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

2024-05-16

采访对象(共10篇)

采访对象 篇1

新闻采访, 就其性质而言, 每一次面对的都应该是陌生而又新鲜的事物, 唯其如此, 奉献和告知读者的东西才能被称作是新闻。记者职业学习的课掌就是每一次的采访现场, 老师就是每一个采访对象。

既然我们认同采访对象是我们的老师, 那么尊重采访对象不仅是学习的应有之态, 也是采访能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面对领导和专家学者, 记者的尊重和谦让丝毫不用怀疑, 问题是面对底层的民众时记者能否把自己的身份摆正。记者应该明白, 要想了解产品的加工技巧和原理, 工人是我们的师傅;要想了解农时、商情, 农民是真正的行家里手;要想了解犯罪的心理和手段, 罪犯是合格的教师……面对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采访对象时, 这是记者应有的自知之明和道德境界。所以, 在底层的采访对象面前, 记者不能有一点点的职业优越感, 不能有任何架子, 对采访对象的任何的一点疏忽就可能招致采访对象的误解和反感, 使采访归之于失败。

现代工业门类可能多达数百个, 务工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服务于一个门类, 一个负责工业报道的记者要应对专业性很强的诸多工业门类, 可见职业学习的任务是何等繁重。像听“天书”似听采访对象介绍全然不懂的情况, 别说产生疑问或反问, 连入门的提问都不知怎么张口, 真伪不辩, 浑浊一片, 以其昏昏, 何以能使人昭昭?其实, 老师就在身边, 就在眼前, 采访对象就是记者求教最便当的老师, 只要我们摆正心态, 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 所有的采访对象都会以职业和行家的自豪感, 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娓娓道来。这样的求教, 从当时看既解了采访之急, 又能保证报道的真实准确, 从长远说, 是对自己负责报道领域的一次入门教育, 一次难得的职业知识的积累。

不少的记者干了多年给人的印象是没干明白, 没出精品, 原因有很多, 很重要的一点极可能是不注重向采访对象学习, 总是处在似懂非懂、门里门外的境况。

当今的报纸已经变成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及性读物了, 传播知识是报纸的一项重要功能, 基于此, 业内在认可政治家办报的同时, 也倾向于杂家办报, 目的就是为了向公众正确地传播知识, 以免误导读者。

记者要成为杂家, 向采访对象学习是重要一途。

笔者因为年轻, 对京剧这一国粹一直因不知而不喜欢, 但有一次却偏偏摊上了去采访鸡西一位知名京剧演员的任务, 好在这位演员理解我的年轻和无知, 也被我虚心求教的态度所感动, 耐心地给我讲京剧的起源, 讲京剧的功夫唱、念、做、打, 讲京剧的角色分工生、旦、净、末、丑……她讲得不厌其烦, 我则听得津津有味。采访结束, 我感到我虽然当不了“票友”, 但对京剧已达到了略知和粗通, 毫不夸张地说, 就是这一次的采访和学习, 我对京剧“入门”了。

记者的职业学习没有课堂, 没有现成的教材,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老师, 职业学习是记者的终身任务。持之以恒, 积高积厚, 我们就会成为知识的杂家和大家, 我们所办报纸的质量就会有极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鸡西日报)

采访对象 篇2

1、学会7个生字,掌握“驱车”、“垦区”、“树冠”、“风餐露宿”、“枝繁叶茂”、“万马奔腾”、“婀娜多姿”等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

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有致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述文中故事,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在保卫和建设西部过程中那些人物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勇于献身的崇高奉献精神,激发自己长大后努力建设西部的豪情壮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突破方法:复述故事,合作研讨,感情朗读。

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突破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要采访的真正对象是什么,抓住主体部分第2、5、6三个自然段第一句话综合探究。

教法与学法:

教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给予点拨。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塔里木防风林图片、小黑板等

课时计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计划5分钟)

1、师述: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8课《采访对象是棵树》,学会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语,下面就让我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出示小黑板:指名2名同学上台完成。

(一)选字填空。

垦 恳

1、我诚()地希望大家帮助我。

2、这棵树真活了,成了塔里木()区第一树。

栽 裁

3、它(军马)倒下的时候,战士们将它葬在这里,并()了这棵树。

4、苏州园林的布局可真是别出心()呀!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到处是伤痕。()

2、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

3、长时间站立着。()

4、形容姿态柔美。()

2、学生完成以上练习。

3、集体订正。

4、导入新学习:同学们,课文标题是“采访对象是棵树”,那么作者采访的对象真的是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计划25分钟)

1、自由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作者共采访了几棵树,代表人物是谁。

2、学生合作探讨,完成下表的第一二列。

3、分组复述三个故事。

(赤组和橙组复述“老班长”的故事,黄组和绿组复述“军马”的故事,青组和蓝组复述“知青李月娥”的故事。)

学生自由组内组对进行复述故事。

小组推荐同学班内交流复述故事。

4、细读课文,分组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精神。

a 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赤组和橙组同学齐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指名说出老班长最令人感动的语句,然后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引导学生找出“由于旧伤复发和劳累,他倒下了。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出一块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端吧,再栽上一棵树……”指名说出表现出老班长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相机完善上面表格。

指导学生朗读。

b 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军马”的精神

黄组和绿组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说出军马最令人感动的语句,然后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引导学生找出“屡立战功”、“与老兵们并肩拉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等词句。指名说出表现出军马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相机继续完善上面表格。

指导学生朗读。

c 学习第六、七、八自然段,体会“女知青”的精神

青组和蓝组齐读第六、七、八自然段。

指名说出女知青最令人感动的语句,然后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引导学生找出“死时年仅18岁”“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她起身跃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锅”女知青体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教师相机补充上面表格。

指导学生朗读。

三、情感升华,把握主题。(计划13分钟)

1、课文只采访了三棵树吗?还采访了哪些树?学生齐读课文第9、10自然段。继续完善上表。

2、学习课文结尾。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蓬勃生长在沙漠边缘的是一棵白杨树。这是一位少年栽的,去年,他去南方上大学,临行前种下了这棵树。”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指名说说,意思大致对即可。

教师补充并板书:暗示着新一代青少年将继承老一辈光荣传统,扎根西部、建设西部。

3、课文所采访的对象是树吗?是什么?

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教师小结并板书:课文表面上采访的是树,实际上采访的是一代又一代无数在西部开发和建设中献出生命的建设者。

4、夸一夸,谈一谈。对“老班长”等为西部建设献出生命的建设者你会怎样夸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

刍议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心理互动 篇3

【关键词】民生新闻 采访对象 互动心理

民生新闻主要是讲述百姓生活情况的一种新闻报道,同时也是一种由多个划分标准组成的报道方式,这里所提到的划分标准是指民生内容、百姓看待事物的角度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所谓民生新闻主要是指以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为基本出发点,将百姓群体作为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来进行相应的访谈,在进行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对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采集百姓的生活信息,并将所采集到的信息以新闻的方式报道给更多的百姓,主要报道一些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呼吁相应的部门来对百姓的生活问题给予解决,做到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一、对采访对象的认识

1、把握好被采访者接受采访的主要动机

记者应对受访者的主要动机进行有效合理的把握,记者要充分明确接受采访者主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采访的,是想借助镜头来充分表现自己,还是真正的想对新闻媒体反映生活真实情况,还是通过新闻采访的方式来宣传什么机构,记者可以通过在采访中有效的把握受访者的真实动机来确定所采访新闻的真实性。同时还应在采访过程中了解采访对象在提供相应的新闻信息时,是否图谋个人利益。

2、记者要确定采访对象是否为合格的对话者

在进行采访时,要对采访对象是否符合相应的采访条件加以确认,要确认采访对象对真实状况是否十分了解,对事件能否正确的描述等,还要充分认识到采访对象对实际情况的描述与观点能不能代表群众的普遍看法。例如在对一场火灾进行新闻采访时,记者应选择火灾的亲身经历者为采访对象,而不是仅选择目击者,原因在于亲身经历者要比目击者更了解火灾发生的实际情况。在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选择会对民生新闻质量形成直接的影响,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和有负面影响的事件中。

3、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把握

在进行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以采访对象的语气、神态等特征为主要依据,对采访对象当时的心态进行判定,从而有利于记者对采访对象采取有效的采访方式,达到良好的采访目的。经过以往的民生新闻采访,根据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后,大致可将采访对象分为四种类型。

(1)理想合作型采访对象。这种类型的采访对象一般都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十分配合记者的采访工作,采访对象的个人利益通常情况下与记者采访的目的不发生冲突。例如在进行网络违法行为报道时,公安民警就是理想合作型的采访对象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民警的主要目的是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制裁,而新闻报道的采访目的主要就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来揭露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与民警保持在统一的立场上。因此,在进行民生新闻采访中,选择理想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可以使采访难度降低。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将采访对象所描述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关注,从而实现采访目的。

(2)非理想合作类型的采访对象。该类型的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采访基本乐于接收,然而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导致采访难以正常进行,这种类型的采访对象在民生类新闻采访中是十分常见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民生类新闻主要涉及普通百姓群体,采访对象也多数为普通老百姓,通常情况下普通百姓很少接触或从未接触过新闻媒体的采访,从而导致其接受采访过程中,显得过于紧张,无法将事件叙述清楚,对于这种状况,记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轻松自然的采访环境,使采访对象在心理上得到放松,避免出现严肃的采访气氛。例如记者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孤寡老人家里对老人进行采访时,由于老人并没有经历过采访,如果用正式的采访形式,会使老人显得过于紧张,在回答问题时话语难分主次。因此,记者就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过于拘谨的采访气氛,为了缓解气氛,记者可以和老人一起坐在火炉旁,将话筒随意放在两人中间的任何位置,用缓和的语气通过聊家常的方式来进行采访;记者还可以用一些当地语言来与老人进行沟通,这样可以使老人的紧张心理得以缓解,从而恢复正常心态,并能自然的进行谈话和回答记者的问题,记者通过在采访中适当的使用一些云南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可以使老人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又感到了一丝亲切,使采访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3)虚假合作型采访对象。该类型的采访对象通常情况下,都十分容易并善于依照记者的脸色来虚假的配合采访。表面上是一个愿意配合记者采访的采访对象,实际上是虚假的配合,尤其当记者提及到某些利害关系时,这种类型的采访对象通常为了自身利益故意的提供一些虚假信息,从而使记者受到了误导。记者在进行负面影响较为严重或敏感性过高的事件采访时,如果采访对象过于热情和配合,记者就更要提高警惕,防止被这种虚假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对记者进行反采访,确保采访资料的真实性。

(4)非合作型采访对象。该种类型的采访对象的利益通常情况下都是与新闻采访目的相冲突的,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记者最好不要直接对这些群体进行采访,其主要原因在于记者的采访极容易对其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严重者会在新闻报道后对记者实施报复,通常情况下非合作型采访对象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拒绝记者的采访。应该先采访一些合作型的采访对象或采访一些与此事没有利害关系的群体,从而保证收集到有效的新闻材料。记者应避免直接采访事件的负责人,否则会让事件负责人提高警惕,使新闻采访工作陷入被动,使采访成本提高。

二、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

1、由于民生新闻所涉及的新闻内容主要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方面的问题,因此,会出现一些风险,这里所提到的风险主要是指一些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由于新闻报道会给其自身利益造成不利,从而进行相应的报复行为。如红河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2011年在采访个旧市淌甸镇石榴坝村龙口水遭污染的问题时,污染企业的负责人坚决拒绝记者的采访,同时拒不承认污染是其公司所致,从而导致了记者的采访陷入被动的局面,然而记者通过秘密对其公司的职工进行采访,这些员工承认这些污水是该公司从暗河排出,证据确凿后相应负责人无法狡辩,记者也有效完成了采访目的。

在进行相应的调查追踪采访时,记者应在采访完成后与采访对象会面,使采访对象能够理解记者,不但使事件能够得到更有效解决,还可以进一步核实相应的采访资料的真实性。

2、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应与百姓之间进行平等的采访,以百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是民生新闻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记者还应在进行采访活动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同时还要防止自己性格特点表现得过于明显,原因在于性格表现得过于明显会导致受访群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影响,从而阻碍了采访的正常进行。

3、在进行民生新闻采访时记者应努力寻找采访对象乐于交谈的话题。由于民生类新闻内容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通常情况下都是一些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然而采访难度同样也较大,如果采访对象是灾难受害者、亲属、或目击证人,他们由于灾难影响过大,在心理上形成恐惧感或伤心,往往容易拒绝记者的采访,这些人在心理角度上都属于非合作性的采访对象,因此,记者就要想办法与他们形成心理沟通,让采访对象相信记者。例如在对一些讨债被打农民工进行采访时,由于农民工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应先减轻受访者的心理负担,与他们聊天,可以先给农民工递上一支烟,如看他们口干舌燥,可以将随身带的没有喝过的水递给他们,使他们感觉到一丝温暖,当农民工相信记者后,记者再慢慢的引入到采访话题当中,从而达到采访目的。

总而言之,民生类新闻中的重要环节是采访活动,新闻报道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新闻采访的深度与真实性,由于采访是由记者和受访者共同完成的,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充分考虑到采访对象的类型和心理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记者还要对新闻材料编辑与写作方面加以重视,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保证采访深度,从而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参考文献

①敖盛良,《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J].《科技传播》,2010(8)

②宋兴明,《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J].《今传媒》,2006(12)

③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④陈正荣:《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⑤张美娟、赵虹雯,《现场采访之体验》[J].《山东视听》,2006(2)

⑥白梅,《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问的心理互动》[J].《新闻传播》,2010(2)

⑦肖园园,《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J].《祖国》,2009(7)

⑧金鑫,《新闻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互动心理研究分析》[J].《华章·教学探索》,2011(14)

(作者单位:红河电视台)

责编:周蕾

浅谈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 篇4

所谓广播新闻采访, 指的是写作或制作广播新闻报道采集新闻事实的活动。节目做得优秀与否, 新闻写得好不好, 反映得深不深,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采访。由此可见, 广播新闻采访在广播报道中的重要地位。

1.1 广播新闻采访的意义及特点

发现, 探求、挖掘事实, 并从中提炼具有新闻价值的精华是采访的目的和意义。采访是记者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实践过程, 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采访就是报道的依据, 同时也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

广播采访的主特点第一是具有紧迫性。相对于报刊, 广播新闻周期更快, 甚至需要广播报道发生在几分钟之前的新闻。

如何通过新闻采访的特点更好地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采访者如何能够在现场或非现场与被采访对象取得良好的沟通, 从而获取更有新闻价值的精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如何与被采访对象沟通

虽然广播是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的, 但也存在这种情况:有的采访录音听起来像两个陌生人在对话, 有些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导致被采访者拒绝回答, 这种采访的效果和意义如何呢?

被采访对象的态度直接影响新闻的深度, 影响到获取事实的程度以及新闻报道的价值。以事件为突破口, 挖掘出被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感情, 才能真实地体验到当事人的感情经历, 报道出有内涵, 有活力的新闻。通过新闻采访的特点提出以下四点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良好沟通的策略。

2.1 采访前期的准备

要想在新闻采访中“出彩”, 就要取得主动权。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说过:“要采访一个人, 尽可能先了解他, 了解到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等到见了面, 又要寻找捷径, 找到沟通双方思想的桥梁。”当然在采访的过程中, 也要以一颗平常心, 做到不卑不亢。做好了案头工作和心理调节才能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2.2 采访期间的沟通

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 不要急于进行采访, 如果时间允许, 应该先进行一下沟通。

2011年7月, 我在采访安徽庐江县白山镇手撕书法家孔明惠时, 我和他之间一问一答, 回答的很认真, 但是因为略显紧张, 所以总让人觉得缺少点交流和激情, 这样采访出的素材对于做节目可能还不够。突然, 我在孔明惠的书房一个角落看到了厚厚一堆的太极武术的书籍, 而且书籍比较旧, 显然经常翻看。我就顺势转变了话题, 问他, “练习书法是不是和打太极一样, 不是快速成才的活, 要求的是心平气和、抛开杂念”。他一听, 眼睛一亮, 连说对对, 情绪明显有所改变, 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使得后面的采访顺利完成。

2.3 采访过程中的引导

对于因为紧张、不会表达的被采访者, 应该从对方能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逐渐引导对方谈到主题或是在采访对象没有表达清楚或者偏离主题的时候, 适时地进行引导渐渐进入主题。

2012年5月, 我去采访淮河岸边农家女泥塑艺术家田孝琴, 她是一个典型的内向、不善言辞的农家女, 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她几乎都只能用“对”和“不对”来回答, 这让我对于采访产生担心, 如果整个采访都这样来做, 那么就不可能做出稿件。于是, 我将话题锁定在她的作品上, 先慢慢引导她对于一些获奖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 耐心锻炼她的表达。后来在这些作品中, 我找到一个突破口, 那就是田孝琴喜欢孩子主题的作品, 我联想到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田孝琴对和孩子相处一定非常有感悟, 于是, 我又从她的孩子问起, 她的孩子是不是支持她做泥塑?她的孩子也会么?以后愿不愿意继承这项民间工艺呢?果然, 这让田孝琴慢慢放开了自己, 回答的也越来越有内容, 虽然不是能说会道, 但是已经突破了自己, 我也获得了想要的内容。

2.4 采访后的交流

采访结束后, 如果就事件可以和被采访对象进一步交流, 就采访报道进行一些探讨, 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更多讯息, 也可以对我们的采访增加一些补充。同时还可拉近我们和被采访者的距离。

3. 总结

一则好的新闻报道是与新闻采访分不开的, 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 对报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 采访工作要巧用语言, 察言观色, 善于站在被采访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 引导被采访对象深入主题。既要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详尽的了解, 理解被采访者心理并与之产生共鸣, 客观分析事件的利弊得失, 又要趁热打铁, 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要避免触及到被采访者的敏感话题, 出现僵局, 要客观地权衡利弊, 让被采访者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事实。

被采访者的态度是我们挖掘信息的前提, 要引导被采访者正确积极地看待问题, 才能获取更加有利于分析和发现事实的信息, 从而提高新闻采访的意义, 发挥更大的优越性。■

摘要:这是一个媒介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科技的发展促使媒体形式不断更新,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随之增加。如何充分发挥广播采访的作用, 挖掘深入的新闻信息, 不断加强与提高广播的优势呢?本文从分析广播新闻采访的特点及作用入手, 提出“采访四步走”策略——采访前期准备、采访中的沟通、采访过程中引导、采访后交流, 以此来获得有价值、深层次的新闻, 将广播报道的优势最大化, 提高广播报道的质量与满意度。

关键词:采访,新闻,沟通

参考文献

[1]韩瑨崴浅析广播新闻采访的地位和特点, 《新闻传播》2012年03期

[2]张敏如何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视听界》1995年03期

[3]韩邦民谈如何贴近采访对象《现代视听》2009年S1期

[4]肇燮善于倾听——论如何搭主持人与受访嘉宾沟通的桥梁, 《新闻世界》2011年04期

[5]韩瑨崴做实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传播》2012年第04期

采访对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预习课文,课件,图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塔里木垦区的防风林图片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不平凡的树,去倾听这些树所述说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生词作上标记。

2.学生读课文,动手画,动口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

(1)关于生字

注意“垦区”的“垦”不能写成“恳”

注意多音字不能读错

(2)关于词语

驱车树冠风餐露宿万马奔腾

(3)关于问题。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动地复述这三个故事。

3.从故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4.课文所写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丰富,而我们多过之后丝毫不觉得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

5.课文主体部分所写的人和事有没有详略之分?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6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文中的几位人物。

2.质疑:课文最后一段中,少年为什么在临行前种下一棵白杨树?表达了他的什么愿望?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 篇6

一、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知

准确地认知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相互关系, 有利于调节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状态, 运用恰当的态度、方法进行相应的采访。

1.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受访动机的把握

记者可凭借对采访对象的受访动机的正确把握, 弄清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的真实性程度, 比较清楚地知道其提供的新闻材料是否掺杂了个人动机。

2. 记者确定采访对象是否为合格的对话者

可以从某人与记者将要调查的报道对象和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中来判断其到底是不是记者要找的合适的采访对象。在有关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报道、敏感问题的采访过程中, 记者找准采访对象关系到报道质量。

3. 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类型的把握

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类型根据前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在这类人中, 愿意接受采访的心理也不一样, 有的人对记者的采访工作认识比较明确, 尊重和支持记者的采访;有些人则是从本单位、本部门或个人的愿望、利益出发, 来满足单位、部门和个人的需要。

对这些采访对象, 记者在采访中应区别情况, 确定相应的采访方法, 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对于前者能正确对待记者的采访无需赘言。对后者, 希望记者的报道能对他或对所在单位、部门有利, 这种心理促使这种人按照这个愿望选择、提供材料。这时, 记者一方面要尊重和顾及对方的需求目的, 另一方面要充分估计这种心理对采访所产生的影响, 因势利导, 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二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这些人的心理状况也都不同。有的人因为工作忙, 无暇接受采访;有些学者类型的人, 不希望引起同行认为哗众取宠有失身份的非议;有的单位和个人怕记者写批评报道, 躲避记者的采访。

对这些人, 记者应做好说服工作, 并根据对方的要求, 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 最好事前约定好。同时, 记者要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 还要有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采访的思想准备。要采取有效措施, 缩短与采访对象的距离。采访时要开门见山, 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既尊重他本人及职业, 也很重视此次采访。这样, 他就可能由不愿接受采访转向比较愿意接受采访。对学者类型的人采访, 事前应对其思想、工作有比较确切的了解, 并对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有一个粗线条的认识。采访时, 首先向采访对象晓以大义, 使他放下心事, 减轻他对同行非议的畏惧感。对个别单位负责人及个人害怕批评, 不愿接受采访或不愿将事实真相透露给记者, 而采取避重就轻、文过饰非的做法, 记者千万不要急躁, 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争取对方合作, 弄清事实真相。

三是不知道如何接受采访的。这类人多是普通群众, 他们中的一些人, 对记者工作性质、工作方法很陌生。有的人性格内向, 不善言表, 不知怎样接受采访。对于这种人, 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发“安民告示”, 让对方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 消除思想顾虑。当一些人接受采访时看到记者拿采访本、录音机等就打怵, 不知如何回答记者的提问。遇到这种情况, 记者应迅速作出判断, 因人制宜进行调节, 使对方情绪稳定, 思路畅通。

二、运用灵活的提问技巧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 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整体活动的成败。出色的提问能帮助记者吸引不合作的采访对象, 从而寻找到一条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新道路。

1. 大胆激问, 获取信息。

有分量的尖锐的提问能使不合作采访对象不得不面对一些原本回避的问题, 记者就可以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著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挑衅式提问而闻名。面对不合作采访对象, 记者有时候连发问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尖锐的提问却能抓住被访者的心。这样, 记者不但创造了采访机会, 还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 耐心启发, 寻求突破。

面对不合作采访对象, 记者的提问技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批评、揭露性报道的采访, 由于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与采访对象流畅地沟通, 此时, 正面的直接的提问往往难以奏效, 而需要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来解决。一般来说, 先由记者摆出相关资料, 用以维持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进一步交谈。通过耐心启发, 寻求突破的提问方式能够帮助记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受众了解事实的真相。

3. 提高素质, 提升艺术。

浅析如何抓住被采访对象的本质 篇7

一、在新闻采访之前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基础资料收集

采访是对被采访对象的一个询问、了解、分析、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有很多记者只是与被采访对象进行简单的沟通, 初步了解被采访对象, 而忽视在采访之前的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比如, 中央电视台在报道国内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 记者用画外音向观众介绍发生事故矿井的地点、矿井的建矿时间、矿井的生产能力、有无生产许可证等背景情况。这些背景介绍让观众更加了解了事故矿井的情况, 对事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七台河矿工报》在报道新铁矿在62度大倾角煤层实现综采开采时, 记者在前往采访之前, 利用网络和报纸等相关媒体对全国的大倾角煤层综采开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具体的了解, 这样记者在采访前就拿出来一个采访提纲, 把采访分成了几个较为合理的部分。记者到达采访现场后, 按照采访提纲进行采访, 并且根据采访提纲采访了几个层面的人员, 从基层老工人、新工人到中层的班组长、井区长、矿长, 再到各个集体, 从外到内, 从下至上, 非常清晰地勾画出采访的层次, 写出了成功的系列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七煤在62度大倾角煤层上综采的经验, 让读者学到了经验, 更好地管理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这个采访就是利用提前掌握的资料深化了采访, 抓住了被采访对象的本质, 是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

二、掌握被采访对象所在工作领域的相关知识, 提炼被采访对象的本质

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涉及的领域非常多, 要想报道好这些领域的事情, 首先要对这些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这就需要记者是一名善于学习的杂家。平时在工作之余, 记者要努力学习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组织、技术流程、人员管理等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更贴近生活、更具阅读性的新闻报道。拿煤矿来说, 什么是井田、井田范围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瓦斯, 煤尘又是怎么回事?这一连串的问题对记者就是一个考验, 如果这些问题记者弄不懂, 那么, 采访煤矿就是一种毫无目的的行为。所以, 采访社会中的任何一个行业, 记者都要提前做功课, 对这个行业的基本知识、术语、行业组织等进行提前学习, 只有提前学习好这些行业的专业知识, 记者才会有的放矢, 按部就班地进行采访。

《七台河矿工报》的新闻报道内容涉及煤矿的方方面面, 专业性极强, 如果没有深厚的煤矿专业知识, 那么就很难反映出煤矿的特点, 写出深刻鲜活的报道。《七台河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为了写好每一篇新闻报道, 都深入学习与煤矿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 编辑记者对煤矿的情况都有了初步认识, 在进行采访的时候就不会陌生, 与被采访对象交流就非常顺畅, 每次采访都能写出通俗易懂、概括性强, 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让读者读起来感觉亲切, 并学习到了煤矿知识, 对煤矿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去年十一国庆长假, 是国家实施法定假期放假以来假期时间最长、出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多个之最”的假期。在假期中,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报道, 有旅游常识方面的、有交通方面的、有出行健康方面的等等, 每个方面的行业知识都需要编导和记者有一定的了解。例如, 在9月30日凌晨, 记者赶赴到多个公路收费处, 采访国道免通行费这一事实, 记者在收费口看到的是很多私家车在等待放行, 后面是排得越来越长的车龙, 拥堵是现场的第一感觉。记者在现场报道新闻时, 同时对拥堵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了解到更多的新闻本质, 让观众看到更深入的新闻报道,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就不能采访出好的新闻, 了解事实本质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结合当前社会的主流形态升华被采访对象的本质

新闻采访是引导社会生活, 捕捉采访对象的本质是新闻采访的任务, 升华被采访对象的本质是让新闻采访具有灵魂。所以, 在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 抓住事件本质的同时, 一定要升华新闻事件的本质, 弘扬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的主旋律,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郭明义是鞍钢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 他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做好事, 经过媒体报道后, 郭明义成了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人。一个普通人, 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事,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雷锋精神!这是在经济大潮洗礼下, 社会涌现出的雷锋精神!这种精神没有被经济发展的大潮冲垮。雷锋精神是新闻的本质, 如果记者只停留在这个层面, 这件新闻事实就没有更高的灵魂。如果通过报道郭明义, 升华雷锋精神, 带动全社会学习郭明义, 这则新闻报道的意义就更大、更深了, 更能推动范围更大的活动展开, 显示了新闻记者对新闻本质的挖掘和升华的功力, 真正发挥了新闻采访的重要作用。

采访对象 篇8

关于党报采访对象的变化

由于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和变化, 当前的社会格局和结构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 就导致了我国采访对象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就以《辽宁日报》采访对象所发生的变化来说明一下相关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采访对象的结构变化。据有关数据统计来看, 由于报纸的不断更新和改版, 采访对象的数量迅速增长, 在1997年《人民日报》的采访对象主要由72%的党政机关人员、20%的工商人员以及1%的专家学者和7%的群众构成;而在2011年采访对象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党政机关人员占60%, 人民群众占到30%, 工商人员占5%, 专家学者占到5%。所以, 根据以上数据变化, 可以看出党报的采访对象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为此,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闻结构的变化。

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有关调研小组对900多名曾经被采访到的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结果与1997年相比, 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首先是党政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由于现在一些的党政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比以前高得多, 他们不仅全力配合党报记者的采访, 注重国家政策的宣传和引导, 而且, 现在他们在对待国家政策的宣传态度上更加务实, 甚至于一些党政官员知道从哪个视觉角度, 使得新闻宣传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是工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由于工商部门一直以来宣传的工作重点就是工商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对党报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一, 有关党报的相关信息和新闻与企业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所以, 党报的宣传与他们关系并不大。第二, 就是党报对工商企业的了解不透彻, 甚至还错误地认为企业是政府的“附属品”, 导致了企业对党报的极度反感。第三, 就是以往的党报宣传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业绩来反映政府的工作, 并不是单独对企业的新闻报导, 因此, 从政府角度来讲, 一些国有企业还比较配合党报的宣传,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党报的宣传形式并不适合企业的发展, 因此, 也就导致了他们对党报的反感。因此, 随着一系列的变化, 党报的新闻结构和舆论方式的变化, 引起了现代企业的关注, 逐渐加强了对党报的兴趣。

然后就是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体现党报采访对象根本性变化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增加, 同时, 这也对党报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对人民群众的采访不同于对政府人员的采访, 党报记者在进行对人民群众的采访过程中, 必须要走近群众, 深入基层, 可以说采访的条件有一定的艰苦, 而且人民群众对于这些枯燥的政策并不是很了解, 所以, 他们对党报也渐渐失去兴趣。但是, 随着近年来党报报道的民生化, 宣传重点从主要反映企业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方面转移到如何解决民生的问题上, 所以, 人民群众对党报的关注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关于党报记者应对采访对象变化的相关对策

党报记者要广泛交友, 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 并且与自己的采访对象成为朋友。当前, 新闻界的一大缺点就是轻视普通的采访对象, 忽视他们的真正的心理感受。因此, 党报记者要加强对普通采访对象的了解, 尊重他们的心理变化和需求, 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便于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有的采访对象很可能接受多次采访, 所以就要求党报记者要与这些采访对象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 与他们成为朋友, 这才是一名优秀的党报记者所必须的。

党报记者要掌握采访的技巧。一些接受采访的对象, 他们可能会拒绝采访, 因此, 我们就要分析他们的心理,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不再抵触采访, 并配合采访工作的进行。另外, 就是一些接受采访的对象戒备心理太强, 这就需要党报记者在了解了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之后, 并以采访对象的利益作为突破口, 使其接受采访, 从而来达到采访的目的。还有就是一些采访对象根本不认可采访的内容, 而且害怕麻烦, 因此, 他们极度反对采访, 这时, 党报记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多次地拜访所要采访的对象, 比如说, 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打电话等等方式, 向采访对象说明采访的目的和意义。最后, 就是寻找合适的采访机会, 因为有的采访对象比较忙碌, 没有时间顾及采访工作, 这时, 党报记者可以说明采访工作程序很简单, 所需时间很少, 从而让他们接受采访。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技巧和方法, 让他们了解采访的目的和意义, 促使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结语:

总之, 党报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的一系列变化时, 要从容、要自信, 与采访对象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 从而使得采访工作有效地进行。■

摘要:记者与采访对象的默契配合才可以达到应有的采访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采访对象的变化, 提出了党报记者应对采访对象的变化的对策

关键词:党报记者,采访对象,对策

参考文献

[1]黎小晗.新闻写作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2)

[2]张蕊.新闻采访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1 (5)

采访对象 篇9

而在采访的众多对象当中, 少年儿童被公认为是最难采访的一类群体。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我们会碰到一大堆的问题。比如说, 被采访者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 总是绷着一张脸, 对你的采访总是表现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前一秒种, 还有问有答的小朋友, 在面对镜头时突然失声了, 甚至还哭着要找妈妈。另外, 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内向害羞的小朋友, 却无任何与少儿打交道的经验, 或不懂得少儿心理学的话, 你的采访将会变得非常糟糕。

小朋友的情绪忽上忽下, 实在很难把握, 那么碰到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 我们该如何鼓励他开口说话?如何化解被小朋友们戒备森严的“柏林墙”?如何让闪烁其词的被采访对象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笔者认为, 采访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沟通,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采访的过程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解决上面的困惑, 拥有一个轻松有效的采访, 就必须要从人际沟通的角度入手。人际沟通除了拥有真诚的态度以外, 察言观色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朋友, 他们毕竟年龄小, 即使他们不愿意自己说或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他们却很难掩饰自己的肢体语言。我们可以从察言观色, 从解读被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这个角度切入, 去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制定相应的采访策略。

一、方位与距离

多数情况下的采访, 往往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但是如果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彼此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 面对面的方式就容易产生问题。因为, 面对面就意味着自己的脸、口、手、身体全部暴露在对方面前, 就会很没有安全感。回想一下, 就算大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 也会显得手足无措, 说话结巴哆嗦。而且, 面对面通常是两人决斗, 比赛的过程中会采用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面对面不但没有安全感, 还容易使人产生防备和敌意[1]。那么小朋友们, 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接受和适应程度都比正常的成年人要低, 所以在采访的时候, 我们更要注意和孩子面对面的方式:尽量不要正面相对, 双方可以以45度角的方位进行交流。因为45度角这个角度, 既能看清对方的表情动作, 又显得亲切温和许多。

除了以45度角来面对采访者外, 作为特殊的采访对象, 我们还要注意和他们之间的身高落差问题。我们常说, 跟小孩说话的时候尽量要蹲下, 要平视。我们这么做主要是从尊重平等的角度出发。其实从沟通的层面看, 没有人愿意说话的时候总是费劲地仰着脖子, 所以不管你是否蹲下来, 只要让孩子与你能够尽量平视就无碍沟通了。

除了刚才说到的方位问题,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合适距离也非常重要。距离太近, 就会有一种个人空间被侵犯的感觉, 被采访对象就会很难受;距离太远, 说起话来就要提高分贝, 沟通起来就会很费劲, 而且双方显得很生疏, 被采访对象是不会说心里话的。因此, 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很关键了。那么, 什么样的距离算是一个适当的距离?我觉得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首先你不能靠得太近, 因为身体比例的巨大差距会让他觉得很压抑。那么跟被采访的小朋友距离到底多少比较合适呢?这个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外向型的小朋友, 他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小, 你可以适当拉近距离, 1.5米左右就可以了。内向型的小朋友, 他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大, 你要适当拉开距离, 2米到2.5米的距离都可以。不过, 以上这些数字只是参考, 到底是多少距离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考量。想要拉近和被采访小朋友之间的距离, 也是有几个窍门的:首先可以送给小朋友一些小礼物, 送礼是表示友好的一种手法;其次, 可以多表扬一下被采访的小朋友, 小朋友受到表扬后, 都会跟你拉近距离;再次, 就是在采访正题前, 可以多跟被采访小朋友聊一聊他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动画片、玩具等, 如果能跟他有所互动, 相信后面你们的对话会更容易一些。

二、眼神

我们常说, 眼晴是心灵的窗户。因为眼睛, 更确切地说是眼神, 往往会向外界传递你内心的真实信号。这种信号包含了你的喜怒哀乐、真实、谎言、恐慌、犹豫等[2]。在我们的生活中, 与眼睛有关的形容词非常丰富, 比如“他的眼睛闪闪发亮”, “他的眼睛贼溜溜的”, “他用十分轻蔑的眼神看着我”。所以, 人的眼睛是会说话的。在我们的肢体语言里, 眼睛所传递的信号是最有价值也是最为准确的。当然, 这种准确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因为成年人往往比小孩更懂得掩饰和伪装自己, 而小朋友是纯真无暇的, 他们的眼神则更能反射出他们内心的世界。

那么眼睛作为肢体语言的一部分,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应当怎样去解读它?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小朋友通常出现的眼神, 看看通过这些眼神表达怎样的肢体语言。

眨眼。在正常放松状态下, 小朋友的眼睛每分钟会眨6-8次, 每次眨眼时睛睛闭上的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但是只要处在压力较大的状态, 人们眨眼的频率就会显著提升。所以, 如果你发现被采访对象眨眼的频率提升了, 那么他要么比较紧张, 要么没有说心里话。如果你发现被采访对象眨眼时, 眼睛闭合的时间变长了, 可能说明, 他对采访感到厌倦无趣。所以碰到这种情况, 要用鼓励的眼神消除他的紧张感。或转换话题, 重新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兴趣。

东张西望。采访小朋友经常会出现你问他问题, 但是他却东张西望, 不回答你的情况。当有这种情况出现时, 我们通常认为他是在观察周围的事物。但实际上, 东张西望的神情是人们对于眼前的人或事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你要试图拍拍被采访小朋友, 或者是和他拍手、握手, 给他安全感。

目光向上。如果被采访对象正在回忆某个看过的东西, 他的目光会投向上方。遇到这种情况, 采访者一定不要轻易打断被采访者, 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因为小朋友的思维运转能力没成年人那么强, 他们要把自己想到的转化为语言需要更多的时间, 当然, 采访者还是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两句诱导。

目光投向左下方。如果被采访对象内心在自言自语, 他的目光就会投向左下方。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你的观点可能和被采访者的心理想法不太一样, 而且小朋友又比较弱势一点, 在跟采访者不熟的情况, 通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也不想同意你的想法, 所以就会出现内心自言自语的情况。

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被采访的小朋友还经常出现游离的目光和闪烁不定的眼神, 这经常会让采访者有一种挫败感。那么, 如何抓住被采访者的目光呢?这是需要技巧的。曾经见过一个记者采访一位小男孩。在采访过程中, 他发现小男孩怎么老是眨眼睛, 而且眼神飘乎不定, 一会儿左边, 一会儿右边。在着急上火之下, 他就对小孩说:“你能不能不要老眨眼睛啊, 眼睛要看镜头。”不说不要紧, 说完之后, 小男孩就更紧张了, 连说话也开始嗑巴了。应当说在采访中, 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紧张, 因为他要面对的说话对象是大人。小朋友紧张的时候, 通常还会低着头, 看自己穿的鞋。小朋友们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紧张现象会通过眼睛告诉我们, 那就是他们不自然的时候, 或不想面对陌生人, 面对镜头的时候, 他们的瞳孔会缩小。那么,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抓住被采访者的目光的方法。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当魔法师的魔杖挥动的时候, 我们的眼神会不自主地被它吸引, 并一直跟随着它。我们在采访的时候, 不可能使用魔杖, 但我们可以用钢笔、手指或本子等来代替魔杖, 效果是一样的。当小朋友们发现, 他只要看着钢笔不用看着我们或摄像机镜头的时候, 他的紧张感也就消除了一半了。

以上只是部分关于眼睛肢体语言的解读, 要想精通它, 没有什么捷径, 在实际采访中的观察、求证, 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手部动作

在中华武术中, 有一句口诀“手是一扇门”, 讲的是在防守的时候手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从我们肢体语言解读的角度看“手是一扇门”, 手是一扇通往被采访者内心真实想法的大门。科学家们早就已经发现, 人类双手与大脑之间的神经关联远远多于人体的其他部位, 所以, 双手的动作或手势往往能够准备细致地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情绪状况[3]。与此同时, 由于我们通常会将双手置于身体之前, 所以手部的动作哪怕再细微, 都很容易能观察到。那么在采访小朋友的过程中, 我们都会遇到小朋友有些什么样的手部肢体语言呢?它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面对被小朋友的手部传递过来的信号,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举手。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手部动作。上课时老师总是希望小朋友们能积极地举手。大家也都认定了, 要发言必须要先举手, 这样才是礼貌的。在采访一群小朋友时, 我们发现, 想发言的被采访对象, 往往会通过举手来争取发言权。同时, 手举起的高低表示举手者发言欲望的强弱。当他特别想发言时, 他就会把手举得高高的, 他觉得这样你就会更容易发现他, 给他发言的机会。而当他举手是迫不得已时, 他就会把手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 同时身体也会做蜷缩状, 希望你不要看见他。而我们也通常喜欢叫那些手举得高的小朋友回答问题, 因为他会给我们想要的回答。但是, 这样做的结果是, 我们往往只能听到一部分小朋友的心声。那些不想举手的小朋友们, 他们是怎么想的呢?其实他们往往有不同的观点, 只是羞于表达罢了。所以我们必须把机会给那些不喜欢举手的小朋友。如果你想让被动举手者积极发言, 就必须先卸除他的防备, 让他起立, 或站到人群之外来, 同时用鼓励的眼神和语言来让他说话。

紧握双手。紧握双手一般表达消极、否定、防御, 双手紧握通常还是被采访者紧张的一种表现。小朋友们在紧张的时候, 会双手紧握, 会扯衣角, 咬手指头, 这些都是双手不知所措的结果。关于小朋友们双手无措的姿势有很多, 像摸头发、摸嘴巴、摩擦一下鼻子等等, 我们就不一一列举。

那么面对被采访者通过手部表现出来的消极、否定、防御、紧张, 我们该怎么去化解他们呢?当他紧握双手时, 我们要让他放开双手。当他双手不知所措时, 我们要让他双手有事可做。这样就能解除他防备的武装, 消除他紧张的心情。比如, 你在采访一个小朋友对某一玩具的看法时, 你可以边问边递上这件玩具。你在采访一个小朋友对某件事的看法时, 你可以边问边递上关于这件事的图片报道等。而且, 你在采访小朋友时, 还可以让他和他最心爱的汽车玩具或芭比娃娃在一起, 这样他或许不会觉得那么紧张。

以上只是关于少儿采访对象肢体语言的一些局部的很粗浅的看法。只是希望我们都能在每一次的采访过程中, 做个有心人。多去琢磨孩子的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意思, 从发声语言之外的途径, 去获取一些信息, 从而避免在采访的过程中, 伤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当然, 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则更要多一份耐心, 不要急于去在他身上寻求你想要的答案, 而要跟他成为朋友, 当你真正和他成为朋友后, 相信你会得到很多惊喜。

摘要:在采访的众多对象当中, 少年儿童被公认为是最难采访的一类群体。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我们会碰到一大堆的问题。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采访的过程就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小朋友的年纪小, 即便他们不愿意自己说或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他们却很难掩饰自己的肢体语言。因此, 本文主要从少年儿童的方位距离、眼神、手部动作等肢体语言角度切入, 提出采访少年儿童的注意点和关键。

关键词:采访,肢体语言,采访站位,眼神,手部动作

参考文献

[1]皮斯, 等.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 黄佼, 译.中国城市出版, 2007:156.

[2]皮斯, 等.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 黄佼, 译.中国城市出版, 2007:143.

采访对象 篇10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 经常会遇到不善言辞, 或者是一面对摄像机和观众便会非常紧张的采访对象, 这就为采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怎样才能够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 主动与记者沟通, 是很多新闻记者长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只有经过长期的摸索, 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 采用不同的采访技巧, 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使采访过程轻松而愉快, 最终成功地完成采访工作。

二、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正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尤其是对于新闻采访工作来说,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整个新闻访谈的过程主要可以被划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即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另一部分即采访的过程, 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恰好是记者达到成功访谈的基础和前提。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 都会对采访对象进行全面的资料整理, 包括采访对象的年龄、出生背景、家庭和学校环境、个人性格特点、喜好等基本资料, 同时还要对采访事件进行重点搜集和整理, 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相关因素等, 尤其是整个事件发生的关键点, 甚至优秀的新闻记者还能从这些资料信息中发掘出更加深层的社会背景, 为整个访谈环节奠定谈话资本。

例如, 某刚入行的小记者在一次采访当中, 采访对象是前奥运会射击冠军王义夫, 在射击领域以奋斗几十年, 可谓是德高望重, 而小记者初出茅庐, 不仅社会历练不足, 采访经验更是少之又少, 二者之间不仅在年龄上相差较大, 并且身份地位更是悬殊, 可见采访的难度之大。为此, 小记者在采访前做了相当充分的调查, 搜集了大量关于王义夫的资料, 甚至还对射击运动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在采访过程中, 当小记者问及王义夫:“560环在男子手枪慢射项目上是不是一道坎?”的时候, 王义夫笑了笑说:“想不到你对射击项目也有了解。”这一句话便打开了王义夫的话匣子, 整个采访过程相当顺利, 并且采访之后, 记者同王义夫之间也建立起了良好的朋友关系。正所谓“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小记者在采访之前若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是不可能顺利地完成采访活动的。另外, 打动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便是与其谈论兴趣好爱, 小记者也正是抓住了王义夫这一丰富的人生经历与爱好, 才同王义夫进行了一场畅快的谈话, 并最终建立起有好的关系。[1]可见, 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能够为顺利地完成访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采访过程中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访谈成功的有利因素。很多采访对象面对摄像头和观众都会产生紧张感, 若没有轻松愉快的氛围来贯穿访谈的始终, 很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紧张感的加剧, 甚至由于紧张会不肯开口, 使访谈难以进行。在摄像机和观众面前被采访, 采访对象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担忧和顾虑, 若没有轻松愉快的氛围, 会使整个访谈成为“问答式”的交流, 甚至会出现相当尴尬的局面。真正成功的记者, 在进行访谈时, 能够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调节气氛, 减轻采访对象的心理压力, 使访谈活动真正成为一次面对面的无距离沟通, 让采访对象主动去“说”, 而不是被动的“答”。[2]这不仅能够使整个访谈活动变得真实自然, 同时也能够保证访谈效果, 为观众呈现出最佳的访谈节目。因此, 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 记者应该做好预热工作, 避免直截了当和开门见山的方式, 通过由浅入深的沟通过程, 将采访对象的情绪调动起来, 渐渐消除采访对象紧张不安的心理, 并融入愉快的访谈氛围中, 进而进行更加深入的访谈。

四、换位思考, 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 尤其是对于完全陌生的两个人来说, 在摄像机与众多观众面前进行沟通, 更加需要信任作为基础, 这也是促进采访对象能够将自己的话匣子打开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记者换位思考, 以真诚来打动采访对象, 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这对于初次见面的两个人来说, 建立起信任的基础或许非常有难度, 但是找准关键点便并非难事。[3]记者在采访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已经对采访对象的性格爱好等个人资料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访谈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谈论采访对象关心的问题来打开沟通的窗口, 这会使采访对象在心理上产生亲密感, 逐渐消除隔阂, 使访谈顺利地进行。除此之外, 记者还应该掌握提出问题的技巧, 懂得入木三分, 设计闭合式的问题, 让采访对象不得不回答, 同时还要学会随机应变, 层层深入追问, 挖掘出观众最想知道的问题。掌握以上这些技巧, 相信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必然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五、总结

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是整个新闻采访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 这需要新闻记者掌握全面的采访技巧, 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采访过程中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并且换位思考, 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 同时把握提问的技巧, 学会随机应变, 这必然能够使采访获得最佳的效果。

摘要: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 通常都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 而作为采访记者, 如何能够尽可能消除同采访对象之间的屏障, 与采访对象之间进行畅谈, 是达到采访的最终目的。但是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 记者经常会遇到寡言的采访对象, 如何能够让采访对象“打开自己的话匣子”, 变成了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也是最难达到的。基于此, 本文围绕此探讨了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关键词:采访对象,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林永年.怎样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采访中的七个怎么办”之二[J].新闻通讯, 2013, 10 (04) :99-101.

[2]李曼青.消息类电视新闻出境记者问题与发展方向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上一篇:红段子下一篇:核心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