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

2024-06-01

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共12篇)

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 篇1

一、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根据2007 年11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各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很快便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1]因此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类报纸之上,成为媒体竞争中“掌控新闻‘第一时间’、避免同质化”的致胜“法宝”之一。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及危害性的特性,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一)突发性

事件随机出现,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诸多要素均无法预知。

(二)不确定性

事件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经常超乎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常态秩序,往往根据既有的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 在事件中受影响的主体也是不确定的群体。

(三)危害性

伴随事件而来的,往往是对人民群众,乃至于国家、社会的危害,导致一定甚至是严重的损失,带有社会性。

二、采访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正因为上述特点,对突发事件的采访存在如下问题:

(一)获知线索的滞后性

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记者获知线索的滞后性,个别人甚至于无从得到线索,从而延误了大量新闻采访的有效时间与时机,最终导致原本是一条“大鱼”的新闻,被采写成了“小鱼”,甚至是“虾米”。

(二)仓促采访的盲目性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几乎不给记者缓冲、准备的时间。加上突发事件造成了破坏,现场往往较为混乱,有关部门大多会以最快的速度展开处置,让现场及周边恢复正常秩序,致使有价值的新闻细节一直在迅速地、不断地消失。 面对这种情况,缺乏经验的记者赶到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逮到人就问,见到东西就记,不分先后,更难分主次。

(三)被采访者的抵触性

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常被冠以“坏事”之名,绝大多数人要么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想看热闹,不想牵涉其中;要么不想扩大事态,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好无人知晓;要么怕影响事后处理,只有到事态发展不遂其愿时,才愿意配合;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记者采访、甚至是有关部门问询的抵触性。对于这类采访对象,记者如果冲上去就亮明身份,展开提问式采访,经常会吃“闭门羹”,而最直接见证突发事件中最重要新闻要素的目击者又恰恰就在他们中间。

(四)片面采访的失误性

在突发事件中,消息源时常出现要么十分单一,要么纷繁复杂,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极端情况;当事人、关系人、 目击者及有关部门,经常由于伤亡、悲痛或顾虑等各种原因, 不能说、不愿说或被禁止说;而报道为了抢时效,大多要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就进行刊发,采访时间又相对较短;记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把控,往往会导致出现失误。

在突发事件采访中遇到这些问题的频率相当高,记者很可能陷入被动,致使一篇本可出彩的报道陷于平庸。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新闻资源,还会使所属媒体落于人后。因此,如何把握突发事件采访的主动权,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三、“三步”把握采访主动权

(一)第一步:做好一触即发的准备

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采访突发事件前基本没有缓冲时间,这就要求记者应早下功夫,做好一触即发的访前准备,力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1.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彻尔说“: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2]

突发事件发生之时或之后,在最短时间内获知线索,是致胜的关键之一,也是广大记者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记者肯下功夫,广布“眼线”。

目前,记者获得此类线索的途径大体有三条:

首先是新闻热线,这是记者目前获得线索最便捷的途径。但由于各媒体影响力参差不齐,热线线索一般又由数位甚至于十数位记者共同分享,如果记者仅靠这条新闻热线生存,必然导致“饿不死,但也难吃饱”的状况。

其次是部门单位,记者可以通过这些“口”里的通讯员, 了解到一些信息。但这条途径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在一定利益的制约下,不少通讯员报喜不报忧,记者得到的线索常常“价值”不高。

最后是自己“培养”的线人,这条线索源需要日积月累, 一旦形成,将为记者源源不断提供相对最有价值的线索。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提供线索,这就需要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广交朋友,“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条件接触到丰富的第一手新闻信息素材,并有机会成为某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亲历者或目击者”。[3]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磨合,其中一些人甚至将“成长”为专职线人。不过根据经验,有两类人群可作为线人的优先发展对象:

(1)社会应急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消防、120、公安、煤气抢修和水务抢修等;

(2)与社会生活接触较为广泛的人群,如的士司机、摩的司机、保安和社区工作者等。

2.坚持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之一

一方面是坚持新闻理论学习,正确的理论知识对新闻采访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让记者加深对新闻的认识与理解, 少走弯路,用最短时间,“准而真”地呈现新闻事实,实现新闻讲求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学习各方面知识,记者应是个 “杂家”,不敢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了解多方面、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知识还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应对各种采访对象, 与之深入交流,无所不谈,增加得到足够多一手资料的可能性。

此外,记者还应该建立自己的优秀新闻报道资料库,素材一般来自“知名报刊”、“知名记者”及“通过关键词网络搜索”三个方面。记者应对这些报道分门别类,收集成册,做好同题、同类比较,从中学习那些优秀记者如何选题,采访了哪些内容,如何行文等。这些优秀新闻报道提供了学习模仿的套路,随着学习实践的深入,记者对其中元素的运用将越来越娴熟,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文风。

(二)第二步:眼口耳全方位发掘细节

上文已提及采访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记者如果一到场就蒙头四处乱问,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错过那些正在迅速消失的宝贵细节。因此展开对突发事件的采访,记者必须注意采访技巧,眼口耳全方位发掘细节。

1.用“眼”去采访

一般而言,到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用“眼”展开迅速而仔细的观察:首先通观全局,尽可能多地搜集事件的基本要素;其次要善于发现不容易被注意、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撷取最特别、最生动、最感人、最有价值的亮点,这对成功的新闻采访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新闻的真相;现场总是“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还必须迅速发现可能有效的采访对象,为展开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2.用“耳”去采访

有效采访对象可能是正在人群中讲述着什么的群众,或是停在路边的摩的司机,或是附近传达室里的保安……但由于抵触性的存在,记者如果不想吃“闭门羹”的话,最好不要闷头就冲上去亮明身份。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必须先用“耳”去采访,一边认真倾听,一边认真思考。此时,记者要关注的东西有很多,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对观察中缺失的新闻要素进行补充;要注意说话人的神态、动作,用自身经验或其它论据来衡量听到的内容;还要关注变化,包括说话人情绪、语调和肢体动作等,变化经常意味着事件“高潮”的出现……只有这种积极主动的倾听,才可能去粗取精,发现隐藏在普通信息里的深层意义。

3.用“嘴”去采访

轮到“嘴”上场采访了,此时记者不能先入为主,不能带因个人判断产生的情绪,否则不仅很难厘清真相,甚至可能使最终的报道失于偏颇。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对象,记者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技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才能让采访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按配合程度,采访对象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配合型;二是抵触型。

配合型采访对象,又可细分成两类:

(1)主动开口的采访对象

对于他们,记者只需就其讲述中缺失的新闻要素,或是存在疑问的细节等进行提问,就能够完整地获取这位采访对象了解的内容,完成采访。

(2)未开过口的采访对象

记者必须谨慎提问,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性格、当时的情绪,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语言和方式,如对直爽的人,可以开门见山;对暴躁的人,提问应婉转、轻缓等。记者的提问总体上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忌暗示性、审问式、公式化或空泛性;应先易后难,从采访对象易于接受的问题入手,将容易引起情绪变化、甚至于矛盾冲突的问题放在最后;除非采访者离题万里,否则绝不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讲述;只有把握好了这些分寸,才能事半功倍。

抵触型采访对象,这也是采访的难点所在,可细分为三类:

(1)不想牵涉其中的旁观者

这类采访对象与事件本身关联度不大,对事件的描述能够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可信度较高。对于这类采访对象,一般要分三步走:先与其拉近关系,如拉家常,找认同,递支烟等;随后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其正义感,他提供的情况,可能对受害者帮助很大,能将真相公诸于众,能揭露肇事者恶行等;最后就其心病,做出保证,采用他提供的信息,但绝不透露他的个人资料,为其彻底打消顾虑,使其将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

(2)怕影响处理的当事方或与其有关系者

这类采访对象大多想在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不接受协调结果、或不满有关部门处理结果的时候,再借助记者的力量。 对于此类采访对象,在不违背新闻伦理,不违反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一般可采取三种对策:首先是讲明个中利害,希望其能配合,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其次是从采访对象间或采访对象与有关部门人员间的交谈中获取信息,或从离开当事方群体的有关系者入手,如有人外出抽烟或等,寻找突破口; 最后是使用“激将法”,向这类采访对象核实之前了解到信息,特别突出其中一些具有冲突的、争议的,甚至是可能存在错误的细节,通过适度刺激,突破防线,使采访对象主动打开话匣,纠正记者叙述中出现的缺漏或错误,最终达到采访的目的,成功率相当高。

(3)不想事态扩大的肇事方或其关系人

因自身或关系人存在过错或违纪、违法行为等,这类采访对象原本就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因此在面对记者时,往往三缄其口,避而不谈。面对这类采访对象,一般使用刚刚提及的激将法,成功率较高;如果不成功,就只能从采访对象间、采访对象与有关部门人员间的交谈中获取信息了。

(三)第三步:三个“说话”避免失实

在各类新闻品种中,突发事件报道由于自身特性及采访中存在的问题,无意间造成失实的几率会更高些。众所周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以想见,一个记者如果屡屡写出失实报道,结果肯定会被媒体淘汰,而一家严肃媒体如果屡屡爆出失实报道,结果则终将被读者抛弃。

通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在采访,尤其是突发事件采访中,要想最大程度避免无意间造成的新闻失实,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勤跑现场,用事实说话

前面已提及多种获得线索的渠道,但无论线人提供的信息有多详细,终归可能存在片面或夸大的可能性。作为一名采访突发事件的记者,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就是“勤”,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条线索,亲自赶到现场,核实获知的信息,全面地了解事件,让事实说话,这样不仅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细节,还能避免出差错,让读者信服。

2.平衡报道,让双方说话

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尤其是在突发事件采访中,无论哪一方讲述的情况都未必准确,可能存在少讲甚至不讲对已方不利的情况,多讲甚至夸大有利的一面。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报道要平衡,采访当事双方,即使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也必须给当事双方说话的机会。

3.采访主管部门或相关专家,让权威说话

记者必须对搜集到的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印证,除通过向现场人士了解,根据采访经验初判外,还必须采访权威部门或权威专家,尽可能通过他们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核实。即使权威无法当场给出答案,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后续跟进采访留有埋笔。

四、结语

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采访工作,离不开比较、学习他人的长处,认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有充分准备,长期积累,才能逐渐培养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才可能把握突发事件采访的主动权,出色完成报道任务。当然,所谓技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还需要记者在日常采访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和探索,灵活应变。

摘要:近些年,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因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闻性与很高的关注度,受到诸多媒体高度重视。谁能够争得新闻时效,就能在竞争中争得优势,这就相应对记者的采访报道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阐述了突发事件及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笔者多年的采访实践,总结出“做好一触即发的准备”、“眼口耳全方位发掘细节”与“三个‘说话’避免失实”三步骤,以应对突发事件采访越来越高的要求,掌控主动权。

关键词:突发事件,采访,主动权

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 篇2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

四、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最好的提问应该是“闭合式”和“开放式”很好的结合:

(1)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2)善问才能取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3)善问能提高采访效率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提的问题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

提的问题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让信源感到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社会影响和威望,感到他是作为专家被采访的;要让信源感到他在为社会公众事业服务;

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他不回答你的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要让被采访者感到在伸张正义;要让被采访者感觉到他的意见对公众很重要;

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

按问题重要性排列,以防采访时间到了,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问;

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记者与被采访者已经建立了某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即使在这个时候,被采访者决定终止采访,记者也已经获得了所需要的基本重要信息)。

采访问题的设计: 你的读者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最新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公众最感兴趣的事实?问题要简短、直截了当、具体;

不要提模糊、抽象、概念性的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能获得具体的数字、事实;

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不问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不问令被采访者难堪或显示他愚蠢的问题

不要问有成见或偏见的问题

为了争取被采访者的信任和尊重,衣着要得体。比如,男记者在正式采访时,应西装领带(不能象电视摄像或摄影记者那样衣着随便)。你的衣着表明你重视被采访者、尊重被采访者。你尊重他,他就会尊重你。否则,他就不会给你很多采访时间;

采访一定要守时;

重要的采访在开始时,不妨与被采访者轻松地交谈几句,使被采访者放松警惕;

记者要控制采访的全过程。如果被采访者笼统地回答问题,记者必须通过提具体的问题,让他回到正题上来;

记者在采访中,不要与被采访者争吵。如果被采访者发现记者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不会放松地和信任地与被采访者交谈

五、如何做笔记和记录

没有强烈的目的和意图,没有有选择的加以记忆,就会出现记忆材料流失的现象。解决办法是:学会记录。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 1.心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强记心中。心理学叫“有意识记”。

在以下情况下最好用心记: 采访普通群众,即闲聊;遇到的事实稍纵即逝;受客观条件限制,不便用笔和纸作记录;(隐性采访)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不允许作文字笔录。

心记有什么好处?

一、不容易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

二、不容易分散记者观察和思考的注意力;

三、有些场合心记是唯一的选择。心记的缺陷:容易忘记,不易掌握 2.笔记 :

记者采访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采访本的记录方式。

记笔记的形式: 详记:“有闻必录”;简记:有针对性的在采访本上记一些重点的、有意义的、主要的事实和内容或一些易忘的材料,如数字、人名、地名、物名、精彩的语言等;缩记:可使用一些自己创造的简便的符号代替繁杂的词句。如社会主义——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四~等

笔记的记录内容

记眼睛所见的有特色的事物(看到)

人:外貌特征、衣着服饰、神情举止

物:形状、颜色、特点

景: 采访现场的环境、布置、陈设的特点

天:气候特点对新闻事物的影响 地:现场的地理、环境、条件对新闻事件的影响

记录被采访人陈述的语言(听到)

记重点的材料:即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点、关键点以及连接点

记人物的思想和见解:记事不记脑,等于丢了宝

记人物生动的有个性的语言

记下全部重要讲话(领导人讲话、记者招待会的讲话)

记下易忘点:数字、人名、地名、物名

记下背景材料

记下自己的所思、疑问点(想到)

复核记录材料(采访结束时与被采访人、有关领导、知情人复核)

采访本切忌都记满,一定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以补记一些材料,以及方便采访过程中记录记者本人的思考、疑问、备注。

3.画记 :

它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录象以及现场作的图画。

通常是指画图。要求:一快、二准、三形象。(好比绘画中的速写,用粗线条画下一件事物的大致轮廓)画图对丰富新闻报道形式有显著作用。4.录音记录 :

就是用录音机或者录音笔作采访记录。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特别是人物专访常用录音记录。

好处:记录真实、准确,而且可以作为资料和证据;也便于记者腾出手来倾听、观察和思考,也方便用于隐性采访。

缺陷:采访对象不一定适应;后期整理比较费时;录音效果不一定好;设备本身需要准备充分。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体验 篇3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比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采访收获不大,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必然干瘪无味。

二﹑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概况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而谈,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农村采访,想了解农村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位农民:“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农民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村干部,他应该怎么样?”这下,这位农民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乡镇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笔者有一次前往江西省采访一位经济园区负责人,由于是外地媒体,对方不大配合,笔者听他说话,觉得好象有点安庆口音,一了解,这位园区负责人曾经在宿松县插过队,于是笔者就从宿松县这几年的发展聊起,渐渐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使这次采访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融,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准备充分,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突发新闻现场采访技巧 篇4

1 采访前的主要事项

1.1 采访前需要的过程

在进行采访之前一般需要的是多元合作式, 就是在相同时间之中联合主编, 文字记录者及摄像师同时进行工作, 节省时间的同时又提高采访效率。电视台的客服经常是保持电话畅通的, 这也是电视台节省时间的重要步骤。电视台往往将客服热线, 新闻编辑者以及突发新闻记者安排在同一个地方, 这样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采访地点, 并且各方就位。派遣记者采访前准备过程如下。

热线接听——与信息提供者交流信息 (时间, 地点, 人物) ——携带好常备DV带 (最好DV带不离身) 同时联系固定的伙伴摄像师和司机。在热线接听的时候摄像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空档安排好去采访的司机师傅。最后, 在赶去采访现场的途中对信息提供者进行深入沟通。

1.2 采访前注意事项

在进行突发新闻的采访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事前沟通的任务。在接听热线时获得的有用信息越多, 那么在采访时就越发主动。例如:在一场责任事故的现场采访中, 现场鱼龙混杂, 记者很难一眼确认事故的责任人。因此, 在热线接听的时候, 需要进行初步有效的沟通工作。接听者需要记录下现场当事人的相关资料, 外貌特点, 衣着样式等比较详细的情况, 以便在记者赶到现场的时候能够在群众中认出当事人, 获取第一资料, 这样的注意事项可以使本媒体先于竞争者。二则可以先于警察, 避免警察对采访的干扰。很多当事人在第一次描述事件的时候都比较激动, 乐于倾诉, 而经过再三陈述之后, 当事人就会显得比较消极, 抵触, 甚至出现排斥行为, 不利于采访工作的进行。因此, 在短时间内认准当事人对于事前工作是极其重要的。然而, 不是所有的信息提供者都愿意给出很详尽的信息, 对于那些有意隐瞒者, 记者需要证实信息, 多渠道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对于简单新闻报道, 记者可按照事前准备的出镜词出境。但若是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 就不必按照原先的构思, 可按情况据实报道, 遇到需警员, 消防和救护介入的新闻要及时报警, 降低伤亡。

2 采访进行时的主要事项

首先, 采访时要尽量靠近现场。因为, 新闻无非就是抓住事实, 公布真相, 新闻的价值随着事实的逐渐揭发就会越高。突发新闻的采访最终目标就是报道与新闻的发生几乎同步进行。例如:一名记者正在赶往新闻大楼的途中遇到了一桩偷窃事件, 那么此时记者应拿出随身携带的DV或相机拍下作案过程, 并在小偷作案同时报告警察, 既帮助受害者, 又能第一时间报道, 使该新闻更具吸引力, 让小新闻受到广泛关注, 一举两得。如果说, 在偷窃成功之后, 记者根据信息情报员的情报, 赶赴现场, 得到的就是二手资料, 只能被认为是普通偷窃案, 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这就要求记者现场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收集信息。

其次, 记者赶赴现场的时候出现多个当事人记者应如何取舍是资料获取的关键。这就需要运用到“金字塔”分析法。往往“塔尖”就是最重要的事件人物 (也许仅一名当事人) , “塔体”是事件次要的关键人, 最后“塔底”就是事件的参与者 (目击者) 。最近北京出现一起当街挟持人质的案件, 我们进行“金字塔”分析如下, “塔底”是围绕在事件周围的一些群众, 或许能称得上是目击者;“塔体”就是参加调解的警察, 谈判人员, 稍微靠近“塔尖”的便是人质, 受要挟的妇女极其孙女;最后“塔尖”就是挟持者, 一名赤露上身的男子。当男子被警方击毙以后那“塔尖”便是受要挟的妇孺两人。如果记者先采访的是群众那么他就会得到一知半解的新闻, 若是警察, 并能得到大部分新闻, 要是采访受要挟的人质, 那么得到的新闻将是一手资料并且包括全部的过程。电视采访主要依靠画面吸引观众, 失去相关关键人物, 关键画面, 信息真实性受到质疑, 接下来的损失便是错失广大的观众朋友。

最后, 为更接近当事人需要飞速赶往现场。以2012年深圳出现重大的飙车事故为例。事故现场是在深圳的一高速上, 因此就近原则深圳的光电集团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现场, 拍摄到5.26日的事故照片, 即红色GTR以及宝马车的翻车情况, 被撞车辆比亚迪烧毁的样子, 以及血流成河的现场, 场面惨不忍睹。深圳当地记者立刻赶到了现场, 随后对生还的女乘客进行沟通, 获取了一手资料和详细信息。没过多长时间警方也赶到并封锁现场, 拒绝媒体的一切拍摄。如果说在记者迟于警察到达现场的话, 那么, 记者传达的资料将会是极其片面, 还是不完整的。因此记者在警方封锁第一现场之前赶到事发地是

作为编辑, 总是希望把版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即使不能让人过目不忘, 也希望能神清气爽, 让读者看起来愉悦舒服。就好比一名女性, 虽然先天不足, 爹妈没有把你生成大美女, 没有瓜子脸、没有魔鬼身材, 没有明眸善睐, 也可以通过化妆和穿衣打扮凸显自己的气质, 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就像人们所说, 世上没有丑女人, 只有懒女人。对于那些看起来枯燥、干瘪的常规新闻版面来说亦如此, 这样的新闻往往没有好的图片, 没有诱人的细节, 也没有你要的深度与内幕……但只要你愿意, 一样可以把版面打扮得生动诱人。当然, 这种打扮版面的技巧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提高。

1有形即有神

画人要画神, 和人一样, 好的版面也是有生命的, 它有自己的精气神。记得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过, 每个版面都要立起一个神, 这个神不是牛鬼蛇神的神, 也不是神仙, 就是指精气神。版面最怕的是平板, 重点不突出。就像人一样, 两眼无神。如何在版面上立起这个神?那就得有型有款。就像照像要摆个好pose一样, 版面也需要有形, 就是形式感要强, 要有一个造型把文、图、细节等组合在一起, 在版面上营造一个视觉中心。

平面设计就是通过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文字、提要、图片、图像、标题、数字、英文字母等, 一系列元素的排列组合, 营造出一个视觉中心, 一个亮点, 或者说是一种氛围, 一个气场……然后, 打动读者的心。

好的新闻图片往往可遇不可求, 尤其是对于时政新闻来说, 要么是枯燥的统计数字, 要么是刻板的会议配图, 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图。要想版面出彩, 就需要找造型, 图片效果不好, 也需要找个造型把这些图片整合在一起。

2 造型千变万化

造型的种类很多, 可以是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 把版面上的部分或全部文字与图片组合排

报纸编辑如何让版面出彩

文丨刘秀兰

摘要:那些枯燥、干瘪的常规新闻版面往往没有好的图片, 没有诱人的细节, 也没有你要的深度与内幕……编辑怎样才能把版面打扮得生动诱人?版面最怕的是平板, 重点不突出, 就像人一样, 两眼无神。每个版面都要立起一个神, 除了形象的标题, 版面也需要有形, 就是形式感要强, 要有一个造型把文、图、细节等组合在一起, 在版面上营造一个视觉中心。

关键词:版面设计;有形有神;标题形象

极其重要的事情。当然, 记者在采访时也要注意到第一事发现场的保护, 不要让采访造成警方查案的不便。

3 顺利采访当事人的技巧

第一, 很多时候, 当时人在事件发生后会感到后怕, 不愿意回想当时的情景, 不愿告知真相。因此顺利采访当事人应该也是采访中的难事。很多当事人对于要出镜一事会感到无比尴尬不情愿,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 电视台的记者事前先不要说明身份和携带相关大型摄像器材。首先要以安慰的形式介入询问, 询问深入的时候记者表明身份, 说明来意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采访, 这样的间接导入采访的形式更能够让当事人接受采访。再者, 记者采访的时候要客观不带个人立场, 还要尽量避免出现敌对阵营。也就是说, 在采访受害者之后要去采访肇事者, 那么请注意采访肇事者的时候要避开受害者, 这样可以防止受害者将记者列入对方阵营, 并怀疑的说话真实度。最后在撰写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 以陈述事实为主, 这样才能顾及到采访当事人双方的立场。

第二, 顺利采访遵循的原则。“妥当采访不错过, 不妥当采访不要有”。这个原则要以汶川地震的采访工作为例。当救护人员抬出一批批埋在黑暗中的病患的时候, 记者按照常规带着相机进行拍摄, 阻挠病人前去救治就是为了获得第一资料。可是很多病患习惯黑暗的眼睛很容易被照相机的闪光灯给刺伤, 还有, 病人的救治是不容耽搁不要因为采访妨碍救治工作, 这样也是不道德的。所以新闻采访工作应该妥当采访, 有序有规范的采访。采访足够合理, 才能够使当事人心甘情愿的接受采访工作。

4 总结

新闻采访结束之后, 记者的撰写和播出也是相关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新闻记者肩负发掘真相还原真相的重任, 在采访突发事件过程中要谨记采访注意事项, 合理规范采访, 不要触碰当事人的底线。一则合理公正的新闻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国良.媒体面对突发新闻的报道选择.青年记者, 2004 (6) .

调查采访技巧 篇5

领先一步深入一步---怎样在集中作业区里搞好采访

我刚刚走进办公室,科长里拌动着一张军报刊对我说赶紧组织一批得失观教育的报道吧,今天报纸一,于自动都登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这是新开展的一项全军性的教育活动,根据经验,报刊社这方面的稿件必已是风起云涌,一个集中作茧自缚业区已经形成了央这个集中作茧自缚业区里,我该如何行动呢?

(请新字帮一个忙)

我从科长手里面接过报纸,仔细读来,我深知,诸如《某团进行得失观教育试点》等等,这些稿件中然比较浅,但由于处在活动的初期,它们能够见报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我动手晚了,就不能再在那些动态上动心事了,必须从教育方法形式内容等方面去寻找,只有这样,稿子才会有生命力。于是我抓起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各团新闻干事,请他们帮助寻找线索,当电话接通了炮团宣传股时,没人接电话,转到政治处值勤班室一问方知,团常委为开展得失观教育,组织机关干部去驻地煤矿井下参观去了我如获至宝,觉得这种教育形式生动活泼,很有 新意急忙乘车赶到炮团,得知他们在井下是边参观边听矿井工人话得失的事后,就选了三个典型的事例,写成了一篇特写〈矿井深处话得失〉,发出去不久就被报刊电台刊用了。

再在深上做文章

得失观教育在深入报纸上的宣传也在深入,我拿来近期的报纸,翻说着,琢磨着,关于教育的做法,形式的报道正在减少,整个重量二氧化碳 观教育活动的报道貌岸然正朝市面上深的方向发展,新闻要新,但新不见得深,而深的东西总是新的,怎能样才能深下去这首先要想得深,我脑子里闪出了让奉献者讲奉献这一思想,但很快就被自我否定,因为这个思想别人也能想到,接着又冒出了第二个第三个思想又被我否则定了,我觉得往深处想就是要勇于抛开自己第一二个想法,敢于想出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这样写出的稿子才能避免跟别人雷同,从而取得在编辑部的独家地位,那么这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在哪能里呢,它不在自己的脑子里,而在千百万人的实践中,于是我背着背包下到了得失观教育搞得比较好的某团,一了解,果然有好东西,该团领导在得失观教育中,本着即要教育干部战士正确对待得与失,同时对干部战士该得的要尽量满足失去的能补助 上就补上,他们结合得失观教育提出拔使用了一批老基层,帮助他们办了十件具体事,于是我立即采写了一篇〈即讲正确对待,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稿件,登出后多数同志认为该稿能够跳出教育写教育,有一定深度,来上一首风味菜

得失观教育仍在热热烈烈地进行,报道这方面的稿件有增无减新的报道貌岸然,深圳特区的文章在不断涌现,我还有什么新招数呢,我在苦苦思索时猛然想起这样一件事,我们部队驻在山脚下,一天我从仄城返营业员,发现有两个战士正对一对年轻男女游客议论人家生活多浪漫,咳甭提了,我的女友来队,我都没捞到去陪着游仄山我想我们部队虽然驻在仄山脚下,但许多干部战士为了工作学习训练连一次上山时间都挤不出。对他们怎样进行得失观教育,如果能显示出泰山的特色,一定也能在编辑部取得独家地位于,恰在这时我部组织老基层游泰山,我立即写了篇有情有景的特写发到了报社,由此我体会到在集中作业区采访,要善于抓本部队的特钯,同样一个教育,由于地区特点不同,其教育方法,内容形式就不尽相同特区有自己的搞法,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搞活经济法,只要我们立足本区,找到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稿子就会因其独特讽味而受到编辑的表睐。

细观摩满纸云蒸霞蔚

常听到一虚张声势取道员这样感慨在基层搞活经济报道貌岸然太难了,每天看到的都是那些熟面也,碰到的都是那些鸡毛蒜苗皮的小事,有啥写头?

确实基层单位的材料碎老套平常一般化的好人好事多很难找到那种一听就起劲,一看就来情绪就来的新鲜事,这是在基层搞活经济报道的不利因素,但愿是,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小不一定都不好老不一定没有新角度,有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只要细细琢磨认真掂量,就会感到妙不可言,有滋味,在实际工作中需用要细分析细琢磨的情况很多,而以下这些 情况特别需要注意: --事情本身是平常的细琢磨它却有难能可贵,难以做到的一面。也就惠要写出和其他人的不同与区别,现在报纸上一些关于人的消息通讯 之所以没人看,就在于没写出特点,写老人总是两鬓染霜,有一张古铜墙铁壁钯的脸;写小孩,总是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写学雷锋做工好事,无论作者是谁总是那么一句你真象锋啊,人和人总是有区别批评家种区别表现在各个方面外貌的不同职业的不同,性格挂一漏万同等等,这些不同你单个去看的时候,可能显现不出来,但你如果把它们放在一群人当中仔细进行比较,神经质特点就会显露出来比如黄钢在《亚州大陆新崛起》这篇报告文学的开头这样写道貌岸然他每一步的跨度,总是零点八五米这是他多年从事地质工作长期野外考察养成的习惯,这些特点就是作者观察比较而捕捉到的,其实我们接触的鳘个采访对象由于他们的年龄阅历修养不同他们的特点和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咻认真观察善于是比较少就不难发现这一个了,在比较中寻不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部队的各项工作总是周而复始的,一年到头唱的都是四季歌。那私自专栏在才能在如出一辙的部队工作中找出与此同时往年不同的特点,进而发现新闻呢,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炼就一副火眼金睛,善于从相同中找出不同来,其方法有两种:

一是横向或相近的事件拿来比较某团三连四连连续五年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连而第六年,三连仍然卫冕,保持先进四连却名落孙山,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跑到三连结果竹篮打水一落千丈场空。而且定报道经验的刘干事却不慌不忙他通过对两个连队的一番比较觉得四连落马的教训和原因更有 新意便针对方这一特点写出了一篇问题性新闻,很快被刊用同一事件的两种报道手法产生 的两种不同结果不难看出比较的魅力了。

二是纵向比较就是从时间跨度上进行比较即拿现在与过去比,用今年同往年比看有哪能些新的变化,这些豪华就是我们所要抓的特点。1989年3月我去采访红军师老兵退伍情况,听说一位军区领导对该师作了这样的一番评价,训练场上分不清新兵老,进了宿舍看不出走的迹象,听罢心头一动这不正是复补共处无所作为理屈词穷 后落实军委精神的一个新特点?以往老兵退伍总是在九月份进行,而今年推迟半年,过去退伍前几个月老兵荒马乱便懒散真情为而现在竟分不清新兵老兵,看不出要走的迹象,这不就是新闻吗,通过了解,我还得知在师尖子兵比武中老兵一举夺得十二个项目的全部第一,很快稿子被人民军队报头怎么头条刊用。

在比较中抓特别

我们去部队采访先要看看新闻发生在什么地方这里是山沟高原还是戈壁海岛,一件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此地是一则颇有价值的新闻,而彼地可能不是什么新闻举个别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南沙群岛远离大陆,驻守在海岛上的官司兵,每人每天只能分得一斤淡水进行洗漱,有时接济不上便用不着脸盆钢盔接雨水喝,这就是新闻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内地城市就不足为道了,再比如甲乙两人甲在职特区每年创汇一万元乙在偏远的山区每年也创汇一万元表面上看两人的成果是一样的但从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后者更具有新价值也就更有特点。

采访中作好观察并且在观察中养于比较分析,就能够不断地发现事物的闪光点,并由此而生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报道思想来,抒最有价值最能反动国读者的新闻作品献给你的读者切记比较作师傅。

无人迹处有奇观

---采方中怎能样发现报道空白地带

报道空白地带兴许是我自个杜撰出来的一个词儿,我的意思是想说在新闻采访中尽量不要凑热闹赶时髦,齐呼啦地朝三暮四一块挤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到那些不为别人注意但却可能出新闻的地方去挖掘新闻,解放军个报道空白地带,指的是那些沿未被别人报道也没有被别人注意但去可能出新闻的地方。

为了证明报道空白地带有活鱼可抓我们不妒先举一个例子,1984年初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宣传报道的热点问题许钦新闻工作者都在寻找这文面提帐目,但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信箱 跨加强道德教育倡导助人为乐树立社会新风等之类的问题上这个时候一位记者以自己独特的眼光从城市厕所有人建无人管垃圾成灾等问题中看到了加强对厕所的建设和管理在整个城市文明建设[一个坑两块砖几张篱笆围三边]中委实不可忽视于是他采访了通讯访厕所稿件在某报头怎么头笨登出来同行叫绝对值群从喊好,各级领导受到震动厕所所不再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了,尽管人们天天 离不开它可很少数派有人想到它竟有文章可作,是一个典型的报道空白地带聪明的记者发现了这块报道空白地带抓到了令人羡慕的好稿子。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风作为新世界闻战线的一名新兵也有 过这样的经历前两年我发现不少人到地方监狱劳教所写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好报道但军队劳教所却无人涉足,成了新闻报道的空白地带,于是我前去作了采访一到那里受到热情接待劳教所负责人对我说我们所组建八年了你是第一个来采访的我从那里采访到了大量生动的表演材所写的长篇通讯在水兵杂志了刊出后反映很好。

我们决不一概反对凑热闹如果我们对部队中心工作对从所瞩目的事件不闻不问采取回避的态度那疑是失职而雎将这些可能出指导性强的稿件的热闹题材都让给人家去搞这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很可惜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培养独特的眼光善于到未被别人注意或者多到次落的地方发现新闻峻岭探路须涉远,无人迹处有人家新闻题材处处有时时有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现,大家都在那里做文章你也凑上去很难搞出多少新东西。别人都在甲处找题目写文章时,你把目光放有乙处或者责任步到报道空白地带去寻找去搜索很可能会出现人无有我的好效果。

那第到底哪能些是报道空白地带呢,据我的体会或者指被人忽视的问题比如军事训练保障闻不开油料但油料却一再被人忽视有人抓信这个问题就做了一篇好文章或者指被人忽视的单位比如我以上谈虎色变到的部队劳教所就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关注一或者指被人忽视的工作,放气球的气象兵文工队的报幕员门卫室里的传达员,等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我们尚有若干行业的工作未有人去采访报道貌岸然至于如何发现这些报道空白地带办法不止一个可以横向排查可以纵向追寻关键是我们要努力改变单向的思维方式和单一的工作方法看到人家都盯在那里找题目找材料时不要急着随风而上要把眼睛朝四面八方转一转新闻报道的新世界大陆多半是在多向的思维方式和多变的工作方式中寻找到的大家不妨一试。

安一部全天候的雷达

----如何使自己时刻处于采访状态如何使自己时刻处于是采方中呢写下这个题目首当其冲先便想到了雷达静静矗立着的雷达或仰望天空或巡视四周像一个个充满疑问的确良括号一时开始工作便不分冬心里夏夜,风

天雪地不停地向周围扫瞄 任何微弱的电信号都逃不过它的耳朵,其实新闻工作的性质也和雷达的相似之处我们的任务就惠要在繁杂的生活海洋中搜寻新闻新闻事实时时处处都有可能发生 要想不让它从你的身边手头溜走就要命名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思想时时保持新闻警觉变成一部全天候的雷达才行呢。

有意无意之间找新闻

做新闻工作,有采访任务时你当然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写作之中去但除此之外很多时候发现新闻却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南京军区某部新闻干事出差途中吃饭时偶尔听之任之到邻座人谈到所住部队宾馆的掌厨师傅是闻名遐尔的闽菜王,随时即进行采访写成的稿件军营业员名厨很快被军内外数家报刊采用不着新华社记都有程式敏到广州看病,治病期间,在茶楼品茶,到商店习东西时也是无意民之时发现了情况在短短十二天的治病期间采写了三篇稿件其中两篇被子评功为好稿。

上述两例中新闻的发扬都有是在无意之中进行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又都是有意而为这两位新闻工作者并没有困为没有采访任务而放松自己的新闻警觉于是他们面功了所以有人说搞活经济新闻实选择是二十四时工作制这名菜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它的出现是不定时不定位的采写新闻的机会也就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处于采访状态对周围事物保持浓夺取的兴趣随时时处于情况之中随时准备破门得分。塘浅也有活鱼捉

身地基层,有的同志说自己所处的单位是池小塘浅没有什么新鲜活鱼可捉弄因而也就政治性时刻绷紧头脑 中新闻那根弦了,这种看法是很能够片面的例如一般诊断师医院新闻少,而北京军区某部干事李春元在一个师医院里短短一个月中就挖出七篇见报稿件翻阅军报和军兵种报纸可以 发现,许多牌头新闻甚至就发生在我们的连排班里这些事实证明有无新闻并不顾于单位大小墉川流不息 也有活鱼可捉弄。

我们平时所以不善于发现身临其境边的新闻,往往与我们平时观察和思考不深入有关退党睥情况是由于部队生活内容单一落千丈重复性大且对周围情况比较熟悉对它们主的认识也就容易停留在简单概念化的程度上而不去进一步想一下在这些。

调解心理距离 逐渐步入佳境

侬家住在西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这是一位女子作的歌颂家乡秀丽风景的诗,平时她作息其间朝夕与共家乡那种秀丽恬静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引起多少美感而这次离家以后般还长沙,在江面上极目远眺,才发现家乡的景钯穹若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为什么过去身地区性画中不知画,在一旦离开再返家园时反面感受到画的美呢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审美的心理距离问题人的心理有个特点就是对自己距离远的或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往往观察细致,感受亲切体验每锐而对身边熟悉的事物则麻木不仁习以为常产生不了美感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此山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采访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审美,但从广义上讲,它也属于审美活动的范畴,因此也需要遵循共同的规律,我们把距离说运用在采访中,就是要求记者、报道员同采访对象保持适当拟理距离达到若即若离境界,即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了容易造成头脑刺激过度,失无能为力对事物的新鲜感,太远了又无法钻进中间,无法对事物进行切入和观察言观色,也就是说记者报道貌岸然员要即能深入又能跳出树立科学的时空观。有这样一个例子,某连指导员陈光道貌岸然做战士的思想工作很有招术,战士们都很佩服他。该连报道貌岸然员也觉得指导员的事迹不错想写写他,但是当他把平时掌握的素材进行综合时又觉得这些事例很平常不够份量,很难算是新闻于是他灵机一动干脆把这些素材带到另一个连队,请一些不太熟悉陈指导员的战士谈感想,果然听完陈指导员的事迹后,战士们反响很热烈,一落千丈位受教育过处分的战士感叹到,要是我有一位这样的指导员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了而一位刚刚失恋的战士则说真可惜,要是我有这么一位指导员帮帮忙,说不定媳妇就不会被子人家抢走了,后来,这位报道貌岸然员以假如我有这样一位指导员为题写了篇通迅,很快在写区报上打响。这位报道貌岸然员就是在心理疲劳的情况下,舍近求远人为地造成成一种对客观事物的陌生龙活虎感,通过外来的刺激唤起自己的奇思妙想,从而使自己沉醉在自我纺织的最佳境界里。

强化反射意识,走出思维低谷

有位记者问一位心理学家你能解释一下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击的区别吗?这位心理学家想了想然后诙谐和地说道貌岸然这很篇章你下去采访,人家为你摆上山珍海味,使你顿时来了食欲,这就是无条件反射,接着你又从这顿接风宴联想到社会风气或动物保护等总是那就是条件反射,因为食欲是一种生理现象,惠人的本质反应,而新闻敏感则是后天职业培训的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新闻工作者的采写活动,实际上就是条件反射的过程,记者经过专门训练。能对每秒杂事物中出现的异常信号迅速做出反应判断出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其感觉会因相同刺激的多次重复刺激而衰变,造成职能意识淡化,从而身在宝山不识宝,心理学告诉我们,人脑的反射机能,受大脑皮质的支配和调节器世,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转代成无条件反射意识,新闻工作者一旦使心理机制突破无条件反射,即使在貌似平常的环境中也会独具慧眼,看到许多人想看而看不到的东西。

当然,转化无条件反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需要进行以下几方而的转化训练;

1、约束情趣反射击,个人的情感兴趣,对新闻工作茧自缚者有是坟发生积极的影响,有时发生消檄的影响彻云霄,比如感情用事,对感兴趣味的事好奇心太强,教有可能使自己分散精力,减弱凝神度,因此需要加强条件反射刺激同意志,理智的统一训练,逐渐取得理想的控制力。

2、突破环境反射,就是通过搞疲倦厌烦等心理素质训练,使自己在单调的生活环境中保持浓厚的工期作兴趣,比如,一位离休干部生活在仅有百十号人的干休所里,仍然毛耕不倦每年发稿两百多篇,这便是突破环境反射的结果。

3、优化条件反射,这是转化无条件反射的关键首先,把条件反射的标尺定有多有机写难度大,价值高的新闻上,不断向新的确良纵深开掘,做到常写常新常优,其次把条件反射的触角伸向多极,比如谙熟采写政治工作新闻后再向谙熟采写写事后勤新闻扩展,一量建立多极条件反射,各类条件反射之间就可以互助组相撞击,援引,启发达到出神入化的确良境地。

点然心中太阳感悟耀眼光环。

宋代诗人于是孝宗,在从家乡吉州坐船往广东赴任的途中曾写过一首描绘赣江山水的诗;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故乡那万般褶皱的好山,在平常情况下并未被人注意,但在太陧映照之下,山的峰岭巅谷,沟沟壑壑都熠熠发光,呈现眼前,人们才豁然发现了那平时从未注意到的美景奇观,这个例子说明,生活中并不是缺少发现,而这种发现又离不开一个重工要条件。阳光照射,如果借用诗人上述的比喻我们不妨说新闻工作者的创刊新意识正是映照新闻价值的朝陧。

我们讲创新,就要求记者,报道貌岸然员能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不发象一架永不止息的确良雷达,怀着对创造新形象的浓厚兴趣味对捕捉事物异常点的强烈愿望,夜以继日地工作。,不要放过每一个意念不断要因为见得多就放弃对事件的设防想珞 顿悟,实际上许多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名往往就在这咱设误码和顿悟中产生,创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翩浮的联想和自由驰骋的想象可以使新闻工作者突破性破空彰和时间的局限在一个观察点上捕捉到比它所直接呈现的内容要多得多的东西,从而开掘更多的新闻价值,科学的预测则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审时度势把握信事物理学的发展趋势。

新闻住处的创新,大多是凭着记者报道貌岸然员的直觉感觉到的因此它往往被人们误解为神密的或先验的其实记者报道员的敏感和顿悟是一种客观存在观必然来源于马列主义客观事物的长期钻研,长其思索,以及渊博的知识积累。19世纪杰出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有准备的头脑当然是取得成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篇6

首先,采访要讲程序,尽量预约,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自我意识的极大提升,现代社会公民特别是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企业界有身份的精英阶层,他们都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和生活质量,不愿意被人随便打断干扰。明白这些道理之后,身为记者,你在做时间不是很紧的采访时,就要尽量提前预约,以备受访者有安排,这是一个成熟记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也是对受访者的尊重。

预约的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约定具体采访时间。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现在最常见的方法是,与对方公司和专职负责宣传口的人员取得联系后,充分尊重他,并按照他的要求,把你写好的大致采访提纲,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过去,然后他再上报后回复你确定采访时间。

第二,记者初见采访对象在仪表上要非常注意。

记者一般在外表穿着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休闲,但即便是休闲,还是要有一种经过修饰了的随便。也就是说,你要表现自己的文化气质和品位,毕竟,记者是文化人,大家对你自然有个外表形象的期待。

我认为,如果是遇到重要和正式场合的采访,你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求你衣冠楚楚,但一定要整洁、大方、得体。

以下三点要格外注意:

1.不要在穿戴上太个性化。

因为,无论政府官员这些有身份的采访对象,还是普通百姓,可能更希望他所接触的记者——至少外表看起来显得沉稳、不张扬、值得信任。

2.女记者在见采访对象之前,可以化妆。

在见有身份的采访对象特别是商界人士时,还是要化点淡妆,这是一种“修养”的体现,表达了你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3.要学会与被采访者正确地握手。

发自内心的有力的握手,会让初次见面的受访者,感觉到你的诚意,在一瞬间缩短彼此的距离。在握手中,最忌讳冷冰冰的握手,就是说,你伸出去的手是柔软无力的,就向一条死鱼那样毫无生气。正确的表达你热情和感召力的握手方法是,主动伸出你的手,坚定、果断、有力地和对方相握,不要马上松开,让对方能感到你的诚恳和热情。

第三,新闻报道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1.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2.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3.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第四,要掌握正确的采访技巧。

1.平等的视角——记者不能有“见官矮三分”之感,也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不论是对高层领导政要,还是对普通人都应摆在相同的位置上来看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视”。 特别是在采访高层领导人时不要奉承,更不要以部下的卑微仰视提问。因为以记者身份出现的采访者是大众的代表。

2.仔细的观察——观察就是“用眼睛采访”,就是“察言观色”。被访者的举止言谈、性格神情、嬉笑怒骂、兴趣爱好都是我们访谈时需要观察的。有人说,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记者还是“眼观六路”的观察家。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容易被常人忽视的细节。观察中特别不要忽略能反映本质的细节,细节描写能增强现场感。把采访现场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动作、声音、笑貌等细节加以再现,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人物的真实性。

3.巧妙的提问——由于采访对象不同,提问方式也因人而异、因人而问。在采访中记者常用的有启发式诱导法、含蓄点拨法、间接探问法等。有人把采访比喻为“提问的艺术”。有好的提问,才会有好的回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人物专访。

4.认真的倾听——记者要始终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认真倾听是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识别和证实间接材料的一种手段;是访问者的一种虚怀若谷之情;是对被访者的一种尊重。由于你的认真倾听,被访人自然乐于同你对话,乐于回答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刨根问底,以免错失良机。

倾听时,千万不能左顾右盼,要把目光注视到对方的面部,千万不可流露出对被访者的谈话不感兴趣的神情。当非常健谈的被访者把话题扯远,谈话“跑题”时,千万不要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话,要见机行事,巧妙地把话题再拉回来。

当被访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叙述不清时,千万不要显现焦躁的神色。要善于引导被访者疏理思路,抓住要点提问,使谈话言之有物。

还有当被访者谈的时间过长,谈的内容重复,你已经不感兴趣时,千万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免使对方的思绪“短路”。当发现被访者身体欠佳,精力不旺,只给记者较短的采访时间时,千万不可强求延长专访时间。

作者简介:

施德光(1965.3-):男,黑龙江省宝清县人,现任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

(作者单位: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

对突发事件采访的探索 篇7

一、突发事件的采访要求

1. 快速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

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大多内容复杂, 很容易出现报道失实的情况, 想要快速报道而且还要准确不失实, 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因为突发性事件的成因都是复杂多样的, 而且有多层次的诱因, 记者以采访和摄像的多重身份去采访, 还要争取第一时间做出报道, 往往会出现采访不深入、报道的事件成因有失偏颇的情况。突发事件一般是组织两位到三位记者到突发事件的现场进行采访, 记者要准备好采访所用的通信设备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物品, 以应付采访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情况。记者要仔细地对采访现场进行观察, 抓到第一手材料, 最好能采访到新闻当事人, 根据所观察的情况, 做出真实的判断, 并且反复核对、查证, 让新闻保持其真实性和生动性。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各地的媒体纷纷赶赴灾区最前线, 第一时间将这场灾难做出了最大规模的真实报道, 使灾难信息得到了最高效的报道, 完全体现了组织性、自主性和灵活性, 让报道更加公开、快速, 更加人性化, 真正让突发事件报道做到了快速、真实。

2. 技巧的注意

在新闻采访的时候, 其形式要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不断地变换, 不要总是拘泥于一种形式。在采访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的使用, 让采访具有艺术性。在提问的时候, 要注意人物、时间、地点的适宜性, 针对不同的采访环境和对象, 使用不同的提问或者是谈话的方式, 还要注意掌握主动权, 从不同的情况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

充分利用观察和倾听的技巧。在观察的时候, 首先要有观察目的, 做好准备, 寻找好的时间和位置, 仔细地找到细节, 对不同特征的事物做到充分地认识。善于倾听是现实社会中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一种方式, 可以得到更多的谈话内容, 可以捕捉隐含于语言中的真实目的和思想, 这对于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被采访对象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犹豫或者为难表情时, 记者要在适当时机说出鼓励和安慰的话, 当采访对象因为种种原因表现出激动、愤怒,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 记者要进行疏导;在采访对象语言表达不清却又非常想让你明白所要表达的内容时, 记者要对其所说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帮助其理清思路。

二、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

在采访中, 记者要对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做一定的处理。

1. 要仔细分析对方的社会地位、

年龄、经历、习惯、职业等等, 大略估计一下对方的脾气、性格, 采取相应的方法, 让对方在一开始就对你的表现产生一定的信任感。

2.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要注意采访时的态度, 要始终保持谦逊、

庄重以及不卑不亢, 不要有不适宜情绪的表露, 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

3. 要善于随机应变、察言观色。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如果感觉到对方精神紧张, 就要设法去缓和对方的情绪, 营造让对方感到舒适的气氛, 比如聊一下家常。还要注意, 当对方有难言之隐的时候, 要利用各种方法加以引导, 去除对方的心理负担。

总结

总而言之, 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要能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突发事件的报道者, 就要准确、快速、真实地做出报道, 引导社会舆论。记者在对这类事件做采访报道的时候, 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让突发事件的采访更加成功, 让报道更加真实、完善。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期, 在这期间, 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不断发生, 如群体事件、车祸等等, 这种突发事件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新闻价值也很高, 所以突发事件越来越受到各种媒体的重视, 怎样得到第一手的消息、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完成突发事件的采访任务、平息突发事件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成为采访突发新闻记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1]廖媛, 易镇镇.由汶川地震看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力量[J].大视野, 2008, (07)

[2]陈隽.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新闻发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 (04)

[3]权姣.6·28瓮安事件与信息公开——关于群体暴力事件的分析[J].东南传播, 2008, (09)

[4]康虞.略论突发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以“瓮安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 2009, (07)

灾难事件采访中沉默的作用 篇8

一、哪些提问饱受指责?

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 因其意外爆发, 具有突然性;冲突强烈, 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 具有负向性;影响广泛, 具有社会性, 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这次地震报道中, 公众批评最为激烈的就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上, 这里只选择几个典型的提问加以反思。

被网友誉为“最坚强中国警察”的蒋敏, 在大地震转瞬间失去了包括父母、女儿在内的十个至亲至爱之人, 身为警察的她却始终坚持在抗震一线救助他人。蒋敏的事迹无疑非常值得媒体报道。可当记者见到正在忙着照顾灾区儿童的蒋敏时, 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 看到老人和小孩, 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自从家人遇难之后, 苦苦支撑了数日的蒋敏被问得说不出话, 一出帐篷就昏了过去。

5月14日晚10点, 废墟中发现2个幸存者, 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在电视直播的画面里, 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 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 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 而主持人坚持说“只要5分钟就好。”此时, 幸存者身体上方正有一块残存的预制板, 随时可能发生垮塌, 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说, 没想到主持人的回答竟然是“不用, 就保持那样别动。”接着转过身来继续对着镜头播报。那位老人一直痛苦呻吟, 大家劝老人不要发出声音, 保留体力。女主持报道:“在我们的下方还掩埋着一位老大爷, 一直发出呻吟, 我们现在试试把话筒放下去看能不能听见老人的声音。”女主持喊, “大爷, 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大爷又发出了呻吟声。最后, 中年妇女得救, 但是下半身残废了, 可能就是因为被压的太久;大爷在营救员快挖到他的时候死掉了, 可能就是因为少了一些体力。

所有被公众痛批的记者采访方式, 都与记者用不合适的采访方式采访了灾难的幸存者有关, 提问似乎被当作了灾难新闻采访的唯一方式, 在地震现场, 见一个采访对象, 特别是幸存者, 不管是心理感受以及是否反感, 直接不加思索地去提问, 而且许多问题都强烈挑战采访对象的心理承受底线。追求时效性的媒体记者似乎忽视了沉默的意义。

二、沉默的交际作用

“沉默”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它传达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既反映了个体的道德标准、思想准则, 也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沉默”的语用意义在某些时候维持着正常社会关系、人际交往。问题在于何时使用沉默。在日常交往中, 如果双方相遇时一语不发, 就会感到不自在, 总觉得受到“不礼貌”的对待;但若有人在教堂做礼拜、在法庭内听证时或在剧院里欣赏音乐时大声喧哗, 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对于沉默的交际作用, Jensen曾进行过深刻剖析, 他指出, 沉默具有五种不同的交际作用, 每种作用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一) 合分作用, 包括联结和分离交际双方的关系; (二) 情感作用, 包括敬仰、友善、认可或冷淡、仇恨、敌意等; (三) 启示作用, 包括理解对方、自我意识或掩饰自我感情、思想或观点; (四) 判断作用, 包括同意某种看法或提出相反意见; (五) 表现思想作用, 包括体现缺乏思考或者深思的过程。

记者采访灾难性事件, 记者应懂得沉默的重要作用。在这次地震报道中面对数万死者, 面对痛失亲人的幸存者, 适时的沉默首先就是对死者以及幸存者的尊重和体谅, 其次记者及其他新闻报道人员应读懂被采访对象的沉默, 或是因为忧伤或是因为不愿被人打扰等, 并给予尊重。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安慰, 至少要留给他们独处的空间, 进行有节制的采访报道。

三、沉默中的记者应学会观察

不能提问, 记者如何完成采访任务?新闻采访中, 大量使用的是非参与性的观察方式。如果记者因缺乏专业救援知识无法做一个灾难救助者, 那么至少可以非参与性观察, 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记录者。当然在灾难现场这样的记者多会陷入一种道德困境, 如果可以作些基本的救援工作和心理抚慰, 那么参与灾难救助即是通过参与性观察方式完成了采访。李安江等的《记者忆述:那一夜, 我们没有采访》, 记录了他们到达灾区后参加救援活动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 这样的报道一样传递了灾区的信息, 一样感人, 并未通过提问采访对象来获取信息。

灾难事件采访中, 记者对幸存者或与死难者有关人的提问要三思而行, 有时适当的沉默并多使用观察和倾听, 同样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摘要:语言学家认为, 在人际交往中, 沉默有其语用功能, 有一定的交际功能, 也是一种会话策略, 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应懂得沉默的意义, 这不仅表现在记者本身要懂得适时的使用沉默, 还要读懂采访对象的沉默, 并给予尊重, 有节制的采访报道。同时, 懂得适时沉默的记者并未失去采访的途径, 那就是多使用观察 (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

关键词:人文关怀缺失,沉默的交际作用,观察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于庆浩汶川地震报道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今传媒》2008年7月期

[2]CCTV等记者在地震救人现场的所作所为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记者如何应对突发新闻的采访 篇9

关键词:记者,突发新闻,采访策略

一、引言

突发事件主要指的是一些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诸如地质灾害、交通事故、社会治安案件以及疫病等因素引发的事件。突发新闻主要是由这些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新闻。突发新闻往往是在记者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对记者的工作经验和应变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对记者应对突发新闻采访的措施进行探究。

二、突发新闻的特点

突发新闻是在突发事件产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突发事件的特点也可以被看做是突发新闻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抢劫案件、火灾、交通事故等多种因素都可以被看做是突发事件的组成部分。突发事件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使得突发事件和突发新闻具有了无预知性和高时效性的两种特点。[1]突发事件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和瞬时内发生,事件开始时往往没有可观察的明确目标和明确对象,这也使得在突发事件基础上产生的突发新闻具有了无预知性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突发新闻往往是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一种新闻。此外,突发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结束,这就使得在缺乏及时捕捉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很快失去新闻价值。由此,突发新闻具有了高时效性的特点。

三、突发新闻采访前的注意事项

突发新闻的高时效性对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而对一线新闻记者应对突发新闻的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此,新闻记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自己应对突发新闻的能力:从突发新闻采访前的准备事项来看,多元合作、同时共编、摄像师与记录者同时工作的方式是提升采访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2]从采访准备的步骤来看,记者在突发新闻采访前夕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记者要借助热线接听,与信息提供者进行信息交流。第二,记者在接到突发新闻的新闻线索以后,要准备好采访过程中所需的DV带等相关器材,与摄像师和司机及时联系。第三,在去往新闻采访现场的途中,记者要及时与新闻线索提供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从采访前的注意事项来看,事前沟通的方式是突发新闻采访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事前沟通的方式,记者可以从新闻线索提供者手中获得更多与突发新闻有关的信息,这样记者就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多的有用信息。这增强了记者采访的主动性。此外,针对突发新闻现场事务繁忙、人员众多的特点,通过热线接听与新闻线索提供人进行有效沟通,也是帮助记者确定事故当事人的重要途径。

四、突发事件采访过程中的采访要求

(一)客观报道新闻事实

保障突发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现场采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失实的报道不但会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不利影响,也会使报纸的公信力受到影响。因此,在现场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通过现场观察等方式获取第一手材料,也要找到新闻源和当事人,对新闻事件做出实事求是的报道。针对当事人难以找到的问题,记者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以2015年吉林地区的一起突发事件为例,2015年5月8日,吉林市出租汽车驾驶员张某在202国道吉林市区至永吉县城路段遭遇车内乘客打劫,在车辆行驶至永吉县口前镇主城区时,张某利用路口红灯这一有利时机冲出车门呼救,随后持刀抢劫的劫匪被两名正在附近参与道路拓宽施工的农民工制服。在这一事件中,当时见义勇为的两名农民工在将劫匪交给警方以后离开了现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吉林省报《新文化报》记者通过采访被抢司机、事故目击者以及侦办此案的永吉县公安局城南派出所,对新闻进行了报道。可以说,这一例子是对突发新闻具体情况据实报道的一种体现。

(二)在采访过程中注重采访技巧的运用

在突发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运用是让新闻采访顺利完成的保障。这就要求记者在突发新闻现场因人因事而异,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记者在突发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要遵循艺术性的采访原则。[3]记者的新闻采访技巧主要由提问技巧、倾听技巧和观察技巧等多个内容组成。从提问技巧来看,记者要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谈话方式。除此以外,记者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注重细节,抓取富有特征的事物,以实现反映事物的目标。以贵州省内的突发新闻报道为例,2008年6月28日,瓮安县第三中学女生李树芬死亡事件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在对这一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瓮安警方依法采取了强制措施,当场抓捕五十余名犯罪分子。针对事件爆发以后出现的公安局刑讯逼供、县领导亲属是杀害李树芬的凶手等言论,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召开了与本次事件有关的新闻发布会。这一新闻发布会是记者揭示6.28事件这一突发新闻的真相的一个契机,新闻发布会的召开需要记者合理运用倾听技巧。在新闻发布会召开过程中,记者对公安部门答记者问的内容进行重点关注,让广大群众了解到了警方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使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此外,目击者讲述事发当天见闻的文章也说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重了对沟通技巧的运用。

五、结语

突发新闻是人民群众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突发事件采访过程中,记者承担的是快速报道、引导舆论的职责。完善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工作,有效运用采访技巧,是记者应对突发新闻采访工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晓芬.记者现场采访突发新闻的方法[J].科技传播,2013(09):11+15.

[2]李依娜.浅谈记者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采访[J].科技创新导报,2008(36):221.

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 篇10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广播记者采访的技巧和艺术 篇11

录音通讯、录音新闻、现场报道中常常出现记者的声音。常言道:听其声,知其人。因此广播记者的提问很重要。那么,广播记者应该怎样提问呢?我认为,首先要摆正位置。采访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问话、答话是人际的思想感情交流。

记者必须事先做好准备。被采访对象不同,提问的方法应该各异。有的被采访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记者就要耐心地启发;有的初次接触,开口就脸红心跳。这就需要改变一下谈话的气氛。记者不妨和采访对象聊日常的生活、工作,拉拉家常。

例如,2009年5月,潞城市小博士残疾幼儿园园长郝日芳荣登“全国百名中国好人”榜。她利用自家住房办起了专收残疾孩子的幼儿园,视每一个智障儿童为自己的亲生孩子,她成了人们心中的好人,残疾孩子的好妈妈,她的爱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郝日芳是个腼腆不爱说话的人,采访她时,她一直沉默不说话。这时,园中的一个智障小孩哭着来到她面前,她抱着小孩亲亲,拍拍,在耳边轻轻说了几句,小孩停止了哭声。我赶紧从这个小孩入手,郝日芳的话匣子打开了,说着园中每个孩子的故事,以及这些年的醋甜苦辣,谈话自然流畅。就这样,我们的录音采访在不知不绝中完成。之后,我写了录音通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播出后,感动了热心很多听众,纷纷打来电话询问联系方式,愿意为幼儿园的孩子献爱心。这篇录音通讯荣获2009年度山西好新闻二等奖。因此,记者在写采访报道时,提问技巧的灵活应用决定了报道的成功率。

其次,要巧妙运用启发式谈话技巧,挖掘新闻素材。记者在采访时,有时采用惯用的一问一答这种采访形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影响采访对象的逻辑思维,使他的思维受阻,很难说出内心感受,记者也很难从他的谈话中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这时,记者可以运用启发式谈话技巧,挖掘新素材。

有些采访对象在记者采访他时,由于一些原因,对记者的提问要么是不愿回答,要么回答的含含糊糊。这时候,记者就可以慢慢地和他拉家常,消磨他的顾虑,通过看似不经意的对话,挖掘出記者想要的新闻素材。比如:记者曾到一个贫困辍学女童家中进行采访,见到这个女孩时,看到她斜依在门框边,目光中透出茫然,令人心痛。当记者问她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时,女孩的父亲支支吾吾不愿意说。于是记者就去采访女孩,问她愿不愿意继续上学,女孩拉起记者的胳膊说,非常渴望上学。看到女儿的目光,父亲对记者透露了情况。原来孩子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而他自己身体有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温饱都得不到保障,哪还有钱供孩子上学。记者根据采访情况写了一篇关注失学儿童的稿子,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在采访中,记者还经常遇到非常能说的采访对象,他们一对着话筒,就无休无止,不是离题太远,就是乱说一气。遇到这种情况,记者要根据采访需要,恰如其分地转移话题。但切记不要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记者要寻找采访对象的话题,巧妙地转移话题。记者要设法委婉地引导,使采访对象的谈话回到正题上,突出采访的主题内容。

第三,要把采访对象当作知心朋友对待,善于挖掘新闻素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一般包含着两个因素: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交流的质量。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要想做到推心置腹,就必须把对方当作知心朋友一样对待,在双方的感情交流中,达到双方心灵的沟通,这是最佳的心理状态,也是人物采访的最高境界。

在大多数采访的场合中,记者与采访对象要建立起心理感应关系。从采访技巧的角度来讲,交朋友就是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都要很快消除对方的陌生感和心理离,尽可能地使双方熟透起来,亲近起来,迅速达到“一见如故”。这是记者要了解真实情况,听到心里话,达到采访目的的关键。只有放下了“身段”真正将自己融入采访对象的生活和情感中,设身处地去想他们所想,问到他们的心坎里,才能达到预想的采访效果。

在采访中还要运用好眼神、表情、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它有时能传达出比有声语言更为丰富的信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记者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运用非语言符号,可以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如认真倾听的姿势、关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传达给对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对方得到这种反馈,就会更有兴致地往下说。而没有表情的面庞、怀疑的目光、意义双关的微笑等,则会让对方感到不安,也无意说出关键性的东西。

综上所述,记者只要掌握好采访的技巧和艺术,做到和采访对象心与心的交流,那么,一定会写出高质量而且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 篇12

1 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

1.1 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便是具有真实性。新闻的传播就是让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去认识、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所以必须先有事实,由事实引导出新闻,也就是说事实就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作为采访者,要把握的第一点新闻采访特征就是真实性。要想顺利且完整地做出一篇新闻,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要经过多个环节来逐步实现。但在采访环节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环节,若采访本身没有具备真实性的话,那后期的所有环节都显得毫无意义。故此,在采访中,一定要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根本,确保整篇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

1.2 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时效性也是新闻的主要特征。对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而言,越早地掌握新闻信息,其价值就越大。换而言之,新闻就像是在与时间做一场激烈的比赛,作为一名新闻采访者,在得知新闻消息后,应立即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鲜活,才能充分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所在。

2 新闻采访的技巧分析

2.1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采访前,要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等做好沟通,并进行妥善的分工组合,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应对自如。采访者在采访前也应该对采访对象、采访地点和采访事情充分了解,达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掌控全局,进而更顺利地进行采访。

2.2 拥有端正的采访动机

在采访者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拥有一个端正的采访动机。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与真实。好好把握采访动机,如果带着动机或个人感情色彩去采访,是不可能做出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不能因夸大、敌意或者受人贿赂而扭曲采访内容,这些不端正动机都是采访者应该避免的事情。不以个人感情用事,公正、真实地进行新闻采访,才是一个采访者应该拥有的采访动机。

2.3 采访应尽量接近第一现场

在采访中,采访者应皆尽可能地接近第一现场,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现场的相关情况,从而采访到与事件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士,得到第一手的新闻采访资料,最终报道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新闻。

2.4 应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相应合理的采访策略

每个被采访对象都是独立存在的,因被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针对被采访者的知识层面、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运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采访方式,才能在短时间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2.5 采访过程中的深入洞察与思考

采访者在采访时,不但要进行深入采访和思考,还要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判断出大众所关注、想了解的信息。采访者对采访事件思考的深度是观察的关键,不但要求采访者了解事情的表象,而且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事情本质,最后将深入挖掘出来的本质展示给大众。由此可见,拥有高超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采访者。这样,采访者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大众大眼球,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2.6 在采访环节中避免假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应对突发性新闻和纠纷类新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附带感情偏向,更不能出现采访者的主观臆断,一定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避免假新闻。

3 结语

只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采访才能获得具备真实价值的新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应牢记新闻采访的特征,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去展开采访。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并能熟练地运用,才能促进采访顺利地进行,最终给大众一个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摘要: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前提,即任何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都需要优秀的新闻采访作为基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只有具有一个良好的采访思路、合理的采访技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高质量。因此,拥有优秀的采访技巧显得异常关键,笔者将在本文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特征,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郭晶.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4(4).

[2]李美楠.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情感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15(11).

上一篇:学期教学目标下一篇: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