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下经济(精选11篇)
集体林下经济 篇1
一、前言
林权指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是森林资源财产权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林权证是森林、林木、林地唯一的合法权属凭证, 是维护经营单位和林农合法权利的主要依据。集体林权指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或单位对森林、林木和林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林地的承保期为70年, 承保期满, 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明晰产权;二是勘界发证;三是放活经营权;四是落实处置权;五是保障收益权;六是落实责任。
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 众多专家、学者就发展林下经济, 引导林农发展致富方面, 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所谓“林下经济”是指在有树木的林地下, 利用林木的空间开展种植、养殖、旅游及相关加工, 在有限的林地里延长产业链, 提高林地产出率。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 运用商业保险具有的功能, 探讨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为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下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林下经济发展的概况
2008年, 党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林改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温家宝总理强调林改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2007年4月, 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试点;2009年2月全面启动, 其中钦州、北海和防城港沿海三市及全区27个试点县整体推进, 其余84个县 (市、区) 各选择1~2个试点乡镇重点展开。截至2011年5月15日, 广西累计完成勘界确权面积1.93亿亩, 占全区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6%, 按照国家林业局的统计口径, 90%以上算基本完成。
伴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林业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 广大林农把山当田耕, 把树当菜种, 已由过去的“要我植树造林”变为“我要植树造林”, 林下经济犹如雨后春笋, 为当地广大林民致富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2010年11月, 广西出台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推进林下经济加快发展”。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说:“广西是林业大区, 发展林下经济, 资源广、投资少、产出高、见效快, 不仅有利于提高林地综合产出率,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更是促进农业、农民增收、破解‘三农’难题的必由之路”。广西钦州市林下经济特色明显:
例一:浦北县积极打造“百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县”, 将全县规划7个产品基地:一是30多万亩藤芒编织基地, 年产值达9.7亿元, 全县7万多人从事此项工作, 人均月收入700~1000元;二是16.1万亩红椎菌种植基地, 仅2010年累计生产50万斤, 经济收入达1.3亿元, 走出一条椎林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的生态经营之路;三是1万多亩中草药基地 (种植穿心连、麦冬等) ;四是养鸡基地 (1499万羽/年) ;五是养羊基地 (1.4万头/年) ;六是养蜜蜂基地 (8万箱/年) , 每箱40斤/年;七是旅游基地。仅2010年, 该县林下经济产值就达17.6亿元, 直接从业农民达23万人。
例二:钦廉农场制定4年期林牧沼综合开发规划并获得自治区林业厅正式批准, 包括林下经济“33331”发展目标:利用30000亩林地套种牧草, 年出栏牛羊30000头 (只) , 林地经营亩收入3000元, 带动周边3000农户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林下经济年收入1亿元。钦廉林场的林下循环经济生态模式使该林场广大群众普遍受益。
三、广西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 林农自身抗风险能力有限
风险的不确定性、普遍性和客观性, 使得林下经济发展的风险具有高发性和不确定性。众所周知, 广西林下经济起步较晚, 基础较薄弱, 无论是浦北县林下经济, 还是钦廉林场林牧沼综合开发项目, 林民抗风险能力较弱。以浦北县林下养鸡为例, 该县地处六万大山山麓, 地势复杂, 加之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频发, 林区内枯枝落叶和腐质层逐年增厚, 火险等级偏高, 一旦发生火情, 在这种复杂恶劣环境下扑救林火难度非常大。同时, 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统计:最近11年,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平均年发生面积840hm3, 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5%左右, 年均直接损失880亿元。广西森林病虫害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 有害生物发生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外来有害生物不断传入, 在局部地区迅速扩散蔓延, 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二是常发性有害生物此起彼伏, 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如松毛虫、桉树青枯病等;三是偶发性有害生物时有发生, 在个别年份造成严重灾害, 如松叶峰类害虫、黄褐天幕毛虫等;四是经济林有害生物危害日趋严重, 如板栗疫病、猕猴桃细菌性溃病、肉桂枯枝病等;五是荒漠植被有害生物日显突出, 生态损失加剧。1967~2006年, 浦北县主要气象灾害统计表明, 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暴雨洪涝多集中在6~8月, 春、秋季容易发生干旱, 霜冻主要出现在1月和12月, 5~9月是雷暴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
上述极端恶劣气候及病虫害一旦得不到有效遏制, 将殃及林下经济, 林农自身将无法渡过难关和重建家园。2009年1月, 浦北县李某自筹5万元资金在林下种植的花卉, 由于受连续霜冻天气的影响, 所种植的花卉几乎全部被冻死, 由于没有风险转移渠道, 造成4.5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只能由李某本人承担, 从而挫伤李某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二) 林民法制意识不强, 防火救火能力有限
1988年国务院发布并实施《森林防火条例》以来, 在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森林资源, 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林业、法制等部门每年均开展的森林防火宣传,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防火意识, 但是, 部分林民仍然在森林防火期内擅自野外用火;因特殊原因需要烧荒、烧草场、烧炭积肥、烧田埂、烧蔗叶、炼山造林等生产性用火, 未能报相关部门批准, 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即便经批准进行生产性用火, 个别情况下没有专人负责, 未开好防火线情况下匆忙用火;每年在林区内因吸烟、上坟烧纸、燃放鞭炮、烧蜂赶兽、烧烤食物、烧火取暖等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一旦发现火情, 未能及时报警及组织有效扑救等。据统计, 1950~1997年间, 我国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67.6万次, 年均发生1.43万次, 累计森林受害面积为3645.6万公顷, 占我国森林面积的29.4%, 年均受害面积为82.2万公顷, 年均森林受害率为0.63%, 居世界首位。每年森林火灾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100亿元。
由于我国森林公安队伍人员数量、经费相当有限, 加上受救火设备相对落后的制约, 野外扑火战斗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相对不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民间自发组织的防护队伍具有松散、分散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防火救灾的能力。
(三) 林下经济风险转嫁渠道狭窄, 地方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广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简称“《实施方案》”) , 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是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大举措, 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必然要求。但是, 《实施方案》仅对“推进森林保险体系建设”, 明确林木种植实行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办法, 但并未明确林下经济所涵盖的种植保险、养殖保险、生态旅游保险和相关加工企业财产、雇主、人身伤害等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仅仅依靠林农自身经济能力, 难以承担支付保险费的成本, 更别说受到巨灾影响了。2010年, 浦北县仅6笔林权抵押贷款, 因贷款银行要求林权抵押物需要投保, 林农才向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人保财险”) 投保, 且保险金额仅为475万元, 其他林下经济项目如养鸡保险、养羊保险、生态旅游保险等鲜有问津。
据了解, 目前广西各地对林下经济仅处于重发展、轻风险管理的粗放式管理阶段, 对林下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认识不到位, 更未能就林下经济风险转移的方式、途径等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案。
(四) 林农保险意识淡薄, 保险承保面偏窄
据了解, 2008年广西森林保险承保面积仅占全区总森林面积的2.15%, 森林保险赔付不及广西林业直接损失的1%, 林业灾害损失主要由林业经营者承担。
笔者在钦廉林场采访近20位林农, 发出30份问卷, 问卷内容: (1) 你是否听说过林业保险? (2) 林业保险有何作用?从回收的问卷结果看, 只有一位林农听说过林业保险, 对林业保险的作用没有一个知道。由此可见, 广大林农不了解保险, 更加不知道通过保险方式转移林业经营风险, 林业保险为保障当地林业发展所发挥保险经济补偿方面作用十分有限。浦北县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尽管当地政府正致力于打造“百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县”, 但是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小且分散, 以龙门、北通、张黄、三合、福旺等林下经济活跃的乡村, 交通普遍不便利, 现场勘查耗时费力, 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由于林下经济属于新兴的经济领域, 风险管理较为复杂, 一旦发生巨灾, 保险公司赔款将非常巨大。此外, 由于承保覆盖面偏窄, 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不能有效分散。浦北县林地面积253.8万亩, 2011年仅将其中的公益林41.97万亩向人保财险投保, 占该县林地总面积的16.5%, 占钦州市林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到1%, 其余县区 (灵山、钦北区、钦南区) 的林木均未投保。
(五) 保险公司经营林下经济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客观上说, 近年来兴起的林下经济属于高风险行业, 保险标的分散且经营风险难以评估, 在保险责任范围的界定、保险金额的确定和保险费率的厘定等方面, 保险公司仍然缺少经验数据, 均采取谨慎承保策略;同时, 由于地方政府宣传引导和扶持力度有限, 使得林下经济保险这项“支农惠农”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保险险种承保面窄, 面对广大林农低下的经济能力, 仅靠保险公司挨家挨户收取保险费的难度较大, 林农投保林下经济保险业务后拖欠保险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应收保险率达到45%以上, 严重影响已赚净保费, 从而影响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 (已赚净保费=保费收入-分出保费-本年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净额;承保利润=已赚净保费-赔付成本-费用) ;由于保险标的分散性, 一旦出现保险责任范围的灾害事故, 现场勘查难度大, 理赔成本高, 加上目前包括林下经济保险在内的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权责利边界划分不明晰, 极易导致地方政府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过度干预, 违背保险规律的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 保险公司发展林下经济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开办林下经济保险的保险公司少, 除人保财险外, 其他保险公司均不愿意开办涉农保险业务。二是相关的保险产品供给不足, 且迄今仍然没有提供涵盖林木种植及林下经济所有风险的一揽子保险产品, 包括种植保险、养殖保险、财产保险、林权抵押贷款借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林业管理人员意外伤害保险、林业雇主责任险、林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三是保险责任范围窄, 主要局限火灾等意外事故和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 旱灾、病虫害等均不在保险范围内。
四、广西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可以预见, 由于受上述问题共同影响, 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林下经济的风险分散渠道非常有限, 不可避免地影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分析, 保险作为风险转移方式之一, 它是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自然灾害损失、规避责任风险的最佳选择;从经济的视角看, 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为了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促进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就引入林下经济保险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商业保险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广大林农投保意识
2006年2月,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2006年8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若干意见》”) 指出: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 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思想。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充分表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保险业的大力支持, 保险业应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而重要作用。
林下经济保险, 可以有效转移林农在生产、生活中的不确定风险, 将原来不稳定的风险转化为稳定的风险, 解决林农的后顾之忧, 使林下经济生产趋于稳定, 增加林农的收益保障程度, 不断提高林农的生活水平。
但是, 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林农保险意识不强, 购买林下经济保险产品的能力有限, 且刚刚起步的林下经济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 如果承保面较窄, 风险将更加集中。因此, 更加需要当地政府、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进行多层次的宣传引导, 尤其通过典型保险赔款案例宣传, 以此增强林农对保险的认识, 从而提高林农的保险意识。
(二) 当地政府应建立林下经济保险费补偿机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后, 林下经济已经并且继续成为广大林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林下经济保险不同于林业保险具有正外部性特征, 但是, 由于广西林下经济发展起步晚, 基础较为薄弱, 加上林农支付保险费的能力有限, 因此, 建议地方政府在林下经济保险给予必要的财政经费支持, 凡涉及到林下经济保险业务的保险费, 均由地方财政先行垫支或全部由地方财政全额支付, 以帮助林农转移经营风险;且通过地方立法形式, 从制度上予以明确, 预防个别人假公营私。
(三) 加强保险行业监管, 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林下经济保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保险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应明确林下经济保险“惠农支农”经营原则;在杜绝保险公司之间发生恶性竞争的同时, 由保险公司根据报备的保险条款、保费费率自主开展林下经济保险业务;要求保险公司做到“五公开”, 即“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流程公开、理赔程序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 确保林下经济保险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 增加林下经济保险产品供给, 提升保险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应将林下经济保险纳入公司发展规划中, 要针对林下经济发展分散风险的个性化需求, 不仅要考虑林农的承保能力、财政补贴能力, 更要考虑保险费率与承担的风险责任相匹配, 在研发林业及林下经济一揽子保险产品的同时, 不断完善相关的保险产品, 不断满足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风险分散需求。同时, 制定简易的投保程序和理赔程序, 方便林农投保与索赔;此外, 保险公司必须建立林业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培训体系, 增强机构网点建设步伐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不断提高服务林农的能力。保险监管机构尤其要借鉴、推广广西田东县惠农保险体系的先进经验, 引导保险业机构增加保险品种和扩大承保范围, 广泛开展小额保险试点, 扩大小额贷款户保险的承保面和覆盖面。
综上所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由于产权明晰和承包到户, 林农自主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与此同时, 林农也将要承担林下经济经营过程中潜在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包括对社会公众可能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当地政府和保险监管部门的广泛宣传和强力引导下, 广大林农充分利用保险具有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 通过购买商业保险, 将林下经济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有助于解除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后顾之忧, 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资源增长、林农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的。
摘要:文章在对广西部分市、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从风险管理的视角, 运用商业保险具有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 对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由于没有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农民发展林下经济风险转移渠道狭窄, 因而影响当地林下经济发展升级等现实问题, 进而提出引入商业保险, 帮助林民分散、转移经营风险等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林下经济,风险管理,商业保险
集体林下经济 篇2
一、基地现状
新湖乡林下高效作物种植基地位于东王洼村,占地面积600亩,速生杨1.2万株,菌种培育室1000平方米,灵芝大棚300个。采取每亩地种植速生杨20株,树间空地建设灵芝大棚的立体生态种植模式,速生杨为大棚遮荫、挡风,树枝可作为食用菌营养基,食用菌废料为速生杨提供肥料、保养水分。该基地每亩地年均利润可达1.7万元,可带动就业600余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非常可观。
二、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扩充现有基地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引进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速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进程,着力创建知名品牌,提升林下经济生产规模和效益,扩大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
三、发展规划
2012年,扩大基地规模达到1000亩,辐射范洼、西王洼,引进优良杨树品种,速生杨达到2万株,食用菌大棚1000个,新建菌种培育室1000平方米。
2013年,完成食用菌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认证,对食用菌进行初加工。
2014年,通过示范带动,基地规模达到2000亩,开发灵芝系列保健品。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乡成立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林下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规划及技术服务工作。对村级建立激励机制,层层分解任务,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全乡经济目标考核办法》中。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在水、电、路、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扶持。对示范户、规模户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贴。
2、突出示范带动,促进规模经营。鼓励大胆探索,不拘一格,多形式、多途径开发林业资源,多元化、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引进龙头企业,发挥能人大户、合作社的典型带动作用,健全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统一服务,减少投资成本,拓宽市场网络,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
利用林地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 篇3
林下养殖,势头良好。麻阳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草林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按照“小动物、大市场”,“小投入、高效益”,“扎根一方、稳定一地、繁荣一片”的特点,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解决了山区养殖业助推农民增产增收难的问题,为广大林农拓宽了致富途径。目前,全县特种养殖品种主要有甲鱼、牛蛙、蛇、石蛙、鸽、灰天鹅、野鸡、竹鼠、野猪、麻鸭、蜂、白玉蜗牛、贵妃鸡、火鸡、兔、肉狗、本地白鹅等20多个品种,建立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1家,发展特种养殖户150多户,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栗坪乡庙坳村村民曾祥元去年开展林下养羊,收入达5万多元;麻阳大自然有限公司在石羊哨乡开展林下山鸡养殖,创建了“大自然”牌绿壳山鸡蛋,带动林区群众近百户参与,每年为林农增收上万元。
林中种植,致富有道。麻阳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富,夏秋多旱,冬少严寒,无霜期长,小气候及垂直气候差异明显。针对这些特点,近年来,全县综合考虑小生态环境及土壤因子等因素,利用宜林荒山和林中空地,有选择地进行了如百合、白芨、三叶青、半夏、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金银花、五倍子等名贵中药材的种植,为林农找到了新的致富路。该县霞飞公司在石羊哨、谭家寨等乡镇与50余农户合作,集约了133.33公顷林地种植中药材,每年可为林农增收上百万元;石羊哨乡谭公冲村张吉昌种植0.67公顷中药材,获利2万多元。
旅游开发,打造品牌。麻阳县把打好“长寿牌”做为是溶入大湘西旅游圈的重要借力点,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长寿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2013年,引进了湖南挺如意集团,计划投资9.79亿元进行西晃山长寿养生旅游及生态农业整体开发;此外,郭公坪人文生态区等景区深度开发也如火如荼地在进行中。同年,锦和镇岩口山村及长寿苗寨分别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和4A级乡村旅游区,万盛橙香园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和湖南省5星级乡村旅游区,文化生态旅游业正逐步成为该县加快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13年全县共接待旅游总人数7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22.6%和24.4%,其中,生态旅游占三分之一。
目前,拥有得天独厚自然生态环境的郭公坪乡溪口村建立了全县首座养生长寿谷和“候鸟村寨”,每年都有来自北京、重庆、内蒙古等地人士到此长年居住养生。
合作流转,模式多样。一是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涌现。据统计,全县23个乡镇都成立了至少1家专业合作社,其中有2到3家专业社合作紧密,水平较高;二是承包、入股、租赁、合作等多种造林形式并存。如麻阳县昊森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已在尧市、舒家村、兰村等乡集约林地造林近533.33公顷,拖冲乡张应保个人集约林地造林达47公顷。2013年全县林地流转就达12起,流转面积285.67公顷,社会林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以林权为抵押获取金融机构资金扶持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2013年全县以林权为抵押共被金融机构贷款12笔,金额875万元。
麻阳县林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强化领导,科学规划。麻阳作为林区县应将林下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来,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精确定位,在生态效益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林下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进一步盘活森林资产,不断提升林业生产力,释放出县域经济的新活力。要在全县大生态、大经济、大林业的统一布局下,为林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出好策、服好务,切忌“各唱各的调,各演各的戏”。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根据地域生态人文环境的不同,综合考虑土壤、交通、群众的生产耕作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等因素,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如在西晃山国有林场,郭公坪乡溪口村和锦岩口山村等地,可大力开发养生旅游产业;在西晃山、拖冲、大桥江、文昌阁等地利用其小气候及土壤富含硒元素的特点,可着重发展富硒刺葡萄、红心猕猴桃、有机茶、油茶及珍贵中药材;在郭公坪、石羊哨、兰村、栗坪、绿溪口、兰里等地可扶持黑猪、鸽子、野鸡、竹鼠、乌鸡、灰天鹅等特色养殖业,形成特色鲜明,齐头并进的产业局面。
科技支撑,创新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林农的引导和服务,着力解决好政策咨询、技术支持、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各项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群策群力的力量,调动林农主动进行林下经济开发的积极性。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扶持,整合资源,培育2~3个行业龙头企业,以品牌示范效益来带动行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与市场信息无缝衔接,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加强对林下经济产品的宣传推广。
壮大队伍,加强培训。大力提高林农的生态意识和市场意识,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林下经济从业队伍。在全县以生态立县,建设“苗俗长寿旅游名县”的总体思路下,积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两条腿走路,通过“学、带、帮、传”等形式,搞好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培养适合现代林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使林下经济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
完善机制,持续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将有限的森林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既保障好林农正当合法收入,又遏制住森林资源的滥用,使林下经济能够循环发展。对于生态旅游、矿泉水开发利用等林下经济项目,政府财政可适当扶持或让企业预留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修复。根据群众自愿原则,可将当地林农吸收进来作为开发企业的股东或负责人,使林农积极参与生态保护。2013年,麻阳县委、县政府给予西晃山国有林场100万的专项财政支持,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很好地保护了生态资源。
集体林下经济 篇4
1 清镇市的生态区位及森林功能定位
清镇市地处黔中腹地, 位于长江水系乌江上游南岸, 是隶属贵阳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市境内有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湖等淡水湖泊, 有猫跳河、鸭池河、暗流河等河流, 河水直接流入乌江注入长江。红枫湖、百花湖两大淡水湖泊是贵阳市上百万人的主要饮水源, 被称为贵阳市民的两口“水缸”。故此, 清镇所处位置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在65 985.1 hm2林地中, 生态公益林面积达50 335.50 hm2, 占76.28%;商品林面积为15 649.6 hm2, 占23.72%。生态公益林中, 国家公益林面积9 855.58 hm2, 占19.58%;地方公益林面积40 479.92hm2, 占80.42%。以上数据显示, 清镇森林的主导功能是生态优先、经济辅助, 二者融合形成清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2 清镇市集体林权主体改革情况
目前, 清镇市国土总面积1 384.59 km2, 林业用地面积57 611.2 hm2, 森林覆盖率38.09%。自2008年1月正式推开林权改革工作, 历经近18个月的时间, 全面完成了以明晰产权为主的主体改革, 共完成勘界确权15 862宗林地, 涉及全市11个乡 (镇、办事处) 293个行政村, 勘界面积48 080.13hm2, 占应勘界面积 (49 532.2 hm2) 的97.1%。
3 清镇市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思路
清镇市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决定了清镇市林业以生态林为主、商品林为辅。但是由于在一定区域内, 林地林木还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因此, 在配套改革中, 清镇紧紧围绕“与老百姓的利益相结合,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明确林权改革的思路是大力保护生态林, 积极放开商品林, 挖掘林地生产潜力, 提高林地价值, 达到永续利用。
4 清镇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现状
林权主体改革结束后, 清镇市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 着力采取了一些配套改革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建立了管理机构。落实3名事业编制, 建立县级林权改革管理中心, 负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具体工作职能是:宣传林业政策、法律法规, 指导、监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办理农村林地林木权属登记和动态管理, 集体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服务, 鼓励、支持农民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林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维护, 及时收集发布林权流转交易、市场交易信息;制定林权管理规章及管理制度;组织县际林权纠纷调处和监督乡与乡以下的林权纠纷调处, 林农来信来访。机构的建立, 使得林权改革管理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二是建立了森林保险服务平台。将森林纳入财产保险, 确保发生自然灾害后, 林农能获得补偿, 提高了林农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截至目前, 全市纳入森林保险的林地面积16 500 hm2, 占有林地面积的28.6%。三是落实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自2009年开始, 全市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33 448hm2, 累计落实补偿资金770万元。四是建立了快捷的林业行政许可服务窗口。涉及的林业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全部集中在市行政服务大厅办理, 按照行政许可时限, 实行“同窗受理、后台流转、同窗出卷”, 阳光操作, 服务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1,2]。
5 完善清镇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措施
就当前集体林保护与利用的实际, 除以上措施外, 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配套改革, 才能把民生林业和生态林业有机统一。一是建立林权仲裁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民对林地资本的重视度已不亚于农地或房产, 加上历史遗留问题, 实际生产中林权纠纷屡屡发生。为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林区, 应建立由国土、农业、林业、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县级林权仲裁机构, 开展林权纠纷仲裁, 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二是建立林权交易平台。建立县、乡林权交易平台, 开展林权流转服务, 林权抵押贷款服务、林业资产评估服务, 发布林产品市场信息。可让林农享受更快捷的服务、能够及时掌握信息, 既可提高林农经营林地林木的积极性, 又能够促进资源的依法流通。三是建立林产品供销市场。建立市、乡2级林产品供销市场,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市场建立和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 既规范了市场秩序, 又可促使林产品的活跃流通。四是鼓励建立农村林业协会。林农个体的林地面积较小, 形不成规模, 就不具规模效应。通过建立农村林业协会, 可以将分散的林地林木资源整合, 这样发展林业经济就能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也便于林地林木资源的管护。五是改革林业管理模式。要围绕“资源增长、林农增收、生态良好”这一根本目标, 改革林业管理模式。围绕“与老百姓的利益相结合,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重点在森林采伐管理、林业项目扶持、林业技术推广服务、资源保护管理等方面下工夫, 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探索, 改变影响林业发展、老百姓不愿接受的管理方式。要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林农积极参与到林业建设中, 既可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 又可改变部门抓林业的单一被动局面[3,4]。
6 清镇市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清镇市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措施, 为推动清镇集体林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要保持当前良好的发展局面, 并不断向前发展, 还必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快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提高林地林木资源价值, 让林农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前期努力才不会白费,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2]42号) 文件精神, 今后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清镇的林下经济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立足发展和兴旺。
6.1 科学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清镇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 以市场为先导, 编制科学的林业产业短期和中长期规划, 明确林业产业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 用规划指导生产, 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和市场化, 让林业产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6.2 培育稳定的特色产业
在能够发展林业产业的区域, 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重点在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和乡村特色旅游业上下工夫。特别要注重培育产业产品的规模效应、生态效应和品牌效应。
6.3 建立示范基地, 辐射带动
应在林权相对稳定的国有林场或集体林场, 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让林农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激发林农发展林业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解决林农思想上“怕”的问题。
6.4 建立稳定的发展模式
要把“公司 (合作社) +基地+林农”这个模式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以增加林农个体抗风险系数, 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解决林农后顾之忧。
6.5 建立项目成效奖励机制
财政预算一定量的资金, 专门用于林业经济项目建设成效奖励。可按不低于项目净收益率50%的比例进行奖励, 既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 又提高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
6.6 注重部门引导服务的必要性
林业部门要加强林业产业发展政策的宣传, 加强技术的服务和指导, 加强林农思想的引导,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项目奖励性资金的兑现, 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林农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充分履行职能, 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确保林农持续增收致富, 让民生林业、生态林业和现代林业的建设发展落到实处。
摘要:在调查清镇市集体林权改革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完善配套改革的措施和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林农持续增收。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措施,林下经济,发展建议,贵州清镇
参考文献
[1]赵海兰, 刘德钦, 谢彦明.云南省集体林权配套制度改革绩效评价及创新路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12 (1) :66-70.
[2]张平.我国集体林权产权制度改革的适法性分析[J].河北法学, 2009 (12) :146-150.
[3]张玉伟, 张洪生.辽宁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 2013 (5) :40-44.
试析林下经济产业的前景 篇5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前景
0.前言
随着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林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林农在短期内几乎无法从林业方面获得收益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林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以致成为不时出现的毁林现象的潜在诱因,这无疑是林业发展面临的必须破解的难题。所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势在必行。本文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1.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1政策问题
林地有国有、私有等,属性多样;有天然林、人造林;有自己开发,有承包开发等多种形式。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林权,林地流转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规范林下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
1.2统筹规划问题
由于林分不同,林象不一样,地形地貌多样,要选择适宜该林段的开发模式,比如说杨树小苗林段适宜种养什么,中、大苗林段种养什么,要科学规划,哪个区域发展什么,多大规模,何种方式开发应结合市场统筹。
1.3技术问题
由于是在林下开发,有光照强度,根群交叉,肥水分配,防虫防病,动植物间的矛盾等因素,要研究两种或多种植物或动植物之间的影响,兴利除弊,解决好有关技术问题,要进行示范推广。
1.4市场信息问题
由于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来源渠道窄,较难把握准确的信息,与市场对接程度较低,林下资源的产品种类很多,包括浆果类、菌类和中草药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采和利用。还需要积极探索,掌握市场信息,开发新产品,政府要给农民提供信息,并对市场做一定的分析,按照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给农民参考,有目标地组织精细加工生产,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和产业化。
1.5资金扶持问题
林下经济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政府要对有开发前景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包括财政投入、贴息贷款、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融资渠道等。
2.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2.1完善机制
各级相关部门应成立发展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各地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把目标分解到县(区)、镇,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实行包镇督导责任制。各县(区)农林部门对各地的乡镇实行分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
2.2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向广大群众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优势,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3合理布局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等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区域进行合理布局,确定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努力探索和推广切合实际、适宜地区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实施分类指导,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2.4争取资金
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力度,重点向各类林下龙头企业、上规模生产基地倾斜,提高资金的使用回报效益和扶持效果。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此外,要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以高效林下经济为重点,带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2.5引进技术
由大专院校及农林部门等专家就当前林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授课,紧紧围绕林下经济,积极大胆引进推广适宜我市的林间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成 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进行现场指导、答疑解难。通过各项培训指导,更好的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等服务。
2.6示范带动
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立足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户增收提供保障,保证农户或者专业户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户或者专业户种植、养殖热情。积极创造条件,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技术改良、规模扩建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农林、科技等部门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种养户作为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林下经济产业的前景展望
3.1提高了林地经济效益
发展林下经济不需要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实现了畜禽、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相互促进。在林下养鹅,每亩年纯收入近万元,在林下发展食用菌,1个15平方米的简易菌棚,每棚年收入可达500元,亩均收益近万元以上,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同时,在发展林下养殖的过程中,实现了畜禽养殖由庭院转到林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2促进了林地资源的稳定增长
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林地综合经济效益,使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调动了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林农加大了对林地的劳务肥水等投入,有效促进了林木生长,据调查: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与同等条件未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相比其生长可提高10%至15%。
3.3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建设
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以林荫经济、复合经济、集约经济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带动了畜禽养殖、食用菌种植及产品加工、保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4展开了森林旅游产业
森林旅游以高含量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等生态因子为特色,将运动健身、休闲旅游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本着“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生态低碳”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观光活动。 [科]
【参考文献】
[1]张磊.浅析林下经济的发展[J].华东科技,2013,02.
[2]赖昌巧.林下经济发展与存在问题探讨[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12.
探析林下经济 篇6
1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1) 林菌模式。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食用菌。 (2) 林禽模式。林禽模式是在林下透光性强、空气流通性好、湿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发展“林下养禽”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 发展种养殖产业, 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 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生态环境的有益途径。 (3) 林草模式。林草模式是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黑麦草、鲁梅克斯等。在此模式中草本植物可作为纽带使系统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型生态系统。 (4) 林畜模式。在生长4年以上、造林密度小、林下活动空间大的林地放养或圈养牛、羊、兔等。同时, 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树木增长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 (5) 林药模式。在未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较耐阴的中草药如白芍、百合、板蓝根、田七等。种植中草药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还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够高
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心不大, 认为收益小, 投资回收期长。可能受到以前种植失败的影响, 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2.2 资金投入不充足
林地经济潜力巨大, 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扶持政策, 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2.3 项目包装不成熟
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借鉴, 自己挖掘力度不大, 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项目, 即使找到好的项目, 也很难达成共识, 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2.4 技术推广不得力
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的基础。目前, 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 没有配置专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经济专题培训班。
2.5 龙头带动不显著
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 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3 几点建议
3.1 政策扶持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策划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户”模式, 确保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统筹推进。
3.2 宣传引导
坚持“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原则, 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引导。通过实施林下经济试点, 动员、引导农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 探索林下经济等多种复合林区发展新模式, 注重产业引导的超前性和适度性, 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理。建立农、林、牧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 充分发挥相关农林资金渠道的作用, 发放种养殖适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资料, 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3 技术服务
整合技术服务资源, 以科技为支撑, 成立林业、兽医、农技等部门为指导的技术服务组织, 分片包户、定期下乡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 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 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3.4 科学规划
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 无公害产品, 畜牧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6大方面结合起来, 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 着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种养殖集中小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3.5 配套建设
整合扶贫项目、库区后扶产业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等各类项目建设资金, 夯实发展基础设施, 完善规划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发展林下经济能够优化林业、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林业综合利用效率,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集体林下经济 篇7
推进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出如下几点:
1 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
林下经济作物大规模人工栽培应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壤、温度、水分等自然条件为基本依据, 经过广泛的论证和实验, 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 符合当地整体生态环境的作物。确保林下经济作物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兼容。同时, 根据本地的地理条件, 资源总量和分布,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统筹。如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向、效益规模、市场潜力、深加工处理等。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加工处理能力, 把握好种植规模, 不可一哄而上。因地制宜的搞出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作物产品, 才能得到市场的追捧。这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2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在思想上要转变一木独大, 以木为主的观念, 要本着保护林业资源, 科学开发林下产业, 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思。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多元化、统一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同时, 加强分散经营的资源管理工作, 进行科学引导, 技术扶持。散户承包者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但缺乏市场触觉和整体意识, 如不加以引导, 在作物的栽培上容易盲目跟风。或是作物的选择上不适合当地林区的生态特点和自然条件, 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产业布局应按照原料供应, 加工利用产品销售一体化商业模式, 延伸产品线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产品附加值, 带动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人数, 利于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现代化。
3 强化管理, 打造品牌
完善管理制度, 健全规章规范, 保证林下资源在生产和加工等环节的品质;对于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的散户, 要做好科学引导管理和落实责任相结合的方式。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的散户在林下资源经营和管理方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 承包对象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相当的管理经验和水平, 确定承包经营者的使用年限及承担责任;合理布局种质面积, 抚育保护野生资源。技术部门要做好林区内野生资源的建档归类, 对现有森林资源做好调查和监测, 依照生长习性确定合理的种质基地和面积, 加强保护和抚育相结合的管理工作。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应采取施肥、抚育、平茬复壮等多种方式, 通过人工操作营造适宜生长的环境, 扩大种植面积, 改变和提高种群数量和质量,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注重品牌建设。现今社会,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人们对于健康, 绿色生态产品的消费已成为时尚和社会发展的主流。林区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环境, 天然绿色的野生产品必将得到社会的青睐和市场的追捧。因此, 做大做强品牌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品牌的认知和推广将为产业的腾飞插上翅膀, 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创新, 快速发展。
4 政策扶持, 助兴产业
在政策上, 国家层面也对发展林下经济高度重视,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为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重点。然而林下产业的发展受林区经济规模、技术条件、管理水平的影响, 在产业纵深的发展上往往力不从心, 有的林区只能从事原料的简单存储加工, 利润微薄。这时应依托资源优势, 借助外部的力量, 提前构建产业布局, 做好林下资源的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招商政策上, 向能够带动林下资源产业发展的企业给予倾斜和帮助, 助推产业延伸。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林下资源的供需关系的改变, 市场要求提供数量更多, 质量更好的相关产品。
5 协调发展, 确保供应
随着品牌市场认知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认可林下资源的价值。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都将导致林下资源采挖严重, 导致快速减少。要确保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及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扩大培育面积, 创造生长条件, 构建生态环境。加大林下资源品种改良的科技投入, 加快开展人工培育及品种改良, 以满足日益紧张的市场需求。做好林下资源种源保护工作, 保证可持续发展。根据林区生态特点, 尽量采取多品种林下资源兼种的种植结构, 以稳定产量, 保证原料供给。
关于“林下经济”概念的商榷 篇8
2007年2月17日, 温家宝总理在辽宁抚顺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 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林下经济”这一概念。4月29日, 温总理在听取了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同志关于2007年春沙尘暴情况及林业工作的汇报后, 做出6个方面的重要指示, 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2 林下经济的概念 (狭义)
在近10年的林业发展实践中, 人们对林下经济的概念尚未有科学准确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 林下经济, 就是一种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 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菌类) 种类, 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有研究者认为, 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下土资源和林荫优势, 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 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张连翔认为, 林下经济的概念是: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 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 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 在林冠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菌类) 种类, 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与经营系统。
对林下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反映出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概括我国蓬勃发展、类型多样的林下经济很难, 这由新兴学科发展的初始阶段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尽管如此, 我们对上述定义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 它们在文字上的表述虽然不同, 但其本质并无明显的区别。它们实际上是代表了各地区的实践者在发展中对林下经济的不同见解, 也正是这些不同的认识, 促进了林下经济内容的进一步丰富。
3 林下经济概念的外延
3.1 林下经济概念的局限性
从林下经济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 其本身具有很强的部门局限性, 主要是从林业角度出发, 忽略了大农业的果树、茶叶等经济特产林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晚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林权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集体林权制, 即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它包括:《土地改革法》规定的分配给农民个人所有的通过合作化时期转为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种植、培育的林木;集体和国有林场等单位合作在国有土地上种植的林木;“四固定”时期确定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森林、林木、林地;林业“三定”时期部分地区将国有林划给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且已由当地人民政府发放了林权证的。二是没有考虑到大农业的果树、茶叶等经济特产林木也属于狭义的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很多林下经济的典型实际就来自柑桔、苹果、梨、桃、核桃等树下的养鸡、鸭、鹅;养羊、猪等事迹。三是林下经济涉及的部门多如农业、畜牧、水利、经管、交通、财政、环保、质检、工商等部门。四是林下经济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 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经。
3.2 林下经济概念的新理解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讨 篇9
随着林副产品价格的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已满足不了林场职工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于是,不断有一些职工在林下进行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1]。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以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林业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规划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协同推进,确保职工得实惠;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得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分类实施,确保符合当地实际;坚持科技支撑,示范引导,确保提高综合效益;坚持龙头带动,合作共赢,确保职工广泛参与。
1.3 发展目标
一是发展规模。林下经济面积由目前的520 hm2发展到2015年的6 293.33 hm2,年产值达到193万元,年增长率25%。二是社会效益。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职工达到260户,年增加就业人数150人,户均年增收2 500元。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职工来自林下经济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0%。
2 建设任务
根据总体布局,科学规划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不同类型的建设任务。
2.1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郁闭的林下选择“林—菌”种植模式,在幼林区林下选择“林—药”种植模式。
2.2 林下养殖
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选择“林—禽”养殖模式,利用林下杂草多、空间大和野果多的特点选择“林—畜”养殖模式[2]。
2.3 森林景观利用
在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这块金字招牌原开发基础上,充分利用泌阳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森林旅游开发。2013年在转山林区铜山湖南岸以景区门票及食宿、游乐产品收入、农家乐为主建立铜山湖森林旅游基地,规模333.33 hm2,年产值50万元。2015年在原岩生植物园基础上建成以休闲度假(以提供休闲食宿、疗养服务收入为主)、生态服务(以提供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收入为主)为主的休闲、科普旅游基地,规模66.67 hm2,年产值10万元。
3 示范基地建设
3.1 林下种植产业基地
依托泌阳县食用菌产业这根链条,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麻栎、马尾松和土地资源,2012—2015年在义和寨、黑石山、马道、庙街4个林区建成4个规模33.33 hm2的林菌种植基地;在转山、义和寨、庙街、条山4个林区建成4个规模33.33 hm2林药种植基地。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80万元,安排就业人数640人。
3.2 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物流和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组建专业的行业协会,为林下种养户提供市场信息、种植技术、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服务,逐步形成于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平台体系[4]。建立豫南山区示范旅游基地。
4 效益测算
投资估算:2012—2015年林下经济建设根据规划预计投资5 444万元。资金来源:根据规划项目预计总投资5 444万元,其中项目投资3 812万元,占70%,县级财政扶持1 632万元,占30%。
5 效益预测与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是一项富场富职工的工作,项目建成后,既可锻炼职工,又能有效改变林场职工收入低的历史[3]。到期预计年产值193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5.2 社会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工作的实施,标志着林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基础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提高职工护林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改变林木生长环境,林下种植改变土壤结构,林下养殖产生的粪便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了林地生产力,改变了林木生长环境,为发展高效林业、碳汇林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尹伟娜.浅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1(24):67.
[2]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3]王定强,王伟.对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188-189.
浅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篇10
【关键词】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
1.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模式使林地成为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林、种、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选择适合林下种植以及养殖种类进行合理搭配。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改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为林禽、林菌、林畜、林间种植等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2.1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作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
2.2林禽模式
可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也可在林内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放养羊、鹅、鸡等。林牧模式是一项投人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应注意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气候、土城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3林-草-牧复合经营模式
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卢梅克斯等优质饲草,年收3茬,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林、近熟林下套种。
2.4林药模式
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中药材,如白芍、金银花、丹参、柴胡、板兰根等,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每亩年收入可达数千元。
2.5林粮模式
林粮模式下,农作物种植以绿豆、豌豆等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饮食对小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3.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而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可以开拓新的增收渠道。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同时也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3.1技术支持问题
我国当前林下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关于种植以及养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系统,关于林下放牧和养殖对林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基本上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基础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没有针对林下不同经济模式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的技术规范。
3.2管理科学性问题
目前在实践中,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般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产业链条不完整,容易造成生产无序化,缺乏品牌经营渠道的情况。再加上缺乏统一管理,没有科学技术指导,导致掠夺式采集,打破了生态平衡,使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部分资源逐渐趋向枯竭。加之在管理上缺乏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分布,例如,林下养殖在区域分布不合理、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就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冲击等问题。
4.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对策
4.1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当前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时形成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
4.2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要制定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或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动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建立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项管理规章等。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强指导,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4.3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形成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培育林下经济农产品品牌。
通过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积极倡办和扶持各种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配合企业联系农户,扩大基地,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4.4强化科技支撑,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根据区域性林地特点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区域,制定林下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立足以生态为基础,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 篇11
林下经济是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新兴的产业, 主要是以林地资源为基础, 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进行林下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种植、养殖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林下经济产业化具有产业结构复杂和管理服务广泛的特点。第一, 林下经济产业化充分融合了林业、牧业、农业这三大产业链, 这三大产业链中所包含的内容都十分丰富, 这三者的结合就会使得林下经济产业化结构更加复杂。第二, 由于林下经济管理不仅与林业、牧业、农业紧密联系, 而且还涉及医药等多个相关部门, 所涉及专业技术范围也较为广泛, 贯穿林下经济产业化生产经营全过程。
2 林下经济产业化的实际意义
2. 1 构建立体复合林业产业经济结构
林下经济产业化的顺利发展能够构建立体复合林业产业经济结构, 使得林业产业由单纯利用林产资源向着林产资源与林地资源相结合的形式转变,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 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 在土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产量。不仅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而且还能对物流、加工、服务等行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还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2. 2 实现林下经济绿色循环
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可以保持生物链平衡补充土地肥力、改善土壤、防虫防火, 使得林下空气质量提高加速促进了林下经济绿色循环。
一些地区实施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 当地的树木生长情况较一般林地良好, 并且病虫害情况较少, 林下经济产业化将畜禽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 转变了畜禽饲养方式, 不仅直接提高林间土地肥力, 而且间接地提高了该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
2. 3 提高当地人民的整体经济水平
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从近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可以从种植、饲养方面获得客观的利润, 具有投资回收期短、见效快的优势; 从长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还可以促进林业发展, 实现经济上的双赢, 促进当地人民的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3 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3. 1 没有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产业化思想意识
目前, 我国一些地区的相关部门、企业以及农民还没有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产业化思想意识, 认为林下经济产业化是近几年兴起的, 产业基础薄弱, 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管理体系, 缺乏对林下经济产业化的发展信心, 畏难情绪较为严重。此外, 由于林下经济产业化没有被一些人所接受, 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产业链较为简单, 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而且出产多为初级产品, 其中一部分人获得了一些短期利益就安于现状, 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
3. 2 科学技术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林下经济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产业, 要想使林下经济顺利发展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林下经济园区进行设计、规划、建设。但是很多地区的科学技术力量较为落后, 不仅是机器设备配置方面较为落后, 而且在人员安排方面也严重不足, 而且其中一部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甚至从未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就直接上岗, 由此导致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放缓。
3. 3 不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
一些地区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 在对产品的品牌建设上较为落后, 没有对当地林下经济产品的标识、包装进行统一。各个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一些先进的生产加工经验更是难以被借鉴利用, 对于整体实力的提高非常不利。
3. 4 没有完善林下管护体系
目前, 在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还没有建立健全林下管护体系, 不仅政府的投入有限, 而且林农的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能力也不足, 再加上一些项目的生产周期较长使得林下管护难度增大。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化在管护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用肥、用药、除草培训等方面, 这些方面处理不当会直接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3. 5 政府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地区地方政府对当地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尚不完善, 没有给予当地林下经济企业在信贷等方面充分的优惠, 而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企业如果资金周转困难, 再加之金融信贷紧缩, 不但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扩大再生产, 还会对企业当前养殖项目的日常维护造成一定的影响, 给企业和农户造成一定的损失。
4 对于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的一些建议
4. 1 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产业化思想意识
首先, 当地政府可以加大对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的宣传力度, 可以采取广播、活动等形式让当地林业企业和农户都能够了解和掌握林下经济产业的优势条件和未来发展广阔前景。其次, 巩固林下经济产业基础, 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管理体系。因为只有规范管理才能够提高当地企业和农户对林下经济产业化的发展信心, 克服畏难情绪, 改变部分满足于短期利益、安于现状的保守观念。最后, 加强对林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 邀请专业人士重点对其进行经营、技术等方面的实务操作培训, 使其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能够与时俱进、服务于林农, 还能够掌握经营管理、财会、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 为林农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间接增强林业企业和林农对林业经济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信心, 以达到促进林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取得顺利发展的目的。
4. 2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竞技项目
地域的差异性使得林业资源的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各地区林农的生产方式也就不同。要想更好地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 必须做到因地制宜, 摒弃单一的产业模式, 大力推行多种产业模式相结合发展林下竞技项目, 将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与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融合在一起, 制定合适发展林下经济的种类及规模, 迎合市场实际需要, 重点开发特色项目, 由数量型向特色型转变, 形成产业优势。
4. 3 重视林下经济产业化品牌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烈, 林下经济产业塑造自己的品牌对于开拓市场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 各个地区应当将本地区的林下产品进行统一, 提高社会知名度, 将自己的品牌推出去, 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 还应当将本地区的林下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当地林下经济情况进行考察, 指导生产、加工和销售, 将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进行转变, 拓宽市场。
4. 4 建立健全林下管护体系
规范化、标识化的林下管护体系对林下经济要发展壮大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相关部门应当对林下经济以及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普查, 有专业技术人员对林畜、林禽、林蔬、林粮、林药、林菌、林苗、林蜂以及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项目进行指导, 规范其养殖方法。其次, 建立并完善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平台, 促进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将技术服务贯穿到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去。此外,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技术培训, 促进林农进一步掌握种植、养殖的正确方式方法, 确保其能够更好地对林下作物、动物进行管理养护, 提高产品的质量。
4. 5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 政府可以通过向上级财政争取资金的形式来扶持林下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对一些生产大户、典型示范户以奖励的形式进行资金支持; 适当放宽信贷政策, 使信用良好的龙头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周转资金。其次, 推行林下经济产业化的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吸引社会资金合力来解决林下经济产业化资金方面的问题, 推动经济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摘要:林下经济产业化的蓬勃发展不仅可以避免土地闲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而且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使百姓富足。目前, 我国政府对于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本文就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进行了探究, 不仅讨论了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意义, 而且指出了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所存在的一系列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产业,林下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
[1]贾忠奎.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2]车延宏, 张立新, 牛世权, 等.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 2012 (1) .
【集体林下经济】推荐阅读:
林下畜牧经济07-18
发展林下经济10-01
传统的林下经济09-24
林下经济发展10-09
林下经济发展改革07-03
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10-21
第十四师林下经济发展方略11-24
提高组织化程度 促进林下经济发展05-21
2023年黑龙江省汤原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