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套种

2024-12-10

林下套种(共6篇)

林下套种 篇1

摘要:从选林、选穴、选菌材、培养菌材、选天麻种、播种、管理、收获、轮作等方面总结了核桃林下套种天麻技术, 以期促进种植户收益的增加。

关键词:核桃林,套种,天麻

天麻 (Gastrodia elata) 为兰科林下寄生草本植物, 靠吸收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 (Vahi.Fr) Karst]的营养而生长发育, 共生共存。其肉质块状茎入药, 具有镇痛、祛风、定惊等功效, 是名贵中药材。天麻、蜜环菌均喜凉爽湿润的森林环境, 千百年来自然生长于栎类森林植物群落中。利用这一特性, 模拟生境在河南省西峡县伏牛山区核桃林中间作套种天麻。核桃林分别为天麻、蜜环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森林环境, 种天麻挖穴垦抚、改良土壤, 天麻收获后废弃的菌材等杂物是良好的有机肥料, 提高了林分质量, 双方互相促进。

核桃结果有大小年现象, 平原地区通过加强土、肥、水和修剪管理, 调节树体营养平衡, 能促进小年结果[1,2]。但山区核桃林立地条件差, 管理粗放, 基本是望天收, 大小年无法改变。利用微生物技术搞间作, 大年核桃、天麻双收, 小年核桃不收天麻收, 连年收益[3,4]。长期困扰山区林农的核桃大小年收益问题得以解决。种天麻每穴成本:30 kg菌材/穴×0.4元/kg+0.5 kg天麻种/穴×40元/kg+0.5 kg麦麸/穴×3元/kg+20元种收工值/穴=53.5元/穴;每穴产值:2.3 kg箭麻、大白麻 (干品) ×90元/kg+0.4 kg天麻种 (湿品) ×40元/kg=223元/穴;每穴 (1 m2) 纯收入:223元/穴—53.5元/穴=169.5元/穴。经济效益较好。现将此技术介绍如下。

1 选林

选海拔400~1 200 m, 阴坡, 坡度25°以下, 树龄在8年以上, 盛果期林分, 密度4 m×4 m左右, 郁闭度0.7以上, 具有良好的森林小气候。土壤黄棕壤至棕壤, 局部土层厚50 cm以上, 土质以粗砂土或砂质壤土为好, 以利透气、排水, p H值5.5~6.5。低洼易积水地、盐碱地、黏土地、石头笼等瘠薄土地不宜种植。

2 选穴

选距树根部1 m远外, 土层深厚的树下空地为套种穴位和培养菌材穴位。如树行距超过4 m, 行间可并排种2行, 小于4 m只能种1行 (山区林分受地形限制, 株行距不规矩) , 隔一行再间作。虽然核桃是深根性树种, 间作还会挖断少量分布较浅的侧根, 要保证有1个完整行不间作挖穴。

3 选菌材

新菌材:选茅栗、板栗、栓皮栎、斛栎等栎类新伐健壮带皮小径木材或枝梢, 晾晒10~15 d (抑制其生命力) 后截成直径5~8 cm, 长80~90 cm的木段, 表皮砍10~12个深达木质部的鱼鳞形伤口, 以利蜜环菌的侵入。老菌材:种植满1年的菌材为老菌材, 可替代蜜环菌种, 不用再购买菌种。其中蜜环菌分布量足、均匀、生长健壮、无杂菌污染及白蚂蚁侵害。每穴 (1 m2) 用新菌材30 kg左右。

4 培养菌材

挖1 m见方, 55~60 cm深的大穴, 穴底松土2~3 cm深, 其上放1层2~3 cm厚的湿栎类树叶 (压实) , 把新伐菌材放入穴内1层, 间距1.5~2.0 cm (10根左右) 。顺坡摆放, 以利排水。把蜜环菌种分割成重10~15 g的小块, 放入新菌材间隙内, 间距8~10 cm/块, 均匀摆放, 以利蜜环菌的传播扩散。然后用碎土填满间隙, 与菌材上面平, 这是第1层。把新菌材对准穴内菌材1根压1根顺摆1层, 间隙放入湿栎类树叶2~3 cm厚, 然后按培育第1层的方法放入蜜环菌种、填土, 这是第2层。同法培育第3层、第4层菌材。这时最上1层菌材距地表25 cm左右, 用土把穴填满并高于地面3~5 cm, 然后用枯枝落叶、杂草盖穴10~15 cm厚, 保温保湿。其上用土压实, 以免被风吹跑或被雨水冲走。经1年的培养, 蜜环菌就爬满菌材, 这就叫老菌材, 可以用来种天麻。而新伐菌材未经染菌叫新菌材, 只能配合老菌材使用。

5 选天麻种

用有性繁殖的健壮、无破损、无霉烂病斑及杂菌污染的1~3代新鲜白、米麻种 (天麻娃) , 单重10~20 g, 直径1~2 cm, 长3~7 cm, 每穴 (1 m2) 用种约0.5 kg。

6 播种

11—12月核桃树落叶, 天麻进入休眠期, 挖穴1 m见方, 35 cm深, 具有一定坡度以利排水, 种1层 (根据林地条件、穴可大可小) 。穴底松土5 cm深, 穴内先放入1层5 cm厚的湿栎类树叶 (压实) , 再用0.5 kg麦麸撒匀, 其上放菌材1层 (顺坡摆放, 防止积水) , 新老菌材间隔 (一老一新, 以利蜜环菌扩散) , 间距4~6 cm, 把0.5 kg天麻种均匀摆播在空隙中 (靠近老菌材) 。然后用细碎砂壤土填平空隙, 再把剩余新菌材紧贴穴内菌材上下1根压1根顺摆1层, 为翌年培养老菌材。盖土与地面平, 再盖1层10~15 cm厚的枯枝落叶或杂草, 用土压实, 保温保湿。种植穴数根据林分年龄、株行距、树冠遮荫程度及土层厚度情况而定, 一般可种450穴/hm2左右。

7管理

用树枝或网把种植点围起来, 以防牛羊及闲人进入, 踏坏种植穴。森林环境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自然调节温湿度, 一般播种后, 不用人为管理, 天麻能自生自长。在特别干旱时要浇水, 长期下雨注意排水, 种天麻最忌穴内积水 (主要对低平地、坡地无妨) 。经常检查穴面覆盖物是否被风刮坏、雨水冲坏, 及时修复。

8收获

翌年11—12月收获年前种植的天麻, 同时在原穴种植当年的新天麻。挖出天麻, 分出箭麻、白麻和米麻。箭麻和大白麻加工成商品麻出售, 小白麻和米麻作种用。挖出的2年菌材已腐朽, 破碎后撒入林地作肥料。1年菌材菌丝分布均匀、生长健壮, 可作老菌材用 (代蜜环菌种) 。就地取材, 随收随种。

9轮作

蜜环菌是一种腐生菌, 兼有对衰老活树的弱寄生性, 广泛自生在森林中。野生天麻、猪苓就是其共生物。当树木衰弱濒死时, 强大的蜜环菌能吸收树根营养, 加快树的枯死;当树木旺盛生长时, 双方各持强势, 互不侵犯。长期以来林学界一直视蜜环菌为森林病源菌, 而加以排斥, 未能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在核桃林中间作天麻成功, 证明蜜环菌与林木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弱肉强食的关系, 可通过轮作来达到双方平衡。每间作2年换1次位置, 休穴2年后再间作。这样既恢复了地力, 避免杂菌及白蚂蚁大量繁殖积累, 危害蜜环菌, 又能使挖穴时斩断的侧根更新复壮, 促进核桃树生长。同时能有效抑制蜜环菌的过量繁殖积累, 对树木而言, 蜜环菌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不致危害树木生长, 这样在人为控制下趋利避害, 共生共存。

参考文献

[1]核桃与农作物间作高效种植模式[EB/OL].[2012-02-23].http://www.hbagri.gov.cn/tabid/64/InfoID/40432/frtid/1245/Default.aspx.

[2]核桃林粮间作栽培效果好[EB/OL].[2012-11-23].http://www.yuanan.gov.cn/art/2012/11/23/art_64_202507.html.

[3]王丰英, 李梅, 周绪平.核桃良种引种及间作育苗高效种植模式[J].山东林业科技, 2014 (1) :66-68.

[4]苏云.林粮间作促进景东县泡核桃种植产业发展[J].绿色科技, 2014 (4) :165.

麻竹林下大球盖菇高效套种技术 篇2

一、林地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遮阳背风、排灌方便、远离污染、郁闭度0.4~0.6的麻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土层应深厚肥沃、质地疏松,土壤应为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

二、栽培季节安排

在气温8~30℃均可播种,最适宜气温是15~26℃。从播种、出菇到收获结束,需要3~4个月。试验基地在8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开始出菇,10月上旬出完两潮菇,一直延续到11月中旬,共出4潮菇。如果采用塑料小拱棚来提高温度,还可延长出菇期,提高栽培效益。

三、培养料的选配与处理

1.培养料的配方

配方1:干稻草100%。配方2:干麦秸100%。配方3:大豆秆50%、玉米秸50%。配方4:干稻草80%、干木屑20%。配方5:干稻草40%、谷壳40%、杂木屑20%。配方6:麻竹叶50%、竹屑50%。

2.培养料的处理

先将稻草、麦秸压扁或用铡刀铡成10厘米长小段后压扁,将大豆秆、玉米秸用铡草机切成2~4厘米的碎片。再将稻草、麦秸、竹叶浸水2天后捞出沥水,然后根据配方比例将原料+0.1%多菌灵+1%石膏+1%生石灰预堆1.4~1.8米高,2~3天后堆内开始升温,当中心料温达到65℃时开始第一次翻堆,以后当料温出现55℃以上时保持2~3天再翻堆一次,共翻2~3次堆。翻堆时要求做到上下、内外的培养料互相调换位置,使培养料发酵均匀一致,当培养料发酵呈暗褐色、无氨气刺激气味时,开始散热,使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70%~75%,料温降到25℃以下时即可播种。

四、播种

将处理好的培养料补水至含水量达到70%~75%后铺料。第1层料铺8~10厘米厚,将菌种掰成乒乓球大小的种块,将种块按8~10厘米间距呈品字形均匀摆放在第1层料面上。第1层菌种播好后,再铺约5厘米厚的一层培养料,按第1层的播种方法播上第2层菌种,然后覆上刚好盖住菌种块的一层培养料,一般菌种用量为每平方米800~1000克。播种完毕用手或小铁耙子将畦床中间的培养料往两侧稍微收拢,两侧边上的料也向床面上稍微收拢,使畦床面呈双拱垄状,然后把料与种轻轻压实,最后在双拱形垄面上覆盖一层2~3厘米厚堆于畦两旁的潮湿表土。

五、发菌管理

播种后3天菌种块上的菌丝开始萌发, 5~7天菌丝呈束状向培养料中分枝伸延。此时的管理主要是控制温、湿度,当料温高于30℃时要揭膜通风,在畦面喷雾状冷水降温,畦面干燥时也应喷雾状水以保湿,喷水量以湿透覆土层而不漏料为准。气温低于10℃和下雨天应在床面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再盖稻草提温保温,使床内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

六、出菇管理

培育30~40天菌丝长透培养料并爬上覆土层时,就可进行出菇管理。此时要求温度以15~23℃、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为宜。可以掀开薄膜,顺着畦床的作业道(沟)灌水,并结合床面喷雾状水,使料内保持70%~75%的含水量。早、晚勤喷雾状水,以保持空气湿度。当菌丝全部露出土面后停止喷水,使土层内菌丝逐渐形成菌束,扭结大量白色子实体原基,7天左右可形成小菌蛋,此时少量勤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只要表土有水分即可,小菌蛋再经过5~10天长成八分熟时即可采收。

七、采收

大球盖菇的口感与成熟度有直接关系,以尚未开伞的菇体品质为佳,因此,大球盖菇要在子实体菌膜尚未破裂前采摘,在子实体菌膜破裂后采摘就失去了商品价值。采摘大球盖菇时要用左手压住培养料,用右手握住菌柄轻轻扭动,再向上拔起,不要直接拔起,以免带起培养料和触碰周围的小菇。采下的鲜菇除去菌柄残留泥土和培养料后,分装在容器内即可上市鲜销,也可冷冻保鲜出口或脱水烘干成干菇销售。采后的菌床上留下的小坑要及时用土掩填。采完第1潮菇后,应去除床面上的杂物,重新整理好床面,加强光照,减少喷水次数。保持发菌状态5~7天,然后再加重喷水量补充足够水分或通过作业沟向料内补水,再经5天左右又开始进入第2潮菇的出菇管理,可连续培养2~4潮菇。

(重庆市荣昌县峰高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吕玉素 邮编:402460;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渝西林下经济研究所 吕玉奎 邮编:402460)

杉木林下套种红锥效果研究 篇3

杉木为裸子植物, 杉科, 杉木属, 适合在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多雨的环境中生长, 因此在我国长江以南一带广泛分布。杉木的生长速度比较快, 而且材质好, 强度适中且轻盈坚韧;木材结构均匀、纹理通直且不翘不裂。木材自带香味, 含有“杉脑”, 可以防虫并耐腐蚀, 容易加工, 因此在器具、家具、建筑、造船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经济效益好, 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速生商品材树种之一。我国南方的大部分省份都有杉木人工林, 栽培面积广。但是, 这些人工林的种植几乎都是单一的纯林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 从而影响生产力。因此, 目前已有部分杉木人工林开始进行套种楠木、红锥等试验, 以调整树木的结构, 改善树木土壤条件, 提高生产力。

红锥, 也称红黎, 栲属壳斗科, 属于乔木树种, 适合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湿润或者稍干燥的地方。同样属于速生商品材树种, 其木材硬、纹理直、色泽美观、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 在汽车、造船、桥梁以及建筑、家具等众多领域中被广泛利用。市场前景大。另外, 红锥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良好的改土效果, 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环境, 恢复土壤肥力, 套种在杉木林中, 目的是希望其能改良土壤肥力逐渐消退的杉木林生长环境。

本文主要通过试验, 分析杉木林下套种红锥所需的最佳套种方式和最佳生长环境。以期提高种植有效率, 提高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

2 试验地基本概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省建阳范桥国有林场水北工区34林班51大班6小班, 该小班地处武夷山脉, 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 该杉木林区海拔高为360~560m, 属于低山, 坡向西南, 坡度为26°。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红壤, 土地厚层在1m以上。林下植被主要有檵木、黄瑞木、东方乌毛蕨等。年平均气温17.6℃, 1月平均温度7.2℃, 7月平均温度23.4℃, 年温差在16.2℃左右, 较为明显。年积温8181℃, 无霜期298d。年平均降水量1893.6mm左右, 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约为1456.2mm。相对湿度大于80%。年日照时数1895~2178h。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是杉木生长适宜区之一。

3 试验方法

为了研究红锥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本研究把该林区划分为4个试验区, 以便对比。这4个试验地区的坡位、坡向、林分长势、立地条件以及保留木的平均生长量没有明显差异, 不同的是这4个区域的郁闭度不同。采用机器疏伐或下层疏伐的方法, 控制4个林区的郁闭度, 分别为0.3、0.5、0.7和0.9, 并维持保留木的整齐和均匀。

在上述4种不同郁闭度的林冠下套种红锥, 苗木为1年生容器苗, 由南平森科集团种苗中心育苗并提供, 苗高40cm, 地径0.75cm。造林前对疏伐后的林地进行劈杂锄草, 穴状整地, 挖穴规格为60cm×40cm×40cm, 株行距2m×2m。混交方式为株间套种, 套种后林分总体密度控制在2500株/hm2。套种后5~6月全劈草、扩穴施肥, 施复合肥150g/株, 第2年4~5月扩穴施肥200g/株, 5月及9月全劈草抚育各1次。

4 调查和检验方法

4.1 调查方法

在实行套种后的第3年10月, 对4个试验林区进行调查和取样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有4个试验区的杉木及红锥的树高、地径以及胸径等。然后在每个试验区选择一个红锥平均木样株, 分别测量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物量。

4.2 检验方法

每一试验区收集一片红锥样株片, 150~200g左右。采集样片后, 用蒸馏水清洗干净, 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用来测量叶绿素含量, 另一部分用来测量钙、钾、氮、镁、磷等营养素含量。

用来测量叶绿素含量的部分, 准备好比例为水∶丙醇∶乙醇=1∶4.5∶4.5的混合液, 然后把擦洗干净的样片浸泡在混合液中, 24h之后, 把样片从混合液中取出,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波长不同情况下的光密度值, 从而得出叶绿素ab的含量。

用来测量各种营养元素的部分, 依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采取不同方法测量各种元素含量。用凯氏消煮-蒸馏法来测量氮元素含量;把待测液用硝酸-高氯酸消煮法定容后,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钙、钾、镁含量, 用钼锑抗比色法测量磷含量。

把所有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好, 进行对比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1) 4个试验区的林分生长状况见表1。

由表1可以得知, 在套种3年后, 随着郁闭度的增加, 杉木的胸径、树高以及单株材质逐渐减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 关键原因是疏伐效应。郁闭度即林冠的覆盖面积和地表面积的比例。郁闭度越高, 证明林木的种植越多, 也就是说, 林间的营养空间减少, 各种树木分的营养不足, 另外生长空间以及获取阳光也不足, 因此, 生长速度就会下降。另外, 郁闭度的高低也对套种的整地和施肥造成一定的影响。郁闭度高, 套种的红锥数量就会相应减少, 整地空间也就减少, 施肥面少, 这间接影响杉木的营养和水分吸收。但并非郁闭度越低就越好, 红锥喜欢湿润温暖的气候, 喜阴。因此过低的郁闭度, 红锥需要的侧阴生长条件就得不到满足。所以, 在本研究中, 郁闭度为0.5和郁闭度为0.7的红锥生长情况最好, 成活率高。

(2) 套种红锥的叶绿素及各种营养元素含量,

见表2。

水分、光照以及土壤成分的不同, 叶绿素和叶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也不同。因此, 测量叶子的叶绿素和各种营养元素含量, 可以从侧面看出林分的生长环境。从表2可以看出, 郁闭度为0.3和0.9的试验区红锥叶片, 叶绿素和各种营养元素含量都不高, 证明这两片试验区的环境并不符合红锥的生长要求。这与表1的调查结果相对应。同时也证明了光照不足或者干旱都会对红锥的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g/kg

6 结语

红锥是一种喜湿、喜暖的植物, 耐阴但不耐旱。光照的强度以及水分, 对红锥幼苗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不适合在郁闭度过高或过低的环境下生长。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郁闭度为0.5和0.7的环境下, 红锥以及杉木的生长情况最好, 也能有效调整原杉木林的土壤条件。但是, 由于观察时间较短, 土壤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套种后的种间关系还需要继续研究。

摘要:指出了杉木是我国南方的常见树种, 用途广, 经济效益大。但是长期单一的杉木栽种, 会导致林木土壤肥力退化, 生产力也随之下降。因此我国南方的一些国有林场已经开始在原有林木的基础上套种其他的树种, 以调整土壤的结构, 提高生产力。研究了杉木林下套种红锥的效果, 通过分析套种红锥后林分生长量情况, 得出了适合杉木套种红锥的最佳郁闭度和生长环境。

关键词:杉木林,套种,红锥,效果

参考文献

[1]俞新妥.中国杉木90年代研究进展Ⅰ——杉木研究的特点及有关基础研究的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 20 (1) .

[2]赵登科.红锥优质用材林间伐整枝与中期施肥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7) :186~188.

[3]罗明永.杉木林下套种红锥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5) :218~219.

[4]邓仕坚, 张家武, 陈楚莹, 等.间伐强度对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生长影响的研究初报[J].应用生态学报, 1995, 6 (3) .

[5]黄全能, 陈东华, 代全林, 等.红锥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1, 28 (2) :17~19.

[6]卢立华, 汪炳根, 何日明.立地与栽培模式对红锥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5) .

[7]林俊平.红锥不同模式造林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 2002, 29 (3) :59~61.

杉木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的试验研究 篇4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 在南方地区进行了广泛种植,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 南方杉木人工种植面积已达全国人工杉木林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传统杉木造林初植的密度较大, 导致杉木在生长过程中树冠出现交叉、重叠、穿插的现象, 最终导致整枝困难, 树冠出现不同程度的退缩, 阻碍了杉木的正常生长, 影响杉木的经济效益, 大径材难以长成。从生长环境方面分析, 杉木林的密度越高, 林下的光照就越差, 形成的小气候就更加封闭,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严重不足, 影响林下凋落物的分解, 长此以往, 土壤的肥力下降, 阻碍了杉木的可持续发展[1]。

多花黄精是一种药食两用多年生草本植物,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多花黄精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和胡萝卜素, 养生效益极佳。多花黄精味甘、性平, 有益气润肺功效, 现代中医研究表明, 多花黄精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在抗衰老、造血、增加动脉流量、降血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随着野生多花黄精的大量采挖, 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栽培多花黄精的过程中, 常对森林环境进行充分利用。

有研究表明,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生长量在第一代的基础上降低了10%, 第三代杉木人工林的生长量在第一点的基础上降低了40%。为了防止杉木林地肥力的退化, 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对林分结构进行改善, 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对杉木森林进行合理设计, 套种地道药材, 现开展了多花黄精的试验研究, 以发展多花黄精的药用价值, 充分利用林分资源, 提高杉木林地的生产力, 丰富林地的生态功能。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用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陈大国有林场28林班9大班4小班, 年龄20年, 平均胸径16.5cm, 平均树高13.5m, 亩株数1 500株/hm2。该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兼海洋性季风气候, 土地腐殖质层厚度约8cm, 土层厚度80cm以上, 土地较为肥沃, 立地质量等级为Ⅱ级。本地区年平均气温20.3 ℃, 无霜期300d, 年平均降水量1 600 mm~1 800 mm, 降雨丰沛时期为每年的3~8月, 年平均相对湿度76%, 年平均风速1.7m/s。具有分明的四季特征, 冬季较短, 夏季较长。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 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经专业人员检测后, 该地区的空气、水质和土壤条件均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的国标。

3 试验材料选取

本研究中的试验材料以多花黄精的根茎为主, 根茎采自永安市上坪乡上坪村, 植株无任何病害和虫害。根状茎挖取后, 将前端幼嫩部分剪成若干段, 保证每段有2~3个节, 每段的平均重量22g。材料选取后, 待切口自然晾干, 再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操作用1%的多菌灵溶液处理。材料在2012年1月18日栽种。

4 试验方法

在试验地选择面积为200m2的杉木林地, 选择时注意坡向一致、土地质量一致, 杉木林地共分为12块。研究中通过带状择伐设立三个不同杉木的密度值, 即600株/hm2, 900 株/hm2, 1 200株/hm2, 并且设置合理的对照, 对照组用现有的保留株数1 500株/hm2为对象, 随机区组进行设计, 重复三次。及时对试验区进行除草, 按照当地地形的特点, 进行水平带状整地, 种植密度为30cm×30cm, 带状宽度100cm。

多花黄精出出土后, 在5~8月份除草2次, 及时对多花黄精进行物候期观察, 观察过程中, 从杉木林下套种的多花黄精和野生多花黄精进行对比观测, 每片选取30株进行定点观测。每年3月份开始观察多花黄精的物候期[2]。 重点阶段有种植、出芽、开叶、开花、结果、枯萎, 2014 年12 月份在多花黄精枯萎稻苗后, 利用1m×2m的小样方对根茎鲜重进行测定, 根茎中含有须根。 以小样方的检测结果为依据, 推算单位面积产量。

5 结果与分析

5.1 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的物候期

对多花黄精全年的生长做好全面的系统跟踪, 统计出3年的观察结果, 详见表1。

多花黄精的物候期分为6个阶段, 出苗期持续10d, 为第一株多花黄精出芽的持续时间;开叶期持续7d, 为第一株多花黄精开叶的开始时间;开花期持续16d, 为第一株多花黄精出现花蕾的开始时间, 比开叶期的持续时间更长;结果期一般超过半年, 为第一株多花黄精开始结果时间;枯萎期持续30d, 本时期为叶片开始枯萎到茎叶完全枯倒的时间;越冬期为第一年的11月底到次年3月上旬。通过分析可知, 多花黄精整个生长期达到230d左右。

试验地区每年3月份气温开始回升, 多花黄精开始出芽, 开叶后伴随着开花。开花期和结果期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 根茎的生长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出苗和开叶期, 植株较为幼嫩, 并没有进行除草措施, 在植株的开花的中后期开始除草, 对生殖生长的营养消耗进行抑制, 促进根茎伸张, 提高块根产量[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营养物质的追施, 野生多花黄精一般生长在毛竹林或山坡的隐蔽处。通过对野生多花黄精进行物候期观测后发现, 野生多花黄精的生长期与杉木套种的多花黄精比较接近, 在230d左右。但物候期的不同阶段均有所提前, 提前时间为4d左右, 通过多种因素分析发现, 可能与上层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有关, 毛竹竹冠狭长, 枝叶较为稀疏, 毛竹秋冬季节开始换叶, 每年4~5 月换叶结束, 6月份有新的竹芽展出, 竹林内的光照强度较高, 气温和土壤温度也相对较高, 促使多花黄精的出苗、开叶、开花、结果时间都有所提前, 但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 枯萎期也提前停止。对杉木林而言, 树冠较大, 树叶浓密, 林内的光照强度较低, 采用人工间伐后, 生长空间得到了一定的释放, 但林内的气温和土壤温度相对较低。

通过对不同密度条件下多花黄精物候期的观察, 杉木保留的密度较小, 则物候期也会相应提前, 与以上结论相吻合。因此, 多花黄精虽然可以在阴湿条件下生长, 较为耐寒, 但在生长过程中依然需要充足的光照。对上层林木的密度进行合理的调控, 为多花黄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是需要深入分析的[4]。

5.2 杉木的保留株数对多花黄精产量的影响

多花黄精喜阴湿环境, 较为耐寒, 在生长过程需要一定的阳光, 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 积累营养物质, 多花黄精的产量还会受到杉木保留株数的影响。本研究中将杉木的保留密度分为三个等级, 并设置了合理的对照, 通过统计得出多花黄精根茎产量的结果, 详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 杉木保留株数逐渐增加时, 根茎鲜重逐渐降低, 与对照组的比值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 600株/hm2, 900株/hm2, 1 200株/hm2密度下的根茎鲜重分别增加了52.7%、50%、10.9%, 试验结果表明:600株/hm2, 900株/hm2密度下的多花黄精就有较高的产量, 杉木上层密度控制在600~900株/hm2比较合适。

6 结语

将多花黄精套种于杉木林下, 可以保证多花黄精的正常生长, 是值得在人工林中推广的。本研究中, 通过将野生多花黄精的物候期与杉木套种的物候期进行对比, 发现两者的物候期基本一致, 杉木林下的多花黄精可以正常生长, 只要选择合适的杉木密度, 多花黄精的根茎鲜重可以达到1 600kg/hm2, 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林下套种模式。

多花黄精喜阴湿环境, 较为耐寒, 但是生长过程中仍然需要大量的阳光作为养分, 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试验表明, 在实际人工林种植中, 600 株/hm2, 900株/hm2密度下的多花黄精就有较高的产量, 上层杉木的密度控制在600~900株/hm2较为合适。

将多花黄精套种于杉木林下, 在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下, 形成先进的林药复合林, 提高作物的经济价值, 开辟了多花黄精生产的新途径, 是值得推广的经营模式, 可以积极改善杉木生长环境, 采用套种的方式, 改变了传统人工林单一纯种的林分结构, 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便于两种植物的经营管理, 在经营过程中, 可以保证大量的多花黄精枯萎物回归到土壤中, 从而加速土壤的腐殖化进程。

摘要:指出了多花黄精是一种喜阴耐寒植物, 若采用杉木林下套种的方法, 其生长可能会受到林木密度的影响。结合三明市梅列区的气候环境, 采用杉木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的栽培方式, 探究了多花黄精的物候期和受杉木密度的影响程度, 以期为多花黄精产量的提高提供依据。

关键词:杉木林,多花黄精,套种试验

参考文献

[1]郑林森.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种植试验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 2012, 22 (1) :155.

[2]罗奋容.杉木、多花黄精复合经营技术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 2015, 22 (6) :25.

[3]郁连红, 杨军, 姚青菊, 等.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种植试验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36 (12) :25.

试论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 篇5

草珊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福建省松溪县大林坑林下套种草珊瑚近300亩。本文主要介绍草珊瑚的生物和生态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 还要介绍草珊瑚种子繁殖和其他的繁殖技术。然后详细介绍, 林下套种草珊瑚栽培的技术。研究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草珊瑚栽培的存活率, 还能充分减少投资, 做到利益最大化。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涉及到很多方面, 以下主要从草珊瑚入手, 研究其特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

2 草珊瑚简介

草珊瑚又称九节茶, 属金栗兰科草珊瑚属, 为多年生常绿亚灌木, 高50~150cm, 《福建植物志记载》:“草珊瑚在我国南方诸省广有分布, 生长于林下湿地”。草珊瑚全草入药, 味辛、苦, 性平, 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通经接骨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近年来, 临床上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有一定的疗效, 而且副作用小。草珊瑚还可开发成保健食品、精油、浓缩浸膏等初级产品, 产品畅销国内外。目前, 随着全国对野生草珊瑚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野生资源越来越少, 草珊瑚的驯化栽培及其产品开发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草珊瑚的形态特征有很多, 它的花期在6月, 果期在8~10月。要想全面地了解草珊瑚的习性与特征,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草珊瑚的生长习性

草珊瑚分为野生草珊瑚与人工草珊瑚。一般野生的草珊瑚都会长在海拔高达200~1500m的山坡、沟谷常绿阔叶林下的阴湿地方。草珊瑚通常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之下, 草珊瑚喜欢阴凉的环境, 不能在阳光强烈的地方下曝晒, 高温干旱会导致野生草珊瑚不易生长, 草珊瑚喜欢腐殖质层比较深厚和疏松肥沃、稍微偏酸性的沙壤土, 不能种植在贫瘠、板结和容易积水的黏重土壤。

2.2 草珊瑚的繁殖方法

草珊瑚的繁殖方法比较多, 以下介绍常见的四种繁殖方法。如表1所示。

3 林下套种草珊瑚

虽然草珊瑚的种植方法有很多, 并且不需要太多的种植技术,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依然要按照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来严谨的实施栽种。林下套种草珊瑚只要把栽培技术用到位, 那么就能栽培出合格的草珊瑚。林下种植草珊瑚要开垦整地碎土, 在林地内沿等高线隔100~200cm开宽50~100cm的垦复带, 并进行碎土, 捡去石块和杂草, 每亩施入农家土杂肥2000kg翻耕入土, 耙细整平, 作成高畦, 畦宽0.5~1 m。若林地坡度在35°以上可适当放宽垦复带间隔, 为了便于管理及防止水土流失, 根据地形地势做好防洪沟, 并留步行道。

栽植时, 要选用一年以上, 无病虫害, 节间根素好的壮苗, 起苗进要切断幼苗主根, 尽量不要作伤须根, 尽可能带护根土及及移植。挖苗要与种植配合, 随挖随种, 保证成活, 移植工作最好在立春完成。

3.1 草珊瑚的除草

主要措施是实行中耕除草、施肥、保湿、疏松土壤, 促进水肥吸收, 这样有利植株生长。一般每年中耕1~2次, 保持土壤疏松, 种植地上无杂草, 减少水肥消耗, 保持林地清洁, 防治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草珊瑚的生长期要做好排除积水, 以免引起烂根和病害发生。移栽定植后, 确保苗齐全, 为草珊瑚优质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草珊瑚的施肥

草珊瑚的施肥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决定。主要进行根部和叶面施肥, 以根部施肥为主, 叶面施肥为辅助。在春季草珊瑚幼苗萌发到开花前都可以施入氮、磷、钾复合肥液, 只需要施入1~2次即可。这样可以让草珊瑚的花香苗壮。到了秋季左右又要再施一次肥, 一次施入量不宜过多, 不能直接将肥料放在根系上, 以免烧根。

在枝叶抽梢生长期, 经常或者定期的施入磷酸二氢钾来进行叶面的喷施, 从季节上看叶面追肥主要在春夏至秋末。叶片吸收液肥的强弱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 高温天气吸收肥水多, 低温天气吸收肥水少。作物叶面上是吸收少又慢, 背面则吸收快又多, 叶片喷肥时应尽量喷在叶背面效果较好。

3.3 草珊瑚的遮荫

因为草珊瑚不能直接在阳光下曝晒, 它是喜荫的植物, 选择在郁闭度为0.6~0.8的林下栽种, 林木郁闭度太大则应对林木进行间伐, 郁闭度太小则应补种树木或用遮荫网提高郁闭度的方法进行遮荫来改善生长条件, 这样才能保证草珊瑚的产量及成活率。

3.4 草珊瑚的病虫害防治

在种植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基本的消毒, 可以用800多倍菌灵浸根3~5min, 这样就可以预防草珊瑚根系的腐烂。草珊瑚主要病害有炭疽病, 软腐病, 根腐病。其防治主要采用营林管理措施和药剂防治:一般药剂防治可用1%波尔多液预防, 也可用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 50%退菌特1000~2000倍液防治。

3.5 草珊瑚的采收加工

草珊瑚的收割季节是秋季, 把植株离地面5cm的地方割下, 然后洗干净晒干就可以入药了, 采收的草珊瑚需要没有杂草、泥沙、虫子等杂质, 这才是上佳的产品。

4 结语

林下套种草珊瑚是一种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且市场前景好, 投资回报率高且收益稳定, 综合风险小,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具。而在林下套种草珊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套种的技术, 套种的技术包含林地选择、种植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收技术等。只有把握好了套种技术, 才能让草珊瑚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 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得到高效的回报。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 林下套种草珊瑚是带动林农致富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措施, 而掌握好林下套种技术, 则掌握了经济主动权。通过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探讨, 对松溪县大林坑300亩林下套种草珊瑚具有直接技术指导作用, 对松溪县发展林下经济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摘要:指出了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下套种已经非常广泛, 林下套种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 还能够节省林业发展的成本, 提高效率, 现在福建省林下套种草珊瑚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简单介绍了草珊瑚的生长习性与繁殖方法, 探讨了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 以期对松溪县发展林下经济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林下套种,草珊瑚,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施向东.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套种草珊瑚生长比较探讨[J].广东科技, 2014 (20) :149~150.

[2]黄芳英.草珊瑚林下栽培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 2014 (12) :78~80.

[3]吴长铨.林下套种草珊瑚的栽培技术分析[J].广东科技, 2013, 22 (14) :186~187.

[4]王生华.林下生境对草珊瑚生长、形态和质量的影响[J].三明学院学报, 2013 (6) .

[5]郑涛.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套种草珊瑚生长比较[J].福建林业科技, 2012, 39 (3) :88~91.

林下套种 篇6

桉树 (Eucalyptus spp) 与米老排 (Mytilaria laosensisLecomte) 均是中国南方优良速生用材树种, 但是在单一树种栽培时由于无性系少、大面积纯林容易诱发病虫害[1], 轮伐期短导致地力衰退[2], 以及大面积砍伐引起的水土涵养问题, 不利于林业可持续经营。为了促进桉树人工林多种效益的发挥, 在桉树二次择伐后林下套种米老排, 培育混交林, 形成良好的生长环境, 期间不用进行炼山, 有利于保护林地生物多样性, 同时枯枝落叶等可对水土流失起到防护作用并在腐烂后为林木后期生长提供养料, 对土壤地力过度衰减起到抑制作用[3]。重点对桉树二次择伐后林下套种米老排后的林分生长效果进行了分析, 旨在为闽南地区山地桉树林下套种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长泰亭下国有林场黄土工区39大班12小班, 东经117°50′11″~117°50′6″, 北纬24°36′53″~24°36′52″, 属于戴云山东伸支脉沿海丘陵地带, 造林地海拔104~125m, 坡向北, 坡度14~2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热、水资源丰富, 根据长泰县多年来的气候资料统计, 年平均气温21℃, 年日照时数2034.4h。年均降雨量1466.2mm, 年均蒸发量1388.7mm, 全年无霜期达333d, 年均相对湿度80%。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发育的黄红壤, 土层深厚, 理化性质较好, 立地质量等级Ⅰ级, 林下植被多以芒萁 (Dicranopterisdichotoma (Thunb.) Bernh) 、芭芒群落为主, 部分杂灌等。2002年4月, 营造巨尾桉, 面积2.67hm2, 初植密度1650株/hm2, 按常规营林技术措施管理成林。2009年11月、2010年10月, 经两次择伐 (第一次生产木材50.6 m3/hm2, 第二次生产木材67.5m3/hm2) , 伐后密度480株/hm2, 平均胸径17.1cm, 平均树高16.7m、蓄积81m3/hm2, 郁闭度0.6。2012年3月在巨尾桉林下套种米老排1350株/hm2, 现已形成巨尾桉与米老排混交异龄复层林 (星状混交, 比例为3∶7) 。

3 调查方法

2014年6月, 在同一坡向的套种混交与没有套种混交交界处, 选择上、中、下坡位, 紧挨设立3对6个20m×20m的样地, 形成3次重复, 进行测树因子跟踪调查, 对样地中的林木每木检尺, 根据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平均胸径和树高。立木材积:桉树采用漳州市桉树二元立木材积表得出, 米老排采用福建省阔叶树二元立木材积表得出。单位面积蓄积以各样地相应的树高、胸径平均数用立木材积表得出单株材积再乘以各样地相应每公顷保存株数而得。数据处理应用spss22.0分析软件。

4 结果与分析

4.1巨尾桉林下套种米老排林分与巨尾桉纯林生长状况比较

2014年6月对在巨尾桉林分中套种米老排, 形成巨尾桉混交林的林分与巨尾桉纯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计算, 结果见表1。

将表1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2。

由表1可知, 套种混交林分巨尾桉平均胸径22.0cm比纯林增加了1.8cm, 胸径生长量增加了8.9%;单株材积混交林分巨尾桉比纯林增加了0.0694m3, 增幅24.4%。同时由表2方差分析可知:只有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P<0.05) ;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表明米老排成活率高、混交林分生长良好, 桉树择伐后林下适合套种米老排。

2016年6月对2014年6月设置的3对6个20m×20m样方的林分生长因子进行第二次调查计算, 结果见表3。

将表3数据采用spss22.0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4。

由表1、表3可知, 2年间 (2014~2016年) , 2016年巨尾桉混交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270.64m3比2014年增加了85.33m3, 增幅46.0%;2016年巨尾桉混交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270.64m3比纯林增加了50.92m3, 增幅23.2%;同时由表4的方差分析可知, 在密度、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表明桉树择伐后林下套种混交米老排对桉树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增幅较大, 株数保存率较高, 有利于培育桉树大径材, 混交林分巨尾桉明显优于巨尾桉纯林。

将表1与表3中的米老排两年间生长情况采用spss22.0方差分析对比, 结果见表5。

由表1、表3可知, 2016年米老排单位面积蓄积量46.62m3比2014年增加了30.94 m3, 增幅197.3%。同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米老排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混交林中的米老排生长良好。综上所述表明混交林中桉树和米老排随着时间变化, 在树高、胸径、单株蓄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具备一定幅度的增长, 并且在相同时间段内 (2年) , 桉树和米老排的后两年的生长量较前两年为佳, 表明桉树林下套种有利于提高林分总蓄积量。

5 结论

(1) 桉树二次择伐后林下套种米老排培育混交林, 形成桉树在上的复层林冠, 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 与桉树纯林相比, 生长效果较为显著, 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总生长量增幅较大, 有利于培育桉树大径材。

(2) 混交林中的米老排生长良好, 蓄积量也大, 桉树和米老排的后两年的生长量较前两年为佳, 这表明此种混交方式对两者的生长均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桉树林下套种有利于提高林分总蓄积量。

(3) 桉树林下套种米老排后土壤物理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混交林内米老排枯枝落叶量多, 能较好的覆盖地表, 造就林地湿润, 有更多水分供林木常年生长。混交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比纯林明显增强, 同时混交林内米老排是常绿阔叶树, 凋落物量大, 分解后营养物质回归土壤, 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该模式在长泰亭下国有林场人工林培育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对于闽南地区山地桉树林下套种树种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对闽南丘陵山地桉树二次择伐后林下套种米老排培育混交林与桉树纯林的生长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混交林的桉树生长效果较为显著, 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增幅较大, 有利于培育桉树大径材;混交林中的米老排生长良好, 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表现显著;桉树和米老排的后两年的生长量较前两年为佳, 有利于提高林分总蓄积量。

关键词:桉树,二次择伐,林下套种,米老排,生长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卫强, 张卫华, 潘文, 等.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J].水土保持研究, 2014 (6) :122~128.

[2]巫雄汉.浅析米老排、藜蒴生物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修复[J].农技服务, 2016 (5) :128, 132.

[3]王小燕, 薛杨, 宿少锋, 等.文昌沿海地区林下套种米老排的适应性分析[J].热带林业, 2016 (1) :4~5, 11.

[4]傅家齐.马尾松疏林地套种木荷对林分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林业勘察设计, 2012 (1) :123~125.

上一篇:防渗墙施工水利水电下一篇:再融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