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2024-10-15

化学能力教学管理论文(共12篇)

化学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有关化学的实际问题,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一、用化学知识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在课本绪言中,有一张显示了刻在硅原子上被放大约180万倍的“中国”两字的照片。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胡美玲老师2000年在兰州一中举行的新教材研讨会上说:“本张照片是我们国家在这项晶体表面操作原子技术的第一张照片,而改进后的第二张照片‘中国’二字更清晰,但为了突出第一张的意义,还是选用了第一张。”这张照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特点,又能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教材中编入了“侯氏制碱法”、“张青莲教授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的杰出贡献,用具体感人的图文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理论联系实际,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都与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密切相关。如新教材中对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破坏的产生原因;合成洗涤剂、食品添加剂的合成方法;塑料的老化和降解原理与防护;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利用发展前景;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了解回收电池的意义和价值等等。这些内容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增强了化学内容的综合性、实效性,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简化实验方法

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手段、现象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更简单易行,现象更明显,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对比得出相关结论。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用废弃的塑料瓶做实验,相对于旧教材中选用的那一套实验装置,效果更明显。

四、重视层层引导,使用图文教学

1. 教师应注意层层引导,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难以理解的内容通俗化。如,在讲解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等理论性很强的概念时,用层层推进的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反应现象、生活实际等具体例子便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2. 重视彩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的作用,让学生见图生意,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使比较难懂的理论在图画中显得直观,而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把分子或原子画成小人形态,配上表情,再通过得失电子表现出表情的变化,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重视知识结构,合理恰当布局

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根据逻辑顺序和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编排上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分量适当,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教材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的基础上,首先着重介绍了钠和氯气的性质,然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分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表等奠定基础,使元素周期律的引出显得“水到渠成”。这样的编排,使知识逐渐深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验室拿来实物、图表或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和分析。而对于微观粒于,既看不见,也摸不看,只能靠问学们在头脑中想象,这让同学们觉得理解起来很困难。有些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做或现象不明显,只能凭教师用嘴说,用手比划,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大,易混淆。现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直接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现象,让学生直观了解。如“石油的分馏”、“冶炼钢铁”的情景,学生一看一目了然。再如,分子结构的展示;化学反应时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变化;电解、电渡时溶液中离子变化的演示等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看得很清楚,而且也理解得透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篇2

一、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准确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三、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评价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整体与分项的优劣上,以前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采用微格教学中设定的教学行为评价系统,以一定的数量参与者作为评价员,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几年来,我们采用蒙城师范学校杨景宇老师编写的《微格教学之路》中的微格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和评价单的规定,对授课者的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的、真实的评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5人次获市级优质教学课,有7人次获县级优质教学课,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在10篇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四、灵活的变通形式,有利于化学教师的技能培养

培养化学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一、阅读能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阅读课本内容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推敲每个词,体味每句话,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把琐碎的化学知识归纳整理连接成有机的网络,变为被掌握的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因此,阅读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使他们思维敏捷、领悟力强.

学生在阅读时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更好更快地掌握化学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重结果而轻过程,这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际是很肤浅的.所以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求学生必须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要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另外,

化学有它自己的专门语言和表述规范,这些化学术语只有从课本上来,从阅读中来.通过化学术语的规范性使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阅读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化学素质.通过阅读,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揣摩,认识事物的规律.解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即必须读得懂、读得细、抓得准,特别是信息给予题,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需要的条件、知识和启发性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题干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发现本质,寻求规律,得出正确结论.若没有很强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答好的.

做习题时,学生常说:“老师给我们读题,我们很容易就解出来,而我们自己读题,则不知怎么解.”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提取信息不充分.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阅读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就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通过阅读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学生阅读、练习习题,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自主的、科学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终身都在学习,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自学.所以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它是能否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整合,解决新问题的基础.通过阅读训练,让学生掌握后继学习的科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会终身主动的获取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进而构建新的知识.搞科学研究,必须应用大量的资料,要能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去指导实践,解决新问题,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对科学活动作出评价,这样自学能力便达到高层次.

阅读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过程,先是一知半解,通过不断咀嚼和思考,进一步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向更深层次探索.这样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阅读的作用是我们教师的讲解所无法代替的,也是不能达到的.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待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特点,培养

1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的特点

1.1 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

创新能力也分为不同的等级大小,而创新能力的等级高低直接决定着其社会性价值以及社会效益的大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并且又可以被别人欣然接受的观点。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类似反映的频率,可以初步检查出新颖性的程度以及水平的高低。大部分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过程,而小学生能够编造故事,也是创新思维的表现,知识创新程度不一样,导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一样。

1.2 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其经常可以很容易摆脱传统的约束,摆脱惯性,创新出新的方式。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的知识不断创新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对事物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教师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写出板砖的作用,那些能够勇于突破板砖只能用于工程建设的传统固定思维的学生,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学生的一般具有很大的潜在的创新能力。

1.3 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

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很容易发现某一情景中潜在的问题,对待问题,习惯从一种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是能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以及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比如,可以在一道试题中发现隐含的不同的问题。

2 如何加强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2.1 创新教育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设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化学在学校的设置主要是作为部分专业的基础课程,化学渗透到许多的学科中,与各个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首先,学校在培养现代人才时,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根据教学的特点以及市场的需求,适当地减少一些繁琐的理论知识。改革教材的内容设置,使教材的内容能够充分地反映现代科技的特点以及具有化学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选择内容时,需要重点选择含有医、药、农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基础的无机以及有机化学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对化学结构或知识适当删减或简化。其次创新教学策略的设计,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获取丰富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在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本进行适当的取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可以根据生源类型、入学成绩或者统一摸底考试等进行分类,可以充分地满足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需要关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地放缓教学速度,通过增加教学学时来保障教学质量。平时要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最后,确定分层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进一步地创新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由于学校开设的化学课时不多,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化学专题讲座。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参加化学讲座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进行思考研究。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不断加强学生的好学心理以及创新能力。

2.2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 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表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不同的风险,虽然在面对问题时,不需要过多地考虑风险,但不表示错误或者风险不重要,需要把错误和风险看成是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产生的错误时,需要抱以宽容的态度。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依赖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钻研问题,在解答问题前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去合理地怀疑,追求真理。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讲答提出合理的质疑,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予以表扬和肯定,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适当的奖励,即使学生的创新成果还不够成熟,教师也应该积极支持,保护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2.3 通过实验教学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许多学校存在化学实践课时不够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高。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化学理论和化学定律与实验的需要接受实验的论证。因此,学校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加大学生选做实验的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自主地研究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创新。另外,教师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独立完成,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从而有助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最终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3 总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5

潮安县田东初级中学教师 陈世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而人们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观察,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观察作为一种化学学习能力,对于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化学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特别是化学实验的内容来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做观察的有心人。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所以,若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必须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掌握技能,进而认识化学变化规律。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设计为喷泉实验;分子运动实验,可设计为“铁树”开花;“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的实验,可设计为“雨”落叶出红花开;这样学生的观察兴趣就更浓厚。

但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瓦托斯基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

第 1 页 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前,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思考:“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同?”、“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由学生自己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如“这两(几)次实验,结果有变化吗?”“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结果有没有不同?”等。在条件具备后,还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

二、学会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化学实验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求,必须有计划、有次序的全面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的。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观察呢?在化学实验中正确的观察顺序应是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观察:

1、实验前:注意观察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反应装置(观察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等);然后是对添加顺序及数量进行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要观察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改变、气体生成等)。这个阶段,老师在探究活动前应给必要的指导(如列出观察提

第 2 页 纲),从而避免观察的片面性。

3、实验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一些性质,当然对于仪器拆分的顺序等细节也不能忽视。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应克服以下不良现象:(1)注意变化明显的现象,而忽视稍纵即逝的一些现象和一些细微的变化;(2)只注重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视了对实验操做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3)只观察不思考。因为观察和思维活动是紧密接合的过程。只有认真思维,才能将观察的动机从意外引发好奇的初级形式上升到思索探究的

三、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某种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化学实验课上常发生这种典型事例:本来只要认真看一下实验的装置图就可了解各种仪器的连接顺序和方法,一些学生却习惯于询问教师,或者盲目连接。针对这种反映学生缺乏观察习惯的例子,实验课上应督促学生从观察仪器的连接、药品在实验前后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等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化学现象和正确记录这些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有了观察的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要注意变换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现出的状貌将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这个道理。

2、要养成自觉意识。要注意养成自觉观察身边人事的良好习惯,随时做个“有心人”。

3、要善于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

第 3 页 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在观察中,还应注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而不致使观察所得如同“过眼烟云”。

四、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

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得出某些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规律。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方位的观察能力,除了通过化学实验之外,还要努力开拓观察的时空范围,借助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努力创设观察机会,接触多种观察现象和情境。其中包括结合教材内容和音像资料的选用;组织和开展化学课外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可以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观察领域,增加学生多方位观察能力的场合和机会。

总之,实验能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都是靠观察来获得的。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0年8月15日

化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创造力;激励;挖掘;兴趣;能力;观察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是改变环境的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知识的因素,有思维方法的因素,有环境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因素等。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喜欢鸦雀无声,学生循规蹈矩,但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往往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这种模式往往可能挫伤学生的创造意识,所以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必须改变观念,为学生的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环境,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学生有创造机会,激励那些缺乏创造才能的学生提高创造能力。

宽松的氛围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观察、动手、质疑、讨论的机会,教师适时点拨,这样可避免学生上课时过于拘谨,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创造力。例如,讲第五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不应把制法直接讲给学生,应通过以前的旧知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自己得出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化学方程式和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质疑比较上升到理性分析,挖掘知识内涵,构建知识脉络,激发创造精神,实现知行统一。

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引路人,应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创造的环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勇敢发表自己见解,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讲台,使学生有成就感,学生间再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必将得到极大激发。例如,初三化学课程中“二氧化碳灭火”这一节,教师可提出关于灭火的若干问题,或去消防支队参观座谈。不断创设问题思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有意观察自然现象乃至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探索的重要性,激发其创造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化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示范学科,学生有很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针对书上实验结果自己动手做做,如果现象不一样,互相讨论找出原因,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和改造实验方法,自制实验器材。做习题时,指导学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并找出最佳答题思路,这些就需要教师给其创造条件,学科优势加上教师积极配合,多让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其创造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飞速发展。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还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培养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模式,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不能仅停留在能否提高学生学习动因的水平来认识,更要提高到能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高度来认识。实践证明,强烈的创造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酷爱。我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懂得去主动思考,锻炼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自学能力,使创造能力得到升华。

创设情境可以用谜语的形式,谜语是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文字联想游戏,如果运用于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渗透主题,有助于学生在此情境中发挥想象力,理解物质的性质,增强学习效果。例如,讲“催化剂”概念时,可说“加上一点点,作用大无边,功成不自居,质量没有变”;讲“金属”这一节时可引用谜语:“我的出生比铁早,古代战争做刀剑,遇上水气穿绿袍,电气设备我必到”来形容;讲“电解”概念时,可引用“电流一通,微粒移动,得失电子,一东一西”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机会,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我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想方设法开动学生的头脑,给他们广阔的创造空间、学习空间,让他们去大胆怀疑、去假设、去辩论、去总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肩发展,使他们本身素质不断提高。

总之,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观念,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只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之一,还有很多有效的途径亟待开发和研究。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将以更高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化学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做好演示实验

1. 充分准备,

确保实验成功。实验前教师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对所需仪器、试剂、材料仔细检查,备齐物品。对于易破损仪器准备好备用品,以防万一。上课演示前,预先做实验,确保成功。

2. 明确目的,

要求具体。要使演示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该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要求,即演示实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应突出哪些实验现象,重点示范什么操作,如何及时了解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启发思维、得出结论的过程;如何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需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催化作用的演示实验。安装仪器前,可向学生介绍试管、铁架台、酒精灯、铁夹、漏斗、烧杯等的用途、使用方法及平面图画法,让学生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观察试管中固体状态的变化,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时出现的现象。实验后对比二氧化锰质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为了使本节出现的三个实验对比强烈,可将实验装置改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1. 在学习水的电解时,

教师可利用电脑制作课件,在投影屏上展现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结合为水分子的离合过程。

2. 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可利用动画形式展现碳、硫、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过程。上述方法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关键(可燃物放入集气瓶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为后面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帮助学生做好实验

1. 课前充分准备。

初次实验前,教师应介绍预习的方法和内容,以后学生每次实验前都要写出简要的试验计划。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学生要使用的实验用品,检查仪器药品是否短缺等。

2. 课堂检查提问。

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提问,判断学生是否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对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要介绍其用途、操作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示。

3. 人人动手。

实验中要求人人动手,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防止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从头到尾包办,个别学生当“观察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体验,可增加实验仪器的数量。实验条件较差、仪器较少的学校,可发动学生寻找替代品,或自制仪器。(1)代用品:①用截去上半截的盐水瓶、塑料瓶代替烧杯;②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③用塑料盆或搪瓷盆代替水槽;④以医用注射器或塑料眼药水瓶代替滴管。(2)自制用品:①用直径较粗的玻璃管封口制成试管;②用粗铁丝折弯制成试管夹;③用有盖的空墨水瓶加工制成酒精灯;④用小盐水瓶配上输液管装成不需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用废灯泡制成的圆底烧瓶装配成加热的气体装置。通过发动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替代品或自制仪器,既能变废为宝,保护了环境,又解决了仪器不足的问题;既使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了动手能力,又使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四、布置实验习题

实验习题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特殊习题,只提供实验问题,其它如原理、仪器、药品、方法、步骤等均由学生考虑。对于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等有重要作用。如: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取甲烷(不易溶于水),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分析:该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可选用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的发生装置;甲烷不易溶于水,可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通过这样的实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动手能力。

浅论化学教学中能力培养 篇8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只不过比别人更喜欢寻根问底罢了。”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开始, 都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思维的具体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

学生要大胆猜想, 善于幻想, 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大胆的想象, 有位科学家说的好:“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拘于一般思维模式, 大胆的去猜疑, 提出自己的观点。杨振宁博士也提出:科幻, 常常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 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性。启发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 引导他们去猜想, 这不仅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开阔,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如:在制取CH4时, 要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学习硬水的软化时, 要想到水壶为什么易结水垢。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能力。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部分, 阅读是自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几乎所有的自学, 都离不开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在阅读时要让学生“吃透”教材, 因为知识既是自学的对象又是自学的工具。在掌握知识以后再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读、写、算、观察、记录和表达等基本技能, 为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力条件。其次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应训练学生从叙述中总结出要点,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既便于记忆, 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基本概念和重点段落反复读, 对重点字、词、句加着重点画出, 仔细揣摩, 深入体会, 准确理解。如:在讲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时, 要画出三个点: (1) 0℃; (2) 101KP; (3) 气体。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教师应教育学生先复习后做作业;对各种类型的作业独立完成;提倡有疑难及时解决, 提出解决的多种途径;从参考书中寻找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触类旁通等。

三、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慎重地批判性地回顾分析和检查, 是一种对思维活动的怀疑、困惑的状态, 是探索消除这种困惑的一种探究行为。所以反思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 动摇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 唤起思维,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 由学习者变为研究如何学习者, 从而学会学习,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 尝试反思带来的成功乐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由于认知和思维等各方面的原因, 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而错误的原因比较隐蔽, 学生处在困难的情境中容易产生反思意识。这时, 教师应进行点拨, 充分暴露学生失误的原因, 让学生从中获得反思对象的信息, 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在化学教学中, 不仅要创设问题情景,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而且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 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行为作为反思的对象, 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剂,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 提高个人的创造力, 并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习惯, 从中认识和体验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一、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化学科学新成果, 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学生只有对化学这一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化学趣味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才能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调控作用, 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热情真诚的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积极鼓励,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阐述自己观点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 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 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 又引导学生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 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探索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索性实验提供了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条件, 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 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 探索实验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活动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 开展科技活动, 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反应创新活动, 为此在工作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 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 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 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 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室时, 需要独立思考, 去想象、去钻研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然后再结合课外读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这样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选择不同的教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日常的教学活动, 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看到了创新的成果, 而且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创新过程。为此, 我在讲课时尽量做到“少而精”, 讲到“点子”上 (重点、、难难点点知知识识点点、、疑疑点点、、考考点点等) , 多用启发的的方方法法, , 把把精精力力用用到到引引导导学学生会学上, 做到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对一些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启发讨论, 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善疑多问, 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化学方程式时, 先介绍化学方程式原则及举例, 然后启发: (1) 把磷在空气中燃烧用化学式表示, 此式能否称为化学方程式? (2) 要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你认为应作如何改动, 才能使其成为化学方程式?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解答过程与书上一致时, 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

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

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 就不会有灵感, 更别谈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第一节课上, 我不急于让学生学习绪言这一节, 而将重点应放在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上, 一是用生动的语言, 形象的描述, 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二是用一些精彩的实验, 如用二氯化钴溶液在白纸上写字, “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等几个趣味化学实验, 实验中呈现“魔术”般的变化, 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置身于广阔的知识天地, 从而激发他们创新求知的欲望, 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为今后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使学生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保持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三、重视课外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 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 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形式可以各异, 内容可以不尽相同, 格式不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使自己的化学知识系统化, 并形成了自己的创见, 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创新意识得到发挥,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四、介绍化学史和先进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新。我在教学中结合知识, 适时地介绍我国古代领先方面的化学成果 (炼丹术、火药、冶炼) 和近代化学科技的落后对比, 还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人工合成新元素, C60, 纳米材料, 还适时插入一些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例如水的污染及防治,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 温室效应, 臭氧层空洞等, 让学生重温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感受化学家治学精神、人品道德等人格力量, 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化学;模式;创新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在于利用具体的场景或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原子、分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的计算等重要内容时,我们以“冰糖葫芦”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创设情境的工具.因为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仅有着种类的差别,还要在数量上进行计数。为了表示清楚这两点,我们在课前准备了若干红山楂、香蕉块、橘子瓣、小苹果等水果,并用削好的竹签按照需要串成不同组成的分子等各种微粒,准备一场“冰糖葫芦式”的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以水为例进行分子与原子的教学,调动学生进入情境。首先,我们让学生以山楂表示氢原子,小苹果表示氧原子,先把它们串成2个“水分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这2个“水分子”的合成情况,发现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许多的相同的水分子聚集成宏观物质的水。接着,用串好的冰糖葫芦来演示水通电分解时的微观化过程,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通过“拆”,每个分子先分解成为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最后,让学生再通“串”,使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的氢分子聚成氢气,许多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导入探究之中.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片段都充溢着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获得有效的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实现教师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的转变”,由“静态的教科书教学”向“动态的知识教学”的转变。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过程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结合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操作: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一引导点拨,开展合作探究一评价激励,激发探究热情。

1、引导点拨,开展合作探究。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制定出实验方案,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互動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才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在老师的帮助与启发下,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最终揭开化学问题的本质与规律。

2、评价激励,激发探究热情。在经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科学探究的思路、方法及成果,使自己的认知清晰化、条理化,进一步完善认知系统结构。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及表达能力等。评价要体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既要评价学生在活动现场的观察、资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实验、讨论、记录等活动的表现,又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如探究报告、感受与收获;既可以是教师评价,又可以是生生互评或小组评价。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把探究性学习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三、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搞好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学化学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体会化学实验的价值.例如,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要求学生讨论和设计好实验方案,互相交流,经过实验操作总结出最佳方法。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了获取知识和感受未知世界的喜悦,调动了其自身的参与性与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如,探究CO性质的实验中,一系列的实验现象变化,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遇到CO,会变浑浊为什么浑浊的石灰水继续通CO:会变澄清,加热后又变浑浊,这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使学生对溶洞的形成有了感性的认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大家一起参与探索研究,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充分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切实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篇12

自学能力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对刚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我主要从下列几方面抓起。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能否坚持自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干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则将一事无成。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兴趣是孕育成功的摇篮。如果学生对学习化学感兴趣,则学习时会伴随愉快情感,这样积极性高,自觉性强,并能坚持下去。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追求这些化学现象究竟是什么? 例如:我在讲第一节绪言课时,首先做了趣味实验:用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猫,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的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红色小猫。再把此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猫渐渐消失。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随着化学课不断学习,同学们能对上述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整个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厚。所以,平时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我在上每一节新课前都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上课时提问检查。预习有困难时,可给他们列出预习目标和提纲,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中发现问题。通过预习,学生明白某部分教材讲了什么问题,哪些自己还不懂,然后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增强自信心, 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预习”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指导学生用好课本。我在布置作业和考试命题时 ,经常注意和阅读课本密切联系, 纠正那种只做题不读书的不良习惯,使学生明白不认真阅读课本就无法回答。每节课都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5~10分钟)。阅读有关概念的含义,阅读黑体字段落,阅读有关演示实验的文字叙述,并要求学生对重点概念做出不同符号的标记,反复理解,加强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适当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开阔学生视野。结合课文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尖子学生,在课外向他们介绍一些有关化学方面的参考书,如《中学生数理化》、《青少年化学之友》初中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课程辅导》等,使他们对某部分知识通过阅读参考书进一步加深理解。通过阅读有关资料, 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化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化学家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化学科学、投身化学科学的献身精神,学习化学家知难而进、勇于开拓、刻苦钻研的好品质,让他们从阅读中吸取科学营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爱主义情感,开阔学生视野。

三、重视练习复习,上好习题讨论课

习题讨论课是习题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可安排在一章(节 )后进行 ,重点应放在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上 ,应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题能力。正确处理好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协同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和关键性问题点拨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在习题讨论课上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引导学习养成仔细审题和认真分析题意的良好习惯。

2.在教师指导下 ,启发学生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 ,形成解题思路。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列出式子,而要讲解清楚思路和方法。着重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记笔记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课本编排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强,易学易用,不必记过多笔记。但适当记笔记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好处。对于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我要求学生把该记的内容用简明语言记录下来, 以便课后复习、巩固。如讲过C、H2、CO还原Cu O的实验后 ,对于这个还原性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异同点,课本上未讲到,我要求学生记在笔记上,进行比较理解。这样,学生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记笔记的能力,更学会积累知识的方法,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

五、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写总结报告

刚学完第一章内容“空气、氧气”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章所学知识,学生从哪几方面总结,怎样总结,都加以引导提示,然后写出书面总结报告,交教师审阅。以后每学完一章 ,我都让学 生个人总 结 ,写出总结 报告 ,作为平时 考查成绩。通过总结,学生对每一章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全面掌握之目的,同时,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直到课本内容全部学完,每人都可写总结报告,实践证明,有利于自学能力培养。

上一篇:根管填充程度下一篇:同期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