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创新

2024-09-30

采访创新(共12篇)

采访创新 篇1

摘要:新闻采访是记者必备的一项技能, 记者的采访过程直接影响后期新闻的写作和报道。因此, 需要改进和创新采访技巧及采访手段。本文通过对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采访技巧的创新进行分析, 旨在提高记者的工作能力, 进而提高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质量。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创新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特征, 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最大的特点是真实, 新闻工作人员绝不可因利益而忽略新闻的真实度, 欺骗观众。报道不真实或者真实度尚不明确的新闻, 以此获取高的收视率, 这是一种对广大群众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侵犯国家和社会群体利益。

1.2 对象广泛性

优秀的记者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对每一位当事人进行采访, 精确分析事件成因。这个难度较大, 需要记者的采访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 尽最大努力获取最有利的资源。

1.3 内容突变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也因此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立足, 需要选取大的、影响力广泛的事件, 更加吸引观众的题材。这一类题材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变性, 不能提前掌握, 这需要记者对新闻内容实时跟进, 对新出现的问题, 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2 采访技巧

2.1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访前, 记者需要初步了解被采访人员。了解当事人的性格能加强记者与当事人的沟通, 避免沟通过程中不愉快事件的发生。记者还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分析, 设计相关问题, 巧妙避开冲突。要善于引导当事人回答问题, 而不能被当事人引导。当然, 当记者不能提前了解当事人时, 需要记者了解事件的新闻背景, 获取充足的信息, 方便提出问题。对事件背景的了解, 能对事件的分析起到一定的作用, 方便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形成初步判断。

2.2 采访技巧的应用

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 要直入主题, 问题要明确且具有针对性, 避免浪费双方的时间。同时, 记者要注意察言观色, 善于倾听, 了解并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深入探求事情始末, 抓住事件中遗漏的重点, 方便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并进行文字整合。

3 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采访内容的创新

在当前的媒体形势下, 创新是主要推动力。只有创新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记者要创新采访事件内容, 多角度分析新闻内容, 使观众通过别样的角度感受新闻内容, 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引起群众的关注。例如, 报道一场灾难事故时, 为使民众能够感受人间大爱, 采访事件相关负责人和寻找事情的原因时, 要从多角度进行解读, 使新闻更别具一格。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由于采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状况, 这也就意味着采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配合采访的当事人,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记者采取全新的采访途径, 对当事人进行多方面了解。也可以对当事人身边的人 (包括当事人的同事、朋友、亲人、邻居等) 进行采访, 并了解到当事人的特点, 获取当事人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信任。同时, 对当事人再次采访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关注, 察言观色选取合适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3.3 采访模式创新

随着现在的科技的发展, 采访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模式。面对面、一对一的采访模式, 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压力, 同时由于当事人的性格多样化, 这也就直接给新闻工作人员的采访工作带来难度的同时还面临一定危险。如今, 新闻工作人员往往可以采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对新闻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在一问一答中积极引导当事人, 得到答案。当然, 在这种采访过程中, 记者依旧需要保持对当事人的尊重, 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4 结语

新闻工作人员创新运用采访技巧, 能够对事件有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从而进行更专业地解读, 推动新闻采访工作的整体进展,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媒体的地位, 加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参考文献

[1]朱琳.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媒体研究, 2015 (16) .

[2]张鑫, 余永兴.试分析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 .

采访创新 篇2

例如,一些媒体以“安徽省原卫生厅女副厅长以色谋权内幕曝光”报出新闻。“以色谋权”成为吸引受众眼球的所谓“亮点”,其实这反映了报道者在思考时的偏颇与片面。“以色谋权” 无异于“红颜祸水”的翻版,而若以辩证思维直击之,这种报道岂不是放过了有权有势的男人(更大的腐败者),岂不是放过了不合理的官员任免制度?这样写,赢得了注意力,却忽略了根本的人文精神和法制精神,确实值得新闻业界辩证地反思。

辩证思维对于形成新闻报道的宏观构架也是必不可少的。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国家发生印度洋海啸大灾难。媒体迅速将灾情向世界报道,国际社会的救援行动大规模展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展开了政府救援和民间捐款救灾活动。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宣传了中国人民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热心救助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为我国在世界上树立大国形象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采访创新 篇3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采访创新 篇4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只有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 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信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一定不能因个人利益而忽略新闻的真实性, 用不真实的新闻来获取高的收视率, 这样会严重损害社会利益[1]。因此, 为了对广大观众负起责任, 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维护国家和社会群众的共同利益。

1.2 对象广泛性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工作人员在抓住事件的真实性, 不断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明确分析出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同时, 还要体现出对象的广泛性。因此, 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掌握采访技巧,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使用不同的采访方法, 从而获取新闻的第一手资料。

1.3 内容突变性

众所周知, 所有发生的事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事件的内容经常发生着变化, 因此, 新闻采访工作人员一定要选取影响力大的事件, 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 同时还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实时跟进, 以免发生突发性事件不能提前掌握, 因此, 记者就应该平时多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 从而提高对突发性内容的反应能力[2]。

2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应用

2.1 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记者要想保证采访内容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 就必须提前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对被采访的个人信息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从而面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做好准备。与此同时, 记者还应该对采访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仔细检查, 不能因为采访设备出现了问题就中断采访, 一定要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2.2 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全面的掌握

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前, 记者要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全面的掌握,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采访的质量。记者要充分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 把自身的情感通过手势等方式传达给被采访者, 保证采访者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从而使采访过程达到一种共鸣效果[3]。最后, 记者还应该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 让被采访者能够把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复述一遍, 从而保证采访工作的质量。

3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报道内容的创新

现如今, 随着我国电视台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 电视台要想脱颖而出, 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求记者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创新, 吸引观众的视线。比如:针对一则“父亲杀女儿”的新闻报道来说, 所有的报道都在指责父亲不负责任, 但是, 另一个电视台却从另一个角度来采访, 把父亲杀女儿的整个事件都复述了一遍, 对新闻的报道内容进行有效创新, 从而体现出了父亲的无奈, 这样的报道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反响, 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观看。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还应该重视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第一,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掌握新闻当事人的生活情况, 并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然后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第二, 记者还应该学会察言观色, 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特征, 找到当事人的弱点, 对其打感情牌;第三, 记者不要只是针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还应该深入了解当事人家人、朋友的情况, 根据他们的复述来了解当事人的为人[4]。

3.3 采访模式的创新

采访模式的创新也属于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一个重要创新方法。采访模式的创新主要指的就是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通过多种多样的采访模式来进行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比如:记者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与当事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等。与此同时, 记者还应该重视对所提问题的创新, 要根据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来提问, 不能一味地只是针对稿件进行采访。

4 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它对新闻记者的综合要求非常高。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守新闻的真实性和突变性原则。同时, 记者也要不断对采访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 从而加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摘要:目前,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电视新闻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地位, 记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不断积累经验, 抓住采访技巧, 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和采访技巧的应用, 并论述了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采访技巧,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鑫, 余永兴.试分析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 .

采访创新 篇5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媒介,互联网以其快速的传播速度促进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其中QQ、微信、百度贴吧等新兴的网络媒体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在科技时代里,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形式及硬件设施随之改变,多种移动终端应用在采访活动中,在采访过后,新兴的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途径。采访形式的改变对记者的要求逐渐增高,采访中不只是像从前一样需要现场文稿,现场的图像、视频成为采访工作的新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对移动终端的使用与应用程度极其重要。因此,广电记者在采访工作中既要适应网络背景下的采访活动,又要灵活运用多种移动终端,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总结采访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同时强化自身业务能力,在采访现场中能随机应变,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提升节目投放质量,提升自身乃至媒体行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公共信服力。

3.2广播电视记者自身素质的提升

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部分记者在采访时为了一己私欲,扭曲采访事实,降低了行业整体素质水平。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应该避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坚守自身职业道德,公正、理性的竞争,提升自身素质,打造一个有序、高素质修养的行业竞争环境,采访时要以事实报道为基本准则。

3.3采用媒介沟通的方式

一个完美的采访过程是建立在事实报道与有效沟通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受访者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信息借助互联网传播可大大缩短传播时间,这也为记者的沟通提供了空间。在采访活动中,电视台记者要灵活的应用移动终端设备,比方说,某些临时性的采访工作,受访者未在现场,这时就需要网络语音与视频沟通的方式,这既加大了采访的信服力与采访的效率,又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

4结论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转型,记者的采访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只有采取恰当、合理的采访形式才可以发挥出网络媒介的作用,广播电视台记者要充分运用移动终端设备与新兴的网络媒体,在贴近大众的同时,增强报道事件的真实性,为媒体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对新媒体事物的熟练应用下,也要逐渐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思维能力,使自身素质与媒体发展持平或更高,在采访形式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下,使新媒体环境下的采访为大众所接收,进而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融媒时代记者如何创新采访形式[J].新闻传播,.

[2]邓家美.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7):129.

[3]李浩.新形势下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6(5).

[4]田媚.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研究[J].科研,2016.

采访赵宝刚 篇6

采访赵宝刚之前,我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采访他,因为关于赵宝刚的有关情况,在未采访之前我已经都知道了。因赵宝刚曾做客央视的一个大型访谈栏目。做客这个栏目,等于是在全国人民面前来了一次“彻底交待”、大亮相、大揭密。有时我在想,央视这样的节目是否有些“欺行霸市”或“行业垄断”之嫌,它那里一做,一个大腕的半生经历几乎在一夜之间倾倒无遗,广为人知,别的媒体还有做的必要吗?当然,想是这样想,事还得做。

与赵宝刚通过电话,相约在他的工作室。

我如约前往,这是在位于北京繁华的国贸大厦旁的一栋写字楼上,出现在我眼前的是并列的两块招牌,一块是鑫宝源影视公司,一块是赵宝刚导演工作室。进去后公司的一位小姐热情地接待了我,便迅即与赵导通了电话,并告知我赵导马上就到。

于是我便坐在沙发上喝茶看报等赵导。不一会,赵导满面春风地进来了,后面还跟进了一位先生。看来赵导的确很忙,一进门他们两人就坐在门口的桌上开始研究起装修方案来。看到我,赵导忙说马上就来,我便说不急。待他们研究完后,赵导端了茶杯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与我攀谈起来,在座的还有央视一位主持生活类栏目的靓妹。其实早在赵导未进来之前,她就已先来了,我只觉有些面熟,却想不起名字,因是赵导的客人,也就不便多问。待赵导落坐后,我倒真不知道该问他什么?问经历吧,我已知道,他原是北钢的一名炼钢工人;问作品吧,读者比我都清楚;问婚恋吧,夫人就在对面办公室,而且恋爱经过也已在央视曝过光了。我想那就问现在做甚?赵导说他最近没有拍片,一直在物色剧本,为下部戏在做准备。话既至此,还觉欠点什么?我便又问:在你所有的作品中,你自己最喜欢哪部?赵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得到这个回答后,我又突然觉得,这话还有必要问吗?央视节目中赵导不是都回答过了吗?咳!看来采访也只好到此了。

于是我提议为赵导拍几张照片,他欣然同意。到底是做过演员的人,一站在镜头前就来精神,镜头感特强。

拍完后,便坐下来聊些其他,那位女主持人说北京青年报登了赵导客串小角色的消息。我一看,题为“大导演不嫌角色小,赵宝刚加盟青春剧”,文中说前阵子赵导在《黑冰》中客串了一个刚露脸就被人抹了脖子的酒店经理,这几天他又出现在青春偶像剧《非你不可》片场,与自己的得意门生陈坤出演对手戏。在这部戏中赵导演的是一个酒吧老板。赵导说前几年曾在冯小刚的《情殇》中客串过一角色,有记者问冯小刚为什么用赵宝刚,冯说“赵宝刚便宜,他不会跟我砍价,给多少,给不给都行。”

我便问做导演后现在再来演戏有何感想,赵导说:“词不能多,多了就记不住,再则我现在一拿上台词,满脑子想的是这场戏该如何拍,已很难全身心进入演员的状态中了。”

“现在看来是做不了演员了,过去是想做演员做不了才做了导演,就象你想做画家却做了主编一样。”

后来,我问他与这家影视公司的关系,赵导说:“影视公司是夫人丁芯开的,跟我基本上没太大关系,有时他们也让我把把关,做个参谋什么的,主要业务还是由他们具体运作。”

其实,从我的内心来讲,对赵导是挺佩服的,一个炼钢工人能有如此大的造化,能不令人佩服吗?

赵宝刚说他近期主要是休整、酝酿,为下一部戏做些准备、铺垫,然而赵导的下一部戏到底是什么呢?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我想留下一点悬疑也许更好,让我们一同期待,期待赵宝刚将在今年的某个时候,带给我们一个惊喜,带给我们一段被感动的日子。

赵宝刚个人资料:

出生日期:1955年7月7日北京人

1972年——1984北京钢厂工人

1984年至今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导演

主要作品:

1991年担任电视剧《渴望》导播(50集)

1992年开始独立执导《编辑部的故事》(25集)

1993年导演《皇城根》(20集)

1994年导演《过把瘾》(8集)

1995年导演《东边日出西边雨》(20集)

1996年导演《一场风花雪月的事》(20集)

1997年导演《无雪的冬天》(21集)

1998年导演《永不瞑目》(27集)

2000年导演《像雾像雨又像风》(30集)

赵宝刚导演作品获奖情况

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1991年拍攝)

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特别奖;

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连续剧奖;

首届北京“春燕杯”优秀电视连续剧奖。

25集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1992年拍摄)

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飞天奖”二等奖;

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连续剧奖;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第一届优秀喜剧片奖。

8集电视连续剧《过把瘾》(1994年拍摄)

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飞天奖”中篇连续剧三等奖;

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连续剧奖;

“春燕杯”优秀电视剧奖。

20集电视连续剧《东边日出西边雨》(1995年拍摄)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佳作奖;

“春燕杯”优秀电视连续剧奖。

27集电视连续剧《永不瞑目》(1998年拍摄)

采访创新 篇7

一、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运用

(一)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完成所提问题的归纳

要做好电视新闻采访工作, 首先我们应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了解到被采访者的个人资料, 并作出采访过程中的实施方案, 包括对采访问题的规划。其次, 在采访计划的制定中, 要对在新闻采访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预测, 并制定好防范措施以备不时之需。然后, 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之前, 还需检查采访现场的设备情况, 以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完成。若在采访中对某一件突发事件没能做好预防工作或了解, 可以通过近期的新闻来收集重要的信息, 以弥补自身所得信息的不足, 使得新闻采访更为的顺利, 进而更好的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二) 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 做好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掌握好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将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使记者更容易地挖掘出有吸引力的新颖的新闻主题。而要掌握好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 则需要从被采访者的生活背景、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与分析, 从而得知被采访者的性格特征, 以便更好的交流。另外, 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够使得采访者从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出发, 掌握其心理变化, 并通过自身的神色、状态、手势等非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而使得受访者放松身心。在采访过程中, 一旦被采访者减轻了心理压力, 将会发自内心的与记者进行交谈, 而不是敷衍了事, 这样能够使新闻工作者更加顺利的掌握有利的新闻线索, 从而有利于新闻采访水平的提高。

(三) 学会聆听被采访者的讲述, 注意所提问题的方法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 新闻工作人员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引导者, 要将受访者快速的带入采访主题中, 让受访者把采访工作当做一场谈心, 并认真聆听受访者的讲述。当受访者放下了自身的心理防线, 接受采访时, 工作人员则需要在此过程中根据受访者所讲述的内容总结出重要的信息资料以便还原出事情发生的始终。接着, 受访者讲完后, 采访者需要提出重要的问题, 让受访者解答。如果受访者碍于诸多原因而拒绝采访, 这时新闻工作者可采用旁敲侧击的提问方式与受访者进行沟通, 以完成采访工作, 获得重要的新闻信息。

二、新闻采访技巧的创新分析

(一) 要做到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

作为一名记者, 创新是工作内容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 只有创新的报道内容才能吸引到大众的眼球, 引起受众的兴趣, 从而更好的实现新闻报道的价值, 提高新闻报道的收视率。而做好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当今社会,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 记者只有认真关注现实生活, 了解人民群众之所想, 那么在采访中才会获得新的报道角度, 实现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

(二) 要做到采访途径与方式的创新

在新闻采访中, 常常会出现受访者不愿被采访的情况, 甚至对新闻工作者敬而远之, 而这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是采访者所使用的采访途径与方法不合理。因此, 我们需要创新采访的途径与方法, 以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 在采访中, 工作者应在第一时间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从而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并采取“投其所好”的采访方法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交流, 以达到采访的目的。其次, 在对人物进行采访时, 应通过察言观色来选择适合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从而减少受访者拒绝采访的状况, 有效的提高采访效果。最后,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 应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 保持自身的穿戴整洁适宜, 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记者在受访者心目中的亲和力, 更易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三) 要做到采访模式的创新

所谓的新闻采访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采访者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在此环节中, 采访者应充分调动自身的技能, 通过采访中受访人的心理感触以及现场环境的面貌, 做到主动的把握好采访的主题讨论以及对采访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防范与应对, 从而改变传统一问一答的采访模式。在这种新型采访模式的实行中, 新闻工作者在与受访者交流时应时刻注意着受访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从而注意自己在进行采访时对所提问题的选择。同时, 在采访中, 要照顾受访者的情绪, 对于受访者伤心的事件尽量减少提问的次数, 以实现采访报道的人性化, 从而促进采访报道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薇.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探究[J].新闻传播.2013 (10)

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 篇8

创新思维, 是人们思维的最高形式。所谓思维, 实际上就是思考, 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这种过程在新闻采访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思维, 是在创造活动过程中,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新价值、新含义, 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在新闻采访中新闻工作者要在自己夯实工作的基础上, 跳出俗套之圈, 有独立见解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提示我们的受众, 让受众有所获。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 对于提高采访质量、确保采访成功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1、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眼光更加敏锐, 在日常生活中, 捕捉到感想不到的很有指导意义的新闻。

有些事情, 用一般的眼光、用常人的思维模式去观察和思考, 发现不了新闻, 并且以为很平常;但是敏感的记者运用创新思维一下就抓住了大新闻、好新闻。

2、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牢牢把握“新”字, 突出“新”意, 不追风逐流、不人云亦云, 更多地采写出一些独家新闻。

新闻贵在新。现在, 新闻采访中有一种不好的风气, 就是搞“一窝蜂”采访。你采访什么, 我就跟着采访谁;你报道谁, 我也报道谁, 形成了一股喜欢大搞炒作的不良风气, 使不少报纸内容趋同化, 大同小异, 毫无新意。对此, 读者意见颇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比较复杂, 但一些记者缺少创新思维的素养和习惯, 缺乏独创性, 也是原因之一。如果记者在采访中, 能够牢记一个“新”字, 多从独创性方面去考虑, 不贪图便宜, 愿意吃苦, 喜欢抓独家新闻, 就能够很好地克服这种不足。比如, 一些报纸上文化新闻的许多版面部是所谓“追星”的, 甚至详细报道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个人隐私, 记者为什么不可以另辟蹊径, 深入农村、基层, 多去采写一些广大农民和社区的基层文化的新闻呢?这样深入下去的采访, 就会有新意, 就是运用了创新思维, 而不是雷同思维。

3、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主动, 运用灵活多

样的采访方法, 提高采访质量, 增强采访效果, 获取到大量丰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新闻采访, 是一个情况相当复杂、环境千变万化的艰苦劳动过程, 采访对象也各种各样, 其接受采访的心理和态度也大不相同。要想采访到丰富的、新鲜的、生动活泼的新闻材料, 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就需要记者善于运用创新思维, 视不同情况, 灵活机动地使用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

新闻采访的提问, 也不能只使用通常的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而要根据采访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 或选择迂回、激将等新的方法。这样, 才能更有效的挖掘新闻素材, 使自己的报道有血有肉有灵魂。

4、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视野更加宽阔, 选题范围更加广

泛, 朋友更加众多, 新闻来源永不枯竭, 从而永葆青春活力, 在新闻战线上愈战愈强, 新成果辈出。就以记者联系的新闻源来讲, 记者在采访中要能得心应手、信息灵通, 就必须有广泛而实用的新闻源, 换句话说, 有一大批向你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对于新闻源, 记者不应当只满足于已有的联系对象, 而应当注意随时用新的思维方法去开辟新的新闻源。正如一位名记者所说:“新闻记者必须广交朋友、多交朋友、交新朋友。”只有朋友多了, 新朋友不断, 你才能新闻线索滚滚而来, 并且永远有新意。因此,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也要讲究“不忘老朋友, 多交新朋友”。这种新的思维方法, 对于扩大新闻来源、保持新闻敏感、增加新闻报道数量和质量, 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 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工作的特性, 决定了记者必须有与一般群众不同的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变化的今天, 更需要记者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评价、比较, 从而抓住新动向、发现新问题, 写出具有新鲜价值和深刻含义的好新闻, 推动和鼓舞人民前进。

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学习、积累和实践之中不断形成和培养的。学习对于创新非常重要。如果不学习, 不了解政策和时局, 采访中根本无法创新。最重要的学习, 就是学习党的方方针政策, 它是记者正确展开采访活动的灯塔, 也是记者创新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只有熟悉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才能够准确地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 也才能从中选取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去进行报道。创新, 也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记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复实践的过程中, 才能增长聪明才智, 增强新闻敏感, 也才能在采访中更加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 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是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 是思想认识上的升华。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 是建立在我们党一贯的新闻采访工作传统的基础上的。因此, 不能背离这种优良的传统, 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发扬光大, 把新时期的采访工作做得更好。例如, 我们党的新闻工作所一贯倡导的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那是今天所仍然需要坚持的。我们所要创新的, 是突破那些不适应新时期社会情况的陈规陋习, 是突破那些阻碍社会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 是以当前新闻工作的特点创造出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所以, 创新与继承二者是不矛盾的, 也是不可分割的。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是辛苦的, 有时候是脚踏危险的, 但是贵在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是繁琐的, 有时候是绞尽脑汁的, 但贵在创新。新闻工作者只有让自己的报道与创新思维联姻, 这样才能有更佳的报道。

参考文献

[1]尚伟、郭鸿鹏:《论新闻报道的创新思维》, 《现代视听》, 2009 (S1) 。

论如何创新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篇9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创新,技巧

当今社会各种媒介信息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该行业立足并长久发展,就需要随着社会的前进不断前进,不断创新,以吸引更多的眼球。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创新的一大途径,需要新闻工作者以此为突破口,寻找一个快速有效的采访技巧,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下面对如何创新电视新闻采访技巧进行论述。

1 电视新闻采访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采访记者采访功底强调了进行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需要系统学习电视新闻采访方法与技巧,并将采访重点从新闻稿写作转移到采访工作上来[1]。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种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需要采访者从交流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首先,采访者应该明确自己采访主要需要获得哪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提问,并逐步深入,所提问题需要环环相扣,具有逻辑性,不要杂乱无章,让被采访者感到应接不暇。因此,采访前需要采访者收集被采访者信息,以此对被采访者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提问,还需要列出采访提纲,以保证采访过程顺利进行。其次,采访者需要多学习他人成功的采访技巧,总结经验,再结合自己实际采访情况,制订出一套完善的电视新闻采访方案。最后,考虑采访中可能会出现的特殊情况,应提前制定出应对措施,以避免采访过程过由于慌乱,处理不得当,造成采访工作失败。

2 电视新闻采访中控制好细节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细节对整个采访工作的成败有重大影响,只有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对事件细节加以详细报道,才能使整个采访工作更加生动具体。这要求采访者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具备专业的电视新闻采访思维模式,能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进行挖掘,使最终的采访内容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引人注意。电视新闻采访要求具有真实性[2],采访素材、采访内容均应真实可靠,真实的事件更能带动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反之,虚假的内容不仅感情表达会不到位,还会损坏节目名声。不仅如此,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还要具有一双洞察力较高的眼睛,能观测出被采访者细微的情绪变化以及内心想法,带动现场气氛,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使采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进行。

3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采访是一个随机应变的过程,需要采访者在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一个采访功底深厚的采访者能从提问中挖掘出更多有效信息,而经验缺乏的采访者面对特殊情况有可能会显得紧张、慌乱,或者提问不当,使被采访者认为未被尊重,造成场面尴尬。因此,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需要采访者掌握采访技巧,说话一定要注意语气、态度,提问也切不可过度探及隐私[3],有的采访者性格内向,心存顾忌或因事件影响出现情绪不稳定,会导致采访过程中陷入冷场的尴尬境况,若能感觉到被采访者有些不悦,应巧妙地转换话题或用语言带过,以缓解紧张、压抑的氛围,使被采访者感到整个采访过程轻松愉悦。

4 培养专业化的电视新闻采编队伍

电视新闻采访虽然极其重要,但后期剪辑工作也不容忽视,因此需要在工作中,积极配合,共同组成一支专业化的电视新闻采编队伍。这就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4]: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使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②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使相关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③设置奖励机制,提高积极性。

5 坚持原则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公开性的活动,需要坚持原则,即保持所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又要保证所报道信息是被采访者真实意愿表达。新闻内容一旦被报道,便为民众所认可,茶余饭后还可能成为议论的热点,若是报道内容不真实,不仅会造成民众的误解,还有可能给他人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给他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采访前,需要对所采访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考核,坚持新闻人以及新闻该有的原则。

6 结语

近年来,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为了使电视新闻报道不断创新,需要采访者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运用采访技巧,对事件进行更专业的解读,以便在采访过程中顺利应对各种情况,采访后期的工作还需要重视,以剪辑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效果。

参考文献

[1]亢丽艳.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途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2):68.

[2]朱琳.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媒体研究,2015,1(20):83-84.

[3]安福祥.新闻采访技巧探究[J].科技传播,2015,22(7):11-12.

新闻采访的技巧及创新探讨 篇10

1 新闻采访的技巧

1.1 对新闻信息的敏感性

所谓对新闻信息的敏感性, 即是指编辑在面对大量信息资源的时候, 能够准确的、及时的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题材, 并且从中得到清晰的新闻线索与新闻结构。敏感性的实质即是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正确判断能力, 这需要在生活的实践中与深厚的经验中去逐步形成。在当今放弃第一手材料的挖掘和占有, 满足于网上搜索、粘贴、拼凑新闻, 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 无中生有, 让新闻失去生命力。反之只有深入一线, 用“三贴近”原则, 抓好新闻的活鱼, 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2 准确把握采访的角度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当中, 记者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现象发生, 这种现象一旦出现, 即会造成采访的内容过于的主观、采访对象的谈话过于的片面[1]。比如说在采访过程中, 一些居民反应家里的房间隔音效果较差, 如经常会听见楼上硬币掉下来的声音、厕所冲水的声音等, 记者如果主观认为造成其后果的原因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 那么将激发居民的怒火, 问题的严重性将进一步升级。其实, 硬币掉下通过楼板传递声音, 传递的远, 很正常。厕所冲水通过下水管道传音, 传递的远, 也很正常。因此, 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把握好采访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1.3 案头准备要充足

记者的职业特征将涉及到现实社会当中的各个层面, 在采访之前做好案头准备是关键环节。每当采访工作开始之前, 一定要对与采访对象息息相关的信息进行广泛的了解, 以此来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占据主动的地位, 从而让整个采访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 还需要结合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来制定出科学的采访提纲, 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思想上与应对措施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1.4 把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一是正面提问。在人物的专访当中, 正面的提问方式比较适合于那种性格开放、没有抵触情绪的人。但是, 一定要在提问的时候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把握好度, 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够超过正常的交流范围和新闻伦理底线的范畴。在面对采访者的时候, 要以尊重、平等的心态来交流, 保持好客观的立场与态度, 必须避免歧视性、侮辱性的词语出现;二是引导性提问及迂回提问。对于对新闻采访、对外界具有抵触情绪的采访者, 正面提问的方式必定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应该多采用一些围绕采访主题的迂回式提问方式进行采访, 尽量的避开新闻事件的关键点, 在受访者能够接受的方式下进行引导式的提问, 最终达到采访的目的。

2 新闻采访创新的路径

2.1 创新主观思维

要想新闻的育人作用得到有效的体现, 新闻工作者就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让这些简单的事实传递逐渐的转变为以事实为载体来对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进行传递。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发挥主观思维能力, 通过事物表面现象的透析来挖掘事物的本质, 然后再通过观念的重组将这些事物的本质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只有这样, 新闻报道的效果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育人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加强对非语言符号的认识和实践运用

所谓非语言符号, 即是以听觉、视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采访对象的表情、神态、情绪、姿势等即是所谓的非语言符号, 这种符号能有效的将受访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要素充分的展现出来。在采访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不但要善于倾听受访者的语言叙述, 还要细心的观察受访者的面部表情、姿势等, 从而探寻到受访者所表达的无声情绪信号, 然而在这些无声情绪信号中提取出具有价值的要素。

2.3 随机应变, 善于用眼

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具备了偶然性与独立性, 而其采访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基于这样的特点,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机制灵活的能力。在新闻采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新闻的现场环境与要素以及采访的对象来变换方式, 积极主动的挖掘事件中的新闻点, 从而深入的进行采访、提问、报道等。另外, 在一些现场性比较强的新闻采访当中, 新闻记者必须保持好敏锐的眼力, 通过细心的观察, 直接在现场捕捉到具有高价值且鲜活的新闻材料, 从而为生动的表现事物、再现某个现场场景创造有利的条件, 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产生出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2]。因此, 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中, 要善于用眼, 善于从共性当中捕捉出独特的个性, 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一般中看出特殊, 深入的对新闻内涵进行挖掘, 将旧题材提炼成为能够引起关注的新东西。

2.4 报道内容要创新

新闻工作者必须成为一名善于追“新”的人, 创新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对于观众而言, 创新的报道内容才能够引起其兴趣, 新闻报道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则是创新的基础原则, 创新的内容始终不能偏离此原则。现实的生活是包罗万象的, 人民群众才是当今社会的真正主导者, 只有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群众, 我们才能不断的挖掘出新的热点、新的理念、新的角度, 报道内容的创新才能够得以实现。

3 结论

总之, 我国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一起努力, 通过对新闻采访技巧的灵活运用、对新闻采访手段的不断创新来为广大群众、社会创作出质量越来越高的新闻作品。只有这样,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才能得到持久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鹏.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1:45.

《采访》风波之后 篇11

如果你在2014年的圣诞节第二天问这个问题,答案可能有点出乎你的意料—《采访》(The Interview,又名《刺杀金正恩》)。

这部电影所引起的种种事件前所未有。在此之前,从泄密到威胁,由这部电影和它的制作方索尼电影娱乐公司引发的好莱坞事件已经发酵了1月有余。電影讲述了密谋刺杀金正恩的一场闹剧,如果按计划正常在各大院线上映,这部影片可能很快被人遗忘,而风波则接连不断地把它推上头条。

这部电影先是因恐怖威胁取消上映,最终又决定上映的反复角逐,反而直接成就了一场新发行方式的试验。

这大概是最奇怪的一次电影发行。之前它的计划是在北美2000至3000块银幕上放映,最终有331个小型和独立院线愿意放映,AMC这种大型连锁院线不在其内。而Google旗下的Play和YouTube,以及Microsoft Xbox Video也会同时在线放映。租48小时的价格是5.99美元,售价是14.99美元。

到目前为止,《采访》在所有平台的“在线票房”已经达到了1500万美元(约合9342万元人民币)。这些收入可能会适度弥补它缩小发行范围的损失。事实上,在线点播对电影公司来说会有更高收益。通常情况下,它们只能分得院线票房的五成,而如果在线则最多可以获得点播收益的75%。

在此之前,电影公司一般会给予院线几个月的窗口期放映新片。这意味着依然在影院放映的影片,大多要隔一段时间才会在线上露面。

YouTube显然受益于这一例外。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在YouTube上租电影,而且和院线同步。这个成立十余年的公司作为免费分享平台的印象实在深入人心,上面有一些猫猫狗狗的搞笑视频,还有一些独立艺术家会吸引大量粉丝,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它在3年前就推出了在线电影租赁服务,类似于Netflix或iTunes所做的一切。

而在几个月前,Netflix也宣布了明年将在线同步首映它首次拍摄的长片《卧虎藏龙2》,颇有些向传统影院挑战的意味。

这在当时直接遭遇了一些如Regal这样的院线的强烈反对,并回应说,“哪种方式更能提供好的观影体验,这显而易见。”不过传统派中也有支持之声,比如IMAX,它认为在中国这样不能使用Netflix的地区,这完全不受影响,它愿意创新和尝试。

Regal的说法完全可以理解。相对于很多因互联网变得更方便和廉价的行业,电影业的发行基本上固守着院线传统。人们更容易接受Netflix等在线平台对电视业的改变,是因为看电视这件事从来都在电视上发生,通过Netflix的服务也能够依然如此。但观影的大银幕体验自然显著不同。

这也使得在线同步放映在此之前一直非常罕见。它往往成为观众较少的纪录片和一些小制作影片的阵地。比如2011年的Margin Call或2012年的Arbitrage和Bachelorette—你可能根本都没听过它们的名字—它们在影院上映同时提供视频点播(VOD)服务。之前,没有人非常在意这一渠道,电影公司更是不会考虑将会对票房和收入产生关键影响的上映首周末在此冒险一试。

《采访》在YouTube上的热映的确令人们更加正视互联网点播服务,可能会激励一些电影公司进行类似尝试,但就此认为YouTube将成为下一块大银幕未免言过其实。

这场风波无非是一场偶然事件,它带来的社会旁观都足以构成一部电影的拍摄素材。这种以争议和风波为主题的前期造势并不容易重现,而为此伤害与院线这一传统合作伙伴的长期关系,对于那些以系列电影(Movie Franchise)为生存之道的大的电影公司来说,也的确显得太过冒险。

关于新闻采访技巧与创新的探析 篇12

1 新闻采访技巧

1.1 准确把握采访角度

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这一过程中,一定不能怀有“先入为主”的想法,一旦这么做了,就很容易使采访内容变得主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谈话也就随之显得比较片面了。假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部分居民反映所居住房间的隔音效果很差,经常都听见厕所冲水或者硬币掉落地板的声音,而如果记者一听到这样的反映就很主观地认为这是施工企业偷工减料造成的后果,那么就很有可能激发居民怒火,反而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其实无论是厕所的冲水声,还是硬币掉落地板的声音,传播得较远,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一定就是施工企业偷工减料造成的。所以,作为记者一定要把握好采访的角度和方向。

1.2 保持新闻敏感性

保持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要能够准确及时地挖掘出其中最具新闻价值的题材,从中找出新闻线索,理清新闻结构。从本质上看,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记者能否对新闻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又需要从生活实践和经验中逐步形成。一般来说,记者如果放弃去挖掘和占有第一手材料,仅仅通过网上搜索,再复制粘贴,胡乱拼凑新闻,就极其容易造成无中生有,以讹传讹的不良后果,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意义。因此,只有深入到新闻一线,严格遵循“三贴近”原则,努力抓好新闻这条活鱼,紧跟时代步伐,才有可能被称之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1.3 掌握提问技巧

其一,正面提问。正面提问这一方式经常被用于访问那些性格开放,又少有抵触情绪的人的采访中。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也要把握好提问的度,既不能超过正常交流范围,也不能突破新闻伦理的底线。要尊重被采访对象,用一种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时刻保持自己应有的客观立场和态度,不使用侮辱性或者歧视性词语。其二,引导性提问、迂回提问。如果采访对象是有些抵触外界采访的人,就不宜采用正面提问的方式,而是要代之以迂回式的提问方式,尽可能避开和新闻事件有关的关键点,在受访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围绕采访主题进行一些引导式提问。

2 新闻采访的创新路径

2.1 强化非语言符号认识

以视觉、听觉等符号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被称为非语言符号。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的神态、表情、姿势以及情绪等,都是非语言符号的外在表现。通过这些符号,采访者能够有效地对受访者的真实情感进行判断。所以,作为新闻记者,除了要善于在采访过程中倾听被采访对象的语言叙述外,还需要细心地观察被采访对象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等,并从中探寻其所想要表达的各种无声的情绪信号,提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要素。

2.2 创新报道内容

在各行各业,创新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则更需要追“新”。对观众来说,只有新的新闻才有可能引起自己的关注和兴趣,新闻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创新的基础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现实生活包罗万象,只有关注了群众,关注了现实生活,才有可能不断地挖掘出新的新闻热点,创新新闻理念,找到新的角度,从而真正实现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

2.3 善于用眼,随机应变

偶然性、独立性都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特点,其采访方式也会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正是基于这些特点,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采访对象和新闻现场环境来变化采访方式,主动积极地挖掘事件中的新闻,再进行深入的采访报道。此外,如果采访的现场性较强,那么新闻记者就一定要善于用眼,细心观察新闻现场的一切,捕捉到其中有用的、鲜活的高价值新闻材料,以更好地再现新闻现场的场景,让观众通过报道就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同心协力,灵活地运用相关的新闻采访技巧,不断创新新闻采访手段,为社会,为广大群众,挖掘更具价值的新闻,以促进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持久性发展。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五花八门,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中筛选和提炼出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然后再加以报道。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能够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不断做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成为真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本文就新闻采访的技巧和创新这一话题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新闻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创新

参考文献

[1]孙丽洁.试论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4(18).

上一篇:现代性教学下一篇:新型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