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问

2024-09-25

采访提问(精选11篇)

采访提问 篇1

摘要: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要准备充分、问的具体、有针对性、尊重对方、营造和谐气氛,这样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准备,具体,针对性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几点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记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的经验时,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认为可以将之归纳为“五要”。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已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在进行专访前,至少准备好三十至四十个“扎实”的问题;而在通常情况下,他在纸上会记上一百个问题。

二、要问具体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我国高校扩招的头一年,记者在去吉林大学采访时,谈到该校为扩招进行的保障工作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大谈特谈,但所说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东西,偶然说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记者马上追问,澡堂有几层?有多少间?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洗澡?每周的开放时间是多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新设施?那位负责人很快就将一些数据提供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问具体,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具体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东西。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四、要尊重对方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

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

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和谐的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的照片,她说这照片好比桥,把她与毛主席联系了起来;在采访王震时,她找的媒介是自已与王震同年和歌曲《南泥湾》,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了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解,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采访提问 篇2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为了收到好的访问效果,不可不研究提问的技巧。提问的技巧主要表现在:

一、看对象

提问要看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采访外宾提问,当然不同于采访自己人提问。应由老年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向省委书记提出的问题,用在—一个村长身上也不恰当。用采访知识分子那一套提问的办法去采访工人、农民,也往往效果不好。下面是一位记者讲的首次访问经 历: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我去一家机床厂访问一个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我想请他谈谈埃及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便文绉绉地问:“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一时不理解记者的意思,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我立即感到提问太不艺术,便换了一种方式问:“埃及人对英国人怎么样?”这一下,对 方明白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地说:“埃及人民反英的情绪可高啦!……”这样,我终于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一个意思,两种方式提问,效果反差,何等鲜明!我们不妨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在日本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访问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道:“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团长安岗立刻把话头接过去,问:

“你们知道中国有一条长江吗?” 五位学生一齐举手。

“你们知道中国有——位孔子吗?” 全部举手。“你们知道鲁迅吗?” “听过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毛泽东吗?” “知道。” “胡耀邦呢?” “听说过。”

这样话匣子打开了,采访得以顺利进行。仍然是一个意思,两种方式提问,效果反差,仍然何等鲜明!这两个例子都生动地告诉我们,怎样提问,一定要看对象,一定要看对象的

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善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使访问步步深入。提问好比写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逻辑的必然发展,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位日本记者说:“采访时考虑的是如何提问更便于对方回答,写报道时,主要考虑怎样写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这话是有道理的。为便于对方回答,先从最近发生的事问起,然后由近及远;先从容易答复的问题问起,然后由易到难;先从表面看得见的现象问起,然后由表及里,深人事物的本质;先从对方熟悉的事感兴趣的事问起,然后旁及其他,弄清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这样提问,可以使对方不至于一开 始为难题卡住,同时也有利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一起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找到了,访问一结束,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

三、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1979年,新华社一位记者去新疆采访,得知石油部一位副部长(兼新疆石油局局长)在和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方面比较突出,决定写篇报道。记者 深知这位领导同志谦虚,要他谈自己的事迹很困难。记者只好借用军事上的战术,先来个“迂回包围”,背 靠背采访。在采访了司机、炊事员、工人、基层干部之后,又找了他的秘书,还找了南疆矿区的领导干部。记者在掌握大量材料基础上,最后打“攻坚战”,抓住要害,提出几个使这位领导同志非回答不可酌问题。这位领导同志不吃猪肉,在食堂就餐时,炊事员给他做豆腐,他也不吃,记者问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卡得那么严?他回避不了,只好回答。记者又提出:不走后门,应该,但有些规定的补助你怎么也不要呢?这样的问题他也不捐不回答。有些人觉得这位副部长太苛刻,太不近人情,记者又问他怎么看?他也只好答复。这样就了解到这位领导同志对这些问题的真实想法,以及他所抱的疮度。事实证明,这样问的效果是好的。

四、提问具体

要了解具体的东西,就要把问题提得具体。、对记者来说,只有一般的东西月远不够的,是难于写成报道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地认识一个事物的捉征,才能在写作时进行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才能感染人。特别是写人物有时候要具体到他的穿着、表情、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天气、环甥 等等,如果又是事后采访,不细细地问,就得不到具体材料,得不到细节。光吵日报记者陈禹山写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的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 其中谈到蒋筑英到成都出差的那天早晨的情景,是这样写的:

第二天凌晨四点多种,蒋筑英起来把昨晚锅里的剩饭加上水,做稀饭早餐。妻子给他拿了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他煮了4个,自己要1个,留下2个给孩子。

这短短一段话,是由好几个细节组成的:(1)蒋筑英临行那天,起床很』

(2)蒋筑英生活简朴,把头天的剩饭加上点水,做成稀饭当早餐;

(3)蒋筑英爱人很关心他,拿了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

(4)蒋筑英心疼孩子,宁肯己少吃,也要给孩子留两个。这些细节是感人的,怎么得来的呢?在采访时,筑英的爱人并没有把这些一下通通告诉记者,而是记者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出来的。

记者问了这样一些问题:蒋筑英去成都那天几点起床?起床以后干什么?什么早餐?拿了几个鸡蛋煮?煮的鸡蛋都带走了吗?……

记者说,细节就是这样挖出来的,不然她一句话就带过去了。

有一种论调,认为细节不是靠深挖出来的,而是 “合理想像”的结果。这论调显然是有害的,因为它违反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生动的细节。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般的采访,而是深入下去,仔细观察,细纽问,穷追不舍,就不难获得生动的、有意义的、富有特征的细节。陈禹山和许记者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五、两面问

问正面,也问反面;问主要,也问次要;问优点,也问缺点;问长处,也短处,这是全面了解一个事物和一个人所需要的。有的记者在访问时,碍于面,不好意思当面问人家有什么缺点,有什么短处。其实没有必要。当然,点、短处,可以从他的上级或下级以及周围熟悉他的人那里去了解,但也可全面了解。缺点、短处由本人说出来,这不但无损于他,而且说明他对自己能一为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人民日报一位记者采访王观澜这样的领导干部,在谈几次之后,把握时机,大胆地问王观澜:“你的缺点是什么,能不能谈一苡(问得很有礼貌)王观澜同志丝毫没有见怪,笑笑说:“毛病很多。最近一次党生活会上,我作了自我批评,对人严,对己宽。这样吧,我把记录查一查,窃你。”过了几天,记者果然收到了王老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还附有农业部党绢。据笔者1983年1月访问《光 明日报》记者陈禹山的材料。三次生活会的简报,上面写着:“王观澜同志检查自己过去总是批评人家多,批评自己少,对人严,对己宽,自尊心自信心偏强……”看着这些讲自己缺点的来信,记者对王老的印象更好了。

六、提问要讲究方式

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例如,采访一位县委书记,问:“今年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从你谈的情况看,粮食增产了,增产的幅度有多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多少?”、“粮食增产,县委和县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增产这么多粮食,国家收购有哪些举措?储存保管面临哪些新问题?”、“请展望一下明年的生产形势”。这些都属于正面提问。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对有交情的朋友,更不需要转弯抹角了。

2.侧问。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人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在这方面,笔者有多次经 历。笔者喜欢和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人聊天,你要直来直去地问他一年挣多少钱,他不会痛痛快快、老老实实地告诉你,在他看来这是秘密。怎么办?你可以先和 他拉家常,从侧面问起,比如他一家有几口人,是不是都在北京,吃饭一月要花多少钱,房租一月要花多少钱,孩子一学期上学要花多少钱,看病要花多少钱,一年要给老家寄多少钱,如果是做小买卖要交多少租摊费、工商税,如此等等加起来是他一年的总支出,你就能作到心中有谱了,然后再转到正题,问他一年的收入……他就有可能把底交给你了。即使他还不愿给你交底,你也可以作出大体不差的判断了。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你还真难于了解到真情。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设问。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 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 把追问变成追逼。有些记者为了挖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总喜欢这样追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你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想过其他的问题没有?” “你难道就不再想了吗?”。这样提问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并不策略,也不高明,而且容易把追问变成追逼,变成变相的“审问”,使人家心情不愉快。

6.故问。即明知故问。明知故问,岂不多余?并非多余,这是为了从多方面印证某个问题采取的一种策略。电视采访的故问,往往是借采访对象之口向观 众作出某种交待,这比记者直接说出来似乎更好一些。例如,为报道某条铁路大动脉在特大洪灾中畅通,记者访问某地官员,故意问身后那列火车正通过的铁路 的情形。其实记者是知道那条铁路的情形的,只不过通过这一问一答,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罢了。7.借问。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向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有些问题,记者用自己的口气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某些头面人物显得有失礼貌,也不策略,但借他人之口把问题提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对方还非表明态度不可。1四7年5月趁新上任不久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来我国访问之机,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去访问他,提的几个问题中,有三个问题都是借问,请看:(1)我们已注意到,秘书长先生,有些观察家在评价你的工作时说,这几个月你的工作都是形式方面或公关方面。你这么做为什么?(2)秘书长先生,你在联合国工作了30多年,有些人认为你工作这么长,你将更加保守,更加谨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3)秘书长先生,一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这个位臵,我采访了你的前任加利先生,加利先生说他是“超级乞丐”,不知你认为怎么样?安南一一作了答复,表明了他的看法。

浅谈随机采访中的提问 篇3

【关键词】采访 随机采访 提问

从2012年9月29 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毕,《你幸福吗》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引起关注与争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有超过6500万条微博与之相关。采访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使很多受访者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回答差强人意,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神答”:“我姓曾”、“我耳朵聋”、“我的队被人插了”。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提问是基础,也它是记者获取事实信息最重要的方法。记者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能否将事实挖深挖透。

那么,在随机采访中,记者怎样提问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做好访前准备

访前准备是采访提问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必须知己知彼。“战斗”前记者要精心准备。

随机采访即记者走上街头,或走近现场倾听和反映民众的感想和看法。央视“你幸福吗”街头随机采访属于预知新闻事件,即记者预先可以安排行程,根据主题预先安排自己采访的场所和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讲,随机采访的场所、人物是由记者自己决定的。有人说,随机采访偶然性、随机性太大,无法做访前准备,其实不然,任何采访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与社会的其他层面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市场经济下,家庭、个人成了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他们不只关心国家大事,更关心、更需要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方针政策。比如,农民更关心粮食价格走向,关心惠农政策;企业商人更关心市场行情和外界的最新变动,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采访菜市场的肉铺老板,记者可以问:“老板,您今天生意真是红火,看来政府刚出台的肉类价格稳定政策很有效。”相比直接问“你幸福吗”更易让受访者打开话匣子。

二、提问方式灵活多变,切合时宜

提问,是一种谈话方式,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由于采访对象的职业、年龄、性格差异,记者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记者每次采访的环境、地点、时间也不同,记者的提问也要因人、因地、因事而变化。但是怎样提问,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问更容易让对方明白,是有技巧的,提问方式应该经过精心设计。在提问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不同运用。所谓开放式提问即提问比较简洁,对方回答问题的面比较宽,一般问的都是意见、看法、体会、建议等,通常情况下它适合对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反之,记者的提问比较长,对方回答问题的面比较窄就是闭合式采访,通常情况下它适合于农民、工人以及老人、小孩等。

“你幸福吗”是典型的闭合式提问,被采访者的答案只有“幸福”与“不幸福”两种,以至于出现了西宁火车站旅客回答:“幸福,这个幸福太麻烦,这个说不清楚”答非所问的答案。而央视随后作出的调整“你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你有什么遗憾”则是开放式采访,被采访者可以各抒己见。

三、协同作战,察言观色

记者提问是一个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除了提问,眼睛观察也是常用的采访手段。

通过观察,记者较容易取得细节材料,提问也可以获得细节,但通过观察获得的细节更直接、更真实,只有通过自己观察,记者才能拥有“独家细节”。正如范长江所说:“报道的时候,别人提供的材料要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应该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观察和提问,需要密切配合。观察可以为询问提供材料,询问可以深挖、印证、核实看到的东西。

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是事件、人物所依存的情境,是被访者活动的环境。环境本身就透露出许多信息。比如,记者采访73岁捡瓶子吃低保的老人时,通过观察老人的穿着、手里捡的瓶子、年龄、沧桑的脸等,便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靠捡瓶子度日的老人,生活不易;而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显得与老人的境况是格格不入的。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也需要动脑子去想。细致的观察可以精细地反映出现场的状况,也可以从现场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

四、提问宜具体,抓细节

新闻生动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在于有细节的支撑。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而细节让新闻表达更准确、更清晰、更真实,给受众以准确的认知,让受众对其报道的事物产生深刻印象,给受众带来现场感。

笔者认为,记者提问宜具体,不能漫无边际,那种不分情形、地点,举起话筒就问:“你幸福吗”、“你最遗憾的是什么”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广,对方不知道怎样回答,如何回答,恐怕只能用“很幸福”、“幸福幸福”之类的话敷衍。比如,记者在火车站采访一位旅客时,可不可以这样问:“看您身上的包裹,您是要出远门吗?您到外地做什么工作?这些年您遇到的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比起“你认为幸福是什么”的提问更易于旅客回答。

优秀的记者总是善于通过收集细节来讲故事,细节也让被报道的事物特性得到鲜明的体现。值得强调的是,有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自记者深入的访谈,但更多时候,记者要有良好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和捕捉那些有特色、有表现力的细节。观察也不仅用眼睛看,记者为了搞清楚事物的样貌,可能调动各种感官的力量,比如,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手去摸,甚至还要用嘴巴去尝一尝。

五、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谈吐、表情、举止、态度等不仅对采访效果有影响,也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本身及记者这个行业的印象。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节礼仪,尊重对方。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记者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情,以免引起对方不愉快。二是尊重对方的个人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记者提问要注意被采访者的身份,提问要得体,要合时宜,只有这样才能以采访对象接受的方式进行提问。三是要平等,记者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不能随意打断其谈话,应认真耐心倾听。同样,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过程中,记者如果手机响或有其它事情发生需要暂时离开,应征求被采访者的意见。四是尊重采访对象的话语权,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记者的提问会让对方尴尬,甚至愤怒,有些采访对象干脆拒绝回答。对此,记者应尊重采访对象不愿谈的权利,同对方商量后,可以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若对方真的不愿谈,记者也不要强求。

不管是褒是贬,央视“幸福”调查接近原生态的播出,几乎没有过滤,没有粉饰,并敢于展示不足。一些观众本以为“应该被剪”的“我姓曾”、“耳朵不好”等不合时宜的镜头,都原汁原味地得以呈现,这无疑显示了对每一个个体,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尊重。

六、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

海伦·斯诺说:“要采访一个人,尽可能先了解他,了解到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待到见了面,又要有捷径,找到沟通双方感情的桥梁。”

笔者认为,采访同会话、聊天一样,应该在一种亲切、自然、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友好的氛围可以使双方心情愉悦,进入最佳心理状态,有助于发挥人的最大潜能。采访双方在这样的条件下容易找到自我,记者能保持谦逊的态度,采访对象也能真诚合作,说出真实感觉。

作为记者要有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的特殊本领,这样能消除陌生感,倾心交谈,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氛围。掌握这一本领,也能增强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中,我们所采访的对象几乎都是“人”,人与人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共性”。这些共性是营造和谐提问氛围的重要载体,也是迅速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这种钥匙大致有这么几种:对采访对象进行恰到好处的赞美,这样对方会对记者产生好感,进而打开话匣子;通过对现场的观察,找出最接近采访对象,最易打开话匣子的事物,这样双方很快会亲近友好,气氛会变得轻松自然,采访提问也自然随之而出。

总之,在随机采访的提问中,记者要在短时间内创造友好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收集素材,为新闻写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①[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23

②张薇,《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四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59

③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2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篇4

关键词:准备,技术,采访,提问

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能力就是采访。此行业需要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采访对于一篇好的报道是多么的重要。采访的实现需要人们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它包括采访双方的思想沟通和信息传递。好的采访能看出记者的能力还能展示个人风采魅力, 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人们所推崇的。由此可见精湛的提问技术对记者是非常的重要。

身为记者, 怎样才能精彩的提问而且受人们喜爱呢?

1 目的明确, 清楚自己自想要知道什么信息

记者需要记得从广大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知道人们渴望了解什么, 只有奔着这个方向提问, 报道出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 并且做到采访深刻且有思想内涵;若出现冷场现象或者开场白也必须围绕主题, 这样才能完美的完成任务。

2 现场采访的准备工作举足轻重

若采访双方沟通交流顺利, 那么采访无疑是成功的。所以, 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比如, 提前通知被采访者在采访时可能被问的问题, 让被采访者有准备的应答, 以防出现一些尴尬情况。众所周知, 付出和所得是成正比的, 记者充分准备了访问就会顺利圆满的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问题要简洁并且通俗易懂, 这样广大听众听起来才会舒服, 毕竟报道就是给群众听的。

3 提问时要有逻辑很重要

与所有的道理很相似, 提问也需要层层递进, 这样就容易很自然的被接受。有逻辑性就是遵从人们普遍的思考习惯, 比如按照时间顺序来提问事情的发展, 或者由目的找原因, 按一定的次序发问。这样还有一个好处便是, 若被访问者故意偏离主题时, 采访者能及时发现并且回归, 或者采访者访问受阻时也能根据逻辑来继续采访, 这时增大了成功率。如果像雪花一样零零碎碎的提问, 听众就不能很好地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被弄得一头雾水, 也很可能会导致采访者方寸大乱、焦虑不安、令人生厌。

4 采访者需认真对待并且尊重他人, 具有良好的素质

记者是求知者, 被采访的人是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人, 即是老师, 对待老师需要谦恭。认真并且虚心请教, 老师就会和蔼的把自己知道的传授与学生, 每个人都想要他人尊重自己, 想作他人的老师, 这是天性。同时, 语气要和谐亲切, 这样才不会阻碍思想, 让思想自由飞翔, 达到畅所欲言的效果。人生来平等, 一个人是不愿意对一个平等的人仰视, 当被采访者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时, 就意味着访问就要无法进行了。因此, 尊重他人要时刻谨记。

记者需要有高度的热情来时双方产生共鸣达到融洽, 他同时还需要具有自信心、大方得体, 这样的气质会让被采访者欣赏, 对记者产生好感;还要有意志力, 当被采访者拒绝时要顽强地坚持下去, 不要被他打败, 这样就会打败对方, 感动对方;最后, 灵活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使对方回答问题。

5 提问因人而异

树叶每片都不同, 指纹人人有异, 性格也是各不相同。面对不同的采访者就必须采取不一样的策略, 可以在准备期间去打听其为人, 或者在访问开始前仔细观察、试探, 以了解其性格。最理想的是让人感到采访人是他的老朋友, 能够在他面前释放真实的自己。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借鉴

5.1 直截了当式

此法适用于两类人, 一类是记者的朋友, 非常熟悉;另一类是老练精明的人。前者由于熟悉, 就不需要客套打官腔, 直来直去更能获得朋友的信任, 配合记者完成任务, 增进感情。后者则就像是如来佛祖, 在他面前还是不要做一些掩耳盗铃的事情, 坦率地面对更能博得好感。

5.2 做一个引导人

面对大场面很多人都会紧张, 甚至出现死机状态, 不知所措, 这时就是记者展现个人实力的时候, 用记者灵活的头脑和能起死回生的嘴巴来让被采访人回归自我, 比如他紧张时记者就要表现的特别放松, 被采访者对人冷淡时记者则用如火的热情把其燃烧, 让被采访者无形中受到记者情绪的影响。

5.3 多种提问方法相结合

有时所提问题的回答是广泛的, 概括性的;但有时是闭合的, 只能有几种选择, 如是或者不是等。两者均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相结合后会互补, 使访问顺利。

6 采访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6.1 具体的提问被采访者

比如了解在事情发展中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把事情发展到最后的。若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就要让其尽情的描述, 让他的经历展现在大家面前, 观众从中体会其中的惊险刺激, 跌宕起伏, 这就完美至极了。

6.2 时刻谨记主题

采访一般情况都是分秒必争的, 它可以真正称得上速度时代的代表, 快节奏的反应, 短短几分钟就要字字如金, 信息充沛, 偏离主题则是最大的浪费。同时, 也浪费了亿万听众的宝贵时间, 因此, 提问需慎重。

6.3 访问时全身警惕

眼睛是心灵的反应, 从人的肢体动作可以反应心理, 这是心理学中的常识。若记者能捕捉这些外在的反应则能准确的抓住被采访者的思想使其自然倾倒出自己所知道的, 表现真实的自己, 事情的真相则会真实地呈现, 报道就达到了效果。

6.4 结束前确定细节

重复先前的提问可以确保自己的报道准确, 不会因为小细节而造成大的失误, 尤其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需要再次确认, 准确的报道是对一名记者的基本要求。回顾还可以补充遗漏的问题, 使之画上完美的句号。

7 结论

总之, 新闻采访提问考察了采访人员的思想素质、个人修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是对一个人的整体考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采访者需要不断的研究, 可以研究被采访者的心理, 因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人们的习惯、心理等都会随之改变, 还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知识文化, 这样才不会与时代脱轨。任何事物脱离时代都不会被大众所喜欢, 作为新闻类的工作者, 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报道进步的科技、进步的思想、新潮的想法等。因此, 新闻采访者必须不断提高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张薇.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四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11) .

[2]李京芳, 李长江.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长治学院学报, 2005 (6) .

[3]王冰.浅析新闻采访提问的技巧[J].当代矿工, 2011 (7) .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5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

张莉

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

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定的范围内。同时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

记者在提问时要“口”、“眼”并用,全身心地投入采访中。人的内在思想,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采访者能在瞬间分辨出这个动作、眼神对采访主题的重要性,并能紧紧抓住这个瞬间就可能溜走的机会,迅速转变话题,穷追不舍,挖掘到事件背后的故事,丰富采访内容,丰满地反映出报道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问的工作,被采访者精彩的叙述和评论,往往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之一。所以记者只有认真地研究这门提问的艺术,掌握多种提问技巧才能让采访成为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碰撞,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取得最佳效果。

1、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2、用内行话提问。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

3、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

4、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镇长,镇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喜欢养兰花,就从养兰的技术到兰花寓意的品格,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采访非常顺利。

5、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观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想,想观众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观众,观众才会喜欢看你的文章节目。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

6、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7、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8、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采访提问 篇6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方法和技巧;电视记者;分析

一、引言

新闻采访工作是由电视记者所执行的,通过整合被采访人提供的信息等,形成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重要的沟通形式,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报道的效果,而电视记者所掌握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采访的质量,灵活高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能够迅速拉近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的距离,使新闻采访事半功倍,因此,对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二、电视在新闻采访中的工作原则

一份优秀的新闻报道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电视记者来完成。为了将新闻事件及时、真实和有效地向大众呈现,电视记者需要在灵活发挥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遵循采访工作的原则,以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具备敏锐洞察力,深入调查事件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时效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一条新闻若是错过了最佳的报道时间,很可能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首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热点,并迅速深入实地进行调查[2]。在获取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中,电视记者还要快速分辨出新闻的要点,以此为突破点,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入采访,这样才可以深度展现出该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二)采访目标明确清晰

在新闻采访中向被采访者提问,是制作完整电视新闻的重要部分,因此,采访问题是记者搭建新闻采访框架的重要元素。在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可以依据事先列好的采访提纲,明确采访目标,有针对性地向被采访人提问,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事件的本质。与此同时,电视记者需要随机应变,根据被采访人回答的内容提出生成性或者延伸性的问题,并注重用主旨性的问题将真个采访过程系统串联起来。电视记者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是主导整个采访过程的角色,但被采访人才是新闻采访的新闻主角。

三、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方法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形式为正面提问法、迂回提问法、逼迫提问法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方法越来越灵活,电视记者在遵循新闻采访的整体原则的基础上,应当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提问方法和技巧,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3]。

(一)正面提问法

正面提问法是指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电视记者面向被采访者直接提出采访问题,表达采访目的,而不需要过多的铺垫和叙述,以尽快获得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正面提问法是新闻采访中最常背电视记者采用的方法,由于其直截了当的特点,在正面提问法中,最常使用的问题则是封闭性问题,是指让被采访人简短地回答“是”或者“否”就能全面说明新闻事件过程的问题,这一问题形式能在较短时间内让记者获取最多的信息。

(二)迂回提问法

通常来说,许多社会新闻事件都较为复杂,因此,电视记者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可以深入挖掘出事件的原貌和真相。在这一背景下,电视记者应当多采用迂回提问的方式,灵活找到还原事实真相的切入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减轻被采访者对记者的防备心理,循序渐进地展开采访过程。

(三)引导提问法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被采访人不配合新闻调查,甚至拒绝回答采访问题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电视记者可以使用引导提问法的方式。本着调查真相的目的,这种提问方式能够引导被采访人主动还原事件原貌,促进采访过程的顺利完成。

四、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技巧

对于不同场合的新闻采访,电视记者需要运用不同的采访技巧,以实现采访的最大效果,随着我国电视新闻采访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电视记者重视并实践利用灵活多样的采访技巧。

(一)对话型采访需要善于提问

通常来说,对话型的采访往往需要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双方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对方采访的最好效果。因此,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善于提问,保证对话现场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从被采访人身上获得更多有效的新闻信息。在对话型采访中善于提问首先体现在问题的直接性和切题性。在恰当的采访语境中,电视记者对问题进行直接地提问能够使被采访人快速明了采访的目的,并做好回到问题的准备;此外,电视记者还可以通过漫谈引导的方式,创造出合适的采访语境,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可以从被采访者较为熟悉和关心的问题着手;另外,电视记者还要注重及时抓住事件的线索,并深入探究,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二)诱导型采访需要巧于提问

在诱导型采访中,由于被采访者往往不愿意直接向记者告知事件信息,记者需要有机结合各种采访技巧,在采访过程中巧设提问内容和方式,更快获得新闻线索。首先,记者可以尝试从新闻侧面切入核心,采用迂回提问法,将采访内容引导回事实真相。其次,记者可以利用借代反问的方式,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问题,甚至是被采访人不熟悉不喜欢的问题,引导被采访人反驳和解释,进而获得更多新闻信息。

(三)辩论型采访需要严于提问

由于辩论型采访的氛围常常较为严肃和压抑,电视记者为得到想要的新闻信息,应当在掌握采访原则的基础上,对被采访人进行严厉地提问。在这一过程中,电视记者需要注意其前后问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避免被被采访人发现漏洞,让被采访人跟随电视记者的思路进行回答,这要求记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

五、结语

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新闻采访的进行必须在前期进行完善的准备,例如新闻资料和线索的搜集、采访问题的罗列、采访过程的策划等,并注重采访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则需要依据采访目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和技巧,才能促进采访的顺利展开。在采访结束之后,记者则应当尽快与被采访人核对采访内容,以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庞昊.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技巧与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2015,(23):94-95.

[2]徐飞.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方法与技巧探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5,(18):153.

新闻采访中如何提问 篇7

1.1 细心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新闻记者采访准备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记者的知识积累。新闻采访往往都是即时性的,这就要求记者在面对突发采访事件时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出精彩而绝妙的问题,真正挖掘出新闻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某个人物或事件进行的采访准备,记者要去了解甚至熟记关于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精心准备采访资料,挖掘新闻内在价值:记者在采访前都要做好采访准备,这是记者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前期准备得越充分,在采访时会越游刃有余,在采访中越主动。同时,准备充分更有利于应对现场的突发状况,将采访逐层逐步深入,真正挖掘到新闻的内在价值,与受众分享。

1.2 拟定相关的采访主题:

记者在采访前要明确采访主题,通过对采访对象的资料收集发现新闻热点,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和处理注意事项,确定一个合适的并且具有新闻观点的采访主题,这样可以提高新闻的看点,体现新闻的价值。

1.3 确定采访的中心思想:

采访思想是新闻报道的指导方法与采访原则。记者要根据相应事件制定采访思路,拟定采访计划,为接下来的采访打下坚实基础,防止采访过程中及后续的跟进出现偏差。同时,记者要根据采访的中心思想进行提问设计,如何提问受访者易于接受且符合受众心理的问题,是记者要考虑的事情。

2 新闻采访中应注重的几种提问表现形式

记者通过某一事件要让群众了解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当群众意识到新闻的重要性后,记者就要根据观众的想法去设想自己应该提问题,记者实际上就是新闻真实性的载体及媒介。

经过巧妙的提问,让受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做出精彩的、贴近新闻事实的回答,这是最考验一个记者的采访功力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要在采访前做好采访准备,包括对当事人的足够了解,对提问的设计,本次采访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的采访效果等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使自己在采访过程中不被动,采访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更有效果。

对此,笔者根据资料总结了关于提问技巧的表现形式。

(1)反面刺激:

反面刺激是指记者提出一些具有刺激性的问题,使得采访对象自己产生表达欲望的提问方式。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采取常规手法无法达到采访目的及效果的新闻事件中,或者采访对象不愿接受较为深层次的采访,需要记者进行一些刺激性提问,以便实现真正的采访意图。

(2)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是指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开门见山的提问,无需旁敲侧击、启发引导就能达到采访目的的提问方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时间相对紧张、思想较为活跃的被采访者,因为他们能够准确把握采访意图,逻辑清晰。

(3)侧面引导:

侧面引导是指记者需要对采访对象采用启发性的提问技巧的采访方式。一方面是利用相反的事件启发采访对象,使采访对象通过与当前事件相违背之间的反差来思考问题。一方面是利用相似事件进行启发,以当时的场景来启发采访对象。两方面可以视具体采访情形单独使用,也可以交叉使用。

3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3.1 记者要主导采访:

记者要懂得规划采访步骤,能够和采访对象有心理的交流,懂得在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访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一般采访步骤要有明确的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剖析,深入探究事实真相。记者要根据自己所设的提问,主导整个采访过程,有效的进行采访活动,将真实有价值的新闻准确生动的展现给受众。

3.2 以采访对象的兴趣为切入点:

每一个采访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其次才是作为采访对象。所以,记者在采访时要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无论是采访对象的风俗习惯、社会地位还是个人喜好,这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取得信任的有效方法。从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角度切入,易于与其产生共鸣,使之在采访过程中推心置腹,达到采访效果。

4 结束语

归根结底,新闻采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在采访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技巧的运用。有效而精彩的提问不仅是记者采访功力的体现,更能挖掘新闻采访的深度,提升报道的价值。在采访工作中,记者要善于运用技巧提问,提高采访提问能力。

摘要: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是十分关键的。笔者在分析新闻采访提问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新闻采访时的提问技巧,并分析如何提高新闻采访提问技巧能力。此外,采访前的准备、问题的衔接、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在提问时,要充分体现记者对新闻当事人的了解和认知。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殷春永.如何在新闻采访中提好问题[J].才智,2009(12).

记者采访提问技巧探究 篇8

关键词:记者,采访技巧,提问技巧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提问是记者采集信息的主要途径。采访并不局限于信息的采集,同时也是受访者与记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在人与人面对面的采访过程中,问题的提问是关键所在。因此,记者应通过对受访者的提问保证采访信息的质量。

1 采访过程中提问活动概述

1.1 采访提问的特点

采访提问具有平等性和尖锐性特点。首先,平等性。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是,记者应尊重受访者;其次,尖锐性。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事件的采访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不用尊重受访者,这只是在维护受访者的义务和尊重受访者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

1.2 提问在采访中的重要性

采访工作是一系列工作的汇集,涉及写作、刊播和编辑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每个环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子工作中,提问是采访工作的中心内容。采访看似是一场简单的谈话,但是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1.3 提问问题的类型及特点

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应深入了解采访问题的本身。首先,记者不能带有任何情绪,要简单明了地直接提出问题。其次,提问问题有两种类型。一是开放式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是在大的范围内对问题进行定义。如了解一些事件的大概过程等。二是封闭式问题。这种问题一般问得比较具体,要求受访者具体到描述事件的某些特征等。最后,提问具有漏斗式的特点。这主要基于提问的顺序而产生,一般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都是从具体到整体或反之,呈现出漏斗式。

2 记者的采访技巧

2.1 巧妙使用提问道具

道具其实就是所谓的细节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在进行采访前,做出具体化的准备,确保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在采访过程中,从细微处开始,逐步深入采访,逐渐引导采访提问的方向。有新闻人曾说,你从一次采访中获取了多少东西主要是由你投入了多少东西决定的。这句话体现了记者收集整理材料的重要意义。

2.2 问题的设置要有策略性

首先,提问问题的措辞一定要得当,在采访中,记者要做到大方真诚,不要用过于官方的语言;其次,提问时要注意采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进行采访时,对于话题的切入不能强硬,要注意把握问题的分寸和尺度。

2.3 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善于倾听是媒体记者的素养,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采访倾听,才能写出“鲜活”的影响受众、受众欢迎的高质量稿件。在采访倾听时,多一份耐心和热心,多一份真诚和感情,多一份责任与担当,收集的渠道才更畅通,采访得来的素材才更准确,才更具时代气息。

2.4 做好充分准备

采访并不单单是现场工作,还包括采访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采访之前,记者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需要对被采访对象的个人简历、特点、能力等进行全面掌握。鉴于此,才能依据采访对象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采访。而且,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能够避免采访偏离主题,防止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出现。可以说,全面掌握采访对象的情况可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获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方便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建立亲密关系。所以,在采访前,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和充分准备,是采访成功的关键,也是采访的重要技巧之一。

2.5 注意根据采访环境选择采访方式

事件的性质和产生地点决定了采访环节。事件五花八门,采访环节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性。在面临特殊的采访环节时,如重大灾难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必须格外注意采访方式。面对这样的情形,记者尽量不要急于采访家属,因为,这样会增加家属的痛苦。

3 结语

采访是一种交流的过程,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是处于不同环境、不同工作岗位且具有不同人生阅历、性格不同的人,采访时会遭遇种种突发情况。也就是说,采访人员不管有多么娴熟的采访技巧都不如在采访过程中具有热情和真诚。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持有真诚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感动采访对象,顺利完成采访工作。随着记者采访次数的增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就能探究出更加丰富、更加有效的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张丽.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浅谈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新闻与写作,2014(5).

[2]刘私波.质疑,探寻真相的利器——兼析王志的质疑式采访[J].经营管理者,2010(14).

[3]吴敏苏.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话语功力研究——以《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篇9

准备充分。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战斗”, 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在思想上的交锋, 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由于条件所限, 往往非常短暂, 而为了这短暂的战斗, 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 甚至更长。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 用了两天时间, 很有意思, 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记者认为很成功的采访与她之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这位记者在访问邓小平以前, 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她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她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中苏、中越、中柬关系都有一定了解。

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 不对被采访对象进行了解, 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 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 然后匆忙上阵, 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 就是所提问题有限, 找不到话题, 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抄材料敷衍了事, 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提问具体。新闻作品的生动来源于细节。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有了具体的东西, 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 不能漫无边际, 也不能大而不当。

针对性。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 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 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了解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选择角度。作为记者, 在新闻采访报道中, 无论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还是社会新闻, 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 发现具有普遍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掌握这样的原则, 才能在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 提出合适的问题。比如, 报道一项重大政策或措施, 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 通过具体的事实提出问题, 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学会尊重。如果记者在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 有时甚至成了“审问”, 是对采访对象人格的不尊重, 也无法获得好的新闻。无论是高官还是囚犯, 人格都是平等的, 需要记者的尊重。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 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媒体的看法。

尊重被采访对象, 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 以免引起对方不快。二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 提问得体, 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 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 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 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 有个性一点的被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因此, 记者更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在征求对方意见后, 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 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 认真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 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工具, 或是手机响后, 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地接听, 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营造气氛。记者采访时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 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 能够消除陌生, 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 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 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 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照片。她说这照片就好比桥, 把她与毛主席联系起来。在采访王震时, 她找的媒介是自己与王震同年合唱歌曲《南泥湾》, 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起来, 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态度真诚。记者要想从被采访对象内心深处挖掘素材, 必须先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和认同。记者要使被采访对象明之以事, 晓之以理, 更要动之以情。记者要使自己和采访对象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记者要以自己真诚的言行赢得对方的信任, 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 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要想让被采访对象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 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记者就必须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 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感受他们的内心, 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寻求情感的接近。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 被采访对象可能就不会买账了。

总之, 从传播角度说, 新闻传播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可, 百姓关注并欢迎, 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 就必须在采访中尽量多地获取有价值的素材。记者在采访时, 就是要能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 使采访成功, 为下一步新闻写作搜集充分的素材, 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人及信息传播的媒介, 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 在很长时间内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而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 还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因此掌握大量、新颖、独家的消息成为了新闻媒体在竞争中保持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收集新闻信息, 是十分重要的步骤, 在该过程中需要记者能够精心设计问题、运用语言技术巧妙提出问题, 并能够随机应变, 具有很强的机会把握能力, 才能在采访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效果, 收集到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信息, 提高采访活动的效果及工作效率。

1 采访提问的原则

在进行采访工作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使采访工作有序、高效上的进行, 一般需要采访提问需要遵充分准备原则、提问富有逻辑性、采访态度端正等, 具体情况有如下几点:1) 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采访对象及中心话题的不同, 应在采访对采访对象及任务做系统全面的分析, 合理的设计出提问的内容、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及相应的应多方式等, 准备充分才能实际过程中充满信心及头脑清晰;2) 提问时逻辑清晰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提问时, 问题应是有顺序的层层递进, 或者从较为肤浅表象的问题逐步深入, 慢慢推进, 最后到达想了解的事件的本质。如果记者提问时, 自身的语言组织不到位, 逻辑混乱, 会导致采访对象对问题理解障碍或理解错误, 导致信息收集的不全面、扭曲或者不真实。现代许多新闻工作者不注意该问题, 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谣言等负面情况, 影响恶劣, 严重影响了先问媒体的形象[1];3) 注意语言得体适当的语言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 因此, 记者在提问时应与其轻柔, 自然, 面带微笑, 使采访对象放轻松, 配合采访工作, 对信息的收集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 尊重采访对象许多记者为了收集到独家新闻素材而对采访对象进行穷追不舍及刨根问底式的追问, 且语言刁钻、尖锐、刻薄, 对于采访对象是极其不尊重的表现, 极易引起采访对象强烈的反感, 不利于和谐的交流及各类信息的收集, 对工作效果有很大影响。

2 提问各种方式

采访的对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独特的性格、当时的场合、个人立场、等造成个体差异较大, 可以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 如直截了当、旁敲侧击、步步为营等, 以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具体情况有几下几点。

2.1 直截了当

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使较为粗犷的提问方式, 其适用范围有限, 如采访对象是采访者相了解、熟悉或者曾经有过多次的交流的人, 如果在采访提问时还需要放烟雾弹, 寒暄客套, 就会显得较为有距离感, 使采访气氛变得尴尬, 反而影响采访效果。对于这类采访对象应采用较为放松的方式进行, 类似与朋友之间聊天, 在这样的分为下, 可以较为顺畅的进行参访提问, 没有拘束, 也毫无紧张感, 极有可能收集到意想不到的新闻素材。另外还有一类人也较为适合使用该提问方式, 即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交际能力很强的人群, 如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高层, 这类人群的思维活跃, 基本上可以猜到记者想要提的问题, 如果拐弯抹角, 会显得十分滑稽, 而直接提出问题反而能够以快的速度得到想得到的信息及有价值的新闻素材[2]。

2.2 主动出击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从实质上讲, 即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采用特殊形式的深层交流、沟通以及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对对方的各种情况有初步的, 如知识结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及心理愿望等, 该过程是否顺利、愉快, 取决于双方的配合程度。会有部分人, 不愿意接受采访, 采取抗拒、排斥、有所保留、不透漏重点信息的态度, 这样会使采访工作受到较大阻碍, 因此, 需要采用主动出击的措施, 才能到达采访的效果。先根据采访对象的气质、态度、立场等情况, 选择较为委婉轻松的语气进行交谈, 使之从心里上慢慢接触防备, 然后在主动提出问题, 并注意说话方式及问题的角度, 一般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3]。

2.3 步步为营

有部分采访对象较为事故圆滑, 说话的技巧性较强, 记者在提出问题后, 该对象会采用一种模棱两可或者暧昧不清的态度及立场应对, 让采访记者很难把握其思想, 或者其本身及是不想做过多本质的说明, 选择该类打太极的方式与记者周旋;或者某些人不习惯被采访, 较为紧张, 语言组织能力下降, 思维混乱, 或者对记者的提问理解不清楚, 在面对该类人群时记者应先从最表象的部分开始提问, 然后逐步深入, 将达的范围逐渐缩小, 最后说到本质问题, 步步为营的进行引导、激发, 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4]。

3 结论

记者的采访效果直接关系到新闻素材的数量及质量, 该技巧也是体现记者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该能力也需要长时间练习。上述知识简单的将实践中的经验分析总结成了大致的理论方向, 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技巧十分丰富, 采访对象不一样, 需要设计的问题及采用的提问方式也有所区别, 需要记者将提问技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细心分析情况, 总结经验, 提采访时的提问技巧, 将自身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并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新闻采访活动作为媒体的主要活动之一, 记者的提问时收集消息最为直接、有效的的渠道。记者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要达到上述提问效果需要记者能够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 使用适当的提问方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才能做到收集到大量的有效信息。本文简单阐述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各项技巧, 包括采访提问的原则, 如充分准备原则、提问富有逻辑性、端正采访态度等;具体方法, 以及相关项目注意事项, 如不偏题、抓重点、循序渐进等, 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提问,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1]曹莉.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8 (4) :117-121.

[2]谢辉.求精求活求新——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0 (6) :30-40.

[3]张瑾, 薛伟江.新闻采访中的问话技巧探析[J].现代视听, 2010 (S2) :98.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11

1 新闻采访中采访提问的作用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进行搜集。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而提问作为采访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可小视。对于新闻工作本身的严谨性和新闻采访的特殊性,新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提问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一个合适的问题,包括前后语境、适当的语气和恰当的遣词造句。正确恰当的提问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控制在一个清晰、明确、有效范畴内,对新闻采访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采访录制过程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

2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2.1 提问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科学地选择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知情者。其次,要选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权威人士,这样问出来的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最后,要选善于表达者。

采访者充足的前期采访准备不可或缺。一些富有经验的老记者们随身都会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相关内容和最新情况。在信息化时代,有些采访者认为只要上百度轻点鼠标,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查到。其实不然,有些东西只有亲身经历和记录才更具有说服力。在采访之前,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并根据采访者特点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更好地表达出本意,避免发生误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让采访流程从被采访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当对方逐渐进入自然谈话状态时再展开采访,效果会更好。

采访前采访者还要针对被采访者拟写采访提纲。拟定采访提纲时,要更多的侧重被采访者最想了解的情况以及最关心的问题,并且采访过程中所提及的问题应更好的接近提纲。同时,采访者还可以提前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提前将要采访的内容告知被采访者,从而确保被采访者做到心中有数,为后期的采访和沟通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采访者准备的提问越充分,其采访内容就会越透彻,采访工作也会越顺利。准备工作还要做好录制设备的检查使用和养护,保证无故障,顺利录制。此外,为了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冷场,还要准备好交流语言,使之不偏离报道主题。一名优秀、合格的记者,应与被采访者建立朋友关系,并通过聊天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采访资料。

2.2 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

每位被采访者都属于不同的群体,具有独特的个性,有的人个性十足、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会回避问题。因此,当记者在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时,要了解其基本情况,制定与之适应的提问方式,从而达到预想的采访效果。

开门见山式是比较常见的采访方式。该方法具有直接、简便、快速的特点,如果记者采访的对象比较熟悉,通常不需要说一些客套话,可以开门见山的直接进入采访环节。在采访单位的高层领导、社会经历丰富、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员时,由于这些人员熟悉各个工作层面,也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语言进行铺垫,只要将采访意图告知被采访者,就能确保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启发引导式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采访方式。因为大部分被采访人员在采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紧张情绪,或说话吞吞吐吐、或僵硬地念资料等。对于一些进入状态比较缓慢的被采访人员,记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提问方式,从而将一些复杂性的问题转化为若干小问题,并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让被采访者逐渐进入状态,以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记者采访中提问技巧的高明之处就是如何让被采访者更好的回到问题,这里就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提问方式。正问法是指采访者在提问时直截了当指出问题所在,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性格开朗大方、健谈的采访对象。反问法是指提问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被采访者不愿意直接回答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从相反的方向来提问题,从而得到想要的答案。设问法指有针对性的强调某种看法或结论,让被采访者参与讨论,然后解答相关问题。因此,要根据受访者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提问方式,以更好的达到采访的预想效果。

2.3 提问时应注重细节: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更好地定位自己。在语气方面,不仅要体现不卑不亢的态度,还要尽可能的亲切自然。因为很多事情的发展是由细节决定,采访中的提问也是如此,记者在采访中要采取措施处理好不同细节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更好地完成采访工作。

首先,记者要围绕中心问题,从简单的、具体的事实开始提问,循序渐进地进行采访。同时,采访者的提问过程还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让被采访者完整的回答提问,而且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记者最好不要打断对方的叙述。记者应该根据采访主题按顺序发问,即使在采访过程中被一些事情打断,也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思路继续提问,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给广大民众还原一个清晰的新闻事件。

采访工作会受到时间长短、所处环境等限制,而且采访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断或终止。如果总是提一些与采访无关紧要的问题,被采访者极有可能提出结束采访,从而导致采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被采访者在回答问题时,逐渐的偏离主题,就需要采访人员巧妙地将其引入采访主题上。对于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关键问题是能够在被采访者比较愿意接受的表述方式中提问,这时拍摄出的画面和收录出的声音更真实,更具新闻价值。

3 总结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很重要也很复杂。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需要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提问的技巧。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工作的第一步,往往会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状况。因此,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完成了采访工作的一半。然而,提问的技巧多种多样,需要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场合来灵活运用。在此,笔者总结了在新闻采访中与采访对象沟通时需要注意的技巧。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晓霞.小议新闻采访申的提问技巧[J].新闻知识,2013,12(2):37-38.

[2]郭海鹰.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J].青年记者。2010,06(21):15-16.

上一篇:井筒清防蜡下一篇:广播与网络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