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种植的基本原则

2024-10-14

林下种植的基本原则(共9篇)

林下种植的基本原则 篇1

林下种植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立体林业复合生产经营, 对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林业生产经营者有效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1,2,3,4]。近年来, 四川省许多地方在林下种植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 取得了宝贵的经验。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对林下种植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如何科学高效发展林下种植, 更好地提高林农及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

1 林下种植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生, 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培育是主要的, 林下种植只是一种副业, 不管林下种植何种作物, 保护生态都是最重要的。林下种植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实施后有利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二是坚持因地制宜, 确保林下种植发展符合实际。不同的立地条件适合种植的作物是不一样的, 必须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在何种立地条件下进行种植, 同时还要根据当地企业和区域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确定种植品种。三是坚持政策扶持, 确保林下种植户实惠、产业发展。对于发展林下经济, 国务院和四川省已出台了相关政策, 需要各地贯彻落实, 将扶持政策落实到林下种植户, 调动林下种植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种植者通过辛勤劳动得到实惠,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得到发展。四是坚持科技帮扶, 确保林地综合生产效益得到持续提高。林下种植从品种的选择、栽植技术和后期管理都要以科技为支撑, 只有科学种植, 才能使林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而不致于顾此失彼、种植失败, 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五是坚持机制创新, 确保林下种植可持续发展。要使林下种植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好的机制, 种植者生产的东西卖得出去、能赚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而这就需要有购买者。终极购买者是企业, 怎样使企业与生产者有效对接这就需一种合作机制, 而这种机制就是企业与生产者签订林下种植产品购销合同, 种植者生产的东西卖给企业, 走订单林下种植之路, 实现双赢, 从而确保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对策

2.1 科学规划, 确定林下种植模式

2012年底, 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文件作出了规划布局:在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川北等地区, 以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在川西高原地区, 以适度发展林下产品采集, 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驯化利用、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在川南地区, 以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为主。在全川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中除川西高原地区, 其他地方林下种植都是主要发展对象, 而发展林下种植首要的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科学规划, 确定林下种植模式。自然条件主要是指立地条件、造林树种和林分的郁闭度, 自然条件是选择林下种植模式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程度、当地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也是选择种植模式应当考虑的因素。

经过多年实践, 林下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林粮模式。该模式是在用材林、经济林下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 通过间作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增加种植者经济收入, 改良土壤优化结构, 促进林木良好生长。二是林药模式。该模式是在未郁闭的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林下种植较为耐阴的药材。通过间作, 林木为药材提供隐蔽条件, 防止夏季烈日高温伤害, 同时林下间作药材采用集约化的精耕细作, 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促进林木生长。三是林菌模式。该模式是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立体栽植模式, 利用林分郁闭后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 在林下种植平茹、香菇、木耳等。四是林菜模式。该模式是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不同种类、品种的模式, 此模式中包括的林笋模式, 是四川省山区一种最重要的林菜模式。此外, 四川省还有林果、林草、林茶、林葛根、林桑等模式。

2.2 实践探索, 选择适合的品种

在确定林下种植模式后, 要根据树种的特性、林分的郁闭度、林下已有的地被物及海拔、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林下种植品种, 对于所选择品种通过实地种植最终筛选出适性强、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作为发展对象。多年的实践, 在以毛蕨为优势地被物的林下种植其他食用蕨类不仅投入大, 而且很难成功。现在龙门山脉一带山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林下黄莲和竹林—食用笋生产基地, 这是多年来不断实践的结果, 随着林下种植业的不断发展, 品种的选择将会越来越科学合理。

2.3 示范带动, 扩大发展规模

鉴于绝大多数林农抗风险能力弱, 在推行林下规模种植前, 选择积极性高、有一定种植经验的组织或个体作为先行实践林下种植的对象, 在资金、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待取得成功后, 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 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模式、技术、效益、前景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 让更多林农及其他组织、个人了解林下种植, 增强其发展林下种植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本着林农自愿的原则, 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鼓励更多的林农或其他个体开展林下种植。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 加强市场研究, 建立市场预警机制, 提高林下种植经济组织程度, 在标准化建设设计、统一供种 (苗) 、联合采购、联合销售、加工增值, 贮存运销、科技推广、资金筹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实现林下种植者与大市场的良好对接。

2.4 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一个地方发展林下种植业要尽可能与当地、周边地区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相结合, 当然也可结合更大市场的需求来从事生产活动。但从成本来说, 同样销售价格, 运输距离越近成本越低, 对林下种植者来说利润越高种植的积极性越高。而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 对市场反应敏感, 市场需要什么就会生产什么, 通过企业提供信息、订单, 林下种植者种植, 既解决生产者林下种植产品销路, 又使企业的原材料得到了保障。要形成此种良性的局面, 就需要当地政府从政策方面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或引进龙头企业。只有林下种植的产品有销路、能赚钱, 林农才会自愿种植, 这样产业基地的建设才有保证。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首先需要政府协调企业与种植者签订林下种植产品收购合同, 确保双赢;其次需要科技支撑, 对种植户多进行技术培训和开展科技入户, 确保林下种植成功。另外, 企业也可流转林地自行发展林下种植, 建立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王虎, 夏自谦, 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3) :7041-7043.

[2]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23) :10-11.

[3]尹伟娜.浅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24) :67.

[4]发展林下经济创造生态财富[J].林业与生态, 2011 (12) :20.

油茶林下半夏种植技术 篇2

半夏Pinellia ternata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的块茎入药,是一味传统、大宗、常用的中药材。湖北省是中国半夏的主产区之一。为了探讨和摸索油茶立体的、高效的复合经营模式和栽培技术,近几年来,作者在4~6 a生油茶林下套种半夏,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总结出了一套种植技术。

1 阳新县自然概况

阳新县地处鄂东南幕阜山北麓,位于东经114°43′3″~115°30′12″,北纬29°30′35″~30°9′14″之间,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是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最高海拔为862.7 m,最低海拔为20 m。阳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6.9 ℃,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为4 ℃,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29.6 ℃,极端低温-14.9 ℃,极端高温41.4 ℃,≥10℃的活动积温在4 446.6~5 407.6 ℃,年平均降雨量1 389.6 mm,无霜期252~257 d。

2 油茶林分选择

2.1 立地条件

半夏喜肥、喜湿润、怕渍水,不耐干旱,适宜土壤pH值5.0~7.0,疏松、肥沃、湿润的沙质或半沙质土壤的油茶林最为适宜,其它土壤的油茶林次之,过沙或过黏的油茶林地不宜种植。同时,要求坡度在25°以下,有排灌条件。

2.2 林龄及植株要求

半夏耐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忌高温,畏强光,应选择油茶树龄4~7 a,树高100~200 cm,冠幅0.7~4.0 m2的油茶林分。夏季是半夏植株生长旺盛期,在高温和强光直射时容易倒苗,影响块茎生长,而这样的油茶林有一定的高度和冠幅,可以发挥天然保护伞的作用,为半夏遮住部分强光,降低地表温度,为块茎正常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3 造林密度

造林前,坡地依据坡度用挖掘机整成3~6 m梯地,平地要开好排水沟。油茶的造林密度为1 111~1 333株/hm2。前3年套种薯类、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油茶林易感染病菌,影响下一茬作物,不宜套种半夏;豆科作物的根瘤菌有固氮肥地的作用,最好是选择前3 a套种花生、黄豆等豆科作物的油茶林。

3 油茶林下半夏种植关键技术

3.1 整地施肥

整地预留定植埂120 cm,两边排水沟宽30 cm,套种半夏苗床宽120 cm,占油茶林面积的2/5。整地深度20 cm,耙细整平,做高床,床高20 cm,床面呈弓背形,厢长不超过20 m,以利排灌。半夏为浅根性植物,喜肥,结合整地每公顷林地施腐熟的干鸡粪等腐熟有机肥15 t、14%过磷酸钙300 kg、50%硫酸钾150 kg。整地前,如土壤干旱,要浇1次透水,以利整地和出苗。

3.2 块茎种植

3.2.1 种茎选择与处理

选种:选择抗病强、长势旺盛的半夏品种。选取直径0.6~1.2 cm、无病害块茎作种茎,用湿沙土混拌存放在阴凉处。消毒:播种前,种茎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浸种1~2 h,或用3%的食醋、5%高锰酸钾、5%草木灰液分别浸种1 h,取出风干后播种。

3.2.2 种植方法

冬播11月份,夏播6月份,随采随播。播种量500 g/m2。播种前将种茎按大小分级,分别下种,以便管理。播种的原则是适当密植,肥地稀植,薄地密植,大个稀植,小个密植。在床面上开沟,按行距15 cm、株距2~4 cm,开沟宽10 cm、沟深3~4 cm,进行双行条播,将种茎交叉放入沟内,每沟放两行,顶芽向上,盖土厚度为种茎的2~3倍,稍加镇压。

3.3 栽后管理

除草:播种覆土后,每666.7 m2用50%乙草胺乳油60 mL兑水40 kg喷雾土壤表面,可防治杂草。半夏生长期,禾本科杂草可用5%精喹禾灵水乳剂,或35%吡氟禾草灵乳油等防除;阔叶杂草可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或10%乙羧氟草醚乳油防除。

追肥:半夏是喜肥植物,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要追肥3次。一是齐苗后,浇1%尿素水1 000 kg/666.7 m2,喷施微肥惠满丰600~800倍液,促苗生长;二是在珠芽形成期,施入1%的尿素水2 000 kg/666.7 m2。三是半夏生长中后期,每10天根外喷施1次2‰磷酸二氢钾1次。

摘蕾培土:为了促进半夏块茎生长,在5月抽花苔后要分期分批把长出的花苞(佛焰苞)摘除。在叶柄上生长出珠芽时,开始培土,以不露珠芽为度。抗旱防渍:半夏对水分要求高,遇高温干旱时,应及时浇水;雨季及时清沟排渍,做到雨停沟干,以防块茎腐烂。

病虫害防治:播种覆土后和齐苗后,各喷施1次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可保墒和隔离病虫源。雨季可喷施1∶1∶12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防治病害;喷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2 000倍液防治虫害。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销毁,病穴用5%的石灰乳浇灌,以防蔓延。

3.4 采收

每年采收2次,采收时间是叶子变成黄绿色的时候。第一次在6月份,夏至前后,采收时,从苗床一头顺行用挖锄将半夏整株带叶翻在一边,细心地拣出直径1.0 cm以上块茎,小块茎留在土中,继续培植。采收后及时施肥,整厢,浇水,清沟覆土4~5 cm,喷乙草胺、新高脂膜等。第二次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霜降至立冬之间,采收时,将鲜块茎按大小分开,大块茎加工商品药材,小块茎(0.6~1.2 cm)留作种茎。采收后及时施肥,补充种茎250 g/m2,整厢,浇水,清沟覆土,喷乙草胺、新高脂膜等。1 hm2油茶林3年6次累计采收鲜半夏41 565 kg,收获种茎6 631 kg。

nlc202309040706

4 效益分析

4.1 套种半夏对油茶生长结实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2012~2014年,套种后油茶生长量和鲜果产量均大于未套种的。分析比较可知,套种第三年(2014年),套种油茶的树高(p=0.000 1)、冠幅(p=0.00 2)、鲜果(p=0.002)产量显著高于未套种的。说明油茶林下套种半夏对油茶的生长和结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油茶套种试验期间,2013年7~8月阳新县发生特大高温干旱天气,对油茶生长极为不利。调查显示,未套种林分落果严重,植株死亡率4.44%;套种半夏油茶林生长正常。说明套种半夏时良好的水肥管理增强了油茶林抵御环境极端变化的能力,有利于油茶生长。

4.2 经济效益核算

由表2可以看出:4龄油茶林套种半夏,从播种到采收时间短,4~5个月就可产生效益,每年收益2次,连续3年累计产出144.588万元/hm2,纯收入94.506 4万元/hm2,年均纯收入31.502 1万元/hm2。同时,因间作套种,减少了抚育管护投入,节约管理成本,还促进油茶鲜果增产从而增加收入。

5 讨论

4~6龄油茶林套种半夏,对油茶树的生长和结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套种半夏时每年每公顷油茶林施入了干鸡粪15 t、14%过磷酸钙300 kg、50%硫酸钾150 kg,1%的尿素水3 000 kg等,这些肥料有部分被油茶树吸收,促进油茶的生长和结实;同时,对半夏精心管护也间接地加强油茶管理。

油茶是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树种。栽植后3~4 a开花结实,7~8 a就有一定的生产能力。选择1~3龄油茶林套种花生,4~6龄油茶林套种半夏,既可以耕代抚,抑制杂草,改善油茶生长环境,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还获得理想的套种收入,增加鄂东南低山丘陵油茶发展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是一种理想的、值得推广的复合经营模式。

油茶林地套种半夏的收益高,但其投入也高,还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同时,半夏等中药材的市场价格每年有变化,有一定的投资风险。林农在种植之前,要了解半夏的市场行情,准备好资金,要认真学习种植技术。为了提供多种高价值的套种中药材,让林农根据市场选择套种,在油茶林内试验套种各种高价值药材,将是下一步的试验研究方向。

为了确保油茶林内套种丰收,必须精耕细作,不可粗放经营;田间管理时,要精心管护,做好除草、施肥、排灌及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确保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实现,取得最佳效益。

(责任编辑:郑京津)

林下种植的基本原则 篇3

梅河口市是森利资源遭到人为破坏较严重的地区, 尤其近20年来, 一部分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 大肆砍伐林木, 违法销售木材, 使很多有林村原有的森林植被消耗殆尽, 有的个别村屯砍树种玉米多年, 甚至已达到了沙化程度。可见, 几年的肆意破坏, 要想再恢复林地正常, 至少也需要半个世纪。

可是, 眼前的利益是改变大多是人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近几年的现象看出, 凡是国家投资补助的造林地, 近十来年的努力, 90%的得以恢复, 现已郁闭, 生长良好;但对于没有投资补助或投资补助较少的林地, 就出现了“年年植树不见林”的现象, 有的地块, 十几年来“栽栽补补”, 树苗品种换了几次, 大都是因火烧秸秆烤死、受药害毒死、人畜踏压弄死, 这就是“林粮间作”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这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林地回收工作, 营造林面积猛增, 年度造林绿化任务量加大, 在全面退耕还林问题上出现了诸多的困难, 比较突出的就是:

1) 在杜绝“林粮间作”后, 农户种植耕地面积减少, 收入降低, 所以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 植树造林就失去了“及时性”和“普遍性”;

2) 严禁林粮间作后, 没有了眼前效益, 即使进入国家工程的造林地, 政府发放了补助的苗木, 但很多农户不经心, 在栽植期间搁置时间长、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 造成了成活率不高, 反复补植现象严重, 加大了农民的投入, 从而使很多农户处于消极管理状态。

当地政府为了调动起造林户的积极性, 在林下经济上下功夫, 开展了林药间作、林菜间作等项目, 激励农户“以短养长”来实现林地植被的恢复。此项之举是否科学;是否对林业事业的发展有效;是否真正的实现“林业产业化结构模式”。当然,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要搞清、弄懂党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 才能探讨林下经济如何搞, 怎样兼做、搭配才能科学合理, 这就是我们各级政府当前亟待商榷和解决的课题。

1 林下经济开发的条件

1.1 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

首先要明确开发利用的对象是“林下”, 确切的说是林木的“下面”空间, 不要误认为:是林地就可以搞的经济开发。这是不严谨的, 要谨慎在未成林地和幼林地里大搞兼作性的经济开发, 这是因为, 大多数林地对林木的生长能力已经很脆弱。

1) 从回收的小片荒、流失的采伐迹地情况来看, 原有地类性质完全改变。尤其在近些年大量种植玉米上, 原土层流失、土质沙化现象严重, 树苗生长条件严重破坏, 生存能力极低, 如再搞“兼作性”的经济作物开发, 如不科学管护, 又不实地实情, 势必对林苗生长造成严重伤害;

2) 自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目前现存的有林地, 大都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栽植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等, 而且, 有相当一部分地类是小片荒地, 林木生长能力低下, 一般已不适应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如能合理施肥, 种植一些多年生草本经济类植物, 对林木的生长还会有一定的好处。如大桦树村在及时更新的红松造林地里种植大黄, 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经验。

1.2 实地实情, 科学探讨, 是开发林下经济的不败之举

1) 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和对比, 我市原姜家街乡的林下参, 生长好、质量优, 远销全国各地。之所以能形成规模, 主要是有无污染的天然林分, 人工林更新及时, 黑色的腐殖土土层较厚, 平均在25㎝以上, 透水性好, 植被丰富, 保墒能力强。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不匮乏, 因此, 生长条件好, 产出就增加, 收入自然就会提高;

2) 同样是种植林下参, 在双兴乡娄山村, 在天然林下也种植了一片林下参, 由于林木大都是以椴树、曲柳等阔叶为主的林分, 虽植被较好, 腐殖土层较厚, 但地涝, 渗水性能差, 造成成片人参染上黑斑病、锈腐病。

2 林下经济间作物的确定

1) 树立高度的科学分析理念, 不盲从跟进, 以实验基地的形式, 总结收集可靠适地资料, 因地制宜, 严格要把握住林木、间作植物相互促生的方法。其实在有林地下散养一些鸡、鸭、鹅类的小动物, 或在林地空间圈养一些大型动物, 也是林下经济的一种, 但必须是依林木为主, 既要和森林要收入, 也要确保森林的生态安全;

2) 有林地的林下经济开发, 目前大都以一两年全株采挖的草本植物为主, 如:川贝、桔梗、地龙骨、细辛等, 如在多年生的草木本植物、菌菇类上下功夫, 效果会更好, 如;软枣子, 山葡萄, 山芹菜、木耳等菌菇类, 尤其是松树伞, 也会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3) 在未成林的造林地上开发经济作物, 一定要坚持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进行。既要留足林木生长的空间, 也要注意农药的危害, 最好采取只施肥、谨用药的方法, 适当种植一些无蔓、矮棵、不影响林木生长的蔬菜类。树趟子间只能种植一个正常垄, 这样, 既能以短养长, 也能使林地不能随意放牧而保护树苗。

3 林下经济开发管理与制约

1) 每项工作的开展, 管理体制事关重要, 各环节的管理制度要细腻完善, 这是每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因此, 首先要有专家小组考察论证, 提出科学有效地实施意见, 而后行政部门根据实地状况, 制定严格的运作制度, 确保林下经济开发项目的科学操作;

2) 对管理人员, 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 也就是定点、定人员包片 (乡、镇) 管理, 按责任制度标准、计划、步骤稳步实施, 抓好各环节的操作, 尤其是较大的林下经济开发项目, 要及时监督, 及时与专家、学者和已形成规模的种植户沟通, 实现“上一个项目, 实现一个目标”目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农民“伤不起”;我们的林地更是“伤不起”;

3) 在零散的林地搞林下经济的开发, 要实行一村或一沟、一坡式的运作模式, 农户的林地可以集中管理, 形成几户联营的形式, 这样, 管理方便, 遇事能及时集中处理, 而且能及时的统一思想, 以集体的力量, 及时化解一些现实的矛盾, 如:“地边地沿儿”问题;材料使用、运输销售等一些不预见问题。使一些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 相互协作, 必然能使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形成一种规模。

总之, 林下经济的开发, 按照国务院的《意见》要求, 首先要确保林业生态的安全与稳定, 也就是说, 在保证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 大力开展林下经济, 这对于有林户的创收, 确实是一件既科学又实际的好事, 但在实际的操作上, 一定要谨慎、妥善, 坚决要遏制住“事倍功半”的形式现象。

参考文献

杜仲林下复合种植钩藤效果初探 篇4

关键词: 杜仲;钩藤;林下复合种植;郁闭度;抚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Q948.751;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4-0037-03

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又名钩丁、吊藤、鹰爪风、倒挂剌,茜草科钩藤属[1]常绿藤本植物,攀援状灌木。以干燥带钩茎枝入药,具有镇静、降压、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的功能[2],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等症,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钩藤作为预防、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神经性头痛的首选药材之一,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也不断上涨,交易价由2000年的5~7元/kg上涨到50~60元/kg。杜仲林下种植钩藤,投资少、易管理、经济寿命长。杜仲科学经营可年年剥、年年长、年年卖,而钩藤年年有收益。因此,林药复合经营[3]是一项适合山区农民选择发展的朝阳产业,能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

1 试验地概况

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海拔高度为154~321 m,年平均气温17.6 ℃,年降水量990~1 300 mm,无霜期290 d左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进行杜仲+钩藤复合种植的林地为2001年退耕还林工程种植的杜仲林,面积为14.0 hm2,林分密度为1 300 株/hm2,平均树高7.6 m,平均胸径8 cm。试验地坡度5~10°,土壤以石灰岩分化的黄棕壤为主,土层厚度50~60 cm,pH值6.9。

雷家畈村是首批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户户通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当地群众普遍有栽植中药材的习惯,常见药材有杜仲、厚朴、枣皮、黄柏、银杏等,在育苗、栽种、管理、采收、加工、经销都积累了一定经验。村域内的湖北宜昌众赢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湖北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多年围绕钩藤、杜仲、厚朴等中药材的栽培管理、深加工做过大量研究探索,出过一些成果。公司2012年取得中药材自营进出口权,其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日本国株式会社津村(宜昌)产地优秀单位。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采用2 a生、地径0.5 cm以上、高40.0 cm以上、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钩藤实生苗作为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012年3月上旬,在杜仲林下株(行)间种植钩藤。定植时做到苗正根舒、覆土紧实。定植密度为2.0 m×3.0 m,即1 665株/hm2;穴状整地,整地规格30 cm×30 cm×20 cm;定植后连续3年采用2∶2∶1抚育方式进行抚育。调查指标包括郁闭度、成活率、保存率、生长势、产量。采用的主要仪器设备有照相机、定位仪、郁闭度测定器、显微镜、皮尺、围尺、电子秤、枝剪等。对14.0 hm2杜仲、钩藤复合种植试验林基地进行野外踏查。踏查线路12条,踏查区域涉及实验林内各地块、各区间林分郁闭度。共累计踏查24次,记载小班调查表41张。在踏查的基础上,按照相同的经营水平和立地条件,设立9块不同林分郁闭度的杜仲林作为9个固定样地,固定样地类型分别为:①郁闭度0.4以下,②郁闭度0.4~0.6,③郁闭度0.6以上。以上3种类型各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666.7 m2。2013~2015年,对9个固定样地钩藤种植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产量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选取相同立地条件、相同林地状况下的15株钩藤作为固定样株,分别采取不定干或定干、短截、打顶等抚育措施,对每株钩藤生长的商品枝数量和产量进行调查和记录。

2.3 数据处理

对观测记录的钩藤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产量等因子采用Excel、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分郁闭度对钩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1 不同林分郁闭度对成活率、保存率的影响

2013~2015年,对9个不同郁闭度的固定样地中钩藤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进行调查(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郁闭度在0.4以下的林分,钩藤当年定植成活率为93.6%,2014年保存率为44.1%、2015年保存率为31.5%;郁闭度在0.4~0.6区间的林分,钩藤当年定植成活率为94.6%,2014年保存率为89.2%、2015年保存率为88.3%;郁闭度0.6以上的林分,钩藤定植成活率为98.2%,保存率分别为50.5%,42.3%。初植时,不同郁闭度林分定植成活率均在90%以上,郁闭度在0.6以上的林分,种植钩藤成活率最高。用SPSS分析得出:郁闭度大于0.6以上的林分与其他两组相比达到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和0.01水平上的极显著性差异,其原因是郁闭度大的林分形成了自然的遮阴效果,有利于成活率的提高。但在之后连续两年的保存率比较中,0.4~0.6的林分保存率最高,与其他两组相比,其保存率达到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和0.01水平上的极显著性差异,说明后期生长中郁闭度低于0.4或高于0.6的林分,均不利于钩藤的生长。综上所述,郁闭度较高有利于钩藤成活率的提高;但在后续的生长中,郁闭度为0.4~0.6的杜仲林有利于钩藤保存率的提高。

3.1.2 不同林分郁闭度对生长势及产量的影响

对9个固定样地中钩藤的生长势及产量进行调查(表2)。

nlc202309091206

从不同郁闭度杜仲林下钩藤的生长势来看,郁闭度在0.4以下的林分,钩藤定植后的2013~2015年间生长势表现为中、弱、弱;郁闭度在0.4~0.6的林分钩藤定植后的2013~2015年均表现出强的生长势;郁闭度0.6以上的林分钩藤定植后的2013~2015年间生长势也表现为中、弱、弱,这说明林分郁闭度对林下种植钩藤的生长势影响很大,0.4~0.6的郁闭度最适合钩藤的生长。

从钩藤的年产量来看,郁闭度0.4~0.6的林分年产量最高,同时,不同年份的年产量也有所提高。2014年产量为4 603.5 kg/hm2,2015年产量为 6 762.0 kg/hm2;郁闭度0.6以上的林分年产量次之,2014年产量为1 176.0 kg/hm2,2015年产量为1 198.5 kg/hm2;郁闭度0.4以下林分年产量最低,2014年产量为882.0 kg/hm2,2015年产量为787.5 kg/hm2。0.4~0.6郁闭度林分的单位面积产量比郁闭度0.4以下的单位面积产量增长5.2,8.6倍,比郁闭度0.6以上的单位面积产量增长3.9,5.6倍。用SPSS分析得出:郁闭度对产量的影响达到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和0.01水平上的极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郁闭度为0.4~0.6条件下的钩藤生长势好,产量高,最适宜钩藤产量的增产。

3.2 不同抚育措施对钩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对选取的①~B15号样株,分别采用不定干,定干、短截,定干、短截、打顶3种不同的抚育措施后调查钩藤生长势及产量(表3)。

由表3可知:①实施定干、短截措施(植株⑥~⑩、B11~B15)与对照(植株①~⑤,不采取任何措施)比较,商品枝数量均为对照的1.5倍;产量分别是对照的3.4,3.6倍。商品枝数量和产量与对照之间均达到0.01水平下的极显著性差异;同时实施定干短截的两组中(植株⑥~⑩、B11~B15)商品枝数量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②实施定干、短截、打顶措施(植株B11~B15)与对照(植株①~⑤、⑥~⑩,不采取任何措施或实施定干、短截措施)比较,商品枝数量分别是对照的2.1,1.4倍;产量分别是对照的4.2,1.4倍,商品枝数量和产量与对照之间达到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和0.01水平上的极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在钩藤不同生长时期,选择适宜的生长高度实施定干、短截、打顶等抚育措施后,商品枝数量及产量显著上升。

4 结论与讨论

(1)杜仲林下种植钩藤,林分郁闭度是影响保存率、生长势、产量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0.4~0.6,种植保存率高、生长势好、产量高,是种植钩藤最适宜的林分郁闭度;郁闭度低于0.4或高于0.6的林分,种植钩藤保存率低,经济效益较差。因郁闭度过低,达不到对钩藤生长进行适当的避荫作用;郁闭度过大,不能满足钩藤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

(2)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对钩藤产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钩藤定植后,植株长至30 cm高时定干,而后保留分茎数3~4株,待植株长至60 cm高时短截,保留分茎数3~4株,直到植株长至150 cm高时,再实施打顶,可极大促进钩藤分侧枝抽发,增加商品枝数量,大幅度提高钩藤产量。

(3)夷陵区以杜仲为主的木本中药材达0.44万hm2,该试验成果推广应用到钩藤种植生产发展中,通过2~3 a的努力,可带动全区林下种植户4 000户以上,户平可增收4 000元,提供就业岗位1 000多个。将激发广大农民林下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带动我区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全区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同时,林下种植钩藤,不仅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还提高了林地使用率,改善了森林生态系统,消除了毁林隐患,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维护我区的生态安全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4)由于试验研究的模式较新、时间较短,对杜仲林下复合种植钩藤的调查研究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深入。影响钩藤种植效益的因素较多,我们将联合湖北宜昌众赢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开展林下种植钩藤其它方面的课题研究,如不同林分、不同树种、不同地类等对钩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同时,开展钩藤种植后期管理和病虫害的监测、研究,为林下钩藤种植的稳产丰产提供可靠保障。

参 考 文 献

[1]北京林学院,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1100.

[2]刘卫,王中师,宋书伟,等.钩藤总碱与天麻素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2012,20(6):570574.

[3]金义兰,杨华,蒋选利,等.钩藤与5种中药材套种模式效益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5(9):6971.

(责任编辑:郑京津)

适宜北方林下种植的地被植物 篇5

1 玉簪 (百合科玉簪属)

1.1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粗厚, 有多数须根;叶茎生成丛, 叶心形、卵形或卵圆形, 先端近渐尖, 基部心形, 具6~10对侧脉, 叶脉弧形;花葶从叶丛中抽出, 高出叶面, 花几朵至十几朵, 组成总状花序, 白色, 芬香;蒴果圆柱状, 有三棱, 花果期8~10月。

1.2 生态习性

喜阴湿环境, 受强光照射则叶片变黄, 生长不良, 喜肥沃、湿润的沙壤土, 较耐寒, 沈阳地区能在露地越冬。

1.3 栽培繁殖

主要采用分株繁殖, 春、秋两季均可进行, 可每3年分株一次, 将带2~3个芽植株分离进行分栽, 分栽后浇水, 但勿多, 以防烂根。亦可采用播种繁殖, 秋季种子成熟后晒干, 翌年3月播种。相对湿度较高或高温干旱情况下易发生斑点病, 可采用加强管理、施足肥料、培育壮苗来预防。

1.4 园林应用

玉簪叶优美, 花苞似簪, 花色如玉, 清香宜人, 可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中, 由于其喜阴湿环境, 是典型的阴性地被植物, 多作为阴处的基础种植或林下地被植物应用, 植于林下草地、岩石园或建筑物背面, 也可三两成丛点缀于花园中。因花夜间开放, 芳香浓郁, 是夜花园中不可缺少的花卉, 还可盆栽点缀室内或作切花。沈阳地区常见栽培的还有东北玉簪、紫玉簪、花叶玉簪等。

2 诸葛菜 (十字花科诸葛菜属)

2.1 形态特征

别名二月兰, 一年、二年生草本, 株高10~40厘米, 无毛;茎单一或从基部分枝, 直立, 浅绿色或带紫色。基生叶及下部茎生叶羽状全裂, 顶裂片近圆形或短卵形;总状花序顶生, 花紫色、浅红色或褪成白色, 长角果, 线形, 种子卵形至长圆形, 花期5月, 果期5~6月。

2.2 生态习性

喜阳光充足, 耐旱、耐寒性强, 要求土壤排水良好和干燥环境, 喜肥沃、疏松土壤。可栽于山坡、林缘或路旁。

2.3 栽培繁殖

播种繁殖为主, 繁殖容易, 撒播也能成苗, 8~9月播种, 再生能力强。

2.4 园林应用

诸葛菜对土壤要求不严, 在肥沃、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良好, 但在阴湿环境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性状, 且地面覆盖效果较好。因此, 可作为优良的林下地被植物进行应用。再则, 由于其花期长, 对杂草竞争力强, 再生能力强, 在人工管理不足的园林地域应用也有较好的表现, 可减少园林绿化养护成本, 适宜粗放管理。此外, 二月兰为常见的野菜品种, 去掉苦味即可食用。

3 毛茛 (毛茛科毛茛属)

3.1 形态特征

别名:老虎脚迹、五虎草, 多年生草本, 高30~90厘米。茎直立, 中空。基生叶多数, 五角形, 边缘具粗齿或缺刻, 柄长7~28厘米。聚伞花序着生多数花, 花瓣5, 鲜黄色, 有光泽, 基部具短爪, 花期5~9月。

3.2 生态习性

生于湿草地及林下。喜半阴、湿润环境, 耐寒, 适宜疏松土壤。

3.3 栽培繁殖

采用种子繁殖, 7~10月果实成熟可直播。

3.4 园林应用

由于其喜半阴、湿润环境, 适宜植于花境、园路两侧、疏林下。再则, 其自繁能力强, 花期长, 在林下不需额外人工管护, 花期时一片片鲜黄色小花, 分外夺目。全草含原白头翁素, 有毒, 捣碎外敷, 可截疟、消肿及治疮癣。

4 蛇莓委陵菜 (蔷薇科委陵菜属)

4.1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根纤维状, 茎细弱, 半卧或斜升, 节处常生根, 长30~50厘米。三出复叶, 托叶大, 卵形;小叶质薄, 长1~2厘米, 边缘有齿。花单生于叶腋, 径0.8厘米, 花瓣黄色, 花期6~7月。

4.2 生态习性

喜半阴、湿润环境, 耐寒, 适宜疏松土壤。

4.3 栽培繁殖

可播种繁殖, 亦可分株繁殖。

4.4 园林应用

由于其喜半阴、湿润环境, 适宜植于疏林下, 再则, 其节处常生根, 在林下即可蔓延生长, 粗放管理, 减少人工养护成本。绿期长, 观赏期长。

5 连钱草 (唇形科连钱草属)

5.1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细, 方形, 被细柔毛, 匍匐茎。叶对生, 肾形至圆心形, 长1~3厘米, 宽1~3厘米, 边缘有圆锯齿, 两面有短柔毛;叶柄长为叶片的1~2倍。轮伞花序腋生, 唇形, 淡蓝色至紫色, 长1~2厘米, 小坚果4个, 球形, 褐色。花期5~6月, 果期6~7月, 绿期4~10月。

5.2 生态习性

喜阴湿, 耐旱, 对土壤要求不严, 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

5.3 栽培繁殖

可播种、扦插繁殖, 但因连钱草种子极小, 不易采集, 且幼苗生长缓慢, 多采用扦插繁殖。每年4~5月, 用匍匐茎作插条进行扦插繁殖。连钱草病害较少。

5.4 园林应用

林下人参种植技术 篇6

吉林省抚松县是我国的人参主产区之一, 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性质都特别适合人参的生长, 有利于大力发展林下人参种植产业。在中国, 人参的主产区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主, 其比较适宜生长在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中。人参生态气候环境指标为海拔700~800m, 相对湿度为70%, 年降水量在700~800hm之间, 最热月温度在21℃左右, 并有155d的无霜期。随着国家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 参地面积将会受到限制, 这对于人参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在这种背景之下, 林下人参种植技术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参林矛盾, 对于建设生态农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技术能够在不破坏林地的情况下, 利用植被或者简易人工荫棚的荫蔽来培育人参, 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1 林下人参种植品种的选择

在长白参、石柱参和高丽参中, 后2者虽然价格较高但是管理要求也比较严苛, 种植较少。长白参是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的种植品种, 其由种子形态可分为2种:大马牙虽然生长快, 成熟也比较早, 但是存在价格上的劣势, 药用价值不高;二马牙生长较慢、寿命长, 药用价值较高。从其成株形态来看, 也可以分为2种:短脖人参品质低;长脖人参品质较高。林下人参种植品种应该选择二马牙和长脖品种, 种子健康饱满。

2 林地的选取

常用于林下人参种植的林地有2种, 即参后还林地和原始森林。判断一块林地是否适合种植人参, 应该从地形、植被与郁闭度等多个方面考虑。

2.1 参后还林地

主要为小丘陵, 土壤条件以活黄土和黄沙土为主, 并选择树高超过2m的阔叶林和落叶松林, 这种林地便于管理, 并且由于均匀的郁闭度而能够提升土地利用率。收获周期大约为20a, 时间较短。

2.2 原始森林

以坡地为主, 以避免积水对人参生长带来的不利。坡度以30°最佳, 沟河的北向和东向坡较好。当土壤有12cm左右的上层腐殖土层, 下层为活黄土和黄沙土时, 可以选择移栽;而播籽则无需对土壤要求较多。选择太阳直射时间较短的阔叶林和混交林, 适量的灌木丛也是必须的。

3 林下人参种植技术要点

3.1 林下直接播种

3.1.1 种子获取与催芽处理

在林下人参花蕾发白时对其进行追肥处理, 促进种子成熟。在种子颜色变红后, 对种子质量较好的参株进行标注。及时采摘变软的种参果, 并在温水浸泡后去除果肉, 获得干净的参籽。对加入粗河沙的参籽进行冷冻处理, 待春季解冻后在塑料布上进行催芽处理, 当其开裂或者出现幼芽时可以播种。

3.1.2 播种时间的选择

对于条件较好的林地, 春秋播种干籽与夏秋播种鲜籽是不错的选择;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在春秋2季播种催芽籽, 其出苗时间缩短。

3.1.3 种子处理与播种

为了减少致病菌的危害, 应选择适当浓度的KMn O4进行浸种处理, 或者使用敌克松进行拌种。对于大面积的原始森林, 采用穴播比较合适。使用木棍在郁闭度较好的树下扎深6cm的孔, 放入1、2粒参籽即可推土盖严荡平。参后还林地适合条播, 即横坡开沟后, 均匀播种, 并在3a后进行间苗处理。如果想提前收获, 可以采用苫参膜覆盖的方法。为了防止参籽被小动物吃掉, 应该在林下参地均匀撒上伴有环保型驱鼠剂的锯末。

3.2 林下移栽

林下移栽能够有效缩短收获时间, 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3.2.1 人参移栽苗的培育

人参移栽苗的培育有2种方式, 即硬底播籽法和参膜上方播籽法。采用硬底播籽法时, 应选择纯黄土作为池床垫, 把高出地面的15cm黄土层压平和压实, 均匀播籽后覆盖4cm的黄沙土和10cm的腐殖土。采用参膜上方播籽法时, 垫池面高于水平面10cm且中间要高, 平铺参膜, 在其上覆盖4cm的黄砂土, 均匀播籽后覆盖4cm的黄沙土和10cm的腐殖土。为了防止苗床干旱, 应该密切关注其湿度。

3.2.2 栽子的选择与移栽操作

应该坚决剔除存在疤痕和患上红锈病的栽子。山参栽子对于外形没有特殊要求, 但是特殊培育的上山参苗和元参参苗应该具备良好的体形, 并进行整形加工。将参体处理成人体形状, 保留芦上2条对称的长毛须。移栽坑穴以顺山坡的长坑为主, 为避免积水危害应将参苗栽种在坑穴最上方。保护好山参栽子的芽苞并使得芽苞朝阳, 避免转芦的发生。保持参须与地面的顺平, 避免参须交叉。栽培方法的选择应该以参苗体形为根据。

3.3 林下人参的种植管理

在自然条件下, 人参的生长速度较慢, 收获周期长, 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才造就了野生人参的优良品质。在管理中应当避免过分的干扰, 否则极容易造成其质量下降。在原始森林中, 树下杂草丛生, 参苗生长速度较慢, 可以进行疏草处理以增加阳光, 从而增加其成活率。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避免拔草, 因为这极有可能伤到参须。由于参后还林地生态环境较差, 病虫害危害严重, 应该科学施药, 提高其成活率。对于植株过高和叶片过大的参株, 应该及时的进行掐花和疏叶处理, 以防倒伏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英, 王秀全, 刘桂艳.吉林省西洋参区划的生态指标研究[J].人参研究, 2001, 13 (4) :19-23.

[2]赵英, 王秀全, 刘桂艳.吉林省人参区划的生态指标研究[J].人参研究, 2001, 13 (4) :15-18.

[3]杜文升, 于炳发, 邵守功.林下参培育研究[J].人参研究, 2005, 17 (4) :20-23.

[4]徐华.吉林地区林下人参种植技术分析[J].绿色科技, (3) :59-60.

普洱市发展林下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篇7

近年来, 普洱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成功申报了了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 并提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而发展林下复合种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闲置自然资源, 还可改善林中的光温条件和土壤结构, 减少劳动力及肥料农药等物资的投入, 节约开支, 增加农场及农户的额外收入, 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全面促进热带经济林及林下作物产业发展, 是新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2]。

1 普洱市发展林下种植的优势

1.1 气候条件优越, 光合潜力大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地处N22°02′~24°50′、E99°09′~102°19′之间, 北回归线横穿中部。澜沧江、李仙江、南卡江三大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由于三江纵流, 形成帚状水系, 有利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两股暖湿气流北上, 使普洱成为云贵高原唯一一个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普洱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年均日照时数在2000h左右, 年均气温15.3~20.2℃, 年均降雨量1600mm左右, 年均相对湿度79%, 年无霜期在315d以上。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茶叶、咖啡、橡胶、甘蔗、荔枝、龙眼、柚子、芒果等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及南药的生长。

1.2 土地资源丰富, 山区面积比例大

全区土地辽阔, 总面积达4.5万km2, 占云南省面积的11.4%。其中, 半山区和山区面积占了普洱市土地面积的98.3%。可开发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面积81.29万hm2, 而在25°坡度以内, 1400m以下海拔的土地面积有28.67余万hm2。丰富的山地资源为林下种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森林覆盖率高, 物种资源丰富

普洱市林业资源丰富, 普洱市林业用地面积310.4万hm2, 是云南省重点林区、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 森林覆盖率达到68.7%。其中包括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4.4万hm2原始森林。丰富的林业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生态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在广阔茂密的森林中生长着云南红豆杉、伯乐树、中华桫椤等多种野生珍稀植物, 高等植物种类达5600中, 是云南植物王国的缩影。除此以外, 丰富的野生南药和野生菌也是普洱市林下常见的生物种类。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多样的物种资源充分体现了区域生态的多样性, 使得普洱林下种植的种类多样, 立体式种植方式得以实现。如在橡胶林下套种砂仁、石斛、重楼等具有较高价值的中草药;在茶地中套种茯苓、木耳、平菇等大型真菌;在咖啡林下套种生菜、荠菜、薄荷等喜阴蔬菜。

1.4 山区人口多, 剩余劳力和剩余时间多

普洱市总人口数为237万, 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山区, 涉林农户占普洱市农户的78%,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城市。由于大量种植橡胶、咖啡和茶叶, 剩余劳动力较多, 林下种植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和突破口, 帮助农民实现长期增收和短期收益的结合, 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1.5 集体林权改革基本完成, 林农发展林下种植积极性高

按照“试点先行, 逐步推开”的思路, 普洱市于2005年6月首先在景谷县展开了试点工作, 并于2007年初全面展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 到2007年底, 10县 (区) 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集体林权改革不仅调动了广大林农爱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林下种植的发展, 使林下种植发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6 政府重视, 政策支持力度大

早在2011年, 市政府就提出了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之路, 着力建设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 普洱市全力推进“森林普洱”建设, 重点发展林下经济, 并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15年, 普洱市林下经济要在重点项目和优势产品上取得较大突破, 要建成一定规模绿色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林下产品采集基地和森林生态旅游基地, 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 重点扶持一批林下经济庄园、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村, 普洱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达33.33万hm2, 综合产值达140亿元以上。到2020年, 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要取得突破性进展, 林下经济庄园、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发挥重要作用, 力争1~2户企业上市, 普洱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达80万hm2, 综合产值达420亿元以上, 努力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普洱市绿色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 制约普洱市林下种植发展的因素

2.1 基础设施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 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3]。虽然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大了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 但由于普洱市山区面积大、经济欠发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和省内经济发达的昆明、曲靖等地差距甚远, 严重影响了林下种植业产出率。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 往往采用广种薄收, 靠天吃饭的方式, 经济效益低下。

2.2 产业链条短, 抗风险能力弱

普洱市林下种植业缺乏下游加工企业, 深加工产业不发达。以目前普洱市种植面积较广的铁皮石斛为例。目前, 仅有康恩贝高山生物有限公司和和金陵药业有限公司能进行深加工, 把铁皮石斛作为原料制成中成药和各种食品。大部分公司主要从事的是原料的收购和销售贸易。产业链短, 环节缺失造成了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2012年, 铁皮石斛的鲜品售价高达1000元/kg, 而到了2013年, 铁皮石斛的鲜品售价已低至200~300元/kg, 许多公司和农户面临亏损。

2.3 科技投入不足, 单产低、品质差

由于地处边疆, 科研人才缺乏、科研投入不足, 导致林下种植科技含量不高、种植技术不配套、管理方式落后、单产低、品质差, 严重制约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2.4 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效应难以实现

所谓品牌意识就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 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在现代经济中, 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很多国外企业非常注重品牌的打造和保护。安利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有机可追溯、自然精华、科学萃取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其保持较好经济增长势头做出了贡献。而普洱市长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品牌意识的单薄, 无法实现品牌效应。

3 展望

截止2012年底, 普洱市累计发展林下药材和菌类种植面积达2多万hm2, 创造产值32亿元, 并在发展林下经济中创新了各种管理模式, 形成了4种开发模式, 即:山地经济发展模式、公司+基地+农民模式、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和大企业独立开发的模式, 林下种植产业成绩可喜。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普洱市的林下种植产业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自然、社会和政策的优势, 制定出确实有效的措施, 努力提高林下产出率,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市场营销是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还需要集中精力延长产业链, 打造1~2个知名品牌;尽快规划建设厂房, 搞好产品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并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 拓宽筹融资渠道, 借助外力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参考文献

板蓝根林下种植技术 篇8

山东省林业是比较典型的平原林业, 农林用地矛盾突出。目前, 山东省林地面积逾300 万hm2, 杨树丰产林面积逾40 万hm2, 全省林下经济已经形成多种经营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有基础、有空间、有优势。省委省政府也制订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1 生物学特性

1.1 生长习性

板蓝根的适应性较强, 具有喜光、怕积水、喜肥的特性。对自然环境和土壤要求不严, 耐严寒, 冷暖地区一般土壤都能种植[1]。

1.2 生育特点

板蓝根用种子繁殖。种子发芽率平均为70%, 温度在16~21 ℃, 有足够的湿度, 播种后5 d出苗。翌年3 月开始抽薹、现蕾, 4—5 月开花, 7 月果实相继成熟, 全生育期9~11个月[2,3]。

2 林地选择

板蓝根是深根植物, 抗旱、耐寒、适应性强, 适宜在砂壤土上种植。因此, 应选择土壤层深厚、排水能力强的砂质土壤和腐殖壤土的林地种植。最好选择造林行距3 m以上, 郁闭度40%以下的林地结构, 既不影响林地的正常收入, 又可以为板蓝根提供基本的生长条件。如果行距过窄会影响机械化操作, 如果郁闭度太高会影响板蓝根的生长从而降低产量。只有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板蓝根种植才能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林下栽培技术

3.1 选地与整地

板蓝根的种植应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疏松的土壤。待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对林地进行翻耕, 秋耕时尽量翻耕的深一些, 因板蓝根的主根能伸入土中50 cm左右, 深耕细耙可以促使主根生长顺直、光滑、不分杈。种前施农家基肥45~60 t/hm2, 撒匀, 深耕细耙整地做畦[4,5]。

3.2 繁殖方式

生产上采用种子繁殖。播种前先用清水浸泡12~24 h, 捞出晾至种子表面无水, 用适量细沙或细土拌种。春播的适宜播种期为4 月上旬至5 月上旬, 秋播可在8 月下旬播种。春季当土壤5~10 cm温度稳定在12 ℃以上、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80%时播种。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撒播和穴播均可, 生产中一般采用条播。采用30 cm行距, 播深为2~3 cm, 为了保墒, 播种后最好进行镇压。播种30~45 kg/hm2, 机械播种相应地增加播量[6,7]。

3.3 田间管理

在板蓝根株高4~7 cm时, 按株距4~6 cm定苗, 同时进行除草、松土。定苗后视植株生长情况进行浇水和追肥。播种后, 杂草与板蓝根的幼苗同时生长, 应抓紧时间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当幼苗冠幅封住畦面后, 只除草不松土, 直至秋季枯萎[8]。生长后期适当保持土壤湿润, 以促进养分吸收。一般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追施生物复合肥600~750 kg/hm2, 混合撒入行间。长势好的板蓝根可在6 月下旬和8 月中下旬采收2 次叶片。为保证根部生长, 每次采叶后应进行追肥、浇水。

3.4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 科学合理地利用化学防治技术。霜霉病发病初期喷洒65%代森锌500~700 倍液, 或甲霜灵锰锌600~800 倍液, 7~10 d喷1 次, 连喷3 次。菌核病用50%甲基托布津500 倍液或50%多菌灵800 倍液喷雾, 10 d喷1次, 连喷2~3 次。施药时, 应着重喷洒于植株茎基部及地面。根腐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8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灌根, 并拔除病株烧毁。田间可以悬挂黄板诱蚜, 或用40%氰戊菊酯6 000 倍液, 或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3 000 倍液喷雾。菜粉蝶用2.5%菜喜悬浮剂3 000 倍液, 或3%印楝素乳油2 000 倍液喷雾, 连续用药2~3 次[9]。

4 采收和初加工

4.1 板蓝根及大青叶采收

在板蓝根停止生长、地上部叶片枯萎前、叶片尚保持青绿状态时, 选择晴天进行挖收。一般采用机械化收获, 根据林下的特点, 可以选择小型机械作业, 避免伤害林木的根系。大青叶收获时间:每年收割2~3 次, 第1 次在6 月中旬, 第2次在8 月下旬, 第3 次在9—10 月结合收获地下部 (板蓝根) 进行。收获方法:选择晴天进行, 用镰刀离地面2~3 cm处割下叶片。

4.2 种子采收

选择健壮无病虫植株, 待角果表面呈紫褐色或黄褐色时采收, 晒干, 去杂精选后置干燥阴凉处保存。

4.3 大青叶初加工

板蓝根采收后, 要进行初步加工。将根上泥土洗掉、去掉芦头。阴干:在通风处搭设荫棚, 将大青叶扎成小把, 挂于棚内阴干。晒干:在芦席上摊晒, 并经常翻动, 使其均匀干燥。阴干或晒干都要严防雨露, 避免霉变。

5 贮藏养护

板蓝根用编织袋包装, 每件40~50 kg。仓库保持干燥, 温度一般在28 ℃以下, 相对湿度60%~75%。安全含水量11%~13%。贮藏期间, 应定期检查虫蛀和鼠害, 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梁伟丽.板蓝根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5) :20-21.

[3]史艳财, 李承卓, 邹蓉, 等.中药材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 2012 (16) :180-183.

[4]陈慧玲, 杨彦伶, 李振芳, 等.湖北省林下药材种类及种植模式探析[J].湖北林业科技, 2014, 43 (4) :17-19.

[5]童显雪.板蓝根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132.

[6]郭剑霞.板蓝根的栽培要点[J].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0 (2) :46.

[7]闫玉军, 黄锋, 杨若楠, 等.山东省发展林下经济前景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 2013 (2) :49-50.

[8]朱彦威, 韩金龙, 单成钢, 等.大青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农业科学, 2012 (9) :124-125.

广西地区林下高效种植模式探讨 篇9

1 广西地区大力发展林下高效种植模式的意义和前景

当前, 广西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 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和关键, 并且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和重点也在于发展林下经济[5]。林下种植以科技为支撑, 将和谐共赢的理念运用到优化配置林业资源上, 并将林业资源优势共享, 有效设计林业的长期效益、中期效益和短期效益, 不仅可满足当前农业和林业经济发展需要, 在长远上还有利于和谐生态环境良性局面的形成, 以及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6]。同时, 林下种植极大地增加了林地的附加值和使用价值, 开辟了一条林农户快速增收致富的切实可行之路, 解决了因退耕还林工程所引起的农林空间利益冲突和矛盾。

目前, 林下种植在广西林下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少, 努力提升林下种植, 特别是林下高效种植模式在林下经济中的比例, 是全面、健康地发展广西林下经济的关键。大力发展林下高效种植模式, 可进一步促进广西林业立体经营和复合经营的发展, 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林下环境和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林下高效种植模式, 可以使林业生产周期缩短, 农民收入增加, 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也被最大限度地调动。此外, 大力发展林下高效种植模式对于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林业经营长期效益、中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有机结合的实现, 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深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另外, 相比较于林下养殖, 发展林下高效种植, 既可以丰富林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提高其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能力, 又可以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 广西地区常见林下高效种植模式

林下种植是广西林下经济的重要模式和有效组成部分, 主要是根据不同林冠下光照强弱程度不同以及引入林下种植的作物的需光特性,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2]。目前, 依据广西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已经积极探索出了丰富多样的林下高效种植模式, 主要有: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花模式、林—菜模式、林—果模式等。这些模式各有特点, 在林下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1) 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荫下充足的氧气、低强度光照、较小昼夜温差、较大的空气湿度等特性[2], 并以林地废弃剩余物为部分营养来源, 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和培育香菇、蘑菇、灵芝、红椎菌等食用菌。 (2) 林—药模式。根据林木遮荫效果和药材的喜阴特性, 在林下种植中药材, 如在林间空地上合理种植较为耐荫的金银花、绞股蓝、草珊瑚、铁皮石斛、鸡血藤、小叶紫珠、白芍、金花茶、罗汉果、穿心莲、麦冬及八角等香料。 (3) 林—花模式。在林下种植耐荫性的花卉和观赏植物, 如兰花、金花茶、罗汉松等。 (4) 林—菜模式。依据林间光照强弱程度的不同和各种蔬菜、瓜类等的不同需光特性, 在林下种植具有一定耐阴性的蔬菜和瓜类等经济作物, 如林下间作大蒜、魔芋、青椒、佛手瓜、茄类等各类蔬菜和瓜类等。 (5) 林—果模式。利用林下空地, 根据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间种或套种适合当地条件的水果, 如在林下种植西瓜或套种李子等。

当前, 在广西比较典型的林下高效种植模式有广西农垦国有火光农场橡胶林下间种肉桂, 其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也帮助职工实现了增收致富[7]。东门林场充分利用林下空地, 间种、套种各类瓜果, 使人均增收近3万元。钦廉林场在桉树人工林下种植牧草, 用于发展养殖业, 使每户年均增收6 000元左右[8]。七坡林场在林下种植兰花等名贵花卉以及无公害蔬菜, 仅1年时间, 全场即实现产值1 700余万元。

此外, 广西的林—菌高效种植模式也已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 容县浪水林场的林下培植红椎菌致富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人均增收3 000余元。浦北县龙门镇的生态公益林下发展红椎菌项目, 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荔浦县林下种植香菇、灵芝, 不仅产品产量高、质量好, 而且生产成本低、利润大, 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林木生长[9]。广西紫檀林下种植金花茶是广西又一高效种植模式的典范, 例如广西合浦县石康镇紫檀林下种植金花茶、北海市紫檀林下种植金花茶都让群众得到不少实惠。其中, 广西合浦佳永金花茶开发有限公司的紫檀林下套种金花茶被评为首批20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这些林下高效种植模式都为广西林下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

3 广西地区现有林下高效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

广西是林业大区, 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还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必由之路。但广西林下种植, 特别是林下高效种植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缺乏产业规划和技术指导

各地都是针对当地的资源优势, 一般选择前1年收成好的品种进行种植, 待到第2年时由于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 再加上林下种植品种较为单一, 造成种植后的产品严重滞销, 严重打击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大面积引种林下作物必然涉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但是目前农民对此不够了解, 往往都是大面积喷洒农药, 一方面, 难以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另一方面, 往往造成一些农作物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影响其效益和利润。因此, 应做好林下种植产业规划, 同时应给农民提供有效的农药使用技术指导, 加大农药使用方面的技术培训力度。

3.2 技术基础薄弱, 限制其科学发展

广西林下种植主要是林场或林农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林下种植和培育, 具体到哪种林下适合栽培哪种作物, 或以什么样的方式种植, 能达到怎样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缺乏严格的试验和论证。林下经济的大力发展, 要求必须加大科研力度, 开发在不同林分内的相关配套种植技术。此外, 林下种植主要是林下作物的引入, 它将影响原有生态系统, 从而影响林木的生长。广西在林下作物的引入对原有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还相对匮乏, 因而影响林下经济效益的增加和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这与北京市郊林下经济和樟树市林下中药发展存在的问题颇为相似[1,10]。

3.3 未形成高效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系统

林下经济延伸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产业生态经济链, 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绿色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 实现了物质能量流的高效闭合式循环, 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10,11]。如同樟树市林下发展中药一样[1], 在广西林下种植的大部分林区, 一般对林木抚育和采伐剩余物尚未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 大部分被直接丢弃在林地中,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一定的环境污染。若将这些废弃的剩余物进行加工利用, 利用后的剩余物还可进一步还田, 这样废弃物大多都被循环利用,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进而还能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合圈, 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广西区虽已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林下食用菌和金花茶高效种植发展模式, 但其还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 还没有完全形成高效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系统。

3.4 产业化程度低

广西林下种植的发展多以政府补贴和农户个人投入为主, 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 产品层次结构和附加值低, 没有形成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 产业集聚程度低, 产业化程度不高。

3.5 高效成功模式有待研究总结与推广

当前, 广西部分地区的林下高效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能为广西林下经济大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但往往对这些现有高效成功模式缺乏研究总结和推广, 致使其不能为广西林下经济大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和做出应有的贡献。

4 广西地区发展林下高效种植模式的对策

针对当前广西林下高效种植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提出广西发展林下高效种植模式的一些对策。

4.1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高效种植

各地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特性、土壤质地和林木品种等因素, 因地制宜地选择林下高效种植模式, 发展林下高效种植不仅要有林下作物的好收成, 还要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 种植作物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与林木发生剧烈的水分、养分竞争的品种, 作物应当与林木保持一定距离, 避免其根系与林木根系交叉, 从而减少肥水竞争。同时, 广西发展林下高效种植还要结合市场供求情况, 优先选择已有较高知名度和认知度、形成地方特色品牌的产品进行种植。

4.2 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林下作物的引入必须要符合生态规律和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状况, 要充分考虑物种之间的合理性和协调性, 以便更好地互惠共生和提高经济效益。广西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 必须加大科研力度, 研究林下作物的引入对原有生态系统及环境和林木的影响, 开发在不同林分内相关的配套种植技术。

4.3 构建高效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

广西在发展林下高效种植中应努力提高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努力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高效循环, 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另外, 发展林下高效种植也要注重环境保护, 努力提高林下经济发展的生态承载力。

4.4 提高林下高效种植产业化程度

林下高效种植要组织有关部门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规划、加强引导、加强整合, 加强扶持, 要发挥重点、突出优势, 培育特色产品, 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程度, 促进林下经济大产业的形成。

4.5 加大对成功林下高效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

广西林下高效种植应以政府引导、项目示范、政策扶持等方式, 加大对成功林下高效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 进而建立全区高效模式, 带动区域发展。

5 结语

总之, 广西在发展林下高效种植的过程中要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并结合市场经济等条件, 选择合理模式, 因地制宜地发展;立足实际、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地将林下高效种植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 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相结合, 多角度、深层次地发展林下高效种植;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林下高效种植培育林下产业。

参考文献

[1]周英, 李鉴北, 欧阳勋志, 等.樟树市林下中药经济发展探析[J].江西林业科技, 2010 (1) :17-19.

[2]邹杰, 兰张丽, 覃惠莉.广西柳州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 2013 (1) :104-106.

[3]赵峰.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3 (4) :79, 89.

[4]彭斌, 刘俊昌.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学术论坛, 2013 (11) :100-103, 134.

[5]陈际瓦.发挥优势加强领导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子[J].林业经济, 2011 (11) :11-13.

[6]贾治邦.壮大林下经济实现兴林富民全面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J].林业经济, 2011 (11) :6-10.

[7]刘永华, 农卫东, 陈世勇, 等.立足资源特色推进橡胶林下经济持续发展——以广西农垦国有火光农场“胶—桂”间种模式为例[J].中国热带农业, 2011 (4) :25-26.

[8]韦荣华.钦廉林场:循环的财富[J].广西林业, 2013 (3) :6-9.

[9]唐初明, 张宜香.广西荔浦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J].中国林副特产, 2011 (4) :90-92.

[10]李金海, 胡俊, 袁定昌.发展林下经济加快首都新农村建设步伐——关于发展城郊型林下经济的探讨[J].林业经济, 2008 (7) :20-23.

上一篇:海外的保险职业教育下一篇:怎样加强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