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林下经济

2024-10-01

发展林下经济(精选12篇)

发展林下经济 篇1

我国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主要以木材资源的开发为主。林区经过多年的无序开发, 严重破坏了林业生态, 森林质量和面积大幅下降, 对于水源、空气、水土的生态保护功能退化严重。因此, 需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资源也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 主要以林下经济植物和菌类构成。林下资源因林区的地理特点, 在种类上不尽相同, 但分布较广, 品种较多。因此, 合理的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将对生态保护和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要意义。如今林下经济已成为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这样既能保证林业资源的生态需要, 恢复生态功能, 又能够补充林业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进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出如下几点:

1 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

林下经济作物大规模人工栽培应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壤、温度、水分等自然条件为基本依据, 经过广泛的论证和实验, 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 符合当地整体生态环境的作物。确保林下经济作物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兼容。同时, 根据本地的地理条件, 资源总量和分布,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统筹。如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向、效益规模、市场潜力、深加工处理等。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加工处理能力, 把握好种植规模, 不可一哄而上。因地制宜的搞出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作物产品, 才能得到市场的追捧。这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2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在思想上要转变一木独大, 以木为主的观念, 要本着保护林业资源, 科学开发林下产业, 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思。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多元化、统一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同时, 加强分散经营的资源管理工作, 进行科学引导, 技术扶持。散户承包者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但缺乏市场触觉和整体意识, 如不加以引导, 在作物的栽培上容易盲目跟风。或是作物的选择上不适合当地林区的生态特点和自然条件, 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产业布局应按照原料供应, 加工利用产品销售一体化商业模式, 延伸产品线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产品附加值, 带动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人数, 利于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现代化。

3 强化管理, 打造品牌

完善管理制度, 健全规章规范, 保证林下资源在生产和加工等环节的品质;对于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的散户, 要做好科学引导管理和落实责任相结合的方式。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的散户在林下资源经营和管理方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 承包对象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相当的管理经验和水平, 确定承包经营者的使用年限及承担责任;合理布局种质面积, 抚育保护野生资源。技术部门要做好林区内野生资源的建档归类, 对现有森林资源做好调查和监测, 依照生长习性确定合理的种质基地和面积, 加强保护和抚育相结合的管理工作。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应采取施肥、抚育、平茬复壮等多种方式, 通过人工操作营造适宜生长的环境, 扩大种植面积, 改变和提高种群数量和质量,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注重品牌建设。现今社会,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人们对于健康, 绿色生态产品的消费已成为时尚和社会发展的主流。林区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环境, 天然绿色的野生产品必将得到社会的青睐和市场的追捧。因此, 做大做强品牌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品牌的认知和推广将为产业的腾飞插上翅膀, 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创新, 快速发展。

4 政策扶持, 助兴产业

在政策上, 国家层面也对发展林下经济高度重视,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为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重点。然而林下产业的发展受林区经济规模、技术条件、管理水平的影响, 在产业纵深的发展上往往力不从心, 有的林区只能从事原料的简单存储加工, 利润微薄。这时应依托资源优势, 借助外部的力量, 提前构建产业布局, 做好林下资源的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招商政策上, 向能够带动林下资源产业发展的企业给予倾斜和帮助, 助推产业延伸。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林下资源的供需关系的改变, 市场要求提供数量更多, 质量更好的相关产品。

5 协调发展, 确保供应

随着品牌市场认知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认可林下资源的价值。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都将导致林下资源采挖严重, 导致快速减少。要确保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及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扩大培育面积, 创造生长条件, 构建生态环境。加大林下资源品种改良的科技投入, 加快开展人工培育及品种改良, 以满足日益紧张的市场需求。做好林下资源种源保护工作, 保证可持续发展。根据林区生态特点, 尽量采取多品种林下资源兼种的种植结构, 以稳定产量, 保证原料供给。

林下经济的发展既能实现保护森林资源, 保持林业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促进林业生态的持续发展。还有着投入少、见效快、周期短、可循环发展的显著特点。但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形式复杂, 内容多样, 涉及到生态保护、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虽然我国林下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中, 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政策的积极扶持下, 已出现了一批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 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合理的保护, 利用和开发林下资源, 实现林下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是改变中国林业经济结构的唯一出路, 是企业增效, 农民增收, 切实可行的来源, 是建设生态友好,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体现。

发展林下经济 篇2

一 林下经济含义 林下经济是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 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 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 雅安市天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前几年种植青蒿 失败的影响,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二)资金投入不充足。天全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拥有42万亩 林地,其中30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 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包装不成熟。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 借鉴,自己挖掘力度不大,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 项目,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 展模式严重缺失。

(四)技术推广不得力。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 的基础。目前,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没有配置专 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 经济专题培训班。

(五)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 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 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由谁解 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六)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 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 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三 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宏观方向

(一)优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各乡镇、各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地优选好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根 据自身技术专长、资金实力、市场行情、现有环境等因素,按照可持 续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主体生态农 业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 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 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 60-100只。

3、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4、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厘米。

5、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6、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 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 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7、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养殖金 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亩收益可达数千元。

8、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 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9、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 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二)政府借势,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林下经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特色突出,既是长周期林业的重 要支撑,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补充。

1、强化政策扶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策划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 展规划,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 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 户”模式,确保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统筹推进。

2、强化宣传引导。坚持“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原则,加强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引导,通过实施林下经济试点,动员、引导农 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经济等多种复合林区发展新模 式,注重产业引导的超前性和适度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 理。建立农、林、牧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农林资金渠 道的作用,发放种养殖适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资料,对发展林下经济 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 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强化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以科技为支撑,成立林业、兽医、农技等部门为指导的技术服务组织,分片包户定期下乡进行林 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林农生产过程 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4、强化科学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无公害产品、畜牧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六大 方面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着力推动重点 区域重点种养殖集中小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5、强化配套建设。整合扶贫项目、库区后扶产业项目、新农村建 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等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夯实发展基础设施,完 善规划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 的基础保证。

(三)部门借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工程 林业部门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力军,理应精心策划,未雨绸缪,势力发展。

1、建设一十个林下循环经济的样板产业。天全作为盆地和高原过 渡地带,严重缺乏重点产业以改善民生,结合本地生态屏障森林工程 建设的巨大投入和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天全县建设成为川西地区 林下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川西地区生态建设的 需要,更是天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打造二十个立体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议林业部门在技术、规 划、办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 下经济。在此基础上,辐射拉动青衣江江屏障工程林下经济带及高山 林下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3、扶持三十个专业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建议林业部门以招标方式,有目的性地选择和培育扶持专门发展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三十家,实 行一家企业一片林地,一个基地,一个产业,一个模式,以此带动林 下经济规模发展。

4、构建十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建议林业部门规划以乡镇为单 位,若干宗林地为基础,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森林工程、林下经济、退耕还林巩固工程,使发展林下经济 有人说话,有人做事。

5、培育五十个林下经济种养殖专业大户。天全县种养殖户较多,但缺乏真正的种养殖能手和上规模的大户。故此,集中培育五十个林 下种养殖大户,可以很好地引导扶持成千上万个家庭林下种养殖专业 户能手,使之成为一条富民捷径。

四 林下经济发展微观发展方向 根据天全县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有如下发展思路。

发展林下经济 收获多重效益 篇3

2012年,云南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达500亿元

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下经济总产值达350亿元。

2012年,甘肃省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0亿元以上。

2012年,全国林下经济产值达3601.24亿元,带动农户4550.13万户,为农民人均增收453.64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林下经济已然取得不俗成绩,其发展是新型农业现代化改革的突破口之一。现阶段,我国的林下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没有全面实现规模化、科技化,带动农民发展的覆盖面还有待不断扩大。针对我国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以及未来规划,《经济》杂志专访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司长张蕾,听她通过众多案例分析林下经济的巨大潜力。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发展林下经济,首先是在林地上。我国现有林地45.6亿亩,其中集体林地27亿多亩。1998年,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率先将山林承包到户,全村人均林业收入成倍增加。随后,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先后开展林改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收益。200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9年,中央召开了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林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林地确权后,农民不仅增强了自愿造林的积极性,并开始想方设法利用林地发展相关产业经济。张蕾指出,林下经济获取的效益与保证森林的质量是互补的关系,“林下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良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方式,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经营维护森林的积极性”。

清原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长白山余脉,森林资源丰富,是辽宁的重点林业县。2006年,该县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地政府把林改的落脚点放在兴林富民上,把发展林地经济的主攻方向放在林地林下。如今,清原县山上有红松、云杉等林木,林下有刺嫩芽、刺五加、人参等山野菜和中草药材,林间还有林蛙、马鹿、梅花鹿、野猪等养殖业。该县农民孙安文在阔叶林下发展大叶芹200亩,年收入3万元。另有养林蛙的农民孔令华兄妹4人,建蛙塘20个,年产商品蛙10万只,种植五味子150亩,林下参150亩,年收入20万元开展林下经济带动农户增收的事例不胜枚举。森林复合型经营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又给广大农户带来了收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张蕾指出,林下经济不仅促进林区农民增收,还为农民带了低门槛、劳力密集型就业,让农民不出乡也能致富,实现幸福指数高的绿色就业,进一步减少了大城市的压力,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而有一批返乡农民工还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资金积累,他们带回了资本、技术等,为繁荣农村经济作出贡献。

政府引导 示范先行

发展林下经济的好处已经显而易见,农民从单纯种树变成主动承租林地,精心耕耘林下产品。要实现地区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张蕾强调,迫切需要政府的引导,包括有政策、抓示范、树典型、搞服务。

甘肃清水县发展林下经济提出“挖掘资源,典型带动,稳步扩大”的思路,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加快发展林下经济。该县农民马界飞投资85万元在自家承包的林地内,按照以草养禽、以禽促林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放养土乌鸡3万只,建成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养殖加工厂,年收入达110多万元。清水县通过大张旗鼓地总结、宣传、推广这一鲜活典型,在马界飞的影响带动下,马界飞所在的镇发展万只以上规模放养鸡7户,带动农民分散养殖。该县还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区施策,先后试验推广了林菌、林禽、林草、林药和林菜等5种立体开发模式,发展万只以上林下养鸡户35户,分散养殖户126户,预计出栏放养鸡118万只,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200万元。

政府抓好示范,还需为各个分散的农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各显其能,形成优势互补。河南省栾川县为提升林下经济效益,着重完善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该县引导农民通过流转、入股的形式,成立林下种植养殖、果品和木材加工等合作组织,实行“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县成立涉林专业合作社69家,注册农户3000余户,社员5600余人。合作社为农户直接销售和代理销售农产品近2亿元,有力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也被多地采用,企业把技术和资金带入林业,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辽宁本溪市发展中药材林下经济,吸引了多家国内领先医药企业进驻,进行林下种植和再加工,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业附加值。

张蕾指出,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市场培育,因地制宜制定规划,逐渐形成独立的品牌。

政策支撑 资金扶持

人工造林除了收效周期长,还有高额的林木养护费用。据了解,北京平原造林工程生态护林员每个月工资在450元-650元之间,按北京1.3万护林员计算,全北京护林员一年费用达600万-800多万元,还有每年近27亿元的林木养护费。发展林下经济也需要资金支持。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林改以来,各地积极探索金融保险支持,不断落实包括林权抵押贷款、贴息、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借鉴农业互助贷款和小额贷款的形式,引进金融和社会资金,带动农户发展。

甘肃省清水县通过引进企业,让公司与农民签订造林合同的做法,近两年已投资750万元,造林3万亩,涉及的造林户当年获得劳务费、苗木补贴336万元,人均获得劳务费及苗木补贴150.7元,人均每年可获得管护、抚育费67.4元。该县农行和信用联社还为183户农民办理林权抵押贷款688万元,解决了发展林业和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县财政拿出1200万元,对农户栽植核桃、苹果每亩补助80元。草川乡政府对农户每种1亩林下中药材给予50元的补贴,对规模较大的种植户,协调落实3万-5万元的银行贷款。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和资金扶持,有效地破解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难题。

据了解,广西、辽宁、福建、吉林、江西、湖南等16个省区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广西从去年底就设立了6000万元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打造50个林下经济示范县(林场),进一步推进广西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千万农民千元增收”。福建省财政自2013年起连续3年,计划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林下经济发展予以补助,市、县(区)财政同期要安排资金对林下经济发展予以扶持。

张蕾考察了全国许多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实例,她告诉记者,发展林下经济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科学选好突破口。张蕾总结,发展林下经济的焦点在于如何进行林下经济开发,实现良性发展,既需要合理的规划,更需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府政策、典型示范带动,以及财政金融的扶持和引导。

发展林下经济 篇4

关键词:林下经济,林下资源,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我国的林业发展主要依靠开发利用木材资源, 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当前, 许多林区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 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 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作用, 同时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因此, 在保护现有林业资源的前提下, 应当合理地发展林下经济, 利用林下资源优势, 全面深化我国林业改革, 以拉动林业经济增长。

2 林下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2.1 林下经济的内涵

林下经济是在林地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套生产经营系统, 以原有的林地生态环境为依托, 在林冠下种养适宜的动植物或微生物, 实现农林牧资源的合理共享及循环协调发展。林下经济的生产及科学内涵非常丰富, 主要表现在生态优势、应用优势以及产业互补3个方面。

2.1.1 生态优势

自然界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林下经济可以人为地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干预和调节, 使之符合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的能量转换。在具体操作中, 生产者会根据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因素来选择相应的生物分组, 例如在缺乏肥力的土地上, 合理种植一些豆科树种, 搭配其间的农作物, 可以起到固氮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在风沙大的地区, 可以在农田周围布置一些防护林, 起到涵养水源、保温保湿的作用。林下经济所表现的生态优势有助于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2 应用优势

林下经济实现了农林牧渔之间的产业互补, 扩宽了农业的发展渠道, 在农业的稳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悠久的农林业发展历史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都可以自如地运用到现有的复合系统中, 使其可操作性增强, 推广价值提高, 是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

2.1.3 产业互补

农林业历来是我国的经济基础产业, 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及生存环境, 二者缺一不可, 同等重要。我国的林业经营周期长且抚育成本高, 短期性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以至于现阶段林业处于停滞甚至减退的状态。农业也同样如此, 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有助于实现以农养林, 以林护农的生态循环模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林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2.2 林下经济的特征

2.2.1 生产特征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发展形态多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有以下几种生产特征:一是以林业资源为依托来发展其他产业, 如农业、旅游业、餐饮业等。二是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产品与市场之间的紧密对接, 依据市场需求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三是以商品专业化为发展目标, 如生态旅游、专业养殖、绿色食品餐饮等, 增强林下经济主导产品的专业化, 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劳动密集型, 林下经济的发展覆盖面广, 遍布各大山林和原野, 发展形态丰富多样, 经营主体多元化, 因此大力发展符合我国国情, 有助于促进农村就业率的提高及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技术密集型, 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兴产业, 在农林复合经营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新技术, 引进新品种, 以提高农林业的经济效益。

2.2.2 经济特征

林下经济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长期和短期的效益, 尽力做到以短养长, 长短结合。林下经济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林畜相结合的共赢经济。林下经济是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内容的复合经济, 相比单一经营来说, 它使产业及产品更加多样化, 承担的市场风险大大降低,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资源利用率高。林下经济可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水、光和热等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林业的总体产出量。三是外部性较强。林业系统的经济价值体现在林地和林木资源方面, 生态价值体现在森林景观、生物多样性或美化环境等方面, 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就业、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

3 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林下经济的发展形式多样, 发展内容复杂, 要具体推进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关键还是在于寻找切实的突破口, 整合发展思路。

3.1 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在发展林下产业时, 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经营方式方面,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 如统一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 形成培育———采摘———加工标准化管理体系;技术指导方面, 引进林下经济专业人才, 对于承包经营的管理者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引导, 避免一些承包散户盲目跟风式地栽培作物, 或是选择的作物与当地的自然及生态条件不相符合,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产业布局方面, 要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延伸产品的生产线及生产广度, 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2 完善管理制度, 注重品牌建设

健全的管理制度, 可以保证林下产业的有序发展及产品质量。针对那些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散户, 一方面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 另一方面要注意落实责任。为保证管理的有效进行, 林下资源的承包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 明确所负责区域的林下资源并能对其承担管理责任。注意林区内野生资源的抚育和保护。技术部门要了解现有的林业资源, 在此基础上做好野生资源的建档归类工作, 合理规划其种植或养殖的面积。通过人工施肥、抚育等操作为区内的野生资源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增加种群数量, 提高物种质量, 进而增加产量, 提高收入。当今社会, 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 绿色食品受到大众的欢迎。而林下资源原生态的生长环境及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势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有了这个强大的市场基础, 健全的管理制度加上品牌的推广必将有利于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积极争取政策扶持, 着力推进产业发展

虽然国家层面对于林下经济高度重视, 但限于林区管理水平、经济规模、技术条件等的不足, 很多林区目前还停留在对原材料的简单加工上, 无法进一步深入发展。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应该积极争取政策上的扶持。借助资源方面的优势, 大力引进一部分有实力的加工企业, 对现有植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纵深精细加工,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3.4 种植业协调发展, 确保原材料供应

随着林下产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林下资源价值的认可, 相关的加工企业会越来越多。市场的需求, 势必会引起人们对林下资源大肆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导致资源的供需失衡。出于加工企业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以及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通过退耕还林等扩大原料的种植面积。在保持林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可以兼种多种植物, 以扩大产业结构, 保持原料供应的稳定性, 形成企业、农户、基地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4 结语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目前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较低, 在今后的发展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现阶段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一批有代表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发展势头良好, 各地应积极借鉴并运用他们的成功经验, 带动本地区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林下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 推进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是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需要, 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雷宪奇.林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 2015 (1) .

[2]洪大伟.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1) .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林下种植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依托充足的林地资源和气候优势以及林下经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开展了林油、林药、林菌、林粮和林茶五种经济模式。截止到目前,全市建成油茶基地6.2万多亩(含投产林3.2万亩)、香榧基地1万多亩(新造)和林下茶叶基地1万亩以及其他林下(林药、林粮、林菌)基地700多亩,亩均产值在1500元-4000元之间,提高了林农经济收入和造林积极性。兰巨乡梅地村的准野生灵芝种植享誉中外。

(二)林下养殖成效初显。我市林下养殖模式有林禽、林蛙、林蜂、林畜四种模式。,我市获得中国棘胸蛙(石蛙)之乡,是全国第一个两栖动物之乡。

(三)林下产品加工稳步发展。目前,全市采集加工产品种类主要有笋、竹、蕨菜、野生菌、松花粉、木本油料等。从加工规模上看,全市以竹产品初加工和竹笋采集加工的范围最广,20全市竹产业总产值15.32亿元,其中竹加工产值达到9.88亿元,竹笋产值达到4.48亿元。

(四)森林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有龙泉山、披云山、昴山等自然森林资源以及近年来新建的农(林)家乐、森林人家、森林村庄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载体。年全市接待森林旅游人数107.9万人次,年收入达到3.9亿元。

二、存在问题

我市虽有林业用地398.5万亩,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较大的矛盾,林下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比较,有明显的差距。通过调研,我市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认识理解有偏差。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产业。目前,我市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大,导致林农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的知晓度不够,缺乏参与热情;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同时,由于发展林下经济周期长、收益慢,部分乡镇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工作推进积极性。

二是总量规模偏小,品种较为单一。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龙头牵引,我市林下经济发展依然是小而散,产业集聚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目前发展的模式主要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规模小,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不大。

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对产品的市场预期缺乏明确认识,市场信息滞后、营销渠道狭隘,市场情况不清,没有形成市场联盟或成立统一收购销售机构,大都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缺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流通环节的大块蛋糕由外地客商切走。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我市林地面积尽管总量较大,但林地综合利用率不高。多数林区林地水、电、路相关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落后,且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导致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热情不高。同时,发展林下经济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财政对林下经济投入不高,信贷支持和资金补贴力度不够,加上受配套技术、疾病防控、保险、销售等诸多因素制约,没有具体扶持意见等作为政策支撑,部分农户虽然有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但仍处于观望状态。

三、意见建议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它贯穿于一、二、三产业。

一、进一步理清思路谋好规划。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点,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之一,也是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42号),发展林下经济前景广阔。我市有近400万亩林地面积,根据二类资源调查资料显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占45%。因此,我们务必要提高对发展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必须把它摆上议事日程。

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编制具有较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全市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当务之急是制定出台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指导意见。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把林下经济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依照挖掘潜力、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的思路,充分发动群众,在全市形成“林下抓种植、林中抓养殖、林间搞旅游、林上搞采集”的立体林下经济发展格局。林下种植上规模。积极改良林下种植模式,进一步拓宽林下种植品种,在抓好现有林下种植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发适宜我市生长的新的特色林下种植项目。林中养殖求突破。重点发展林下养禽、养猪、养羊、养蜂等,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林下人工养殖,生产更多的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生态养殖产品。食(药)用菌抓精品。积极开发林下野生菌类,培植地方乡土珍稀菌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提高附加值。生态旅游提质量。根据全域旅游的思路,快速推进景区景点和综合配套能力建设,规范开发、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我市生态旅游吸引力。林下采集重特色。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对我市林下各类非木质资源进行科学采集、规范培植、持续利用,开发系列林下特色产品和旅游商品。

二、用心培育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种养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的方法,积极培育市内龙头企业。一方面继续把现有的小微企业和林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种植户、养殖户和各类社会主体新办领办林下产品收储、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商到我市兴办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实现林下经济产品与市场对接。集中人、才、物,重点抓好林下经济园区、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大户建设。

三、完善扶持政策。

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权抵押落实力度。要切实加强林地管理,严禁以发展林下经济名义乱占林地破坏林地。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完善林下经济产业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和民宿经济、“六边三化三美”、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最大程度的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林下经济发展相关基础设施纳入建设规划,重点加强林区道路、水利、通信、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强化科技综合服务。通过与省级乃至国家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鼓励在我市建立研发基地,搭建合作平台,积极开发林下资源,培育乡土特色品种。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系统整合农林水部门人才技术资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

四、扎实推进品牌战略。

庆阳林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6

一、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庆阳市境内山、川、塬兼有,沟、梁、峁相间,760万亩的子午岭丛贯东部。全市总土地面积4067.85万亩,人口262.43万,共有林地1399.83万亩(集体林地1184.97万亩)。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总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20世纪60年代:

起步阶段。依据其特殊山、川、塬兼有,沟、梁、峁相间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有成块的大片林也有以户为主的散碎林,全市造林面积高达全市耕地面积的10.01%以上。林下经济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林下种植及少数量的放养养殖,即种植基本的粮食作物,如绿豆、豌豆、黄花菜等,放养鸡、鸭等家禽。

2.20世纪70年代:

停滞阶段。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吃饭问题,庆阳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林业发展被中断,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阻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的砍林毁林,原有的林地受到严重的破坏,林下经济处于原地止步状态。

3.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多元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林下经济从单一的种植、养殖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除基本农作物以外的种植品种,如药材、蘑菇等,尤其是90年代末期,林下种植蘑菇兴起一时,全市各县都出现林下蘑菇的种植。林下养殖也由原来的鸡、鸭发展为多形式的林禽、林畜养殖模式,出现了林下养殖桑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特点

现阶段,庆阳市把林下产业作为 “朝阳产业”、“无烟产业”、“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建设效益林业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和林阴空间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发展。

三、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认识不到位,群众积极性不高。

部分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理解不深,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群众认为在现阶段耕地都没有较好效益的形势下,要想在林地上取得经济效益更是天方夜谭,可能性不大;对身边依靠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致富的农户也不以为然,不动心,不眼馋,怕投资大、收益慢,怕担风险,持观望态度,依赖政府投资思想严重,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资金技术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林下经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筹资渠道不畅,政策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小,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经营管理粗放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然各县区创办了部分林下经济企业、专业合作社,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产销一体化的销售网络还不健全,竞争优势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3.服务体系不健全,机制体制不完善。

有的县区林业部门人员少,忙于日常的林业工作,发展林下经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服务职能不强,乡镇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都未正式开展工作,林业协会及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具体服务林下经济生产的技术人员少,影响林下经济发展。

四、提升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

发展林下经济是现代生态学面向应用科学的创新实践,符合当前或今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统筹安排,促进整体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区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下养羊、养鸡、养蜂、食用菌种植等为主;西区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花木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北区、南区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以发展林下药材种植、食用菌生产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应主要推广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鸡、鸭、兔等禽类,尤其是养鸡、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林药模式,即在林地种丹参、黄芩、柴胡等中药材,技术简单,并且近两年市场波动较小,价格适中,收益能够得到较好保障。同时,应该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区旅游业,带动周边地区餐饮、娱乐业的发展。

2.培育龙头,示范带动,实现规模化经营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养殖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导致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等待观望。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显得尤其重要。在典型带动方面,应通过培训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扩面融资,简化手续,提升融资效率

发展林下经济的战略分析 篇7

关键词:发展,林下经济,战略分析

国有林区是落实国家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 构建现代林业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保护和培育现代化建设木材资源的重要职责, 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正是由于国有林区特殊的生态价值和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 保护好森林资源成为林业建设最根本的任务, 加快经济转型成为林区发展最现实的问题, 提高生活水平成为职工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基于此, 我们提出发展以林下资源承包经营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 对林下浆果、药材等资源进行集约化经营, 利用无林地、疏林地以及其他林间空地, 适度发展浆果、药材、食用菌人工种植和森林养殖, 既能够有效兼顾生态、产业、民生需求, 又可实现国家得资源、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三方共赢, 是加快推动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

发展林下经济, 必须确立科学的经营利用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 只有在正确的经营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 才能正确处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用资源和效益的相互矛盾及利害冲突, 把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发展林下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 是森林资源经营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用来确定森林资源利用方向、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利用重点及其战略目标的总体思想和经营方针。根据国有森林资源的特点和林权改革的要求, 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必须坚持“以林木资源为主、综合经营、立体开发、因地制宜、立足优势、长短结合、全面发展”的经营利用指导思想。“以林木资源为主”是指在发展森林资源多种经营利用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保护、培育、发展林木资源为宗旨, 在这个原则基础上, 大力发展非木资源的利用。同时, 其他非木资源的开发利用, 必须有利于林木资源再生产的进行。不利于林木资源的发展, 甚至损害和破坏林木资源的其他非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不允许的。这是由国有森林资源的现状特点及林木资源在森林资源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林木资源是其他资源和效益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只有扩大和发展了林木资源, 才能为其他各种非木资源利用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产资源。“综合经营、立体开发”的经营指导思想是指在发展林下经济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 必须利用森林资源立体密集型的特点, 将森林资源内的各种资源综合计划、统筹安排, 做到充分利用、立体开发。森林资源包括范围较广, 内涵丰富, 除林木主体资源外, 还有其他各种木本、草本植物资源, 野牛禽兽、虫类动物资源, 各种可作食用药用的微生物资源, 以及地下矿藏、水、土资源等, 只有应用保护得当,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 方能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 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 较好的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战略必定是在立足于森林资源立体特性的基础上, 建立立体开发利用体系, 以获得较好的森林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当然, 由于各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 各资源组合及资源产出函数和利用效率也不同,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必须坚持“立足优势、因地制宜”的经营利用指导思想。在森林资源的多种经营利用中, 还必须坚持“长短结合、全面发展”的经营指导思想, 充分考虑当前森林资源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对森林资源需求状况的变化, 正确处理好现状和未来发展、局部收益和整体利益, 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 在保证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常发挥的基础上, 发展一批“短、平、快”的资源利用项目, 同时有计划地发展长周期、见效快、收益高, 具有带动和趋向性作用, 且有形成较高生产能力的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产业, 形成森林资源的整体利用体系, 在林木主体资源开发利用的带动下, 合理利用其他可形成生产能力并产生效益的资源, 以提高整个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

2 发展林下经济的战略目标

有了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 才能正确地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合理布局、资源开发利用速度和经济发展步伐。就国有林区目前的非木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来看, 由于森林资源经营者的认识和生产资金的限制, 还基本上处于零星生产状态, 尚未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其利用范围和深度远没有达到“立体开发”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政府无力投资, 也无力进行经济扶持的情况下, 森林资源经营者在发展初期都必须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和发展自己, 增强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这就需要森林资源经营者在发展林下经济进行开发利用时, 必须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获取更大的社会剩余价值为前提, 不断地创造财富, 提高积累, 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积累和发展的必要资金。

发展林下经济总的战略目标, 必须根据森林资源价值组成特点和有利于促进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的原则来确定。首先, 森林资源是各种资源的总和, 在现有经济观念及价值判断条件下, 就各种资源在整个森林资源中所占比例来看, 据有关专家估计, 其他非木资源的价值一般都是森林内林木资源价值的四到五倍。当然, 由于地理环境、立地条件、气候和水热资源的差异, 不同地区, 不同林分各资源所占价值比例也不同, 但非木资源价值最低也占林木资源价值的1.2倍以上。其次, 森林资源具有系统效益的作用, 森林资源的系统效益一般均为其林木直接生产效益的十几倍, 甚至几十倍以上, 因而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必须首先考虑和满足森林资源综合效益和立体功能的利用。正确的战略目标应该足, 在维护和保持正常综合效益发挥的基础上, 力争使森林非木资源经营利用产值达到整个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产值的30%~50%左右, 具体指标由各地森林资源的盈富程度而定。只有达此目标, 才能证明国有森林资源经营利用走上了科学合理的道路。

3 发展林下经济的战略重点

发展林下经济, 国有林区多种资源的存在或是生产多种资源的条件的存在, 是客观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资源优势, 林下经济也只能是无米之炊。因此, 在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时, 必须因地制宜, 立足于自己的优势, 搞好统筹安排, 合理布局。

4 发展林下经济的战略措施

正确合理的森林资源经营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加以保证才能实现, 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首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必须端正森林资源经营利用的指导思想。由于经营思想上的失误,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以来都是以林木资源的采伐利用为中心, 使林区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性开发。因此, 有必要对森林资源进行重新认识, 端正森林资源经营利用的指导思想, 以林木资源为依托, 发展林下经济, 全面发展。

第二, 加强森林资源经营利用人才的培养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由于传统格局和模式的影响, 现在森林资源经营利用企业人员、设备大都集中在林木资源采伐、木材加工利用等森工产业上, 其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专业人员较为缺乏。为实现发展林下经济的战略目标, 必须首先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开发利用的人才、技术资源问题。

第三, 积极培育扩大林木资源, 搞好林木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林木主体资源的存在和发展是其他非木森林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而, 发展林下经济, 必须在扩大林木资源数量,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条件下, 提高森林内各种非木资源的蕴藏量, 以此使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得以更充分协调的发展。

第四, 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统筹安排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规划。首先抓住本地区可形成生产能力并具备发展前途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条件, 在一个资源开发项目、一个拳头产品、一个龙头行业上, 按总体发展方向逐步突破。同时, 要逐步地把最初产品, 中间产品的利用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利用, 以满足社会消费者的直接需要, 实现增值增效。

参考文献

[1]贡克奇, 李宗领.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途径[J].河北林业科技, 2007, 1.[1]贡克奇, 李宗领.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途径[J].河北林业科技, 2007, 1.

林下经济的发展策略探讨 篇8

林业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想要经济不断发展,就要保证林业资源的充足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林业经济的重点转向林下经济,能够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农民的收入有重要意义,林下栽培可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 将林业资源的优势积极发挥出来,从而使得林地的长期以及中短期效益进行有机结合,增大林地的附加值。从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型发展,可以为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2林下经济的概念以及意义

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林下经济是在当前的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策略,是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产业。 加强林下经济的开发有助于对林业经济周期进行缩短, 并且提高林业资源的附加值,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保护,也能使得经济水平得到提升。随着当前我国对林业经济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产业进行了研究,从而更加注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山林区资源,实现林场职工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有利于加快我国的林业建设,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在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技术的创新能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使得林业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林下栽培就是现代林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实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由于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受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变得不平衡,因此加强林下经济的发展,加强各种树木的栽种,可以使得生态环境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林业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加强对土壤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使得生态平衡,而且各种产业的发展,也会使得水土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林下栽培可以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开发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发展其他的林下茶叶,使得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3林下经济的发展策略

3.1把握基本原则,合理协调生态与林下经济的关系

森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可再生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下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当前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多出现了注重林下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使得很多珍稀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此,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的改进,注重林下经济效益的时候更应该要重视生态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把握住一个重点,即要把握住生态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经济建设中发展生态,在生态发展中重视经济建设。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在原有的林业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分层管理,对林下空间进行充分的利用,借助各种产业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提高经济效益。

3.2加大扶持力度

林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各种资金是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想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则应该要加强对林下经济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上加强扶持力度。比如人力成本、林业技术成本、各种树木的成本等, 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针对当前很多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可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财政支持,使得相关部门能够给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专项支持,比如各种苗木的补贴,可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林农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加强社会资金的筹集,为林下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对林下经济技术的研究

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的支持,对此,应该要对林下种植技术进行研究。比如对于林业产业而言,林木、牧草、牲畜复合式林业经营模式,瓜果、蔬菜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模式,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模式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技术,针对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质量。同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技术的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突出无公害等特色。另外,针对当前很多资源枯竭的问题,可以加强对能源型林下经济的发展,以解决能源危机。在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有的地区把资源开发的对象对准了一些植物。一些粮食作物成为了资源开发的对象,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些能源草类植物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还能对各种产品的安全性进行保障,因此大力推广能源草类植物,可以成为未来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3.4加快林下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产业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加快林下经济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林下经济的推广过程中,上级与基层林业部门之间应该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对于林下经济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及时地解决。同时,各级林业部门还应该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在推广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加强对当地林农的教育,使得当地的林农能够意识到林下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并且要加强各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农民掌握更多的林下种植技术,便于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4结语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林下经济模式的重视,从而使得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发挥出重要的生态效益,还可以发挥出经济效益。在林下经济模式的推广过程中,要加强对林下种植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加强林下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林下经济推广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现代林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近年来对林业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再能.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优势与发展模式[J].绿色科技,2015(2).

[2]叶燕敬,黄娟娟.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多样化经营转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5(9).

[3]袁爱兰.浅谈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J].建材与装饰,2015(5).

东北林区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研究 篇9

1东北林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主要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 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 我国现阶段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林草牧套种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林粮模式、林菌模式、林蝉模式、林菜模式等口1。我国东北地区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经济区辖属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 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林禽模式东北林区除飞龙 (花尾榛鸡) 、雕、天鹅、东北虎、鹿、紫貂等30余种珍稀动物外, 经济价值较高的还有野猪、林蛙、花尾棒鸡等。目前主要的林下禽类养殖主要集中在梅花鹿、马鹿、狍子、黑熊、野猪、蓝狐、山鸡、貉、鸵鸟、大雁、林蛙等。

1.2林药模式近年来东北林区中草药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主要有林下参、平贝、龙胆草、水飞蓟、五味子、防风、穿地龙等, 另有甘草、黄花、细辛、大力子、板兰根、刺五加、知母等。发展林药种植充分利用林地资源, 提高林地生产力, 是利场利民的好项目。

1.3林菌模式利用林缘、苗圃等地, 使黑木耳、蘑菇、猴头、香菇等野生实用菌类种植得到迅速发展。林菌模式已经在东北林区广泛推广, 其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各大超市, 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4林菜模式近年来, 东北地区山野菜栽培面积逐年递增, 开展林下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示范区建设, 主要种植的野菜有刺老芽、老蕨菜等。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多个五味子、刺五加、薄荷等生产基地, 蓝莓、挂金灯等野生果实也已经进入深加工生产, 并拥有固定系列产品和固定的消费人群。

2我国林下经济生产方式的局限

目前在我国林下经济生产与销售过程中主要有林农自产自销和农业供销合作社等生产方式, 这两种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有以下局限。

2.1生产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销售网络渠道有限, 不能有效地与市场进行直接对接, 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地方林业局的领导缺乏培育品牌和开拓市场的主动性。

2.2缺乏品牌效应,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初级产品多, 缺少林下经济商品的深加工能力, 市场整体竞争力弱, 缺乏区域性生产的带动能力, 产品附加值低, 难以形成产业链和经营效益。

2.3缺少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力度不大, 尚未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

2.4很多基层林业局与森工企业在林业合作社运作过程中缺乏规范性, 内部生产销售制度也不健全, 所以难以提升生产规模, 很难大规模组织林农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生产。

2.5缺乏规范健全的林下经济作物交易平台渠道, 林下经济作物收购、流通缺乏市场的监管, 林农缺乏话语权, 常常出现竞相压价的情况, 林农的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其生产积极性难以调动。

3社区林业概述

现阶段主要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是生产不成规模、缺乏品牌效应、缺少销售渠道等问题, 所以发展林下经济, 切实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 必须首先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的规模, 建立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在人类生产、文化和社会活动中, 社区是最基本的活动单位, 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的空间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活动功能的多个社会群体的集合。社区林业是社区各群体 (利益相关者) 共同参与建设的森林经营, 参与式是社区林业主导的经营理念。

4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建议

社区林业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生产, 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与需求观不同, 决定了通过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生产与管理的复杂性。根据社区林业的特点, 结合现有东北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4.1政府大力扶植, 开展招商引资以社区林业为单位, 政府提供政策倾斜与扶植,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广泛宣传国家、省和总局扶持发展林业经济的政策, 建立面向林下经济生产的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化生产, 提高企业的深加工能力。建立完善企业与社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 使林农依托企业推进林下种养业的规模化发展, 提高林农收入, 增加林农生产积极性。

4.2创建一流品牌, 打造品牌优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纯天然的山野产品需求量猛增, 也为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在产品推广过程中, 打造知名品牌是延伸林下经济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打造知名品牌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现代林业林下经济产业市场营销体系。在社区和龙头企业牵头的基础上, 注册商标, 创建一流品牌。

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篇10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 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 增加林业附加值, 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 维护生态安全, 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国有林为主力战场, 因为国有林的主体明确, 且有很大的属性优势。

2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逐步深入和配套改革的实施, 阜阳市颍东区林下经济发展较快, 逐步摸索出林药间作、林粮间作、林果间作和林下养鸡、养羊、养鹅等多种发展模式, 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目前全区林下经济发展到334hm2, 其中林下养鸡40hm2, 林药间作决明子、桔梗、白术等166.7hm2, 林草鱼禽立体复合经营33.3hm2, 林草牧复合经营93.3hm2;全区涌现出林下经济示范村5个, 专业户20余户, 年增产值500万元。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2.1 规模总量不大, 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 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 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 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2.2 管理水平低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 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 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 致使饲养成本高, 效益差, 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3 资金制约因素大

经调查, 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 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 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 致使全区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4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专业协会, 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 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 在产品经营中, 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 效益得不到保障。

2.5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 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 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 怕吃亏、怕赔本, 畏首畏尾, 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3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 阜阳市颍东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表现在:

3.1 自然地理的独特性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丰厚的条件

颍东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 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3.2 林地空间优势

目前, 全区林地面积2000hm2, 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400hm2, 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国家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政策的落实, 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 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3.3 悠久的农业历史和林业传统造就林下经济的独特优势

阜阳颍是一个农业大区, 农耕历史悠久并延续不断, 农林复合经营经验丰富, 鸡、鸭、羊等大量养殖在林下, 长期的养殖项目仍对现代发展林下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 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 颍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 并把它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决定每年拿50~100万元, 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 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

3.4 效益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 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 近几年, 颍东区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 如老庙镇马圩村仇大庄的林、藕、鱼模式, 冉庙乡利用茨淮新河林带实施林草牧模式, 插花镇茨淮新河的林药种植模式, 枣庄镇的太阳红石榴+旅游观光的经营模式等等。目前, 林下种养殖面积各达到或突破333.3hm2, 增加收入1000万元, 创建了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区。

4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 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颍东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全区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情况等, 因地制宜制定专项规划, 实施细则, 分区域确定林下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和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 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 因地制宜, 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2 大力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建设

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要以点带面, 辐射推广, 起到“探路子、出经验、做示范”重要作用, 引导全区林下经济最终走上一条技术含量高, 产品质量优, 经济效益好的健康发展之路。颍东区在茨淮新河大坝、颍河两侧的国有林下, 建设示范基地和示范点,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 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 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4.3 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

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补助试点资金,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设立发展林下经济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 支持全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适当进行扶持, 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

4.4 切实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要加强对林下经济的科技帮扶工作,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平台, 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加大林下经济品种的研发, 探索新技术、新模式, 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5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农民兴办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林场、家庭林场等多元化、多类型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推进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建设, 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组织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农户“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的难题。

摘要: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 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 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 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普洱市林下经济种植发展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问题

1.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面积4.53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3%,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级行政区。普洱地处低纬山原区,北回归线横穿市境,全市海拔在317-3307米,年均气温15.3℃-20.2℃,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呈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类型。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是云南省重点林区、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27.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9%。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93.08万公顷,占89.41%;疏林地面积0.7万公顷,占0.21%;灌木林地面积21.85万公顷,占6.67%;未成林林地面积5.8万公顷,占1.77%;无立木林地面积1.6万公顷,占0.49%,宜林地面积4.8万公顷,占1.46%。

据林业部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21万亩,占适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200万亩的35%,实现产值66.3亿元。其中,林下种植面积21万亩,实现产值31.8亿元;林下养殖面积285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林下采集加工面积68万亩,实现产值8.2亿元;森林景观利用面积47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林下经济共涉及农民0.8万多户,从业人员20多万人,林农来自林下经济的经营收入占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2.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措施

2.1多业并举、同步推进,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各县(区)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和重要抓手,多业产举、积极推进,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绿色增长、生产了绿色产品。

2.2长短结合、创新模式,林地经营步伐加快

各县(区)坚持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针,利用林业资源开展林地立体复合生产,推广了林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游等产业模式,进一步加快了林地经营步伐,使林业产业服务和生态功能得到拓展。

2.3完善链条、密切联结,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各县(区)积极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不断创新林下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林业经营大户等方式,经“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4市场引领、调整结构,绿色增长效果明显

各县(区)积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林下种养殖业结构,大力生产适销对路、效益突出的林下产品,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使农民不砍树能致富、大树底下好发财,得到了农民拥护、市场欢迎。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林下经济起步晚、时间短,总体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走出“大资源与小产业”、“大市场与小生产”的困境,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3.1认识不足

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受传统木头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想砍树卖钱、急功近利,对开发林地空间、扩宽拉长林地经营思考得不多。山区农民生产方式比较传统单一,缺少立体复合生产的经营思想。

3.2层次较低

全市林下经济问题规模较小,产业经济实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的深加工不够,基本停留在出卖原料的初级阶段,资源利用率较低。林下经济“特而不优、优而不大、大而不强”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

3.3扶持不力

林下经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引导,产业布局零乱,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林下生产自生自灭、自产自销的现象突出。由于政策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农户和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受到限制,在做大规模、产品开发、拉长链条等方面止步不前。

3.4市场不畅

龙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不高,参与市场单键有能力较弱。营销方式落后,多靠挑担上市、坐等外商、零星销售产品,产品效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林下产品市场网络建设落后,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大的竞争优势。

3.5技术薄弱

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落后,科技普及率低,科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林下经济欠缺专项研究的科技力量,新产品研发能力低,产业关键性技术还有待突破。林下产品的生产加工及管理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

4.加快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4.1提高认识,摆上位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压力更加凸显,承受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也更大。云南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划中被定为限制开发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走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路子,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云南”。市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提出了国家绿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提出了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挖掘林下资源潜能、引导好林农生产意愿、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林下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摆上位置、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全市林下经济从小打小闹、自生自灭向政策扶持、产业经营转变,努力实现林下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4.2科学规划,选准模式

在摸清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基础上,把发展林下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与城镇上山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与专项规划,分区域确定符合实际的产业而已和重点发展方向,指导林下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我市的资源特色、种养习惯和发展前景来看,要按照“林下种、林间养、林里采、林中游”的思路,重点发展林粮、林菜、林药、林茶、林咖、林果、林菌、林禽、林畜、林脂、林胶、林游等经营模式,促进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多样化、特色化和品质化的林下绿色产品,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点突出的林下产业发展格局。

4.3完善政策,加大扶持

从行政审批、税收优惠、金融信贷、龙头扶持、林地流转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工商、林业等部门的各类准入门槛,鼓励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对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应给予相关税收减免。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扩大信贷规模,尽可能地减免相关评估手续和费用。开展林下经济政策保险,增强林下产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积极申报国家、省的扶持项目,并给予相关资金支持。加快集体林地流转经营步伐,着力提高林地流转的总量和水平。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除生态脆弱区、水源林地、公路沿线、水库周围、河道两边等重要地段的林地外,鼓励林地的林下资源进入市场有偿转让经营,国有商品林地的林下资源逐步开放经营管理权进行开发,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4.4创新机制,拓宽融资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以投资为引导,企业、林农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招商融资。积极和引导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信誉较好的大财团、林企业投资开发林下经济,形成大龙头带动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龙头的发展态势。以财政融资。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议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的产品生产给予资金补助,并建立龙头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机制。以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支持,在用途不变、拨付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对发改、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科技等有关部门项目资金的整合,捆绑投向林下经济开发;发挥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收取的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重点用于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以信贷融资。建议成立林下经济贷款担保中心,积极开展林权抵押。林农水额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以资源融资。引导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把林下资源作为林业资产,以租赁、承包、转让、合资、合作等形式实行市场化动作,充分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建设。

4.5培育龙头,开拓市场

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品牌等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得奖分配机制,进一步密切农业关系、完善链条联结;鼓励龙头企业搞精深加工,拉长、加宽、增厚林下产业链,精心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特色品牌,加大林下产品的原产地申报、商标注册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力度。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发组织水平,形成市场连接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连接生产基地、市场基地连接农民的发展格局。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潜力大、效益好、带动强的林业大户、种养大户经营大户,着力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建设一批产品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备、信息技术先进、质量检测可靠、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林下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面向全省、全国的林下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直销、代理配送、连锁专卖、网上交易等方式,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4.6强化科技,完善服务

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林下经济科技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技术等服务。制定林下经济的相关操作规程,引导农民规范、标准地从事林下经营活动。完善农民、企业、科研院和技术推广单位的科研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的林下经济科技服务体系,加快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林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步伐。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促进林地经营都和农民熟练掌握林下经济专业生产技能。加强林下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支撑、地方标准为补充,覆盖主要林下产品前产、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保障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安全。推进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林权评估、交易、融资等服务。

4.7加大宣传,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简报、宣传栏、板报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干部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大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技术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上级政策、熟悉政策界限、明白操作规程,做到政策深入人心、技术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采取开设专家讲座、典型示范、科普展示、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经验交流,调动农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号召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广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标杆、干有盼头,营造全社会合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深厚氛围。

5.结束词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科]

【参考文献】

兴国县发展林下经济初探 篇12

1 兴国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兴国县林业快速发展, 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 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 按照特色化、区域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 (或协会) 带动, 动员和引导群众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 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经济,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实现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截止2012年底, 全县有林地面积21.8万hm2。据调查统计, 全县能够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有7.33万hm2, 目前已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46万hm2, 仅占可利用面积的20%, 发展潜力很大。目前, 兴国县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有林药模式、林粮间作模式、林禽模式和林畜模式、林下生态旅游模式、林产品加工模式等, 养殖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30万头 (只、羽) , 从事林下经济人员25000余人, 综合产值1亿元, 产业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2 兴国县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与经济效益

2.1 林药模式

利用林荫、林间、林缘空地发展种植中草药, 增加农民收入。例如, 兴国县古龙岗镇、兴江乡部分农户在山上、林荫下种植金银花, 面积近66.67hm2, 林农50余人, 年产值约100万元。

2.2 林粮模式

主要是充分利用造林后头3年较宽的行距, 套种农作物, 起到以耕代抚和增加早期收益的目的。如埠头乡部分农户在原“一大四小”造林的杨树林中套种大豆、花生、芦笋类等农产品。通过这种形式, 农户可获得160元/667m2左右的收入, 解决了林木抚育管理资金的难题, 有力地促进了林木的生长。

2.3 林禽模式

利用林下空地资源, 大力发展林下养鸡、鸭、鹅等禽类, 增加收入。例如, 兴国县兴莲乡富溪村部分农户利用当地经济林丰富的便利条件, 发展林下养鸡项目, 即“富溪土鸡”种养项目。同时成立“富溪土鸡”专业合作社, 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 不断提高林下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2.4 林畜模式

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养猪、牛、羊等项目, 丰富“菜篮子”肉类市场供应, 增加农民收入。例如, 兴国县潋江镇部分农户在山林中养殖波尔山羊, 波尔山羊原产于南非, 被称为世界“肉用山羊之王”, 是著名的生产高品质瘦肉的山羊, 深受市场欢迎, 农民养殖户收入大增。

2.5 林下生态旅游模式

利用林地资源、林荫空闲地及林下水资源优势, 发展森林旅游、农家乐等生态休闲项目,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引进外资开发森林旅游, 丹霞湖森林旅游度假区已闻名县内外, 周边农户则提供农家乐等旅游销售服务, 增加经济收入。全县已建有均福山景区生态旅游、园岭丹霞湖景区生态旅游、梅窖三僚景区 (国家AAAA级) 生态文化旅游等重点生态旅游景区, 年接待能力达到10万人次, 产值达100多万元。

2.6 林产品加工模式

利用丰富的林产品资源, 发展林产品加工项目, 增加林农收入。如枫边、崇贤、均福山等乡镇的农户利用本地的竹类资源, 按照企业的要求, 加工编制竹工艺品, 年产值400万元, 年利润100万元。

3 兴国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是发展规模小, 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 市场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管理水平低。三是融资较困难, 林地流转不畅, 致使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上缺乏发展后劲。四是大部分林分基础设施条件差, 存在水、电、路不完善、不配套问题。五是经营模式单一, 扩展空间受限。

4 兴国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点思考

4.1 建立相关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 县林业、财政、发改、科学、农粮、水利、交通运输、文广、旅游、扶贫及驻县供电、金融、保险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县林下产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为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经济提供组织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 负责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组织机构, 切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工作抓紧抓好。

4.2 搞好产业规划, 延伸产业链条

建议县里及时召开专题会议, 通过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可行性展开分析研究, 作出相应的决策, 并责成有关部门抓紧搞好产业发展, 诸如中药材的发展规划, 从基础工作做起, 抓好落实, 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1~2个主导产业, 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 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林下经济, 努力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 使其更加有效地带动林农创收, 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补, 进一步拉长加工、流通、市场等产业链, 尽可能减少盲目性, 既做到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又保护好林农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确保林下经济真正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4.3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金融支持

县政府将制定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整合发改、农业、林业、扶贫移民相关专项资金, 重点加大对林下经济公共领域的扶持力度。从2013年起, 结合省财政统筹安排的资金, 切实加大财政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局资金的引导作用。对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 免征增值税、印花税等。对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养殖和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 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金融机构对具备发展潜力的林农、林业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发展林下经济,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予信贷扶持。稳步推行农户信用评估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用贷款, 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

4.4 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培训指导

林业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指导和协调力度, 切实加强林下经济发展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 在林业规划设计、森林资产评估、林权流转、政策指导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各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农粮、扶贫、科技等部门, 要将所掌握的培训经费优先向林下经济项目户安排, 将集中培训与“农家课堂”培训结合起来。同时, 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电视、广播、网站等各种传媒, 多层次多方式开展林下产业经济培训, 培育农民技术骨干, 为群众发展林下产业经济提供资金技术保障, 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林下经济。

4.5 抓好典型示范, 强化龙头带动

在重点林区乡镇抓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积极培育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大户, 对已经和正在发展中的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管理较为规范的林下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 要及时给予命名和挂牌认定, 并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 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报道, 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效益和典型大户、公司与厂家取得的成功经验, 更要借助现场会和参观考察活动, 通过现身说法, 以点带面, 辐射推广, 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要强化龙头企业建设,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 集中力量, 培育一批产业龙头, 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 千家万户共同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局面。

摘要: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本文介绍了兴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效益及其制约因素, 提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林地,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温守荣.发展林下经济, 造福一方百姓[J].绿色中国, 2011 (10) :36-37.

[2]徐瑛等.信丰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赣南林业科技, 2010 (12) :42-43.

[3]黄嘉荣.发展林下经济初探[J].湖南林业, 2012 (11) :26-27.

[4]吕燕华.永春县花卉产业发展方向探索[J]江西林业科技, 2012 (4) :51-53

[5]康旭辉.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J].新农村观察, 2010 (3) :45-46.

[6]张莉等.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发展[J].现代园艺, 2012 (4) :25-26.

上一篇:汽车模具标准件下一篇:美术艺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