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2024-10-18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共12篇)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1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了核心位置,而思维能力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总感到非常难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好物理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维,同时要了解并设法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发展兴趣,引发探究,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诱发学生的兴趣并不难,但许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直接兴趣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对认识物理兴趣转向诱导学生探究物理的内部规律,使其兴趣得以发展。

例如,在学习“力与运动关系”中的惯性知识时,在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的图片得出惯性定义后,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思考,讨论并加以解释。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让学生学会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解释现象。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善于全面考察问题,能用多方面知识、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有一个6伏的蓄电池,正负极标志已模糊不清,请你判定出蓄电池的正负极,写出判定方法和步骤。

方法一

用量程为0~15伏的电压表测蓄电池两极,根据电压表指针偏转方向来确定蓄电池正负极。若指针正常偏转,与正接线柱连接的为正极,与负接线柱连接的为负级。

方法二

用电流表、灯泡、开关、蓄电池、导线组成一个电路。试触开关,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来确定蓄电池正负极。若指针正常偏转,与正接线柱相连接的为正极,与负接线柱相连接的为负极。

方法三

将一直导线通过开关接在蓄电池的两极,拿一小磁针放在导线附近,瞬时接通开关,根据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并根据安培定则,确定电流方向,从而确定蓄电池正负极。

三、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摆脱思维的盲从性,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思维不循常规,并能创造性地进行研究问题,不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只电流表电阻为0.02欧姆,只允许通过的电流为3 安培,试问:能将这只电流表直接接在一节蓄电池的两极吗?大多数学生都用比较电流强度的方法解题,而个别学生用比较电压的方法解题。如果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解题依据:这只电流表通过3安培电流时,该表两端电压只有0.06伏,而当电流表两端电压为2伏时,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流经电流表的电流强度一定大于3安培。虽然该学生这样回答比较繁琐,但应该受到表扬,因为他不仅知道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强度若超过其量程,电流表就要损坏,还能运用欧姆定律解题。这种对学生独立思维的赞扬与肯定,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提高。

unzd.om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2

一、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一谈起课改,不少人对传统教材、传统教法“咬牙切齿”,甚至到了“与传统决裂”的地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传统教材、教法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弊端、有不足。比如:唯分数论下强调学业成绩的人才选拔制度、千古不变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千人一面的“精英”教学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够;基本能力较强,但创造能力不足;解题能力很强,但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很少,自信心不足;学习非常勤奋与刻苦,但人生观与价值观模糊。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强调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的主体。物理教师要逐步形成与学生的“对话”的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缺乏自信,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的朋友,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物理教师必须在物理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物理课程的开发能力已成为物理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只有培养和增强物理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能,物理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物理教师去挖掘、去创造。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已不再是惟一的物理课程资源,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在执行物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实例;二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在社区的生活环境;三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这三个概念后,容易对这三个概念产生混淆,也很难理解这三个概念的实际意义。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让每个学生进行从一楼到四楼搬砖的活动,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然后,我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评选出了3个“全班之最”: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和机械效率最高的。3项“冠军”分别由不同的3个学生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这正是实验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学生在总结中写道:“老师曾反复给我们强调做功多不一定功率大,功率大不一定机械效率高。我们虽能从公式上认识到这一点,但通过亲自实验,才真正彻底地把这个道理弄懂。”“当选出机械效率最高的同学不是身强力壮的男生而是全班最矮小瘦弱的女生时,我们发出了一阵惊叹。当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时,我们尝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甜头。”“实验课给我们增添了乐趣,也使我们感受到物理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学习物理不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喜欢在这样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实践证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更应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楷模,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物理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在我国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和教材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仪器等是教学辅助工具,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形成了一种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体系。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学习周期长,反馈速度慢,个别化教学效果很差。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课堂教学,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七、开展科普活动,重视第二课堂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发展;高校课堂;新要求

【分类号】G642.4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今天的高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高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艺术水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相对的成熟阶段,所以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要从高校的课堂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对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含义及特点

(一)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含义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要求大学生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做出准确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充分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扬自己的能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过多渠道的学习,在更高层次去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不断为自身的发展打造基础。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现在的教学理念却很少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所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就需要去对目前的高校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当前的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高校的教学面临许多问题,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不到位,对当前大学生的现状和特点把握不准确[1]。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的一代,他们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成长环境变化比较大,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特别关注,所以,他们整体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比较自信,相对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比较张扬,但是对父母和生活环境的依赖性又比较强,所以,表现的比较矛盾。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成长过程中普遍的生活环境比较好,从小到大也受到了很多关爱,但是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却很难承受,同时,他们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剧烈变化的影响,思想观念变得比较开放,但是想问题却往往比较偏激,考虑问题比较片面,自我化想法比较严重。他们的价值观表现多元化,更加倾向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功利色彩比较强。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了相对的学习目标,但是自身的学习动力却严重不足,这些就是当今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特征。

二、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正确导向。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表现为健康发展和不良发展两个方向,所以,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做出正确的引导,才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比较重视,但是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自身却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发展问题一直认识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对错误的发展方向不能很好的识别,所以把个性发展理解为自己随意发展,认为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大学的学习中,往往是对想学的课程就去上课,不想学的课程就逃课,完全依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去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对个性发展的问题想法太片面,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个性的发展不能完全由自身的兴趣和喜好程度来决定,所以,这一方面的教学和引导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要开展对学生的个性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高校的教师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个性形成也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社会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都比较大,教师的教学也只有不断去创新和发展,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去更新,同时,教师也要具备开展个性教学的理念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方式。

三、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创新途径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在表现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对教师和教材的作用过分的重视,但是,目前的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转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思维培养是教学的核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以及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方面[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以及解决过程,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新时代的教学环境,要求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转变和重新定位。教师作为传统教学过程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化身,这种角色的定位,对传统的教学影响很深。当前,教育观念的改革,提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服务者,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将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导,给予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所以,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束语

高校课堂是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含义和特点,对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做了详细论述,同时,论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创新途径,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荣. 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聂颖. 德育视域下大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2.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课堂组织由原来的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组织模式。表述时要勇敢表现,主动积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尝试到参与和被赞赏的快乐。

3.要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非常关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五个字“读、思、问、议、评”。

读:会读书。做到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音,不破句,不断句,并且能准确表达语气和文中意思。

思:会思考。边读书,边思考每一句话。

问:对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会质疑。

议:讨论时说出自己的见解。

评: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能够加以评判。

4.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有六动的习惯:即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 一动手做:强调做中学,探索、实践、体验。

二动脑思:手动意在心动,心动才是真动,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 ,边观察边思考。

三动眼看:视觉优先,所见即所得,学生每节课都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学习

成果,介于提高记忆效率。

四动耳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地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精力集中。

五动嘴议:上课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人乃至老师的意见。没听懂的内容和在练习反馈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上,要善于问。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5

天津一中

胡金颖

【摘要】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新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既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尽显才华、完善自我、提升魅力的平台。如何利用好课堂45分钟,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中高效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个政治老师忠其一生的事业。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节奏

教学语言

课堂气氛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新的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理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德育功能。为了提升教学的品位,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观念革新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45分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我们所有的理念、所有的设想都会在这个时间段有一个最完整、最真实的展现。所以,创造和谐、轻松、灵动的课堂既有利于育智又有利于育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政治课普遍存在误解,认为政治就是说教、形式、虚伪、唱高调。所以,嘴还没有张,话还没有说,学生就已经有自己的态度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政治教师的处境也很是尴尬。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还没有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意境中走出来,突然换上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类艰难晦涩的专业术语,就好象刚刚吃完口味香美的鸡肉,接下来是鸡肋。虽然鸡肋也有鸡肋的味道和情趣,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兴致和爱好。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这是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作为思想的教育者,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组织者,如何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引领学生主动求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合理有序的教学节奏为调动课堂气氛保驾护航

教学相长。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但能够调动教师的讲课激情,使课的内容充实饱满、妙趣横生,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致盎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使知识的传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比如哲学这部分,哲学本来就是“博大精深”,语言抽象,哲理深奥。而对高一的学生讲哲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可谓一个“难”字,如果能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心底里真正信服这些观点实属难上加难。所以,工作中一直在摸索适合的方法。在讲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曾以这种方式导入:

《致燕妮》

作者:马克思

燕妮,你笑吧!你会惊奇 为什么在我所有的诗章里 只有一个标题:《致燕妮》!

要知道世界上唯有你 对我是鼓舞的泉源,对我是天才的慰藉,对我是闪烁在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辉。这一切一切呀,都隐藏在你的名字里!燕妮,你的名字——每一个字母——都显得神奇!

它发出的每一个音响是多么美妙动听,它奏出的每一章乐曲都萦绕在我耳际,仿佛是神话故事中善良美好的精灵,仿佛是春夜里明月熠熠闪耀的银辉,仿佛是金色的琴弦弹出的微妙声音。燕妮!要是我能控制迅雷的轰鸣,要是我能掌握语言的精灵,我便要在整个世界的高空,用耀眼的闪电编织成文字,向你表达我的忠心的爱情,让全世界长久地把你牢记!

在深情地朗诵完这首诗时,教室先是沉静片刻,之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随即,给学生解释了:这是马克思给他的夫人燕妮若干封情书中一个片段。燕妮出身贵族,是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最漂亮的姑娘,被誉为“舞台上的皇后”。追求的人大有人在,而只有马克思的品德和才华赢得了她的芳心。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父亲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母亲非常贤德,操持家务。他从小勤奋好学,中学时代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有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1835年中学毕业时写过一篇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他在大学攻读法学,除此之外,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1841年结束大学生活获得博

士学位。毕业后,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在他的影响下《莱茵报》倾向革命民主主义,被当局查封。之后,他和燕妮迁居巴黎,在这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们,相同的政治观点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后人把他们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理论和政治学说称作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 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艰难的一生,一生靠着资助过日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99年英国广播公司通过互联网经过反复调查,被评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超过了爱因斯坦。

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介绍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只专注于学术,而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热爱艺术、饱含热情的伟人。这样的气氛一烘托,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马克思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当然,导语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或试题,或案例,或故事„„好的开端如“开场锣鼓响,招来八方客”,继而不失时机的启发诱导,投石击浪。如: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马克思哲学也是一样,那马克思所处的是什么时代,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个特定的时期进行分析,研究讨论。

进而推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就是这样应运而生,水到渠成的。”这样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环环相扣,节节相生,层层渗入,步步推进。

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环环相扣的推进。最后,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一是对学生思维的整理,二是对知识的存档巩固。当然,结尾的形式也可以千变万化,或归纳总结,或悬念设置,或拓展延伸„„

比如,在讲完社会发展规律这一框题后,尝试着做了这样的结尾:人类社会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两对矛盾就像两个车轮一样;它们沿着怎样的方向运转呢?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车轮有了,道路有了,谁来驾车?是孔孟老庄、秦皇汉武还是我们的毛主席,胡主席……(为下一节《社会历史的主体》埋下伏笔,并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这堂课。)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是整节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处理得当,它能为整个课堂添墨加彩,切不可在忙乱中草草收兵了事。

二.幽默艺术的教学语言为调动课堂气氛锦上添花

教师是开口职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就

可能相差20倍。”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个教师授课语言的修养和艺术,它是一个教师上课的必备手段。虽然板书、手势、表情、演示等也是不可能缺少的,但那毕竟属于辅助性的,是为教学语言服务的。很难想象一个口齿不流利,笨嘴拙舌,不善于口头表达的教师能教得十分出色。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门人弟子填其室”,就是因为他善于言谈,循循善绣。而韩非子也很有学问,正因其口吃语言表达困难,才退而著述。由此可见,教学语言对教师来讲是十分重要。

那么,对于思想政治课这样一门理论性强,概念较抽象的学科,教师更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幽默艺术的语言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我们政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语言流畅、思路清楚

教师要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相当透彻,这也是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内容。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展开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那么,思路清楚了,再将内容用自然、连贯、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二)表达准确、语速适当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严谨的态度、准确的语言讲清基本理论、概念、方针、政策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最根本的要求。另外,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听”服务的,“讲”和“听”必须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语速要适当,要富有节奏感。虽然这个速度快慢没有固定标准,但是笔者认为宜慢不宜快。如果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使学生的听力跟不上,容易造成混乱,更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像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延展,教学效果会受到严重损伤。

(三)谈吐幽默、妙趣横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政治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定会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要使语言具有幽默感,首先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新鲜和富有社会生活气息。其次应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比如,在适当的内容和情节中,可以把相声、小品的片段或民谣、谚语的表达移植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强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课的长久而稳定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验证了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妙不可言的教育手段。当然,我们所追求的幽默,并不是简单的滑稽逗乐,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博得学生廉价的一笑,而是一种可贵的情趣和智慧的结晶。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作为政治教师,我们为何不在课堂中尝试、探索和展示这种优秀的品质呢?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6

一、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已经远远不够了,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导致 “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盛行,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首先就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 新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而新课程的教学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开拓创新,寻求真理,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就体现了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

二、增强现行教材的实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行教材倡导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要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习、成长,化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环节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精髓。如果没有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现行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由于初中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 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形成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 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探究实验活动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内容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当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如,2004年3月四川省资阳市沱江河水污染事件等)。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发扬化学有益的精神,造福于社会,才是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目的所在。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因此,应注意通过实验来反映化学原理和事实。新教材编入了一些仪器简单、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并体现环保精神的实验。例如,编入了“粉尘爆炸实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溶液的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实验。这些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一特点。

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体会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主动创新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59-02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好《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课程中删减或增加了一些知识,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初中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是“一桶水”,而应当是“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地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包容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中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各种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

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在教学中,有的不要包办代替,特别是当前的中考试题,灵活多变,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8

关键词:写作兴趣;写作指导;写作评价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写作教学,缩小了学生的写作空间,注重规范形式的训练,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呆板无趣,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全面养成。《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新理念,为我们进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认识并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新理念,以期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

一、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作了如下描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容易动笔写作,快乐表达写作内容的首要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种种不恰当的表现,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全无,让学生对写作教学产生恐惧心理,写作的动机与信心被扼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写作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后,学生才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为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写作欲望。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热点的关注,对自己个性生活的感悟,注意积累生活素材,为写作积蓄力量,激发其表达的欲望,为写作教学兴趣的培养找准切入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时,应注重把学生的生活与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储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另外,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置身其中,有话要说、有感而发,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其次,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获取写作信息。阅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而写作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阅读是写作表达的基础。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丰富的文学感悟,养成一定的文学功底。这些通过阅读得来的修养,在学生的写作表达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方面要给学生以引导,对浩瀚如云的书籍做出选择性的阅读,品读那些激励人求真、向善、赏美的文章。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体察他人的生活,让学生间接性的积累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认识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恰当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际中,积极学习借鉴写作内容和方法,训练写作能力。

然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写作课上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允许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激活学生思维,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

最后,教师要注意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新课程标准则认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而其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等都强调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注意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启发性。教师应注意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写作主体的言从心出;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写多种形式的作文如随笔、杂感、日记、周记等的小作文。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作文形式,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说,有内容可以写,能激励学生表达,触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使让学生头疼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

二、写作教学应具有高质量的写作指导

虽然说在写作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角色,但是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在写作过程中间必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高质量的写作指导。教师在明确作文主题,帮助学生筛选作文素材,文章结构的恰当处理方面,甚至由内在信息转换成外在文字时都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有计划性、目的性,具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指导方式应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教师的指导确实能发挥促进学生写作进步的目的。

三、写作教学应确立正确的作文评价观。

首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修改。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由作者转换成读者,以读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可以发现自己写作的得与失。在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的基础上,很可能有新异的想法,创新的思路,可以对作文进一步的完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倡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中,但是,修改权的还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无所事事,而是要求教师在学生自我修养的过程进行有目的地指导,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好示范批改,并写好评语。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应从主旨、内容、语言、结构、文面、创意等方面入手。同时,学生应该树立自己作文修改的主动性,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教师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从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通过评价引领学生走出写作思维的定势,活跃写作思维,创造写作的新意。同时,写作评价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写作思想,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民主化、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大胆写作、勇敢表达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里,开阔自己的写作思维,调动写作的素材,标新立异,让自己的作文真正的个性化、生活化,人文化。

深入领会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的新理念,转变写作教学观念,为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提供条件,从而为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坚白.大作文——写作教学的新观念和新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坚白.趣味大作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永康.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

作者简介:路翠萍(198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学历:曲阜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9

一、听课的目的要明确

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听课也不例外。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听课目的, 怀有一颗谦虚好学的诚心来听课。任何一位老师的讲课都有一些优点, 正所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首先, 要虚心。在听课时, 我们要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 汲取他人宝贵的教学经验。其次, 要做到专心, 认真听取作课老师的讲授。再次, 要做到细心。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细心听取作课老师在讲授中出现的问题, 哪些问题处理的有待商榷, 都要细心地记录下来。

二、听课时要讲究方法

听课的时候要讲究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听课效果。我认为课堂上认真倾听和仔细的观察是非常好的听课方法。同时, 还要做好记录, 记录的内容包括授课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内容。记录时一定要仔细观察, 观察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 还应该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那么, 我们在听课时到底要怎样做呢?

(一) 教师要观察作课人的语言组织能力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作课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动性,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想象。事实证明, 课堂上教师积极的教学语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 教师在讲述“运用化合价规律”的知识给物质排序时, 不能简单讲解了书面的知识后了事, 而要用自己机智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启发:“你们想一想还能够根据什么规律来进行排序呢?”学生被激发了开来, 纷纷议论起来。有学生说:“可以根据分子中原子的数量来给物质进行排序。”还有学生说:“可以根据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给物质进行排序。”由此可见, 教师的机智性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激发是多么重要!

另外, 教师要改变以往死板、严肃的教学风格, 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这会对教师的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缓解紧张的教学气氛, 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给学生讲解“水分解的实验”时, 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熊猫的耳朵和脑袋可以配成一对, 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学生都高兴得笑了。这样的语言幽默风趣, 贴近生活, 学生容易听懂和接受, 他们不仅把水分子分解成氢、氧两种原子, 并将分别生成氢氧分子的过程叙述得淋漓尽致。

除了语言表现艺术以外,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一些非语言的艺术手段, 比如适当的手势、微妙的眼神、巧妙的身姿、轻盈的动作等。有一次, 我在听一位化学老师讲课时, 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 这位老师并没有急着去纠正他, 而是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 然后让他看着书再说一遍, 学生因为紧张回答的还是不够流利。这时, 他笑了, 继续鼓励这位学生, 再说一遍。这次学生回答的很通顺、很流利。由此可见, 教师的非语言艺术手段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啊!

(二) 作课人的导入新课和结课要具有艺术性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一节化学课来说, 道理亦如此。成功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他们把握整堂课来说至关重要。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情境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联系旧课导入法、设置疑问导入法、实验导入法等。在听课过程中, 听课人要注意教师所运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讲授“碳酸钙”的化学知识时, 由教师给学生出示贵州石林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图片, 问学生:“这些图片美不美呢?”学生异口同声:“美。”“那么, 大家知道这些景物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听课的热情大大提高。这就是教师运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的效果。

开头很关键, 结尾也很重要。做事要有头有尾, 善始善终。结课的方法有很多, 如总结归纳式、设置悬念式、回味悠长式、拓展延伸式、激励上进式、比较练习式等。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灵活运用结课的方法, 体现与教材的首尾呼应。在讲授“空气的组成”知识时, 有教师在结课时这样讲到:“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体, 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如今空气污染非常严重, 为了让天空更蓝, 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这样的结课给学生设置了疑问, 同时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 作课人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多样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讲授教学法、谈话引导法、实验教学法、设置问题法、讨论研究法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变动,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 注意记录听课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

作为听课人不能只会听, 还应该做到边听边记、边听边想。那想什么呢?想作课人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自己借鉴, 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在哪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遵循了什么教学理念。同时, 学会换位思考, 假如自己来讲这堂课某些教学环节应该如何处理。这就要求听课教师学会在观摩课中用心听课, 做一个有“心”的人。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每一位教师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堂观摩课, 既要明确听课的目的, 又要讲究听课的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要:新课程教学理念推广以后, 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而是更多地采用师生互动教学, 强调学生的活动, 注重三维目标的体现。那么, 在一节观摩课中, 教师应该怎样去听课和评课呢?听评课的方法和标准是什么, 应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本文对此做一具体分析。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10

一、增大容量,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它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演化和提高。学生如果具有较强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就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这样他们才能利用这两种思维手段把知识归纳成条, 连接成网。比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艺术风格、深邃的思想内涵不是学习一两篇课文就能理解的, 如果仅仅记住一些零星的知识, 是不足以理解鲁迅的作品的。要把握鲁迅作品的精髓, 理解鲁迅独到的深沉、超凡的伟大, 必须先了解鲁迅的感情和思想。因此, 教学时, 就要增大容量, 最好先将中学所选篇目集中起来, 按所选作品集分类, 如《朝花夕拾》 (中学教材所选篇目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记录的是对往事故人的感念, 体现出他在纷杂的世界面前无可奈何的回避以及深邃倔强的感情;《呐喊》 (所选篇目《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 则迸发出那种勇于“毁坏铁屋子”的激情。然后结合《〈呐喊〉自序》去了解鲁迅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最后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鲁迅, 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鲁迅作品。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认识鉴赏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而且所学知识在循环中也得到加深, 使学生在读鲁迅作品时不会感到难懂, 也不会产生畏惧心理, 这样一切问题都会化难为易, 迎刃而解。用这种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善于比较, 形成比较型辨析思维

在高中语文思维训练中, 比较辨析是必不可缺的环节, 它不光能够促使学生勤于思考,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严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比较辨析中, 可以促进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寻找事物的异同之处, 进而能够增加思维的拓宽度,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例如, 沈从文在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写道:“大清早若干犯人从那方面带了脚镣从牢中出来, 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 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 一定已被野狗把尸首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 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 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 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 或用一木棍去戳戳, 看看会动不动。”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自己在日本亲眼所见的一件事时写到:“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被日本军捕获, 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我在上课时, 让学生对这两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 要求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经过引导, 学生发现两段文字都与“杀犯人”有关, 但从“看看”“敲打”“戳戳”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 沈从文要表现的是小时候的“我”有着一颗很强烈的好奇心;而鲁迅则用“万岁”和“欢呼”来暴露国民的劣根性, 可见两者的写作目的不同。通过这种训练, 能够促进学生比较辨析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合理探索、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源泉就是想象, 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对于事物, 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上《遨游建筑天地间》一课时, 课文对林徽因是怎样进入建筑系的没有介绍, 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叙说:“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 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所以上课时, 我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谈谈林徽因是怎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提出这个问题后,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挑起来了, 有的同学说是利用她“异乎寻常的美貌”, 但很快被其他同学否定了, 因为从文本看, 林徽因的作风没有问题;有人认为是凭她“天生善于交际”的本事, 但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美国一间很优质的大学, 讲究的是真才实学, 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合理;最后大家把焦点集中到她的学习态度上, 认为是她的聪明和刻苦, 还有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心让她如愿以偿。在这个环节中, 我发现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 他们在对情节进行大胆想象时, 也把平常积累到的知识融入到想象中, 从而对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探索。

总而言之,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文本, 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换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还要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而所有这些品质和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 它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坚持将思维能力训练真正的贯穿到教学中, 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 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月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2, ( 30) :22-24.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4-01

自主、合作与创新是新课改理念的主要精神。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要在践行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实现师生之间互动合作,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逐渐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全面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须转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在地理学习的时间、进度以及内容等方面,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支配,提供学生自主选择与判断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意识,首先即是要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将高中地理学习转变为一个能动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知识经验,掌握其思维活动焦点以及热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唤醒学生学习主动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活动激趣。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感会增强他们对高中地理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展开自主学习。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老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自己生日当天的太阳直射点运动方向及其位置、当天昼夜长短变化趋势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一教学活动中来,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善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性。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老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录像、挂图以及地理标本等直观教具,发挥其作用,或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自主设计地理教学新模型、新教具等,使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趣味性,使学生保持在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中,老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制作课件时,编入近期的卫星云图动画,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示近期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情况,将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习自主意识被充分激发,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彰显学生地理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革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中永恒的主题。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要注重运用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发展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因此,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改革传统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步骤即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任何探究与创新都是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以教材为依托,以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积极进入“最近发展区”,积极探索新知。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新颖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设计的问题要在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基础上,确保设计的问题具有探索空间以及思考的价值,这就要求老师设计问题时,多设计“怎么样”以及“为什么”式的问题,确保问题的梯度性与新颖性,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

2.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强化学生思维过程训练。另外,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启发学生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允许学生存在荒诞、幼稚等想法,使学生敢问、乐问、善问,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中“地球公转与季节”时,老师在运用多媒体对地球公转现象进行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其画出二分或二至时,地球的侧视图或者是极地俯视图,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交流合作

合作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改变学生学习中孤立的学习者角色,转变到与他人一起合作学习,参与到体验学习成败的过程中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热力环流”的教学时,老师可积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地理知识生活化,并在合作学习中巩固地理知识。如老师可设置问题情境:人们在进行房屋装修过程中,通常把空调装设于房间上方,而将暖气装于下方,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老师也积极参与其中,给予适时引导与点拨,强化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要以新课改理念:自主、创新、合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合作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孙霞.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282.

[2]蓝耿.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2):160-161.

[3]陈常兰.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23):45.

[4]宋文园.分析高中地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改革[J].学苑教育,2013,(15):26.

[5]杜了了.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19.

作者简介: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 篇12

一、对现代教学手段要广泛运用,更要科学运用

在当前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多媒体手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小学语文学科在多媒体的运用方面较为便利,在教学情境营造、教学信息补充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态势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将多媒体的功能扩大化,将其当作了无所不能的“万能工具”,有些教师更是以多媒体课件替代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导致“电脑指挥人脑”。这样就显得矫枉过正,虽然教师需要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什么教学手段,其发挥的作用都是对教学活动的辅助作用,永远也不能代替教师的主观教学活动,因为固定的程序永远无法满足教学对象的发展差异性。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方面,教师要始终遵循“恰当、适度、辅助”的原则,只有在最为恰当的时机运用,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如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在补充教学信息的环节提高教学信息的生动性与容量度等。使用次数不宜过多,坚持在最需要的环节使用,既能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又能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秩序。

二、对课堂教学氛围要努力营造,更要有效控制

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派热烈景象,学生发言踊跃、讨论积极,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在积极的氛围之中。其实,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的教学活动,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表演,有些教学内容事先已经进行了巩固与强化,看似热热闹闹的教学氛围,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浓厚的教学氛围,但是这种氛围要积极服务于课堂教学主题,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开展,而不是为了表演而刻意开展。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牢牢控制整个教学氛围,做到“合适、恰当”。在一些情感深厚的内容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感情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感知体验程度,但是这种氛围的营造不能超出一定的“度”,千万不能让这种教学情境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合适的载体,营造与课堂教学相吻合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让整个教学氛围牢牢掌控在教师的手中。

三、对自主探究学习要大力倡导,更要收放自如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许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现了知识性与能力性目标的全面实现。但是,在这些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不够准确,只是落实了“放”的环节,对于如何有效“收”,思考与探究得不够,或是成效不够明显。如有的教师制定了全面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设计了逐层深入的探究题,也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学生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学习活动,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将“收”的环节落实好。要想提高“收”的成效,教师必须在两个方面努力:首先就是发挥好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学习的同时,要针对学生认知基础与能力限制等方面的现状,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重在引导学生思维向着更深层次迈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其次,教师在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以及归纳总结、开展点评活动的环节,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四、对表扬激励手段要充分运用,更要掌握标准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渴望得到来自教师的表扬与肯定,适当适量的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增强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效提高。出于这样的目的,许多教师将激励手段作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掌握好“度”的问题,表扬激励过多过滥,动辄表扬:有进步的表扬,没有什么进步的也表扬;同样难度的问题,后进生回答出来了表扬,优秀生回答出来也表扬。这种做法降低了表扬的激励性成效,学生会对这样的表扬激励逐步降低积极情感体验。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表扬激励的“度”,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分别确定相应标准的表扬门槛,表扬频率也要适当控制,既不吝惜又不铺天盖地,让激励评价手段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对课外拓展活动要丰富多彩,更要紧扣主题

课外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教师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巩固教学成效。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写作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开展背诵、写字等方面竞赛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开展实践活动来增加作文写作素材积累,等等。但是也有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外活动的组织中,没有紧扣主题,或是对语文教学促进作用不大,让语文课外活动演变成为娱乐性质的活动,这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时候,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尽量与教学活动同步,相互补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高,另一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立足实际,简便可行”的原则,让语文课外活动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游上海水族馆下一篇:房屋买卖合同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