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方式(精选4篇)
采访方式 篇1
随着当前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新媒体, 是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各种互联网络为载体传播信息的媒介、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 新媒体在哪, 哪里就需要新的方式和思维。基于新媒体时代, 记者采访方式及采访思维必然要经历变革。
1 新媒体时代下采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采访模式费时费力, 采访方式单一, 常常因被采访人时间仓促, 导致采访安排延期或取消, 即使完成了采访, 也往往效果不佳。新媒体时代, 通过便利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 记者可以随时将想提问的问题整理后发送给被采访人, 被采访人可以抽出简短的间隙时间回答问题, 十分方便作答并返回信息。如此的答题形式, 脱离了传统的电视采访和电话采访必须具备的时间统一的硬性条件, 实现了提问和回答的差时效果, 灵活方便。而且因为是被采访人经过充分的考虑后作出的回答, 也便于记者得到自己最佳答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但改变了观众者, 也是信息的解读者和分析者, 担负需要学会使用各种播音设备、电脑软件, 收看电视的习惯, 也改变了电视台几十年的新闻分析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2 新媒体时代下记者采访思维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 记者的采访思维要突破传统的模式, 避免或减少“是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题, 传统采访中被采访人常常会拒绝回答或避重就轻。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资源, 采访时可以直接表述了解到的事件和舆论观点, 由被采访人发表意见。采访思维应当转变的更加灵活, 工作风格更加泼辣直接。
3 新媒体时代下对记者的新要求
3.1 更充分的准备工作
随着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日益发达, 相关资源内容变得便于获取, 记者在采访前应当深入透彻的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 了解被采访者的相关近况, 以及围绕着采访内容, 查看相关的事件背景、社会舆论和相关事例。提前准备好采访问题, 以便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3.2 各交互平台的掌握使用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呈现着多样性, 除了网页新闻外, 绝大部分用户是通过微信、脸书以及国内多家不同的微博产品获取信息, 媒体信息产业存在着各家品牌的竞争和产品重叠。新媒体时代的记者, 除了完成采访等传统工作外, 还要学习借助各款软件, 将自己的信息全面的推广出去, 如在微博平台, 要言简意赅的以140 字吸引注意力, 在图片音乐文字并茂的微信平台, 要尝试制作自己的品牌特色公众号, 以及插入图片和背景音乐的新闻素材, 也需要制作在线视频等。在脸书平台, 要熟练掌握简短的英文表述以及港台地区的繁体字的用法及口语语法。可以说, 在新媒体时代, 记者需要学习的技能越来越多, 不只限于写作, 还需学习各类主流平台特点和技巧, 并根据用户需要把同一个新闻在不同的平台上, 以迥异的风格展现出来。
3.3 加强对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传统模式下, 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职业记者, 才有信息发布权。但目前的网路大时代, 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迅速转发所见所闻。信息发布渠道的变化, “平民记者”给职业记者带来给了强有力的竞争。职业记者的工作不能再是抢快抢新, 而是高度、精度和深度。在普通公民都在发布新闻的今天, 职业记者需要对法律、军事、科技、社会等各方各面都有较深的研究, 才能使得自己的作品脱离普通公民拍摄的皮毛水平, 不再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儿, 而是告诉大家发生的事儿意味着什么。
3.4 叙事手法和措辞的改变
职业记者的传统播报方式较为老套和固定, 其中尤其以新闻联播式的固定句式最为典型, 传统的报道方式早已让大众感到审美疲劳。倒是“平民记者”们活泼搞怪、即兴随意的风格, 给人一种新鲜感和认知感, 部分口语化的表述或者网络俗语很接地气, 某种程度上暗合了用户的心理。在新媒体时代, 记者要在坚持严谨的文字工作作风的前提下, 也要适当的关注网络流行语以及各种健康向上的网络段子, 将其融入自己的报道作品中, 在生活中随手记录新鲜事和灵感, 使得作品既有专业性, 又有趣味性, 最大程度被读者所接受。
4 结论
在新媒体时代,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和全面, 记者可以在采访工作前获取需要信息, 看似采访工作比以前轻松和方便了, 其实不然, 新型复杂的各类事件以及全民互动的信息共享方式也对新媒体时代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要继续坚持本职业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也要不断学习互联网的一切相关应用, 赢得各品牌各平台用户的青睐。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文章的深度和个人行文风格, 使得自己的作品更贴近生活, 更亲近大众, 让自己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乔沙.试论新媒体时代媒介文化研究思维范式转变[J].今传媒, 2015 (1) .
[2]赵春丽.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新转变[J].社会主义研究, 2012 (1) .
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研究 篇2
1 传统的新闻采访方法和模式
在传统的媒体采访操作中,采访的主要模式就是面对面采访,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提取新闻素材,通过广播电视新闻来将其闪光点和精华部分呈现到大众面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新闻的采访方法执行起来难度较大,究其原因是新闻本身的信息量较为繁杂,使主要信息资料的收集过程较为缓慢,记者和被访者之间无法进行轻松和谐的互动交流,这就导致新闻采访在实际工作的执行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成绩。另外,有些地方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采取的大多是直接进行的方式,这种粗糙的方式导致新闻素材多数过于散乱。给后期的剪辑工作增加了难度,导致拼凑移植出来的新闻出现连贯性特别差的现象,但若是不加以整理和剪辑直接呈现给观众,那么就会使展示出来的新闻含有太多无效信息,直接影响了新闻信息的新颖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
2 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采访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媒体的多方面的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环节也有了很大的调整,网络新闻采访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电视新闻是舆论信息的传播手段,一篇成功的新闻稿件,采访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新闻采访中,通常采取的是捕捉新闻信息的策略、或者采取网络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采访,且需要多种类型的新闻工具来共同完成,让新闻采访工作越来越有创新性。目前,即兴采访、网络专访,网络专题采访和网络微博采访等方式方法的合理有效地运用,令现在新闻更具有焦点性、热点性、生动性和新颖性,捕捉到了更多的新闻素材的亮点。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媒体行业来说,新闻采访工作者也在进行一定的创新,调整发展策略,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同时采用新媒体发展的思路来开展,这样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新闻采访工作的时代特性,表现出新闻的技术先进性。另外,在选择采访内容时,可以从民生问题出发做到亲民,反映真实的民心民情。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在新时期的环境下,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性之一就是表现在所使用的新闻采访工具,如采用面对面在线的视频采访及录音采访方式,更能捕捉到一些采访细节,更能提高新闻采访工作的效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信息传达给公众。另外,如果能够合理地结合网络民意调查,就能更好地表展示出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采访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录音笔等硬件设施,利用多种媒体采访工具,令媒体采访更具真实性和可传播性,对进行后期的采访内容编辑时也比较容易于整理。由于网络以视频图片音频的形式体现,使观众获得信息的过程更为立体,而且采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网络媒体采访提供乐便利。
3 新时期新闻采访方法的创新措施
3.1 视觉采访过程中时机的把握
进行新闻采访时,采访人首先要保持平等态度良好的心态,为新闻采访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缓解双方的心情。采访者需要根据被采访者的相关情况,有层次地向被采访者展开提问,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能够调节采访过程中的氛围,营造轻松的场景,不至引起被采访者产生排斥感,从而顺利地进行采访工作。对于新闻事件的采访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所报道的主题和信息,特别是进行交通事故或者严重自然灾害等大事件的采访时,要敢于使用现场直播采访的方式,这样才能使观众及时准确地掌握事件的进程,且采访人在进行新闻事件采访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信息传播,还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来进行舆论引导,不仅使观众们及时了解事件真相,而且将正确的观点传递给观众,引导他们的思想及行为,以利于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
3.2 面对面采访时要注意观察,善于倾听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多注意观察,不但要学会有技巧的提问,还要学会倾听。提高自身对事件的敏感度,不能局限于听这个过程,也应当关注整个事件中的闪光点,也就是重要细节,电视新闻采访中事件发生的重要细节是新闻的亮点。控制好自身的角色和情感,合理利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从而主导采访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采访者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体问题,避免概念化,从而得到更加全面、具体的资料。采访者应当多关注一些公众较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具备对特殊事件的高度敏感的素质能力,在采访前设置好问题,借助这类焦点事件抓住被访者的心理,如此才能获得自己需要而且大众也喜闻乐见的新闻信息。另外,新闻记者应该多开展一些培训,以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着重锻炼自身客观公正的能力,确保在采访过程中不带任何情绪,不受自身情感的影响。通过倾听被采访者不同声音,获得信息,有效地发现和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从不同的层面角度,让新闻采访的资料更加丰富全面。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3.3 网络采访中工具的多样化
以往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和被访者采用的一般都是传统的对话交流方式,随着网络与高科技的发展,采访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网络采访,这种采访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者用录音,或者用视频,或者采用网络在线采访,不仅提高了采访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满足了一些人不愿意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要求。记者可以根据网络这个庞大的虚拟信息库,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各种方法进行新闻资料的收集和调查研究。
网络采访中,不管信息和内容来自哪里,都需要经过一个精确地提取过程,反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认真地选取一些有效信息。这个工作要求专业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度,深厚的新闻学理论基础,专业的学科知识,浓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另外,要结合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新闻采编能力,以及熟练的网络技术,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保证真实性的客观角度上,使新闻在网络中良好地传播。专业新闻工作者还要具备良好的形象,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更易被接受和信任,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在采访过后采访者应当快速准确地将获取的有效信息记录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采访者的想法等,在增强新闻采访者责任感的同时,使他们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尽可能地减少和杜绝稿件中出现差错的概率,进而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卫曦臻.理解记者——谈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J].城市党报研究,2005(2).
[2]刘宇翔.试论电视新闻采访的方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3).
[3]胡修琦.网络采访的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01(2)
采访方式 篇3
一、一次性原则与重复提问的辩证关系
一次性原则指在采访实际操作中, 一般情况下对同一问题只问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受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 多次提问得出不同的回答, 有失真的感觉。重复提问指在一次采访过程中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多次提问。在实践中, 我们习惯将重复提问分为迂回式重复和反复式提问。一次性原则与重复提问表面上看似一对矛盾, 实际上并不矛盾。两者是在不同采访情境中的不同应对方式, 只是一次性提问运用得更为普遍, 而重复式提问大都运用在一些特殊情况的现场采访。
例如, 当你问一个重要或敏感问题时, 而被采访者也已经推托或做了不完全地回答, 你就应暂时放下这个问题, 而问其他问题, 等到一段时间后, 再重复你想要问的问题, 但表述方法应该与第一次提问稍有变化。有时候, 采访对象在第二次问到同一问题时会想起更多事情来。这样迂回式的重复提问, 在采访中能收集更多的新闻材料。
反复式的重复提问, 是向被访者提出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 被访者也作出了回答, 但记者还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次提问, 并希望被访者对前面的回答进行再次确认。这一方式虽然不常用, 但在一些特别情况下运用得当会取得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笔者用自己的一次采访提问经历来分析反复式重复提问的特殊表达效果。记者采访报道移民安居工程时, 一些移民反映下水道不通, 记者前期调查发现地下根本没有埋下水管, 包工头只是在窨井里埋半截管子装样子。记者将包工头请到现场, 提出了三个反复式的重复提问:
记者:“您知道这下水道是修通了吗?”
工头:修通的呵!
记者:“您能确定这下水道肯定是修通的吗”
工头:那肯定通的!
记者:“您确定试过水, 这下水道是通的?”
工头:应该试过, 一定通水的!
在连续得到包工头三个肯定回答后, 记者下到窨井底抽出半截下水管。面对这种情况, 包工头哑口无言。这次报道既揭露了包工头偷工减料的伎俩, 也反映了无良商人的满嘴谎言, 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开放性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辩证关系
开放性提问是挖掘和收集新闻材料的核心, 一般情况下, 采访都应该以开放式提问为主, 目的是从被访对象口中得到更多信息。如果采用闭合式提问, 仅让对方说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很容易隐藏记者一定的主观倾向在里边。记者是代表观众提问, 把观众想知道却又不了解的情况通过提问让采访对象说出来, 可以简单地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可能承载了记者的主观意向。所以, 这样的提问即使对方回答了, 观众也并不认为完全客观。在一场采访中, 记者成了主角, 被访者成了配角, 显然不能满足广大观获取新信息的要求。采访的目的, 应当是使被访者给出更多的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闭合式提问并非绝对不可用, 在某些情境下, 闭合式提问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闭合式提问的回答较为明确, 所以对于某事件的态度和一种现象的观点进行采访提问时, 大都采用闭合式提问。
在容易被推脱的采访中, 不妨选择闭合式的问题, 引导被访者的表达愿望, 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进而收集到合乎实情的消息, 挖掘到更深层次的信息。
三、理性中立与情绪的辩证关系
大众传媒的理念, 是利用对话机制构建多元的话语场, 职业记者在采访中应当保持理性、中立的态度, 提问不能因被采访对象或事件而表露自身的情绪。记者不能依赖经验分析出经历, 也不能凭直觉揣测体验, 必须依据事实。情绪可成为采访中的障碍。然而, 情绪是一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尤其当有大事件发生时, 观众也渴望记者代替他们表达情绪。这时不妨从人类的本能出发, 恰当合理地表达情绪, 如《移民日志》这段采访:
记者 (采访收拾东西, 准备搬家的大娘) :这么沉! (掂量一下包) , 您这包装的是啥呀?
大娘 (笑) :没有啥的, 就是一袋黄土呀!
大娘 (笑) :没有啥的, 就是一袋黄土呀!记者:为什么要带着一袋黄土?
大娘:我搬到贺兰去, 听说川区哪边全是沙土, 没有黄土, 带着它是个念想呵!
通过现场信息挖掘, 采用自然、平实的情感表达。记者替观众问出了疑惑, 也让观众体会到移民故土难离的心情, 充满了人性的关怀。用人情味来吸引观众, 牵惹人类的关切心态, 这也是大众媒体的责任。
四、结语
现场采访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获取新闻材料的重要手段, 在不同情境下, 对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也有不同要求。记者要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采访环境的差异性灵活运用提问方法与技巧。通过一次性提问与重复提问相结合、开放式提问辅之以闭合提问、坚持理性中立的原则佐之以恰当情绪表达, 使现场采访艺术化, 从而达到深入挖掘新闻价值, 艺术性地表达新闻事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编辑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78-106.
采访方式 篇4
1 互动更加频繁, 农民更加积极配合采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县的农民也开始从只关注自己的小天地转变为关心国家大事, 常看《新闻联播》, 关注国家的经济动态, 甚至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以往, 不少农民很害怕抛头露面, 觉得自己没有文化, 也不知道面对记者和镜头应该说什么, 一旦面对镜头就会紧张、慌乱, 有时候还因此拒绝接受采访。如今, 很多农民很乐于通过媒体展现自己, 常常会主动配合记者的采访。如今, 在很多新闻类别节目当中, 许多媒体都选择通过电话热线寻找新闻线索。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搜寻到新闻源, 又可以方便群众反映民情民意。根据调查显示, 拨打热线的除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市民朋友, 其余的占大部分比例的就是农民。他们开始学会利用新闻媒体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当记者走入拨打热线的农民家中时, 他们面对摄像机不再怯场, 而是如实地反映问题, 期待通过媒体的力量尽快帮助解决问题。此外, 电视台也开通其他平台与农民互动。例如, 丰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就拥有微信公众号, 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观看新闻节目, 并且可以留言评论。
2 新闻采访方式开始更加人性化、丰富化
以往记者在对农民进行采访时, 往往落于平面化, 俗套化。对农民的提问一板一眼, 容易造成农民朋友的紧张, 记者也问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节目做出来生硬不好看。随着时代的变迁, 体验式采访渐渐成为新闻采访的主流。记者深入田间地头, 亲身感受农民的劳作, 参与劳动过程, 农民朋友与记者的对话就非常自然, 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采访, 这样的节目做出来既生动又丰富。当然, 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随着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不断进步, 新型农民出现。他们懂技术, 懂管理, 有别于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 这时候记者要了解一定的农业知识, 否则在体验式采访中容易陷入被动, 无法积极引导农民说出自己想要的采访内容。
熟悉农村生活是农口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过去, 我们讲到广阔天地去,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实际上就是熟悉了解农村农民, 与他们打成一片。现在, 虽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这样做, 但至少要多花费精力, 通过间接途径补上农业、农村这一课, 寻找机会多与农民直接接触, 与他们交朋友。这样, 你就可以找到好的农业节目选题, 在采访提问中做到胸有成竹。
3 新闻记者对于农民的采访方式进入多元化阶段
近年来, 由于网络、智能手机逐步得到普及, 农民的意识、思想、关注点也向更多的领域扩展。也关心国家大事、流行时尚, 农村不再是一个守旧, 封闭的一个个小村落, 而是逐渐与世界接轨的新农村。这些变化, 使新闻工作者对农民的采访方式在不断地突破传统的形式, 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历经沧桑, 农民的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改变, 他们不再整日为衣食而忧, 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这些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需要新闻工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去探索和发现, 最终找到适合农民的采访方式。采访方式的选择决定了采访能否成功, 是不可以被忽视的。有时需要提前确定要选取哪种采访方式, 有时又需要即兴发挥的。采访方式没有特定的形式和要求, 只要可以成功的捕捉到新闻点就是成功的采访方式。也许农民在未来更广阔的发展道路上, 他们会给新闻采访方式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增基, 吴鹏森, 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2]钟涨宝.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高钢.新闻采访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