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心态

2024-10-17

采访的心态(精选6篇)

采访的心态 篇1

所谓采访现场, 即采访者采访被采访者的地方。由于采访大都要进行谈话, 因此采访时, 一般只要找个能谈话的地方就满足了。的确, 许多采访我们就是在这种谈话场所中完成的。但是, 有的采访我们却完成得不够好, 甚至碰到了“卡壳”, 有的自以为完成得很好, 但如果换个采访场所, 我们也许能获得更精彩的材料。试想, 《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中唱“穿林海—”, 和在客厅里唱, 效果肯定不一样。因此, 注重采访场所对采访的潜在影响并努力开掘之, 对我们的采访不仅有理论指导意义, 也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那么, 采访场所对采访有哪些潜在的影响呢?

一、能使被采访者脱离被审知的场面而获得回归感, 心理上由被动变主动,

谈话状态会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使采访获得成功。这主要指的是采访场所从会议室、办公室、宾馆转移到被采访者工作、学习的地方。《人民日报》一位记者一次在玉门采访, 在党委会上碰到王进喜, 想同他聊聊。王进喜话不多, 只说:“你到我们井场看看吧!”到了井场, 一起在炭火上烤馒头吃, 王进喜就不把记者当外人了, 话匣子也打开了, 一五一十地谈了不少情况, 记者也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二、

能使被采访者触景生情, 开启思想感情的大门, 使采访顺利进行。这主要指的是从一般的谈话场所转移到特殊的场所。比如,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采访志愿军一等功臣郭金升。郭金升沉默寡言, 不愿谈自己的事迹, 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眼看采访就要失败, 金凤想了一个办法, 约郭金升去天安门广场转转。天安门广场洋溢着一派和平、幸福的气氛, 一队队“红领巾”在唱歌、跳舞, 一对对恋人在散步, 一群群市民在悠闲地放风筝。刚从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归来的郭金升望着这一切, 眼睛湿润了, 轻轻地叹息道:“他们多么幸福!”由此心灵的闸门打开了, 金凤也因此获得了郭金升英雄业绩的背景和思想基础的材料, 写出了一篇出色的通讯。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采访场所对采访、尤其对人物采访的重要性。

三、能获得可贵的现场素材和细节, 同时还能借助这些素材和细节使采访进一步深入,

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种采访场所一般是在被采访者经常活动、生活的地方。如采访运动员到运动场, 采访科学家到他的书房或实验室等。一条悠长的跑道, 一只小巧的实验漏斗, 或成为记者笔下生动的描述对象, 或唤起被采访者新的记忆, 扯开新的话题。

既然采访场所的不同选择会给采访带来这么多的潜在影响, 那么, 怎么进行采访场所的选择呢?

一是要有明确的意识, 积极的行动, 时时注意到这个问题, 进行理智的选择。可以在采访前就精心选择, 也可以在采访中碰到“卡壳”了重新选择。要不怕麻烦, 巧妙安排, 创造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

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选择。根据自己在采访中的实践, 一般可以根据采访题材、采访主题、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1. 根据采访题材的不同进行选择采访场所。

教育方面的, 去学校、教室;工业方面的, 去工厂、车间;军事方面的, 去部队、营房, 在那里体验生活并采访你的对象。这些都容易理解, 大多数记者也在这样做。这种地方, 被采访者度过的时间最长, 感触过的东西最多, 最容易唤起记忆, 打开话题, 使谈话顺利进行。采访者在这种地方, 也容易获得感性知识, 熟悉被采访者活动环境, 体会到被采访者的感情, 写起报道来给受众一种亲切感。

2. 根据采访主题的不同进行选择。

这一点似乎比较“虚”, 比较难以掌握, 但真正留意做起来, 收益不小。一次, 我采访一个乡镇企业的厂长。事先, 我看了他的有关材料, 决定把采访和报道的重点放在他的艰苦创业上, 并留意到了材料上提到的他创业时住过并且目前尚在的一间破旧的房屋。到了企业, 我提出去看看这间破旧的房屋并自然地在房屋边上进行了采访。老实说, 当时我那样做也是不自觉的, 然而想不到, 采访效果特别好。那位厂长话匣子马上打开, 自然地围绕艰苦创业这一点谈起来, 谈得也十分生动。

3. 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记者可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身份、职业、经历、爱好等等, 进行采访场所的选择。如领导干部选择在办公室, 教授选择在书房, 养鸭户选择在鸭场。采访对象的个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一次, 我采访一个女企业家, 在谈到她的一段忧伤的感情经历时, 开始在办公室、在她家谈, 她或许淡忘、或许由于伤感不愿提起, 就是打不开话题。后来我借口“办公室气闷”, 请她到附近的公园走走。坐在公园湖边的长椅上, 望着西边如血的残阳及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湖水, 她的神情专注了, 似乎回到了那段感情生活中。当我老话重提, 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终于打开了话题, 而且讲得是那么生动, 那么充满感情, 仿佛使我也进入了那段情境。后来我根据这次谈话, 写出了报道, 不少人受到了感动。

当然, 上面谈的几点可以分开来考虑, 更应该综合采用, 使采访效率更高。■

采访的心态 篇2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专题片的前期采访和现场采访 篇3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作废。”要使现场采访准确到位, 事半功倍,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这就是前期采访。因为记者并一定对所要报道的事情非常了解, 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 而且有时候现场给记者的时间很短, 没有时间让我们进行成熟的思考, 所以前期采访对于现场采访特别重要。相反, 如果没有做好前期采访, 我们到了现场, 就会觉得手足无措, 不知从哪里问起, 等记者反应过来, 被采访人可能已经走了, 或是当时的现场感已经没有了, 就需要我们做好足够的前期采访。

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找到当事人或者知情人, 通过电话交谈, 当面讨教等多种方式, 对所报道的事情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要采访哪些人, 要采访哪些问题, 如果对方这样说, 我们应该怎么问;哪管对方那样说, 我们应该怎么问, 都应该心里有数, 甚至应该写在采访本上, 这样才能做到在现场“处变不惊, 临危不乱”。

下面我们着重说一说现场采访的形式。采访的形式, 要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怎样做好现场采访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我们来谈一下现场采访的方式。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采访的过程中强调记者的亲和力、感染力, 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这样才能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相反, 如果记者不够耐心、死板生硬, 东拉西扯, 势必会给采访带来阻力, 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 对记者必口不言。一般来说, 现场采访是依靠提问来完成的, 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 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 要引起高度重视。提问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 这种形式范围比较广泛, 被采访者回答问题不受拘泥, 可以泛泛而谈。比如, 记者采访时政专题时提问:“请你谈谈关于确保民生工程顺利推进的体会”。

或者, 采访某企业时提问:“你对企业在发展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两例提问形式都是开放形式的。对方所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 可以无拘无束, 脱口而出, 这样使采访的气氛更加活跃, 可以把记者和被采访对像的关系拉近, 下一步的采访才能顺利进行。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 记者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内容, 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 也就是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 一针见血。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 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比如, 这次开展“此次开展打黑除恶行动, 对于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您是怎么看的?”这种提问往往比较尖锐, 一般都能获得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一般来说, 这两种提问形式在采访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前者可用于缓和气氛, 融洽感情。后者则用于突破问题, 获得记者最想得到的东西。两种采访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能及时抓住事物的特点, 又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这样的采访而写出的新闻才会准确, 生动, 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精品。

再者, 我们来谈一下现场采访的技巧。采访是对新闻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 政治立场、社交能力的综合检验。采访节奏是否掌握得好, 是关系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 因此, 新闻工作者需高度重视。

一要明确目的。记者的每次采访都有一定目的性, 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 记者要始终遵循预定的范围, 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都应巧妙地制止, 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

其次要巧用启发。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 要学会巧启发、少追问。咄咄逼人的连续发问, 其效果往往不理想, 甚至是事与愿违。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被采访者一时想不起来自己的某些经历, 或者对记者想了解的东西不太清楚。通过我们的启发, 让被采访者慢慢回想起来, 逐步知道我们想要的东西。

三要和蔼求教。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 少数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 采访中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 其实这样做恰恰会造成采访的被动。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 而自己仅仅是个问路人。

四要消除顾虑。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的时候, 记者万万不可急躁, 要耐心说服, 以此消除被采访者的思想顾虑, 这样对方才会把问题和内容和盘托出。

五要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 “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的思想、情绪, 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 不要死追硬逼, 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 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 而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

六要验证求实。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 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验证。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 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 不要把很多问题一下子都摆出来, 这样会让对方无从答起。有经验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 能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根据提问的进程和气氛, 恰到好处地逐一进行验证。这就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万万不可死板生硬。

七要学会迂回战术。作为一个记者, 我们的职责不仅是弘扬主旋律, 有时候也要反映社会的一些问题。在采访有关部门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阻力。如果直接把自己的采访目的说出来, 会让对方产生敌对心理, 抵触记者的采访, 所以我们要学会先和对方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等对方放松警惕以后, 再进入实质性的采访, 这样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要学会随机应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事先按照自己的了解, 做好了采访提纲, 可到了现场, 发现那里的情况与原来想象的不一样, 一下子打乱了原定的采访思路, 这一点与新闻不一样。这就要求记者事先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偏差, 把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到。比如如果对方这么回答, 我们应该下一步如何问, 如果对方那么回答, 我们应该接着怎么问。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把采访任务圆满地完成。

最后我们再谈一下对于这些采访内容的运用,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对方并不一定按照我们事先的构思而回答, 常常差别很大, 所以我们应该在采访完成之后, 把采访到的素材再仔细听一下, 做一个简单的场记, 把回答得好的和不好的做一下标记, 把没有用的去掉, 这样在做片子时和会心中有数, 做出来的片子才让人感觉一气呵成, 上下连贯。

采访的心态 篇4

1 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

1.1 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便是具有真实性。新闻的传播就是让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去认识、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所以必须先有事实,由事实引导出新闻,也就是说事实就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作为采访者,要把握的第一点新闻采访特征就是真实性。要想顺利且完整地做出一篇新闻,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要经过多个环节来逐步实现。但在采访环节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环节,若采访本身没有具备真实性的话,那后期的所有环节都显得毫无意义。故此,在采访中,一定要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根本,确保整篇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

1.2 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时效性也是新闻的主要特征。对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而言,越早地掌握新闻信息,其价值就越大。换而言之,新闻就像是在与时间做一场激烈的比赛,作为一名新闻采访者,在得知新闻消息后,应立即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鲜活,才能充分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所在。

2 新闻采访的技巧分析

2.1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采访前,要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等做好沟通,并进行妥善的分工组合,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应对自如。采访者在采访前也应该对采访对象、采访地点和采访事情充分了解,达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掌控全局,进而更顺利地进行采访。

2.2 拥有端正的采访动机

在采访者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拥有一个端正的采访动机。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与真实。好好把握采访动机,如果带着动机或个人感情色彩去采访,是不可能做出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不能因夸大、敌意或者受人贿赂而扭曲采访内容,这些不端正动机都是采访者应该避免的事情。不以个人感情用事,公正、真实地进行新闻采访,才是一个采访者应该拥有的采访动机。

2.3 采访应尽量接近第一现场

在采访中,采访者应皆尽可能地接近第一现场,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现场的相关情况,从而采访到与事件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士,得到第一手的新闻采访资料,最终报道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新闻。

2.4 应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相应合理的采访策略

每个被采访对象都是独立存在的,因被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针对被采访者的知识层面、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运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采访方式,才能在短时间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2.5 采访过程中的深入洞察与思考

采访者在采访时,不但要进行深入采访和思考,还要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判断出大众所关注、想了解的信息。采访者对采访事件思考的深度是观察的关键,不但要求采访者了解事情的表象,而且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事情本质,最后将深入挖掘出来的本质展示给大众。由此可见,拥有高超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采访者。这样,采访者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大众大眼球,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2.6 在采访环节中避免假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应对突发性新闻和纠纷类新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附带感情偏向,更不能出现采访者的主观臆断,一定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避免假新闻。

3 结语

只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采访才能获得具备真实价值的新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应牢记新闻采访的特征,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去展开采访。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并能熟练地运用,才能促进采访顺利地进行,最终给大众一个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摘要: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前提,即任何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都需要优秀的新闻采访作为基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只有具有一个良好的采访思路、合理的采访技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高质量。因此,拥有优秀的采访技巧显得异常关键,笔者将在本文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特征,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郭晶.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4(4).

[2]李美楠.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情感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15(11).

采访技巧在实际人物采访中的应用 篇5

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后期电视新闻作品的质量,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采访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有专家甚至直接指出“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把采访的重要性提升到更深的层次。成功的采访从来都离不开娴熟的采访技巧,尤其是众多采访题材中的人物专访,由于采访的尺度不好把握,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因而更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准备,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在采访前做足充分的准备,这要求记者要研究采访对象整个人生经历的闪光点,在具体的事例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在整个采访中不断调整,直到整个采访结束都不要忽略细节,达到各个环节的完美组合,进而得到一个完美的采访结果。笔者多年的采访经验也一再证明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1 如何开始采访谈话

在与受访者接触之后,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整个采访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谈话,才能使采访进行得更顺利。如果与采访对象原本就熟悉,或者有过预先沟通,就可以采用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的谈话方式,直接进入话题的中心。如果与受访者是初次接触,在双方尚未熟悉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寒暄,寻找共同话题,在受访者的紧张情绪得到安抚以后,再转入采访的话题,可以使采访顺利进行。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实践活动,适合的共同话题可以是受访对方相同或类似的经历,也可以是共同爱好。寻找合适的共同点,以达到活跃氛围,交流思想的目的,与采访对象迅速拉进距离,从而顺利地引入话题。

首先,通常来讲,我们与受访对象不仅是一种要求与被要求的主被动关系,也是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我们希望受访对象能够提供出来更多的信息,而与此同时,一个愿意接受采访的人,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把最精彩的部分分享出来。基于这样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寻找接近点。

其次,可以寻找与受访者相似的社会经历或共同的思想追求,在其中找到个人经历或者个体认知上的接近点,寻找共有的喜怒哀乐和感情基调,从而消除陌生感,产生亲切感,找到采访中可能的共同语言。

最后,大多数情况下,在每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与受访者在兴趣、爱好上有接近点,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会形成有利于采访的定向吸引力。在采访谈话进行时,细心观察受访对象的语言,就会发现受访对象对自己爱好的事物会有更多的话题。与受访者就他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切入,以兴趣、爱好而引起受访者谈话的欲望,会使采访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成功取决于充足的准备

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都要采用有效的策略,因而采访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以达到百战百胜的效果。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多方位的了解,在采访前有效梳理相关信息,筛选对整个谈话有用的信息,进而确定受访人的爱好,确定谈话方式。根据具体受访对象,从实际情况出发。拟定针对性的采访提纲,避免在采访过程中出现言之无物,无所适从,甚至“冷场”等的局面。采访者在采访准备阶段,需要认真研究受访对象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当前年龄、职业经历、个人习惯,可以对受访者的性格脾气做一个大体的预期,往往能够把握住受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在谈话时以此作为重要的突破手段,可以在采访开始时建立初步的亲近与信任。从而使整个采访活动顺利进行。

3 交流是成功交谈的开始

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先与受访者进行初步的沟通,将已经了解的基本情况与受访者进行核实,使被采访者对记者产生真诚可信的印象,接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先达到心灵上的沟通。避免见到采访对象之后,立即采访,引起对方的反感。采访用到的提纲应该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与重组,尤其对采访对象来说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对所要提出的问题的把握,可以事先与采访对象及时沟通,以便把握对方的心理以及可接受的采访话题的范围。这些工作做好之后,采访提纲就清晰明确了,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多了相互了解,这样做的益处不仅使采访的话题明确有效,且在当事人的接受范围之内,而且也在记者与当事人之间建立了交流的基础,使采访能够顺利融洽地进行。不要小看这种融洽,许多当事人都有怯场的心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面对镜头,一拿起话筒,紧张的情绪马上控制了他,或者答非所问,或者找不到重点,但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这些情况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

采访是有突破口的,这就像行军作战一样,需要精密地筹划。精彩的采访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以什么话题作为谈话的开端,直接影响着下面采访的内容与质量。切入点选得好,会使采访者有如遇知音的感觉。在记者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引导下,当事人会乐意或者不知不觉地把记者所需的新闻线索、新闻材料都交待出来。寻找好的切入点,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一位好的记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判断出来被采访者的谈话触动点在哪里。当然,这触动点可能跟对方的性格、思想、观点,甚至当地的习俗有关,具体要靠记者总结经验然后去把握。

4 对被采访者进行引导与“催眠”

新闻采访讲究客观性、时效性,不需要过多冗言,不需要过多不必要的铺垫,所以此类采访应当找准切点单刀直入,用简要的、直接的方式提出问题。人是复杂的生物,所以人物访谈不同于新闻采访,要使采访沿着希望的路线进行,必须小火慢攻,找方法,找简单却是有效的话题,小心切入,然后慢慢将话题引入正轨,靠近主题,这样采访的整个过程就有了逻辑性,当然更能突出主题。

一问一答、机械式的访谈是记者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谈话质量太低,很难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一次成功的采访,需要记者做到两点,一是专注地倾听,一是恰当地引导。人物采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然是互动,就要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专注倾听最能建立二者的信任,如果记者显出应付与敷衍的神态,就容易使被采访者丧失对记者的信任,进而丧失谈下去的欲望。另外,记者还要担起引导者的角色。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多多少少的紧张,在各种情绪的支配下,他们说的话可能会缺少条理,或者脱离记者既定的采访路线。有经验的采访者,往往能通过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谈话的技巧,使被采访者不知不觉地按照他的计划往下进行,使对方在自然的氛围里展开话题,愉快地讲述有用的信息。

5 采访后的沟通

在采访进行完毕之后,假如时间还充裕,谈话其实还可以继续。这时的谈话内容就可以随意很多,采访者可以利用这一小段时间更多地了解被采访者,可以更透彻地了解当事人,以便对采访过程中的谈话进行补充,进而查漏补缺。而且,这一段时间很可能促进二者的好感,甚至促成双方成为朋友,那么以后再有有用的信息,他们很可能会主动联络记者。

总之,采访是一件灵活的工作,只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运用说话技巧,善于临场应变,随时调整采访计划,把握好大的采访方向,把采访变为一场轻松的目标明确的谈话,那么我们就能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6 小结

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想要完美地完成每次采访任务,不仅需要记者必要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多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涉猎广阔的领域,以充盈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在面对各种采访对象时都能轻松应对。不仅如此,想要成为出色的记者,还要多实践,多总结,在实战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实战技能。

参考文献

[1]范玲,记者的采访技巧[M].采编实践,2007.

采访的心态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创新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特征, 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最大的特点是真实, 新闻工作人员绝不可因利益而忽略新闻的真实度, 欺骗观众。报道不真实或者真实度尚不明确的新闻, 以此获取高的收视率, 这是一种对广大群众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侵犯国家和社会群体利益。

1.2 对象广泛性

优秀的记者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对每一位当事人进行采访, 精确分析事件成因。这个难度较大, 需要记者的采访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 尽最大努力获取最有利的资源。

1.3 内容突变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也因此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立足, 需要选取大的、影响力广泛的事件, 更加吸引观众的题材。这一类题材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变性, 不能提前掌握, 这需要记者对新闻内容实时跟进, 对新出现的问题, 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2 采访技巧

2.1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访前, 记者需要初步了解被采访人员。了解当事人的性格能加强记者与当事人的沟通, 避免沟通过程中不愉快事件的发生。记者还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分析, 设计相关问题, 巧妙避开冲突。要善于引导当事人回答问题, 而不能被当事人引导。当然, 当记者不能提前了解当事人时, 需要记者了解事件的新闻背景, 获取充足的信息, 方便提出问题。对事件背景的了解, 能对事件的分析起到一定的作用, 方便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形成初步判断。

2.2 采访技巧的应用

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 要直入主题, 问题要明确且具有针对性, 避免浪费双方的时间。同时, 记者要注意察言观色, 善于倾听, 了解并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深入探求事情始末, 抓住事件中遗漏的重点, 方便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并进行文字整合。

3 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采访内容的创新

在当前的媒体形势下, 创新是主要推动力。只有创新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记者要创新采访事件内容, 多角度分析新闻内容, 使观众通过别样的角度感受新闻内容, 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引起群众的关注。例如, 报道一场灾难事故时, 为使民众能够感受人间大爱, 采访事件相关负责人和寻找事情的原因时, 要从多角度进行解读, 使新闻更别具一格。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由于采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状况, 这也就意味着采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配合采访的当事人,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记者采取全新的采访途径, 对当事人进行多方面了解。也可以对当事人身边的人 (包括当事人的同事、朋友、亲人、邻居等) 进行采访, 并了解到当事人的特点, 获取当事人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信任。同时, 对当事人再次采访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关注, 察言观色选取合适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3.3 采访模式创新

随着现在的科技的发展, 采访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模式。面对面、一对一的采访模式, 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压力, 同时由于当事人的性格多样化, 这也就直接给新闻工作人员的采访工作带来难度的同时还面临一定危险。如今, 新闻工作人员往往可以采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对新闻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在一问一答中积极引导当事人, 得到答案。当然, 在这种采访过程中, 记者依旧需要保持对当事人的尊重, 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4 结语

新闻工作人员创新运用采访技巧, 能够对事件有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从而进行更专业地解读, 推动新闻采访工作的整体进展,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媒体的地位, 加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参考文献

[1]朱琳.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媒体研究, 2015 (16) .

上一篇:同步系统测试下一篇:抗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