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行为(精选8篇)
种植行为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实际之中, 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而且还提高了蔬菜的产量。然而, 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 农药中毒是种植人员主要面临的职业卫生问题,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药的不安全使用以及大棚内的温度过高、湿度大、封闭性强, 特别适合各种病虫的生长, 从而使得种植人员不得不增加农药的使用量, 加上农药使用率比较频繁, 使得种植人员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受到了严重伤害。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文采用的是分层整群随即抽样的方法, 根据不同种类的大棚种植蔬菜对不同地区进行分层调查。本文的调查主要选择4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选择了3个村庄, 并选取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业的人为调查对象, 本调查研究一共选择了900人左右。
1.2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方法为主, 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式的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有, 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例如, 年龄、性别、文化、种植经验等;是对于农药种类以及安全使用的掌握情况;是使用农药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行为;是自我保护措施。例如, 农药中毒时的解决对策以及相关保护用品的使用情况。
1.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之前, 需要对大棚种植蔬菜的现场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对象进行走访交谈, 并对该地区的蔬菜种植情况以及种植人员的健康情况进行大致了解;在调查前需要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问卷调查结束后, 统一采用Epi Data3.02软件进行录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及, logistic回归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本文此次的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共回收到900分左右的有效问卷, 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66.8%, 女生占33.2%;年龄在18~30岁的有35人, 30~40岁的有114人, 40~50岁的有350人, 50~60岁的有293人, 在60岁以上的有115人。文化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的有24%, 初中63%, 高中和中专12%, 大专及其以上1%。
2.2 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使用的农药大多数都是以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主, 其中90%的种植人员在购买农药的时候都会按照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案进行使用。在这90%的种植人员中, 大概有80%人在购买农药时, 是通过销售人员的讲解而掌握的, 少部分的种植人员是通过邻居、亲友的交流或者是通过电视而掌握的。
2.3 农药使用不安全行为
在调查对象中大概有97%的种植人员会采用混合用药的方法。在这其中大概有90%的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身体会受到一定地伤害;有77%的种植人员存在着用手配药的行为;有72%的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会用手擦汗;54%的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没有使用PPE。除此之外, 女性大多数都不会阅读农药上面的标签, 表1是大棚蔬菜种植人员不安全使用农药情况的情况。
2.4 自我保护情况
在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喷洒农药的过程中, 使用PPE的种植人员采用工作服、口罩、手套的现象非常少, 更不用说帽子、防毒面具、护目具等工具的使用率。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 有40%的种植人员在感到不适的时候仍然选择继续, 直到喷洒工作完成;而感到不适就停止工作的种植人员只有26%左右, 还有35%的种植人员在感到不适时, 不知道如何应对。表2是种植土人员使用PPE的整体情况。
2.5 生产性农药中毒风险的得分情况
通过大量地调查结果表明,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得分在6分以上的只有10%左右, 4~6分的占50%, 2~3分的占43%, 而0~1分的占7%。
3 讨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掌握农药知识和使用方法主要是根据销售人员的指导。过去的研究表明, 接受过农药安全知识教育的种植用户发生农药中毒的几率低于没有接受过安全知识教育的种植用户。同时本文通过调查发现, 种植人员在喷洒农药过程中很少使用PPE, 使用PPE的种植人员只占总人数的45%左右, 在这其中用日常的旧衣服作为工作服的使用率很高, 但是所有的种植人员在喷洒农药过程中都没有采用专业的防护服。本文通过进一步地调查发现,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无论是平时的大棚工作, 还是喷洒农药, 都会使用同一套工作服装, 并且在喷洒农药过后不进行及时地清洗, 从而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非专业的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也会造成农药的二次污染, 这对种植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农药中毒是大棚蔬菜种植人员主要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 严重者甚至还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过大量地实践研究表明, 农药中毒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使用者对农药的危害性缺乏正确认识, 使用不当;部分种植人员为了追求杀虫效果, 一味使用毒性比较高的农药, 或将多种农药混合使用, 且还未能正确使用PPE。根据农药对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地伤害, 本文提出了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
3.1 加强对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安全用药行为的培训力度
对于种植人员安全用药的培训不应该只是农业科技部门为了政绩而进行的面子工程, 流于形式的培训, 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种植人员安全用药的意识和行为。大棚蔬菜的病虫害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对此农业科技部门应该根据气候以及大棚蔬菜的种植种类进行实地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 对病虫害的治理和预防进行培训和安全用药的指导。不仅要将种植人员安全用药的培训活动落实到实际, 而且还要考虑种植人员的治理成本, 最大程度上降低种植人员的治理成本。
3.2 鼓励种植人员积极参与订单式的蔬菜生产组织
由于订单式的蔬菜生产组织的采购部门对种植人员的蔬菜质量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种植人员使用农药的行为, 而且还能实现对大棚蔬菜种植生产的有效监督。收购部门为了让种植人员种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蔬菜, 也会派遣专业的人员对种植人员的蔬菜种植环境进行监督和指导, 从而实现“双赢”。
3.3提高对农药使用法律以及滥用农药后果的宣传力度
应该加强农药使用方面的相关知识地宣传, 提高种植人员对农药危害的正确认识, 帮助种植人员树立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制定关于违法使用农药行为的奖惩制度和标准, 加强农药使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 不安全用药的行为普遍存在, 并且出现中毒后的应对知识比较匮乏。这对种植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大棚蔬菜种植人员的身体健康, 应该不断完善相关规范, 加强种植人员的健康教育, 提高种植人员的安全用药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大棚蔬菜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纪文武, 周健, 朱玲勤等.银川市郊蔬菜大棚种植者农药的知信行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7) :860-862.[2郑文静, 么鸿雁, 刘剑君等.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农药使用行为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 2015, (1) :118-120.
[3]常芳.济南市蔬菜生产中农药残留污染的调查分析[D].山东大学, 2014.
[4]郭映花, 邢永华, 纪文武等.西部某镇大棚蔬菜种植者禁用农药知识和使用现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3, 31 (9) :685-686.
种植行为 篇2
【关键词】粮食生产补贴;种植决策
一、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以及与农户种植积极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1.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2004年以后,我国调整了原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补贴体系。国家通过几个步骤:首先,完善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同时采用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来保护种粮农户的经济利益。其次,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民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成本,从而缓解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最后,确立了对良种和农机的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地增加农民收入。这样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粮食生产补贴体系,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保护了农民利益。
2.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相关性研究现状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涉及 “三农”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在粮食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关系上有很多研究成果。较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并不能促进农户扩大粮食生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持消极态度。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能够保护粮农的经济利益,对保持种粮面积,促进粮食增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考虑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否能积极地影响农户的种粮决策,不完全要考虑粮食补贴政策本身,同时还要考虑与农户决策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考虑才能评价粮食补贴政策的有用、有效性。
二、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农户对当期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和农户面临的经济选择进行调查,以2014年辽宁省灯塔县内的200名农户作为样本,分析农户面对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做出种粮经济决策。
1.问卷内容与调查问题
调查问卷设计了农户自然状况和与种粮补贴相关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农户的自然状况、农户是否扩大种植面积、农户扩大多少种植面积、收入是否增加、农户对最低收购价格的满意程度、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程度的满意程度、农户对农资综合补贴的满意程度、农户是否有种植经济作物的意愿、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而选择进城打工。
2.问卷主要的几项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大都分布在31-5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71%。有37.5%的农户选择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而种植面积也不超过10亩,有62.5%的人对增收不满意,更愿意选择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例如蔬菜、水果。被调查的农户也会选择进行土地流转,进城打工的方式放弃粮食种植生产。有97%的农户对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表示一般和有点不满意,只有23%的农户表示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满意,对农资补贴持不满意的居多。这些调查数据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目前农户的种粮生产积极性和经济选择问题,本文就此结果分析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现有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和改进策略
1.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户对现有的粮食生产综合补贴体系并不是十分满意。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国际粮价的低迷,国家财政面临着较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压力,因此,采用最低收购价格并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应该逐渐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让市场来调节粮食的种植行为。同时,采用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补贴保护种粮行为,稳定我国的粮食供应。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政策存在较多的不满意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农民种粮收入增长乏力,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从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角度分析,粮食种植的替代品-种植经济作物和进城打工会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农户更愿意选择其他方式而放弃种粮生产获得增收。因此,国家应该探索改进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的政策,通过完善补贴的范围和程度,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来提高种粮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增强种粮积极性。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实现种粮规模经济
鉴于农户更愿意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现状,国家应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同时对土地集中之后进行的粮食生产,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单个农户生产能力有限,获得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也较不容易。因此,农村土地流转之后,一方面,出让农户通过流转获得一定的补偿取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较大的土地经营者获得更多的土地承包权,形成了规模经济,降低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更大地凸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优势。反过来雇佣流转出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农户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良好途径。国家应该综合利用粮食补贴政策与规范了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来促进粮食生产,提升种粮积极性。
四、结束语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缩小城乡差异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该从优化补贴方式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来保障农民收入,同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来获得种粮规模经济,发挥粮食补贴的优势。因此,國家需要综合利用补贴政策和管理方法,才能促进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国泰民安的治国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琼,刘颖.国外农户粮食储备补贴的主要方式[J].农村工作通讯.2012(24).
种植行为 篇3
1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南疆地区是我国目前红枣生产栽培的最佳生态区域之一,由于常年降雨量在30mm-60mm左右,年光照时间长,而且早晚温差大等诸多天然优势决定了该地区成为我国的一个红枣生产最优区域。据统计,目前全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9家,其中林果类企业42家。经初步统计目前新疆红枣加工企业有42家,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以筛选、分级、烘干、精细包装的粗加工为主,也有一些企业具有了一定规模,在精深加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2南疆地区红枣规模化种植存在的问题
2.1红枣品种单一难以满足种植需要
以种植时间较长、种植规模较大的阿克苏地区为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该地区以种植河南灰枣、山西骏枣为主,其种植面积达到总种植面积的95%以上。虽然种植的面积很大,但是由于长时间种植单一品种,造成部分地区的土壤肥力下降,红枣的品质也难以得到有效地保证,直接导致了这一地区的红枣产品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2现有的红枣种植技术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作为一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红枣不仅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而且在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也需要很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先进的现代种植技术在红枣种植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推广,红枣的品质很多都保持在前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水平上,甚至在有些地区红枣的品质出现了退化,直接影响了红枣规模化种植的推广。
2.3栽培管理相对粗放、施肥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管理
目前,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枣农没有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粗放管理,修剪整形不当,不能按照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不重视花期管理,导致产量低、质量差。同时,新枣园从规划、选址、品种选择、栽植、管理都没有做到科学建园的系统管理,即使栽植了新品种也达不到高效益。在发展过程中,农民只重视间作物的当年收益,缺乏对不同年龄枣树的水肥、树体(整形修剪技术)管理,直接导致枣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下降,开花少、单位产量减少。
3加快南疆红枣规模化种植的建议
3.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全力增强科技支撑力度
提高红枣种植技术的科技含量、推进科技应用力度是促进红枣规模化种植的必然路径。立足新疆地区实际,编制红枣种植技术推广方案,使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乡级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建设为切入点,充实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加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农广校等传播平台,把农技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构建连接农技专业人员、农村土专家、农业生产大户的农技推广应用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2延伸红枣产业链条,实现“一条龙”生产
畅通红枣市场信息的传递,改善提高红枣市场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立符合新疆红枣产业发展实际的技术、经营、金融、资本等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生产、交易效率,真正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得实惠。加强红枣型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扶持、建强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民有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扶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红枣产业化经营当中,实现社会资本在农业生产当中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业生产带头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做好农业转移人口的转移安置工作,把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变为享有平等社会权利的“城镇居民”,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3筛选改良适合地区种植和市场需要的红枣品种
枣树优良品种多元化品种是枣树丰产的基础,各地州在红枣发展中,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切实开展调查研究,在选优的基础上,确定适合不同地区发展的红枣品种。应选择适于当地发展的2~3个优良品种,防止品种单一引起不良的市场效应和可能的病虫害发生,最大限度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在品种结构上,应打破干鲜兼制品种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交通方便、具有保鲜措施的地区,积极建立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协调发展,早、中、晚熟品种有机搭配的布局。各地区考虑建立优良品种引进推广示范园,要不断筛选经济效益高、市场对路的品种。
3.4建立健全市场引导管理机制
结合新疆地区的特点,政府部门要发挥好产业引导和产业支持力度,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红枣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金香,王艳,杨海菊.沧州市红枣产业的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2006(03).
种植行为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口腔种植患者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龄45~55岁,平均(50.3±2.4)岁。所有的患者均能够满足以下的入选标准:(1)年龄45~55岁;(2)知道治疗的过程、目的,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3)在1个月的时间内未曾接受其他的口腔治疗;(4)具备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5)患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等疾病。
方法:对180例患者进行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检查,检查的项目主要有X线表现、种植的松弛程度、PLI、PD、SBI等,所有的检查均由同一位医师进行。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包括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调查,对患者的病例情况进行统计,对患者的口腔以及牙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项目的主要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对患者的刷牙次数、刷牙时间进行调查,对患者是否有使用牙签的情况进行调查,对患者是否有吸烟的习惯以及吸烟的烟量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洁牙状况进行详细记录。
观察指标:对患者日常的刷牙频率以及刷牙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对患者的吸烟状况进行记录,对患者是否有洁治行为,以及洁治的频率进行分析,对所有调查因素相对应的种植体炎症患有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刷牙、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180例中,刷牙频率1日1次110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79例(71.8%),1日2次48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13例(27.1%),1日3次22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例(9.1%)。在本次调查中,吸烟患者133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106例(79.7%),不吸烟患者47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例(6.4%),由此可知,刷牙次数频繁的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较低,不吸烟的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较小。
刷牙时间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在180例患者中,刷牙时间3 min以上98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6例(36.7%),刷牙时间5 min以上82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4例(4.9%),有结果可知,刷牙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疾病。
复查及洁治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在180例患者中,定期复查患者38例,均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未定期复查患者147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46例(31.3%);未进行洁治患者123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3例(18.7%),洁治1次患者35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例(8.6%),洁治2次及以上的患者22例,均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
讨论
通过相关的文献表明[1],刷牙次数少、时间短及吸烟次数频繁的人员而言,其患有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概率较大,而不吸烟、刷牙次数频繁及时间长的人员,其患有种植体周围炎概率较低[2],由此说明,刷牙的次数、时间、吸烟的状况都会对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发生有着较大的影响[3],本文的探究结果也证实了该结论的正确性,此外,定期复查和洁治的患者患有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也较低,也说明了口腔清洁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着抑制作用。
本次研究表明,刷牙次数越多,越注重个人口腔卫生的患者其感染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概率越低,只要保证个人的口腔清洁,就能够大幅度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口腔的卫生,口腔卫生差、有长期聚集的霉斑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全身性疾病都能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牙龈沟内有液体渗出,进行疾病探诊的深度增加,口腔中有感染的发生或者种植体松动、失败等[4]。对于实施口腔种植的患者而言,要具有较高的口腔卫生要求,不仅在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刷牙的频率和时间,还要尽量避免烟酒对口腔的危害,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口腔维护、复查以及洁治,以能够达到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5,6,7]。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口腔护理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减少口腔患者的病痛。方法:收治患者180例,观察口腔护理行为与种植体周围炎之间的关联。结果:患者口腔护理行为次数越多,种植体周围炎发生概率越低,吸烟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结论:正确口腔护理行为能有效减少种植体周围炎,可以更好保证患者的口腔安全。
关键词:口腔护理,种植体周围炎症,影响
参考文献
[1]吕国新.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8(11):62-63.
[2]宋清,李小宁.患者自主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3(8):1424-1425.
[3]朱俊杰.研究口腔种植患者的口腔护理行为与种植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3(87):176-177.
[4]张虹,潘在兴,侯秀玉,等.口腔种植患者的口腔护理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4(4):196-198.
[5]曹裕杰,施斌,陈江,等.种植体周围炎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9(6):525-529.
[6]徐晓明,李慧丽,刘东艳,等.口腔专业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干预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9):78.
种植行为 篇5
海南省作为与大陆隔离的国家热带农业生产基地, 冬季瓜菜的生产是海南省热带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 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和出口基地。但是, 因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及冬季瓜菜本身的特点, 病虫害发生更为集中、严重, 农药使用也更为频繁。加之生产中不科学、不规范使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给冬季瓜菜的质量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忧。2010年2月的“毒豇豆事件”给海南省冬季瓜菜的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如何规范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 提高农户用药行为的安全性, 成为政府控制冬季瓜菜质量安全的政策重点。研究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的用药行为状况和农户对农药、农业生产的认识, 对提高农户用药行为的安全性非常必要。因此, 对海南省649户冬季瓜菜种植农户进行了访谈与调研。调研涉及农户的用药行为概况、农户对农药的认识以农产品检测的情况等。调查方法为重点调查加随机抽样, 调查方式是调查人员一对一的入户调查。发放问卷1 000份, 收回问卷875份, 回收率为87.5%。根据问卷反馈情况, 剔除缺失4个以上变量的问卷27份、农作物为非冬季瓜菜的农户问卷199份, 剩余有效问卷649份。
1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情况分析
1.1 用药依据不明确、不规范、不安全
农户在选择农药及确定使用量时, 存在凭经验决定或跟随邻居盲目、超量使用的现象, 用药的依据上存在极大的问题。据调查, 在施药时用药依据安全规范的农户比例不到20%, 其中, 仅有6.9%的农户表示其会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配比使用农药, 而12.6%的农户则表示倾向于听农技人员的指导。剩余约80%的农户中, 29.9%的被调查者存在跟风现象, 邻居用什么农药、用多少药, 自己就跟着模仿, 而34.2%的农户则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用药, 另有16.3%的农户表示一般会在说明书的基础上加量使用农药。这表明农户在农药品种、农药使用量的抉择上缺少正确的认识, 用药依据不科学、不规范, 安全性较低。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农户认为从他们从事反季节瓜菜种植开始, 一直都是这样用药的, 也没出什么大问题, 不愿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 导致在用药依据上问题更加突出。
1.2 缺乏做用药记录的意识
农户过量使用农药或施药频繁, 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施药过程中没有做用药记录造成的, 经常做用药记录的农民能更好地控制农药使用量, 注意自己的施药行为, 也更愿意安全用药[4]。然而, 据调查, 经常做用药记录的农户仅有22.3%, 从不做记录的却有33.6%, 还有46.7%的农户偶尔做一下用药记录, 这些很少做用药记录的农户对于多久用一次药、一次用多少药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 在施药过程中更倾向于“见虫即打”多用农药, 以保证农产品的产量与卖相, 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极不利于冬季瓜菜的安全生产与出岛。究其原因, 大部分农户反映做用药记录很麻烦, 浪费时间, 而且在他们看来记录与否对于冬季瓜菜的种植并没有什么作用;同时, 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低, 缺少做用药记录的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3 在用药安全间隔期方面存在极大的隐忧
用药安全间隔期是指自对农产品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使用或消耗农产品前使得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值所需间隔时间。农产品最后一次喷药与收获之间的间隔时期必须大于安全间隔期, 以防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超标, 对消费者造成危害。但是, 在对农户的调查与访谈中发现, 大部分农户都不了解安全间隔期的重要意义。农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特别是在蔬菜生产上常有“今天打药明天采摘上市”的现象。问卷的反馈情况也表明, 有54.6%的农户在农药使用后不到5d就收获农产品, 而根据一般性原则, 农药使用后至少5d以上收获才能使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降到一定标准。这说明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的用药行为不容乐观, 存在极大的隐忧。
2 农户对农药与农业生产的认识分析
2.1 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人体健康的认识
农户作为农药施用的主体, 其对农药残留影响人体健康的认知程度内在地影响其施用行为, 而施用行为是否规范又与农药残留量的多少有关, 并最终对农产品的安全产生影响[5]。据问卷反映, 有184人认为即使是少量的农药残留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占总比例的28.4%, 365人则认为农药残留只有超标才会影响人体健康, 占总比例的56.2%, 另有100人却认为农药残留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占总比例的15.4%。总体而言, 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对农药残留的危害有较好的认识, 但仍存在15.4%的农户对农药残留的危害毫无认知, 这部分农户在用药过程中违规用药的可能性更大。因此, 政府在对农户用药行为进行监管时, 应加强对这部分农民的培训与指导, 提高其对农药残留的认识, 引导农户安全规范地使用农药。
2.2 农户对农药残留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农户对农药与环境关系的认知对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行为有重要影响[6], 认识越高, 在施药过程中越倾向于主动控制自己的用药行为, 生产安全农产品;反之, 认识越低, 违规用药的可能性就较大。在被调查的农户中, 有197人认为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无法避免的, 占总比例的30.4%, 348人则认为只要在施药过程中处理好农药包装、剩余农药等,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可以避免的, 占总比例的53.6%。另有104人认为农药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负面影响, 占总比例的16%。由此可以看出, 海南省冬季规制种植农户对农药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就总体而言较好。政府应该利用中国乡镇社会独有的“熟人效应”, 进一步提高农户对农药的认识。
2.3 农户对农产品安全问题与其在农业生产关系中的认识
农户对农产品安全问题与其在农业生产关系中的认识, 会直接影响农户生产行为, 正确的认识可以提高农户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感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然而, 在利益驱使下, 农户追求的目标是农产品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保证。在使用化肥、农药时, 绝大多数农户仅考虑经济效益, 很少考虑到农药使用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造成的问题, 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特别是某些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的个体农产品生产者,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按标准操作, 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剧毒农药,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据调查, 认为农产品安全问题和自己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农户仅有20.8%, 认为农产品安全问题和自己的农业生产没有任何关系却有15.6%。这表明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较为欠缺, 亟待提高。
3 农户参加培训学习的情况与政府的监管
3.1 农户参加政府质量安全培训的情况
政府举办质量安全培训活动, 是提高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引导农户安全科学用药的重要途径。经常参加质量安全培训活动的农户在生产用药过程中更倾向于规范用药, 进行安全生产。从被调查农户可知, 样本中从没有参加过政府质量安全培训活动的农户有288人, 占总比例的44.4%。偶尔参加政府质量安全培训的农户有302人, 占总比例的46.5%。经常参加的仅有59人, 占总比例的9.1%。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农户对这类培训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不高, 认为参加此类培训活动是浪费时间, 不愿意参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举办此类培训的次数较少, 农户即使想参加却没有机会。
3.2 农户接受农技人员指导的情况
农技指导人员指在县、乡 (镇) 村里为农民做农业技术指导的科技人员, 与农户农产品生产关系最为密切, 对农户的生产用药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农技人员的指导有利于及时纠正农户错误的用药生产行为, 促使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安全规范地施药, 进而提高农户用药行为的安全性。然而, 根据问卷与走访的情况, 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接受农技人员指导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农户中, 从来没有接受过农技指导的有311人, 占总比例的47.9%, 偶尔接受农技指导的农户有281人, 占总比例的43.3%, 经常接受的农户仅有57人, 占总比例的8.8%。农户在生产用药过程中缺少农技人员的指导, 遇到生产用药问题时, 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生产经验解决, 这十分不利于安全农产品的生产。
3.3 政府对农产品检测和质量安全监管情况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与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总称, 造成农药残留量超标的主要是农户违规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或过量使用农药等。控制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力度与频率。但是, 就海南省的农产品检测情况而言, 由问卷反馈可知, 从没有接受过农药残留检测的农户有442户, 占总比例的68.1%。而在对农民进行调查时发现, 海南省农产品检测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在某些村镇, 有些农民甚至没有听过农产品检测, 即使有检测, 频率也是比较低的, 很难起到监督作用。一些行政人员也反映, 农产品检测只是走程序。这表明海南省自2010年“毒豇豆”事件后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有所松懈, 不利于实现安全农产品出岛。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农户生产用药行为现状、农户对农药残留认识和政府监管情况的分析, 得出结论: (1) 农户对农药副作用的认识较高, 但对自身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却相对缺乏, 安全生产意识较为淡薄。从总体而言, 农户的认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农户在生产用药过程中, 用药依据不明确, 缺少做用药记录的意识, 对安全间隔期的执行存在极大的隐忧, 农户用药行为的安全性较低, 这十分不利于安全农产品的出岛; (3) 自海南省“毒豇豆”事件后, 政府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和对农户生产用药行为监管的频率和力度有所下降, 有待加强。
鉴于此, 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农户生产用药行为的监管, 是提高农户用药行为安全性的重要途径。因此, 政府应该定期组织质量安全培训活动、对农户进行农药方面的学习、通过农技指导人员或现身说法等方法, 向农户积极宣传违规用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同时, 通过相关政策引导、纠正农户现有的用药习惯、提高农户的安全农产品生产意识, 促使其进行安全用药。不可疏忽的是, 由于不同特征的农户对所接受到的知识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给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时, 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农户受教育程度、人口压力和收入结构等农户禀赋的差异, 相应地调整政策重点。
参考文献
[1]侯博, 侯晶, 王志威.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及其对施药行为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2) :99-103.
[2]倪凌燕.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09:1-86.
[3]王志刚, 李腾飞, 彭佳.食品安全规制下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山东省蔬菜出口产地的实证调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 :164-168.
[4]周洁红.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96户菜农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11) :25-34.
[5]Huang Jikun, Qiao Fangbin, Zhang Linxiu, et al.Farm Pesticide, Rice Production, and Human Health[EB/OL].[2013-04-29].http://agris.fao.org/agris-search/search/display.do?f=2013/GB/GB2013203400034.xml;GB2013203467.
种植行为 篇6
1.1农户生产技术落后
在生产技术方面,其影响因素主要受经济制约以及生产方式落后,同时,农户的思想意识也有待于提高,农户的主要想法是,价格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取得本小利大的效果,在理性方面而言,其基本是合理的。然而,其还希望能够降低劳动力来获取较大的收益以及坚持低收益作物的种植。
1.2市场发展畸形
在对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进行调查时,数据显示,从未关心蔬菜生产过程并对即将销售蔬菜进行质量检查的农户占总数的54.51%,而认为应该将预售蔬菜进行质量查验并对其进行检查的农户只有11.19%;同时,在市场检查部门方面,由于相关部门对蔬菜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户惩罚较轻,一般情况下,主要处罚措施为:禁止上市、将蔬菜退给农户以及对其进行罚款等,使得农户认为蔬菜出现问题与其本身无关;目前,我国在出现问题责任到人方面的能力很低,农户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在调查结果显示中,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如果蔬菜出现问题根本或基本追究不到本人的占71.48%。市场在检查与管理农户方面的手段不到位,蔬菜出现问题后,责任追究不到位,所以在对蔬菜进行定价时,由于受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的干扰,而很难定价其品质如何,这样对于“物美价廉”的说法也很困难。
1.3政府监管有待于提升
就政府方面而言,虽然政府极力倡导安全蔬菜的种植,然而这些宣传对于农户而言,基本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在政府提问农户对于蔬菜种植有什么要求时,大多数的农户要求政府对其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进而提高安全蔬菜的质量,但是,在政府接收到了调查结果时,并没有派遣技术人员对农户的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基本只有少数人收到过指导,由于政府的不作为而导致的农户出现技术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安全蔬菜的种植。
2建议对策
2.1科学培训以及指导农户种植安全蔬菜技术
政府应该大力推广农药残留最小化、农药含毒最轻化的蔬菜种植技术,同时应该着力研发无公害化生产化肥以及能够降低蔬菜病虫害的技术;在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方面,应该与当地的农技部门进行亲密合作,让农户在蔬菜生产方面都能够掌握到高效的种植技术,此外应注意相关部门指导的技术应该让农户易于接受。
2.2发挥市场手段促进农户生产安全蔬菜
及时发布蔬菜市场相关公告,对所抽查的蔬菜质量的结果予以公示,一旦出现问题蔬菜的情况,应针对所出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惩罚,最大程度上制止了不安全蔬菜的种植以及销售,这样才会实现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放心”的目标,利用价格机制来调节安全蔬菜的生产种植,使得安全蔬菜在质量上有所保障;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惠农政策对农户进行生产扶持,从而降低安全蔬菜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为农户安全蔬菜的销售带来利润,通过经济扶持的政策在农户生产种植方面是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3结语
政府的监管行为直接影响到农户对安全蔬菜的生产行为,由于市场监管不当以及政府制度缺乏完善,使得安全蔬菜问题频频出现,所以政府应当落实对农户生产行为进行监督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完善市场检查制度,这样才能对农户的生产种植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摘要:目前,蔬菜种植户屡屡出现质量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场价格因素、生产技术以及政府方面的原因等。本文就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规范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
关键词:安全蔬菜,农户质量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卫龙宝,王恒彦.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作用分析——以浙江省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例[C].“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国际贸易及其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3.
种植行为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口腔科和解放军306医院口腔中心的种植体义齿修复患者进行种植体义齿修复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39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134例。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两个月内没有接受专业口腔清洁护理;(2)患者身体健康,无系统性疾病;(3)3个月内未服用抗生素和各种消炎药物;(4)同意配合完成调查的患者。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1)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性疾病;(2)无法自行正确回答调查问卷的患者,如对自己治疗行为无法正确回忆的患者;(3)在3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药物的患者。
1.2 种植体周围炎的诊断标准[4]
对已完成种植体义齿修复的患者来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1)远中或近中龈沟出血指数(SBI)≥1位点,探诊深度(PD)≥3mm,菌斑指数(PLI)≥1;(2)X线显示骨吸收>2mm;(3)种植袋已形成;(4)种植体已松动。
1.3 资料收集方法
1.3.1 一般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2)种植体情况,如牙周情况、牙龈出血情况、种植体松动情况;(3)口腔自主清洁护理行为,如刷牙情况、是否使用牙线或牙签、是否使用漱口水、是否明确漱口水的成分和作用、是否定期检查、是否定期专业洁牙、是否吸烟等情况。
1.3.2 种植体周围组织检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种植体周围组织检查,包括远中或近中龈沟出血指数、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种植体菌斑指数、X线显示等。所有调查对象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检查均由一名指定医师完成,以保证诊断标准的统一性。
1.4 资料分析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核实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情况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9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回收率为95.4%。调查对象中男性101人,女性127人;年龄最小者为21岁,年龄最大者为82岁。在228例调查对象中,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为31例,发病率为13.6%。
2.2 口腔清洁情况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
表1结果显示,不刷牙和每天只刷牙一次的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较高;刷牙时间<3分钟的患者发病率最高。不同刷牙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患者间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是否使用牙线对炎症发病率的影响不大(P>0.05)。
2.3 定期复查、专业洁牙和吸烟情况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
表2提示,三种因素对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的影响均有显著意义(P<0.05)。定期复查或专业洁牙的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不复查或不接受专业洁牙的患者。不吸烟的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吸烟患者,并且发病率随着吸烟程度的加深而升高。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炎症发生率最低的为每天刷牙两次的患者,而每天只刷一次和不刷牙的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刷牙频率高的患者。刷牙持续时间<3分钟的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3分钟的患者。刷牙可以有效消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和口腔内的有害微生物[5],保持口腔清洁,所以刷牙对于降低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有显著作用。
定期复查和定期进行专业洁牙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重要途径。遵医嘱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术后问题,可尽早进行抗炎杀菌治疗。并且专业的洁牙可更有效的消除口腔内的有害菌群,并且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护理。因此定期复查和专业洁牙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有显著意义。
本研究显示,吸烟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吸烟的患者,并且,炎症发生率随着吸烟程度的加深而提高。吸烟可使口腔中的细菌增多[6],因此进行种植体修复术后及时戒烟或减少吸烟的程度可预防炎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调查患者自主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为术后患者的护理行为提供指导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口腔科和解放军306医院口腔科的种植体义齿修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口腔护理行为。结果:228名患者中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为13.6%。刷牙频率和持续时间、是否使用漱口水、是否定期复查或专业洁牙及吸烟情况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义齿修复后口腔护理对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戒烟或减少吸烟频率可降低炎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种植体周围炎,自主口腔护理,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徐燕华,黄宝延,谭包生.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1083-1086
[2]夏登胜,欧亚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分析和治疗[J].北京口腔医学,2000;8(1):8-10
[3]王懿,刘洪臣种植体周围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0;8(1):45-48
[4]宿玉成.现代口腔种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8-390
[5]李晓军,沙月琴.种植体的菌斑控制和清除方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14(6):415-416
种植行为 篇8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区域的选择
河南的大蒜主产区是中牟县和杞县, 其中中牟大蒜种植面积约占整个耕地面积的40%以上。尤其以大白蒜为主, 中牟大白蒜是1980年开始由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与中牟县外贸公司联合培育的, 1984年大面积推广, 并开始出口。中牟大白蒜与其它外地蒜相比, 具有个大、皮白、味鲜、营养丰富、表皮紧裹、弹性好、耐贮运之特点。2007年3月7日,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中牟大白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 (2007年第50号) 》发布, 批准在河南省中牟县现辖行政区域对中牟大白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此选择了中牟县大孟镇为调查地点, 该镇位于该县中部偏北, 距县城7km, 面积1.17万hm2, 有大蒜0.3万余hm2。
1.2 调查方式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跟踪调查”的调查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影响到蒜农决策、种植的各种因素, 通过深度跟踪一户蒜农, 详细记录种植过程及、影响因素和成本效益等, 全面、详实地反映出蒜农的真实情况。
1.2.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蒜价格的预判、大蒜价格预判差别的原因、蒜农的种植行为、大蒜收益情况等。问卷调查分别在大孟镇的农田、集贸市场和农户家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调查了22个农户, 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进行, 并详细记录填写问卷调查表。调之前预判差别的原因、大蒜的大蒜价格的预判;为了做好这项调查, 在拟定调查问卷和调查时, 充分考虑到了蒜农的配合程度、文化程度和调查氛围等因素, 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2.2深度跟踪调查:
一个大蒜的生产周期包括选种、播种、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和销售多个环节。随机选择中牟县大孟镇湾刘村张广全家进行周期一年的深度跟踪调查, 每个月都到他家, 直接参与大蒜种植活动和现场观察, 详细追踪大蒜种植的全流程各个环节, 记录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成本和收益等。
2 研究结果
2.1 蒜农价格预判因素的构成
通过调查发现22户蒜农在2013年预测2014年大蒜价格时, 常通过与亲戚邻居朋友闲聊预测 (59.09%) 、通过收蒜的商贩预测 (27.27%) 和其他蒜农预测 (13.64%) 获得 (见表1) 。
以张广全家 (下称张师傅) 为例, 他家里一共有1.33hm2地 (包括租种别人的土地) 。2013年他家共计种植大蒜0.73hm2, 每亩收成约为1000㎏, 每1㎏大蒜卖给蒜贩价格为2.4元。张师傅注意到2012、2013两年大蒜价格连续下降, 本村和周围乡村一些蒜农不再种蒜或者少种大蒜了, 改种其他粮食或者蔬菜;同时大孟镇和周边乡镇城镇化建设和附近郑汴轻轨、郑开大道的扩建也占用了农村可耕地, 其中有很多都是蒜田。根据这些信息, 他分析判断, 2014年大蒜价格应该会有所反弹。于是2013年10月, 他仍然将0.73hm2地继续种上大蒜, 期望有个好的收成。和张师傅一样, 大部分蒜农对第二年大蒜的价格判断采用的是传统方法, 包括和亲戚、朋友、邻居、收蒜的商贩沟通中了解到一些信息;很少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专业农业报刊杂志、互联网和政府设置的消息栏、公告牌得知。由于信息来源不足, 蒜农对大蒜价格的预测和判断是有限理性的。
2.2 交易成本是农户种植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2013~2014年, 跟踪了张师傅种植大蒜的全过程, 记录了他家大蒜的生产周期, 即播种、护理、收获、仓储、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成本结构 (见表2) , 张师傅每667㎡大蒜的种植成本为2150元, 种植0.73hm2大蒜成本为23650元。其中雇人种植 (包括雇人播种、雇人铺地膜、雇人除草、雇人收蒜) 的人工费用共计有13365元, 占全部成本的56%。张师傅家的大蒜基本上都是他和他的妻子养护种植, 只有最费人工、最累的环节, 他们才考虑雇人帮工。而这些环节恰恰是占用成本最高的部分。以收蒜薹这一费时费力的农活为例, 22户蒜农中的16户是自己收割, 只有6户雇人帮忙收割。
相对于收蒜薹, 收大蒜则有时间限制。一旦天气有变, 未来得及收割的大蒜便会开裂, 导致收购价格会降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所以几乎所有的蒜农都会在收大蒜的时候雇人帮忙, 这也是人工费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说明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 农户家庭同厂商一样, 从事使用这种劳动与资本的生产, 每一家庭的行为都可视为在资源与技术条件约束下, 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来追求目标效用极大化。具体表现在时间、能力的双重考虑下, 农民才会雇工。在问卷调查中, 这种以家庭劳力来降低雇工人工成本的情况, 就证实了这一点。
2.3 风险对农户种植决策影响
在22户蒜农对“若今年种蒜赔了, 下一年您会如何改变种植计划?”的问卷调查中, 其中大蒜种植由晚蒜改种早蒜占63.63%, 改种其他作物占31.82% (表3) 。
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复杂多样, 导致农业风险也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农业风险划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在所有风险中, 最突出的是自然风险和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风险。与一家企业一样, 农户必须面对风险, 而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和化解的。张师傅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是:综合考虑一年的时间和所有土地的空间,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 种植多种作物, 达到增加收入和降低保险的目的。
包括租种别人的土地, 他一共有1.33hm2地。根据季节不同, 他把其中667~1334㎡地用来种植自己家日常生活用的粮食、蔬菜 (地块不固定) ;把0.4~0.47hm2地用来种植对外销售的蔬菜、瓜果;把其中的0.73hm2地用来种植大蒜 (早蒜和晚蒜, 早蒜和晚蒜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早蒜在9月中旬种植, 而晚蒜在10月初种植。相对来说晚蒜比早蒜每667㎡收成多100㎏, 故大多数蒜农起初种植多选择晚蒜) 。根据大蒜的价格情况, 他这样不同时间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带来的不同收益, 也规避了不同的风险。实际上, 由于种种原因, 包括城市市政管理、他家的农用车辆无法进城运蒜销售, 只能在本地销售, 同时他家种植的蔬菜和瓜果的销售收入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风险规避作用。
2.4 前一年大蒜价格预测有效性分析
2014年7月初, 张师傅已经把所有的大蒜都收获到家里, 共计1.1万kg。到7月末, 才有外地客商、本地收购小贩来到村里收蒜, 最终成交的收蒜价格每1㎏为2.4~2.8元。按照平均2.6元/㎏的收购价格, 每667㎡收益1000㎏, 2014年张师傅家大蒜的销售收入为28600元, 减去约23650元成本, 他种植大蒜盈利为4950元。还有一个因素需要考虑, 大蒜在气温高于25℃时会发芽, 7~9是中国北方最热的月份, 如果到8月初仍然没有把大蒜卖出去, 蒜农就必将考虑大蒜储存的问题, 须将大蒜存放进冷库里储存, 这样就再增加冷库租赁费用。届时, 张师傅微薄的盈利应该会继续减少甚至变成亏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市场结果呢?张师傅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 在整个收购季节中, 他一直对大蒜价格特别关注, 早在收购前的6月份他就发现有人在卖大蒜, 1.4元/㎏, 价格非常低。作为蒜农, 他一眼就看出那些不是新蒜, 他和卖蒜的人攀谈中得知很多冷库里都堆满了2013年, 甚至2012年的大蒜。据与中牟县冷库协会联系确认, 仅该县就有约35000t的大蒜库容。而且, 在这一个月中, 张师傅和村民们也逐渐得知周边的通许县、开封县等地2013~2014年都增加了大蒜的种植面积。同时, 张师傅也了解到一些有利蒜价的新信息, 虽然在去年做决策时, 这些因素并没有考虑在内, 比如中牟县城有大片蒜地已经被征用为商业用地, 这将会导致大蒜供给下降。而且去年下半年的小规模干旱也将会降低大蒜的产量。在种种信息面前, 象张师傅这样的农户没有办法准确地预测当年大蒜的整体产量。前期的旧蒜库存肯定会低价销售, 当年的新蒜又即将上市, 这样整个大蒜市场供给只会增大。而大蒜作为一种日用调味品, 它的消耗需求变化不大;而目前对大蒜的深加工能力还很低, 作为生产原材料的需求也是增加不大。
分析今年形势, 在总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2014年的大蒜价格不会大幅反弹, 即使有上升也会与去年相差不多。事实证明, 今年的大蒜收购价格同比去年每1㎏上涨0.30元, 同比上涨12.5%。张师傅作为一位可敬而智慧的蒜农, 毕竟无法得到全中牟、全河南乃至全中国大蒜的库存, 也无法知道本县、本市、本省乃至全国的大蒜种植面积, 尽管他已经从本村和周围乡村一些蒜农不再种蒜, 周边乡镇、部分县区的大蒜种植面积减少, 得出2014年大蒜的供需应该发生改变、价格应该有所回升的结论。但是信息的不对称, 仍然使得他的价格预期大打折扣。
3 研究结论
为期近一年的跟踪调查表明蒜农在种植决策时, 综合考虑到他能够得到的各种信息, 做到了家庭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年后的大蒜销售价格确实上升了,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 他们自己也发现到没有掌握到的信息, 使得他们原有的预期只取得了有限的效果。
研究证明:农民的种植决策是外部条件限制下的理性行为, 如果改善外部条件, 农民的种植决策将更加理性而有效。
4 政策建议
农产品价格受自然因素和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收益也因供求和价格的波动受到较大影响。根据以上22位蒜农种植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认为在外看来非理性的经营决策实际上是在信息缺乏的条件下的理性行为, 而这样理性的行为却没有带来蒜农利益的最大化是有深刻原因的。建议:
4.1 大蒜种植环节
在每年的7、8月份, 由乡镇农业技术站统计当年10月份蒜农的种植大蒜的计划种植面积、种植品种和种植时间。由县农业局汇总, 将这些县域、省域数据与往年对比, 在农技站门口的黑板报上予以公布, 协助合理安排种植大蒜, 防止盲目跟风种植, 确保农民收益相对稳定。
4.2 大蒜收获环节
集中对外省发布本地大蒜供给情况, 引导市场需求, 增加市场交易可能, 促进本地大蒜价格合理。
4.3 大蒜交易环节
必要时实行大蒜最低收购价政策, 适当提高保护价格;同时打击大蒜的价格垄断, 提高大蒜收购价格, 避免蒜农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发生。
4.4 大蒜存储环节
地方政府应对目前分散的冷库存贮进行集中的等级管理, 及时发布存贮信息, 引导蒜农准确决策。
参考文献
[1]程智慧.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9.
[2]金美利.大蒜养生法[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张建红.农户种植番茄选择行为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