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原则

2024-06-28

种植原则(共3篇)

种植原则 篇1

林下种植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立体林业复合生产经营, 对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林业生产经营者有效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1,2,3,4]。近年来, 四川省许多地方在林下种植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 取得了宝贵的经验。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对林下种植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如何科学高效发展林下种植, 更好地提高林农及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

1 林下种植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生, 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培育是主要的, 林下种植只是一种副业, 不管林下种植何种作物, 保护生态都是最重要的。林下种植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实施后有利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二是坚持因地制宜, 确保林下种植发展符合实际。不同的立地条件适合种植的作物是不一样的, 必须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在何种立地条件下进行种植, 同时还要根据当地企业和区域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确定种植品种。三是坚持政策扶持, 确保林下种植户实惠、产业发展。对于发展林下经济, 国务院和四川省已出台了相关政策, 需要各地贯彻落实, 将扶持政策落实到林下种植户, 调动林下种植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种植者通过辛勤劳动得到实惠,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得到发展。四是坚持科技帮扶, 确保林地综合生产效益得到持续提高。林下种植从品种的选择、栽植技术和后期管理都要以科技为支撑, 只有科学种植, 才能使林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而不致于顾此失彼、种植失败, 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五是坚持机制创新, 确保林下种植可持续发展。要使林下种植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好的机制, 种植者生产的东西卖得出去、能赚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而这就需要有购买者。终极购买者是企业, 怎样使企业与生产者有效对接这就需一种合作机制, 而这种机制就是企业与生产者签订林下种植产品购销合同, 种植者生产的东西卖给企业, 走订单林下种植之路, 实现双赢, 从而确保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对策

2.1 科学规划, 确定林下种植模式

2012年底, 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文件作出了规划布局:在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川北等地区, 以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在川西高原地区, 以适度发展林下产品采集, 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驯化利用、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在川南地区, 以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为主。在全川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中除川西高原地区, 其他地方林下种植都是主要发展对象, 而发展林下种植首要的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科学规划, 确定林下种植模式。自然条件主要是指立地条件、造林树种和林分的郁闭度, 自然条件是选择林下种植模式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程度、当地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也是选择种植模式应当考虑的因素。

经过多年实践, 林下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林粮模式。该模式是在用材林、经济林下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 通过间作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增加种植者经济收入, 改良土壤优化结构, 促进林木良好生长。二是林药模式。该模式是在未郁闭的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林下种植较为耐阴的药材。通过间作, 林木为药材提供隐蔽条件, 防止夏季烈日高温伤害, 同时林下间作药材采用集约化的精耕细作, 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促进林木生长。三是林菌模式。该模式是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立体栽植模式, 利用林分郁闭后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 在林下种植平茹、香菇、木耳等。四是林菜模式。该模式是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不同种类、品种的模式, 此模式中包括的林笋模式, 是四川省山区一种最重要的林菜模式。此外, 四川省还有林果、林草、林茶、林葛根、林桑等模式。

2.2 实践探索, 选择适合的品种

在确定林下种植模式后, 要根据树种的特性、林分的郁闭度、林下已有的地被物及海拔、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林下种植品种, 对于所选择品种通过实地种植最终筛选出适性强、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作为发展对象。多年的实践, 在以毛蕨为优势地被物的林下种植其他食用蕨类不仅投入大, 而且很难成功。现在龙门山脉一带山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林下黄莲和竹林—食用笋生产基地, 这是多年来不断实践的结果, 随着林下种植业的不断发展, 品种的选择将会越来越科学合理。

2.3 示范带动, 扩大发展规模

鉴于绝大多数林农抗风险能力弱, 在推行林下规模种植前, 选择积极性高、有一定种植经验的组织或个体作为先行实践林下种植的对象, 在资金、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待取得成功后, 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 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模式、技术、效益、前景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 让更多林农及其他组织、个人了解林下种植, 增强其发展林下种植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本着林农自愿的原则, 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鼓励更多的林农或其他个体开展林下种植。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 加强市场研究, 建立市场预警机制, 提高林下种植经济组织程度, 在标准化建设设计、统一供种 (苗) 、联合采购、联合销售、加工增值, 贮存运销、科技推广、资金筹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实现林下种植者与大市场的良好对接。

2.4 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一个地方发展林下种植业要尽可能与当地、周边地区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相结合, 当然也可结合更大市场的需求来从事生产活动。但从成本来说, 同样销售价格, 运输距离越近成本越低, 对林下种植者来说利润越高种植的积极性越高。而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 对市场反应敏感, 市场需要什么就会生产什么, 通过企业提供信息、订单, 林下种植者种植, 既解决生产者林下种植产品销路, 又使企业的原材料得到了保障。要形成此种良性的局面, 就需要当地政府从政策方面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或引进龙头企业。只有林下种植的产品有销路、能赚钱, 林农才会自愿种植, 这样产业基地的建设才有保证。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首先需要政府协调企业与种植者签订林下种植产品收购合同, 确保双赢;其次需要科技支撑, 对种植户多进行技术培训和开展科技入户, 确保林下种植成功。另外, 企业也可流转林地自行发展林下种植, 建立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王虎, 夏自谦, 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3) :7041-7043.

[2]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23) :10-11.

[3]尹伟娜.浅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24) :67.

[4]发展林下经济创造生态财富[J].林业与生态, 2011 (12) :20.

立体种植技术的现状和原则 篇2

1 立体种植技术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农作物的间作、套种、混作种植技术, 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汜胜之书》中已有记载, 至清代已发展到粮菜、粮豆、麦棉等多层次间套种植。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大力推行农作物制度改革, 推广以间套复种为中心的多熟制模式。形成了在南方以多茬水稻为主, 北方以小麦、玉米或小麦棉花为主, 参与瓜菜等多种作物的立体种植高产模式。全国各地创造出了几十种类型, 近千种立体种植模式。

山东省在作物间套作种植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早在1 400年前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农作物间套作技术的记载。但是, 直到1980年以前, 全省基本上是以2种作物间套作为主, 1980年以后3种以上作物间套作面积越来越大, 立体种植逐渐形成规模。

2 发展立体种植的重要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 种植业走立体种植之路是一种战略选择。立体种植也是高产高效与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民奔小康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归纳起来, 发展立体种植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2.1 缓解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

山东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 现在全省人均耕地不足667 m2。在这样少的土地上要生产足够多数量的农产品, 必须走多元多熟、立体种植的路子。山东省粮、油、棉、菜争地的矛盾一直很突出, 过去“以粮为纲”时, 其他农作物没有发展起来, 后来棉花、花生、蔬菜生产的发展又都使粮食生产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几种主要作物存在着此长彼消的相互制约关系, 发展立体种植, 一年多熟, 提高复种指数, 就可以缓解争地矛盾, 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种类、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2.2 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劳动机会

立体种植提高了劳动密集程度, 使得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劳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出发搞立体农业, 更需要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去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工作。可以说, 立体农业是知识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典型的集约农业。发展立体农业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一个突破口, 是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2.3 产出率高、效益好, 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

实行立体种植, 上下茬作物交叉种植, 有一定共生期, 延长了对光、热和土地的利用时间, 几种作物间作、混作, 形成复合群体, 对空间、光能和地力利用的优势互补, 可以更多地截获反射光、折射光、减少漏光, 提高光能利用率, 使之积累更多的干物质, 大幅度地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立体种植比纯作一般667 m2增收200~300元, 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立体种植的兴起不仅保证了粮、棉、油等主体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 而且生产出大批优质瓜菜和稀有农产品, 丰富了市场供应, 缓解了淡季供求矛盾, 社会效益也很好。立体种植使田间生长的农作物多元化, 群体结构合理化, 农田生态环境优化, 并且地面绿叶覆盖时间长, 有利于生态平衡, 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 搞好立体种植是发展高效与持续农业的理想途径之一。

3 立体种植的基本原则

各地的生产条件千差万别, 形成的立体种植模式必然多种多样。在选择种植模式时必须综合分析, 全面考虑, 特别要注意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3.1 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因地制宜, 就是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搭配作物品种, 确定种植规格, 按照生态规律科学地间、套、混作, 使水、肥、气、热和光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做到地尽其力, 物尽其用, 各得其所。讲求实效, 就是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等量土地和等量时间内, 立体种植总体效益要比单一种植有明显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对参与立体种植进行科学分析, 计算出单一经济效益及总体经济效益, 并对各种产品的销售前景搞好市场调查及预测。适合当地条件, 产品销路又好的模式才是好的模式。

3.2 作物之间共生互利

实行立体种植, 要根据农作物的生物学特征, 选择互利因素较多、互克因素较少的作物和品种, 合理搭配, 精细管理, 集约经营, 形成综合优势明显, 配合能力突出的优化农田生态系统。要特别注意高秆与矮秆、喜凉和喜温、喜光与耐阴、深根与浅根、早熟与晚熟以及覆盖与露地栽培等不同类型作物的搭配。例如, 麦田套种玉米间作大豆或绿豆、黄瓜的模式, 将高秆喜光的玉米与矮秆耐阴的大豆、绿豆或茎蔓匍匐、喜凉的花瓜间作, 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热资源。根系深的小麦、玉米、棉花等与根系浅的蔬菜、瓜类间作能分层吸收土壤养分, 充分利用地力。还可采用改变播期或改变密度的办法来协调各种作物的公共关系。不同作物受到的病虫危害也不一样, 亲缘关系较远的作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减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3.3 投入与产出相适应

采用立体种植后作物茬口多, 产量高, 从土壤中吸收的肥水也相应增加。立体种植除了选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以外, 还要从主体作物播种开始就相应地增加物质投入, 使作物的投入与产出相适应, 从而达到当季增产、持续增产的目的。如果投入条件无法满足产出要求或投入太高经济上不合算, 就必须调整种植模式。在生产实践中, 要善于抓住并消除限制因素, 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产出, 并尽量使各项生产措施相配套, 使投入与产出在更为科学、合理的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

3.4 保证主体作物持续增产, 生态良性循环

发展立体种植, 必须首先确保粮、棉、油等主体作物总产量稳步增长。要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或当地名优产品为主体作物, 辅助种植瓜、果、菜或杂粮、豆类, 在保证完成粮、棉、油等产量指标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 增加经济效益。立体种植还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防止水土流失, 防止地力衰退, 防止病虫蔓延, 防止化学污染。要在生态平衡中求效益, 以效益促平衡, 利用与保护资源相结合, 保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

3.5 优质高产, 产销对路

要根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立体种植模式, 做到优质高产, 产销对路, 增产增收。首先, 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 使立体种植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发挥优势, 健康发展。其次, 对参与立体种植的菜、瓜、果等不耐贮运的产品要特别小心, 周密计划, 不能随意生产。要考虑好销路, 以销定产, 产销协调。再者, 积极促进农、工、商一体化, 联产联销, 广泛开拓市场, 增加销售渠道。此外, 既要抓好数量的生产, 又要抓好质量的提高。最后, 保持立体种植模式及产品的相对稳定, 防止见异思迁, 盲目照搬外地模式一哄而起, 大起大落。

4 结语

立体农业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 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开发立体农业, 发挥其独特作用,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 缓解人地矛盾, 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 提高资源利用率, 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 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 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 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 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 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 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 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摘要:立体种植技术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 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技术, 提高复种指数, 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

种植原则 篇3

1 玉米产业发展概况

1.1 生产情况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鲜食玉米更是以其优质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健康安全和消费时尚等多方面优点,深受市场的欢迎和消费者的青睐,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 631.8万hm2,总产达21 848.9万t,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成为我国第一大栽培作物。其产量丰欠已成为左右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和决定畜牧业发展形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广东省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7.33万hm2左右,其中鲜食甜、糯玉米占了7~8成,而且甜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甜玉米面积的50%以上。汕头市地处亚热带,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温、光、水条件非常适宜甜、糯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复种指数的提高,特别是其冬季的温暖气候条件和大面积冬闲田,更是冬种生产十分有利的地区。但2013年,汕头市玉米播种面积为2 286.67 hm2(仅占全省的1.32%),汕头作为广东省玉米四大优势产区之一的粤东春、秋植生产区范围[1],发展潜力还很大。因此,应加强引导,科学布局,把鲜食甜、糯玉米作为重点发展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来抓,积极推动鲜食玉米生产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人们饮食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

1.2 品种分类

玉米为禾本科玉米属,按用途与籽粒组成分类,可分为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2种。特用玉米是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或加工利用价值的玉米[2],包括甜玉米、糯玉米和笋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爆裂玉米、青饲青贮玉米等;特用玉米以外的玉米类型即为普通玉米。甜玉米因其籽粒在乳熟期含糖量(可溶性糖≥10%)高而得名,包括普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糯玉米又称黏玉米或蜡质玉米,由wx基因控制,籽粒胚乳淀粉几乎全部由支链淀粉组成,主要包括鲜食糯玉米和食用、饲料及工业原料糯玉米。

1.3 玉米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栽培中的有利条件,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区域适应性好等性状,在玉米生产上有推广利用价值,能获得较好经济效益,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优良品种是相对概念,在具有一定自然环境与栽培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高产、稳产的品种才是优良品种[3]。

2 玉米良种选择原则

2.1 根据用途和目的选用不同类型玉米

目前市场上专用玉米品种很多,农民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品种。如用作鲜食,可选用种皮薄适口性好的甜玉米,如正甜68、新美夏珍等。

2.2 根据权威发布信息选用通过审定品种

选择通过省审或国审的适合本区域种植的玉米品种。未审定的品种和越界推广品种在产量水平、适应性、抗病性等方面没有经过本地区生产试验或综合评价没有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种植后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风险。

2.3 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选用适宜品种

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当地土质、地力、地势等因素,肥水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地块,应选择耐肥抗倒、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肥水条件差的地块,应选择耐旱、耐瘠能力强的品种。价格高的不一定就是好种,避免高价买回的种子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不相适应反而减产[4]。

2.4 根据种植制度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生育特点和生育期,一定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生育期适中的玉米品种。同时要了解其特征特性,以及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避免重大病害发生而造成失收。

2.5 根据市场消费需求选用搭配种植品种

重视品种的合理搭配,延长市场供应,提高种植效益。但要注意严格隔离,防止串粉,避免影响甜、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各自的食用品质[5]。

2.6 根据增产增效要求选用单交种

单交种是2个自交系杂交的1代制种,在玉米杂交优势利用中,产量明显高于玉米三交种和玉米双交种。

2.7 根据栽培条件选择紧凑型品种

紧凑型玉米群体的透光性能较好,对光能的利用率高,适合于高密度种植,具有较高的群体生产潜力,是目前高产玉米的主要类型。若当地栽培条件许可,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可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产量。

2.8 根据高产稳产目标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抗病性强则出现某种病害不感染或感染程度较轻,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受害较小。选用抗病品种利于高产稳产,又可降低防治成本,是最经济可行且安全的病害防治方法。

2.9 根据良种标准选用高质量种子

种子质量对产量的影响很大,有时会超过品种间产量的差异。一定要选用种子纯度好、净度高,发芽率和发芽势高的种子。种子购买后,第一时间做好发芽试验,清楚掌握种子质量情况,以免贻误农时,并妥善保管好种子。

2.1 0 根据“三证”齐全规定选用安全保质良种

购买玉米种子一定要到正规的经营单位,查看种子标签或种子包装袋上是否标有“三证”号(种子生产许可证号、种子经营许可证号、种子检疫证明编号)及品种审定号,并索要发票,依法维权。

3 优良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简介

2012年,广东省选育通过国家审定的甜、糯玉米品种有11个,其中甜玉米10个,糯玉米1个;通过广东省审定的甜玉米品种超过80个,糯玉米品种20多个,其中有8个甜玉米品种和2个糯玉米品种被评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1]。综合玉米良种选择原则和试验示范、推广种植情况,适宜汕头市种植的优良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见表1。

参考文献

[1]王子明,王晓明,李春艳,等.广东省鲜食玉米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C]/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2012:359-365.

[2]周春江,宋慧欣,张加勇.现代杂交玉米种子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司中泽,卫书杰.晋城市玉米优良品种的选择[J].农民致富之友,2013(8):51.

[4]孟繁君.玉米品种选择注意事项[EB/OL].[2016-02-18].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 Article.asp?Article ID=688042.

上一篇:寓言解读下一篇:德育智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