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领导作用

2024-05-16

核心领导作用(共12篇)

核心领导作用 篇1

常言道:“不怕一个烂摊子, 就怕一个烂班子”。这比较通俗地讲了一个道理:领导班子在单位管理中具有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 一个班子能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关键取决于“一把手”。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解决领导班子问题”主要是配备一、二把手, 一、二把手敢字当头, 善于团结协作, 密切联系群众, 廉洁奉公, 唯实务实, 真抓实干, 具有开拓进取精神, 整个队伍就充满生机活力。因此, 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作用, “一把手”就必须务实肯干, 懂业务会管理, 既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有能顾大局, 讲团结, 作风正派, 善于协调方面的关系、严于律己、为人表率, 用自己的模范作用去教化人、感化人、带动人。要做到这一切, 就要求党组注重班子建设, 把“团结、进取、廉洁、务实”作为工作的准则;把是否能准确执行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和规定, 是否团结协作、为政清廉, 是否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 并在实践中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班子的团结, 增强整体战斗力

团结是一个单位搞好工作的根本保证, 是一个单位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领导班子团结, 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环境, 每个领导成员的专长就能得到发挥, 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使领导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得到成倍的增长;党组一班人在工作中要做到,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凡涉及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 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决策, 干部的任免调动、奖惩, 职工福利等问题, 都坚持集体研究决定, 不搞个人专断或少数人说了算。二是实行分工负责制, 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 班子之间分工不分心、不扯皮、不拆台, 做到既分工又协作。三是在班子内提倡“感情多交流, 工作多协调;闲话不去听, 闷气不去生;荣誉多谦让, 担子多承担;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遇事多商量, 难事多体谅。”要求班子成员之间多沟通, 多交流, 相互了解, 相互支持。

二、抓好学习, 并做到持之以恒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经济形势瞬息万变, 时代发展对基层央行职工履职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新职能, 新要求, 党组要与时惧进, 把学习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央行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争创“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开拓型”的支行班子。一是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不断吸取政治营养, 当前重点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会用科学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观察、处理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班子成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强化对经济金融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根据当前基层央行职工队伍整体综合业务水平不高的现状,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货币政策、央行业务的学习培训, 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注重调研工作, 基层央行承担着搜集、整理、分析经济金融信息并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 并为上级行的货币政策决策和各级政府经济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和政策建议的职责, 这就要求班子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更加深入地调查研究,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因此, 要发挥央行贴近基层, 了解具体情况的优势, 提高调查分析工作的敏感性和及时性, 跟踪和把握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基层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求真务实地深入调查分析,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真正发挥基层央行的职能和作用, 为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作出贡献, 开拓基层央行工作新局面。

三、抓好廉政建设, 强化公仆意识

有道是:公生明、廉生威。班子成员要树立自己的威信, 必须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勤政爱民, 树立“权力就是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 正确对待名、权、位, 做到不贪、不粘、不占, 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教化人、感化人、带动人, 无论处理人与事, 做到公正, 公道、公平, 一视同仁, 不能出现一人一个政策, 朝令夕改的现象, 凡要求职工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用良好的形象和好的作用来影响带动干部职工, 在工作和生活中, 敢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时常绷紧廉政建设这根弦, 做到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 警钟长鸣。

四、抓好制度建设, 并注重规范管理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这说明, 加强建章立制, 强化内部管理, 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是保证党的各项金融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各项金融业务工作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为此, 在工作中要建立严格的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 工作程序和工作责任, 通过制度的制约警示, 指引作用, 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 使遵章守纪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五、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并注重以情感人

人们常说:“廉生威、情生力”。这说明了“情”在一个单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支行党组一班人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 要把职工当“家里人”, 政治上多引导, 工作上多支持, 生活上多关心, 时时处处营造一种“家”的气氛, 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职工生病住院, 行领导要安排人员到医院看望;职工家里“红”、“白”喜事, 行领导要安排职工去帮帮忙。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注重与职工交心谈心, 在做思想工作时,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通过这些和风细雨的思想政治工作, 潜移默化, 培养出职工以行为家、爱岗敬业、团结互助的精神。

六、以人为本, 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党组一班人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民权、时刻关心干部职工疾苦, 永远把干部职工冷暖挂在心头, 切实解决干部职工的生活困难, 维护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思想上尊重群众, 感情上贴近群众, 工作上依靠群众,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在单位营造融洽、和谐的干群关系, 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才能把党组的工作安排变为一种自觉行动。

七、充分发挥各个群众组织的职能作用

发挥工、青、妇组织的职能作用, 广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 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对于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培养职工的集体荣誉感, 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 把工、青、妇工作纳入年中工作计划, 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抓, 切实发挥工会的各项职能, 充分发挥工会的主力军作用, 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主线, 深入开展民主管理和激活劳动竞赛为重点, 全面提高职工政治、业务素质及参政议政能力。一是发挥工会“参与”职能, 引导职工参政议政。二是发挥工会“阵地”职能, 努力营造团结和谐, 奋发向上的行风行貌。搞好“争先创忧”工作, 应用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引导和激励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大力表彰先进, 弘扬正气, 使全行干部职工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三是发挥工会“纽带”职能, 使其成为密切单位和职工联系的重要部门。

核心领导作用 篇2

构建和谐社区,需要党组织履行职责,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凤翔社区是一个纯居住型社区,现有居民1906户、5643人,离退休老人多、社区资源少,工作繁杂琐碎,管理难度比较大。党支部自2002年7月合并以来,既没场地又没经费,只能与居委会共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办公条件非常简陋。一些居民和党员对支部工作并不看好,认为居民有事找居委会,党支部干少了可有可无,干多了未必讨好。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没有退缩,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一方面,他们请上级领导作辅导,组织大家学习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集中接待群众来访,倾听群众意见,请有经验的老党员、老干部为支部出谋划策。大家逐步认识到,社区是党支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大舞台,社区工作难,更说明支部工作大有可为。

做好社区工作,单靠支部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党员队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社区党员中的老同

志是主体,他们党性强、觉悟高,经验丰富,是社区工作的宝贵资源。有些青年同志起初对社区工作不太热心,有的怕掺和事多了惹人嫌,有的拉不下脸为群众跑跑颠颠,也有的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针对这种情况,他们采取了用正面教育引导、以真情关怀凝聚、靠支部成员和党员骨干带动等多种方法,使党支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他们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每次搞党日活动,注重发挥老同志们的专长,请机关退休的老同志轮流作辅导、讲形势,请老教师讲如何培养教育第三代,请老主任医师讲防病知识,台上讲得认真,台下听着过瘾。党员生活遇到困难,党支部更是想方设法帮着渡过难关。使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热心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他们综合居民反映,把解决好居民普遍关注的下水道经常堵塞、没有路灯、日常采买不方便等实际问题,作为提高支部影响力的突破口,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在他们的努力下,社区成立了水暖电服务中心,规范了社区马路市场,最终小区自建立来20多年来没有路灯的历史结束了,居民们夜晚走在明亮的桔黄色路灯下心情无比舒畅。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也得到了区委和办事处党委的充分肯定,使得大家干好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构建和谐社区,需要每名党员都成为社区建设中的一面

旗、一盏灯

党员是社区服务的骨干,如何把党员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是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他们根据党员分布和特长,以党员为主体建起了全覆盖的民情调查、信息反馈和社区服务网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实践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设立了党员便民热线,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为社区建设献一计、认领一片责任区、做一件好事、联系一户困难群众、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劳动。为创建环境优美社区,党员带头植树护绿,自发捐款购买绿化苗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不断壮大,常年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义务服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他们先后组织学习讨论10多次,引导党员认清自己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责任,自觉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文明新风示范员、扶贫帮困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进一步激发了党员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几年来,社区党员共认领责任区7个,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4个,为社区建设提合理化建议50多条,做好事、实事40多件,切实做到了党员身份亮出来,党员形象树起来。

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社区党组织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强化社区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各家各户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人难

核心领导作用 篇3

关键词:高校党委;领导核心;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抓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党委作为学校领导核心,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四个坚持”为统领,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引领力

坚持抓好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党委精准把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激发全体师生传承创新校园精神文化的热情。一是强化科学理论武装。重点抓好校院二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抓党建述职评议、组织生活和日常管理教育,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二是继承弘扬学校精神。深入挖掘和研究学校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凝练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治学文化。保护利用好校舍景观及校史展览馆等实体文物,出版系列校史专题作品,多渠道创新发挥校史校情的教育引导作用。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传统节假日以及重大纪念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广大师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以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二、坚持抓好物质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高校党委应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物质环境,为师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便利。一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以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校园整体规划为前提,以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为目的,及时新建或更换文化景观和设施。二是加强新老媒体管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融入校园网中。建立一支红色网络工作队伍,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三是加强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编印形象识别系统使用手册,做好推广应用工作。设计制作学校系列形象宣传片、宣传画册等文化标识。提倡广大师生参加各种大型活动时佩戴校徽、奏唱校歌等。

三、坚持抓好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高校党委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由之路。一是制定实施学校章程。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以贯彻落实学校章程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体系,切实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从根本上保证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从制度到措施的全面落实。二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党代会、工会、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等功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法制文化建设。加强法制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师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努力提高法律素养的行动自觉。倡导依法办事、照章办事,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规章制度的监督。

四、坚持抓好行为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感召力

行为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落脚点,是以行为活动为载体展开的,是全校师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校党委通过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必将给学校带来新生机、新气象。一是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重点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和带教行为,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是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参与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社区挂职、志愿服务、暑期实践等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提高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培育壮大文化品牌。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评选表彰一批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发挥好校园文化品牌的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波.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11):84-85.

[2] 郑向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 :25-28.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医科大学社科联2015-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委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编号:CYDSL2015010)阶段性成果。

全国人民无比信赖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4

多难兴邦国, 时世造英雄。一般来说, 只有在革命的大风大浪、在战火纷飞中才能产生领袖人物。2008年的中国, 给造就领袖提供了土壤和条件。旋踵而至的天灾人祸给我们出了一道道考题。春运雪灾、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受阻、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手口足病肆虐、通货膨胀, 直至5·12汶川大地震。这些灾难考验着崛起中的中国, 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 考验着全国人民的意志。在大灾大难面前, 党中央、国务院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最大的价值取向, 以爱民亲民为最终的执政理念,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展开了一场向灾难的大决战。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壮观的历史场面。暴雪阻住归家路, 我们守望相助, 温总理雪夜和我们手拉手;拉萨“藏独”搞骚乱, 我们冷静处理, 有理有利有节;胶济火车相撞, 温总理又现场指挥大营救, 旅客彼此扶携, 爱的赞歌响彻齐鲁;5·1 2汶川大地震, 胡总书记、温总理在第一线, 时时告诫救援队伍的一句话是:早一秒钟就多救出一个生命。为了抢救每一个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不惜代价。在地震发生的第7天, 国务院把5月19日到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 共和国为在地震中罹难的普通民众降半旗。5月19日14时28分, 防空警报在全国拉响, 汽车、火车、舰船笛声长鸣, 上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 下至普通黎民百姓, 全体默哀3分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里面不仅有悲伤有感动, 还有一种叫震撼。国旗为苍生而降, 领袖为百姓而哀, 中国的历史在这一刻凝固, 民族之魂在这一刻升腾, 全国人民为党中央的这一决策欣喜。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 13亿人民紧紧团结在以胡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有人民信赖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中流砥柱, 千难万难奈我何?任凭黑云压城, 巨浪滔天, 共和国大厦岿然不动!

核心领导作用 篇5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如何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值得我们从理论上进行认真思考,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一、围绕核心作用,按照党的领导的要求,实现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在同级各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政治领导就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符合实际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反映时代特点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政治领导角度上讲,地县两级党组织,一方面要做到政治上坚强,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敢于同一切有损党和人民事业的人和事作斗争,这是检验政治上强不强的根本标准。在新疆,首先要看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三股势力”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立场和言行表现,因为民族分裂主义和“三股势力”是新疆目前和今后损害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头号敌人,所以这是检验我们新疆和田干部政治上强不强的首要标准。另一方面,就是结合和田实际,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科学的工作思路。以上是政治领导的两个重要方面,党委、党组必须要做到。

思想领导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

地、县两级党组织要加强思想领导,一定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优势,永远不能丢,丢了就不能统一全党的思想。另一方面,就是要端正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出问题,就容易出大问题。

在指导思想上要解决好六个问题:

第一,要有重在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导向。任何时候都要在选人用人、安排资金、落实待遇等各个方面向基层倾斜,而且要不断加强。

第二,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很难,因为说到了,不等于做到了,口头上说一说,距离做到还有十万八千里。

第三,要突出重点,全面落实,不能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有的领导抓工作往往是为了抓重点,就忽视了其他工作,或者什么都抓,重点不突出,这样就很难推动整体工作。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选准重点,抓住重点,科学突破重点,不能盲目蛮干。

第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不搞形象工程和所谓的政绩工程。如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必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第五,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带私心杂念。凡是私心重的人,很难与人合作,很难搞好团结,也很难搞好工作。尤其是党委、党组的一把手,一旦带有私心杂念,就会直接影响到班子的团结,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六,要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回避矛盾。对地县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来讲,所有工作就是三句话:“了解情况,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情况不了解,就发现不了矛盾,矛盾发现不了,就解决不了问题。

预见问题是一种敏感性,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解决问题就是政绩。邓小平同志讲要管用,实际上就是要解决问题。

战略领导特征及核心要素分析 篇6

关键词:战略领导;特征;核心要素

21世纪,中国企业面对的是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竞争市场,国内市场也越来越趋向于差别产品的完全动态竞争,环境条件更为动荡复杂。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人们开始再次关注战略领导的作用,希望领导者能够引领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和选择新的组织愿景和发展战略以应对过于复杂的环境,引领组织的新航向。在这个背景下,战略领导的特征及能力构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战略领导的特征

战略领导是指具有战略管理思想,善于战略思维,具有战略能力,掌握战略实施艺术,从事研究和制定战略决策,指导企业开拓未来的企业高层决策群体。战略领导特征包括战略领导者个性特征和战略领导特征。

(一)个性特征

个性来源于拉丁文,是各种超乎表面印象特征的综合体,涵盖个人的内在动机、情绪、习惯与思想等,可代表一种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性质。

Papadakis&Bourantas将CE0个人特征区分为下列四项:1.成就需求;2.控制倾向:3.风险倾向:4.名声与权力的目标。Rob,bins(1998)认为,在组织中,有若干个性特征对行为有影响,包括内外控倾向、成就动机、权威倾向、谋权倾向和危险倾向等。Pitt&Kannemeyer认为可以从三个构面来诊释企业家精神:1.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2.控制倾向;3.风险倾向。Komllka(2003)等针对企业家的研究发现,企业家至少存在以下方面的特征:对成就的高度需要、内部控制倾向、风险倾向、其他方面如个人先动性、主动性、动机等均会影响企业的成功。

综上所述。领导者确实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领导者行为,并带来不同的企业绩效。本文基于上述研究及对个性的广义定义,以及近年来有关战略领导者研究的重点和新趋势,归纳出战略领导者普遍具有以下四方面个性特征:

1.成就需求:此需求高的人,以追求成功为目标,若在工作中有成功目标的预期,或认为组织对个人采取的行为持支持态度,便能促使个人全身投入工作,从而获得成功。

2.风险倾向:此种倾向使战略领导在动态变化环境中泰然自处,且对风险有较强承担力。

3.控制倾向:体现为内控和外控两种形式。内控者自信、独立、主动、积极,认为事情可由自己控制或预测。外控者被动、消极、依赖,认为事情是由运气、机会、他人权威控制,自己无法预测。

4.自戀倾向:自信、外向、善于总结,其魅力易得到他人崇拜。

(二)行为特征

Dubrin(2001)认为战略领导高程度认知行为包括:收集多种信息来形成战略、期望与创造未来、革命性思考、创造愿景。Hitt et al.(2001)研究指出,战略领导行为包括:决定战略方向、探究及维持核心能力、发展人力资源、维系一个有效率的组织文化、强调一个伦理的习性、建立平衡的组织控制。Harrion(2003)认为战略领导要创设组织愿景、建立核心价值、发展战略及组织结构、促进组织学习、如同服务员般关心组织。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本文总结战略领导行为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1.确立组织愿景和发展战略:2.促进组织成员间沟通与融合;3.说服并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并实现组织目标。

二、战略领导核心要素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领导力构成要素的讨论可谓百家争鸣。Rosen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八项要素,即前瞻性、信任、参与意识、求知精神、多样性、创造性、笃实精神和集体意识。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认为领导力包含了四个要素:探索航向,创造一个把使命与客户需求连接起来的愿景:整合体系,创造一个技术完善的工作体系;授能自主,发掘人的才能,释放能量,鼓励贡献:树立榜样,建立相互信任。

国内的学者中,王革非指出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应包含:思维力、决策力、想象力、创新力、执行力、变革力、预测力、评估力、结构力、控制力、沟通力、学习力等12个要素:李开复先生认为有九种最重要的领导力分别是:愿景、信念、人才、团队、授权、平等、均衡、理智、真诚。吴建军提出的领导素质五要素分别是:高——站得高、水平高:长——有专长、有本事:宽——心胸宽、视野宽:新——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实——干实事、创实绩。张肇麟指出总经理的战略智商、领导智商和管理智商是他胜任工作挑战的三大要素。朱忠武提出领导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五方面的条件,即:富有远见,能开发出清晰的未来愿景:所勾勒出的未来愿景,有利于实现他人的愿望,满足他人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个人信誉,较强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保持对环境和他人需要的敏感性:能够创造使他人能与其舒心工作的情景。

以上研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了关于领导力要素的思路,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思路都离不开领导应具备的前瞻性思维、统领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以及知人善任、发挥人才作用的能力。结合战略领导的个性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本文认为战略领导在工作过程中应高度关注和重点把握的三个要素是:确立愿景、制定战略和用好人才。

(一)确立愿景

组织愿景是战略领导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个高度概括的描述。战略领导在将个人愿景转变为组织共同愿景的过程中,通过影响下属对组织发展的认同,指明工作方向,使下属产生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跟随行为。通过建立愿景,领导者唤起下属参与未来目标设置,提高了他们对组织的承诺和工作投入,使他们积极投身变革,努力实现组织发展愿景。

在确立愿景的过程中。战略领导首先要对企业发展沿革进行系统梳理,对企业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背景下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机遇、困难、问题进行分析,以尊重历史、立足发展的态度,客观总结过去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取得成绩的原因,理性反思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为什么没有改善的原因,从而为企业准确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步要客观准确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更好地预测和把握未来,为确立愿景提供基础和条件。在认真总结过去和分析现在的基础上,战略领导要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大胆地创造、设计和梦想未来,最终形成自己适当的看法,并通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找出企业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勾画出一个独立可靠的远景目标和蓝图。目标愿景确定后,要告知全体员工,广泛向员工宣传推销,认真听取员工意见,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通过集体研究确定,变成全公司员工的一致行动。

(二)制定战略

愿景确定后,战略领导要选择达成目标的行进路线,即制定企业战略。制定战略要对企业所处环境做sw0T分析,在经营方向上突出主业,合理调配资源,将总体战略分解为职能战略,细化部门职责,同时加强对战略实施的监控,进行风险控制,并适时调整战略,使其具有可操行和前瞻性。

(三)用好人才

用好人才是实现目标愿景的组织保障。领导首先要树立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优先的观念。其次要构建一个畅通的引进渠道、有机的培养模式、科学的选拔流程、和谐的发展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措施体系。第三要抓好对核心人才的管理,抓好人才结构管理,做好人才预测和储备。

此外,战略领导应加强自身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同时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长期对知识的吸收、提炼与转换,利用学习资源形成具体的、详细的和可操作性强的技能技巧,用技巧指导企业发展实践,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核心领导作用 篇7

那么,学科课程领导力的现状又怎么样呢?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刚性课程计划使教师游离于课程之外,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教科书和教材”,实施学科课程就是把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课程专业意识、课程批判意识与课程资源意识都较为薄弱。目前,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求以新课程理念实施课程,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服从与新课程理念并不协调甚至相背离的行政管理,用升学考试成绩代替课程学习有达标测评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和质量,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被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评比和奖惩所代替,这又加剧了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专业自主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的丧失。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谈论课程改革的高频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肯定会成为教育官员、教育专家、教育实践者以及社会人士谈教育、干教育、评教育都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是否有内涵、有深度、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课程领导力。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就成了必选策略。基于此,笔者就以学校为单位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提出如下“三度”策略,供参考。

一、认识有高度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实质则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只要认识到位了,即使有困难也是可以想办法战胜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认识,改变学校教研组内的单个人作战为组内人员合作统一作战,在认识上要强化如下“三化”。

1. 国际化

眼界决定境界,视野要从本土拓展到全球。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每所学校的办学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本校、本区域、本县、本省,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让课程改革成为国际视野下的本土自觉行动。

2. 育德化

思路决定出路,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课改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改革思路,突出学科德育功能。

3. 数字化

布局决定格局,载体应从重纸质到重电子。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据此,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应从纸质化呈现为主变成数字化呈现为主,从空间呈现到网络共享。

二、目标有准度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送给毕业生如下五句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笔者对“方向比努力重要”情有独钟。试想,如果你方向选错了,越努力离正确的方向越远。这个“方向”具体到做某一件事,就是做事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精准”。就学校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如下“六优”。

1. 优立德树人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一步提高学科育德、活动育德、环境育德的有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并进一步完善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高中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优课程功能

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优质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 优课程结构

根据区域发展现状与学校办学中长期规划,整体设计学校语文学科课程规划编制,正确处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4. 优课程内容

纠正偏于经验、网络、教材的设计现状,能基于课程标准、师生实际、未来所需,有效进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构,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的衔接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纠正自主合作学习中的“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状,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不断深化和实践“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内容与形式,互动与调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优课程评价

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出促进本校特色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方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引导教师不断改进、优化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促进教师教得科学、智慧,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功能。

6. 优课程管理

切实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占总课时数的80%~84%、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16%~20%的规定;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纠正校本课程仅仅是校长课程、校外专家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现状;尽力减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层层做加法的现象,在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与特色活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增强课程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行动有效度

认识上去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集中力量沿着目标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行。学科组内所有成员,都应该将力量投向“靶心”,至少应该投到“靶上”,努力争取不“脱靶”。在具体操作上,就需要较强的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作保障。这五种能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提高,即提高前瞻预测能力的抓学习、抓认同,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提高实施推进能力的抓队伍建设、抓用教材教,提高反思改进能力的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提高总结提升能力的抓提炼推广。

1. 抓学习

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效度,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首先要抓学习。要围绕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愿景,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哲学,还要精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诸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2. 抓认同

让全校教师认同并内化学校的学科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认同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师生实际、基于未来所需的教学设计取向。

3. 抓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研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规划,并形成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4. 抓保障机制

实施课程方案的人、财、物、事的保障,组织保障、人力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公平、科学。

5. 抓队伍建设

有效提升校级领导的课程规划力、中层的执行力、全体教师的实践力、治理的评价保障力。

6. 抓用教材教

至少重视3个点,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适度探索学科内与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于学情、基于课标、基于未来需求的教学设计常规督导到位。

7. 抓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的螺旋式的进程,要根据研究实际,微调实施方案,以期更有效、更科学。

8. 抓课堂培训

一要强化常规课,让教学落到实处,每月开展一次教学明星评比,从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潜能生等方面评价。二要做精教研课,让教学更加有效。三要创新竞赛课,让教学更有内涵。四要重视反思大讲坛,让教学更有底蕴。五要开办课堂节,让教学更有艺术。六要重视师徒制,让教学更加低碳。

9. 抓提炼推广

将思考的、实践的、经历的事件与案例,提升为经验,将经历、将体验变为经验,在提炼中出经验;如果能更进一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那就更具价值了。

摘要: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选策略。有效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要树立国际化、德育化、数字化的理念。在内容上要优化立德树人、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其路径上可通过抓学习、抓认同、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抓队伍建设、抓教材教学、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抓提炼推广来提高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

关键词: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程先国.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着力点[J].中国民族教育,2016(4):68-70.

[2]王云生.推进课程改革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J].基础教育课程,2014(4上):28-3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Z].

[6]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

核心领导作用 篇8

企业是一个组织有序的整体, 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企业能否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决策管理层水平, 而决策管理层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一把手”, 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杰克·韦尔奇为什么能带领自己的公司通用电气取得巨大的成功, 艾柯卡在福特公司受到排斥而在克莱斯勒公司却做出奇迹般的成绩, 安迪·格鲁夫使濒临倒闭的英特尔公司反败为胜, 比尔·盖茨带领微软集团创造了二十世纪最美丽的神话, 张瑞敏把一个民营小企业办成了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李书福带领吉利集团打造中国汽车品牌。这些无不说明企业“一把手”领导力的极端重要性。

概念界定

企业“一把手”, 应是在企业整体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总揽全局、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看, 它应是企业的董事长。对国有企业而言, 还应把党委书记和总经理纳入“一把手”范畴。

领导力是有效解决管理问题、不断影响和激发他人激情的能力。企业“一把手”领导力是“一把手”各种素质的核心, 由很多要素构成, 是“一把手”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领导方法等影响着具体的领导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总和。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一把手”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掌握各种领导能力, 而是要突出重点, 把握关键, 牵住牛鼻子。本文认为, 这个牛鼻子就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领导力研究综述

20世纪是领导力的科学研究诞生和发展时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对描绘领导力全貌的统一理论的探索。形成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 分别是:领导力特质学派、领导力行为学派、领导力权变学派、领导力相对学派、领导力怀疑学派、领导力信息处理学派、新领导力学派 (新魅力型/变革型/愿景型) 。

领导力特质学派源于20世纪初的“伟人”理论, 这也是对领导力进行科学研究最早的尝试。这一理论认为, 是那些异乎寻常的杰出人士改变了人类历史。“伟人”学派的观点认为某些特质, 即那些稳定的性格, 是伟人们创造辉煌业绩的根本原因。由于特质派理论对许多问题没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其研究结论受到广泛质疑。到了20世纪50年代, 领导力研究转向领导者的行为风格理论研究, 即对领导者的行为及其对待追随者方式的研究上。但是, 由于行为派研究得出的结论自相矛盾, 到了20世纪60年代, 领导力研究的主流很快就转到对领导力所处的情境研究, 即领导力权变研究。与行为学派一样, 权变学派的研究也出现大量自相矛盾的结论。极端权变主义者甚至提出“领导力替代品”观点, 即组织可以完全抛弃所谓的领导力, 仅依靠成员能力、明确的组织体制及程序、以及其他因素就可以正常运行。此外, 一些学者根据所谓的“垂直二元连接理论”发展出“领导者与成员交易理论”, 描述了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如何进行交易的关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领导力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 其中包括研究领导力的测评问卷有效性问题等, 导致怀疑学派观点大行其道。在所有传统研究都失去方向时, 罗德·佛提和万德另辟蹊径,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突破, 提出领导信息处理理论, 重点研究了领导者如何使自己的特质符合追随者对领导者原型的期望。此后不久, 博思和他的同事们推出了愿景型或魅力型领导力理论, 重新点燃了对领导力综合研究和特质研究的热情。

各大学派之间各自研究的重点不同, 各种观点互相竞争, 但不论哪个学派都使领导力研究在内涵和外延上得到了拓展, 这些研究也为领导力要素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

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以及笔者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实践, 本文尝试性提出并构建了影响企业“一把手”领导力的核心三要素模型, 从实证角度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 以期为企业“一把手”有效提升领导力提供建议和参考。

要素选取与阐释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 企业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市场变成一个极为敏感的体系, 对任何能产生市场变化的信息都能作出快速反应, 经营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不断加大。能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抓住机遇、把握关键从而出奇制胜成为企业“一把手”关注的重点, 也是企业“一把手”领导力中应该重点把握的问题。但是在瞬息万变的资讯风暴中, “一把手”不可能也不应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而是要突出重点, 牵住“牛鼻子”, 把握核心要素。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领导就是出主意、用干部。出主意就是确立路线方针、谋划布局, 用干部就是用人才、抓落实。这用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仍然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 从他们现在的地方, 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

通用汽车副总裁马克·赫根对领导者的描述是:“是人使事情发生, 世界上最好的计划, 如果没有人去执行, 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我努力让最聪明, 最有创造性的人们在我周围。我的目标是永远为那些最优秀, 最有天才的人们创造他们想要的工作环境。如果你尊敬人们并且永远保持你的诺言, 你将会是一个领导者, 不管你在公司的位置高低。”

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永远不要怀疑, 一小组有思想和关心的公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事情的确就只是这样。”

这几句分别来自于著名领导人、企业家和学者的科学论断, 既是对他们本人丰富的领导实践的高度总结, 又是对领导力核心要素的形象阐释。

领导者只有确立愿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其次, 只有制订好战略才能朝着目标出发。此外, 只有用好人才才能创造奇迹。对于企业“一把手”来说, 把握好这三点才能把握企业发展命脉, 突出重围, 取得成功。

因此, 对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充分论述, 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领导力要素研究的内涵, 同时从实践的视角, 突破原来对领导力研究仅限于对具体能力研究的范式, 在把确立愿景与制定战略和用好人才系统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有机的理论框架, 特别是把确立愿景作为核心要素之一, 体现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一把手”领导力的更高要求。

确立愿景, 既要认真总结过去, 分析现在, 又要善于抬起头来, 凝视远方, 大胆地创造、设计和梦想未来,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集体研究确定。目标愿景既要有激励性、又要切实可行, 同时还要动态调整。

制定战略, 要综合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 识别和把握好优势劣势, 发现和把握机会, 识别和避开威胁, 趋利避害。在经营方向上要突出主业, 符合产业政策, 有资源保障。同时还要把总体战略分解为职能战略, 细化为部门的职责要求, 并加强对战略实施的监控, 适时调整。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用好人才, 首先是要解决好观念问题, 特别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优先的观念, 以用为本的观念。其次是要解决好机制问题, 主要是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再次是要抓好人才需求预测和核心人才的管理, 优化调整人才结构。

模型构建与作用机理分析

为更加客观揭示企业“一把手”领导力核心三要素之间发生作用的机理, 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模型。 (如图所示)

通过模型的具体化, 我们可以看到, 领导力发挥作用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整体协同性。确立愿景是领导力的首要内容和关键因素。确立愿景是保证“做正确的事”。只有目标方向顺应了市场形势的规律, 符合了特定时期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 才能保证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地成长。如果把企业愿景比喻为一架飞机的驾驶室, 那么飞机的两翼就是战略与人才。他们是支撑企业翱翔的坚实臂膀。三者之间的型号必须相互匹配, 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个高瞻远瞩的愿景如果缺少相应的战略实施与人才队伍, 只能沦为空想。为数不少的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战略重组的失败案例就是例证。积极实施“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是很多中国企业的美好愿景, 但是, 因为缺乏适应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计划, 缺乏具有国际管理视野的高端人才, 使得美好愿景纷纷惨淡收局。同样的道理, 假如企业缺乏前瞻性的发展愿景, 再好的战略和人才也无施展之地。因此, 领导力的三个核心要素一定要注意他们之间的整体协同性。

二是动态适应性。企业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都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前瞻的愿景、适合的战略、优秀的人才都只是相对的。环境一旦发生改变, 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因此, 保持对愿景、战略和人才的动态调适是发挥好领导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企业的外部环境与企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势与态的关系。势是企业的发展大趋势, 是规律性的发展道路。态则主要描述的是企业的当前发展状态, 是具有一定偶然性与现实性的。愿景规定的是企业相对长远的发展趋势, 而战略实施与人才队伍建设则主要着眼于企业当前的发展状态。所以, 领导力核心三要素的动态调整还要注意把握适度。区别愿景的相对稳定与战略和人才的适时调整。

核心领导作用 篇9

(一) 系统思维能力:全面审视, 创设支持性发展环境

校长必须进行系统思考:识别与教师专业生涯良性发展相冲突的所有重要因素, 并且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建立系统的帮助教师职业良性发展的体系。教师职业良性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发展, 校长必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首先确定专业发展内容, 帮助教师将自身的学习提升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 而不仅仅是从教师需求评价角度选择专业发展内容, 而是更多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反思;其次, 设计专业发展的程序, 为教师提供多种专业发展模式, 如个别指导、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教学观察与评价、培训或行动研究等;最后, 塑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学校文化, 创设支持性的发展环境。

(二) 团队建设能力:尊重教师专业地位, 发挥教师领导力

校长应创建一个有助于优秀团体建立的环境, 借助各种团队的力量, 构建学校合作文化, 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要尊重教师的权益和教师的专业权威。具有专业权威的教师是指教师除了具备适当的人格特质外, 还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并且在教学与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赢得了学生的信服与敬仰。校长需要帮助他们善用专业权威, 指导他们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 成为社会大众所信赖的“专业工作者”而不是”教书匠”, 为这些教师提供不断在职进修自我充实的机会, 发挥专业精神并强化专业行为。

(三) 高效沟通能力:对话和交流, 化解冲突

学校管理离不开信息, 因而对教师活动信息收集、筛选和利用是校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话与交流, 发现问题并帮助教师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对教师职业生涯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校长要主动致力于改善与教师的交流, 提高沟通技巧, 公开、坦诚并及时反馈, 使沟通顺畅自然。交流中的倾听与非言语沟通是成功交流的关键, 而高度重视、迅速回应、过后询问事态发展以及采用便条、电子邮件、内部通知等策略, 能很好地提高沟通的效果。建立学校信息系统, 形成信息网络, 全方位地收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信息, 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无阻, 是校长建设教师团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

(四) 客观评价能力:认可和激励, 增强教师专业自信

一个好的校长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感觉到自己不一般。这需要校长具有客观的评价能力以及适当的表达能力, “认可”和“激励”是激发教师士气、增强教师职业发展信心最重要的手段。校长需要以“建设性的评价”来激励教师的职业精神, 转变其职业态度, 激发其积极向上的自我实现内驱力。评教是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重要工作, 一次好的评价, 其影响必将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思想中, 每一次评价结束, 教师看待学生和职业的态度都应稍稍发生积极的变化。

(五) 勇于创新能力:从“好点子”到真正的改变

核心领导作用 篇10

一、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的内涵

美国战略专家摩尔最先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个人和组织在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一个联合体。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对象包括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主要生产者和其他风险承担者。商业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自适应、不断共同进化等生命体特征”。[1]

网络核心型企业的概念是由扬西蒂和莱维恩在他们所著的《共赢》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通过研究IBM、沃尔玛、微软等世界性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现这些企业在运营中同时关注企业内部能力构建和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他们把这类企业认定为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网络核心型企业”,并且给出网络核心型企业的定义:那些具有一定的核心能力,能为商业生态系统提供核心产品与服务,以系统领导者的地位吸引更多的企业依附于他,并且共同为最终消费者创造他们所需的价值。[2]

二、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领导者的重要性

虽然核心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数量很少,但是它们却时刻把控着整个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整个系统的“精神支柱”,核心型企业通过自身提供的平台吸引其他企业共建商业生态系统,领导它们不仅创造而且分享价值,核心型企业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充当起领导般的角色。然而,核心型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的关键是核心型企业中的领导者,从而实现人(领导者)到企业(核心型企业)到企业群(商业生态系统)的控制,所以领导者所具备的素质决定了核心型企业“出生到老死”的成长轨迹。因为作为商业生态系统“心脏”的核心型企业地位十分重要,理所当然地导致核心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成为“领导中的领导”的角色,由此,这样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相当高。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领导者素质简要关系图如下:

三、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的领导者素质

商业模式的创新导致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并迅速引领潮流趋势,商业生态系统中动态复杂的环境,促使企业基于系统观思考问题,同时管控企业内部和与其相联系的外部资源,以便更好地维护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有序运行,在与系统其他成员的竞合之中实现协同进化。因此对核心型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笔者试图粗略总结出一个成功的核心型企业领导者究竟应具备哪些素质,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为了让领导者更清晰地理解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摩尔研究总结出商业生态系统发展所必经的开拓、扩展、领导和自我更新或消亡四个阶段。笔者从这四个阶段出发,运用分析归纳法研究每个阶段的成功发展需要领导者具备哪些素质,由四个阶段的素质融会贯通总结出核心型企业领导者至少应具备的一些素质。笔者对核心领导者在每个阶段归纳出两点,需说明的是,这些素质需要贯通整个商业生态系统核心型企业的发展过程,而在每阶段对应的素质只是表示在这一阶段表现更突出一点。具体总结如下:

1、宏伟的理想抱负、执著的创造激情。

开拓阶段,也即是商业生态系统基本范式初具规模之时。这一阶段的一般性问题是决定如何革新,也就是制定策略充实各个方面,来创造一个完善丰富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阶段意味着好的思路,这决定未来的机遇。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混沌的企业海洋中孵化出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这时需要领导者充分闪耀着热情的思想火花,首先要有宏伟的理想抱负,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概念”,用可以说服自己的信念对其他成员的大脑进行反复刺激,让自己的“不可思议的概念”重重映在其他成员的脑子里,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下一步就是建立“概念的证明”,此时就需要领导者执著的创造激情了。领导者需要千方百计地从各种地方搜集新的思想,努力实现“概念的证明”,这是个艰难且枯燥的工作,没有执著的创造激情的领导者是很难完成的。

价值创造是开拓阶段的核心,此时,核心型企业通过与商业系统中的其他角色合纵联合,进行更有竞争力的价值创造。利用新的技术或方法创造更优的产品和服务,发展客户群和制定产品改进计划,并且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此时领导者必须在想象中汇集所有的能力,创造比其他方法更有效的价值。没有执著的创造激情也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比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建立微软帝国之前,就不停地宣扬“未来的世界是PC的世界,将来每个办公桌都会用上微软的产品”,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下受到它的影响。而刚离世的苹果总裁乔布斯也一直宣称“未来的每个家庭成员手中,至少有一个苹果产品”,加上盖茨和乔布斯永不停步的创造激情,他们都成功地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核心型企业。

2、超凡的人格魅力、全面的知识储备。

扩展阶段,也就是当共同体扩充其范围和所有类型的消费资源之时。企业领导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产品和服务所达到的范围,了解那些盘根错节和互补的领域,并考虑如何吸收市场需求。这或许意味着抓住可利用的供应链关键环节及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来支持你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观念。成功的关键是在关注和开发的市场界限内建立核心团体,此时的领导者需要有充分的人格魅力,让众多的关键客户、供应商和重要渠道,让合作伙伴主动地加入到你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来。吸引其他企业加入的关键是让他们看到价值所在,此时领导者需要调动自己全面的知识储备,运用各种理论,在实践中窥探顾客的需求,积极刺激并引导顾客的偏好,让自己成为顾客需求的“风向标”并且影响并改变顾客的消费习惯,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开辟一块又一块新的市场,并且通过不断改善组织结构来支持商业生态系统的扩展。在扩展阶段,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如何很好地谋求足够的早期赞助,这需要领导者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变身成为一个纵横捭阖的营销专家,运用各种谈判技巧、商业理论与手段拿下赞助。在建立核心团队之后吸收更多的合作者,逐步壮大以自己为核心型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

3、卓越的管理技能、超前的宏观视野。

领导阶段,是当共同体相对稳定、内部争夺领导权和利润日益激烈之时。这一阶段,商业生态系统朝着稳定方向进化。在所有参与者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协议作为利益的保护,被所有共同体成员认可,成为支撑着这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关键。作为“领导者中的领导”,核心型企业的领导者需要的是超出传统单个企业领导所需的一切管理技能,需要在传统的领导者的技能之上进行管理范围的扩充:概念技能不仅仅局限于掌握处理单个企业中所需具备的一些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更多的宏观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方法,战略管理理论将会成为核心型企业领导所需掌握的重中之重的理论。沟通技能也不仅局限在单个企业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处理一些人事事务和讨论公司发展计划的董事会等所需的沟通能力,而是在此之外要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要不断与已加入和即将加入商业生态系统的各企业成员进行沟通,不断与各个成员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进行交流。而技术技能也扩充到商业生态系统这个宏观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的能力。

核心型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大脑”,占据着最中枢的地理位置,它为其他系统成员提供平台,为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创造价值提供合理有效的方法,并且毫不吝惜地分享整个系统的价值所得。核心型企业的战略归纳起来就是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这就要求核心型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超前的宏观视野:在该阶段可以创造出稳定的价值时,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贪婪地榨取商业生态系统中其他企业成员的价值,而是要懂得分享价值。这是核心型企业为保持自己的地位所应该也必须制定的企业战略。在该阶段,新加入者可以强行进入共同体,参与者们也为争夺胜利果实和联合体的领导权争吵不休。这时候核心型企业的领导者要用超前的宏观视野提早关注这些,必须尽快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迎接生态系统“野心成员”的挑战,防备另一生态系统核心型企业的攻击,牢牢掌握对生态系统未来的控制权力。该阶段的关键因素是权威,因此只有核心型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卓越的管理技能,时刻保持超前的宏观视野,才能保持核心型企业的权威性,永葆商业生态系统的活力与生机。

4、不竭的创新思想、持续的创新行动。

商业生态系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自我更新或消亡阶段,即当为共同体的兴旺发达必须进行持续更新之时。当环境条件变化,生态系统必然要随之变化,否则将被严重损害。在这个阶段,持续改善性能是最重要的。显然该阶段对领导者素质要求最突出的是不竭的创新思想和持续的创新行动。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时刻保持竞争力,不被时代淘汰的灵魂。同样,对于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保持自身地位和持续发展,创新也是重中之重。该阶段的商业生态系统已步入老年阶段,此时必须赢得反衰退斗争的胜利。面对那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的新生态系统的夹击,同时面对自身系统中的优秀企业成员被拥有能创造更多相对价值的核心型企业的其他系统挖走的危险,核心型企业领导者需要不停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思想,包罗万象地学习和吸收外界一切可被企业所用的创新思想,并把这些创新思想应用到创新行动中。具体包括三点:首先,领导者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和核心技术研发的投资强度,形成更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领导者应当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各种有助于企业战略创新的知识储备,形成创新的杠杆效应。最后,领导者需要运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以全面创新为着眼点,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持续创新紧连,最终加强整个核心型企业的竞争力,使核心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龙头地位得以巩固,突破生态系统的消亡阶段,保持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因此,核心型企业领导者不竭的创新思想和持续的创新行动的素质在这一阶段就显得至关重要。

四、结束语

单个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更有效的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伟大企业,未来的竞争将是企业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加入并很好地适应商业生态系统将是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繁杂庞大的系统,核心型企业是这个系统的“心脏”,而核心型企业的领导者只有拥有以上八点素质,并把它们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掌舵”商业生态系统这艘“航空母舰”。

摘要:本文简述了商业系统核心型企业的内涵和核心型企业领导者的重要性,归纳出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领导者素质简要关系图,继而从摩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四个阶段出发,研究并总结了每个阶段的成功发展核心型企业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旨在加深对成功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的领导者角色的理解和认识,给予其他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型企业领导者一点启发。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核心型企业,领导者素质

参考文献

[1]James.F.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6.

浅论当代领导者的核心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 领导者 核心价值观 人本 中庸 和谐

【作者简介】 郑孟煊,广东清远市委党校教授。

当前,人们对核心价值观说法不一。有的强调传统社会主义理念;有的强调普世适应性;有的只从表层一般道德观中去选择;有的把核心讲得过于泛化;等等。笔者认为,所谓核心价值观,应是社会中诸多价值观念中最根本的,能够支配、影响其它观念的那种价值观。它应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它价值观的基础与出发点;二是较深层次的,带有哲学意义的(浅层次的价值观难起核心的作用);三是作为整个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它本身就是一个观念系统;四是从动态看,核心价值观必有时代性,为时代特征所决定。

本文认为,人本、中庸、和谐等三个理念及三者的辩证关系,是当代领导者的核心价值观。

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从历史看,我国古代已有人本思想的萌芽,如“天人合一”,“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城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唐代文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指出,六国亡于秦以及秦的迅速崩溃,皆因“不爱人”也,未有做到以人为本也。老子则认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指出善者是师,对不善者要借鉴,这是一种对任何人都要尊重和爱护的思想。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由神权到人权的觉醒,也体现一种人本理念的发展。因此,人本思想的产生与完善,体现着人类的文明进步。

再从我国近几十年历史去看,在我国极左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扭曲为见物不见人的,实质是不把人当人的“物本”倾向,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失误与挫折。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科学发展,使人本思想得以逐步体现。这些年来,以人为本已由口号逐步影响到政策;由管理手段逐步深化为发展目的;由抽象说教逐步渗入具体处理矛盾之中。这种前后对比及变化,说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历史必然性、时代适应性。

从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与其它价值观关系上看,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都是人的尊严问题,而这些价值观如果离开“以人为本”就没有了根基,只是骗人的口号而已。在分配领域里,对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关照弱势群体、形成合理分配机制等问题,离开以人为本价值观也无法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以人为本是基本方向,离开了人本,经济发展就失去意义,走向斜路。当前市场经济必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只有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确立,才有可能发挥其正面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再如法治问题,离开了以人为本就会产生恶法,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善法,我国才能真正迈入法治社会。

因此无论从纵与横,从历史发展与现实实践去看,“人本”理念都是核心价值观。

中庸理念是当代社会人们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核心价值要求,也是一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观。极左思潮曾把“中庸”诬为不讲原则“和稀泥”、平庸、不进取等等。这除了误解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诬陷。其实,中庸不仅是我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而且在历史上有许多世界知名学者都曾给以充分肯定和论述。如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就认为“智慧与德行配合,由内而外表现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则更加以阐发,“言行要求适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譬如,勇敢介于轻率与懦弱之间,但是兼取两者的优点,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制衡的力量在于自己,任何极端都会带来后遗症。换言之,所谓适中,既不是走中间路线,也不是无为,而是居中与卓越……”在现代,日本知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则认为,中庸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中。

中庸理念要求在时间上不早不迟,空间上不偏不倚,处事时不能“不及”,也不“过头”;心理上,不偏激,不保守;政治路线上不左不右……因此,就是要求符合客观实际,就是要尊重与遵循客观规律,违反中庸必脱离实际犯主观主义。老子指出,“天地不仁……不如守中”,就是告诉人们,自然界既养育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是不讲人情的,因此要“守中”,要遵循客观规律,要中庸。因此,中庸是追求真理的价值观,是哲学认识论的范畴,与实事求是相一致,是科学世界观的核心观念。

再从道德价值角度看,孔学认为,中庸有以下“四性”:一是“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即达到中庸就是强者。二是“高”,“中庸其至矣乎”,即中庸是最高境界了。三是“难”,“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即与治国、厚禄、上刀山等比较,达到中庸更不容易。四是“鲜”,“民鲜久矣”,“依乎中庸……唯圣者能之”,即认为一般人(鲜)少能达到中庸,只有圣者可能之。孔学认为从道德领域去讲,“忠恕”接近中庸,大知者如舜,才能“用其中于民”,而对人们之间的恩怨关系,孔子认为,应“以直报怨”……这些都说明,中庸在道德领域也是基础性的,是核心的价值观念。

和谐既是客观事物的常态,也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与和,那么自然界,一切事物就各安其位,生态平衡,万物得以成长发育。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是“和”与“斗”的关系。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存在两种思维方式,就是“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与“征服掠夺的思维方式”。人们称之为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人类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认为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经济基础。和谐哲学并不否定斗争,更非否定矛盾,而是认为,和谐是一种常态,矛盾是客观存在,它可以通过和或斗去解决,斗争是求和谐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也不是发展的“动力”或“源泉”,不能把斗争绝对化、无条件化。而斗争哲学则是把斗争放在第一位,为斗而斗,甚至认为“战争是万有之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75)。我国“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是斗争哲学猖獗的后果。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则是向和谐理念的回归。由此可见,和谐哲学适应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与地位;斗争哲学与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思维方式相吻合。

二是“和”与“同”的关系。和是客观事物多样性、多元化所使然。“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古人曾举例说明。比如做锅汤,主料是肉,然后有水,用火加热,再加调料,互相融合,才有美味,这就是“和”。因此“其美在和”,如果只是“同”,只有水一样,应“不济”了(不是汤了)。所以“和”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常态,必然状态;“同”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人的正确观念,必须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和谐理念是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是“和”与“强”的关系。有些人以为,讲和谐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这又是一大误判。孔子早就指出,“和而不流,强哉矫”,就是说和而不同流合污,是真正的强者。孔子还分析了两种强,一种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强,一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强。即是说宽容态度是强,不怕死也是强。因此,从和谐出发适当运用斗争手段去解决矛盾,就是坚强,就是强者,决非软弱。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1—497)认为,“宇宙基调是平均、秩序与和谐”。老子则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道者应“损有余而奉天下”,即是天之道趋向平衡和谐,作为懂得道(规律)的人,应当求平衡讲平等,应当有奉献精神。可见,讲和谐能把握规律的人自然是强者。

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必然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得以体现。因此,诸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生万物”、“其美在和”,“以和为贵”等价值观念为群众所推崇与实践。

人本、中庸、和谐,这三个哲学理念相互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它们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补充,互相统一,从而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共同去支配、影响、决定领导者其它一系列层次的价值理念。人本理念在核心价值系统中,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在系统内各元素互动中起着控制、调节的作用。中庸与和谐理念则是人本思想的必然延伸、深化与保证。人本思想若失去中庸和谐理念则必然被架空,无以实现。中庸理念侧重从认识论角度,而和谐理念则侧重从实践论角度去发挥作用。三大理念互相辩证渗透、结合,既各自发挥优势又共同去支配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充分体现其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与功能。

这三个哲学范畴,是否成为当代领导者的核心价值观,这不是某个领袖人物或权威学者所能主观认定的,而必须是客观的反映,时代的需求,是由当代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1. 当代具有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特征。利益关系是社会矛盾的基本根源,当代人们(群体、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事冲突,彼领域共利的状况。因而矛盾的解决已非单纯用简单的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相克办法所能解决。这就更需要智慧。未来学者曾经认为,人类几千年历史,在解决自身矛盾的主导手段上,经历从暴力、金钱到智慧(知识、科学)的发展阶段。越复杂的矛盾,越要用智慧、用双赢办法去加以应对。这就决定了中庸与和谐理念更深入人心。据加拿大人类安全中心一个研究报告表明,二战后,人类暴力冲突虽然从未间断,但战争数量在减少,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每年平均每场造成的死亡人数,由1950年的3.8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600人;1993年到2003年难民人数也减少33%。这种趋势印证了人本、和谐理念影响的扩展。

2. 当代具有信息化、扁平化的特征。由于科学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整个社会由以纵向、金字塔式转向以横向的扁平式为主的结构。纵向由上而下的威力在削弱,横向的、网络式的互动在强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其中尤其是当代个体人的地位、作用比历史任何时期更突出,使人本思想成为时代的要求。在人的积极性、人的智慧越来越重要的历史时代,许多大智者,如一些诺贝尔获奖者声称,“二十一世纪要重视二千多年前孔子的智慧。”这表明孔学的人本、中庸、和谐理念是时代需求。

3. 当代面临资源短缺的特征。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状况,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时代性的命题,其实质关系人类的存亡兴衰,是“人本”的根本问题。在面临资源危机的历史时代,更呼唤人们珍惜环境、资源,更重视科学技术,更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正如,许多科学家已不断发出警告:“若不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人间争斗的恶性循环,在50年内将招致人类自身的毁灭”,这样的时代特征,也突显人本、中庸、和谐理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佩荣.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M].中华书局,2010.

[2] 水成冰.中庸处世之道[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 罗尚贤.和生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新疆:发挥丝路核心地带作用 篇12

一是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目前, 设立16个副县 (处) 级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局, 并纳入公务员管理, 基本形成了交通运输厅组织领导, 自治区运管局监督管理, 口岸国际运管局具体实施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体系。

二是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深化。至今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5个国家开展了国际道路运输双边合作。与周边国家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07条, 其中:客运线路53条, 货运线路54条。国际道路运输企业由最初的3家发展到82家, 国际道路运输车辆由200余辆发展到7329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 以沿边地区为节点, 以边境口岸为前沿, 向周边国家辐射的国际道路运输网络初步建立。

三是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011~2013年期间, 新疆国际道路运输出入境人次, 占全区国际综合运输出入境人次的比重为48.35%;国际道路运输出入境货运量, 占国际综合运输进出口货运量的比重为8.83%;国际道路运输出境货运量, 占国际综合运输出口货运量的28.36%。

困难和挑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当前新疆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紧, 推进转型升级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影响和制约新疆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道路运输缺乏战略规划指导。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其他国家或相关国际组织尚未制定互联互通的战略规划, 对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缺乏顶层设计, 法规政策标准缺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要。中外汽车运输协定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我国与新疆毗邻的印度、阿富汗还没有签署双边汽车运输协定。

在已签署双边或多边汽车运输协定的国家, 由于政策法规不衔接、与协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协议滞后等原因, 汽车运输协定执行和落实还不够。

二是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新疆周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 交通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部分还是砂石路面甚至是等外公路和便道, 影响了国际道路运输安全、便捷、高效等目标的实现。

三是国际道路运输企业竞争力较弱。目前, 新疆国际道路运输企业民营化率为91.5%。企业集约化程度低, 车辆多为挂靠经营。加之国内、国外经营环境对新疆国际道路运输业的限制和不公平待遇, 国际道路运输企业生存困难, 新疆国际道路运输业竞争力较弱。

四是面临众多非物理障碍。对国内而言, 面临着车辆技术标准与国外不统一的障碍以及护照办理困难、运输成本较高等问题;对国外而言, 面临签证困难、通关效率低下、敲诈勒索、自身安全无法保证等问题。

工作思路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道路运输工作的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 (扩大) 会议精神, 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按照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交通枢纽中心的目标要求, 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大通道和枢纽建设、加强国际道路运输服务、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发展, 为实现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积极落实与新疆周边国家国际道路运输协定和事务级会谈工作, 协调解决国际道路运输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程度, 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制定总体规划, 强化顶层设计。2012年6月在北京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中期发展战略规划》和2013年5月在伊斯兰堡签署的《关于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为制定交通运输互联互通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议交通运输部率先在上合组织和中巴合作框架内, 制定《上合组织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巴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总体规划》, 并将国际道路运输纳入规划之中, 推动建立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和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及国际道路运输网络体系, 提高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保障水平, 为深入推进本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完善交通运输合作机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机制下的高官会议以及其他包括新疆与周边国家建立的交通合作机制, 研究互联互通合作事宜, 为互联互通合作搭建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 并从制度上打通新疆与周边国家的国际道路运输通道。

三是提升交通枢纽和国际大通道能力。加大对新疆交通枢纽、边境口岸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国际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 合理增加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人员编制, 通过政策倾斜、规划支持、资金保障等形式, 支持新疆交通枢纽中心和国际大通道建设。

四是加强互联互通部门间协调。建立并完善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的便利运输工作机制, 切实形成合力, 协调解决运过程中存在的司乘人员及旅客护照签证办理困难、中外间车辆技术标准不统一、口岸通关效率较低、口岸查验流程不科学、有关部门对中外车辆、从业人员的执法管理内紧外松等诸多问题, 共同营造国际道路运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促进便利运输。

上一篇:采访对象下一篇: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