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种植

2024-10-15

同期种植(精选6篇)

同期种植 篇1

牙齿缺失后, 患者的咀嚼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余下的牙槽骨严重吸收, 而且上颌窦窦腔会出现气化情况, 这是导致上颌后牙部位牙槽不够高, 种植修复难度大的重要因素[1]。上颌窦提升手术是从种植部位的牙槽嵴入路, 将上颌窦底提升, 同期进行植入种植体手术, 与传统手术即翻瓣后在上颌窦颊侧骨壁开窗进行植骨的方式相比, 这种方式创伤较小、疗程短、方法简单, 费用低、术后恢复时间短, 患者易于接受[2], 扩大了种植体植入的适应证, 显著提升了上颌后部的牙种植成功率[3],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种植手术。本文对6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自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患者60例, 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 (43.1±1.6) 岁。术前X线片中显示, 患者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7.2mm。本次研究所选患者无上颌窦炎症或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本文中所选择的这些患者在年龄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该患者通过牙槽嵴顶入路, 行上颌窦提升合并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 共有88枚种植体植入, 手术时, 不将任何骨充填材料植入上颌窦内, 缺牙部位牙槽骨的骨高度可为5~8mm, 平均为 (6.58±1.02) mm。针对上颌窦内种植体凸入的不同长度与窦底改建状况进行卡方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5.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 所有组间数据应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患者中有1例种植体在术后15d由于牙龈红肿、牙齿松动而取出外, 其他患者的种植体均能够与骨良好的结合, 完成了义齿的修复, 种植体的咀嚼功能良好且附近软组织未出现发炎等症状。上颌窦内种植体平均凸入2.56mm, 48枚 (55%) 种植体的根方有新骨形成, 30枚 (35%) 有新的上颌窦底形成, 9枚 (10%) 无明显新骨形成。从统计学分析可看出, 上颌窦内种植体凸入的不同长度和窦底改建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12, P=0.191) 。要严格掌控上颌窦提升手术的适应证;上颌窦提升手术合并种植体同期植入的临床效果在短期内是可以预期的;上颌窦提升的高度与新窦底的形成并无明显关联。

3 讨论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 种植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良, 在临床上, 由于很多患者的上颌窦窦底骨的高度不够, 通过上颌窦提升手术对上颌后牙进行种植修复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治疗方式[4]。

注:种植体凸入上颌窦内长度与窦底及新骨形成情况比较χ2=6.112, P=0.191

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以及上颌窦窦腔的气化所导致的牙槽嵴高度低严重限制了上颌后牙部位的种植修复, 非开窗式的上颌窦底内部提升手术扩大了种植体植入的适应证。手术操作比较简单, 而且不需要或只需要极少量的患者自体或骨代品, 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 降低了术后肿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内提升所用的骨凿设计精良, 小直径的骨凿十分容易穿透窦底的骨质, 使大直径的骨凿也比较容易进入。骨凿顶端有凹面边缘, 使得种植窝四周的骨在刮下后能够直接送入窦内, 这种方式不易引发窦底黏膜的撕裂, 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由于内提升的操作过程是在盲视的环境下进行的, 因此容易造成上颌窦的穿孔[5]。手术过程中认真仔细的操作能够减少上颌窦穿孔情况的发生, 在种植前需进行细致的设计测量。提升时, 种植窝底与窦底的距离要保持在1~2mm, 并且提升时要动作轻缓, 避免用力过大造成不必要的创伤。若患者上颌窦已经穿孔, 可以根据牙槽嵴的高度来调整种植体的长度。

医学人员指出, 将上颌窦底提高2~3mm, 种植体在凸入窦内的中近远处都会存在骨组织包绕情况, 与此同时还会形成新的窦底, 而在上颌窦中凸入3~5mm的患者, 种植体穿入到窦内的近远中, 仅存在部分的骨形成。本文中提升l~5mm的上颌窦底, 平均2.57mm, 均没有植骨, X线片之中显示:即便提升了<2mm, 种植体周围也会有5%不存在较明显的新骨形成, 如果为>4mm的提升, 种植体近远中的14%都会出现骨组织包绕情况, 并且能够在种植体末端看到新的上颌窦底形成。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要严格掌控上颌窦提升手术的适应证, 上颌窦提升手术合并种植体同期植入的临床效果在短期内是可以预期的, 上颌窦提升的高度与新窦底的形成并无明显关联。

参考文献

[1]Aguirre Zorzano LA, Rodriguez Tojo MJ.Aguirre Urizar JMMaxillary sinus lift with intraoral autologous bone andB-tricalcium phosphate:histological and histomorphometricclinical study[J].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07, 12 (7) :532-536.

[2]Nedir R, Nurdin N, Szmukler-Moncler S, et al.Placement of taperedimplants using an 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 techniquewithout bone grafting:1-year results[J].Int J Oral MaxillofacImplants, 2009, 24 (4) :727-733.

[3]孙小娟.上颌窦底提升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 (1) :65-67.

[4]邝亦元, 吴汉江.上颌窦提升术用于牙种植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 2007, 27 (10) :53-55.

[5]邱立新, 胡秀莲, 陈波, 等.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法种植修复122例缺牙的临床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 (3) :136-139.

同期种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2月因上颌后牙缺失, 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18例, 其中男12例, 女6例, 年龄20~61岁, 平均年龄41岁。术前X片、曲面断层扫描显示上颌窦底高度 (上颌缺牙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垂直骨高度) 在5~8.5 mm, 均无上颌窦病变。无严重心脏病、未控制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共植入28颗ITI柱状螺旋种植体。

1.2 材料

瑞士Staumann公司ITI种植系统, BIO-OSS人工骨粉 (美国欧司波斯公司) , 上颌窦内提升器械 (Straumann公司) , 直径2.8~4.2 mm。

1.3 手术方法

术前拍摄全景片、曲面断层扫描测量种植区上颌窦底高度及牙槽骨宽度, 评估上颌窦有无炎症、牙槽骨密度和邻近软组织情况。计划合适长度和直径的种植体。常规消毒铺巾, 用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2%阿替卡因注射液对牙槽突颊腭侧黏膜下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缺牙区牙槽嵴顶黏膜, 翻瓣剥离粘骨膜, 显露牙槽突。球钻定位, 先锋钻预备种植窝至距离上颌窦底约1~2 mm处。根据选取的种植体型号逐级扩大种植窝至所需直径, 选用合适型号的冲顶器械 (通常是根据种植体直径及种植部位牙槽骨密度选择与牙槽窝相同直径或小一级的冲顶器) , 轻轻敲击冲顶提升上颌窦底骨质及窦底黏膜至种植需要的高度。此时根据提升的高度植入 (或不植入) 在备洞时收集的自体松质骨或人工骨粉或二者的混合物。植入相应长度和直径的种植体, 旋入愈合螺帽, 缝合粘骨膜, 检查鼻腔无渗血。

1.4 术后处理

术后拍全景片观察上颌窦底形态及种植体进入上颌窦的深度。予抗菌药物常规抗感染治疗1~3 d。口腔卫生宣教, 嘱患者1周内不能用力擤鼻涕, 并予复方氯己定或苯扎氯铵溶液口腔含漱。1周后拆除缝线, 3个月后复诊拍摄全景片观察种植体与骨结合情况, 骨结合成功后行上部结构修复。

1.5 随访

所有病例上部结构修复前 (根据骨结合情况不定时) 、修复后3、6个月及以后每半年复诊, 检查种植体稳定性、周围牙周情况, 并拍摄全景片和局部数字片, 观察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种植体周围有无阴影及牙槽骨吸收情况。随访4年。

2 结果

本组病例植入的种植体长度为8~10 mm, 直径4.0~4.8 mm, 均采用非埋置式缝合方式, 术中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全景片示提升上颌窦底高度为1.5~6 mm。1周拆线时, 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佳, 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无松动, 周围黏膜无红肿, 切口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在上部结构修复前 (术后4~6个月) 检查种植体稳定无松动, 牙周情况佳。拍全景片显示种植体均与牙槽骨产生了良好的骨结合, 上颌窦无炎症, 周围牙槽骨无阴影。所有病例在上部结构修复后的1~4年的随访观察期内, 种植义齿稳定无松动, 能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 观察期内种植义齿存留率100%。全景片示提升上颌窦底高度为1.5~6 mm, 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垂直吸收 (1±0.5) mm, 未发生上颌窦炎。

3 讨论

3.1 上颌窦内提升的适应证

上颌后牙缺失后, 常常因为牙周炎等原因导致牙槽骨严重吸收, 上颌窦的气腔化增大[2], 造成上颌牙槽突骨高度不足, 给种植修复带来很大困难。1996年, Jensen等提出将RBH分为4类。A类:RBH≥10 mm, 可以采用常规的种植方法;B类:7 mm≤RBH≤9 mm, 可以采用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种植体;C类:4 mm≤RBH≤6 mm, 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术植入种植体;D类:RBH<4 mm时, 一般采用上颌窦开窗植骨延期种植体植入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 上颌窦提升术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上颌骨垂直高度不足而无法种植修复的难题, 还可以取得理想的成功率[3,4]。上颌窦底提升术根据径路不同, 目前主要有上颌窦外侧壁径路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和牙槽嵴径路的上颌窦底内提升术[5]。上颌窦外提升术由Tatum[6]于1986年提出并应用于临床。但上颌窦外提升术需要在上颌窦前壁开窗, 手术创伤较大, 且在剥离上颌窦黏膜时极易发生上颌窦黏膜的破裂穿孔。Summers[1]于1994年提出了微创上颌窦底挤压提升术, 即在种植窝底部距离窦底2 mm处用骨挤压器沿种植体植入的方向敲击挤压, 利用产生的挤压力造成窦底骨板和黏膜向窦内提升, 达到增加上颌牙槽骨高度的目的。与上颌窦外提升术相比,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手术创伤小, 容易操作, 手术并发症少, 安全系数高; (2) 在上颌牙槽骨密度较低时利用骨挤压器挤压松质骨, 可以适当增加种植体与周围牙槽骨的摩擦力, 从而提高了种植体植入时的初期稳定性; (3) 疗程相对较短, 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正因为此, 随着近年来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种植医师的喜爱。

3.2上颌窦底提升幅度

关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问题, 曾有学者认为, 如果采用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 mm, 低于此高度将无法保证种植体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 因而采取延期种植[7,8]。且在提升高度超过5 mm时, 存在很大的上颌窦黏膜撕裂的风险。邱立新等[9]对12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冲压法提升上颌窦底, 不使用植骨材料, 窦底提升幅度为2~5 mm, 所有种植体均发生了有效骨结合。但近年来随着相关文献报道的增多, 这种认识逐步得到改变, Nedir等[10]采用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25颗ITI种植体, 最大幅度提升达7 mm, 最后也达到了很好的初期稳定性。亦有文献报道, 在上颌缺牙区牙槽骨高度仅2 mm时采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行牙种植术取得了成功[11]。

本文报道的病例共28颗种植体, 在一定的提升范围内, 植骨与不植骨均获得了较好的远期效果。且提升幅度较大时, 植骨能获得更多的垂直骨高度, 其中本组病例中上颌窦底最高提升幅度约6 mm, 远期效果亦良好。这可能与选取种植体时尽量选择了直径较粗的种植体有关, 直径较粗的种植体可以增加与牙槽骨的有效接触面积, 增大了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的摩擦力, 种植体可以获得更好的初期稳定性。且在牙槽骨骨质密度较低的情况下, 钻孔备洞时扩至比种植体直径低1~2级的直径, 使用骨挤压器挤压扩大种植窝, 以增加种植体周围的骨密度, 亦增加了种植体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此外, 这还可能与近年来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及表面涂层工艺的不断改进有关。

3.3 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主要并发症

上颌窦内提升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有窦黏膜穿孔、死骨形成和上颌窦炎。其原因与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随着口腔种植器械的不断研发以及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上颌窦提升术在得到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同时, 其并发症也在不断地减少。如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内窥镜辅助下窦底提升术、超声骨刀的应用以及上颌窦水冲击疗法等, 这些方式方法均有效减少了上颌窦黏膜穿孔这一最主要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同时减少了术中其他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 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 上颌窦内提升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易行、术后并发症少以及成功率高的优点, 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有效地扩大种植适应证, 能有效解决上颌后牙缺失时因牙槽骨垂直高度不足而无法种植的难题, 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18例 (共28颗种植体)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随访1~4年, 观察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结果:18例患者共26颗种植体术中均无上颌窦穿孔, 随访观察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 上颌窦无炎症发生, 全景片示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 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 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同期种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 59岁, 右上后牙因松动多年。于3年前在外院行上后牙种植体植入术, 在右上后牙区植入Branemark系统3.75 mm×10 mm种植体3枚。2年前, 患者自觉种植牙有轻微松动感, 未行任何处理措施, 之后松动程度加重, 牙冠自行脱落, 按压种植体周围“牙肉”时有轻微疼痛感, 故1年前来我科就诊, 要求治疗。既往史:自诉有偏侧咀嚼习惯和夜磨牙病史。体查:种植固定桥修复, 单冠种植义齿修复, 烤瓷联冠修复, 缺失, 右侧上颌区牙龈按压有轻度不适, 牙周袋深度约3~4mm, 附着丧失3 mm, 牙石 (++) , 探诊出血。中性关系, Ⅲ度深覆, Ⅲ度深覆盖。颌间距离约10 mm。X线检查:种植体根颈1/3断裂, 右上后牙牙槽骨水平吸收至种植体颈1/3 (图1) , 根尖未见明显异常, 可用骨高度10 mm。脱落的种植体冠部见图2。

1.2 治疗方法

1.2.1 材料

种植材料及器械:ITI种植体及种植器械, 德国HKM种植机, 残根钳, 微创拔牙挺, 空心取骨钻, SUMMERS骨凿, 上颌窦提升器械, 奥丹龈下刮治器, 龈上洁治器。

1.2.2 治疗过程

完成牙周系统治疗1周后, 切开位置的牙龈, 进行翻瓣, 充分暴露牙槽嵴顶 (图3) , 术中见种植体断端位于牙槽嵴顶下约1~2 mm, 用空心取骨钻去除残留种植体上段结构周围少量骨质, 近中和远中安置微创拔牙挺, 挺松植体, 用残根钳将其夹出 (图4) 。于牙槽嵴顶处用球钻定位, 备种植窝, 行上颌窦提升术, 分别即刻植入ITI种植体4.1 mm×10 mm (RN) 、4.1 mm×10 mm (RN) 、4.8 mm×12 mm (WN) 各1枚 (图5) , 植体植入后, 用自体骨修补颊侧骨缺损 (图6) , 上愈合基台, 可吸收线缝合关闭创口。术后X线片显示植体植入位置适当 (图7) 。

一期手术后6个月复诊戴种植基台及烤瓷桥。修复后6、12个月进行临床检查, 植体周围牙龈未见明显红肿, 患者咀嚼功能良好 (图8~9) 。X线片检查, 全景片检查种植体骨结合良好 (图10~11) 。

2 结果

种植体无松动,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明显红肿, 患者主观满意度较好, 种植后无持续的或不可逆的症状及体征。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口腔全景片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无明显吸收。

3 讨论

尽管种植修复有较高的成功率, 但种植体、基台折断还是偶有发生, 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多的是种植体基台处的折断[2], 种植体颈部的折断较为少见[3]。

从图1上我们可以发现, 患者属于深覆深覆盖的位关系, 咬合紧, 种植体冠部承担的侧向咬合力非常大, 容易产生金属疲劳[4], 且患者有偏侧咀嚼的习惯和夜磨牙的病史,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右侧磨牙区上下后牙接触时间、频率增加, 导致潜在负荷增加, 所以必须减少种植体冠部承担的力[5], 以防止在前伸接触位时因力过大而导致植体折裂[6]。

研究表明增加种植体的直径能提高植体的抗折强度。4.0 mm直径的种植体比3.75 mm直径的种植体要高30%的抗折力量[7]。我们在保证患者有足够骨壁厚度的前提下, 选用了直径为4.1 mm的种植体代替了直径为3.75 mm的种植体, 提高了种植体的抗折强度。从脱落的种植体冠部可以发现, 上段修复不合理, 冠根比过大。随着冠根比的增加, 种植体周围骨质吸收加快, 种植失败的风险增加[8,9]。

从图3, 患者牙槽骨就已经吸收至颈部1/3的位置。国内外牙周专家普遍认为, 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缺失较多会导致种植体植入的风险增加[10]。所以种植体植入后, 采用自体骨修补颊侧骨缺损, 以增加种植体周围垂直向骨高度。

咬合力过大、牙周炎、植体金属疲劳等原因作为种植体植入的风险因素, 常常会导致种植体植入的失败。故在种植前后, 应对患者牙周进行定期维护, 适当降低咬合, 能有效降低即刻种植的风险。在种植体折断后, 选用较大直径的种植体同期植入, 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Mavrokokki T, Cheng A, Stein B, et al.Nature and frequency of bisphosphonate-associ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s in Australia[J].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7, 65 (3) :415-423.

[2]Nedir R, Bischof M, Szmukler-Moncler S, et al.Prosthetic complications with dental implants:From an up-to-8-year experience in private practice[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2006, 21 (6) :919-928.

[3]Balshi TJ.A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fractured implants:A clinical report[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1996, 11 (5) :660-666.

[4]Rangert B, Krogh PH, Langer B, et al.Bending overload and implant fracture: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1995, 10 (3) :326-334.

[5]宁珊, 宓怒, 陈碧芳, 等.种植体早期失败3例及文献复习[J].广东牙病防治, 2012, 20 (1) :38-42.

[6]Tagger Green N, Machtei EE, Horwitz J, et al.Fracture of dental implants:Literature review and report of a case[J].Implant Dent, 2002, 11 (2) :137-143.

[7]Srimaneepong V, Yoneyama T, Kobayashi E,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orsional strength, ductility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laser-welded alpha+beta Ti-6Al-7Nb alloy, CP Titanium and Co-Cr alloy dental castings[J].Dent Mater, 2008, 24 (6) :839-845.

[8]Rangert BR, Sullivan RM, Jemt TM, et al.Jemt, Load factor control for implants in the posterior partially edentulous segment[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1997, 12 (3) :360-370.

[9]Yoshino M, Akiyama F, Tsunoda T, et al.Orthopantomography of the relation of mandibular bone height and alveolar bone resorption, crown and root lengths and anatomical crown-root ratio[J].Nihon Shishubyo Gakkai Kaishi, 1986, 28 (1) :263-269.

同期种植 篇4

针对萎缩牙槽突宽度不足, 有学者报道采用骨劈开技术 (ridge splitting/expansion) , 即垂直纵形劈开牙槽突, 使牙槽突唇颊侧骨板向外侧移位, 同期在劈开的骨缝间植入种植体, 这样既免去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又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唇颊侧骨板骨量, 其愈合后的唇侧丰满度也较为理想。这一方法由Traum在1986年首次提出, 随后经过了学者们的改进和演变, 其主要区别在于骨劈开适应证选择, 是否间隙内植骨和保留骨板骨膜, 纵形辅助劈开切口等[2,3,4,5,6]。纵观国内外文献, 不难发现其手术操作差异性较大, 且诸多细节尚存争议。因为这一技术严重依赖于术者手术操作精细程度, 且受牙槽突骨质和解剖结构所限, 故术中易发生骨板骨折, 且由于术中骨板的创伤, 使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常发生骨吸收, 唇侧牙龈退缩, 美观效果较差, 故该项技术一度发展缓慢且仅能用于后牙区。

这一技术从2004年起已纳入我科种植常规手术当中, 我们对该其进行一些精炼和改良, 例如术中尽可能减小手术创伤, 采用近远中辅助劈开切口和小型骨撑开器等, 并由此提出了“牙槽突骨扩张术”的概念。本文通过评估我科行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同期牙种植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及边缘骨吸收情况, 为评价及提高该术式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05-04~2009-12共有55名患者 (男性35名, 女性20名) , 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牙槽突扩张术联合GBR植骨术, 同期植入ITI 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83颗 (Straumann公司, 瑞士) , 其中上颌73颗, 下颌10颗。种植体种类见表1。患者年龄 (36.3±13.4) 岁 (18~60岁) , 骨愈合时间 (6.9±2.9) 个月 (4.0~20.7个月) , 其后完成二期手术和最终修复。共完成56例修复体, 修复体种类见表1。每名患者均签署种植手术知情同意书, 随访观察截止至2013-07。患者纳入标准如下:种植手术期间身体健康;缺牙区拔牙窝愈合至少3个月;牙槽嵴高度至少10 mm以上, 宽度至少2 mm以上。当患者有严重的唇颊侧倒凹, 皮质骨较厚且没有松质骨, 有不可控的牙周病和糖尿病, 以及有头颈部放疗史和重度吸烟患者 (每天吸烟1盒以上) , 均不在手术纳入标准之内。

1.2 手术及修复

常规消毒铺单, 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等比例混合局部麻醉。牙槽嵴顶正中或偏腭侧切开黏骨膜, 翻全层黏骨膜瓣暴露牙槽嵴顶, 刮除肉芽。若牙槽嵴顶较锐利, 则用大球钻进行骨面修整, 然后使用小球钻进行定位。用薄骨凿小心敲击式楔入唇腭侧或颊舌侧骨板间, 保证唇颊侧骨板厚度一致且至少大于1mm, 然后在骨劈开区唇颊侧近远中做辅助劈开切口, 连接劈开线呈马蹄形。采用骨凿插入骨板间逐级深入至8~10 mm, 缓慢摆动骨凿使唇颊侧骨板向外移位。为更好地控制唇颊侧骨板骨扩张力量均匀一致, 当在多牙位行骨扩张术时, 辅助采用Extension-Crest器 (Cizeta公司, 意大利) 。逐级备洞后, 植入匹配种植体, 并在骨缝内及唇颊侧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生物胶原膜 (Geistlich公司, 瑞士) 。旋入封闭螺丝或愈合帽, 检查稳定性和方向, 减张拉拢牙龈黏膜, 严密缝合。若发生唇颊侧骨板骨折, 需改变手术方案为常规植骨术, 或骨折骨板用钛钉固定后GBR植骨同期种植。术后1周内应用抗生素, 0.2%洗必泰漱口, 术后7~10 d拆除缝线。种植体无负载埋藏式愈合5~6个月, 其后行二期牙龈修整术, 后牙区更换愈合基台并取模制作最终修复体, 前牙区制作种植过渡义齿, 修整牙龈外型, 3个月后制作最终修复体。最终基台35 Ncm旋紧, 最终固定修复体为贵金属烤瓷冠或全瓷冠进行粘接式或螺丝固位式修复。

1.3 随访观察

患者复诊拍摄X线根尖片、RVG牙片或全口曲面断层片, 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情况。扫描胶片用Digimizer图像测量软件 (Med Calc公司, 比利时) 以种植体长度为基准, 来校正图像放大率, 在种植体近远中分别测量牙槽突顶点至种植体颈缘的距离 (图1) , 再依次将不同时间点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临床复查情况包括种植体及修复体外观和稳固状况, 周围软组织状况, 患者主观感受, 及有无并发症。种植体存留指的是在随访期, 种植体无脱落。

2 结果

55名患者中有2名发生术中骨板骨折, 改为钛钉固定游离骨板联合GBR植骨术同期植入牙种植体 (4颗) , 手术术式成功率为96.4%。其余53名患者的79颗种植体, 均完成骨结合及其上部修复, 负载至少2年。有4名患者6颗种植体在完成修复后即失访, 患者失访率为7.5%。49名回访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 (3.1±2.0) 年 (0.5~7.5年) , 无种植体松动脱落, 种植体8年累计存留率为100% (表2) 。

在修复前未负载的 (6.9±2.9) 个月, 边缘骨吸收 (1.75±0.89) mm。在修复负载后的平均3.1年随访期, 种植体最终边缘骨高度为颈缘下 (2.57±0.71) mm。

在随访期间, 有10例修复体发生修复并发症, 其中螺丝及基台松动5例 (9.3%) , 螺丝松动合并崩瓷2例 (3.7%) , 修复体粘接脱落1例 (1.9%) , 上颌套筒冠覆盖可摘义齿基托折断1例 (1.9%) , 上颌杆卡式覆盖可摘义齿杆卡折断1例 (1.9%) (表3) 。

3 讨论

本文回顾分析了我科从2005~2009年行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牙种植术的55名患者的远期效果, 结果显示该术式具有较高的种植体累计存留率, 随访期间内边缘骨吸收在正常范围内。

牙槽突亦称牙槽嵴, 包括内、外两层由骨密质组成的骨板, 其间夹以骨松质, 牙槽突扩张术正是利用唇颊侧骨板具有一定弹性的特点, 机械性分开而又不发生完全骨折, 因此该术式受限于骨板皮质骨厚度和其内松质骨量。本研究中, 该术式种植体植入位点多位于上颌前牙区 (上颌切牙区和尖牙区) , 共59颗 (71.1%) , 而下颌后牙区 (下颌前磨牙区和磨牙区) 仅4颗 (4.8%) , 这固然与患者前牙缺失发生率高有关, 但也是对该技术的适应证选择所致。此外, 造成骨板骨折的原因除了骨质因素, 还包括严重的唇颊侧倒凹, 本研究中有2名患者拟在上颌切牙区行骨扩张术, 术中发生唇侧骨板骨折, 术式被迫改为钛钉固定游离骨板联合GBR植骨, 同期植入种植体4颗。因此, 对于拟在下颌后牙区骨板密质骨较厚而松质骨量较少, 或者上前牙区有明显唇侧倒凹的患者, 应尤为谨慎。

种植体存留率一直是牙种植体回顾性研究的主要内容。1997年Buser等[7]的研究显示, 8年累计存留率为96.7%, 5年累计存留率为98.2%。本组病例因无种植体脱落, 故该术式8年种植体累计存留率为100%。这一结果虽高于其他研究结果, 但并不可忽视以下因素:其一, 观察时间较短, 目前我科开展该术式仅9年, 修复后观察最长时间7.5年, 而平均随访时间仅3.1年, 故仍需延长随访时间评估远期效果;其二, 7.5%的早期失访率, 及每年新增失访病例, 使结果说服力稍欠, 提高患者随访复诊到位率仍需加强。

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是影响种植体稳定性和远期效果尤为重要的因素[8,9]。目前关于种植体垂直骨吸收的研究, 多集中于种植体负载修复后, 骨吸收在负载后第1年最为明显, 此后趋于稳定, 而对于种植体植入到修复负载前这段时间内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结果显示, 牙槽突扩张牙种植术后到修复前这段时间内骨吸收最明显, 为 (1.75±0.89) mm, 而此时X线片观察发现, 骨平面基本达到基台光滑面与涂层交界处附近, 此后骨吸收量趋于稳定, 最终边缘骨高度为颈缘下 (2.57±0.71) mm, 这也符合大多数研究结果[10,11,12,13]。我们认为, 早期吸收规律可能与牙槽突扩张术的手术创伤有关, 而随后的骨吸收情况可能与负重后引起的生物力学骨改建、微生物因素以及上部修复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

关于骨劈开术式的改良一直在进行。Enislidis[14]为保证骨劈开时不发生骨板骨折, 特意在术区磨出一个以牙槽突顶为上缘的梯形骨凹槽, 缝合关闭伤口40d后, 再进行微型翻瓣的骨劈开术, 术后观察6个月, 5位患者的种植体骨愈合良好, 种植体稳定。这一术式虽降低了骨板骨折的风险, 但增加了手术次数, 且临床应用较少。此外, 关于是否预备辅助劈开切口, 意见尚不统一, Coatoam[15]提到了使用骨劈开辅助切口, 能限制其横向劈开范围, 不至于使骨劈开范围不可控并伤及邻牙, 但也有学者提出[16], 如为单牙缺失, 可以不进行限制范围的骨劈开辅助切口。本研究中采用了近远中辅助骨劈开切口, 并且联合应用Extension Crest骨撑开器。Chiapasco[17]在2006年的报道中使用该装置辅助传统骨劈开骨凿来扩增萎缩牙槽突同期植入种植体, 观察1~3年, 种植体累积存留率为97.3%, 这种器械对于撬起的骨板能均匀加力, 相对安全, 且能支撑唇颊侧骨板, 利于种植体备洞过程中唇颊侧骨板骨量的保留。

4 结论

本文回顾我科行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牙种植术的患者, 随访期间内无种植体脱落, 种植体8年累积存留率为100%, 边缘骨吸收主要发生在负重前阶段, 此后趋于稳定。结果显示牙槽突扩张牙种植术远期效果良好,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继续进行并推广。

摘要:目的:评价牙槽突扩张联合引导骨再生术 (GBR) 和植骨术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对55名患者 (男35名, 女20名) 行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术, 同期植入ITI Straumann种植体83颗的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6.3岁 (1860岁) , 平均骨愈合时间6.9个月 (4.020.7个月) 。完成56例修复体, 其中种植单冠28例, 种植联冠8例, 种植单端桥5例, 种植固定桥13例, 种植支持式覆盖义齿2例。修复完成后每年定期随访, 包括临床检查和X线测量, 累计观察期8年。2名患者 (3.6%) 术中发生唇侧骨板骨折。4名患者 (7.5%) 修复后失访。49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1年 (0.57.5年) , 种植体8年累计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平均边缘骨高度为颈缘下2.57 mm。10例修复体发生修复并发症。结论:针对严重牙槽突宽度骨量不足的患者, 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牙种植术是一种可行的种植方案。

同期种植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种植体:anthogyr种植体 (法国anthogyr公司) 种植机:Nourvag AG CH-9403双动力种植机 (瑞士Nourvag公司) 骨粉:Bio-Oss人工骨 (瑞士Geistlich生产) 。

1.2 典型病例资料

患者, 女, 40岁, 右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五年, 原活动义齿多次调修仍戴用不适, 要求行种植修复。

1.3 手术方法

在查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 患者于术前一天开始使用抗生素, 手术在专用种植手术室进行, 常规消毒、铺巾, 行右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于牙槽嵴顶偏腭侧作粘骨膜切口, 近远中达邻牙颈部向颊侧前庭沟方向继续走行成梯形切口越过前庭沟, 然后沿牙槽嵴切口向颊侧上方剥离粘骨膜瓣, 暴露上颌窦前壁, 用直径2mm球钻在缺牙间隙上方上颌窦前壁确定开窗线, 其底线高于上颌窦底5mm, 顶线距底线约5mm, 用球钻做骨性窗口, 顶线保留少量骨质, 磨至骨质呈半透明时, 轻凿之, 以形成青枝样骨折, 将底线向上掀起少许, 细心分离上颌窦底粘膜, 并使上颌窦前壁开窗之骨块沿开窗之顶线向内向上旋转成为上颌窦内植骨区的顶, 形成受植床, 将Bio-Oss人工骨 (瑞士Geistlich生产) , 细心植入位于上颌窦粘膜与骨性窦底之间, 使其在上颌窦骨性窦底上形成约3mm厚度的植入骨区, 然后在牙槽嵴顶按术前设计的定点位置用直径2mm的球钻作标记, 用1根长度与拟植入的种植体相同、直径2mm的麻花钻预钻孔, 再用直径3mm的引导钻钻骨皮质, 再根据所选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依次用叶状钻头扩孔, 植入一枚法国anthogyr种植体, 关闭右上颌窦前壁的创面。

2 结果

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上颌窦粘膜破损;术后临床及X线检查未见上颌窦炎症反应;术后4个月X线检查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骨结合, 用anthogyr整合型印模冠取模法取模后如期戴入牙冠。

3 讨论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技术为上颌后部牙齿缺失的种植修复提供了新手段, 上颌后部牙齿缺失后骨质吸收, 不仅上颌窦底骨高度降低, 难以取得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同时种植体易穿破上颌窦粘膜进入窦腔, 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 传统的牙槽嵴顶增高术会使该区域间隙降低造成修复困难, 不适用于该区域。为解决上颌后部缺牙后种植时骨量不足的难题, Tatum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报告了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1], 但学者们对延期植入种植体还是同期植入种植体有不同的观点, 本病例结果证实: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安全可行, 效果可靠, 减少了手术次数, 缩短了疗程。但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要严格控制适应证及种植体, 通过术前X线检查测量上颌窦底骨质高度对于选择种植方式及植骨方式有重要意义, 只有上颌窦底有一定的骨高度时, 种植体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初期稳定, 才适宜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 否则应行二期种植体植入术。本病例其上颌窦底骨高度在排除X线放大率后约等于4mm, 种植体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 二期取模时观察取得良好骨结合, 种植体无松动。另外种植体良好的初期稳定是成功骨结合的基本条件, 而种植体的外部形状和表面处理则是取得初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次植入的为anthogyr螺纹状柱状种植体, 经过喷砂和酸蚀处理, 形成种植体的粗糙表面, 增加了与骨组织的结合面积, 微洞的直径大小不一, 提高了骨结合的程度, 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种植体长度因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骨高度的限制一般不能过长, 为了增加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面积, 可在允许范围内选择直径大一些的种植体。上颌窦底提升后植骨方式主要有碎骨块植入及整块植入两种, 有人认为可利用种植体螺纹的作用, 将植入的块状骨块紧紧地固位于上颌窦底骨组织的表面 (位于上颌窦粘膜与窦底骨之间) , 但此法因可操作空间小极易损伤上颌窦粘膜, 另外如何在游离活动的块状骨上预备种植窝也是一个难题。我们使用骨粉植入上颌窦底, 用小刮匙将骨粉直接送入, 方法简单、易行、节省时间, 植入的种植体取得了良好的骨结合。

为了避免术中穿破上颌窦粘膜进入窦腔, 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 完整无损的剥离与抬高上颌窦底粘骨膜至关重要, 天然牙的牙根在上颌窦区域里往往位于上颌窦腔内, 上颌窦粘膜包绕该牙根, 走行不规则, 加之上颌窦底本身凹凸不平, 单个牙缺失行上颌窦提升术时, 其近远中相邻牙根的影响, 使得完整无损剥离上颌窦粘膜极其困难, 故在上颌窦提升时一定要动作准确, 用力恰当。

本组资料的初期效果证实,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在严密的术前检查和精准的手术操作下是安全可行的, 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了解为解决上颌后牙区牙缺失后牙槽骨萎缩导致骨量不足而采取的开放式上颌底窦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距离较短的患者行上颌窦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结果植入后种植体稳定, 无松动或脱落, 无上颌窦炎症发生, 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及同期行种植体植入术, 方法可靠, 对解决上颌后部牙齿缺失后牙槽骨高度不足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关键词:上颌窦,开放式,种植体

参考文献

[1]Tatun H.Maxillary and sinus implant reconstructions[J].Dent Clin North Am, 1986, 30 (2) :207~229.

同期种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2008年龙南医院和让北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9例 (26侧) 手术患者, 术前检查无全身系统疾病, 无慢性上颌窦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术前行全口洁治, 检查颌全景片, 螺旋CT断层扫描, 测量骨密度, 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垂直骨高度为5~8 mm。应用超声骨刀 (piezosurgery, 意大利Mectron公司) 进行了上颌窦开窗, 黏膜提升, 植入人工骨粉 (BioOss骨粉, 瑞士Geistlich公司) 、Bio-Gide膜 (瑞士) 、医用胶原膜, 并同期植入不同系统的种植体。手术均在门诊手术室局麻下完成。术前用口泰含漱液漱口3 min。

1.2 方法

上颌窦底开放式提升术, 同期植骨、植入种植体:术中患者采取半卧位, 术区常规消毒, 用法国必兰麻醉药局部浸润麻醉, 待麻药显效后, 在牙槽嵴顶至两侧颊龈沟做梯形切口, 向上翻起颊侧龈瓣, 露出上颌窦外壁, 用超声骨刀在高于上颌窦底5 mm处开长方形窗口, 大小为5 mm×10 mm, 保留少量的顶线骨质, 将骨块推入上颌窦腔内, 用专用银色剥离器小心分离窦底黏膜, 将Bio-Oss骨粉植入上颌窦底, 并完全充满上颌窦底和上颌窦底黏膜之间的腔隙, 覆盖Bio-Gide膜, 同时植入种植体。复位粘骨膜瓣, 严密缝合。

1.3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生素1周, 口泰含漱液含漱, 术区勿咀嚼硬物, 预防感冒, 禁止擤鼻。术后7 d拆线, 术后6个月行冠上部分修复治疗。

2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 (第1天, 术后6、12个月) , 在种植区的周围X线无透射区;横性骨吸收不超过1/3, 种植体无松动;上颌窦无炎性改变;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 愈合期内无感染及创口裂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无不适症状, 自我感觉良好。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安装基台, 取牙颌石膏模型, 行烤瓷牙修复。

3 讨论

种植牙要求受植区必须有一定骨量保证, 但由于先天发育或后天病理性骨吸收, 常常造成上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 使种植体植入受到限制。对于牙槽嵴极度萎缩、上颌窦底到牙槽突之间的骨量在5~8 mm者, 不能直接种植, 用上颌窦底提升术增加骨量的办法得以解决。传统的方法进行上颌窦外侧壁开窗, 易造成上颌窦黏膜穿孔, 是该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提升, 不仅利用了超声骨刀的切割技术不损伤软组织的特性, 刀头特有的金刚砂涂层, 可调节的超声震动频率和骨切割时超声水流的冲击作用, 适用于进行上颌窦侧壁开窗和黏膜剥离。其优点为:显著降低上颌窦黏膜穿孔的并发症, 便于骨窗制备, 减少骨量损失, 显著缩短手术时间[4]。因此, 笔者认为超声骨刀的应用, 使上颌窦提升术更容易、更安全。

综上所述, 超声骨刀的优点主要在于切割的可选择性、安全性、精确性和易操作性。应用超声骨刀进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 不易损伤上颌窦黏膜, 使手术更加安全、精细, 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摘要:目的: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开放性提升, 同期植入种植体术中的临床应用, 探讨其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9例上颌后牙牙槽骨高度不足患者, 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上颌窦开放性黏膜提升, 填入人工骨粉, 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19例上颌窦提升手术中, 无上颌窦炎发生, 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 愈合期内 (术后7d拆线时) 无感染及创口裂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底提升可精确地完成手术, 手术创伤小, 术后反应轻, 手术效果理想。

关键词:超声骨刀,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

参考文献

[1]林野, 王兴, 邱立新, 等.上颌窦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8, 33 (6) :326-328.

[2]Boyne PJ, James RA.Grafting of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 with autoge-nous marrow and bone[J].J Oral Surg, 1980, 38 (8) :613-616.

[3]Tiwana PS, Kushner GM, huang RH.Maxillary sinusaugmetation[J].Dent Clin North Am, 2006, 50 (3) :409-424.

上一篇:化学能力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市场与品牌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