“Book+”服务还提供了征订分类浏览,读者可按照分类目录选择相应的书目信息,如选择C大类,就可以出现社会科学总论类的书目信息,包括书名、责任者、出版信息、分类号以及荐购人数等,确认该书值得推荐后,可直接点击该书目信息下方的“荐购”按钮。
3.4 提供荐购图书的绿色通道
读者荐购是提高纸书采访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读者看到了好书,可是图书馆没有馆藏,怎么办?这不是难事,“Book+”为你提供了荐购图书的绿色通道,读者可以立即向图书馆申请荐购,只需填写“读者荐购”表单,主要信息包括题名、责任者、出版社、出版年、语种、ISBN号等,并注明推荐理由。采访人员会根据表单进行适度处理,购买入藏后,读者就可以在图书馆借阅了。
图2“Book+”服务读者荐购表单[8]
4“Book+”服务对纸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启示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纸书采访质量控制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Book+”服务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它新颖、时尚,使读者选择纸书更加便捷,更能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Book+”服务提高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纸书采访质量控制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
4.1 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采访数据
“Book+”服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读者服务,图书馆提供书目信息也应该如此。图书馆服务平台上应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全的图书出版和发行信息以供读者选择。书目均可采取网络获取方式:一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或电子邮件和出版社密切联系,关注其出版发行动态,获得最新最全的出版信息,弥补图书供应商提供信息不全面,部分学科专著采购不到位的情况。二是通过网站获取《新华书目报》等征订目录的电子版数据,此类书目更新及时,可提供大量的图书预订信息。三是由图书供应商或主办方提供每年各大书展的电子版书目信息。四是实时关注当当、卓越、亚马逊、孔夫子等网上书店,浏览其新书信息,随时查遗补缺,对特色馆藏及地方馆藏进行补充等。
4.2 认真规范采访人员工作流程
“Book+”服务提供个性化设置,对采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人员要处理大量的读者荐购信息,就必须严格按照采访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全方位实行质量控制。采访人员要经常和一线服务部门和各类型读者联系,了解读者需求动向和图书的利用情况,阶段性地对流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馆藏文献结构、馆藏质量进行评价。读者荐购的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采访人员需要根据荐购理由,结合馆藏特点认真进行审核。订单审核可采取“采访人员初审―采编主任复审―馆长终审”三级审核制度。先由采访人员将搜集到的书目和读者反馈信息进行汇总,按出版社、书名、价格、读者对象等字段逐项进行查看、筛选,初步形成订单。然后由部主任二次审核,标明复本数量,确定订单。最后由业务馆长终审,通过审核后的书目交供应商组织采购,并及时向读者反馈处理意见。
4.3 进一步增强读者群体的参与度
“Book+”服务以读者为本,赋予了读者极大的参与权。为提高采访工作质量,图书馆应增强与各读者群体的互动。如成立资源建设委员会,成员包括图书情报专家、资源建设学科馆员以及读者代表等。“图书情报”专家为图书馆圈选书目和推荐图书,配合图书馆开展资源建设服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图书馆采访质量,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学科馆员为特定学院和专业服务,通过学科邮箱和学科博客收集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采访人员。读者代表从热心参与资源建设并积极荐购图书的学生读者中选出,平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需要,及时提供读者阅读动向和相关活动开展的信息。图书馆要定期召开座谈会,商讨如何为读者开拓更广阔的互动空间,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4.4 全方位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Book+”服务是南京大学图书馆提高纸书采访质量、进行采访质量控制的成功案例。“Book+”服务借鉴互联网服务“Google+”的服务模式,在服务类型方面加深了读者的体验,给读者提供了基于Web的服务项目。高校图书馆纸书采访质量控制也应该更新服务思路,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全方位开展纸书质量控制。实现与网络书店的互联互通,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纸书信息,方便读者添加标签,发表评论,及时收藏到“我的书架”等。除QQ、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运用云计算、移动图书馆等先进技术,给读者提供更完美的用户体验和更全面的智慧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3-11-18].http://.[3] 陈冰:纸书时代真的结束了[EB/OL][.2013-11-16].http://.[5] 邓珊妮.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22):64―67.[6] 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服务之一Book+ [EB/OL].[2013-12-1].http://lib.nju.edu.cn/html/article.htm?id=88&fid=49.[7]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EB/OL].[2013-12-1].http://book.njulib.cn/.[8]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EB/OL].[2013-12-1].http://book.njulib.cn/asord_redr.html.[收稿日期]2013-12-12
[作者简介]王瑞珍(1974―),女,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采访质量 篇3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提升广播记者采访质量的措施探析 篇4
一、记者自身的职业素养
1. 深厚的语言功底
某一事件发生后, 记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并要在了解情况后迅速展开新闻播报工作, 这中间留给记者准备的时间很短, 如何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寻找到民众最关心, 最想了解的消息, 并立刻组织语言将新闻播报出去, 考验着每一名现场记者的语言功底, 若是这方面能力有所欠缺, 在播报过程中自然会无聊乏味, 甚至可能漏洞百出, 授人以笑柄, 给行业蒙羞。所以, 记者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 历练自己的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以期在实务工作中为听众带来更精彩的报道。
2. 灵敏的新闻洞察力
在事件发生的现场, 要集中所有精力, 努力观察事件的所有环节, 并迅速找出新闻播报的切入点, 将这些重点采访内容落实到位, 让自己成为听众的眼睛, 让坐在收音机旁的听众通过你“看到”整个新闻现场的全貌。
3. 灵活的应变能力
俗话说, 计划赶不上变化。原定的采访对象突然有事, 不得不临时更换采访对象的事情虽不常有, 但也总是会有发生的可能。若没有一个很好的应变能力, 无法立刻转变角度, 仅仅这一次偶然的变动, 就可能为记者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 更不要提播报出精彩的新闻节目了。所以, 优秀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不只是会影响到采访质量的优劣, 更会关系到采访是不是可以进行、要不要中断的问题。于是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真的是非常必要。
4. 深入思考的能力
人们越来越不能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的报道, 民众越来越好奇某一事件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更希望看到深入的追踪报道。如果说, 几十年前, 当深圳被划定为经济特区时, 人们还仅仅满足于了解到什么叫做特区, 那么在几十年后的今天, 当上海成立自由贸易区时, 民众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自贸区”这个新鲜的名词了, 大家更为关心的乃是自贸区成立后对上海和甚至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之, 现在是一个报道“意义”的年代, 而不是报道“定义”的年代。人们希望通过媒体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
二、打有准备之仗
1. 确定采访主题
在采访之前, 预先写好一份采访大纲对于每位记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应忘记的好习惯, 这是记者在接下来实务采访中的主要思想和行为依据, 有助于划定工作轨道, 避免跑题离题, 在做深入采访时也可据此稳扎稳打。根据实务中的情况, 做适当的调整, 使其与具体事件相适应, 从而对事件进行更完美的全景展示。
2. 做好战前功课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采访, 前期对于相关材料的搜集、整理总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采访的对象是有一定经历的人, 那在采访之前就一定要了解他之前的故事, 还可能需要知道他的喜好、生活方式、交际圈等, 这样才能更合理地设计出采访时所要提出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对现场的变化做到应变得当, 从容不迫。
3. 做好心理上的调整
由于采访的对象各不相同, 采访的事件也千差万别, 所以总会有一些很不愉快的事, 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记者身上, 可能是不屑, 可能是辱骂, 甚至是被拒绝。如果这时记者没有一个好的心态, 或者没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很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 所以, 对于心态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名记者职业素养的优劣。
三、采访过程要从容得当
1. 问题要清楚明确
记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期待着对方能有回复, 所以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 一定要做到清楚、明确, 令对方可以回答。若问题令对方不愿甚至是不能回答, 那就是采访中的败笔。所以含糊不清的问题是在浪费双方的时间, 这是作为优秀记者绝对不能犯的低级错误。
2. 提问的方式要恰当
采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有记录的聊天过程, 只有对方愿意和你聊, 采访才能顺利继续下去, 所以, 对于各类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些能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问题的记者无疑将成为行业内的翘楚, 他们可以通过对采访对象言谈举止的观察, 确定对方目前的心理状态是轻松抑或是紧张, 从而选取适合的问题, 避免因对方情绪上的波动而使采访陷入僵局, 无法为继。
摘要:广播是一种很独特的节目播报形式, 对新闻的获取、整理、播报等环节的把控就必须做到精益求精, 尤其是要提升广播记者的采访质量, 以期获得更多忠实的听众。
关键词:语言,采访,广播报道
参考文献
[1]尹日高.广播记者应有的语言敏感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 (11)
[2]陈钟.谈广播记者“镜头语言”运用[J].新闻前哨.2002 (03)
[3]袁家福.现场播报:检验广播记者的功底[J].新闻记者.2008 (11)
[4]施临洁.试论广播记者的采写素养[J].今日科苑.2010 (12)
学校采访内容及采访话题 篇5
海南中学
采访内容
1、“订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课程编排模式;
2、艺术选修课(拍摄一堂课:如话剧、舞蹈、工艺等);
采访话题: 校领导或教师:
1、什么是“订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
2、“订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之间如何互补协调?
3、课改后是否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不够?如果有,如何解决?
4、开设艺术选修课后,学生反应怎样?教学效果如何?
5、艺术选修课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有哪些好处?
6、新课改是否影响高考?新课改对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学生(3至4名):
1、课改后是否觉得学习内容过多、学习负担比课改前重?
2、从选修课中学到的知识及感悟?
国兴中学
采访内容:
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实拍一堂课(如:《竹竿舞》、《黎族织锦》等)
采访话题: 校领导:
1、为什么开设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2、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学都带来哪些好处?
3、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4、有一些校本课程可能与高考科目无关,选修校本课程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
5、您怎么看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关系? 学生:
1、对学校推行的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是否喜欢和满意?
2、学习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后的感悟;
海南侨中
采访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意义 实拍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采访话题: 校领导及教师:
1、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2、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运用了什么调研方法?
3、在课题选择、活动计划与活动方式上,学生是否可以自主选择?
4、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产生了哪些改变?
5、研究性学习耗时较多,有些课题甚至与高考试题无关,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否影响高考?新课改对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学生:
从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了什么?能力都都到了哪些提高?
海口一中 采访内容:
课改后,课堂教学的转变
采访话题: 校领导或教师
1、新课改后,教师的负担是否加重了?压力更大了?
2、新课改后,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做了哪些改变?是否变得更活跃、更高效了?
3、新课改后,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
4、如何利用“问题”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率? 学生:
1、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前后的感受;
2、是否满意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3、课堂教学方式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采访质量 篇6
一音频噪声形成
根据新闻前期采访的特点, 分析可能引入音频噪声的环节, 定位音频噪声的种类和成因, 便于对症下药, 解决或者避免音频噪声。
1. 设备问题 (包含设备设置问题)
新闻采访一般采用机载话筒, 使用话筒延长线连接;
也常采用无线话筒, 无线话筒的接收机一般内置于ENG摄像机内;
使用不同的话筒, 需要对摄像机音频输入选项做相应的设置更改、48V电源是否加载、音频输入电平是选择“手动”或“自动”方式, 以及选用哪个声道记录音频等等, 均会从源头上影响音频质量。
2. 线路问题
新闻采访所处环境复杂、多变, 常常时间紧急, 话筒延长线及话筒本身、摄像机话筒输入插孔等均属易坏部件。特别是话筒线, 常因意外原因造成断路、虚焊、连接不稳定等, 对音频信号质量带来影响, 特别是偶发软故障, 前期无法准确判断, 后期处理难度极大。
3. 环境问题
新闻采访的环境复杂, 噪声处处存在, 采访话筒的角度、距离是避免或者减轻环境噪声输入的有效办法之一。
新闻用ENG摄像机均有3.5立体声监听插孔, 但监听声道可选。在选择正确的监听声道的前提下, 使用立体声监听耳机监听新闻前期采访是摄像记者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
二音频质量优化解决方案
1. 针对设备问题
(1) 机载话筒的种类
机载话筒本身属于出现场的标准记录设备, 但在很多情况下采集的音频素材质量并不能达到播出要求。这和操作人员对于摄像机音频设置不无关系。所以掌握摄像机音频设置的基本操作, 可以从最前端保证音频质量,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机头话筒一般为小振膜电容话筒 (也有动圈话筒) 。小振膜话筒的灵敏度较低, 所以对于“环境”的感知度也较弱;电容话筒相较于动圈话筒, 灵敏度要高一些, 所以只要拾音角度选择恰当, 更适合“复杂”的声场环境。
(2) 话筒的指向性
心型话筒的指向性 (指向性描述麦克风对于来自不同角度声音的灵敏度, 规格上常用polar pattern来表示, 在图2中, 实线圆形的上方代表麦克风前方, 下方则代表麦克风的后方) 。也叫作单指向性, 即压力式和压差式相结合的声波接收方式获得, 比较便于操作。大多数机载话筒都是心型或者超心型指向性话筒。
双指向性话筒 (8字型指向性) , 由压差式声波接收方式获得。简单来说就是坐标轴0°和180°灵敏度最高, 而90°和270°灵敏度最低。
(3) 话筒灵敏度
图4为心型指向性的灵敏度曲线 (单一频率) , 分为250Hz, 500Hz, 1000Hz, 2000Hz, 4000Hz, 8000Hz对应不同的灵敏度。传声器 (话筒) 灵敏度的定义为:在给定频率处, 传声器输出电压与作用在传声器上的声压之比。传声器的灵敏度指的是传声器的声-电转化的能力。它的具体数值是:当1帕斯卡的声压作用于传声器振动膜时, 传声器能转化出1伏的电压, 这样的传声器灵敏度就是0d B。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值, 传声器一般是达不到的。普通的传声器灵敏度一般在-70d B左右, 高一些的有-60d B, 专业用的高灵敏度传声器可以达到-40d B左右。
对应不同频率, 话筒的灵敏度是不同的。这一点的现实意义在于, 如果我们了解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些声音的基频,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拾取。男声的基频比女生低一些, 在200Hz左右;女声的基频在400Hz左右。这表明在男声200Hz或者女声400Hz左右能量最大, 当然, 人声并不是单一频率, 是由谐波构成。但只要找准了人声的基频, 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拾取声音, 也可以在后期进行修改、美化。
(4) 话筒的供电:“48V幻象供电”Phantom Power
摄像机身上对应有“48V幻象供电” (如图5) 选项。其在同一根电缆里既包括有音频信号电压又有直流电源电压。什么时候使用48V, 需要首先要确认机载话筒是否需要加载“幻象供电”。如果为电容话筒, 必须加载幻象供电 (一般为48V) ;如果为动圈话筒, 则不加。动圈话筒加载幻象供电, 有可能会引入噪声。这也是在采访时, 为什么有的时候会有比较严重的电流声的原因, 当然也不排除劣质线材受外界电磁环境严重干扰产生噪声。
(5) 音频输入电平选择“手动”或“自动”方式
摄像机输入电平选择“手动”还是“自动”, 一般并不会对音频质量产生影响, 关键还是在于声音拾取的环境和角度、电平大小的控制。我们的经验是:常态下可选择“自动”, 便于快速应付一般采访场景;当环境噪声大时, 建议使用“手动”, 且密切监听。
我们这里着重考虑对于电平的控制, 这一点的实际意义很重要。因为拾取信号过小, 后期采取“增益”的方法会将声音中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加大, 噪声也不例外, 这样也会导致信噪比 (SNR, 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电压与同时输出的噪声电压的比, 常常用分贝数表示, 设备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噪声越少。) 降低,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劣播。拾取信号过大, 会导致信号过载削波, 使信号失真, 也会严重影响播出质量。虽然说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后期软件的方法处理, 但如果能从采访时就拾取优质的音频信号, 对于节目质量也会有更好的保证。
信噪比的计量单位是d B, 其计算方法是10lg (Ps/Pn) , 其中Ps和Pn分别代表信号和噪声的有效功率, 也可以换算成电压幅值的比率关系:20lg (Vs/Vn) , Vs和Vn分别代表信号和噪声电压的“有效值”。
(6) 耳机监听
在耳机监听的情况下, 选择“自动”档, 输入电平是在正常距离情况下, 能够保证信号大小正常, 这个时候只要注意拾音距离, 就可以控制好输入电平了。但如果“自动档”输入电平无法控制或者不好控制, 我们可以选择“手动档”。手动档就需要严格地监听, 在正式采访之前, 要严格检测电平是否过载。监听可选择1/3声道、2/4声道、立体声监听。
对摄像记者特别提醒:耳机监听音量大小调整与采访话筒输入电平大小调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切勿混淆两种的功能和作用。
近讲效应:声源离话筒的距离越近, 话筒所拾取的低频部分就越多, 唱歌的时候离话筒越近, 你所听到的声音的低频就越丰满。但是, 如果你离话筒太近的话, 就会使话筒产生过多的低频谐波共振, 从而导致低频的变形、失真。所以在不使声音过度失真的前提下, 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这种“近讲效应”, 使得拾取的声音更加丰满, 并且具有一定的亲切感。
2. 线材的选择、使用
音频线材分为:单芯音频线、双芯音频线、四芯音频线等。
单芯音频线用于非平衡 (Non-Balanced Connection) 信号的接入, 属于音频信号连接方式之—, 由屏蔽层和单芯线组成。大二芯和荷花插头属于非平衡传输。非平衡传输抗干扰能力略逊于平衡传输, 适用于线路电平音频信号传输和对抗干扰要求不十分高的场合, 由于连接方法简单, 在音响系统中 (尤其在民用音响系统中) 非平衡连接被普遍采用。在专业领域中, 很少采用非平衡信号。
双芯音频线用于平衡 (Balanced Connection) 信号的接入。例如:话筒、CD、MD、主播服务器等。单根电缆中有3根导线, 一根用来传送音频信号, 另一根用于传送极性相反的音频信号, 而另一根则为地线。
之前很多人认为两根线分别传送左右声道的理解是有误的。具体地来说, 模拟音频系统中, 会有两根单独的平衡线来传输左右声道信号, 而在数字音频当中, 用一根线缆通过对左右声道依次编码解码, 实现一根线缆同时传输左右声道。
在演播室中, 我们会采用上述的工程线“蓝线”, 也就是绝缘胶皮和屏蔽层相对较少的线材。因为演播室系统的“接地”一般都做得比较好, 外来信号干扰相对于室外可变环境小得多。
在室外, 也就是记者经常外出采访的时候, 我们会准备稳定性更高、屏蔽效果更好的专业音频线 (图9) 。从外观上看起来就是比“蓝线”要更粗、更重。对应内部的金属屏蔽层会更厚。简单来说, 对外界电磁干扰屏蔽性能更好, 平衡信号在正负极产生的相应电流干扰能够抵消。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线材的长度。线材的长度会影响模拟信号衰减的程度, 30m以上的线材会损失6d B以上的信号强度。如果使用的线材并没有很好的屏蔽特性, 对于信号质量的影响就会更大。所以一般记者外出采访准备两根线为宜:一根3m短线和一根10m长线, 应对不同情况下的需求。当然10m线的信号强度是肯定没有3m线的信号强度大。
这里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判定话筒线是否需要维修或更换:
话筒线的两头对应XLR公头、母头。旋转拆开后看焊接点是否“虚焊”“脱焊”。“虚焊”说明焊接处接触不良, 需要及时联系维修部门进行更换。“脱焊”音频信号不能正常传输, 也需要及时联系维修部门进行更换;
另一种情况是焊接点发生相互交叉的情况。这样音频信号会发生劣化, 甚至不能正常传输。
这里提到的3m和10m的两根音频线, 也是为了防止一根线出现不能正常传输的情况下的一种备份。
(1) 环境问题
说到音频信号的传输和最后从重放设备上听到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与录制的环境优劣有关。环境因素最终会影响到音频的信噪比, 信噪比低也会严重影响播出质量, 造成劣播的情况。
说到外出采访遇到的情况, 会遇到大风、山谷、闹市区等等。
如果遇到大风的情况, 单纯地用麦克风拾音会有很大的风声“呼呼声”, 在很多采访中, 我们都看到记者会采用话筒防风罩的方式来避免类似的噪声。如图10、图11, 这两种防风罩是针对不同的话筒所设计的,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使用无线话筒采访, 这类的话筒可使用图10的防风罩即可。图11的防风罩是针对枪式话筒, 也就是我们的机头话筒, 一般都已配有防风罩。它由高品质的开孔泡沫制成, 很好地防止微风和杂音对麦克风头的影响。更大限度地避免高频滚降, 有效衰减风噪声高达20分贝, 并能防潮、防紫外线照射。
在风力足够大的台风天, 这种防风罩的效果就没有图12所示的滑套式防风罩 (开孔泡沫防风罩, 外包毛皮套, 防风等级:中) 效果好了。使用这种防风罩的好处不仅能最大程度还原人声, 还能避免收入过多环境声, 还可以保持话筒干燥,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另一种情况是在山谷中, 模仿包括在空房子中回音很大的情况。这主要是反映在话筒接收到声音信号的“直混比”。我们所处的环境混响系数较高, 所以直混比, 也就是直达声能量和反射声能量之比, 会很低, 造成声音模糊不清的现象。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 我们不可能还用笔去算直混比, 对于现实状况的操作层面的意义并不大。我们可以稍微调整话筒与人之间的距离, 并控制好输入电平值, 就能使声音信号的清晰度达到可用范围。如果可以更换采访环境, 到一个更加开阔的环境中, 那就是最佳的选择。
如果在闹市区里采访, 更是要注意话筒和人的距离, 因为一旦话筒离被拾取者距离太大, 就会让环境声过多地干扰。还有一种巧妙的方法是利用话筒的拾音角度去避免到环境噪音源。比如:正在大庙会的现场, 舞台上有演出, 声音大到了无法听清被采访人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话筒的心型指向性来最大程度屏蔽掉舞台上的声音 (如图13) 。
图13很形象地标出了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位置, 用心型指向性话筒的最不敏感, 灵敏度最低的区域对着舞台, 由于记者对于声音有一定的遮挡效果, 所以也能最大程度减小舞台声音的传入。这样拾取的声音效果比正对着舞台会好很多。但这对于8字型指向性话筒不适用。如图14。
采访质量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艺术技巧,细节,提问
0 引言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 电视新闻是由文字、画面、声音、人物、事件多个元素共同组成的综合艺术, 这也要求电视新闻采访相关人员必须具备多方业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看, 电视新闻采访的出现, 标志了电视节目的创新。从新闻采访的本质来看, 其最终目的是深入挖掘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及其背后代表的意义。高质量的电视新闻采访不仅能够向受众呈现优质的报道作品, 还能为受众提供精神享受。优质的电视新闻采访表现在电视屏幕上时, 可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从新闻采访的对话、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与行为举止中掌握整个事件与新闻采访的意图。而真正优质的电视新闻采访, 必须要有一定的新闻技巧辅助。在本文论述中, 笔者就针对新闻采访技巧进行了详细论述。
1 高质量新闻采访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文字新闻不同, 它是直接在屏幕上播放的。且在采访过程中, 新闻的录制也会有不少现场受众围观。所以, 在做电视新闻采访时, 记者必须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充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此, 笔者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1 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提升新闻文化素养
电视新闻采访并非是由单一元素组成的, 而是由文字、画面、语言等各项元素共同构成的。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 新闻采访记者需积极吸收与各项元素有关的知识, 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提高新闻文化素养, 以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及时调用所需知识, 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如在日常工作中, 记者要积极吸收文化、历史及社会等各方面知识。
除此之外, 新闻记者也不可忽视对特定新闻的关注与观摩, 积极从中掌握新闻采访技巧。若新闻记者遇到类似的新闻事件, 可使用同样的采访技巧对新闻事件相关工作人员做初步或深入的了解, 进而做到心里有底。换言之, 如果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未储备专业知识, 且对特定新闻缺乏关注, 将会使其在后续的新闻采访工作中慌乱不安, 意外状况频频, 影响新闻采访的质量, 进而使受众对采访节目兴趣缺缺。
1.2 强化临时准备能力, 妥善应对突发新闻
有些新闻事件的发生是无预警的, 新闻从业者的采访也同样是突发的。这种状况对新闻采访记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 为了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 新闻记者必须要强化自身的临时准备的技能。如在新闻事件发生后, 记者要在短时间确定新闻采访的主题, 并利用广阔网络搜集与此相关的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搜集完成, 大概了解事件情况, 确定采访角度与采访方式, 并逐步列出清晰的采访大纲, 以备后续针对性地对受访者进行采访。
2 注重新闻采访的各个细节, 尊重受访者
电视新闻采访准备工作完成, 新闻从业者应继续深入了解与把握新闻采访的各项细节。其中, 尊重受访者与营造采访气氛是需要新闻记者必须重视的关键细节。
2.1 尊重受访者, 可让受访者自愿透露信息
电视新闻采访的主要内容需要依靠受访者提供信息。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 要尊重受访者, 使受访者得以被重视, 并自愿向记者透露新闻信息。而使受访者感到被尊重, 新闻记者应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与采访态度。其具体表现有:1) 记者在采访时, 应事先粗略了解受访者的民族习俗, 避免在采访过程中触及受访者的习俗禁忌, 使受访者产生反感心理;2) 尽量避免提问与受访者相关的隐私问题。如果必须新闻事件不得不涉及受访者个人隐私, 采访记者应先征求受访者的意见。即便受访者同意透露隐私, 采访记者也要采用相对较温和的方式向受访者提问, 让受访者从新闻记者的采访态度中感觉被尊重, 进而透露关键信息;3) 新闻记者将问题抛给受访者后, 应认真倾听受访者的答案, 并根据受访者的话语判断插话时机, 避免打断受访者思路, 让受访者感到不适。
2.2 适当营造良好的采访气氛, 让受访者放心对话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记者并非是整个采访节目的主体。相反, 受访者才是新闻采访的关键主体。这也是说, 新闻记者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为了更好地引导受访者接受访问, 记者应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优势与现场有利要素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良好的采访氛围, 并不是指新闻记者要使用经典话语来体现自身的重要性, 而是要巧妙的自我隐藏, 凸显被采访对象的重要性, 让受访者快速熟悉自身的采访风格, 掌握采访重点, 进而使整个对话过程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对此, 笔者建议新闻记者要在采访初始就积极抓住受访者的兴趣点, 由兴趣导入新闻话题, 进而使整个新闻采访质量得以提升。
3 善用各种提问技巧, 深入挖掘新闻价值
电视新闻质量之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与采访的形式、手法密切关联。这要求, 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提问的技巧来提升新闻效果, 充分展现新闻背后的价值与内涵。而新闻采访常用的提问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3.1 问答式
问答式是电视新闻采访最常使用提问方式。新闻记者向受访者提出某个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关键问题, 受访者针对问题给出回答。而后, 新闻记者再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收集有效的素材, 从素材疑点出发, 步步深入, 挖掘更具新闻价值的内容。
3.2 交谈式
新闻记者的采访对象并非是某个固定的人或事物。时间不同, 事件不同, 主题不同, 受访者不同, 新闻采访价值也不相同。这也使新闻记者在日常新闻采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戒备心相对较强的受访者。这些受访者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通常会回避记者的提问, 亦或是淡化答案。此时, 新闻记者难以从受访者口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为此, 在尊重受访者的基础上, 新闻记者可转变采访方式, 以朋友间的自由交谈为主, 与受访者坦诚相待, 让受访者感受到记者的诚意, 步步突破其心防, 进而使受访者主动向记者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从而提高新闻采访质量。
3.3 说服式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偶尔会遇到一些不愿意配合采访的受访者。某些受访者甚至对记者采访产生极大的敌意, 导致记者新闻采访难以顺利进行。对此, 记者不可用过分粗暴的语言或行为使受访者透露新闻信息。相反, 新闻记者要将受访者的这种敌视心理看作是必然的状况, 克制不理智行为, 耐心与受访者进行交谈, 并从事实利弊出发, 向受访者深入解析新闻事件背后的危害及可能给受访者带来的伤害, 以引起受访者对事情的重视, 进而接受记者的采访, 甚至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全面提高新闻采访质量。
4 结论
记者是否善用技巧获取具备高价值的新闻内容, 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采访的整体质量, 也展现了电视台新闻记者个人的专业水平。而新闻事件大多属于突发事件, 是新闻记者无法预防的, 因此, 新闻记者必须要时刻做好采访准备, 用最积极的态度获取最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 要求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掌握新闻采访技巧, 并在采访中尊重受访者, 善用技巧从受访者口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以全面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田丽.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 2013.
[2]张龙梅.关于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 2011.
[3]牛丽红.新闻采访“首因效应”解读[J].社科纵横, 2007.
[4]王妍丹.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分析[J].暨南大学, 2006.
采访质量 篇8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出于新闻传播的目的,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进而运用访谈、观察的方式,对新闻客体的倾听、记录的采访活动,它是一切新闻作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活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新闻稿件的质量[1]。
新闻采访的特点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同时也涵盖了灵活性和机动性。首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只有记录真实,才能捕捉到事件的灵魂,因而对事件进行客观深入的了解是一切新闻传播的前提,而采访这一活动正是记录真实、探索真实的环节。完整的新闻活动必须建立在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上,先有采访,后有编辑。
其次,及时性是采访的重要一点。现代新闻讲究“快”,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的崛起,使新闻更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的及时性要求新闻与时间赛跑,记者能够在事件发生后抢到第一手新鲜的资料,从而获得新闻播发的时效性。这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具有在众多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的“新闻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的新奇性和新闻需求,保证新闻活动的快速、高效和准确。
2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2.1新闻采访准备不足
记者在新闻事件、人物的采访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将会影响采访活动的质量和后续稿件的整理。首先,一些记者对需要进行采访的事件、人物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即没有全面深入了解就开始了采访,从而导致在采访过程中存在很多盲点,不能进入深入的交流和完整的表达,采访过程僵硬随意,不能触及事物的关键点和核心。
其次,对于一些新闻事件,记者在已有的认知体系下,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就利用自身的经验定势和固有成见引导整个采访过程。这样的采访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偏见,不仅严重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对当事人也会造成影响和伤害。
2.2提问抓不住问题的重点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采访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的精准和巧妙是采访质量的关键要素。很多记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或者欠缺实战经验的缘由,在采访中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只停留在粗浅的表面,导致被采访者也只能泛泛而谈。还有一些普遍的“假大空”的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你的期待是什么?”让被访者摸不着头脑,只能硬着头皮回答,而且丝毫没有特点可言,使新闻陷入平庸。
特别要提的一点是,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赶赴一线采访,往往提出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例如,记者去地震灾害现场采访,不顾受灾群众失去亲人的苦痛和心理承受能力,贸然提问,“请问你当时和亲人离别是什么感受”“你能和我们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2],这种问题无疑是在受灾者伤口撒盐,记者犹如一个冷漠、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这样的提问不仅严重伤害了采访对象,也是对新闻职业伦理的亵渎。
3提高新闻采访活动的质量
3.1认真对待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先人告诉我们的道理,采访活动也是一样,只有进行了充分、完善、全面的准备工作,才能做到在采访过程中的游刃有余。采访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政策和新闻理论知识的熟悉,新闻采访问题的准备和提问方式的考虑等。例如,在每年两会召开招待记者会之前,各个新闻媒体单位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进行新闻专题会的研讨,对相关背景资料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对提问问题的详细记录并一一列出,挖掘问题的关键点和独特之处,以及分析提问技巧,如何提出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等。只有进行万无一失、周到的准备,才能保证提问过程的高效。
在对新闻人物的采访中也要做详细的准备工作。在一般社会新闻中,记者要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基本了解,结合事件发展列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人物专访中,前期准备尤为重要。例如,采访一个作家,需要对作家的生平、作品、艺术思想、兴趣特点、脾气秉性等进行挖掘式搜寻,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只有了解得越深入,才能越好控制采访节奏,调动被访者的兴趣,跟上被访者的思维,让整个采访过程精彩、游刃有余并且兴致盎然。
3.2善于运用新闻采访技巧
3.2.1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寻找与被访者的共同点
新闻采访活动应建立在一个融洽的交流氛围中,才能收获有价值的回应。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尴尬的采访环境,不仅影响现场收音效果,而且采访活动质量不高。在采访活动中,由于双方是第一次见面,被访者面对镜头不免紧张、激动,导致采访活动陷入尴尬。而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记者就会充分调动沟通技巧,通过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拉近两者的距离,营造一个融洽、轻松的交流氛围,避免生硬、抗拒的心理状态出现。例如,在对作家进行专访时,可以利用兴趣相投、籍贯上的接近性奠定一个“亲近”的交流印象,从而有效提升采访质量。
3.2.2适时抓住疑点,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在采访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的聆听和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信息爆炸和同质化信息泛滥的时代,只有有价值、独特的新闻才能很好地吸引人们的视线。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抓住事件的疑点和关键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问。而大部分记者对新闻事件中的细节只是一掠而过,没有严谨地思考和细致地分析,对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也没有做到独家的报道,从而浪费了有用信息,也使新闻报道消失于大量的同质化报道之中。
3.2.3认识倾听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
一些记者认为在采访中只有提问是重要的,倾听不重要,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采访过程是否高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善于倾听、发挥倾听的作用才能使采访过程走向深入。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应认真倾听被访者的回答,在字里行间挖掘出问题的疑点或者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的信息点,从而抽出话语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采访。这样的采访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因为它能够脱离报道框架和思维定式,开辟新的报道闪光点,而这对于一篇独特的新闻是至关重要的。
3.2.4在采访中重视创新性的提问
对于一个特定的新闻话题和新闻事件,大多数记者提出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很难调动读者的兴趣。因此,在采访中要善于抓住有效信息,创新性地提出问题,不仅能刺激被访者的访谈兴致,也是形成独家新闻的关键。而提出创新性的问题,不仅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充分的前期积累,也需要一个记者具备灵敏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独特的视角。这些都需要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
4结论
对于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来说,好的采访过程至关重要,不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能够挖掘新颖的报道角度。对于采访能力的锻炼,不仅在于技巧的捕捉、采访艺术的运用,更在于平时对新闻敏感的训练和知识素养的提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充实。总之,采访是一门艺术,只要记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总结、提高,就能形成自己的采访风格,锻炼出自己的提问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1(4).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质量管理研究 篇9
一、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质量管理
图书馆采访工作质量管理是图书馆采访部门以采访质量为中心, 以采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和设备, 对采访流程的设计和运用进行全面控制, 并做到以最经济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最满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使得读者、图书馆和社会都受益, 从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它是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以及科研方向, 考虑本馆馆藏特色以及经费计划来安排。
二、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前的质量控制
高校图书馆对采访前的质量管理, 也就是通过对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 为采访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准备, 从而提高图书的采访质量。质量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 选择优质的图书代理商
目前, 高校图书馆的大部分图书都是通过书目预定的, 因此, 图书代理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购书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通过公开招标竞争, 从众多的书商中选择信誉良好、服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代理商。而优质高效的代理商, 不仅能使图书馆获得更多的优惠, 节省经费, 也保证了采购的质量。
(二) 制定好采访工作的质量目标
高校图书馆要依据馆藏建设的方向, 结合学校总体规划和学校的性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科研的任务与方向、师生比例、馆舍面积与设施、购书经费等制定采访工作的质量目标, 以便对采访工作实施宏观指导。图书采访人员要准确把握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 了解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 把握学校各系近期的专业调整、现阶段的教学科研重点、难点及前沿问题;与骨干教师和各学科带头人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 请广大一线的教师参与文献采集工作;并根据学校划拨的经费制定好年度购书计划, 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 保证图书的采购质量。
(三) 提高采访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不仅需要经费、设备、人力资源的投入, 还需要在采访工作中进行读者调查。提高采访人员的工作质量, 就是要深入到读者当中去调查、了解读者的需要, 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文献, 解决他们在学习与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采访人员在购买文献时要考虑读者的具体需要, 读者对图书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图书采购质量的标准。采访人员采购那些图书, 往往需要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和判断, 才能做出决定。因此, 采访工作的服务质量与效益是成正比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采访工作越细致, 采访的文献质量越高, 越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次数就会越多, 效益就会越高。 (2) 采访工作越细致, 采购的文献越有针对性, 越能适合读者的需要;拒借率越低, 流通率高, 效益就会越高。 (3) 采访工作越细致, 采访的文献质量越高, 读者再利用图书馆查找文献所花的时间就会越少, 采访工作的效益就越高。
三、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过程的质量监控
(一) 了解需要, 书目预定
高校图书馆采访部的负责人应到学校的教务处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相应的授课教师的情况, 然后将这些情况反馈给本部门的相关人员。采访人员根据所了解的情况, 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书目送给教师进行分类选择, 做到来自各种渠道、种类繁多的书目与教师授课的专业相匹配。另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供订单。教师们对自己教授的课程最熟悉也最了解, 因而也最关心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发展动态。教师们常常通过各种媒体或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学科动态, 或亲自到书店搜寻最新文献信息, 一旦发现对教学和科研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他们便主动将购书单送到图书馆采访人员手中。
(二) 到现场采购, 提高图书采购的准确性
现场采购就是到现场看书选购, 这种方式直观、准确, 避免了仅靠书目介绍预定图书的盲目性。现场采购可以到中标的图书公司采购, 价格还会有优惠。现场采购一般是经费额度大、时间短、工作强度高。因此, 采访人员要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如组合好采访团队、制定必要的采访方案、明确具体的采访目标、将馆藏采访数据文件导入采集器中等等。到采购现场后, 关键是要做好图书的查看工作, 便携式数据采集器或笔记本电脑是必备的工具, 它既能解决查看的困难, 又能输入订购复本数。现场采访时可快速扫描ISBN号进行查重, 当场将选书、查重、订购一次完成, 再将即时订购数据文件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中。现场采访时既能够查重, 又可以直接翻阅图书, 便于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印刷质量, 从而提高图书采购的准确性, 以保证图书采购质量。
(三) 利用网上信息, 零星采访
零星采访主要用于学术性强或专业性强、出版数量少、不易买到或急需的图书。零星采访可采用灵活的购买方式, 而网上采购作为图书馆拓宽采访渠道、提高采购质量的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采访人员可以利用网上书目信息快捷方便的检索优势搜索一些图书信息, 根据馆藏情况进行补订, 弥补现采或预定存在的不足。但是, 网上采购还处于发展阶段, 目前仍然存在着诚信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问题, 不适合批量采购, 只可以作为零星采访的一种渠道。教师在征得图书馆采访人员的许可后自行购进图书, 这也是零星采访的一种方式。即教师将自己急需的书目提供给采访人员并提出自行购买的要求, 采访人员认为可行后, 会进行必要的查重和登记, 然后通知教师自行购买。还可组织采访团队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书市, 全国书市不论是参展的图书品种还是出版社都是最全的, 可以从中选购一些采访工作中缺漏的图书, 以保证图书采访的质量。
当前, 高校图书馆比较有效的采访方式是通过“教师选书”的团队组合来实现的, 主要包括:教师选划图书馆提供的数目;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供书单;教师与采访人员一起现采图书;教师在得到许可后自行购进图书。“教师选书”的特点是专业性、学术性和针对性强, 但绝不能替代图书藏书建设, 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任仍然在采访部门的肩上。
四、高校图书馆采访后的质量监控
高校图书馆加强图书采访后的质量管理, 是整个图书采访工作质量控制不可忽视的环节, 也是做好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起点及依据。
(一) 图书馆对图书验收的质量监控
图书馆对购买的图书到馆后, 验收人员要根据预定目录对图书进行认真细致的查重和验收。对到书时间、包装是否完好、清单是否清楚, 是否便于验收、是否有加塞图书、图书加工质量等方面及时作详细记录;对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质量、到书率、定准率、差错率等要认真审查, 细心统计;对书商加塞图书和缺页、倒装、散页等有质量问题的图书坚决退回;加强与书商的沟通, 对未能到的图书, 要求书商每隔一段时间提供一次反馈信息并注明其原因, 图书馆要主动和出版社联系, 核实原因。加强图书验收的质量控制, 不但会保证采购图书的质量和书目数据库质量, 也为以后图书采购招标中书商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 对图书加工的质量控制
图书馆购进图书资料后须按一定工作程序, 对图书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整理, 包括图书条形码、分类、编目、贴书标、盖章、加装防盗磁条等, 并通过典藏将加工好的图书分配到个流通部门, 提供给读者借阅。在招标采购中, 有些供应商在投标书中承诺为图书馆提供免费加工服务, 一般包括协助进行手工验收、加贴磁条、盖馆藏章、贴书标和色标等。图书加工不管是自己组织实施还是接受外包服务, 图书馆都应制定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 一般图书加装磁条数量为一根, 当图书厚度大于2cm时, 加装磁条数量为2根。 (2) 加盖馆藏章的位置应符合图书馆的要求, 如在版权页上加盖馆藏章时, 加盖的位置应适当, 不得影响读者阅读。 (3) 加贴图书条形码时, 不得掩盖书中文字, 贴在书名页的条码位置应与书的底边平行, 方便流通部门工作人员办理借阅手续时的扫描操作。 (4) 贴书标时应整齐, 便于读者在书库看图书的索取号。只有通过严格实行质量标准, 才能达到规范图书加工质量的目的。
(三) 对文献编目的质量控制
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 高校图书馆要尽可能选择国家编目图书馆编目中心、CALIS联机编目中心等数据较全、规范化较高的编目中心, 充分利用网上联机编目等技术手段, 最大限度地减少书目数据加工量。这样做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工作量, 有益于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保证书目数据质量。在充分利用这些外部数据的同时, 还要对质量监控的内容进行界定, 即统一著录标准。在编目过程中要由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熟悉本馆编目体制的人员进行复审, 如发现图书有质量问题, 编目人员要及时向采编部汇报, 以便采访人员更好地掌控图书质量。
总之, 高校图书采访工作经过层层把关、严格控制, 图书采访质量才会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图书采访工作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 对图书采访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无限的, 只有不断地改进与创新, 才能提高图书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卫江.分析比较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J].现代情报, 2006, (3) .
[2]陈碧.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高图书采购质量[J].情报探索, 2006, (9) .
[3]李军梅.大学图书馆文献采访新思路[J].图书馆建设, 2005, (1) .
采访质量 篇10
一、影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的因素
(一) “低价中标”现象使图书采访质量下滑。
图书采访招标作为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图书采访方式被各高校图书馆广泛采用。由于图书采访招标的实施方式较短, 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图书采访招标由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 他们对图书馆采编业务知之甚少, 往往把图书折扣放在首位, 而对书商的资质、信誉、服务能力到书周期、到书率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考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在操作层面上, “价格至上”、“低价优先”等评标方法不合理;第二, 在制度层面上, 由于高校管理机制的特殊性, 图书馆的半自主性招标现象严重, 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访主体地位被虚化, 没有图书采访的自主权利。在招标过程中, 书商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 往往提高折扣优惠率, 中标后他们在货源供应时一般选择进货折扣较低的图书。
(二) 出版社大量增加, 形形色色的出版物蜂拥而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图书市场日益繁荣, 出版社大量增加, 销售渠道多种多样, 出版物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 某些出版社为了追逐高额利润, 图书出版领域出现严重的“跟风”现象, 包括:书名“跟风”、题材“跟风”及营销方式“跟 风”等。出版某些低层次书籍, 滥竽充数、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等现象极为普遍, 图书出版质量出现较大滑坡, 如同一种图书会出现多个不同的版本, 世界名著会被多个出版社以多种形式出版, 如:套装、全集、精装本、简装本、选集、中英文对照本等, 甚至形成不同品种、不同质量的图书。另外, 某些学术性强、专业性强的自然科学类图书, 市场需求量小, 出版社利润小, 导致出版发行量少, 给图书馆的文献信息采访带来巨大困扰。
(三 ) 图书价格 上涨过快 , 有限的经 费难以满 足图书采访的需求。
近几年来, 高校图书馆经费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经费不足已使高校图书馆工作举步维艰, 甚至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图书馆的总经费在逐年增加, 但由于物价上涨, 书刊价格的增幅过快, 使图书采访经费的增幅抵消不了图书价格的上涨。高校图书馆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图书采访, 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 获得较高的折扣优惠。图书价格不断上涨, 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增多, 有限的图书采访经费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读者需求。由于高校的特殊性质, 高校图书馆始终处于辅助地位, 图书馆的图书采访经费增长幅度难以跟上图书价格的增长幅度, 影响图书采访质量, 藏书质量下降。
二、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将有限的采访经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是图书采访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但是, 诸多影响图书采访质量因素的存在, 对图书采访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图书采访的质量, 已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提高图书采访人员业务素质, 保证图书采访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知识在不断更新, 这就对图书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 即一方面要学习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分类学、目录学等多学科的图书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习计算机知识, 掌握信息、网络等有关知识, 适应社会高度信息化。对于图书采访人员来说, 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与外国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外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图书馆的馆藏范围早已经冲破国家、地域、人种、语言的界限。同时, 许多外文图书资料成为高等院校开展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信息资源。要加强图书采访人员知识的更新, 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 图书采访人员最好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图书采访人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 必须改变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旧模式, 实现新的突破。图书采访人员要具备开拓和创新精神,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 降低图书的重复采访率, 保证图书采访质量。
图书的重复出版日趋严重, 如:同书异号、同号异书、同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多卷书、丛书等现象。这给图书采访工作带来了难度, 图书采访人员在选购图书时, 查重成为图书采访的首要问题。一些出版社和书商重复征订图书, 情况严重。这就要求图书采访人员严把质量关, 利用图书采集器做好图书采访的查重工作, 力争把图书重复采访数量减少到最低。首先, 在ILAS系统中, 提取馆藏数据下传至采集器, 利用采集器对题名、ISBN、价格、册数等多渠道进行查重。其次, 在图书编目时, 认真仔细核对书目信息, 加深记忆书目信息, 以便于再次图书采访时分辨图书是否采购过。再次, 虚心请教各学科、各专业的教授, 了解图书内容, 避免购买内容重复图书。最后, 经常与书商联系, 了解图书发行动态, 了解最新版图书与畅销图书的出版发行情况。
(三) 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馆藏特色, 选择核心出 版社的图书。
要认真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 了解各系部的专业设置, 了解各专业所学习课程的大致情况, 选择核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努力实现经费效益最大化。同一本书、同一个主题, 不同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其质量有很大差距, 这就要求图书采访人员了解各专业的图书所对应的核心出版社。掌握各出版社动态, 通晓各大出版社的专业图书优势, 以及新发行的高质量的系列图书。根据本校专业特色, 选择实力较强的核心出版社长期合作。如北大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这样图书采访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四) 建立藏书信息反馈体系, 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为了充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发挥藏书的最大价值, 实现经费效益的最大化, 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必须建立藏书和新书的反馈体系。如:开读者座谈会、建立学术专家委员会、选派教师代表与图书采访人员一起采访图书等。首先, 图书采访人员要全面了解本馆的馆藏特色、采购方针、经费状 况、师生需求、图书使用频率。其次, 全面了解广大师生需求和图书质量,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难易需求, 要根据图书流通数量的多少, 决定图书采访的数量。再次, 及时在校园网站上建立新书通报, 让广大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新书。制作图书采访目录, 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让广大教师参与图书采访,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在服务过程中, 始终贯穿“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
(五) 严格招标制度, 控制图书采访质量。
要做好图书采访工作, 必须严格招标制度, 精选信誉、资质、业绩好、有实力的书商。对书商的价格优惠率、MARC数据和加工服务承诺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选择价位较低、信誉 好、实力强, 并且保证加工质量的中标单位进行合作。在与书商合作的过程中, 要多与书上进行沟通与交流。要把采访编目数据的标准、图书的质量、数据格式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及时与书商沟通, 努力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总之, 图书采访质量控制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保障, 必须加强图书采访的质量控制。图书采访人员担当高校图书馆信息文献建设的责任, 必须根据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原则和本馆实际, 采取必要的采访控制措施, 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 更好地体现图书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
摘要:图书采访的质量控制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 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图书采访质量直接影响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 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文章主要从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影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的因素等进行分析, 提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邹迅.加强图书现采工作提高馆藏文献质量[J].农业网络信息, 2011, (6) .
[2]苏景乃.刍议图书采购招标的质量控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11, (1) .
[3]朱静.图书采购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 .
[4]范翠玲, 郑云武.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政府招标“低价中标”现象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10, (8) .
[5]席璇方.浅谈高校图书馆美术文献的采访控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