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

2024-06-01

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精选12篇)

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 篇1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用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去从事教学活动。本文就一些实施新课改理念的做法进行了举例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理念

新课改精神告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用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去从事教学活动。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多年,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的做法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如下,希望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一、引导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以兴趣作导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努力找出知识点中能激起学生兴趣的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知产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密度时,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学生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并思考:这是物体怎样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如何表示?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并逐步开始了对密度这一新知的探索过程。

二、培养动手能力

2011版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半壁江山,实验过程中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物理规律、了解知识和原理的形成过程,并能为掌握其他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的进程,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只有把实验和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杠杆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先提出问题: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那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后,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因为要得到确切的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来证明,这样学生就开始讨论设计实验中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当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并指点进行相关的计算、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仅学生们最终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更加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注重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于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注重非智力因素质在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有方法的指导,所以,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能使学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初中物理实验中,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学生的猜想是很多的,当所有因素都各不相同时,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结论,这时就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比如说当研究液体深度和液体压强的关系时,就要保证压强计金属盒要浸没在同种液体不同深度处,看U型管两端的高度差得到压强大小关系,再和深度联系起来,从而得出结论:在同一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正是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们总结出了控制变量法适用于在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不变来讨论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关系。

四、创新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形式比较枯燥,不利于吸引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改变作业形式,使学生对作业有一种新鲜感,保持探究的兴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要多花心思,力争让作业体现出创新理念,既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理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完“滑轮”一节后,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编写一个小故事———“滑轮的自述”,以第一人称把滑轮的功能与特性介绍给大家,这既是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作业形式,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的理念,让物理学习与语文写作巧妙联系在了一起。

五、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不要过于保守以至放不开手脚,也不必过多担心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实践证明,学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只要老师组织得力,善于诱导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知识,提高信息交流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复习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综合性的开放性题目:人体中有哪些物理学知识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学生会从力学方面、压强的知识、摩擦的知识、简单机械知识等角度去想,还可从热学知识、声学的知识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开阔,利于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

总之,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于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自己去完成学习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 篇2

摘要: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理思想、观点、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思想方法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物理思想方法是大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物理教育 思想方法 新课程 灵魂

中学物理教学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从有利于今后学生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有关的物理学的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从条件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重新组织和系统构建形成教材,并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教学活动而构成的一门学科教学。在这个教学全过程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作为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和学生物理思想的领会过程。同时教师也在用自己的世界观、对物理问题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教师对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悟学生和培育学生。而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领会并掌握物理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求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物理科学素质。所以,时代赋予了中学物理教学新的内涵,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与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用物理思想方法统率物理教学,从而提高物理科学素质。这样我们的物理教学才能上升为大物理教学,即以物理学科为主要内容的、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物理教育。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物理思想方法是大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物理思想方法的指导。物理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甫洛夫曾说过:“有了良好的思想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思想方法不好,即使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巴甫洛夫全集》第5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第17页)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在1954年接受诺贝尔奖时说:“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我发表的工作里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那里包括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爱因斯坦也说过:“像我这样类型的人,一生中主要的东西,正是在于他想的是什么和他是怎样想的,而不是在于他做的和经受的是什么。”所以,要“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就必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加强思想方法教育。通过物理思想方法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持续、终身地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教育展示了一个舞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的目标上培育学生。特别强调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强调思想方法而不单单是知识。下面仅以新课程标准中的“运动的描述”为例,看看新课程标准在“物体的运动”中对物理思想方法教育的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用心

爱心

专心 1.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例1 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4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例5 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2.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从“运动的描述”这一节课程标准中处处体现出了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等物理思想方法,“了解”、“认识”、“体会”这些物理思想方法的“特点”、“作用”、“重要性”和“意义”。这些“内容要求”和“活动建议”都强调了物理思想方法贯穿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始终。所以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用物理思想方法统率物理教学,使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物理教育。

二、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材对比较重要的知识,总要展开其获得过程,这些“获得过程”,往往是充满着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过程,或表现为从收集科学事实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思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或表现为从已有的知识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思想方法得出新的知识;或表现为上述两种过程的结合。例如:

对概念教学过程,从物理思想方法的角度来看,一般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物理思想方法揭示出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所以概念建立过程中运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下:

对规律教学过程,教材得出物理规律最多的是实验归纳的思想方法,也有部分是用演绎的思想方法或假说——验证的思想方法,所以规律得出过程中运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下: 对实验教学,根据物理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把物理实验看作是人们用控制手段向特定的研究对象输入明确的问题信息,迫使它输出应答信息,然后用观测手段收集应答信息,最后整理、破译应答信息的过程,所以实验过程中运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下:

此外,物理教材中的由简单到复杂、从条件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实际问题到理想化模型等等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处处闪耀着物理思想方法的火花。例如从恒力到变力问题(如变力做功问题可通过分割求和的物理思想和微元的物理思想方法处理)、从直线到曲线问题(如平抛运动问题可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思想方法和等效的物理思想方法处理)、从单一质点到连续介质问题(如机械波的传播中的连续介质问题需要通过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对象之间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物理思想方法处理)等等。

三、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用心

爱心

专心 物理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物理学思想上的“危机”都孕育着物理学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而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会强烈地在当代乃至下一代的物理思想方法上留下不灭的印记。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定律或定理的产生往往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而在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总伴随着新的物理思想方法的产生,或用新的物理思想方法作为它的世界观的支撑点。物理思想方法是在物理学各个发展阶段中逐渐萌发出来并成长为这个阶段物理学最重要的,对促进和发展以后物理学认识有突出影响的物理学的主流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既体现在物理学家对他们研究领域和研究工作的思考、理解、认识以及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与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比较、切磋、争论以及逐渐为同行所认可的过程中。在一个时期占有突出主体地位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不仅给那个时期的物理学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对以后物理理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下面撷取物理学中对时空和物质这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概念,由此来说明时空观和物质观的不断深化带给我们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的不断更新。

时间和空间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思想概念,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始终贯穿在物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物理学的时空观从物理教学一开始就渗透在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例如,在运动学的教学中位移和时间就是时空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而位移和时间贯穿在物理学的始终。

在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里,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相互独立无不影响。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牛顿力学赖以成立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观念。在牛顿的时空观中空间和时间各具有自己的不变性,也就是在这个空间中一个物体的尺度不会因为运动的状况而改变。时钟也不会因为运动的状况而改变。

牛顿的时空理论是在取代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宇宙观中产生的,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空观在二十世纪初又取代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理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统一性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核心思想。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绝对的、孤立的时间和空间。在狭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构成了四维时空,任何物理事件的发生极其变化都在这个四维时空中,时间不再独立于空间之外。

基于这样的时空观的变革,不仅物理学中一些重要理论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头脑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于物理学的质量观,从对物质本原的认识追溯,我国古代的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说”、古希腊的土、水、气、火“四根说”,直到“原子说”的提出,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入。物质的可分〔各态物质→分子→原子→核(电子)→强子→轻子→夸克→┅┅〕导致不连续的物质观的形成。物质的连续(电磁场)又导致了从不连续的物质观上升为连续的物质观,使人们的思想方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微观世界的波和粒子的二象性又使人们从连续的物质观走向连续与不连续统一的更高层次的物质观。这样认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物理思想方法不断更新的过程。

四、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从而实现大物理教育

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是物理文化素质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在内容和形成源流上有一定的关联。物理知识的建立,离不开物理思想方法的规范使用;物理思想方法的形成又以一定的物理知识为基础。大物理教育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教学,而是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到物理思想方法的层次上去,即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样,物理学思想方法又需要以物理知识为基础,因为前者是以后者为载体的。物理思想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和物理知识处于同等重要的,而且最有价值的地位。

对教育而言,学生在校所能学到的知识很有限,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正如赞可夫所说:“无论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迅速地弄懂这些东西并掌握它。”要迅速地弄懂这些新知识、新发现,掌握这些新技术,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方法,即必须树立大物理教育观。我们知道,观察、实验、假说、验证等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和各种工作领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物理学科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更是普遍应用于人的各种思维活动,思想方法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和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方法取得的成功经验,就会在以后的问题中自觉地运用并逐渐得到升华。当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即使忘记了具体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物理思想方法却仍然能指导他们作为社会的人,形成善于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分类评价、综合比较、概括判断等工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内化了的物理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具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意识。所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的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和培育将终身受益。所以,学校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应是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成果,也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学习和工作的最有力的工具。因此,掌握物理思想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物理知识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以物理思想方法为线索组织物理教材、组织物理教学过程。对一些重点物理知识,模拟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切实运用必要的物理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物理思想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必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切身的体验,从而对物理知识本身有扎实的理解,同时又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育。这就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还明白了这一知识是用了那些物理思想方法来获得的,即能在物理思想方法层面上理解和体验物理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经过学习逐步地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就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取得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时,就得到了开启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而对教师而言,以前我们找不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点,感到这两者的结合难以自觉地去操作。从我们的实践来看,突破口就在于加强物理思想方法教育。物理思想方法能将物理知识和能力联结起来,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物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难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这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物理教学必然会达到更高的境界,从而真正实现大物理教育。

用心

爱心

新课程与物理教学 篇3

新课程 物理教学 教学方式

物理新课程是在大力倡导优质高效课堂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它的实施有利于深化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优质高效课堂和自主互助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就是以学生为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物理新课程在目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物理新课程由边缘到核心的实施,我加强了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并总结出了以下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大量的内容、结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实验探究等方式总结出来。因而,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去学习,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要把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和学习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一课中,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测量电路中哪一部分的电流呢?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而且是五花八门。有的说,随便测电路中一处电流即可;有的说:应该测电路中最中间一处电流;有的说:测电源正极和负极两处电流,取平均值;还有的说:应该测电源正、负极以及电路中间三处的电流,取平均值。那么,我们怎样来验证谁说的对呢?“实验”“实验”。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各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记下所测的数据,相互补充,相互交流和完善,最终总结出了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结论。学生亲身体验了这次实验探究过程,这不仅纠正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错误认识,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而且知道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接下来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非常顺利。整节课学生充满了激情,热情很高,效果很好。

二、调整目标结构,完善教学模式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目标教学理论中的领域目标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知识与技能即目标教学的认知领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目标教学中的情意领域目标,而过程和方法作为新课程的目标能很好的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新课程的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使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只笔帽、一杯水等,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这样从课一开始上,学生就充分地调动起来,参与进来。正当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及时引导探究:物体在发声时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连续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又提出了如下问题:你怎样利用现有的物品来研究固体和气体传声的性能好坏呢?学生的兴致很高,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有的方法是:先把铅笔放在嘴边,用手指弹一下,再用牙咬住,用同样的力用手弹一下,比较听到的两次声音的大小。有的方法是:用对比两次敲桌子的声音的大小,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指导的位置上,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和努力创新。把新程观念自觉贯彻到目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指导者,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最佳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广泛地合作、深入的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如何利用手边的水杯、水、沙子、细线、小玻璃瓶(带盖)等,让小瓶浮上来、沉下去、悬浮在水中不动?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最快,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巧妙、最简单。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的学生人人动手:有的盛水,有的栓小瓶,有的往小瓶里装砂子……大家分工合作,实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着。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对于漂浮和下沉两种情况,学生实验探究得很快、很成功,但对于悬浮这种情况,普遍感到困难,我及时进行指导和启发。而后我发现,有一个小组很“专业”地进行试验:当发现小瓶下沉时,马上减沙子再试,发现上浮时,又加沙子,进过多次调试,终于成功了。这时,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其它小组也陆续顺序的完成。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相互合作,自觉地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学习中。

另外,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塑料瓶、包装盒等物品自制学具的活动中,我发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自制的实验用具,简单实用、现象明显、原理正确、目的明确、试验新颖。学生仅用汽水瓶就能验证物体的浮沉,充当量筒,液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物体对外做功等实验。在自制学具探究物理现象过程中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刍议 篇4

1. 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使知识合理迁移,并在迁移中得到深化。

1.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情境,提供学生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1.2 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其关键是通过对演示实验和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1.3 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2. 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中一个易被人忽略的因素是成功的学习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体验越多,学生就会越倾向于认为自己能控制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有趣的、有价值的,能满足自我进取的需要。学习优秀的学生大都是在这种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中成长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一般不用家长操心。心理学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将自我实现刻了解使学生做出反应的重要性,从而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物理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常被老师责备为不努力、不认真学,从而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特别是物理学习中接连出现失败时便会失去信心。加之部分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要求,更增加了学生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甚至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就应当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教学内容设置的层次和梯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阶段,教学要求更应低一点,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曾在《力》一章后补充“物体的受力分析”内容,并配以比较复杂的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结果不仅多数学生没掌握,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后改为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进行受力分析训练,学生便容易接受。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深入。关于考试,我们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3. 开展物理探究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定位,不断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同和对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河,他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堪称科学探究的典范;牛顿经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思考,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将地球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这些都是科学探究历程中的丰碑。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辛卓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试题与研究,

[2]王万富.前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2001(02).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探究论文 篇5

摘要:在素质教育要求下我国教育正在全面进入新一轮改革创新,在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挖掘物理文化因素,帮助学生在学习大自然物理知识的同时,丰富自身物理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物理推理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在生活中充分发挥物理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本文站在文化视角,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进行分析,希望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能够形成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物理;文化视角;新课程教学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事实,而基于文化视角研究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促进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对话,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种以教师为指导者,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有义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才能更加全面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从教师角度进行分析

1.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应该学会接受新鲜事物,学会多元化文化,只有先将自身充实起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和运用能力。由于物理理论知识与外国文化联系很紧密,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外国文化进行研究,从而加深对物理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以自身求知探源的`精神感染自己的学生,满足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1.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物理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在今后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分出一部分时间对物理文化进行讲解,以文化中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并通过物理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树立伟大的物理理想,向无数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们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限制,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转变狭隘的教学目标和观念,实现真正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1.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学习并吸收新型文化,对于像计算机技术、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都要有所涉猎,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促进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从实际教学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2.1强调联系生活实践

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很多学生认为高中物理知识难度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女生,在理性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现象,但是当听到教师分析时又觉得并不是那么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分析的思路和步骤。那是因为教师在分析知识点的时候能够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物理知识就变得简单起来,同样如果学生能够灵活的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建立联系,也可以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和技巧。同时从物理文化角度入手,学习物理公式来源,理解前人得到公式的过程及背景,才能正确运用公式和理论知识。

2.2鼓励学生培养质疑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光靠教师不断讲解是无法将知识讲解透彻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培养自身质疑和探究的学习习惯,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抱以质疑的态度,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制定验证方案,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然后实施验证方案。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提高物理逻辑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物理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内容。然后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组,要充分发挥尖子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带头和促进作用。

2.4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

传统应试教育给物理教学评价方式留下的弊端就是形式过于单一,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高低,甚至有时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努力寻求新的评价方式,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文化视角对物理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可以选择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家庭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方面结合的方式。

3小结

相信每位一线教师都可以从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从文化角度重新考量高中物理教学,将创新想法融入到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新华.探析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06:13-14

[2]王艳玲.“局外”与“局内”:多元文化学校情境中教师的跨文化适应及其课程实施取向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04:45-58

浅议新课程下物理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创新 能力培养 物理实验教学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严格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基础上。实验不仅仅局限于现行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手拍打桌子手感觉疼,说明力的相互作用;把易拉罐侧壁钻一个孔,在其中盛满水后让其自由下落,水不流出,演示完全失重现象。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角色转变

即改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前,学生实验,课本有较全面的目的原理介绍、方法步骤说明、数据分析处理要求,教师、实验员在实验前帮学生选好、调试好仪器,教师在上课前还要讲解注意事项,带学生预习,甚至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完成,课前还要先看实验录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由教师代劳解决。总之,整个实验都以教师为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升华,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学生一旦离开教师,就束手无策。可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创新教育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预习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读懂实验原理,拟定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组装实验仪器,控制实验条件,规范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测量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分析实验误差,写好实验报告。这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思维相当严密,实验技能要求相当熟练。为了使学生独立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做课本上没有的探索性实验和指导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述程序的全部操作。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课本上有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教师不妨将其改成探索式的实验,如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等,经过适当改造完全可以变成学生探索式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四、更换仪器设备,紧跟时代步伐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工厂、医院、科研等部门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而中学实验室用的还是多年前的“小车+木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充分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落后于理论,与科技前沿距离太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实验室必须加快现有仪器设备的更新,使教学现代化,中学物理实验与时代同步,甚至超越时代。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实验更直观、简便、准确和更具吸引力。

总之,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创新人才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不但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明确实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次,必须在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我们只要坚定方向,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才。

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当中, 利于学生亲身体会、深入了解物理原理知识, 既让学生最大化的获取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有必要也有义务在新课程背景下, 积极改进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正所谓“言传身教。”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水平, 并着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尤其是实验教学中, 要亲力亲为, 不能敷衍了事。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的局限, 学生对一堂实验课的理解与创新是有限的。作为教师, 不但要做好每个实验, 还要研究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并结合实际, 积极对实验加以改进, 努力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与此同时, 教师不能眼高手低, 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从每一堂实验课开始, 从每一个实验开始, 把新课程背景下新的物理理念贯彻到实验当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当对所做实验积极开展专题性研究, 培养教师对学术的钻研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进而带动学生钻研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在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 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要深入理解实验教学理念

要深入理解新课程中的理论观念, 贯彻落实新课程目标, 就要努力了解实验教学概念, 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所谓实验教学, 不仅仅指简单的示范和操作, 更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成绩。实验教学以课堂演示实验为载体, 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原实验的操作的危险性、复杂性, 让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 具体的实验操作, 更是促进实验教学大力发展, 培养学生多项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三、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

(一)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解决问题时只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简单应用, 只是朝着待解决的目标努力。而提出问题时则几乎完全没有参照, 是自己探索得到的, 体现的是创新性思维探索、扩展的能力。作为教师, 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中多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另一方面,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质疑, 多提问、多思考。通过这种形式, 延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以往的实验演示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往往局限于教师示范, 学生学习。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自我创新、动手能力的发挥。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 教师应当更多的鼓励学生自我实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一堂实验课中, 教师可以仅仅只是创设一些简单的情景, 做一些简明的点拨示范, 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对既定情景加以完善总结, 对实验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 把才能课堂交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而当学生有疑问或出现实验问题是, 教师应当娴熟规范、标准科学地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从而是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不使学生出现知识盲点。

(三) 研究表明, 高中生求知欲强, 并且开始具有质疑的思想;

想象力较丰富, 而且具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有一定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因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想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途径之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设计中, 要多选取跟学生的生活常识相矛盾、旧有认知相悖的物理实验。通过学生切身参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四) 以往的实验课程教学, 由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知识理论、实验技巧的娴熟, 往往会轻易把各项实验在很短时间内做好。这本身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高的表现。但长此以往, 容易让学生形成迷信权威的思想, 凡事依赖教师, 而独立思考、自我动手能力会减弱。在新课程背景下, 贯彻落实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就是要意识到就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并积极予以改进。作为高中教师, 应当与学生共同探究, 共同改进实验, 在共同研究中融入到科学试验当中, 充分创新、发扬“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有序高效地践行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小组合作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激发学生参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些物理实验的常规模式, 可以适度地进行一些改变, 以探究小组的形式, 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能力。具体来说,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一些探索性的试验进行分组, 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 各组通过不同的实验条件, 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最后将结果加以分析比较。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探索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增加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意识、分工意识、奉献意识, 从而不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还能增进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一次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要肯定并了解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积极领会其精髓,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力、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参与意识。要争取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尤永清, 邵国庆.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M].东北师范出版社

新课程与物理教学 篇8

一、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 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 大量的内容、结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实验探究等方式总结出来。因而, 教师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去学习,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要把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 交给学生,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和学习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主导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一课中, 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你认为应该测量电路中哪一部分的电流呢?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 而且是五花八门。有的说, 随便测电路中一处电流即可;有的说:应该测电路中最中间一处电流;有的说:测电源正极和负极两处电流, 取平均值;还有的说:应该测电源正、负极以及电路中间三处的电流, 取平均值。那么, 我们怎样来验证谁说的对呢?“实验”“实验”。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 各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 记下所测的数据, 相互补充, 相互交流和完善, 最终总结出了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结论。学生亲身体验了这次实验探究过程, 这不仅纠正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错误认识, 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而且知道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接下来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 非常顺利。整节课学生充满了激情, 热情很高, 效果很好。

二、调整目标结构, 完善教学模式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 提出了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目标教学理论中的领域目标是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其中, 知识与技能即目标教学的认知领域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目标教学中的情意领域目标, 而过程和方法作为新课程的目标能很好的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 新课程的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使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只笔帽、一杯水等, 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一比, 看谁的方法多, 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这样从课一开始上, 学生就充分地调动起来, 参与进来。正当学生兴趣正浓时, 教师及时引导探究:物体在发声时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为了让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 连续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 又提出了如下问题:你怎样利用现有的物品来研究固体和气体传声的性能好坏呢?学生的兴致很高, 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有的方法是:先把铅笔放在嘴边, 用手指弹一下, 再用牙咬住, 用同样的力用手弹一下, 比较听到的两次声音的大小。有的方法是:用对比两次敲桌子的声音的大小,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始终处于指导的位置上,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做到,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科学探究和努力创新。把新程观念自觉贯彻到目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指导者, 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设置最佳的问题情境, 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广泛地合作、深入的探究,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如何利用手边的水杯、水、沙子、细线、小玻璃瓶 (带盖) 等, 让小瓶浮上来、沉下去、悬浮在水中不动?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最快, 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巧妙、最简单。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的学生人人动手:有的盛水, 有的栓小瓶, 有的往小瓶里装砂子……大家分工合作, 实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着。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 对于漂浮和下沉两种情况, 学生实验探究得很快、很成功, 但对于悬浮这种情况, 普遍感到困难, 我及时进行指导和启发。而后我发现, 有一个小组很“专业”地进行试验:当发现小瓶下沉时, 马上减沙子再试, 发现上浮时, 又加沙子, 进过多次调试, 终于成功了。这时,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 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 其它小组也陆续顺序的完成。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相互合作, 自觉地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学习中。

另外, 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塑料瓶、包装盒等物品自制学具的活动中, 我发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自制的实验用具, 简单实用、现象明显、原理正确、目的明确、试验新颖。学生仅用汽水瓶就能验证物体的浮沉, 充当量筒, 液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物体对外做功等实验。在自制学具探究物理现象过程中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物理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反思 篇9

1)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物理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品质, 进行sts教育。培养科学素养是指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 而不只是培养少数的科学技术精英。《标准》中的培养目标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 也就是说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达到的。物理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是“为全体学生的物理”。在传统的教学大纲和物理课程中, 教师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的结果和学习的效果, 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忽视了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和sts教育, 一句话, 只重结果不求过程。而《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阐述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这三个维度是平行的。新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注重学生经验、物理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整合, 突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同时感到教学时间之紧张。例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的关系, 教材要求一课时完成, 但是用探究实验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想—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收集证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交流的过程进行, 一课时很难完成, 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其实, 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 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心情, 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但需要说明的是, 实施探究教学不完全在课堂上完成, 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 就完全可以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 这样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 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 不单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2)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 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 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 按新课程的要求, 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 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要“放”, 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 让学生去主动探索, 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 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 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 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 使课堂放而不乱, 学习环境和谐。

另外, 还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 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 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 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 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 即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 目标非常明显, 我们以“超出教学大纲”、“不考”为理由, 不允许不确定的知识点进入课堂。与此相反, 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例如, 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情境大大增多。为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 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的, 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 纳入到了课程资源中。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 对于不确定性情境产生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无法一一答复时, 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开展讨论、研究性学习, 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4) 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点, 尤其是在目标上的不同: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二是目标内容更为全面, 不仅有学科知识、还有科学过程、方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三是将三大目标统一于科学探究的过程 , 强调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构建。要朝着“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改革的进展”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要毫无顾虑地、大胆地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 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

总之, 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 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 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 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 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能为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问题是肯定会有的, 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 就一定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摘要: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 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 组织者、参与者;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点。总之,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能为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闫新民.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 篇10

一、物理教学论课程的现状

1. 学生普遍对物理教学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开设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并进行教学技能的初步训练。但是, 历来学生们在观念上对物理教学论这门课程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学生认为, 只要把物理专业课的知识学好, 初高中的物理知识那么浅显, 从事这个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大学所学的物理知识也足以应对;部分学生认为, 物理教学论是关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 属于比较简单的内容, 只要考试之前背一背, 再看两遍书, 通过考试就没有问题, 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在中学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总是认为已经当了这么多年的学生, 听了这么多年的课, 潜移默化就知道该怎样教学了。然而无数的实践证明, 知识水平相同的两位老师, 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 自然教学质量也会不同。工作在基础物理教学一线多年的很多毕业生反馈, 他们为当年没有重视和认真学习这门课程而感到后悔, 因为他们后来才醒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 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还要会教学, 善于教学。

2. 物理课程教学论教材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所使用的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教材中只涉及到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缺少教学技能的相关章节。学生仅仅了解了上述的内容, 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去实践, 怎么用还是摸不着头脑。对于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及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不了解, 对于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不会处理。在现行教材中还缺少微格教学方面的介绍, 例如微格教学的概念和功能, 如何进行微格教学训练等等, 这对后续的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微格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如果没有前期的理论指导,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 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 就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 而物理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在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论教材中也没有涉及。

二、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尝试

以上问题影响了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制约着物理教学论课程对学生职业专门化的发展, 又由于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迫切需要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探讨一下对物理教学论课程进行的一些尝试。

1. 促进学生角色换转、明确学习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如何培养适应新课改的师资力量是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尤其是对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新的要求。首先, 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新课程标准, 并充分认识到物理教学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主要的教学模式, 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进行身份的转变, 并且要以研究者的角度投入到课堂之中。并提出问题:作为物理教育专业的师范生, 如果近期要让你承担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 你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然后从学生的发言中归纳出“准备工作”, 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用什么教?”这五个问题恰恰是物理教学论所要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接受适应现代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当然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讲授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师同样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不能照本宣科, 要不断创新, 不断充实自己, 教给学生最先进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2. 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参与体验。

针对教学论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 不积极发言, 不积极主动参加讨论交流的情况, 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尽量多的引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材料进行实验教学, 即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实验教学, 并给学生播放趣味物理实验的视频,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教学实践时间少的情况, 笔者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备课, 讲解物理教学论课程中部分重点内容, 一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教材、把握重要知识点的作用, 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是使他们初步体验站在讲台上面向众人表达思想和“施教”的职业特点, 尽快进入角色, 尽早领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等等。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

“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 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对于物理教学论课程, 笔者更多的是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在精讲理论的前提下借助多媒体实施案例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了教育理论之后能够在名优教师的教学实录中观摩和体会新课程理念以及教学技巧。观摩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发言, 指出教学案例中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的, 如何改进。在给学生看的名优教师的教学实录中既有教学各环节的单独的、具体的教学视频, 也有完整的一节课的教学视频, 甚至包括讲课前的说课和之后的评课。通过观察发现, 如果学生在观摩优秀教学实录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 听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把如何进行有效的听课、说课和评课作为一个重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观看时能有针对性, 能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教学论课程在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 并且在近几年的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环节越来越注重说课, 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讲课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说课的能力, 以增强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三、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近几年对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尝试, 效果是明显的。从教育实习来说, 近几年的学生在实习时更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更多的尝试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更加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的利用物理教育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物理教学论课程的学习, 使得他们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更快的进入角色, 更快地适应中学物理教学。通过对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改革, 学生对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运用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大赛, 今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技能大赛中, 我院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准备和辛苦的努力, 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7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技能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在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的全国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共27名同学参加了比赛, 他们分别获得一等奖5人, 二等奖4人, 三等奖18人, 在获奖的名次上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经过了课内讲练结合、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各级技能大赛的历练, 师范生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并为之而努力。在近几年教师招聘考试的试讲中, 师范生所表现出来的扎实的物理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成熟的教态都赢得了面试评委的一致好评, 面试的通过率有所增加, 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所增强。

四、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在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 促进学生角色换转、注重学生参与体验以及加强案例教学是达成课程目标、培养中学物理合格师资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另外, 本课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于物理师范生在教学创新和教学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生在实习、综合实践和就业应聘的面试中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普遍不被学生重视、教学技能训练不足等现状, 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并取得初步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 在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 促进学生角色换转、注重学生参与体验以及加强案例教学是达成课程目标、培养中学物理合格师资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

关键词:课程的现状,课程改革, 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伟, 郭玉英, 刘炳升.非常规物理实验:有待深入开发的重要物理课程资源[J].物理教师, 2005, 26 (9) :47-50.

[3]胡波.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现代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导刊, 2007, (3) :44.

[4]张伟, 吉日嘎拉.对高等师范院校物理系新生进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的尝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14 (4) :125-127.

[5]赖萍.高师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0, (16) :230.

[6]解世雄.高师“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创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3, (6) :118-121.

[7]黄生学, 樊雅平, 潘晓明.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5) :95-97.

物理新课程与支架式教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 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57—02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支架”的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物理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参与目标的提出或确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注意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物理情境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可能出现的相关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电路》的教学中,探究影响小灯泡发光强弱的因素时,学生猜想的因素有:灯泡的大小、电池个数的多少、有没有串滑动变阻器、导线的长短等。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些因素归纳成“小灯泡电阻的大小和两端电压的高低”。这样,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又理清了探究的思路。

其次,鼓励学生精心设计实验,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在“做”中进行学习。传统物理教学一般的教学程序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在物理新课标中倡导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正好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在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和猜想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探究,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做中进行学习。因为学生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领略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探究思想与科学实验方法。

二、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并给予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

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究。

探究过程有不少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本次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新编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把解决“繁、难、偏、旧”作为一个重要原则,大大减少了教学内容,这无疑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建构知识的时间保障创造了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一个小而精的工作小组是非常必要的,从空间上给学生一定的调整,使学生便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估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评估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同学之间的反思与评估。在探究过程中,有时一些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而让学生进行交流、评估,就能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物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实验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物理逻辑思维和良好学习习惯。物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下面笔者将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两大方面阐述创新的模式。

1. 实验内容的创新模式

1.1 演示实验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容易趋向简单的介绍性演示,将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原原本本复述一遍,对于学生来说,这并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操作演示,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步骤。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速度测定实验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时间、路程概念进行理解,要控制好不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次实验探究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得到速度。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准备5个不同重量的小球,从相同的高度释放,记录小球落地的时间,根据时间、路程,计算小球运动的速度,并绘制表格。最后引导学生自行组织合作小组开展实验,并填写、整理、计算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快的掌握实验技巧,能够快速开展实验,并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数据,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对物理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

1.2 探究式实验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设计、开展并得到结论,并与教材内容相比较。

例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声音的传播》教学时,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第一步,创造实验教学情境,播放汽车鸣笛、空谷回音等声音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视频中的声音都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第二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交流沟通得到更多实验猜想,并设计猜想实验步骤,经过讨论,他们认为声音在液体、气体、固体中都能够传播,根据猜想进行实验。第三步,猜想验证,首先是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实验,将发声的闹钟放在水中,隔着水依然能够听见闹钟的响声,说明液体可以进行声音的传播;其次进行声音在气体中的实验,其实这个实验学生每天都在做,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彼此发出的声音就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最后进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安排两名同学在钢管或书桌的两边,其中一名同学敲击钢管或是书桌的一角,另一名同学贴近钢管或书桌,判断是否能够听到声音,并描述声音的大小和品质。通过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实验中,教师抓住时机,进行课堂纪律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不在课堂上随意聊天,上课不带手机,避免手机在课堂上突然发出声音,干扰其他同学的听课进度等。探究式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真、创造精神。

2. 实验手段的创新模式

2.1 加强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具备形象、生动、有吸引力的特点,是初中教育中比较新颖的教学工具之一,加强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即通过多媒体资源更加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还能在实验过程中配上形象化的声音,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可以清晰的展示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仪器具体操作步骤,同时可以将实验仪器与多媒体进行连接,学生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可以实时的传送到多媒体中,更加详细、准确的记录实验数据,并快速计算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在实验中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2.2 加强电子书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电子书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效果与多媒体差不多,多媒体比较偏向于集体教学,而电子书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每个人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设计,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自主调节实验视频播放进度,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采取倒退重复学习的方式,保障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对每个知识点都能够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电子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像是另一位老师,一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贴身家教。

3. 小结

总而言之,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整体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对实验教学保持高度的重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用,激发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好军.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20:95-96

[2]许宝贵.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实践与探寻[J].学周刊,2015.29:145

上一篇: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下一篇:中国石化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