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2024-08-19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共11篇)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篇1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翻转课堂是美国两位化学家为了帮助一些因故未能到校上课的学生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誉为最影响课堂教学的技术变革。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笔者将认知合作小组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以期使翻转课堂的实施收到更好地成果。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及内涵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深层次的混合学习模式,它彻底摆脱了传统“课堂知识传授+课下知识内化”的教学形式的束缚,而是将二者实施的顺序颠倒过来,采用在线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学习资源,自定步调,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不再进行知识传授,而是利用课堂时间,使用课堂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通过和传统教学形式对比我们发现,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自主进行微视频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来掌握学习的进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转课堂真正的实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二、认知合作小组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认知合作小组是依据分布式认知理论提出的。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个人头脑中的活动,还是学习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个体间的共享与协作。在认知活动中只有个体间协同合作、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大学物理翻转课堂中认知合作小组的组建

认知合作小组的科学组建是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前提,考虑到在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活动,以及大学物理班级的实际情况,小组人员一般控制在6―8人为宜,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小组成员的组成也对后期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发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特质,让他们的更好地相互协作,小组成员的组合最好能够满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就是要保证各个小组之间整体水平大体相同。组内异质,是说小组内每个个体认知具有差异性,他们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认知相互作用,会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四、认知合作小组在大学物理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在翻转课堂中实施认知合作小组主要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乐于交流、相互协作的学习氛围。合作的基础是自学,所以我们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也是翻转课堂的要求,要让学生自主中求知识,协同中求发展。下面我将从三个具体的切入点来谈谈认知合作小组在大学物理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1.课前学生自学知识构建

在翻转课堂中,课前教师将新授课的微视频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发放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学习资源,自定步调,完成知识传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学生会有疑问产生,而老师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处理每个学生的问题。此时在课前,认知合作小组的形式以QQ讨论组、微信群等形式存在,学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以图片的`形式分享到认知合作小组中,大家共同讨论,如果学生交流之后还有疑问,再将问题呈现给老师,由老师解答。

在这个认知个体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解决了问题,同时加深了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共同处理。当然,这边又要提到小组成员组成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的讨论小组不积极,小组就形同虚设。

2.课堂上的教学应用

在大学物理翻转课堂上,主要利用课堂时间,使用课堂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在前面课前环节也提到,学生在课前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讨论,教师可以直接以问题的形式提问,也可以找相关的有疑问的概念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题中理解相关概念。

对于一个问题的讨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给出问题或相关习题,学生思考,小组间讨论,小组确定最后答亲。

(2)教师询问各个小组的答案,如果经过小组间交流之后给出的答案正确率较高(大于70%),教师可以将问题简单总结,然后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正确率较低,教师要分析学生问题所在,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分析,给出结果,直到正确率大于70%。

(3)翻转课堂课上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当学生做完相关概念的问题后,教师进行适当总结。

(4)设置认知合作小组在课上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讨论的空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于形式,对于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不用学生讨论,直接让学生回答。因此,教师要灵活掌握。

(5)课后作业中应用

笔者所在学校,大学物理课后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完成大学物理学习辅导,在这部分和课前相差不多,学生仍可以将问题传到群里去相互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

五、结语

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课程的颠覆,认知合作小组理念可以很好地支持翻转课堂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意识。然而,良好的应用还需要研究者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才能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的学习。借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融合认知合作小组的理念的翻转课堂式教学,必将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篇2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当中, 利于学生亲身体会、深入了解物理原理知识, 既让学生最大化的获取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有必要也有义务在新课程背景下, 积极改进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正所谓“言传身教。”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水平, 并着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尤其是实验教学中, 要亲力亲为, 不能敷衍了事。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的局限, 学生对一堂实验课的理解与创新是有限的。作为教师, 不但要做好每个实验, 还要研究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并结合实际, 积极对实验加以改进, 努力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与此同时, 教师不能眼高手低, 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从每一堂实验课开始, 从每一个实验开始, 把新课程背景下新的物理理念贯彻到实验当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当对所做实验积极开展专题性研究, 培养教师对学术的钻研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进而带动学生钻研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在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 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要深入理解实验教学理念

要深入理解新课程中的理论观念, 贯彻落实新课程目标, 就要努力了解实验教学概念, 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所谓实验教学, 不仅仅指简单的示范和操作, 更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成绩。实验教学以课堂演示实验为载体, 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原实验的操作的危险性、复杂性, 让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 具体的实验操作, 更是促进实验教学大力发展, 培养学生多项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三、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

(一)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解决问题时只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简单应用, 只是朝着待解决的目标努力。而提出问题时则几乎完全没有参照, 是自己探索得到的, 体现的是创新性思维探索、扩展的能力。作为教师, 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中多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另一方面,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质疑, 多提问、多思考。通过这种形式, 延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以往的实验演示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往往局限于教师示范, 学生学习。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自我创新、动手能力的发挥。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 教师应当更多的鼓励学生自我实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一堂实验课中, 教师可以仅仅只是创设一些简单的情景, 做一些简明的点拨示范, 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对既定情景加以完善总结, 对实验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 把才能课堂交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而当学生有疑问或出现实验问题是, 教师应当娴熟规范、标准科学地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从而是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不使学生出现知识盲点。

(三) 研究表明, 高中生求知欲强, 并且开始具有质疑的思想;

想象力较丰富, 而且具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有一定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因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想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途径之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设计中, 要多选取跟学生的生活常识相矛盾、旧有认知相悖的物理实验。通过学生切身参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四) 以往的实验课程教学, 由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知识理论、实验技巧的娴熟, 往往会轻易把各项实验在很短时间内做好。这本身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高的表现。但长此以往, 容易让学生形成迷信权威的思想, 凡事依赖教师, 而独立思考、自我动手能力会减弱。在新课程背景下, 贯彻落实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就是要意识到就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并积极予以改进。作为高中教师, 应当与学生共同探究, 共同改进实验, 在共同研究中融入到科学试验当中, 充分创新、发扬“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有序高效地践行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小组合作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激发学生参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些物理实验的常规模式, 可以适度地进行一些改变, 以探究小组的形式, 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能力。具体来说,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一些探索性的试验进行分组, 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 各组通过不同的实验条件, 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最后将结果加以分析比较。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探索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增加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意识、分工意识、奉献意识, 从而不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还能增进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一次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要肯定并了解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积极领会其精髓,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力、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参与意识。要争取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尤永清, 邵国庆.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M].东北师范出版社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0-01

《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包括两部分教学内容,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它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学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教学效果。作者结合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体会,从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验的教学顺序等方面对该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单组人数过多

由于本校实验教学资源有限,一般情况下,单个实验室内配置6套仪器供学生上课用,而理工专业的学生都要上大学物理实验课,因此,就存在仪器数量有限而選修学生人数过多的问题。加之前几年师资力量有限,因此,往往是一个组就有三十多个学生,平均一台仪器就要有五个学生,这样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还有一些学生仅仅是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后实验就草草结束。

1.2 理论与实验脱节现象严重

塔里木大学《大学物理》教学中一直沿用的模式是理论课开课两周后开实验课,即理论学习与实验同步进行,虽然实验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在高中已经学过,但是由于本校的生源主要是新疆地区,学生的物理功底相对较差,所以,实验课上往往是老师要用一半的时间去讲理论,留给学生动手的时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1.3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往往要求实验报告中有实验预习部分,并且还对预习有着严格的要求,这虽然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学生所谓的预习主要是抄写书本上的理论,对于仪器学生并没有提前进入实验室参观,所以还是一无所知。况且实验课程的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因此,存在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实验不认真做,迟到早退现象较为严重,但由于实验报告书写认真,因此得到的分数并不低,而其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

1.4 实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大学物理实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验证性的实验,部分实验甚至是学生在中学做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实验,而到大学以后仍然要重新作一次。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导致每学期教学内容基本不变。

1.5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学生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老师先讲基本理论,然后介绍实验操作,并且会手把手教学生每个实验步骤,学生仅仅是模仿或重复老师的动作罢了,根本就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上实验课以前没有见到仪器等实物,因此,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甚少,仅仅是通过老师上课时的介绍就做实验,难免会损坏仪器。

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大学物理实验》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了效果。

2.1 单班多组制

单班多组制即把单班学生分成很多组,每组最多16人,平均2~3个学生一套仪器。这样既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比如,在做拉脱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过程中,拉膜这一步的实验过程要求三个同学合作,一个同学旋动螺杆上面的螺钉使焦利氏秤上升,一个同学旋载物台下面的螺钉使载物台下降,另一个同学时刻看着三线对齐,如果三个同学配合不好,实验误差就非常大。其实很多的实验都要求协作,因此,单台仪器的人数不能少于三人,但也不能过多,否则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验教学效果也不好。

2.2 先学习理论后进行实验教学

针对理论与实验教学脱节的问题,调整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顺序,即在教学周的第1~10周进行理论教学工作,第11周开始进行实验教学,大学物理实验内容以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开设。这样实验课上老师就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实验基本理论后直接进行实验操作,而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介绍基本原理,大量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同时,进行该项改革后,学生在做预习工作时也能够得心应手,因此,实验课上就能有目的的去听老师的讲解。进行该项改革后,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2.3 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单一,因此,老师的实验教案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鉴于此,物理实验室将科研引入到日常的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科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比如,用拉脱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中,传统的仅仅是测完室温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后实验就结束了,这种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改革后,学生要研究温度、液体浓度及不同的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系数的影响,同时还鼓励学生就该实验的结果设想其可能的应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该门课程的新颖性;另一方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实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后,增加了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的考勤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实际动手操作分及最终对实验进行综合评定的实验操作考试分。考勤部分的增加减少了学生的迟到早退的现象;实验操作分促使学生重视大学物理实验的实践操作,人人都动起来,而不是部分学生做实验,部分学生在那里闲着没事干;实验考试部分由于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平时不动手自己做,实验考试时可能连相关的实验仪器都找不到,增加该部分内容后,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更加注重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平时实验认真,并且在平时的大学物理实验上课过程中表现非常突出,并且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则实行免考,这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实验。

2.5 引入虚拟实验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虚拟实验要求在电脑上安装相应的软件就可进行相应的实验。该方法设备简单,对场所的要求也不高。进行改革后,要求学生在写预习报告时结合虚拟实验提前熟悉仪器及基本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在上实验前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了仪器的损坏数量和程度,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技能。

3 结语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篇4

自主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初探

在<大学英语>普遍采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的环境下,传统的、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估受自身缺陷限制难以对自主学习环境下的该课程实施有效的评估.<大学英语>评估体系应为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学习者的自我评估、生生评估、小组评估、师生评估等评估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终结性评估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实施教考分离和校级联考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同时,在自主学习环境下也将尝试新的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对教师进行评估,以期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作 者:李汉强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估 终结性评估 教考分离

《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初探 篇5

作者简介:王燕晶(1986-),女,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摘要:幼儿教师口语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幼儿教师口语》教学存在着课时数少但教学内容庞杂、教学师资相对薄弱、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模块化地安排教学内容、构建“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是提高《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关键词:《幼儿教师口语》;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075-01 自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并实施以来,教师口语课程越来越受到师范院校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其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更需要根据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突出学前儿童对教师口语的要求,专门训练和提高幼儿教师口语表达能力。

一、《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各类教学活动都有赖于良好的口语能力。《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旨在让将来会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训练,更好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掌握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口语运用规律和基本技巧。

二、《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教师口语课程的设置时间并不短,但在新形势下,《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却面临着有别于以往的诸多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找准对策,才能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课时数少,但教学内容庞杂。国家教育部在《师范教师口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师范本科生的口语课程不得少于56学时,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在课时设置上,远远不足56学时。《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职业口语训练几个部分,但部分教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往往将该课程和《普通话》课程教学混同,在课堂上一味训练普通话。

(二)教学师资相对薄弱。目前,高校教授这门课程的大多是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年轻教师,他们都拥有良好的语言和语言教学理论,但基于幼儿教师口语能力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示范评价能力都较为薄弱,缺乏一定的专业教学经验。

(三)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很多高校在大一下学期设置该门课程,且教学内容大多从枯燥乏味的语音知识和普通话训练开始,学生又分别来自不同省市地区,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本课程时,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认识不足。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和训练要求置之不理的“冷场”现象,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三、《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初探

(一)模块化地安排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该课程的教学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职业口语训练三个模块。①

普通话训练包括普通话和方言的概况、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更要针对来自不同方言区同学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语言习惯。以四川方言区为例,幼儿教师口语名词运用中就常见错误使用词缀“子”的现象,教师常常会说出“虾子”、“梨子”、“羊子”、“树子”等方言词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纠正。

一般口语训练则包括朗读、说话、讲故事、演讲等,在训练过程中要加入态势语训练,让学生能通过肢体语言将口语训练项目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结对子等方式,保证每项训练都能人人参与。

职业口语训练则是针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目的性地进行训练。如课堂上导入语、提问语、讲解语、过渡语、评价语、结束语和应变语的使用,情景模拟练习,直至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请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来校执教,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扮演幼儿,让他们在观摩和体验中领悟教师口语运用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通过讲座、座谈等为学生口语实践提供榜样和示范。② 此外,各高校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周边的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幼儿园见习,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将要面对的教育对象,通过与幼儿的相处,逐步学会如何科学有效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遵循全面的考核原则。无疑,幼儿教师口语跟普通话关系密切,但幼儿教师口语能力并不完全对应于普通话水平。《幼儿教师口语》课程考核体系必须体现出一种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普通话不等于口语能力。《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考核标准要全面细致,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标准的普通话。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对普通话测试的等级标准做了说明,对语音、语法、语调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幼儿教师口语》课程考核标准中的普通话标准应严格按照《管理规定》执行。

其次,要求学生在说话、讲故事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入态势语。由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听话的时候对说话内容的关注远没有对说话的形式反映敏感。因此,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要善于利用情态渲染,使口语表达富有感染力,例如鼓励的目光、温柔的抚摸都能帮助幼儿愉快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第三,将心理素质的考评纳入考核标准。心理是影响口语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要鼓励学生及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让他们能更从容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最后,教育教学口语设计能力不容忽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各类课堂用语的使用,并具备设计出完整的课堂教学方案的能力。

四、结语

新课程下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初探 篇6

新课程下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初探

作者/张 军

摘 要:提高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水平,要转变教学观念,领会新课改、新理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探索优化教学方法,落实新课程目标,争取中考新突破。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中考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播放音乐、学生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等方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产生体验,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的兴趣很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事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事是思想品德教学成功的关键。联系周边生活中有关重大事情、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又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自然对思想品德课就产生了兴趣,那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积极落实新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三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时,都是以具体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只是适时点拨。

对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往往是把全班分成若干个4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作用是巡视、指导、适时点拨。

对于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则在4人小组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乃至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共同分析探讨,最终解决问题。

同时,对于所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重点问题和理解的要点,要求学生及时地标注到课本上,把问题记到参考答案的旁边,划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句,标上序号①②③等,要求学生每天课下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把重点内容掌握。

三、讲究方法,精选试题,强化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1.运用科学复习方式,提高复习效率

(1)高层建筑回忆法。此法是指开始第一轮总复习时,先让学生总揽全局,努力熟悉各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目录,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具体熟悉程序要达到:合起来能回忆起每本书有多少课,每一课的课题是什么,各课之间有何联系;其次,在复习每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这一课共分几框,每框分几部分,各讲什么问题,框与框、问题与问题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回忆出来之后,再分析里面的具体内容,把内容数字化、具体化。

(2)思维发散复习法。开卷考试题灵活多变,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很重要,并且有利于他们全面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3)时政热点专题讨论分析法。时事政治教育和考核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倍加关注时政,从众多时事中找出一些热点,特别是与中学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热点,加以研究、分析、归纳,形成自己比较成熟的见解,在复习思想品德课内容时,适时补充引用,也可在一轮复习完之后,设置一些时政热点专题,让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讨论、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重要观点及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答题方法。

2.精选试题、强化训练,采取“互评”法讲解习题

众所周知,迎接中考,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因此,在复习中,除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理解与记忆外,还应精选历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强化训练。

适当训练后,还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讲评,其中较好的方法是采取“互评”法讲解习题,即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互相针对对方错题,进行分析讲解或者共同探讨。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只要在实践中去积极摸索,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相信每位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中考中取得新的突破。

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初探 篇7

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既能激发学生运动时的潜能, 又能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增强团队意识, 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1、大学体育教学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大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 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供应了必要的后备力量, 并有利于群众体育的发展, 有力的保障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大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对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以及教学方法, 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来的。素质拓展课程不只是进行简单的身体锻炼, 而是通过一定身体活动, 带给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这种训练其实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延伸,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既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优良的知识结构, 又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还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人才的培育, 包括大学的体育教学,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课程, 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已成为大趋势。

2、大学体育教学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

素质拓展训练采用体验式教学, 经常将课程安排在户外, 设置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和环境, 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解决问题。这种模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让学生对自己、对团队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感恩意识, 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富有趣味性、挑战性、思想性的拓展训练, 学生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改善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在与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改善了人际关系, 学会怎样更好地融入群体, 同时提升健全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 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 以及不足之处, 有助于对自己的定位。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弥补、改善自己的不足, 使自己更加优秀。

3、素质拓展训练的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一大特点。训练进行前, 教师应将训练目的、内容、要求, 以及注意事项, 简明扼要地告知学生。接下来, 教师只对有需要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辅助, 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完全自主的进行拓展训练。

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团结, 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另一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团队的优势, 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以体能活动为基础, 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意志活动、认知活动和交往活动。拓展训练的内容除了有一定的趣味性外, 还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需要认真投入, 与队友积极交流、沟通, 互相鼓励、团结一致, 才有可能克服心理障碍和一系列困难, 挑战成功。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大有帮助。

4、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个特点是设置特定的情境和环境, 在这种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 应对挑战。这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有非常大的差别, 若是将这种训练生搬硬套的放进体育教学中, 显然不合适。我们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 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去体验、去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得到训练, 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素质拓展训练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1) 个人挑战项目。通过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 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如“自信飞杠”。 (2) 人际沟通项目。通过一些情境和环境的设置, 使学生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沟通的要素, 从而积极而有效的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3) 团队合作项目。在某一情境中, 通过分工与合作, 让学生认识到配合的重要性、团体的优势。通过不同项目的训练, 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中有些事项需要注意。首先, 以学生为主体, 摒弃“填鸭式”教学。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 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其次, 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 给学生一些灵活性和自由性, 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哈佛大学数据科学课程教学初探 篇8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对数据科学人才的强烈需求。为了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数据科学人才,国外已有不少名校开设了数据科学相关课程或专业,然而,开设这类课程的国内高校数量还非常少。本文通过调研哈佛大学数据科学课程的相关情况,为我国高校尽快建立数据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数据科学 哈佛大学 课程教学

一、 引言

数据科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它一方面研究数据本身,包括数据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变化形式和变化规律;另一方面通过数据揭示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现象与规律,从而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新的研究方法。随着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各行业对数据科学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数据科学家迅速成为热门职业。然而,由于数据科学人才培养的滞后,今后几年国内外都将面临巨大的数据科学人才缺口。面对这一情况,国外很多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等)都已开设了数据科学专业或课程,开始加强数据科学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设立数据科学专业或课程的高校还非常少,仅有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几所高校在建立实验室或开设课程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了填补数据科学人才空缺,国内应有更多高校承担起培养数据科学人才的重任。针对国内高校在开设数据科学课程时可能面临的经验不足的问题,笔者对哈佛大学的数据科学公开课程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哈佛大学数据科学课程教学各方面的介绍,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尽快建立数据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课程基本情况

哈佛大学从2013年开始开设数据科学课程,该课程面向有一定编程能力和统计学知识背景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有两位,分别是Rafael Irizarry教授和Verena Kaynig-Fittkau博士。Irizarry教授现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癌症研究中心生物统计学教授,主要研究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尤其是基因组数据。Kaynig-Fittkau博士具有计算机科学的背景,现为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生物医学数据与图像处理。他们还邀请了奥地利林茨大学助理教授Marc Streit博士作为客座教授来讲授该课程的部分章节,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可视化、可视化分析和生物数据可视化。此外,该课程还配备有一支由25名课程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主要负责辅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

数据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进行调查研究的五个关键方面:①通过数据再加工、抓取、采样、清洗以获得信息丰富且容易管理的数据集;②通过数据存储和管理以便能够快速而可靠地访问数据,特别是大数据;③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获得对数据的假设和直觉信息;④基于诸如回归、分类、聚类等统计工具进行预测;⑤通过可视化、描述、说明性总结来表达数据分析结果。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教师授课、课程实验、课后作业、课程项目、课外阅读等组成部分。课程不设期末考试,学生获得的成绩由课后作业和课程项目的完成情况决定。其中,课后作业占最终成绩的65%,课程项目个人表现占10%,团队表现占25%。

1.教师授课。频率是每周两次,每次课时长约1小时,共计持续11周,授课内容如表1所示。另外,每周还有一次由助教讲授的辅导课程。

表1 哈佛大学数据科学课程周表

周次第1次授课内容第2次授课内容

1课程概述(1)统计学总结和探索性数据分析;(2)IPython

2可视化目标,数据类型,统计图表(1)视觉属性,颜色,设计原则;(2)探索数据

3多维数据、地图、文本可视化(1)大数据可视化;

(2)距离、聚类和降维

4数据抓取统计推断简介

5统计建模、方差和平滑回归与预测

6机器学习简介混杂

7矩阵代数贝叶斯统计

8决策树,集成学习集成学习,性能评估

9支持向量机和核技巧聚类方法:k-均值,均值漂移

10MapReduce图表可视化与故事讲述

11深度学习总结和展望

2.课程实验。作为教师授课的补充,课程实验通常采用编写Python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正确的、高质量的、可读性好的代码,同时需要考虑可重用性、错误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写好相应注释与文档。

3.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被认为是学习数据科学技巧和检测对材料理解程度的机会,也是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获得成绩的重要来源。教师对学生每次提交作业的时间设定了严格的规定,同时为了应对事先无法预计的特殊情况,每位学生被允许有两次推迟一天交作业的机会,其他晚于截止期提交的作业都将被拒绝。

4.课程项目。从课程中期开始进行数据科学项目,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科学过程,是本课程的重要特色。课程项目以小组的方式完成,每组3至4人,持续时间大约为1个月。项目中的重要部分是iPython流程书,需要详细记录得到结果的每一步,包括如何收集数据、尝试的不同方法、使用的描述统计方法以及从中获得的结论。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后,要把涵盖项目目标、过程、结果的报告以网页的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每个小组还需要制作一个时长为2分钟的视频来讲述项目,视频需要上传到视频网站平台上,如YouTube或Vimeo等。

5.课外阅读。本课程并没有指定教材,授课教师推荐了三本书籍作为课外读物,分别是:《Python for Data Analysis》(注:中译本《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Machine Learning for Hackers》(注:中译本《机器学习:实用案例解析》,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和《Probabilistic Programming and Bayesian Methods for Hackers》。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为课堂学习和完成作业做准备,学生预先熟悉新的术语和定义,以便决定听课时哪些部分需要更加注意,同时能够更加全面而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预期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能够使用Python和其他工具抓取、清洗、处理数据;能够使用数据管理技术在本地或云基础设施上存储数据;能够使用统计方法和可视化方法快速研究数据;能够根据对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分析进行预测;能够应用计算机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模块化、抽象化、封装化)解决数据分析中的问题;能够使用MapReduce在集群和云基础设施上实现数据密集型计算;能够使用描述性统计和可视化有效表达数据分析结果。

三、带给我们的启示

1.广博是授课内容的突出特点。从课程周表可以看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非常广博,涉及统计推断、代数理论、算法编程、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等多个学科,在进行数据可视化时甚至还涉及一些美学和社会学知识。这说明数据科学这门课程并没有封闭的、完善的知识体系,而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如此广博的内容无疑对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数据科学课程的教师一方面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阅读相关各学科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前沿论文,争取做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则应该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工合作,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从而能够胜任数据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2.实践是培养能力的最佳途径。课程项目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指导学生完成好课程项目,该课程专门配备了一支由25名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实现了对项目小组“一对一”的指导。由于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后,要把项目报告和视频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全世界的人包括授课教师、其他同学甚至学生日后找工作时的用人单位都可以看到该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公开项目的完成情况并接受广泛的监督和评判,促使学生必须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数据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学生能够初步切身体会到数据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思维方法。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大大加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锻炼。

3.过程是评判成绩的重要依据。该课程并不是通过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和课程项目的完成情况给学生打分。在评判学生的作业和项目时,与得到的最终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如何得到这些结果的过程。由于数据科学常常面对的是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因此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其学习效果的最直接体现。对过程进行细致的考核与评判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此举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这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哈佛大学数据科学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国内高校建立数据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当然,国外众多名校在数据科学课程教学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国内高校应当博采众长,既要吸取国外名校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本校特点,将数据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得有特色、有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扬勇,熊赟.数据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旭,汤海京,丁刚毅.数据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中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M].2013.

[4]厦门大学数据科学课程主页. http://dblab.xmu.edu.cn/post/2984.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篇9

关键词:读者剧场,表演,大学英语

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资助项目

H319

一、读者剧场简介

读者剧场(ReadersTheater)是在教学活动中,在有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采用剧场表演的方式实施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和阅读能力(梅明玉,2007)。这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用口语阐述故事,或将故事情节通过旁白和演出角色呈现于观众。简单来说,读者剧场就是用戏剧来诠释文字的方式。

读者剧场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决定其在英语课堂的可实施性。学生可根据故事情节较强的单元课文内容,将其改编为剧本或选取片断,经过合理设计与适当修改,最后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读者剧场不是专业的戏剧表演,不像戏剧使用许多背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等舞台效果来提升观众的理解度,而是借助朗读、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呈现由故事内容改编成的剧本。因其对于外部条件的需求相对简单,读者剧场较之戏剧表演更便于在课堂教学上开展;因其更注重内容的表达,读者剧场需要教师指导,重视师生、生生间合作,以达到对阅读、写作、口语教学的关联性学习。

读者剧场教学方式最早在欧美大学的课堂中实施,后逐渐在中学的课堂中被广泛使用。读者剧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清晰,主要按素材选取、剧本撰写、剧本排练、朗读表演、效果评价这五个步骤展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读者剧场读、写、听、说能力全方位覆盖的教学形式,较全面地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语言把握的技能。近年来国内许多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将戏剧技巧用于英语教学中(Adams, 1990;Shepard,2004),引起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本文以杨立民教授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为例,将读者剧场作为英语教学与学习媒介的新观念用于课堂教学,以此探讨读者剧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与效果,思考读者剧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相关技巧。

二、课堂教学实证与效果

为有效地验证读者剧场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在2014级与2015级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各选取两个班级(每班约25人),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先后分别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读者剧场教学实验,因此读者剧场教学实验的整体过程为一年。为科学地对比研究读者剧场教学的实际运用效果,我们另外选取两个学生人数及英语水平相当的平行班作为对照;每两个班级的英语课程将由同一个老师采用不同教学法讲授,实验班采用读者剧场教学法,另一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将实验班上的学生分成5个表演小组,每组5人左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并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了时时录像。读者剧场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5个步骤:

1.素材选取

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我们的选材都从现行的教材中选取。我校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使用杨立民教授主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教材。除去两个单元练习,该册共有14个单元内容,我们选取以下6个单元改编成剧本:Unit 2 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 Unit 4 Midnight Visitor; Unit 5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Unit 9 After Twenty Years; Unit 12 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Unit 16 The Monsters Are Due in Maple Street。所选的6个單元中有王尔德、欧亨利、赛珍珠等英美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单元内容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角色性格分明且包含大量的对话。这些单元内容为读者剧场的实施提供足够的素材,且适合学生品读、编写成剧本并排演成话剧。

2.剧本撰写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的第16单元为剧本,教师将以此为样本使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形式,同时规范课文改编为剧本的一般格式:题目、人物、时间、地点、道具、背景、幕名、正文,以此对剧本撰写提出基本要求。以Unit 2 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为例,每组学生对剧本的撰写和幕次的安排有不同的设计。其中一组学生将“朋友”这一隐性人物作为角色出现在剧本中,“我”在去往银行的路上遇见“朋友”,两人对话的主要内容由“朋友”独白式的观点陈述改编而成。另一组学生把临近故事结尾的陈述改编为一个幕次,把“警察”向“银行职员”告知有敲诈行为的陈述,改编成“警察”打电话到银行、“银行职员”接听电话、“警察”描述敲诈事件大致情况和被敲诈人即“男孩”的外貌特征、“银行职员”思考相关对策并答应积极配合。其他组同学给故事设计了不同的结局,有“流氓”被“警察”现场抓获、也有因“流氓”年纪尚小且认错态度良好并无造成严重后果而得到原谅。这些合理的改编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生生间的合作性。

3.剧本演练

学生在课后用1周左右的时间对所编剧本进行排练,由学生自己决定所扮演的角色。在角色演练中可以一人饰演多个角色,也允许从他组邀请角色客串表演。

4.剧本表演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每组演出的时间为10分钟以内,五组演出基本在一节课内完成。为更好地达到读者剧场表演效果,学生在表演中可适当化妆、借助服装及道具、制造相关音效、营造表演环境。教师对每组的表演情况做记录,以便在表演结束对各组分别作出客观细致的评价。

以Unit 2 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为例,学生在表演中让“银行职员”画上八字须;“男孩”背上双肩包、拿上银行存折;“警察”穿上制服、配备警具。这些外在形式使角色更形象、使表演更生动,对增加表演者信心、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积极作用。

5.效果评价

各小组完成剧本表演后,教师就每组的表现及特点分别作出评价,圈点各组的亮点并分享读者剧场体验感受。学生代表可以发表观看心得和表演感受并选出心目中的最佳表演组、最佳表演者等。学生表演的态度及效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此外,教学过程已全程录像,教师在剧场表演完毕后对学生的表演录像制成VCD光盘,留给学生作纪念的同时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

三、读者剧场教学形式的思考

在素材选取上,短篇小说更适合改写为剧本,因其篇幅小,内容、结构安排、语言简约精炼,更容易为学生集中精力一气读完,并从整体上领略作品的场景、主题、情节、人物、叙事角度等。在剧本撰写时,学生可根据故事发展的时间或空间顺序对段落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可对故事内容或不确定的保留性结尾进行适当的猜测、加工,剧本以台词为主,可以有适量的旁白。此外要求学生不能为了追求表演的效果,肆意添加与主题毫不相关的情节和对白,剧本的撰写要建立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避免陷入恶作剧的泥潭。在剧本表演时,要重视课堂表演气氛的营造,表演者要充分地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语言要口语化,切不可照本宣科。评价环节应打破教师一锤定音的传统局面,鼓励学生参与分享感受、圈点精彩片段。

通过为期一年的读者剧场教学,其戏剧表演形式创造性地将阅读、写作、听力、口语整合在一起,较好地实现了趣化英语课堂、提高综合语言能力、促进合作式学习、发挥主体积极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dams, M.J.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M]. Cambridge,MA:MIT Press,1990.

[2]Shepard, Aaron. Readers on Stage [M].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Shepard Publications,2003.

[3]耿靜文.运用读者剧场提高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流畅性.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梅明玉.戏剧技巧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基于读者剧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136-138.

[5]吴志平,李静.浅谈“读者剧场”在大学英语口试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5年3月(上):164-165.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篇10

1.1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顺应高等职业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上相对通用的语言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手段。英语的普及性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商贸、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英语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 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 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掌握了英语这一“武器”, 能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高职教育要培养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 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 为此, 教育部2004年全面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大学中的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理应首当其冲。

1.2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也是综合性最强、涵盖面最广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 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听、说、读、写、译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培养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为其他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 《大学英语》课程可以说是其他专业英语课程的先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函电、单证、文秘英语等专业英语的学习, 因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1.3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本课程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3.1 教学手段应用不到位, 课堂缺乏灵活性, 枯燥乏味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 各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没有应用到位, 很多老师的英语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即便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方式) 时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优势;另外, 如何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中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因而课堂中极易出现照搬书本, 缺少延伸, 枯燥乏味的现象。

1.3.2 过分注重词汇教学, 对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要求掌握的单词数量, 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 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 却不会用, 听不懂说不出。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 没有真正领会那些比较简单的英文单词组合成语言后的真正含义。此外, 在现有《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能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忽视了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显然这是与培养具有外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新要求不相适应的。

1.3.3 教师占主导地位,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多年传统教学模式遗留下来的最大弊端就在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支配。教师因为在课堂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不由自主地占据了课堂的中心, 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养成习惯, 课堂只要做做笔记、“听命行事”就可以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久而久之, 学生在课堂中只是机械地追寻教师, 没有把自己当成“学”的主体, 只是被动地接受, 甚至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尤其在英语教学中, 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 不敢开口, 开口就错, 或是方言英语横行。在交流受挫后, 更是恶性循环, 三缄其口, 学习了多年的英语到最后居然只会使用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

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 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完美结合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集中在一起, 使信息表现为图、文、声并茂, 将学习材料被动单一的形式转化成主动、直观的形式, 提供大量的情景素材。调查显示, 学生仅靠听可以记住全部信息的15%, 仅靠看可以记住全部信息的25%, 而视听结合可记住全部信息的64%。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情景创设, 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 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英语国家的录像、电影, 介绍英语国家的歌曲等形式进行相应的背景导入, 使学生在真实、自然、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多感官地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 学习和领会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分析和对照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本国语言的差异, 进而更好地培养英语的应用能力。

2.2 要求学生灵活掌握词汇, 重点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生要掌握的单词数量, 但是很多教改教材也在单词列表中列出了生词量、生词率、纲内词、纲外词等的数量和要掌握的程度等级, 学生可以参照这一标准, 灵活掌握单词。就好比学习中文, 我们知道的词语可能成千上万, 但是日常用的可能就是1000~2000个词语, 只要能够很熟练地应用这2000个词语, 中文水平就可以了。学习英文也一样, 背熟和掌握大量的单词很有必要, 但我们更应强调熟练应用1000~2000个使用频度高的词语。此外, 听、说、读、写、译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 我们可以在单词掌握的基础上, 通过对话、演话剧、综合实训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将这五个方面完美地结合,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2.3 转换课堂主导地位,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思想。这就意味着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此外,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 由传统教学方法中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积极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强调学生要由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文化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而且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语言知识能力, 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语言材料。

2.4 理性对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正确处理教学和考试的关系

考试是教学评估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促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 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考试的这种社会权重容易产生各种应付考试的做法。因此, 我们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也应正确处理教学和考试的关系, 教学是第一位的, 语言测试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测试的任务则是正确评价语言能力。语言测试本身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只能通过认真的教学。这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关系也不能颠倒。

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和建议

3.1 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但却可能让学生忘却学习任务, 要现代与传统互相结合

在多媒体教学中, 虽也存在一定的师生、生生交流, 但仍缺乏传统英语课堂中丰富的师生情感交流。学生可能会沉浸于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中, 获取了信息, 却忘了学习任务, 没有把信息最终处理、加工成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目标、学习者的特点等多种因素, 结合实际来进行。它不是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完全否定,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 取长补短, 结合进行。教师如能发扬传统教学的优点, 把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的先进教学思想, 就能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3.2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要兼顾差异, 帮助学生转换传统教学观念

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 不仅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较弱, 而且英语水平较其他地区的同学也有较大差距, 而且。在教学中, 要兼顾学生差异, 帮助这些学生尽快克服困难, 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保证教学质量。《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大学生, 他们习惯于传统模式中教师对语法及篇章的详细讲解, 而新的教学模式中这些学习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 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他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需要指导。对学生, 既要在管理办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又要以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来约束学生自觉学习, 保障学生学习质量。要探索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考核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以此为导向, 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顺应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为了满足自身课程完善和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尽管在改革中还可能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参照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和指示, 我们就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真正完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任务。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可采用的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大学物理反转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篇11

在这种基于金属材料和功能材料孕育的材料物理专业基本无可借鉴的先例, 需依靠自身不断的建设、发展和创新。专业选修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设置和修订, 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 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层次以及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的人数较早些年已有大幅度提升, 已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项, 获得校级精品课程1项, 并获得了1个校级教学团队。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中, 尤其是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物理性能等课程, 按照原有教学大纲的要求, 难以找到合适的实践教学手段和途径。我们充分依靠学校专业特色, 在金属材料、冶金工程等专业中探寻适合于该专业特有的教学大纲,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当前的教学大纲对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是行之有效的。但面对新时期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目标的要求, 尤其是对动手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考虑到现有教学条件、学生主观态度和指导教师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现行的教学大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2 我校材料物理专业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 到2012年的几次专业培养计划的补充和修订, 普通高校对本科专业的设置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培养目标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教学大纲更是以学生深造、就业和服务社会为导向不断调整。然而, 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程依然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 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情况和教学内容未见明显改善, 实践操作环节的课时量并没有明显增加, 原有的实践课时量和完成质量有待于考究, 教学的方案、内容和过程几乎未变。因此, 目前材料物理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存在着难以适应不断改进的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法恰当对接等突出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改进教学大纲和内容, 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 确保教学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对此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初步实践。

3 我校材料物理专业选修课程改革的对策

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背景下, 党中央及教育主管部门已做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从1999年的“质量工程”到201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 十年间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创新, 由以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 逐渐转变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材料物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应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 以材料和物理两学科为中心, 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以及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此应彻底变革教学方案和大纲, 教学方式由单一的教师集中讲授调整为以学生实践为主, 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模式。集中是指涉及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内容, 由教师集中讲授来完成, 考核主要通过学期末的理论考试来衡量, 作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散是指学生实践课时采用分组形势, 按照预先设计的实践内容和方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每个小组的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给出综合评分, 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累加得到, 其中考试成绩比例应由原教学大纲要求的70-80%, 调整到30%, 而平时实践环节成绩调整为70%, 大幅增加实践环节考核指标的权重。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大幅提高平时实践成绩的比例, 充分体现出增加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目标。

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教学环节中,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学习收获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散实践的教学方式由五位同学组成一小组, 由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小组的组长具体负责的机制。包含现场实践内容的操作和创新设计、PPT专题讲述和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要求学生提出具体问题, 各小组之间不能重复, 由负责教师现场答疑, 内容汇总整理后作为每个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成绩的重要部分, 使得学生由被动式的听来学习新知识向主动想的学习方式转变。与此同时, 学生在了解教学内容、实践手段、设备运行、技术交流的过程中, 适当进行一些动手技能培训, 包括一些实验的尝试性设计,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类似于参与生产过程之乐。这样通过充实的实践教学环节, 增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能力。材料物理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 比如:稀土冶金原理与工艺课程中的两个实验项目:稀土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 包含初期教师演示实验及后期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两部分, 操作的自由度较大, 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的设计空间;同时要求教师不但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 还应熟悉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目前, 大多数学校存在着高级职称的教师忙于科研, 中级职称教师忙于理论教学, 初级职称教师忙于职称培训的实际情况。有资历的老教师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青年教师往往被安排来进行指导, 因缺乏实践经验, 而无法完全保证教学的质量。对此应始终把加强教师梯队建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任务来抓。首先, 加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 将实践教学调整为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针对青年教师比例较多, 且缺乏实践经验的特点, 采取以“一老带多新, 多学科交叉”的梯队建设方式, 形成一支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学队伍, 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也锻炼和培养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针对新形势下材料物理专业选修课程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案,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教改方向。

摘要: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从业能力为导向, 结合理论教学实际, 对新形势下我校材料物理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分析了当前形势下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诸多因素, 指出了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为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材料物理,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叶宏, 闫忠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126-127.

[2]于化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1) :23-25.

[3]耿桂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5) :110-114.

[4]朱正伟, 刘东燕, 何敏.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78 (2) :74-76.

上一篇:假如我会克隆优秀作文350字下一篇:上交大经济学考研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