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先期处置的思考

2024-05-29

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先期处置的思考(通用3篇)

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先期处置的思考 篇1

荆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先期处置的思考

一、基本概念

1.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一种状态。

2.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 “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4.突发事件信息

突发事件信息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突发事件状态、性质、特征、程度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行为的信息;或者是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者采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分类

从社会学、传播学角度看,突发事件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不可预见性。突发事件一般是短时间内发生,政府、社会、民众、大众传播媒介等无法事先预见,因而民众对这类事件一般无法进行事先的心理准备。

(如: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发生、发展,在发生之前,美国整个国家机器、社会运行机制无法预见或无法准确、有把握的预见。这种不可预见性是突发事件最突出的特征。)

(二)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突发事件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在其中的大部分个体都会感受到它的影响;不仅如此,而且突发事件在基本结束后,仍能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作用力。

(如:我国的SARS事件,不但严重影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促使一系统相关应对法律、条文的出台,而且它对民众的心理、行为习惯以及许多观念等都产生了影响。)

(三)相关信息呈现多渠道传播特征。(现在防范的重中之中)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获得关心的信息。如电话、网络、手机短信、飞信、微信等。

(如:郭美美炫富 引发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 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红会承认个人捐款受郭美美事件影响大降 完善建设中国红十字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表哥杨达才 2012年8月26日,杨达才(陕西省安监局局长)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引发争议并被网友指出杨达才有83块名表。同年9月5日获刑14年。

周老虎

周正龙 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陕西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网友、虎专家、法律界人士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2008年6月29日,陕西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周正龙拍摄虎照造假,13位大小官员受到处分。2008年 11月17日,判处周正龙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周老虎反映了行政的不作为、乱作为,要端正政绩观。

雷政富,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先后遭受肖烨敲诈300万,后因不雅视频落马,判13年。)

突发事件分类,这里我们按照事件发展的速度与终结的程度将事件分为四类:

(一)龙卷风型。突发事件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事故突然发生后很快又会平息,不会给社会代表长久的影响。典型代表是劫机或劫持人质事。

(如:1977年在摩加迪沙机场的劫机事件,此后,世界各国领导人普遍认为,采用突击队攻击的办法解决劫机事件。)

(二)腹泻型。突发事件逐渐发展酝酿,但爆发后很快结束。

(典型代表:1993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的大卫教派邪教危机,该教派在此之前已存在长时间,逐渐走向非法教派,最后与美国政府对峙,走向灭亡。中国 李洪志 法轮大法)

(三)长期投影型。突发事件突然爆发,其后续影响深远,长时间不能平息。

(如:1965年美国落杉矶黑人骚乱 事件虽然平息,但本质难以改变,1995年,美国落杉矶再次发生黑人骚乱。本质种族问题。而当前黑人总统奥巴马上台是否代表美国种族问题得已解决?

2001年2月9日,美国核潜艇撞沉了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号”。当时的日本首相森喜朗闻讯后却仍然在打高尔夫球。引发了日本政府信任危机。成为促使他下台的原因之一)

(四)文火型。这类突发事件开始缓慢,逐渐升级,甚至没有爆发的过程,结束也很缓慢。

(越南战争,美国对战争困难估计不足,骑虎难下,只继续增兵。等到认识到决策的失误时,开始撤军,但心理上的不甘、政治上的被动,撤军也是拖了很久才完成的。美国华盛顿的越南战争纪念墙就是文火型的形象代表。)

三、突发事件信息报送

突发事件信息处置是应急管理中的基础工作。信息来源准确及时,可以为迅速有效地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保障,为决策提供翔实的材料,为组织应对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一)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重要意义

1.是政府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信息报告工作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和掌握各地情况的重要渠道,是政府工作维护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是政府及时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环节。

2.是政府保障公众利益的重要方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有利于政府及社会各方掌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调集应急资源,果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3.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是正确应对突发事件、避免社会恐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对处置的关键依据。

(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法律基础

《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0条,其中直接涉及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有17条,占24%,比重很大,份量很重,对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要求很具体、很完备。简要列举如下:

第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省、市、县级各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关于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相关要求。如《荆门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荆政发[2011]19号)第五章第一节信息报告中规定: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其他需要市政府处置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及部门应立即核实情况并向上一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逐级上报到市政府的时间距事件发生不得超过2小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三)突发事件信息的特征

突发事件信息是专门为应急管理目的和应急管理活动服务的,与其他信息相比,突发事件信息的特征更为明显:

1.客观性。突发事件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

2.有用性。突发事件信息主要表现为对于应急管理中的预防预警、应急决策、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和监督控制等。

3.综合性。应急管理活动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突发事件信息也必然是综合性的信息,包括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时间和空间的反应、形状和程度的描述、原因和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行为的生成等。

4.时效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突发事件信息的时效性。

5.共享性。表现为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共同使用。

6.扩展性。突发事件信息随着情况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状态的发展等而不断扩展。

7.可控性。突发事件信息是能够控制的,可以公开也可以隐瞒;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可以采集也可以传递。

8.丰富性。突发事件信息十分丰富。

(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1月上旬,先后在我国黄河及其以南地区接连出现了四次明显低温在气过程,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涉及我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持续时间近1个月。

启示1:灾难初见但未引起重视。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天气预报,警示10日开始有明显降雨(雪)过程;10日,中国气象局联合交通部发布了“全国主要公路气象预报”,但相关政府由于没有对后面可能出现在灾害做出足够的估计。

重点:真实信息公开受制于部门利益

雪灾期间,受制于各种预案之间有抵触和冲突,以及条块之间关系未能完全理顺,部分行政机关不能实现信息发布上的沟通协调,造成信息混乱。例,铁路部门和广东地方政府分别立足于尽快恢复交通和就地疏散人流的不同目的,对短期气象情况和道路交通状况的信息发布存在显著差别。地方政府呼吁农民工就地过年,铁道部却说几天内就能疏散完滞留旅客,致使几十万旅客在广州火车站几聚几散,同时引发了铁道路和广东地方决策当局的冲突。)

(四)报送原则

1.属地管理原则。紧急信息发生所在地所在单位、处置责任部门或相应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职能部门报告;紧急信息发生所在地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市委市政府办公室报送。紧急信息要坚持纵向横向同步兼报。

2.准确、及时、简明、保密原则。紧急信息报送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必须在第一时间报送,并且做到语言表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报送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保密规定,杜绝涉密信息泄露。

3.快报情况、慎报原因原则。报送紧急信息时要快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续报事由、范围、规模、人员财产伤亡损失、危害程度、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及效果、下一步处置的思路和将要采取的措施等,慎报事件性质及定性结论。

(“麦莎”台风误报事件: 2005年8月6日,中央气象台和北京气象台均预报“麦莎”将严重影响北京,8月8日从早到晚都有强降雨,一时间北京全城都进行防汛总动员,全面启动防汛应急指挥预案,怀柔的16座水库全面放水,高危险度地区4万群众转移安置工作也准备就绪。京城各媒体的记者更是整装待发守候“麦莎”,结果却令记者们失望:8月8日整整一天只是到晚上下了一点小雨,“麦莎”基本上没有对北京造成任何灾害性影响。

山西左云新煤矿“5.18”透水事件(谎报、瞒报):2006年5月18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造成57人死亡。事发后,煤矿承包人和张家乡有关领导干部精心炮制、编造谎言、瞒报井下被困人数(5人到57人),转移死者家属,销毁资料,抽逃资金。

“攻守同盟”:矿主和包工头达到同盟,按商定的口径上报入井、出井、被困人数。他们不积极抢救受困工作,而是转移受困家属!

山西襄汾特大溃坝事故(谎报、瞒报):2008年9月8日,山西襄汾发生特大溃败事故,造成254人死亡,34人受伤。

“捂盖子”:“9.8”事故发生后,襄汾县委、县政府为了达到推诿责任,转移公众视线的目的,欺上瞒下,公开声称此次事故是由“暴雨引发泥石流”反致,企图将事故灾难化为自然灾害。而事实上,9月7日早8点至8日早8点,襄汾县降水量只有1.5毫米,不可以引发诸如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8日中午,即事故发生4小时后,山西省安监调度中心和襄汾县委、县政府提供的伤亡数据均为1死1伤,但据现场搜救人员称,仅他们平均每个人都不止搜救出1名死难者。谎报 瞒报

透支的是党和政府的信用。)

(五)信息报送要求

1.时限要示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

事发后1小时内报送

较大突发事件

事发后2小时内报送

约稿类信息

按要求时间内报送

2.内容要求

时间

地点 信息来源 事件起因和性质 已造成的后果

影响范围

发展趋势 处置情况

拟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六)当前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误区

1.工作体系不完善。有职能但无工作机构,或有工作机构但职责不明、对口不准;有人员但无编制,或有人员但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借用、临聘、返聘人员,占编不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人员)。

2.信息渠道不广、不畅。等待信息上门,主动收集信息不够;(三知与三不知:对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局不了解)部门之间不通报、不配合;采集方式不深入、不靠前。

3.主观认识不到位。“小事夸大怕误事,大事讲小怕惹事”,对事件性质表述不清,信息内容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不讲求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刻意瞒报、缓报;“自己摆平再报”、“情况全掌握再报”。

(京山雁门口镇触电死亡事件:2013年8月15日至16日,郝新贵、朱光祥,两人违反安全用电,意外触电落水死亡。善后处置工作进展顺利。当时没有报信息,省政府应急办8月19日视频点明提到此事)

4.时效性不强。注重现场处置,忽视随同报告;层层审批,贻误报告时机。而且越是重要的信息,审批层级越高,审批环节越多,越不会越级报告,造成信息滞后、“倒流”。目前按规定时限报告的不多,今后要求越级报告;电话报告快,书面报告迟。本级领导未做出批示就不报。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直接原因: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应急启示:预案和演练没发挥作用、物资储备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水污染转变成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群众恐慌、最重要的是应急信息滞后!

信息流结点:突发事件应对的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信息流结点对信息处置的时间控制能力是整个政府危机决策系统决策时效性的基础,一个信息流结点的信息处置延迟可能会导致整个政府危机决策系统的信息流堵塞和决策滞后

表现1:11月18日吉林省政府向黑龙江省政府通报水污染信息。24日黑龙江省政府才召开会议紧急成立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工作领导小组。应急信息不充分,不真实,应急反映滞后,18日至23日哈尔滨市短期内社会恐慌和市场秩序失控。事前没有对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和衍生性进行全面分析,没有对水污染的社会影响进行前期评估。

表现2:没有在污染源进入黑龙江境内之前,提前对水污染事件进行预测并做出应急准备,也没有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更没有按预案进行应急决策。

联系荆门实际,2008年5月7日漳河透水事故)

5.敏感性不强。报告的信息要素不全,忽略关键要素,造成无法判断事件性质和发展趋势;能够按标准报告,不善于把握灵活性。

6.准确性不够。来报即转,核实印证不足。无标准格式和程序。

7.连续性不强。对信息不跟踪、不总结评估,有初报,不续报、无终报,对领导批示信息无反馈、无回应。

8.技术性不强。信息内容形式单一,一般电话、传真;传递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低。

9.服务性不强。重向上报告,忽视信息发布;重事后报告,忽视事前监测预警。

10.强制性不够。责任追究机制落实不够充分,实现形式单一,局限于通报批评,雷声大雨点小。

(七)如何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

1.要具有政治敏锐性。政治敏锐性是我市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第一要求。首先,政治敏锐性体现在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上。(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事关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认真学习有关领导对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指示和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对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其次,政治敏锐性体现在工作分析和判断能力上。(收到突发事件信息后,要认真对照突发事件信息的上报范围和标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把好信息处置的第一关。)然后,政治敏锐性体现在把握信息的性质和焦点上。(判定该信息是否属重大、紧急信息或信息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影响较大?或可能演化为重大、紧急信息?然后找出问题的重点和原因,分出轻重缓急,再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抑制事态发展,把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2.要注意及时核实突发事件信息内容。情况核实是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重要环节。

(栗溪火灾:2010年端午节期间,市政府值班室接到相关部门报告,说栗溪发生山林火灾,火灾面积近千亩。时任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同时成立了专班并亲自赶赴现场。赶到现场后调查才知,火灾面积才几十亩。

启示:突发事件信息内容特别敏感数据没有进行及时的核实,就仓促上报。

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针对基层提供的一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内容不全、表述不清楚的问题,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要求工作人员马上对突发事件信息基本情况进行核实,如突发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规模,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对信息中不清楚的内容,立即与上报单位或者事发地相关部门联系,进一步了解核实具体情况。通过初步的调查核实,可以对突发事件信息的情况有更全面了解,确保信息准确可靠,真实客观,维护好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严肃性,为应急处置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3.把握信息的时效性。时效性是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生命。(争取时间就能减少损失,争取时间就能赢得主动。Ⅲ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我们要求实行24小时“接报即报”制度。来不及书面上报的,要求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上报,随后再报文字材料。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报送程序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简化请示审批环节,完善处置流程,争取时间,提高效率,及时、迅速地将信息上报)。

4.保持信息渠道畅通。畅通信息渠道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首先,相关制度是否建设。(是否建立了值班制度、信息联络员制度、零报告制度、突发事件信息初报、续报与终报制度等各种制度。)其次,是否完善信息报告渠道。(目前两种用的最多的渠道是:一种是专报,以各级政府的政务值班网络体系、信息报送体系为依托,按职能向上级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另外一种是直报,以负有监管、应对责任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如公安、卫生)直线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最后,要不断改进信息报告方式。(紧急和重大的突发事件信息,提倡先以电话报告,而后补报详细的文件材料。收到电话报告的信息,经核实后,马上将信息内容编成简短的手机短信发送给分管的领导,第一时间向领导报告简要情况,然后再续报送突发事件详细情况。灵活、多样的报告方式,为应对争取了时间,赢得了先机,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置。)

5.信息处置的跟踪办理。跟踪办理是争取时间的有效手段。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首先对信息进行登记,(记录好收到时间,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做出初步判断,并就信息的处置提出拟办意见后逐级呈报有关领导)。紧急的信息,每一个处置的环节,都会给相应的领导一些及时的提示,更多的是通过电话请示。接到领导同志的批示和指示,在第一时间内准确传达,并记录接收人的单位和姓名。特别是要随时注意事件以及处置的最新进展,积极收集汇总有关情况,做好记录,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进行终报,要在登记簿上注明“办结”。

6.规范信息报送。规范报送是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首先,信息内容要规范。(这里包括信息上报范围、标准等。其次,信息要素要齐全。在报送各类突发事件信息时,要求尽量写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等,特别是人员伤亡(失踪)情况,确保要素齐全,内容准确。最后,信息口径统一。经核实情况、统一口径后,再按各自职能上报。)同时,要求信息口径应与有关方面表述相吻合,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应与专业部门口径一致;多个部门报送同一方面、同一类信息,表述应基本相同。

7.落实责任追究机制。有问责,才会有触动。要不断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信息收集、处理、报送、考核、奖惩及通报等各项有关制度,对各地区、各相关关部门报送突发事件信息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考核,对及时准确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质量高的单位给予表扬;对迟报、漏报以及报告质量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对因迟报、漏报或有意瞒报造成损失或重大影响的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8.信息材料的归档整理。归档整理是最容易忽视的处置细节。(归档整理,对于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控制和分类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完后,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信息材料。尤其是做好上级或本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指示等信息资料归档整理工作,以备今后查阅和后续跟踪。)

四、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工作

先期处置:即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等级,在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组织事故处置的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到来之前,事发地政府要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组织各方面力量实施的以防止事态扩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抢险救援、现场管控等措施。

(一)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章第48条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本章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由于我国建立的是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县(市、区)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除做好应由本级政府组织处置的突发事件外,还应依法依规、迅速高效地做好需由上级政府组织处置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

《荆门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荆政发[2011]19号)第五章第二节先期处置中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村(居)民委员会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应立即启动本单位和本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工作。

(二)动员机制

动员机制:国家能够设定社会发展的中心议程,并且大规模调到社会资源以实施这个议。核心:整合和定向社会注意力,调动配置人力、物力、财力。

(动员机制典型:

1958年,全国9000万群众参加的大炼钢铁运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8级,震中 映秀镇。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全国以至全世界累计损款过594.68亿。此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特点:震前没有明显的预兆;地震发生在地形、交通条件复杂的西部山区;灾区的抗震能力较差,发生衍生灾害的风险很高。

动员机制中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优秀共产党员、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得知家里房屋倒塌、10多位亲人遇难失踪,同时也接到赴映秀镇抗灾的命令。只有把不幸压在心底,只有化悲痛为力量。他带领1500名官兵爬高山、攀悬崖、钻涵洞,徒步奔袭13小时抵达映秀。

在成都,地震当天有120辆出租车司机开车到都江堰,义务将幸存者抢运到成都大医院。当天晚上,成都某血液采集点,700余人的献血队伍排成长龙。上海的血液中心则因为“人满为患”不得不拒绝献血,后到者只有登记留名成为“替补队员”。在北京,2万多人参加献血,5万多名志愿者进行了献血预约登记。清华、北大等40所高校5000名大学生登上了采血车。在重庆,不少市民凌晨4点就在献血点等候。在广州,因为献血一度造成交通堵塞。面对记者采访,带领全科献血的武警总医院磁共振科主任王宏说:“我就是想让重灾区的人们知道,我们正和他们站在一起抗击灾难。”救援现场活跃着一支27万人的志愿者队伍。武警部队特殊党费

集中力量救大灾: 时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讲到,我们组织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的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国际舆论对此也作出了高度评价:"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上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三)先期处置工作易出现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

1.现场有时失控,维护秩序不佳。(突发事件发生后,先期处置的事发地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抢险救援上,忽视了交通管制、隔离疏散人员、控制法人或肇事者等现场管控措施,常常会出现围观群众络绎不绝、各路媒体闻风而来、无关车辆进进出出,现场人多车多、哭声喊声嘈杂,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直接阻滞了救援、急救车辆出入,影响生命接力速度。)

(北京密云县迎春灯会特大伤亡事故:2004年2月5日,正在北京密云县密虹公园举办“密云县第二县迎春灯展”过程中,由于领导和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位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后,引起身后游人拥挤,发生踩踏,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的特大伤亡事故。

直接原因:灯展安全保卫方案没有落实,负责云虹桥安全保卫的值勤人员没有到岗,现场缺乏对人流的疏导控制。

10·13二广高速沙洋县纪山镇段高速公路事故:2011年10月13日,湖南籍驾驶员熊维军驾驶一辆大型卧铺客车沿二广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方向行驶。行驶至二广向1738KM+800M处(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付场村)时,遇车辆左前胎突然爆胎,致使车辆撞上中央隔离带护栏后失控,车辆穿越中央隔离带后冲入对向车道,并再次撞穿路肩护栏,侧翻于高速公路路基排水渠边,事故造成34人受伤(其中重伤3人)。10月13日上午8时左右,在各方努力下,所有受伤人员得到妥善救治,无人员死亡,事故现场清理完毕,道路恢复畅通。

难点:此次突发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多,救援难度大,但无一人员死亡。

启示:前期处置,积极有效。事故发生后,事发地群众自发迅速抢救遇险人员,沙洋县及纪山镇相关负责人反应迅速,带领相关部门人员赶赴现场协助高警做好事故前期处置工作,为有效救治伤员赢得了宝贵时间。30分钟内为交通事故救援的黄金时间。)

2.专业人员较少,抢险救援不力。(突发事件往往涉及道路交通、水上、非煤矿山、工商贸企业、火灾和铁路交通事故等,要求先期处置的乡镇有相对专业的人员,实施比较科学的救援。但现实情况是基层专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有的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后,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即使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也因专业受限,在救援中难以保证不会引发次生灾。)

(吉林市中百商厦“2.15“火灾:

2005年2月15日,吉林中百商厦(4层)发生特大火灾,由于1名工作人员在仓库将烟头丢地上未完全踩灭,导致54人死亡,70人受伤。

启示1:消防设施不健全,无法预报火情。商厦安装的报警器形成虚设,没起来相应作用。

2.商场无防火专职人员组织人群疏散,起火时商厦内部没有人组织救助和指挥疏散,造成现场被困人员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惧。遇难几乎全是顾客,商户和管理人员熟悉商场通道情况,只顾自生逃生。从4楼只需1到2分钟就能到达室外。

3.群众消防自救知识甚少,不知道在火灾中如何逃生。有的人不听劝阻纵身跳楼,结果摔死或摔伤(70人受伤中骨科28人,外科24人);有的人逃生时不做简单防护,结果因烟气中毒倒下;有的被火围困不如所措,结果被烧死在火场。

4.报警迟。消防部门在商厦着火28分钟后才接到报警,报警还是一个过路人从外面看到冒烟。

思考:群众自救互救知识如何能够普及?

如何增加群众自救互救意识?)

3.主要领导缺位,政府形象不好。(有的基层政府主要领导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关心力度不够,总以为自己职责是抓大事、管全面的,有分管领导处置即可。即使事态升级扩大,有的主要领导也不够清醒,不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前往。在救援现场,如果长时间见不到政府主要领导的身影,将会受到专家责备、媒体质疑、群众责骂,严重影响政府形象。)

(2003年正当SARS疫情在全国忙蔓延并在北京呈急剧上升的态势时,北京的二位相关部门高官却轻描淡写,信誓旦旦的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下面相关工作人员神经麻痹,工作松懈,贻误北京控制SARS的最佳时机,影响政府形象,好在中央及时决策,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铁腕柔情)为卫生部代理部长,紧急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为SARS有效应对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3SRAS与问责风暴(卫生部部长张文康)

2008年2月29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结束了在湖南的考察工作,当即乘飞机于午夜抵达广州,并于早晨冒雨考察广东省春运工作。温家宝总理来到广州火车站,看望广大旅客。广州火车站滞留了大批返乡的旅客。他们的吃住、御寒、防病等问题让总理十分牵挂。随后,温家宝总理登上了一辆从南昌紧急调来支援广州车站的列车。他与乘客们亲切握手,详细询问他们在火车站的候车情况。

2008年汶川地震期期间,总书记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

4.拒绝媒体采访,负面炒作不断。(大多数基层政府能积极、友好面对媒体,采取合作的态度,但也有少数基层政府面对媒体不予合作:一是躲避,自知本行政区发生事故不光彩,怕接受采访说不清“丢人”、说不好“惹祸”,干脆躲起来。二是闭口,有关领导通过打招呼,要求任何人不得接受采访,结果所有媒体要采访的人均被“不知道”、“某人不在”搪塞。殊不知到最后,事故相关情况仍上了网、见了报,当个别情节被炒作、有的说法与事实有出入时,悔之已晚。)

(灾民心理:公众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非理性和盲从。如对谣言的听信、传播和身体力行。

突出表现为:面对不确定的危险时,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恐惧、惊慌、盲信、盲从。

如:在2013年SARS事件中,就一度出现因灾民心理出现了各种流言版本北京要封城,于是出现抢购现象,物价上涨;一个刚降生的婴儿会开口说话,告诉人们喝绿豆汤可以防治瘟疫,于是,绿豆价格上涨了;一个20多年不讲话的哑巴开口说话了,说放鞭炮能驱赶SARS,于是几元的鞭炮卖到几十上百元了;最出名的应该是抢购醋和板蓝根。

这些流言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上群众的不安心里,一方面表现了迷信在部分群众的精神世界里还是有效的,另外重点反映了,由于疫情的隐瞒(均出现缓、瞒、漏报等现象)和没有官方媒体发布最新的消息和应对方式。)

5.忽视人文关怀,直系亲属不满。(突发事件出现伤亡,需通知亲属前来善后。当家属到来后,先期处置的政府和事发单位因忙碌救援,没能安排专人周到接待,没有过细耐心抚慰他们,有的还认为这样的接待无足轻重,不影响大局。放任自流的结果是:当直系亲属没有真正感受到来自事故处置方应有的愧歉和诚意,就会加倍发泄心中的不满,有的围堵事发现场,问工友,探“真相”;有的哭闹着闯会场,围领导,要“说法”,干扰了特殊时期的秩序。)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不思进取,按部就班,仅仅满足于“行得通”。(有的基层领导,习惯旧思维,沿用旧套路,使用老办法,以为只要在工作中管用、行得通即可。没有用新的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也没有认真研究新时期政府职能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转变的目标、内容、意义,没有将应急管理工作摆上应有的议事日程,缺乏开拓精神,少了进取意识,工作按部就班、得过且过。)

(如:2001年宜宾南门大桥垮塌事件。2001年11月7日,从四川南部宜宾进入云南的咽喉要道 宜宾南门大桥发生悬索及桥面断列,桥两面同时塌陷,2人死亡2人受伤,交通中断。

启示:宜宾垮桥事件已经不是很一次,1997年,穿城而过的岷江二桥先后垮二次,2000年,新金沙大桥刚开工就因质量问题停工。而南门大桥修好后10年,从未进行检修。在事件发生前4个月,大桥就有裂缝,当时有关部门却不检修,最终导致惨剧发生。)

2.不舍投入,装备滞后,仅仅满足于“用得上”。(在一些乡镇,财政不富的自认为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经济才是上策;财政较宽裕的宁可增加福利,也不增添应急装备。即使现有应急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少数乡镇领导仍认为,在基层只要有灭火器、铁锹等简单、方便、灵活、真正用得上的工具即可,把希望寄托在上级机关的扶持上。)

3.不抓培训,业务生疏,仅仅满足于“过得去”。(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来,各级加大了对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应急办主任的培训。但对乡镇一级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偏少,不懂不会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区县领导主观重视不够,工作标准不高,以资金少为由不办学习班,以工作多离不开为由不让脱产学习;有的甚至认为乡镇一级的应急管理干部没必要太精太专,只要凭老经验能应付、工作平稳过得去就行。)

4.不重舆情,抵触媒体,仅仅满足于“说得走”。(有的乡镇领导没从根本上认识正面宣传、舆论引导的极端重要性,也没意识到事故终究是捂不住、盖不严的。总认为平时工作任务重,没有功劳有苦劳,只要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稳步上升,总体工作“说得走”就行,即使发生事故也不能抹杀成绩,视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关注为“新闻炒作”与“添乱”,只担心媒体扩散消息而有损单位形象,影响自身政治进步。)

5.不善沟通,工作粗疏,仅仅满足于“放得下”。(突发事件发生后,少数负责接待遇难者家属的同志没有作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没有与家属深入沟通,未认真体味他们失去至亲的悲痛心情,也没有因单位出事或政府部门失职感到内疚等,总以为抢险救援第一、家属安抚第二,做家属工作是“提得起的活、放得下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以至在工作中,机械地完成任务,接送不注重细节,食宿安排也欠周到,没有将抚慰式、疏导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过程中,有时显得被动。)

(山西黑砖窑事件:2007年5月27日,洪洞县公安局在发动的“飞虹亮剑”二号行动中,发现广胜寺镇曹生村砖窑(该黑砖窑老板是曹生村支书王东己的儿子)是一个无营业证、无资源许可证、无税务登证的三无砖窑。诱骗或强迫32名农民(其中9名智障)从早上5点到凌晨1点,吃的差,睡的差,环境差,无工钱。当代包身工!

山西黑砖窑案件是一个政府公共责任缺失的典型案例,黑砖窑在山西一些地区长期存在,政府不可能一点不知道。正像洪洞县黑砖窑案件的知情人所讲的那样,洪洞县黑窑主王斌斌的父亲就是村支书,乡镇干部和派出所片警经常要去村支书家办事,那砖场就在支书家对面,又没有围墙,干部和片警会这么长时间不知道情况?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往往只管收费或罚款,其他一概不问,甚至有的还和黑窑主有着千丝万缕的利害关联。

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作为!

农村基层组织黑恶化!)

(五)解决问题的思路

由于先期处置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善后以及事发地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等,需要在人员培训、现场管控、先期救援、现场指挥、媒体沟通、人文关怀等方面想办法、寻对策、定措施。

1.抓人员培训,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切实解决“无从下手”问题。(针对大多数区县和乡镇从事应急管理的干部新手多、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无从下手处置的实际,可采取常规的短期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认真抓好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学好法律法规,如应急管理龙头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贯彻,吃透精神,把握实质。另一方面要掌握应急业务,学会如何编制预案、怎样监测预警,如何处理善后、怎样恢复重建等,特别要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调度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2.抓关键环节,提高现场管控能力,切实解决“无序状态”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县、区)乃至乡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迅即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或工作方案。在先期处置中要变无序为有序,确保事态在可控范围内,需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协调督促专业救援力量和医护人员尽快前往;二是调度和责成公安机关对事发区域实行交通管制,划出警戒范围,清理围观人员,控制事故单位法人或肇事者,冻结有关银行资金等;三是事发地政府要安排专人对口接待家属,劝阻家属集聚事发现场,特别要严防事态失控升级。)

3.抓预案演练,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切实解决“无所适从”问题。(要确保先期处置高效、快捷,需要抓好以预案演练为主的相关工作,不断提高快速应对的能力。一要有预案,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分级分类制定预案或工作方案。小到一个隐患点,也应有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防范要求,并落实专人监测预警。二要勤演练,要针对本行政区易发高发事故特点,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演练,让救援人员了解各类事故救援程序,熟悉有关规程,确保实战时忙而不乱。三要严纪律,对有关救援分队要有纪律约束,全力打造一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救援力量。)

4.抓职能转变,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切实解决“无所作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应急管理工作既任务艰巨又大有作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处在一线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需更加重视,要站在为民服务的高度来对待,凡遇事故发生,要快速到场,亲自处置。)

5.抓媒体应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切实解决“无所用心”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谈到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能力时,也强调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领导干部面对媒体不能大而化之、无所用心,要善于同媒体打交道,强化舆论引导:一是充分尊重,要与媒体保持必要联系,让其参与其中,自觉接受监督;二是真诚面对,对事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编造,不欺骗;三是正确引导,事故发生、基本概况了解后,要及时公布于众,因条件限制不便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也要拟出权威的新闻通稿,供媒体采用。)

6.抓人文关怀,提高心理疏导能力,切实解决“无足轻重”问题。(无论是重大突发事件,还是一般、较大突发事件,负责先期处置的政府要高度重视,在短时间内指定一名领导抓总,专门负责接待和善后。在心理干预上注意以人为本,融入其中,打成一片,视遇难者家属为亲人;动之真情,晓以事理,做扎实的思想工作;了解实情,真心帮助,在政策范围内积极为他们争取,维护其合法权益。要充分相信大多数家属即使悲痛万分,也是辨是非、明事理的。只要工作到位,处置工作就会有理有序、圆满顺利。)

五、应急管理干部应增强七种意识、提高七种能力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纪律严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才能有效履行职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样的应急管理干部必须“切实增强七种意识,努力提高七项能力”。

(一)切实增强七种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搞好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干部必须增强七种意识。

1.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当前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每一位应急管理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中辨明方向,把握倾向,反映动向,努力协助领导处置好突发事件。)

2.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当前全市上下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努力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幸福新荆门。全市应急管理干部一定要把应急管理工作与这一大局密切联系起来,以大局为重,从大局着想,紧扣大局想大事、议大事,协助领导抓好应急管理大事要事。)

3.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应急管理干部的服务对象是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统筹兼顾抓好“三服务”。服务是应急管理干部的重要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衡量应急管理干部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全市应急管理干部要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及时向领导报告苗头性、预警性突发事件信息,密切跟踪了解突发事件动态和处置情况,当好耳目。针对领导关心的重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舆情综合分析研判,强化风险评估,提出防范应对工作的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当好参谋。)

4.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应急管理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减少损失,这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也是人民群众对广大应急管理干部的殷切期望。尽管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不可预见的,但只要应急管理干部进行了充分的事前准备,变被动、消极应付为主动防范、积极应对,就有可能抑祸于开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应急管理责任重于泰山,应急管理干部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急管理干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把保急管理的首要任务,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5.切实增强群众意识。(应急管理是一项为了群众、也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做好的工作。群众往往是各类突发事件的直接受害主体,也是战胜各类突发事件的主力军。因此,应急管理干部必须增强群众意识。一方面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善待群众、体贴群众、关心群众,了解民情、掌握民意、体察民心、反映民愿。另一方面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努力实现从“政府应急”到“全民应急”的转变。)

6.切实增强纪律意识。(应急管理工作性质特殊,有严格的工作程序,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保密纪律,工作要求高,容不得任何马虎,出不得任何差错。可以说,应急管理工作无小事,一有失误就可能出大事。因此,应急管理干部一定要有很强的纪律观念,务必认真严谨,处处留心,时时细心,事事精心。无论是处理突发事件信息,还是协助领导处置突发事件,一定要讲规范,讲程序。)

7.切实增强学习意识。(学习是完善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知识积累多了,知识面宽了,理论功底厚了,才能提高工作的层次和质量。应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标准高,要求严,要想胜任工作,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二要加强应急法律法规和预案的学习,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三要加强业务学习,做到精通本职工作。)

(二)努力提高七项能力

应急管理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弱,关系到领导处置突发事件的速度,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的程度。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应急管理干部的七项能力。

1.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应急管理干部要具有对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感知、迅速收集的能力和素质。应急管理干部关键是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做到眼疾手快,闻风而动,把握时机,迅速捕捉,不让突发事件信息从身边溜走。要收集、传送、反馈及时、客观、真实的突发事件信息,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以利党委、政府领导把握指导处置突发事件的有利时机和工作主动权,尽快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将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2.准确的研判能力。(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预警性突发事件信息往往是初始、零乱、无序和彼此孤立的,这就需要应急管理干部分析研判出预警性突发事件信息真实情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熟练掌握各种综合分析研判方法,是提高综合研判能力的基本途径。提高判断能力不单单是个理论的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

3.超前的思维能力。(应急管理干部要具有把握未知、预见未来的能力。应急管理干部为领导提供预警性突发事件信息和舆情,但从为领导当好参谋的角度来讲,必须“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因为领导不仅需要及时掌握当前的动态,更需要了解今后的趋向,从而使决策有更为充分的依据。这就要求应急管理干部具有超前的思维能力,善于抓住苗头性的东西,小处入手,大处着眼,见微知著,见因知果,预知和把握未来,尽早向领导提供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领导掌握决策的主动权,审时度势,预立于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4.准确的表达能力。(应急管理干部要具有精于准确表述突发事件信息和应对评估分析报告的能力。首先要客观反映,准确描述。反映问题要如实,必须尊重事实,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突发事件信息和应对评估分析报告的要素要齐全,主要内容不能遗漏,遣词造句要有分寸,这是保证准确描述的重要一环。其次要简洁明快,惜墨如金。简洁不是简单,决不能将应该表达的内容省去。简洁就是要凝练。)

5.现代化的办公能力。(适应现在办公新形势,应急管理干部要具有使用现代技术设备进行办公的能力。突发事件信息价值的重要一面就是时效性,因而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都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必须借助于现代化办公设备和和信息系统。)

6.良好的协调能力。(协调是工作的手段,协调出积极性,协调出战斗力。作为具体执行的应急管理干部要确保突发事件信息渠道的畅通,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加强与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应急管理干部之间的工作沟通、信息交流,缩短信息传递链条,协助领导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

7.快捷的应急处置能力。(当前影响公共安全的不利因素增多、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应急管理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干部要通过培训、考察、自学等方式增强应急管理意识,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程序、要求等;要多参加各种应急演练,通过演练熟练掌握应急预案的各项操作规程;要多到基层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将基层鲜活的应急管理经验及时地总结出来,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基层应急管理干部,要提高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管的能力和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全面提升城乡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支撑。)

六、三心共勉

上级对下心予以关心

下级对工作认真用心

群众之间要互献爱心

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先期处置的思考 篇2

泰国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境游目的地,随着区域居民的出游力显著增强,泰国等东盟国家也是各国争相竞争的客源地。因此,中国旅游业一方面面临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升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周边国家入境旅游发展的强烈竞争。2013年日本《旅游白皮书》中明确提出要改变对东亚客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拓展东南亚个人游和商务旅游市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2004年海啸、2006、2008年泰国国内政局不稳等典型突发事件导致中国游客滞留、暂停或被迫取消行程等。由于旅游突发事件的类型与形式多元,各类突发事件对旅游产生的影响程度及其持续性也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因此研究突发事件对中泰旅游影响的持续性及其应急处理机制等,探索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合作机制是减轻、减缓突发事件影响,提升应急处置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一、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其影响

(一)中泰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对中泰旅游可能产生影响的突发事件主要有3类:(1):暴雨、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类事件,特别是在我国西南与东盟接壤的省区是自然灾害频发区。(2)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爆发的非典(SARS)、甲流等蔓延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影响中-泰两国旅游客流产生的重要因素。(3)红衫军事件、恐怖袭击等社会政治、文化事件同样是中泰旅游发展备受关注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对赴泰旅游规模的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中国赴泰游客流减少约18万,海啸等自然类安全事件导致游客量减少近7万人;三次暴乱事件等社会政治事件仅次于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客流量减少13万人。

(三)突发事件对赴泰旅游影响的持续性

流行疾病相较于其他危机事件对旅游产生消极影响的持续时间最长,平均在4个月左右。9.11恐怖袭击、军事政变、海啸、机场关闭等政治、社会事件影响持续约2个月。影响持续时间最短的是美国金融危机等经济事件,其影响持续约1个月。

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现状

(一)旅游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备

目前,已经开始制定国际、国内旅游业应急监测与预警体系,但突然事件相关的旅游应急预案缺乏专业培训、演练不足,旅游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应急信息获取、发布,应急物资调配、采购、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不完善,旅游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二)专业旅游应急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中泰两国旅游专业救援队伍数量不足,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两国尚未为应急管理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应急管理工作专业、专职人才的储备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中泰两国不断发展的旅游产业要求。

(三)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

我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起步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我国旅游应急研究和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研发的危机信息数据抓取技术,缺乏旅游突发事件预警模型、危机能力评估和危机程度评估等缺乏决策支持系统与评估规范。

(四)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缺乏

旅游应急管理宣传动员不足,游客危机意识有待提高,旅行中自救能力不强。尚未构建起有效的公益性民间救援组织、国际专业志愿者队伍等各类救援处置力量参与突发事件教育、预防、预警及处置机制及途径。

三、应急反应对策

(一)开展旅游场所应急反应模型等理论研究

综合复杂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开发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预警、决策模型,开展旅游景区、旅游城市、酒店、购物中心等旅游场所应急策略研究,开展典型旅游事件高发区应急处置的多条件仿真试验,提出应急管理的方案、提出应急设施空间布局模式等。

(二)建立智能旅游管理与安全监控服务系统

在全面分析、了解中泰两国旅游危机管理和安全控制的需求基础上,基于游客大数据,利用旅游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旅游危机管理模拟研究,构建中泰两国旅游危机管理数据库,构建旅游安全事件应急监控、响应与决策的路径,开展应急方案的有效性评估,提高决策支持能力。

(三)构建安全预警与应急救援体系

构建由数据管理、分级预警和应急反应三大组件构成的中泰旅游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反应体系。其中数据库包括气候气象、地质信息、旅游容量、交通、环境污染和治安信息等,应急反应包括应急救援预案与救援网络构建和专家决策等组成。中泰两国应围绕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分别构建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机构。

(四)建立中泰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用以防止旅游突发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控制影响程度的加深。中泰两国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决策平台,其中包括对突发事件监测数据的实时获取和辨识,基于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对旅游突发事件开展评估,评价各类事件的性质、类型、级别等,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启动已构建的响应机制,实现信息快速传递,相关部门快速反应,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和升级。

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先期处置的思考 篇3

国有企业;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

国有大中型企业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1.1背景的社会性

美国人亨顿在他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同时引发非稳定。”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同时,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2003年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水平,达到了0.448,应该说整个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冲撞、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已经达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在社会变革和企业转制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必须对其背景的社会性进行充分认识。

1.2人员的互动性

人员的互动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人群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其共同心理基础是职工群众对企业由盛到衰的失望,对企业少数领导干部腐败的愤怒和对未来生活的焦虑,这是一种消极的人员互动,通过感染、暗示、模仿等方式相互作用,并加速社会消极因素对人的影响。人员的消极互动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酝酿、催化的作用,因其人数的众多,这种消极心态得到进一步强化,导致互动加剧,从而使事态扩大,危害后果严重。

1.3事件的阶段性

从群体性事件行为主体的心理机制分析,行为人往往以压力和高度刺激为先导,以情绪感染为驱力,以激情的爆发为标志。因此,群体性事件从其发生、发展和结束,一般都经历了酝酿、初始、高潮、弱化、平息5个阶段。了解和认识群体性事件的阶段性特点,对于处置国有大中型企业群体性事件中搜集信息、掌握动态、区别性质、研究对策、控制局势、适时处置,以避免产生较大的扩散效应和连锁效应非常重要。

1.4结构的层次性

国有大中型企业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这类人员主要是由左右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为首者、骨干者构成,其行为目的明确,一般由企业职工群众中较高威望者组成,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二是紧密层。这类人员主要由与自己个人利益相关的企业职工群众构成,其行为具有盲目性和可变性等特征,在群体性事件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对事态的扩大起催化和加剧的作用。三是松散层。这类人员由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群体构成,好奇、看热闹是其共同的行为特征,但少数不法之徒的混入增加了这个层次的复杂性。

2.处置工作总的原则

在处置国有大中型企业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要严格区分群体性事件中不当行为与违法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决不能用专政手段对付人民群众。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坚决避免因措施不当而激化矛盾、扩大事态。对于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要依法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尽快恢复秩序。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分子,蓄意制造事端的幕后组织者,对实施打、砸、抢的违法犯罪分子,职能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依法打击处理。

3.国有大中型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策略

3.1可散不可聚,各个击破

由于群体性事件是矛盾聚集到临界状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爆发,具有突发性的一种事态,如果不迅速布置人力,维持现场秩序,将会造成不良后果。调动足够人力赶赴现场后,首先要在企业重点要害部位设置警戒线,抢占有利位置,了解现场状况和事件性质,向指挥部及时报告情况,以便决策机关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贻误战机;要派遣着警服警力守卫重点要害部位,接触事件为首人员,组织现场巡逻,显示威力,制造声势,对事件群体产生威慑作用和心理压力。要特别关注现场参与事件人员的情绪感染问题,参与人员如果形成从众效应,会酿成更大的冲突。因此,在控制整体局势后,要不失时机地集中现场警力、机动警力和支援警力组成纵横交错的分隔带,对群体性事件人员进行穿插分隔,取得局部优势,阻断其信息传递通道。针对群体性事件具有互动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要加强宣传教育,争取多数,分化少数,积极疏散人群。对组织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思想教育,引导其通过正常途径解决问题;对从众者讲明事实真相,揭露少数为首分子操纵闹事的阴谋,让受蒙蔽职工群众主动离开现场;对围观者劝说其离开现场。

3.2可顺不可激,分步化解

邓小平同志说过:疏导,也包括运用法律的手段。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行为主体的心理表现为浮躁不安,焦虑易怒,在事件等级或强度方面称为“骚动式”行为,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尽力安抚处于情绪失控状态的职工群众,使其平静下来听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解释,努力化解已经激化的矛盾。所谓的“点”,是指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带头人,可以义正辞严地告之法律规定,告诫其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所谓的“面”,是指大多数参与的普通职工群众群众,以疏导和劝解为主要工作方式。

3.3可冷不可热,刚柔相济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冷静,不急躁,更不能草率行事。参与处置的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人员要采取整体行动与个别行动相结合,公开力量与秘密力量相结合,指挥员要恰当使用安排警力,做到刚柔相济,方圆适度,尽力消除诱发闹事的热点问题和导火线,促使矛盾缓解,尽快平息事态,恢复秩序。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要通过法律政策的正面宣传教育,化解职工群众不正常的群体意识,把由于事件的酝酿、引发、形成而使人们结成的亢奋共同心理状态逐步分解还原为他们原来的消极的、独立意识状态,逐步消除其对抗抵触情绪和狂热势头,使大多数职工群众甚至骨干人员自觉退出事件,使其形不成合力,造不成大的事端和影响。

3.4可秘不可公,多措并举

上一篇:小升初作文写作素材:名句下一篇:割接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