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套种模式

2024-08-11

间作套种模式(精选10篇)

间作套种模式 篇1

果园间作是以自然仿生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依据,将高大果树与低矮作物互补搭配而组建的具有多生物种群、多层次结构、多功能、多效益的人工生态群落。果树结果多数比较晚,为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特别是在幼龄果园,需要实行果园间作或套种。果树树体高大,根系较深,能够占据地面上层空间和利用深层土壤营养与水分。农作物相对矮小,可利用近地面空间和浅层土壤营养与水分。果园间作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以枣树、核桃、板栗、梨树等果园采用较多。

1 果园间作的生态优势

实行果园间作,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对田间风速的调节作用大,可使间作系统内风速明显降低,沙暴减少,这对果树、作物授粉结实极为重要。果粮间作增大了田间植被覆盖度,增强植物蒸腾作用,尤其是果树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蒸腾到田间再加之防风保湿作用,使系统内空气湿度提高,使7~8月高温季节的气温降低1~2℃,而在早春和晚秋提高气温1~2℃;果粮间作也改善果园土壤温湿度。微生物群落也因间作改善。据调查结果,果粮间作系统内的动物种类数量要比单作麦田有所增多,尤其是蜂类、螳螂、瓢虫增加显著,而害虫如大袋蛾、尺蛾、小麦吸浆虫、黏虫、麦蚜等有所减少。由于间作作物的繁茂生长,果粮间作系统内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均比传统果园明显减少。

2 果园间作模式

平原、沙地实行大行距、小株距,南北成行,行距为树高的3~5倍,株距3~5米。山区果园间作,果树一般栽在土层较厚的梯田边缘,梯田面上种花生、地瓜、大豆、小麦等。当梯田壁较高或间作的果树不是很高大(如桃、山楂、苹果等)时,常每一梯田一行,株距较大;当梯田壁较矮或间作果树树冠很高大(如梨、柿、杏、核桃、板栗等)时,则隔一梯田栽植一行。北方间作树种一般为枣、柿、梨、苹果等。

2.1 果粮间作套种

果粮间作主要出现在我国华北平原,是果树间作套种的主要模式。具体形式有枣树与小麦间作,桃树与豌豆、大豆、谷子或土豆间作,苹果与谷子或大豆间作,板栗与大豆间作,李子与花生或大豆间作,梨树与甘薯间作;棉花或夏玉米套种草莓,冬季在草莓行间套种菠菜、大蒜、甘蓝等。果粮间作模式可分为以果为主型、以粮为主型和果粮并重型3种类型。以果为主型果树行距较小(通常5~6米以下),主要在幼树期间作,盛果期很少间作或不间作;以粮为主型果树行距较大(通常10~15米),间作作物占地面积在85%以上,为永久性间作;果粮并重型果树行距通常在7~9米,盛果期间作作物占地面积在60%~80%,间作物和果树产量均比单作时有所下降,但系统内总效益最高。

2.2 果菜间作套种

水浇地间作韭菜、菠菜、油菜等;桃园可以间作韭菜、甘蓝、菜椒、茄子、菠菜、冬瓜、萝卜、西红柿等,最好不间作高秆爬蔓的蔬菜作物;旱地间作秋萝卜、茄子、辣椒等需水少的蔬菜;山区果园可实行果树山野菜间作套种。

2.3 果菌间作套种

板栗园间作栗蘑,葡萄园间作香菇。

2.4 果药间作套种

可间作矮秆药材如柴胡、桔梗、板蓝根、黄芩、知母、地黄、沙参、党参、红花等。果药间作套种模式主要有葡萄套种黄芩、果园间作天南星等。

3 果园间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果树大面积结果前,应与小麦、土豆、玉米、瓜果类蔬菜等间套。大面积结果后,则与耐阴的叶类蔬菜进行间套作。适用于果园间作的果树必须是高大乔木,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高产、优质、高效,如梨、苹果、山楂、李、杏等;适用于果园间作的作物应是矮秆作物、夏熟作物或生长后期对肥水要求不严格的秋熟作物,如麦类、豆类、瓜类、薯类及一些中药材、蔬菜等,豆科作物最好;适于果园间作的果树树形是影响间作系统内光照分布的主要因素,一般自然纺锤形因树体大小适中、树冠透光性能好,是较适合果园间作的树形。果园间作套种还要注意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除草莓外,果树与果树之间不宜间作、混栽,除会发生拥挤、郁闭外,病虫害会更加猖獗;苹果园间套番茄、辣椒、油葵、白菜等,为害虫提供了完整的食物链,害虫种类会更加多样化;某些间作物通过水分和养分竞争及其特殊的分泌物会限制果树的生长。例如,核桃叶分泌的核桃醌经雨淋洗后,滴入土中对苹果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黄瓜根系分泌的芳香酸,可抑制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等。

间作套种模式 篇2

发布时间:2004年10月30日 15时06分

一、农作物余零地边间套模式

一块田地间,可耕面积约为70%,而田间地头,沟渠路坝约占30%,若山区、丘陵所占比例更大。利用这些闲置余地种植一些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的中药材品种,既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效益,同时,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蒸发,控制了因杂草生长而给农作物带来的病虫害。如耐涝、耐旱,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的中药材金银花,在地边、路边、渠旁,按株距80cm挖穴,每穴内沿四周栽花苗6棵,每亩地的余零地边约可栽60穴,每穴年单产商品花0.5kg。市场价格30元/kg,每穴年效益15元,每亩地每年可增收60×15=900元。适宜余零地边种植的药材品种有:草决明、木瓜、王不留行、玉竹、红花、等。

二、高杆与矮杆间套模式

高杆的农作物与矮生的药材合理搭配,利用立体复合群体,发挥垂直分布空间,增加复种指数,遵循前熟为后熟和后熟为全年的原则,提高了光能与土地的利用率,从而大幅度增加了经济效益。如板蓝根——玉米——柴胡,一年三种两收种植模式。适合此模式套种的农作物品种有:玉米、高梁、甘蔗、棉花等茎杆高大、能提供阴蔽环境的农作物种类。搭配种植的药材品种有生长时间较短、耐阴的板蓝根、白芷、桔梗、川芎、白术、丹参、射干、薏苡、半夏、太子参、草珊瑚等。高杆的药材与矮生的农作物合理搭配,适合此模式套种的药材品种有:枳壳、吴茱萸、黄栀子、杜仲、黄柏、厚朴等木本药材,搭配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花生、芝麻、榨菜、西瓜及矮杆、耐阴的药材。

三、深根系与浅根性间套模式

间作套种模式 篇3

目前常见的是大蒜与棉花(或玉米)轮作套种模式,这种模式对时间的利用比较充分,但对空间利用不足。因为大蒜即使单作也必须打畦,而每打1畦埂就少种两行蒜,无形中浪费了土地资源。可以考虑把畦埂略微加宽,埂上间作其他作物。如种蒜的同时在畦埂上间作菠菜,翌年春季剜完菠菜后再套种西瓜(与大蒜的共生期不到1个月),三者之间互不干扰;收完蒜后照常播种玉米,而玉米与西瓜共生期也不长,相互影响不大;西瓜收完后再套种上绿豆,又能多收1茬。虽然绿豆产量有限,但因其有固氮作用,对养地有益。这样总体上种植效益增加了不少。此种以大蒜、玉米为主栽作物,菠菜、西瓜、绿豆为辅栽作物的连环套种技术要领如下:

1. 大蒜、菠菜的种植与管理

①播前准备。大蒜、菠菜均属越冬作物,适于同期播种。9月下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开始整地备播。首先要施足底肥,每亩施优质土杂肥3000千克,高氮、高钾型三元复合肥120~150千克(忌施含氯化肥)。随即深耕20~25厘米,耙细整平。然后打畦,畦长50米左右,每2.5米为1个播种带,其中畦面宽2米(恰好能铺1幅地膜),畦埂宽50厘米、高20厘米,呈拱形。

②播种。为防止肥害发生,使肥料颗粒与土壤颗粒充分接触,整地打畦后应间隔5~7天,于9月底10月初同时播种大蒜和菠菜。在畦面内栽10行蒜,株距13~15厘米(合每亩2万株左右),畦埂上撒播菠菜。大蒜播种后的浇水、覆膜、放苗及越冬管理可参照本刊2008年第5期《大蒜、棉花轮作套种模式栽培技术》一文进行。需要提醒的是,菠菜对乙草胺敏感,覆膜前喷施除草剂时应定向喷雾,尽量压低喷头,喷畦面而不喷畦埂,以防菠菜受药害。

③菠菜收获。菠菜通常长势不一,播后2个月即可挑大棵上市。因其耐寒力极强,虽然种在高处,又不盖地膜,但也可正常越冬,至翌年春季返青后仍有上市。过了清明节菠菜就会抽薹,丧失食用价值,故应在4月初以前收获完毕。

④大蒜除草。地膜覆盖栽培大蒜在增温保墒、促进作物生长的同时,也为杂草滋生创造了条件。根据我县蒜农多年的经验,每年4月上旬给大蒜浇壮苗水时,若每亩随水冲施33%施田补250毫升,对防治晚春及初夏杂草效果较好,杂草少的地块不用冲施。

2. 西瓜的套种与管理

①选种。大蒜田套种西瓜,宜选用京欣1号、丰乐1号、郑杂5号等早熟品种,于3月底4月初在小拱棚内采用营养钵育苗。谷雨节后移栽于蒜田畦埂上,每条畦埂栽1行,株距50厘米(合每亩530株)。栽植位置不在畦埂正中,而是在其一侧距中心线12~13厘米的半坡上,栽后用地膜覆盖畦埂。这时恰逢大蒜浇催薹水,正好促使西瓜营养钵与周围土壤密结。

②田间管理。大蒜通常在5月20日前后收获,剜蒜后应及时给西瓜追肥,每棵瓜苗施香油渣100克或硫酸钾25克,一般在距根部20厘米处穴施。西瓜采用双蔓整枝,人工理蔓。为了减少与套种的玉米争地,不要让瓜蔓在畦的垂直方向延伸,而是与畦成45度角斜向翻越畦埂。每株留1个瓜(通常留第二朵雌花),在瓜后7叶处摘心。其他管理同常规栽培。

③收获。7月中旬西瓜陆续成熟,应分次采摘。摘瓜后随即拔掉瓜秧,以免浪费土壤养分。西瓜全部摘完后及时将瓜秧清除至地外。

3. 玉米的套种与管理

5月下旬大蒜收获后,应尽快捡出蒜秸,清除残留地膜,中耕松土以增温保墒。为了避开灰飞虱的发生高峰,防止玉米粗缩病的传播蔓延,通常在芒种节气后播种玉米。宜选用中早熟、矮秆玉米品种。每畦种3行,其中跨西瓜的大行距为1.1米,无西瓜的小行距为70厘米,株距20~25厘米(合每亩3300~4200株,具体视品种而定)。播种后按常规管理即可。9月中旬玉米成熟后,可先摘玉米穗,等绿豆收获后再处理秸秆。

4. 绿豆的套种与管理

7月中下旬,当西瓜全部摘完后立即清除瓜秧,抢时套种绿豆。每条畦埂种2行,挖穴点播。穴距20厘米,每穴下种3~4粒。待绿豆出苗后长出2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2株壮苗。绿豆生育期短,且豆荚成熟期不一致,因此应分次采摘。9月下旬(玉米穗已收获),先将绿豆荚摘净,再用秸秆还田机将豆秸与玉米秸一并就地粉碎直接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此后不久进入下一个种植周期。

5. 注意事项 这种间作套种模式比较费工,适用于劳力多、土地少的农户。因西瓜连作容易发生枯萎病,因此在同一地块上连年采用此种植模式时,必须逐年改变畦埂的位置。

间作套种模式 篇4

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13℃, 降雨量600~700 mm, 无霜期214 d。从1972年开始, 宝鸡市凤翔县小旗务、河道屯开始示范推广小麦高产田套种玉米“两密一稀”、“三密一稀”。1975年以后, 在灌溉耕作条件较好的地区, 推广小麦宽、窄行规格播种, 宽行麦垄点播玉米。1980年以后粮经间套, 如麦辣间套、麦瓜间套等模式逐步发展起来, 曾经一度全市间套面积达到10万hm2, 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生产效益。2004年以来间作套种面积逐步下降, 近几年来年种植面积徘徊在2.67万hm2左右。

1 宝鸡市间作套种基本现状

宝鸡市目前生产上面积较大的间作套种模式有3种, 一是麦行点播, 全市每年1.67万hm2左右, 主要在扶风、岐山、眉县、凤翔等地;二是麦辣间套, 全市每年6 666.67 hm2左右, 主要在岐山、凤翔等地;三是“七尺带”模式, 即陇县小麦、玉米、大豆立体高效栽培模式, 每年面积3 333.33 hm2左右。

1.1 麦行点播

主要解决两熟地区两料争时矛盾。在小麦三密一稀的地区宽行用人力单行播种机或用点播器播种玉米, 在麦收前7~10 d进行播种, 要抢时早播, 播种期不晚于6月12日。人力单行播种机播量45 kg/hm2, 人力点播30.0~37.5 kg/hm2。点播穴距26 cm, 行距60 cm[2]。

1.2 麦辣间套

秋播时, 采用133 cm耕作带, 带内播小麦5~6行, 小麦行距16.7 cm, 占地67~83 cm, 预留辣椒带50~60 cm, 翌年5月上中旬栽植辣椒2行, 辣椒间距10 cm, 辣椒窝距23.3~26.0 cm, 每窝2~3株, 留苗15万~18万株/hm2, 辣椒定植后于5月中旬, 每隔4行在窄行内套种玉米1行, 窝距1 m左右, 每窝2株, 留苗7 500~9 000株/hm2[3]。

1.3“七尺带”间套

小麦、玉米、大豆间作套种“七尺带”型, 耕作带宽2.3 m, 小麦1.6 m, 采用10~20 cm宽窄行种植12行小麦, 预留空带春套种玉米2行, 行距50 cm, 与小麦间距11.6 cm, 麦收后, 麦茬复套4行大豆, 行距33.3 cm, 与玉米间距50 cm。选用良种, 小麦选用小偃22、西农9871等良种;玉米选用正大12、豫玉22、三北6号、沈单17号、潞玉6号等良种;大豆选用吉豆35或平安1020等早熟品种[4]。

2 增产机理

2.1 满足积温需求

麦行点播面积较大的扶风县常年10℃以上的有效积温4 000℃, 且有36.8%的年份低于4 000℃。小麦需要1 750℃积温, 留给玉米的不足2 200℃, 而玉米正常的成熟需要2 300~2 500℃的有效积温。“七尺带”的陇县, 年10℃以上有效积温3 431.9℃, 也存在着2种作物积温明显不足的问题, 而通过麦行点播和“七尺带”, 小麦、玉米分别增加共生期7、40 d, 延长了玉米的生育期, 满足了2种作物生长积温的需求, 使玉米能够正常成熟。

2.2 满足了光照需求

麦行点播玉米比直播玉米早播7~10 d, 能够争取更多的光照和热量, 延长有效的生长时间, 一般可多争取有效积温120℃, 争取有效日照时数达85 h以上, 生育期的平均温度提高了0.48℃。陇县≥10℃期间的日照时数平均只有1 103.8 h, 采用“七尺带”, 通过共生, 有效增加了光照时数, 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2.3 个体发育良好, 群体合理

间作套种田里, 边际优势发挥明显, 补偿力强。麦行点播三密一稀有效解决了小麦倒伏问题, 使个体发育健壮, 群体合理。麦辣间套中小麦穗大粒饱, 辣椒群体合理, 套种的500株玉米棒大粒足;“七尺带”麦秋套预留空带73 cm, 边行小麦植株根系发达, 生长健壮, 分蘖多, 成穗率高。中晚熟玉米密度充足, 产量水平较高。

3 效益分析

间作套种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 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麦行点播玉米模式, 小麦产量不受影响, 玉米平均增产750 kg/hm2以上, 增收1 500元/hm2以上。麦辣间套, 小麦产量达6 000~7 500 kg/hm2, 辣椒产量达22.5 t/hm2, 玉米产量达2 250 kg/hm2。比一年小麦、玉米轮作, 增收3万元/hm2以上, 效益很好。陇县推广的“七尺带”模式, 小麦、玉米、大豆间套, 比单作3种作物分别增收140.0%、62.7%、128.0%, 增产增效更为显著, 是经过生产验证的成熟模式。

4 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农村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 虽然间作套种曾经带来巨大的效益, 但是面对的窘境却是面积的逐年下降, 深刻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4.1 农村劳动力不足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很多地方基本上就是妇女、老人从事农业生产, 劳动力素质明显不适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之间作套种需劳动力较多, 间套面积减少自然成为群众的必然选择。

4.2 农业种植效益低

近几年, 农民普遍反映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上涨幅度大, 再加上耕种、浇水、收割, 小麦种植不计算劳力成本就需投入5 250元/hm2以上, 农产品价格较低, 农资价格高, 两者的“剪刀差”已经抵销了国家粮食补贴收益。若承包别人的土地租金为4 500~12 000元/hm2, 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 还要倒赔。农业种植风险大, 投入与产出比不成比例, 影响了农民发展间作套种精耕细作的积极性。

4.3 机械化程度低

现在间作套种作物中, 使用的机械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 有些机具与带型不配套;同时由于地块作物面积小, 不便田间操作, 宝鸡市间作套种机械化程度不到10%, 大多数是靠人力作务, 费时费事, 效益低下。

4.4 生产方式落后

目前, 宝鸡市粮食生产仍以小户生产为主体, 规模化生产占比很小。全市3.33 hm2以上种粮大户和31个粮食专业合作社累计种植面积1.06万hm2, 仅占全市粮食总面积的3.6%。目前农民特殊的“土地情结”和“口粮情结”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耕地的“细碎化”使农民在市场上失去话语权和议价仅, 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使农民对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种粮效益不敏感, 不利于科技推广。

5 发展对策

5.1 引进研发配套机械, 提高机械化水平

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离开了机械化, 间作套种将毫无生命力。现在宝鸡市麦行间播基本是人工点种, 部分人力机械播种, 费时费力。亟需引进研发小型柴油动力的点播机, 以提高播种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在麦辣间套上, 引进小型收获机械、辣椒机械播种和采收机具, 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在“七尺带”上, 选用小型履带式小麦收割机和玉米收获机, 将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以机械化带动间作套种上规模出效益。

5.2 改进研发配套技术, 促进农机农艺的融合

农技部门要与农机部门紧密联系, 按照农艺要求, 利用好现有机具, 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 适当改革带型, 主动适应农业机械化要求, 做好配套技术开发、集成, 实现农艺农机配套融合, 促进农业技术轻简化、高效化, 促进间作套种的发展。

5.3 发展规模化经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对生产关系调整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镇转移, 为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解决了“谁来种地”问题, 要通过培育种粮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 推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公司化运作, 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大力推广土地托管经营, 采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实行土地托管经营的方式, 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既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还有利农技系统开展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发掘土地增产潜力, 大力发展间作套种,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5.4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提升科技素质

从全市农民素质现状看, 目前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超过65.6%, 参加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0%。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升, 核心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对合作社社员、家庭农场主、农业种养大户, 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摘要:通过宝鸡市目前间作套种现状调查和效益分析, 分析了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引进研发机械、改进研发配套技术、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间作套种,模式,现状,问题,对策,陕西宝鸡

参考文献

[1]张瑞军.几种作物的间作套种组合模式[J].河南农业, 2013 (1) :36.

[2]许玉真.粮菜间作套种模式[J].农业知识:瓜果菜, 2007 (9) :4-5.

[3]韩滟初, 田怀臣, 马文良.农作物高效间作套种及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种子与种苗刊, 2005 (10) :9.

中药材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要点 篇5

农作物和中药材的间作套种,能有效地解决两者间的争地矛盾,实现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气、水肥和热量等自然资源,发挥边际效应和植物间的互利作用,达到粮、药双丰收的目的。

一、农作物余零地边间套一块田地的可耕面积约为70%,而田间地头、沟渠路坝约占30%,山区、丘陵所占比例更大。利用这些余零地种植一些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的中药材品种,既有效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效益,同时,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蒸发,控制了因杂草生长而给农作物带来的病虫危害。例如:金银花耐涝、耐旱,对气候、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地边、路沿、渠旁,按株距80cm挖穴,每穴栽花苗6棵,可年产商品花一斤,市场价约15元,每亩余零地边一般可栽60穴。适宜余零地边种植的药材还有甘草、草决明、苍术、五味子、木瓜、王不留行、玉竹、黄芪、红花、龙胆、大黄等。

二、高秆与矮秆间套高秆农作物与矮生药材合理搭配,增加复种指数,遵循前熟为后熟,后熟为全年的原则,提高了光能与土地的利用率,从而大幅度增加了经济效益。例如:板蓝根?玉米?柴胡一年三种两收种植模式,春季在高畦上播种板蓝根,5~6月按株距60cm点播玉米,每株留苗2棵,8月待玉米完成营养生长时板蓝根就可收获;接茬播种柴胡,这时玉米的遮阴能够为柴胡的萌发提供良好的条件,15~20天柴胡就可出齐苗,9~10月份,玉米收获后,柴胡苗就可茁壮生长。适合此模式套种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高粱、甘蔗、棉花等茎秆高大、能提供阴蔽环境的农作物种类。搭配种植的药材品种主要有生长期较短、耐阴的板蓝根、白芷、桔梗、川芎、白术、丹参、柴胡、半夏、太子参、黄连、草珊瑚等。

间作套种模式 篇6

一、品种选择

青椒选用耐寒抗病品种, 如早杂2号或寿光羊角黄。苦瓜宜选用主蔓结瓜、节位低、丰产优质、抗病的品种, 如力昌大顶苦瓜、长白苦瓜等。

二、培育壮苗

1. 种子处理。

青椒种子可先用10%磷酸三钠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 再用30℃温水浸泡5~6小时, 捞出后将其用纱布包好, 在30℃条件下催芽, 待种子露白后播种。苦瓜种子的种皮较为坚硬, 一般先用55℃温水浸种10~20分钟, 然后用30℃温水浸泡24小时, 捞出后将其用纱布包好, 在30℃条件下催芽, 6~8天可发芽。

2. 播种育苗。

青椒的播种期在10月上旬, 苦瓜播期在11月上中旬。 (1) 营养土的配制。取腐熟圈肥1份、鸡粪1份、疏松田园土2份, 混合过筛后每立方米加三元复合肥1.0~1.5千克, 并加少量五氯硝基苯和福美双 (两者比例为1∶1, 以防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 , 再加少量辛硫磷 (拌沙后均匀撒在营养土中, 以防地下害虫) 。 (2) 播种。营养土配好后, 在棚外做宽80厘米的长畦, 畦面整平后铺上细沙, 再将配好的营养土铺在畦面上 (厚约10厘米) , 浇透水待播。苦瓜一般采用切块育苗, 畦内切成8厘米×8厘米的方块, 将发芽的种子点播在营养土块中央。青椒种子拌沙后均匀撒在畦面上, 覆土1.0~1.5厘米, 喷透水。播种后建小拱棚, 棚内温度保持在28~30℃, 3~4天即可出土。出苗后注意通风, 温度控制在25~26℃, 湿度为50%左右。当苦瓜第1片真叶展开, 第2片真叶露尖时, 喷施1次赤霉素, 以降低第1雌花节位和加大雌花比例, 使早期产量增加20%~40%, 提早采收7~10天。 (3) 分苗。在青椒幼苗具2~3片真叶时分苗。分苗畦也需要同样的营养土, 划成12厘米×12厘米的营养土块, 将苗移栽于营养土块中央, 浇透水后加盖拱棚。中午光照强时需适当遮阴, 缓苗后去除遮阴物;白天控制在25~26℃, 夜间15℃;可用0.2%~0.5%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洒, 使苗健壮。定植前1周降温炼苗, 白天控制在20℃, 夜间10℃, 以增强幼苗的抗逆性。

三、定植及定植后管理

当青椒苗具9~10片叶、苦瓜苗具4片真叶时, 即可定植。定植前, 棚内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5~6吨、过磷酸钙50千克、高效硼镁肥1.5~2.0千克、多菌灵粉剂2.0千克 (均匀撒于地表) , 再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喷洒地面, 然后深翻30厘米, 并整平耙细。种植规格为每隔3.2米留l个苦瓜间作行, 间作行宽1米、株距40厘米。2行苦瓜之间按行距55厘米起垄 (垄高20厘米) , 种4行青椒 (株距38~40厘米) , 带营养土块移植。

移栽后覆薄膜, 并浇透缓苗水。青椒定植后至苦瓜甩蔓前一般不浇水、不施肥, 做好划锄保水增温工作, 并用绳将苦瓜和青椒进行吊秧, 防止结果期倒伏。

花期注意避免降温降湿危害, 防止大量落花。当门椒和对椒坐住后, 可结合浇水冲施腐熟鸡粪或人粪尿, 或在距苗10厘米处开沟施豆饼或花生饼, 每株0.1千克, 施肥后浇水, 以后每隔15天左右可喷药、施肥、浇水1次。门椒、对椒应及时采收, 防止发生坠秧。青椒每次采收后, 都要适当疏除下部老叶和畸形果, 以利通风透光和保花保果。3月以后, 随着气温的回升, 应逐渐加大通风排湿量;当外界温度在30℃以上时, 可大放风或撤掉棚膜。

向日葵间作套种的优点及方式 篇7

关键词:向日葵,间作套种,优点,方式

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 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一般情况下, 间作是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 套种是不同时期播种。近年来,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该项种植方式更引起广大农民的重视。其中, 向日葵与其他作物的间套作种植方式已被许多向日葵产区的农民认可和采用,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东部大部分地区种植早熟甜瓜、西瓜属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地区, 进行瓜葵间作和套作, 即通过早熟甜瓜、西瓜间作早熟杂交油葵食葵, 实现土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葵花、大豆、绿豆面积较大的吉林某些盐碱重的地区, 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的大豆产区, 豆葵间作的栽培方式已逐渐推广应用, 总效益平均提高12.5%以上。

1 向日葵间作套种的优点

1.1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变一收为两收, 如早熟西甜瓜和葵花间套种, 可以在瓜果成熟之前, 将向日葵种子播下, 其共生时间短, 最多1个月, 有效地变一季为两季收,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减少了土壤资源的浪费。2007年, 吉林榆树怀家乡、辽宁新民卢家乡、黑龙江讷河县学田乡、梅里斯雅尔塞镇、内蒙赤峰太平地镇的部分农民在早熟甜瓜、西瓜种植地间套种杂交向日葵, 早熟甜瓜、西瓜正常收获卖了好价格, 间种杂交向日葵又多增1.5万元/hm2以上的效益, 杂交向日葵种子产量高、品质好、生育期短, 省工省事。

1.2 充分利用光能

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 使作物高矮成层, 相间成行, 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光能利用率, 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据在吉林榆树豆葵间作区调查, 同一个大豆品种和相同地块, 间作区大豆边行和内行, 结荚数分别比大片单一大豆种植区提高11.5%和14.8%, 产量由2 250 kg/hm2提高到2 775 kg/hm2左右。杂交葵花的盘径增大, 比大片内行区盘径平均提高8.5 cm, 产量增加16.5%以上。同时, 间套后, 调整了田间结构, 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 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1.3 用地养地相结合

实行瓜葵、豆葵间套作, 以地养地, 既增产粮食, 又培肥地力, 有利持续增产。如瓜葵间作的几行区第2年可进行一下轮换, 既避免了重茬也起到了闲季养地培肥、深浅根系交替替合合理理用用肥肥的的作作用用, 增增产产效效果果显显著著。

1.4 有利于种植结构调整及多种经营的发展

实行向日葵间作套种, 有利解决粮、油、菜等争地的矛盾, 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同时, 有利于解决连续种植葵花等作物造成地力和产量下降的问题, 起到了从小到大范围地调节种植结构, 相对提高土地产出的作用。如在黑龙江的甘南地区大力推广豆葵间作技术可有效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提高葵花和绿豆的产量, 改善品质。

1.5 有利错开农活和田间农事操作

间作套种后, 可将作物的忙季和闲季合理错开, 减去了因忙季用工的费用。尤其解决了忙秋期间争劳力的矛盾, 有利集中力量, 适时种好每种作物。套种还可错开用水时间, 有利扩大灌溉面积[1]。进行瓜葵及豆葵等间作有利于高杆作物向日葵田间喷药及收获时行车, 对于农民来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深受欢迎。

2 向日葵间作套种方式

2.1 向日葵豆类间作

向日葵与大豆、杂豆 (绿豆、红小豆、豇豆等) 实行间作, 一般行数比为2∶4。即2行向日葵, 4行杂豆, 也可种植成44行比。群众的种植经验表明, 向日葵与大豆间作、混种, 只要间作合理, 管理得当, 均比平作向日葵增产, 一般增产幅度在9.8%~28.0%。以向日葵为主的种植方式, 在向日葵不减产的条件下, 增收大豆525~600 kg/hm2;以大豆为主的种植方式, 可在基本不减少或减产较少的条件下, 增收葵花籽375~525 kg/hm2。向日葵与大豆混种的比单种向日葵总产量增加33%~91%。

2.2 向日葵与西甜瓜间作套种

实行早熟杂交向日葵与早熟西甜瓜进行间套作, 不仅可提高瓜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也会保证向日葵良好的效益。西甜瓜是蔓生作物, 向日葵为高杆作物。从空间上讲, 适宜间套作。间套作的成败关键是缩短2种作物的共生期, 尽可能提早瓜的成熟期, 在保证瓜正常成熟的前提下, 尽量推迟向日葵播期, 使西甜瓜采收时向日葵株高控制在40 cm左右[2]。

2.3 向日葵打瓜间作

吉林省通榆县是向日葵和打瓜种植大县, 每年向日葵种植面积在5.67万hm2左右, 打瓜种植面积2.67万hm2左右。为了提高向日葵、打瓜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几年实践, 总结出了一套向日葵打瓜间作栽培技术, 应用此项技术, 可增加收入3 000元/hm2[3]。

2.4 向日葵与春小麦间作

每种6~16行小麦, 留空地50 cm种2行向日葵。而在年有效积温适宜的地区可采取春小麦与早熟向日葵杂交种进行复播, 一季两作, 效益更为明显。

2.5 冬小麦套种向日葵

冬小麦收获前约45 d, 在麦田畦埂上点种向日葵。小麦收割时向日葵株高不超过小麦, 麦收后休闲, 向日葵收获后种小麦[4]。

2.6 向日葵与绿肥 (草木樨) 间套作

4∶2或2∶2种植, 基本保持单种向日葵的株数, 扩大行距缩小株数, 增加了边行。向日葵虽然减产8%左右, 绿肥则培养了地力, 使后茬作物大幅度增产。向日葵封垄后将草木樨籽撒在行间垄沟和垄帮上, 轻施浅覆土。有向日葵叶片遮荫, 可使草木樨出苗齐全。向日葵收获后草木樨再生长20 d左右即翻压肥田。若使之越冬, 第2年即成了绿肥田, 可缩短1年种草时间。

参考文献

[1]洪论评.发展间作套种促进粮食增产[J].福建农业科技, 1991 (2) :38-39.

[2]早熟甜瓜西瓜间种向日葵H658、HS88立体栽培收入高[EB/OL] (2008-09-11) .http://www.fmth.cn/info/detail/4-217.html.

[3]于志清, 顾玉秋, 韩海涛, 等.葵花打瓜间作栽培[J].农村科学实验, 2008 (6) :23.

农作物间作套种的几点建议 篇8

1 要坚持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气候资源, 不同作物、品种进行合理搭配。一般无霜期较长、热量资源充足的地区, 应多发展间套种植模式, 而对于无霜期较短, 热量资源较差的地区应实行高杆作物与矮杆作物、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的混作方式,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气候资源。

2 要发展相应的种植模式

要根据当地的水肥地力条件来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种植模式, 同时要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同地区在气候、土壤、肥水、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不同作物根系类型、分布、需肥种类、数量及不同生育阶段需肥水情况也有不同。如玉米与甘薯间作, 玉米需氮素较多, 而甘薯需磷钾较多;玉米与豆类间作, 玉米为须根系, 豆类为直根系, 可吸收利用土壤不同层次的养分和水分, 再者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安排粮食作物与棉花、蔬菜间作套种等多种模式, 以提高产值增加收入。

3 要根据不同条件采取配套技术措施

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育特性及土壤、气候条件采取配套的技术措施与之相结合, 科学管理, 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当改变了作物的种植模式以后, 局部生态条件也会发生变化, 尤其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随之变化, 其他如旱涝渍冷等害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种植管理过程中, 就要根据病虫草害新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 采取相配套的管理技术, 精耕细作, 科学管理, 不能因循守旧, 力争趋利避害, 减少不良影响, 达到高产稳产。

4 要根据不同关系, 合理搭配

要根据不同作物与当地的环境条件和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关系, 选择互利因素较多、相克因素较少的作物或品种合理搭配, 取得最大的互补效应。选择某种间套模式时,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当地资源, 减少作物间争光、争水矛盾, 使之能相互促进, 避免相互抑制。只有这样才能同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5 要根据当地或周边市场区位特点来选择种植模式或布局

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上的各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要想获得市场价值中的高效益, 农业生产组织者和农民就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 确立合理的种植模式;及时采集、分析、利用市场上的各种农产品供求信息, 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 协调好生产和销售, 减少流通环节, 提高收益。

间作套种模式 篇9

1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玉米甘薯间套作模式品种的选择应依据不同的用处、不同的收获时期, 选择不同的玉米、甘薯品种。如果进行鲜食销售的, 玉米品种选用郑白糯4号、郑紫糯1号等甜糯玉米品种, 甘薯可以选用商薯7号、商薯8号等食用型品种;如果以收获产量为主, 甘薯进一步加工, 玉米选择郑单958、先玉335等紧凑品种, 同时郑单958也可以鲜食收获, 风味较佳;甘薯品种可以选用商薯19、商薯6号、商薯9号等品种, 产后用于淀粉加工。

1.2 种植带

玉米甘薯间套作模式可以分为间作模式和套作模式两种。两种模式经过几年的试验和应用, 间作模式以2B8型模式最佳, 套作模式以1B8型模式最佳。

套作模式1B8型, 甘薯每垄种植1行, 株距27.7cm, 密度4.5万株/hm2。每隔8行甘薯于垄沟内套种1行玉米, 株距20cm, 每穴点种3~4粒, 留2株壮苗, 密度1.5万株/hm2左右。

间作模式2B8型, 甘薯每垄种植1行, 株距27.7cm, 密度4.5万株/hm2, 每隔8行甘薯间作于2行玉米, 行距60cm, 株距18.5cm。

1.3 种 (栽) 植时间

根据种植时间的早晚, 玉米甘薯间套作模式有3种种植时期。保护地栽培, 该栽培方式适宜种植鲜食玉米和甘薯, 为了提前上市, 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春播栽培, 该栽培方式也适宜种植鲜食玉米和甘薯, 一般在土壤10cm地温为16℃以上时适宜种 (栽) 植, 种 (栽) 植以4月下旬为宜;夏播栽培, 越早越好。

1.4 施肥

玉米甘薯间套作模式施肥应有别于单作玉米或甘薯, 玉米氮肥需要最多, 甘薯需要钾肥最多, 过多的氮肥对甘薯生长不利, 因此在整地时底施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有机肥全部做底肥, 需施优质农家肥 (沤肥、堆肥) 37500~45000kg/hm2, 化肥施用复合肥 (N:P:K=15:15:15) , 600kg/hm2。

在甘薯扶垄时, 施225kg/hm2钾肥 (禁用氯化钾) 集中施于垄底翻耕于垄内作包心肥。

玉米分两次施肥, 在拔节期施用复合肥 (N:P:K=15:15:15) 4500 kg/hm2, 在大喇叭口期施用尿素3000kg/hm2。2B8型追肥施于两行玉米之间, 1B8型追肥施于两株玉米之间。

1.5 田间管理

玉米甘薯间套作模式会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 但是根据不同的模式, 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2B8型间作模式, 由于有两行玉米, 便于田间农事操作, 田间不要喷施农药和除草剂, 尽量人工除草和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确保产品的无公害栽培, 提高其经济效益。1B8型由于是套作模式, 玉米甘薯植株较近, 人工操作能损害植株, 种植后可以喷施除草剂防治杂草。

1.6 甜糯玉米的隔离种植

由于玉米有花粉直感现象, 所以在种植甜糯玉米时, 一定注意隔离问题。生产上常用的有2种方法:空间隔离, 一般在其周围300m以上范围内不种植其他类型的玉米;时间隔离, 春播可间隔20d, 夏播间隔15d。

2 种植效益分析

2.1 2B8型效益分析

2B8型的效益分析是以收获产量来计算的。如果销售鲜食产品, 经济效益比这更大。

表1说明了2B8型玉米甘薯间作模式的带宽、行距、株距和密度。表2说明各种种植模式的产量结果, 表3说明各种种植模式的效益情况。

注:数据计算按前3a的市场行情的平均值, 玉米2.2元/kg, 甘薯1.2元/kg。

从表2可知, 2B8型的模式中, 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综合优势得到较充分发挥, 甘薯的低位劣势也相对改善, 而且保证了玉米种植密度, 发挥了玉米高产潜能, 甘薯的高产能力也发挥出来, 因而表现出群体总产量最高。从土地当量比来看, 2B8型的土地当量比最高, 这是由于玉米甘薯高产潜力都得到发挥的。土地当量比是衡量间作优势的一个指标, 它说明获得单位面积间作群体的产额需要单种的土地面积。

根据前3年的市场行情的平均值, 对玉米甘薯间作处理所投入的资金, 计算其产值, 纯收入和产投比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进行分析 (表3) 。由表3可知, 2B8型玉米甘薯间作模式纯收入最高, 为111274.2元/hm2, 产投比为8.60。

2.2 1B8型效益分析

1B8型玉米甘薯套作群体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表4) 。群体总产量的高低顺序为A2>A3>A1, 处理A2产量最高, 这是因为甘薯、玉米优势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比净种玉米增产99325.65kg/hm2, 比净种甘薯增产3184.2kg/hm2, 这是由于模式中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综合优势得到较充分发挥, 甘薯的低位劣势也相对改善, 而且保证了玉米种植密度, 发挥了玉米高产潜能, 甘薯的高产能力也发挥出来, 因而表现出群体总产量最高。从产量效益来讲, 处理A2 (1B8型) 是较为理想的组合。

根据前3a的市场行情的平均值, 对玉米甘薯间作处理所投入的资金, 计算其产值, 纯收入和产投比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进行分析 (表5) 。由表5知, 甘薯玉米套种模式的产值比单作玉米、甘薯都高。从产投比来看, 处理A2高于单作甘薯, 更高于玉米。这种变化受市场价格左右很大, 因此从投资效益来讲, 适当模式套作种植效益较为稳定。

注:数据计算按前3a的市场行情的平均值, 玉米2.2元/kg, 甘薯1.2元/kg。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甘薯间套作模式在栽培技术上一定注意品种的选择, 玉米品种应选择低杆、紧凑型、个体调节能力强的品种, 甘薯品种应选择耐阴性强的品种;种植的时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科学安排播种时间, 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种植特用玉米一定注意隔离问题。

玉米甘薯间套作模式的效益分析可知, 以2B8型和1B8型效益最佳, 建议农民根据自己的种植习惯, 选择适合的模式。

由于玉米、甘薯都是需水肥较多的作物, 种植不宜过密, 否则造成玉米果穗的较小, 商品性差, 同时对甘薯生长也不利。

参考文献

[1]卢广远, 杨爱梅.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产量与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21) :135—139.

[2]杨爱梅, 卢广远.甘薯套种鲜食糯玉米种植模式[J].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 () :129-130.

[3]王家才, 孟自力, 张曦, 等.甘薯新品种商薯6号套种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11 (5) :40-41.

[4]王自力, 杨爱梅, 刘忠玲, 等.洛阳旱地西瓜间作甘薯效益及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12) :221-222.

[5]刘伟明.利用旋转设计对春玉米/甘薯套种的优化研究[J].耕作与栽培, 2004 (6) :16-17.

间作套种模式 篇10

1. 种植形式

采用193 cm一带, 玉米宽窄行种植, 宽行168 cm, 窄行25 cm。宽行间依次种植甘蓝、豆角、菠菜三种蔬菜。3月中旬先定植甘蓝, 每带定植4行, 行距40 cm, 株距30~33 cm, 每0.067 hm2定苗4 500株。4月下旬点播玉米, 株距20~23 cm, 每0.067 hm2留苗2 800株。5月中旬收获甘蓝前, 间作套种2行架豆角, 株距33~35cm, 每穴5~6株。8月初, 收获豆角后复播菠菜。9月下旬收获玉米, 11月初收获菠菜。

2. 栽培技术要点

(1) 整地施肥要求深耕25 cm, 每0.067 hm2施入农家肥10 000 kg, 耕耱整平、均匀。

(2) 定植甘蓝1月中、下旬开始出苗。育苗可在温室或改良阳畦中进行。品种选用中甘11号。定植采用铺地膜加拱棚双层覆盖法。先按照设计的带距和行距, 每带中起两个高为10 cm, 宽55 cm的拱形垄, 先将地膜覆盖于垄上, 然后每幅地膜垄上打孔移植2行甘蓝。定植后立即扣棚膜。扣棚时, 先插竹支架。竹支架一般以2 m为宜, 每隔1 m插1个。每两个垄合扣一个棚。棚扣成后, 呈拱形状, 宽160 cm, 顶高50 cm。棚与棚之间的距离为33 cm。棚膜覆好后用绳子系紧 (棚两边打上木桩, 用以系绳) 。小拱棚长度根据地形而定, 一般10~15 m。甘蓝的管理主要是在4月包心期分2次追施硝铵25 kg/0.067 hm2。

(3) 玉米管理4月25日左右在小拱棚之间种2行玉米, 穴距20~23 cm, 每穴种3粒, 用量2~3 kg/0.067 hm2。品种用强盛49、晋玉811等品种为主 (此时气温已高, 可以去掉小拱棚) 。玉米于5月中旬间苗, 7月初拔节后, 追硝铵25 kg/0.067 hm2, 9月底收获。

(4) 架豆角管理5月底收获甘蓝前点种架豆角, 品种为架豆王, 每0.067hm2用种5 kg, 在每2行甘蓝之间点播1行。株距33~35 cm, 每穴5~6株, 8月初即可采收。

(5) 菠菜管理9月初播种菠菜, 品种选春秋大叶菠菜, 每0.067 hm2播量3.5~4 kg, 播种方法为划沟、撒籽、覆土。播种后天热少雨时, 应勤浇少量水,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 秋菠菜一般撒籽稀些, 苗期只除草不间苗, 小苗生长到遮满畦面时, 可以结合浇水, 追硝铵50 kg/0.067 hm2。

(6) 产量及效益此种种植形式在水肥条件高的地区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新城乡北固碾村示范田, 每0.067 hm2产玉米500 kg, 产值250元;甘蓝1 900 kg, 产值1 140元;豆角350 kg, 产值200元;菠菜1 050 kg, 产值550元;以上共计产值2 140元, 扣除总投资476元, 纯收益1 664元。

3. 适宜范围

上一篇:股份权益下一篇:资产错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