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采访

2024-07-04

同期采访(共7篇)

同期采访 篇1

电视新闻通过镜头记录热点事件, 基于转换技术、编制技巧展现新闻事件的整体发展进程、现场状况、核心人物间的关系, 事情发展进展, 进而向受众传递意念、表达情感、心绪, 引起关注共鸣。由此可见, 电视新闻是社会时事、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措施、发展方向、民生事件传递至百姓受众的有效媒介桥梁, 其编辑制作的精准良好, 反映时事的快速及时, 贴近大众生活的生动丰富, 将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电视新闻制作播出阶段中, 新闻编辑承担了重要职能, 可谓新闻节目的核心, 对于各个新闻环节做好把关控制。同报纸、电台广播编辑工作人员相比,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不仅需熟练编辑文字、播报语言技能, 同时还应掌握音像处理语言技术, 明晰电视画面编辑手段。例如对画面的处理编辑, 应用同期声技术等, 进而令新闻画面的处理剪辑符合事件发展规律、人物具体特征以及新闻解说语言画面的进度。同期声技术则应同新闻解说语言形成良好的互补, 通过相得益彰的处置, 令编辑新闻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可视性、价值性。

1 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技术内涵

电视新闻同期声编辑技术即是记者进行新闻采访阶段中, 利用摄像机将新闻现场的画面进行记录, 同时录制现场丰富声音。该类声音涵盖记者面向镜头的解说、导语, 新闻事件人物的声音语言, 现场的背景环境声音以及音响效果等。同期声技术可全面真实的传递受采访对象的感情思想, 反映其特征性格, 并映射现场的实时氛围, 体现了良好的实时性、营造了有效的说服力与感染性。可令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并提升现场参与热情。同期声编辑技术还可令电视新闻作品结构体系更为自然顺畅, 提升节目核心内涵。巧妙、合理的应用及做好同期声编辑, 可有效补充电视画面中的不足之处。例如旁白导语及解说词将更为客观、全面与真实, 令新闻可信性全面提升, 营造优质舆论氛围。新闻采访同期声内容的编辑同单纯画面的处置编辑有所不同, 不仅需要我们考量画面与画面之间的顺畅连接、流畅效果, 同时还应顾及声音处理衔接的和谐性。即在组接编辑阶段中应在考量画面的基础上兼顾声音的良好处理。为此剪接点应做到承上启下、统筹兼顾。基于新闻采访同期声实施编辑制作的特征在于, 将画面同声音有效拆分进行单独剪辑, 为此在编辑实践阶段中, 我们应遵循科学操作原则, 掌握技术内涵, 制定优质编辑策略, 方能提升新闻采访编辑效果, 强化电视新闻关注度, 体现良好的新闻价值。

2 优化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 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2.1 优化结构, 充实细节

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 需要我们首先进行结构优化, 而后进行细节内容的有效充实。应围绕表现核心主题, 将结构有效搭接。新闻结构的设置应做到严谨明确, 应包含互相呼应的开始与结束。同时应通过层层深入的体系结构设计, 令其层次更为明确、脉络更加清晰。新闻节目的观赏性, 时间的有限性决定, 其不便于观众们进行细细的体味与重温回顾, 因而, 为加深受众印象, 令其快速捕捉新闻内涵, 应确保新闻体系结构的严明清晰, 进而优化节目播出效果。完成全面结构搭建后, 应将抓拍的各类具有深刻意义的细节逐步归纳充实至新闻节目的各部分之中。新闻事件细节应体现有趣生动、丰富真实、感染力、深刻力特征, 令受众过目不忘。同时其主题思想应鲜明正确。倘若丧失了细节, 则新闻节目会显得极为空洞、毫无内涵, 仅仅被一些概念与图解内容充斥, 势必令受众无法提起兴趣, 深感节目的乏味与无趣。

2.2 语气连贯, 做好优化整合

优质的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 需要确保语气连贯, 将节目内容中播报的停顿之处、冗余重复环节以及无关主题的内容予以去除。新闻节目谈话会较易耗费时间, 谈话对象语速过慢、充满口头禅, 间隔时间较长, 均会给人以冗余拖沓、索然无味之感。相反, 谈话内容集中、段落紧凑、语句凝练、鲜明主题, 则会给人以紧凑、集中、精致之感, 令受众提升注意力, 深感节目的优秀品质。为此, 新闻节目采访内容的同期声剪辑应做到干净利落, 将间歇环节、停顿之处有效剪除。对于反复赘述的内容应精简去除, 尤其应将与事实关联不大的题外话剪掉。剪接点应辅助相关内容画面实施有效叠加, 进而令采访内容更加主题鲜明, 体现出详略处置得当, 内容精简凝练的效果。在剪辑阶段中, 还应考量语气的有效连贯, 确保不会由于省略字数或剪掉话语便影响整体的连贯性, 避免给受众造成突兀、不连续之感。倘若过多的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剪裁处理, 便会导致节目失真现象, 令采访谈话丧失了原有样貌, 不能取信于民, 相反会给人以是非颠倒、造假不实之感。为此, 新闻编辑人员应全面掌握剪裁技巧, 做到新闻内容的优化集成、组合搭接。

2.3 有效压缩提炼, 优化剪辑处理

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阶段中, 对于受访人员的谈话内容, 应进行有效的压缩提炼, 倘若谈话内容过长, 表达连贯性有限, 内容混淆, 便会影响新闻效果, 令受众无法抓住重点。为此新闻编辑应将其中内容进行良好的提炼与优化组合, 杜绝内容不集中造成的散落之感。同时频繁的进行画面切换将会对新闻节目整体性形成不良影响, 令其丧失感染力。为此应做好解说词的有效精简提炼, 将受访者谈话内容进行合理压缩, 整理为若干段落或句子, 令新闻结构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流畅。同时还应借助播音人员的熟练语言表达, 吸引受众注意力, 令他们深受感染, 感同身受。另外还可引入画外音进行有效的整理压缩, 将原声予以保留, 适时引入画面处置, 优化剪辑处理, 将精彩内容集中筛选组合, 避免频繁换插, 破坏节目整体性。对于画面跳的现象, 可通过持续加入系列化的镜头至跳点画面之中, 令整体谈话采访仍旧应用同期声, 通过剪辑内容借助画外音, 留有受访者原声, 令电视新闻节目更加体现真实性、生动性及可信性。

2.4 引入同期声相关画面, 注重景别变化及镜头衔接

为丰富电视新闻采访节目内容, 可位于长时间的同期声段落以及接点之处引入相关画面与图片, 令其新闻内含信息量全面扩充。对同期声可进行画外音加工处置, 令画面形成良好的说明补充作用, 进而令观众借助视听准确清晰的捕捉新闻内容, 提升理解度, 避免同期声冗余引发的单调之感。进行画面剪辑阶段中还应关注景别变化, 预防同类景别镜头的对接, 避免令观众产生镜头跳跃之感。应通过循序递进的优质剪辑搭接, 方能提升节目层次性。例如倘若首个镜头采用全景, 则后续镜头应采用中景, 接下来利用特写或近景进行编辑处理, 进而提升新闻画面的流畅性与可看性。固定镜头衔接应确保长度一致性, 进而形成良好的韵律及节奏性。处置阶段中, 应选取速度类似的画面镜头实施有效衔接, 并将衔接点起落幅去除。倘若固定画面包含主体运动衔接, 则不应令镜头长度等同, 应优选精彩内容动作经典瞬间进行特写插入, 确保运动整体性, 进而优化节目编辑效果, 提升画面节奏性。

3 结语

总之, 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可优化画面效果, 提升节目可看性, 赢得受众认可。为此, 我们只有明晰技术内涵, 掌握应用策略, 制定有效实践方案, 方能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扩充节目影响力, 打造真正精品的电视新闻。

参考文献

[1]张国森.如何建立广播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J].西部大开发 (中旬刊) , 2010 (6) .

[2]牛立华, 张媛媛.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J].科技信息, 2011 (13) .

电视采访中同期声的应用 篇2

1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功能

1.1 增强新闻真实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限定了画面的时空位置,表明“此时、此地、此人、此声”。同期声可以把事件现场的音响及人物的讲话直接传递给观众,减少了由记者、编辑和主持人转述的环节及报道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例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开设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新闻直播节目。由于震后通讯困难,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节目仍以开放的视野和恢宏的气度,运用大量的同期声通过卫星电话采访赶到灾区救援的官兵和记者,把灾区的情况及时播报,把灾区现场的音响及人物的采访对话直接传递给全国观众、全世界观众。此后,又将灾区一线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抗震救灾中的画面用同期声展示给全国观众,激起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奉献爱心的大无畏精神。大量采访同期声的运用,凸显了节目的真实性,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可以看出,同期声的运用很好地交代了事实发生的背景,增大了信息量,增强了真实感。

1.2 增强现场气氛感

在节目中,恰当地使用现场同期声与画面配合,能增加节目的现场感,给人更直接、更强烈的感受。出于画面与同期声同时录自同一现场,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再现现场气氛,强化现场感,也会产生一种空间感。声音可以为电视画面的二维平面增添第三个维度,产生可感的空间感。同期声渲染气氛同时,也使画面的表现力得到有力拓展。

1.3 强化观众的参与感

通过同期声的成功运用,能够在节目中体会到与观众亲切交流的感觉,进而促使观众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例如,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2007年10月在上海举行,在记者对特奥会的报道中,被采访的教练、运动员、运动员家属、现场观众等都面对镜头发表看法。这种形式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会非常容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观众的参与感。

1.4 提高声音的节奏感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播音员每分钟可以读220-250个字,而被采访的对象每分钟可以说150个字左右。正是利用这种字数上的差异,交替使用播音语音与同期声,可以让电视新闻的叙事节奏更加真切的展现给观众。节奏变化所带来的张力与美感会使新闻节目更加具有吸引力。因为每个人声音的基本元素都各不相同,所以有效地利用好同期声,能够丰富新闻节目的色彩。

1.5 增强画面立体感

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中采用同期声的形式,能够突破新闻节目单纯播报的枯燥与局限,增强节目的立体感。比如,同期声的电话采访能够把观众的想象空间拉到节目之外。在同期声的制作当中可以加入一些声音与画面,增加节目的容量,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例如,规模庞大的群众场景如果具备了鼎沸的声音与呐喊,就会给观众更多的心理场景暗示。

2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

在电视新闻中运用同期声有很多优势,最直接的是能够增强新闻节目的真实感、提高观众观看节目的热情;另外,同期声对于声音和画面的精良制作也能够提高节目的质量。然而,同期声的使用也应当适度,并不是所有的同期声都是必须的,如果采用不当,会弄巧成拙。那么,哪些情况下电视新闻可以运用同期声呢?

2.1 正在发生的现场新闻事件

重大会议、庆典,大型运动会,或一场大火等。这些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性非常强,不但适合做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而且通常还可采取记者在现场出“头”,中间插一些现场同期声的形式来报道。这样不但可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也容易让新闻“出彩”。

2.2 针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舆论渲染

新闻媒体作为国家的喉舌,主要作用是引导大众以及舆论监督。比如,“两会”期间,央视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都会利用同期声的方式,针对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访相关的代表来及时准确的表现老百姓的呼声。以这样的方式将同期声运用于新闻节目当中,能够为解决当前社会上百姓呼声比较高的问题营造社会氛围。除此之外,针对当前社会上一些丑恶的事件,电视新闻在做这类节目时,除了当事者的同期声和主持人的评述外,也可以让大众参与,让他们直接面对镜头。这种让大家参与的互动方式,更能增强新闻的社会效应。

2.3 调查性新闻里运用同期声可起到对事实作实证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电视台都开设了新闻调查类节目。这类节日的记者承担着较大的压力,因为这类节目的作用不是唱“赞歌”,而是对观众反映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或不公现象进行调查,予以曝光。做这类节目,记者要对所调查的事实的准确性调查核实清楚,否则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这时,记者就可借助于同期声将采访调查过程中有关当事人所讲的话摄录下来作为引证,而不要用解说词来替代。这样原人原声,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2.4 人物新闻中运用同期声反映新闻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属于人物新闻节目,每期除了有人物的客观介绍外,还有人物访谈的大段同期声。这样让人物自身出来讲一讲,不仅有助于观众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也有助于新闻人物的形象丰满,使人物新闻片的结构更加丰富,报道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领域是很广阔的,在新闻采访中一定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不应套用什么固定的模式。只要能使同期声与整个片子浑然一体,成为片子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魅力,充分显示出电视新闻的特色,就是成功的运用。

3 同期声的运用中的问题

3.1 追求形式

作为记者都知道同期声非常重要,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常常会流于形式,缺乏细节上的研究。更有甚者有时候同期声的运用脱离了电视节目的本身,这一现象在一些地方的电视节目当中经常发生。

3.2 内容造作

在这一类的节目中,被采访者往往言行不符,节目出于宣传的目的记者的导演痕迹非常明显。这类的同期声节目即使做的再精彩,也有悖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的根本原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3 游离主题

同期声的制作脱离了新闻节目的主题,天马行空,沦为无用的同期声。这样的同期声不但无助于表现新闻的主旨,往往还会有损节目主题的准确展现,更有甚者还会误导观众,使观众对新闻的表达产生误会。

3.4 冗长啰嗦

好的新闻同期声不在于占用多长时间,表现多少内容,而在于其内容是否精要,能否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电视新闻节目由于时间与内容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的使用同期声的方式来制作节目。在现实当中,有记者不能正确使用同期声而起到过犹不及的副作用,影响了节目的质量。

3.5“三多三少”

近年来在一些采访报道中,同期声采访表现为“上层多、基层少,官员多、百姓少,旁观者多,当事人少”。这一现象很多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运用中凸显了出来,背离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不是同期声运用的应有之义,应当克服。

4 同期声运用的原则及创新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具有解说词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被广泛运用。要运用好同期声,应把握以下原则和要求。

4.1 要使同期声成为新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就是说同期声与解说词、电视画面相互配合、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绝不能“声画两张皮”,“各顾各”。使用好同期声,就要力求围绕新闻的主题,与解说词、画面相协调。使之成为整条新闻稿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规避“为用而用”的形式主义。

4.2 要使同期声富有有效信息量和价值量

同期声运用得有无意义,有没有表现力,关键就在于记者所采录的同期声包含的信息量和价值量是大是小。其信息量、价值量越大,所用同期声就越有表现力。因此,记者在采录同期声时,要尽可能地引导被采访者谈得透彻、深刻、谈到“点子”上。

4.3 要使同期声准确、生动、形象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要求解说词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作为电视语言形式之一的同期声同样要求准确、生动、形象。要使采录的同期声准确、生动、形象,记者就要注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多采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群众的原生态语言本身很生动、很形象,很真切感人,要比“官腔”有表现力得多。此外,还要注意简洁,即在后期剪辑中精心选择已采录的同期声,要走出“同期声用得多用得长,就是有分量有深度”的误区。

4.4 要使同期声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

典型性、权威性就是指选择被采访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所谈的内容有普遍性,是能够令观众信服的陈述、主张或观点,是一种非他(她)莫属、“即此而非彼”的东西,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般地讲,在用画面不好表现,用解说没有相应画面配合的情形下,用同期声表达来弥补是一种最好的表现方法。

4.5 同期声创新的注意事项

首先,同期声作为新闻的导语。同期声较之主持语更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感染力,能够吸引观众,展现节目的特点。其次,同期声作为新闻节目的内容提要使用。利用同期声表现新闻的主题,其效果主要是给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以充分的感染力,能够在节目开头就提高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增加节目的精彩度。最后,还有在新闻节目中通篇使用同期声,这种更为彻底的利用同期声的节目形式往往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但是对于节目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视的发展进程中,将会有更多创新。

5 结语

同期声能否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广泛、准确运用,不仅是进一步打造电视节目不可缺少的重要问题,也是电视节目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电视工作者如何把握好、应用好同期声,如何发挥电视新闻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百姓生活和国计民生、传情达意、上下沟通,充分发挥“喉舌”舆论的导向作用,值得探索。

摘要:电视节目中的同期声是指拍摄画面过程中的人物语言、环境音响、现场音响等多种声音,是电视新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期声的使用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还能闻其声。生动的同期声是电视新闻中最具魅力的声音,不仅能增强新闻真实感、观众参与感、声音节奏感、画面立体感,还能充分体现电视新闻节目视听兼备、声画互补、水乳交融的整体宣传效果。要想正确地使用同期声,就必须处理好同期声与主持声、同期声与新闻时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关系,才能恰到好处地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亲切感和真实性。

关键词:电视采访,同期声,电视新闻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如何做好电视现场报道[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6).

[2]吴伟东.浅议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现场感”[J].黑河学刊,2008(6).

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采访技巧初探 篇3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作用多样, 笔者将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的采访按照拍摄方式进行归类:固定背景, 环境稳定的同期声采访, 这一类的采访摄像记者以三脚架拍摄为主;动态环境, 突发因素随时发生的同期声采访, 这一类采访摄像记者以肩扛拍摄为主。

固定背景环境稳定的同期声采访。形式上, 采访是稳定的, 记者手持话筒面对受访者进行提问。从采访背景上来说, 通常这种采访是经对方同意, 问题基本限制在对方的职能和智能的基础上的, 专业、专家、权威是这种采访的重要特征;需要说明的是, 在这种情境下, 还有一种采访就是历程讲述, 感性化和叙述性构成了这种采访背景下的另一特征。这种采访发生在被访者熟悉的环境中, 而记者、摄像记者和采访设备破环了环境的“熟悉”和“稳定”:以被采访对象为主导的环境中, 突然因为有第三方的存在形成了“表现”与“观看表现”的场景。这就使得很多新闻的同期声有一种“表演”的味道:接受采访一方要么过于“声情并茂”, 要么紧张得语无伦次或者背诵提前写好的文字材料。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削弱。

在这种情境下的采访, 建议采用“三问”———预热、正题、补充。预热, 在英文中解释为warm up, 让对方热起来, 调动对方情绪, 迅速让采访成为交流和对话。经过短暂的预热后, 记者可以进入正题进行采访, 采访对象会十分乐意解答记者提出的正面的问题。

在“三问”这个模式上, 采访的“第二问”很重要, 实际上是一个战术性的环节。选题提出的基础性问题基本都要从这个部分得出, 这个部分的着眼点是普通问题的解答;同时, 记者需要通过这个环节来卸下采访对象的“抗拒”或者“彼此”意识, 让采访的关系变成谈话, 为“第三问”做铺垫, 让被采访对象在下一个环节中说真话, 或者更希望他们“真情流露”。

新闻的核心是事实, 媒体的核心是采访的可信度,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信息量很大, 在稳定环境中, 被采访对象的背景静态人物的惟一动态性使新闻关注点高度集中, 往往权威解读失去权威性内容, 因此采访效果也很重要。减少压力, 促使被采访对象说真话, 是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同期声时重点要做的功课。

动态环境, 以突发事件、随机调查采访为主。这种条件下, 背景信息复杂多变, 因此要对采访对象进行甄别, 而且要有“量”。对同一事件, 多个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表情、感情, 能够还原现场和事件的发生过程;在采访中, 应尽量选择直接参与事件、直接受到事件波及的人物, 事件和人物的背景是记者要深入了解的, 让被采访对象经得住推敲, 让同期声完整可信“立得住”。笔者认为, 突发事件中人物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能说”, 而是他们自身在现场的体验能够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 这种方式是纪录片常用的手段, 在事件性强、故事性强的采访中人物始终都应作为拍摄记录的重点。

在动态环境中, 同期声的采访在画面效果上是“全因素”的, 采访背景、事件背景、被采访对象的外貌、着装是视觉因素, 现场的背景声音、作为采访背景的人物的现场声音, 记者的提问及被采访对象的回答, 乃至语速甚至口误是声音因素, 突发事件记者在现场不仅需要拍到画面, 同时需要通过同期声来营造相应的氛围。在问题的设置上其核心是“切中要害”, 操作方式是“言简意赅”“不容喘息”。这三个词对于采访这样一个特殊的交流过程来说太过不留情面, 但在突发事件现场, 人员流动性非常大, 事件发展变化也大, 人们对事件的初步估计往往是观众最想知道的。“切中要害”, 要求记者在提问中要问最核心的问题。被采访对象身处现场, 这样就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地按照“三问”模式对他们进行引导, 抓住核心人问核心问题是采访中最关键的。

在拍摄上, 要与摄像沟通好, 以动态性为主题, 可以削弱被采访对象的出镜时间长度, 以记录画面记录现场事实为核心, 画面的艺术效果及欣赏效果居其次。

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技巧探析 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同期声,真实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 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中, 如何准确娴熟地编排运用同期声, 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 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创作的重要方式, 其发展前景空间亦是不可限量。

一、电视新闻同期声编辑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期声作为新闻事实的重要部分, 在烘托新闻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 强化新闻主题感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受众或表现与采访对象交谈的内容、再现现场环境的声音, 可以增强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无疑将使电视新闻的主题更加突出表现出来。在后期编辑制作中, 尤其运用新闻事件现场报道的同期声, 可以更好地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烘托现场氛围、丰富人物心理活动。从而避免产生记者在现场“一面之词”状态的同时, 丰富扩大新闻内容的信息量, 多方位、多层面突出主题, 让受众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新闻主题与内容。

(二) 增强新闻真实感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如果在新闻后期制作中使用采访者的同期声, 势必将大大提高电视节目的真实性。尤其在制作法制类新闻中, 同期声的使用价值更是如此。

(三) 提升受众参与感

在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后期编辑工作中, 要重点突出形声并茂的特点, 如此会使受众备感亲切, 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从而让受众产生强烈的参与感。

例如:由新疆兵团记协报送, 兵团广播电视台刊播的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电视消息《一道命令执行一生》。在讲述沙海老兵一生的故事中, 采访时已85岁高龄的原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战士王传德老兵, 同期声后期编辑内容:不管瀚海也好, 就是死亡之海也好, 就是火海我们也要冲进和田去。如此震人心腑的话语, 由当时亲历事件的参与者亲口讲述出来, 尤其对军人这一部分受众的情感参与度与冲击力的情况亦是可想而知。

二、电视新闻同期声后期编辑技巧

(一) 在完善整体结构的同时突出细节

做好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 首先要宏观思考, 全盘布局, 合理搭建结构, 即需要做到同期声内容首尾呼应、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在后期编辑制作环节中, 要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信息量, 因此在保证同期声完善结构的同时, 要时刻注意通过对重点细节的刻画, 完善整体结构、突出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容, 在增强新闻真实感的同时增加新闻美感。

(二) 在保证整体语气连贯的同时优化组合

在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采集现场, 记者要引导被采访者的采访内容语句通顺、语气连贯, 需要确保语气连贯, 将表述内容中停顿之处、冗余重复环节以及无关主题的内容提醒被采访者予以去除, 以确保后期剪辑的顺畅。在后期剪辑中, 要时刻考量语气的连贯性, 确保不因省略字数或剪掉话语影响整个同期声的完整连贯性。

(三) 在适时压缩提炼的同时控制长度

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审视与审美的过程, 同期声的长度编排就要十分注意掌握尺度。如果被采访者所表述的内容过长, 在后期编辑中, 就要求制作人员准确掌握表述要义, 在高度理解其中心思想的基础上, 压缩提炼采访内容, 在控制整个同期声长度的同时, 保证语句之间的完整性。另外, 还要避免简单的剪辑罗列内容, 造成整体混乱的局面, 让受众理不清思路、不知道重点在何处。

三、电视新闻同期声编辑存在的问题

同期声本是电视新闻中“提亮增色”的一笔, 然而不恰当的同期声编辑技术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制约电视新闻整体质量的提升。

(一) 淡化主题、偏题严重

在后期编辑制作中, 同期声的编辑如果偏离主题, 不仅不能反映客观实际, 而且影响整个电视新闻的质量。比如:某电视台曾经制作一期“五一”劳动节表彰劳动者的新闻, 同期声内容基本都是领导讲话, 找不到劳动者的身影。明显所采同期声内容, 严重偏离主题, 劳动者的节目听不到劳动者的呼声, 无疑是一条失败的电视新闻。

(二) 弱化事实、偏于形式

后期编辑人员如果过分充当“导演角色”, 必然弱化被采访者想要真正表达的事实含义, 有时会导致同期声内容过于冗长, 缺乏有效信息, 有时则会导致同期声内容过于简单, 使同期声变成了一种应付行为, 将同期声“画龙点睛”作用变为“牵强附会”。另外, 后期编辑人员如果依照自己的创作风格“人为创造”过多, 就会导致同期声失真, 将所采同期声的内容事实弱化, 同期声的制作也就偏于形式了。

(三) 角度偏差、逻辑不清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个同期声整个片段内容完整、语气连贯, 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 但是通过仔细推敲, 看似同期声整体内容都在服务主题, 其实叙说角度已经严重偏差, 造成“绕着主题转”, 确不靠近“中心”的现象。另外, 即使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已阐述清楚, 但是语句之间毫无逻辑性, 也会造成同期声整体的失败。

结语

同期采访 篇5

一、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同期声应用不当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近些年, 由于我国电视台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他们对新闻采访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 既浪费了采访的时间和设备, 也加大了采访后期处理的难度。这些使得电视新闻采访充斥着大量水分, 阻碍了其在有效时间里扩大信息量的作用, 降低了新闻采访的质量。

(一) 淡化主题, 与事实不符

同期声有声音也有画面, 它的运用要符合新闻采访的需要, 服从整个节目的主题。偏离主题的同期声不能反映客观实际, 比如某电视台曾经播出一条“五一”劳动节表彰劳动者的消息, 里面的同期声都是领导在讲话, 却找不到劳动者的影子。劳动者的节目听不到劳动者的呼声, 反映不出真实的生活是很可悲的。

(二) 过于形式主义

首先, 有些同期声过于冗长, 缺乏有效的信息。比如有的新闻采访只有2分钟左右, 而不同人物的同期声居然占了一半时间。其次, 有些同期声过于简单。比如有的同期声只用一句话, 明显是一种应付的行为, 非但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有牵强附会之嫌。再次, 有些同期声与解说雷同, 这会使观众认为其中之一是多此一举, 浪费了时间。

二、如何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正确运用同期声

(一) 要有目的地运用同期声

正确运用同期声要从整个采访的内容出发, 认真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考虑。对同期声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 符合观众的实际需要。比如农贸市场的吵闹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等, 这些声音虽然都是真实的, 却不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如果不是去刻意说明这种现实, 应尽量削减或不用。因此要适当合理安排无用的同期声。不过, 无用同期声与适用同期声的区别是相对的。当我们采访时, 有的人表达流畅严谨, 语意明确, 有的人则表达模糊不清, 对于后者也是不赞同的。如果被采访者表达的内容很重要, 我们就要预防背景画面跳动, 把他的声音重新进行组接, 使一些图像变为与其谈话内容有关的画面。

(二) 要适当掌控同期声的长度

同画面剪切的节奏一样, 声音的剪切也是要有一定节奏的。所说的节奏指的是同期的语言、效果、解说、音乐等声音的交替变化与综合使用。比如受观众欢迎的同期声一般都不会太长, 不然会令节奏变得冗杂, 使观众产生听觉疲劳。心理学讲道:人们对一事物感兴趣的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 解决的方法是利用新鲜事物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此可见, 适当掌控同期声的长度, 不断进行同期声的转换, 会使新闻采访同期声的内容富有层次感, 声音具有吸引力。同时还要适当穿插一些音响成分, 适时运用解说和画外音。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使新闻采访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协调同期声与其他语言元素的关系

虽然同期声在新闻采访中具备很多的优点, 但是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同期声而忽视其他手段。我们要让同期声和其他语言元素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 它很独特又很综合, 需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实现视听的完美效果。电视的画面、字幕、解说、音响等各种表现元素各具特点, 它们与同期声相互影响, 互为补充, 共同建立起电视新闻采访的立体化信息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交响乐一样, 不同声部相互配合才可以演奏出华丽的乐章。可见, 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同期声应用的重要前提保证。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视新闻采访的审美标准和方式也在逐渐成熟。同期声作为电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和编导所认可, 它的采集和应用工作也成为电视台创作实践的主要内容。因此, 正确看待同期声的价值及作用, 正确协调同期声与其他电视语言元素的关系, 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的因素, 使同期声在新闻采访节目中得到有效运用。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创作水平,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摘要:电视新闻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 具有直观快捷、音图并茂的特点, 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其中,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采访的一把“金钥匙”, 再现了社会生活的情景, 提高了电视新闻采访的影响力和可信度。既然同期声对电视新闻采访如此重要, 我们就要重视同期声的应用, 解决目前电视新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策略。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应用,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志刚杨建军.浅谈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N].延安日报, 2009[1]韩志刚杨建军.浅谈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N].延安日报, 2009

[2]张清平.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 2010 (03) [2]张清平.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 2010 (03)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实践 篇6

1 同期声的应用原则

1.1 真实性

随着网络媒体蓬勃迅速地发展, 新闻传播的途径不断增多, 时有发生虚假新闻的传播, 鉴于此, 电视新闻对公众必须承担澄清事实、披露真相的责任。真实性原则便是同期声的首要原则, 同期声的新闻采访对象一定要是该新闻的参与者、亲历者, 由当事人客观陈述事件, 可提高电视新闻的可信度。

1.2 协调性

在电视新闻进行后期制作编辑时, 要对同期声与解说词进行有效合理的处理, 在恰当的地方加入同期声, 有效地烘托渲染新闻的主题, 才能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同期声要与电视画面、解说词、字幕文字等统一, 要与新闻主题、记录风格等相一致, 在极大的程度上提高电视新闻的说服力。

1.3 创新性

电视新闻为了博取更多观众的眼球, 就要大力在新闻的新颖创新上下功夫, 不断改变新闻报道的播报形式, 满足观众的需求, 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同期声的创新密不可分, 同期声的内容要新颖, 尽量选择未被关注过的社会群体, 使观众可以在全新的视角下看问题, 同时对同期声在报道中出现的位置、时长上合理创新, 摆脱同期声的单调刻板、模式化。

2 同期声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2.1 使用不合理

构成电视新闻的基础是画面, 关键是传递信息的声音, 只有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 电视新闻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运用恰到好处的同期声可为电视新闻增色, 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同期声多用于动态性的新闻报道中, 比如:报道某单位领导视察车间的生产情况, 如果没有机器作业的声音, 将会降低新闻的真实有效性。但相关时政新闻政策性方面的报道, 只要如实地将信息准确传达即可, 没有必要应用同期声。还有, 对于总结性的新闻报道来说, 如果加入同期声, 会给人牵强附会的混乱感, 这种情况便不适合用同期声。

2.2 杂乱冗长、偏离主题

新闻工作者深知运用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特色, 为追求形式上的这一特点, 常大量使用同期声, 仅仅是为用而用, 过分关注其形式。而对是否该用, 该如何用好, 没有进行深入的捉摸推敲。新闻的同期声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关键在于精要, 新闻报道的篇幅容易有限, 没有可能也不允许大段的同期声的使用。在实践中大量使用同期声, 既拉长了新闻报道的篇幅, 又降低了新闻的含金量, 得不偿失。有些同期声与新闻报道的主题脱节严重, 这种同期声运用到报道中, 只会冲淡新闻主题, 影响新闻的准确表达, 造成观众对新闻理解的偏差。

2.3 人为制造同期声

对于人为导演、矫揉造作的同期声来说, 被采访对象所说内容与其身份不相符, 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话语, 再加之表情神态的不自然, 所说内容有明显被教导的痕迹, 这样的同期声缺乏真实性和亲和力, 纵然讲得流畅有理, 但其实质上与真实性原则相违背, 不可能达到应有的舆论效果。

3 实践中的同期声应用分析

3.1 新闻报道准确性的需求

新闻的来源主要有新闻工作者亲自采集、调查和群众反映的信息, 要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本质。作为第一手资料, 准确是同期声的一个极大优势, 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声音的强化, 能让观众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

3.2 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需求

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 没有准确性作为保障, 那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毫无意义。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事件, 就要运用同期声的手段, 满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需求。

3.3 深化新闻主题的需求

电视所特有的视、听、读三位一体的传达效果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没有声音、图像很难对事件进行再现。同期声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提要, 来提纲挈领、揭示主题, 带来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力, 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新闻事实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增强电视新闻的生动立体感, 有效吸引观众对新闻的认知感, 实现新闻主题的深化。

4 结语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促进电视新闻的逼真化, 在根本上加强了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多元化需求。因此,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注重运用同期声,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同期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同期声是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和表现手段, 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感染力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同期声的应用原则, 针对同期声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对同期声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同期声,采访,实践

参考文献

同期采访 篇7

什么是“照稿念”?笔者认为所谓“照稿念”是指在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中, 为了防止被采访者出现说得不到位、结巴等影响播出效果的情况而采取的一种采访方式, 即将准备让被采访者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 由记者或摄像员用手举着, 由被采访者在摄像机镜头前冲着话筒念这个稿子, 从而造成被采访者是在接受随机采访的一种假象。

为什么会出现让被采访者“照稿念”这种情况呢?

在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被采访者表达能力相对差些, 经记者提示后总是说不到“点儿”上, 记者觉得说得不好, 也就是不满意, 所以将准备让被采访者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 由被采访者念下来, 这样同期声采访往往会“一把成 (功) ”;二是记者图省事, 为了快快结束这个采访, 将事先写好的内容直接让被采访者念出来, 可大大“节省”采访同期声所需时间;三是有的被采访者怕说错了, 尤其怕出现政治错误, 所以便来个“把握的”, 让下属拟出或打印出一个稿子, 在接受采访时念出来。

这种让被采访者“照稿念”的做法看似挺隐蔽, 一般由记者或摄像员在摄像机镜头旁用手举着, 让被采访者念这张纸上所写的内容。由于被采访者眼睛看似望着镜头说, 实则是在看稿子说, 所以, 镜头拍出的结果是被采访者眼光随着字行移动, 令电视受众很容易就看得出是在“念稿子”。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有时被采访者是站在能反光的玻璃或镜子前, 从反光的影像中能发现“念”的稿子, 这种“穿帮”的现象记者没注意到, 结果让电视受众发现了。

殊不知, 这种自欺欺人的采访手段会给新闻采访带来诸多缺失———

首先是新闻真实性的缺失。众所周知, 新闻的第一性是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这种让被采访者“照稿念”的做法让电视受众一眼就看出在弄虚作假, 给新闻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阴影。新闻理论指出:“真实是针对一定参照对象而言的范畴, 与虚假相对, 新闻与其反映的对象符合就是真实, 不符合就是虚假的”。“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生命性和最本质的要求, 在规定了新闻这一无可辩驳的定义的同时, 更像是一个指南针, 无时无处不在规正着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新闻工作者一旦同新闻产生联系, 便意味着必须以一个事实代言人的身份, 为受众传递最本真的东西。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却以最苛刻的要求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进行着潜意识的规正”。采取记者写稿让被采访者念之强加于人的做法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既然是同期声采访, 就应当让被采访者讲心里话、讲真话 (只要其说的内容不违背党纪国法、不危害社会和他人) , 即使有时因比较紧张说的不够流畅, 记者完全可以用后期编辑手法加以处理, 至少其表达的态度和情感是真实的。如果记者硬要把自己的观点让被采访者说出来, 一是看上去就有“导演”的痕迹;二是没必要采此同期声了, 干脆记者把这一想法直接写到稿子中, 让播音员配音算了。也就是说, 与其让观众看得出来假, 莫不如不做这样的“新闻”。

其次是被采访者尊严的缺失。换言之, 是对被采访者人格的不尊重。让被采访者按照记者的稿子“念”同期声, 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表达, 这本身就是对被采访者能力的不信任。人不管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龄老幼、性格各异,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一个优良传统。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很容易做到, 如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 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在妨碍别人时道声歉……但尊重也容易被忽视, 就像记者在让被采访者“念”同期声时,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被采访者的尊重、也是对其表达能力的不信任。这种令被采访者尊严缺失的采访方式不可取, 应建立起平等互信的采访与被采访关系, 这是我们搞好新闻报道的前提。

再次是采访者即记者水平的缺失。作为记者应具备引导能力, 即将本次采访的主题告知被采访者, 通过记者亲切的话语的引导, 使被采访者心领神会, 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按照记者提供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同期声采访往往不跑题, 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记者的引导能力相对差, 不善于引导被采访者的思路, 而是用写好的稿子让被采访者“念”同期声的话, 与其说这次采访是被采访者的失败, 不如说是采访者也就是记者的失败。作为记者应具备驾驭能力,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被采访者或多么复杂的采访环境, 都能迅速适应并能驾驭环境, 使自己的采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若记者不具备驾驭能力, 不仅不能适应复杂的采访环境, 还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干扰, 让被采访者牵着记者的思路行走, 如果是这样的话, 预想的采访效果不容易达到。作为记者还应具备知识能力。即使不能成为各门知识的专家, 也应成为略知一二的“杂家”。新闻工作者必须广泛涉猎不同门类的知识, 才能去伪存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理所应当在新闻报道中做到的,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然而事实好像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 有时候某一事件可能涉及到很多门类的知识。为了解事实, 甚至需要我们去查阅大量的资料, 才能弄懂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本质问题。这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明显, 没有庞杂的知识储备, 临时抱佛脚, 只会贻误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最糟糕的莫过于在选取材料的同时, 自己都牵强附会, 不能去伪存真, 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这样即使我们拟出稿子让被采访者“念”同期声, 可能由于我们说得不专业、不权威甚至不内行, 结果当然是不能让受众信服, 弄不好还会贻笑大方。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些方面的缺失。有些不一定需要全说出来, 其实每位记者都很明了, 有时迫于外采时间紧迫或采访任务繁重可能在让被采访者“念”同期声这方面“就近就便”了。

上一篇:创新环境:中小企业下一篇:橄榄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