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2024-09-20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精选10篇)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篇1

如何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望疃镇中心学校

1.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杀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语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说,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靠的是在语文实践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2.要认真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独特性与多元性及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完整体系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要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要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提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并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义和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此外,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象、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汉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强文化储备。

3.要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又叫主动性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言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

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合作、互动是重要的组织形式,而探究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要铸造的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精神。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有利于改变语文教学落后于时代的现象。

4.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显著特点是开放性和创新性。和其他课程一样,以往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科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开放语文课程,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要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要不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篇2

和谐的四个基本前提与四个基本领域

和谐是人追求和获得幸福所必需的生存环境的理想状态。何谓和谐?最一般地说,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秩序。和谐首先是一种秩序,就是说,是事物的一种共存状态,是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其次是一种有序状态,就是说,是事物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良序,而不是事物错位、僭越、混乱的无序 或恶序。最后是一种协调状态,就是说,事物之间不敌对、不争斗,相反彼此之间配合默契,成彼之美。 和谐的四个基本前提 从和谐的以上一般含义可以看出,它有四个基本前提:共存性、多样性、交互性、构建性。 和谐总是就一定的系统或共同体而言,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事物共存于某一系统之中,才有可能存在彼此之间的秩序,也才谈得上和谐问题。和谐的构成成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那种试图使系统或共同体成为一个绝对统一的一元化整体的努力,只会从根本上消解和谐的根基。 构成和谐的主体或因素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同的,存在着差异性。和谐不是清一色,而是基于差异性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和谐才是美的。清一色的事物也可能构成一种秩序,但那种秩序可能是整齐,而不可能是和谐。和谐是基于差异性、多样性并尊重个性构建的秩序。无差异就无多样,无多样则无和谐。 有差异的不同个体如果彼此孤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无所谓和谐。构成成分之间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也是系统或共同体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和谐不是由僵死的景物构成的静态平面图画,而是由不同的自主个体不断彼此融通协调构成的动态立体场景。不同构成要素彼此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交互性、渗透性是和谐的重要特征。 和谐有自然性的和构建性的之分。自然性的和谐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作为人生存环境的和谐主要不是自然性的和谐,而是构建性的和谐。不用说人生存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世界环境,即使是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成为人化的,是人有意无意构建的结果。对于今天的人类而言,自然性的和谐是少有的,这少有的自然性和谐也是十分脆弱的,不足以满足人类生存对环境的需求。我们应该承认和肯定,人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和谐是人自主构建的,离开了人的自主性,离开了人的积极构建,就不会有人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和谐。 和谐的四个基本规定性 从和谐的一般含义,我们可以引申出和谐的四个基本规定性:和平共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良性互动。 和谐是和平共处。和谐是这样一种秩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属于同一系统或共同体的不同事物或个体平等、和睦、平安、友好地相处,彼此尊重对方的地位、权利、个性、品格。它们彼此之间可以有竞争,但没有敌对,没有战争,没有恶意的伤害。和谐是相辅相成。和谐也是这样一种秩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属于同一系统或共同体的不同事物或个体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扶助,相互支持,互为依托,共生共荣。 和谐是相得益彰。和谐还是这样一种秩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属于同一系统或共同体的不同事物或个体通过对方映现自己的形象,体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彰显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它们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不以邻为壑、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和谐是良性互动。和谐更是这样一种秩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属于同一系统或共同体中的不同事物或个体彼此之间“心心相应”,“心有灵犀”,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和谐的四个基本领域 人生存的环境可以依范围的大小划分为四个基本领域,因而作为人生存环境理想状态的和谐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四个基本领域: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宇宙和谐。 家庭是人生存的“港湾”,没有家庭,一个人会成为无家可归的漂泊“弃儿”。但是,有家并不等于有幸福,只有和谐的家庭才是其成员幸福的基本环境条件,也才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和基础。尽管不幸的家庭是千差万别的`,但和谐的家庭都是相同的: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充满亲情至爱。家庭成员的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家庭成员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都可以说是家庭和谐的一些基本规定性。 人生幸福问题不只是个个人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个社会问题。好的社会不仅能保证其成员普遍获得幸福,而且有助于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幸福。因此,社会和谐是个人幸福的关键性条件。社会和谐的直接表征是社会成员普遍和睦相处,包括人际关系和谐,个人与组织和谐,组织与组织和谐,等等。社会和谐有诸方面的规定性,如普遍幸福、个体自由、社会平等、民主充分、法制健全、生活殷实、道德高尚、公正立国等。 今日的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地球村”,当代和未来的人类幸福问题已经不只是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正在成为世界问题。世界的状况如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成员(包括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和谐的世界才可能有其成员普遍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世界就是以各个国家为主体,以人类和平、世界公正和国际合作为标志的和谐世界。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和宇宙中,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小自然环境,宇宙是人类生存的大自然环境。地球和宇宙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随着由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大大增强,人类越来越野蛮地对待自然环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状况已经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在这种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人类不能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能不调整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能不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重构人类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宇宙和谐。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才有幸福可言。根据宇宙和自然界本身的可塑性、人类的能力和人的需要,和谐的宇宙应当是生态平衡、风调雨顺的宇宙。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性质 篇3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新课程基本理念

一、小学英语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用艺术的魅力熏陶学生、用活动的形式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基本理念一: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基本理念二: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基本理念三: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基本理念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基本理念五: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二、英语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它是由课程的价值和任务构成的。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价值是: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韩国留学的四个基本条件 篇4

下面是申请韩国留学必备四个基本条件,只要是赴韩国就读本科课程,无论申请知名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需满足以下的条件。

1、韩国留学的学历条件

韩国只接受高中及同等学历以上的留学生赴韩留学,也就是说中国留学生必须在中国国内接受过的正规教育。

2、韩国留学的年龄条件

韩国对本科留学生的年龄要求在17到25岁之间,同时留学生还要满足毕业为超过3年的要求。

3、韩国留学的费用条件

韩国留学的费用大约为一年4到6万人民币,这包含了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如果留学4年加上再韩国上语言学校,需要至少准备20万人民币。

4、韩国留学的`语言条件

好老师的四个标准 篇5

好老师的四个标准

一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把中国精神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灵,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和党站在一起,做一个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人;二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先锋模范作用,做道德的楷模;三是要有扎实的学识。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四是要有仁爱之心。要常怀一颗仁爱之心,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爱就有责任,有爱就有教育,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彼此传递正能量,积极工作,快乐生活。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篇6

新课程标准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认写讲用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分进合击”。其中“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这一理念对于低年级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生刚入校学习会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如果识字速度比较慢,量较少就不能达到阅读的要求,时间长了,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就会小了,也会对其今后的阅读有影响的。研究资料显示,现在小学生大概认识1200字就可以阅读儿童读物了。汉字需要在很多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地体会和认识,学生才能理解并使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喜欢汉字,从而产生识字的愿望。如,利用音像、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 系,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记字,以加深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有的老师在教蔬菜、水果用字时,让学生对照实物看标牌,看看、摸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缺的补充。寻找一些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儿歌、童谣、童话、寓言等读物,鼓励学生去诵读、积累。学生认出读物中的字会产生自豪感,会和同学相互比赛这个阅读材料中谁认的字更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赶紧注上拼音主动识记。长此以往,能增加学生自主识字的动力。我们要落实“多认少写”的教学理念,使识字教学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从而促进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篇7

成功澳洲留学需要具备四项基本条件:良好的英文听说、阅读能力;充裕的时间;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国留学涉及的手续复杂、程序繁琐,涉及到多个环节,因此,申请人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处理好各方面问题,才能为留学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澳洲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澳洲求学的队伍。不管计划中学留学,还是计划澳洲读本读研,澳洲都有丰富的院校和众多特色专业供海外学生选择。那么,要想成功留学澳洲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呢?下面专家带您一起解读澳洲留学必知的四项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一:良好的英文听说、阅读能力

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英文听说能力,可以很好地跟当地人进行交流,这样会使自己更加迅速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其次要具备良好地英文阅读能力,因为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独处的,所以有很多不明白的东西我们可以自己买来查一查,这样也让自己对当地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最为首要的澳洲留学条件。

基本条件二:充裕的时间

因为需要对自己的留学国家、留学专业做出规划,并且要获取大量与此相关的信息,并能确保其信息准确、全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择校时,更是需要大量、准备、最新的信息。如果学生选择留学国家及学校时仅仅通过简单地网上信息搜集或亲人、朋友的推荐,很可能在自己正式进入学校就读时却发现对所学的专业及选择的学校并不适合自己。澳洲留学条件要求如果自己打算办签证的同学,还可以了解一些最新的签证政策,像新西兰的签证取消贷款,还有留学的573的`签证,澳洲的573的签证风险级别从四级降到三级,保证金和保证人都是有相对放宽政策,对于打算留学的留学生最好能够尽早做准备。专家>>>

基本条件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于留学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而又正确的认识。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擅长的地方和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尤其是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不要只看学校的排名和奖学金,只看学校的热门专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契合自己的专业与学校,不要为了出国而出国,甚至为了进入名校而造假,这样不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这是容易被学生们忽略的一大澳洲留学条件。

基本条件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国留学涉及的手续复杂、程序繁琐,涉及到多个环节,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所有需要申请人具有较强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申请留学经验的学生一定要特别注意把握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如果哪个细节出现状况,整个申请过程就可能功亏一篑。不了解该澳洲留学条件而一旦申请人有拒签记录,下次签证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篇8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所应包括的四个维度及其坚持的基本原则,即课程维度:继承、借鉴与创新;教材维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法维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维度: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论文关键词]本科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维度 教材维度 教法维度 学生维度

一、课程维度:继承、借鉴与创新

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应当把握的第一个维度是课程,即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是改革者(主要是一线教师)一定要从观念上明确该课程的国内继承、国外借鉴及自主创新间的辩证关系。准确地讲,大多数高校教师并没有直接参与国家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而且大多数本科院校也没有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课程的具体实施尤其是课堂层次上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主要是基于高校教师个人的课程理念及决策意识来独自完成的,尽管这是对课程的二次设计、二次开发,但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上的观念差异却导致了其对该课程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实践差异。因此,不同的教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针对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及学生个性得不到关注的现状,我们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而挖掘学生个性潜能的根本与前提又在于高校教师自身个性潜能的挖掘与发挥。须知,没有个性化的教师就难以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所以我们鼓励高校教师大胆探索新的课程决策理念、探究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宗旨及本科与专科开设课程的区别来看,本科不仅应该比专科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有比较大的拓展性,而且更应该培养本科生一定程度上的科研意识及学术研究能力。这是课程维度上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如教育系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首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教育研究的概念、意义、具体方法及过程,也应该引导学生梳理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对我们的现实启示,这就是继承;其次应该概述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轨迹、现状及启示,这就是借鉴;最后还应该综合国内外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乃至于教师本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感悟、理解、困惑、反思及探究做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方向上的预测工作,这就是创新。

就目前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在课程维度上的问题来说,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处理好这门课程的继承、借鉴及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设计与编写理念上忽视国内教育遗产要照搬国外经验的负面影响。无论翻阅哪个版本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几乎找不到对我国古代、近代甚至于现代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继承”,充斥于其中的“借鉴”随处可见。正如有人所言:“教育的比较已经进行上百年了,在回顾过去时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究竟是从外面得到了更多,还是从自己身上失去了更多?”一个颇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比较?为何总要把别国教育举之于天,把本国教育踩于脚下?”

二、教材维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从理论上来说,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教材维度上就是,高校教师应该在其课程维度的基础上,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高校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因此,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在教材维度上的原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但是。从目前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来看,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并没有守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维度原则。反过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倒成为许多本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难以推进的制约因素。一项本科教学情况调查结果表明,6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重复教材的内容,学生只练习书本上的内容,考试也只考课本的内容。

就教育研究方法所选用的教材来说,无论哪个版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几乎都没有明确提到我国古代教育研究所用的类比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备课力度,做好教材的挖掘、整理、补充工作。事实上,类比法在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随处都有体现。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等。而且多年后的夸美纽斯就是把人类受教育过程类比成大自然中万物的进化发展过程而写出名著《大教学论》的。

三、教法维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而创新型人才与“工具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区别上,即创新型人才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发现与提出问题,“工具型”人才则更多的只是能解决问题。对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轻重,爱因斯坦曾经有着明确的定论: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为发现问题更能预示着创新,而要创新就必定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上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没有问题的发现,那又何谈问题的解决?由此看来,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法维度上的原则即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创新能力。

对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指出:“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疑问、发问、提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教师一时答不出来了),算最好的课。”但依据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教法维度的原则来看,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能算是最为根本的要求。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而且“学生们所最需要看到的并不是书本上已有的结论,而是教授们带有原汁原味的思想及其过程”。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在论述大学教育时曾经对大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这样的定位:“大学教育的特点,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即前者不是为后者而存在的。在大学,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并不是一件主要的工作。教师讲授的并非人人皆可以从书本中或教科书上得来的现成知识,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兴趣才是他讲授的中心。洪堡甚至要求大学教师将每一次讲授都变为自由地阐述他在某一课题研究前沿所获得的最新见解与最新发现,并鼓励学生对此做出评判。” 目前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践;课堂管理以控制代替激励,用“一作两考”(指作业、考试、考勤)作为牢牢控制学生的课程成绩与学分的法宝;把学生的目光高度聚焦于考试能否过关上,而忽视了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关注;教学内容以传授既成知识为主}教学过程被简化为老师讲授备课内容的过程;教学评价方面,高度关注教师的教案是否认真、板书是否有条理、教态是否自然、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次数、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的同时,缺失了对老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要求与评价。就教育研究方法来说,教师存在着严重的“照本宣科”现象。大学生被动地“聆听”、“笔记”、“考试”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后,却苦于在实际教育问题及学位论文研究方法选择上的“束手无策”,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仅有20%能用上,剩下的80%则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学到。因此,对于大学生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事实上。高校教师教学生“学问”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四、学生维度: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人一生的教育必定是由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而成,但人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来逐步提升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显然,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应该以自我教育为主,即大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性的地位。这是基于学生维度对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所应当着重把握的原则。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得令人可怕”。目前的基础教育都在竭力突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中无视学生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试行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兴趣等统统调动起来,此举就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值得深思与质疑的是,我们的本科教育却大多仍旧在进行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教师辛辛苦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讲好课上,却忽视了大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探索、批判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生是有强烈自主意识的。据一项对全国高校本科生学习需求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自主学习权利意识和实现自主学习的愿望,认为自己有权对教学安排提出建议或做出决定。难怪有人认为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本科教育中的两大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应该发起一场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主讲市场营销课程10多年的侯铁珊教授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靠死读书本、靠课堂有限的案例分析都难以适应摘市场、搞推销,应变能力强的课程特点。尽管多年来,他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式不断进行着求实求新,但最终在4年前,他还是把课堂搬出教室,搬到企业中去。教学方式灵活了、实践性强了,带来的是学生们敢想了、会想了甚至于给企业带来创新的实际效果。”侯教授搞课改得以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与确立。

语文听评课的四个维度 篇9

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动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观察点举例 环节

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0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21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22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23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24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25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对话

26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27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28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指导

29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30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31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机智

32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33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34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35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视角——观察点举例 目标

36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37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38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内容

39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40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41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42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施

43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44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45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评价

46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

47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48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资源

49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50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51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52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视角——观察点举例 思考

53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54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55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56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民主

57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58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59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创新

60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61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62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关爱

63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64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65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特质

66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67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篇10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对于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理解与实践也越来越深入。可是,对于一些农村中学来说,这项改革还只是刚刚开始,在具体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像教学风格比较单一,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均以不变应万变;教学设备比较落后或没有,很难调动起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性。但是本人在农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现有的条件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个性化教学理念,不断尝试一些个性化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注重学生情感上的体验与感知

情感是不涉及任何功利目的的,它是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一次直觉的感受,是一次发自内心的、来自自然的不带有任何经验的感性活动,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第一次睁眼看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很少开讲就介绍作者以及文本的写作背景,也很少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而是先给予学生大量的阅读和感知的时间,让学生用感情去体验、感悟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读出情感,读出自我,读出见解,读出眼泪或者是微笑。这样文本就会首先被学生的情感燃烧了一次,就会被泪水微笑浸泡过一次,那么这样的体验阅读就是最真实的,是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有效最自我的一次阅读。

例如,我在《陈情表》的教学中就没有按照传统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去解析文中的“情”与“理”,而是用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各自熟悉的方式去读,用各自不同的情感经历去读。尽管学生都泪眼婆娑,但伤心的对象与理由却不尽相同。有人读出了孤儿的不幸,有人读出了家族的没落,有人读出了风烛残年的老朽,有人读出了夹缝中生存的艰难以及社会对于渺小个体的折磨和摧残。尽管都是泪水,但泪水的滋味各有不同或不尽相同。在课堂发言中,许多学生都说,从此文中不但体味了李密和其祖母的不幸,更从中看到了自己、自己的祖母以及自己的将来。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感觉到只有学生感情上体验到,才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和升华,才会在道理上不教自通,正所谓“情到理直”。

二、注重文本形象的再现与还原

中学语文阅读的文本很多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形象说话,是一种“以象写意”的间接而含蓄的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是教师仅仅凭着自己或教参的结论去“以意解象”,而是应该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叙述去感知、去塑造文本形象,其中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再现与还原了。

所谓的再现还原,就是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文本中的景象、物象、人物等形象在大脑中想象出来,或者是和自己切身经历的场景联系起来的一种行为。教师应该让以文字叙述的这些形象在学生的眼前或脑海中生动起来,让它们以画面的形式丰富和绚丽起来。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少,正是想象力丰富、情感最强烈的时候,如果能做到让学生的想象和文中的形象一起飞翔,那对于学生个体意识的激发与培养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啊。即使是同一个文学形象,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讲解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时,我就大胆地采用了再现还原法。在学生对祥林嫂三段肖像描写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我让全班学生都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想象分别再现祥林嫂健康、衰弱、麻木时的画像,然后再用笔在白纸上去用文字描述这个形象。结果同样是健康、衰弱、麻木三个阶段,但学生的刻画和描述有很大差异。单是脸型就有长的、圆的很多种。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又都在自己的再现还原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又创造了一次,也让学生在找到共性的同时,又过了一把个性的瘾。这也就是文学鉴赏中的“以文学解读文学,以形象再造形象”。让学生在阅读中再现还原创造,既理解了文本,又发展了个性,又享受了乐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学生思维上的质疑与求证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要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养成这种能力的基本做法就是要学生学会质疑求证。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重知识,轻思维;重思维的共性,轻思维的个性;重答案权威,轻质疑求证和独立判断。忽视了阅读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轻视了独立分析和思维的成长,从而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也缺少个性,缺少特色,缺少一种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趣味。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善于提出问题,才会更好地促进理解,才会让阅读成为自我的独特的阅读。即使阅读是共同的,但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虽然文本是客观的,但是阅读却是主观的;文本中的思想可以是定论的、唯一的,但是对定论的质疑求证,却可以是发散的、多元的;哪怕是质疑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质疑起码培养了学生求证的能力。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对所质疑问题的求证能力,是语文个性化阅读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同样是《祝福》的阅读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理解中,我们往往把祥林嫂的死归结为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但我在此文的教学中却布置了一道质疑性很强的作业题,这就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都有哪些,并说明理由。学生对此问题很好奇,也很感兴趣,小组讨论发言很踊跃。说四嫂有责任,柳妈有责任,婆婆有责任,“我”有责任,祥林嫂自己也有责任。最后得出结论:鲁镇的每个人都有责任。然后我又问:是每个人的问题,还是每个人思想的问题。学生于是又讨论发言,最终落脚于封建礼教。虽然答案是一样的,但是得出答案的过程却与从前很不一样,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且懂得在质疑中借助于求证分析而前进,个体得到发展。后来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一个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了林冲上梁山的必然性,并做出精彩分析,获得学生的满堂喝彩。

四、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否定与再创造

反思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扬弃性的评价,对自我理解的内容以及文本的写作技巧、表述语言等进行再思索,但不是对文本的识记和全盘接受,而是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与素养为基础,积极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参的对话、与不同见解者的对话,甚至与文本的作者话,与阅读完文本的自己对话,从而形成自我在共性上的个性。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修正与补充,从内容到形式对原来的文本、对原来对于文本的理解做一次全面的审视和改装,在否定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我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小说阅读教学中,我都有一个固定的课后作业,就

是为小说改写一个结尾,颇有当年鲁迅“娜拉走后会怎样”的意思。像“水生嫂成为游击队员之后”,“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之后”,“祥林嫂砍了门槛后”等。很多学生都能结合原文的人物性格和主题做出精彩的另类处理。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的古代诗歌,并且很受学生的欢迎,而诗歌这种体裁更适合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诗在诗行之间”,“诗在意象之间”,每首诗歌都给我们留下大片的空白,让阅读者去填写,也最大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极大可能地展示学生无穷的创造力。我在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把古诗改写成现代诗,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写作能力。多年以来本人和一些学生都积累了不少以诗解诗、以诗解文的诗歌作品,他们不但见证了我们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的过程,更是凝聚了师生在阅读之后智慧与创造的汗水。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更是想象力、创造力勃发的时期,也是情感体验、思维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保护好他们,开发好他们。

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每个实践者都在其中经历了不平凡的经历,也大大小小收获了一些果实,也确确实实碰到过一些钉子。但只要我们抓住学生这个主体,能够让教师做到主导而不是主宰,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只要情感上能做到自我体验,理解上能做到自我还原,思维上能做到质疑分析,并在否定与反思的基础上创造性前进,我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

上一篇:药品购进管理制度等下一篇:合同法名词解释集锦